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医用基咸化乎教学实践中,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问题引导、背景知识体脸、实践型寻向等方面设计课件,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大学一年级新生感受大学理论课的矢识量是高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若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归单向控制教学活动,学生即使上课时听催了,但下课后却因所学内容太多,主题不铂明确,导致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不到期垒要求,学生对这样的讲课方式感到很难适应,时间长了部分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笔者根据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从课件设计、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利用创设问题引入外在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实验模型进行实践型体验,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主动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吸引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教学形式新颖,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很有好处。

1依据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提供建构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们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知识和意义的生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学内容与许多自然现象相关,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有多年的化学知识背景及经验,对医用基础化学所传授的概念和内容很容易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理解,这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原有知识将因为新经验的引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过程实现了知识意义的生成,是由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而成的,教师应在这活动中扮演好引导者、促进者的任务,帮助学习者不断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笔者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在《医用基础化学》教学进行实践,课件设计上改变以往用大量文字进行概念叙述和内容阐述的版面,通过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主题引人,创设现实情景,提供想象空间,注重逻辑推理过程,最后引出推导目标。这样设计使课件变得简洁,有层次感,讲课中容易调动学生的思路参与探索和讨论,鼓励同学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论,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开始引导,这是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的基础,问题的设计,需注重层次,逐渐深人,最终实现探索目标的形成,通过问题解决认知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认知过程的中心,也使知识结构的形成更加深刻。

2创设实践模型,体验认知过程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环境皆准的教条,其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创设实践模型,可使学习者处于一定的情景中,去感知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到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理论课上有的知识现象可用演示方祛进行讲解,也可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有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在课件上设计非动感实践模型,引导学生积极去体验、推导实验结论。设计非动感实践模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课件设计模式,只需在课件上提供实验平面装置图,用语言文字描述各种实验条件,还可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特殊条件,对同一实验装置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实验条件可用室温或者分别控温等方法,对于不同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判断他人答案的合理性,同学之间可以展开讨论,综合起来再发言。由于同学的背景经验不同,推论的结果往往不相同,这样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能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同一实验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可帮助学习者从多视角想象,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结果的理解也迥异,教师一定要在设问中提供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情景,以便增加实践的真实感受。例如让学生去感知U型管实验中是否有风在流动?会停止吗?什么时候停止?通过这些问题增加学生对蒸气流向的实感,帮助其获取正确的感知。这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而且突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习的主体。从多个方面设计实践条件,可以形成复杂的“十字交叉式信息图”,使学习者从不同方面了解信息,获得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概念,同时形成对真理性知识的趋同性。

3引入外在信息,诱发探索动机

第2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上的优势,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授课方式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 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 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 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 差异性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就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从个人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展示与发展自己。

第3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三导向;精神医学专业;职业情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02-01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尤其是在精神医学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也在不断地深入,再加上精神医学专业属于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具有服务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优点,对精神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对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熟练掌握,而且需要拥有更强的实践业务能力。而以精神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精神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三导向”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以医学生职业情感为导向

以职业情感为导向指的是要以医学生在职业上的认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为基础,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精神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并且还能够与日常生活、职业道德等进行有机结合。从具体上来说,可以对精神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加强精神医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对职业的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使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得到有机融合,促使精神医学生的个性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以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为了能够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得到有效的融合,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在具有较高素质专业的教师队伍教育培养下,对基础医学、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使精神医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使精神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以医学生社会适应为导向

以社会适应为导向指的是精神医学生要满足当前社会对精神医生的需求,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生命具有充分的尊重态度。因此,需要对精神医学生的体育、心理学、生命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丰富,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与心理健康有关系的活动、讲座和辅导等,使精神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应用“三导向”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精神医学专业教育来说,其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两种教学内容,而这两种教学内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精神医学专业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精神医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使精神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理念中,大部分仍然是保留着为了教学而进行教学的传统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无法与实践得到合理有效的结合。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在进行精神医学专业教育培养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要对精神医学专业在现今社会上的市场所需具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创新和改善相关的教学体制与内容,以此来使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有效结合。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精神医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但是也使得学生在学业上的负担在渐渐地加重,过于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神医学生在今后工作上业务能力的发展,无法尽快地适应社会。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要重视学生在精神医学专业学习上所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典型精神疾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时解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视

对医疗行业来说,沟通交往能力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素质,再加上医疗行业是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尤其是对于精神医学专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沟通交往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务必要提高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关注,要将相关的心理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和全面的讲解,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等都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今后精神医学生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对精神医学方面的重视也在逐渐地提高,而在精神医学教育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在精神医学教育上应用以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精神医学生在工作态度、知识水平、职业情感、执业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医疗精神医学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白丽.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4).

