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校最初开发同时开发了《走近黄河》以及《礼仪教育》这两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两个课程资源的研发背景最初是适应我校当时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当时这两个课程资源的研发纯粹就是为了解决学校当时发展过程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已。
《礼仪教育》的研发,我们费了很多的心血,初步形成了一本教学资料,并且初步达到了“树立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目的。在初步达到这一目的之后,虽然我们有进一步研发的良好基础了,但因为他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我们后来从幼儿园移植过来的校本课程《黄河泥塑》相比,意义不如它大,而我们的师资以及课时都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更快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我们暂时把《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暂停了下来。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从此不再研发,而是等待更好的时机和师资队伍的壮大。
与校本课程结合,分隐性实施和显性操作两个分支深入实施。
我们的课程在不断地推进,可是显性的成果并不多,虽然学校的整体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下有了很大进步,学生的各种常规和行为也已进入了规范,学生的心思也全部用到了学习上,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我们开始思考,能不能在子课题的设置上增加显性易操作的内容。这时我们就想到了我校的《黄河泥塑》校本课程。
早在2009年的春季,我校就开始了《黄河泥塑》校本课程的研发,最早是在我校的幼儿园大班局部实施,后来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最终经课题组成员的商议在2009年的秋季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子课题引进了小学部实施,并最终形成规模。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性资源,易操作,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动手动脑劳动技术等方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很好分支。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时,为了它更好地深入发展,我们准备把它独立为校本课程来研发。
不管它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子课题出现还是作为校本课程出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内容,在操作方面实施过程中互相促进。在研发过程中《黄河泥塑》始终以黄河文化的丰厚底蕴作为背景,以黄河岸边丰富的粘泥资源作为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这样,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就有了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的分支,共同前进。这也给了我们课程研发者一个启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隐性资源的推进和落实,也要努力挖掘一些显性资源来助推,共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实践能力;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34-02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及良好的素质修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目前理工科专业,甚至文科专业都设置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可见程序设计类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析与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1-2]。而课程考核体系的规划对于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将产生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高效合理的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编写和调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而过程考核在考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过程考核能够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1 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为了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方面也引入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逐步加强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例如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表现、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定;期末成绩的评定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闭卷考试、上机考试、课程设计等。同时对平时与期末考核的权重进行调整,但是整体上期末成绩依然在总评成绩占较大比重。目前的考核模式虽然能够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通过上机考试、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但是,在考核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而且没有科学的、具体的过程考核规范和准则,使得在考核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平时作业布置比较随意,实验过程设计太过粗糙,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不够合理等。而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且使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课程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偏离了课程期望。
1.1平时作业的布置缺乏层次性且质量不高
平时作业内容注重针对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却忽略了作业的层次性,在布置平时作业时没有在数量、难度、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从而导致学习较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而较差的学生则感到很难完成,从而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平时作业要求学生课外自行完成,教师定期检查,在加之兴趣和动力的缺失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抄袭行为,降低了平时作业的效果。
1.2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编排不合理
实验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而实验内容的设置和实验过程的监管则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而目前的实验内容的安排还比较偏重于验证性实验,而对于设计性或综合设计性实验重视不够,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使学生直接按照步骤说明就可以完成实验,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长期以来形成惰性,从而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1.3考核题目的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考试内容的设置方面,过于局限教材,命题重复率高,甚至划重点和范围,学生仅仅通过突击记忆有时就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这样很难达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准确评判,助长学生的惰性;试题类型分配不够合理,客观性题型占的比例大,而综合思考题,分析设计题偏少,这对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考核效果较差,例如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果只看成绩都非常不错,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则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1.4实践能力考核质量不高
目前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采用上机考试和课程设计等方式,其中上机考试在实践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课程设计偏少,而有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甚至没有课程设计,而且在题目的设定和考核过程的监控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使得考核缺乏代表性。在题目设定方面,存在题目要求不够具体,考核评判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而课程设计需要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不论是团队分组或是个人完成,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抄袭情况,而且同组成员的贡献评判不够具体甚至没有评判,评判过程中则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课程设计的过程,特别是分组来完成的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考核,能够比较好的考查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行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对考核过程缺乏监控,没有有效的评判方式,则很难达到较好的考核效果。
2 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考核模式
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必须建立一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考核体系。在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程序的分析、设计、编写和调试等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概括、总结和表达能力的锻炼,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程序设计知识的考核,原有的考核方式表现出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能力的考核效果不佳。为了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考核体系,在进一步改革程序设计基础理论考核方式的同时,需要加强课程实践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加强实践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考核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根据不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完成课程过程考核的顶层设计,然后基于顶层设计逐步细化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同时必须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以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实践为主要手段、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力”[3]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设计符合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的高效合理的过程考核体系。
