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旅游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4日
一、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在旅游服务中的具体运用。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523.8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互联网正在冲击传统旅游业,线上旅游如日中天,人们不再盲目跟随传统跟团游,而是选择线上极具个性主题的出游项目。
“互联网+旅游”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全媒体、病毒式营销、移动端报名、定制式线路、自助化行程等,互联网在游前、游中、游后随时发力,同时通过线上的信息展示、营销、互动、决策、预订、支付等反作用于线下旅游体验服务的加强,形成线上线下服务体验的闭环线路。游前,不再单是线上旅行服务商提供的简单的“酒店+机票”预订,而是更加注重信息咨询服务和旅游攻略展示功能,此阶段,丰富的资料和可信的评价是旅游服务的核心;途中则需要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管理,景点周边的实时交通信息、购票排队状况、景区内游客密集程度等等,实现旅游过程智慧化;游后,回味无穷,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旅游心得,形成旅游攻略扩散旅游产品信息,形成“互联网+旅游”的循环效应。节省旅游成本,提供超值、超方便、超愉悦旅游体验是互联网之于旅游的最大作用功能。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不少大学们主要通过在线旅游网站以及相关APP获取旅游信息,自制智慧化之旅,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特征。
1、信息搜集工具: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是名副其实的“拇指族”,因此其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及PC互联网,通过旅游APP、论坛或是交友软件(QQ、微信等)了解并认知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咨询、旅游营销活动等。
2、旅游产品偏好:重视产品价格和旅游体验。大学生作为较高学历者,知识及各方面的素养都较高,易接受新事物,旅游主观意愿十分强烈,虽然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但由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增加、参加勤工俭学、各种奖学金获得等原因,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资金,出游频率较高,但仍然重视旅游性价比,讲究经济实惠。在其旅游过程中,乐于学习并认知新鲜事物,吃、住、行等物质要求较低,享受的是游的体验,倾向于选择自然风景或是民俗风情旅游地。
3、旅游时空特征:高度季节性+近程旅游。学生自由时间多,周末、小长假、寒暑假等,因此其出游时间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节假日,在学生旅游市场中,春游特征尤为明显。自由时间虽多,但每次集中的时间不长,加之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及出游顾虑较多,一般表现为以省内近程旅游为主。
4、出游方式:团体出游,从众心理强。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在校群体,校园内班集体、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等团体较多,大学生出游不仅仅是为了认知的提升,也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因此以团体出游为主,宿舍团体、班内团体、组织内团体等,注重的是团体出游时热烈、青春、活跃的气氛。
5、出游心理:注重认知学习,喜爱晒图分享。大学生学习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注重的是眼界的开阔以及为人处世的技巧,其社会认知需求强烈,通过旅游不仅仅是单纯地见识那山那水,也是在见证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形形人与事的演绎,有助于培养校园内大学生全面的社会认知能力。教育提倡知识交流与经验分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晒,晒图、晒心情、晒动态,通过晒去分享所见与所得,旅游也不例外,游前、游中、游后都会晒,通过分享增加交流,也扩大了旅游信息的受众面,无形之中实现了旅游信息的传播与旅游形象的营销。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在线营销策略
结合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以及互联网的优势,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线上旅游产品并制定线上旅游营销策略。
(一)开发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线上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多种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大学生旅游的体验性、社交性、近郊性、优质低价性等需求,这是从根本上有效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途径。具体可以开发以下适合网上销售的旅游产品:
1、高校互通游:新生入学时,为加强新生之间的交流,并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组织新生游自己校园,游本市其他校园。
2、自行车自驾游: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可以作为一个自行车租赁平台将其他学生的自行车统一集中起来在周末时进行对外出租,赚取中介费;为增加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设计近郊自驾旅游线路,在适合的季节推出。
3、徒步旅行:符合大学生的环保需求,围绕市内或近郊旅游景区展开,既节俭成本,又提升了愉悦度。
4、花样毕业旅行:结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符合其专业特征的线路旅游产品。
5、毕业生母校追忆游:毕业生毕业后都会组织毕业周年聚会,这个时候他们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愿意选择与旅行社合作制定追忆旅游线路,一般追忆旅游线路要包括校园游和校园外精品游。
6、特定节日游:比如情人节、重阳节、中国旅游日等特定节日,大学生的出游意愿更为强烈,这个时候围绕节日特征设计节日化的旅游产品将更受学生欢迎。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渠道制定多元化线上营销策略
1、充分利用微营销。微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微信、微博等微通讯工具,微营销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征,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网站微信号,从而将旅游产品信息及时更新传播到关注者的微信空间,利用已关注者微信空间的信息分享实现二次传播。通过微信、微博关注,旅游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旅游产品的更新和活动动态,而且大学生群体之间微信链条长,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微信好友关注实现旅游信息的二次乃至多次推广。
