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拆迁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拆迁问题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拆迁问题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拆迁问题解决方案

第1篇:拆迁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大量的拆迁矛盾纠纷在拆迁专业性调解组织的调解中得到了圆满解决,及时排除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了地方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进度,这充分表明拆迁专业性调解组织发挥着极大的社会化作用。要发挥好该机构的社会化作用,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健全完善

为了使拆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调解人员全部经过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业岗位培训,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调解机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调处机制,设立受理、送达、听证、调解、裁决、执行等一套工作流程。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重大疑难问题、政策边缘化问题实行逐级汇报、逐级审核、逐级审批制度,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对重大事项和决策实行集体研究制度,确保处理拆迁矛盾纠纷能够做到“四个到位”,即政策到位、宣传到位、解读到位、补偿到位,决不让每一个被拆迁人吃亏,并要让每一个当事人通过调解机构的处置后能够化解存在心中的“积怨”,要让他们苦脸进门,笑脸出门,把拆迁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调解办公室内,尽可能不让矛盾纠纷扩大化,更不允许拆迁矛盾纠纷演变成社会化问题。

二、工作方法多样,矛盾化解及时

在处理拆迁矛盾纠纷的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工作方法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工作,运用心理学和采用情感交融的工作方法来做矛盾化解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工作人员较多采用“以静制动”的工作方法,注重观察,发现“焦点”,通过分析,查找源头,找准“症结”,配制“处方”,进行大量的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在处理个案时就能够制定出非常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调解过程中能够非常明确应该做什么(设定目标和预测);为何做(确立说服论点和依据);何时做(安排程序和时间);何处做(考虑什么场合和方法);如何做(研制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拆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能够得到及时化解并取得较高的调解结案率。

调解人员在处理拆迁矛盾纠纷案件时,就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预案,分门类别,切入“要点”。对评估方面出现的矛盾纠纷,采取复核方式重新评估,被拆迁人还有异议的,委托评估鉴定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对家庭住房困难买不起新房的,采取异地安置、货币补偿、慈善救助、产权共有等方式解决;对思想扭曲,抱有幻想的被拆迁人采取说服教育、政策解读、法规宣传等方式。同时,大量的注入情感和心理感悟的人性化工作方式,多数的矛盾纠纷案件在调解两次时就能够化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调解人员在工作中注重运用心理情感交融的工作方法是解决、化解拆迁矛盾纠纷的基石。因此,工作人员在处理矛盾纠纷案件时,除了要严格遵照工作程序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知识,真诚的情感和满腔的热情去正确、公正、深入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去打开当事人的心灵之窗。运用心理学和情感沟通是拆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在处理拆迁矛盾纠纷时,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取得当事人对调解人员的充分信任。调解人员要善于与当事人在情感和心理上进行正面沟通,充分交换意见,能够让当事人有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理解当事人的心情和感受。由于当事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气质不同,志趣不同等,因此,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当事人在陈述矛盾纠纷时,有的直率袒露,有的迂回曲折。不论当事人表述的方式如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有一个较强的自尊心,都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帮助。只有当事人与调解人员之间有了理解,才能在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沟通,才能听到更多的“真实”话语,才能得到当事人的“真实”想法,调解人员才能“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

三、救济途径通畅,拆迁矛盾减少

完善救济途径是解决拆迁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和谐拆迁”的基本保障,特别是针对棚户区改造中部分收入不高、经济条件较差的低保户、特困户的实际情况,要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措施。

在徐州市的拆迁安置过程中,坚持货币安置与实物安置相结合自愿选择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时,不断创新安置模式,鼓励被拆迁人选择货币安置,在评估价的基础上再增加10%的补偿额,到市场购买住房。这样做一是有利于被拆迁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二是有利于被拆迁人减少过渡时间和因拆迁过渡带来的生活困难。而对困难群体则采取廉租房安置,拆迁户只需交纳政策性房租。此外,拆迁管理部门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拆迁户申请经济适用房等安置房源,对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群众予以统筹考虑、适当补贴。同时,推行由区、街道、社区三级认证办法,解决部分拆迁户房屋产权认定问题,并积极协调单位直管公房拆迁户的所属单位,为拆迁户争取更多补偿。

