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课程管理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管理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管理建议

第1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85-03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我国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已经若干年了,但从反馈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施教的老师,还是受教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困惑和茫然。以我校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而设计的。该规定中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并且规定主干学科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参考此规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科目与体系设置。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对不同高校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看。培养目标大都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教育质量最终也体现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方向不明确,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忽视了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2 过分强调管理类基础课,忽视旅游基础理论。作者一直从事旅游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且学科基础课中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旅游类的主干课成熟时间相对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许多课程的教材名称给人的感觉就是某个基础学科前面冠上“旅游”二字,内容则华而不实。我校旅游专业是依托地理专业从旅游中专班发展而来,随着学校的升本而升本,从根本上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根基。教师也都是从地理专业“半路出家”,无论是在业务结构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系混乱、理论基础薄弱、内容简单且重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学到东西,工作缺乏后劲。

3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如旅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与旅游业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与心理学等;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如饭店管理概论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外民俗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学生学习过一门课程后,对另一门课程没有了兴趣,任课老师备课、讲课也就没有积极性。

4 专业技能课讲授多,学生动手操作少。目前高校旅游专业都面临这样一种窘境:为了突显专业特色,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需大量设置专业技能课,以在实习或毕业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客观的现实是,很多高校实验条件落后,缺乏资金、设备和环境,或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往往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我校建有餐饮服务模拟室、客房服务模拟室等,但因资金等问题,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还把实践操作课放在理论课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收获不大,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又跟不上,到实习单位后还需要再培训上岗。  5 选修课设置缺乏创新,所占比例小。选修课是对学科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恰当的选修课设置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校选修课并未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设置的科目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小,有些课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上过;另一方面,课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吸引力小。  6 个别课程开课学期不妥,不能跟上实践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没有跟上实践需要,学生要用的时候发现这门课还没有上过。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定题目、收集资料则需要在大四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完成,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对如何定题目、如何查找资料等无从下手,很茫然。有些考研的学生也需要上期刊网看旅游的最新研究动向,为专业课的复习拓展思路,但文献查询却不知从何下手。再如广东话,也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去饭店实习是在大三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开始的,学生到了广州的饭店实习却不会说广东话,很是遗憾。另外,大四下学期还开设有几门课,学生大多都出去找工作或已经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真正去上课的寥寥无几,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凸现特色。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旅游企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是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专科以及职业中专的教育是在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纪律以及人际关系上相对占优势;研究生的教育在旅游理论方面相对占优势;本科教育夹在中间,只有培养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我校旅游人才的培 养目标应从过去单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转向培养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陛、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从2008级起分设了酒店管理和风景区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在明确培养目标方面有了初步尝试,但还需要尽快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实际旅游企业在接纳本科毕业生时又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可以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我校应在保证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完成的管理理论课程后,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基础的服务技能课程,当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服务操作知识后,再经过到各旅游企业中的实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为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保证其毕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注重“宽口径”,加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就旅游专业而言,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首先应保证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开设;而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则同样应引起重视,如微观经济学等。为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应加强旅游类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旅游人才。

3 去除一些重复课程,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前几年,有院士就呼吁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师范院校,是需要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除了学校开设的双休日公共选修课外,院系也可以开设如论语与现当代中国、唐宋家、书法、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开放办学,增强学生技能。实践技能是突显旅游专业特色之处,不能忽视。瑞典的洛桑酒店学校实行前店后院(前面开设酒店,后面兴办酒店管理学校,店院一体化)式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也锻炼为精明的管理者,运用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m。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自己的饭店,既可以对外经营,也可以作为上课的实践场所。但鉴于资金、客源等条件有限,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技能课比例,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环境中学习,或就近与实习单位联系,利用其资源,集中时间实地教学、模拟教学,短期高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创新改革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其比例。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其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多方面,仅靠专业必修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应开设选修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现行的选修课设置较为单一、落后,缺乏创新,且很多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开设。认为应适当增加选修课所占比重,并及时调整补充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体现实践和创新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我校是立足地区、辐射周边、服务基层的教学型院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本地旅游特色和优势,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如本地知名景点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曹操高陵、《周易》发祥地疚里城、林州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可以结合这些知名景点开设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地旅游开发等课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6 调整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尽量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学生和市场的需要。比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可安排到大四第一学期,这样学生学了以后可以马上用,对于考研的学生也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复习,还方便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广东话也可以安排到大三第一学期,学完马上去实习,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建议大四第二学期不开设课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老师也有时间集中搞科研。

