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远程医疗会诊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远程医疗就是利用各种通讯和电信技术,将医疗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用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远程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咨询、远程监护、远程教育等。远程医疗对于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医疗服务,增加医疗覆盖,提高落后地区医疗水平,减少医疗错误以及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场巨大,目前国内正掀起一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的热潮。很多厂商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以电信网络、互联网、卫星等作为载体,通过视频会议、流媒体传输等技术手段开发了很多远程医疗系统和解决方案。但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手段在远程医疗中固然非常重要,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传输和通讯技术,远程医疗绝不会实现。但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远程医疗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和业务模式。离开了医疗这个核心,远程医疗只能是空中楼阁,是先进技术的堆积。因此,只有将技术与医疗业务、流程、管理和运营相结合,才能发挥远程医疗应有的作用。
其实,国内一些地区至少在2005年前就已经建成了远程医疗系统,其中一些项目甚至可以覆盖全省。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中能够良好运行,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这表明是远程医疗本身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远程会诊只能在具有资格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并且会诊双方医生之间是咨询关系。但是,通常远程会诊双方在设备、技术、知识和业务水平等方面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申请医院所作的检验、检查和诊断是否规范准确?申请医生能否为会诊医生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会诊医生能否根据申请医生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出正确的咨询意见?下级医生能否真正理解会诊专家的建议,并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处置?会诊双方医生是否有完整合法的记录?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如何认定?这些问题都是困扰远程医疗具体实施的流程和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远程医疗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目前,很多地方远程会诊没有收费标准,即便一些地方有收费标准,远程会诊费也是属于自费项目,医保不能报销。另外,远程会诊是按次收费,不管患者对会诊结果是否满意,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效果,患者都要缴费。
关键词:医联体;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分级诊疗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Guangzhou city based on remote med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joine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proposed telemedicine solutions based on conjoined, remote medical service application mode of the conjoined, sharing quality resources to promote regional medical conjoined institu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serious illness in the hospital, minor illness into the commun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masses to solve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problem.
Key words:Reg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s; Telemedicine; Resource Sharing; Tiered Medical Services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1]。远程医疗契合当前医疗模式转变,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未来医疗模式更加强调提高医疗质量、减缓医疗成本增长、改善病人和群众的健康状况水平,而远程医疗是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广州市启动了北部山区医疗帮扶、偏远地区卫生对口帮扶等项目,旨在借力广州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人才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北部山区、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1+3政策文件和市医改工作部署,广州市于2014年正式启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医联体建设要整合大量的医疗资源,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基层医疗发展,远程医疗应用能够帮助医联体探索“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新模式[1],实现优势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分级诊疗,重新构建医疗体系,平衡医疗资源和患者分布,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1 设计方案
1.1建设目标 广州市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建,旨在通过广州市卫生专网为联网大型医院、中型机构以及基层医院提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远程护理、远程教育、远程预约、远程资源共享等服务,从而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同时,为实现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应用和落地,制定了配套的远程医疗业务规范,指导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切实加强及规范了远程医疗的管理。目前,广州市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1.2系统架构 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广东省及广州市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及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托广州市现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合区域实际需求,做好医联体信息化顶层设计及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医联体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机制和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医联体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系统总体架构,见图1。
1.3配套标准规范 广州市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和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可以采用市级平台的相关标准规范,如: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存储及调用规范等,甚至可以让医联体成员机构直接使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组件,如:注册服务、交换服务等。
1.3.1管理机构职责 市卫计委负责市级远程会诊中心以及专家库的建立、运作与管理,负责对全市医疗资源分布的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区卫计委负责辖区内远程会诊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负责区内远程会诊业务的指导及考核;具有提供远程会诊资质的医疗机构负责本院远程会诊设备的维护以及专家的管理,指定联系人负责对外院的会诊邀请进行审核并协调院内会诊资源。
1.3.2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原则 ①坚持临床诊治需要的原则。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合理诊治,根据病情需要实施远程会诊,确保医疗安全。②坚持规范会诊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会诊。③会诊医疗机构所出具的会诊报告仅作为邀请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参考。
1.3.3业务审核规则 邀请医疗机构需对患者的会诊申请的完整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核,对于不完整的会诊申请需返回原申请医生进行修改;对于不合理的会诊申请予以驳回,并通知患者本人;通过审核的会诊申请单将发送给会诊医疗机构。会诊医疗机构接到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原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会诊医疗机构联系人应当及时安排医师进行远程会诊。会诊影响正常业务工作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经会诊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
