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2009年、陕西省、旅游、预测、建议、市场

受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双重冲击,上半年,我国旅游经济步入调整期,产业发展一度出现回暖迹象但又重新跌入低谷。国内旅游市场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出境旅游市场同比保持增长但速度大为放缓,入境旅游市场同比为负增长,国内旅游在三大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半年,陕西省旅游业则总体持续保持良好的态势。

一、2009年上半年陕西旅游业市场分析

1-6月份,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685.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07%;旅游收入3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6.99%。陕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在国内、出境、入境三大市场中占据更大比重。【1】

西安市上半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6.0552万人次,同比下降18.71%,创汇1.48亿美元,同比下降17.7%;接待国内游客1770万,同比增长29.57%,国内旅游收入133.09亿元,同比增长32.65%。旅游业总收入144.95亿元,同比增长26.34%。西安市旅游业经济运行特点表现为,海外客源市场1-5月均呈现下降态势。5月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开始大幅回升。6月接待海外旅游者5.1522万人次,同比增长16.81%,入境市场呈现止跌企稳态势;西安市国内旅游每月均呈现两位数增长态势,接待国内游客1770万人,同比增长29.57%,国内旅游收入133.09亿元,同比增长32.65%。【2】

商洛市拉动旅游业的主体是国内旅游,1-6月份接待国内旅游者326.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0%和158%。【3】

陕西省旅游产业何以寒中透暖,能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与去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对东南沿海冲击较大,但是对西北,对陕西的影响有限。

2、扩大内需、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已经明显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复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物价指数平稳都有利于陕西旅游业回暖和发展。

3、规划指导得力,发展旅游业的氛围浓厚。政府及时有效地对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思路做了战略调整,由过去强调以入境游为主,调整为以增加国内需求为重点,加大了国内旅游工作力度。省市县三级政府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出台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刺激旅游者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我省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4、打造旅游精品,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

5、凸显特色,发展红色旅游。开辟了6条具备跨区域功能的复合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综合配套的红色旅游体系,成为陕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6、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拉动了市场。挖掘古镇名村文化,带动县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截止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已命名的国家级旅游强县1个,已命名的省级旅游强县22个,正在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3个,名村11个。全省“农家乐”经营户已发展至9957户,全省县域旅游接待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县域旅游经济总收入超过510亿元人民币。

7、宣传促销到位,在国内旅游市场黄金周游客增长幅度明显。元旦、五一、清明小长假旅游市场火爆;周末西安市周边休闲游市场火爆;长线旅游景点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转贴于

8、行业管理严格,旅游环境更加完善。在西安新开、增开国际航线的带动下,周边近邻国家的入境游客开始增多。今年4月和5月,西安-昆明-新加坡航线开通,并增开了西安-首尔国际航班,韩国、新加坡市场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除了亚洲国家入境人数的增加,欧美市场也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好降幅有所减缓。

9、实施优惠政策,调动游客兴趣。继续实施对旅行社接待人数、外联人数和旅游包机、专列的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国际旅行社把工作重点放在入境旅游市场开发上,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中提高自身的效益。同时,完善了陕西旅游信息资讯网,启动“12301”旅游服务热线,加快旅行社、酒店、交通等服务行业的联网运作。

二、2009年下半年陕西旅游业发展预测

1.发展环境: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最大变数。

2、陕西旅游经济总体上在低位平稳运行并朝上行方向发展,预计第三季度将出现更加明显的回暖趋势。2009年下半年,如果人民币始终保持升值态势,那么将会极大刺激出境市场的发展。短线旅游仍会兴旺,成为拉动旅游业重要的一只力量。陕西旅游业将会出现入境旅游市场仍有增长但不会很大,而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依将持续增长,并且明显好于去年同期的基本格局。

3、国内旅游市场的人数和收入比重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旅游市场特别是短程休闲市场成为增长亮点。

三、发展陕西旅游业的建议

1、要大力促进旅游消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度假等消费热点,引导多样化旅游需求,拉动社会消费增长。

2、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特别要高度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城镇化、同城化效应对旅游需求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3、要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拓宽旅游产业融合面,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本土大型旅游集团。

4、要切实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完善法规环境,优化观念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5、继续加大对毗邻省市县的旅游宣传。

6、继续实施对本地居民游本地景点的优惠政策。

7、积极做好下阶段旅游市场开发等准备工作。要及早研究和预测明年全国旅游形势,及早部署今年下半年十一黄金周以及中秋等旅游黄金季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8、旅游商家还没有开发出适合农民旅游的营销产品,这是真正制约农民旅游市场打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陕西旅游业要想在2009年有所作为,实现最大市场份额,就应关注发展最广阔的农村市场。

9、在入境市场,建议旅行社主打一些新兴市场,比如南美、中欧市场,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的国家离主流经济较远,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还有,就是一些新兴的国家,像俄罗斯、捷克等等,这些国家的经济处于稳步上升阶段,金融危机只是放缓了他们的发展速度,因而预测以上市场会成为今年入境游的小亮点。

参考资料:

【1】《上半年陕西旅游业逆势增长 实现旅游收入334亿》,《陕西日报》,2009年7月16日;

第2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

一、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成都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9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分类及特点

根据成都乡村旅游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类型: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和独立资源型。其中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代表的都市郊区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最快、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类型。

1、都市郊区型资源特点

所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位于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1)区位条件优越(见图1)

此类乡村旅游主要位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依托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发展起来。如AA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郊,由二环路成龙路口出发沿成龙路仅有5公里。北湖风景区乡村旅游地处成都市北郊风景区,东接龙青环线、西至三环路、南临成渝铁路,北靠成绵高速,横跨龙青路。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距成都15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仅十几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和支线公路的两侧。

(2)交通便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旅游目的地距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和时间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成都近郊乡村旅游一般交通方式灵活多样、方便便宜。游客一般可以通过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达到,游客一般可以当天往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成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良好,如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农科村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农家园林型乡村旅游。游人既可观竹林茅舍或林木葱绿的美景,又可从事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尽领山乡绿野风情。又如龙泉驿乡村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现已形成了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类型。

2、景区周边型资源特点

所谓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著名景区的辐射作用开始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通常作为景区景观的配角,依靠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

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此类产品开始渐渐成熟,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成都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洛带乡村古镇、平乐乡村古镇等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成都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大型景区的辐射效应

根据依托的资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依托景区周边村落或古镇形成的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前者以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鄱阳湖旅游景区、崇州九龙沟等为代表,后者以成都周边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等为代表。一般大型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可以通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以2006年十一黄金周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为例:黄龙溪古镇接待游人4.2万人次,洛带古镇接待游人6万人次;平乐古镇接待游人4.04万人次,九龙沟接待游人0.7万人次;青城山乡村旅游接待游人1.7万人次,古堰景区接待游人2.55万人次。

(2)与景区形成资源、功能互补

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方面可以缓解了接待压力,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如都江堰市虹口乡位于四川省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都江堰西北部,是我国西部唯一紧靠特大城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虹口乡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出了漂流、速滑、登山等特色项目,与景区形成鲜明的资源、功能互补。游客既可在外山体验高尔夫,也可在虹口漂流、探险;既可在宝瓶口下听涛声、品夜啤;也可在后山、虹口等处的农家小院内尝豆花。2001年至2005年,虹口乡年接待游客均在40万人次以上,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3)与景区资源联动开发,可逐步转化为独立资源型

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可依托景区景点的优势,借助“农家乐”这一载体,吸引外来游客,把农业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捆绑”推销。依托景区开发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最终成为相对独立型的乡村旅游地。如距成都约50公里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每年夏天都会迎来了前来消夏避暑、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的近2000名成都老人,凭借独特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使这里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到近郊农村养老的独特风景――“养老部落”。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到成都周边居住的老人最多时,达到近4万人。

3、独立资源型资源特点

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可能位于都市郊区地带或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有的是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也有的位置与风景区不远而成为有关风景旅游线路的延伸与扩展。但与上述两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本身的内在旅游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假设证明来检验:即假设周边地区没有大、中城市或知名景区,该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我国很多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

成都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游客们在乡村中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或者是由景区依托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一般是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较高档次、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度假中心。前者的代表为“百花园”乡村酒店、双流县新皇城休闲中心。后者的代表为青城后山龙溪苑乡村度假中心。成都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大

独立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往往需要依靠自身较为突出的特色化主题才能吸引大众游客的青睐。如郫县推出的乡村酒店各具特色:“听江蒲”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会所文化个性鲜明;“中化盆景园”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鹿野苑”则以别致的建筑风格和佛学文化见长,以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沈园”的园艺布局整体大气,大中套小,若干精致小景的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园艺氛围;“梦桐泉”注重运动休闲,利用其现有水面,构筑其水上活动的特殊文化色彩;“和镜山庄”的建筑风格属日本庭园式,它精致的环境构置,折射出浓郁的东洋文化色彩。

(2)城市化倾向明显

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吸引要素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拥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生活设施,游客们在乡村中即可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如“百花园”乡村酒店包括住宿区、会议中心、接待大厅、员工休息区、食堂、停车场及娱乐设施,共占地133.8亩。生活设施、娱乐设施齐全:住宿区由19栋四合院组成,共有客房、套房147间。每栋约400平方米,6-7间客房、一间套房,配备独立的厨房、会客室和会议室等。会议中心包括600平方米的宴会厅,以及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四个小型会议室。

三、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客源市场分析

1、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和在都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士,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而不是主要依托国际市场;依赖本地区市场多于依赖外地市场。开发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二小时左右)到达是其基本前提。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双休日城市家庭为主要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相对稳定;重游率较高,易形成忠诚客户。抽样调查显示,仅以成都市区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共计200万人以上),人均每年光顾“农家乐”4.09次计算,其客源多达900万人次/年,这是成都乡村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

2、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此类乡村旅游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景区资源的品级及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根据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对景区的依赖程度,又呈现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主要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或村寨)周围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到景区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一种“搭便车”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借助相邻著名景区的知名度,开发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以昆明石林旅游风景区旁边的五棵树村,大理蝴蝶泉边的周村,西双版纳的曼景兰村,德宏瑞丽的大等喊村为代表。另一种景区周边型的乡村旅游市场主要带有独立资源型的特点。游客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过渡。如距离成都不远的峨眉山、青城山、天台山等景区凭借独特的风景、凉爽的气候、幽静的环境、宜人的景色成为成都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客源市场呈现出以中老年旅游者为主,停留时间长,以避暑休闲度假为主的特征。

3、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独立资源型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由于其主要特点在于资源吸引力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其客源市场也可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类型。其可能由景区或都市郊区演变而成的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地。如以虹口乡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型。都江堰虹口乡近年来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游客不仅可以领略美丽如画的峡谷风光,而且还可以参加攀岩、速降、溪降、速滑等户外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成都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近几年,成都市根据客源市场的消费观念、方式与习惯结合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

而且,就景观规模和可看性而言,观光旅游不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因此应该突出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增加活动内容,在平原区、丘陵区、湖泊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赏花、农事体验、历史古迹欣赏、爬山、森林浴、露营、野炊、垂钓、划船、摄影、避暑等休闲度假活动,使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为成都市“休闲之都”的称号增添新的内涵。

(注:本文为2007年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批准编号:07005)

【参考文献】

[1] 刘裕国、陈尚宣:旅游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的三成,成都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特色”牌[N].人民日报,2006-11-26.