第2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管理;礼仪;教学;实践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而如今礼仪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无常规,学无定法,对于中外礼仪这一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灵活多变。在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准备并重视实践教学法的采用,这是旅游学科最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基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学习发展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第一主体,教师第二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按部就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实践操作行为。这是现代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一)礼仪实践教学在礼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在这种优化环境中,教学单位及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支援。在这种优化环境中,例如在星级酒店演练,可以为实践主体提供极为丰富的情境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而如果是在课堂内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茶艺表演的相关器具,图片展示,音乐背景,身着演出服装的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这符合主体感知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特点的理解吸收。

(二)礼仪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第一主置。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第一主体,并不等于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由教师引导,这样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进行高效率地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思考,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正确引导,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三)实践教学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

在礼仪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直接参与课堂操作活动,通过感官直观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事物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情境强化演练并获得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后做出思维反馈总结,得到课堂实践教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旅游学科的礼仪课堂可以是教室内的实践模拟教学,也可以是教室外的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学院实验室、实训的星级酒店等地方。礼仪课程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教学过程以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强化对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礼仪操作能力。即遵照体验感受、质询问疑、强化操作等方法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步骤逐步开展: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导入课程。作为引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性情境描述,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操作进行解说,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乎情境的音乐及视频展示,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以此使学生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这可以通过课前师生精心准备,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遵照预期的教学进程步入下一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场景的变化及情境角色扮演中学生的行为,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适当的体态与口头语言维持操作行为的稳步发展,适时适当又不过度地纠偏。未介入场景的学生则可以体验感受,操作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

1、体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精心准备穿着,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在针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质询问疑。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选择座次,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给出鸿门宴的图片,对其位次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强化操作。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突出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求提高,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让学生选择,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这正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一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站姿训练中,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易,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考核过关。同时,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训练,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四)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三、结语

最后在学院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召开师生实践教学研讨会,选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表扬和建议。学生群体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给相关课程以相应的等级,以此对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总结。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1 专业社会岗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划分

 

应用教育转型,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设置课程。学生从职业定位选择学习侧重点。据调查,流行的招聘网站调查研究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岗位分为三类。

 

1)机构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系统升级、安全管理、网络管理等并在信息系统再开发时参与开发并提出建议。在具有一定的系统管理经验并了解企业或政府机构的业务流程后,岗位上升空间可成为企业的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或信息中心主任。

 

2)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系统开发人员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系统规划、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初期入职多负责信息系统各阶段的调查工作或程序的编码工作,对入职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一些中小型开发公司由于资源有限,开发过程缺乏科学、系统的步骤,系统分析、设计工具使用不规范,因此从项目的生成、分析、设计、实现、管理以及开发周期中文档的生成都是由项目经理一人完成的。

 

3)与信息处理相关的人员。这一类需求比较广泛,从电子商务、和一些机构的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等均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初入职时职位较低,针对性较强。但通过个人在岗位中的后期学习和努力可以成为相应部门的高级主管,或独立创业。要求毕业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快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竞争同样激烈。

 

从以上的统计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可划分为工程主导应用型、技术主导应用型和技能主导应用型3种类型和层次。工程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导入较多的工程教育理念,可以培养项目总负责人、总工程师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所瞄准的工作岗位是项目负责人、现场项目经理或开发工程师、技术经理等;技能主导技能主导应用型是指在专科层面,为企业培养一线操作技术员和软件工人[4-5]。

