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

第1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西方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一、引言

本论文主要通过论述以下问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运用这些文化差异辅助语言教学,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以及合适的语境中得到正确使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

二、人类灿烂的财富―文化

(一)文化丰富的内涵

盛炎指出:有关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一二百种,有的说有上万种(盛炎1990),因此难以一一列举。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对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通过概括,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化伴随人类产生而逐渐形成,它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的社会遗产。

(二)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记载、保存、延续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发展。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借助语言这个工具,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也要通过语言。同时,语言是社会及其发展的见证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学习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三、中西方语言交际文化中的差异

(一)中西方语言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的核心是崇尚个人主义。“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是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二)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同时受到普遍重视。

1、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2、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当别人称赞中国人时,他往往会说:“您过奖了”来表达谦虚。

3、称谓语。汉语中称“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uncle”就囊括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深远影响。

4、某些词内涵意义上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数字“8”,象征兴盛发达,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祥的数字。还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西方龙象征邪恶。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和区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有助于他们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进而提高汉语交际水平。

四、如何发挥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予了文化丰富的内容,在教授外国人汉语的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重要。

(一)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作用

1、能缓解文化冲击,减少文化休克的出现。对于学习者来说,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同他们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有很大区别。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与学习。

2、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也就能认真主动地学习了。

3、帮助外国学生正确理解及运用汉语。英语的句子体现“孔雀尾”的特点,讲究头轻脚重,讲究句子结构。而汉语的习惯是“狮子头”,很多定语都得放在被修饰对象前。

4、帮助外国学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比如人们见面打招呼,常说“吃过了吗?”“干吗去呀?这样的用语同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理解这些文化因素造成的差异,并且学会在生活理解使用它,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

(二)采用适当的文化教育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同时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推荐佳作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优秀书刊和电影。书刊如“四书五经”《史记》等,电影如《花木兰》、《建国大业》、等。

3、组织讨论。讨论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常用方法,它不但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空间,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而且能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取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结论

笔者认为,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要明确学习者的语言习惯,清楚他们的文化习俗,了解他们喜恶。在汉语教学中,应让外国学生多了解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学生们在用汉语交流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将汉语技能训练与语言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刮痧》;跨文化;冲突;解读;大同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其差异和冲突更为显著。以下仅以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为例,分析中西文化上的各种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矛盾、冲突,最后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中西文化冲突的现实性和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展趋势。

一、电影《刮痧》情节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许大同是移民到美国发展的华人知识分子,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州东部大城市圣路易斯一家电脑游戏软件设计公司。与妻子简宁经过八年的努力奋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口流利的英语暗示着其俨然已成长为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孩子”。在业内的年度颁奖大会上,大同兴奋地向世人宣称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沉浸在幸福和胜利的喜悦当中!然而,随后的一场意外却令他如梦初醒:一天,他5岁的儿子丹尼斯肚痛难忍,从北京来探亲的老父由于看不懂药罐子上的英文说明而只好对丹尼斯采取了东方中医疗法——刮痧,而正是刮痧在丹尼斯背上留下的紫红刮痕恰恰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铁证。在听证会上,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及证词轮番轰炸,令大同有口难辩,东方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被承认,又无法通过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来证明其合理性,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甚至需要去靠寻找证据及法庭争辩这样的途径去证明,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兼老板约翰·昆兰在法官面前竟然不为自己辩护(昆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要代替父亲顶罪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等)……而控方律师一再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进行诽谤和侮辱,导致许大同失去理智攻击了控方律师,导致法官无情的剥夺了大同对儿子丹尼斯的监护权,并予以禁足。最后,为了要回儿子,他们不得不夫妻分居;为了父亲回国前能再见一面孙子,无奈偷带走丹尼斯被警察通缉直至被抓……一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被这接二连三的悲剧转眼间敲打得支离破碎,一场近乎“荒谬”的官司也将大同的美国梦彻底的粉碎。直到大同的父亲找到昆兰,描述了是自己为孙子做的刮痧。终于,约翰来到中国城,在详细地了解并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医刮痧的治疗过程及疗效之后才恍然大悟,在圣诞之夜说动儿童福利局的官员一起找到大法官为其正名,最终撤销了对大同的禁足令,一家人抱头痛哭,终得团聚。主人公许大同从片头在业界的佼佼者到后来沦落到被迫租住在贫民窟;从获奖后宣称自己已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并已完美的融入了这个国家,到后面的近乎妻离子散和被禁足;从荣誉的天堂坠入不幸的谷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二、电影《刮痧》中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式教育主要体现在孩子品德的教育上,遵从“长幼尊卑”和“仁爱、服从”的教育理念,父母在孩子面前享有对的权威,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影片开始不久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老板的儿子保罗无意间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作为家长的大同却不问缘由地要求丹尼斯像保罗道歉,这时候的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而在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威严遭到挑衅的情况下便直截了当关闭了儿子的电玩,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猛击丹尼斯的后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的是家长的至高权威。而这个场景却令他的老板兼朋友昆兰大为吃惊,疑惑不解。因为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上,重心趋向于个人本位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公正和自由,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尤其要注重父母与孩子间平等自由地相处,孩子对家庭中的大小事务享有与父母亲同等的发言权等。因此,昆兰对于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儿子进行严厉的“当众打骂式教育”的不理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看待、观察各种外部事物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感知、认知世界,从而获得推理出基本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它也是形成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最根本源泉。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必将导致人们在态度、信仰及情感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乃至社会风俗。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则强调直觉与感悟,多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影片中对于刮痧究竟是“治病救人”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冲突下的具体体现。刮痧属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世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传统中医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精、气、神、脉”的统一体。刮痧以中医皮肤理论为基础,讲究通过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达到疏通脉络、调节精气、活血化瘀,从而重建人体的自然生理循环之目的。由于刮痧需要刮到皮下组织出血并凝结成米粒般大小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腺扩张,从而将痧毒(即病毒)排出体外,治愈疾病),这在美国儿童福利局的眼里却恰恰成为大同“虐待”儿童的铁证,因为这在美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是根本讲不通的。在美国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医生或代夫通常都是首先要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患者准确地诊断,继而对症下药的,却从来没有哪一种治疗方式是要依赖传统经验将病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更没有所谓的“精、气、神、脉”之说。因此,虽然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做辩护,但是他所引用的“气”“神”“丹田”和“七经八脉”等中医传统术语却难以让美国儿童福利局和大法官所接受。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极大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刮痧成为大同在法庭举证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在法律人伦道德观上的差异