2、加强网络资源合作。网站通过交换链接、交换广告、内容合作、用户资源合作等方式,在具有类似目标网站之间实现互相推广的目的,其中最常用的资源合作方式为网站链接策略。旅游产品供给方网站积极与高校官方网站或学生论坛交换链接,一方面为高校教育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线上旅游产品的认知度。
3、挖掘网络影视营销资源。网络影视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活动,此处的网络影视营销不是在网络影视中插播宣传片,而是找出网络影视中对大学生引起轰动效应的场景或活动的实景营销。如当前很多真人秀综艺节目均选择在旅游景区拍摄,不仅展现了景区的风景特色,也开发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项目,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经常观看并向往能够亲身体验的场景和活动,因此可以挖掘这些网络影视场景和旅游娱乐资源,将其置身于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并用微营销或网页营销传递给大学生,吸引大学生团体游或是团体素质拓展训练。
4、制造旅游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事件具有瞬间聚集眼球、形成舆论话题的效应,适时策划旅游热点事件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在大学生市场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如选取旅游目的地文明旅游使者、大学生旅游志愿者等,通过选拔赛扩大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大学生市场中的受众范围与文化认可,从而刺激大学生的旅游欲望。
三、小结
大学生往往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愿意选择与旅行社合作,而自身又缺乏对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目的地的了解,也就导致了其很难规划和设计旅游行程,“互联网+旅游”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市场难以拓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大学生“智旅”的需求。这个“智旅”智慧,一方面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计算机、手机实行智慧化旅游;另一方面也是指帮助大学生明智地旅游,即在实践旅行中交流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在社会深度认知提升自我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摘 要:以市场细分理论为基础,研究沈阳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选择市场细分变量,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差异化分析。
关键词:沈阳;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9102
1 研究设计与过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借助SPSS软件,选择市场细分变量,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做差异化分析。问卷内容如下:第一,样本人口统计特征;第二,乡村旅游者的需求认知和资料搜集;第三,乡村旅游者的购买决策。研究对辽宁省内东陵、新民、铁岭、丹东、本溪五个乡村旅游景点的游客进行调查(乡村游客源市场多为近程旅游,故省内居民是沈阳市乡村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调查方式是将印制的300份问卷发到旅游者手中,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回收率81%。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样本结构分析
调查样本包括不同年龄(20岁以下5.8%、20~30岁35.5%、30~45岁34.7%、45~60岁17.4%、60岁以上66%)、不同性别(男488%、女512%)、不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6%、高中、中专及职高165%、大专及本科562%、研究生及以上157%)、不同职业(政府工作人员16%、公司职员33%、个体职业者83%、离退休人员83%、学生19%、工人83%、军人3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9%、其他83%)和不同收入水平(1000元以下206%、1000~2000元256%、2000~3000元298%、3000~5000元190%、5000元以上50%)的乡村旅游者,样本涵盖面广,调查对象随机性强,大大提高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分析基础。
2.2 沈阳市乡村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和旅游消费额的高低,是衡量细分市场重要性的关键。研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月收入水平五个角度对沈阳乡村游市场进行分类,借助SPSS软件,运用方差分析法,逐一调查分析其停留时间和日平均消费额,进行卡方检验,验证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确定有效的细分市场变量。通过数据分析,选取年龄、职业、月收入水平作为客源市场的细分标准。根据调查数据,结合访谈结果,沈阳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情况如下:
从年龄角度看,客源市场可细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0~45岁”、“45~60岁”和“60岁以上”四个子细分市场。通过对企业和游客调查访谈,客源以30~60岁年龄阶段的游客为主,20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游客为辅。
从职业角度看,客源市场可细分为“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个体职业者”、“离退休人员”、“学生”、“工人”、“农民”、“军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其他”十个子细分市场。通过对企业和游客调查访谈,客源以公司职员、工人为主,学生为辅。
从月收入水平角度看,客源市场可细分为“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以上”五个子细分市场。通过对企业和游客调查访谈,客源以“2000~3000元”为主,“3000~5000元”为辅。
综上所述,沈阳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应选择四个目标市场: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2000~3000元”的旅游者;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3000~5000元”的旅游者;年龄“45~60岁”、职业“职员和工人”的旅游者;年龄“20岁以下”、无收入的学生群体。