 

本科教育关注的是前面两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加强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在学时和学科方面的设置。技能类课程如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服务、信息分类等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过程和系统建设方法的掌握[6]。

 

2 实践课程分类与分析

 

实践教育的质量是应用教育转型的成败之关键。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常见的实践类课程通过统计进行如下分类和分析。

 

2.1 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

 

根据实践课程完成的人原数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适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人实践和适合学生小组以团队方式完成的团队实践。个人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要注意难度适中,可分层次布置任务,激发学生的完成积极性。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的实践课程。由于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单靠个人的能力和时间很难单独完成。对于团队型实践,除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外,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团队型实践的难点在于考核方式和给分标准。建议初期制定详细的任务计划和人员分工。在任务进行较顺利时设定一些障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合作能力。考核时以团队成果为主,并结合实践报告、教师评价和小组成员互评的结果给分,充分调动每一个参与学生的积极性。

 

2.2 模仿型实践与研究创新型实践

 

根据实践课程内容分为模仿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师讲解、演示后学生进行的重复性实践和简单的改进,这里我们称之为模仿改进型实践。通常模仿型实践内容比较简单,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熟悉方法步骤和操作流程、提高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该种类实践设置时,注意实践步骤尽量详细、完整、可操作性强。研究创新型实践在所有类型的实践中难度最大,创新能力也是培养过程中最难获取的能力。我们认为研究创新型实践课程设计可适当降低难度。不要仅仅追求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想法。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学习新知识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敢于怀疑、乐于发问,并设计可由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3 学科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

 

根据某一学科内容设置的针对性实践。学科基础实践在专业学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体系也比较完整。各学科除了理论课后的实训课外,日常教学也可以将实践内容渗透其中。综合性实践最典型的综合实践是毕业论文设计,此外还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等都涉及到本专业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综合性实践通常难度较大,课题选择是难点之一。如何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问题关键。综合性实践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工作量大,教师可以采用重点指导部分学生、课堂讨论等方式解决共同存在的问提,以点带面。

 

2.4 职业技能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为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技能实践可应用竞赛方式加强,如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互联网知识竞赛、网络技能比赛、计算机应用软件比赛等。根据要求和参加人数由学校、学院、或教师组织进行。以此督促、激励学生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来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

 

2.5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因此除了寒暑假的长期社会实践以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应更多的包括社会实践。如经常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和软件公司,学习、考察企业实际的管理信息系及发展态势,以引导专业学生尽早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或展开相应课程的社会实践调查,如经济类、管理类课程成,让学生走出教室与人交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加深对学科的认识,也培养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建议社会实践可以采用个人进行,生成实践报告的方式,并在一定场合中独立汇报完成考核。

 

3 总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信息化社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在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信息化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根据社会岗位需求逐步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实践教学应有的分类,并对每种实践课程提出一些改进改革意见。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可根据这些意见对具体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

第4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依据《*市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市科技成果

登记实施细则》和《*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验收管理办法》,对我市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科技成果年度报奖计划的制度。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要制订年度的科技成果报奖计划,每年有目标、有措施

二、建立项目验收和鉴定情况通报制度。对科技经费资助的各类计划项目,到完成期限而无正当理由不进行验收和鉴定的,予以

公开通报,且对项目负责人作信誉记录,从项目合同规定应完成之日算起的两年内不再安排市级科技项目和不再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

项目。

三、对全省、行业有重大影响,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建议向省科技厅申请鉴定,并有国

家级的科技查新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各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每年应不少于三项。

四、鉴定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科技部、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

位不得自行聘请,但可以按鉴定要求推荐。选聘专家要有同行业、同学科的技术带头人,应尽可能同时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

专家参加。技术先进、创新程度大、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的项目,建议采用会议鉴定,并做好鉴定后的推广效益跟踪,积极推荐申报