2 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Y合目前医联体建设的要求,以医联体为枢纽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医联体内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为居民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重点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2.1远程会诊 广州市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医联体成员机构之间的院际会诊,是区域医联体医疗资源更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广州市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患者都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纷纷流入市、省级医院,加重了市、省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远程会诊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交换平台、视频会议子系统、会诊管理子系统三大部分[2]。其中数据交换平台用于传输各种信息。包括采用影像信息和非影像信息。采集影像信息是指通过影像采集设备,将患者有诊断价值的如CT片、ECT片、MRI片、X光片等医学影像文件采集下来,并以DICOM协议或其它协议进行网络传输。采集非影像信息是指把患者以往的非影像信息,如处方、医嘱、检验检查报告单、住院病案、出院小结等采集到中心端或传送到会诊医院。会诊开始前,数据交换平台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情况(如既往病史、入院原因、各种检验及化验的结果、初步诊断结果、治疗结果及患者医学影像图片等资料)发送到专家所在的医院。在会诊时间,专家可随时调阅的患者的医疗信息情况资料,为远程咨询会诊专家提供诊断依据。会诊结束时,由专家给出书面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并通过资料采集或传递功能把专家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等信息传入中心端。
2.2转诊预约 实现双向转诊预约可以合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有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积极发挥广州市卫生局所下辖的市级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广州市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型医院,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3]。跨医院转诊将综合解决转诊业务管理、转诊临床信息共享、医生间和医患间信息交流及转诊相关医疗资源管理的问题。
2.3远程监护 远程监护技术是近年来远程医疗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欧美各国一直致力于对远程监护的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推动其发展。远程监护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监护中心、远端监护设备和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医院或其它医护人员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为接收远端监护设备传送的医学信息,为远地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连接远端监护设备和监护中心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程控电话(PSTN)、交互电视、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ASDL)、光纤网(ATM)、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蜂窝通信(移动电话GSM)等。远程监护的支撑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医学遥测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学等多个方面。
2.4远程科教 远程科教是通过远程通讯网络提供教育材料,根据医学远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档和图像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讯,并具备在线讨论及离线继续教育等功能。在远程会诊中学习、在远程培训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中提高自我,通过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使经验、知识积少成多,从而使花山医院的重点科室能力增强,使较弱的基层科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能够经常与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沟通,医技、临床等相互关联、紧密配合的各科室医生能够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医院内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原先不认识的疾病、诊断不清的疾病、不会治的疾病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缓和医生们因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而形成的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强医生们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医生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2.5区域辅助检查应用(区域PACS模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
2.5.1区域PACS中心 从全市放射信息整体化出发,为区域内放射数据提供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接口,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放射数据集中管理[3]。并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医联体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医联体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2.5.2区域检验中心 在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通过对全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资源整合,建成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该中心可以实现检验数据全市共享,检验仪器全市共享,有效开展临检质控。检验标本由物流统一上门收取,检验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实时回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实现医联体内检验资源共享。区域检验系统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2.5.3区域心电中心 整个区域心电诊断系统的架构由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移动方案(救护车或上门随诊)构成,各点之间通过区域的高速医疗专网和3G网络(仅在区域中心部署3G网络接入点)进行连接[4]。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市级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心电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区域范围内的心电协同诊断服务,包括: ①心电诊断服务:针对一些配备心电图机,但缺乏专业的心电诊断医生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通过区域心电诊断系统,将心电图自动上传至服务平台,由上级医疗机构心电诊断,给出专业的心电图分析报告,服务平台将诊断结果回传给基层医疗机构。②心电远程会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医院有疑难病症可以向上级医院提出会诊申请,并把心电图信息上传区域中心,上级医院可以使用此系统提供会诊服务。③患者心电报告共享服务:数据中心可与所有医疗机构内部的心电信息系统集成,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或医院)做的心电报告都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共享,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既往病史,减少重复检查,给出更具准确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
3 结论
医疗机构间远程医疗系统能与区域内其他数字医疗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同时要具备适应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满足目前医联体信息化需求,在两三家医院之间先进行小规模试点互连进行会诊,也可以由市卫计委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大规模的远程医疗应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取市以外其他省市区域远程医疗资源,开展更广领域的会诊[5]。未来将继续探讨和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06:1-3.
[2]叶志前,唐保昌,刘进,等.基于B/S模式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设计和开发[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02:120-123.
[3]陈小康,戴春林,鞠鑫.基于混合架构模式的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平台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04:325-329.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le-transpor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ICOM format medical images on WEB,and provided a new B/S structure mode of two-way tele-consultation between doctors,and expounded the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ele-consultation,such as PACS and HIS background connection based on HL7 back standard,tele SSL VPN technology,wireless application,lossless compression,multi-points consultation and logical isolation technology of virtual network.This application provides a new practical scheme for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intranet of medical service and full use of medical resource.