[2] 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6).

[3] 四川在线 黄金周尾声,成都周边文化乡村古镇旅游成热点[N].天府早报,2006-10-8.

[4] 都江堰江堰市虹口乡信息中心 虹口乡简介[EB/OL]..

第3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度假区选址;影响因素

一、我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始于199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国家旅游度假区是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同时正式批准了1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来增加到12个,依次是: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苏州太湖、无锡太湖、上海佘山、杭州之江、福建泥州岛、福建武夷山、广州南湖、北海银滩、昆明滇池、三亚海滨。四年后,国家旅游局为了推动旅游度假区发展,推出1996年为“度假休闲旅游”主题年,并在1997年“中国旅游年”中,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的“海韵、湖光度假”专项产品,度假休闲旅游线成为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荐的16条旅游精选线路之一。截至到2002,我国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6个,所增加的4个是:湖南韶山、巴松湖、温州马荞潭、北京华夏民族村。随着我国旅游度假区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选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为了避免混淆,将旅游度假区定义为我国各级政府建立的度假区,包括国家旅游度假区。

二、我国旅游度假区选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旅游度假区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创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开发之初缺乏对度假区选址的了解和考虑,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1、忽视区位条件、空间竞争激烈

部分景区在选址过程中忽视区位因素的考察,造成各旅游度假区之间的空间竞争。以上海旅游度假区发展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以上海为中心,200公里半径范围内,国家、省、市级旅游度假区不少于50个。这些景区建设之初,只一味求短期经济效益,缺乏对替代性景区的掌握,造成了争夺土地、争抢客源的恶劣情况。由于旅游度假区选址不当,一些旅游度假区盲目开发,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江苏省是水资源大省,近年来省内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区,盲目开发湖泊资源,不仅导致水环境恶化,也影响到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由于未经调研,在湖面上修建了休闲娱乐场所,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导致了湖泊水质的污染。据资料表明,目前江苏省湖泊水质平均达不到三类,太湖水体80%已经富营养化。我国出台保护资源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设置的各类旅游景观、水上运动、餐饮娱乐、度假休闲等设施,不得影响防洪安全,并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缺乏市场定位、产品雷同

按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定,度假区选址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我国开发建设旅游度假区的初衷,是以国际旅游市场为目标,以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变传统的观光产品单打一的局面为目的。我国虽然具备一些资源方面的优势,但市场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度假产品的国际化进程。某些旅游产品的选择和开发,在建设初期缺乏市场细分,更没有对本度假区的特色和吸引力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影响了度假区特色的充分体现。产品没有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由于市场定位过高,没有从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实际,和游客消费水平的现实出发。因此,要根据度假旅游新形势,及时把市场定位调整过来,重构发展战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的总趋势越来越专业化,而旅游市场的开拓成功,对各类旅游市场特点,才能选定目标市场,从而制定出达到目标市场的发展战略。

3、脱离旅游资源、度假特色缺乏

研究众多旅游度假区失败案例之后,发现旅游度假区在选址中,不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没有充分挖掘特色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环境氛围。许多旅游度假区不重视度假氛围的营造,以致造成了旅游度假区在开发中旅游产品的个性不足,到处都是高尔夫球场、水上运动场等娱乐开发项目。以苏南地区为例,该地区低级别的度假区实际上是房地产或郊外豪华酒店,周围毫无观赏场所,景致平淡无奇,根本谈不上度假旅游氛围;而一些国家级度假区表现为过分追求硬件的标准化,城市气息太浓,忽视对平淡朴实、返朴归真氛围的营造,也忽视对大环境的温馨浪漫情调的塑造,更忽视让客人感受放松休闲的适时、适度、适量的服务。

三、我国旅游度假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度假区的选址总体上要考虑的影响因素繁多,包括政策、市场、设施、交通、气候、自然风光、景区相关性等因素。在选址前应通盘考虑相关因素,以降低选址风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本文根据选址的目标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度假区选址划分为政策环境稳定性、资源适宜性、区位便利性、经济合理性、与其它景区相关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六大标准,各标准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图1-1:

(一)政策环境稳定性

所谓政策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国家对发展旅游度假区宏观政策稳定性、旅游度假区所在区域对发展度假区的优惠支持政策稳定性等等。另外,税收政策的稳定性是旅游度假区成本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对发展旅游度假区的态度直接影响相关政策的倾斜。选址处于投资初期,对于一个项目初期投资量很大,因此区域税收政策成为选址的重要因素。

(二)区位可进入性

任何经营项目都与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度假区项目属于经营管理项目,区位的选择对度假区无论是旅游项目、宾馆饭店,还是商品购物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位通常包括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地理区位是影响选址的本质因素,而经济因素则决定了选址未来发展空间,经济区位与地理区位共同规定了目的地度假旅游发展的类型和战略层面的市场选择。交通与区位条件往往不可分割,临近交通干线是度假区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度假区临近干线,可以向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和乘客展示视觉景观,增加景区的知名度。

(三)资源适宜性

度假区的资源状况是度假区建设的关键条件。旅游度假区的资源状况,既包括适宜的度假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丰富、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地方;也包括拥有拥有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吸引特定类型的细分市场。

(四)经济合理性

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位置选择过程中,还要顾及到游客角度,以利于共同降低成本。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度假区周边所涵盖的区域旅游需求状况,会影响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发展。同时旅游度假区所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土地价格、房地产市场走势都会影响旅游度假选址问题。因此,在选址过程中有必要对所在区域度假旅游需求状况、潜在需求、用地可能性、成本效益进行充分考察。

(五)景区相关性

相邻的旅游区应当与度假区功能不同,如植物园、地质公园,都是度假型旅游区则互相取代,构成近距离恶性竞争。因此从景区战略性考虑,与其他景区的关系将成为重要考虑因子。

(六)发展协调性

在旅游度假区选址中,尽量满足环境、区域和国家整体旅游发展趋势。杜绝我国初期建立旅游度假区过分超前、脱离市场需求的失误,从实际出发,在选址中应该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保留足够空间。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旅游度假区选址的量化方法,为复杂的选址问题提供较客观的评判手段,为度假区选址决策者提供可参考的决策程序。笔者首先对旅游度假区的基本概念、构成、类型进行的界定,结合区位论、项目投资理论、风险决策等相关理论,阐述旅游度假区选址目标、影响因子以及决策方法,并以沈阳建立旅游度假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刘家明.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

[2]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LMl.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步云山温泉旅游资源评述

(一)步云山温泉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条件

1.区位条件。步云山乡位于辽宁省庄河市北端,全域212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是典型的辽南山区乡,呈“八山一水半田半f园”格局分布, 是大连市重点水源地乡镇。距大连主城区145公里,距丹东市区189公里,距营口市区90公里,距沈阳市区260公里,现已融入大连、丹东、营口、沈阳两小时经济圈和东北地区“一日游”旅游圈。先后荣获“辽宁省环境优美乡镇”、“辽宁省温泉旅游小镇”、“辽宁省经济特色名镇”、“国家级生态镇”等荣誉称号。

2.交通条件。步云山乡拥有纵横交错的路网,区域内交通便捷,是庄盖高速进入庄河的第一个出入口,也是庄河旅游的主门户。境内有东西大通道、庄岫线、庄茧线、庄岫铁路。庄茧公路与201国道、305国道贯通;庄盖高速穿境而过与丹大、沈大高速相连。秦皇岛市、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的高端旅游人群也可通过G1京哈高速、G15深海高速、庄盖高速进入步云山乡体验温泉主题旅游产品。

3.自然环境。步云山乡四面环山,地貌奇特,风光秀美,资源丰富。一是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现有三处温泉井,有着“东北第一泉”的美誉,二是拥有辽南第一峰――步云山,海拔1131.7米,全乡境内拥有26万亩山林,植被茂密,生态良好,空气清新,被游客称之为“醉氧”之地。三是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蛤蜊河境内全长24公里,并有总长2公里以上的河流46条。四是拥有独特小气候,步云山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水果产业发展和动物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4.社会经济。依托自然山水旅游资源,步云山乡的社会经济保持着长足发展的势头。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了温泉理疗、激情漂流、登山运动、山水观光等旅游产品。二是休闲观光农业渐成规模。三是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小城镇污水处理厂、通往镇区的高速引路、温泉小学等项目现已完工并投入使用,23中学、敬老院及旅游项目配套工程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步云山温泉旅游资源的内在品质概述

1.温泉水质。步云山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已开发出的三处地热温泉,水位、水温、水量、水质变化非常稳定,日出水量4000余吨,最高出水温度达61℃,经权威部门检测水中富含26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国内少有。可广泛用于沐浴、理疗、保健、 桑拿等项目。这种温泉水质为不步云山开发高品质温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步云山温泉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可能,高品质的温泉水是步云山温泉一张无可复制的王牌。

2.资源类型。步云山温泉有着“东北第一泉”的美誉,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温泉水,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地表就有泉眼涌出的真温泉。目前仍有路边地表自然涌汤泉,至今为温泉村民日常洗衣,洗澡水之用。步云山温泉属于纯自然温泉水,与人工温泉水有着巨大的差异,纯天然温泉水对人体微循环和肌肤保湿、抗衰老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所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谓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珍贵宝藏。

3.地质类型。步云山属千山山脉南延部分,境内有辽南第一高峰1130米的步云山。从地理位置看,属于千山山脉南部丘岭平原地带,恰似一个地热盆地, 根据步云山的地质特征可知,步云山温泉资源属于岩装岩活动型温泉。正是这种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出了步云山温泉优质的温泉水,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步云山温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对中老年改善血液循环、美容保健均有一定辅助作用。

4.化学特征。步云山温泉属于低矿化度、碳酸钠型水,弱碱性温泉,富含偏桂酸、锁、氟、碳酸锂等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开发条件良好。命名为“偏硅酸・氟型复合医疗热矿泉”,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双达标复合型温泉。

(三)步云山温泉旅游资源劣势

1.同质化问题突出,文化内涵未凸显。就目前辽宁开发温泉大省的形式来看,步云山温泉属于同质化产品中的一种,虽然在温泉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了调整,但要想在众多同质化温泉产品中脱颖而出,在温泉文化、区域文化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凸显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步云山温泉开发中需要西思考的问题。

2.国际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需升级换代。就步云山温泉所处的区域条件来看,可以打造国际化的温泉度假区。就国际化标准而言,步云山温泉显然还存在改进的空间,例如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和规范化等。