[2] 周馨竹,赵阿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1).

第4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PBL;微信平台;内科学;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问题式学习,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套专门用来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针对医学教育领域提出来的。PBL,简单一点讲,就是指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导向,让培训工作人员来积极开展并筹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坚持以实际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新时期,无论是在医学专业的高校教育中,还是在临床实践前的培训教学中,均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造成当前国内医院临床教学方式单一的最根本原因,通俗点讲,就是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最初教育理念。针对这一情况,我院在对实习生教学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临床实习生操作思维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帮助医学本科生向临床医生快速的转变,尽早的去适应临床工作环境。本文在这里,回顾分析了2013级2个班级为试验组,2013级其余的4个班级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模式教学,试验组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现将调查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区组随机方法,选取2013级2个班级为试验组,2013级其余的4个班级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模式教学,试验组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教学模式。其中,试验组学生60名,对照组学生12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模式来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教学培训,实验组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的教学方法,即借助于互联网微信终端平台,对该组医学生给予提问与回答的教学培训模式。培训教学环节结束之后,记录统计两组医学生在内科学临床实践或者护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病例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对比两组应用价值。本次入选的两组(2013级6个班级学生)医学生,在入科时进行的考试,包括各项基本信息、考试成绩在内,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4个班级的医学生,对他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模式。主要由专业内科学培训老师来讲解。借助于多媒体PPT的形式,教学内容多涉及一些内科临床实践有关的基础性的理论内容,以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完成之后,由老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对该组患者探讨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与规律,提出诊断意见,归纳总结出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试验组医学生,他们的内科学临床教学,主要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的教学形式,关于内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全部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出来。例如,由我们的专业老师根据临床教学流程,并结合着自身经验,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提出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问题个数可以设定为5~8个,提出的各项问题一定要确定涵盖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之后再借助于微信平台,建立一个公共平台,临床带教老师将所提出的几项问题传输在微信平台,该组医学生均以语音信息的方式对各项问题进行回答,并对其他人和自己的答案予以点评。与此同时,带教培训老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固有的这种交互性,及时的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巩固,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之处,及时的予以纠正。在培训教学期间,将一天的学习任务与进程安排下去,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时刻督促着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此外,老师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一对一的询问患者病史、检查、诊断、治疗等方案及其实施情况(之前准备下发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实习生就意识到掌握所管病床基本情况的重要性。1.3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实践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处理分析软件,文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s)来表示;两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的是检验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下述表1和表2结果统计中,分别表示的是两组医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临床病例分析成绩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观察到,在之前的医学知识成绩考核中,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内科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对比上,两组无明显差异,考核成绩优秀率均是6.67%;2个学年结束后,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成绩考核上,试验组效果更优,综合考核成绩优秀人数有17人,占到了28.3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BL,指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导向,让培训教师来积极开展并筹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坚持以实际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将该“提问-回答”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临床教学体系当中来,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探索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新时期,无论是在医学专业的高校教育中,还是在临床实践前的培训教学中,均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造成当前国内医院临床教学方式单一的最根本原因,通俗点讲,就是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最初教育理念。对于内科学医学生来说,强化他们的这种临床思维意识、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动手参与的水平,对于他们以后踏入真正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要想真正的转化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就必须快速的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水平。这一问题就要归结到临床教学工作当中来,来为医学实习生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包括在理论层面、操作技能层面,都在不断变化着,因此,教学与培训工作必须与实际临床工作需要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自主性的去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临床问题。借助于微信平台开展一些案例化临床教学或者情镜化临床教学,将其融入到PBL方法教学体系中来,是当前我校内科学临床教学问题、弊端得以改善的最优化路径。基于此,本次实践研究课题,专门选取了我校2组6个班级的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实验组医学生专门对其采用PBL联合微信平台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与教学。在参与此次分组教学之前,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内科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对比上,2组无明显差异,均是6.67%;两个学年结束后,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成绩考核上,试验组效果更优,综合考核成绩优秀人数有17人,占到了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邓芬,邓牡红,刘霞,等.利用微信的混合式PBL教学法在肿瘤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C].护理学术年会会编.2013.