省、市科技进步奖。

五、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三年内未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发明专利的摘牌。

六、加强科技成果登记工作。项目归口管理单位要督促项目负责人申请知识产权和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对获得发明专利的项目,

要精心准备材料,争取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

县(市)、区科技局(经发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统计上年度已验收或鉴定项目

,统计时间为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每年1月10日前上报上年度已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统计表和本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完成计划表。

科技部从2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科技成果登记表和全国科技成果统计表,配套的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软件系统也已升级。20*

年起由成果完成人进行成果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并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分别报送给项目归口管理单位和市科技情报所,市情报所

和各项目归口管理单位生成年度统计表。报送的年度统计表,要求使用“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V2.0版”中的统计软件,成果完成单

位使用简易版科技成果登记系统。

七、做好重大科技成果专报和科技保密工作。结合年度科技成果统计工作,及时推荐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对于年度内本地区、本

部门完成的对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突破,或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社会及经济效益显

著的科技成果,作为重大科技成果推荐上报。每个推荐项目需填写“《重大科技进展专报》报送表”。需申请国家科技保密的项目应

及时组织申报。

第5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所谓”一体两翼"即“一体”是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民办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国际化认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1 国际化人才的认识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国内著名的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认为,国际化人才可以从个体跟组织两个层面来理解,联想集团柳传志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能够创造国际化效益的人才等,大多数人对国际化人才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综合将国际化人才理解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税收、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第二阶段是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三阶段是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2.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创建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第二,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特征: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通用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3 创建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构想

3.1 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我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 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 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 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 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基础会计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税收(第7学期,双语)。

3.3 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资本市场、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

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第6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监理工程;质量问题;科学管理;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必须把制定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作为管理的首要任务。项目经理必须足够重视制度的建立,在原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不同工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且成文张贴于工地办公室,以便对照执行。监理人员要强化计划管理,根据工程总进度的要求,针对工地实际情况及时要求施工单位修订计划,从而实现对重要节点的控制,使计划管理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大大加强现场管理的工作。

一、建筑监理项目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监理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从实行建设监理制度以来,我国出台很多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监理法律法规。对各部门的责任关系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当前监理单位由于忽视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导致他们在建筑工程监理上的认识存在严重滞后。甚至很多监理企业将建筑工程监理当成是贯彻国家建筑工程建设法律法规被迫的行为,严重缺乏主动性。监理部门人员往往把监理当成是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过程中检查质量的一种工具,以此来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活动。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承包商也不愿意接受工程监理,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及降低施工成本,千方百计做监理人情关系工作,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与管理非常混乱,使得施工方案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问题。由于监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虽然监理企业都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管理,但在实践过程中监理人员并不严格按照管理条例执行监理,存在很多如质量问题的责任归属等问题。加上招标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大了建筑工程施工的难度。另外许多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虚假招标使建筑工程施工存在严重问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也导致很多问题,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

3、建设监理的收费比较的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监理内容大多数比较的简单,只是局限于施工质量的监督,因此收费水平也普遍的低于设计或者其它的咨询服务,和国外的监理比起来费用也会低很多,监理费收取一般都是在0.6%至2.5%之间。监理工作的收费低意味着监理人员的收入也比较的低,因此很难吸引高级的监理人员,从而导致了监理工作质量长期以来都是出于比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监理收费低的问题同样导致了监理企业提供的服务水平越来越低,造成了监理市场的相互压价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同时拥有自身特色及其优势的监理企业很容易的被市场认为提供的监理服务大同小异,从而造成了监理市场上的混乱。

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关键因素

1、监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属于高智能、高技术的产业,并且也是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要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监理工程师在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组织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对监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及身体素质都有较高要求。此外监理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具有使人信服的能力以及预见性和洞察问题的能力。

