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基本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

第1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两种方式。一是针对部分教师的质性访谈,主要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内容涉及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经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等。二是自编问卷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调查,问题涉及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与兴趣、主体意识与价值、开发的内容与模式、研究的方式与方法、成效等。11个学科的359位一线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占学校教师总数的90%。问卷结果通过SPSS16.0分辨的数据的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收集的信息资料通过归纳与分类得出结论。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与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东师附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主要有“课程选择”“课程创新”“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四大模式。目前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各模式的人数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参与整合模式的人数最多,创新模式和调适模式的参与人数分列二三位,参与选择模式的人数最少。从四种模式操作上的难易程度上来看,创新模式最难操作,其次是整合模式、调适模式,最后为选择模式。可以说,多数教师采用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难度较大,其操作过程亦比较复杂。

图2反映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各环节的人数分布情况。问卷中设计了“你主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哪些环节?”问题。从统计结果上看,参与环节最多的是课程实施(44.3%),其次为参与课程研发与设计,分别为21.2%和20.3%,课程的决策与评价这两个课程开发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参与最少的两个环节,分别为8%和2.2%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中,课程决策参与人数可以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程度。结果表明,学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存在着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评价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1.增强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

调查显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有所增强。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教师的参与动机进行了统计(见表1),其中30岁到45岁的教师选择“遵从学校规定”的要略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25%的25岁及以下教师认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个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

从整体上看,青年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是:求知、好奇心和外在规定。而中年教师除了满足求知的需要以外,更倾向于遵从外在规定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见,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体现了内在驱动与外在规定相结合的特点,“求知的需要”是广大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动机,其次是“遵从规定”。不同群体教师虽然在参与动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趋于理性。

2. 凸显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关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性,问卷主要调查了自信与自尊、自身的价值、幸福感、责任与压力、课程权利等方面信息。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有92.5%以上的教师普遍感受到了自尊与自信的提高,87.2%的教师认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89.1%的教师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73.4%的教师认同“校本课程开发让自己感到拥有一定的课程权利”,与此同时,41.7%的教师体会到了一种压力和责任。

从调查结果上看,教师主体性的增强已经得到了教师的普遍共识,主要体现在自尊与自信的提高、幸福感的增强、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实现以及课程权利的回归。但是,教师对于压力与责任的感知却与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足50%的教师意识到了课程开发的压力与责任,教师很难将“责任”“压力”与校本课程开发联系起来。这说明教师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精力有限,同时也说明教师对于学校所赋予课程权利的感知不足。

3.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44.6%的教师认为“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收获,有36.2%的教师认为“课程研究能力”的提高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为了进一步确认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带来的显著影响,从“学科知识”的角度针对教师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在问及“校本课程开发促使你增加了哪方面的学科知识?”时,调查结果显示(见图5),教师认为教材方面的知识增加的最多(35.2%),与此同时,有28.7%的教师选择了“学科的思想方法”,有22.8%的教师选择了“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可见,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不仅仅涉及到学科的内容性知识本身,也促使教师关注了比学科内容知识更上位的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另外,调查发现,传统的“上公开课”已经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标志性成果之一,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的研究发表与报告”(35.4%)和“参与编写教材”(33.7%),这两方面已经成为教师认可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志性成果。教师已经意识到课程研究并不仅限于上好公开课,而且也反映出教师对课程产品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教学的层面。

4.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了共同研究的合作伙伴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惯性,有85%的教师都有过参与合作研究的经历。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感觉学科内部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都提高了,而且,现在也成了我们的工作习惯,集体研究和商量课程与教学问题。”(访谈教师w)

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认为,真正推动教师合作的在于学校的学科委员会①制。

“学科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发展日和学术沙龙,这种集体研究和讨论比我们各自在业余时间的个体学习和研究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访谈教师J)

目前,学校有30%的教师都加入了学科委员会。学科委员会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培育了合作研究的氛围,促进了课程研究与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合作研究意识和能力。

如果说,学科委员会是一种正式的合作群体,那么教师也在逐渐形成一些非正式的合作群体,而这种非正式的合作群体对于教师反思与研究的实际作用更有针对性。比如,学科组内的小范围的教师群体、一些具有共同研究取向的小型团队。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而且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大家上课之前经常在一起研究讨论,下课后在一起交流体会,这似乎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谁有好的点子,都互相分享……”(访谈教师H)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认为同伴合作很重要,在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学习,而且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合作开发。比如我们道德学科,现在就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开发,开发完一个主题单元,我们就一起备课上课,然后再讨论交流反思,这样效果非常好……”(访谈教师P)

(三)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方式单一,理论培训仍然是主要研究方式

调查中呈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和“你认为哪种研究方式最有效”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理论培训”是教师最常采用的研究方式(55.2%),而采用案例分析(1.7%)和跟踪指导(7.2%)的教师比较少。虽然教师很少接受或经历过“跟踪指导”,但是却仍有22.6%的教师认同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同时有47.9%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研究方式是“理论培训”,22%的教师选择了“个人反思”。

由此可以看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理论培训仍然是教师参与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这种形式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是,教师参与研究的方式呈现单一化和集中化。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寄希望于“个人反思”“跟踪指导”这种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成为教师的迫切需求

问卷呈现了“你希望今后学校应加强哪方面的培训、指导和研究?”,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选择“研究方法”“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最多,分别为41.2%和26.2%,说明随着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研究的深入,教师已经意识到自身方法论知识的不足,关于“研究方法”的知识也是教师研究能力形成的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应该成为学校教师培训重点内容之一。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也存在极大需求。教师的学科的专业知识始终都是开展研究与课程开发的基础性条件。而正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由于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理论培训,通识性理论对于教师来说已经基本“饱和”。

