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

第1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第2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

第3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充分体现我校“以美育美”的特色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发展。

兴趣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效。

协调性原则:课程的设置体现民主化和多样化,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拟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监管。

其次,全面动员,组织教师培训。倡导教师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爱好、兴趣特长,确定拟开设的课程,撰写所开设课程的可行性计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再次,展示与评审。校本课程开发者首先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说明,之后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90分以上通过,70~90分整改再评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最后,评价与改进。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座谈,征求学生选课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流程

选课与志愿填报。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选课说明”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排课与时间安排。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和学习地点。

授课与班级建设。教师和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考核与成果展示。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测试、实验、设计、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案的可操作性、课前准备、教学效果、资料留存等,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校领导检查评价等。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量化考核、教学研究等。

第4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正在积极开发与实施。以下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中,我们发现: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知识,更多的是追求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品德修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的现有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主动探求、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校在“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中,内容的设置旨在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选择、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选编课程资源是成功开发“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的开设,我们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围绕“中华神韵”大主题拟定一些小主题,然后向各年级学生发放征求意见表。我们确定的主题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华礼仪民俗、传统诗词歌赋、中华建筑、中华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年龄与知识结构的特点,在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确定的课程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针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蒙学百句》;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们开设的是《中华名人》;四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也开始由抽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时最需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五年级名为《中华饮食》,六年级开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总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编写的特点,即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拟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重在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精选适合学生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各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呢?校本课程的课程情况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课堂活动,如“故事大王”评比大赛,课堂讨论、演讲,我的亲身体验,自我才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优势。

(三)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其主要通过领导小组――校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并确立专人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与教学工作检查一起对学校执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2.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团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实施指南,领会课程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同时组织实验教师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只有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四、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十分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师制定了“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评价表,不同年级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在每学期期末时,教师对所教年级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改进措施。

(二)学生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因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科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而比较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5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一、主动适应当今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 十报告对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

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拉开序幕,为了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具体目标,积极稳妥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校紧紧围绕校本教研,深化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很好地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三、主动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国家课程,这导致了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校实际脱节,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活动空间。而校本课程能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延长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凸现我校的最佳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夯实理论基础。

2、学校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环境保障,并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在课题研究上,做到定期研究和随时研究相结合,集中研究和教师个人分散研究相结合。

3、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合适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了三个“整合”。

①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上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很浓郁的地域内容,更有学校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②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间改变了以往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实验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积极利用网络优势,积累素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等。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③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它以其形象生动的情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校本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校本课程开发素材转化为具有直观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巧用评价,促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利用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并取得了预期的评价效果。

第6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依据;开发策略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

二、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国家课程由于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学校和教师根据科技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需求的变动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及兴趣需要,及时组织和实施新的课程内容。

2.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变化的加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英语校本教材。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依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3.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提高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进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就能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就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发的依据

1.社会发展依据: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英语素质目标。英语既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也是职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行业、企业越来越需要具备职业英语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英语已成为从业者满足特定职业发展要求的学习工具和必备技能。

2.主体心理依据:高职院校学习者的角色接受心理。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相对较低,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上薄弱,学习中往往存在着焦虑和畏难心理。不同于高职学生接受的公共英语教育,职业英语强调语言能力与工作环境的内在关联,职业英语的生活化、情境化形成的新鲜感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克服高职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挫折感、疏离感。作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职业英语凭借其所具有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学以致用等特性而赢得高职学生的青睐。

3.教育现实依据: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缺失。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仍然以公共英语为主体,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与职业英语的衔接和渗透存在着明显不足,教学条件、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尚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职业英语的种类和范围而言,我国职业英语所覆盖的范围集中在商贸、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能源、护理、电力和通讯等专业少有涉足,总体上还不能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在深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应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四、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拟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目标。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通过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同时利用母语和英语在专业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工作和交流。

