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纲要》的制定给各个高校自主进行教材建设留出了较大的空间,为一纲多本地实现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灵活化创造了条件。教材问题上承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下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如何在《纲要》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体育教材建设和改革,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创新,更关系到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意义重大。本文拟结合自己在教材开发过程中的思索和实践,就校本体育课程系列教材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本体育教材的性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助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它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体育教育以实践教育为主,追求的是教学相长,它不能只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只尊重教师的教学安排,它要求的是在遵循体育课程专业特点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使课程目标的达成。但是,体育课程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似乎比其他课程更为明显: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进行亲身体验,因此,在这一教育领域,助学型、教学并用型教材必不可少。特别是助学型教材,即根据大学生体育智能、技能、体能水平的基础水平,编写出自学、自研、自练的体育学习指导书,更有必要。遗憾的是,高校体育教材普遍存在“三个置换”的通病:一是在编写上主体置换,不是突出学生用书的学法,而是写成教师用书的教法;二是教育对象的错置,不是适用于整个普通高校学生,而是把教育对象当作体育专业的学生;三是教学要求置换,按体育专业的教学规格要求普通高校学生。在这种意识下编写的教材,其助教意识很浓,助学意识却相当淡薄。故此,高校体育教材建设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方面助教型、教学并用型教材已在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教材仍然忽视学生这一教育的主体,助学意识相当薄弱。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自我锻炼为主,指导他们如何领会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及科学的锻炼方法,使之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测与评价的方法很少。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混为一体的现象阻碍了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各高校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发校本体育教材,符合学生对体育知识本身的实际需要,也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解决高校体育教材“三个错置”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高校在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本着“为学生而写,为学生所用”的目的,突出助学意识和助学指向,从帮助大学生体育学习出发,坚持教材的实用性与对学生的终身受益性,最终编写出一套助学型大学体育教科书。
二、校本体育教材的目标: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
《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这里的增强体质,并不仅仅是指通过一两年的体育课程的修养,就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就人体体质而言,反映在体育成绩上往往具有非进展性和实践效果的长时积累性,因为体育教学不像其它学科的教学,受教育者的知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积累。体育课程受身体发育规律的影响远胜于其他课程:一是动作掌握和进步并不呈直线式上升,人体体质状况也许在青春期已经处于一种最佳状态,甚至下降阶段,例如初中阶段女生的长跑能力大于大学阶段,原因是女大学生在青春期后体重明显增加;二是体育锻炼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当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足够的认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生存环境,运用已经掌握的或学习新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使体育锻炼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在目前体育教学的客观条件下,把使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比较现实和科学的。
要使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体现“健康第一”的宗旨。健康是机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对完美的综合状态,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根据《纲要》要求,实现身体健康目标包括:“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教材不能定位于体育基础性知识的水准上,不能仅仅依靠学习运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而是要将培养学生健康概念与体育意识的理论知识作为大学体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过去全面学习各项运动技术基础知识、技能,转变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大学体育不是各种运动项目的介绍过程,如果在有限的学时内什么运动项目都触及到,其结果是“什么都学但什么都学不到,也难以形成对某一项目的特殊兴趣,更谈不上养成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能力,必须首先从教材开始。
三、校本教材的知识内容建构:强调非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结合
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其内容编排的主线,每一学科的教材均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体现的是学科知识自身内在的发展顺序和层次关系;各门学科都有严谨的教学规律,即学科知识的递进性。而大学体育教材却是一个例外,各体育项目之间没有很强的关联性,例如没有学习篮球知识技术,照样可以学习排球。因此,大学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具有非系统性的特征。虽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并未接受系统的体育课程教育,但是学前体育、小学、中学、大学体育、大学后的终身体育,其系统性应主要落实在顺应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特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上,并非在于体育内容的连贯系统性。过去的大学体育教材内容以项目繁多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教学为主,体育课程被作为技术来表述、诠释和理解,教学内容是竞技领域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大学体育教学对普通大学生追求运动技术教学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所以,大学体育尽管是一门基础课,其教材的内容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应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要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非系统性特点,在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教材内容:其针对性指能够适应大学生智力发育水平较高、身体发育水平接近成年人、心理上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辨别的特点,同时适合大学生的体质差异和各自的兴趣爱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三自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教师“分层次重新组班”的需要;其实用性指教材的内容既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终身有用的体育技术和技能;其趣味性,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强体质、培养和满足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角色换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好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因此,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既是时展对人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课堂应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投掷实心球时,教师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要求,但不讲解示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分组练习后,通过学生的正误对比、短时间的讨论等对学生进行启发。