23 沈阳市乡村旅游目标市场间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研究借助SPSS软件,采用多元对应分析法,分析不同目标市场间的消费行为差异。
2.3.1 细分市场1(“30~45岁”、“职员和工人”、“2000~3000元”)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为健身休闲、放松心情,次之是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原因在于该群体生活工作压力很大,通过乡村游,可以亲近自然、亲近乡土,让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净化他们的心灵,忘掉他们的工作生活的烦恼,使自己在心理、生理上得到彻底地放松。
第二,出游方式。调查显示,该群体最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其次为同朋友、同事出游。可见,家庭市场与伙伴市场是乡村游的开发的重心,它是联络亲情、增进友情的一个手段。相关企业在开发乡村产品时要兼顾游客的情感需要,突出产品的“乡村性”,营造亲情和友情氛围。
第三,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该群体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各类旅游网站获取信息,旅行社方式也占有一定比重。可见,对于该市场,口碑宣传和网站宣传是旅行社的工作重点。
第四,购买决策。调查显示,该群体停留时间倾向为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200元左右。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旅行社包车、其次为自驾游。该市场规模很大,对乡村旅游需求欲望较强,多为城市各个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出游频次较高,但由于收入限制,对的价格颇为敏感。
2.3.2 细分市场2(“30~45岁”、“职员和工人”、“3000~5000元”)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为健身休闲、放松心情。这部分群体经济条件好、知识视野开阔,工作压力大,他们真正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对乡村性要求不高,喜欢的景点类型为康体休闲型,希望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内身心得到彻底地放松。对于该市场应抓住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打造乡村度假品牌。
第二,出游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同细分市场1,不重复叙述。
第三,购买决策。调查显示,因为该群体经济条件较好,对产品、服务要求较高,日人均旅游消费为300元左右。由于工作、社交的繁忙,在停留时间倾向为两天。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自驾游,其次为利用公共交通自行安排。
2.3.3 细分市场3(“45~60岁”、“职员和工人”)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为怀旧情结,其次是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可见老年游客多有怀旧情结,选择乡村游多是对过去“知青情结”的追忆,喜欢民俗风情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出游方式。同细分市场1,不重复叙述。
第三,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该群体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报刊杂志比率都相对较高,旅行社方式也占有一定比重。可见口碑宣传、报刊杂志是旅行社宣传工作的重点。
第四,购买决策。调查显示,该群体停留时间集中在两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200元左右。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旅行社包车、其次为自驾游。可见该市场群体以家庭或旅行社组织为主,旅游花费偏低,强烈的回归愿望导致农业节庆、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2.3.4 细分市场4(“20岁以下”、无收入的学生群体)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旅游动机主要为扩大知识视野和品尝乡村美食。这主要是因为生活经历影响,城市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缺少对农村的认知,因此他们对乡村各种事物和农事活动充满好奇,有强烈求知欲望。因此,该群体最喜欢的景点类型是民俗风情型,其次为特色餐饮型、农事体验型。
第二,出游方式。同细分市场1,不重复叙述。
第三,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该群体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旅游网站。可见口碑宣传、网站建设是旅行社宣传工作的重点。
第四,购买决策。调查显示,该群体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旅行社包车,停留时间为三天、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100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群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学生群体,一类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由教师、家长带领,停留时间为一天。高中生、大学生一般是与同学、朋友结伴自由行,停留时间倾向为三天。同时,由于学生群体在经济上存在依赖性,所以旅游花费偏低。
3 结语
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沈阳乡村旅游市场细分标准为年龄、职业、月收入水平。第二,沈阳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有: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2000~3000元”的旅游者;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3000~5000元”的旅游者;年龄“45~60岁”、职业“职员和工人”的旅游者;年龄“20岁以下”、无收入的学生群体。第三,主要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除出游方式外,在旅游动机、获取信息渠道、购买决策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企业应加强对客源市场的调查,挖掘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其消费行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群体的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飞,沈雪梅.江苏省台湾客源核心细分市场筛选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相应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6).