3.“时间与精力”成为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在关于“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的调查中,数据显示48.7%的教师认为是“时间与精力”造成的,其次“团队的氛围和文化”(20.3%)以及“有限的课程资源”(10.9%)分别列在二、三位,而来源于主观的因素“个人的能力与水平”的比例较低,仅为10.6%。(见图5)

三、思考与建议

(一)为教师赋权增能,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充分行使课程权利的过程。教师的课程权利主要包括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开发权、课程使用权、课程评价权等。教师从不同的层面履行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角色,但是多数教师仍然是作为校本课程产品的使用者,仅有少数教师真正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决策、设计、开发的环节中。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程度还是低水平的,教师主要行使的是课程使用权,而课程决策权、课程开发权以及课程评价权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推进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启蒙和觉醒,但是如何让课程意识转化成为具体的课程开发的行为,需要学校对教师进一步全面的赋权,并采取一定的制度和措施保障这些课程权利的有效落实。为此,学校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将课程开发的权责落实到各学科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督导学科委员会将课程权力下放到每一位学科教师的身上,增强学科委员会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引领教师参与研究,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整体性的教师培训有助于观念倡导与舆论宣传。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与深入,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认同与行为跟进必须在参与过程之中得以实现与深化,学校的课程领导者必须要积极促成教师从观念认同到行为跟进的转变。

首先,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程研究。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依托一定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经验。课程研究能够促使教师理性地认识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价值,激发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内在动机,使课程开发能够真正指向教师的实践需要。学校除了在学科层面推广校本课程开发之外,还可以面向教师个体或团队设立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小型课题,丰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形式。

其次,加大对教师研究的指导,规范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机械地遵从某一种开发模式,而是需要教师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识的欠缺已经成为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课程领导者应该提供课程开发的成功个案,帮助教师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教师学会选择研究问题,学会确立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学会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实现制度创新,保持教师持久的研究动力

一项课程改革能否持续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变革是否能够成为引发学校系统变革的引擎,也就是说配套的课程制度将成为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适当的奖励性评价制度能够持久保持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与激情。教师是需要被持续鼓励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鼓励都会激发教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设立用于课程开发的专项基金,支持校本教材与课程产品的建设,这会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高了课程产品的质量。

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搭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成果需要在交流与分享中获得反思和认同,教师间、同行间广泛的交流、对话与合作,能够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学校研究的成果,提高办学的品位和水平。

(四)合理统筹时间,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其自身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教师在学校的常规工作是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在什么时间去思考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这是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校应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常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学术沙龙、集体培训等形式,学校可以将校本课程开发分解为若干教研主题,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使校本课程开发合理地融入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中,减轻教师的负担,也提高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

第二,学校应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常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是对现有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指向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应,更为直接地是要解决常规教学存在的问题。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应该来自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让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教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教师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教师额外的工作,而是其常规工作中应有之义。

注释:

①学科委员会是研究和决定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事项的咨询和决策机构。根据学科教师人数建立不同层级的学科委员会,确定委员会人数。主要职责包括:讨论、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塑造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扩大学科影响;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参与学科教学督导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咨询意见;研究决定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积极组织学术沙龙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学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中,研究决定学科推荐人选。

参考文献:

[1]彭茜.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第2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描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时指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事实上,教育公平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当前,我国通过政策的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使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方面初见成效。然而,正如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所说,“虽然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却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同步增加”[1],过多的表面工作造就更多的是“漂亮的薄弱学校”。面对这种现实,国家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中心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这一概念提出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内涵发展的本质。首先,外延发展旨在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形成的条件性差距,而内涵发展则旨在缩小不同地区间或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学生间的素质差距[2],可见内涵发展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内涵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强调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某种平衡状态[3],可见内涵发展依靠的是学校自身的力量。最后,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下,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与改革也仍然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与改革的重心”[4],所以在笔者看来,学校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场所,毫无疑问地是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外而内”的转型这一路径的核心就是针对学校存在的教育问题,通过学校自身的力量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当前,我们应当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教育系统的外缘走向内核、从发展的外延走向本质,因校制宜、以校为本,基于学校自身,立足于师生发展,从学校教育中探索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本质

如上述分析,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校本、依靠校本。诚然,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战略都要通过一定的具体途径得以实现,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实践着教育理念,将教育发展的战略具体化。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相对而言更加贴近学校的具体发展,更加依赖于学校本身这一场域,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我们能更好地将教育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5]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可见,校本课程研发与内涵式均衡发展在逻辑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在三个方面实践着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立足学校谋求自主发展

每个学校都烙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现状和文化传统,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只是一句口号,决不能笼而统之,因为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从每个具体的学校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入手,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发展的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只有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长久而有效的发展。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就要以校为本,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谋求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学校之外的力量,通过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资助而实现,但这种外在的扶持既不可能长久持续,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课程的研发并非摈弃外在力量的协助,更多地则是要依靠自身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发展。校本课程的研发根植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传统,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色彩,同时也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进行建设的,正因其脱胎于学校,因而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另外,校本课程的研发能够提升参与者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有助于摆脱其对于外在帮助的依附性,校本课程研发的参与者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为自己选择发展道路。这种谋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比外在的物资帮助重要得多,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发展的问题。教师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参与者,因而也是学校自主发展最重要的力量。由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研发成功的重要因素,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他们在致力于这一活动之前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6]。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让其充分参与到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与学校自主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校本课程要求课程建设者以解决学校自身问题为初衷,实现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为目的,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二)校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涵发展主要立足于人的发展,把师生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发展的成效。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重要的价值诉求,始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内涵发展一定要触及教育的本质与根本诉求,即在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具备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服务。其相对于外延发展侧重于校舍建设、资金投入等保障性条件,内涵发展则要侧重于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因素。正如前文所述,两者的区分标准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浮于表面,否则只能隔靴搔痒,多建几所漂亮的学校绝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升,简单地立几条法规也不足以促使优质教育的实现,“教育法令的颁定,教育政策的实行,教育方针的贯彻等,若忽视具体的学校实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反过来,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5]。因此,内涵式发展必须扎根于每个学校,通过学校的教育实践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学生、通过学生并且最终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均衡的教育绝不是完全的均等、同一,而是应当差异性地适应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袁振国教授在谈论教育平等性的时候指出,要考虑各种不同但却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的教育活动,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7]差异不等于差距,类别的相异不同于程度的相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这里的均衡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进而达到完全一样的结果。即便是要达到同样的基本学历水平,但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接受能力、学习风格不尽相同,也应当用不同的教育教学设计来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个人最大程度的发展,以个性化的发展缩小每个人之间的差距。

