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

第1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语文课外活动 规划 问题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确定的课程,是学校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质上,校本课程是一种综合学习的课程,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可以渗透在校本课程中,校本课程也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学科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中有效地规划语文课外活动对于语文课内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将这些资源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掘学生潜质,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都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构件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相一致。

那么,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语文课外活动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地为本,使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与学校、地方特色密切结合起来

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我们以山东曲阜为例,曲阜在历史上是鲁国故城,在文化上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然资源上有沂河、尼山、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位于曲阜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就要认真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具体到语文课外活动上可以参考以下安排:

1.曲阜拥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文化古迹如孔府、孔庙、孔林等,来此旅游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通过义务为游客服务来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2.学校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名胜古迹,尤其是在学习完有关课文之后,因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尤其是古代的文章都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活动中,老师最好可以适时地对课本有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并且指导学生写活动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3.校本课程要立足于学校,在综合评估学校的具体情况之后,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校特点,组织特色化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就有关儒家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演讲,指导学生办宣传报介绍曲阜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阅读儒家经典并帮助他们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当然,曲阜只是一个个例,其他地区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会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

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中来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课程,它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都有一套完备的组织部分,包括内容目标、学习活动、评价程序,有时还包括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环境,同时,校本课程还是一个综合课程,需要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所以,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鼓励教师行使自己的课程设计权、课程开发权、课程研究权等权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亲自参与到对当地自然、文化、历史资源的考察中去,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去发现和挖掘那些能够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最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向课程开发小组献计献策。语文教师尤其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加工润色,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从而在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充分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校本课程中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时会在校外进行,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要不可避免的与各种人群打交道,所以,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力求把活动的规划做到细致入微,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有序顺利进行。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要以学校在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及其经济承受能力

在城市,由于学生的知识较为丰富,家庭较为宽裕,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去收费景区游览的活动,还可以订购一些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期刊,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者学校自主搭建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平台。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而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且能吃苦耐劳,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野里采风,去登山,在大自然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鼓励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指导学生自编报纸,自办黑板报,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另外,在课程的编制及其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采取强制参与的手段,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如果条件如许的话,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生比较迷惑的地方详加解释,在有些地方提醒学生进行记录,并在最后指导学生写出一片较好的总结文章,对于优秀作品可以推荐发表或在全校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对其他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总之,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且,校本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课外活动所呈现的新的趋势和特点之一,而在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渐趋成熟。“澳大利亚将课外活动称为室外活动的语言学习,认为它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不少地方开发了校本化的语文课外活动。每年8月,澳大利亚各地都举行儿童阅读周。孩子们按照本地人最喜爱的主人公形象装扮起来,到书市与作家、插图作家和出版商会面,参加故事会、戏剧表演等。”“法国著名教育家雷内倡导的自治活动教育法所提供的语文课外活动设计方案是小组写作――通讯活动:清晨,你让孩子们练习写作。把写的东西读给同学听,通过表决方式,推选出最能表达共同心愿的文章,然后用法语写在黑板上。每月发一个记事本,记录有意义的事,选好的文章向校报投寄。与别的学校同学通信。参加到一个小组里,每到月底向有关学校寄出5份校报,不久即可收到来自5个不同学校的校报。这样,班级里面就充满着热烈的气氛。因为交换的不是几份报纸,而是温情、友谊和真诚。”国外的一些校本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分联系和利用学校与社区内的设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强民族教育,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实际,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出特色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多方面,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一、基于学生需求研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为此,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和规划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在校本课程研发之初,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开设课程,让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导致许多课程虽然教师充满热情,但在学生那里却受到冷遇,甚至没人申报。这让我们认识到,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校本课程就会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因此,要做好校本课程,就必须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始。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这让我们发现,学生的需求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主要集中在学习习惯养成、经典阅读、书法指导、心理素质、基本生活技能等方面。差异性则五花八门,如小语种、社交礼仪、盆景艺术、艺术审美、科技制作、球类运动等。针对学生相对集中的需求,学校统一开设校本必修课程。对于差异较大、种类较多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用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来补充。

之后,教师开始进行课程研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教师研发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流程:申报课程――制定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为提高课程研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各方需求,不断加以改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研发了校内必修、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三类校本课程,共计110多门。

1. 校内必修课程定位基础素质

我们将校内必修课程排进课表,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学校主要开设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我上学了》、《铅笔字书写》、《钢笔字书写》、《学法指导》等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英语口语启蒙》,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热爱家乡情感的《乡土地理》,以及凸显学校特色的《游泳》等课程。

2. 校内选修课程定位兴趣特长

校内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审美、学科拓展、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六大类。学校制订《校本课程指南》,包括六大类校本课程的简介、选课的方法、选课的基本要求及相关规定和评价制度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生范围、人数和地点等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课程简介、方法和要求等,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课,合理安排时间。

人文素养类,包括诗词鉴赏、名著欣赏、时政分析、人文资源考察等内容,主要有《古诗文诵读》、《浪漫俄罗斯》等课程。科学素养类,包括自然资源考察、环境保护、应用物理实验、网页制作、电脑机器人等方面,具体有《科技小制作》、《电脑机器人》、《黄河口湿地鸟类》等课程。身心健康类,包括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体育类等内容,主要有《应急演练》、《自我保护》、《常见传染病预防》、《心理成长》、《足球》、《太极拳》、《舞蹈》、《轮滑》等课程。生活技能类,主要包括家政礼仪、社交礼仪、烹饪、刺绣、园艺、消费理财等方面,开设的课程有《剪纸》、《缝纫》、《十字绣》、《小小美食家》等。艺术审美类,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有《摄影》、《二胡》、《电子琴》、《拉丁舞》、《古筝》、《儿童画》、《集邮》、《陶艺》等课程。学科拓展类,包括交际英语、数学思维训练、语文写作、化学实验等,主要课程有《聪明故事屋》、《生活数学》、《英文欣赏》、《趣味地理》、《生活物理》、《交际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为了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环境,我们为每个小语种教室做了有该国文化特色的装饰,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基本用语和常用对话,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

3.校外自修课程定位扩大知识面、增强生活技能

校外自修课程包括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两大类,以校内指导与校外自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虽然学校不统一组织教学,但需要经过考查。

经典阅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由学校考核学生自读情况,每个年级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书单。