还可以让个别技术动作较好的做示范和讲解,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示范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和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并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去掌握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激发兴趣,因地制宜,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要求,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时,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时,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积极进行改革、试验、探索,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地采用多样化教育形式。如大纲要求每学期必有跑、跳、投,而且都有严格的学时规定,教师往往强迫学生进行各种强化训练,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趣,效果常常不佳。其实要想达到发展各种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一些变通的方法来进行锻炼。例如,中长跑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持续的运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换一种形式,不绕操场跑,教师可以带队在校园里绕跑,可以穿过车棚,绕树,围绕各种建筑物跑,也可以改变速度,依此类推。其间教师边跑边讲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边跑边报各种地名;根据建筑物的形态来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比如东方明珠、原始森林、撒哈拉大沙漠等。这样学生在奔跑中兴趣会很高,同样可以发展耐力,课堂气氛也活跃。又如在短跑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多改变形式,不一定非要进行30 m、50 m直线跑,可以在发展学生速度的同时,融入一些灵敏性练习。如:利用球类课上的器材,将球摆成各种图形,要求学生绕球快速跑;以各种静止或运动状态转入快速跑。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加入一些灵活因素,培养学生在快速跑中的乐趣。
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设置评价标准
现在国家不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课改理念,同时把体育教师从框框的规定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余地,同时让地方、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适合本地、本校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实际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兼顾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如:对于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怎样努力都没办法达到优秀、良好甚至及格的标准,那教师在制定评定标准的时候,就可以侧重学习态度这方面,可以加大比分值,降低运动技能的评价比例,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方面更有积极性;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则对他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均可以要求高一点。
关键词:体育 课程教学 发展模式
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其改革趋势应在分析其特性的同时吸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以大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新的独立学院体育教育模式。因此,建立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成为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有着与其他普通高校共同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重点、二本院校而言,稍弱一些,但其动手能力又相对较强,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也不逊色。
一、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特点及不足之处
1.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够健全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参照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一般套用其他高层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适宜的教学大纲进度等文件,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也借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也缺乏独立学院的特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在对学生教学的管理方面又有所欠缺。
2.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缺乏互动性。教师主要采用“注入式”方式教学,即学生的一切都是在教师组织下,课堂时间全部按教师的意愿进行计划,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空间也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体育教师缺乏正确引导,重运动技能而轻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全神贯注地把具体运动技术教授给学生,比如篮球的投篮技术、排球的扣球技术等等,导致学生不能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健身方法来进行独立的练习与健身锻炼。
因此,教师要明确“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真正的知识不能单纯地靠传授给予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本领,提高学习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正确观念。
二、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针对独立学院的特色,制定相适宜的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模式
每所独立学院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也要根据学校的特色而遥相呼应。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分析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制定适宜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方式,从而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课程各个项目的设置要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点,突出教学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从专业技术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综合素质体系等各方面,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开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专项,使学生都能学习喜爱的运动项目,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改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的适度转变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终生体育”的观念,就要求教师改变调整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策略、调控学习过程、反馈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改进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和善待每个学生。要用发展、前进的眼光看待学生,改革以下一些主要内容:首先,考核要注重结果,强调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寓教于乐、寓教于练,让学生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体验,自我总结与调整。其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本科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做到任选学期、任选时间、任选项目、任选教师,开设小学期课程(滑冰、游泳等)。再次,体育课程评价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点,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评价应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帮助学生找出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提出需要改进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院系;篮球专项课程;优化
