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民旅游 市场开发 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市场细分 网络营销 北京市
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其中空间结构是旅游市场的一种重要结构,按空间分布,一般可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境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
北京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一)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近年来,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北京市旅游设施已逐步完善,旅游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内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相当于同期接待海外游客的39倍,是1996年(第一次进行国内旅游调查)接待国内游客的1.4倍,年增长速度为7.5% ,国内旅游收入达887.7亿元,是同期国际旅游收入的3.6倍。国内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国内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与入境游市场相比,北京旅游的国内市场在旅游总收入中的贡献更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一直在1.1亿人次左右徘徊,收入也不很乐观, 其中2002年在接待游客数较上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反而下降了7%;2003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出现大幅下降,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4.2%。
北京旅游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一)客源吸引半径分析
一个给定的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吴必虎(1997)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径范围内。
客源吸引半径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被许多学者运用到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根据我国旅游地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可将吸引距离范围划分为四级:I级为小于500km;Ⅱ级为500~1000km;Ⅲ级为1000~1500km;Ⅳ级为大于1500km。表2描述了北京市主要客源地市场距北京的公路里程。
(二)国内旅游流强度空间分布概况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驻地作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前来北京市旅游的平均出发地,以北京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直线距离为半径建立起北京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空间距离(见表2),然后再计算出不同区域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流量的省均市场份额,可以描绘出各客源地产生旅游流强度随着距北京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空间距离关系表(见表3)。
总体来讲,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即距北京市越近,旅游流产生强度就越大,随着空间直线距离越远,旅游流产生的强度就越弱。但是距离在1500公里以上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当主要归因于北京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历史背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北京本地市民,占北京市旅游流总流量的38.1%,是北京市旅游流的最大源地。周边直线距离在500公里内的近郊省市—石家庄、济南、天津所产生的旅游流量占总流量的23.0%,省(市、自治区)均产生的旅游流量7.67%,仅次于中心区,是北京市旅游流重要的客源地。在500~1000公里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旅游流量为总流量的12.1%,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递减到3.03%,在1000~1500公里范围内,旅游流强度为11.2%,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仅1.24%,而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区,省均产生旅游流量强度就表现得更加微弱了。因此,北京市国内旅游流产生强度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出现明显的衰减规律,但这种空间距离衰减趋势因与旅游流产生源地之间交通便捷程度(时间距离)、人均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局部增强现象。
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国内营销策略分析
(一)北京吸引范围大且客源市场比较分散
通过分析北京市的客源吸引半径可知:北京市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优势拥有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很大,基本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呈现出明显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同时通过对北京市地理集中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北京市的客源市场相对分散,这不利于确定主要客源市场,同时给旅游宣传定位、针对性地提供旅游服务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其旅游效益的提高。因此,开拓北京国内客源市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二)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对表3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北京以外城市的游客客流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但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市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说明距离在1500~2 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基于目标市场细分的定位策略
北京旅游市场按目标群体做出细分,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定位,以“多功能旅游定位”为北京旅游业做出规划和竞争对策。根据北京旅游目标群体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分为三类:
第一类目标群体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是对(东方)古都文化兴趣浓厚,对北京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层,旅游诉求为探寻东方古老文化,旅游需求以参观游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皇家园林、民居胡同等成熟旅游产品为主。北京需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在后奥运时期,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领略北京风貌,应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包括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是距北京较远的国内游客,北京市是国内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外省市来京游客大致占全部国内游客的三分之二,如按购买北京旅游产品的频度,这类群体又分为首次购买游客和重复购买游客。首次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诉求侧重于北京作为“首都”的主要特征,既对“古都文化”感兴趣,又对北京作为我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需求以代表性的历史名胜和现代化建筑为主;重复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以往有过北京游的经历,对“古都文化”和“首都文化”都已经有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在旅游诉求方面,需要北京旅游市场进一步挖掘风景名胜、主办主题活动,这类需求以风景、度假和商务旅游并存,要求旅游产品能体现“新、美、奇”的特点。
第三类群体是北京市民及近省市游客,主要特征为在京工作或完全熟悉北京,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更新有强烈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内容,通过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四)创新营销理念并建立健全营销体系