关键词:小南村;乡村旅游;网络;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45 -03
2015年8月,在安徽黄山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坚持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一、小南村概况
位于旅顺水师营的小南村地处旅顺口区的正中心,与旅顺口区政府仅有不足一公里的距离。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气候特点为此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旅顺这片土地从不缺少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水师营的历史可上溯到290年前即公元1715年。当时,清朝水师在此驻扎,所以称之为“水师营”。它亲历了、日俄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外近代史上备受瞩目。
旅顺小南村蝶恋花蝴蝶园不仅是大连市首家蝴蝶园,更是目前东北地区蝴蝶种类最为丰富的蝴蝶产业园区。小南村从国外引进了数十种珍贵蝴蝶品种,力图将蝴蝶文化打造成小南村的一大旅游特色。除了蝴蝶园,太空植物王国是小南村近年来推出的另一特色旅游产品。小南村的太空植物王国是目前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集航天知识与农业知识于一身的科普展馆。除此之外,小南村还投资建设了农家风味餐饮店、樱桃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等,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游览、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另外,旅顺小南村七彩南山风景区的篝火晚会、烧烤及多项以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以其极强的互动性、文化性成为小南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小南村以小南村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引进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并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实现了小南村的华丽蜕变。
二、选题背景
(一)旅游资源分布平均,产品形式多样
近几年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受到游客们的热烈追捧。与那些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相比,小小的乡村确实少了些令人震撼的景观,但乡村旅游带给游客的是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大连旅顺小南村,曾获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标兵,是集全国首家太空植物王国、全国最大的万福鼎、东北首家蝶恋花蝴蝶文化创意产业园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落,因此我们选取大连旅顺小南村作为研究对象。
(二)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发展潜力巨大
该村获得过很多殊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旺季过旺、淡季过淡,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营销手段陈旧,宣传力度不够强等。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小南村,在安逸平和的乡村中找寻单纯的快乐,我们决定采用网络营销这一流行的营销模式,对小南村的各项旅游项目和农业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为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一条更为长远的道路。
(三)政府主导力度加大,相关政策放宽
大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少不了政府在政策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对于现在国内大热的乡村旅游,旅顺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上了旅顺旅游产业发展的日程,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大连旅游的新宠。在政府的主导下,旅顺对乡村旅游给予了资金、信息与政策支持,推进了旅顺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南村以樱桃等特色农业产品为依托,面向市场化,在资源和市场的双向指导下,秉承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的旅游项目,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供给的有效性和经济可行性。
(四)旅游网站发展迅速,上网人群激增
从途牛揽下林志颖和周杰伦两大明星代言到携程与去哪儿的世纪联姻,有关旅游网站的新闻最近霸占了各大网站,也赚足了人们的眼球。现在无疑是旅游网站的黄金时代,据调查目前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正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接受网上购票报团这种快捷的出游方式。小南村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旅游网站合作无疑是一个捷径。
三、市场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顺当地民众对旅顺小南村的认知程度,我们随机选取了50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大连市内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并收回了有效问卷478份,把人们对旅顺小南村了解程度等数据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并从这些反馈信息中对小南村未来发展前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儿童市场