3.环境污染问题未解决,开发者思维需转变。温泉开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步云山温泉开发、经营中同样存在,如何解决污水处理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转变温泉经营者重经济利益忽略环境问题的落后观念,协调温泉开发和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步云山温泉的开发经营者和当地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步云山温泉旅游市场分析

(一)步云山温泉旅游市场的优势

1.步云山温泉是庄河市唯一具有温泉资源影响力和资源品牌认知的温泉地。步云山周边的鞍山汤岗温泉、丹东五龙背温泉等均为单纯的洗浴温泉,而步云山温泉聚集区内有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与生态观光、乡村游等融为一体,其资源具有关联性和独特性。其资源认知度较高。

2.步云山温泉资源与其他温泉资源的差异除了温泉水质的不同外,温泉景观上主要以山地生态景观和乡村田园式温泉景观为两大特色为主,这与其他的温泉形成鲜明的主题和景观差异。

3.步云山的温泉产品处于生态良好、景观极佳的旅游景区位置,有冰峪省级旅游度假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既具温泉洗浴、健康理疗之功能,又兼有观光旅游、游山玩水之乐趣,形成一个完整的温泉旅游、休闲度假的产业链条。

4.与大连地区其他的温泉旅游发展相比,步云山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早,对资源的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使步云山的温泉在资源竞争性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二)步云山温泉旅游市场的劣势

1.旅游产品雷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步云山温泉存在同质化的现象,虽然产品类型多样但,没有形成统一化和系统化的发展体系,哥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合力。在竞争激烈的温泉市场中逐渐呈现出示弱的局面。目前辽宁地区温泉市场的消费需求较高,但步云山温泉没用进行明确的市场细分,不能完全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2.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停滞于辽宁省内及周边地区,对南方游客和海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宣传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宣传误区对步云山温泉的持续发展不利。由于步云山温泉属于辽宁温泉市场中的领军品牌,因此经营者只看到目前的经营状况,放慢了进一步宣传的步伐。

3.专业温泉旅游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一直是服务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服务行业从业者流动性大的特点,极易造成人才流失和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服务行业在大众中的传统形象,造成专业人才的缺乏。步云山温泉在市龌竞争中,缺乏高素质人才和各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开拓行业市场的技术团队,以及具有传承企业文化和具有忠诚度的员工。

三、步云山温泉旅游产品组合重构

步云山温泉同时拥有具备温泉度假、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的旅游资源、构建多样化的休闲度假空间和温泉产业类型,打造集温泉度假、会议会展、休闲观光、体育娱乐、温泉住宅、乡村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情景式休闲度假温泉目的地。

(一)温泉与山地度假组合

山地度假旅游,是山地观光旅游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后观光旅游时代的新型、高端旅游方式。利用辽南第一峰-步云山和老黑山的山林资源,打造“森林、山水、气候”资源,引入国际时尚山地度假、山地运动理念,打造步云山山地森林休闲度假产品。

1.开展山地休闲运动。利用步云山自然形成的峰林石丛,开展面向自然的山地旅游,并结合游览线路的开通,在恰当位置设置几处风格朴素的风景建筑和观景平台。在适合的地段开展攀岩、户外拓展、山地瑜伽、自行车游骑等参与性山地运动。

2.实地体验高丽文化,感受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可以考虑重建高丽古城外型,重现历史风貌。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含,找出当时居住于此地的高丽名人,展开唐朝薛仁贵征东故事,开拓韩国市场,调动韩国人的旅游兴趣,使之成为他们的一个寻根目的地。

3.宗教文化旅游。寺院在保留原有宗教氛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中大型的主题性建设项目来构建“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旅游。不管是佛教文化还是道教文化,从实际角度来看,宗教养生最为切合实际,与温泉相结合,发展宗教养生文化最有潜力。

4.打造户外休闲运动基地。高标准举办好步云山登山节和蛤蜊河漂流节,逐步形成步云山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和运动项目,比如自驾车营地、生态运动基地、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温泉瘦身运动中心等。

(二)温泉与乡村度假组合

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再发展的更高层次,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它的原生性、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和原生的人文环境符合现代人追求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神经最求和享受。

1.东北民俗文化与温泉旅游相结合。东北民俗文化是植根于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有形性和无形性相结合的特点。就目前来看,东北民俗文化的精髓并未被挖掘和广泛传播,例如东北满清文化、民俗戏曲、饮食文化等。可以借助步云山温泉旅游宣传东北民俗文化,与此同时步云山温泉也借助东北民俗文化展现自身独特之处,使打造特色温泉旅游与宣传民俗文化相辅相成。

2.果蔬采摘与温泉旅游相结合。步云山温泉地处庄河市,水热条件优越,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条件,开发以蔬果采摘、田园体验为主的农业体验游与温泉休闲游相结合的旅游线路,既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可以充实温泉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3.多彩民宿与温泉旅游相结合。民宿是目前的热门旅游产品,游客选择民宿不仅可以享受经济的价格,而且可以获得最真实的旅游体验。步云山温泉旅游与民宿相结合,可以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让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可以惠及普通百姓的经济优势。同时,民宿也为住宿形式多样化、住宿环境多彩化提供了可能,将民宿引入到步云山温泉产品中,可以增加温泉产品的多样性。

第5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郑开大道开通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发展从规划进入了实施阶段。在郑汴一体化的浪潮中,作为开封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如何将古都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全面整合,如何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联合开发郑汴两地旅游产品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实现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郑汴一体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开封地处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部位,中原城市群战略引发的资源重新组合和配置,必然使开封能够分享由资源聚集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郑汴一体化又为开封和郑州城市间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剂。

郑汴一体化将大幅提升开封的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快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区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郑开大道的开通,不仅使城际旅游更加方便快捷,加快了两地市民的出行和旅游,而且使开封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到增强。

郑汴一体化无疑会引发旅游方式和市场的改变,给开封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开封旅游业要抢抓郑汴一体化的机遇,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的城市定位,通过科学规划来体现郑汴一体化的需求,扬长避短,实现开封旅游经济的全面振兴。

基于郑汴一体化的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开封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其在居住休闲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鼓楼夜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郑州作为辐射性很强的商贸中心城市,总人口700多万,有着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也是巨大的客源集散地。整合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宋都古城的发展理念,在区域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封旅游开发模式及功能应定位为郑州的“后花园”,发挥人文旅游中心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功能,实现两城旅游优势的功能互补。开封今后的旅游建设应当强化其为郑州服务的功能,重点放在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餐饮及宾馆服务规范以及房地产开发上,突出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营造花园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使开封的城市环境成为一种吸引力。

行政区划制约是影响旅游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郑汴一体化使两市旅游业的融合水到渠成。加快郑汴旅游资源整合步伐,统一规划,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可与郑州巩义的北宋皇陵、登封的嵩阳书院、新郑的欧阳修墓园组成中国北宋文化游精品线路;大相国寺可与登封少林寺、巩义石窟、慈云寺组合,再向西延伸到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偃师玄奘故里,组成中国佛教精品游线路。新的组合可以使郑-汴-洛“三点一线”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在旅游线路组合方面,开封和郑州两地的旅行社可以把双方的景区纳入旅游线路之列,拉大线路空间。在旅游市场开放与管理方面,开封要打破地域限制,取消地方保护、实现两地的无障碍旅游。继续实行旅游年票制度,进一步免费开放部分景区(点),从而达到吸引郑州游客、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旅游相关产业收入的目的。两市旅游管理部门在城市导游图的编制、旅游广告宣传及旅游促销活动中要积极联手,共同举办高层次、全方位的大型旅游推介活动。

(二)完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挖掘宋文化旅游资源

尽快编制开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宋都古城复建规划,全面进行资源整合工作。结合开封三大城市片区的结构特点,重新明确城市的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在保护、修缮、适度开发老城区和建设东区的基础上,强力推动新城区(汴西新区)建设。中部包括老城区和护城大堤以内部分,应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休闲服务的核心功能,限制和疏解行政、办公、生产及部分居住功能,为餐饮、住宿、度假、旅游、文化会展业的发展营造空间。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在老城区改造中实行精品战略,加强文物古迹保护与风貌协调,推进街道环境整治与水系整治工程,提高现有景点的档次和内涵,形成不同特色的景区与观光线路。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改善老城区环境,打造雅俗共赏的宋韵古城。加强地下历史文物资源的挖掘,以开发“城摞城”为主题进一步提高开封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自护城大堤以西至中牟县边界的汴西新区,是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开封与郑州对接的重要区域,也是集居住、工业、办公、商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应重点建设运粮河两侧的休闲度假区。东部包括开封县城、边村工业区和汪屯工业区,着力打造郑汴洛工业走廊。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根据城市形象竞争定位原理,在全国范围内城市特色弱化、千城一面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特色,打造宋都古城,从而树立有别于郑州、洛阳和西安的独特的旅游形象。挖掘宋文化魅力、打造宋文化特色,是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开封重修和新建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已形成了龙亭湖风景区、包公湖风景区、禹王台繁塔风景区和开封至朱仙镇、开封至兰考两条旅游线路的“三区两线”文化旅游景观链。深入挖掘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宋文化旅游产业的品位和档次:要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以“塑造世界历史名城,体验宋都千年梦华,打造唐宋古都走廊”为目标,以“宋都·宋文化”为宗旨,完善水系工程,开发开封古城墙和“城摞城”奇观,将宋都古城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精品;要加快“申遗”步伐,将北宋东京城遗址与同是“国保”级的北宋开宝寺塔(铁塔)、北宋天清寺塔(繁塔)和开封城墙等其他相关珍贵遗迹组合,通过有机地整合、修复和展示,加上国宝《清明上河图》及《金明池争标图》、《东京梦华录》的印证,联合“申遗”,提升现有景点的整体品位。(三)突出文化旅游经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文化旅游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崭新形态。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古都之一,应通过各种形式把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出来,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经济。开封作为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被称为“戏曲之乡”;因曾在宋代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被称为“书画之乡”;作为我国五大名绣之一的汴绣,以其独特的针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品;开封又有“盘鼓艺术之乡”、“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之乡”等美誉。宋词文化、历代名人文化、黄河文化等也都是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围绕“宋文化”主题,进一步突出各景区、景点的个性特色,选取市井民俗文化、皇家宫廷文化、宗教文化、府衙文化、商贾文化等不同侧面,来确立景区定位,打出自己的特色牌。

吃、住、行、游、购、娱不仅是旅游的主体内容,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郑汴一体化使两城居民享受同城待遇,将极大拉动本地游的市场。因此,开封应着力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商务及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实现由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型产品过渡。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如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对老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升级换代,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把开封建成影响力巨大的书画、古玩、手工艺品交易中心和宋文化、中原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这样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包装和展示,“开封游”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内容将更为丰富,品位将得到提升,更具备从“一日游”到“多日游”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然而开封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销售不畅,造成旅游产业链条过短,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对拉动旅游消费有较大作用的“购、娱”两个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在旅游产业结构组合方面,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多种功能。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和有关企业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绿色旅游食品;鼓励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挖掘开发能够反映开封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商品。开封的花生糕、包公豆、朱仙镇豆腐干、陈留豆腐棍、兰考豆腐乳等,要改变包装粗糙、质量不统一的现状,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对朱仙镇木版画、汴绣、官窑等,更应很好地挖掘,使之成为旅游商品的名牌。

