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课程管理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管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管理机制

第1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管理机制

当前,各高职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成熟,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目标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仿真职场氛围中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我院顺应时代要求,启动了项目课程改革,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管理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下的教学管理

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或从大学分离、合并而成,课程内容设置只是简单地压缩本科内容,限于对概念、原理等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加之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缺乏源头性的研究和探讨,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很少有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的情况,更谈不上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两点式教学 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重理论、轻实践,排课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方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大多安排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在实验室对教师的推理进行验证,所以排课管理也相对简单,习惯性地以两节为时间单位完成一个学习单元,课程内容安排以章节区分,或以某一个概念的学习为单元。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单一 多年来,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平时成绩只是根据考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而定,而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理论,却毕业后到工作单位以后,面对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

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要求

高职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及教学设备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第2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对案例及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认识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案例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仍比较普遍和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案例及案例教学的作用。

笔者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首先探讨分析了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途径和方式。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欲使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内涵与特点。

1.案例与案例教学

确切地理解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疑难问题,充满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类型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的用途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入型,即主要用于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引入,通过小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概念与相关理论的悬疑与兴趣;二是阐释型,即主要由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用以解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疑惑;三是自主型,即主要由学生在课中或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自主进行思考与讨论,以达到系统运用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案例教学还可根据其来源分为现成案例与自编案例等。

3.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而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中。然而,案例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这一关键问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尽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完全的管理现实,但却是管理实践的高度仿真。由于学生摆脱了真实管理者所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2.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平台

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二要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三要有一个需要共同实现的目的。但是,组织中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而且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3.为学生体验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舞台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不同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这些均使学生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为未来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必须达成以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把握企业机遇和判别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状况、不同背景的企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激励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展开,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在案例教学尤其是管理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即使各方意见不统一,也应允许各种独立的见解并存。另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甚至与管理案例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绝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其自动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真正增强学生参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创新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在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甚至比较片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肯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和体验真实管理情景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本着明确目标、引导激励及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这项教学工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第3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质量工程;地方院校;学科竞赛;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7-02

高校学科竞赛是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以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项目研究对象,用竞赛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系列活动。学科竞赛在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本科教育主阵地的地方院校,如何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引领,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参赛水平,促进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品牌特色,是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竞赛则是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综合实践、灵活运用的过程。竞赛过程和结果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折射出高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学科竞赛作为地方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一个载体,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建构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地方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高校学科竞赛的内容往往融合了某一领域较新的理念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得学科竞赛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有着“试验田”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改革也可借助学科竞赛来推进。高校在学科竞赛赛前辅导和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成果,引入新方法,跟踪学科与专业的最新发展,完全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与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竞赛涉及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竞赛内容往往具有范围广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涵盖多学科等特征,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对学科竞赛领域较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前沿理念,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一些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竞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工协作。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然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革新,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关注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地方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原则

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设立的学科竞赛数量很多,涉及专业、学科广泛。但囿于自身条件,地方院校不可能组织学生参与所有竞赛项目,希冀短期内在众多竞赛项目尤其是高水准项目中获得出色成绩也不太现实。因而,在实践中地方院校需要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原则。重点突破,就是地方院校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和相关竞赛含金量,选取几个有投资潜力的竞赛项目,组建精干的指导教师队伍,选拔优秀选手,通过有针对性的日常化训练在2―3年内取得较大突破;以点带面,是指地方院校通过树立成功样板重点宣传,配合科学的奖励政策,在全校形成感召力,推动其他专业和学科竞赛发展。

(二)竞赛与教改结合原则

学科竞赛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体现着学生的专业素养,折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准和理念。可以说,学科竞赛与高校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地方院校在组织和开展学科竞赛中,应始终把握竞赛与教改紧密结合原则,竞赛的理念、方式与内容应起到对推动相关学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经验参考作用;而教改的成果也应是能对学科竞赛的具体运作有所裨益。

(三)广泛参与,注重实效原则

目前,地方院校在校生规模基本都在万人以上,开展学科竞赛的潜力很大。坚持广泛参与,既能摸清学生基础挑出优秀选手,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竞赛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学科竞赛,其目标不仅是争金夺银,扩大学校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活动达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良教风、学风的“实效”。