Key words
WEB;DICOM;PACS;tele-consultation
摘要: 本文探讨DICOM格式的PACS图像在WEB上的远程传输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医生间的B/S构架远程双向会诊模式,并就与远程会诊相关的HIS与PACS的HL7后台关联技术、远程SSLVPN技术、无线网络应用技术、图像无损压缩、多点会诊应用以及虚拟网络隔离技术等做一阐述。WEB双向DICOM传输的应用,为医疗信息突破局域网限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了一种新型技术方案。
关键词: WEB;DICOM;PACS;远程会诊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WEB网站和IE浏览被广泛采用,使远程会诊在技术层面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论述的双向WEB模式PACS图像传输技术,是基于Internet之上、采用B/S模式、IE浏览技术,以DICOM格式图像在WEB上的远程传输。本项技术的应用,使参与会诊的各方医生真正做到双向信息交流,使沟通讨论成为可能,尤其对距离遥远或存在技术差异的地区与上级医院专家之间会诊更具实用价值。
1 国内外现状及设计思想
国外远程医疗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1)医疗信息集成与交换协议(如DICOM3、HL7等)[1];(2)远程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系统结构[2];(3)远程医疗环境中的智能图像管理技术[3]。国内远程会诊初期是基于两地医院间的应用,由于信息技术水平及视频通道等条件所限,会诊病人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准备工作费时费力,通常要建立专门的远程会诊室,并由管理部门预约时间才能进行点对点的远程会诊[4]。
国内有用DICOM网关在WWW网站上浏览PACS图像的文献报道[5],但这种方式尚存在以下缺陷:(1)通过WEB获取的PACS图像不是DICOM格式,而是经过转换的GIF或JPEG格式,由于这类格式图像不能进行窗宽窗位的调整,达不到医生精确阅片的要求;(2)WEB浏览终端不具有上传DICOM格式图像的功能,会诊流程是单向的,无法实现基于医生间相互沟通而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远程会诊;(3)WEB使用Windows的IE浏览软件,IE是Internet网上最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之一,所以通常的WEB远程会诊应用存在着安全隐患。
虽然IE存在某些缺陷,却较实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使用方便。WEB应用是B/S构架,客户端不需安装专门软件,只要能上网就可使用。医疗过程中的很多诊断都依赖于医学影像学的诊断结果[6],我们认为,只要能解决在IE上浏览DICOM格式的PACS图像和信息安全问题,那么WEB模式的远程会诊就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 WEB模式远程会诊框架
WEB对向远程会诊,见图1图1 WEB双向远程会诊示意图
2.1 会诊中心 一般指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建立了HIS、PACS、LIS、CIS等信息系统,并建有1个会诊用WEB服务器。
2.2 局域网 会诊中心的各信息系统建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通过RJ-45网线或WIFI无线网络与中心的会诊专家相连。
2.3 SSL VPN网关 保证在会诊中心和会诊各方,包括通过Internet联入的会诊双方或多方之间建立1个安全的信息通道。
2.4 安全网关 在会诊中心局域网中建立虚拟网络空间,使不同的应用在逻辑隔离的空间中独立运行,某一空间中所有发生的信息不会影响到其他空间,从而保证会诊中心的各类应用互不干扰。
3 WEB远程会诊模式的特点
3.1 双向互动 (1)下载:从WEB服务器中将病人的PACS图像和各种报告下载到远程会诊终端上,供会诊专家参考。这里要求IE具有浏览DICOM格式PACS图像的功能,具有实时窗位窗宽调整、放大缩小、拖移、旋转和测量CT值、距离、角度、形状等功能。(2)上传:从远程客户端的IE浏览器上,将具有DICOM格式的PACS图像或文字信息上传到WEB服务器,以便远程会诊专家下载会诊,要求IE具有读取病人资料功能。
3.2 多点会诊 WEB服务模式可向多用户提供服务。一个病人可以通过WEB系统由多位专家参与会诊;同样,一位专家也可通过WEB为多个病人提供会诊服务。从而建立一个基于医患间灵活方便、多点互动的远程会诊平台。
4 技术方案
4.1 WEB服务器 为保证安全性和高效率,会诊中心的HIS和PACS为相互独立的系统,各有自己的数据库。WEB服务器具有分别针对PACS和HIS的接口软件,将PACS图像等关联信息(STIDU_INSTANCE_UID)按照标准的信息交换HL7方式,组织成XML文档提交给HIS系统。同时,当HIS系统根据病人ID请求访问PACS时,完成相关病人的PACS图像的下载和显示。这样,会诊中心医生就可以方便地在HIS系统环境中获取病人的PACS资料,直接关联到WEB会诊的窗口,向远程的专家提供接入会诊的条件。
4.2 专用控件 为保证会诊专家在IE上看到PACS图像是DICOM格式,我们开发了具有处理DICOM图像功能的OCX控件。当会诊专家通过SSL VPN首次接入WEB会诊系统时,IE会自动下载这个OCX控件,并插入IE浏览器。以后再次进行远程会诊,就可直接下载具有DICOM格式的PACS图像,并可作各种满足PACS医学诊断的调整操作。
4.3 图像的有损和无损压缩 为提高网络传输和会诊的效率,系统设计了通过小图标关联,提供分布式后台下载无损压缩的DICOM图像的方式。在速度相对较慢的网络条件下,首先提供高压缩比JPG小图标,单幅容量约30K左右,而同样的原始DICOM图像在500K~5M之间。用户可以首先浏览小图标初看图像,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下载浏览大图像。对彩色图像或者对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图像,可以采用JPG2000有损压缩,最高压缩比可达1∶20甚至更高,但以保证诊断质量为前提。通过类似多种处理方式,提高了图像传输速度、降低了网络流量,从而保证了在低速带宽模式下的使用方便性与合理性。
4.4 信道与带宽 WEB模式的远程会诊系统适用4类信道和带宽:有线局域网100M以上带宽,完全达到PACS传输要求;WIFI无线局域网54M带宽,传输1幅CT图像0.3s,CR图像1.3s;ADSL宽带网2M带宽,传输1幅CT图像4s,CR图像70s;CDMA1X无线网络:153.6K带宽,传输一幅CT图像12s,CR图像260s;CDMA1X信道属于窄带,实验证明CT图像传输速度在会诊可接受的范围内,但目前CR图像传输还不太理想,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解决方法。其他信道,已可以满足WEB远程会诊的要求。
4.5 SSL VPN 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协议层) VPN(virtual private net,虚拟专用网)是最新VPN技术,其优点是:(1)移动用户使用标准浏览器,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便可通过SSL VPN隧道远程接入内部网络;(2)只需维护中心节点的网关设备,客户端免维护,降低了部署和支持费用;(3)SSL VPN是基于应用层的VPN,在基于WEB的应用上更有优势;(4)提供细粒度访问控制,即可以对用户的权限、资源、服务、文件等控制得更加细致精确。
4.6 虚拟网络逻辑隔离 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正趋向多功能性,内部应用有HIS、PACS、LIS、CIS、OA办公系统,上Internet浏览也是必需的。为保证各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我们引用虚拟网络概念,将各应用空间逻辑隔离(而不采取物理隔离方式),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可交互,并对每个接入网络的终端外设接口(USB、软驱、光驱等)加以控制,既保障了网络安全的可靠性,又减少了投入成本。
5 讨论
双向WEB远程会诊模式突破了医院局域网限制,医生离开医院后,不分时间地点,都能随时了解住院病人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用于远程会诊,在参与会诊医生之间建立起互动平台,双向交流意见,有利于对病情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在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或基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网络通畅,就能将影像资料等病人信息迅速传输到会诊专家的电脑上,进而得到专家的指导性意见。WEB远程会诊模式的推广应用,为解决因技术力量不平衡带来的看病难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致 谢
本课题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信息化应用推进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PKX2003-23)。
参考文献
1 Katehakis DG,Lelis P,Karabela E,et al.An environment for the creation of an integrate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 HYGEIA net,the regional health telematics network of crete [C/OL].ics.forth.gr/ICS/acti/cmihta/publications/papers/2000/tepr2000/tepr2000.html,Proc TEPR,2000:89-98.
2 Dimitios G,Sfakianakis KS,Tsiknakis M,et al.An infra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ervices:the role of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J/OL].jmir.org/2001/3/e7.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01,3(1):e7.
3 Tsiknakia M,Cltronaki CE,Kapidakis S,et al.An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for the provision of health telematic services based on digital library technologies.Int J Dig Libr,1997;3:257-277.
4 陈金雄.利用“军字一号”工程和PACS提高远程会诊水平.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3):274-274.