2.组建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编写团队。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是教师。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各种决定,从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由教师提供意见和参与决定。掌握各种信息和资源,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3.制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阐述本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和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学习本课程的思路进行必要提示。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4.确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结构及其特点。①课程内容结构。教材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科结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教给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使其广度和深度适中。②课程特点。前瞻性、实用性、职业性是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应突出职业导向,化整为零,以零归整,教材的选材和布局谋篇等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

5.加强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培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能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为数甚少,学校应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五、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校本课程是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而开发的一种新型课程类型。它的开发是开放、持续、动态的过程,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7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难点破解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在众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是应当看到,校本课程始终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破解,校本课程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次实现跨越,并面向更广大的地区全面展开,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如果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校本课程建设一定会有更加迅猛的发展。

一、 师范院校应当切实肩负校本课程课程责任

师范院校培养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师范院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自然会在成为教师之后,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并达到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国家课程纲要颁布多年,关于三级课程的要求自不待言。但是师范院校对于三级课程的每一级的重视程度是否能够一致,还得打一个问号。尤其是对于校本课程,如果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重视,那么更加难以在学校去进行研究开发。为什么?首先,校本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的重要一点是,它是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研究开发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拿设计完整的国家课程直接进行教学,他们不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而只是实施者。他们往往可能去研究教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研究如何更好地实施教材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不必去研究如何改变国家课程,不必去研究自身如何设计课程。那么,如果我们师范院校培养的只是熟悉了教材教法的学生,只是熟悉了某一门国家课程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在未来也只能以“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对于自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他们一定有着强烈的不适应性,从内心讲,可能是排斥的。其次,师范院校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学生最初教育思想的建构中,校本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可能直接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接受的教育思想理应是最先进的,但是实际上在进入学校之后,其思想可能还跟不上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有所认识的教师们。

在基层学校,校长、老师们自觉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实践案例。广大教育专家、学者在对学校实践进行学术引领的同时,也深入学校一线,汲取实践中带来的丰富营养,撰写出一批关于校本课程的论著。师范院校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认真遴选可以充当校本课程教学教材的著作。

几乎每所师范院校也都拥有着自己的实践基地――基层学校,这是研究校本课程的主阵地。完全可以通过对本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已经接触了解到本地区一些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这对于他们今后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具有更加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虽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早已经明确了它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师范院校鉴于本校课程设置的种种考虑,既可以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总之,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跟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对为何研发校本课程和如何研发校本课程具备一定的认识,远远要大于一无所知。

二、 地方教育部门应当着力推动校本课程建设

目前,一批优质学校已经迈向教育改革深水区,进行以学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课程改革探索。但是,我们打开一些地市的教育网站,也能发现关于校本课程的文件、工作通知在一学年数百个文件、通知中几乎不能寻找到踪影,可见地方教育部门对《地方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没有吃透,贯彻落实没有到位,所做的相关工作微乎其微,三级课程仍旧体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指出,地方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区课程方案时,要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做出整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努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空间和条件”……“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基地建设”……“要利用典型,对学校进行指导”。

按照上述要求,部分教育部门在顶层设计、服务指导、基地建设、学习典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

没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对整个地区课程资源的综合分析;没有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政策扶持、师资调整、资源协调等等;没有服务指导,只能造成本地各学校依靠自身有限力量,各自为战,也必然注定了要走不少弯路,才能艰难地完成一些探索;没有进行基地建设,各学校课程特色就不能彰显,效应就无法扩大;不组织学习典型,就无法在本地区形成大家都来搞好三级课程建设的热潮。

下面就几个常见的基本问题,谈谈笔者对地方教育部门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

1. 校本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国家课程必须开齐开足,不得挤占,这是我们都清楚的基本要求。但事实上有很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并没有依法办学,有的从国家课程课时里每节课拿走5分钟,凑出校本课程时间;有的地区地方课程为了完成“某某进课程”的任务,把法制、京剧、安全、心理健康等等一股脑儿塞进来,使得校本课程的时间基本失去,学校转而被迫挤占国家课程时间。地方教育部门应当将校本课程时间与地方课程时间进行统整,在保证不挤占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给予校本课程实施的“空间和条件”。