[2]贺棋,黄红玉,戴叶花,等.PBL教学法联合微信平台在急诊科临床护理实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47.

[3]陆菁菁,赵性泉.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血管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531-534.

[4]樊文星,肖桦,者星炜,等.EBM联合PBL、网络教学法在肾脏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实践和应用[J].教育,2015(36):143-144.

[5]冯明,王洁妤,曹若瑾,等.PBL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0):5988-5990.

第5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1、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学、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寄生虫学。

2、检验医学理论和知识:掌握检验医学各专业及内、外科诊断学新进展及实验室管理学。

3、本专业技术理论及知识:熟悉本专业有关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操作及简单维修等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相关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检验工作不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能为临床在某一检验学科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特别在实验选择,结果解释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临床合理解释试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积极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并参加临床会诊。熟练准确地解决本专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变异菌种鉴定、血液骨髓细胞及寄生虫的识别、各种重要试剂质量鉴定;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检验误差;能进行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的分析总结等;在科室或实验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根据专业熟练掌握下列专科技术:如血液及骨髓的检查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查技术、细胞遗传学检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等。参加部分疑难的检验工作,确诊符合率不低于95%。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

(三)科研

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主任医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在具备所规定的检验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在达到所规定的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与其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深入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本专业副认行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能为临床在检验学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特别在实验选择、结果解释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临床合理解释试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积极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在医学检验领域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解决复杂或重大的技术问题,能指导临床医师掌握新的诊断方法,能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疑难、危重病例检验项目的结果,并提出自己对病情分析判断的意见。对本专业的临床工作具有全面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并结合临床工作共同研讨,如查房及开发新试验等;医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培养本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每年为下级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3次;有培养主治医师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至少1名的经历。

第6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胸外科;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大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我国大学本科生实习教育方法没有进一步改变,尤其是胸外科教学[1]。其主要原因为胸外科学是大手术,实习学生并不能够完全参与到手术的过程,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2]。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胸外科实习生,分别给予传统教学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对比两种教育方法的教学质量情况。现将结果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胸外科实习生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为(22.5±2.1)岁;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19~28岁,平均年龄为(23.3±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育模式,主要为讲授法,根据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观察组采取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放置于实际问题情境中,并且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备课设置问题、教学实施解决和讨论问题以及总结评价教学效果等三个过程进行问题基础教学。此教育方法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促进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理论课考试成绩情况主要包括基本理论、胸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诊断、治疗成绩等方面,采用百分制计算学生总理论成绩;采用思维倾向调查问卷在教学前与教学后对自我调节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医疗文书书写能力进行调查,记录分析各项能力提高的学生比例,进行总结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字2检验,P

2结果

2.1理论考试成绩 观察组理论课考试成绩为(84.99±9.76)分;对照组理论课考试成绩为(81.82±10.0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方面能力提高情况 观察组自我调节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进行医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给予学生进行医学知识传授并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医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无促进作用[3]。胸外科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学习的知识点较多,因此需要其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在学习到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对于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行之有效的诊疗结果。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能够帮助胸外科学生进行实习带教,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胸外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早期的接触到临床,从而减少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书面知识传授难以理解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4]。

在实施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提出问题。老师需要在备课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其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焦点问题[5]。然后为具体实施解决问题阶段。因为学生无法直接作为第一助手参与手术,因此需要选择简单操作让学生首先自学相关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且根据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只能够进行引导作用,而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最终得出结论,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以学生相应的特点和爱好自由组合,一个小组人数控制在2~3人最为适宜,老师需要给予每个小组提出明确的目标,并且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配置齐全,最终讨论的结果由老师做评价和操作。每个小组都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由小手术逐渐过渡到大手术的观摩操作,最终能够独立进行操作。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观察组的自我调节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均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育模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应用于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显著,能在不影响理论成绩的同时,提高各方面能力,开发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兴趣,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召,卢强,李小飞,等.PBL与LBL教学法在八年制学生本科教学阶段胸外科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9):5773-5777.

[2]田丰,卢强,李小飞,等.CBL+PBL与PBL教学法在胸腔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对比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0):1977-1979,1941.