在法律面前,西方人讲究不带个人情感的陈述客观事实;在道德方面,西方人秉持公私分明,事实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对朋友不利的证言。因此,在听证会上,在控方律师的一再逼问下,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肯定了大同打了儿子的事实,促使法庭正式受理了这个案件。而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朋友之间是有“义气”存在的。因此,作为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昆兰的“出卖”,这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并将其这种行为看作是朋友间“最可耻的背叛”,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导致二人友情的最终破裂,用他的话说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西方的朋友观则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与个人情感无关。因此,昆兰对大同的辞职很是不解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在为人处世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尽量避免人际间冲突的发生。而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彼此间交流说话的语言和方式都比较委婉,尽量做到得体,尊重别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要顾及大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极力维护上司或领导的面子。在大同的理解当中,当自己的儿子同老板昆兰的儿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的“当面教子”完全是为了给足老板的面子,是增进彼此间友谊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则认为无谓的贬损自己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与尊重他人毫不相关。在西方人的行为规范里,他们崇尚事实,不喜虚礼,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那么,对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必然是无法理解了,也就更加无法捕捉到大同潜意识下这种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因此,当大同辞职时交代当初打孩子是为了给老板昆兰面子的时候,更是让对方极其费解甚至恼怒不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简直不可理喻。”

三、结 语

影片《刮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为人处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强烈的冲突,可谓是为每个身处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差异和碰撞冲突必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建立起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差异虽然是无法“刮”去,但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影片中的转机就在于许大同的老板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痧”的体验——去中国城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的刮痧之后,极力为其正名,最终得到法官的认可。从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促成了许大同一家人的最终团圆。另外,主人公之所以“大同”来命名,更是体现了世界各族人民对“世界大同”寄予的无限期待,同时也希望影片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官司所导致的家庭悲剧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04).

[4]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晓龙导演,梁家辉,蒋雯丽主演.刮痧[Z].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

[6] 李维伟.《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J].青春岁月,2012(04).

[7] 许爱兵.浅谈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冲突[J].魅力中国,2009(31).

[8] 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01).

[9] 邵雪松.从电影《刮痧》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J].美与时代(下),2011(04).

[10]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11] 葛岚,洪长军,等.由电影《刮痧》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16).

第3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内涵词;非英语专业学生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曾经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让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然而要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词汇是基本。词汇是外语教学的核心知识领域,词汇量的多少是衡量英语水平高低最建档最直接的方法,它直接影响整个听、说、读、写的学习。因此,词汇学习是整个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

二、词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词汇教学既庞大又烦琐,没有一个很系统的高效率的方法来解决。不仅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还是教师教学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境。1.学生面临的问题。从学生方面研究,本文分别对昆明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建筑学管理、学前教育三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单词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发音,什么意思;而有44个同学回去研究它的词性及词性延伸,占总人数(148人)的29.7%;会去关注这个单词使用的,即例句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26.4%;而对于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解,几乎没有人关注。三个专业总人数148人,每天花1到2个小时进行单词学习的学生为0人;1个小时以内的81人,占总人数54.7%,这样的学习态度他们的词汇量如何提高?再看表2,针对每天记忆单词的同学,总人数81人,一天内进行复习仅有6人,占7.4人;一天后再来复习的人高达75人,占92.6%。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总结过,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所以,单词虽然记忆了,但是得不到巩固,一样没有好的效果。通过表3可知,学生记忆单词的材料以四六级词汇书为主的,有128人,占总人数(148人)的86.5%;以教科书为主的,有20人,占13.5%;而课外阅读材料的,没有同学。同学记忆单词的目的性很强,只为四六级考试。2.教师面临的困境。从教师方面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心过分放在语法结构分析,词汇学习仅仅被看作是语法结构的填充物;再者,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语音、词性、词义辨析和列举例句,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但是教学过程枯燥,容易给学生学习心理增加负担,不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了解决词汇学习存在的困境和打破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本文提出了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