通过调查得知,儿童对于小南村的认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小南村有手工胶画制作、地震体验、放飞蝴蝶和小动物喂养等适合小朋友参加的特色科普活动,所以小南村在儿童市场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鉴于小朋友年纪较小还没有独自出行的能力,而如今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少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同大连各小学进行协商合作,承接小学生集体室外科普活动,让小朋友从小就可以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而小南村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团体票价优惠。另外,集体出游时间不要定在旅游高峰期,能充分利用非假期或休息日的旅游淡季时间。
(二)青年人市场
对于青年团体选取了大连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到大学生对小南村的关注程度仅占20%,期望度占32%,大学生对小南村的兴趣度占28%。采访时很多同学表示对小南村很感兴趣,中青年往往是乡村游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是潮流时尚的追随者,喜欢求新求异,敢于积极尝试,而且具有自由支配的支付能力。
(三)老年人市场
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小南村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与儿童和青年人市场相比,所占比例较低,他们大多是在观看景色的同时以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为目的。老年人对于小南村的了解甚少,我们还发现目前来小南村旅游观光的大多是外地的中老年人,对于小南村的了解少,但是他们对于小南村有极大地兴趣,带着好奇来小南村进行旅游观光。
四、服务产品项目网络营销对策及方案特点
“线上”主要是指利用大众媒体来向消费者进行宣传,如通过网站刊登图片及文章等,也包括赞助、大型活动的营销、公关等。BTL(below-the-line)主要指与消费者发生直接接触的媒介,如派送传单、举办活动和宣讲会等等。
(一)线上工作
服务产品组合表
(二)线下工作
为了配合线上活动,我们多次到小南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与小南村负责人建立很好合作关系,景区负责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信息,负责人为我们的调查研究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在大连市高校学生中做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连高校学生对于旅顺小南村的认知程度,我们小组成员在大连高校学生中随机选取2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收回了有效问卷165份。此次调查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景区发展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还为景区设计了优惠卡片及宣传海报。优惠卡的主色为绿色,意在突出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一大主题“回归自然,感悟生命” 。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我们则采用了蝴蝶剪影元素,以此来突出小南村的蝴蝶文化特色。
(三)网络营销活动设计
单纯的网络宣传难以对游客产成巨大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还根据小南村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线上宣传活动。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还有一部分游客来小南村是为了拍摄照片。对于这些摄影爱好者们来说翩翩起舞的蝴蝶配以奇特的植物绝对是理想的拍摄题材。在微信和微博当中召集这群人的作品进行投票,利用他们的作品来吸引广大的群众。另外获(下转第100页)(上接第46页)奖者可以获得免费年卡一张,这些人可以在一年内到蝴蝶园拍照。我们还可以与摄影爱好者商谈后利用这些资源举办图片展或制作纪念明信片等。
(四)方案特点
随着近年来智能移动通讯仪器的普及,互联网以势不可挡之态势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模式早已影响了各行各业。本文也借助这股势头把旅游产品推广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特色如下:
1.独具一格的网络营销策略。采用品牌营销策略,树立旅顺 小南村旅游景区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小南村的知名度,增加其客流量;同时采用SNS营销的分享与口碑策略,通过游客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分享景区信息,以其传播效率高、传播人群广泛的优势宣传和推广小南村,而这基于好友信任关系链的传播势必会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信服度。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2.极具创新的发展模式。采用“环形联动”模式,通过对旅顺小南村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旅顺乡村游的长远发展。
3.极强的方案辐射性。以旅顺小南村为切入点,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对原始生态、休闲自然的重视,引导他们保护生态文明,保护自然景观,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4.独具特色的宣传和推广。制作精彩的视频和博客等宣传小南村,有利于大众增加对小南村的兴趣度和吸引力,形成自主点播和双向互动的结合,使得小南村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5.广阔的普适度。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使其在人际传播上更具亲和性,兼具时效性、互动性,推广实现小南村发展目标,让更多的人宣传和推广它,走进和发展它,研究和保护它。
参考文献:
[1]李效筠.乡村旅游发展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性研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3,(05).