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干预和管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基于云计算技术而诞生的“云健康”也正逐步走入生活,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有一天,你醒来,发现随身携带的手机、手表,突然发出“嘀嘀”的声音,提醒你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与此同时,这一提醒信息也发送到医院、社区的服务台,如果医生判断病情紧急的话,救护车会直接开到你家门口;如果不是太严重,社区医生可以跟你通电话,帮你作病情分析;有必要的话,社区医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直接查看你的医疗档案,经过远程会诊,预约检查时间,所有的检查报告和处方也会自动记录在档案中。当你取药回家后,对服用药物效果的监控仍在继续……
这一切是科幻电影吗?不,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云健康的普及,这样的生活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而在国内率先提出把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健康领域,并把“云健康”模式变为现实的就是卢朝霞教授,她曾经是东北大学一位知名的女教授,现在是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云健康”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谈到开发“云健康”模式的初衷,卢教授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谁都不想得病,穷人不敢得病,富人得病也会降低生活质量。然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慢病患者群剧增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像高血压患者已超2亿,糖尿病患者也有1亿,政府与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不断攀升。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干预和管理健康,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卢教授想,作为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东软具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做后盾,并且拥有国内优秀的医疗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利用终端感应设备对大众进行健康监测、远程会诊呢?很快,从云计算技术发展出来的“云健康”应运而生。通俗地讲,云健康就是利用终端感应设备,比如健康益体机、手表、计步器、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技术(中间环节)监控居民的体重、血糖、血压,计算食物和运动消耗的卡路里等,再把个人的数据信息传到云平台,专业的健康顾问和庞大的健康资源库对这些动态的个人健康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为个人提供远程健康指导。
数据中心能自动更新每天的健康监测结果,实现对使用者健康状况的远程监控,足向医疗机构传递患者的即时身体状况。健康管理专家还会为用户及时提供营养、保健、运动等服务,量身定制健康饮食、运动方案等。
可以说,“云健康”是社会医学发展的需要与必然。其有利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为大众提供更全面、专业、及时的医疗保健指导,实现对患者的远程会诊或多个专家的指导,帮助个人和组织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覆盖城乡的健康管理
“云健康”其实是健康管理的一种方式。健康管理在中国是朝阳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美国如今已有超过9500万人参加了健康管理服务,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因此下降了30%。但目前在国内,仅有少数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
卢教授告诉记者,围绕国家新医改提出的“广泛覆盖城乡居民”指导思想,我们也在启动“健康城市”计划。如在农村卫生室安装健康益体机的服务平台,可以改善农村基层就医环境和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满足基层农村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实现小病不出村,急难病及时救治,有效降低农村居民看病成本和政府的医疗费用支出。
农村居民通过数字化“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可获得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咨询和健康服务信息,实现实时健康监测、动态跟踪随访、健康记录查询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健康全过程管理;基层村医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和便携式终端设备开展高效的慢病随访、健康干预、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常规工作,通过远程医疗协助系统实现与上级医生的互动交流;该平台还能帮助市、县级医院开展连接省级三甲医院、省外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医疗诊断服务,能够让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时监控负责区域的居民健康检测状况、慢性病比例变化情况等动态数据,并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主要卫生问题和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并为开展基层卫生工作评价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城市居民,可以在社区建立健康档案,通过终端服务设备进行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享受便捷、优质的健康管理咨询和医疗健康服务。
实际上,云健康可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健康管理,也就是个人全程健康管理系统。从胎儿期的产检记录,到日常的体检报告,实时的人体体征数据,以及每次医生问病结果,每一个和健康有关的信息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社区责任医生会根据这些记录,帮助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提醒居民该注意哪些健康事项;同时海量的居民健康信息的汇聚,也可以帮助疾控部门进行当地流行病学的统计,发现一些各地高发的疾病,开展高发病的防治工作。
未来云健康的实现与普及,将大大提高诊断效率与治疗水平,为人类健康注入更多有利因素。
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
中国现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也是个很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医疗保健需求很大,却因为行动不便,缺乏周到的照顾。如今,利用云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患者的轮椅上配备传感器等,实时监控患者的状态;也可以增加手机上的传感器的品种,增加光线亮度传感器,黑暗的时候屏幕会自动发亮;增加距离传感器,感知手机靠近眼睛后,字体会自动变大;手机里还可以装陀螺仪,区别带手机者的实时状况,是弯腰还是摔跤,如果摔跤很久不起来,手机还会自动发送求救短信到医院,救护车还根据手机定位展开施救。
“我们十分高兴能和BT共同合作,研发出这样一种大受患者欢迎的创新服务。这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让我们的患者常保健康,并且很好地解决了曾经一度高涨的糖尿病保健服务需求。和BT的合作是很有建设性的,我们衷心希望能够和BT在将来继续合作,在患者高度关注的其它护理领域进一步探索改进,为Salford的医护保健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BT:英国电信,英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Salford: 英国英格兰西北部港市)”,Salford PCT 保健呼叫中心项目负责人John Burns说道。
2000年,Salford PCT(Salford Primary Care Trust,Salford 第一护理中心),Salford Royal Hospitals (Salford皇家医院)与BT合作,为I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的保健解决方案大获成功,John Burns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了上文的感言。
合作伊始