另外,针对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整理东西等生活技能较差以及不会与人相处等实际情况,我们利用家庭中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开设了生活技能校本课程。该课程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家居生活、家务劳动、家庭美食、家庭美化为内容,建立生活技能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家庭基本道德准则、礼仪规范、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具体家庭事务的学习、实践,以及对家庭事务的处理和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家庭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美好生活的志趣与理想。

二、以健全机制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规定每个学生每学年学习不少于两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选修至少一门,学生填报选课单,每人可填两个志愿。每门课程选课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0-40人,超出班级规模的课程,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生的第二志愿进行调剂。

一般来说,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应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而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学生确定所选课程后,在选修的限定时间内一般不得随意调换。若确需调换的,须写出书面申请,学校本着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则,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后,统一进行调换。

每学期末,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问卷调研,对学生认为兴趣不浓、收获不大、价值不高的课程,直接从下学期选课目录中删除。

2.自主选课

为了便于学生选择,学校将《校本课程指南》印发给每个学生,便于学生了解选课目录和每门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家长的意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或需要的校本课程。

学生选课方式分纸质选课和网上选课两种,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家庭学生的选课需要。班主任对班级选课情况进行汇总,填写班级选课汇总表上交年级部;年级部将选课情况上交课程部,课程部把全校学生填报志愿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经过申报情况初步确定人数和名单后上报学校课程部,由课程教学部进行公示。

3.走班上课

确定选修的课程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走班上课。为顺利实施走班上课,学校每周二、四下午各安排最后一节为校本选修课程时间。在统一时间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普通教室和舞蹈房、计算机教室、游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图书馆、科学探究室等50多处场所。每个教室都是“一个教室,两套牌子”,既是班级教室、功能教室,同时又是校本课程教室,为走班选课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地点保证。

将选课的时间、空间障碍打通以后,学生不仅可以在年级内部选课,也可以跨年级自由选课。这种独具创意的“课程超市”,改变了以往“柜台式”的单一选择模式,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自、选择权的同时,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4.日常管理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对日常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任课教师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点名考勤、维持秩序、所需物品、期中和期末考查等,课程教学部负责对校本课程进行巡查和督导。由于特殊原因缺课的学生集中进行补课,对无故迟到或旷课的,除补课外,扣除相应学分并进行教育。

课程教学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每月召开座谈会、反馈会,请家长和学生参加,对出现的问题、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办法。

三、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走向。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突出个性评价等校本课程评价策略。同时,将校本课程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科学素养类课程分别列入小学的科技之星和智慧之星评价,在初中分别列入学习能力或者公民素养评价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1. 等级制与学分制相结合

我们采用等级制来评价学生的校内必修课程,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课程则采用学分制。每名学生9年所修课程的最低总学分为100分,其中校内选修课程为32学分,校外自修课程为68学分。校本课程未达到规定分数者,必须补修,否则,不予毕业。具体规定如下:校内选修课程,每门满分为3分,由学时学分、课业学分和成绩学分各1分组成。

对校外自修课程,学生自修后经学校考查,成绩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校本课程学分根据学生出勤率、学习过程和考查成绩进行评价,每学期末由课程教学部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结果与评优挂钩,学分高者评优时优先考虑,学期学分不满2分者,不具备评优资格。

2.多元主体评价

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校本课程考核由家校合作完成,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阅读方面的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制订评价方案,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课程要求。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

学习过程在家长监督下进行,学校统一对诵读内容进行测试,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生活技能类校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家长做出日常评价,学校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家政比赛、作品展示等活动,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得3学分,合格者得2学分。

3.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最好载体。在课程实施之初,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记录袋的内容,可以是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也可以是学习过程的体会与反思。比如,打开《法语》校本课程学生的档案袋,会发现从最基本的字母到简单的会话、直到舞台汇报演出等,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历在目。

成长记录袋充分展示了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不仅能为学生下次选课提供参考,而且能帮助教师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本课程评价升华成为一种生产力。

4.学分奖励制度

为了培养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校规定,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通过特长考级或取得其他突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自修同类校本课程,申请自修的学生可直接参加结业考查,成绩优秀者得3学分,合格者得2学分,以此作为多元评价的有益补充。

第3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一、创编课程,培护地域文化生长

我校身处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乡镇,在周边地区,有很多属于历史的文化景点。如新修葺一新的“张謇纪念馆”,依旧充满活力的“颐生酒厂”等等。根据地方特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学謇弘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珍贵的资源正随着时间流逝湮灭了,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块领域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单独成块,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块为一个整体的思路。于是,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开拓创新,把“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融入于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校就这个方面展开了专题研究,编著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编写组成员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并将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即由“知謇篇”“学謇篇”“弘謇篇”组成的一套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终于面世了。这套教材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推动活动的现代化。《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这套教材的编撰,不仅首创性地整合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板块,也为学校的“文化兴校”发展历程开辟了最重要的一条路。该课程在省校本课程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发展学生,拓宽个性成才渠道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主旋律。刘希娅校长在《人民教育》(2011.12)发表文章中说:“只有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只有让每个孩子实现了个性化发展,他们才会获得自信,愿意自主,向往自强,学校才会成为为孩子一生积极生活奠基的地方,才会成为孩子获得高品质生活经验的地方。”特色课程实施三年下来,全体师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飞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学有所长,个性获得发展,是我们全面实施校本课程之后的研究方向。为此,我们将校本课程进行拓展,成立了“纵横码输入社团”“电脑绘画社团”和“机器人社团”,等等。

三、提升教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1.业务培训校本化。施洪若校长是南通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时间里,学校安排他多次为教师作信息技术方面的讲座。有课件制作,局域网、广域网操作,办公自动化的操作等,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2.基本功竞赛常态化。为了给教师搭建显山露水的平台,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为了检测校本研修对教师作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我们结合学校的“弘謇杯”教学竞赛,对参赛教师提出了一个附加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课件必须自己制作。赛课结束评点时,教导处和信息技术老师对课件作专项评析,以提高教师设计课件、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水平。

3.课题研究特色化。学校以课题为导向,引导全校教师投身于课题思考研究中来。校课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优化变革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的子课题,于2011年初结题。南通市教育学会课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张謇教育思想在家乡学校的新实践研究》也同期结题。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已经申报。这将推动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系统、更深入。

四、现代办公,提升学校管理品质

第4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学校发展要有创新精神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将这种精神通过实实在在的物化展现在众人面前。与众不同方能傲视群雄,这或许正是我们外国语学校成功的关键。