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北京市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是很不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由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极少,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因此,旅游业网络销售的关键之一是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旅游信息的及时性也就是信息的现时性,房价、票价旅游节目等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容易成为过时的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以确保其现时性,这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平台,方便企业提供营销信息。 在旅游营销策略的持续性问题上。北京积极借鉴悉尼奥运会的旅游宣传策略,在奥运准备期和奥运年阶段,制定了丰富细致的奥运营销策略,并且重视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但北京对后奥运阶段的营销策略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虽然有关方面表示要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历史发展契机,全面推进“‘走进北京,体验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遗产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上述营销活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是否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还需细致的研究。这对北京在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业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北京在奥运年并没有获得旅游业的高速增长,因而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促销策略对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旅游的宣传营销任重而道远。要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起来,把短期营销和长期营销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使现有的营销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有效地拓展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曹欢德.近期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述评.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26(2)
2.李燕,孙文,吴必虎.上海旅游购物市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硕士论文,1995
[论文摘要]农民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农民旅游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农闲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旅游市场已经起步。本文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农民旅游者在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的策略。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新晨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 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本文主要从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含义、特点、问题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旅游市场营销的含义
传统旅游中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是“物”起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旅游业则以营销、管理、知识、智力为主,根据市场状况和旅游消费需求进行策划、组织、创新、反馈、控制,以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和业务范围,推广高效运营,使游客满意,心情愉悦,使企业获利,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营销非常注重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2.1 旅游营销理念的变革
随着市场营销从早期的生产观念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注重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旅游营销理念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绿色营销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品牌服务观念已经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念。
2.2 营销职能的演变
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与传统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强调旅游营销的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3 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传统4Ps 策略已滞后于旅游营销功能及理念的演变,因此美国著名市场学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 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意义得以逐渐体现。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人员要去影响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而不应单纯地顺从和适应环境。营销组合还应融入权力与公共关系两大要素,特别是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运用以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纽带、培养旅游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 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产品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国内旅游业迄今为止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国内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四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比较少。五是旅游产品开发无序,喜欢盲目从众跟风,一哄而上,投入产出水平低下。
3.2 旅游信息传递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还有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消费者难以得到具体的旅游综合资讯服务和市场预测性信息,特别是与目的地旅游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传递速度滞后,使旅游客流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剧了旅游特别是节假日旅游无序性的产生,并间接影响到热点线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3.3 信息传递科技含量低,营销手段落后
网络技术具有高效、 快捷、 信息量大的特点,欧美许多大旅游企业在八、 九十年代就广泛将网络技术用于市场营销。但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旅行社还是利用电话、 传真进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 智能化、 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加大了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与世界各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差距。
4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旅游营销战略计划,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
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
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 组建高素质的旅游营销队伍