引言
篮球专项课是体育院校培养专业篮球人才的主要课程,因此篮球专项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专业体育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事篮球训练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是一些体育院系并不注重篮球教学课程的整合和优化,特别是篮球理论和篮球技战术适度结合、篮球运动专项素质、篮球技战术创新等方面都被忽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竞技水平提高慢、专项技能不够突出等情况的出现,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现状不利于篮球专业教学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整合篮球资源、优化篮球人才培养途径、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是体育院系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整合和优化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利用高校这个平台;才能让理论课程和训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高校运动队一味追求成绩现象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之间的矛盾。本课题通过对河南省体育院系篮球专项课程的深入研究,旨在整合篮球理论、教师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现有资源,从而使得河南省体育院系篮球项目的课程设置更加完善,进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1篮球专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1篮球专选课课程内容的选择
目前河南省高校篮球专选课的教材中,几乎都把篮球的起源和发展、篮球的功能与价值以及篮球的各种基本技术作为主要内容,而这种多年来一尘不变的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与个体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自主性。
1.2课程内容的组织及学时安排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河南省大多数体育院系是在大二上半学期开展篮球专选课程的学习,且在大二、大三、大四三年的学习中,每周所安排的学时基本相同。而在篮球专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河南省不同的体育院系对于篮球专选课程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所安排的学时不尽相同。其中,基础课程内容是学生接触篮球专选课的第一步,是学生掌握篮球的基础知识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一般在大二集中开设,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熟练运用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理论上应当取得国家二级裁判员资格证书。而拓展课程与实践课程则是学生形成自身特有的技术特点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应当形成完整的篮球知识结构,有了对于篮球自主学习的兴趣,对于篮球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专业度。
2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轻理论、重实践
大多数学生均认为篮球专项课程就是训练课,而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在篮球专项课学习过程中,存在对于理论课的轻视,从而导致虽然所有的篮球基础技术都学过、练习过,但是缺乏对这些基础技术的理解。于是学生在训练时不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技术理论知识进行主动、自发的训练,而是盲目、被动的跟随性训练。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不能尽如人意。
2.2轻防守、重进攻
篮球比赛是以得分的多少来判断胜负的,想要取得胜利,就只有比对手取得更高的分数。因此在比赛中有较强得分能力的球员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就受到教练的重视,且获得观众喝彩声的频率也较高,加上大多数学生较为喜爱观看美国NBA篮球职业联赛,很容易受到美国篮球风格的影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对进攻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防守技术。
2.3重技术、轻素质
河南省的篮球教科书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对于技、战术的讲解,并且在篮球专项课的学习过程中,也是更加注重技战、术的学习与训练。然而,篮球的技、战术运用是需要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做为前提的。力量、速度、弹跳、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在篮球比赛中都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素质训练。甚至于,有些学生从未有过主动意愿来参加身体素质训练。而在篮球运动极为发达的美国,球员都非常重视身体素质的练习,在美国的诸多篮球教科书上都有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对于篮球运动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3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3.1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
篮球专项课在河南省体育院系中已经普遍开展,但是河南省大多数体育院系都选择在第一年将篮球项目做为普修课进行学习与训练,从第二年开始才将篮球项目做为专项课程进行学习与训练。在河南省高校本科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实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来进行,为期一年。这就造成了,篮球运动专项课程时间有限和教学内容繁多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乏味教学内容陈旧
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方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兴趣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然而目前河南省大多数篮球专项课程依然存在同质化、填鸭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的内容陈旧、重复过多。这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篮球专项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3.3应试教育损害学生学习主动性
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体。河南省大多数体育院系对于学生篮球专项的考核成绩,是通过篮球专项技术测试和运动理论考试的综合成绩来评定的。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教什么就练什么的不良现象。而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3.4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运用不当
大多数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教师过于规范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死板的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不够,指导与训练没有针对性,导致在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不能很好的发挥。
4篮球专项课的优化
4.1树立新的篮球专项课程理念
首先,篮球专项课程必须要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贯彻始终。利用篮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对抗性、游戏性等特点,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篮球专项课是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来进行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都能够热爱篮球运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着手点,在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自觉、积极主动的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2优化教学内容
将传统的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宽,包括篮球运动的基础理论、技能、技战术以及篮球运动的保健、健身等功能。拓宽后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强调篮球运动强身健体的功效,从单纯的学习篮球技术,向学习篮球运动的多功能发展,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融入到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中,增强篮球专项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提高篮球专项教学的效率。