[3]齐宇,李鑫,周旭东,等.腔镜模拟器在微创胸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12):2754.

[4]吴蔚,张玉君,王海东.以器官移植动物实验为主要目的的显微外科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02):349-351.

第7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长期的医疗实践己经反复地证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增强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尚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研宄和发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何种模式将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是迫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思路。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将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开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考虑将实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别进行。实验理论知识可以用笔答或从己经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抽题考试形式进行;实验技能性考试必须在实验室实地进行。并且根据各类型实验的所占比重来确定成绩的百分比。因为综合性实验是获得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学生着力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内容,此部分评价方法应该专门设立既体现基本理论又能够体现动手能力考核指标和项目,同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具体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上,而且更能够透视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课题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桂教高教[2014]15号,项目编号:2014JGB204

CPBL教学法是一种临床实际病例与以问题为基础相结合分析达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1]。外科学作为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外科学相关基础知识是外科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取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CPBL教学法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取得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从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13个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随机分为CPBL授课组和传统授课组(LBL授课组),每组各2个班。CPBL授课组有121人,男生55人,女生66人;LBL授课组有120人,男生52人,女生68人。两组学生在性别、授课前CTDI-CV测试得分等基数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教学方法

CPBL授课组与LBL授课组都是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学时一致,授课内容一致,每章节授课老师一致。CPBL授课组采用CPBL教学法进行教学,LBL授课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

1.3 教学实施[2]

1.3.1 CPBL授课组教学实施

1.3.1.1 教学计划的制定

承担CPBL 教学法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每次课的重点内

1.3.1.2 典型病例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病例的选择首先兼顾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病种的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病例资料和图像,尽量保证典型、完整、有代表性,并具备有意义的鉴别诊断的病例。

1.3.1.3 授课形式

预先将本次课程的引导病例及引导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进行预习。课上以学生小组自学讨论为主,每一病例组织3 次讨论,第一次为初步接触患者、熟悉病情并初步提出问题;第二次为自学后,结合病例进一步讨论;第三次为授课老师带领同学接触患者,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再结合该患者病情进行讨论总结。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小结并发言,授课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每组点评,并针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一些补充解答,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加以回顾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在预习中的一些疑问加以解释。

1.3.2 LBL授课组教学实施

按照传统讲授式授课内容进行教学,授课老师对于每一章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以PPT演示文稿形式小讲课,授课完毕鼓励听课学生提问,并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1.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课程基础理论、病例分析闭卷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共设13个问题,每个问题包括“是”、“否”2个答案,让学生通过无记名方式回答。采用国内彭美慈等研制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 [3]对授课后的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测验,比较两组学生在授课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别。现场填写现场收回,发放调查问卷221份,回收221份,有效问卷221份。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基础理论和病例分析考试分数比较

CPBL授课组学生基础理论和病例分析考试分数均明显高于LBL授课组学生(P

3 讨论

CPBL教学法主要是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以“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组交流―课堂讨论―总结归纳”5段式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4]。C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学生运用网络、图书馆、文献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主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且学生通过自学、课上充分讨论均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记忆,加上授课老师的指导、解答及归纳,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病例分析能力也能得到较好地提高,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 CPBL授课组学生基础理论和病例分析考试分数均明显高于LBL授课组学生(P

第9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卫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模块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15-02

中职卫校是对医务人员进行培养的教学机构,这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在临床的应用中,两者的关系更是牢不可分。为此,中职卫校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向同学们灌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很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甚至难以根据病人的症状体症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这样医务人员是对自身、社会、病人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医务人员是不能够踏入医疗岗位的。为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相结合,是当前各大医学培养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模块式教学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业生产中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模块式划分再组合的思想为基础再进行不断的衍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模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将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系统的整理和中和再构成一个大的学习模块,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力度不夠,老师可以再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因此,通过模块式教学模式能够灵活的对医学知识进行删减和增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模块教学的目的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致力于培养一批医学理论与实践相加的专业化医务人员。为此,在开展模块式教学前,应该组织人员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明确当前市场中需要医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方向,中职卫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安排,并且就培养专业方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分析和课堂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然而在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与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等相结合,只有多方面的进行管理和教学,才能够将模块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模块式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模块教学的目的