旅游企业要重视旅游营销队伍的建设,把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作为企业员工建设的主要工作,选择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 热爱旅游事业有开拓精神的人作为营销人员。企业要完善用人机制,把好录用关,提高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层次;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环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一、辽宁冬季旅游发展态势
(一)辽宁冬季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资源。辽宁东北部与西部是风景优美的林地与山区,中部辽河平原一望无垠,南部辽东半岛及西部的海滨平原驰名海峡内外。大连、丹东、锦州等城市海滨风景秀美;金石滩、千山、鸭绿江等自然风光闻名。辽宁地热资源富有,当前开发的有200多处温泉;其冰雪旅游设施较齐全,截至2013年初,辽宁省滑雪场20余所,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大连林海滑雪场及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当前,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已成为驰名内外的知名品牌,冰雪大世界将冰雕雪雕等融入到娱乐活动中,使其成为集健体运动、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冬季旅游场所。还有东北罕见的岩洞风光,沈阳怪坡、大连蛇岛、盘锦红海滩等。
2.历史人文资源。辽宁历史人文古迹丰富。沈阳故宫、缓中碣石、桓仁高句丽山城、旅顺日俄战争遗址等都有较强的吸引力。辽宁现有24 115处全省遗存文物,6处世界文化遗产,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530余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满清发源地辽宁是一个拥有43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在长期生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辽代文化、三燕文化、满清文化等特色成为辽宁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资源。辽宁大型旅游活动颇多,县级以上的大型旅游活动有14个,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活动:沈阳国际民间舞蹈节、大连国际服装节、赏槐节、丹东丝绸节和锦西兴城海会等。
(二)辽宁省冬季旅游客源市场概况
辽宁凭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冬季旅游正快速发展中;预计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越5 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10-2013年辽宁旅游业发展状况如表1。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近四年辽宁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国内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发展良好;接待入境游客数逐年增长,其增长速率大于国内游客的增长速率,由此预期未来辽宁入境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辽宁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推动辽宁省经济发展。围绕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华文化游”的主题,辽宁省积极开展了海内外旅游产品的宣传活动,吸引了陕西、北京、山东、宁夏、云南及台湾等国内旅游市场,实现了国内游客迅速增长的目标。辽宁举办的第八届东亚国际旅游交易会,使其成为“永不落幕的展会”之都;沈阳国际旅游节、营口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盘锦湿地周等30余项国级、省级旅游活动的举办,吸引了日、韩、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大量海外游客,以及我国港澳台游客的到来,进一步开拓了辽宁省海内外旅游市场的份额。
二、辽宁冬季旅游现状分析
(一)辽宁冬季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渐增的冬季旅游资源投入成本。辽宁是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夏季温热雨多,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结冰日平均达到180天,拥有冬季雪期长等优势,具备开发冬季旅游的良好自然条件,但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天然的冬季旅游资源越来越少,致使人工旅游资源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使由原来的资源优势变成劣势。
2.娱乐旅游产品较多,观光旅游产品较少。通过对当前辽宁省已开展的冬季旅游项目进行分析,辽宁省冬季旅游项目多集中在滑冰滑雪、温泉洗浴等单项目,存在观光性旅游产品少,娱乐性旅游产品多的劣势,这与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相称,也与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不符。
(二)辽宁冬季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1.不均衡发展的冬季旅游市场。常规而言,冬季寒冷不便出行,本该属于旅游淡季,但因其独特鲜明的季节性催生出许多独特的游憩方式及景致景观,而深受大众旅游爱好者的欢迎。因此体验、感受不同于日常的刺激与趣味,致使冬季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当前,冬季旅游市场呈现观冷、娱热的不均衡发展特征。观冷、娱热即在冬季旅游市场上,旅游者对与冰雪冰霜融合的自然景观或人造景观等,表现出对此类静止景致的赏玩及感官刺激的旅游活动较为冷淡;而对滑雪、冰上运动、温泉、热食等参与性休闲娱乐活动较为热爱。
2.渐变的冬季旅游需求市场。从冬季旅游需求市场看,人们将跨越冬季旅游即北方冰雪游、南方海岛游及温泉游。据乐途旅游网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2013年第四季)》呈现,高原圣城、草原雪域、厦门闽风、云南古镇及九寨冰瀑等将成为国内冬季旅游市场需求的新时尚。人们在冬季旅游需求的选择上将越来越多,并趋于个性化、冒险化、参与体验等,已不仅仅满足于玩冰雪、泡温泉、游海岛。
3.区域性明显的客源市场。东北三省除黑龙江,其冬季旅游的本地客源市场可以与外地客源市场基本持平外,辽宁冬季旅游市场游客的90%来自当地,外地客源除在校的外地学生外几乎寥寥无几。
4.下滑的冬季旅游市场占有率。受气候与冰雪资源的影响,我国滑雪场主要分布在东三省、新疆及北京等北方区域,三大区域滑雪场的数量占全国73%,其中黑龙江占4成甚至更高。近来,南方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受市场驱动影响,大规模建设室内外滑雪场等人工滑雪场,无疑对进一步拓展辽宁省冬季旅游客源市场所影响极大。
5.单调的冬季旅游市场经营模式。目前,辽宁省冬季旅游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门票、设备租售等直接消费,其中餐饮、住宿等的间接性旅游收入微乎其微,这表明辽宁省冬季旅游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在冬季旅游比较发达的欧洲、北美,其冬季旅游经营收入主要来自餐饮、住宿、度假地产的销售等间接性旅游收入。
三、辽宁省开发冬季旅游产品体系模式及建议
针对辽宁省冬季旅游发展现状,本文从观念上重新认识冬季旅游,把握其发展趋势;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自然资源为核心,发展养生、康体、低碳、有氧等生态旅游,塑造自然人文融合,以期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游客体验为起始点,游客满意度为衡量产品价值的尺度,塑造人性化品牌形象为理念来提升冬季旅游品牌内涵。本文创建辽宁冬季旅游产品体系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指导其冬季旅游持续发展。
(一)冬季旅游产品模式开发体系
首先,冬季是运动休闲的季节,适宜以冰雪运动等促进休闲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旅游;其次,冬季是开展民俗活动的季节,一年中最具特色的民俗大都集中在春节期间。因此,依托体验风俗民情制造亮点,挖掘民俗内涵,打造民俗文化,以民俗赛事节庆吸引市场;再次,冬季是保健养生的季节,适合发展温泉游与养生饮食游;最后,冬季是亲情季,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是家庭游娱乐热情高涨的季节。本文创建了五类冬季旅游产品谱。
1.观光冬季旅游产品。提升冬季旅游,应重新定位冬季旅游,开发户外休闲运动产品。首先,开发冰雕展、冰灯展、冰瀑、雪雕及冰挂雾凇等冰雪观光旅游产品;其次,开发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及自然人文结合的冬季观光产品;最后,开发包含宗教历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民俗文化观光产品及趣味赛事、专业赛事及剧目演出等演出类冬季观光旅游产品。
2.特种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冬季旅游,在整合资源、创意策划基础上、引爆节赛;发展乡村小镇冬季旅游,需营造佳节氛围全面包装民俗特色。把本地特色、遗产文化等作为冬季旅游产品的特殊主题来开发特种冬季旅游产品,如梅花节、火车节、冰原探险、珠峰攀岩、雪地婚礼及观冰川融化等。
3.休闲冬季旅游产品。把特色文化、养生理念融入到温泉景区建设中,品味冷热刺激。冬季休闲旅游产品包括冰球、冰车、冰壶、滑冰等冰上运动,滑雪、雪橇、雪上芭蕾、登雪山等雪上运动,骑马、滑翔等其他运动及春节年俗等传统节庆。把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活动规划成节庆民俗旅游,即民间宗教祭祀、婚嫁习俗、冬季捕鱼狩猎等。