三、完善地方院校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竞赛管理机构,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高效的竞赛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地方院校可以成立由校教学委员会为骨干的“高校实践创新与学科竞赛委员会”,建立校、院、项目责任人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校级管理机构设在教务处,负责宏观层面的竞赛规划、信息、项目审批立项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院级管理机构由院(系)教学分管院长或学科带头人牵头,统筹制定学科竞赛方案,落实竞赛场地、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等;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赛前辅导、选手选拔等具体事务。鉴于很多参赛学生来自不同教学院系,覆盖不同专业,情况复杂多样,教师工作量大,因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架构竞赛奖惩条例,有助于明晰各方职责和分工,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二)推广竞赛立项模式,实行项目制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科竞赛数量、规模、层次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强、含金量高的项目越来越受高校重视,学科竞赛已无法再按照传统管理模式由某一职能部门或院(系)独立承担。地方院校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将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因此,地方院校通过学科竞赛项目制,由二级学院申报年度(学期)学科竞赛计划和方案,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引入竞争机制,重点资助专业性强、含金量高、参赛面广、影响力大的竞赛项目。对已立项的项目,教务处全程参与和管理,着力培育竞赛增长点,带动二级院系相关专业(学科)竞赛的开展。

(三)完善竞赛奖励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经过多年运作,地方院校已普遍建立了基本的学科竞赛奖励制度。但随着近年来各类学科竞赛数量增多,尤其是各类竞赛属性和含金量不同,高校有必要对现有奖励制度予以完善,细化奖励准则,科学发挥奖励的导向性。实践证明,只有把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组织承办单位三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学科竞赛目的。地方院校可以根据学科竞赛主办方的性质划分,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主办的学科竞赛,两者的获奖奖励可适当差别化。同时,允许在竞赛中获得一定级别奖项的学生进行学分兑换,以奖励的创新实践学分替代相应专业部分选修课学分。

(四)建设竞赛网络平台,加大实训室开放度

高校传统的学科竞赛管理主要通过职能部门发文路径开展。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师生交流互动渠道和平台单一、效率低下、时效性差的弊端。相反,建设好学科竞赛网络平台,学校职能部门就可以利用平台竞赛信息,师生通过平台账号进入管理平台浏览各类竞赛信息,进行网络报名,在线学习竞赛视频资料,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线答疑,竞赛管理方还可通过这一公共平台答疑解难。此外,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学化工、机器人大赛、智能车设计、英语演讲等竞赛,参赛学生需要进行大量实训室模拟训练,仅靠专业教学计划课时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地方院校进一步开放各类实训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实战模拟训练,提高参赛熟练度和应对能力。

(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梯队合力

客观而言,地方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往往弱于重点院校,在学科竞赛中亟待专业教师指导。地方院校重视培育和建设一支人员稳定、专业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也应注重老中青结合,以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为主,不断吸纳年轻教师加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导师制”功能,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培育,进而推进地方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

(六)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促进训练常态化

学科竞赛的训练应该长期化、规范化。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均逊色于重点院校的地方院校要想在竞赛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以参赛并获得好成绩为动力强化日常训练力度,实现训练常态化。同时,地方院校还要着眼于长远,在竞赛训练中尤其注重选手年级搭配,建立梯队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选手人才库。通过教师指导和团队间“小先生制”结合的路径,逐步提高参赛成绩,最终实现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实现专业发展的宗旨。

(七)拓展校际(企)合作,构建区域竞赛体系

加强校际(企)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大学城投入使用、校企合作的流行,为地方院校构建区域内校际(企)学科竞赛合作、交流体系提供了便利。地方院校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加强区域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方案,与区域内兄弟院校、一线生产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共享,利用各校(企业)不同优势建立各自的竞赛基地和实训场所,尝试与合作单位联合设计、举办与企业产品研发、高校专业发展相关的竞赛项目,将学科竞赛融入校际(企)合作流程中来,拓展学生视野,吸收外单位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

[2]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3]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徐辉,王冬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收稿日期:2013-10-28

第4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班级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模式

谈及“民主”二字委实比较复杂、较为笼统,一言两语难以言白,在此只不过就个人体会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一些肤浅的认识。班级民主管理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而不是对班级进行任意放任,“放羊式”管理。本人在过去几年班级管理工作中总结了一套不很成熟的“四制”民主管理模式,即班长负责制、班干责任制、学生监督制、班主任协调制。

