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术的种植与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S56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74-03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等,以根茎入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1],是中医药方中最为常用的一味药,有“十药九术”之说。咸丰白术因其尾部圆大,上部颈项细长,形似鸡腿,俗称“鸡腿白术”[2]。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第79号公告正式批准对咸丰白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由于浙江于潜、安徽宁国等白术主产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野生白术资源已濒临灭绝[4],人工种植面积也逐年萎缩。而白术年用量在1万t左右,同时白术也是重要的出口中药材,主要出口韩国、日本,国内外需求量较大。2011―2012年,白术出口量大幅增加,2013年,我国白术出口量达1.65万t[5]。因此,种植白术前景广阔。
18世纪中叶,白术经湖南传入咸丰,当地人民利用咸丰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优势,以栽种白术等经济作物为主业。清道光年间,咸丰白术开始叩开山门,走向山外。《施南府志・方物志》载,“金峒、唐崖(该县小村、清坪一带)产术,入药甚佳。……皆为夔州(重庆万州一带)商所购”。民国时期,咸丰白术在川东等地已小有名气。随着咸丰与外界联系增多,白术栽培得到一定发展,但仍以药农零散种植为主。解放以后,咸丰白术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分别在小村和清坪建立了药材场,开始大面积专业化种植白术、黄连等药材,使中药材逐渐成为该县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咸丰白术发展步入了黄金时期,咸丰白术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并很快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为“咸丰白术”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原始基础。
在当地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加大科研投入,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白术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白术种苗生产技术规程》《咸丰鸡腿白术》等多项湖北省地方标准。杨永康等[6]对咸丰白术的品质评价进行了研究。杨永康等[7]对咸丰白术栽培类型鉴定及育种进行了研究。通过提纯复壮良种选育、种子种苗良种生产及白术药材规范化种植等多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改进生产、加工技术,有效提升了咸丰白术的产量及品质,为咸丰白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咸丰县小村乡已建立了咸丰白术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目前,白术种植面积达2 000 hm2以上,年产量逾1.05万t,约占全国白术常年产量的55%。现在咸丰县已成为湖北省白术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和药材、种子种苗集散地,并辐射到全国及湖南、四川、重庆接壤县(市)。
针对白术的具体特点,进行了海拔高度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研究、不同等级种苗种植密度试验研究、白术种子生产留蕾试验研究、种子处理技术研究等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海拔高度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研究
分类别分地点选择5个样点,每点随机抽取20个样株,分别测定株高、分枝数、茎杆数、叶片长和宽、根茎长和宽及茎杆地径;将根茎去除泥土、须根后,用天平测定鲜重,再用烘箱控制温度40~60 ℃烘干至恒重时测定干重。
1.2 不同等级种苗种植密度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研究
1.2.1 试验方法。将不同等级的白术种苗栽种到各小区,本试验按照种苗不同等级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共设3个种苗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种苗(表1)。按株行距设置4个种植密度,即株行距为30 cm×35 cm(Ⅰ)、30 cm×30 cm(Ⅱ)、25 cm×30 cm(Ⅲ)、20 cm×30 cm(Ⅳ)。每个处理设3个试验小区,药材采收时测定各小区产量。对各个试验小区进行常规的白术生产种植管理,播种前用9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浸泡2 h。
1.2.2 田间设计。每个小区面积为15 m2(1.5 m×10.0 m),起垄1.2 m宽的高畦,沟宽30 cm,沟深10 cm,株行距同小区试验。生产操作均按常规种植管理进行。
1.3 留蕾数对咸丰白术种子生产的影响研究
在白术种子生产过程中摘蕾是一个重要环节,摘蕾关系到种子的质量,关系到第2年育苗的情况,留蕾数量在不同种植地区有不同要求。本试验以种子发芽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比较不同留蕾数量对白术种子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留蕾数量。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A:留蕾1个,处理B:留蕾3个,处理C:留蕾5个,处理D:空白(不摘蕾)。每个处理从试验小区内随机选取植株10株,并一一挂牌,留蕾时需尽可能保留主枝上端花蕾,采收时间统一,种子收集时从挂牌植株中随机选取3株,故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结实率、测定重量、测定发芽率。
1.4 种子处理技术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播种前处理方法,确定最佳的提高净度和发芽率的方法,本试验可有效指导田间试验,为稳定达到高产提供技术支持。将同一批的一级种子随机分成3组,设置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100粒。处理分别为处理1:空白(不处理);处理2:用水浸泡24 h;处理3:用水浸泡24 h后用9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浸泡2 h。每个重复均参照GB/T354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发芽试验的要求进行种子发芽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拔高度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生长的影响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海拔上升植株高度呈递减趋势,海拔900~1 200 m植株分枝数、茎杆数、茎粗、叶数等项指标适中,产量和根茎折干率较高,属于白术适宜的种植区域。
2.2 不同等级种苗种植密度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
一级种苗不同密度试验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一级种苗4个处理的产量在F0.05水平,处理Ⅰ、Ⅱ与处理Ⅳ均有显著性差异,处理Ⅰ的产量最低,按折干率34%计算,折合干重4 587.7 kg/hm2,处理Ⅳ的产量最高,折合干重4 920.9 kg/hm2,均高于4 500 kg/hm2以上。在F0.01水平时,处理Ⅱ、Ⅲ和处理Ⅳ均无显著性差异,故选择干产4 780.4 kg/hm2的处理Ⅱ以上的种植密度,即种植密度大于30 cm×30 cm均能取得良好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二级种苗的产量在F0.01水平时,处理Ⅰ、Ⅱ、Ⅲ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Ⅰ产量最低达不到4 500 kg/hm2,处理Ⅱ产量折合干重4 592.3 kg/hm2,处理Ⅳ产量最高,折合干重4 825.7 kg/hm2。在F0.05水平,处理Ⅱ与处理Ⅲ无显著性差异、处理Ⅲ与处理Ⅳ无显著性差异,为了保证产量达到干重4 500 kg/hm2以上,故选择干产4 723.7 kg/hm2处理Ⅲ以上的种植密度,即种植密度大于25 cm×30 cm能取得良好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三级种苗各处理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处理Ⅰ的产量最低,折合干重3 601.7 kg/hm2,处理Ⅳ的产量最高,折合干重4 633.1 kg/hm2。综合考虑,要达到干重4 500 kg/hm2以上产量,三级种苗应选择处理Ⅳ较佳,即种植密度20 cm×30 cm能取得良好产量。
