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经济效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经济效应

第1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品牌效应;烟草企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在制度建设方面狠抓也要强化内部的管理手段。本文要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管理方面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在新经济品牌效应下必须要认识到烟草行业中的正面效益和负面效益的双重效应。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来确保自身的品牌效应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重点发挥正面效应使烟草行业的经济发展提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

一、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相应

烟草行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烟草业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很大的贡献。烟草业的利润空间很大,堪称为政府的聚宝盆。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税率的提高就增加了税收,在《国富论》里有这样一句话来评论烟草在经济中的地位;有了烟草税收就可以减少穷人的税收,生活的更好更加廉价的工作以此来增加税收的总量。政府采取了对烟草消费进行重税,世界性的控烟运动日益高涨很多国家销售税收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在那么经济落后的地方种植烟叶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我国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烟叶产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在烟农家庭总收入中占到百分之八十,可以增加了地方税收也是一种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些地方的烟草工业在两千零八年的税利五百七十七亿元,目前更是客观。所以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地方和政府来说都是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这里直接的从业人员就达到五十万人。再加上烟草生产等环节的从业人员就高达两百万人,足以见得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和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烟草行业也有负面的效应例如人们吸烟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就会有很多疾病产生这就增加了医疗的成本。我国每年就有一百万多人死于和烟草相关的疾病,而且还增加两亿因为二手烟的吸入的受害者。烟草消费产生的损失主要是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会让烟草生产者不能安心的工作,员工可能会旷工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生产力也会下降,使经济收益下降。引起外部性损失政府要进行赔偿和补助等,制造烟的过程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造成环境的危害。这些都是烟草行业在现实中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应该正确认识它们。

二、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争取不断完善行业体制机制。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证明,只有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行业发展才能更加顺利。通过努力实践,烟草行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传统工业企业向现代公司的转变,实现了行业要素集约和转型升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在专卖体制前提下,走出一条专卖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

做好共同发展的文章,要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着力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抓好综合配套,积级统筹行业商业与工业、产品与消费者、企业与员工间的平衡关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更好因素汇聚形成促进行业发展的合力。发挥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弱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统筹行业与外部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与广大烟农、卷烟零售客户的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促进烟农与零售客户收益不断增长,让全国130多万户烟农、500多万户零售客户和行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分享行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形成“平等互利、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高度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山区烟草事业发展,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在发展国际市场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强化国内市场“后台”支持国际市场“前台”,加强卷烟一般贸易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化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境外烟叶采购实体化运作,实现国际并购和实体资本运作,形成国内市场为保障、国际市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烟草的整体竞争力。

打造有效的品牌文化。对于信息化的当代培养出烟草行业的品牌是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中国烟草行业中的现展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信息化的作用贯穿在烟草行业的生产、物流、营销和收购等方方面面,打造“大品牌,大市场”。不可忽视烟行业的品牌效应,对于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只有在人们心中确立了中心地位就占领了整个市场,这些对于烟草业的发展是一种隐形的财富。建立一个现代企业文化是烟草行业的一种价值理念,伴随烟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确立在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都有一种精神和思想观念这就是烟草行业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各个方面对于烟草文化、品牌等方面监管和管理做到真正让烟草业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问题,全行业都要站在行业长远发展和战略高度,全面理解行业改革发展“新目标”,“努力建设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的中国烟草”;正确把握行业改革发展“新定位”,“把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烟农和零售客户收入增长、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责任”,知行合一,树立行业负责的社会形象;充分认识行业改革发展“新任务”,力求“行业改革要有新突破、技术创新要有新进步、管理监督要有新目标、队伍建设要有新要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贵,徐彤.关于烟草企业实施和推进战略管理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3):123-124

第2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论文关键词:台资,农业企业,投资,大陆,溢出效应

 

一、 引言

农业是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两岸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投资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还未达到完全正常化的形势下,农业投资几乎是台湾农业技术、农业资金和农业人才与大陆农业生产要素直接结合的唯一途径和载体。农业是台商对大陆投资起步较早的领域,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就有台商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试探性的投资创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来大陆发展创业的台资农业企业不断增多,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规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两岸农业交流从大陆沿海地区拓展到中西部、北部地区,从畜牧业、种植业等向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延伸。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双赢的发展模式,成为两岸合作当中最活跃和重要的领域。

二、台资农业企业投资大陆的现状与特征

1、台资农业企业投资大陆农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在大陆发展的台资农业企业日益成为大陆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在大陆投资发展的台资农业企业有6100多家经济学论文,投资大陆农业的台资达72亿美元。截至目前,大陆在16个省(区市)设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发展成为台湾农业资金、优良品种、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人才进入大陆的持久、稳定的高效合作平台。目前,进入园区发展的台资农业企业已达5000多家,占在大陆台资农业企业总数的82%左右,实际利用台资58亿美元,占台资投资大陆农业实际金额的81%左右[1]。来大陆投资的台资农业企业普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优化大陆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贡献。

表1:1991-2009年大陆吸收的台资农业直接投资额(单位:万美元)

 

年份

合计(万美元)