2.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地方课程指南》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这一要求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落实。没有审议制度,校本课程从它诞生起就会落下病根: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是否有所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否借助了教师资源的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等等,这些问题基层学校有没有解决?我们宁愿相信基层学校有这样的前瞻性和研究力。没有审议制度,我们就无从得知各类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的下限没有规定好,就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学习会很吃力,产生畏难情绪;也可能造成部分孩子轻易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对课程重要性比较轻视。

第8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DIS(数字化信息系统) 化学校本课程 实验

DIS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以数字化自主学习为核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下实践的一门崭新的校本课程,实施的是以数字化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活动主要在学校DIS实验室这一包括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互联网等设备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验的;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教师精心开发设计的数字化实验探究的学习资源;课程学习知识是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可以进行重构和创造的诸如实验数据、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一、DIS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背景

校本课程,相对于基础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灵活性、适应性、及时性。DIS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教与学的需要,是现代技术发展与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2009年9月,南菁高中新校区建成使用,学校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契机,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配备了三个DIS实验室,实现了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为DIS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了硬件保障。

二、DIS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新课程教学环境下,以校本课程形式开展DIS教学实践,其课程设计思路始终以学生需要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本。课程开发设计思路应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对DIS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能力。在这样的设计思路指引下开展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通过DIS化学实验探究,体验科学规律,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建立DIS化学校本课程备课组

建立DIS化学校本课程备课组是课程成功开设的保证。备课组由有志于数字化实验研究的DIS教学的教师组成,是化学教研组中的一个体现数字化特色的备课组。备课组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1、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验都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更何况DIS化学校本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开发的新校本课程。备课组以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依据制定DIS化学校本课程总教学目标。在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DIS传感器、相应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数据,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实验结论并学习撰写实验报告;学会简单实验故障的排除,进行初步实验误差分析;探索性实验中注重假设、猜想及DIS实验方案设计,学会独立操作分工协作,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共同进步。

2、研究DIS技术,开发全新化学实验。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过: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要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因此,实施DIS校本课程时要注重研究选择并整合校内外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克服无现成器材、资料等困难,运用创新的思维,开发新实验。

3、认真进行备课组活动。要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安排每学期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精心准备每项DIS化学实验,探讨实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课堂教学进行反馈与评价。每节课学生均需完成一份DIS化学实验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进行 评价,做好教学反思及资料积累。

四、选择课程生源

在学校众多的校本课程中,DIS化学校本课程属于理科拓展类课程,备课组将DIS化学校课程开发宗旨通过学校电视广播节目进行宣传,并以海报广告形式将课程内容、招生要求在校内展示。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之后备课组根据年级分班,每3-4位学生组成一个化学实验操作小组(使用一台计算机及一套DIS设备)。

五、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总课程表,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每周1-2课时,但在具体教学时间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如在进行河道水体污染等课题研究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去校外实地进行水体采样、pH值、浊度及溶氧量等数值的测定,教学时间则另行安排在课余或周末。

第9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一、开发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意义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漏窗艺想》的开发是在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后,以我校曾经成功开展过的、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即园林漏窗的研究)为蓝本展开的。课程的主旨内容“漏窗”,是苏州地区较有特色的一门园林“小景”艺术,在吴江也能随处可见。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漏窗文化”,以及由此涉及家乡吴江的一些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着眼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成长

我校是吴江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特色学校,曾被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市艺术教育学科基地”。由于“漏窗”艺术也是吴江地区一门乡土艺术,所以本课程的开发也将为我校的艺术特色更添亮丽一笔。此外,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所以通过本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势必会形成一个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使一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通过自我学习、集体培训之后迅速成长,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同时,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与资料,为我校今后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打下基础。