从一所普通中学起步,我们便把“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作为发展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下来,从“办学特色”到“特色办学”,再到“特色名校”……一路走来,有失落、有辛酸,也有收获和快乐。我不止一次地感慨,学校能够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克服了条件艰苦、基础薄弱的困难,克服了地处偏远、投入不足、观念滞后的困难,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背后的付出和努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学校成立以来,我们在办学理念、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方面狠下功夫,师生共同努力,家长积极配合,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德育为先,构筑特色育人环境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的重点不在教书,而在育人。而现实是我们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育人”,这也是整个社会逐渐丧失集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观念出现扭曲的重要原因。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德育的重点就是关注人的发展,以合乎人性发展规律为基础,培养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健全的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内容。德育是智育的重要基础,育人必须坚持以德育为先。

我们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我们把“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定位,让学校成为学生求知的花园、生活的家园和成长的乐园。我校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等自然条件,对百亩校园长远规划,精心维护,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在每间教室中悬挂国旗、张贴中国和世界地图、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楼内张贴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警句、学生书画作品;按照“住宿公寓化、要求标准化、管理人性化”要求,加强住校学生的管理。让学校的每一事有规、每一物“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份资源都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校的课外活动以兴趣小组、竞赛辅导、学生课外体育达标活动为主。我们每年组织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及各种类型课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组织两年一届的美育节活动,组织学生书画展,带领学生去吐鲁番沙生植物园实地考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以上社会实践活动都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学生欢迎。学校还成立学生航模兴趣小组、竞赛辅导以及体育、音乐、美术训练队等,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阳光体育氛围。

实行素质教育周活动是我们学校工作的一大品牌,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素质教育周最大的亮点是“素质教育课”,开设有现代科技信息、心理教育、安全自救等课程,每班由家长授一节课,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授课。这些课与平时的文化课相得益彰,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改正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周活动”制度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提升了全校师生的素质,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深入发展

有人曾问我:“你们学校是怎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我是这样回答的:“与一般的学校不同,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我们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采取了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和拓展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有效教学及国外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学习,形成了适应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发挥了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中的主要作用。”

这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从2008年加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开始,我们便确立了新课改的“三段实施”策略:2008年为学习启动阶段;2009年为探究拓展阶段;201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为构建“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我们积极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课程体系,以必修加选修、学科加活动、显性加隐性为形态,以环境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六个板块内容为主体结构的特色校本课程,明确以课题研究促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确定了含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在内的22个课题研究方向,先采取小课题方式逐步推进。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学校《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规定了相关责任与义务,2011届学生承担学校24个课题,分为88个小组;2012届学生承担40个课题,分为80个小组,师生双方拓展的研究性课题逐步呈现多元化、规范化态势。学校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材的编写,做到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加强跨学科综合的课程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程,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特色化、系列化。

做好校本课程工作的同时,我们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国外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理论培训,学习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等国外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加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发挥好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中的作用。教师队伍素质关系到课改的成败,为促进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扎扎实实践行课改理念。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选派了20多名教师到英国、德国等国进行培训,选派学生200多人出国培训,10多名教师在北大、北师大等高等院校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我校积极开设社区服务课程,使学生关心社区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体验奉献的愉悦。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发挥学校特色,奠定人生基础

作为全疆唯一的国办外国语学校,我们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拥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成为品德优良、人格健全、外语突出、素质全面的现代人。所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实的、可靠的人生基础。

坚持开放办学,实现内涵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外国智力引进、外国专家聘请、外事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管理方法。我校通过“五引进”,优化外教师资队伍,如通过英国伦敦语言大学、美国加州语言大学等国外友好学校和教育机构推介引进优秀外教、通过在聘外教推介引进等,在保障了教师质量的同时,对学校专业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实现了由单一教学型向素质拓展型转变,由英语必修强化,转向了法语、俄语、德语教学,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办学方式。

我们积极推动“双向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国外夏(冬)令营活动,同时我们学校外事办与国外合作学校联系,共同举办英语暑期夏令营活动。“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同学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更是高层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抓住战略机遇,推进汉语基地的发展 在学校已取得接收国外留学生资质的基础上,我们积极与新疆对外友好协会联系接洽,与新西伯利亚一所国立中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针对双方需求分别开设汉语、俄语课程,为双方学校培养精通汉语和俄语的人才,促使学生在实现多元化发展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整合双方学校特色和教育的优势资源,形成国际化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外语为龙头,带动各科教学提升 校本课程综合化:按照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初、高中英浯课程外,还选用英语原版教材,如《LOOK LISTEN AND LEARN》《NEW CONCEPTENGLISH》《LOOKAHEAD》《EXPRESS WAYS》等,使学生直接体验原汁原味的地道语言材料。近年引进全国外国语学校材《综合英语教程》,学生学外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新课改实施后,开设了20种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我校开设国学选读、科技制作、交际礼仪、艺术欣赏、汽车驾驶等校本课程,开设德语、法语、俄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外语特长。

教育教学优质化:着眼于三维目标的达成,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班化、走班制、外语歌曲演唱、外语剧表演等多种方式,提升外语教学课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互动、人人参与的生动课堂、高效课堂。

坚持特色办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我们外国语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历程中,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性高级中学”“全国首批合格外国语学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第5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目前,学校拥有49个教学班, 2187名学生,专任教师126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05人,获市(区)教学能手以上称号4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

学校先后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单位,全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全国绿色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科普示范基地,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模范教工之家,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接受了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教育部督导办主任周坚,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副厅长胡金波,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等领导的视察,各位领导对学校文化、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秉着“追求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求真弘义”为校训,以“兼爱唯实”“正身博学”“乐学力行”为三风,以“方正质朴、优雅大气、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为育人目标,力争给每个孩子最美好的童年和人生最坚实的起步,学校关爱激励每一个孩子,努力把学校办成孩子们的乐园。

一、让物态文化走向生本――关注每一个

有人说:校长办学校,就是做文化。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我们围绕“求真弘义”的校训精神,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倾力打造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我们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训、三风、校徽、校歌等整体构建,形成了“八横九纵”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八横”分别为:好习惯养成教育、弟子规、虞山文化、吴文化、中华美德、二十四孝、诸子百家、国粹国术;“九纵”分别为:学校荣誉长廊、绿色科技生态长廊、双语特色长廊、德育少先队长廊、论语篇、劝学篇、道德经、家乡美、棋文化长廊。学校地处繁华的招商城,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步入学校大厅,每一个孩子就能一眼找到自己来自哪个地方,北门墙上碑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些无不强烈地激起每个孩子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还有那常规评比、少先队竞赛评比、宣传画廊、图书漂流、新视窗等,形成了主题鲜明、赏心悦目的育人氛围,充满着人文关怀。