4.会展冬季旅游产品。开展冬季避寒旅游度假,需组合多种娱乐休闲项目。冬季是企业总结年终业绩展览年度业绩的季节,是对晚会、派对需求最旺季的季节,开发主题年会等商务会议展览类旅游产品已迫不及待;对商务会展会议类及高端商务休闲类的商务型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市场驱动的需要。因此,应开发与企业会事相关联的拓展、会展、行业会议、新闻会等会议会展类旅游产品,游艇、高尔夫、房车旅行等高端商务娱乐旅游产品及温泉休闲度假的高端商务休闲产品。
5.度假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冰雪旅游,需做深做大做新冰雪休闲娱乐运动,融入到地域文化与潮流主题中。辽宁旅游地产融入到冬季旅游中,建设雪屋酒店、雪乡旅馆等拥有鲜明北国主题的度假冰雪主题酒店;在开发冰地、雪地露营地等冰雪主题度假旅游产品时,务必配备专业取暖供暖急救等设备,同时建设以温泉、滨海度假、山野度假等为主题的酒店、旅馆、别墅等。
(二)发展辽宁冬季旅游对策
1.整合资源,促进建设旅游产业集群。辽宁省现有冬季旅游产品虽多,但每个旅游产品都以个体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旅游综合体,纵观冬季旅游产业显杂乱。辽宁省冬季旅游要尽一步发展,应充分发挥冬季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冬季旅游产品成为冬季旅游产品组合,以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因此,可以开通一条旅游线路,将辽宁省各地区的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包含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冬季旅游间接性发展,增加收入,还可以让旅游者体验辽宁省冬季旅游中不同旅游产品的魅力,尽而促进辽宁省冬季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2.加强宣传,促进建设冬季旅游产业品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首次印象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程度,即旅游产品影响力。像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这些闻名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即使不宣传也不会缺少游览的旅游者,就因其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辽宁省冬季旅游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提高其知名度。就目前辽宁省的游客市场而言,主要以当地游客为主,当地游客在整个辽宁省旅游市场中占据了90%的份额,在未来辽宁省旅游市场中,海内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海内外市场对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刻不容缓。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如新闻、宣传会、网络等,提高辽宁省冬季旅游产品在海内外市场中的知名度。如台湾政府于2007年推出一冷(冰雪)一热(温泉)冬季旅游产品;2009年,又推出了5S(Snow/冰雪spring/温泉sunshine阳光sport运动style风情)特色冬季旅游产品;辽宁省也应如此,每年针对最有潜力的客源市场设置一个有针对性地的主题,强化其特色专项旅游的宣传与推介,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民俗旅游,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建设辽宁省冬季旅游,重在打造其特色。发展辽宁省冬季旅游应走差异化道路,辽宁省人文旅游资源在东北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重点特色旅游项目,将特色民俗旅游资源融入到各种传统冬季旅游产品中,形成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其次,辽宁省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旅游发展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增长级理论,以发展温泉旅游为中心,将古典城镇、山水景观、民俗村落与冰雪体验等旅游景观作为各个增长极的发展模式,延长冬季旅游产业链,构建具有辽宁省特色的冬季旅游产业集群。
一、当前旅游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缺乏宏观管理。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大部分部门、单位都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但是这类企业的人事权、产权分别属于不同的投资单位,可以说每一个旅行社都归属于不同的系统。这样一来,造成国内旅游系统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客源不足的季节和整体市场低迷期,各个旅游企业之间容易存在跌价竞争的现象,导致市场更加混乱,行业内部矛盾比较尖锐。对旅游管理机构来说,不具有建设审批权,无法使用宏观调控手段,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二)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对旅游管理体制来说,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对旅游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政策法规层面,还是沿用过去的政策法规制度。根据现阶段旅游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说,一些不法商家和犯罪分子利用政策法规漏洞,在旅游行业中组织进行非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旅游市场秩序,同时还损害了旅客的实际利益。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旅游行业是特殊性行业,且和其他相关行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交通、餐饮以及住宿等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服务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多部门都和旅游业存在直接的经济联系。但是针对这些联系行业,并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一部分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采取恶劣的市场竞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游客的合法利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
现阶段国内旅游商品开发还比较落后,而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的关键来源,其特点是效益高、成本低,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助于推动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的问题,造成旅游商品一直以来都处在自发状态,加之旅游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同时在商品的包装和运输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真正发挥出旅游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交通业的发展不能跟上旅游行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导致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二、对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
一方面,国家旅游局、旅游协会、工商局、交通运输局、文物管理局等应该共同携手建立一套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对旅游事业整体发展制定总方案,并拟定相关规章及政策;密切监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制定并实施国内、国外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并加强宣传,增前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国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推动旅游行业发展脚步。另一方面,是对地方性旅游管理机构进行全面完善。一些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应积极学习并借鉴省级、市级试点旅游管理经验,再与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结合,制定出适合本地旅游发展的管理方案。由省级旅游管理相关主任及负责人共同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该区域内旅游业最高综合管理协调部门,并且在其下设各职能处室,协调各市、各部门之间关系。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政府部门在旅游行业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职能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提升行业自律性,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新环境之下,国家应当引导帮助旅游行业各部门按照自身发展情况设置旅游行业协会,逐渐将旅游行业和政府行政机关分离,依靠市场的调控作用确保旅游行业能够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内旅游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通常来说包括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项内容,而决策机构一般是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各企业会员代表所构成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机构主要设置了理事会,由管理、经营以及服务三种机构构成,主要用于相关决策的落实;监督机构设置监事会,针对旅游行业内部和协会自身行使监督权。除开上述职能之外,各个地区旅游行业协会还必须要负起统领职责,第一时间向会员单位传达告知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出行业中介组织作用,结合行业具体需求组织进行各种旅游行业知识培训活动,强化与国内外同类组织的交流,推动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发展。