班长负责制

班长负责制是在班主任正确引导下逐渐学会行使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事务,如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等,俨然是一位“小班主任”的样子。正确引导的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做法大致是:

其一,班长选举制、任期制。班长每学期必须由全体学生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学期,第二学期再次进行选举;然后由班长提名与班主任共同协商,最后结合无记名投票的结果确定其他班委的名单。这样做为班长今后开展班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二,班长的责任意识制。班长可以行使班主任工作的日常事务,包括协调课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之处,如某老师讲课某个细节学生不太适应,作为班主任有时很难处理,可以请班长出面解决,只不过提醒他(她)注意谈话的技巧;学生之间的分歧由学生自行处理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作为学生的班长他可能更了解学生矛盾的起因,更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协调班干之间的工作,如学校组织打扫除,班长提醒或帮助劳动委员做好学生劳动任务分配工作,再如学校组织运动会,班长协助体育委员做好相关事项等。

其三,班长的汇报制。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每周负责向班主任汇报班级工作情况,与班主任一同协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下周工作设想;二是每周负责上一节类似于“班会课”的汇报课。

值得一提的是,起初,作为学生的班长行使各种权力之时还有些放不开,因为通过民主选举的班长很大程度上在集体中是一种“滥好人”,不轻易得罪别人;再者,谈及民主管理班级包括班长在内很多同学持一种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形式主义罢了,班长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强烈,创造性不强,同学们与班长工作配合还不够成熟;鉴此,我的做法:一方面,尽可能听取班长的意见,让他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专题讨论如民主管理的利弊、团队协作的意义等活动,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让班长真正投入到民主管理班级当中去。

班干责任制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助手,班长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工作直接对班级负责,每位班干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司其职;当然还要注意班干团队协作和工作艺术。具体分工为:副班长兼劳动委员分管班级的卫生工作,包括班级值日表、全校性打扫除的轮值表、全面负责卫生分工、检查等事务;生活委员分管班级的生活方面的工作,如放假时组织学生相互帮助提取行李,学生宿舍纪律卫生,学生食堂的饮食问题等;学习委员分管学生学习方面的事务,如学生信件的收发问题,创造性成立学习互帮小组,组建各学科兴趣小组,协助班长处理课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会等;体育委员负责班级的体育活动方面的工作,如定期举行班际之间友谊赛,组织好学校运动会有关事务等;团支部书记与成员负责团队活动工作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还成立了值日班长管理委员会,通过全班同学提议拟定班级常规管理量化考核细则,民主选举六名值日班长,负责当日常规日常事务的值日工作,并实行次日汇报工作制。

学生监督制

作为班级的主人翁――全体学生,本着对班级负责的态度,可以诚恳地向每位班干或班主任提出自己对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可能存在问题,并谈谈自己认为应该怎么办的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反映的问题涉及到班务的方方面面,如班主任处理某件事务或某个学生认为不太妥当,某个班干协调某件事务认为不够全面等;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直接与班干部本人交流或沟通;也可以通过建立民主评议箱;还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直接与班主任交流;当然也可以通过家长间接地反馈到班主任面前,班级可以定期(半学期或一个月一次)进行民主评议等。

班主任协调制

班主任协调制是全面协调与班级有关事务,包括协调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班级与家庭、班级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事务。由于班级部分琐碎事务都由班长与班干部所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可以从这些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重点应放在宏观调控上。在此仅仅就班级内部管理谈谈一两点做法:

其一,整体构建,分步实施。为班级拟定三年的长远目标,然后分年级分阶段分步实施。高一重点放在转变学习观念,建立科学的富有个性化学习方法。利用班会课进行学习观念专题系列探讨,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系列讨论初高中学习要求的不同之处;进行多种学习方法的系列大讨论,细化到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探讨不同的学习方法,起到“扶手引路”之用;还要督促检查每位同学具体实践中的效果,慢慢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高二重点放在行为习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上。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一起系列讨论关于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文章上百篇,如《吃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相信自己,你才是最棒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尝试错误》,《课间十分钟怎么过?》等。高三重点放在心理健康尤其是考试心理辅导上,显得特别重要。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很大,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全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做好部分家长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例如:有一高三学生到了下学期,两次模考欠佳,情绪很不稳定,可在班上表现并不明显,父母亲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找到我并与我一同商量应对方法,事后本人不经意间与其促膝谈心,进行适时心理疏导,不稳定的情绪得到控制,最后高考取得很好的成绩。