二、让课程配置走向生本――适合每一个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课程,课程就像孩子长身体过程中吃的粮食,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构成会让孩子的身体茁壮成长。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学校课程的研究、实施与开发。

我们把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环境课程两大类。

学科课程中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的落实发展;二是地方课程的融合发展;三是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环境课程中包括: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三是文化环境。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上,我校以“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理念指导,力求校本课程多样化,着重关注了三大系列:学科活动系列,德育活动系列,综合活动系列;四大板块:人与自身板块、人与自然板块、人与社会板块、人与世界板块,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本――激活每一个

课堂是撬起教育质量的基点。我们把2014年确定为“课堂教学研究年”,以课堂为中心,抓住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等关键环节,立足于抓实课堂教学常规,落实课堂过程管理,做细提优补差工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也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三级辅导工作,用好心理咨询室,高标准建设资源教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认真组织开展“同课异构、同题同构、一课三议”、骨干老师示范课、拿手课、青年教师实践课等活动,切实革新教师教学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得其所,自主发展;把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把自由还给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有尊严地活着;把探究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文化的气息充盈在课堂中。

四、让校园活动走向生本――精彩每一个

我们把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少先队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新意、活泼、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一年级新生的入学仪式、入队仪式,让每个孩子体会到仪式的庄严和神圣,让每个孩子有成为小学生的荣誉感;让每个队员感受到红领巾的光荣;毕业典礼上孩子们的激情演绎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同窗谊,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做到各门课程开齐、开足、上好;严格执行苏州市教育局“五三一”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做好卫生保健和饮食安全工作,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学年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双语节、数学文化周、爱心义卖等,我们还邀请了极地专家位梦华、两院院士兼校友陆、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进校园。每项节日活动我们都精心组织,做到内容丰富,学生参与面广,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倾心搭建舞台。

第6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关键词:校本运动 学校特色

时下,在教育管理杂志上出现频率最高、学校管理者思考得也最多的就是:学校特色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学校特色不仅反映了教育改革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在竞争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策略,还是校长们实现人生抱负、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有个性学生的必然选择。那么,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学校如何建构学校特色呢?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也就是说某事物在同类事物相比中,既有着同类事物的共性,更彰显着与同类事物对比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既可能突出地体现在与同类事物相同的共性中,也可能突出地体现在不同之处,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它具有局部性、相对性、本位性及时代性的特征。学校作为一个单元体,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在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多项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既可能是单个方面,也可能是多个方面形成有独特个性的东西,这就是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构成既包括学生教育领域的教育特色、也包括办学思路特色、教师培养特色、后勤保障特色、校内组织建设特色、社区建设特色、队伍建设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诸多方面。概而言之,学校工作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都可以创新,办出一定的特色。但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遵循教育规律及改革要求,充分发挥校长职能、教师主体地位及学校办学自主权,走校本之路,这样方能立足校情,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推进课程改革,从而走出一条富有个性的不同于其它学校的特色之路。

校本提出是伴随新课改而产生的,郑金洲教授在《校本研究指导》一书中指出“校本”一词具有三方面含义,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味着我们在规划学校发展、实施新课程的时候,需要确定问题意识,始终以发现、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加彻底。由此可见,校本问题本身就是学校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实施校本运动,开展校本管理是新课程背景下形成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所涉及的要素较多,但能为学校创建特色的主要包括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资源、校本评价、校本管理等六个方面,它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切入点。我们在规划学校办学思路,实施教学改革,体现个性化管理、策略的时候,必须围绕这六个方面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是学校立足校情、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富有个性的课程类别。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国家课程,但它要求校本实施,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列入校本课程范畴。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充分体现师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如美国加洲某小学开展应用性学习进行的特色活动──“佩戴自行车头盔的法令”。在美国,由于许多孩子在骑自行车时没有佩戴头盔,每年都要发生不少的交通伤亡事故,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美国某小学的学生力图使市议会通过一项要求学生在骑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的新法令,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获悉了联邦、州、当地政府各自的职责划分,了解了一项新法令确立和通过的过程,还研究了其他地方政府法律对于自行车头盔的关注情况。从活动中可见它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探究问题、处理事情的能力,以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浓烈科学探究氛围。

校本教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教研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前提下提出来的,它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或制度,是培养现代教师一条重要途径。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主要遵循五个方面:(1)发现问题。(2)组织团队。(3)教研准备。(4)设计与实施。(5)总结与反思来组织与实施。因此,在学校研究中,只要做到制度有保障,操作有规范,学校就一定能形成自己教研及培训的特色。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校本教研体现的就是这种观点和思路。它通过问题提出,团队研究,课堂实录及集体分析,课堂重上及反思等环节,既解决了教学问题,又培养了教师队伍,在校内教师形成了凝聚力。

学校是一个教育单元,它面对的教育资源是丰富的,既包括人力资源又包括课程资源,作为管理者要认真开发与利用,既要重视校内资源,更要重视校外资源,使两者有机整合,发挥其应有效能。在课程组织与实施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既要注重显性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的开发与利用,又要注重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尽管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付出的艰辛更多,但它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资源具有其丰富性,但要把其开发和利用好,把它提炼为具有一定的学校特色项目,需要有深思内化的过程。宜昌市西陵区东山小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建立“三峡文化”资源包,供师生开发利用,非常具有独特个性。

任何工作开展都需要一定杠杆进行撬动,评价改革与实施是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手段。校本评价强调学校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主体权利和主体责任,它以目标评价、激励评价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自主发展”为指针,注重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现场的过程评估,注重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水平进行质的评价,并辅之以定量评估方法,评价最终目的就是在学生、教师、学校内部形成一种自我评价的机制,激励教师、学生、学校沿着正确轨道发展。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隆中路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生成长记录袋、家长联心桥、课堂及时性评价等,采取自评、他评、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自我评价及自我发展的良好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特色的形成。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管理目标,以学校全体成员全员参与为基础,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通过多种管理方式整合来实现学校目标的统一管理。它需要管理者从事务堆中抽出身来,从战略的高度研究、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前瞻性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以激励为主,发挥人的创造性,实施人本管理。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敢为人先,从规划入手,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施民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策略;在活动实施上以创新为主,开展体育、艺术、科技发明三大“节”;在工作上实施高效减负,老师不用上晚自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学校在自主、活力、创新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学校要办出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因素较多。既要有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外在环境、内在群体,还要有一定策略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大要素:

1.校长是学校特色构建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常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就是说一个校长的学识水准、人格魅力、高超的管理艺术都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在学校特色的创建中,校长的作用及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他既要有锐利的眼光、洞察秋毫的能力,还要有超人的胆识和鲜明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管理具有个性,才能创造出特色,这就要求校长要加强学习,注重国内外、校内外的比较性研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同时要站在改革的前沿,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投身各项实践,搞好调查分析,加强成果积累,还要借鉴其它特色学校经验,研究它们成功之路,进行思维加工,不断升华自己思想与管理艺术。

2.教师是学校特色构建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是贯彻落实校长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的重要成份。要使学校有特色,教师必须要有个性和特点,可以这样讲学校特色形成应该是由有特色教师的兴趣、气质、性格、行为等凝聚而成的,因此,培养高素质教师,使他们知识储备充足,综合素质较高,富有一颗爱心,具有敬业、创新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很重要的要求。作为学校应该营造宽松环境,让教师成名成家,使他们真正成为信念坚定、个性鲜明、文化素养高的特色型教师。

3.特色定位是学校特色构建的关键

第7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一、建设能感悟、能熏陶的生命教育物质文化

在学校创办之初,厦门市地震局在学校设立了“水氡观测实验室”,30多年来,观测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从未间断,为地震研究、预测、预报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地震观测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分析过程,了解测量原理。2008年1月学校就与厦门市地震局签订《 共建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协议 》,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营造一个生命的校园,让校园的一切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活力,处处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如今在校园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建设了十个主题文化,即以“四个学会”和“十个师德规范”为主题的教学楼墙壁文化;以“历史之旅”为主题的校园雕塑长廊;以“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地理园和防震减灾展厅;以“生命之旅”为主题的生物园;以“争当四有少年”为主题的青春门;以“绿色之旅”为主题的环保教育长廊;以“文明之旅”为主题的班级班讯长廊;以“艺术之旅”为主题的下沉式音乐广场;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主题的教师风采长廊;以“提升生命”为主题的琴棋书画长廊。在校园内的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提醒着每一个同学要知道小草也有生命,也需要呵护;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学手艺”“求知”“至善”等文化石,也在提醒同学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求知;在教室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充满书香的图书角,犹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不断传递着生命的气息。

二、建设讲科学、讲规范的生命教育制度文化

1.建立防震减灾的校本课程制度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开发,在夏门市地震局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防震减灾校本课程教材——《 点亮生命 》的编撰、出版。校本课程定期安排课程,采取室内授课和讲座、观看录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懂得地震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类在震前的科学预测手段,并将灾后心理疏导列入校本课程,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和自救能力,使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学科化、常态化。

2.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日制度

每年的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校开展“六个一”科普教育日活动。即出一期板报、上一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组织一次野外科普考察、开展一次兴趣小组报告会、编报一组新闻报道。学校通过与万石植物园、厦门市科技馆等单位的合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野外实践基地。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建立疏散演练制度

为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校专门编制了《 地震应急预案 》《 防震减灾知识读本 》等材料,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进行至少两次的安全疏散演练,进行全真模拟演练,演练活动提高了学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也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4.建立课堂渗透生命教育制度

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一个单独的课程,而要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个学科教学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生命教育学科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5.建立学生心理导护制度

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针对女生青春期的特点,专门制定女生导护制度,每个年段配备女生总导护师,定期召开女生健康教育讲座。此外,每个班级还专门安排一名女科任教师作为班级女生导护师,专门负责本班女生的青春期健康与心理导护。学校女生导护师一直以无私的关爱帮助女生“排忧解难”,为徘徊在青春迷惑期的少女们开启了一扇充满阳光的小窗。

三、提升有内涵、有品位的生命教育精神文化

1.让勇于探究、积极实践成为一种文化

在夏门市地震局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包括水氡观测实验、地震定位、海啸灾害分析、岩石矿物标本采集等4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仪器亲手试验。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敢于思考,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些还逐渐变成了现实。例如初二(4)班的陈天章同学曾想过:“当一个地方发生了会引发海啸的地震时,如果人们能够迅速、简单地查找到该地区,并且知道海啸将要影响的地区、时间等,那该多好啊。”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陈天章同学不断思考,发明了带测距地球仪,此项发明还荣获了2012年全国第20届发明博览会的金奖。

2.让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成为一种文化

学校把培养学生掌握一种急救技能作为防震减灾示范的学生必备的基本内容。在班级建立学生急救小分队,由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内容包括急救程序、伤员检查方法、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创伤急救四项技术等。学校自2008年起,连续承办了四届厦门市中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夏令营,年年被评为厦门市优秀夏令营。在夏令营,特邀的地震、人防、科技、医护等专家的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营员们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营员们锻炼了实践能力,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合作,提高了素质,对他们的一生都将影响深远。

3.让关注课堂、关注生命成为一种文化

教育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让孩子懂得幸福、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成长,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场所有限,而课堂生活占据了学生学校生活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主阵地。课堂上的幸福是学生在学校最大的幸福。因此,创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发展和体现,将促进学生快乐、自主地成长和发展。

4.让感受幸福、提升生命成为一种文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幸福。学校应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例如每年“六·一”节前,学校团委举办“迈入青春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期待,体会到内心的幸福,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

5.让敢于自信、超越自我成为一种文化

2010年12月,学校参加厦门市“为马拉松喝彩”拉拉操比赛。作为仅有800余名学生、一名音乐教师的初中学校,从接受任务到参加比赛,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组织训练,要取得好成绩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学校班子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我们的参赛队员和组织、指导的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刻苦训练,许多队员受伤了,泪珠在眼眶打滚还是坚持训练。正是在台下艰苦的付出,学校才取得了阻力跑环节以17秒06打破历届比赛记录的好成绩,在预赛中面对三所强校的挑战以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闯入了总决赛,并最终获得中学组“团体金奖”的优异成绩。

第8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关键词: 艺术贴画 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

要建设高水平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农村小学,必须在规范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学校建设之路,这是学校发展必须追求的办学理念。在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大力开展特色教育的今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发校本课程,营造学校教学特色,经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决定把工艺美术中的艺术贴画定为学校特色教学。试图在贴画教学上走出一条探索之路,真正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方针。