畅通救济渠道,是解决拆迁矛盾纠纷的基本保障。徐州市为了减少拆迁矛盾纠纷,成立了拆迁救助中心。这家由民政、残联、慈善总会、房管、工会、棚改办、拆迁办等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在棚户区改造拆迁中受理特困户的投诉和求助。救助中心目前掌握着用各种办法募集的2250万元救助基金,对经审核属实的特困家庭,其拆迁补偿额与安置房房价的差额部分,将从救助基金中支付,双方各按资金额拥有相应的房屋产权。同时,各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的救助投诉中心,由市区财政、慈善总会、投资公司、社会各界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慈善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工作。这一人性化举措,无疑将成为和谐拆迁的助推器,既让更多的特困群众住得起、住得好,实现“居者有其所”的梦想,又能保障拆迁工作做到“拆得了、拆得好、拆得稳”,这一举措已成为和谐拆迁的标本。

为有效地把拆迁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拆迁专业性调解组织与各区政府、各区人民法院进行联动,积极推行居民自治调解方式和司法庭前调解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来化解拆迁矛盾纠纷。

居民自治调解方式:是被拆迁人因家庭内部财产分割、继承等原因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无法与拆迁人达成拆迁协议产生的双重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通过拆迁专业调解机构和办事处司法所进行协调,使得家庭成员首先形成一致意见并由司法机构出具司法调解书后再与拆迁人签订拆迁安置协议。

司法庭前调解方式:是被拆迁人与家庭外部产生的借贷、抵押、买卖等问题造成拆迁协议无法签约的矛盾纠纷。对于此类纠纷,则由区法院拆迁巡回法庭和拆迁专业调解机构采取庭前调解方式,通过组织调解达成统一意见后,由法院出具司法调解书来确定房屋所有人与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书来完成。

四、好事要想办好,要靠制度保障

如何把好事办好,是拆迁矛盾需要破解的难题。破解之法是坚持阳光拆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要靠严格的“三项制度”来保障。

一是公示制度。做到拆迁全过程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根知底,心中有数。每个拆迁项目都事先在媒体、网络上进行公告,公开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范围、拆迁项目等事项;在拆迁范围内设立公示栏,将拆迁政策法规、相关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房源等内容进行公示,并邀请拆迁户代表全程参与拆迁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投诉制度。在拆迁过程中做到畅通投诉渠道,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每个拆迁项目都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设立接待处,抽调建设、、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接待组,积极受理群众的投诉。

三是监督制度。每个拆迁项目的实施方案,都组织相关部门会审,进行联合审批。同时抽调检察、法院、纪检、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积极受理群众的投诉,对于群众举报属实的违法拆迁行为,由督查组进行依法查处,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徐州市的人性化拆迁,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作出房屋拆迁的必经程序。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房屋拆迁中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拆迁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重要举措。而要从实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入具有专业知识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对房屋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只有引入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才有可能真正找到不稳定因素和风险点。

同时,评估机构要想真正找到不稳定因素和风险点,就应当公平、公正、客观地从房屋拆迁的每个法定程序上进行审查,确保房屋拆迁程序合法。而风险评估的重点应当从房屋拆迁项目手续的合法性;拆迁安置方案的合法性、可行性;房屋面积认定的准确性;安置房源的建设情况;拆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拆迁补偿资金的到位情况;政策宣传落实情况;征求群众意见反馈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和论证,只有确保房屋拆迁项目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确保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才能确保房屋拆迁项目社会稳定具有“低风险”、“无风险”。否则,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

第2篇:拆迁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我国交通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随之也发生了一些工程质量问题,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国家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也加大了管理力度,从各环节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目前工程建设质量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要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优秀的施工人员,严密的施工计划,好的施工方案,详细的科学管理办法和质量保证体系外,关键是在于如何落实,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个健全、有力的管理组织。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是构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选择优秀的施工人员,保证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各类人员严格按照单位的管理制度,规范质量管理程序、质量标准、工时工艺等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及公司领导负责制,严格执行业主及监理的有关文件,全方位的控制质量。