2、监理企业发展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的经营成本也不断增加,以至于很多监理单位运营资金不足。很多设计单位和项目业主没有执行《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随意压低监理酬金。监理企业行政隶属混乱,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受限于规模和技术能力,监理单位进行的体制改革不能改变监理的总体状况。另外,监理单位在工作中忽视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过程无实际授权,违规进行监理资质挂靠等违规行为,严重影响监理机构发挥其职能。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意识。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前提,监理企业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表现。层层落实责任制使工程质量工作落实到位,明确单位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具体工作人员、项目负责人具体责任,并加强监督与管理。意识决定行动,将工程质量意识摆在第一位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措施

1、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实行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职能制、直线制、矩阵式等几种形式。其中矩阵式管理模式是国际工程公司通用的先进管理模式,它是以工程项目部和职能部门为结构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加强了各职能与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它摆脱了传统的、经验性的、静态的管理,既能对工程项目实行严密的组织管理,又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达到高效、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监理公司要督促施工单位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选派素质良好的技术人员组成项目部。项目经理是项目法人的现场全权委托代表,是项目实施的最高权力者和责任人,其职责是负责对所承担的施工项目进行组织、协调、指挥和决策,对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投资及安全等方面全面负责。

加强管理,规范监理市场建设。监理单位是新型的高智能服务型企业,监理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才能使监理企业自主经营成为市场主体。监理企业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是首要问题。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法人管理制度使工程监理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壮大的企业。

规范建筑工程市场是解决监理行业问题的关键,加强检查监督、强化规范检查,建立完善的监理考核制度,规范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市场。

3、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施工监理队伍首先需要积极改善监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并为监理人员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通过好的条件吸引经验分丰富的、有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监理人员敬业精神,发挥良好职业道德素质,树立监理人员公平、公正、独立的形象和社会信誉度。建筑工程监理单位需组织好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引进监理人才解决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高水平总监理工程师的问题。

4、加快监理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而很竞争主体。国有监理企业需要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科学管理方法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监理行业的特点是小企业、高素质、责任重。而合伙制组织具有将监理工程师个人的从业风险与工作成效直接挂钩的特点,激发起监理工程师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合伙制形成的规模与核心技术力量较为稳定,可以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而且不同专业的监理工程师成为合伙人后更能体现团队的行为与专业的配套。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建筑施工与工程管理之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必须加强对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实施,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的高效性,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只有不断的改善与提升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坚持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全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增强监理人员质量意识,努力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监理工作者的价值。

参考文献:

陈兴州.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策划与开展[J].华南港工,2006(12):62-64.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7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6-01

农业科研项目主要是指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对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突破,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1]。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和支持也逐渐增多,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开始变得精细化、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是指课题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本文仅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立项之后、结项之前,即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讨论。

1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1.1 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无法保证研究质量

管理方面存在“重立项,轻执行”的模式,即只重视项目申报和立项,合同签订后,项目执行与管理脱节,对于项目如何执行没有任何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项目的实际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

1.1.1 沟通不畅,加大过程管理难度。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等各个方面。由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和课题组相互之间沟通不及时,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2]的现象,主管和管理部门不能准确地掌握研究动态,无法了解具体执行过程,评估和预防出现的风险,加重了过程管理的难度。

1.1.2 项目预算缺乏监管,影响过程管理。在项目预算执行方面,很多单位和部门未能充分开展财务监管,难以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由于项目负责人不重视以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在预算执行监督中往往出现“支出随意、滥用经费、中饱私囊、用票据滥竽充数”甚至“监管真空”等现象[3]。

1.1.3 影响因素多,重大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难。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尤为关键。由于是多个单位联合攻关、共同协作,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影响因素较多,难以预测每个子项目的结果。因此,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出现技术路线存在差异、人员流动、信息资源不平衡等,都会影响项目的执行[4-6]。