三、潜入性文化的词汇学习

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和文化性,它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本身的存在、消亡和发展都透露着文化信息,因而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的生活工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背景,词汇常常都有特定的文化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内涵词”(cultural-loadedwords)。1.文化内涵词。胡文仲教授曾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competence)。文化内涵词(cultural-loadedwords)就是词汇的一种社会能力的表现,是一种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它受到文化背景、、价值观……的影响。(1)受文化背景影响。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在词汇及语义上的体现。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可能中国人民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是supermarket(超市),soapopera(肥皂剧),DisneyLand(迪斯尼);而中国传统的旗袍(Cheongsam),冰糖葫芦(candiedhawsonastick)也不可能走向世界。(2)受影响。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由此看出,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圣经》的宗教观念也影响了词汇的表达。(3)受价值观影响。在众多文化因素里,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词义理解,褒贬不一。比如说,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尊老爱幼是我们传统美德,受尊敬和照顾的老人也会由衷的表示感激;而在西方国家,老年人被视为衰老,体现不出自身价值。由此看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进行潜入性的文化教学是有必要的。2.文化内涵词的教学法。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要进行文化背景的潜入,本文通过对昆明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建筑学管理和学前教育三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采用的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接阐释法,比较分析法和词源解释法,进行了文化背景下的实际教学研究。(1)直接阐释法。直接阐释法是英语词汇教学中最常见的文化导入法。当教师向学生解释单词的时候,直接导入它的文化内涵。例如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7“ShouldIHaveaGun”一文中“negro”这个词,字面意是“黑的”,但是在文化内涵中带有“黑鬼”的含义,有一定的歧视意义。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向学生解释,“黑人”只能表达为“African-American”(非洲裔美国人),如果用“negro”只能让对方暴跳如雷,交际失败。直接阐释法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艰涩深奥的文化难点的导入,在授课过程中,变得通俗易懂。(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授课过程中针对和联系中西方文化,分析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二册SectionA“Asthenameis,soishe”中提到“nurseryschool”,意思是“幼儿园”,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惯用“kindergarten”,“preschool”也有“幼儿园”的意思。在中文解释中,“幼儿园”就是接纳3—6岁的一种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年龄分为“大,中,小”班。在西方国家,“nurseryschool”适合3—5岁的幼儿,“kindergarten”适合4—6岁的幼儿,“preschool”适合5—6岁的幼儿。因此针对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preschool”就是学前班,在一些发达的城市,0—3岁幼儿接受的早教和亲子学习可以用“nursery”表达,幼儿园就是笼统地用“kindergarten”表达。外语交流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人间的交流,更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四、结语

潜入性文化的词汇教学,透过词汇看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学习的动机,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满足他们学习语言的要求,对整个教学起到积极的影响。而对于教师本身素质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不断地拓宽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多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把具有文化信息的“文化内涵词”传授给学生,使语言教学和词汇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灵活使用词汇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壮麟.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礼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341-02

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没有间断过。21世纪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而礼貌语的使用是人类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貌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和文化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已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很多学者从多方位、跨学科的角度对礼貌语进行了研究。

礼貌语在协调和保持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日常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语与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在这个民族适宜的礼貌语也许被另一个民族视为禁忌。如果交际者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礼貌语使用方式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特征,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在过去几十年里,礼貌语成为语言使用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礼貌现象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语用失误进行了探析。

二、语用失误的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 (1983) 提出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 即交际中听话人因不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Thomas 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即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是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通常赋予该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语言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第二语言中来,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语用失误就称作语言语用失误。这一类失误基本上是个语言问题,是由于在对话语的语用力作语言编码时的差异引起的。社会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出现不恰当的言语行为而导致的交际障碍。

三、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

1.文化禁忌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而从一般交际中常用的交际语、称呼语、礼貌语到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无一不带有交际者各自的文化属性和特点。交际内容不仅展示了交际者的个人教养和思想,而且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推崇社会的有序、统一与和谐,因而在这种以“我们”为主的社会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因此中国人之间的交际内容无所不包,显得热情、关切、充满人情味。比如我们中国人相互闲聊时,大家很自然地会谈论诸如年龄、婚姻、收入、孩子等与私生活有关的话题,询问者没有觉得侵犯他人权利,被问者也不会有被伤害的感觉。即使相识不久的人们谈话时也是海阔天空地侃侃而谈,以表明自己随和,易与人相处。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在以“我”文化为主的社会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尊重。西方人极其崇尚 “privacy”这个词,一切与“婚姻、信仰、年龄、党派以及与钱有关的所有私生活方面的事情,都属于个人隐私和文化禁忌,在谈话时都是应该避免的。

2.称呼语与问候语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有序、统一、和谐,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民主、平等。体现在称呼语和问候语上,汉英两种语言也有很大差异。汉语称呼语及问候语具有鲜明的尊卑、长幼次序,而英语则无此特点。比如中国学生见了老师常说“老师好”,孩子见了长辈要说“叔叔好”,甚至年龄稍小的孩子要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说“哥哥好”。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倘若你直呼其名,你将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与汉语称呼语不同,英语除了称呼不熟悉的长辈用“先生/女士”而外,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都可以直呼其名,比如儿子可以称呼父亲John,学生可以称呼老师Jane,被称呼的人不会觉得对方不礼貌,反而感觉这样称呼更亲切。另外,中国人常用职业来称呼别人,比如“老师好!”“警察叔叔好!”“总经理好!”等,而英语除了最常用的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医生/博士)可用于称呼别人外,一般情况下不能仅用职业称呼别人,例如不要说“Good morning, teacher!” 就问候语而言,中国人的问候语更具体,充满人情味,显得热情、关心有余,有干涉他人私生活之嫌。比如中国人见面常问 “你吃饭了吗?”“去哪儿呀?”等,而英美人士见面只是点头问候即可。由于不了解汉英问候语的差异,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闹出些尴尬笑话。

3.礼貌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礼貌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因而有敬老、爱老的传统,而西方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重视自我,讲求人人平等。体现在礼貌用语上,中西方的使用也有差别。“Please”和“ Thank You”在西方要比在中国使用得更为频繁。比如,在中国,下级、孩子为上司、长辈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份内责任,上司和长辈不用客气地说“请”和“谢谢你”。然而,在西方,你想请任何人为你做事或者任何人为你做了事情,不管事情多么小,也不管对方是你的上司、长辈、佣人还是孩子,你都应该说“Please”和“Thank You”。另外,别人给东西时,你如果不想要,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你可以说“我不要”,然而按照西方礼仪,你如果说“I don’t want it”是很不礼貌的。即使你不需要,你也应该说“No, Thank You!”

