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一、富阳区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一)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构成基本情况
近年来,富阳区流动人口增幅迅速,从约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8万人,其中育龄妇女(18-49)约6.23万人。与户籍育龄妇女数之比为0.35:1;已婚育龄妇女4.92万人,与户籍已婚育龄女数之比为:0.36:1。
1、育龄妇女年龄构成。根据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数据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问卷结果分析,富阳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以21-30周岁的青年为主。
2、来源地构成。从省外流入的育龄妇女主要是来自中西部及部分沿海农业人口大省。以及省级为流入区域看:排列前五位的是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共4.24万人,占流动人口育龄女总数的68%左右,其中安徽省最多,约占20%。
省内流入人口11512,其中育龄妇女5671人,已婚育龄妇女3939人。主要来自温州、丽水、台州等浙南地区。
3、文化构成。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问卷结果分析,在1000 从有有效问卷中,小学文化程度295人,初中536人,合计831 人,占83.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序169人,占16.9%,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4、集聚地构成。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主要集聚在富春街道、银湖街道、春江街道、新登镇、大源镇、东洲街道、鹿山街道、灵桥镇、上官乡、场口镇,这些乡镇街道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占全区的95.56 %。流动人口以租住出租房为主,问卷调查显示,流动人口71.35%居住在出租房里。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1、生育意愿相对较高。调查显示,51%被调查对象认为生育两个子女最好,25%一孩生育对象希望再生育一个子女。
2、出生、怀孕人数多,违法生育比例高。据报表统计,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流动人口在富阳出生1663人,同比减少213人;问卷调查显示:1000个已婚育龄妇女中,二孩生育331人,二孩符合率只有33.1%。
3、持证率低。1000个被调查对象中,有354人回答带《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占35%,实际数据可能更低。
4、长效节育率较高。通过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查询,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流动人口为37829人,占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76.89%,低于户籍育龄妇女88.55%的长效节育率。
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网络建设
目前,区、乡、村三级均有专(兼)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也均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员,并在村(社区)设立计划生育工作站。全区共配备29名流动人口协管员。
(二)创新健全协作机制
一是开展联合稽查。与公安局定期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督查工作。二是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实行流动人口协管员计生固定待遇,按照每人3.5万元的标准给予保障。实行计划生育通报奖励制度,每提供一条信息,提供5-10元奖励。实行考核奖励,奖励计生工作优秀的基层流动人口管理员和协管员。
(三)优化宣教技术服务
积极开展社会化宣传,组织流动人口婚育阳光课堂、“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年”活动。2012年以来,共开展活动50次,发放宣传品9.3万,服务流动人口8.5万人次。2015年度,全区共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74450例,比上年年增加38886例,增幅141.38%,700例接受四项手术的流动人口按规定报酬10余万。
(四)加强信息管理应用
加强“浙江省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2015年通过软件累计录入信息15万元余条,2015年开始开展流动人口清查基层信息工作 ,共注销流动人口信息10万余条,补录、修改信息20万余条。目前,富阳区流动人口建档率达95%以上、信息完整率达90%c以上。
三、存在问题
我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得一定成绩,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多年业一直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目前仍有许多工作未从根本取得突破,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服务管理压力大。我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占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服务管理工作做得越深入工作越大。现有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匹配,部分地方流动人口超过了户籍人口,落实服务管理难度较大。
二是对基层工作指导有待加强。个别地方对工作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发现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有时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帮助基层解决,甚至往上一推了之。如:针对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况,基层干部基本上束手无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三是乡镇孕检职责缺失。少数镇(街道)有设施无操作人员,不能开展B超孕环检服务,辖区内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只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孕环检。
四是信息网络开发滞后。省综合平台流动人口模块应用后,基层反映流入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必填项太多,操作繁琐,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制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开展。
五是两地沟通难度大。流动人口配合程度低,由于现居住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工作水平差异,存在与流出地沟通联系难、信息通报反馈率低等问题。流入育龄妇女出于各种原因对协管员信息采集不愿配合或提供假身份证明等虚假信息,导致采集的基础信息准确率低,流入育龄妇女对现居住提供的服务存在不愿接受或者拒绝的现象。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
要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人员配备,每个乡镇、街道计生办(科)至少要有1名流动人口管理员,流动人口超过5000人的可按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增配工作人员。村(社区)实有人口超过2000人的要增配1名计生服务员。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各级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中,必须单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按照与户籍人口均等标准落实经费保障,确保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所需的经费。
(二)健全服务网络