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一级种苗选择种植密度30 cm×30 cm以上能取得良好产量。二级种苗选择种植密度25 cm×30 cm以上能取得良好产量。三级种苗选择种植密度20 cm×30 cm能取得良好产量。从干重看,三级种苗采用最大的种植密度干重可以达到4 500 kg/hm2以上,在种植时必尽量选择一级、二级种苗才能有效保证高产,实际生产中三级种苗有一定数量,有种植价值,在生产定植时须考虑适当加大种苗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
2.3 留蕾数对咸丰白术种子生产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处理D与前3个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实率最低,不可取。处理A、B、C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B为最高达37.5%。4个处理重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A最小为2.4 g,处理D最大为9.3 g。重量即为将来的种子产量不能太低,处理A的重量明显偏低,不适合留种的产量需要。发芽率分析:在F0.01水平处理A、B与处理C无显著性差异,在F0.05水平处理A和处理B无显著性差异,处理B与处理C无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A、B发芽率较高,符合种植的留种要求。
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处理间的种子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各个处理间的种子重量以处理A最小,考虑到保证一定的种子产量,应选择处理B、C、D较合适,各个处理间的种子发芽率处理A与处理B均较高。综合考虑3项指标的差异,选择处理B,即留3个蕾为最合适留蕾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在生产中留1个蕾出现的低产的现象,也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可为咸丰白术的育苗提供优质的种子。
2.4 种子处理技术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一级种子不经过处理其发芽率稳定在80%以上,经过水浸处理后,可以进一步筛选出干瘪种子,种子发芽率可以提高10%。白术种子外皮为一层很厚的毛绒,成熟后会经雨水浸渍聚生多种病菌,容易感染种子内部,在水浸处理过程中可去除部分外种皮,再次通过多菌灵处理进一步去皮和灭菌,减少种子内外部感染的可能,保证在发芽时种子不会腐烂,经2种方法的处理可以将一级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到96.3%,有效满足田间生产的需要,为白术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文献查询与实地调查,了解了咸丰白术的种植历史及种植现状,研究了海拔高度对咸丰白术生长的影响、不同等级种苗种植密度、白术种子生产留蕾、种子处理技术研究等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上升植株高度呈递减趋势,海拔900~1 200 m植株分枝数、茎杆数、茎粗、叶数等项指标适中,产量和根茎折干率较高,属于白术适宜的种植区域。一级种苗选择种植密度30 cm×30 cm以上能取得良好产量。二级种苗选择种植密度25 cm×30 cm以上能取得良好产量。三级种苗选择种植密度20 cm×30 cm能取得良好产量。留3个蕾为最合适留蕾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在生产中留1个蕾出现的低产的现象,也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可为咸丰白术的育苗提供优质的种子。一级种子不经过处理其发芽率稳定在80%以上,经过水浸处理后,可以进一步筛选出干瘪种子,种子发芽率可以提高10%。
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州年鉴[Z].恩施:恩施土家族苗自治州史志办公室,2007.
[3] 孙志国,程东来,刘成武,等.道地药材咸丰白术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50-2652.
[4] 方成武,彭华胜,杨洁,等.白术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C].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372-375.
[5] 霍卫.去年我国白术出口量价大幅上扬[N].中国医药报,2014-06-11(6).
【摘要】 咸丰白术是道地药材,也是白术品种中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文章从保护地域范围、质量技术要求、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等方面,介绍了咸丰白术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现状,分析其中药材GAP认证情况,探讨发展对策,并提出如下建议:①详细研究其产地自然地理环境;②深入探讨咸丰白术的适宜性;③扩大保护地域范围到来凤县甚至整个恩施自治州;④鼓励企业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⑤建立国家质量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⑥加速咸丰白术的中药材GAP认证;⑦向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相应的地理标志商标“咸丰白术”等。
【关键词】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道地药材;中药材GAP
Abstract:Xianfeng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is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al herb and a national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From the scope of their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chnical quality, the use of the special sign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This article described present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analyzed the certification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and made several suggestions: ①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national product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based on scientific proof; ②to encourage the use of the special sign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product branding;③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the national product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④to combine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and the certification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 ⑤to register the trademark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Xianfeng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Key words:National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Xianfeng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Geo-authentic crude drug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完善,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一项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而受到保护,现已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而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1,2]。