(三)积极发展旅游行业企业
和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企业的主导地位,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尽可能的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位置,不仅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把旅游企业推向市场,给旅游企业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作更多干涉,仅仅以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对旅游业进行监督指导;同时旅游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发展规律来经营管理,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旅游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才能够最终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还可以选择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对自身企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构建跨区域的多种企业格局,比如说集团化的大型企业、专业化的中型企业以及网络化的小型企业,如此才能够增强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闲散资金,进而构建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机制。
(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在现代旅游管理活动中,公众占旅游管理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成败,因此应当尽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旅游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1、旅游管理部门在建立旅游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决策的过程中都必须事先给予公众知情权与提议权,从而保证公众主体地位的有效性。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确保公众能够充分发挥出监督权,对旅游管理活动实施监督。
2、要避免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不单单是公众对旅游管理意见的表达或者相关信息的了解,更关键的在于具体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实质性的参与。
3、为公众创造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不仅要有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说诉讼方式或者方式等,同时也应当提供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说公众能够依靠传媒方式或者其他志愿活动来参与其中。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借助于咨询、调查或者评议活动来了解公众看法,进而对旅游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并及时调整。
三、结语
关键词: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59-03
1 引言
生态旅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普遍重视,发展非常迅速。
融水县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它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观光旅游,而是包涵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度假休闲游。因而,融水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建设是历史的使然、时代的需要,是融水县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资源开发,突现融水纯朴苍古的民族历史,挖掘当代融水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示融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对老子山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从区域旅游、区域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2.1 广西旅游业发展分析
广西富有“旅游省”之称,旅游是广西五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假日产业的形成,旅游这一“无烟”产业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的思路:努力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大力整顿旅游市场和秩序,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完善旅游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客源市场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海外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努力实现国际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和旅游就业人数同步增长四个目标,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旅游大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2010全区旅游市场工作会议通报广西2009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9%和6.9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8.49和9.8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和33.6%,分别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0.8和17.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2010年我区全年接待游客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内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821亿元,增长25%;入境旅游人数235万人次,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7.42亿美元,增长15%;旅游总收入872亿元,增长24%,力争突破900亿元大关。提前实现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在旅游景区建设方面,广西重点构建六大旅游品牌:其中就包括民族风情品牌的建设。整合以刘三姐文化为主线,系统整合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桂林印象•刘三姐、柳州鱼峰山、来宾忻城莫土司衙署等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瑶山脉为载体,在金秀开发瑶族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瑶都;培育开发侗族建筑、苗族节庆等特色民族旅游资源等。这给发展融水民族风情旅游提供了依据和强大的理论支撑。