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解的病例是什么,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病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知识讲解,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典型的病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病例的研究讨论当中,针对某些重点或者难点,老师可以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并且针对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模块式教学的对象不仅是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性人才,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为此,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起到一个为人师表的作用,并且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和护士人文修养等课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也能够有良好的医德和医品[1]。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道德素质的综合培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准则。

(二)模块教学在课堂中的流程

1.课程结构

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课程架构主要由课程的整体框架体系和课堂讲解内容构成,就我国当前的课程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纵向性课程结构,这种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特点,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课堂设计,但是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对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等有着明确的划分。

其次是分支型课程结构,这种结构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向学生讲解关于医学各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例如:在对护理专业知识和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营养学、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紧接着的是基础知识型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简化学生的专业,加强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医学的学习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各个专业之间的知识有一定的划分,但是知识点又互相融合[2]。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往往有多个疾病,在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等。

最后是针对当前医学急需人才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训,这种课程结构通常注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中职卫校的培养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如果只是注重学生在临床当中的市场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医学的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课堂内容

中职卫校中的模块式教学所涉及的内容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操作、专业理论知识这三个方面构成,但是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体系。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开展有相应的选修课程,选修中涉及有其他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

3.模块教学的课堂流程分析

模块式教学的开展过程是一个比较繁琐的教育工程,需要老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如果制定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课堂流程设计的时候要对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其中主要课堂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3]。

(1)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岗位对义务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也有着全新的要求。为此,中职卫校在开展教育之前应该就当前的卫生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培养医院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比如:专科护理、麻醉护理、母婴护理等,顺应市场岗位的需求。

(2)专业能力分析

医务人员的培训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培训,但是由于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将会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偏差。为此,老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系统,根据评价系统的反馈数据了解学生对模块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适当的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补充。在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积累的过程中应该就学习章节中的疾病,安排见习时间等。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也让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方便他们步入护理工作岗位。

(3)模块教学设计

通过老师将护理专业知识中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划分,随后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具体的课堂内容。并且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组织课程内容,并且安排相应的临床实践,让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和各医学科目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模块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才是整个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模块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讲只是点的难度降到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让他们通过自己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就能够在其中收获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且设定一定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定,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让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点始终抱有积极性的态度,并且严格按照教学指南,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

三、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模块式教学模式通过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模式相结合,在促进学生不断积累基础理论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肝硬化疾病中,老师可以就疾病的发展为线索,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发病的前中后期,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通过这些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制定护理措施等。在同学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情况,然后再示意同学就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再由老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阅读,能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强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但是光依赖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有所缺陷,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临床见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播放肝硬化患者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就图片观察患者蜘蛛痣、肝掌、皮肤色素沉着的具体表现,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临床检验技术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肝硬化尿常规、肝功能试验、肝活组织结构等知识,加深学生对肝硬化临床表现特征的认识。而适当的临床见习,就更加直观的反映出肝硬化病人的具体情况,通过直接与病人接触和提问,能够对该疾病有着更深的印象。

四、模块教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

1.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模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及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将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因为,任何的临床基础知识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临床患者,在学习和培养医务人员的时候就应该注重理论与医学实践能力并重的医务人员[4]。但是,根据当前的医学教学现象研究发现,在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讲解的老师与临床医学讲解的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很难有效的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集体的教学过程中,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模块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的将基础医学与融合到实践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基础护理中的留置导尿中,尤其是在对男性进行导尿的时候,要注意男性尿道的三个弯曲和三个狭窄,但是仅仅依靠书本中的知识老师的讲解,不免对着男性的留置导尿存在一定的困惑。而模块教学模式通过播放相关的導尿视频,能够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导尿前的操作准备、消毒范围、消毒器械的摆放、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男性尿道的生理结构的印象,同时也在潜意识中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模块教学通过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差距,让学生就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作出正确的理解。同时老师也可以将临床中见到的相关疾病整理成案例,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理解该疾病在临床中的实际意义。

2.注重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为了能够有效的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段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还应将基础医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融合进临床医学当中,这样既可以简化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了解更加透彻[5]。比如:在进行人体的8大系统模块教学设计时,根据人体不同系统出现的疾病,加上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和临床医学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块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医务人员。但是模块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还需要中职卫校的相关人员就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陈燕屏

参考文献 

[1]龙丹伶,朱荣富,莫丽平,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课程校院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84-85. 

[2]张丽娟.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