一、艺术贴画的概述

贴画就是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的绘画表现形式。其制作简易、有趣,即使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动手尝试。通过学习可加深学生对美术中色彩、形状、质感等要素的理解,提高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创新能力。

在中国,拼贴画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常用材料有贝壳、羽毛、树皮、布帛、皮毛、通草、麦秆等。在西方,拼贴画属于现代派艺术范畴。西方拼贴画常把偶得材料,如报纸碎片、布块、糊墙纸贴在画板、画布或其他质地上,有时与绘画结合而成。20世纪初期,P.毕加索和G.布拉克把拼贴画技发展为立体主义艺术中的重要方面。至60年代,拼贴画成为流行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很正确:“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二、将贴画引进校本课程的原因

1.中国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有义务继承它、发扬它。

2.学校地处农村,贴画材料随手可得,可以是树叶、麦秆、碎布、纸、蛋壳等,甚至可以是丢弃的垃圾,希望把艺术贴画引进综合课堂,让学生在传统美术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创作出具有动态感的贴画,体现美的时空,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独立性和发散思维,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3.它已被列为我校重点研究项目,学校曾被评为浙江省贴画艺术特色学校、嵊州市贴画特色学校、嵊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将贴画引进课堂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与全面支持,能更好地全面推广与应用。

三、校本课程中开展贴画教学的有利因素

1.学生喜欢贴画。老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贴画”时,那齐刷刷高高举起的像一片小树林似的小手臂,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足以说明:贴画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今天仍受很多人喜欢。

2.有利于思想教育。表面看贴画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甘霖镇中心小学则借助贴画教育这块宝地,对全体师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我们将贴画的主题定为“崇尚环保,化废为美”,把贴画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相互推进。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使师生在收集、整理、利用废品的同时,接受着环保、勤俭等教育。

3.有利于优化学校环境。对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材料的贴画进行装裱、配上镜框后挂在教室走廊或楼梯的转弯处。精美的作品展示既体现了学校对文明风尚、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和艺术情趣的追求,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参与美化校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校大环境装饰与小设施布置有机结合起来。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剪、折、拼、贴等一系列动手过程,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形式和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中具有同样的创造意识。

5.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的开展使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多数老师把贴画教学融入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研究和贴画研究紧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开展艺术贴画的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们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等不同形式进行民间贴画艺术教育活动。如用贴出的人物、动物编写故事;引导学生用拼贴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拼贴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同学一起开化装舞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随形附物”式的涂鸦贴。这样的贴画教学不过多地强调技法和严谨的造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感兴趣程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贴画是一种乐趣,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打好贴画学习的基础。

如“随意形”教学: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如前面用过的大边料等,根据形状的特点联想事物,再进行拼贴,从而创作出具有观赏性的贴画作品。

2.“观花走马”式的“临贴”。“临贴”指把原样放在旁边,看着样子贴。有了上面的涂鸦贴学习后,学生就会希望自己也能贴出漂亮的作品,由于学生贴画能力有限和对贴画艺术的掌控不足等,学生还不能凭想法创作,这就需要提供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临贴”,争取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素材与技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临贴”有临变因素,学生在临摹的时候不要求百分之百相似,对大的结构可以适当用笔或指甲抠一下定位,同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细小的变化或增减,也可以是外形或动作上的变化,只要抓住原作的寓意和意味即可,让学生在临摹中学到优秀作品的精髓,添加自己的想法,又不因能力的局限而有所束缚,保持学生对贴画的兴趣。

3.“移花接木”式的组合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贴画基础后,可以让学生对不同贴画作品进行分解、组合、变形,创作出新的贴画作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贴画作品和题材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更多贴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为以后自主创作或主题创作打好基础。

4.“胸有成竹”式的自由贴。包括对贴画作品的默贴,还包括没有原样的创作贴,特点是对贴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自由变化或变更原来想法,贴出具有欣赏价值和一定想法与新意的作品。这样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组合,将剪、拼、贴等技法相结合,用贴画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贴画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精髓的意识,唤起他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和热爱。

5.“得心应手”式的创意贴。创意贴的关键在于“主题”的限制,不再是自由的、随意的,而是根据要求,运用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和造型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学生对贴画材料、造型、寓意等有一定量的掌握,并能较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也可以先画好设计图再拼贴,重点是抓主题,发挥创意,贴出特色。

这种“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分层教学法降低了学习难度,让贴画成为一种乐趣,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贴画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贴画文化的热爱,继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五、贴画的传承与创新

贴画材料虽然很简单,在农村很容易得到,但有利有弊。例如:彩纸色彩很丰富、很鲜艳,但容易褪色,更不能长期曝晒在太阳下;粮食类作物拼贴成的作品,非常富有立体感,但由于作物自身的重量,很容易掉下来,也很容易被虫蛀掉,所以怎样保存粮食类作物的贴画作品就成了一大难题。树叶贴画作品更难以保存,因为过不了几天,新鲜的树叶就会变黄、变硬甚至变脆。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贴画材料,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贴画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

1.树叶贴画。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具有别样贴画特色的画画,也提供了新的贴画材料――树叶。“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将生命与树叶紧紧联系在一起,哪怕泛黄的树叶也散发着生命气息。同时,生命崇拜是贴画永恒的主题,对祖先的崇拜和繁衍生息的观念在贴画中比比皆是。如果用具有生命寓意的树叶表现对生命崇拜的贴画内容,那么生命的文化寓意将得到最大体现。其次,由于树叶中水分的影响,需要将新采集的树叶夹入书册中压平保存,等水分干到一定程度时,再拿出来拼贴。也可以根据树叶色彩的变化,创作别有风味的作品。

2.泡沫纸贴画。泡沫纸严格来讲不是纸,而是一种具有一定厚度、易剪贴保存,不易扯坏的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殊软材料。不仅适合学生单独创作,还适合学生群体创作,而且创作的作品不仅有贴画的韵味,更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在剪贴时,要注意刀与刀之间连接的地方,剪下去要准确果断,否则线条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纸撕坏。

除此之外,瓜子壳、花生壳、树皮、蛋壳等材料的使用,前期处理有些麻烦,但用这些材料贴出的作品,既能保留贴画本身的美感,又因材料的特殊而使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韵味,获得新的欣赏价值。学生在选择材料的运用中,不仅提高了贴画技法,激发了贴画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实践领悟了创新的重要性与价值,将创新思维从实践运用提升到思想认同,有了技法的承载,思维创造力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六、贴画的普及与推广

在摸索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当初的研究模式,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将艺术贴画普及与推广开来。