2.1 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实践性和实用性比较强,在加强程序设计基础理论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强化程序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总课时的比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具有一定应用背景的案例或实际项目,通过对案例或实际项目的分析逐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并实践理论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程序设计类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渐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这些实践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或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例如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学科竞赛等逐步纳入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范畴[5],进一步提高过程考核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为了能够量化考核不同形式的实践过程,首先必须对实践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1)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并且具有针对性程序设计题目(Total Number of Program Finished in Course,TNoPFC),要求学生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推进逐步完成相应数量和难度的程序设计题目,可以通过所有程序的总行数以及单个程序的行数(TLOC(Total Line Of Coding,编程累计行数)以及SLOC(Source Line Of Coding,单个程序行数)[4]来量化设计题目的总的数量和单个题目的难度,逐步由量变引起质变,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培养层次,设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程序设计项目”,根据“程序设计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序,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分组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项目,并且通过展示和答辩自己的项目设计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过程考核实施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有效的过程考核体系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既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性质和目前的考核体系存在的偏重于知识的考核的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考核,才能有效的改变目前的考核方式的弊端,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引导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1)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考核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例如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次数(Number of Active Participation,NOAP)量化考核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这种考核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情况的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核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2)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考核学习的实验表现,不仅注重实验结果,而且要注重实验过程,例如通过随机询问学生的实验思路、程序调试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性的按照实验步骤顺序完成实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目前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完成既定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鼓励或激励学生通过思考,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实验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在实验课的主动参与次数(Number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xperiment Class,NOAPIEC)和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数量(Number of Idea Improved,NoII)及质量量化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这种考核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根据不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性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过程指导,即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需注重层次性,每次实验都需要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而实验指导过程的设计必须注重引导,不必过于细致,避免使学生形成实验惰性。
3) 在原有的考核模式的基础上,增加阶段性实践考核。阶段性考核采用测验式和项目式两种方式混合的策略来完成考核,第一,结合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完成的程序设计题目,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实验室完成规定的题目,主要以程序质量进行考核,这也是对学生程序设计、编写和调试能力的一种考核,进一步评估TNoPFC的实施情况,具体的考核次数根据课程的总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灵活确定;第二,根据课程进展情况,以程序设计项目的方式进行阶段考核,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报告和现场展示项目成果及答辩的方式进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互评机制,从而提高项目评判的公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测验式考核的粒度可以按周或课时进行,如课堂小测试等,而项目式考核按学期进行,如每学期2-3次,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和课时而相应调整。
4) 在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期末考核以闭卷考核(纸质试题或电子试题)的基础上,增加以团队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行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现场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在期末课程设计的考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互评、非任课教师评价、甚至校外专家评价等方式,提高课程设计考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3 课程总评的多样性原则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的探索过程中,随着考核方式的不断多样化,需要将不同的考核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最终的课程评价。因为不同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需要从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评价方式和各种评价结果的权重。
3 总结
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实践性强,如果仅依赖课外作业、闭卷考试或上机考试等方式,很难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考核,使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用的过程中逐步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35.
[2]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8(366):3717-3725.
[3] 刘贵松,陈文宇,王晓斌,戴波.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13(10).
关键词: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军卫一号;开发;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832-02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partments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n Hospital
YUAN Shan, LIU Chang-sheng, SHI Wei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No.105 Hospital of PLA, Hei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Developmentand implementation of departments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n hospital. Methods This system is set up at the accounting norms of the scientific program on top of all hospital departments to be able to provide true, timely, effective and cost accounting data plan Report, analysis, prediction, control information. Results It is the cost of hospital-wide manag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platform.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epartments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s themanagement of cost accounting in military hospitals and achieces good effect.