2.2 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抓好“风情柳州”旅游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旅游名城”。柳州市已深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全市提出了“山水桂林,风情柳州”的大旅游圈建设目标,并努力打造“旅游名城”。按照柳州市旅游规划要求,从2007年开始,柳州市致力建设旅游名城。到2010年,建成柳州风情港、瀑布观景台、柳江豪华游轮等项目,将“百里柳江”品牌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三江、融水两县成为广西优秀旅游县,柳州成为广西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实现接待国内游客14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入境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5%;旅游收入8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4031万美元,年均增长34%。培育3至5家年收入超过亿元的旅游企业。2011年至2015年,完成建设“旅游名城”各项工作,成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28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5%;入境游客达25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旅游收入1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8519万美元,年增长16%,年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达10至15家。
要达到上述目标,柳州市必须扩大旅游市场,建设特色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柳州民族旅游元素,加强品牌型旅游资源的整合。然而在桂中地区,尽管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人文资源,但由于历史及交通条件限制,一直缺少品位高,知名度广,富有特色的游憩旅游风景区,更未形成产业,较桂林、南宁、北海等地缺乏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地旅游的发展。融水自然人文风景资源丰富,又具民族底蕴,建成这一游览胜地后,就可与柳州、融水、金秀、象州、龙胜等地构成大桂中旅游区,会大大增加柳州旅游景观丰满度,加快地区旅游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2.3 融水县民族生态旅游区构筑的需要分析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以打造世界廊桥文化中心、建设中国最大苗族民居保护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苗族风情生态旅游,知名度日益扩大。融水老子山景区正好处于柳州―三江―桂林民族风情黄金旅游线上,景区的建成,能成为线上一个特色点,不但能给融水、柳州人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而且能使该旅游线更有吸引力。
2.4 融水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
近年来,融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融水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可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8%;第二产业完成9.6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完成7.98亿元,同比增长20.29%;建筑业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22.5%。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6∶34.04∶39.36。目前,融水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养殖、沼气、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为了融水县发展后劲,并使之有更大发展,必须强势建设特色旅游,发挥旅游资源功能。融水老子山景区的建成,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一方面能保护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苍古的民居风彩,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科普的历史教育价值,使之成为进行历史、自然科学教育的天然课堂,这对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爱自然,爱祖国教育意义深远。
3 景区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做好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对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3.1 景区规划的可行性
景区的开发是否可行,必须按照景区规划的理念和基本原则进行。
(1)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规划理念,构建老子山生态旅游景区”。以发挥旅游资源功能为主诣,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创建特色旅游线路,在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护老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最终形成老子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观光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为使景区规划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①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生态的基本要求,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②重视景区历史资源的保护,挖掘民俗古文化,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③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创建和谐景区的原则;
④以环境生态学理论结合景区空间景域建设特色景区的原则;
⑤融合“山水桂林,风情柳州”大旅游圈和旅游名城建设,达到资源共享的原则。
3.2 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老子山景区建设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民族历史苍古,特色鲜明,自然风光崎丽。有着历代摩崖石刻的真仙岩(老君洞)、佛教胜地老子山、传出神秘鼓乐声的古鼎龙潭……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镇南有真仙岩,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其中有南宋嘉定年间(13世纪初)刻制的“元佑党籍碑”,是研究宋代新旧两党派系激烈斗争的主要历史资料。因此,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很深的文化底韵,很具旅游开发潜力。
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此类景区实为少有,因此竞争对手少,旅游区起点踏实,规划设计先进,项目齐全,完全可开发成桂中范围内独具特色的吸引力强的旅游胜地。
3.3 区位优势突出
枝柳铁路经过县境。融水镇四周为挺拔的山峰,融江流过镇旁,水运方便,秦汉以来即为郡州县治之地,亦为苗岭之南商业集散地。县内还有元宝山景区,作为旅游圈。另外,处在桂林、宜州、柳州旅游大格局之中,距柳州仅1h车程,为吸引周边客源提供了便利,更有三江程阳桥,丹洲景区等互补,增强了游客吸引力。广西正在建设的桂中民族风情旅游区,柳州市打造“山水桂林,风情柳州”大旅游圈和柳州建设四大名城之一的旅游名城,老子山景区和元宝山景区正处在重点构建的旅游区内,且是桂林―柳州黄金旅游线上非常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足见其良好的地域优势。
3.4 交通通讯便利
景区正好处县城郊,距离县中心2km,枝柳州铁路过县城。水路南可通融安直通柳州。电讯方面,景区内都己开通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移动通讯覆盖整个景区各个角落。
3.5 客源市场前景好
2008年“ 五一 ” 劳动节1~3日全县共接待游客 1.6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6 % ; 实现旅游收入 495 万元,同比增长 19.3 %;自驾车 500多 辆次。由此可见融水旅游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这说明文化底蕴丰厚的融水,特别是老子山景区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6 旅游商品基础好
融水居民历来对手工艺品、石玩、花卉、盆景等感兴趣,加上传统秉承下来的三江油茶茶艺、作坊、木工,已形成融水较好的综合旅游产品氛围,只要稍加开发,就可构成规模。这无疑是融水县老子山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势之一。
3.7 景区宗教文化浓厚
老子山建制渊远,历史苍古,人杰地灵,宗教文化浓厚。景区宗教文化名声在外,吸引很多区内外香客,使景区中寺庙香火不断。另外,岩中老君洞景色独特,洞内多古碑刻,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老子山景区已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示于世人面前。
4 结语
广西融水县老子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柳州市和融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景区开发中,重点在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开发,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使景区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秋洪.广西年鉴2009[M].南宁: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社,2009.
[2] 柳州市统计局.柳州统计年鉴2009[M].柳州:柳州市统计局,2009.