1.“贴画”作为特色课排进班级日课表,保证每周一节课的活动时间。

2.每班设有一个艺术角:便于及时展示学生作品,更大力度地渲染气氛。

3.月月赛:每班每月进行一次“贴画小能手”评比活动,并喜报,借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贴画兴趣。

4.每学期组织一次评比:通过评比,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重视艺术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配合:每年“六一”节定为贴画教学展示周。通过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展示贴画作品,渲染学校特色,营造教学氛围,扩大社会影响。

6.一学期至少举办三次专题研讨会:便于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得失,研讨下阶段教学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7.创建一个陈列室:以更好地展示、保存学生作品。

8.优秀作品上墙:将优秀贴画作品用镜框装裱后挂在走廊上,让大家都能欣赏到真正美的作品,享受美的世界。

9.开展主题活动:紧跟学校主要工作开展相应的作品展览,如安全教育贴画展、绿色环保贴画比赛等。

10.编写校本教材:按不同年级、不同制作材料分工编写贴画教材,试将我校特色教育新经验、新举措及时推介,提高学校知名度。

贴画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孩子们。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在小学贴画教学中用“守”传承贴画文化,用“变”丰富贴画文化,要将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贴画艺术正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已经略有成效,应在全校师生中全面普及与推广,希望更多孩子传承并创新这一古老的中国艺术,让中华瑰宝在祖国各个角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第9篇: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

一、挂职学习情况:

学习初期,我就对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与工作日程表,我要努力争取担任一项具体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做适当的代课。在参与挂职学校业务校长以及教导主任的全程管理活动中,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兴华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认真考察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听取校长的经验介绍,探讨新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途径、方法,边学习边反思,将挂职校作为自己行动与研究的的平台,将自己融入其中,在现实的具体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预设和生成新的设想,以此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

(一)全方位参与管理:从进入兴华的第一天起,我迅速进入了副校长的角色,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活动,与领导、老师融为一体。期间我重点吸收了两位校长(高校长、王副校长)五位主任、一位教学主管的办学思想、科研意识、学习精神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参与每周一的巡查活动,开阔了眼界,在总结中提升自己。

(二)参加各种会议:只要有会议我必参加,周一巡查小结,周三青年读研会,周四班子例会,周五全体教师例会,平时的教研组活动、教科研活动、家长会、家委会、汇报会、在省古琴教学研究基地落成典礼前期,我参与了策划全过程,参加了学校的家庭趣味运动会、冰上运动会等等,从中感受校长应如何协调工作、策划学校各项活动的周密组织和管理,如何了解教职员工动态、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如何对前段工作做纲领性总结,对今后工作做发展性展望。

(三)深入课堂调研:课堂才是了解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抓紧一切时间体验课堂,听课152节,代课十节,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有了深度的了解。

(四)虚心请教:我的办公室设在副校长室,与校长室相邻,校长和副校长的校内外活动经常让我同行,我有机会了解校长的处事方式和方法,并就自己的困惑及时向他们请教。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五)与中层干部交流:多数时间我深入到教导处,了解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教研组、科研组、年级组等部门的运作情况和奖励办法,及时分析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经验的取舍。

(六)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机会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双语教学研究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英语节的筹办活动,“阳光助教——乡村教师进名校”——通河、依兰教师学习研讨活动,松北区校长培训班考察活动,动感课堂、家长开放日活动,与五常结对子送教下乡活动,我校与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学校,从而使自己挂职学习起到了辐射作用。

(七)在认真研读教育专著和期刊的基础上,记学习笔记,撰写心得,写学习日记,把每天的学习情况加以记录。收集、翻阅了很多档案材料,学习他们的规章制度,并加以整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感悟兴华教育

小学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公助学校,始建与1999年,学校现有学生四百多人,全部小班额教学。虽然建校时间较短,但是以它创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办学之路,从而成为香坊区品牌学校,中国双语教学十大名牌学校之一,省古琴教学研究基地——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古琴教学研究基地,市乒乓球和速滑培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培养目标“合格加特长,创新与发展”;校长高殊以独特的眼光提出了“掌握英语就是掌握世界”这一教育理念,学校以“构建英语化校园,创办双语特色学校”为办学特色,去年又成功地创办了古琴教学研究基地。

小学以发展创新、健康和谐、发展辉煌为工作基本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品牌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品位,学校坚持一个原则—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追求四个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特长的学生、创办有特色的学校。

(一)校园文化品位高。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体现学校的育人宗旨。小学在环境设计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双语标志,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分楼层设计了相关的主题。一楼主题:中华经典文学廊。主要是通过国学的系列学习,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等篇文的学习,了解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从而做到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二楼主题:西方文化双语廊。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国外的著名建筑特征、节日和风俗文化,并配有英语的介绍,充分展现学校“掌握英语就是走进世界”的办学理念,为学生习得英语开辟途径。三楼主题:理想与信念廊。在这里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崇拜的科学家、文人、艺术家等,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为自己设定奋斗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四楼主题:古琴文化廊。这里通过对古琴历史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古琴的样式、结构、琴派,让学生走进古琴的世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各中队还开展了挂班牌活动,班牌中用双语标志印制教师寄语、格言、班训等,使学生热爱班级,增强责任心。浓厚的人文校园让每一面墙说话,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和谐的班子群体。高校长主张班子成员的整体优化。她认为,一个好的班子肯定是一所好的学校。所以她对班子的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既要对自己的那摊子工作“布好局、谋好篇”,努力做一个“出谋划策的思想家、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善于开拓的外交家”,此外要求他们除了自身专业引领外,更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普通教师。高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每天想事、做事、做好事、做成事”,要求班子成员要律己、要量宽、要身先。在日常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合力,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各个部门的教师群体都以班子为榜样,争创优秀年级组、优秀群体。领导班子的工作很辛苦、劳累但很开心、快乐,他们善于释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塑造了有思想的教师。小学开展的“树兴华人形象工程”、“一学四爱活动”,争当名师,打造名师梯队。我仔细阅读了他们下发《教师百部读书目录》,内容涵概了很多方面。学校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平时读书,寒暑假也要读书充电,每人除了具体的读书目录外还要自制的读书内容,要求教师把读书作为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要求,并把读书学习、教育反思与发展创造结合起来,开展读书交流会、青年读研会,教师在用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位,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在每月末教师上交的工作反思就是实际经验的积累,看了以后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质量很高。讲到这里,自己产生了很多感想,反思自己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我们也要求教师写反思,而我们的教师把这项要求竟然看成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反思,只是应付检查而已,教师没有真正尝受反思带来的快乐。所以,我觉得自己在回来后首要的工作就是指导教师写反思日记,让每个教师都在反思中提高,以尽快促进我校教师的成长。