要切实加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整合卫生计生资源,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硬件设备,按照省标准每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配备2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幼保健人员。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确保能服务、会服务。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计生服务窗口,为流动人口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不断完善“10分钟服务圈”,提高避孕药具的可及率和获得率,在流动人口集聚的村、社区、企业和集贸市场设立标识明显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方便流入育龄妇女领取。依托卫生计生网线,开展流动人口全员统计和动态监测,不断深化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和服务管理政策研究,为卫生计生工作及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强化工作指导
要认真学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以及省、市关于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扎实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调配研究,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要强化对基层日常工作的指导,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依法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条例》,严格依法办事,做好生育服务登记本的发放工作,完善服务记录,“三免费”服务做到全员、全程和全覆盖。完善和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强对流出育龄妇女的跟踪和管理,免费为流出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家庭应该享受的奖励优惠政策。
(五)落实均等化服务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四部委要求扎实做好创新流动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通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建立健全流动计划生育均等化的政策体系,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员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待遇逐步趋同,并按规定共同享受其他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和谐融合。规范流动人口流入地二孩以及以下生育服务登记,将原来的生育登记承诺库扩展到二孩。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流动人口生育服务、出生等相关信息的网上沟通。
(六)强化平台应用
要强化省综合平台流动人口的应用,规范信息管理,及时提交查询、接收、反馈信息,修改、补充、完善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工作。完善省综合平台流动谷模块应用通报制度,提高平台的应用水平。及时反馈省综合平台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建设,不断完善信息网络。继续做好流动人口流向、分布、内部结构变动及流动人口迁移趋势的监测调查,及时了解掌握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和服务管理落实情况。开展信息共享工作,推动流动人口个案信息与居民健康卡、妇幼保健手册等信息的联通。
(七)深化区域协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号)精神,为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现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对保障参保居民合理的医疗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制度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中,强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医疗服务的范围管理、医疗服务的定点管理和医药费用的结算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从低水平起步。要根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基金保障能力,考虑城镇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有条件的地区兼顾一般门诊医疗费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服务范围、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及标准。
(三)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城镇居民的特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一体化管理的,也可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规定执行。各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意见精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合理确定医疗服务范围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包括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范围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认真组织专家评审、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
(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在国家和省(区、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要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甲类目录药品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国家根据儿童用药的特点,按照"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兼顾中西药"的原则,适当增加儿童用药的品种及剂型。
(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原则上执行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各地也可根据本地实际适当增加孕产妇、婴幼儿必需的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及中医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新增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暂由各省(区、市)负责制定。
(七)各地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加强对高价药品、新增诊疗项目、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及高值医用耗材的准入和使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的费用负担。
三、加强定点管理
(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要根据城镇居民的就医特点和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约束作用。要根据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发展的需要,统筹确定各类医疗保障人群医疗服务定点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九)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范围和数量,具体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商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定。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所发生的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各地要根据参保居民的医疗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纳入定点范围。