二、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和整体素质

在进入施工阶段之前,首先必须对所有的工程施工的参与人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要让他们形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由于参加公路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专业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再者他们不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意识上会主观故意的偷工减料,对工程关键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向施工人员强调出,并在施工前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及时把问题解决掉,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返工、重修等情况出现。

三、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必须选择一支过硬的施工队伍来担任项目的施工任务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目标。审查承建单位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设备条件是否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对施工设备与材料根据图纸、技术规定和订货要求进行质量检查:配合业主和当地政府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四、加强进度控制

有了工程进度计划才能很好的控制工程进度。工程进度计划包括月、旬作业计划以及人员分配计划和材料、机械使用计划,其反映了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整个过程,是现场管理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工程进度可能会与计划偏差较大,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五、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控制过程。在施工阶段,首先要检测桥梁、通道涵等结构物,认真仔细的审核计算放样坐标,在放样之前杜绝错误,然后对其实地位置进行检测,以确定放样是否正确。其次是测量路线中桩、坡口、坡脚桩,施工到一定阶段后,应对其线路中边桩、路基宽度进行测量,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三,测量隐蔽工程和变更工程数量。

现场跟踪检查可以发现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如路堤基底是否清理干净,路面平整度是否达标,路面基层是否有裂缝等,这些问题及时发现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检测、管理工作,才能做到保证工程质量的万无一失。

六、对采用的施工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1)施工前,认真审查每一个施工组织方案,严格单项开工报告和复工报告的审批制度;(2)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对施工方法进行监理,手段有:目视、目测、巡视、测量、试验等;(3)每一道工序完工后,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合格后再由监理工程师或其代表到现场检验,以减少返工机会;(4) 严格控制重要工序;(5)一旦出现工程事故,要立即通知停止施工,会同施工单位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商定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及时解决问题。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特点各不相同,影响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七、小结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将会有走向系统化、法制化的趋势,工程质量管理活动中将会运用多种先进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广泛推广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施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我们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也将会得到新的提高。健全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也很重要,将极大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

参考文献:

[1] 谭俊丽,孙爱华.试述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监督[J].中小企管理科技.2010,7(10):588-592.

[2]李忠武,马天罡.中阿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程序与标准的对比分析[J].铁道建筑技术.2009,7(9):1478-1480.

[3]徐平,王复明,平,李嘉,等.路面雷达在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8,2(10):2311-2314.

[4]吕星,廉书凯,白录燕,等.浅析我国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魅力中国.2011,13(5):1690-1692.

第3篇:拆迁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输配管网;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5-01

1 城市集中供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集中供热,对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存在着供热体制、供热成本和供热技术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于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管网敷设方式落后

供热管网的敷设方式普遍采用管沟方式,这种敷设方式占地比较多,在城市规划管线综合安排上有一定的困难,施工周期长,对城市交通影响大。尤其在城市中心会遇到大量的拆迁问题,增加了大量的投资,在供热管网建设施工中,经常会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产生冲突,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存在较大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阻碍了施工进度,甚至无法实施,减缓了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速度,导致供热管道及热源的建设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1.2 运行的室外管网多为支状管网,供热管网末端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水力失调严重,同时大部分用户未采热计量的手段,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如何有效的保证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管网水力调节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投入,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困难。

1.3 供热系统的控制水平和调节水平落后

供热管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但是由于大多数系统没有热网监控系统,热源、热力站自动化程度低,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1.4 供热系统不能适时的有效调节供热流量和供水温度

现有的供热系统只是针对设备的粗放型管理,很少考虑对整个系统主要运行参数进行监控,更没有实现对用户室温的远程检测,无法准确掌握系统供热水平和质量,操作人员只能凭借经验调节供热量。另外,由于没有采用气候补偿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只能采用“看天烧火”的传统方式,即通过人工手动方式来调节供热量,不能自动的适时的进行分时按需供热,造成采暖初末期造成大量浪费热量。

2 城市供热输配管网节能改造的具体方案

2.1 建立热网信息化及数据采集管理工作

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从热源、到热网、到热用户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平台,将现场繁杂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通过水力计算等高级功能模块,对现场的管网信息做水力工况诊断分析,从而协助用户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达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节能降耗的目的。