[3]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黄桂新.导游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当然国内旅游行业也在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西安市中小旅游企业虽然在市场大背景下与国内同类型行业基本相同,但是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文化来开拓旅游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其特色,同时也要顺应当今服务业的潮流,重视消费者本身和客户服务,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旅游企业;营销策略;品牌建设
1.西安市中小旅游企业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1.1西安市中小旅游企业现状西安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同时依托古城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扶植,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西安市旅游业在这一形式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最为迅猛,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地方政府过分的看重经济发展成果,对于这些中小旅游企业疏于管理,企业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导致整个西安市旅游企业缺乏服务行业最基本的服务观念,以及企业之间不恰当的竞争导致的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1.2西安市中小旅游企业的营销策略产品策略就是要企业传造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商品,而西安市依托自身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的优越条件,有着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企业去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先天的优势创造出富含陕西大秦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特点鲜明的把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是沿袭社会大趋势跟其他地区的趋同,没有自己的品牌。西安市旅游局和物价局则灵活的运用各种定价策略和方法对其旅游产品进行合理适当的定价。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主要根据地区的划分,景区的级别等等。例如:省内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国家级景区、省级景区等。客户网络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外部资源,往往是通常多年的积累才能建立起来,而西安市利用自身一线城市各方面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积极的发展自己的线下和线上模式,线下主要是积极发展自己企业旗下的门店,并使之逐渐成熟。而线上则是通过互联网、微博、自己的APP客户端这些电子商务通道迅速发展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不仅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迅速制定出与市场需求相符的价格线去占领市场,还必须要求企业通过与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做沟通和推广工作。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取得消费者真实的反馈信息。适合的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
2.西安市中小旅游企业在营销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服务营销观念,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西安市旅游行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特点是: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下、员工流动性大、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没有严格的竞争秩序、市场缺乏规范性的指导。在营销方面,旅行企业普遍缺乏服务营销意识,很少或没有将服务营销使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西安市旅游企业的主要运营商为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而与此同时又不愿意去付出很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承担风险,所以企业大多采取所谓外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承包商则为了赢得合同期内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往往只提供低品质的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也损坏了旅游企业的名声,进而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
2.2品牌特色不凸显,同质化问题严重西安是一个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而使西安市旅游业有着突出的资源优势。正因为西安市依托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产品也应该处处体现丰富的文化,都应该是每一个旅游景点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浓缩。但是广大旅游开发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当下的旅游产品,都在不知不觉中都穿上了一模一样的外衣,同质化日趋严重。这些旅游商品几乎是在一个地区被集中去生产,但是却被安上了不同的地域标签,这不仅仅是一味地模仿和抄袭,而且大多数旅游商品都是粗制滥造,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旅游开发商关于品牌开发的不重视,和对文化资源的不充分不恰当的开发。
3.对于西安市中小旅游企业实施营销策略的建议
3.1树立全面的服务营销观念全面服务营销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体人员,二是全过程。旅游企业要真正的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要把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服务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全体人员服的服务营销理念。旅游行业的工作核心是服务到位,充分地满足客户需求。关键在人,如果每个旅行行业每位员工都十分的敬业,热情待客,提供给消费者优质的服务,将有一大批忠实的回头客。那么企业的利润自然不会太少,当然这种回头客效应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为企业做了广告,为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3.2加强品牌建设和特色化创新旅游企业想要做好品牌建设,必须要重视内部营销。内部营销是企业通过一种非常积极的,相互之间协调的方法去推进企业的内部员工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加强旅游企业的内部营销,特别是公司管理层为企业内部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提供满意的而有价值的工作,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旅行社服务营销水平。才能使更多的一次性客户成为回头客,这也就对品牌和口碑进行了一次免费的推广。增强了社会的好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品牌建设。西安市依托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企业要利用好这丰富的天然优势,积极地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特色化的产品创新,形成自身特有的产品特征,与当今这种相互模仿相互抄袭的现象形成差异化,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调动消费者求知、求异心理,在积极宣传独特的陕西文化的同时,也能为旅游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BusinessChina,2010(02)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旅游规划;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一、旅游小城镇建设背景
从广义来看,旅游小城镇是指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能够提供相应的观光、休闲或者商务服务,存在一定旅游经济活动的小城镇。
近年来,旅游小城镇作为推动中国旅游业二次创业以及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快速推广。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题为《推动全国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一方面,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优势和产业辐射功能,引导各种资本、资源和要素向旅游小城镇有效聚集,为有条件的地区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提供旅游等新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是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体现。我国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以小城镇为“点”,带动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已成为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方面。[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2010年经济统计数据为例进行分析,我国GDP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三产业增长9.5%。与此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都有着巨大幅度的增长,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餐饮、交通、酒店等行业的消费额增长幅度20%以上。