4.3优化教学过程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篮球专项课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和应试考试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导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利用篮球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河南省高校篮球专选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当遵循强化基础技术、重视比赛实用战术,注重在篮球专项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过分注重篮球技、战术的训练,忽略了篮球理论知识学习和篮球运动意识的训练;(2)对进攻技术训练的偏爱,忽略了防守技术的重要性,不能全面发展;(3)享受篮球的技术对抗带来快乐的同时,忽略了枯燥的身体素质训练,使得篮球技、战术的发挥得不到保证。
5.1.2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于篮球专项课程来说,教学时间短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无法解决;(2)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教学手段单一,训练效果不佳;(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训练积极性不高;(4)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尺度把握不当,导致学生缺少灵性,球风过于死板。
5.2建议
河南省高校篮球专项课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求,构建新世纪高校篮球专项课程,关键要顺应时代的潮流:(1)学校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以人为本,立足于素质教育,使篮球专项课程整体优化;(3)真正有利于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为健身健康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使篮球专项课程真正融人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保成.更新观念,面向新世纪的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教学,2001,(2):1.
〔2〕宋振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上海体院学报,2001,(5):168.
〔3〕汤宝兴.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深化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教学,2002,(2):22—23.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49-03
旅游专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专业,它涵盖了管理、营销、心理、人文能各类知识,因此,许多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课程的时候,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往往追求“多而全”,表面上课程体系十分丰富多样,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在众多的旅游院校中脱颖而出,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应社会所需求的旅游管理、海外领队、酒店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管理与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精心设计与规划。立足于旅游专业学生需要的素质,对教学的方式、设置的课程、实习的形式、学生的去向等方面进行细化,处处体现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要求以及目标。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有的职业素质
毕业之后的旅游专业学生从事的行业大多是一些海外领队、旅游管理、星级酒店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的服务型岗位,这一系列岗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服务于客户,其特点是多变性、实用性、综合性。为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旅游综合服务需要的一系列素质。
1.1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涵盖职业道德情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跟其他服务工作进行比较,旅游工作要求具备更加强烈的责任心。旅游专业工作者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是为了实现旅游者的要求而外延服务。而如此的职业素质需要服务于广大的对象,在实际的服务活动当中加以体现。然而,务必阻止以及反对违反职业道德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的现象,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对民族的尊严与国家利益进行自觉维护。
1.2 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旅游工作者大都是跟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外来客人,由于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个体之间本身的文化程度不对称性,这就增加了工作的困难性与复杂性。在游玩过程中,密切关注游客情绪,能及时传递旅游者对接待社的建议以及要求,并且实时解决一些潜在的投诉,针对境外导游的一些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带客人进店、过于推销自费、缩减旅游项目等)应当坚决干涉与制止。并且,在一些发达地区,领队还得注意游客动向,严防滞留偷渡。此外,在团队过程中,还有可能会遇到偷盗、抢劫能意外事件。对于旅游过程当中会出现的一系列复杂情况,领队需要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与较好的心理素质。为此,对旅游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关键。
旅游服务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X力劳动,而且需要付出沉重的体力劳动,其跟其他行业的周末节假日休息、8小时工作制等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在旅游旺季,经常轮番套,一个团队刚送走,直接在机场或码头接另一个团。在工作中,导游和领队既要带领团队观光游览,又要落实车辆食宿;既要执行好接待计划,还要灵活处理各类问题。为此,只有具备良好的体力,才可以更加有效服务于旅游者。
1.3 大量的旅游文化知识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当中需要累积大量的旅游文化知识。其中涵盖旅游美学知识、建筑园林知识、旅游法规知识、文学常识、旅游文化知识、中外民俗与文化知识、民间工艺知识、心理学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等。除此之外,旅游工作者需要熟悉我国的一系列文化常识以及国际知识,尤其对部分重点客源的区域与国家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等进行熟悉。与此同时,学习一系列基本的旅游常识,像是急救常识、货币常识、通信常识、海关常识、保险常识、卫生常识、交通常识等。
基于人们不断提升生活条件的影响下,审美情趣也发生改变,高品质和个性化的旅游会逐步变成主导。人们并非仅仅游山玩水,而是逐渐把握自然界的文化之美与内涵之美,从而获得层次更高的精神体会与感悟。为此,旅游工作者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观念,而且还需要提升文化素养和美学常识。
1.4 较高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可以确保个人可以有效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因素。旅游专业的学生借助课外实践以及课程体系的学习,逐步能掌握该行业所需要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由于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可能会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一些国际商务活动,去从事旅游营销、旅游经营、旅游管理、领队服务、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等一些工作。相比较于其他的专业,存在非常广泛的就业前景。为此,需要具备更多的业务素质。例如:在旅游服务规范上,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国内的旅游法规和政策,以及有关商务活动的一些国家惯例、法律、政策等,明确旅游职业需要具备的道德规范;在外语上,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能够熟悉领队英语,开展平时的旅游接待,可以跟外宾开展一些沟通,以及可以对来往的文件信函进行处理;在领队与导游上,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与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楚旅行社以及导游服务基本管理的知识,具备比较高的公共关系能力与旅游组织能力,懂得搞好安全保障工作、代办委托工作、讲解服务工作等,并且有导游服务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一些素质。