(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树立大旅游观念,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尽快打破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等局面,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积极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力争实现开封旅游的六统一,即规划统一、宣传统一、线路统一、包装统一、门票统一、接待统一,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大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产业素质和结构升级。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如彰显“北方水城”魅力的水系工程、张择端笔下的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重建项目、清明上河园二期工程—琼林苑御汤园温泉度假宾馆项目、名扬天下的樊楼、千年佛教名塔—繁塔、元代著名全真道观—延庆观、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城墙、以独到雕饰闻名的山陕甘会馆、“悬河”奇观的开封黄河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万岁山森林度假区开发项目等。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历史性机遇的到来,给开封景区(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待服务水平要有新的提高,硬件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内涵要在凸现北宋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市场开拓要借助郑开大道的“桥梁”加大力度着重创新,内部管理要不断强化,使景区(点)的整体水平登上新台阶。大力推行和实施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创A、旅游饭店创星活动,不断提高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切实推进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旅游诚信体系。

结论

现阶段面对郑汴一体化带来的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的思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依托郑州庞大的客源市场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是加快发展开封旅游业应有的战略选择;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高效的旅游业协调与管理体制,培育旅游大环境,净化旅游大市场,是做实做大做强开封旅游产业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第6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1、自然区位

*区位于无锡市区南部,南濒太湖,北至北塘区、南长区,东接苏州,西邻宜兴。面积631.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64.09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7.7%;山林面积50平方公里,拥有湖岸线82.35多公里。

*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5°C,适宜气温10°C-28°C可达22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降水量1048.0mm。

*区有人口44.2万人,辖管太湖镇、华庄镇、胡埭镇、马山镇、*镇、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蠡园街道等5镇(区),4街道。区域内同时设有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经济技术开发区。

2、经济区位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中最具增长潜力与发展前景的地域之一,它既可依靠国际大都市上海,参与国际竞争,又可辐射苏中、苏北、浙北、皖南广大腹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赢得发展机遇。

*区经济实力日益强劲,经济地位在全国、全省同类城市郊区中名列前茅。2003年财政收入25.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7亿元,工商二业纳税营销5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1亿美元。

无锡市*区受惠于上海、苏锡常等经济中心的幅射,宏观经济区位优越。

3、交通区位

发达的交通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更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区的交通主要依托无锡市的便捷交通,无锡沿江、靠港、临湖,具有江、河、湖、海相通,铁、公、水、空配套的比较优越的交通条件。*区作为无锡市一个重要行政区,也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

无锡境内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水运干线沟通成网,沪宁铁路横贯东西,公路干线辐射四周,无锡民航机场开通北京、广东、重庆、山东、福建等空中航线,江、河、湖、海相通,水、陆、空运配套,具有突出的交通优势;沪宁高速公路穿越无锡境内,全国“五纵七横”干道之一的“同三公路”通过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和锡澄高速公路纵贯无锡;连接苏北与浙江的新长铁路,又将与沪宁高速铁路在无锡境内交汇。作为这些交通主干线的交汇中心,无锡交通优势明显,使*区的可达性高。

4、旅游区位

*区所具有的地理区位条件,加之发达的陆路和水上交通,使得*区成为重要的游客流指向地,旅游消费群体中包含普通工薪阶层,也包括新兴白领阶层。

*区属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中的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旅游带,江苏旅游区内的苏锡常旅游区,又处在环太湖旅游圈的重点地带,在全国旅游区中的地位较高,国际国内知名度较大。

二、*区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一)*区旅游资源概况

无锡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它依长江、太湖,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且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园林胜景与古迹众多,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地级市总分第一)。*区临湖环城,占据了无锡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它拥有近百公里长的太湖湖岸线,占据了太湖最美丽的精华部分,山抱水,水抱山,湖光山色秀美如画,且历史人文底蕴浓厚,众多的名胜古迹、遗址旧物、诗文墨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辉,具有极好的发展潜力和开发条件。目前,在*区有世界第一大佛――灵山大佛、太湖第一胜景-鼋头渚、天下第二泉、全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著名的影视基地被喻为东方好莱坞的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具有知名度的景区、景点。

1、自然资源

(1)得天独厚的太湖山水

*区的自然资源以太湖山水见长,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辽阔,山辉川媚,气象万千,以自然风光秀丽,雄浑而著称于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区的主要资源集中于梅梁湖景区、蠡湖景区、马山景区、南太湖沿线。

——梅梁湖景区是太湖北端一个袋形大水湾,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7—10公里,东岸自庙山至南犊山(鼋头渚),重岗多岭,有十二个山渚伸突湖上(简称湖东十二渚);其西水岸自闾江山至青龙山,峰峦连绵,沿湖有十八个山湾(简称湖西十八湾)与湖南端的马迹山似断似续。综观这一景区,是以山水宏观其胜,山长水阔,气势宏伟,逐段收敛,层次丰富,湖岸逶迤,山水萦绕,峰峦叠翠,云烟苍苑,山水组合紧密,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精华所在,具有“浩渺、典雅、清秀”的特点。

重要景点有:鼋头渚、三山、梅园、锦园、军嶂山、乌云山、拖山。

——蠡湖景区:蠡湖又名五里湖,是太湖的内湖,东西6公里,南北0.3—1.8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曾泛舟于此,因而得名。蠡湖东北岸一株平畴,桃红柳绿,富于江南水乡风光;西南面峰峦叠翠,中犊、元顶、充山、石塘渚岭延绵拱立,岚影波光,秀丽恬静。蠡湖水面开阔,富于变化,中部宝界桥凌空飞渡,将湖面分隔为东、西五里湖两片水域。西端,中犊山是中流砥柱,矗立于蠡湖与太湖交汇处,被南犊、北犊两山隔水夹峙,形成犊山门、浦岭门两个水口,风景层次丰富。

重要景点有:蠡湖、渔庄、宝界桥。

——马山景区:马山,古称“夫椒”,位于太湖北部,其主峰冠嶂峰与东翼军嶂山隔湖对峙,雄踞梅梁湖之门户。西北狭窄,东北宽广,状似驰骋云涛中之骏马,面积34平方公里,素为太湖中第二大岛。

区内层峦叠嶂,山环水抱,坞深谷幽,泉石清奇,四时景色不同,旦夕风光各异。岛上相传为古吴越争兵鏖战之处,近代又是太湖游击队根据地,颇多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马山山沃水饶,物产丰腴,著名土特产杨梅、柑桔、茶叶等栽培历史悠久。

重要景点:龙头渚、仙鹤渚、冠嶂峰、灵山大佛、吴越“避暑宫”,“战鼓墩”、春秋古墓葬群、南宋“梅梁小隐”等。

——锡惠景区:锡惠景区是一座自东向西展布的山岳地,东始锡山,包括惠山的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和北坡的北茅蓬、南坡的唐山、莲花山、青山、嶂山等山岗,景区面积6.85平方公里。锡惠景区是名胜古迹集中、历史悠久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惠山逶迤磅礴,锡山明媚,“九龙十三泉”久负盛名。

重要景点:二泉、惠山、寄畅园、石门、东大池。

——望亭湖沿线:望亭湖是太湖边又一大水湾,*区位于其北岸,湖岸约26KM长。湖面开阔,碧水、蓝天、渔帆构成秀丽的太湖风光,岸边是一望无际的秀丽静谧的田园自然风光。

(2)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

*区地处亚热带北部,气侯温和,境内山地、平原、河流兼备,生境条件多样,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植被种类兼具温带及典型亚热带的特点。境内沿太湖丘陵山地植被种类丰富,经调查,有2000种左右,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且古树名木众多。野生动物主要是鸟类和鱼类,鸟类600多种,鱼类107种。

2、人文资源

*区内的人文资源,得益于无锡市的历史悠久,及其对自然禀赋的不断挖掘、利用和创造,主要体现在文物古迹、宗教文化、人工景观、民俗文化等方面。

(1)丰富底蕴的文物古迹

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现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29处,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46处。

这些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海内外游客所关注,使得*区旅游业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主要有:祥符寺、荣德生故居、荣巷古镇、茹经堂、阖闾城、横山草堂、薛福成墓等。

(2)众教并存的宗教文化

无锡是一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活动并存的地方,尤以佛教著名,*区境内有祥符寺、开元寺、净慧寺、龙寺长泰寺等寺庙,佛事兴隆。宗教文化的发展,也为*区带来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3)一支独秀的人造景观:

近年来,在*区太湖之滨相继建成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统一嘉园等大型人造景观——太湖影视城,它们展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精粹,并紧密地同太湖秀山美水融为一体,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得天独厚的太湖自然风光,独树一帜的影视文化旅游,使之成为众多海内外摄影组的首选拍摄景地,也是无数游客探寻影视奇趣的向往地。依托千年古刹祥符寺而建,以世界之最“灵山大佛”为吸引物的灵山胜境,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区的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4)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太湖之滨的*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习俗,色彩斑斓的民间游艺活动和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品,以及民间文学、民间歌舞等构成了无锡灿烂的民俗文化圈。

游客对无锡市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

山水

风情文物

古迹民俗

风情文化

艺术城市

风貌购物节庆

活动饮食其它

比例75.7936.5411.8813.9624.2424.963.0921.615.02

资料来源:2000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

(二)*区旅游资源评估

1、旅游资源特点

太湖山水与人文资源交相呼应。

2、旅游资源评估

(1)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共同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拟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全国六大类74种旅游资源中,*区六大类型全部具备,74种资源中拥有49种,占全国资源种普的66%。

*区旅游资源分类情况表

类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合计

拥有类型5442210449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估

根据地理位置特点,将*区旅游资源划分为7个旅游区域,即马山风景旅游区、湖西十八湾风景旅游区、湖东十二渚风景旅游区、惠山森林公园旅游区、五里湖风景旅游区、南太湖风景旅游区、*新城文化旅游区,根据罗森伯格及菲竹拜因建立的模型,对6个自然风景旅游区内的风景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n

基本模型为E=Σ•QiPi

i=1

E为旅游地综合评估结果值

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

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区风景旅游资源评估

评价因子因子权重

(总和取10)因子评分(满分取10)