1.2 管理模式和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

随着国家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项目管理多是采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方便快捷,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过程管理多是采取固定时间段内填报执行进展或者中期研究报告等方式开展。笔者认为目前的模式还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预期水平。其一是科研项目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准确定量,因此此种单一模式无法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实际和真实的进展情况,使得项目中期检查成为“表面文章”而流于形式,最终导致项目完成时,只能凭借项目产出来评估项目完成情况。其二是不同的科研项目研究节点不同。基础研究项目重在探索和创新,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突破或进展。应用项目则是对基础研究的扩展,有特定的目标和目的。在同一时间节点内,开展项目过程评估,必然会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此外,目前项目的评估方式和体系过于单一,无法开展项目全过程评估,使项目始终在可控范围内进行[7]。

因此,综上如何利用便捷的信息化管理,选取适合的节点,提高项目的过程管理水平,及时鉴别和评估项目执行中的风险,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2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建议

2.1 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

全方位的过程管理除了监督项目执行进度外,还应包括控制执行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支撑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管理。笔者建议在管理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是指管理部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项目常规管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测,确保项目支撑条件,协调各方的关系;开展实地考察,收集和分析项目执行实际信息,监控项目执行进度;掌握项目进度动态,及时对项目执行中的风险做出评估和预防。“静”是指选取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阶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检查汇报,由课题组主动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总结项目执行,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项目情况,必要时可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或评审机构开展经费检查或执行情况评估。“动静”结合共同保证项目的执行质量。

2.2 项目过程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之间各种信息的共享,让项目组及时反映项目最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管理者及时处理反馈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信息滞纳时间和信息失真,提高信息传递和处理效率[8]。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一是设计业务流程,完善管理系统,彻底实行信息化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让科研人员逐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二是“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辅助工作,找到信息化手段与管理之间的最佳配合方式,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如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等项目管理制度,及时预防项目执行过程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监管和评估项目执行情况,保障项目顺利执行。加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三者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提高项目的执行质量。

3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郑健,侯佳贤,等.浅析农业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4,34(12):244-255.

[2] 钟卫.过程管理方法在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4):62-63.

[3] 李发福.从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59-62.

[4] 朱彩青,瞿雯婕,陈克樱.高校二级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5(3):21-22.

[5] 杨熙.大型科研项目模块化过程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7):84.

[6] 严智宇.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践研究[J].今日科技,2014(7):53-54.

第8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外,还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一、“激趣”迸发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发他们的兴奋点,此时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效率极高。如在学习《WHAT COULOUR IS IT》一课时,一上课,我就用英语告诉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拿出了一张棕色的猴子图片,介绍故事的主人公——Monkey,a brown monkey。出于对故事的好奇,学生很快就学会了brown这一生词。然后我又介绍说:“The brown monkey is a fruit seller.Do you know what does he sell?”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了,挣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我一边肯定着学生:Yes,he sells apples,bananas and water-melons.一边拿出了苹果、香蕉和西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yellow banana.green water-melon三种事物,red.green.yellow这三种颜色学起来也格外轻松。后来,随着小偷white fox(白狐狸)、警察black cat(黑猫警长)和警车blue car的一一出现,学生一方面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一方面又急于知道这些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颜色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达到了。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记住了其中出现的七个事物以及它们的颜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七个颜色的单词具体清晰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随机”绽放精彩

课堂不是春晚,“谢绝彩排”。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促成动态调控,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趣味,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如关于职业单词的学习,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他们各自父母的相片,待我介绍完自己地教师职业后,学生便迫不及待的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我爸爸是店员。”有的说:“我妈妈是教师。”……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脑子里一下子闪现出这样的想法:平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课程资源,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课堂资源吗?何不来个就地取材?

T:Hi,Peter.What’s your father’s job?

S:He’s a公务员。

T:Oh,your father is an office worker.

(Learn to say“an office worker”,“a housewife”,“a hairdresser”,etc.)

(出示一张明星相片)

T:Is he/she a driver?

S:No.

T:Yes,he’s/she’s a singer(an actor/an actress).