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命名等思想,很早就出现在中药学中,如有“道地药材”这种中药学术语。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在我国实施时间不久,分别始于2005年、1999年。至2010-02先后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已宣布对全国633个产品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范围涉及中药材、茶类、蔬菜、果品、粮油、家禽、牲畜、水产、酒类、传统工艺品等多个种类,其中道地中药材98个,占15.48%。白术属菊科,多年生草本,高30~60 cm,喜气候温和凉爽,原野生于海拔1 000~1 800 m的山区丘陵、林地及灌木林中。分布于浙江、安徽一带,但资源已濒临绝迹。药用来源于家种,主产于浙江新昌、嵊县、天台、东阳、于潜,湖南平江、衡阳,安徽歙县、宁国,江西修水、铜鼓等县;江苏、四川、福建、河北、湖北、山东、河南、贵州、陕西、广东等省也有引种栽培。
白术是重要的出口中药材,主要出口韩国、日本[3]。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历史上,白术道地药材有于(於)术、浙东术、舒州术、江西术、平江术等[4]。湖北省咸丰县是传统的白术主产区[5]。目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产的白术相当地道,尤其是咸丰县。道地药材咸丰白术是白术品种中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本文将介绍咸丰白术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中药材GAP认证情况以及发展对策。
1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的保护现状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初审推荐,国家质检总局依法受理了咸丰白术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经形式审查合格,并于2006-04-03予以公告。 2007-05-29,国家质检总局宣布,通过了对咸丰白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并批准自当日起对咸丰白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因此,咸丰白术成为我国第33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道地药材中的第58个,也是湖北省的第15个。
1.1保护地域范围 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较小,目前以湖北省咸丰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咸政函[2005]3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现辖行政区域。
1.2质量技术要求
1.2.1种名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1.2.2立地条件保护范围内海拔600~1 200 m,土壤类型为砂质轻壤或中壤。pH值5.5~7.0,有机质含量≥3%。
1.2.3栽培管理
①选种:选择大叶、高度适中、分枝少、无病多实的植株作为种株。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经水选留籽粒饱满的种子放于25~30℃温水中浸24 h,待胚根露白时,即可播种。③选地:前作物以禾本科植物最好,生荒地或停种4年以上的地,山地生土,朝北或朝东阴坡亦可种植,坡度不宜过大,以砂泥土为好。④播种:播种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一般采用条播,在畦面开横沟,沟距2 cm,播幅10 cm,沟深5 cm,沟底要平,播种要均匀,保持粒距1 cm,盖土3 cm厚,最好盖草保湿,用种量75 kg/ha,育苗1ha可移栽大田105~150 ha。⑤苗床管理: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拔草间苗,除去密生苗和病苗,苗高5 cm至7 cm时,按株距6 cm定苗,施肥2次,每次施6 800 kg/ha稀人畜粪水;同时做好灌溉排水,以免引起病虫害。⑥起苗:在播种育苗当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起苗,选择睛好天气,将术苗拔起,抖掉泥土,剪去茎叶和根茎须根,剪叶茎时应注意不能损伤芽及根茎表皮,并剔除病术和碳术,减少病原及储存损失;起挖的术苗分级,室内通风3至5天后储藏。⑦移栽:移栽适宜时间为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种植时选择储藏术栽,去除病株,分田块安排不同级别的术栽;移栽定植时起垄作厢,厢宽1.4 m,株行距20 ㎝×25 ㎝或25 ㎝×25㎝;底肥施火土灰加腐熟厩肥22 500 kg/ha,饼肥750 kg/ha,三种肥料堆沤后施用。⑧施肥管理:白术生长期一般追肥2~3次。4月齐苗时,施尿素150 kg/ha;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术苗生长旺盛期,施尿素300 kg/ha;9月上旬,可视长势补施肥一次,施腐熟饼肥1 800 kg/ha或磷肥450 kg/ha和硫酸锌15 kg/ha。⑨采收加工:移栽定植一年的白术,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采挖根茎,去掉泥土和须根,晒干或烘干,水分含量保持8%至12%,去除异形、空泡及油个后分级包装。
1.2.4质量特色
①感观特色:呈鸡腿形,上细下粗,上部较细有时可见残茎,下部肥大。长8~13 cm,直径2~7 cm,多有不规则瘤状突起。表面灰黄色或暗棕色,有浅而细的纵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烘术断面黄白色,角状;生晒术断面韧皮部类白色,木质部黄色,略有纹及棕黄色朱砂点(油室)。有强烈香气,味微辛,嚼之略带黏性。咸丰白术一级规格如下:干货,≤40个数/kg,呈鸡腿形或不规则团块状,体形完体,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质坚硬,气清香,味甘微辛苦;无空心、焦枯、油个、病斑和霉变。咸丰白术二级规格如下:干货,≤100个数/kg, 呈鸡腿形或不规则团块状,体形完体,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质坚硬或角质样,气清香,味甘微辛苦; 无空心、焦枯、油个、病斑和霉变。②理化指标:苍术酮含量高于26.88%,低于27.08%。挥发油含量≥1.5%,总灰分≤4.1%,酸不溶性灰分≤1.0%。
1.3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咸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迄今,该总局尚未公布能合法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有关企业。
2咸丰白术的中药材GAP认证