(十)要探索促进参保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的管理机制,引导参保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及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对纳入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和实行医疗费用统筹的普通门诊医疗服务项目,要制定有效利用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就医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对参保居民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可适当提高基金的支付比例。
四、完善费用结算管理
(十一)要根据医疗服务范围和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合理确定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并纳入协议管理。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按协议及时结算并足额支付,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卫生监协管服务是一项惠及全体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是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目前卫生监督在基层重要的网底,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各乡镇、社区建立卫生监协管制度,是建立健全基层三级卫生监督网络,解决基层卫生监督相对薄弱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关爱民生、彰显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同时,是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践的一大丰富。因此,有必要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监协管工作的现实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发现相关问题,不断促进服务工作的完善,这是本文写作的立足点。
1A区基层卫生监协管工作情况调查结果
通过对A区的调查来看,基层卫生监协管工作突出反映在公共卫生场所的卫生许可证拥有情况、卫生监督员检查频次、卫生监督员的吃拿卡要情况、卫生监督员卫生要求提出情况、以及对卫生监督员服务评分情况这五个方面。
卫生许可证拥有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148家拥有卫生许可证,占总体的96.1%;另有6家没有卫生许可证,占总体的3.9%,个别场所存在健康卫生方面隐患。
卫生监督员检查频次。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121家被卫生监督员检查过3次及3次以上,占总体的78.6%;有18家被检查过两次,占总体的11.7%;还有15家仅被检查过1次,占总体的9.7%,部分监协管人员存在工作不积极的现象。
卫生O督员吃拿卡要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6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占总体的3.9%;有148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没有吃拿卡要的现象,占总体的96.1%,个别监督协管人员在工作作风上存在问题。
卫生监督员卫生要求提出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147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能够提出卫生方面的相关要求,占总体的95.5%;还有7家反映卫生监督员在检查时未能提出卫生方面的相关要求,占总体的4.5%,个别卫生监协管员的相关工作并未做到位。对卫生监督员服务评分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154个公共卫生场所里,有5家给卫生监督员的服务水平打出了6分,占总体的3.2%;有3家打出了7分,占总体的1.9%;有24家打出了8分,占总体的15.6%;同样有24家打出了9分,占总体的15.6%;而有98家打出了10分,占总体的,63.6%,相当一部分的卫生监协管员的工作水平不能令居民满意,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2A区基层卫生监协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相关工作人员结构存在问题
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结构主要分为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教育程度),根据对A区实地了解,尚有一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超过了50岁;另有一部分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相关专业资格和职称达不到要求,同时,还存有缺乏编制的问题。
2.2部分区域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不到位
部分公共卫生场所在公共卫生问题上存在不够规范的情况,个别公共卫生场所不具备卫生许可证;部分公共卫生场所未能很好地将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公开悬挂于经营场所内,有的场所未悬挂从业人员健康证,还有的场所两证都未悬挂。
2.3个别工作人员存在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
个别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有严重违反相关工作纪律的恶劣问题。有个别的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在卫生监协管服务中,利用职权之便,对一些公共卫生场所的店主进行吃拿卡要的严重违纪行为,这种行为是绝不能忽视的。
2.4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
考核体系实质上是一种评价与控制手段,它将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同其工作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又是促进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工作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唯有丰富和完善的考核体系才会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所以,上述一系列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效用不足的问题,也在客观反映着这种控制手段的无力,甚至是缺失。
3对策思考与建议
3.1强化卫生监协管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的卫生监协管服务必以强大的工作队伍为基础,大力提高卫生监协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前提。首先,要完善卫生监协管工作队伍的人才管理机制,合理优化卫生监协管工作队伍的结构,如: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其次,加强对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以及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和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3.2加大对卫生监协管服务的现实投入
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属于基层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由于现实原因,部分地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更多地投入,这样卫生监督员也便会更加辛苦,所以,可通过适度提高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这是一种保障性措施。
3.3严格考核,突出纪律
完善相关卫生监协管工作的考评制度,有助于客观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促进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同时也可作为激励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整治个别卫生监协管工作人员的严重违纪行为,肃清其违纪行为所导致的恶劣影响,提升卫生监协管工作队伍的健康形象,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这是一种控制性手段。
参考文献:
[1]徐耘.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卫生监督,2012.
[2]张丽.成都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3]周清华.杨浦区区域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卫生监督,2012.
[4]李建玲.镇江市卫生监督协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卫生管理,2012.