[2]曹洪珍.大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
[3]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06).
[4]卢小丽.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01).
作者简介:
关键字:社会适应性; 涉外导游; 职业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38-04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明确指出:旅游业是 “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中国的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将达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达8300万人次。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广东省现有近千家各类旅游社,其中国际旅行社199家,国内旅行社784家,其中具有出境游组团资格的旅行社131家。全省共有13129人考取了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其中取得中、高导游员等级仅536人,取得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仅4040人,取得出境领队资格仅3021人。
出入境旅游的迅速发展,国际旅行社业务的增多,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十二五”期间, 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涉外导游方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解决一方面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一方面旅游企业又严重缺乏高级导游服务人才的矛盾,是值得旅游英语专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涵义
社会适应能力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竞争意识、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
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主体教育;促进人性健全教育,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旅游英语专业、涉外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地服务意识、掌握旅游相关知识、具备高水平的涉外导游服务能力的人才。但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还可以适应与涉外导游服务、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相关的其他岗位,熟练掌握外语技能,并能应用其它涉外服务工作。这样的人才是称得上具备了社会适应能力的。
本文选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涉外导游方向)作为调研样本,是由于该专业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广东)的通过率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95%报考英文导游资格证的学生中,近三年来初次通过率平均达到65%以上,2011年英文导游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79.2%,远高于全广东省30%左右的考证通过率。在专业技能培养效果较好的基础上,调查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
二、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1.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涉外导游方向)的学生,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近三年就业率平均为98.8%,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英语导游、海外领队、计调、旅游电话营销、前台接待等相关旅行社岗位工作。
2.涉外导游方向学生社会适应情况及分析
该专业涉外导游方向学生在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英文)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大约有70%是做导游,在旅行社入境部做接待、计调及其他行业的占10%。在毕业一年后,对毕业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发现,在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毕业生中,约有40%的学生放弃做导游这一行,出现了涉外导游职业生涯短暂的现象。
下面对这些导致学生离开导游服务岗位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原因一“导游工作收入不稳定,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首先,这是该职业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导致导游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应当看到,珠三角地区很多有影响力国际旅行社比如广之旅、南湖国旅等旅行社对于导游人员是很重视的,广之旅经常会有培训和选拔考试,在该企业从事一段时间导游工作后,可以参加选拔考试,通过考试的导游员就会成为常用导游(以前为兼职导游),常用导游的收入、 团队档次和出团次数都有保障。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则是每周都有导游培训,而且会将导游评为1星~5星,定期考核定级,5星级导游可以带出境团。所以,不是做导游员一定没有上升空间,收入一定没有保障,相反,要求从业人员一定要懂得毕业后延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才能有更好的收入保障和工作环境保障。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职业延伸和拓展能力,具有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原因二“工作辛苦”。这种感受是初入这个行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会有的。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强,服务技巧不够。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强主要是由于在校期间很少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尤其是女生,更加缺乏锻炼。笔者曾有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导游技能大赛获得较好成绩,可在回广州时,该学生因为拿不动自己的行李箱,险些没赶上火车。这样的身体素质,即使导游讲解再出彩、基础知识再扎实,也无法胜任导游服务工作。导游不是白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员需要经常在外奔走,爬山、走路、坐车是家常便饭,还要在旅途中为游客提供旅行生活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无法胜任此工作的。
(3)原因三“遇到客人刁难,受气”这反映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够。毕业生与客人沟通能力较差和服务技巧不娴熟都会导致客人不满意,甚至投诉导游,因此只有掌握一定的旅游服务心理学知识并在长时间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才能实现游客与导游的良性互动。
总体而言,导致学生动辄离职,放弃涉外导游服务工作的原因背后,反映了学生在职业延伸和拓展能力、职业态度、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不足。
3.决定涉外导游方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因素
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社会知识、人际关系、社会服务意识。