Key words: departments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IS;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医院科级成本核算是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业务收入和费用的归集、分配、计算、以考核各科室的经济状况和成本水平的一种核算办法。通过运用科级成本核算软件的应用,规范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流程,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 功能与方法
本系统采用了下列基于J2EE的B/S平台和开发工具:JavaTM 2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 Development Kit 5.0(虚拟机),Tomcat 5.x(应用服务器),Eclipse 3.x(开发工具),客户端浏览器IE 6.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SQLServer2000。
1.1 建立全面,规范的核算方法体系
采用直接链接方式、中间库方式、文件方式的三种接口方式对医院的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数据的采集,通过导入、采集和归集的三个对数据处理步骤,得出医院最小核算单元的收入、成本、成本结构和工作量等数据和损益表,从而自下而上的统计出科室、院区和全院的数据和损益表;同时系统通过基础字典库的管理和医院成本分摊管理要求的设置,自动将全院不同科室的不同成本属性、各类收入、成本、按照设置要求自动的分配到各个核算单元去,完成全成本核算(含绩效考核),真实全面地反映各个科室的成本状况。全面系统的真实将各个核算单元的成本、收入以及相应的结构等状况反映出来,并可以追根溯源的查讯到每一个医生、护理单元和病人的各类数据;从而使医院通过收入、成本、结余,以及资产、成本、人力等效率、效益等各类经济指标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经营状况,为医院经营决策层分析分析医院的资源配置、经济状况、运营能力和赢利能力提供基础地、详实地数据。
1.2 建立核算单元及工作人员
凡经济上或专业上相对独立的科室与单位,不受行政划分的限制,均可成为独立的成本核算单元。在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就需要将医院现有的临床科室、门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科室、后勤科室等所有科室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中,以保证全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同时还要将现有的工作人员按期所属部门添加到相应的核算单元中。在成本核算与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核算单元和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维护。
1.3 建立合理的收入成本分类编码体系
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中,收入项目和成本项目是系统中的和核心数据.需要建立分类标准与编码,才能在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收费项目用于门诊和住院检疗收入的核算。从医院信息系统导入收费项目字典内容后,需要对其进行项目分类,指定每个收费项目的收入分类编码.药品用于门诊和住院药品收入的核算,在药剂领用成本核算中,也要用到药品字典的内容。从医院信息系统导入药品字典内容后,也需要对其进行项目分类,指定每个药品的收入分类编码和成本分类编码。固定资产用于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核算;消耗品用于消耗品领用等成本的核算;供应室消毒用品用于供应室消毒用品领用的收入和成本核算;院内服务项目用于院内维修服务的收入和成本核算时需要从医院信息系统导入相应的内容后,您需要对其进行项目分类,指定每个收入分类编码和成本分类编码。会计科目主要用于凭证按部门或按个人成本,从医院凭证系统中导入会计科目字典内容后,然后再对其进行项目分类,指定每个会计科目的成本分类编码。
1.4 建立收入分解字典
收入可按开单、护理、执行和协助四方分成。某核算单元的收入应为其各类收入按收入分解指标进行分解后的收入.在建立了合理的收入分解后,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1.5 对收入进行分解,制定收入分成方法
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系统中引入了“收入分解编码”的概念,通过将各个医疗项目的收入按照设定好的比例进行分解,达到优化医院内部收入结构的目的。在设定收入分类编码的各参与方的比例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该项目的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工作量、收支配比等众多因素。
1.6 设置成本分摊及转移方案
制定成本分摊转移的方案,是成本核算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直接影响到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如上所述,总的分摊转移原则就是“受益原则”。分摊对象一般是产生收入的前方科室,如临床、门诊、医技科室等。分摊项目可以是水电费、燃料费等。行政、后勤、药品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根据一定的分摊标准全部成本转入到前方科室,而手术室、医技科室一般是根据临床科室在手术室、医技科室产生的收入的比例转移部分医疗设备折旧等成本。
1.7 制定院内服务价格
把医院内部服务和产品用货币形式计量,使成本计算建立在公正和可比的基础上。实行医院内部有偿服务。
工程部实行维修工单内部结算制。将原维修费用以及维修人员的劳务费,由医院全部承担改为由申报维修的临床、医技科室等部门承担。把医院、科室利益和维修人员的劳务费及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达到节支的目的。
1.8 明确各收费项目内涵
整理收费项目并分类编码,理顺各科对应的收费项目,实现医疗收入计算机自动采集和分成。
将医嘱项目对照物价政策认真分析,明确内涵,与收费项目关联,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相关项目及材料收费。例如,静脉输液包含输液费、输液器、头皮针和注射器等。
1.9 设置药品费比例及差价额
鉴于当前国家严格控制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费比例(即药品费占整个收入的比例),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系统引入了药品费比例定额及药品购入成本的概念控制药品费比例。药品费比例定额即为医院为各产生药品收入的科室设定的比例限额,药品购入成本是根据药品收入结合实际药品费比例及药品费比例定额所计算出来的药品成本。实际药品费比例超出药品费比例定额越多,则实际承担的药品成本就越多,从而达到控制药品费比例的目的。
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系统可以统一设定全院各科室的药品费比例定额及内外差价率,或分科设置各科室的药品费比例。通常采用分科设置,因为不同的科室对药品费比例的设定往往是不一样的。本系统还支持药品费比例的查询,可以分别按医生/按科室查询药品费比例。
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系统对药品进行核算,完全是为了控制药品费比例,而非鼓励医院“以药养医”,增加病人的负担。对于临床科室在不超过药品费比例的情况下所得的这部分收入,主要是为了冲抵这些科室所承担的药品管理部门的成本。
1.10 实时导入医院的数据
通过成本核算系统与医院现有的系统接口,能够将医院基础字典、收入、成本数据实时导入到成本核算系统中。并经过采集、归集等操作,产生最终的数据报表,以供医院进行实时分析。
2 实施步骤
1) 清查资产,核对数据.对每个核算单元的资产进行核实后网络化管理,确保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2) 基础数据的建立。主要有基础核算单元和人员的建立与维护,收费项目的对应,成本类字典的对应,会计科目的对应等。
3) 设置收入分解值,将各个医疗项目的收入按比例分解。
4) 设置成本分摊及转移方案。
5) 建立医院内部的有偿服务体系。
6) 建立资产的折旧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7) 设置药品费用比例及差价率来控制药品费用的比率。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成本核算数据与其他考核指标对各核算单元进行绩效考核和分配。在项目刚开始启用的时候,由于各项参数设置不一定合理,医院可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考核及分配。
成本核算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医院需通过对成本核算数据的分析,不断修正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在成本核算系统中通过成本核算相关参数设置,贯彻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意图。
参考文献:
[1] 郑振.加强医院管理,控制医疗成本[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5).
[2] 田立启,周相玉,林萍.医院实现低成本 高效经营的途径选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4):212.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课程结构设置为: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高一年级全体教师为主体,积极配合落实完成各项工作。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负责对本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筹协调,争取能开出一些能够展示出本学科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各班班主任做好宣传工作并且指导本班学生做好选课事宜。
2、课程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推广
从2003年开始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里开始了多样化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之一的历史校本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探究如何在中学里更好的推广或延伸历史校本课程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开设历史校本课程现状
校本课程作为各级中小学推广的项目开展以来,一方面,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推广活动呈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效果越来越显著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存在毕业、升学、高考压力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同等问题,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可见历史校本课程在高中推广发展尚有很多急需完善之处。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高中教育的任务性和某些学校办学的功利急躁性,导致课改以来提出的素质教育难以在中学深入贯彻,特别是一些作为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历史校本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对学生考试成绩以提升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使其在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学校对历史校本课程的认识,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深刻影响着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一) 历史校本课程理念得不到合理贯彻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属于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校本课程对高中生智力发展、身心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今天的高中校园,由于应试教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仍占据绝对优势,分数决定论、分数考核论仍主导学校、教师、学生考核标准;学校围绕分数进行管理,教师围着分数教学,学生看着分数学习。校本课程,成为一些学校的珍稀行为,开设历史校本课程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学生的兴趣、潜质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但是迫于功课压力,无暇顾及“课外活动”。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存在“校本课程浪费时间”、“校本课程让学生精神涣散”等看法,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活动形式、或成为单纯的摆设。如此看来,历史校本课程更是海市蜃楼。
(二) 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时间缺乏保障
校本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简言之,就是指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开设一门课程。当代高中生,他们一天到晚除了课堂学习就是课堂作业,历史校本课程算是见缝插针的事情。高中生除了吃饭、睡觉、行走所必需支配的时间,一天大约12小时用来学习;从起床到睡觉,他们要早读一节,上课8-9节,晚修2-3节,共12-13节课,以每课时40分钟计,上课总共用约8.5小时;以每天平均4-5科功课,每科教师布置30分钟作业量计算,学生正常情况下要2.5-3小时完成各科作业。这样,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为0.4-0.8小时,如果按运动、学习各占50%比例计,学生每天可用校本课程时间大约0.2-0.3小时,这样历史校本课程的时间就更紧了,目前校本课程尚无明确的标准,若借用一句老话,历史校本课程效率就低多了。
(三) 历史校本课程的指导缺失
历史校本课程是学生有效利用或开发兴趣进行的课外的探究活动课程,受“校本课程浪费时间”的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教师,对历史校本课程未能建立有针对性适合高中生发展指导机制,仅仅编基本历史乡土教材就完事大吉,历史校本课程处于整体的“迷茫”状态,成为历史校本课程发展的“瓶颈”。高中生思想已具相当的独立性,他们对各类社会现象及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之余,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喜欢追求独立、自主,开始深入探究、思考人生。正如有些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让学生涣散”那样,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引导如何利用。高中生处于发展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拐点,如果未能对他们的兴趣意识作积极有效的培养,不仅浪费他们为数不多的课外时间,还将使得他们探究的能力徘徊不前,甚至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四)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匮乏
历史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地方分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一些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乡镇高中,课程资源较为匮乏,主要表现为资源数量缺乏和资源质量不高。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中生获得课程资源的便捷与其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校应建立结构合理 、内容丰富的资源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高中,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资源质量不高的事实。在资源建设中,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然而一些学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问题或是校领导对资源建设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学校会因为评级达标,短时间齐刷刷开设一系列校本课程,没有足够的论证时间设计历史校本课程,违背了循序渐进教育成长的规律,会导致“资源过剩”。
三、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发展。为进一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是学校应以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构建全方位的课程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氛围,推进历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深入。