(四)传统文化造就了新人。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道”历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小学启动的“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的诵读工程,将《弟子规》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德育最高境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的实,当你走进校园,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是井然有序,特别是在下课,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外面做游戏,学生欢声笑语,上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自然成行,有序无声的走进课堂,学生遇到老师、客人都是彬彬有礼地用英语问好,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年来,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打闹、讲脏话的孩子。

(五)创办特色谋发展小学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兴华的一年中,我实际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在与高校长的谈话中也了解到,从开始探索到现在的稳定实施,应该说走过三个阶段:尝试探索——形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修订与创新。学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及教师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校本课程分为两类,学科类校本课程、活动类校本课程。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学生们的作品展,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宽广途径和展示平台。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把原有的变简笔画为黑白画、变版画为装饰画、变小记者课为双语小记者课,还新增了动画配音、礼品包装、英语课本剧、英文歌曲、埙,古琴、快板、形象礼仪等八门课程,小学的校本课程至今已达34门课程。作为市冰上教育基地、市乒乓球教学基地的小学,艺、体课程开发也是紧紧围绕国家提出的“2+1”工程,即每一名学生初步掌握古琴或埙的演奏技能,乒乓球教学进入课堂,学生的上冰率达100%。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学校更关注的是对课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要看学生选择的人数、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常规教学对教师进行评价,采用量化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在每学期末下发《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评价表》、《我给老师打打分》、《教师校本课程文本评价表》、《学生学习评价表》,最后的综合成绩列入教师的绩效评估。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三维发展,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双语教学,作为省EEC英语实验学校,学校把强化英语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突破点。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英语,开发了“英语沙龙”、“英语跟我学”、“英语阅读”等校本课程,编写了《Followme》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英语成绩在全省英语实验调研中名列前茅。学校也因此被确定为国家双语教学实验基地,在我省仅此一家。先后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进行了双语教学,形成了构建英语化校园的“六个统一”和创办双语特色学校的“八个途径”的英语网络体系,学生口语表达流畅。双语课教学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及达到英语大专程度的学科教师组成的,全体英语教师参与。在业务校长王岩的组织下,英语教师与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结合学校各项双语活动的开展,进行横向联系,使各学科在双语教育中尽可能协调发展。在我参加的每次的双语教学观摩课后,双语教师和学科教师都相互交流,并认真撰写“听课体会”、“教后反思”等,为学校双语教育实验进言献策,提出合理建议。全校45岁以下教师定期参加英语日常用语的“过关考核”、逐步提高了全体教师英语口语水平。英语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辅导员又是“考官”。全体教师跨学科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对课程教材的研究,逐步达到了“双专”化。小学教师的学习精神是我从未看到过的,校长带头学英语,带头用英语对话,班后教师相互学习,似乎每个人都是一名勤于上进的学生。我被感染了,也开始学习英语了,简单的学科用语讲的也比较流利,收获还是很大的。小学相继开发的英文课本剧、原版英文动画配音、双语小记者、英文歌曲等显示出学校教师的群体智慧。

在双语教学特色基础上,把古琴教学列为又一特色增长点。“传承古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古琴作为学校的又一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具有一项艺术特长,为塑造完美人格奠基,这在全国尚属首家。每月的一次古琴知识广播讲座、每周一节的教学琴课、每日的琴曲欣赏,已经普及到全校各年级。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尝试编写了古琴教学讲义;学生回到家里采用自制简易“古琴”进行练习,加以巩固。我亲眼目睹了古琴教学研究基地的奠基典礼,参加了古琴知识培训,是两名古琴教师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在业余时间也跟随学习弹古琴。另人惊叹的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很多学生的古琴演奏已经达到了四至五级水平,暑期有13名学生参加了北京“登长城迎奥运周年庆典”大型演奏会。小学的古琴教学,不仅填补了古琴教育在省的空白,而且还成为我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

(六)常规管理显实效

小学以课改为重点,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抓手,紧紧围绕学校“一、二、三、四、五工程”这一总目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学科教研,优化课堂教学,抓常规,抓质量。教学工作以“六关”工作为中心,将工作自查、互查、抽查、平时查与突击查、教研组查与领导查相结合,使教学工作抓得实在、有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反馈抓的实,效果好,促进了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调研和监控。学校推行了随堂听课制,以规模随堂听课和不定期随堂听课相结合。听课时注重听、测、析、导相结合。在每次领导听课后马上与教师交流,要求交流后教师上交二次备课教案。

短短的一年挂职学习时间,我却受益匪浅,学到了真东西,感受了新思想。在此,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讲出来与同仁们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我谈谈挂职学习后的几点思考:

1、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要能正确定位,切合社会和学校实际,让教师、学生、家长认可。校长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渗透、指导、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从而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努力目标。我们与小学虽然存在着城乡差异,“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却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发挥我们自身的潜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办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应该深度思索的问题。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就是一个见证。

2、校长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文化乐园。

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和配备现代化固然重要,但这仅是一方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应根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来自于学校,营造一种氛围,切合实际,能调节师生情绪,陶冶师生情操,让师生愿意而且快乐地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如小学的设计,很具艺术性,那别具一格、精致幽雅的读书会,具有很浓的文化气息。我县很多学校校园内的宣传标语,条条真切,橱窗里公布栏、荣誉栏都也都能激发师生的士气,但是应注意的是新、奇。

3、校长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凭借人格魅力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管理策略,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承认校长的人格在学校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不断修身养德,加强情感管理。在这方面,我们的很多校长都很成功。也是我们这些副职学习的榜样,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4、校长要立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对每个教师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有经验的,还是没有经验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普通的——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只有学习与体验、反思与交流,掌握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各种能力,才能不断的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适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所以,校本研修工作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与城市相比,我们的环境、条件、师资都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根据我们的自身实际,挖掘教师内在潜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想,为教师提供研修时间和空间很重要。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可采用开放式的研修策略:包括内容、学习方式、目标、个人提高和研修成果。有序学习、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走出校门提升品位将是很好的途径。作为业务校长一定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将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制定较完善的适合自己校情的管理机制。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培训途径,才能使教师汲取专业化成长源源不断的能量,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也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注入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