贯彻落实市六部门《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强化问题导向,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活力,年内基层诊疗量较上年一定幅度增长,力争占总量比例稳中有升。
1、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进省级示范基层机构创建,深入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年内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个,示范村卫生室20个以上,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4个以上。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比例达到70%。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实施社区卫生提升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推动建立全科医生工作室。
2、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中心卫生院和规模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打造融区域资源集约利用、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平台支撑、实用技能进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发挥好上引下联纽带作用,建设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中心。研究制订基层特色科室建设规划,城乡联动培育建设特色科室,年内力争培育市级特色科室8个,通过省级考核评估特色科室5个。
3、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调整完善基层机构财政补助方式和绩效工资政策,实行核定任务与定额补助挂钩、适时动态调整的财政补助方式,建立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加大基层机构内部自主分配的力度。推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人才遴选计划,争取财政给予补助。在基层人员编制不足地区探索实行政府购买岗位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加强政策培训和工作督导,加快政策落地,树立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先进典型。
4、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农村85%以上的乡镇(含涉农街道)、城市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签约服务,力争城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20%以上,20%以上的家庭获得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为突破口,扩大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发挥医疗联合体资源优势,启动建立“签约医生服务联盟”,积极探索赋予签约医生更多可调配的卫生资源。组建网上专病管理社群,指导疾病防治。全面落实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可根据相关协议获取合理报酬的政策规定。
5、做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按新标准实施乡村医生基本药物制度补助、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等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组织60名左右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参加务实进修,组织340名以上乡村医生参加实用技能进修。组织开展基层卫生技能竞赛,评选优秀基层医师。探索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编村用”机制,拓展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空间。
二、基本公共卫生
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强化项目绩效管理,鼓励探索创新,做细做实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规范程度,按省定标准完成12类45项项目任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7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
1、提高项目补助经费标准。将项目人均经费标准提高至50 元,足额落实各级财政配套经费。推动各县区按照规定标准设立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池,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实行按季预拨、打卡发放、年度考核结算。2016 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提标部分,主要用于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提高资金到位及时率。
2、提升项目服务技术水平。加强项目技术指导组织建设,密切技术指导组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联系,完善上下联动、沟通交流机制。编印相关指导手册、技术操作手册,加强业务监测,开展业务条线报表数据比对。举办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班。加强项目督导,组织市级专家对各县区项目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3、推进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化建设。强化县区级项目绩效考核主体责任,严密实施2015年度市级项目绩效考核,做好省和国家项目绩效考核迎检工作。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和通报市级考核结果,依据考核结果结算2015年度市级项目补助资金。建立问题跟踪与整改机制,持续改进项目工作。配合财政、审计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和专项审计工作。
探讨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措施,提供工作思路和多视觉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巩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良好局面。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和协调运作机制,落实好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责分工、《*区人口计生工作督查通报制度》,突出对重点责任部门的考核。
二、完善基层经常性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落实好《关于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强化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密切协作,切实解决好“人户分离”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等问题。健全依法行政责任制,全面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依法行政考核评估基本要求》。深化居民自治工作。
三、完善改革创新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实现新突破
继续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居的创建活动。全力建立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借助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残疾人救助、为老服务、人口信息“六网合一”工程建设,实现对人口变动和个案信息变动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服务。将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改革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
四、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促进改革成果惠及计生家庭
完善政府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做好独生子女死亡、伤残且不再生育家庭的特别扶助工作,探索建立对计划生育家庭节育手术并发症生活补助和采取长效节育措施奖励等制度。
五、完善城市计生工作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建立起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将流动人口特困家庭纳入区计划生育救助范畴。按照“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统一考核”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相关职责,强化“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落实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席会制度。落实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六、完善部门联合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实施“三促进”工程,巩固“四优一满意”优秀服务站创建成果,进一步规范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制度。