1991

1741.6

1992

12469.9

1993

331684.1

1994

39622.1

1995

10927.1

1996

12292.4

1997

43343.1

1998

20346.2

1999

12527.8

2000

26071.4

2001

27841.5

2002

67230.6

2003

76987.8

2004

69406.6

2005

60069.5

2006

76423.4

2007

99705.5

2008

106913.9

第3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作者简介:徐雷(1983-),男,辽宁锦州人,博士、讲师、辽宁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产业组织与博弈论;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790167)

作者简介:徐雷(1983-),男,辽宁锦州人,博士、讲师、辽宁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产业组织与博弈论;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竞争力。

摘要:提出了企业“双能力”理论的两个理论假说并以2001~2010年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政府干预模式。

关键词:“双能力”; T值; 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087-05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of Company

at the View of “DualCompetence”

XU Lei1,2,TANG Xiaohua2

(1.Bohai University,Schoo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c Belt,Jinzhou 121013;

2. School of Busines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

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a sample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1 to 2010, examines two theoretical hypothesis of "double capacity" theory. Result shows that the two hypothesis reality existence. Based on this, it also discusses whe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need for what kind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Key words: “Dualcompetence”; value of T; competitiven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一、引言

企业发展历程表明,无论何种市场经济制度,企业竞争力的获取不仅与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相关,而且还与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相关。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企业竞争力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需要把资源在政府和市场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得到理想的竞争优势。当然,政府的作用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变化而改变。从上个世纪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到石油危机,再到当前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每一次经济衰退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尽管对此仍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以及危机中人们对政府干预的预期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收入的不断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以我国为例,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从1996年之后不断提高,到目前已经超过了20%(如图1)。在这种条件下,面对政府干预,企业在制定其经营决策时已不得不考虑政府的影响。企业不但需要了解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甚至还需要与政府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因此,唐晓华、徐雷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应对市场的能力,二是应对政府的能力,此二者即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1]。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包括其研发能力、品牌价值、销售渠道等方面,而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则体现在企业获取政府的“支持之手”[2,3]和规避政府的“掠夺之手”[4]的能力上。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可以体现在政府对企业研发项目的支持、土地使用的优惠、产品的补贴等多个方面,而政府对企业的掠夺则可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和不必要的政府管制。

在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时,许多文献都设计了一套度量指标体系用于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测评[5,6],但这种指标体系往往包罗万象,从而欠缺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性意义。既有文献很少考虑政府因素,即使考虑,也仅是把政府行为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加以分析[7,8]。杜兴强等考察了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真实绩效的影响,但却没能说清企业应该在多大程度或者说要用多少资源去寻求政治关联才能获取最高的绩效表现[9]。因此,本文试图在“双能力”视角下解释企业竞争力,把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纳入到企业竞争力中来,并将对企业竞争力与其“应对市场能力”和“应对政府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从而解释企业应对政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以及企业资源如何在两种能力间进行最优分配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

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的概念源自于竞争(Competition),而竞争的概念则是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竞争源起于生命(组织)的自增长倾向和资源的有限性,在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下,生命(组织)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尽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显得过于残酷,但它所带来的是通过竞争,促使生命效率的提升,促使生命努力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进化。竞争力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可以有三个层次,即国家层次、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对于企业层面竞争力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是:企业设计、生产在价格和质量上优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能力[10]。很明显,这种解释符合竞争的本质含义,按照这种解释,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成长。

一些学者把竞争力视作一种能力,他们强调企业内部要素的作用[11,12]。这种观点也是被称为竞争力资源基础论的一种[13~15]。这些理论一致认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即: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的、难以买卖和在企业内各部门可分割的资产。这种特殊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资产即企业“资源”或“能力”(Nicolai J Foss 等,1996),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1980)将产业分析模式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替代(Nicolai J.Foss,等,1996)。但在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文献中,学者们却很少关注企业如何去应对政府,更没有关注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与其经营绩效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实际上,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出版以来,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成为了经济学家眼中支配经济运行的终极力量。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仅依赖于其应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能力,即不断提供质量更好、功能更多、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品牌声誉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看作是“应对市场的能力”,也就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在亚当·斯密的时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的确是非常有限的,这可以从政府收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中看出:根据维尔(Weir)的数据,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英法两国的税收各自占本国GNP的124%和68%(David R Weir,1989)。即使是在这么少的政府收入中,大部分收入也都用于军事开支和债务的利息支出根据Patrick K O Brien的数据,1776~1783年间,英国政府支出中的62%用于军事开支,30%用于债务利息支出,只有8%用于政府开支等其他项目。(数据来源于Patrick K O Brien. 的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ritish Taxation一文)。可见,当时的政府即使希望能够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直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政府失灵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前,经济学界一直都没有出现系统的政府干预理论,这也就难怪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没有如何应对政府的篇章了。

国内学者主要从企业的政治关联入手讨论了企业与政府关系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罗党论、唐清泉的研究发现,当地方产权保护越差、政府干预越大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越落后的时候,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动机去与政府形成政治关系[8]。余明桂等的研究表明,与地方政府建立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而且,在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政治联系的这种补贴获取效应越强[17]。靳庆鲁等(2008)以1995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政策显著影响公司会计业绩与股票报酬,但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会计业绩和股票报酬的影响不尽相同;另外,他们还发现,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因素后,经济增长并没有和公司业绩相背离。但这些研究并没能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应对政府才能获取最大的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绩效水平。