为使调研结果能更加准确,还对国际旅行社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以上五项的排序方面,有一项区别很大, “专业素养”这一项,企业是非常看重的。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影响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依次是社会服务意识、专业素养、应变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知识。企业看重的专业素养,在学生眼里被忽略了,这反映了学生在职业态度方面有比较大的缺陷,如果不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体而言,目前旅游英语涉外导游方向的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了一定的导游服务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但是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这是导致其社会适应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知识、职业技能。 根据前文分析,针对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方面的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职业态度的养成、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个人的职业态度,对其职业选择的行为有所影响,观念正确、心态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较积极、慎重,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较大,相反地,观念不正确、心态不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具有推诿搪塞、轻忽草率及宿命论的倾向。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许多行为、价值观都是在校园中养成的,学生在选择职业之前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渡过,因此,职业态度的养成亦是 专业教育的重点之一。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应实行职业试探及职业辅导的工作,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职业试探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职业辅导则是协助个人了解自己及各种职业数据,并从事选择职业、准备职业技能、进入某种职业,并使其在职业上求发展的一种历程,所以,职业辅导对职业态度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Frank Parsons 提出职业辅导有三项原则:(1)对自己的了解:即了解个人的智力、兴趣、态度和缺陷。(2)对各种职业成功的认识:提供有关工作上所需的态度、教 育、训练、进度和报酬等数据。 (3)阐明个人对职业的关系:合理的了解自己和各种事实的关系,及自己工作的潜能和环境的事实。
涉外导游专业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压能力,建议开设针对涉外导游服务工作特点的职业指导课程,请有导游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或者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行业的工作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在充分、正确认识涉外导游工作的特点、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涉外导游服务人才。
2.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珠三角旅游产业发展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如与广东省旅游局导游考试办公室、广州市旅游协会等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地处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珠三角的地缘优势,与著名的旅游企业深层次合作,采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动式企业全程介入”模式(如图1所示);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考取英语及小语种的导游资格证书;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3.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实习实践培养质量
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对于其将来就业、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保障实习实践的质量。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省内高职高专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实多数都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学校通过实习单位证明来认可学生的实习行为,这样的管理方式无法从过程中监督、保障学生实习质量,更加无法帮助学生跨过初入导游服务行业的门槛。
因此,应当深化校企合作,将实践实习过程进行科学、细致管理,明确实习实践的目标,制定科学、规范、严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学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例如,学生在旅行社进行实践学习时,应当从出团数量、出团质量、考勤、培训课表现、游客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如果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出现任何问题,企业与任课教师都应当及时沟通处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工作。
下表是校区合作基础上的实习实践评价方式概述,参与实习实践的三方各有职责,尤其是校内指导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实习实践的动态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尤其是在带团过程中出现事故、与客纠纷、被投诉等情况出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改进的办法,逐步提升带团控团能力。
四、启示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步具备了英语讲解、跨文化交际、导游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但是从人才成长过程来看,涉外导游方向的毕业生毕业初期并不能立刻从事涉外导游服务工作。根据对珠三角地区大型旅行社的走访调查发现,旅游企业为保证出入境团的接待质量,只会安排具有一定导游服务经验、娴熟的导游技巧和熟练英文沟通能力的导游员担任入境团接待和出国领队的工作。即学生在毕业时要先从事国内导游工作,以便积累带团经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还没有做到涉外导游员就已经放弃这项工作,转而从事其他工作了。但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企业的考察,从事涉外导游服务。一旦从事了涉外导游工作,就会因为接触人群不同、待遇较高等原因,具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生涯大大延长。
综上所述,要解决导游服务人员流失率高,旅游企业严重缺乏高级旅游服务人才的问题,旅游英语教育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高,与旅行社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涉外导游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美玲,安立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世纪桥,2010(23).
[2]梁悦等.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想[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4).
[3]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J].比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