1. 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通过广泛调研,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发展需要、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放在“校本”这个关键词上,只有这样,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才不会偏离“校本”这一条主线。因此,需要研制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以本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调查。第二份问卷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对DI的认识、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了解及接受程度等。在对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初步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并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意见征询会和访谈(访谈方式有电话、邮件、现场等),收集省、市DI专家、本校家长关于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对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究等DI分层普及活动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在DI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初步确定校本教材的目标和内容。与此同时,对本校拥有DI专业资格的骨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创新思维竞赛项目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将校本课程部署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分工及各项考核中。
2. 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而DI校本课程开发属于课程新编类型。也就是,以DI作为主题内容,进行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实践思路: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进行情境和需要分析――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此思路的指导下,项目组可以通过搜索和查阅大量有关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主题网站、著作和期刊,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探寻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明确DI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并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
3. 确定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DI校本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必须基于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因此,“历程历奇历练”的编写思路会比较符合有关价值定位和培养目标。整体风格上,可以沿袭DI的“旅程”本色,把校本课程定义为“一趟奇妙的旅程”。根据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的系统梳理,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具体可以如下:
一、开发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意义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漏窗艺想》的开发是在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后,以我校曾经成功开展过的、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即园林漏窗的研究)为蓝本展开的。课程的主旨内容“漏窗”,是苏州地区较有特色的一门园林“小景”艺术,在吴江也能随处可见。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漏窗文化”,以及由此涉及家乡吴江的一些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着眼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成长
我校是吴江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特色学校,曾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市艺术教育学科基地”。由于“漏窗”艺术也是吴江地区一门乡土艺术,所以本课程的开发也将为我校的艺术特色更添亮丽一笔。此外,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所以通过本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势必会形成一个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使一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通过自我学习、集体培训之后迅速成长,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同时,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与资料,为我校今后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打下基础。
二、回顾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实践
1.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经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开发以“漏窗”为主题内容的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另外,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每课体例、编写人员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还在校园网上搭建了“校本课程专题网页”,开辟了“课程最新动态”与“课程学习资料”等栏目。
2.全面推开课程建设
首先,拟定制度,激励开发。学校在成立了“课程审议小组”以及编委会的基础上,还拟定了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配套的《评价方案》和《管理细则》等多项制度,并与编委会的教师签订《开发责任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其次,因材设人,纲要为先。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即了解漏窗、欣赏漏窗、吟咏漏窗、设计漏窗、制作漏窗,共10课时。编委会根据每个单元所呈现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编写这一部分。比如历史教师侧重编写“了解漏窗”部分、语文教师侧重编写“吟咏漏窗”部分等。另外,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委会还挤出周末时间,多次组织编写人员集体学习。大家研讨了课程专家崔允、吴刚平等教授撰写的论文30多篇,掌握了开发课程的主要环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好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纲要》。通过学习,老师们普遍感到自己有了工作“抓手”,对课程的成功开发信心更足了。
再次,开发竣工,更需完善。编委们还一同走进吴江建筑设计院、图书馆、退思园等地,深入调研收集有关“漏窗”的资料。2008年9月,历经8个月,带有原创性质的、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第一版)诞生了。当然,本书在编辑方面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也有很多,所以,我校将在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为课程的后续完善、乃至于“二次开发”,积累充足的经验。
3.宣传实施校本课程
首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立足班级,利用班会、家长会、教师会,向学生、家长和教师介绍校本教材《漏窗艺想》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同时,利用“校本课程”专题网页以及校刊《笠泽》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另外,《吴江日报》还分三期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了专题报道。校本课程不断走近家长、走进师生之间。