Salford是一个方圆37平方哩的城市,Irwell河流横穿市内,一大批英格兰人民世代选择在这个城市居住、繁衍生息。至今,Salford PCT作为曼彻斯特区14家主要护理中心之一,一直致力于为该市分散在市区和郊区的超过23万人口的居民服务。该机构是一家有宏图大略的致力于促进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的组织,遵从三个原则:加强每一个Salford居民健康水准;发展并提供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保证Salford各地方医院以及其他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护理服务。其价值观和目标都在该公司的远景中得以体现――“Salford PCT 将与合作伙伴一道加强Salford居民的健康、康乐、社会护理水准,并积极运转来自各大医院的资源,用于全民服务与预防。”
尽管Salford PCT一直强调服务至上,但当时其服务着超过23万的市民以及周边公众,医院的正式员工则是100人不到,医院人力资源已经相对紧张。而像II型糖尿病这样的患者需要依靠长期药物控制的情况,糖尿病患者要保持和医师的深度交流,医师要对患者进行持续跟踪服务,但是由于医院人力、资源有限,医患双方的这种需求往往难以满足。
由于胰岛素产生量绝对或相对不足,糖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称糖尿病。本病目前被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又称为 I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又称为II型糖尿病)两种类型。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伴有冠心病、肾病、白内障和眼底视网膜病变等常见并发症,最严重的是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但至今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治该病,“我患II型糖尿病已经2年了,病情起伏不定,因为找不到长期稳定的治疗方式,我还在忍受各式各样药物治疗带来的痛苦”,Tom Crown是位65岁的老人,深受糖尿病慢性折磨之苦。
此时与BT(英国电信)的合作正是寄托了Salford PCT解决医院糖尿病治疗难题、减轻患者痛楚的希望,BT为Salford PCT设计并安装了一套特殊的糖尿病患者保健管理系统――BT互动联络中心(简称BTCC),以达到患者更好地了解、处理自身病况的目的。
BTCC集中管理有保健、护理服务需求的患者来电,并且在Salford的临床医学专家的指导下,BT完善了救护管理系统、病情等级评估系统。另外基于医疗目的,BT通过整合BTCC和Salfod的通信网络系统,为远程保健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患者信息。
患者可以自主决定通话时间、通话地点(包括自己家中)与保健联络中心的工作者进行交流。远程保健工作者会与患者进行细致的沟通,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信息咨询、日常饮食等在这一级就可以直接解决。而一旦需要,BTCC的工作者们会将患者热线转接至糖尿病领域的资深护士(DSN),由DSN与患者做更深入的交流,为患者解决复杂的病况以及药物使用等问题。如果患者还有问题,DSN将会转接医疗专家。通过这样的流程再造,超过75%的护理工作可以由非专业医师、医疗人员来完成,这样就成功解决了医师人手不足和服务费用偏高的难题。
“BTCC系统功能的准确定位正是这项服务具备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John Burns一针见血地指出BTCC在Salford PCT大受欢迎的原因。
医院的体验
全球对于II型糖尿病的研究表明,只要降低HbA1c(血糖水平的最优综合指标)一个百分点,就能够减少治疗由糖尿病引发的相关并发症30%~40%的费用。具体来说,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在这方面的开销目前大约是20亿英镑。这些成本的降低与否与HbA1c的控制手段直接相关。
而Salford PCT所提供的创新远程医疗服务,使得许多患者的HbA1c在3年内降低了0.4个百分点(通过官方医疗机构验证),所以说这项服务无论是临床还是财政上的贡献都是相当可观的。作为Salford远程医疗服务的关键后台支撑BTCC则更是居功至伟,正是它提供了这种费用低廉、广受欢迎的方案为I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实时的帮助。于医院而言,不仅节约了时间和金钱,医疗资源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
医护人员总结了关于这套系统的一些优点:
行之有效
这套服务产品,被英国官方临床检验通过,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中度或是重度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降低了0.4%,这将大大减少患者患上其他并发症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昂花费和巨大痛苦。
实施快速
BTCC由BT在两个月内安装完成。医院的员工在不需BT提供专门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已经能够熟练操作这套安装不久的系统。同时这是一套高集成性的模板式的标准解决方案,完全可以迅速地推广到其他类似的疾病治疗领域。
后台强大
因为BT将BTCC与其通信网络进行了整合,因此远程保健工作者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关于电话另一端患者的详细病史,从而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以临床服务的标准衡量,这无疑是高质量的。
多媒体支撑
BTCC系统的强大还在于,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彩信、电子邮件、Web等各种多媒体手段为I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面多角度的立体保健联系和跟踪。
当然,深受医护人员褒奖的还有BTCC系统的交互式沟通,支持顾客的多样化需求,还有提供了开放接口,保证了系统的持续升级,避免了医院的重复建设等等。
与此同时,BTCC系统的充满人性化的环境设计也大受医院人士的称赞。“BT认识到了为远程医疗保健工作者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对于BTCC工作环境的基础设施包括像空调布置安装这样的小细节都考虑周到。”一位远程保健工作者如是说,“充满了人性化的因素,这样的工作环境将更有助于我们与患者的良性沟通。”
患者的体验
对于患者而言,该系统的服务最大亮点在于它既能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勿庸置疑,这是BT所设计的系统中最成功之处。研究表明,将近70%的患者通过CONTACT CENTRE接受治疗之后,感觉自身的糖尿病得到了更好的控制。BTCC的出现改善了患者病情,提升了患者的健康护理体验。
“我在找回患病前的感觉,BTCC长期的跟踪保健,病情牢牢为我掌控,我感觉我正在变得年轻起来。”长期受糖尿病折磨的老人Will对于BTCC的效果深有感触。
BTCC对于患者的帮助体现在多个方面。医患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增强,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护理可以长期持续,保持不间断性,而这对于糖尿病这样的长期病痛则是至关重要的。还有患者可以在自己家中,在自己挑选的时间段进行医患间的电话交流,这些都极大改善了医患关系,促进了双方的信任。于是才有了关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更有效的交流,也保证了保健药物的不间断服用。反过来,这也促进了患者的自我管理,也使得治疗计划的有效性大为增强。
BTCC系统的设计继承了医护保健系统的一些成功经验。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更多的患者达到了控制自身血糖水平的目标,同时90%以上的患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是的,我和其他像我一样的人都需要这个系统来帮助我们早日康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而不是与病魔纠缠,而它做得棒极了。”William是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却不幸得了遗传性糖尿病。
“这种新型医护方便舒适,最重要的是,它确实做到了稳定我的病情,我喜欢它。”来自Salford郊区的老太太Susan非常开心。
合作之路
作为合作方的SalfordPCT、Salford皇家医院和英国电信共同评估了为II型糖尿病患者护理服务开发的BTCC所作出的贡献。这次活动由糖尿病专家Bob Young博士和资深糖尿病护理护士Jean Taylor领导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BTCC无论是在医院的人力、资金以及有效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远程保健工作者”承担了75%原先要由医疗专家所做的事,将医疗专家解放出来,缓和了日趋紧张的医疗资源。
另一方面,专家也指出,BTCC目前还仅仅作用于II型糖尿病这一特定领域,辐射的范围相当有限,因而受益的患者也就相当有限。而那些同样需要长期护理保健的疾病比如哮喘、关节炎、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也都需要类似BTCC这样的远程医疗系统的强力支撑。
SalfordPCT、Salford皇家医院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正积极与BT协商展开下一步的更广泛领域的合作。BTCC系统的多角度全方面的实时健康护理,提供了一种疾病护理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也正在让更多的患者早日摆脱痛苦。