下面,本文将设立研究假说,并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来检验企业应对政府能力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以及企业在两种能力上的权衡选择,并在“双能力”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企业应如何把资源分配于两种能力以获取最高竞争力这一问题。

三、研究假说

“双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两种能力,即“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应对政府的能力”是企业以资源投入的方式获取的。首先,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就是其产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这包括产品的品质、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企业要想获取更高的应对市场的能力就需要投入资源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制定高效的品牌推广战略以及建立更多的售后服务网点等。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是指企业如何获得政府的“帮助之手”和规避政府的“掠夺之手”,这包括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政治关联等方式。企业需要投入资源以获取这两种能力,但资源如何分配,即用于获取应对市场能力的资源投入与用于获取应对政府能力的资源投入分别是多少?“双能力”理论认为,这个资源的分配比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首先,经济中存在一个“天然”的比例,该比例受经济体制、文化和政治制度以及行业垄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次,企业只有按照这个“天然”的比例来分配资源才能获取最大的竞争力;最后,企业对这个由经济自身决定的“天然”的比例并不清楚,只有依据自己的判断去分配资源,因此现实中就产生了企业竞争力不一致的情况。

上述观点可以通过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加以阐释。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为C=MTG1-T,其中C表示企业竞争力,G表示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M表示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T表示由经济自身决定的企业资源分配的“天然的”比例。由于应对政府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决定因素,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假说1:企业竞争力与其应对政府的能力正相关。

企业通过投入资源来获取这两种竞争力,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会面临一个资源约束,设定其为 hM+kG=R。这里,R 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总量,即企业有R的资源可以用于获取两种能力M和G。当然,企业规模越大,其R就越大,对于极端的完全竞争市场情况有R=0。因此,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双能力”理论更适用于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中的大企业。h和k衡量的是企业获取两种能力的困难程度,取值越大,困难程度越高,取值越小,就相对容易。于是,企业的问题就是在资源约束下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解这个最优化问题,得到:M=TR/h,G=(1-T)R/k 。因此,企业能够获得的最大竞争力为:Cmax= TRhT(1-T)Rk1-T。

但是,企业对T值是不完全清楚的,企业只有依据自己的判断去分配资源。由于企业家能力有所不同,对T值的判断也就会产生不同,所以,每个企业的T值也就是每个企业对资源的分配比例都是不同的。这样,对于第i个企业来说,其所获取的真实竞争力取决于其对T值的判断Ti,即第i个企业获取的真实竞争力为: Ci=TiRhT(1-Ti)Rk1-T。可见,Ti越是接近于T值,企业所能获取的竞争力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得出第二个研究假说,即:

假说2:企业竞争力与其采取的Ti值相关,并且Ti越接近T值时竞争力越高;反之,Ti与T值相差越大时竞争力越弱。

四、实证检验模型及检验结果

由于“双能力”理论下的企业竞争力是在同一行业内进行比较的,而在我国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数据又很难获取,因此,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CSRC分类中的C7类行业,即机械、设备、仪表业2001~2010年的财务数据。这样,既把样本基本限定在同一个行业内,又保证了样本数量。在这个时间段内,有一些企业只是在其中的部分年度上市流通,为了得到平衡面板数据,剔除这些企业。最后,10年间共有133家企业的股票在两个证券交易所流通,于是得到有效观测值1330个。本文对两个理论假说的检验主要用到的变量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yysr)、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glfy)、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cwfy)、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xsfy)、营业外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值(yywzc)、资产周转率(zczz)、总资产增长率(zzczz)以及总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值(zzc)。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其平稳性。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已有很多,本文选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四种方法对变量进行检验,以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不足。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和*分别表示相应参数在0.01、0.05和0.10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一阶差分。

从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除变量zczz外,其他变量的四种检验方法均显示出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这些变量都是平稳的。而对于变量zczz,四个检验统计量中有两个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尚不能严格确定其序列平稳性Bronzini 等( 2009)在面板数据单位根中采用了“2/4 判断法”,即在利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四种方法所获得的检验结果中,如果能满足在显著性水平 1%、5%或 10%下至少有两个拒绝了原假设,则认为该纵剖面时间序列为平稳。本文亦采用此判断法。。 对变量zczz进行一阶差分后,再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其表现出了差分平稳性(difference-stationary)。

(一)“企业竞争力与其应对政府的能力正相关”的检验模型及结果

“双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两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投入资源来获取的。因此,可以以企业为应对政府而付出的资源作为企业应对政府能力的替代变量。这种资源付出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主要反映在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上。本文用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来反映企业的竞争力,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成长性,映照了竞争力的本质。在同一个行业内,市场规模的增长是有限的,一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增长就意味着其他企业市场份额的相对下降。市场份额增长快的企业一定是具有更高竞争力的企业。本文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和财务费用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个指标除以营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是为了排除企业规模因素的作用。考虑到企业资产周转率、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一期和二期滞后值对营业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加入这几个变量。由于资产周转率是非平稳的,本文以其一阶差分项作为替代。最后,考虑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呈现出非线性,因此,本文设立如下的多项式实证模型并采用固定效应法以不同形式来检验研究假说1:

注:***、**和*分别表示相应参数在001、005和0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字为t值(下同)表2显示了应对政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多项式回归结果。模型(1)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对管理费用与营业外支出的一个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出只有营业外支出项的系数是显著的。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结果显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项的系数均不显著,这很可能是管理费用与营业外支出存在相关性导致的。于是在模型(3)和模型(4)中分别对两个变量采用了多项式回归的形式,结果显示出二次项系数均为正,而一次项系数均为负。也就是说,不论管理费用还是营业外支出与营业收入增长率之间均呈现出了U型关系。最后,本文把管理费用与营业外支出两项相加作为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模型(5)所示,二次项系数仍然为正,一次项系数为负,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该变量仍然呈现出U型关系。

第4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142-02

引言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般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通信网络,将商务楼宇、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并且有效地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功能集聚、形态美观、内外连通、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

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比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更明显,服务业大多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既有同行业的聚集,也有不同行业的聚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产生有利的经济效应,在这一方面国内外虽已有一些研究,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张树林结合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内涵,分析现代服务业的具体效应,并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对策[1];童馨乐等围绕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主要从劳动生产力视角出发,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具体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2];潘世明、胡冬梅阐明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了其经济效应,并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集聚政策[3];刘俊杰、王述英从现代服务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角度,论述了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对中国的若干启示[4]。

以上的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集聚区的形成机理,但是这些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本文尝试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阐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韦伯指出,集聚使得单位产品成本获得附加节约,这种节约在集中化过程中增长,工业就有一个固定的集聚经济指数[5]。现代服务业之所以能产生集聚效应是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对集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

1.技术溢出效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是指知识和技术在服务业集聚区内部以及向集聚区外部进行积累、增生和扩散的动态过程。相对于制造企业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企业更重视知识和技术,因为知识和技术是现代服务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现代服务产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可以通过数据、文字、图形等格式化的方式来实现,而且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传递格式化知识越发便捷。现代服务业中存在的大量隐性知识,包括服务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文化等,这些都不能有效地进行格式化处理,只能在近距离范围内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接触和交流才能分享和传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相近或互补的服务企业集聚一定空间范围内,增加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降低了企业间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成本和搜寻成本,极大地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增生和扩散。

2.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达到降低平均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也就是指随着企业投入的增加产生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具体来说,规模经济是通过专业化协作、扩大规模分摊管理费、提高融资经济性、企业间连续生产和集中管理等方式来实现的。马歇尔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一种是依赖单个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依赖多个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及地区布局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6]。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集中了大量的服务和非服务型企业,形成各种竞争与合作关系,企业为提高核心能力产生实现规模经济的需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相关服务企业之间通过合资、合作或联盟等方式,形成严密的分工与合作体系,共同完成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价值创造活动。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国际转移是一个不可转移的趋势,这种转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国公司将自身的研发部门、呼叫中心、物流管理中心等转移到中国,另一种是跨国公司的第三服务企业到国内投资从事服务业的专业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够以直接和间接方式为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和加速成长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规模、能级和水平,产生强有力的催化和牵引效应,促进经济整体增长。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粗放式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高速增长的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收益通过资本收益、知识产权收益、品牌收益以及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收益流出到国外;同时,中国现代服务业在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中国可以利用人工成本低、电信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承接世界服务业产业转移,以带动中国服务业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4.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讲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因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极化效应,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区位品牌效应。产业区位是品质的象征,如法国香水、意大利的服装、瑞士的手表、西湖的龙井茶叶等。首先,通过集聚区的区位品牌效应,使集聚区内的每个企业都受益,减少了企业的广告宣传成本,同时消除有些企业的“免费乘车问题”而导致区域的广告宣传的力度下降。其次,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和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相对于产业集聚,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集聚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聚衰退或转轨,区位品牌的效应更持久,因此区位品牌对集聚企业具有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

6.垄断效应。市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决定了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竞争的关键要素是产品功能、成本和价格营销服务。集聚区的企业通过前后的垂直联系,形成于类似于大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生产过程,而通过水平企业间合作竞争,不仅在成本、价格和营销上有一定优势,而且在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和多样化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同时集聚区对外产生壁垒,维持了市场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因此,集聚区内部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有自己的作用机制,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之间内在关联而形成的供需系统,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经济效应的核心作用机制。根据对应的需求和供给,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意味着增加了服务业的需求,集聚区里的企业需要从其他产业的企业购买其发展所必需的特定产品以投入发展运行中;同时,如果集聚区里企业运行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反过来又会提高服务企业的生产服务能力,增加服务供给。

2.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其他产业的需求和供给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其他产业的产品需求的增加激发了研发投入、产品销售和规模扩大,从而导致产品生产能力提高、供给能力增强;而其他产业的企业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谋求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则会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包括生产者服务、分配服务和消费者服务等。

服务业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其他产业之间的供需循环关系,一方面,以产品为核心构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其中服务业是商品的需求方,而制造业等是供给方;另一方面,以服务为核心构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其中服务业是供给方,而制造业等成为需求方。

因此,无论是来自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产生的对产品的需求,还是来自于其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对服务的需求,都会给对方提供发展的机会,对方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需求的满足对双方来说都意味着发展,这就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113-114.