其次,组建备课小组并确定备课组长,开展备课工作。备课原则上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进行,分工合作,探讨沟通。各任课教师的教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既符合共同要求,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接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同时,依照《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即备好本课程教案;布置适当的拓展练习;要求有学生练习或其他形式的反馈材料(纸质或电子档)。并且不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巡课”督导。
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开设讲座、观看视频,还带学生去计成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课程实施与学校艺术特色相结合。比如从学生制作出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群中把一些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的专题展示。此外,把一些好作品(纸质、石膏)放入学校校史展览室或拍下照片、装点教室及学校环境。
最后,依据《评价方案》,积极施行积极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对《漏窗艺想》上的“探究学习”等练习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另外,还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或通过对学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的考核,或通过对学生作品(物件的制作、撰写小论文)的考核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成果
学校艺术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授课任务后,将就实施深度作进一步拓展。比如艺术教师俞红珍与组内同事集思广益、创作了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并在2009年吴江市中小幼文艺汇演以及苏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了像纸质漏窗、石膏漏窗、漏窗电子小报、漏窗研究小论文、漏窗小诗、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等多元作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佳品。学校适时开展了各类“优秀作品展评”活动,布置了橱窗,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
部分班级的师生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漏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他们结合校本课程教材《漏窗艺想》里的相关内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踏访了吴江退思园、静思园、计成纪念馆等地,通过拍摄漏窗、临摹漏窗、丈量漏窗等方式,展开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更加增添了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各类教科研活动。艺术组胡银凤老师开设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公开课,探讨如何实施本课程,校教科室还结合学校的省级课题“录像分析法在课堂观察中的运用研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对“如何上好校本课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课题作了深入研究。
四、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反思
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还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觉得这样的课程开不开都无所谓。其实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每个中小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学习一定课时的校本课程,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意味着校本课程获得了与国家课程同等的待遇。此外,课程专家崔允也指出“学生必须修习校本课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权利”,因此,在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还要加深教师在认识范畴的“软开发”。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验;开发
开发校本课程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也是新课改向纵深迈进的必然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我觉得技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实验成为生物学科越来越突出的学科特点。因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科组教师共同商讨,决定在高一开设一门以实验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笔者参与了学校生物科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参与我校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逐渐积累了生物校本课程的相关经验,对“快乐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下面简要地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开设实验校本课程要有实效性
开设实验校本课程不是玩“过家家”,也不是纯粹的放羊式的实验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花费和必修课同样甚至更多的精力进行精心准备。
首先,在选题方面,教师不仅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与爱好,否则校本课程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于高一的学生在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较弱,因此,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的课题主要是以训练基本技能和一般的实验探究方法为主。如,“快速学会高倍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课题很受学生欢迎,因其内容源于课本,又是课本内容上的一个补充和提高,不仅满足了学生学好生物课的需要,还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享受实验的乐趣,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每个课题实施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准备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内的分布”实验(本实验对染液配制和操作都非常严格,否则实验难以成功)时,我除了精心配制精确pH值的“吡罗红、甲基绿”染液,自己还反复多次用不同实验材料预做实验,直到效果良好时,才让学生进行操作。结果,在学生实际操作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开展形式要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趣中快乐学习
生物实验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弥补现行生物实验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生物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以及特色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于是,我们以多种形式以及内容开展生物实验校本课程。
1.积极开设选修Ⅱ,寓兴趣于生物实验校本课程