在建设供热信息化的同时,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现场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包括管网信息的现场勘查工作,用户室温采集点布置工作。只有现场基础工作做的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发挥大的作用。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后,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在二级网管路上安装必要的流量平衡调节设备,并实施必要的管路、阀井改造工程,以达到有效缓解水力失调问题的目的。

(1)建立供热调度管理平台,可实现对大型热网的中心控制室的集中调度管理,热网平衡分析。(2)建立供热管网信息平台,基于GIS平台实现设备档案管理,并可对热力管网实施水力工况计算,实现诊断分析功能。(3)建立供热呼叫服务平台,实现话务量统计分析功能。(4)建立供热能耗分析平台,实现能耗数据的量化管理,定量分析功能。

2.2 实施全面的热网水力平衡技术改造

全面热网平衡工作,是搞好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作的基础工作。热网平衡在现场实施的细化程度,决定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节热、节电效果。

2.2.1 分支环路水力平衡方案

通过站内的分支线阀门调节,主要是解决了楼群与楼群间的平衡。换热站的二级网循环泵的扬程主要是为了克服最不利的那个环路的阻力,如果其他支线环路不加以控制,就会造成其他支线环路流量过大,在同等供水温度的前提下,供热量就会超标。通过我们实施的管网分支环路平衡技术,可以实现节能、节电的双重目的。

2.2.2 楼前水力平衡解决方案

在掌握用户室温数据、供热管网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专业的热网水力平衡分析软件的指导下,实施有效的热网平衡改造及增加必要的调节手段,尽量减少因为热网不平衡导致的能耗浪费,将热网平衡工作,变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1)改造单元阀井内的阀门,使其具有可调节性。(2)单元供、回水阀门入户侧,安装现场压力测试点,实现量化调节。(3)对部分空间狭小,条件恶劣的阀井或楼内阀组间,实施改造。(4)根据调节精度要求,布置室内温度测点安装数量。

2.2.3 平衡到户的末梢水力平衡方案

全面水力平衡调整工作,在细化到楼前用户侧时,对热网系统的水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水力平衡改造前,先解决系统的水质问题。主要采取的技改措施为:(1)在换热站内二级网总回水,安装立式扩容除污器,以降低水流速,将水中的絮状沉淀,汇集到沉淀器一端,通过排污排出沉淀箱,达到除污目的;(2)采用新型环保防腐阻垢剂,可起到防腐、阻垢、除垢、除锈、育保护膜、防人为失水、湿法停用保护、杀菌、灭藻、除生物黏泥、修复作用在水质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在每户的阀组间安装户平衡阀,解决户与户间的垂直失调问题,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均衡供热。

2.3 实施全面的节电技术改造

通过严格的理论、分析、计算,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节电改造方案及节电分析报告,同时制定出与之配套的运行管理办法,实现可持续的节电效果。

2.3.1 换热站分布式水泵节电方案

常规换热站系统,每单分区系统多采用一套总循环泵的运行方式,由于各分支环路的外管网特性差别较大,所需的流量和压差不同,循环泵需要克服最不利支线环路所需要克服的阻力来运行,其他支线环路就会在严重的大流量情况下运行。实际现场的运行效果是,在满足最不利支线环路供热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其他环路就会存在大量的能量浪费,造成系统即费电、又费热的运行方式。

在换热站实施二级网分布泵系统改造时,需对其所负担的外网用户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实施改造,一般采取的办法是:(1)取消现有的二级网循环泵,根据不同支路的外网管路特性,为每个支路单独设变频循环泵,将变频泵装于从分水器出来的供水管上。(2)在供回水管上均安装压力传感器,水泵的转速由供回水管压差控制。