马山风景旅游区湖西十八湾风景旅游区湖东十二渚风景旅游区五里湖风景旅游区南太湖风景旅游区惠山森林公园旅游区

源地形地质1.194101010668

水体1.7251010108106

气侯0.801101010101010

动物0.261101010668

植物0.4301010104410

文物古迹0.83886108410

民情风俗0.539222024

景点集中度1.00186108410

景区容纳量0.2618488108

件自然生态0.6811010104610

用地条件0.15910810101010

城镇分布0.16410888810

基础设施0.229646848

旅游设施0.243888848

征交通条件1.06986810410

与客源地距离1.06988810610

与附近旅游地类型并同0.178861010610

与附近旅游地的距离0.04468810610

评价

果旅游资源61.98857.26665.66649.0646.75456.934

区域条件13.35812.25413.039.4028.87613.816

区位特性18.79216.38619.23623.612.07223.6

总评价值94.13885.90697.93282.06267.65294.35

注:因子选择及因子权重采用楚义芳建立的中国观赏型旅游地的综合评价模型;因子评分满分各为10分,并以2分为一档区分值,因子评分取6个景区相对值,只能看出这6个景区的相比较情况,不能与其它景区值比较。

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湖东十二渚风景区、马山风景区与惠山森林公园旅游区旅游资源相对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高于南太湖风景区,是*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而南太湖地区旅游资源最为薄弱,很难开展观光型旅游,但可开发对景观要求不太大的旅游项目,如运动性旅游、产业旅游、休疗养型旅游等,并应加大对这地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开发历史

无锡山水秀美、风光旖旎,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无锡旅游业起步于50年代,早在80年代,无锡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发展具有相当的历史。近多年来,尤其是“九五”期间,无锡旅游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优势,以创新为本,以塑造新的旅游品牌与特色为目标,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批跻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同时旅游的类型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集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形式。2001年,随着无锡特大城市的定位,无锡进行了新的区划调整,组建了*区,同年,成立*区旅游局。新组建的*区含盖了无锡大部分的太湖山水自然资源、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无锡4大景区(梅梁湖景区、蠡湖景区、马山景区、锡惠景区),是无锡中心城的重点旅游区域。*区的组建,标志着无锡为打破条块分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迈出了一大步。

(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市、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政府主导、社会齐上发展旅游的局面开始形成,“全社会办旅游、多渠道发展旅游业”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付诸行动。

其次无锡市区旅游资源以太湖山水最为著名,“太湖三万六千倾,最美就在这一方”,而这最美的太湖山水资源全位于*区所辖地内,*区是无锡的旅游区,因此*区旅游业在无锡市大旅游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区全年接待进区游园人数910.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55亿元,分别占全市相关指标的41.38%、17.52%、。

再次*区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逐年增强,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强大的产业优势开始凸现,并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3年,*区旅游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发展机遇,旅游业运行态势良好,其旅游增加值11.8亿元。

2、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区占据了无锡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拥有太湖山水最美丽的精华部分,且历史人文底蕴浓厚,众多的名胜古迹、遗址旧物、诗文墨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辉,具有极好的发展潜力和开发条件。并且*区辖区内山地、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为开展各种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在*区,依托太湖风光,兴建了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太湖山水城旅游区”为重点的旅游大格局,形成了融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主题旅游产品结构,基本形成了以太湖梅梁湖为中心,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太湖山水城旅游区为两翼的新格局。从而扩大了*区的旅游环境容量,丰富了旅游内涵,提高了旅游经济效益。

3、区域经济发达

无锡市地处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带,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周边城市经济富裕,居民有较高的出游能力,(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国际经验统计: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继续提升旅游需求的整体规模,这些为*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

距无锡市*区100km之内的重要城市:苏州、常州、湖州、常熟、南通、溧阳、嘉兴。

距无锡市*区100km、200km之内的重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镇江、扬州、芜湖。

同时无锡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使市区的居民有较强的旅游动机,目前选择节假日到*区休闲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区成了无锡的“大公园”。

(三)*区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发展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前期开发资金,用于资源开发、项目研究、市场促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区旅游发展严重受资金的制约,表现在旅游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不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整体促销、旅游环境改造、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在招商引资、引用外资、募集社会资金和资金市场融资等先进资本运作方面力度不够;用于旅游行业管理的经费无来源渠道,旅游行政管理工作受到制约。

2、旅游管理与经营机制滞后。

旅游区企业化经营观念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滞后,新的投融资观念与管理机制薄弱。全区旅游板块式的运作体制,在大旅游的发展中日益显露弊端,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形不成规模,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补,使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无论在广度上和力度上都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

3、产业结构配置不够优化

*区的旅游产业已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要素之间的比例配置还不够合理,饭店和旅行社发展较快,旅游购物、娱乐、咨询服务等部门发展较缓,特色娱乐项目比较少,游客夜间消费明显较少。同时旅游景点与商业服务不配套,景点由于缺少吃喝玩乐的商业服务和配套而失去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导致游客在锡逗留时间短、购物少。

4、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区旅游业重开发、轻资源保护,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作为*区旅游业依托的太湖水蓝藻频发,使国内外游客闻之却步,局部地区景点开发密度过大,造成建设性破坏,开山采石现象仍然存在,墓葬占地越来越多,破坏景观、影响生态,还有些景点由于附近随意建办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使得景点的开发价值受到损减,影响了高质量旅游产品的开放,从而制约了旅游发展。

5、城乡一体化的旅游格局还未形成

无论是现有景点还是潜在资源都缺乏整体性利用和开发,与锡山、惠山等其它行政区缺乏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缺乏整体开发、协调发展,各区、各乡镇自己建设,势必造成项目重复,引起旅游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另外,与周边城市和邻近省份的旅游业,也缺少主动的呼应和积极配合,尚未形成优势至补、资金共享的良好局面。

6、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有待提高

*区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如市民素质、文明礼貌、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各种服务业的质量、商业金融等信誉状况,治安状况等都必须有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环境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包括外资及民营资本投入到*旅游业上。

四、规划期限

结合《无锡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区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的期限确定为从2002年至2020年,具体分为三期:

近期:2002年——2005年

中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五、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江苏省旅游规划》

2、《无锡市城镇体系规划》

3、《无锡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讨论稿)

4、《无锡市旅游发展“十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5、《梅梁湖景区规划》

6、《蠡湖景区规划》

7、《马山总体规划》

8、《五里湖地区概念规划》

9、《锡山市旅游规划》

10、《惠山森林公园规划》

11、无锡市政府、*区政府关于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报告

12、相关法规、文件、资料

(二)规划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效益,与无锡市旅游规划相结合,使*区成为无锡大旅游的“旅游区”,与国内、国际旅游业接轨。

2、坚持以市场为核心,以资源——市场——文化为导向,适度超前,规划设计力求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赢得市场,注重经济效益,使旅游业成为*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3、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围绕太湖、生态、文化做文章,使*区建成既有鲜明特色又功能齐全,适应多种旅游需求的现代化旅游区。

4、与江苏省及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区域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土地、交通、环保、文保等专业规划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点、线、面的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5、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景观保护相结合,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既保持传统文化,又引进高科技成就;既有自然美、原始美,又有现代人工美。

6、静态开发与动态开发相结合,体现旅游的文化性、参与性、娱乐性和新奇性。

7、坚持政府导向,民众参与,充分发挥“官、产、学、民、娱”良性互动的效应,促进旅游业最大限度发展。

六、*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区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1、按地理细分:

*区旅游客源地域分布广泛,但按其重要性,并考虑到地理空间连续性,可分为三级市场,一级市场是苏、锡、常、沪、宁这些大中城市,其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二级市场为华东地区其它城市,如扬州、南通、杭州等。三级市场为华东地区以外的地区,而北京、广东的作用尤为凸现。

2、按市场人口细分:

从年龄看,22—44岁组人数最多,占到总的60.98%,而青少年市场和银发市场的开发相对不足;从性别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占到总数的66.2%;从职业来看,企事业管理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公务员、科技人员为主,离退休人员、学生、农民的比重小;从居民类型看,城镇居民远远大于非城镇居民。

3、按市场行为细分:

从旅游方式看,以散客为主并日趋增长,团体组织的人数很少;从出游动机看,以观光旅游为主,约占42.3%,休闲度假、商务活动分别占到17.34%及15.33%,但观光旅游逗留时间较短,仅1.37天,低于平均逗留时间1.71天,且人均花费也低于平均花费,分别为685元及849元。

(二)*区旅游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影响旅游客源市场规模的因素很多,既受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社会政治因素、行业竞争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又受旅游资源吸引力大小、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交通的方便程度、离客源市场的远近及服务质量优劣、旅游产品价格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旅游业是无锡市的重点发展的行业,*区也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希望通过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区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良好。

*区旅游客源市场规模预测采用指数模型:

An=Ao(1+b)n

An——第n年的预测数

Ao——起始年份数

n——年数

b——年增长指数

(年增长指数参考无锡市“九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及《江苏省旅游规划》中确定的全省平均增长率,以及《无锡市旅游“十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中确定的增长率,综合各种情况确定。)

旅游总人数年增长率(%)海外旅游人数年增长率(%)

2001年260.3313.68

2005年445.0620.0310

2010年581.05.529.438

2020年948.0552.706

(三)客源市场定位:

1、一级市场:近期重点目标市场

*区在近期仍应把周边的大中城市,如苏州、常州、上海、南京等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同时重点开发无锡市区及周边区内居民的休闲娱乐旅游市场。

2、二级市场:近中期重点推动的市场

安徽、浙江、山东等邻近省市的观光、度假游客市场。

苏北地区富裕阶层的观光游客市场。

通过上海、南京中转的海外游客市场。

3、三级市场:极具潜力的发展市场

全国范围内的观光、度假游客市场

全国范围内的会务、商务、节会市场

国际旅游商务、考察市场。

七、旅游发展定位

*区旅游发展方向以观光旅游为主体,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积极培育现代主题旅游、都市旅游,力争做到观光旅游创精品,休闲旅游创特色,现代旅游求突破,都市旅游领潮流。同时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会议商务旅游、影视文化游、江南园林游、宗教文化游、生态农业游、现代工业游等旅游。

1、观光旅游

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平山远水,风景旖旎,景点众多,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古迹遍地,这些秀美的山水景观在国际、国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观赏价值,是游客赏景抒情、放松身心的绝佳之地。

观光旅游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层次,却是目前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现状*区属地内已有年旅游人数超百万的景区三个(鼋头渚266.44万、灵山151万、三国水浒景区144.47万),观光旅游正处于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要保持自己持久连贯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这样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成熟阶段。

2、度假休闲游

度假休闲旅游是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无锡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度假休闲旅游潜力巨大,*区内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地自然风景优美,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环境较好,加之便捷的交通,为游客来此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在*区加大环境美化力度,力争建成无锡的“大公园”,华东地区的“后花园”。

3、现代高科技参与项目(主题公园)旅游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区处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地区,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同时这一区域城市公共交通良好,可进入性好;另外*区内大部分地区是城市边缘区,用地限制较小,地价相对便宜,这些因素决定*区适宜开展主题公园。目前*区已有影视城、灵山大佛两处人造景区,新主题公园的开发,使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强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

4、都市旅游

都市旅游是20世纪旅游的发展趋势,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城市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能提供非城市地区所没有的娱乐、文化设施,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城市的建筑、装饰、园林、人文活动等市容、市貌、特色景观,是城市表现自己的一个窗口。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使游客获得一次更舒适的旅行。