其二,民主平等,细致入微。处理班级事务力求平等,视学生为友。以找学生谈话为例,找学生谈话从不站在教室门口大呼其名,而是尽可能地不让其他同学知道;本人的办公桌前有一张学生备用的小椅子,专门是为找来谈话的学生准备的,以为这样做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且谈话之时尽可能营造平等民主气氛;再如,每年春节之际,作为班主任的我主动通过电话或短信的形式向每位学生拜年。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民主”。

第5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为了加强医院的科学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现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院、科两级奖惩制度。

一、总体要求

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做到层级管理清晰,责、权、利明确,医院管理有章,医疗活动有序,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使医院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轨道。

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主要采取查问看和暗访、集中与分散、综合与单项等办法,并按各项工作的量化标准和主、客观指标进行考核评定。

1、医院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年终综合目标管理、等级医院复查考核,以及市卫生局对医院单项工作和指令性任务的考核。

2、医院组织有关人员每季度对全院各科室的综合情况考核一次,年未进行全年工作的总体考核;各职能处室按分管的工作不定期的对临床各科室的单项工作进行考核。

3、各科室每月对本科室的工作及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

三、考核内容

1、国家有关卫生政策落实情况,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

2、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各级各类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3、医护质量、服务流程方面情况。

4、医疗教学、医疗科研方面情况。

5、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6、财务与经济管理方面的情况

7、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情况。

8、医院环境和爱国卫生情况。

9、医院安全(包括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

四、奖惩办法

1、院级领导在年度考核中,因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政策不力、指令性任务完成不好、综合目标管理项目没完成、管理不到位或不作为等情况,取消年终奖励和个人精神文明奖,停发三至六个月的管理津贴,并在院民主生活会上作自我检查。因管理不善,严重渎职,给医院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报上级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2、科室负责人在医院的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中,如果综合目标和单项任务没有按有关要求达标、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无故不参加医院各种会议或不按要求贯彻执行的、不严于管理或奖惩不兑现的、出现医疗事故的等情况,除按医院有关规定落实奖惩外,取消科室班子的年终奖励和申报精神文明科室资格,停发一至三个月管理津贴。因管理不善,严重渎职,出现医疗责任事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6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绩效管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红玲(1979-),女,湖北随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广东 广州 51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课题“职业化视角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三维体系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JG201241)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01-02

“绩效管理”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类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方向。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顺利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接轨。而传统的“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按照学科体系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不注重具体操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脱离社会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是以典型的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任务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创设逼真的工作模拟情景,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真正做到“学习即工作”的统一。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确定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其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严格按照该培养目标,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应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广东南储仓储管理有限公司、佛山东芝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和意见,提出了“动手、动脑、动口”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从事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些基本原理。同时遵循“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践操作”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绩效管理制度方案设计、绩效沟通面谈技巧、绩效考核方案及表格设计等,加强学生职能训练,增加实践实习实训课时数量,从而分析提炼出“绩效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绩效工作的流程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确定教学内容。根据PDCA原则,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绩效计划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将工作过程再分解为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绩效计划、考核流程、考核指标的设计和考核评估与反馈、绩效系统的检查与改进等,如表2所示。

三、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课程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任务,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灵活多样地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如果教学目标是发现绩效系统问题并提出绩效改进对策,可创设某应用软件公司绩效改革方案失败原因探析的教学情境等。应该注意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具体工作过程,有明确的任务要求,教师设置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过程或步骤要求,并且要求学生有可见的工作成果。教学情境任务要求不应该太难,否则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基于行动导向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让学生“动”起来。其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首先,“绩效管理”课程中很多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绩效计划和绩效改进中就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大胆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其次,“绩效管理”中有很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使其真正学会如何操作绩效管理的一些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结合企业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案。最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具体掌握绩效管理的技能和技巧。比如绩效沟通这一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绩效沟通角色表演。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研讨式学习小组。绩效管理的考评数据处理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操作学习,收集考评数据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保存等。

五、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不同于以往传统知识的死记硬背,其考核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程考核方面,既有理论知识的测评,又有实践操作的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要结合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实践操作考核可结合任务评价、过程考核、作业评判等多种形式评价方式,同时也要加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上课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分析讨论等。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考核,也注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全方位多层次地客观评价了学生学习情况。

六、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其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改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熟悉了绩效管理工作一般流程,并具备了在实践中开展日常绩效管理工作的能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加强,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密切结合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能力都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德芳,李宝生.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董丽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

[4]周常青.基于工作过程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J].财会通讯,2011,(34).