(三)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师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课程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课程的好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要看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看课程本身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该校的需求。优质的校本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其本身就是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由国家和地方严格操控,一定区域内的学校都开设着完全一样的课程。毋庸置疑,在达成一定的基础学历方面,开设统一的课程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高度统一化的课程是无法满足具体个体的需求的。不同的学生在完全相同的课程面前,原有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以自由地发展,只有打破这种统一化的课程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下放课程管理的权利,从中央下放到基层,让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开发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当不同人的需要无法得到同等满足的时候,不公平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为何一定要学习这门课程而不学习那门课程?为何要重复学习早已学会的知识而不能去学习尚未掌握但希望获得的知识?受教育者对学校教育公平与否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己所学习的课程进行衡量的结果:当课程能够让大多学生各得其所时,那么大家便会认为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相对公平的;然而当课程对每个人的满足程度参差不齐时,那么大家对这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诟病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集中优质资源开发实施的多样性课程,寄托着不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能够全面满足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和类别上发展的可能,因此其本身就是一种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素。

由于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的基本情况、着眼于促进师生发展、满足每个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就必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三、基于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校本课程

自从国家制度化的教育普及推广以来,公共的学校教育是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教育结果。因此,每个受教育者对教育都有不同的期待,大家都希望学校教育能够符合自己的需求,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既有可能也有必要为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服务,从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等各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校本分析要注重学情研究,了解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特有的情况,才能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学情分析,了解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效。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家长在教育中的文化、物质资本的投入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都是不同的;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因而每个学生对于相同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于不同课程编排模式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知识的情感投入也是不同的。以上的种种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个学生之间的学情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校本之中最大、最重要的“本”。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成效的发展,而不至于让这种差异最终表现为学生间的差距,就必须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认真细致地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起点。

(二)课程开发通过审议进行,注重权力下放

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下放的产物,以校为本才能够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地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为了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实际研发时,必须将这种权力下放意识贯穿始终。

首先,要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中。一方面,这样可以打破课程开发的行政束缚,使得教育现场的真实情景得以充分考虑,让每个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得以表达,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直面学校自身的教育现状。另一方面,教师的充分参与也是提高其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课程研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得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提升,从而也就提升了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成为校本课程决策的主体。“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决策过程中应占有主体地位。”[8]学生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单一、片面的课程只会让这种差异变成差距,并会越拉越大。我们要让课程适应学生,就必须在课程开发时考虑学生的诉求,让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效,从而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三)内容设计要体现补偿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将开发权力下放的结果,最终必须要体现在课程研发的产品中。具体而言,就是课程的内容必须要体现补偿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首先,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每个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而教育结果也不尽相同。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因学生程度的相异而进行,关注弱势学生的教育状况、抓差补缺才能提升总体的教育质量。其次,均衡发展不是均一发展,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内容的多元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类别相异但水平相当。

(四)课程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校本课程服务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还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再好的课程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具有可选择性,在对待课程选择的问题上,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教师必须要有“以生为本”的意识,对教育的功能、目标形成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从单纯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出发的短浅行为与功利行为。教师在合理指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做学习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获得最大程度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薛明扬.关于上海市基础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调研报告(打印稿)[R].16.

[2] 刘耀明,熊川武.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边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6~40.

[3] 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 上海教育科研,2007(7):14~17.

[4]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4.

[5] 郑金洲.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

[6] 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00(4):39~42.

第3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本学期软笔书法校本课程的教学自开学以来,至今已按学期初计划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为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日后的教学工作,提高软笔书法教学效果。特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予以小结。

    一、基本情况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传承祖国文化艺术遗产,弘扬祖国书法艺术魅力,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为了给同学打造一个良好的软笔书法学习环境,并结合我校实际,我班本学期继续选择软笔书法作为校本课内容。一学期来,在校领导的关心下,我班坚实有效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及工作任务,克服了种种困难,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过程与成绩

    1、通过描摹与练写,学生们都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体验到了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了。

    2、在软笔书法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书写姿势,规范了他们的执笔姿势。

    3、学生们均灵活掌握了毛笔楷书的基本笔画书写技法,都能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学以致用,对其平时的硬笔楷书的书写、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通过软笔书法练习,学生们都养成了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品质。

    三、经验与体会

    1、营造一个雅致的书写环境。从儿童掌握软笔书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脑、手、记忆、反应等诸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坐姿与执笔姿势、运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站写的要领等。训练小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教给其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构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要求学生临帖越像越好。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学习及书写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与书写卫生习惯。书写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和课内外文章、诗词、对联、名言、警句等。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的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

   2  、为了体现学生一个时期的软笔书法学习程度和训练结果,在校内多参加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比赛,如现场写字竞赛、书法作品展览、开辟班级写字园地、校园书法宣传窗等。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软笔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鼓励有较高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高水平的字帖作为临摹的范本,鼓励学生的写字风格多样化,并努力追求“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境界。

    4、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布置适当的作业,而且还要讲评。如对精心的作业不及时地讲评或敷衍了事,这样就无法从学生作品中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从而无法准确地实施教学。