七、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形成立体化大宣传格局
建立区、街人口计划生育宣传阵地,年内建成10个人口文化宣传专栏。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独生子女母亲教育指导”工程,推进幼儿早期教育。继续开展好青春健康教育,整合师资队伍,扩大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
一、瓴导干部应注重的能力培养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基础,卫生院院长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和他人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是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医学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同时,要善于领悟,对学来的知识和上级政策要有敏锐力,结合实际思考问题,且能将学习的成果转化成工作业绩,这是学习的落脚点。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靠技术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卫生机构,业务性很强,院长如是技术上的权威,就可获得卫生人员及社会相关人员的信任,有利于开展工作。业务上院长即使不能成为专家旗手,也应成为行家里手。
(三)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靠人品做事先做人,提高管理能力首要的是提升做人的品质,然后才是管理方法。在品性修炼方面,卫生院院长一方面要强化自己的责任心,做到在位一日尽职一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道德修养,并锻炼毅力,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渐走向成功。为改进管理方法,卫生院院长首先要掌握公共卫生管理、临床诊疗管理、财务管理和行政后勤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其次要懂得循序渐进。卫生院基础差,起步低,管理要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最有效和最紧迫的做起。且注重抓细节,“要想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再次,要严格照章办事,实施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和执行情况考核严则有之,不严则无。
(四)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靠真诚如果协调不力,内部工作就难以顺畅,外部环境就难以宽松,很多工作就难以落实。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方法很重要。与上级协调要有“胆识”,多汇报,汇报困难和问题必须同时带“多选题”和“参考答案”,不能只上交矛盾。进行内部协调要源于“诚心”,多说理,切忌简单粗暴;同时要做到了解情况,共谋对策,不仅注重结果,也要紧盯过程,且要做到关心、激励、照顾好职工。与相关单位协调要发自“肺腑”,平时要多联系,态度要诚恳,以()主动、体谅、谦让的姿态与对方协商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又坚持原则性。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靠才智院长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按照政策方针、上级指示和基本规律办事,又不能固守传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定式,不盲从迷信,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开式思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防腐败能力
防腐能力靠自控院长在卫生院有“六掌”:掌印、掌舵、掌柜、掌鞭、掌勺。握有一定权力,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过好权力关、金钱关、荣辱关和人情关,做到严守纪律不贪赃枉法,秉公尽责不,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
二、在工作中要抓住的管理重点
衡量院长是否称职,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有没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当前,乡镇卫生院院长要抓住五个工作重点创造佳绩。
1、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政策,这是乡镇卫生院应该长期坚持的战略。
2、千方百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乡镇卫生院是农村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问题。
3、高度重视卫生技术队伍的培养和稳定,使农民“未病有人防,得病有人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84-02
城市综合性医院如何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结合实情都在探讨中。2005年,我院经过政府资源整合成为三级甲等医院二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借助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我院正式挂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省内开创了三级医院以整体兼并的方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先河。四年来,我院在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中,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好做法。
1.积极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我院投资400万元新建2450m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楼,包括全科医学门诊、预防保健室、康复理疗科、消毒供应室、洗衣班、食堂等。通过积极争取,获赠麻醉机、听力筛查仪、便携式B超、胎心监护仪、紧急心肺复苏机等设备30余台件,硬件设施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制度,筹建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安装、调试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信息科工作人员深入社区进行了点对点培训。
2.扎实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工作
2.1 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协作网络:
2.1.1 我院与辖区内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协议,医院成立领导小组和社区部,配备5名专职人员和35名专家组成员,担任技术指导,在业务指导、经验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扶持,全年培训86人。医院还开通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参与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入户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13788份、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高血压病档案、糖尿病档案,并对建档病例进行了随访和监测。
2.1.2 实行挂号、检查“一单通”,开设检查“绿色通道”。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疑难杂症病人,可凭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具的转诊证明,直接来我院就诊,享受优先检查、优先治疗、优先住院、免交挂号费等优惠。
2.1.3 实行我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双向转诊”。特别是对于在我院已经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但仍需进一步康复的患者,我院就近转到离其住所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康复治疗。
3.依托自身力量,向社区延伸服务触角
我院立足进一步加强自身整体实力,提高辐射能力,牵手周边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建立院内延伸至院外的医疗服务网络奠定坚实基础。
3.1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水平。我院定期派出技术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技术指导,如坐诊、讲座、病例讨论、协助开展手术等。一是由于百姓会认为我们是大医院的医生,医疗水平也高的想法,所以增强了百姓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感。通过我们到基层工作,带动基层医生,提高整个社区医疗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二是遇到需要转诊的疑难重症,可以对口自然转诊。我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前,先到社区工作三个月,使他们了解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和治疗规律。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轮流到我院进修提高,特别是上岗前必须在我院进行规范化培训。