为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04-17日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6]。《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对中药材生产有较高的标准,并规定中药材GAP认证检查项目共104项,其中关键项目19项,一般项目85项[6]。 迄今为止,分7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宣布通过了48家中药材生产企业的53个中药材GAP基地的中药材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认证。所涉及的中药材品种有:白芷、板蓝根、川芎、穿心莲、丹参、当归、党参、灯盏花、地黄、附子、广藿香、何首乌、黄连、黄芪、绞股蓝、荆芥、桔梗、苦地丁、款冬花、龙胆、麦冬、平贝母、青蒿、人参、三七、山药、山茱萸、太子参、天麻、铁皮石斛、头花蓼、五味子、西红花、西洋参、玄参、延胡索、薏苡仁、银杏叶、罂粟壳、鱼腥草、泽泻、栀子等42个。其中没有白术中药材品种。其中,没有白术品种,湖北省仅由恩施硒都科技园有限公司承建的玄参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了GAP认证。
在湖北省科技厅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支持下,在咸丰县小村乡,已建立了咸丰白术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是咸丰地道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承建的一个省级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开展了大量品种选育、密度和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示范。该基地面积八千多亩,年产量五百多万公斤。为了按我国中药材GAP产品标准,规范湖北省咸丰县白术生产综合技术要求,杨永康等[7] (2004)研究了咸丰白术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咸丰白术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个中药材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之一。中药材GAP认证要求相当高,该基地要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3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保护的发展对策
3.1深入研究恩施州自然地理环境与白术的适宜性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白术生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的立地条件与气候环境条件等,在恩施州许多地方都具备。因此,应详细调查该州自然地理环境,深入研究白术的适宜性,比较该州各地所产白术的品质,尤其是中药化学有效成分、微量元素组成等方面,为申请扩大咸丰白术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3.2扩大保护地域范围到来凤县甚至整个恩施自治州许多道地药材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很大。如吉林长白山人参的保护范围为吉林省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江源县、通化县、集安市、辉南县、敦化市、安图县、汪清县、珲春市、蛟河市、桦甸市、临江市等14个县(市)现辖行政区域。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宁夏枸杞等保护范围的更大。然而,咸丰白术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较小,仅为恩施州咸丰县现辖行政区域。白术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中药品种之一,该州白术主产区为咸丰、来凤等县。前几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汝瓷、黎葡萄酒扩大过其保护范围。因此,应基于恩施州自然地理环境与白术的适宜性的研究,象汝瓷、黎葡萄酒一样,申请扩大咸丰白术保护地域范围,并争取扩大到来凤县甚至整个恩施自治州。
3.3鼓励企业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迄今为止,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了2 869家企业使用287个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许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商标都相当多。迄今,已有高达172家企业能合法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其相应的商标多达174个。国家地理标产品保护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率的关键,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然而,迄今,国家质检总局尚未公布能合法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有关企业。咸丰白术因为鸡腿形,故称之为“鸡腿白术”,量大质优,所以浙江商人常年收购外销,并充当浙术品牌。为培养咸丰白术品牌,显然,应当鼓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白术生产者,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此来提升此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
3.4建立咸丰白术国家质量标准许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建立其国家标准(推荐性或强致性),如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国家标准[8] 。然而,咸丰白术目前仍采用其地方标准。因此,应建立其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
3.5加速咸丰白术的中药材GAP认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药材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12个,所涉及的品种有竹节参、玄参、续断、缬草、三叶木通、黄连、贯叶连翘、独活、党参、湖北贝母、白术等11个。其中的咸丰白术GAP种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现已纳入湖北省GAP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咸丰白术是白术品种中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应加速其GAP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争取该基地成为白术品种中第一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认证的。
3.6注册相应的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截止到2009-03-31,国家工商局总局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96件,其中各省市自治区465件,德国、美国、墨西哥、泰国、牙买加、意大利、英国等7国31件。已注册的道地药材类地理标志商标名称有:泰兴白果、磐安杭白芍、中江白芍、磐安白术、遂宁川白芷、磐安浙贝母、玉树虫草、中江丹参、岷县当归、陇西白条党参、焦作怀地黄、华亭独活、民勤甘草、盐池甘草、精河枸杞、华亭大黄、石柱黄连、陇西黄芪、南江金银花、桐乡杭白菊、焦作怀、涪城麦冬、焦作怀牛膝、文山三七、焦作怀山药、滨海白首乌、昭通天麻、昭通天麻、天台乌药、磐安玄参、库车药桑、磐安元胡等32种,白术品种中仅有磐安白术。其中大多数也是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些道地药材类地理标志商标涉及的省份有浙江、江苏、河南、四川、重庆、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但没有湖北省。咸丰白术作为白术品种中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外销方面,竟大量被外省商人用来充当几千里以外的道地药材浙术品牌。显然,咸丰白术的相关企业、协会、部门应向国家工商局总局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咸丰白术”,以提升咸丰白术的品牌和保护咸丰白术的知识产权。