[2]童馨乐,杨向阳,陈媛.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力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6):30-37.

[3]潘世明,胡冬梅.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8,(8):31-37.

第5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名义就业;有效就业;隐性失业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bot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nominal employment, an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employmen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wo co-integr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found out th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hidden unemployment in China. On the base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gave us some policy adv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hidden unemploy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conomics development; nominal employment; effective employment; hidden unemployment.

一、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1.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

本文对1992-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GDP)与名义就业人数(L)进行协整检验。为了消除异方差得到较平稳的序列,首先对1992-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名义就业人口数L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L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L)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在检验协整关系前,必须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只有两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前提下,它们才有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GDP与名义就业ADF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D(LNGDP)和D(LNL)都是平稳的,而LNGDP和LNL都是不平稳的,即D(LNGDP)和D(LNL)是I(0),而LNGDP和LNL是I(1),因此,我们认为两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提出的两步检验(AEG检验)法对LNGDP和LNL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相应的得到了LNGDP和LNL之间的回归方程。

LNL=10.27025+0.079439LNGDP (1)

利用Eviews5.0得到了回归方程1相应的统计特征,其中D.W=0.410679,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回归模型存在自相关。通过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Q统计量、序列相关图和2阶LM检验可知,该回归方程确实存在1、2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的修正。

(3)模型的修正。由于公式1的回归方程存在着1阶和2阶的自相光,因此我们需要用AR(1)和AR(2)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L=10.18760+0.086568LNGDP+Ut

Ut=1.297247Ut-1-0.696507Ut-2 (2)

修正后回归方程的D.W=2.097864,可能不存在自相关,通过对修正后方程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在得到对LNL和LNGDP修正的回归方程后,我们将进行AEG检验的第二步,即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ADF值=-3.74788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74028,ADF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由此说明修正后的LNL和LNGDP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说LNL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由于其回归方程的弹性系数只有0.086568,所以两者间的这种协整关系不是很明显,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

在对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后,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本文选取1992-2006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生产要素法测算的有效就业人数RE进行协整分析。同样,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RE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RE)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对变量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2 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变量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LNGDP和LNRE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他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LNGDP和LNRE都是I(1)序列。由此可见,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运用AEG检验对LNGDP和LNRE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LNRE=6.868501+0.318509LNGDP (3)

运用Eview5.0对回归方程(3)的统计检验可知,其D.W= 0.463620,由于其D.W值过大,可能存在自相关的问题。通过对回归方程(3)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回归方程存在1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的修正。

(3)模型的修正。本文选取广义差分最小二乘法中的H-L法对回归方程(3)进行重新的修正,以便消除序列间存在的自相关。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

LNRE=7.410613+0.203678LNGDP(4)

对回归方程(4)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其D.W=1.479183,其D.W值在合理区间内,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可能消除了1阶自相关的影响。通过对修正后方程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已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对修正后回归方程(4)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ADF值=-2.830199,5%水平下的临界值=-1.974028,ADF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由此说明表明LNRE与LNGDP两个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由于修正后回归方程的弹性系数为0.203678,所以我们可以认为LNRE与LNGDP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拉动关系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知,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似乎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了。可通过对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可知,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两种鲜明的比较结果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经济增长对就业率是否有拉动作用?是怎样的内在作用机制导致了这种鲜明的对比结果?要想解答这些疑惑,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的关系。

1.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的关系

根据有效就业理论可知,有效就业是名义就业中不存在隐性失业时的就业数量。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有效就业是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的就业,它反映了就业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体现了就业的质量标准。据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描述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间的关系。

有效就业=名义就业-隐性失业(5)

2.比较分析的结论

通过公式5可以看出,隐性失业是有效就业与名义就业间的关系枢纽。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由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而出现的部分劳动力的闲置现象。隐性失业显性化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拉动效应不一致的原因,也是经济转型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大多数的企业烙有很深的计划经济印记,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率很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批的闲置工人,企业的隐性失业现象十分严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体制改革,国企纷纷实施减员增效的策略,导致了大量闲置工人的下岗,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开始显性化了。隐性失业显性化,一方面使企业消化了多数的闲置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企业产出增加,国家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使得名义就业人员减少,相反由于企业内部对一部分无效就业人员的消化使其转化为有效就业人员,导致了有效就业人员的增长。由此可知,经济转型期间中国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和名义就业拉动效应的迥异。

三、政策与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差距明显,隐性失业问题严重,隐性失业显性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量的下岗工人就业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就业率,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合理分配人力资本的特点,对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首先,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导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到获得就业岗位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差,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大减少时间滞差导致的暂时性失业;其次,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预警机制,迅速调整市场需求结构能较好的缓解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就业压力。