儒家文化使中国人历来有自谦的习惯,对别人的赞美往往推却,而西方人会愉快接受并致以谢意。比如,当外教称赞学生“You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学生往往很谦虚羞涩地回答:“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种自谦式回答往往会使外教感到不快,以为自己的称赞有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该这样回答:“Thank You, I’m glad to hear it.”

对“谢谢你”的回答,汉语通常是“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等,而英语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通常有以下几种回答:“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It’s a pleasure”等。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英美朋友说:“It’s my duty”或“This is what I should do”,对方会误认为你帮助他只是出于责任,而不是心甘情愿为他效力,因而会感到不快。

四、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Thomas(1983)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由话语语用之力的错误认识引起的,即传达了非意欲传达的言外之力的话语。相关研究表明,导致语用失误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学误导

教学误导主要存在于教材和课堂话语两方面(Thomas, 1983)。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在教授外语时,往往过于注重语法的正确运用,而忽视了语言运用的环境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人们即使熟知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并能加以正确运用,但是往往也会因为机械的照搬规则而出现语用失误。

2.语用语言迁移: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

语用语言迁移,一种语言对另一语言的言语行为策略的负迁移,或是将母语的语意或结构不恰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上(Thomas, 1983 )。例如 :有的学生会用 “His face is hit”来表达“他的脸被打了”,而正确语序应为“He is hit on the face”,这就是任意套用汉语的句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3.社交距离的忽视

社交距离既可以指交际双方关系的亲疏,也可以指双方的社会地位或身份的差异。交际双方的关系比较亲密或社会地位比较平等,往往表达比较随意和非正式。例如,好朋友要借车,“May I use your car?” 若用 “Please use it”这样的正式回答,虽然礼貌却感觉距离疏远,远不如最佳选择 “Just go ahead”那样直接爽快,又能使双方更显亲密。相反地,如果双方关系比较一般或是社会地位很不平等,那么言语表达应该趋于正式,得体以示尊重.

4.语用理论的欠缺

礼貌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在于语用理论知识的缺乏。影响礼貌语使用的语用理论,英语中主要有Grice(1975)的合作原则、Leech(1983)的礼貌原则以及 Brown 和 Levinson (1978)的面子理论,汉语中有顾曰国(1992)的礼貌原则。

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但是, 这些原则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并不在世界范围内适用。根据中国文化的礼貌渊源, 顾曰国总结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虽然,两种礼貌原则有其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侧重各不同.。英语文化往往优先考虑一致准则,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贬己尊人和德言行准则.例如,中国学生到外国友人家做客,当被问及“Would you like some tea?”,多数人会用 “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请别麻烦)。来回答, 这正是将汉语的德言行准则(在行为上减少别人的代价,增大对别人的益处)误用到英语交流中。而根据英语的一致准则和赞誉准则, “Thanks, that’s would be nice” 成为最佳选择, 既是双方观点一致,又赞誉了对方的行为。

五、防止语用失误的策略

礼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对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掌握礼貌语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文化敏感性。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上出现障碍,甚至交际失败。要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要认真研究对方的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历史、文学、民族风情、科技创新等内容,学习对方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掌握赞美艺术及语言禁忌,实现礼貌交往。可以通过阅读资料、网上查询、实地考察、加强沟通与交流等形式学习和掌握、运用礼貌语言进行交际。其次,要科学把握“语用移情”。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进行“语用移情”。移情(empathy),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它既有语用语言的问题,又有社会语用问题,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的言谈心态和意图。操汉语的人说英语,应尽可能合乎英语的语用原则和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移情的心理作用有助于我们改善那些在语言和文与已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的看法,也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收到好的成效。因此,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那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方面应引起交际双方的足够重视,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掌握语言艺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准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际中的礼貌语言特色,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要在交际实践中学习和把握要在沟通与交往中理解和运用;要在总结与思考中提炼和升华。把握和运用各种机遇,加强交流,加强沟通,加强学习,才能全面的理解,娴熟的运用。

六、结语

礼貌语是言语交际行为中使用十分频繁的用语和行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各自表达礼貌的方式。礼貌语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表现方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均有较大差异,也充分说明了语言形式的语用和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只有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加强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得体的使用它,才有可能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才能达到交际双方感情上的一致,才能透过这种现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以避免引起文化交际中的不愉快或交际失败,从而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避免语用失误而获得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amatics. London: Longman,1983.

[2]Thomas,J. 1983. Thomas,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2 .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第5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变迁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 走向

1.前言

在过去的两百年间,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交通工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加速了社会文化的融合,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生变化。这种由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价值体系等非物质文化的改变和工具等物质文化的改变影响着每一个社会结构。思想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有文化土壤,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学校体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尚武教育”思想,到封建社会的“重文轻武”思想,再到近代社会的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及至现在大量涌现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体育能力思想等,是中国由相对封闭社会走向相对开放社会的漫长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思想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学校体育思想也是用来指导学校体育实践的,它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课程体系、组织管理制度等的变化和发展。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时,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应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2.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

文化的定义非常多。泰勒提出的经典性定义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这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目前文化学的研究一般认为文化从纵向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文化,即寓于物质之中的科学技术、工具、装备等;第二个层面是文化的制度层面,即各种社会制度;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的心理意识层面,即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种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种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是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过程。社会文化变迁主要由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是社会内的多种紧张关系、冲突等的结果,是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迁徙、与其他民族的碰撞等的结果,是各种不同文化关系之间的反映。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其做出反应时,社会文化变迁就开始了,新的方式被足够数量的人们接受时,这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就已经发生了。

3.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展望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

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变迁考察的是中国社会由相对封闭社会走向相对开放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短短的几百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不是简单的直线变迁,它的复杂性表现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同时农业社会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当社会的一端已经进入电脑、核能、航天三大革命开拓的信息时代时,而另一端还未结束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农业,这就造成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交叉并存的局面,从而使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更具挑战性。鉴于此,我将社会文化变迁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分别分析它们对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3.1单一性―多元性