4结论与建议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药材白术的重要产地,尤其是咸丰县、来凤县等。咸丰白术是道地药材,也是白术品种中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咸丰白术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存在主要问题有:①保护范围限定得太小;②尚无合法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③目前仍采用其地方质量标准;④尚未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认证;⑤没有象磐安白术一样,注册相应的地理标志商标;⑥作为白术品种中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外销方面,咸丰白术竟大量被外省商人用来充当几千里以外的道地药材浙术品牌。为了更好地对咸丰白术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充分利用这种优特的道地药材资源,我们建议:①详细研究其产地自然地理环境;②深入探讨咸丰白术的适宜性;③扩大保护地域范围到来凤县甚至整个恩施自治州;④鼓励企业使用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⑤建立国家质量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咸丰白术》;⑥加速咸丰白术的中药材GAP认证;⑦向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相应的地理标志商标“咸丰白术”等。
参考文献
[1]冯寿波. 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
[2]董炳和.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构建以利益分享为基础的权利体系[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
[3]马以桂,周民生,张梦飞. 中药材出口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农业, 2001, 9: 27.
[4]彭华胜,王德群.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变迁 [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 1133.
[5]余启高. 咸丰县白术丰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08,25(9):114.
[6]任德权,周荣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
根据我县大春农作物前期病虫发生动态、作物品种布局、栽培管理条件、上年发生情况,结合未来天气预报及历年病虫发生规律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县2008年大春农作物主要病虫总体发生趋势为偏重发生年,虫害重于病害,发生面积221-252万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二化螟、稻纹枯病、烟草赤星病、烟草病毒病、烟草青枯病、烟草黑胫病、茄果类蔬菜疫病、灰霉病中等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杆潜蝇、稻赤斑黑沫蝉、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柑桔红蜘蛛、菜青虫、叶螨、豆荚螟、金银花白粉病、褐斑病、蚜虫、白术的白绢病、根腐病等病虫中等发生;稻蝗、稻曲病、烟蚜等偏轻发生。
(一)水稻病虫将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177-193万亩次
1.迁飞性害虫
(1)稻飞虱:白背飞虱迁入代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以早栽田、机插田和抛秧田发生较重,主害代大发生,发生面积40-45万亩次,褐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
预报依据
A、迁入动态
a、白背飞虱:始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虫量大。
始见期及虫量:秧田为4月10日,比上年早5天,比常年早10天,始见日虫量0.33头/㎡,是上年的4.7倍,是常年的1.2倍;普通灯诱为5月2日,比上年迟11天,比常年迟8天,始见日虫量为2头,是上年的0.01倍,是常年的0.11倍;频振灯为4月8日,比上年早5天,比常年早10天;始见日虫量2头,是上年的2.0倍,是常年平均值的1.1倍。高山网4月26日始见,比上年早23天,比常年早11天,始见日虫量1头,是上年始见日虫量的1.0倍,是常年始见日虫量的0.5倍。
迁入峰次及虫量:截止6月10日,普通灯诱有3次较大的迁入峰,与上年同期相当,峰日分别是5月3日、5月28日、6月7日,灯下虫量分别为71、183、48头;4月1日-6月10日累计诱虫721头,是上年的0.4倍,是常年的0.66倍;频振灯有4次较大的迁入峰,峰日分别为4月9日、5月3、28日、6月8日,虫量分别为4头、53头、706头、274头;4月1日-6月10日累计诱虫1875头,是上年的0.23倍,是常年平均值的0.66倍;截止6月10日,迁入峰4次,比上年同期减1次。
田间动态:秧田4月10、15、20、25、30、5月5、10、15、20日系统调查,平方米虫量分别为0.33、0.60、0.46、0.53、0.33、9.10、9.94、10.06、44.61头,以5月20日虫量最高,平方米虫量平均为44.61头,是上年的0.94倍,平方米虫量最高为128头,是上年的1.05倍;4月13-15日秧田普查,虫量平均为0.36头/㎡,最高为1.20头/㎡;4月30日普查,虫量平均为0.10头/㎡,最高为0.60头/㎡;本田5月25日、30日、6月5、10日系统调查,百丛虫量分别为17.75、228.13、220.0、2583.1头。6月4-9日,在塘坳、隘口、清溪等乡镇大面积普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为410.2头,是上年同期普查虫量的0.42倍,普查最高虫量为2000头,是上年同期普查最高虫量的0.36倍。普查以平马乡新田村虫量最高,百丛虫量平均为1338.4头,最高为2000头,50%田块虫量达防治指标。目前田间虫态以低龄若虫为主,占总虫量的77.5%,蛛虱比为1:8.96,总体上10.2%的田块虫量达防治指标。
b、褐飞虱:始迁入早,迁入虫量偏大。
始见期:秧田为5月15日,比上年迟20天,比常年迟17天,平方米虫量为0.07头,是上年的1.0倍,是常年的0.22倍;普通灯诱为4月15日,比上年早37天,比常年早22天,始见日虫量1头,是上年的0.13倍,是常年的0.06倍;频振灯为4月9日,比上年早4天,比常年平均早15天,始见日虫量7头,是上年的1.2倍,是常年平均值的3.0倍。高山网5月26日始见,比上年迟4天,比常年早7天,始见日虫量为1头,是上年始见日虫量的1.0倍,是常年始见日虫量的0.67倍。
迁入峰次及虫量:截止6月10日,普通灯诱有2次较大的迁入峰,峰日分别为5月28、6月8日,虫量分别为7头、9头;4月1日-6月10日累计诱虫45头,是上年的1.5倍,是常年的0.11倍;截止6月10日,迁入峰3次,比上年同期多1次。频振灯诱有3次较大的迁入峰,峰日为4月9日、5月28日、6月8日,虫量分别为7头、42、81头;4月1日-6月10日累计诱虫206头,是上年的2.82倍,是常年平均值的7.23倍;截止6月10日,迁入峰3次,比上年同期减1次。
田间动态:褐飞虱前期虫量低,秧田期平方米虫量0-0.14头。本田5月25日、30日、6月5、10日系统调查,百丛虫量分别为0.33、0.83、0.83、0头。6月4-9日大面积普查,百丛虫量平均为0.3头,最高为5头。
B、栽培条件:全县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水稻播期相差大,移栽期长达30天以上,加之旱育秧、机插秧和抛秧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为稻飞虱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C、气候影响:5-6月降雨天气较多,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和发育,特别是5月28日、6月8日随雨迁入虫量大;7-8月气温正常、降水正常,利于稻飞虱的繁殖和危害。
D、药剂控制:稻飞虱繁殖能力强,危害严重,但我县防治稻飞虱的药剂多为长效药剂,如扑虱灵、啶虫脒、阿克泰、烯啶虫胺等,稻飞虱虽然大发生但不会大面积成灾,同时,采取“压白控褐”防治策略,褐飞虱能被较好控制。
(2)稻纵卷叶螟:迁入代中等偏重发生,主害代大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次
预报依据
A、迁入动态:主迁入峰稻田及灯下较常年偏早,峰次偏少,虫量偏低;高山网虫量偏低。
a、始见期:燕麦地为5月1日,比上年早3天,比常年迟4天,亩蛾量1头,是上年的0.03倍,是常年的0.18倍;秧田5月4日始见,比上年早7天,比常年早5天,亩蛾量10头,是上年的3.3倍,是常年的1.5倍;截止6月10日普通灯未见,上年同期为6头,常年为33.3头;频振灯诱为5月3日,比上年早7天,比常年早9天,始见日虫量6头,是上年的6.0倍,是常年平均值的3.0倍。