2 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2.1 公共基础课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体现
德育课以及“两课”教育公共基础课,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属于国内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以及国内职业教育的落脚点与着眼点。为此,职业教育应当坚决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以德为先。
在职业学校中,开设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主要方式,是要求全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阵地。
体育公共基础课,体育课程不只是被人们曲解为进行单一的身体锻炼,仅仅满足增强体质,而是更倾向于训练情感、增强意志、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训练。体育是个体生命健康的基本途径,是提高人们各方面素质、发展生产的基础。作为一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
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课本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工具书或翻译软件,能读懂有关外文资料,在平常活动中,能与外宾进行简单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自己的语言水平打下基础。作为一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涉外性比较强,必须要会使用日常英语。
2.2 主干课程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体现
对于专业入门课程的旅游学概论而言,其跟旅游学导论融为一体,内容涵盖旅游的发展与形成,旅游的特点和性质,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者间的关系及其概念,以及旅游产生的影响与拓展旅游市场等。对旅游组织市场营销的重复性知识进行删减,增设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等知识。该课程重点为学生讲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跟旅游活动间的联系性,对旅游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分类方法、发展旅游业对接待区域产生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个要素间的联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阐述。能够整合为四个教学模块,即:旅游分析与旅游发展的基础知识、旅游供给、旅游需求、评价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热爱旅游业余认知旅游业。
3 实践课程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体现
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实践性特征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因此,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积极尝试构建与理论教学并行而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取职业从业能力,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与理论教学并行而又相互联系的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实训,是指学生在学校模拟实操室,通过教师的示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做结合,手脑并用,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技能为目的有效教学形式。
计算机、饭店情景英语实训周,餐饮客房中级资格证考工和导游证考工。高职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双证”制,学生不仅具备学历文凭,还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如此,才容易就业。
(2)课外实训,是指学生课外真实环境中,通过各个岗位负责人以及带队教的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真实教学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三年学制,而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有顶岗实习的要求,在课程安排上,把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作为“宽基础”阶段,一年级主要侧重于文化基础课,公选类和公关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二年级侧重于专业技能课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然后在三年一期安排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自主选择“活模块”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岗位从业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习。
目前,该院旅游系学生课外实训主要前往与该院签订实习或就业基地的景点、饭店、旅行社进行实习。这属于具备最高实习效率的实习练习,在三年当中应当组织大规模的两次实习活动。一是专业认识周,让学生提前了解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场所与环境有个感性的认识。二是在学习中的最后一年或半年所安排的毕业实习,为综合实习。在饭店的实习能够让学生有效统一实际与理论,对饭店的运作规范、服务指标、运作内容等进行了解。
在旅行社实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等知识,从而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最终实现带团能力的提升。
4 课外活动丰富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旅游高职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变成高职院校的一种特色化课程,能够借助下面的两种方式实现。
(1)基于教研组的领导进行活动,确保其有着显著的专业特点,以及具备相应的目的性。酒店教研室可开展酒店技能大赛,导游教研室可开展模拟导游大赛,让学生提高自我能力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指明了学生将来的努力方向,从而奠定了以后就业和创业的基础。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固基础。
(2)在团委领导下开展活动。团委能够集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多姿多彩和多样化形式的活动:组织校园七彩艺术团,调动了学生创作文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实现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丰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而言之,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要求慢慢累积与扎实努力,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样才可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素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燕燕.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 罗永琴.我国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一、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模式,加深合作探究程度
高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6-20岁左右,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思维,对处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加上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启发、引导的辅助促进作用,强化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桃子”。目前,高中语文中最为常见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但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前移教学关口。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预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教学中解决,增强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二是设计探究思考题。在教学中,学生都是根据探究思考题开展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活动的,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探究思考题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及时地给予点拨和启发。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和难点启发,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模式,可以调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力度,提高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高中语文素质化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扩大教学信息容量