Telecare,在中国也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不少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比如,今年9月在医疗行业信息化论坛上,Avaya表示将针对目前中国各个医院语音系统化建设的现状,通过自身移动IP语音通信技术优势,整合医院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缝连接,助医疗行业用户通过IP语音通信在单一的网络上同时支持语音和数据,节约成本并提升生产力。而美洲、欧洲很多国家与地区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文中的Salford PCT和Salford皇家医院,采用了BTCC系统实施多角度全方面的实时健康护理。
我国也推出了成功的“北太平庄应用模式”。该模式整合数字技术和卫生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网站为平台,不仅让社区居民可以获得疾病预防和监控等大型医院所不能解决的社区健康管理问题,而且还能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获得建立健康档案、短信健康提醒、在线医疗、检索国外医学资料、与专家交流、网上会诊和互动健康教育等服务。目前,该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受到社区居民、行业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北京市和卫生部正准备把该模式作为全国试点,在社区级医院中大力推行。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医疗保健体系的条件也日渐成熟。因此,大力推进和尽快完善这一体系,是医疗卫生行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但至今,还未见到任何运营商如火如荼地进行医疗信息化的宣传,至少像参与轰轰烈烈的农村信息化运动那样。这和国家重视程度也息息相关,如果Telecare能够发展得好,那么很多的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郊区的居民就能够接受及时、低廉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了。
BT的努力
BT和糖尿病专家团队、医院员工共同合作,按照专家和员工的具体要求配置、完善了BTCC系统。
医院的员工无需BT专门技术人员的指导,已经能够熟练操作这套安装不久的系统。
BT在充分考虑人性化因素的基础上,设计配置了房间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BTCC是个 off-the-shelf产品并且在两个月内即安装完成。
基于医疗目的,BT通过整合BTCC和Salfod的通信网络系统,为远程医护者提供了详尽的患者信息。
BTCC系统的平台标准支持多媒体立体护理服务(比如彩信,电子邮件、Web等)。
重大成果
70%的患者感到对于自身病症的控制力在提高。
中度或是重度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降低了0.4%,这将减少其它并发症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昂花费。
当天,国内第一例借助谷歌眼镜的消化内镜远程手术指导顺利完成。在沈阳参加“第七届全国ERCP学术研讨会”的500名消化内镜医师通过谷歌眼镜的同步直播,以术者第一视角观看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冀明教授操刀的胆道直视下碎石和取石手术。手术期间,在大会现场的总医院内窥镜科主任麻树人教授和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中心蔡强教授与主刀医师冀明教授保持沟通,不断对手术进行讨论和点评。
此次手术运用了被称为“全景望远镜”的SpyGlass胆道子镜光纤直视系列产品,其可为狭窄性胆胰疾病和胆胰结石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可视导向疗法。作为国际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于去年引入中国市场的创新性胆胰疾病诊疗方案,SpyGlass系列产品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突破了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无法直接进入胆胰管腔、以及传统子母镜易碎、操作性差且冲洗功能不佳的局限性,可引导器械在胆胰管内实施治疗并提供360度的管腔内视图。
作为本次演示手术的操作医师,冀明教授表示:“此次手术意义非凡。我们首次通过新兴科技谷歌眼镜向观摩医师展示了如何应用创新的胆胰疾病诊疗器械SpyGlass系列产品,进行直视下的定位、碎石和取石等关键手术环节,并可以让远程指导医师进行实时讲解,向更多消化内科医师展现了新兴诊疗技术和前沿医学应用。”
据蔡强教授介绍,“中国内镜医师由于病人多、工作强度大,技能水平绝不低于国际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区消化内镜的微创诊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熟练操作的医护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求。因此,对医师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势在必行。谷歌眼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为处于不同地点的专家和青年医师提供更直接的医学指导和交流平台,帮助更多青年医师提高治疗水平。
医院在进行存储系统改造和优化时,应遵循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建立一套高效、低成本、灵活的存储系统,以满足分层存储的需要。
惠普医疗行业存储备份解决方案采用全冗余的SAN高可用性架构,使得任意一台主机到它所拥有的LUN之间总有一条以上的路径,从而实现了自动的错误切换和负载均衡,避免了单点故障。
许多医疗机构认识到,统一访问、共享和管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医疗行业数据安全集中存储备份多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医学影像管理与通信系统(PACS)。数据的存储备份和灾难恢复是保证HIS和PACS系统安全的基础。
惠普认为,医院需要进行存储系统扩容、改造与优化。用户应该遵循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建立一套高效、低成本、灵活的存储系统,以满足在线、近线、离线三级存储的需要。
考虑到医院的实际需求,惠普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存储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医院用户搭建统一的存储备份平台,有效保护PACS、HIS、LIS等生产系统的安全。惠普不仅可以帮助用户搭建IT平台,而且能提供7×24×4的服务,以满足医院对业务持续性的要求。
惠普医疗行业存储备份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一台HP StorageWorks EVA4400光纤磁盘存储设备。HP StorageWorks EVA4400是一款中高端存储产品,支持8Gb FC。它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最多能支持8个硬盘笼,最大容量为96TB。针对医院的信息化需求,HP StroageWorks EVA4400配备了双控制器,每个控制器配有两个前端光纤接口,用于连接SAN交换机。HP StroageWorks EVA4400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和容错。
因为阵列采用的是双接口的磁盘,所以每个磁盘同时与两个存储处理器连接。两个存储处理器分别与两台HP StorageWorks 8/16 SAN 光纤交换机相连。任意一台主机都是通过两个HBA卡分别与两台光纤交换机相连。因此,任意一台主机到它所拥有的LUN之间总有一条以上的路径。通过主机上的路径管理软件和阵列上的两个存储处理器之间的镜像高速缓存,这些路径之间可以实现自动的错误切换和负载均衡,从而构成了一个无单点故障的系统。
医疗行业的用户可以在本地数据中心采用一台HP StorageWorks MSL 6030磁带库作为备份设备。HP StorageWorks MSL 6030磁带库标配两个光纤接口、30个槽位,并且可以扩展到最多8个光纤接口、240个槽位,备份容量最大可达192TB(非压缩)。HP StorageWorks MSL 6030磁带库配置了两个Ultrium 1840驱动器,遵循LTO-4标准。在并行工作时,HP StorageWorks MSL 6030的非压缩数据备份速度能达到240MB/s。
在备份软件方面,惠普建议用户采用HP DPE软件对需要保护的应用服务器进行LAN备份。
云计算作为IT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并逐步成为一个领域、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之一,规模宏大、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电子政务、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云计算将是其实现的最基本的前提。