无锡随着特大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区内蠡湖新城、*新城的建设,其独特的*城市风貌、浓浓的现代气息、完善的商务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购物设施共同创造新世纪山水城市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场所。

八、旅游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

*区旅游资源以“秀丽”见长,是无锡市大旅游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区域,规划期内其旅游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外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形成强大的旅游竞争优势;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无锡其他旅游目的地紧密结合,确保无锡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地位,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2年至2005年(近期),为振兴发展阶段。

应抓住有利时机,认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要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迅速提高接待能力和档次,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力争到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20.03万人次,国内游客445.0万人次。

第二阶段:从2006年至2010年(中期),为成熟发展阶段。

以秀丽的风景,丰富而独特的旅游项目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吸引旅游者,成为具备观光、度假、疗养、娱乐和会议等多种功能的旅游胜地,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11%以上,实现产业份额量的突破及产业发展质的提升。

第三阶段:2011年至2020年(远期),为良性发展阶段。

在景区建设、配套设计、科学管理方面达到完善和规范,整个旅游区协调并可持续地发展,将*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国内旅游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区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海外旅游人数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2002-2005年平均增长率(%)1015617.517

2005年指标20.036319.4544538.0843.18

2006-2010年平均增长率(%)8125.51515

2010年指标29.4311136581.076.5986.86

2010-2020年平均增长率(%)69599

2020年指标52.725637948188.41205.63

(二)旅游发展战略

1、多元化经营战略

一要实现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协调经营;二要实现区内、市内和省内旅游协调经营,进一步提高海内外游客的可达性;三要实施多行业经营战略,应当充分发挥旅游的连带需求,连带供给作用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食、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在内的横向多元化经营,以及利用旅游业后向联系的纵向多元化经营;四要实施多尺度经营战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既要适应“点对点”式的集约型旅游消费需求,塑造精细化、多样化的地方旅游产品,发展小尺度的地方旅游,使地方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要适应“多点串联”式的粗放型旅游需求的需要,根据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产品互补性和可进入性,不断创建和加入超越地方的、不同层次的旅游网络。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培育经营规模;五要实施多渠道投资战略,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外,更应积极开拓投资渠道,吸引外资及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培养经营规模。

2、客源市场共享战略:

*区旅游要切入并分割既有旅游客源市场,市场对策是在加大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周边著名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和既有的优越区位,开辟系列化、多层次、区域化的旅游产品,在与周边旅游目的地市场共享中争取市场份额。

3、集约型增长战略:

*区必须实施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市场的集约型增长战略,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旅游产品和项目。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既有产品,使之保持对游客持久的吸引力和在市场上持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市场变化,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要和具各市场引导功能的新产品,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4、形象的服务战略:

通过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和提供卓越的服务,强化*区旅游竞争优势并提高市场份额。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第一、物业第二”的理念,以附加服务,做事的方式以及做事的人三个不同角度开发别具一格的服务,将旅游者的体验从一般水平提升到特别的水准。

5、分阶段实施战略:

在资源、资金、人力投入有限的前提下,旅游大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并在每个阶段同时进行独立的和相关联的绩效评估和自我校验,从而把握每个阶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九、*区旅游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总体布局

以*区客源市场为导向,结合*地区旅游资源实际以及*区城市发展规划,确定*区旅游空间布局构架为:

“二区、二城、一带”的空间布局构架。

二区: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二城:蠡湖新城、*新城

一带:环太湖风景旅游带

(二)功能分区及景点构建

1、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

此旅游区位于梅梁湖东侧,太湖北部,包括锦园、大浮等地,此旅游区功能以太湖山水风景游览、影视文化旅游为主,重点建设7区。

(1)锦园公共游览区:

本区包括锦园、“好望角”,万顷堂等景点,是太湖山水组合最佳的小水湾,是游览山水景色、游泳、垂钓的最佳处。

“好望角”是欣赏三山的最佳点,规划改造石滩,建设游泳场,环通东西两侧道路,实现游泳为主,兼顾眺望与游览。锦园作为近代园林平时可开放游览。

(2)鼋头渚公共游览区

即鼋头渚公园,是著名近代园林,太湖山水佳绝处。目前年旅游人次超百万,处于稳定成熟阶段,规划加强鼋头渚植物造景,丰富园林植物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景点的发展后劲,成为太湖第一胜景。

(3)影视文化公共游览区

依托全国最大的太湖影视城(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特色,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开发、丰富、完善旅游项目,增加参与性、娱乐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内容。注重影视文化区内环境的保护,加强景区美化、绿化、亮化工作,使之成为山水互映、景色秀美、环境宜人、独具优势和特色的影视文化旅游区。

(4)观光农业区

本区主要包括高效农业与“农事农趣”游、“农家了”休闲度假基地、民俗与佛文化游等。

(5)休闲度假区

包括游艇俱乐部与游艇码头、水上运动区、高尔夫即网球俱乐部、度假村、度假别墅、国际会晤中心及其与之配套的星际酒店等设施。

(6)*生态绿化区

主要是严格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为太湖山水旅游度假区的整体环境和景观服务,也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留余地。

最南端为贡湖水厂取水口,规划湿地保护区,既保护了水源地环境,又可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发生态游。

(7)漆塘综合管理服务区

该区是旅游度假区的门户,也是全区的商业服务、行政管理中心,目前已有花园度假村、宝钢碧波园、鑫湖度假村、玉泉山庄等多家星级宾馆酒店入驻,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商业服务设施,改善服务区的景观环境。

2、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一个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旅游区,为了实现旅游区内部统一的旅游发展整体空间的布局,确定了三大旅游区作为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中心区即灵山胜境景区以及南部休闲康体度假区,两翼分别是东半山休闲度假区、西半山观光康体健身区。这三大区域主要是依据现有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质量、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的潜力、区位和环境等自然特征进行划分的。旅游发展战略为中心区先行,两翼区作为后备和补充。

(1)中心区

中心地区是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以灵山胜境景区为中心,包括北面的古竹路以及南面的月亮湾度假中心和太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2)东半山休闲度假区

东半山地区沿太湖一线分布,主要有仙鹤嘴、檀溪隐君泉、梅梁小隐、赵翼墓等景区以及宜民山庄农业生态园、疗养院等服务设施。

(3)西半山观光康体健身区

西半山地区以龙头公园为中心,环太湖沿线由马迹石等礁石景区、伍子盟顶灯吴文化旅游景区。

3、蠡湖新城

无锡蠡湖新城将建设成由开放公园、居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组成的世界级观光旅游圣地,创造一个高度互动的“新湖城”,不仅是无锡,同时也是周边地区居民的休闲好去处,由会议中心、林荫大道、中央购物中心、演艺中心、情人港湾、水上喷泉、水旅馆等形成一系列令人激动的*景观。重点建设3个公共游览区:

(1)西五里湖公共游览区

该游览区包括西五里湖水面、犊山大坝、湖北岸渔池,规划河埒养殖场等地渔池退池还湖,扩大水面,建设环保生态公园、传统中国花园、湖畔别墅,设“金波鱼跃”、“宝界波明”等景点。

(2)东五里湖公共游览区

该游览区包括东五里湖水面及沿湖风景林带,规划以东五里湖水面为中心,以蠡园为主景点,观赏水景及近代园林;设立水上码头及水上游乐场,开展水上活动;在东五里湖中间设小岛,丰富景观层次;湖两岸规划度假村式别墅、传统船屋村、渔村、鱼市、水族馆等设施。

(3)中心区

位于蠡湖街道,在太湖大道以南、青祁路以西地区,这里地势平坦,紧靠五里湖,处于各旅游区与市区结合处,是蠡湖新城中最具动态和标志性的区域,规划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购物街、旅游酒店、交通中心、广场、会展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艺术画廊、影院、艺术表演中心)、湖滨公园等设施,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建成后,它不光仅仅是*区旅游的配套服务中心,也是整个无锡市大旅游的后方基础。

4、*新城

无锡南太湖地区连接浩瀚的外太湖,具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基础,随着无锡特大城市建设,*新城将在南太湖地区拔地而起。规划中的*新城将是无锡的副中心,是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大学科研中心、居住中心于一体现代湖滨生态城市。

*新城西部是无锡市规划的大学科研基地,此地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大学城中的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等一系列现代设施极具吸引力,大学城内现代建筑与环境也吸引众多前来观光的人;同时大学城也是旅游者了解最新信息、领略最新科技或从事科技、信息交流的地方。

根据国家关于“环太湖体育圈”的建设,无锡作为环太湖流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构建“环太湖体育圈”与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未来五年把无锡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的功能定位是完全吻合的,与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积极推进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致的。*新城将建设无锡市奥林匹克公园,是集各类室内外体育竞技场馆、专业训练场馆、体校、体育宾馆等体育基础及配套设施于一体的体育中心区。到时无锡将具备与周边城市联合承担国家级综合性比赛和国际单项赛事的能力,会极大地吸引观众,带动体育游。

5、环太湖风景旅游带

a、西段:

此段位于梅梁湖北侧,包括十八湾、渔港、梅园、荣巷地区、锡惠景区等地。此旅游带座北朝南,风光无限,湾湾有形,处处有景,是与市区距离最近的地区,也是与市民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地区,因而其功能以太湖自然风景观光、休疗养度假为主,同时也为无锡市民及周边地区的人们提供理想的户外活动场所。重点建设6个公共游览区及1个配套区。

(1)渔港公共游览区

渔港地区是*区*地带具有优良区位与环境条件的旅游资源之一,规划充分利用渔港乡土气息的地名开发具有太湖民俗风情的旅游设施,通过修复客运码头,使渔港基地成为水陆交通的旅游枢纽点。

(2)九龙湾公共游览区

此游览区在十八湾山脉北侧,这里有千亩竹海、松林、茶园果园,似人间胜境。规划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建成融观光、娱乐、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主要建设百花园、松杉林、竹园、九龙湖等景点。

(3)五湖晨雾公共游览区

此游览区包括山北的照天湾、蝙蝠岭、山南的夏慕湾、盘龙湾、大雷咀等地,其中的松风、竹海、幽谷、潭影交相辉映,规划利用其原生态山林资源,建立一个融休闲、参与、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山南正对三山,是观太湖美景,开展水上娱乐活动的好地方,山南山北可通过隧道相连,也可以从山道上登越。

(4)梅园公共游览区

本区包括梅园、荣巷古镇。

规划梅园加大调整改造力度,充实提高植物景观,把梅园建成品位高、植物景观丰富,内容新颖的世界观赏植物博览园。

荣巷古镇是历史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其近代建筑群,真实地反映了荣巷的发展史,也折射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对古镇建筑维修、恢复,开发古镇历史传统风貌游。

(5)锡惠公共游览区

即锡惠公园地区,这里是无锡文物古迹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有著名的私家园林寄畅园,有传统历史街区惠山在横直街,有惠山古寺、动物园等,规划改善内外交通条件,扩大动物园,修复惠山横直街,改建锡惠广场,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休闲场所。