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是高中语文教学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受欢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信息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加学生的真实感知。例如在开展《长江三峡》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生动演示巫峡的秀丽、瞿塘峡的雄伟和西陵峡的险峻,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也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产生了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三峡水电站的纪录片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江三峡,并认识到三峡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面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能用同一要求与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否则会打击到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边缘化。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实施:一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流程时,应兼顾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为各个程度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与自己能力相同或是略高一点的范围内开展学习,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基本都可以达成学习目标。二是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对于优秀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其精彩的回答为全班做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较为简单的,只需稍加思考,甚至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问后进生,增加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效防止学习边缘化。三是在练习考核环节;教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练习标准和考核要求,如在练习时可以从数量上区别安排,在考核时,可采用AB卷分别考核优秀生和后进生,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教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深入、有效地开展。例如在进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志向,我的未来”等主题讨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创设出对应的教学情境,不但提升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力,也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引入和音乐辅助等方式,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与成本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管理会计起源于成本会计,它们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相同的,如科学管理理论等,它们的很多基本方法也是相同的,如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等;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目标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因此,完全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为一门成本管理会计。
一、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优势
(一)优化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财务会计一直是4个学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也定为4个学分,这样财务会计代表对外报告会计,而成本管理会计代表内部控制及预测决策会计,二者平分秋色。这将提升成本管理会计的地位,改变会计专业学生重财务而轻管理的专业认知意识,也可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许多重复交叉现象,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均包含于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将原管理会计学中的投资部分全部放到财务管理学中,这样成本管理会计就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和战略管理会计。这样使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将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将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与传统理论及方法更紧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成本计算这个模块中,可提供几个行业不同、生产组织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的企业案例,并设置在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的背景下,由学生讨论、分析、比较、判断应该选择什么成本计算模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组织和完成成本计算过程,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锻炼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国内的成本管理会计学者也往往致力于介绍和推广西方成本管理会计最新发展成果,而对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成果总结不够,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教材内容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这就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校教的是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做的是另一套。
(二)缺乏适合国情的系统的案例教材。现在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是国外会计教学案例译著,而由国内学者编著的会计学或成本管理会计学案例难得一见。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会计学会有相关研究课题,也开展了管理会计学方面的案例研究,但总的来说过于抽象、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系统地用于教学之中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生产(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重点在培养学生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实习中,学生可根据毕业论文选题或就业意向灵活选择实习内容,完成实习任务,从历年毕业实习情况看,85%以上的会计专业学生都选择了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可见,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属于两门并列的主干课程,但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学考评方式不配套。考评制度对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有较大的作用,现有的教学考评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一张卷,一支笔,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能让学生把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利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实证研究,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绩效考评等新问题亟需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因此,必须深入调查并掌握成本管理会计学科的各种技术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其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不断修正、完善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促使成本管理会计学科日臻完善,真正做到实践促进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建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在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编写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案例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学以致用,形成完善和规范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力学 课程体系 平台课程建设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46-01