3.2 帮助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管理质量,包括病案管理、处方书写、药品器械管理、医疗纠纷处理等,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继续教育课程;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提供社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支持。每年开展送医进社区健康咨询和义诊活动6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期,给居民免费测量血压、检测血糖,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接受居民咨询。
目前,我院在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
3.2.1 综合性医院在人员、技术、设备、培训、管理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帮助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并且,实行综合性医院兼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方式,双方人员在编制和工资划拨上的整合也需要财政支持。
3.2.2 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不同,综合性医院主要承担医疗职能,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医疗”六位一体的职能。综合性医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受到不同程度限制。
3.2.3 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技术设备条件和场所环境的不足也制约了综合性医院对其进行扶持的力度。辖区内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只有一家规模比较大。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
1、完善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实现社区卫生服务100%覆盖全体居民,更好地适应、服务和满足社区居民就近、及时、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愿望。
2、实施新一轮提档升级工程。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提档升级工程,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使符合省定建设标准的中心和站的比例分别达到96%、75%以上。围绕群众需求发展特色科室,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创建活动,启动社区医疗与居家养老一体化试点工作。
3、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以实用技能培训为重点,组织开展公益性培训;联合高校开展管理人员专题培训。深化社区卫生联合体工作内涵,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帮扶,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工作机制,探索三级医院退休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工作模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完善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完善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合作紧密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率达到60%。
5、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工作。开展“示范全科服务团队”、“优秀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评选活动,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所有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率达80%以上。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年度使用、更新率达到85%以上。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和考核制度等改革任务,使收入分配向工作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
在推进全科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基础上,开展社区卫生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活动,拓展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市为单位,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次比例稳定在70%以上,社区门急诊比例稳定在45%以上,门诊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
二、推动妇幼健康事业健康发展
1、加强网络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省卫计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产儿科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等级保健所创建与复核评估,争取2所妇幼保健机构通过省等级评审。开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儿保门诊新一轮规范化建设,提供温馨安全的服务环境,合格率达50%以上。配合省卫计委做好妇幼保健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第二周期评审的申报工作。
2、改善保健服务质量。开展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及妇幼健康技能练兵活动。做好围产期服务管理,将孕妇学校建设达标列入助产技术一票否决条件,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推进孕产妇和0-3岁儿童系统管理,完善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增强母婴急救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质量评价,开展爱婴医院评审,做好迎接省、国家复核的准备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妇幼卫生监测及管理质量,做好数据分析利用,确保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10万和4‰以下。
3、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县级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以县(区)为单位婚检率达到50%以上。规范孕前咨询和孕前、孕早期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农村妇女孕前期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项目,预防神经管缺陷发生。规范推进全市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工作,提高产前筛查率、诊断率和确诊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
4、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细化孕产妇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阻断项目实施方案,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干预服务。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考核与评价,促进项目运行质量提高。落实地方配套经费,确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均标准不低于500元、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均补助标准不低于128元。加强宣传引导,确保项目工作居民知识知晓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
5、依法做好妇幼健康服务管理。贯彻“一法两纲”、《省实施<母婴保健法>办法》,依法加强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人员与技术的准入与监管,开展打击“两非”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违法违规行动,确保持证率100%。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等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管理,加强发放全过程监管。做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95%以上。
三、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提高项目补助经费标准。将项目人均经费标准提高至不低于40元。督导检查项目经费落实情况,推动项目资金在基层特别是村级的落实。做好项目联系点工作,加强对一些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的干预性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模式,及时推广基层好的做法与经验。
2、加强条线间综合协调。明确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明细,根据省要求统一基本台帐。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镇村两级的任务分工,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业务指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