    四、问题与教训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还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与教训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首先,个别同学在书写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及卫生习惯,每次创作、练习都会有一些墨弄到桌面上或地下,活动结束都要重新打扫。其次,同学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自觉性比较差。在辅导教师不在的时候不能好好地把握自己,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究其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还没有意识到学习书法的重要性,看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学习软笔书法的重要性还得“老声常谈”,从而端正同学们学习软笔书法的态度。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软笔书法校本课教学工作在平实中求特色,在务实中求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会在日后的写字课上及平时的板书书写中继续踏踏实实、稳步向前,不断进取、向更高目标奋进。我一定会谨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以弘扬书法艺术为己任,以“认真、仔细、耐心”为学习的标准,在以后的教学及活动中,继续保持好自己的风格,拼搏进取。在下个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去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书法这一校本课程及我校特色活动工作推向一个新的。

 

第4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武术教学班人数较多,高二年选项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分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我安排了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里的两个套路进行教学,采用一套拳,一套器械的方式配合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永春白鹤拳”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本“永春白鹤拳”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永春白鹤拳”的基本套路,加强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的开发与教学;提出“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的课题进行研究。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利用了三个内容:“永春白鹤拳”、跆拳道、街头篮球。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特别是利用《课改》在我校主办的平台上撰写论文,宣扬“平山体育”的品牌文化建设。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市教育局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校际组成员,协助教育局、进修学校开展好教研活动,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着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二届校园趣味体育活动节”,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实,建立“平山体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加强师生的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初三的体育中考、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学校加强毕业班体育考试的训练,协助体育中考的组织与参考的各项过程活动。

4、上好校本课程的一堂课(星期五第七节)

第5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临沂第九中学是临沂城区规模最大的初中品牌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升学率和社会美誉度高。2010年10月,伊永贵被任命为临沂第九中学校长。面对这样一所优质学校,他深知,在优秀的基础上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难,而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失败,因此,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来谋划学校未来。

伊永贵认为,初中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在于对学生性格与品质的锻造。在他看来,判断一所学校好坏,除了看升学率,还要看这所学校“生产”的人是否刚毅诚正、鲜活丰实;要看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如何评价他的母校、如何回忆他们的青春岁月。因此,伊永贵提出了“课程育人”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样态的各类课程建设,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今,学校的学生成长课程、家长圆梦课程及教师发展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源动力。

学生成长课程:从“课堂教人”到“课程育人”

2014年4月29日,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武韬到临沂九中调研,对临沂九中的育人业绩大为赞赏,并欣然题词:引万道清泉,育祖国花朵;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这“万道清泉”指的就是临沂九中的“学生成长课程”――这是一个包含德育课程、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的建构,源于伊永贵对课堂教学的一场深刻反思。在担任临沂九中校长后,伊永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课堂听课。当他的听课记录本只剩下最后一页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九中教师经验丰富,课堂知识容量肯定没有问题。是缺少方法吗?――九中名师众多,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肯定没有问题。是缺少责任吗?――九中教师师德高尚,对学生的成长殷切关注……但是,我却总是感觉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学习的精气神――那种推动学生生机盎然地去学习的力量。

于是,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伊永贵说:“学校生存常常有两个指标:外显与内涵。外显指标是教学质量,这本身没有错,但这种外显的质量一旦被短视为升学率,学校教学唯分数论就相当可怕。内涵指标是育人水平,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旨在让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统一体。临沂九中作为一所优质学校,要想再有所作为就必须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而绝不能直接把知识学习的结果当做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由此,临沂九中在逐步改善“三五六情智课堂”的基础上,开始了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的探索。

伊永贵坚持认为,学生成长的核心,课程导向是第一位的。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发展研究中心”,拉开了学生成长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帷幕。时至今日,学校已开发了128门学生自主选修课,涵盖学科提升、体育艺术、综合实践、传统美德四大类。这些课程的开发主要通过三条路径来实现:一是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及教师系统开发的学科拓展课程;二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申报开设的自主特色课程;三是学校倾力打造的文化导向课程。

在课程实施方面,伊永贵倡导“选课走班”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路子。2014年,伊永贵开始坚定推行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即每周拿出半天时间,把每个年级22个教学班分成50-60个单元,按兴趣选课走班。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列出选课清单,为学生设置“一人一表”的个性化课程。每周一下午三、四节课定为初三选修课时间,每周二、三下午二、三、四节课则分别为初一、初二选修课时间。同时,学校组建了60余个社团,开展了诸如“文韬武略在沂蒙” “沂蒙非遗文化调研” “生态沂河”“墨香九中” “沂蒙飞歌” 等活动。他们进社区调研、开图书超市、办校园银行、编印校刊、做社会公益等,彰显出课程的生命活力。

伊永贵认为,展示也是一种评价。为了让课程评价与搭建学生展示平台有机结合,学校将一学年划分为四个“活动季”:3-5月份为读书文化季,以沂蒙诗会、五月歌咏会为亮点;6-8月为科技实践季,以校园专刊《视野》颁奖会为焦点;9-11月为健身体育季,以趣味专题运动会为中心;12月至来年1月为综合艺术季,以新年“全家福晚会”为活动。这样借助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实现选修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若有一个地方学生神往,我们一定要去!”为建构学生乐在其中的课程体系,伊永贵从未改变初心。

家长圆梦课程:从“家长会”到“家长学院”

一次家长会后,伊永贵随着家长们一起离开会场,听到两个走在前面的家长边走边发牢骚。一个家长说:“我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家长会,到现在都数不清有多少次了,哪次都没什么用。他们开会除了套话就是训人,真是不想来。”另一个家长附和道:“没有用也得来呀!要不孩子怎么在班里做人呢?”家长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伊永贵的心。是呀!家长参加家长会却没有学会如何教育孩子,老师开家长会却没有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家长会的出路在哪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长会“有会无议、有会无益”的现状,实现家长会效益的最大化,圆家长们的教育梦想。