第6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现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随着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不断普及,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新需要,也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也就是说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网络市场营销。

一、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社会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适应社会的大环境,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它要求企业在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发展与盈利。而现在社会环境对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有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经济全球化的现状。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各国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开拓本国的经济市场,甚至现在一些大型跨国集团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根本,并与本国政治息息相关。所以对国家发展和企业生存而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至关重要。而网络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线上与线下市场共同发展的现状。新两年来线上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虚拟市场”基本成型。就我国而言,以“淘宝”为例,它完成了线上市场与虚拟市场的完整结合,其通过网络市场将产品销售、消费者支付账款、产品运输等贸易活动全部完成。除此之外,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将有形市场变为无形市场,为网络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未来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跟上这个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销售渠道和促销方式。

3.市场竞争空前的现象。有了商业发展也就有了竞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虚拟化的背景下,现代经济的竞争现象是空前的,其显现新的特点:第一,它脱离了地域空间的束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被放在网络市场中都是在同一环境中。这在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第二,它的表现形式是虚拟化、多样化的,这种竞争包括知识、技术、形象、信息、服务、商誉等多方面,其不再拘泥于有型产品的竞争这一个方向上。企业未来适应这种竞争就要重新调整原有的产品策略和竞争策略,完善网络市场制度。

4.消费需求呈个性、多样的现状。在网络市场中消费者可以超所欲言,将自己的消费需求充分的表达出来,其使网络经济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消费需要与网络经济的关系是相互的,消费需求推动网络经济的完善、网络经济促进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这改变了传统的消费需求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线上与线下市场共同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消费需求个性、多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必须完善网络市场营销策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1.改变营销理念,完成市场变迁。为了跟上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现代市场的营销理念急待改变。其变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趋势。对市场营销而言,也就是从实体营销模式向虚拟营销模式的转变。

(2)市场营销结构急待改革。传统营销模式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一般在生产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会存在许多中间商,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而且造成了中间资源的浪费。而网络营销模式几乎可以达到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直接面对面的效果,这既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厂家。

(3)企业营销模式急待完善。现在企业要将传统营销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相结合,完善企业的营销团队,才能将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营销模式应向着个性化、多样化、细节化的方向发展。

2.网络消费观念的形成与完善。现代人们已经基本接受网络消费的消费观念,这为网络市场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为消费观念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消费者独立化。现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越来越独立,他们自己在网络市场中检索自己所需的商品,自行辨别商品的信息,最终找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在这种趋势的驱使下,企业应该在制定广告、营销宣传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做针对性的努力。

(2)交易活动透明化。消费者在网络市场中可以对多家店家的产品做横向对待,可以直接参与到生产和商业流通循环中,也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对某种产品的欲望。这种趋势下就要求企业在营销商品的同时,还要做好服务、信誉等方面的营销。

(3)营销手段多元化。为了适应新型的消费观念,企业必须丰富自身的营销方式,将传统营销方式与网络营销方式相结合,将更多的现代技术与现代文化融入广告等营销手段中。

(4)消费需求扩大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除了实体商品的消费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商品的同时也要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

3.商品传播模式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经济时展的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的不断完善也就必须依靠相关信息技术的成熟。传播模式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信息的供需模式向着双向、推拉互动的方向发展。例如:企业为消费者提品信息,而消费者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2)广告内容的重点除了商品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网络地址。这是网络营销更为突出的营销特点。

(3)商品信息的传播以分类的方式进行,内容更丰富、详实,性能、特点、规格、功能、技术指标和价格等都有包括在其中。

(4)信息促销手段不断智能化。

(5)利用多媒体形式传播的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网络时代市场营销的营销策略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会发现随着网络市场的形成,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未来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就必须在自身的营销策略上发生改变。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加强营销组织框架的科学性与实战性。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增强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企业整体攻防能力。企业要针对营销目标、营销对象,进行市场信息的分析管理,组建具有针对性的销售组织体系。达到开发市场、占领市场、疏通销售途径、实现最佳营销目标的目的。

2.促使买卖双方树立正确的市场观。买卖双方的关系是辩证的,卖方提供商品供给买方消费,而从中获得利益。买方则在消费的过程中给企业带来压力与激烈竞争,为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3.创建信誉、名牌效应。在当今的市场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信誉问题,这种现象给企业带来了挑战,也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信誉被大众所认可的企业才有向前发展的前景,品牌被大众所认可的商品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商品质量。现代企业必须在质量上下重功夫,利用先进的技术、新型的材料、新型的工业创造出高质量的商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4.制定合理务实的营销政策。无论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还是网络营销都避免不了推销员与顾客的直接面对面,这就要求企业制定合理务实的营销政策,发挥推销员的作用。营销政策必须起到调动推销员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推销员和谐关系、保护企业的利益、保证推销员的权利的作用。

5.提高供销网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现代网络市场中内容丰富多彩,但也繁杂混乱。所以在网络市场营销中企业既要利用网络市场丰富多彩的资源,又要避免网络市场繁杂的弊病,这就要求企业创立科学化与高效化的供销网络。首先,企业应针对消费市场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包括消费者的需求、销售区域的地理与人口、消费水平等。其次,根据企业的分析结果,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营销计划。最后利用自身资源进行计划的实施,将每一步细化,并切实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市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市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企业应确立正确的营销理念,适应当前的营销环境,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竞争中形成自己的营销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建华,胡服.浅议网络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36).