为改革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加速构建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按“上手快,后劲足”的要求,按学科大类设置平台课程并加速建设,促进平台课程精品化。
1 建设目的
按照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整合与优化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类教学平台和实验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 建设内容和范围
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
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船舶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二是同类或相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土木工程、港口与巷道工程、测绘工程等。建设重点是:一方面要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学大纲,统一组织考试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
3 学科平台课程的模块设置及建设目标
3.1 模块设置
建设前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由建筑力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若干门课程组成。
建设后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仅由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组成(见表1)。课程门类、层次明显减少。教学管理、档案管理、资源利用得到优化。
3.2 建设目标
(1)教学条件建设
①建立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基本要求,突出重点、难点;
②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档案,包括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试题库、历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考题等;
③建立和严格执行互相听课、教研活动(每学期2-3次)等制度,包括研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法,开发CAI课件,分析考试情况等;
(2)教学改革
①课程内容改革既要注重使学生能建立扎实的力学基础,又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②在采用多讯道教学手段的同时,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严格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坚持课程组统一(背靠背)命题、流水作业评分,实现学生整体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并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和探索,实行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 建设程序
争取通过学校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与管理。学科平台课程建设程序如下。
(1)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需要,提出建设学科平台课程的需求。相关学院根据建设需求,推荐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一般应为教学团队首席教授)申报学科平台课程建设项目。
(2)项目申报人提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学院批准。
(3)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申报人提交的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经专家审核通过后正式立项。
(4)学校根据《平台课程建设合同书》对建设项目进行进度管理、经费管理和质量管理。
(5)各学院根据学科平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平台课程模块,制订所设专业的“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5 建设成效
教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原来的单班授课改成合班,既节省了开支,又优化了资源。
硬件资源得到充分调配,教室使用率得到优化,实验设备利用充分,网络教学更加合理。
管理资源趋于规范,教学档案条理清晰,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 钱令希,钱伟长,郑哲敏,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授课质量
1. 配足教师开齐课
没有思想品德课教师足够的数量,何以谈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学校应该安排专职教师担任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并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不能被其他学科挤占用。
2. 提高素质上好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学高为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自己良好言行引导学生,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3. 科研促教高效课
一方面学习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积极进行交流,充分把握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把各自的长处优点整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课题立项研究,邀请专家作引领,科组骨干带动,边教边研边提高,达到以研促教、科研促教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品德课程的功效。
二、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时,教师在学文明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人们常用哪些交通工具?他们用这些交通工具做些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上班或你上学采用什么交通工具?你在上学的过程中看见过什么样的交通标志?这些标志代表什么意思?说说你听过或看过的交通事故。“如何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些问题及情境,不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提供群体表现的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
在《我是一只小小鸟》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对小动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维护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在《走进聋哑角色》模拟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聋哑儿童的无助,真切的感受到生命与友情的可贵,也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如教学《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时,开展洗手帕、系红领巾、穿衣服的动手训练;看谁的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的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如教学《小商标、大世界》一课时,通过制作问卷调查表,了解家里所购买的商品中,有哪些品牌、产地;各地的特产是哪些?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了解,体会到经济发展、商品丰富、人们生活繁荣,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 利用电教手段,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小鸟与榕树的对话》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大自然是我美丽的家》,优美动听的歌声把同学们带进了美丽的大自然世界。紧接着,通过播放榕树爷爷与小鸟的对话视频,生动有趣地让同学们了解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小鸟是树的朋友,也是人类的朋友,有树有鸟的地方才是我们最美丽的家园。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家园,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三、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创建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