2.3.2 换热站水泵系统优化运行方案

同时针对不宜实施二级网分布泵改造的换热站,亦可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水泵或管路改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达到最大的节电目的,具体如下:①加一网回水泵旁通管,减小站内阻力。②水泵出入口管过细,阻力较大的位置实施改造,减小站内阻力。③间供换热站,板换阻力大,可通过加旁通管或调整板换入口阀门开度的办法,调整适宜的板换阻力和换热效率。④直供站,在以混合泵方式进行工作时,一网回水阀门和掺水阀门应有一个全部打开,以减少不必要的系统阻力。⑤在一条管路上,通过泵阀组合进行参数调整时,泵运行时,阀门应该全部打开。⑥直供站,在二级网回水压力高于一级网回水压力时,应停掉一网回水泵(或将混合泵,改为纯掺水),以降低站内电耗。⑦对于多支线环路的,必须保证最不利环路的供回水总阀门处于全开状态,减小不必要的阻力。⑧合理分析二级网站内系统阻力,换热器的阻力20-50kPa,水泵的进出口阻力30-50kPa,除污器的阻力10-20kPa,对阻力损失过大的设备进行合理的调整、检修维护,减小站内阻力。

参考文献

第4篇:拆迁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农村工作最直接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提高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工作水平,密切乡村关系,××乡全面推行了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制度。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例会制度的动因

近年来,××乡为加强对村两委主要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培养,采取了“二推一选”、“创业承诺”、“年度述职评议”等措施,提高了村干部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网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后,村干部工作主要职责为:带头致富并能带领致富;推进民主选举、民主管理;规划村庄建设,整治脏、乱、差;做好公益事业的政策处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村民文化道德水准,维护社会稳定。但我乡村干部特别是两委主要干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如全乡14个村,27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共20名,占总数74%,有一技之长具有较强致富能力,家庭人均收入居该村排名前五名的只有8人,占总数的29%,年龄在40岁以下共9名,占总数33%,任期二届的10人,占总数27%,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带头致富能力弱,群众思想工作办法缺等现象;另一方面××乡在培养、关爱村两委主要干部方式方法简单传统,存在“乡领导布置任务多,村干部工作落实少;乡领导台上讲话多,村干部发言交流少;乡领导灌输教育多,村干部消化吸收少”等“三多三少”的现象。

二、例会制度的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明确例会制度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努力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乡推行例会制度,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把他们培养成能为村民群众排忧解难,替村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农村基层干部。为此,我们把例会制度作为一项提升村干部执政能力的工程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乡主要领导多次在各种场合和会议上要求从政治高度认识例会制度,把它作为今年全乡党建创新特色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发动,广大乡村干部认识到例会制度是在新形势下促进村干部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做好村级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改进和改善乡镇教育服务村干部的有效措施,是乡镇党委政府听取群众意见建设的有效渠道。

2、摸清实情,增强例会制度的针对性。例会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准备工作是关键。为此,我乡十分注重每次例会的前期工作。根据全乡年度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每次例会确定村干部汇报主题,如年初各村交流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探讨完成目标的有利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工作措施;年终汇报本年度完成工作目标的实绩,总结取得成功经验和剖析工作不足。同时乡党委根据本乡工作情况和村两委主要干部的需求,对村干部进行各种培训,组织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校教师作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司法部门作农村常用法律知识讲座,外乡(县、市)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介绍经验,传授他们如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确保社会稳定的好做法。

3、健全制度,促进例会制度的规范性。为确保例会制度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我们在摸清实情、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由乡党委制定《关于建立村两委主要干部工作例会制度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例会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要求。同时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进一步规范例会制度。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乡党委政府建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党群副书记为副组长的例会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例会制度的协调、服务等工作。二是专人负责,责任明确。每次例会明确一名乡党政班子成员专门负责,提前五天以书面形式把会议时间、地点、主题通知参会人员,并且落实专人做好会议记录。三是严肃纪律,确保实效。参会人员不得请假,特殊情况应报请乡党委主要负责人批准同意。不得迟到早退,维护会场良好秩序。

4、解决问题,突出例会制度的实效性。针对例会中村两委主要干部反映的一般问题,能够在会议中解决的,当场予以解决;对重大疑难复杂问题,由乡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根据乡党政领导班子分工,落实专人负责,要求一月内予以解决;对一些需要上级配合支持的,由乡党政主要领导牵头跑部门争取政策;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向村主要干部、村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例会中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有结果、有说法。所有问题解决的结果都通过乡政务公开栏公开,且以一定形式通报到相关行政村,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乡党委政府把解决例会中反映问题始终贯穿于例会制度全过程。