b、迁入峰次及蛾量:燕麦地主迁入峰日为5月5日,亩蛾量1450头,5月上旬燕麦地亩蛾量多日保持1000头以上,为我县历史罕见;秧田主迁入峰日为5月11日、5月28日,比上年及常年偏早,亩蛾量分别为458头、405头,是上年主迁入峰日虫量的0.78倍,是常年的2.79倍;截止6月10日,田间共有2次迁入峰,较上年及常年略少,但蛾量偏大。频振灯峰日为5月8日、5月28日,蛾量分别为10头、6头;4月1日-6月10日累计蛾量44头,是上年同期累计蛾量的0.33倍,是常年的0.81倍;截止6月10日,迁入峰3次,比上年同期减1次。
c、大田普查:6月4日-9日在平凯镇护国村、官庄镇乜敖村、梅江镇晏龙村等地大面积普查,卷叶率平均为2.2%,比上年增0.8个百分点,比常年减0.8个百分点,卷叶率最高为5.76%,比上年增2.62个百分点,卷叶率绝对最高9.66%,比上年增2.16个百分点;百丛虫量平均为15.7头,是上年的0.72倍,是常年的0.23倍,百丛虫量最高为48.3头,是上年的0.55倍,百丛虫量绝对最高为98.0头,是上年的0.47倍;亩虫量平均为1017.4头,是上年的0.45倍,是常年的0.20倍,亩虫量最高为3129.8头,是上年的0.42倍,亩虫量绝对最高为5938.9头,是上年的0.38倍。
B、栽培条件:我县水稻育秧方式多样,播期相差大,造成栽插期延长、田间生长不一致,适宜于稻纵卷叶螟发育和危害。
C、气候影响:6月降雨天气较多,利于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发育,7-8月气温正常、降水正常,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及危害。特别是防治适期雨日偏多,影响防治效果。
2、水稻螟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次。一代二化螟中等偏重发生,三化螟、大螟轻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二代二化螟中等发生,迟栽水稻及半山以上稻区较重,发生面积10万亩。
预报依据
A、冬后虫口基数大:去冬今春的冰冻天气不利螟虫越冬,死亡率较高,但近年来二化螟连连偏重发生,总体上基数偏高。3月22-24日在平凯、清溪、石耶等地调查水稻螟虫冬后虫口密度,越冬代二化螟冬后活虫虫口密度为24.0-288.0头/亩,加权平均112.0头/亩,比常年减少44.7%,比20*年减少70.0%;死亡率0-25.0%,加权平均5.0%,比常年低0.8个百分点,比20*年高1.6个百分点。
B、栽培条件:机插田、抛秧田及早栽田面积扩大,移栽早,秧苗封行早、长势好,对一代二化螟产卵繁殖和危害有利。
C、气候影响:5月-6月气温及降雨正常,有利于幼虫发育,6月雨日较多,影响防治效果。
D、发生实况:6月4-9日水稻螟害普查,二化螟枯鞘丛率平均22.3%,比上年同期枯鞘丛率(23.1%)减0.8个百分点,枯鞘丛率最高为97%,比上年同期普查最高值(88%)增9.0个百分点;枯鞘株率平均11.3%,比上年同期(9.6%)增1.7个百分点,枯鞘株率最高53.8%,比上年同期普查最高值(35.3%)增18.5个百分点;枯心丛率平均1.9%,比上年同期(0.7%)增1.2个百分点,枯心丛率最高26.0%,比上年同期最高值(12.0%)增14.0个百分点;枯心株率平均1.0%,比上年同期(0.4%)增0.6个百分点,枯心株率最高8.7%,比上年同期普查最高值(4.0%)增4.7个百分点。
3、稻瘟病:中等流行、局部偏重流行,发生面积12-18万亩次。其中,叶稻瘟中等流行,发生面积5-8万亩,流行高峰期6月中、下旬;穗颈瘟中等、局部偏重流行,发生面积7-10万亩,流行高峰期8月上、中旬;以三沟两岔老病区、种植优质稻感病品种及糯稻的地区发生较重。
预报依据
A、菌源充足:我县为稻瘟病常发、重发区,病种、病草处理不彻底,田间菌源充足。
B、品种抗性较差:今年我县水稻主推品种以川丰、荆楚优、渝优、Q优、T优、中优、金优等系列品种为主,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加之部份品种已种植多年,抗性严重丧失。
C、气候影响:气象预报6月中、下旬温度正常,降水偏多,有利于叶瘟的流行蔓延;7月下旬-8月中旬气温及降雨正常,对穗颈瘟的发生较为有利。
D、发生实况:目前我县水稻正处于分蘖始盛期,叶瘟已开始流行。据我站6月4日-9日在平凯、海洋、梅江、岑溪、塘坳、清溪、隘口、平马等乡(镇)普查,已有37.5%的乡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叶瘟,发病乡镇平均病田率(32.3%)较20*年及常年平均分别高13.1个百分点、低15.4个百分点;病田病丛率(28.6%)、病叶率(6.68%)急斑病叶率(0.11%)、病指(2.19)均较20*年同期(27.0%、11.2%、1.7%、5.94)及历年平均(47.5%、21.1%、0.97%、10.4)偏低;发病最重的海洋乡病田率(80.95%)较20*年及常年偏高,病丛率(51.7%)、病叶率(11.3%)、急斑病叶率(0.34%)、病指(3.72)较历年全县平均及20*年该乡同期平均水平偏低;目前尚未发现化苗田块。
4、稻纹枯病:中等偏重流行,发生面积20-25万亩。
主要依据
A、菌源充足:我县该病常年发生较重,田间残留菌源量大。
B、栽培条件:旱育秧、机插秧和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种植密度增大,加之农民有偏施氮肥的习惯,稻株早生快发,封行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C、气候条件:4-5月温度较低、雨水较少,纹枯病发展慢,进入6月,随着温度升高、雨日增多,其流行加快。
D、发生实况:6月4-9日大面积普查,55.6%的乡镇发现病情,病田率平均为14.8%,比上年同期普查(20.3%)减5.5个百分点,病田率最高20%;病田病丛率平均4.3%,比上年同期(3.7%)增0.6个百分点,病丛率最高为11.0%,比上年同期(18.0%)减7.0个百分点,病株率平均为3.0%,比上年同期(2.6%)增0.4个百分点,病株率最高为7.4%,比上年同期最高(20.6%)减13.2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平均为0.63,是上年同期(0.53)的1.2倍,病情指数最高为2.06,是上年同期最高值(4.43)的0.47倍,目前,平坝地区早栽田块发生较重。目前,全县总体上比上年同期偏轻。
5、其它水稻病虫:发生面积20万亩次。稻蝗、稻赤斑黑沫蝉、稻绿蝽、稻杆潜蝇等在山区将加重危害;稻叶尖枯病、云形叶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穗期综合症将在局部地方发生较重。
(二)玉米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1-25万亩次。其中,玉米纹枯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玉米螟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玉米大小斑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
预报依据
A、菌源充足、虫口基数高:玉米纹枯病及大、小斑病常年在我县发生较重,田间菌源充足。去冬温度起伏变化不大,极端温度较高,对玉米螟越冬影响不大,冬后虫口基数较高。
B、栽培管理:肥球玉米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加大,施肥水平提高,生育期提早,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C、布局变化:随着玉米单产的提高,田玉米种植面积增大,田间湿度较大,利于病害的传播、流行。
D、气候影响:6月温度正常,雨日多、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E、发生实况:5月4日玉米螟田间始见花叶,比上年迟1天,比常年早24天;始见期花叶株率1.7%,比上年增0.7个百分点,比常年低4.5个百分点。5月9日、14日、19日、24日、29日、6月4日、9日系统调查,被害株株率分别为4.3%、4.0%、11.3%、14.7%、18.0%、17.0%、16.7%。
玉米纹枯病:5月29日始见,比上年迟1天,比常年早12天,始见期病株率平均为2.0%,比上年增1.67个百分点,始见期病株率最高为5.0%,比上年最高值增4.0个百分点;始见期病情指数平均为0.50,是上年始见期的4.5倍,病情指数最高为1.25,是上年始见期病情指数最高值的5.0倍。6月4日、9日系统调查,病株率分别为10.0%、13.3%,病情指数分别为2.00、3.33,比上年同期偏重。
(三)蔬菜病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次。其中,茄果类蔬菜疫病、灰霉病中等偏重,瓜类叶螨、豆荚螟等病虫中等发生。
预报依据:
A、菌源充足:蔬菜的周年生产,重茬、连作利于病虫基数的积累,田间菌源充足。
B、气候影响:4-5月气温较低,雨日少,前期发病较轻;6月气温正常,雨日多,田间湿度大,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流行,特别是番茄早、晚疫病。