由于社会的生存空间和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单一的社会文化向多元社会文化转变,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多元化就会引起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与选择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与价值倾向,单一的学校体育思想逐渐向多元的学校体育思想转变。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是清代末年开始由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传入的,基本上是西方现代化的衍生物,学校体育对文化的选择遵循着“进化论”和“普遍适用”的原则,从当年军国民体育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建国初期的竞技体育思想及至现今的快乐体育思想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其实还是单一文化的整合,西方文化一直主导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这一特点使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表现在: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既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不协调,又有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不协调,还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不协调。社会文化多元化是对学校体育思想的一种挑战,如何处理好社会文化多元化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关系,实现学校体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是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3.2封闭性―开放性

封闭性的社会文化不注重开拓,只注重对老问题的再理解,侧重于追溯和总结,侧重于人之初和人之所归,这是我国农业社会文化的特点。随着社会变迁进程加快,社会文化快速传播和融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界限变得日益混杂和模糊,社会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开放性的文化特质使得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某种固定的模式,它们之间常常是较灵活的,具有较大的变动空间,一方面,它为学校体育思想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以人为本的西方文化,内省静修的东方文化,开拓进取的现代文化,身心平衡的传统文化都为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体育思想不可在静止的封闭性文化中止步不前,而要注重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为我们判断和选用这些思想增加了难度。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们有着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开放性是学校体育思想中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一。一般来说,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适应性强的、可行性强的、结果预见性强的学校体育思想将容易被采用,传统文化中实用性强的有现实意义的学校体育思想将优先被接受。

3.3同一性―异质性

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同一性,关注团体目标,注重团体对个人的规范和个人对团体的责任,社会文化中较多集体观念,而少个人观念,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轻视个体的存在。异质性的文化是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它尊重个性,寻求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新的共性协调。我国学校体育一直强调模式化的培养方法,希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学习,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统一标准,更多地注重学生群体化和共性方面的培养,这种指导思想的优点在于肯定了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易于培养较强的群体观念,但同时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人格、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现代社会需要的品质,妨碍个体的自由和多样化发展。我们在提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时,不仅要考虑学校体育各因素上的共性,还要考虑其差异性――不同的地域有地理气候、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等的差异;不同的学校有学科设置、培养目标、校园环境等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身体条件、个性特征、成长环境等的差异。学校体育思想若脱离了对思想客体差异性的考虑,就成了空洞的思想、脱离实际的思想,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实践。

3.4传承性―创新性

现代化的进程使文化创新大于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的文化更多来自于他出生后社会所创造的新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了大量的新事物,社会文化在传承性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文化是思想的源泉,对于学校体育而言,这里就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思想的创新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另一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和传承之间不能出现断裂,不能因为有了新的学校体育思想,就全盘否定旧的思想。如果出现断裂,就会引来新的问题,过于强调体育中的成功与快乐,而否定系统教学,就难以保证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否定教师的主导,就很难保证体育学习的效果。文化传承的断裂在社会发生快速变迁时最易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体育思想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未来信息社会学校体育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另一方面,保持文化的传承性,在以前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判断、选择、改造、发展、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3.5权威性―民主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社会文化是权威性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各自的权威,父辈是子辈各方面的权威,君是臣的绝对权威。而在相对开放社会,权威被瓦解了,人们之间是平等的,既使存在权威,也是暂时的,社会文化具有了民主性。在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历程中也有所反映,从以爱国主义激情为基础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到以体育就是生活的自然体育思想,再到向苏联学习的竞技体育思想,都曾是对学校体育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思想。民主性的文化使人们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民主性的文化为学校体育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外部环境,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学校体育思想进行比较、鉴别与评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但是受传统社会文化特质的影响,许多地方的一些学校仍旧保持权威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不利于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在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要解决学校体育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只有集思广益、综合比较、反复验证,才能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

4.结语

在短短的数百年内,中国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变迁,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剧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要求学校体育思想由单一化整合变为多元化整合;社会文化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变迁,给予学校体育思想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要求对外来思想和传统思想做出判断和选择;社会文化由同一性向异质性变迁,要求学校体育思想在考虑共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差异;社会文化由传承性向创新性变迁,要求我们加强预测性研究,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学校体育思想;社会文化由权威性向民主性变迁,要求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使学校体育思想真正行之有效。总之,学校体育思想在不断地探索、归纳、总结、改进中实现与社会文化变迁相协调,我国体育工作者正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学校体育一定会开创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2-88.

[2]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9-63,120-134.

[4]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84-188.

第6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艺术设计

早在21世纪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运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国家重点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但据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确立的200个双语示范课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比例为零。十年来,这一比例虽略有增加,但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建设还不成熟。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亟须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显得愈发急迫和必须。而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本身就发源、壮大于西方国家,是最具有多元化、全球化特点的学科之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和深造、国外的艺术设计产品在我国流行、国外设计大师来我国开设展览等。这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艺术设计类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他们增强外语听、说、读、写和应用的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设计动态,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初探

2.1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通常是指除英语课程以外的其他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专业课。而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要根据授课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制定准确适度、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任课老师需要处理好中文专业知识和英文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讲中文专业知识而失去双语课的特色,又不能太过强调外语知识而把专业课上成英文课,导致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原中文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重要知识点理解不透、认识不清。2.2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教材如何选择,一直是我国双语课程改革的难题之一。各高校的双语课程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几乎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目前,变通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二是由授课教师根据现有的中文教材进行中译英翻译,自编成双语课教材。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局限性:一方面,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一本原版书价格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如果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成本过高,且英文原版教材中往往专业术语多、难度较大,也会使英语基础不太好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精准和完善。因此,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公开正规双语教材,并注意教材中外语和专业难度平衡适中,教学内容准确、生动。2.3积极创新授课方式。为了营造丰富的双语课堂气氛,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室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播放图文资料丰富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外文的艺术设计专题片,或邀请有设计经验的外籍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此外,国内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哑巴式英语”问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双语课堂上,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问题,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4加快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是一项全新的、长久的挑战,仅仅做好一两门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是不够的。当前,亟须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使其具备渐进性、连贯性,真正能够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