二、回顾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实践

1.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经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开发以“漏窗”为主题内容的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另外,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每课体例、编写人员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还在校园网上搭建了“校本课程专题网页”,开辟了“课程最新动态”与“课程学习资料”等栏目。

2.全面推开课程建设

首先,拟定制度,激励开发。学校在成立了“课程审议小组”以及编委会的基础上,还拟定了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配套的《评价方案》和《管理细则》等多项制度,并与编委会的教师签订《开发责任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其次,因材设人,纲要为先。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即了解漏窗、欣赏漏窗、吟咏漏窗、设计漏窗、制作漏窗,共10课时。编委会根据每个单元所呈现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编写这一部分。比如历史教师侧重编写“了解漏窗”部分、语文教师侧重编写“吟咏漏窗”部分等。另外,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委会还挤出周末时间,多次组织编写人员集体学习。大家研讨了课程专家崔允、吴刚平等教授撰写的论文30多篇,掌握了开发课程的主要环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好每一个单元的《课程纲要》。通过学习,老师们普遍感到自己有了工作“抓手”,对课程的成功开发信心更足了。

再次,开发竣工,更需完善。编委们还一同走进吴江建筑设计院、图书馆、退思园等地,深入调研收集有关“漏窗”的资料。2008年9月,历经8个月,带有原创性质的、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第一版)诞生了。当然,本书在编辑方面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也有很多,所以,我校将在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为课程的后续完善、乃至于“二次开发”,积累充足的经验。

3.宣传实施校本课程

首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立足班级,利用班会、家长会、教师会,向学生、家长和教师介绍校本教材《漏窗艺想》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同时,利用“校本课程”专题网页以及校刊《笠泽》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另外,《吴江日报》还分三期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了专题报道。校本课程不断走近家长、走进师生之间。

其次,组建备课小组并确定备课组长,开展备课工作。备课原则上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进行,分工合作,探讨沟通。各任课教师的教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既符合共同要求,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接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同时,依照《管理细则》的规定,对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即备好本课程教案;布置适当的拓展练习;要求有学生练习或其他形式的反馈材料(纸质或电子档)。并且不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巡课”督导。

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开设讲座、观看视频,还带学生去计成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课程实施与学校艺术特色相结合。比如从学生制作出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群中把一些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微型石膏漏窗模型”的专题展示。此外,把一些好作品(纸质、石膏)放入学校校史展览室或拍下照片、装点教室及学校环境。

最后,依据《评价方案》,积极施行积极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对《漏窗艺想》上的“探究学习”等练习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另外,还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或通过对学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的考核,或通过对学生作品(物件的制作、撰写小论文)的考核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成果

学校艺术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授课任务后,将就实施深度作进一步拓展。比如艺术教师俞红珍与组内同事集思广益、创作了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并在2009年吴江市中小幼文艺汇演以及苏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了像纸质漏窗、石膏漏窗、漏窗电子小报、漏窗研究小论文、漏窗小诗、学生集体舞《漏窗艺想》等多元作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佳品。学校适时开展了各类“优秀作品展评”活动,布置了橱窗,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

部分班级的师生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漏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他们结合校本课程教材《漏窗艺想》里的相关内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踏访了吴江退思园、静思园、计成纪念馆等地,通过拍摄漏窗、临摹漏窗、丈量漏窗等方式,展开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更加增添了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各类教科研活动。艺术组胡银凤老师开设校本课程“漏窗艺想”公开课,探讨如何实施本课程,校教科室还结合学校的省级课题“录像分析法在课堂观察中的运用研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对“如何上好校本课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课题作了深入研究。

四、实施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反思

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还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觉得这样的课程开不开都无所谓。其实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每个中小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学习一定课时的校本课程,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意味着校本课程获得了与国家课程同等的待遇。此外,课程专家崔允也指出“学生必须修习校本课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权利”,因此,在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还要加深教师在认识范畴的“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