第7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邬?摇丹(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王?摇莹(1976―),女,山东枣庄烟草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财务核算。(山东枣庄 277000)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两门主干核心课程,在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交叉和重叠,这样不仅导致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还给求知的学生们带来较大的学习困难,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困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教材作为载体进行分析,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职能出发,通过分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当前的开设情况及这两门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提出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构想。

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重叠现象及课程教学分析

1.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重叠现象。在目前市面上发行的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教材里面,比较容易看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与交叉。这些交叉集中表现在管理会计课程包含了成本会计的一些内容,比如在全面预算中包含了成本的相关预算,在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也包含了成本的决策分析,在责任会计中包含了责任成本预算和控制。另外,作为管理会计基本内容的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很明显也是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换而言之,也可以理解为在成本会计中也包含了相当部分管理会计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西方成本会计的教材中将资本支出预算或者投资的决策分析这些在管理会计教材中的内容列入了其中。再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管理、战略成本的管理等,管理会计教材与成本会计教材均把它们列为了自己的教材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管理会计其核算的实质是利用成本会计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借助会计方法、统计方法以及数学的一些方法进行预测、决策、管理、控制,并且对现实的执行结果实行绩效考核,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促进各种积极因素,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目录列举如下:⑴管理会计的概述;⑵成本性态的分析;⑶变动成本法;⑷本量利关系的相关分析;⑸生产经营预测;⑹短期经营决策;⑺投资经营决策;⑻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⑼标准成本系统;⑽责任会计;⑾存货的控制;⑿作业成本法;⒀财务状况分析;⒁战略管理会计。现代的成本会计是根据成本核算的资料和其他的一些相关资料,采用现代数计原理与方法,建立起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用来帮助人们形成最低的成本要求,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算、决策、规范、管理、考核、促使企业生产经营以最低的成本进行运行,实现最优化的生产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并增强其竞争力。成本会计的课程教学目录如下:⑴成本会计概论;⑵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⑶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作业成本法);⑷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方法(包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⑸预算控制、定额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存货成本控制;⑹成本的财务报表分析;⑺成本的绩效考核;⑻战略成本管理。

3.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教学课时安排。课题组通过对省内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职业高校,又把它们划分为综合类的院校、财经类的院校,调研其课程开设情况。江西省高校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一般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一般课时设为每周3至4个课时,并且在一些非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跨专业选修时,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也成为主要的课程,课时数也一般在每周2至3个课时。

这两门学科内容自成体系,从各大高校的课时安排来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的教师如果不是同一个老师去完成这两门课程的话,为了让教学课程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都不会去简化或者减少各自的教学课程,不可避免会有相同的教学内容在同一专业教学课程中重叠。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叠,节省教学资源。根据课题组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编排方面有很多的重复,比如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的预测、成本的决策、以及标准成本控制和责任中心的相关业绩考核等等。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以后形成成本与管理会计可以将交叉重叠的部分加于合并,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整性也更好,最重要的是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门课程在分开教授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由于沟通的不充分,导致一些内容重复地讲,或者一些内容都忽略掉,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前后两个学期传授,成本会计先开设,管理会计在后一个学期开设,这样会造成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衔接性有障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3.可以优化课程的体系,提高课程的地位。一直以来,对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会计在课程建设中受到的关注更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对来说就少很多。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地位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学院课程建设来说,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从而可以优化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之后的构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为了避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叠与交叉,应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将其称之为成本管理会计。

1.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设置。整合后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是理论篇。这篇是开篇,在这里主要进行一些学科历史背景的追溯,学科研究范围的界定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铺垫。第二部分确定为成本核算篇。这篇主要以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等),生产费用的核算(基本部门与辅助部门的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联产品与副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等)。第三部分是成本的管理篇。这部分以生产成本核算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借助一些分析方法为核算主体的战略管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本量利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管理预算、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的投资决策、平衡积分卡、全面预算、责任中心等。