3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泰州学院2016~2017年秋学期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汉语、英语)课程,笔者承担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现以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作进一步分析讨论。3.1要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泰州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有些同学抱有抵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基础,主要是使学生在双语系统内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全面地了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流派和设计现象等。3.2要根据课程特点选编教学内容。为了顺利开展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笔者课前阅读了大量中、英文艺术设计概论资料,充分分析论证后,决定在现有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理出双语课程教学内容。这一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较好地依据学生语言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状况,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中,每次课程开始都会用5~10分钟左右时间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英文专业词汇,包括设计作品名、设计流派名和设计大师名等,以便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3.3要运用多样化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多媒体课件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笔者注重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制作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课件中加入了设计大师的生平小故事和西方文化介绍;注重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艺术设计专题片,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实际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与西方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即国外学生学习独立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喜欢讨论,善于发问,而国内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很少主动提问、课堂讨论较少。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较多的分组讨论环节:借鉴国外课堂上的Presentation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4~5人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用英文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英文陈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消除学生“哑巴式”英语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4要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课程的加强巩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及时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针对艺术类专业双语课程较少的现状,积极开设观摩课和公开课,汇总听课教师的意见和问题,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此外,每学期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整理形成中英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其他老师的听课记录反馈、学生的课程小结和反馈等书面材料,以期利用这些资料、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持续优化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教学模式,并逐步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体系。

4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建设的不足和未来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课程实践,笔者认为,当前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双语教学内容还不完善,学生没有完整、正规的双语教材,课后的拓展学习与复习不太方便;二是英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比例把握不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中、英文知识点掌握混乱,给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现在的双语课程授课主要由年轻海归教师教授,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但双语教学经验不足,整体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课程建设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授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编写正规的双语教材,完善双语教学内容;二是艺术设计概论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好设计史发展的脉络,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弱,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三是除了授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英语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外,相关院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双语师资培训,或帮助授课教师出国进修,培养优秀的双语师资队伍。

总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是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水平、培养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完成。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作者:翁倩 单位: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2.

[2]胡珂.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浅议[J].新美术,2008(4):104-106.

第7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涉外导游 文化差异 可接受性 跨文化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迅速发展,“地球村”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跨越地域的亲密接触。根据CNTA(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自2015年1月至9月共有1899.97万入境旅游人/次,可见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前往中国旅游,因而涉外导游语言的使用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跨文化风波。

涉外导游与涉外导游语言

涉外导游是指运用入境的游客语言为入境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的专门从业人员。涉外导游语言之所以会有跨文化性,是由于旅游的“异域性”的特质构成的,而导游语言“是在旅游途中或是景点等地向游客提供有关旅游目的地信息的讲解服务所使用的材料”,而其功能则是帮助游客迅速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背景、风土民情、当地特产、风味小吃及相关历史文化古迹等。可见涉外导游不仅肩负着食、住、行、游、购、娱的导游的基本功能,更担负着旅游翻译讲解者的角色。

涉外导游语言及其跨文化性

涉外导游在进行食、住、行、游、购、娱的导游活动的同时,也要求涉外导游不仅要有相当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尤其是较好的跨文化语言沟通能力。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之大,无论从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言文化、风土民情、民风民俗等方面来看都大有不同,而语言则是对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所以“导游词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可见涉外导游语言有很强的跨文化性。

涉外导游语言中的跨文化性问题及分析

涉外导游在进行日常导游工作时,常常会出现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引起各种跨文化问题,根据笔者近年的旅游教学与实践经验(本文以英文导游的语言为例),总结如下:

1.发音问题。由于中西方的口语发音的音位不同,因此就会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到位的发音问题而引起游客误解现象。因为汉语发音并无重音、长音、短音,有些较长的单词,如:excavated, museum, mausoleum往往会出现重音错读现象,导致游客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导游讲解的情况。

2.相关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不足的问题。在中国,通常入境旅游的第一站为北京,其中与“慈禧”相关的历史史实较为翔实丰富,因此在导游讲解词中,无论正史还是典故,涉及此处的内容都会较为具体,但是往往国外游客到了西安,听闻与武则天相关的史料典故后,则会将慈禧、武则天混为一谈,其原因应是涉外导游在讲解过程中对于历史年代、朝代背景未讲解清楚而造成的。

3.国外游客已熟知的中文单词可不作翻译。在笔者的带团实践中,所有涉及到豆腐(bean curd)、饺子(dumplings)、功夫(Chinese martial arts)、风水(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太极拳(taijiq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等很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可以不必进行翻译,直接使用拼音发音即可。大多数导游带团时,通常会用英文单词来解释这些词汇,而后导游却会发现中国文化早已在世界各地掀起学习的热潮,欧美游客已非常了解这些具有中国特色词汇的内涵,甚至他们也已经接受了这些词汇的汉语发音,因此对于上面所提到的词语,游客完全会念出豆腐(toufu)、饺子(jiaozi)、功夫(kongfu)、风水(fengshui)、太极拳(taiji)。

4.涉外导游语言中的翻译准确性及可接受性问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的史前时期文物展出中,对于旧石器时期和新时期时期的翻译大都使用了Paleolithic age和Neolithic age, 然而这些词汇通常为考古专业术语,对于大部分以出游、休闲为目的的国外游客而言这样的词汇过于专业和生僻,涉外导游在此处完全可以使用接地气的Old Stone Age和New Stone Age。同样,石碑的翻译也可不用stele而用tablet,这样会更令游客所接受。