由此,临沂九中启动了家长学校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实践,探索构建“家长圆梦课程”。为了保证家长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办公室”和“家长教师协会”,负责家长学校建设的协调组织与教学研究。同时,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为家长学校的顾问,长期指导家长学校建设和课程开发。

面对家长学校建设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涉足的困境,伊永贵带领老师们以“摸着石头也要过河”的决心“涉水前行”,并最终让“家长圆梦课程”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三步走”:

1.0版:校长讲话,班主任开会训话,家长回家想吵架……传统家长会模式下的家长学校工作更多的是单向度的,对促进家校合育效度有限,可谓“有联系,无关系”。

2.0版:优秀家长谈经验,专家讲座讲理论,学校征求家长意见……与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它增加了专家讲座和表格反馈,但各说各话,没有对等的话语体系,可谓“有关系、少温度”。

3.0版:孩子入学,家长进校。孩子军训,家长开始必修“第一课”,孩子通过自主活动完成“入学手册”的注册,家长知晓孩子班级的基本情况;入学三周,教师完成对学生和家长的“十个知晓”。家长活动实现“四个维度”:修习家长必修课,选修育人主题课,组织自主拓展课,卓越家长进课堂。通过以上“三课一进”的体制,立体构建“学生核心”的家长成长体系,实现家校融合的“反哺”机制。而其中每周一期的“相约星期四”家长沙龙,是选修课的一种组织形式,家长提前预约、线上报名,目前已开办57期,场场爆满。

对此,伊永贵评价说:“场场爆满不是目的,如果我们的家长沙龙能够做到即使每两周一次,人也越来越少,不用每期都有人坐在门外听课,家长越来越阳光,我们的家长学校就成功了!”

为真正实现“按需配置”的点餐机制,学校又开发了“家长线上平台”,每周不定时在线讨论、开发“空中课堂”。至此,学校家校合作走向了“多元互动”的新境界,做到了家庭与学校的“同心、同步、同向,多元互动,相济共生”。

由此,学校也实现了“家长学校”与“家委会”的有机融合。热心于自我成长和育子艺术的家长如能持续修习课程,积满学分,可获得“优秀家长毕业证书”。很多“家委会”的家长本身就是业界精英、社会贤达,他们走进学校执教学生选修课程,争做“卓越家长教师”。这些“家长教师”还参与本年级课程表的审定,开设“生活技能类”“百科知识类”和“社会生活类”校本课程,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这不但实现了家长对学校的“反哺”,家委会的功能也从过程监督走向深度参与。

如今,临沂九中的家长圆梦课程建设已经实现了“三化”目标:一是课程内容体系化。以初中生常见问题为主线,结合初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规律,选定了108个初中生教育案例,正式出版了《初中生快乐成长的108个密码》一书,作为“亲子共读”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学校从家庭构成类型、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研发针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家长学校校本课程,并实行“学院式”学分修习管理。家长课程的体系化,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家长素养,避免了传统家长会的随意性,家长们获益颇多。有家长戏言,我们算是继领取结婚证之后,又补上了“父母上岗证”。 二是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家长课程的授课教师有聘任的专职讲师、学校的班主任、社会家庭教育组织的相关专家等,他们的授课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三是课程组织常态化。临沂九中的家长课程分为必修、选修、自主三种类型,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目前已成为校园课堂的常态组织形式。

说起这些课型,伊永贵校长如数家珍:一是必修课。作为家庭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解决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以初中生家庭教育面临的常见问题为中心,围绕初中生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规律,每个年级确立两个不同的主题,三个年级共6个主题,该课程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展开,每个年级每学期举行1次。二是选修课。根据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年级确立12个不同的主题,三个年级共36个主题,主要通过“家长沙龙”的方式举行,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三是自主拓展课。作为家长学校固定课程的补充,利用周末、节假日,采取体验式互动学习形式,通过国外修学、红色旅游、生态考察、亲子体验等活动,增进感情,加强沟通。现在,学校已有各种班本教材12部。

教师发展课程:从“教书人”到“课程建设者”

2016年8月25日,对李丽和十几位年轻教师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她们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证书”。这也就意味着她们可以申请班主任岗位了,也意味着在学校倡导的教师“一岗多能、一专多力”的教师成长档案中,她们又获得了一项“达标能力”。像这样的“校本证书”,临沂九中还有好几种,都是针对教师的各项能力培养专门制作、颁发的能力认可标志。

在这些“校本证书”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证书”是九中教师的最高“能力证书”,也是伊永贵最看重的一个证书。他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也就是课程建设力。为此,临沂九中积极探索教师课程建设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对教师的“三力”要求: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规划力,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开发力,基于教师主体的课程执行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校开展了系列推进行动:一是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的规划、协调及管理。二是组建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成立了以包组教干、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全体教师为参与者的课程开发队伍,具体实施课程开发工作。三是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课堂结构,《校本课程指南》,进行教师培训。四是形成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规范――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纲要》,自主申报课程;学校教学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纳入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教师课程建设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基本素养的培育,因此,伊永贵始终坚持把“学术发展、幸福育人”作为教师培养的目标追求。学校以教师“爱好与特长差异”为课程资源,组建了以读书、培训、趣味运动、健身、文体娱乐等活动为内容的教师社团,开展“每周美文共享、每月教育论坛、读书漂流、假期好书相赠”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这为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开设“民乐课”,语文老师可以开设“剪纸课”,化学老师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课;每年寒暑假,学校利用“走出去体验,请进来共享”等方式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机会,邀请专家、名师为教职工做“封闭式”课程建设培训。近三年来,学校“师生访学团”走遍6个国家,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寒暑假“本土封闭式”研讨,每学年有一周时间把会议变成“交流的平台、交锋的平台、交融的平台”,讨论确定下学年的课程实施计划;积极建设着眼于底蕴培养的教师成长课程,落实教师“四级”成长计划,实现从合格到卓越的成长。每学年,学校都会评选表彰“最美教师”“校园年度人物”“首席班主任”等。而新任教师的入格、青年教师的达标、老教师的创新、模范教师的展示,也都有计划地纳入年度教学教研计划。