5、强化措施,推动例会制度的全面性。把例会制度与乡镇“住村联心”制度、与落实“三真”关爱基层、与推行农村综合改革、与落实村干部创业承诺制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当前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整合

,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同时把例会制度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对村两委主要干部是否按时参加例会,在例会中工作汇报的表现情况、例会中反映问题的解决进行量化考核。把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的考核同时纳入住村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之一,从考核机制上规范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

三、推行例会制度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村干部整体水平。一是提升表达能力。做群众工作离不开语言交流,平时村干部讲话比较随意,缺乏认真思考。而例会制度每位村两委主要干部在众多乡、村干部面前交流、汇报,迫使他们进行认真梳理和思考,提高了村干部们的文字书写和语言表述能力。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村干部在工作中各村为政,看不到其它村干部工作业绩,通过例会制度让各村定期交流汇报,使村干部能够看到差距,看到不足,从而增强各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各村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培养政策法律意识。农村干部受文化知识和接受学习教育的条件限制,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比较缺乏,工作中往往凭经验和老办法,无意中违反政策和触犯法律。通过党校教师和司法工作者的讲座辅导培训,使村干部学到知识,提高遵守政策、法律的意识,在今后工作中更能自觉执行政策法律。

2、规范了乡会议制度。在实施例会制度之前,乡里召开的会议没有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会议时间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乡里工作任务多就频繁召开,工作任务少时就长时间不召开;会议主题基本上按照乡主要领导的个人意图而定,没有围绕全乡整体工作的需要,常常为开会而召开会议,尤其是未能反映村级组织的愿望需要,村干部参加会议的积极性不高,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不到位。通过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制度这个载体规范乡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明确会议主题,激发了村干部“参政议政”热情,调动了村干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力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开展。

3、密切了乡村关系。以前乡里开会,基本不安排村干部发言,乡党委缺乏了解村情民意的有效渠道,不能够及时发现各村存在的问题,疏远了干群党群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现在通过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这个平台,利用圆桌的形式举行会议,不仅使村两委干部与乡领导“零距离”地沟通交流、面对面地畅谈工作,而且使乡领导通过村干部了解到群众最想最盼的事情,掌握了基层的动态,增强全乡工作的主动性。如我乡临海洋村党支部书记在例会上反映该村苗木花卉生产经营户各自为营,缺乏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动员,各方争取努力,只用2个月就创办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实现苗木花卉统一品种,统一销售等五个统一,使苗木花卉生产降低成本,销售价格稳中有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4、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自从我乡施行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制度以来,激发了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一大批疑难问题,如丽龙高速公路在我乡境内有12.6公里,涉及到公路沿线六个行政村,需要征用土地440.83亩,林地646.12亩,拆迁119户,共338人。征地拆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六个行政村中的两个村因为村两委主要干部思想到位,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工作进展迅速,但其它四个村工作效果不明显。通过召开例会,听取了先进村的经验介绍,给其它村主要干部提供了经验,也增加工作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其余四个村也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征地、拆迁的各项任务,确保高速公路全线无障碍施工。

四、几点思考

1、村两委主要干部例会制度,是新形势下提高村干部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必须长抓不懈。当前,村两委主要干部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中青年的、优秀的、有文化的村民大量外出,留守在村中的村民大多是老、少、妇女,即使有少数能人留在村里,受选民素质不高和不正常竞选方式等而不能当选,使得当选的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乡镇党委政府在提升村干部综合能力方面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探索,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表明,例会制度是全面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一项好的制度贵在坚持,不能时松时紧,更不能因乡镇主要领导的调动而废弃,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抓出成效。

第5篇:拆迁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一、以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村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基于山东德州市的调研

(一)加快合作组织功能完善,实现合作组织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跃升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深入发展,过去单一技术型、服务型合作组织已经不适应农村产业化调整、集约化经营的需要,而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2012年底,德州市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将全市3000多个农技协组织联合起来,鼓励会员采用“协会+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农户(基地)”模式,建立以科技为支撑,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攻关与技术指导、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物流、营销、农民培训、农村组织制度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德州农技协适应了市场需要,逐渐从推广技术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从普及实用技术为主向产品联合营销转型,从一般科技型群众团体向实体化、企业化、法人化、行业化方向转型。据统计,目前这种较高级的农技协已占到全市总数的15%。