2.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安排。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是对原有课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所以,整合之后的课程更加合理,更加系统。教学内容由于含盖了两门课程,内容也相对较多,一个学期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就应增加,课题组的试点班是每周6个课时数,分两次上,这6个课时,是每周5课时的理论课,1个课时的上机操作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按质按量完成。

3.成本管理会计的教材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时间安排的设置,课题组调研过程中给实验班使用的教材也是经过了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吴革编著的一本《成本与管理会计》。从长期课程发展来看,建议由国家教育部或者会计学会等相关机构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不建议各高校自行编写,以避免形成一些良莠不齐的教材充斥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课题组强烈建议,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操作性,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要丰富案例部分和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第8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课程标准

目前,中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与建设中正在走向成熟,但如何更规范地培养适用人才,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还是一项重要课题。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设计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其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目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探讨及建设思路有很多,应教育部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对课程标准这一指导性文件也进行了设计并实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即缺乏整体性,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应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要求出发,即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应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提出对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反映对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果的期望,对于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中应掌握得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界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原则

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其课程标准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标准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以旅游管理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对课程体系的宏观把握为前提,确定统一标准和体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规范性。

(二)联系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设计不是孤立的,它不是单纯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框架的设计,在按照专业标准设计的前提下,还应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即前修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性。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其前修课程有《旅游基础知识》,平行课程有《导游实务》,后续课程有《景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在进行课程标准设计时就应注意前后衔接得当,内容选取适度。

(三)全面性原则

课程标准主要针对于核心课程,其包含的内容要较教学大纲更加详细,各项标准也制定的更为明确,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内容

经过对旅游企业的深入调研,结合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应写明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以及课程特点。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对于一些资格证课程,其知识目标的设定,要以全国导游职业资格考试为标准。目前,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其道德品质。以《旅游计调业务》为例,其能力目标是学生熟练操作计调业务,素质目标则是追求诚信品德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部分属课改课程,其设计思路应以能力为核心。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应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其支撑的相应工作岗位,课程应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强调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材选择

课程教材的选择,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校企合作教材最佳。课程内容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将课程纳入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明确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相应的细分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比较适合以学习情境为单元进行设计,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四)课程考核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提倡素质培养、能力导向,单纯的笔试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应将考核着重放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知识考核加入“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能力考核则可以通过实践模拟的方式进行。在这一部分设计时,要十分注意分数权重,以及平时考核的方式。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设计

教学组织与实施是课程标准区别于教学大纲的关键点,通过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设计,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因为具备业务性强,模拟实践性突出的特点,更适合情境教学设计。因而,在进行教学组织实施设计时,一般可考虑进行六个步骤进行设计,即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小组讨论、任务展示、师生共评、教师总结六个步骤。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规范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设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一定要以能力为本位规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旅游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对于讲授概率统计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致力于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动手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一)统计软件的选择目前,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常用的数学及统计软件有MATHEMATI-CA、SPSS、Excel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选择了Excel软件。主要原因是,Excel软件为办公常用软件功能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对该软件的熟练操作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因此,采用该软件作为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来讲不但够用而且适用。(二)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案例库的建立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概率统计课程的学时有限,但仍应安排6~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教师主导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的“上机实验”两个部分。配合理论教学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如Excel的基本操作和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等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和定理,统计数据、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实验项目则进行上机操作。在实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建立概率统计实验案例库。如物流图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物流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的分析、配送中心的规划、物流运输问题等,并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使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既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二、实践教学与数学建模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学院安排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实地学习时,例如:在仓库保管员,物流统计员的顶岗实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利用概率统计知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全过程,使其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在物流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1.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概率统计中到处都蕴涵着数学建模思想,模型化方法贯穿课程始终,如古典概型、正态分布、U检验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形成对现实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型、估计参数,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的数学建模思想,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实际,让学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对物流管理专业常见的“网络配送”问题进行建模。⑴网络配送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成本去完成货物配送的问题。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Excel来解决该类决策问题。⑶模型建立以后,物流管理人员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可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应数据的修改。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概率统计思想体会的更为深刻。2.在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进行讲解,如2002年建模竞赛的试题(彩票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概率统计方法,扩展思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