在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同时,伊永贵敏锐地觉察到了班主任这一教师群体课程建设力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家长有很多困惑迫切需要班主任的专业指导,可是却遇到了班主任心理学、家庭教育专业素养不足的瓶颈。为此,学校组织研发了以“提升教师家校指导能力”为目标的三级课程体系,即基础课程――夯实家校指导基本功,中级课程――发展家校合作专项能力,高级课程――打造家校合作专家品牌。目前,这一课程已趋于成熟,并给了班主任们的成长以极大助力。

第6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我省自2005年全面进入高中课改,新课程理念是否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根本性的改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2011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高中英语教学情况调研活动,围绕课改以来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内容,力求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省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学科价值与教育目标被高度认同。

广大教师高度认同学科核心价值,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教育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研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工作成效日益显现。通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价值与教育目标得到了高度的认同。

广大教师理性看待教材,关注学生共同基础。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已经基本上杜绝了对教材的盲从照搬行为,能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组织教学,能依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说明教师从主观上已经具备关注学生、关注课标的意识,能理性地看待教材,正确处理其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

2.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得到落实。

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关注教学三维目标。伴随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多媒体使用的技能等有了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步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氛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广大教师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学行为。

多数教师能坚持阅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包括外教社和外研社引进的国外的教学法、教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前沿书籍),在阅读专业书刊汲取学科营养的同时,还注重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我省高中英语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加强相互间的学习和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4.教学评价多元,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转向多元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广大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且注意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落实。

5.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渠道网络化。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得到明显提升。新课程倡导加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目前,我省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外,还能积极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教学。

6.教学和科研联系紧密,教师重视专业发展。

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有明显提高。尽管教师的自我研修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也有近80%的教师参加过在职培训。教师的专业研修内容围绕教学方法及技能、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软件使用等方面。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33.4%的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科研会议,有50.5%的教师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这说明广大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发展意识,坚持自我提升。

7.学生的学习渠道得到拓展,自主学习蔚然成风。

广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体现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和自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时依靠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借助工具书、利用网络,进行独立的思考,不完全依赖老师。广大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广大学生普遍认同通过高中英语的学习,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高中阶段英语的学习,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得到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策略目标得到体现,课程标准的文化意识目标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

(何 锋)

问题呈现本次教学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课程选择性不够,校本课程开设不足。

学校对课程宣传和管理不到位,课程建设能力有待加强。以学分制、模块化、选择性为标志的新课程方案较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学校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的平稳实施。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对课程的宣传与管理普遍不到位,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亟需提高。调查发现,有12.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有24.3%的学生不知道所学的各门课程已得到或将要得到的学分或者不知道应该得到多少学分才能毕业。

课程的选择性还不够充分,校本课程建设有待提高。新的高中课程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选择性。根据高中新课改方案,选修课虽只需28个学分,但设计的选修课模块非常多,仅选修课I系列就有100多个,再加上选修Ⅱ系列的模块(属于地方和校本课程),其总数大大超过必修课模块的总数。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的选修模块的开设并没有按照国家课程要求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提供给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的范围很小,仅限于高考必考的某些内容,形成了选修模块必修化的趋势。在教师问卷问及“您所教学科能否按照学生要求开设选修模块”这一问题时,33%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齐11个模块,认为达到8个模块的教学就满足了学生高考的需求,9-11模块只要给学生默单词,以应付高考需要。上述选修模块必修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有63.6%的教师也认同这一观点。基于现行高考的现状,考虑到命题的可行性与试题的公平性,命题不可能将所有选修模块全面铺开,只能选择一部分作为考试范围。

调查数据显示,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待提高。只有56.5%的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其中有36.5%的学校开设了英美文学欣赏课程,27.6%的学校开设了英语电影欣赏课程,22.7%的学校开设了英文报刊选读课程,6.7% 的学校开设了英语演讲课程,还有4.5%的学校开设了英文歌曲欣赏、应用英语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突出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的特点。

2.英语课堂生态失衡,课堂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有待提高。

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而且还是学生接受学习策略培训、学习行为得到评估的最重要的场所[1]。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要素组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平衡性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三要素之间何以达到平衡与稳定的状态。

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忽视生态性的倾向。一是应试教育目标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失衡。应试教育把智育和分数放在首要位置,但它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应试范围之内,英语课堂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程与教学变成了一种机械训练活动。二是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的失衡。英语课堂作为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公认的最佳规模是10-20名学生,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和学生课堂输入、输出的质量和数量[2]。调查数据表明,我省平均高中班级生数在45-60人,大大超过了10-20这个数字,严重超过系统资源的承受力,未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和生态理论的最适原则,造成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

3.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长效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我省师资的结构以及教师的在职研训情况对高中课程的深入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全省抽样的教师基本情况中我们发现,我省的师资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大部分为未定级和二级教师)比例为52.4%。另一突出问题是优秀教师分布不均衡,青年优秀教师或县市级学科带头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四星、城区三星学校,不同星级学校中的教师比例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的教师培训方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师主动性不强、工作负担过重,这也是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第7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 “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第8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2-0056-04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从学校的实践视野去考察,校长课程领导力可以诠释为:校长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类课程资源与灵活实施各种教学计划而形成的校本推进力。通俗地说,就是以下几种能力:开齐课程的能力,即校长领导学校,能够把国家规划的所有课程开齐;开足课程的能力,就是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的能力,即不超课时开设课程,也不减少课时开设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就是学校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成功开发并实施一些富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形成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与科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课程基础,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能力。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颁布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涵盖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三方面内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明确提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与要求,引导学校把提升内涵的重点锁定在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指导上,不仅拓展了教学管理的外延,还丰富了教学常规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贯彻《指南》,就要增强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为什么要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者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实,对中小学来讲,就是不折不扣执行并落实好国家课程,灵活地开发并实施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但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