5.中国历史朝代的翻译问题。我国游客赴国外旅游时,很少会有游客真正了解国外各个时期的具体时间,也正如欧美游客在中国也难以搞清楚秦、汉、唐、宋、清等各个历史朝代。对于涉外导游来讲用618―906AD远比the Tang Dynasty对游客来的更清楚、直接。

问题解决方法

涉外导游语言问题归根结底更应该是一种跨文化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通常又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对于涉外导游来讲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游客尊重的原则,互相尊重为沟通之本。这种尊重不仅仅应该表现在对于游客态度的尊重,更应对于游客自身文化、宗教的尊重。例如对于犹太教游客,周六最好不作旅游的安排,因为周六通常为他们的安息日,在这一天,犹太人通常会敬拜上帝,不做工作。所以对于导游来讲,只有充分尊重游客的宗教文化需求,才会赢得游客对导游的尊重。

2.时刻虚心、努力进行自我认知方面的提高,并珍视每一次带团的经历。涉外导游在每一次带团活动中,都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笔者带团的实践过程中,也曾经碰到过给笔者认真纠音的客人,如corn(玉米)和coin(硬币)、silk (丝绸)等发音。其实每一次和国外客人的接触,都是一次自我提高的过程,涉外导游员更应该珍惜每一次的带团经历。

3.广泛阅读。广泛涉猎各种中、外读物,尽可能增加与旅游相关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的阅读。在中文图书中吸收知识,在外文图书中更应随时研习外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语言的演变发展,如在古英语中gay为“欢乐”的意思,但在现代英语中更多语境下会解释为“同性恋者”。因此,对于语言的演变,导游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并使用外国语言及阅读原版著作才可以得到提高。

4.了解西方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毕竟语言是文化、思维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和谐”,注重集体主义、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中国人更喜欢“和”“团结”等类似的词语,而我们的做事风格大多为迂回,更多的在意“面子”问题;相较之下,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西方人更加尊重自己的观点,没有“面子”这样的词汇。具体到导游过程中,往往西方游客提出一些有待导游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导游会用中式的思维来委婉地回答,例如“I’m not sure about that(我不确定)”,甚至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I’ll think about that”(让我来想想怎样解决),而事实上,西方游客更希望得到一个具体的回答“Yes”or “No”(是或者不是)。他们不在意如果得到否定的答案而会伤及导游和游客的面子,他们更在意的是事情的结果,即使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也会欣然接受,并且不会多想;反倒涉外导游拖延时间、顾左右而言他会让国外游客十分反感。因此,对于涉外导游来讲,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意识和增加跨文化的敏感性是非常必要的。

5.充分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等文化。对于涉外导游来说,如果不能了解客源国的基本概况,将很难和游客在带团互动的过程中做到精神上的共鸣。如导游在讲解西安大雁塔时,会对唐玄奘进行介绍,为了活跃游客气氛、充实导游词的讲解,大多数导游都会提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可是对于西方游客,这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中国文化。如果换个角度,将唐玄奘这一伟大的旅行家同航海家哥伦布进行比较时,欧美游客一定可以体会到西行取经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也可以加深游客对于这一人文景点的印象,无疑找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共鸣。

相信把握以上几点,涉外导游在带团的过程中遇到跨文化问题时将会很好地处理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外导游与国外游客产生的跨文化的问题的几率也将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萨丕尔, 沃尔夫.Selected Writing of Edward Sapi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见: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62页。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姚宝荣:《论英文导游词的创作》,《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

[5]杨红英:《导游实践中的跨文化交流》,《旅游学刊》。

[6]杨红英、黄文英:《汉英旅游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外语教学》:2009,第4期,第104-108页。

[7]杨红英、马海]:《旅游景点名称专名英译》,《社科纵横》2012年第1期,第175-178页。

[8]丁闯:《论涉外导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第8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用语境 英语小词 商务办公场景 语用含义

【中途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9-01

1.引言

所谓英语中的小词,指的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常用词,其中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或由单音节动词加小品词构成。这些词具有一词多性和一词多义的特点,使用范围宽广,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搭配关系比较复杂。由于人类语言历来都遵循着“经济原则”或“最省力原则”, 力求以最少的语符表达最多的意义, 因此, 小词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到很多场合中。小词在商务办公场景的应用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语用语境与英语小词在商务办公场景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语用语境,主要是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的语境研究。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是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尤其是研究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何自然,1988:3) 语用语境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和认知语境。上下文语境既包括书面语的前言后语,又包括口头语的前言后语;而认知语境则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所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统一体(Sperber&Wilson , 2001:8)。换言之,就是一个处于交际中的人的知识系统,包括上下文知识、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王跃平,2009:51-56) 根据语言的形态,将商务办公场景英语分成两大类,即书面英语和口语英语。

2.1书面英语小词的语用语境分析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书面英语小词的上下文语境:书面英语主要是邮件英语。当一个词被用于某一特定情境中时,词义会与平常使用的词义有所差异,这时就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例如:We learn that you have delivered the goods in advance.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注意到learn 的词义有所改变,在普通英语使用中learn 是“学习”的意思,在上述的句子中,learn 所表达的是“获悉、得知、了解到”的意思。因此,在我们理解话语时,必须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特定场合中的特定含义,以免产生歧义。

(2)书面英语小词的认知语境:语用推理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语境内在化了,这种语用因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熊学亮,1996:1-4)他认为认知语境涉及三个范畴: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并指出了认知语境还包括社会心理认知状态。例如:I hope we can be the lucky dogs. 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西方人特别喜欢狗,认为狗是忠实的动物;但在中国,狗往往被比喻成趋炎附势做坏事的人,与狗相关的词也大都是贬义词。但是“lucky dog”在西方人眼中是“幸运儿”的意思,如果不懂这层文化含义,可能会误以为是在骂人,产生误会。所以我们不仅要懂得词汇的表层含义,还要了解其掌故。

2.2口语英语小词的语用语境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口语英语小词的上下文语境

即使是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呈现不同的语用含义,所以,要根据上下文了解其恰当含义。例如:“hand”一词,仅一个词,是手的意思。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看:

A: Excuse me, can you give me a hand.