C、发生实况:6月4日系统调查,豆野螟虫害花率平均为41.7%,最高为43%,百花虫量平均为53头,最高为57头,蛀荚率为9.3%;番茄早疫病病株率平均为50%,最高为86%,病情指数平均为12.50,最高为21.50;番茄灰霉病病株率平均为20%,最高为28%,病情指数平均为5.33,最高为8.00;茄子疫病病株率平均为11.3%,最高为22.0%,病情指数平均为2.40,最高为4.80;茄子灰霉病病株率平均为4.0%,最高为6.0%,病情指数平均为1.17,最高为2.00;辣椒疫病病株率平均为3.3%,最高为6.0%,病情指数平均为0.83,最高为1.50;辣椒灰霉病病株率平均为2.0%,最高为4.0%,病情指数平均为0.50,最高为1.00。6月9日系统调查,豆野螟虫害花率平均为34.7%,最高为39.0%,百花虫量平均为43.7头,最高为52.0头,蛀荚率平均为6.7%,最高为9.0%;番茄早疫病病株率平均为51.3%,最高为98.0%,病情指数平均为12.83,最高为24.50;番茄灰霉病病株率平均为26.7%,最高为48.0%,病情指数平均为6.67,最高为12.00;茄子疫病病株率平均为20%,最高为44.0%,病情指数平均为4.80,最高为8.80;茄子灰霉病病株率平均为6.7%,最高为10.0%,病情指数平均为2.17,最高为4.0;辣椒疫病病株率平均为2.7%,最高为6.0%,病情指数平均0.67,最高1.50;辣椒灰霉病病株率平均为2.0%,最高为4.0%,病情指数平均为0.50,最高为1.00。
(四)烤烟病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8万亩次。以烟草赤星病、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烟青虫等病虫害发生较重。
预报依据
A、菌源充足:烟区常年种植,田间已积累充足的菌源。
B、布局、耕作及管理:近年来一些烟区没有做到合理布局与合理轮作,不注意种子、苗床的消毒处理及田间管理。
C、气候影响:5月温度较低,降水偏少,田间烟苗生长较慢。6月气候条件对烟草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有利。
D、发生实况:5月31日,我站在龙池镇中坪、茶园等烟区调查,烟草黑胫病病株率0-1.0%,平均0.2%,病指0-0.3,平均0.1,病田率1.9%;青枯病病株率0-5.0%,平均3.2%,病指0-1.3,平均0.8,病田率9.9%;花叶病病株率0-19.0%,平均5.0%,病指0-4.8,平均1.3;病田率18.3%;气候斑病病株率0-12.0%,平均3.6%,病指0-3.0,平均0.9,病田率12.5%;赤星病病株率0-4.0%,平均1.0%,病指0-1.0,平均0.3,病田率6.3%;烟蚜有蚜株率2.0-13.0%,平均6.3%,百株蚜量40.0-2780.0头,平均577.8头;烟青虫被害株率0-3.0%,平均0.3%。由于近年来部分烟区没有做到合理布局与合理轮作,不注意种子、苗床的消毒处理及田间管理,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大,加之近来气候条件有利于烟草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因此今年我县烟草病虫害发生普遍,其中烟草青枯病、花叶病、烟蚜等病虫害发生危害已较为严重。
(五)柑桔病虫: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5-8万亩次。以柑桔红蜘蛛、蚧壳虫、大实蝇、潜叶蛾等为主。
预报依据
A、病虫基数高:柑桔病虫种类多、发生普遍,病虫基数较高。
B、气候影响:5月下旬气温较低,雨水少,利于红蜘蛛繁殖。5月中下旬已经施药防治的果园,虫口显著下降,但存在施药不均,防治不彻底的问题,残存成虫及若螨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又快速繁殖,虫口数量增长快。
C、管理较粗放:部分果园管理较为粗放,技术措施不到位,施药期掌握不好,用药不均,施药方法不当,加重了病虫危害。
(六)中药材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8万亩次。
预报依据
A、菌源充足:我县多年种植白术,部分地块重复种植,从而造成菌源充足,发病重。
B、病虫管理不到位:很多农户只注重中药材的肥、草管理,忽略了病虫的防治,或对病虫的危害认识不够,对病虫不防治或防治不力。
C、越冬基数高:我县金银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病虫发生较重,病虫基数高,菌源(虫源)充足。
D、气候影响:6-7月份雨日较多,利于病虫发生流行而不利于施药防治。
二、防治意见
(一)技术措施
1、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准确病虫预报。2008年,我站把病虫测报工作看得更重、抓得更实、想得更细、力争做得更好。进一步强化重大病虫测报工作,认真执行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做好重大病虫的系统调查及面上普查工作,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结合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病虫害发生预报和防治警报。到目前为止,我站已《植保情报》、《病虫情况交流》23期。
2、抓住关键时期,搞好病虫防治
⑴、根据今年我县大春作物主要病虫发生的特点,水稻病虫的防治应以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的防治为主,以二化螟、主害代白背飞虱、主害代稻纵卷叶螟防治、稻瘟病预防为重点。结合我县实际,在施药防治上注意以下重点时段。
6月中、下旬:主治叶稻瘟,平坝地区大肥田、感病品种及已发生叶瘟的田块,必须立即施药防治。6月中旬挑治三(2)代白背飞虱、二化螟,以机插田、抛秧田、早栽田及秧田未防治的田块为重点;6月下旬防治主害代白背飞虱。
7月上、中旬:以防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纹枯病为主,挑治叶瘟;500-800m地区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防治二代稻杆潜蝇;6月下旬防治较差或未防治田块,7月上旬还应兼治白背飞虱。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是水稻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以主害代褐飞虱防治、穗颈稻瘟预防为主,兼治二代二化螟、稻纹枯病、稻杆潜蝇及水稻后期综合症,这次施药掌握在破口初期为宜。稻瘟病常发区,特别注意应在破口初期施75%三环唑,间隔5-7天再施一次,一旦田间发现颈瘟病株,则立即施用40%富士一号进行防治。
⑵、玉米病虫防治以玉米螟、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为主。心叶末期防治一代玉米螟;6月中下旬防治玉米纹枯病。
⑶、蔬菜病虫防治,以茄果类蔬菜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茄子灰霉病、枯萎病、病毒病、疫病、棉铃虫、烟青虫、豆野螟等为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⑷、烟草团棵至旺长期防治蚜虫、烟青虫及病毒病等病虫,旺长期至成熟采收期注意赤星病、黑胫病、野火病等病害的发生。管理上做到深沟高厢,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及时摘除底脚叶,增强通风透光,适时成熟采收,清除田间杂草等。
⑸、柑橘病虫以柑桔红蜘蛛、大实蝇、蚧壳虫、潜叶蛾等为主。特别是柑桔红蜘蛛繁殖速度快,且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时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⑹、中药材病虫主要注意防治金银花白粉病、褐斑病、蚜虫、红蜘蛛及白术的白绢病、根腐病、斑枯病、病毒病等病虫。
(二)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县病虫防治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县病虫防治工作;每乡镇落实一名县防治小组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督办,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专职领导和专职人员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抓好宣传、培训工作。6月中下旬召开全县大春病虫防治会议,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动大春病虫防治宣传车,各级充分利用宣传车、广播、电视、咨询电话、资料、板报、简报等媒体开展病虫害的宣传,提高技术到位率,尤其是加大电视预报力度,进一步加快病虫预报的可视化传递速度。
3、抓好防治示范。积极发展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近年来配备有机动喷雾器的乡镇关键时期发动要组织机防队,开展大规模的统防统治,2008年,我站负责1000亩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示范片,各乡镇抓好100-200亩示范片防治,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水平。