一是对国家课程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学校对于学校课程计划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学校课程表的制订,学校课程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存在被简化、弱化甚至虚化的现象。这具体表现在一些学校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只是一张教师工作安排表而已,不是从课程设置出发,更多的是根据教师个人安排出发编排课程,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课时安排的现象时有发生。日课表上的课程名称五花八门,甚至出现“机动课”“特色课”等新名字。有的学校还编着顺口溜“语数英要抓牢,音体美可以缓,思品科学打游击,校本课程赶时髦”,这就弱化了课程设置的意义。一些学校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只是教务处应付检查的一种资料而已,总日课表是给视察学校工作的领导看的,班级日课表是给检查人员看的,有“名”有“师”,责任落实,而真正具有执行力的课表是学生文具盒内的那张“手抄表”。这里的“名”和“师”已改成语文、数学了,学生们早已懂得,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按照文具盒内的手抄日课表进行,这就简化了课程计划的内涵。还有一些学校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只是告知学生上什么课的通知单而已,少上、多上或不上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被称为“副科”的课程时间,一到期中或期末阶段,就成了“主科”教师抢占课外辅导时间的主战场,有的学校为了避免“冲突”,干脆由年级组统一“瓜分”,课程计划变得可有可无,这就异化了课程计划的作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呆板等现象,向校长们提出了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二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计划必要性理解不深。为了显示地方和学校特色,许多中小学都开发并实施了法制教育、国防教育、饮食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经典古文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等课程,数不胜数。不可否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很大的益处,单独来看,每一门课似乎都有非开设不可的理由。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或重要就要为学生们开设某些课程或者增加某种教育活动的话,那学校和学生都将面对冗长的课程表而无所适从。其实,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我们一贯主张学习思考、自主探索。一是在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二是对于中小学来说,重要的是执行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课时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各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此基础上的校本课程才会有持久和深入;三是开展校本课程要因校制宜,要在充分调研学校教学设施、师资条件、学生兴趣、家长意见等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能一哄而上;四是开展校本课程,要科学地开发教材,整体编排课时,合理安排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进行简单灌输式或快餐化学习,也不要误入“简单处理”的思路。课程门类过杂、教学内容单一、管理部门多头的现象,向校长们提出了课程领导力的问题。

三、怎样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

在学校中,我们仅懂得“知识是有用的”并不够,还必须花费相应的代价去获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体现一种基本的词汇或者逻辑,这种词汇或逻辑是人们经常遇到的,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的。二是“知识”通过学生所付出的“合理成本”是可以被掌握的。如果仅仅因为某种知识的有益性或重要性就要求在中小学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观点虽然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但是恰恰忽略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一受教育者的有限性。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应以贯彻《指南》为载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切实履行“两个一”的工作职责

《指南》第一条规定:校长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教师科学实施课程。第一个“一”字,把课程领导的权力赋予校长,第二个“一”字,把课程的实施权也赋予校长,其核心是校长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是否要兼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从小学到大学的校长无论行政工作多忙,都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那时候的舆论导向是:校长上课利大于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流生控制”到“普九”达标,从现代化乡镇的创建到教育均衡示范区的提出,校长是当之无愧的功臣。这个阶段的舆论导向是:校长上课牵扯精力。进入“十一五”以来,教育已从量的扩张阶段迈向质的提升阶段,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学生公用经费落实和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为校长们“潜下心来教学,静下心来育人”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

了新机遇,舆论又一次提出了“校长上课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名校长基地负责人陈玉琨曾指出,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校长的能力发生着变化:三种能力变强了,即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沟通对话能力;两种能力变弱了,即指导课程建设能力和指导课堂教学能力。因此,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首要的问题是校长切实履行“两个一”的工作职责。

2009年,绍兴市越城区教研室开展了基于《指南》的“教学视导”实践行动,其中有一项工作是就“《指南》第一条: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的最有效策略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设置四个选项:校长亲自上本专业的一门课;校长可以不上课,但每周至少听一堂课;校长可以不上课或不听课,但每周至少能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这项工作由分管校长负责,校长应当研究学校管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选择“校长亲自上本专业的一门课”的占65%,而选择其他三项的只占35%,教师们对校长上课充满期待。在笔者看来,校长兼课,好处多多。一是能从自己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感受新课程带来的课堂变化,通过拓展和放大,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办学的方向;二是能从与同行的交流中体验教师工作的艰辛,从而深层次地把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专业需求;三是能从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课业负担、洞悉学生内心世界,切实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二)科学安排教师任职任课

《指南》第二条规定:学校应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助资源。《指南》第三条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总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各门课程的规定课时。