而未来,其对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将加速渗透和扩张,改变传统的产销模式,带来创新商业模式,直接影响冲击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其中与更普遍用户最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医疗行业。资料显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全球约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亚健康人群数量正在持续增长。此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中国85%的死亡人口均死于慢性病,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不仅如此,中国老年人数量已超过1.85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2.8%,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亚健康、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加剧,政府及个人医疗费用持续快速增长,医疗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复杂的挑战。
打破医院信息孤岛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医疗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幽的热点问题,正在引起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正在面临着医疗费用持续上升、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快速增加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等一系列的挑战,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和专业化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充满着期待。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构造“健康云”服务平台,使老百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当然,医疗业的科技革命比其他行业似乎更为复杂,医院的特殊性带来资源互通的困难、对IT系统安全性的高度要求、病人隐私问题、等等,使得云计算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遇到不小的阻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马靖翔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虽然云计算作为热点已经谈了两三年,但很多医院对这个技术主要还是在观望。云计算从宏观到微观来看,进入医院的业务网的话,第一条的要求就是稳定,再就是安全。所以虽然医院都知道云计算的一些优点,但考虑到业务网的连续性,都很谨慎。比如像虚拟存储,这也是“云”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服务器的容量,但是业务平台已经在先了,如果要对平台进行虚拟改造的话,就有可能和现有的底层软件产生冲突,那就非常危险。一旦冲突了,全院也就面临瘫痪。医院如果不能正常运转的话,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当引入一个新技术的时候,医院都非常谨慎,千万不能碰底层软件。但在医院的其它的非核心技术运用上还是可以的,比如说用OA系统上,或者是其它孤立的软件上。马靖翔表示,医院的IT架构大部分分为两个网或者三个网,主干业务网的外网从物理上是隔开的,它本身自己是个封闭的网。从云计算来说,它属于“私有云”的范畴,这样就保证了它不太容易受病毒袭击。现在大部分的医院都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但是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和应用,现在卫生部提出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提法。现在医保和卫生局都向医院要数据,而且提出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互联互通,那么内网和外网就必定要连接。特别像健康档案,它是必须要与互联网相连的,安全性的问题马上就迫在眉睫了。所以,要实现这一点的话,医院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与东软合作的盛京医院为其63家联盟医院已经搭建了统一的系统平台,病人的电子病历在可以在这些联盟医院之间调用。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来建立一个区域为单位的公共卫生平台,以行业云的形式来实现用户的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的共享。
原因很简单,原来医院都是国家拨款的,后来医院进入市场,都是自己挣钱,那么病人就是医院的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放开的话,这些资源就很可能流失,医院怎么办?马靖翔认为,这对于资源共享是个壁垒,要打破几乎只能靠政府的力量,而且具体的配套政策得下来,否则这事就会比较乱。当然,从大的方向来说,资源共享是趋势。首先要打破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现象在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打通成了难题。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那么一切就都好办了。所有的“孤岛”都可以和平台建立接口,每个孤岛里的信息都可以连接到平台上,到统一的数据库里,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如果真的是实现医院之间互联互通的话,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医院的统一的平台,很多老牌三甲医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就不能和外界互联互通。而且这个平台越新医院信息化就越容易建立,越是老医院牵涉的流程就越多,也就越复杂。
医疗云应用兴起
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正面临一系列困境: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医院管理者很难全面掌控医院业务;区域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存在机构众多、业务差异性大、医疗管理难度大等难题。而随着临床信息共享,医保实时结算等医院业务的发展,医院的异地容灾迫在眉睫。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旦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将会给医院和病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损失。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体系统由上百个业务子系统组建而成,而这些系统间又有频繁的数据交换和业务联动,医院数据、信息中心系统的建设和部署是整个数字化医院系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架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医疗机构也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很多国内外IT企业都已经针对医疗信息化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如IBM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华为区域医疗解决方案、金蝶医疗hBOS云平台、惠普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富士通HOPE DrABLE解决方案等。
IBM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包括IBM HIS(医院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方案、IBM 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医院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医院集中存储与灾备解决方案等,该方案力求在保护医院已有IT系统投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SOA设计理念的,可扩展的IT基础架构。最终为医院集团内部、多机构、多业务系统的接入提供底层支撑,建立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集团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换,促进医院内部信息流的通畅。
在整体设计中,整个医院IT平台分为三个平台系统进行建设,包括生产平台、集成平台、协作医院。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跨平台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规范临床信息模型及信息共享接口标准,规范系统集成的信息交换标准及其相应的接口规范标准,以适应未来的集成要求。通过创建企业级的信息架构,确保信息随时访问,实现安全的访问和共享,并遵从各种法规监管,通过优化的服务管理提升医护服务质量。在智慧、灵活的动态架构的基础上,发挥IBM Power架构系统优势,以及System Storage完整的磁盘阵列、虚拟磁带库、磁带库和SAN、NAS的稳定存储和数据分级管理的优势,通过医疗系统信息化支持就诊服务的高可持续、病历共享和影像存储。