[3]梅文伟.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J].科技成果纵横,2006,2(56).

[4]韩大鹏.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3).

第7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转型期 财务战略 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经历了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平衡高速增长,我们的实体经济正面临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这就是经济转型期,从我们的调查研究得出,此类实体企业多是成熟期公司,面临转型或升级的困惑。经济转型期充斥诸多投机信息,虽然大部分公司已过渡到成熟期,赢利水平较高,风险大大降低,此时外部信息不再那么重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公司所处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实现以较低的风险保持快速的持续式增长,而且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也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并购是中小企业实现较快转型的必然选择,实质是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转型升级服务,但并购在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对象在中小企业并购过程中尤为突出。而转型期的财务战略应以稳健为主导,所以应当通过选择合理的设计信号发送及识别机制,如目标企业管理层持股,或员工持股计划,再配合恰当的财务政策,如利润分配计划的设计,支付方式的设计等,对目标企业的风险,进行分离和识别,以此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标。

下面以P集团为例进行分析,P集团是以生产工业保温与防火材料的大型公司,在Q 市有一合资工厂,占60%股权,产品市场占有率及美誉度都较高,受欧美金融危机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09年以来受市场冲击很大,销售业绩急剧下滑,受劳动力及原材料要素涨价影响产品成本反而上升了40%,而作为主要原料的珍珠岩全部从资源地外购,现资源地有一中型珍珠岩矿山加工企业S公司在产权市场转让信息,转让价9000万,P集团收购S公司后每年可节省原料支出1400万元,同时可配套生产新型高品质保温材料,每年可增加边际收益3300万元.增加矿产品收入2100万元。资源厂商因政府对其负外部性的关注度越发提高(增加的监管成本如安全,环保等),公司外生交易费用增加,生产型中小企业则边际成本增加,销售利润率下降,现金流量不足,资本成本上升,下图是山东地区抽样调查50余家中小型企业近三年的平均财务指标变化趋势:

同期P集团面临的市场环境出现这样的特征:同质升级产品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但因受原材料质量的影响,P集团长期以来都未能以经济成本生产出合格产品,市场的资源供应商也因追逐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拒绝按照P集团单设的技术要求提供原材料,而根据行业调查,P集团如果能整合上游的原料供应商,从源头控制原材料的技术规格,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可以选择的可行的转型策略。P集团首先要进行目标公司选择,由于是以整合上游企业作为并购原则,故可以较容易地从多家供应商中进行筛选,极大地降低了搜寻成本,同时因P集团在多年的业务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目标公司的经营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类风险.

P集团选择目标公司后进行并购决策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此次并购活动所带来的原材料质量改善收益,所以,在建立并购收益模型时可以加入质量溢价因子,模型的假设条件:

(1)市场上现有两家公司.收购方P集团和矿砂供应商S。

(2)P集团以现金出资控股供应商S90%。

(3)对于各参与人来说,“所有参与人都是理性的,不会犯非理性的错误”是共同认识。

为了控制P集团的收购风险,我们首先要设计一种信息显示机制,使S公司的基本价值和风险状况在机制的作用下内在地显示出来,而员工持股计划则是一种良好的信息显示机制。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制度资源,一种运行机制,也是一种运作工具,运用得当会对企业的并购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应该对员工持股计划这一有效的制度资源和运作工具有一个清楚和深入的了解,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企业充分挖掘其他资源潜力会产生重大作用,而且还可以将其运用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作为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企业的一种机制信号。员工持股计划是经过公司权力机构授权实施的内部激励方案,是有着显性法律约束力的合约,因此对购并双方而言是可以置信的承诺,能够产生预期的博弈结果。

具体过程如下:

P集团在第一阶段将收购后对目标公司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透露给S公司,如果S公司在财务,运营,资产质量及其他重要方面存在着重大的现实或潜在风险,公司管理层必然会选择拒绝持股计划。反之,如果S公司的基本运营基础是好的,只要改善管理,经营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对于收购方提出的框架激励方案,目标公司管理层会选择接受。

结论: 收购行为是可行的。

如图所示,该博弈为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可以运用逆推归纳法,逐步向前倒推来分析这个博弈。

(1)如果Vs-βV0>0,即目标公司S提出的并购价格远远超出了P集团对其的估值,收购方P集团决不可能同意,只能放弃。公司S在知道P集团选择放弃的决策时,在倒数第二个阶段就会选择同意。最后的均衡结果是供应商S同意P集团提出的收购方案。

(2)如果Vs-βV0>0,即目标公司S不满足收购方P集团第一次提出的价格αV0,进入第二阶段得到的收益还不如在第一次博弈阶段同意得到的收益,因此,供应商S的均衡结果是:同意。反之,则拒绝.结论:对于P集团而言,如果能恰当地评估目标公司S的运营效率以及财务状况,并购重组后的期望收益达到公司业绩评价标准,相对会提高收购的概率,反之则会减少。