在中小学开设一些什么课程,世界各国并无大的差异。核心的课程无非是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当然还有分量并不大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差异主要在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内容的深浅、课时安排的多少等方面,它包含了课程价值观的差异。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就是新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浙江省中小学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课程设置确定以后就是教学的事了。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而这必定不能缺少任何一门课程所起的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和系统地编制总课程表是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前提。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非常艰难。2007年10月11日,我们在一所农村完全小学调研。四(3)班下午第二节是音乐课,我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已在黑板上布置了有关“一亿有多大”习题。由于是推门听课,调研者的到来,着实让教师吃了一惊,他急忙搬出录音机,随着铃声响起,一堂“月光月光光”的音乐课就在教师心慌意乱的情境中开始了,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在上语文课。课后我们了解到,这位教师的基本情况是:14年的教龄,12年的语文教学,两年前改教数学,每周2l节课,四(1)班和四(3)班数学10节,音乐4节,美术4节,地方课程2节,四(3)班信息技术1节。许多学校对这种现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认为,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改课现象在所难免。在笔者看来,过繁、过杂的教学负担,表面上看好象只是教师多教几门课,从本质上看,是反复地告诉家长:教书是没有专业化可言的,只要是学校里的人,都可以去上课。如果从法律的层面来认识,擅自减少课程门类相当于在剥夺学生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利,是一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实施教师任职任课“1+3”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即一位教师教一门主课、三门特长课。切实减轻教师过于繁多的任教门类,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指南》第十条规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安排。学校要加强与校外公益性教育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有计划地组织校外人士帮助学校实施相关课程的教学,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学校和地方无权开发课程,这种思想一方面抑制了各地、各学校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各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地方早已习惯于国家的统一指令,不愿意自主参与到地方课程的建设中去,而且很多学校和教师的观念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认为地方课程就是“乡土教材”,不是什么“国家课程”,反正不考试,教不教无所谓。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绍兴市越城区来说,就是要以省通用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市级地方课程《我是绍兴人》(初中)和《越文化教育读本・魅力绍兴》(小学)为载体,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提升办学品质服务;在主题选取上,坚持时代性和本土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服务;在课时的安排上,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每周3-4课时,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学校可以灵活开设,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在教师的配置和培训上,坚持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走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路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认识不到位、师资不稳定、课时不保证等问题。

(四)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南》第十七条规定:要认真落实各科教学规范,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指南》第三十二条规定:教师研修的重点是执教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研修活动要重视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两条规定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是“轻负高质”的,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是比较高的;而当我们的教师真正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那么他们的教学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自有教学活动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就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但问题是,不同的时代对有效教学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有效教学又有着不同的理解。考察文献可以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针对过去大量的“无效教学”提出来的。当前教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因此,有效教学就成了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持这种观点者比较多,这种观点是对现实问题的实践反思。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克服“无效教学”的事实,而是为了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最高层次的追求就是洗涤精神的尘埃,点燃智慧的灵光,引导学生“读有意义的书,立有理想的志,干有品位的事,做有尊严的人”。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更应该是有文化的,这种观点是对有效教学的价值追问。但如果从增强课程领导力的角度来审视有效教学,我们还是希望校长们能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层面的选择问题。

第9篇: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

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书法除了本身具有的艺术形式以外,其自身的独特文化魅力也是值得中国人去继承和发扬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用键盘代替写字,汉字书写的重要性逐渐被边缘化。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离开了书法,就无法全面了解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内容包括加强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保障,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要对书法教育学生用书进行审查。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有2737名学生,同时我校还是重庆市书法艺术特色学校。因此,本课题以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具有深厚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3.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书法教育: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习惯养成: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概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

4.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4.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孙振坤老师于2013年发表了题为《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的论文,在该文中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解读,提出书法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强调是的汉字的书写和书法的审美鉴赏。雷实老师于2013年发表了题为《书法教育・语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试析》的文章,作者在该文中从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书法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纲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4.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Cecilia W. P. Li-Tsang于2015年发表题为《视觉记忆训练课程对香港小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的文章,作者在该文中指出视觉记忆训练可以有效帮助香港小学生排除汉字认知障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Emily McMaster, Tara Roberts于2016年发表《2015年适龄儿童的文字书写现状调查》,认为文字的书写能力应该是儿童在学校期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为了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文字书写的课堂教学情况产生正确的认识,作者于2015年对澳大利亚3所学校的9个班级小学生课堂书写文字的时间、教师促进W生书写采取的技术手段等内容进行观察与分析。

5.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在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显然是存在不合理之处的,而且即使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调节,在课堂中为书法教育争取了时间,然而学生的书法体验与实践也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的。因此我课题小组主张利用课余时间,以校本特色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不让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争宠",而是给予它们平等的位置。

6.本课题研究对象

龙潭希望小学的小学生。

7.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7.1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手眼的协调力。

(2)培养学生作品欣赏能力、养成爱护作品的习惯。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及学习古人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精神的领悟。

(4)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学习古人的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

7.2研究内容。

(1)对龙潭希望小学学行为习惯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对我国书法教材为基础对学生养成习惯存在的盲点分析。

(3)开发出与学生养成习惯相关的书法校本课程。

(4)将书法教育与小学生习惯养成紧密相连,设定相应的评价细则。

8.研究思路及方法

8.1研究思路。以学校书法课题组的老师和小学生作为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实践研究的主客体,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8.2技术路线。了解书法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申请书――开题论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总结――深化研究――结题鉴定――总结推广。

8.3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对比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以及反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9.研究计划和安排

准备阶段(2016.04――2016.05)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分析课题研究现状,建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方案。

实施阶段(2016.06――2018.04)

召开课题组会议,按照课题成员分工与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分阶段进行课题小结,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课题实施策略。

总结阶段(2018.04――2018.06)

收集整理学生作品,教师作品,优质教案,书法论文等相关资料;提炼、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

10.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的问卷调查》,问卷形式。

(2)《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可行性》,论文形式。

(3)《校本课程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4)整理学生书法作品集,其他形式。

(5)完成《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1.完成课题的保障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11.1完成课题的保障性分析。本课题小组成员均为龙潭希望小学一线书法教师,从事书法教育多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说这是这些一线书法教师在能力和素质上的高度为课题演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于本课题研究内容为本校校本课程,同时也是我校特色办学的出发点,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

顾问组:

领导组:

专家指导组:

课题研究组:

课题核心组成员:

11.2该课题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预测可能遇到的最大难度就是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的限制,使得我校本课程无法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现;师资力量的紧缺也是重要的难题之一,虽然我校现已具备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书法教师,但随着我校书法特色办学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都会有所增加,而教师队伍的扩张就成了一个制约我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

12.课题经费预算

参考文献:

[1]孙振坤.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13(35)

[2]钱超.试论郭沫若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及其启示――兼论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困窘现状及对策[J].书法赏评.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