(二)推动龙头企业角色转化,变产品收购商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庆云县中澳集团通过建立种养基地和产业供应链,加快居住区、养殖区为一体的中澳新村社区建设,带动周边10万农户实现了就地创业致富,并在国内首创了“公司+专业合作社+金融+标准化农场+农户”的订单养殖模式,探索出一条“利益为纽带、契约化合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彻底解决农民闯市场最常遇到的无门路、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难题。“中澳模式”成功之处在于,企业摒弃了当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再是简单地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而是立足长远,通过制定“两高定价、三赊销、五统一”的契约化合作机制,实现农企双赢。所谓“两高定价、三赊销”,即公司高价赊销鸭苗、饲料、药品,高价收购农户的商品鸭,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无论产品走俏还是滞销,保证收购价格不变,现款结算,化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双方形成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五统一”,即公司对养鸭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宰杀的服务,克服了制约畜牧业发展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所有养殖农场都配有专职技术员,公司技术部实行统一垂直管理。通过纵延横伸、左右配套,“中澳模式”带动了物流、包装、饲料、鸭笼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建起了一所塑造新型农民、传播文明和谐的田间大学。在学习过程中,鸭农的整体素质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逐渐成长。

(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是“两区同建”的前提和基础。德州市平原县积极探索促进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工作,创新发展土地流转、土地信用和土地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王凤楼镇在山东省率先成立第一家以土地为资本,以存贷、托管、代耕种土地和发展二、三产业为核心的“土地银行”――凤凰土地信用合作社,实现了存地农民、合作社和贷地方的三方共赢,将众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突围”,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为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土地流转信息,平原县农业局开办了专门网站――平原县农经信息统筹平台,下设土地流转信息专门网页,土地位置、合作类型、数量、出租价格、出租年限、合同文本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寻租户和发包户跨村、跨乡甚至跨县、跨省进行土地流转交易。益民土地托管合作社针对农户购置的大型农机具利用率低,土地规模种植,良种、科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各村设服务站,搜集劳力、机器信息,采用租赁式、菜单式、入股式三种服务模式,提供播种、收割、病虫害等服务。据调查,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5人,拥有10个服务站,托管农民已达1200多户,托管面积15000余亩,实现流转土地1000多亩。土地托管合作社的建立是通过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有益尝试。

(四)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德州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重点为社区内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紧急救护等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运作上,德城区98个社区已全部推行了“4+X”(医疗、理发、洗衣、陪护4个主要项目,X为任意自选项目)服务模式,与1000名老年人签订协议,并配发“爱心通”,建立电子档案,促成与社区“爱心志愿者”的帮扶对子。与此同时,该区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互助式敬老院(幸福院或老年公寓),探索“互助养老”,采取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互助的模式进行帮扶。

二、启示与推广

(一)农村服务业持续发展需要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农村分散发展服务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升级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必须与城镇化结合,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和土地综合整治,利用节余的土地为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接替产业留足空间,有效破解了当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有效载体不足的难题,发挥出集聚效益,为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合村并居”,化散居为集中居住,加快了农村人口集中,实现了规模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普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使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从分散走向集约。

(二)实现农村服务体系从外源型资源推动转向内生式能力构建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一直习惯于政府主导下的资源推动,更多地强调外源式发展,而农民和各类专业组织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加快农村服务业从外源型资源推动转向内生式的能力构建。一是通过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培植社会资本,夯实农村自我服务能力构建的基础;二是加大对种养(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他们在资源获取、问题解决、服务提供和方案规划等方面的能力。

(三)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推动城镇化顺利进行的关键和保障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包括土地拆迁、征地、土地交易在内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较高,是影响区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配套、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支撑。实践证明,凡是土地流转服务完善的地方,社会摩擦事件较少发生,土地流转交易费用相对低廉,政府、集体、农户等利益相关方各得其所。德州的“土地银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多方共赢、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未来,伴随着《不动产登记条例》的落实与农地登记、确权工作的开展,农地流转有望进一步提速。因此,各地在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时,应发挥充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引入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四)鼓励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