因此,如果收购方P集团的经营业绩及市场影响力明显优于供应商S,而目标公司S则因资源生产企业不断提高的环保成本,安全生产成本等导致运营压力加大.那这种相对的优势必然转化为并购价格的优势.优势公司必然会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反之,目标公司就会拒绝,相应地提高并购价格。

最终:(1)P集团以高出S公司市场评估价值的1.9%的价格控股成功,P集团的保温建材产品因有了高质原材料的可靠来源,在产品结构调整中顺利占领市场,边际收益率提高31%。

(2)这次收购预期可提升总体运营效益。尤其是通过利用P集团在保温材料的市场影响力,拓展S原材料的销售渠道,将带来协同效应。

(3)收购时机适宜,在目前转型期的经济环境中,没有受到过多投机信息的影响,培育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走的是内涵式发展之路。控股兼并上游公司是明智的战略选择,节省了时间成本。

(4)P集团并购S供应商后,保留现有业务运营模式,管理层仍然不变,减少了监督成本,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从中获得的启示:

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控制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和企业经营方之间,天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双方应根据博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出利益最大化的并购策略,这己成为并购活动中的核心环节。

政府角色:由于经济增长正处在转型期,各类投机信息泛滥,加剧了因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政府则应通过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建立信息统计或数据库制度,促进合作,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诱导利益相关者尽快生成产权市场,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一大创新,其精髓在于透明和竞争。因此,企业创新还包含很多丰富的内涵,比如观念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实现发展模式的变革。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信息公示和竞价交易,不仅更多的引入了竞争,构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价格发现机制,相对于“点对点”的寻价和竞争而言,它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无疑更加高效稳健。以便在更多程度上促进信息共享和充分竞争,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企业顺利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春.公司金融学

第8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09YJC63006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10Q090)。

作者简介:宋来胜(1978-),男,湖北赤壁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计量经济研究;苏楠(1974-),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研究;付宏(1979-),男,湖北大悟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讲师,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企业成长和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1-0006-05收稿日期:2012-06-2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9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企业在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企业若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会计审计工作,这是因为它是会计工作的一个核心环节。根据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尚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会计工作极为不利。本研究着重探讨了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旨在为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以及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二、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及突出特点分析

1. 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很多新兴的企业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瓶颈,若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内部就必须要注重会计审计工作,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会计审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使企业的自我检测能力以及经济运转能力等大幅度提升,增强企业抵御市场竞争压力的免疫力。

2. 会计审计的特征。货币作为企业会计审计的主要计量单位,可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及流程,选择特殊的模式,对企业的经济交易各项流程与环节进行监督与控制,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用的经济效益,达到信息共享,这样对企业管理层决策各项事务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与保障。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将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展现,会计审计的对象以及主体决定了企业会计审计的基本特征。

三、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之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深化,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发展瓶颈。在此种条件下,开展内部会计审计工作,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出路的一个根本方式。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必要性:(1)当前很多企业制度构建尚未完善,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产权制度等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府部门不再同时具备投资以及管理的权利,同样政府部门也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之中,从而使得企业实现了自我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往往只能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需求。与此比较,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基于企业真实的经济数据,审计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且审计流程更加规范、完整,可以从根本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加以改善,加快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会计审计工作可以使得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找出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当前时期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以及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会计审计可以使得企业很好地检测与评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内控模式,精确地找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之处,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风险,很好地规避了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1.会计审计对企业资金利用率会产生影响。企业在实际发展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大,只有保证资金的充足供给,才能够促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与实施。通过对企业实施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很好地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审核,为企业提供有依据的经济信息,促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需求加以把握,审计数据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对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可靠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使得企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与稳定的发展状态,在实际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会尽量地降低劳动力消耗,客观审计经济活动,从而确保企业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全面性。与此同时,经过一定的会计监督,能够对企业的物资储存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在确保固定资产具有绝对的安全性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3.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产生影响。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监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与组成内容,它可以很好地弥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缺陷,且可以完善企业的管理措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的形式越来越多,企业的经济行为也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活动牵涉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通过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能够针对企业的相关环节,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4.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影响。企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幅度提升,这同会计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会计审计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决策作出评价,使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应注意对会计审计工作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地教育培训,保证他们能够胜任本岗位的工作职责,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升。

五、强化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基于如上阐述的内容可知,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地提升。对于摆在当前企业面前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提高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1.强化企业职工关于会计审计工作的意识。若要促使会计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那么就需要强化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大家学会计、大家懂审计的学习局面,并在全体职工中宣传会计审计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实际过程中应该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更是要积极地配合企业宣传部门宣传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带头做好表率与榜样,对会计审计进行全面地了解与掌握。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由于企业工作内容逐年增多,且其内部管理事项呈现出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工作需要加强管理的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多,之前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完善,审计内容也不够全面。基于此,企业审计部门务必要拓宽审计工作的思路以及职责范畴,对监督环节加以完善,并对其中的相关工作进行细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