4、做好物资储备。目前县植保站已作好相关病虫的农药及药械的储备,保证病虫防治及时有物,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80年代后期,人们通过感染植物的方式将发根农杆质粒上的一段转移去氧核糖核酸转移到高等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诱导出毛状根,建立起毛状根培养系统[6]。黄遵锡等[7]建立了红豆杉毛状根培养体系,发现在红豆杉的毛状根中紫杉醇的含量是其愈伤组织中的近8倍。常振战等[8]报道,对无刺曼陀罗毛状根继代培养5年以上仍保持合成托品烷生物碱的稳定性。冠瘿组织来源于冠瘿瘤,冠瘿瘤的产生与根癌农杆菌有关。它和发根农杆菌是同属的另一种土壤杆菌,也是植物的一种病原菌;根癌农杆菌含有Ti-质粒,转化后的表现性是冠瘿瘤。用冠瘿瘤组织作为培养系统也具有生长素自养,增殖速度快等特点,也可以做细胞悬浮培养。毛状根和冠瘤组织培养技术为生产药用活性成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传统药材1/3是植物的根部,因此该项技术对其生产尤为重要。目前已在长春花、烟草、紫草、人参、曼陀罗、颠茄、丹参、黄芪、甘草和青蒿等40多种植物中建立了毛状根培养系统。经根癌农杆菌感染形成畸形芽,也已在薄荷、颠茄等植物上取得成功。传统中草药的脱毒研究由于病毒可以传到植物的子代,药用植物的种子带病毒是传统栽培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采用细胞工程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植物的分生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里利用的是植物内病毒分布不均匀的原理,在植物病毒含量最少的生长锥中取样,再培育出小苗,以此改善由于病毒而引起的中药品质退化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太子参采用茎尖脱毒后的种苗产量为1498.4千克/公顷,比种根苗的产量736.1千克/公顷提高103.6%,具有非常明显的增产优势[9]。瞿宏杰等研究了麦冬脱毒前后的产量变化:脱毒苗分蘖快,分蘖数明显增多,所以块根数目增加,盆栽结果发现,单株产量脱毒苗与未脱毒苗分别为4.87g、3.36g,产量增加44.9%[10]。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在怀地黄、甘薯、丹参、柑橘、枸杞、姜、蒜等多种药用植物的脱毒中获得成功。
发酵工程在中草药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又称微生物工程,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产生有用的物质,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中草药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主要是针对药用菌类植物的发酵法生产有效成分而言,或者利用微生物培养的原理和技术大规模培养药用植物细胞,从而获得其中的药用成分等。利用发酵技术生产药用活性成分,还可以使药品生产规范化,药源质量稳定,有利于这些药物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传统的灵芝栽培方法周期长,从中提取灵芝多糖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每批产品的多糖组分和含量相差较大,而通过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灵芝多糖具有生产周期短、多糖组分和含量相对稳定、主要组分和野生灵芝基本一致等特点,成为获取灵芝多糖的最有效方法[11]。目前,我国冬虫夏草、灵芝、云芝、猴头等药用真菌的发酵产品已投入市场。
酶工程在中草药中的应用
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技术,是将生物体内具有特定催化作用的酶类或细胞、细胞器分离出来,在体外借助工业手段和生物反应器进行催化反应来生产某种产品的工程技术。它既包括利用人工酶催化方法,对药用植物中的药效成分进行修饰,以提高药物品质;也包括利用人工酶催化方法改进中草药制剂过程,如降解淀粉、蛋白、果胶等杂质,分解植物组织,提高药液制剂的澄清度,降低提取难度等。如金东史等人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12~13]。利用自制复合酶对、三七总皂苷、三七茎叶总皂苷等系列中药有效部位进行了酶法转化研究[14],通过HPLC和LC-MS分析发现可以明显改变一些皂苷成分的结构,并降低相应化合物的极性,增加了有效部位中脂溶性成分含量;同时,利用这些复合酶直接酶法转化处理人参、三七、三七茎叶等药材,结果表明复合物酶亦能高效地转化药材中部分皂苷成分为低极性皂苷。
基因工程在中草药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是首先克隆或合成目的基因,再按照预先的设计,将目的基因和载体重组在一起,以一定的方式导入生物体内,让受体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预期的改变,或者让受体生物产生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等。有关代谢途径的基因工程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就药物而言,有很多临床应用的药物都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然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生物合成途径也千差万别,只有在了解目标植物特定次生代谢产物的基础上,才能有选择的进行有效的基因操作。为此,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次生代谢产物途径的研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尤其是对次生代谢物的调节与调控。近年研究主要集中于了解与次生代谢相关的酶类及有关基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叶和春研究员课题组已克隆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4个关键酶基因,构建了不同启动子下的Cad和FPP基因已整合到青蒿发状根和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已有表达,转基因材料青蒿素的含量有显著提高,使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达到了分子调控的水平[15]。又如名贵中药石斛药源紧张的解决,就是利用毒性基因的诱导表达[16]。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定向改变药用植物的遗传性状,可培养出一些抗病毒、抗虫害、抗除草剂的新型中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杜绝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从而保证中药的安全化,促进中药的出口。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佳木斯大学对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成功克隆了丹参金属硫蛋白MT22基因,并且研究了铜离子和锌离子诱导丹参毛状根中MT基因表达的情况,证实了MT基因在丹参对酮、锌元素的吸收富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转基因植物反应器的研究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重组蛋白等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廉价生产系统,它有可能代替成本较高的传统发酵生产系统。在对丹参的转基因研究中,陈海敏等[19]将来自葡萄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合酶基因(RS)导入到丹参中,经PCR和PCR2Southern杂交检测,确定RS基因已整合到部分转基因丹参基因组中。近年来,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植物逐渐增多,研究较为成功的植物主要有烟草、马铃薯、番茄、玉米、油菜、大豆、番木瓜、豇豆、菠菜等。药用植物抗性基因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可以定向改变药用植物的遗传性状,培育出具有抗虫、抗病、抗逆、抗除草剂等药用植物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