B: Sure. John, you have to record it by hand.

A: Why? It’s time?鄄taking .

通过上例,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我们知道,A说的是“帮个忙”,B说的是“手写(记录)”。这样就明白了“hand”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2)口语英语小词的认知语境

当说话人与听话人具备不一样的认知水平时,说话人要传达的意思与听话人所理解的意思会产生信息差,导致误会或者歧义。例如“aggressive”这个词,字面翻译成“进攻性的”。在商务办公场景里意思含糊,褒义的可译作“具有开拓精神的”、“有事业心的”,贬义的可译为“咄咄逼人的”、“喜欢没头脑乱闯的”、“容易得罪别人的”,意思可褒可贬,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说自己“aggressive”,意思是我可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我是能干事的。一旦被别人说“very aggressive”,就需要好好理解了,也许人家是指这人整天凶巴巴的,不好相处,做事没头没脑,老闯祸。但如果老板说你不够“aggressive”,那意思则是你不够积极,工作需要更主动些。所以,听话人与说话人不同的认知水平会赋予相同的词不同的意思,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结合语境与现实,才不会令交流尴尬。尤其是碰到习语或俚语等具有文化内涵的词。例如:在办公室场合,有人说,“It’s raining.” 旁边的同事附声说,“Yeah,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 如果听话人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不懂“cats and dogs”是“倾盆大雨”的意思,可能会误以为对方在说笑话,这时就会产生交流上的误差。类似的还有其他很多口语中常用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小词,像“walk on the water”、“cold duck”等。 在理解与运用上,我们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准确掌握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和交流失败。

3.结语

对英语小词的学习与掌握能够丰富和提高口语,促进人际交流。小词是促进英语口语流利性的有效策略之一。对商务办公场景下的职场人士来说,了解小词的使用功能和作用,恰当使用小品词,增强话语的语境效果,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Sperber&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熊学亮 单向语境推导初探(上)[J].现代外语,1996,⑵。

第9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听力理解 口语表达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评估

一、教学设计经验

教师在课前设计过程中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找出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规划各个课堂环节的时长,设计问题,并在课后进行教学总结。对于听说课的教学设计,除了以上宏观框架上的设计外,微观上要把握好提问的设计。针对课上播放的视频或音频材料,教师设计出科学的问题,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图像和声音信息,由浅入深地加深理解。如果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合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或产生挫败感。另外,老师可以针对非语言信息设计一些问题,如场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实现听说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经验

1.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任务。每次播放视音频材料,教师的问题要比上一轮的问题更深入,从时间、地点、人物深入到对话的目的、场景和人物外貌、举止、心理的描述。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整理答案并书写于黑板上,“学生口述答案、教师书写”是听说课中极为重要的经验,这个过程将学生听力理解的轨迹以书面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个办法可以让学生多次听一个视音频材料的某个片段,每次听或看材料,学生都能解决若干问题,让他们的注意力能集中到更多细节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2.利用非语言信息。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储备有限,他们理解某些视音频材料,如竞选演讲、公司情景有困难;另外,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是造成听说困难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非语言信息对学生在听说过程中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介绍西方人的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等,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物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听人物的语气,正确地听解材料,“听弦外之音”,这句话用在学生的听说训练中非常恰当。教师利用非语言因素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的言行细节、理解人物的反应。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关注交流对象是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加深交流者在语言层面的理解。

3.听说中的语法教学。语法即语法结构规律。听说课中的语法教学遵循以下两点:首先,采用概念化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法,概念化教学法是让学生自行观察总结规律并形成概念的方法。其次,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若出现语法错误,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表述,尊重学生表述的完整性,在学生完成表述后,教师再示范正确的表述方法并对重点加以强调。

4.口语表达训练。口语表达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输出,能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流利性。即使学生表达错误或不敢表达,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说”是一个长期训练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是多样化表达,即教师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总结多样化的句子,用于表达同一个目的,如表达好恶、询问原因、表达同意与异议等。二是角色扮演任务,即让学生分组表演特定场景中的人物对话,一般两人一组,表演结束后两人交换角色再重复进行一次对话,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变换不同的句式,巩固“多样化表达”中总结的句子。教师在这些环节中充当主持人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和指导他们。

三、课堂教学评估经验

课堂教学评估是教师自查工作效果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机制,听说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分为课堂教学情况评估和学生听说水平评估。

其中课堂教学评估主要包括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如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力、答题情况)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如课后作业,定期自我检查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听说水平的评估则采用百分制的评分形式,评分项有:

1.对视音频材料的听力理解(主题、细节信息);

2.口语表达时语音语调正确;

3.语法正确;

4.语言组织条例清晰、明白易懂;

5.表述时仪表端庄;

6.思维创新,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每两周对学生的听说水平进行一次打分,动态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反馈给学生本人,督促他们自查,也用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总之,教师通过课前、课上、课后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听说任务。这些粗浅的经验在教学中能起到一定作用:强化了语言专业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训练了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外语读写能力也有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为深入学习外语和适应职场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在高强度的听说训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会了观察与分析,能应对不同场合和语境下的交流任务。

参考文献:

[1][法]Guy Capelle,Noelle Gidon,Reflet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