近几年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校的选修Ⅱ课程进行得如火如荼。就拿我们的生物选修Ⅱ来讲,每个学年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开发,它既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我们200年开设的选修Ⅱ《调查生物入侵对广州本土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根据广州的本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发放一定的调查问卷,学会用所学的生物知识,为现实中一些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行性措施。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园林设计之学校篇》以学校的整个园林布局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园林设计的整体构造以及注意的事项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一个学校园林设计的可行性计划。2011学年第一学期的选修Ⅱ是介绍客家黄酒的历史,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酿酒过程。
当然,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开设选修Ⅱ《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这门课程涵盖了我们高中的一些必备实验,比如,“快速学会高倍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以及“观察DNA.RNA在细胞内的分布”“胡萝卜素提取”等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适当地在课外查阅资料,适当地延长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注意时间,提高生物平时的课堂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课题:“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中”选取的实验是“胡萝卜素提取”,材料是菠菜叶,有的学生就好奇地问:“菠菜叶也含有胡萝卜素吗?”学生想通过实验去验证它,于是他们都兴致很高地去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哪些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
其实,我们开始选修Ⅱ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的知识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一些生活小技巧,这也是我们坚持开设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
2.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校本课程
我一直觉得校本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特色性,学生才会更加投入,热情才会更加高涨。因此,在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我参与并组织了一些特色的课外活动,比如,“艺术插花比赛”“水果拼盘比赛”“创意叶脉书签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叶脉书签的制作”中,学生将做好的创意叶脉书签拿到我校举办的义卖节去义卖,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真是一举两得。此外,我们举办了一个生物社团,此社团主要是以制作模型为主,材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到的,这样的好处是使我们的活动更加接近生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细节,养成善于发现、善于取材、善于创新的好习惯。在社团活动时,学生利用收集的各种材料:吸管、硬纸片、油性笔、缝衣服用的细线、细铁丝、橡皮泥、剪刀、乒乓球等等,一节课的时间,一个个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就出来了,还挺像模像样的呢。另外,在社团活动时,学生还制作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DNA结构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突触平面图模型等等,这些作品现在还摆放在我们实验室后面的玻璃柜里,每次上实验课,都有不少学生驻足观看,感叹制作人的别具匠心,心灵手巧。
3.以研究性学习为牵引,寓快乐、知识于校本课程
要将研究性学习开设好,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对研究的课题进行较好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知识的收获。比如,2010年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是实验《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希望通过此实验,探究酸雨如何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虽然这个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关注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如,我们开设的另外一个研究课题是《植物标本的制作》,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实地选材,最后交上来的标本作业真的很令我们意外,每个作品都是精心制作的,可以看出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和愉悦。
三、学生成绩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方式、结果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我们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占考核成绩10%;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占考核成绩40%;另外,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以及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50%;综合以上三项,评定学生学期及学年成绩。
对于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完成的实验报告作评价依据。对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参与本课程的叶嘉良同学,开始时,总是以“玩”的态度对待,别人做实验,他在旁边看,或者玩弄仪器,但在做“叶脉书签制作”实验时,非常认真,做的书签非常漂亮,笔者发现后,及时对他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当众表扬了他,自那以后,他做实验认真多了,实验报告也完成得不错,而且总喜欢让我给他评价实验结果。
四、开设本课程的收获
通过多年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我觉得开设本课程的收获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快乐的活动和探究中,智力水平、各种能力、智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对实验现象分析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明显提高了。他们当中大多同学成为我们生物实验课上的“小老师”。选他们当各自班实验课上的“小老师”,正好缓解了生物实验课大班教学老师忙不过来的难题,同时学生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极好地扩大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也可以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们开设的《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和《生物技术实践》这些课程在实际操作中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在近两年开展得比较顺利。我相信,在以后的生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开发更丰富的课程主题,以此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开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民选.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1(5).
[4]薛静尧.要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教育学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