(6)惠山森林公园公共游览区

由头茅峰、二茅峰、东大池、西大池、石门景点(七十二摇车湾)和三茅峰组成,是森林公园的主要区域,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开展游览和登山、野营等活动。在石门景点改造上山湾道,使之贯穿山谷,建造休息观景设施。三茅峰是无锡第一山峰(海拔324米),是登高眺望揽胜的好去处,可建设揽胜台。

(7)河埒配套区

河埒地区是目前*区的行政中心、居住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宾馆、酒店、商铺已有一定集聚度,可以作为旅游的配套服务区。

b、东段:

此段位于*镇、华庄镇南部,境内有26公里长的南太湖沿岸,规划中的环太湖大道将沿湖架设,规划除利用其美景秀色开展观光游览活动外,还利用其广阔的水面开发水上旅游活动及体育运动;利用其旖旎的自然景色和舒适的气候环境,开展避暑及休疗养;利用渔业、水产养殖,开展水上农业观光、捕鱼尝鲜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利用悠久的历史古迹和佛教文化,开展文化旅游活动。重点建设4个公共游览区及一个配套区。

(1)壬港休闲疗养区

位于*镇南侧,规划集中建设旅游度假设施,发展集住、娱、商、餐饮等一体的综合性休闲项目,形成丰富多彩的集中休闲娱乐度假区。同时结合长泰寺恢复建设,游古代名刹。

(2)裕庆寺、净慧寺游览区

以裕庆寺、净慧寺两座千年古寺为依托,重新规划寺庙发展空间,扩大寺内功能设施,形成两点一线的旅游观光区。

(3)生态农业游览区

环太湖大道沿线建设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示范区,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主要建设以桃、梨为主体的林果基地、特种花卉苗木基地和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等。

(4)开发区工业游览区

现代工业园区宽阔的道路、新颖的建筑、优美的绿化、先进的设备对旅游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参观现代高科技开发区园区,欣赏现代工业建筑,了解现代工艺流程,认识高新技术设备,开展科技夏令营。

(5)南泉配套区

依托现有*镇区,规划将南泉建成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住宿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作为*新城的旅游服务配套基地进行发展,直接为周边景区服务。

十.*区旅游开发政策措施建议

1、参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制定旅游投资鼓励措施。

2、建立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

3、加强旅游产业结构的资产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平衡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等)。

4、加强旅游市场管理。

第7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石家庄;发展分析

休闲农业于19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绿地减少,环境恶化以及生活节奏紧张等因素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为缓解都市生活压力,人们渴望到乡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休闲农业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带。而现如今,各趋于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休闲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理论分析

1.定义

休闲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从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角度看,休闲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但把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则属于第三产业。因此,休闲农业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产业。休闲农业使农业融进了农村和农事文化景观,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带领农村经济的发展走进了更广阔的领域。

2.市场基础

第一,城市化的发展。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新增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的这种生活方式将变成社会的主导性方式,城市化的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城市生活的长处就是其集聚优势,方便程度较高。但另外一方面,城市生活也有其弱势,如生活的质量满意度不够,水泥森林、高楼峡谷给人们造成的压迫感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新的生活方式,寻求异于这种生活的休闲方式。

第二,自驾车旅游的兴起。国家对于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热点,自驾车旅游也开始风行。自驾车旅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使得游客活动范围扩大了,从而使一个市场的辐射力和延伸性的影响就一步扩大。同时,自驾车旅游还有助于市场的分流,让整个旅游市场形成互动,从而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三,国家政策的影响。早在1990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就开始研究如何从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转向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模式,当时选取了一些重点的休闲旅游度假区进行培育,随着这些休闲旅游区的发展,一些大中型城市也开始致力于发展环城市休闲带,比较成熟的有,京郊休闲农业发展带,成都重庆市郊的农家乐等。另外一方面,是07年以来,我国假日结构的调整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实。07年取消黄金周后,假日结构呈现出,假期短,次数多的小长假特征,带薪休假解除了游客的后顾之忧,这都有利于游客在近郊进行短线旅游。

二、现状及发展分析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现以石家庄为例,对石家庄的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进行介绍

1.开发条件分析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石家庄具备开发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现阐述如下:首先,农业资源基础较好,它地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自西向东所依次呈现出山区,丘陵,盆地,平原的地貌特征,这是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石家庄周边县区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较多,既有4A级旅游风景区又有一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科普示范基地。再者,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00亿元,增长12%,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7元,已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条件。最后,交通通讯和接待能力上也再逐步提高。例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的推进,新的客运站的建设,以及大西柏坡高速公路的运行,这些都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从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发展模式

结合石家庄市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现存在如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此种模式作为石家庄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发展相对成熟,适合发展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和务农体验游四种类型。目前,石家庄市以园林观光游发展最好,主要以采摘梨、草莓和大枣为主体。如赵县雪梨采摘,栾城草莓采摘等。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并且突出特色品牌。而在田园农业游与务农体验游上接近空白。针对这两种类型,应该开展诸如欣赏田园风光,观看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品尝购置绿色食品和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活动,重点的发展区域应该在市区周边一小时车程范围内。民俗风情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2)民俗风情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石家庄市适合发展民俗风情中的农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如利用饮食服饰以及民间技艺,民间戏剧等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例如于家石头村,耿村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民居。在村落乡镇游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古城正定为代表的古镇建筑群游还有一类是以鹿泉曲寨为代表的新村风貌游。古镇要突出古香古朴的特色,新村要强调新农村的现代化,整齐划一的特色,而且都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

(3)农家乐和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两种在规模上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农家乐主要消费群体是工薪阶层以及学生,而度假庄园等则主要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突出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目前,石家庄市的这两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旅游风景区建立的,应该注意与景区的互补。

(4)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博览园或者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石家庄市目前的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接近空白,可以适当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等。客源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同时适当考虑车程距离。

3.存在问题

石家庄的休闲农业发展仍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存在着当前中国中小城市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开发的共性问题。具体说来,第一,管理体制不顺畅,相关规章制度不规范。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涉及林业,农业,环保,国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这就使得旅游部门缺乏强有力的调控能力,无法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配套设施完善建设,并且对于景点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安全卫生等方面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第二,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石家庄市的休闲农业基本上以乡镇企业,私人投资与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开发项目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结果使得经营主体认知与消费者需求错位,从而导致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是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第三,档次不够,品味偏低,旅游产品无特色。这是石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普遍存在问题,目前石家庄市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的旅游产品。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转变落后,开发深度不够,主要是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包装粗糙简单,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第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服务(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5页)人员素质不够高。由于休闲农业旅游一般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因而配套的娱乐设施简单,旅游购物设施少,供游客休息方便的场所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使游客不能享受到相应服务。另一方面,休闲景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村民和外来农民工,对其培训的缺乏,使其普遍的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了接待水平低,服务落后等,影响了旅游地的形象。第五,宣传促销力度欠缺,,石家庄的许多休闲农业景点多是依托于附近观光旅游,作为生产功能延伸而发展的,处于次要地位,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与宣传营销观念不足。这些都是不利于石市休闲农业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

4.发展对策

第一,政府应当提高认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引导。政府应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政府的各个部门应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统筹规划,进行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标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得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卫生安全保障,价格制定以及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寻。

第三,相关经营主体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以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

第四,丰富休闲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游客对于休闲农业的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休闲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旅游者多样化需求,丰富自身产品。具体说来,一是要注重游客亲身体验参与,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融入农业旅游之中,二是,注重游客绿色消费,将农业旅游项目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紧密结合。

第五,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主要搞好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餐饮住宿卫生设施。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同时,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及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应邀请休闲农业相关的资深人士,市场分析专家分析当前产业的最新动态,消费者心理需求等。

第8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环京津;六要素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业的主要载体,可以说在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出现之前,六个要素就各自独立并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产业特别是各类服务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形成了强大动力将六大要素融合入全新的旅游业之中,旅游六要素也就合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等同,其中“游”是核心,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吃、住、行”是实现和保证“游”的三个必要条件,“娱”和“购”是提高“游”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旅游效益的关键。

对于区域旅游业而言,“游”决定着到访游客的动机,是首位的吸引力。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地处燕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及渤海等大地貌单元的交汇带上,景观类型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成为我国唯一的兼有山岳、高原、沙漠、草原、森林、湿地、海滨、海岛等景观的著名旅游资源大省。目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森林公园7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国家4A级景区31处、国家5A级景区3处。该区的自然山水、森林草原、海滨海岛、冰雪温泉、湿地湖泊等,与京津同类资源相比,无论数量和品质,都占有绝对优势,对京津游客产生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但长期以来,该区域的“游”基本上局限于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低层次的观光游上,观光类游客占到80%以上,更高层次的“休闲”游发展还相对滞后,休闲度假类游客占不到20%,无法满足游客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交通等条件的改善、休闲、度假的需求,难以产生持续、长久的吸引力。此外,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各自为政,资源分割、重复建设,铺摊子、抢项目,还未形成“大旅游”区域产业的概念,全局发展的意识不强、服务产品不够丰富、品质不高,差异互补性不明显,未形成错位发展。如,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北京拥有等级更高的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十三陵等多处世界级旅游产品。这些景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京津游客在此方面的游览欲望,减少了到环京津地区旅游的动机。

“行”是区域、景区、住宿、用餐、购物、娱乐的桥梁和纽带,“行”的时间长短、便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参观效果,环京津休闲旅游带紧环京津,不仅具有直接的距离优势,而且京津地区以其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津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都是经由环京津休闲旅游带向四周辐射,如陆路交通就有9条铁路干线、10条高速公路、12条国道以及若干条省道等,成为京津对外陆路联系的必经之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成为休闲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托。而且,今后一段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将继续完善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系统,京津快速客运铁路的开通、京石快速客运铁路、京津唐秦快速客运铁路的相继开工,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环京津地区城市间的融合。但是,在推动“大融合”的同时,不能忽视小区域内的“融合”。部分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内部分城市之间,城市到主要景区之间,交通主干线到部分景区之间,尚未完全实现快速、便捷、舒适、畅通。重要景区路况等级低、交通环线不完善、配套设施缺乏维护,旅游旺季乘车难、停车难、交通拥堵、管理混乱等一系列衍生问题日益凸显,旅游质量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如,八达岭高速公路拥堵,张家口至保定太行山环线缺少,京珠高速公路至野三坡、涞源等许多太行山景区之间的干线公路的路况较差,支线航空严重滞后等,成为区域内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而“吃、住、娱、购”在六要素中起保障旅游档次和提升旅游品质的作用。“吃”和“住”为游客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进而关系到当地旅游的口碑。不同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身份地位、需求层次的高低,对吃住档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主要集中在干净、整洁、卫生、特色、态度、口感等主要方面的需求上。根据对北京、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的景区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游客对餐饮的改进需求点主要集中在清洁度、增加地方特色、改善服务态度和食物口感上(四地平均为 23.84%、26.73%、17.75%、17.63%),住宿的改进需求点则主要集中于整洁度(京45.7%,石23.4%,保25.1%,秦22.6%)和服务态度上(京28.9%,石28.1%,保 12.1%,秦13.6%)。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京津地区“吃”、“住”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急需改进的方面。从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娱”和“购”不仅仅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前提,而且与旅游业的效益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体现休闲水平的高低,从旅游业中的“小角色”、“配角”将逐渐演变成“大腕”。但从取样景区客源市场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水平都偏低,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以北戴河为例,游客“购”和“娱”的费用均值都集中于600元以下(游客“购”和“娱”的费用在6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82%和49.41%),而“行”和“游”的费用均值集中在600~1,000元(游客“行”和“游”的费用在600~1,000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9.76%和46.43%),这也与“环京津”景区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高层次、以休闲游为主的高端服务产品不多相印证。

环京津休闲旅游带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联动,使其整体竞争力未能凸显。“游”要充分利用旅游带的资源,提升休闲游的质量和数量,形成错位发展。利用距离优势发展“行”的同时,加紧对配套设施的完善,避免衍生问题的出现。提高“娱”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性,以购物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成为旅游带发展的不二之选。环京津地区可以休闲旅游业为支撑,结合该地区旅游六要素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相互融合,促进休闲旅游业在品质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2.秦皇岛河北职业技术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惠娟,胡叶星寒.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环京津休闲旅游带”开发建议[J].中国商贸导刊,2010.3.