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经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000 美元,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迅速,外加我国固有的庞大人口基数,因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旅游客源市场。相对于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言,旅游业正值并仍将长期地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可以预见城镇化与旅游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普遍受到关注的两个领域, 并将极有潜力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重要线索。这两条经济线索正在催生了城镇旅游的兴起和旅游城镇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旅游业来说,过去30年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终端空间的旅游形式,但未来中国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是中等空间范围的城镇旅游。而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0年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第三部)—— 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 2011年发展预测》的分析,目前国内旅游消费者对城镇型旅游目的地的需求居首位,这也验证了城镇旅游发展的蓬勃基础和广阔前景。
此外,还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期,中小规模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增长模式的乡镇企业在新形势下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对于一些具有条件的城镇而言,旅游产业污染小,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建设旅游小城镇就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以及经济效益显著的必然选择。
二、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建设现状分析
1.黑龙江省典型旅游小城镇发展简介
介绍此次进行重点开发的十二个城镇,其中重点介绍连环湖,五大连池,北极村以及金龙山镇概况及发展规划。
2.黑龙江省小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旅游城镇有多种分类。而黑龙江省在旅游城镇开发过程中选定的节点类型集中于景区周边城镇开发,类型单一。而部分城镇缺乏自身的文化底蕴,过多注重于服务业发展,这样的选择使得这些城镇未来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会造成一定时间后城镇旅游行业萎靡,后劲不足的情况。
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而部分城镇的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与旅游业开发区分不明确。城镇自身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没有体现本应当具有的特色。而部分设施与住宅的规划过度欧化与奢华,与景区间联系不足,对于景区本身的整体性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影响了楼盘本身的商业潜力。
部分城镇规模与定位不准确,指标上求高求大,同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阶段性的布置,错失当前旅游行业高速发展的机会,同时可能对未来的城镇发展造成障碍,进而导致重复建设与浪费,甚至城镇自身的旅游资源也将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民间资本的参与不足,市场对于资本的调控作用并不明显。政府应发挥引导和监管的作用,在不违反伦理以及法律的情况下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三、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议
1.旅游行业市场化对旅游小城镇开发的影响
(1)旅游行业市场化的本质属性
我国旅游市场的模式源自于西方社会,同时也继承了其资本追求利润的本质。而且不同于其他市场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市场才逐渐形成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经营模式上,我国的旅行社和景区管理处更多的学习西方经验,采用私有制进行公司化管理。游客作为旅游市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旅游产品最直接的消费者,拥有完全独立的选择能力和权力,受行政影响极小。
与此同时,旅游市场内的经营者和产品提供者在市场内有充分的选择和自主的产品开发能力,能够自己开发旅游产品并进行营销。自主选择其主要的经营范围和推广特定的产品,在当今中国市场条件下,旅游市场是最为开放和受行政干预最小的市场之一。
(2)非经营性主体主导旅游开发所引起的问题
如前所述,旅游市场内,其主要消费群体及经营主体具有深厚的市场化特色。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景区或者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工作而言,其开发的主体和主导工作往往由地方政府进行。
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进行旅游开发无可厚非,但地方政府通常并非景区的直接经营者,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进行地方旅游开发时往往忽视地区自身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和市场深度,一味追求较高的指标和高等级的定位,开发建设成本较高;当景区或旅游城镇真正投入运营后,通过行政指令并不能为景区带来稳定的客源与收入;较高的指标和高标准的建设往往直接引起旅游费用和成本的攀升,同时提高了旅游者的旅游支出,出于成本考虑,部分旅游者将会选择其他旅游产品,也影响了景区的后续发展。
(3)旅游小城镇的合理性开发
首先,旅游小城镇建设完成本身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如果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则难以收回资金,进行后续开发。其次如果旅游小城镇的品牌没有在投入运营后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在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中,由于消费者的认知不足或印象固化,需要极大的投入来扭转形势。最后,景区开发中土建与工程开发部分为半永久性建设,重开发难度大;而对于景区本身的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其破坏更是永久性的。
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对旅游景区和旅游小城镇而言,建设资金往往来自于多种不同的渠道。民间资本和银行信贷部分在其中占有较高比例,假设在期限内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游客数量和盈利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民间资本往往会选择撤出或减少投资规模;银行方面,贷款资金如不能按期偿还,则会造成景区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甚至造成地方经济长期的负担。
综上所述,对于旅游小城镇的开发而言,开发的机会往往是一次性的,因此必须在景区的开发的初期就充分的考虑景区本身旅游资源品质品味,交通条件和随之而来的潜在市场规模,针对旅游小城镇的定位进行景区和配套设施的具体建设。在景区开发的初期,投资方和规划方应当与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终端(旅行社)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并对潜在的游客市场进行调查。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后再行规划开发及建设。
2.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的具体建议
(1)城镇选址与定位问题
在选址过程中应当符合城镇自身条件及市场情况,符合科学规律。合理进行布局以及考虑未来发展,进行和科学而有效率的规划。同时在选取上应该丰富城镇类型,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选取具有自身文化底蕴但开发不足的城镇进行规模开发,给予待开发地区更多支持。
(2)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过程中凸显城镇特有风格,以进行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充分考虑每个城镇的市场定位以及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建设。
(3)小城镇旅游运营
运营中应当符合城镇自身定位,注重特色化经营,开展更多具有盈利潜力的经营项目;同时也应当注重其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提升景区品质品位。
在运营模式上,除传统的包价团队之外,结合当前旅游行业发展形势,也应当注意与特种旅游(如自驾车旅游,徒步旅行,自由行等)的结合。宣传上由政府主导,进行主要的宣传工作,同时对于企业自发进行的宣传活动进行补助,形式上采用一些较新的模式从多个方面进行立体式的整体宣传。
同时政府可以学习较为先进的经验,对于行业内业绩增长较快的企业进行补助以及税率优惠措施。
四、结语
旅游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过程,同时又具有其内在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与规划,紧密与市场结合,吸引人流到来,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市场能够发挥一个较好的杠杆作用,合理调配财力物力,最终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邵琪伟.推动全国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6(7): 17-20.
[2]Melanie K.S. Seeing a New Side to Seaside: Culturally Regenerating the English Seaside Tow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6):17-28.
[3]秦学.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16(2):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