华为区域医疗解决方案是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平台,深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综合方案。方案包含了区域医疗和医院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其中社区医疗业务基于区域四大平台,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在医院信息系统方面,区域医疗方案提供临床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影像系统和实验室系统四个部分,多种应用子系统。
金蝶医疗hBOS云平台则立足于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居民健康等及服务和管理需求,通过安全、便捷和丰富的云服务,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机构运营与管控,服务政府主管单位的医疗服务监管。
惠普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提供了商用台式一体机和惠普医疗推车的解决方案,用于医生、护士移动查房的应用。一体机可支持联网搭建多方视频会议,最大程度的为医生和患者争取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惠普医疗推车通过无线网络保持与整个信息系统网络实时连接,将患者信息从护士诊疗室带到病床旁;同时,护士还可将现场观察的数据直接输入工作站,提高护理记录的准确性,降低工作量。
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是趋势
实际上,一个云计算搭建起的智慧医疗体系可以建立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疾病,同时,还能激励每个人作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智慧体系的一大特征是,将让更多人注重个人健康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渠道自动获取和交换信息,从而主动地管理并提供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加大对我国卫生事业和国民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了系列措施。2012年8月,我国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依靠科技发展健康产业,揭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等发展目标。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健康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是政府的责任。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发展目标。
云计算能让相关设备从远程操控一些无线近身网络,来侦测我们日常的身体状况,这些健康数据医院能够集中保存,数据长期积累之后为医院提供重要分析参考:把健康信息、体检信息收集起来,通过技术软件分析和一对一的健康服务,能够在对这些数据有判断之后,早早地告诉用户的可能的健康趋势。发现你要做预防治疗。如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民间常见的高发病。
因而,除了预防疾病,未来医疗业能够做得更多的促进健康,这不是说到了用户快生病的时候才提醒,而是通过对健康数据的分析提前掌握身体状况的趋势,并且提供运动的改善计划、提供食物改善计划。这尤其适合对用户慢性病的管理,去医院一次看不好,打针吃药也不行,慢性病本身需要有一个中长期改进计划。
在健康管理方面,东软集团是国内投入较早和投资较大的IT企业。其开发的“数字化健康服务平台”,是一个覆盖城乡居民、实时动态、互动优化的医疗健康管理与服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居民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居民和健康顾问可以通过健康服务网站随时查询健康信息。同时,运用IT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构建基于IT的“医疗联盟”,通过这个联盟,可以实现中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挂号和转诊,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就医成本。
东软和唐山市合作,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全市居民提供健康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建立起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实现全市居民全覆盖,医疗机构全覆盖,卫生行部门全覆盖,行区划全覆盖,总之,构成了一个数字化、全覆盖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
东软集团子公司东软熙康与盛京医院合作成立的熙康健康管理中心,则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打造的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无处不在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运动康复、膳食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以及绿色就医等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专属医疗保障服务。即消费者在盛京熙康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后,其个人健康数据将上传至熙康云平台进行健康数据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健康干预促进服务,并实时进行远程健康监护,形成全日制、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东软和宝马等一些企业的合作形式,则是根据员工在盛京医院的体检信息和日常的健康数据,结合餐饮和当地的疾病趋势,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和更多的提醒、改善。
针对个人,东软推出了腕表这款自主健康管理工具平台,腕表首先是运动设备信息采集器,收集积累用户长期的个人运动和健康数据,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后,经过处理分析后为用户提供运动指导、营养管理,把医疗、饮食、运动和IT设备、移动设备整合起来。
Oracle iGovernment,从字面的意思就很清楚,它和政府IT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针对政府部门未来的发展,以开放标准和服务导向架构为基础开发的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产品平台,可实现创新性、集成式和智能化的机构运行。
甲骨文大中华区应用软件总经理卢汝文表示,iGovemment的“I”字包括了创新性(Innovation)、集成性(Integ ration)、智能化(Intelligence),政府行业可以通过这三方面的特性实现IT基础架构的现代化、提高效率和透明度、变革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方式。
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首先要实现的就是提高效率和透明度,主要体现在政府的人财物、包括政府采购这些环节上,其次,对市民服务的概念也在提高,把政府传统的管理性向为市民服务的方面转移。
以美国纽约市311市民服务中心为例,在没有增加入手的情况下,就对城市发生的事情有了很好的整体了解,而市民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与不同政府部门联系,80%的问题在30秒内得到解决。最后,通过智能化的角度能够把政府在过去十年里面的大量数据做一些分析,能够帮助政府未来的一些决策的制定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依据。
Oracle iGovernment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条超越电子政务的途径。尽管电子政务已经帮助很多政府机构向公众提供了大量信息并实现了关键的政府事务处理功能,但是机构运行一般还是由定制、独立以及每个业务流程特有的系统驱动的,这不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提供由各部门单独部署的服务。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实例管理等应用以提供共享服务,政府机构可以极大地改善提供服务的方式、收集大量反馈信息以提高绩效并降低成本。
以创新性为例,OracleiGovemment本身就有一些创新特性,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国内外一些客户已有的一些创新功能,直接为用户带来价值。其次在技术层面,甲骨文亚太医疗卫生事业部解决方案总经理杨国学表示,全面支持医疗行业HL7标准是一大优势,竞争友商只是在实现数据交换方面层面实现了这个标准,这只能局部应用在医院远程会诊中,要实现现在医疗行业中的健康档案统筹,进行实时的业务分析以及决策支持,就需要在数据整合及存储上支持HL7,帮助医疗机构整合异构数据、整合业务管理,形成统一视图系统,利于医疗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