第9篇: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安的自然社会状况

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距桂林市六十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兴安,古为百越之地。战国属楚国。公元前214年泰始皇在兴安境内凿通灵渠,兴安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两汉属始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在今兴安设临源县。宋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称全义县。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始称兴安。

兴安位于东经110°14’-110°56''''之间,北纬25°17''''-25°55''''之间,与全州县、资源县、灵川县、龙胜县相邻。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全县人口37万,以汉族为主。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白果、粮食、毛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生态县之一。

兴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600—22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17.8℃,气候宜人,四季可游。境内以丘陵、平原为主,分布着谷地、高山等地形。地势由西北越城岭山脉与西南都庞岭山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称“湘桂走廊”。境内最高峰猫儿山顶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峰。

二、周围的旅游业及有关方面的状况

兴安旅游资源丰富,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87年3月兴安县旅游局成立。兴安旅游以文物古迹和高山风光为主要内容。现规划有猫儿山风景区、灵渠、碑园风景区、乐满地休闲度假区、古严关、秦城遗址风景区、五里峡风景区。

猫儿山风景区:距兴安县城五十六公里的猫儿山风景区占地四百八十平方公里,是以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为中心的高山风景区,最高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最高峰,猫儿山春天杜鹃花争艳,夏天气候凉爽宜人,秋天红叶烂漫,冬天银装素裹,是揽胜、探险、猎奇、度假、避暑的好去处。

碑园风景区:位于兴安县城西南部,碑园占地一百二十亩,气势恢宏,800立方米的群雕堪称全国纪念性群雕之最。

乐满地休闲度假区:占地面积335公顷,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游乐项目之一,园区内的高尔夫俱乐部是具有国际标准的18洞美式丘陵球场。乐满地主题乐园占地60公顷,是度假世界第一期工程投资最大的项目,在2002年度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同时通过了ISO9001及ISO14001两项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后又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以及“全国十佳主题乐园”。

三、规划范围

灵渠景区规划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及一条伴着古灵渠长约一公里长的水街;景区原面积73.3公顷,规划后加上一公里长的水街,面积为105公顷。

四、规划依据和原则

景区将严格依据《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等规则及兴安的具体情况规划,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旅游资源状况与评价

灵渠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在其建成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交通枢纽。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考价值。灵渠周边林木苍翠,绿水潺潺,风景秀丽并分布有多处文物古迹,是我国少有的集历史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六、客源市场分析

兴安旅游客源市场总的定位是以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为主,国际客源市场为辅,国内客源市场则以广西区内,特别是桂林市各县以及兴安周边省各县市为目标客源市场,这些地区由于距离近、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不多,游客利用节假日到兴安旅游的可能性很大,以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为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每年的出游率高,其中有不少是到桂林旅游,兴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将成为这些久居闹市,渴望逃避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探索历史文化的游客偏爱的地方,另外充分依托桂林市客源枢纽中心的优势,挖掘其他区域的旅游市场。便利的航空设施缩短了全国各地旅游者与桂林市的距离,畅通的公路交通使游客出入桂林更加方便自由,兴安可以更好地接受桂林中心城市的辐射,从桂林分流或截流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兴安县来游览。而只要到兴安旅游,灵渠是必到的景点之一,所以灵渠景区的客源基本与到兴安游览的客源一致。

七、旅游规划开发方向和旅游项目创意

景区开发主题化、整体化、生态化,将充分挖掘灵渠的水利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加强文物古迹实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尊重历史,修复完善景点外观与内容;修建灵渠博物馆,做好文物的异地保护及其文物内涵的保护与体现工作。配合灵渠及兴安地方文化,设立文物陈列室、展览厅、展映厅、模型室、报告会议厅等;协调景区与周围农村社区的关系,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区。做到民俗游、访古游、生态游的统一。

八、景区和功能区划分

灵源寺、灵源阁:位于分水塘南岸的松树林里,灵源寺建在半山腰,灵源阁建于山顶。规划对目前现存宫院予以整修、复原,恢复塑像、壁画,形成一组建造精美、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庙宇建筑群。同时作为一个集中的游客共享空间,应设立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不设商业服务摊点。

水上表演区:规划在分水塘水域,主要有赛龙舟表演、鸬鹚捕鱼表演及开展竞技运动项目活动,如摩托艇、皮艇、滑艇、飞伞等刺激性项目,供青年游客参与游乐。该区水域较深,建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及提示警告语录。

铧嘴:南斗铧口,这里便是湘漓分派。湘水由南向北而来到铧口,经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在这里三七分派,三湘水过南渠流入漓江,七分湘水继续经北渠汇入湘江。秦堤汉水,流经千年;铧嘴天平,承载历史。规划在铧嘴岛上修建铧嘴古亭,看水涨水落,听浪花欢畅。到铧嘴必须乘游船,不可经天平涉水直到,以防发生意外。

大小天平:与灵渠铧嘴相连,是建在湘江上的一座拦江滚水坝。由于具有既可提高水位,又可排洪滚水,以保持渠水平衡的作用,故称“天平”。大小天平呈“人”字形,北侧一段称大天平,长344米。南侧一段称小天平,长130米。二者的比例大体为3:1。内堤均用条石平铺筑成,外堤均为大石排插成鱼鳞状。内堤的条石,两块之间,凿有石槽,灌人铁水作楔子,把块条石连为一体,避免洪水冲毁。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应用如此高超的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具有参考价值。

四贤祠:四贤祠位于南渠北岸,祠内因祀奉历代修凿灵渠有过重大贡献的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管防御使鱼孟威四公而得名。祠内保存着历代各种碑刻30多块,竖立在进门醒目处,可谓修灵渠的纪念碑。规划在四贤祠里建一博物馆,收藏有关灵渠方面的文物;在大堂摆放整个灵渠风景区的模型,以方便游客了解景区的大致情况及灵渠的一些历史。

飞来石:在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秦堤:筑于秦,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全长3.15公里。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规划在堤上种植有本地特色的树种(如兴安楠),并修建人行步道,以创造良好的漫步环境。

水街:水街景区包括灵渠县城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部分组成。水街在恢复建设上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现,其重要景点秦文流觞景区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条古街,充分体现秦代建筑风韵;其古戏台为徽派建筑风格,是水街城中城的中轴线;其湖广会馆建于清朝初年,具有典型的荆楚文化风格;其水街民居青瓦白墙、雕花门窗,“小桥流水人家”情趣盎然……此外,水街景区还从民间收集了大量文物,形成了百米雕塑长廊、古石雕群等景点。流水潺潺、杨柳依依、曲径幽幽,中国古典审美情趣跃然而生。规划中在水街设立一定数量的旅馆、艺术品专卖店及饭店;渠两岸的垂柳下设立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

九、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景区开发要以不破坏资源为前提,具体景点景物周围不得进行随意性建设,对其开发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针对特殊的景观资源,要建立详细系统的资源档案。

规划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AAAA级旅游区(点)的标准:本区空气质量应达到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噪声质量达到GB3096-1993中规定的相应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HB1的规定。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保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不破坏游览气氛。

十、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景区内已配套有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电力工程系统,可满足景区水源、电源及排污处理的需求,建有一家三星级的宾馆。导游及相应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工艺品店及一些与旅游开发相关的店铺都将通过招标的形式从严准入,所开展的活动不得有损景区形象。

十一、交通规划

兴安灵渠位于湘桂走廊腹部,距离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57公里,是北上华中,南下两广的咽喉要道。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纵贯全县,每天有9对列车在兴安站停靠。中心城市桂林市通往全国各地的旅游交通已形成,每年经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桂林火车站、北海——南宁——柳州——桂林高速公路以及321、322国道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800余万人。桂林至兴安的一级公路已经开通使用,车程不足1小时,交通极为方便。

景区内规划以步游路连结各个景点,以利于游客安全行走及观赏为原则,路面处理以天然石块、石板为主,尽量保持自然野趣。路宽以1.5-2米为宜。对于江边驳岸及上下陡坡路段,应设护栏、扶手等防护措施,材料也以天然材料为主。未开放区域应有明显警示,防止游客误入,出现危险。

十二、绿化规划

景区里古树参天,沿渠两岸树荫浓密。在保护现有树木的前提下,种植一些彩叶树种,以增加色彩的丰富度,充分体现季象变化,但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显自然之本色。

十三、服务项目规划

严格按照《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建立基本的服务设施,服务设施主要指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及其它娱乐、摄影、医务、银行、邮电等等。为体现地方特色,将成立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现水上舞台表演的魅力及建设文物陈列室、展览厅、展映厅、模型室。

十四、管理人员和机构设置

景区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由公安、卫生、工商、环保、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管委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景区的旅游环境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而使景区的发展步入正轨。

十五、其它

景区里除常规的表演节目外,每到传统节日或庆典、重要会议的召开都会临时安排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与附近的学校合作,为其提供见习基地;不定期开展市民素质拓展活动,以培养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十六、效益分析

以灵渠与乐满地旅游区为主的兴安是桂北旅游区的一个次中心,是湘桂走廊文化和旅游带中的中心旅游区。客源市场将随着大桂林旅游圈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依托乐满地休闲世界、猫儿山等主要旅游景区,建成多层次、综合性的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康体健身旅游目的地;同时利用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次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北部各县的旅游发展,获得大旅游的整体效应。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及品牌效应,将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2]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海瑞.旅游开发与市场导向.旅游学刊,1995,10(1)

[4]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