T:How many actors/actresses do you know? 转贴于

And who’s your favourite…?

Ss:(自由回答。)

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错误”蕴育精彩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如:我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动物园”为假设,用“There be”句型来办一张小报。一天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将作品张贴到墙壁上。见学生品头论足,我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让我们当一回公正的评委,在挖掘每一份小报优点的同时,看谁能够找到其中的错误?”此时,学生们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个细节。很快,有几个学生就开始向我通报错误的数量了。第二天的课堂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会”,学生在纠错的同时,又给予分析与订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细微”折射 精彩

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发现,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会有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性的迸发。面对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老师应该给予支持与关注,认真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因为在学生的“插嘴”中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第9篇:课程管理建议范文

美国教育技术界将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类: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学生学习内容来源包括多媒体片段、录像、教科书、参考作品、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方面;教师准备材料包括单元或课、教学方案、活动及指南或必要的培训等;学生作品则是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成果,包括数字作品和活动方案等;特殊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者兴趣的内容或手段,如竞赛、游戏、内容奖品等。参考借鉴这种分类方式,把一门课程学习的课程资源分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也可叫后援支持内容,包括一些技术操作信息、兴趣刺激信息),如果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这些课程资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帮助。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而是需要学生大量地去获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因而便利地获得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大、课程周期短等情况,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周期和别的专业不同。

据笔者调查所知,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上课周期是一个月,也就是一个月要把一门课程结束,这样虽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反映,感觉刚入门了,课程也结束了,很多学生希望拿到教师的PPT或者其它一些学习资源,以便后续学习和巩固。同时,课堂大、课程周期短又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及沟通时间有限。目前,很多教师通过QQ、MSN等软件和学生进行联络及沟通,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的讲义、教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和成果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如果不对其加以归类、整理,并展示出来,它们就会继续分散、无序,以致最后消失,这是资源的一个巨大浪费。基于该种情况,建立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正是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对院系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学习这一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组织和建设,并把这些资源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另外,针对高校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的情况,在系统中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就一门课程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本系统是以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建构模型,以教师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围绕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网上、查询、浏览和更新。另外通过网上答疑、师生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为课程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师生交流提供平台。

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本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Irt-naet、Ietmet或者通过手机浏览和利用本系统,其它学习者和兄弟院校也可以通过本系统了解院系的教学资源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本系统的功能设计分为如下方面:

1用户管理

这一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用户的注册信息认证和用户信息的修改。在本系统中把用户分为4类:一是教师,主要指艺术专业院系的教师,在教师用户中,如果某一教师创建了课程,他就成为该门课程的课程管理员,承担该门课程资源建设的义务;二是学生,指本院系在读的学生;三是一般用户,指教师和学生以外的用户;四是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各类用户的角色不同,其被给予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其系统操作的内容也不同。

2课程创建管理

这一模块也是本系统的主体,主要实现新课程的创建,以及创建一门课程后,课程管理员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审核、删除等相关管理工作。

3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所有添加在系统里的课程进行管理。

4用户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实现的是对某一个用户所添加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5课程资源管理

实现的功能是按照课程组织呈现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程资源的四大部分: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在学生学习内容中,资源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数字书籍、参考作品、期刊文章等;教师准备材料中,资源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案、PPT、单元或课)、课程中安排的活动、教学指南或试卷试题等;学生作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或者学生习得成果;特殊兴趣包括一些竞赛信息、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文章等,以实现资源检索、下载、上传及审核与录用的功能。

6课程公告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课程公告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添加和删除公告。这些公告包括课程的上课安排、调课安排、考试安排等。

7课程留言板管理

这一模块是实现课程留言的管理,主要是留言的浏览、签写、回复和删除。

8系统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各类用户权限的管理,还有对系统进行各种更新和维护。本系统由功能模块组成,其中,课程资源管理模块又分为:学生学习内容管理、教师准备材料管理、学生作品管理、特殊兴趣管理4个子模块。本系统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