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小学数学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优化

第1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 数学 优化 教学策略 小学

一、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团共有15名队员,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教师需要尽快将这一消息通知到每个队员。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要求越省时越好。

二、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教师自身知识欠缺

本人在全国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绝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不少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感到不适应,难以把握。

2.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材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各种方案中找到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找出规律。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环节不清,过程累赘,难以突破重难点等问题。

3.教师直接讲方法,没有学生探究的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探究和发现,为“方便”、“省事”,在教学时采取灌输的方法,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真正的、有效的探究过程,失去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三、“打电话”“优化”教学策略

(一)关于教材与学生的思考

1.教材编排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教材安排三个部分的活动:

活动一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探讨最优方案。教材提示了三种不同且逐步递进的方案,可以一个一个地通知,分组通知会更快些,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由此引出更快的方法。

活动二寻找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前面分组时出现的几个方案,再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图示找出规律。

活动三应用规律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规律算一算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打电话”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打电话”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最佳通知方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教学起点是学生已有的优化思想,要想在“打电话”中实现优化,关键是每人每分钟不空闲。虽然说优化思想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所体验,但“打电话”这个素材所提供的问题学生是陌生的。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最优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教学难点是落实怎样使每人每分钟不空闲,从而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关于几轮教学的反思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节课本身来说,教材的处理方式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只会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首先,教材试图通过尝试分组寻找多种不同方案,通过自身体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逐步建立起与最优方案的联系。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吗?先尝试分组、再计算各种分组方法所需的时间、进一步调整,寻找最优方案;画图、填写表格、探寻规律,短短一节课时间能来得及吗?

于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人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估计到学生一上来就探索“通知15人”的方案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探索“通知7人”的方案,进而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巧人”的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分散了难点,也符合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试教中问题设定在汉川大地震情境中:某地部队要去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官接到上级指示,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才能尽快通知到下面七个分队的队长呢?帮助学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通知到这7个人,需要多少时间?先是学生猜想,答案有2分钟、3分钟、7分钟等,针对“7分钟”的通知方案,学生感觉“费时”,“为什么会费时”再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因为逐个通知会造成有人空闲”所以费时,从而得出只有保证“每分每人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通知方案。理解到这点,再通过分层的图示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每分钟通知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每分钟新通知到的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的变化”等,进而完善由“打电话”问题引申出来的众多规律的探究。试教过后,发现问题如下:

(1)全班68人分小组活动探究时间过紧,探究出来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时间的原因教师已经开始反馈交流了。

(2)用作图表示“通知7人所需要时间”比较混乱,导致“有人空闲”产生结果错误。

(3)填表探究规律时,学生停留在探究数字变化规律,没有上升到结合意义探究规律,其本质在于没有足够的操作体验作为理解规律的支撑点。“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与“发现规律”到底孰轻孰重?

(三)关于课学进度与学学接受度关系的思考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唯有师生步调一致,才能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奥数辅导班教学中,通常是一味的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大部分学生经过短期挣扎后,最终兴味索然,因教学进度超过学习接受度思维疲软而掉队,因此只能是精英教学。现行教材安排的奥数内容目的在于实现数学的价值――训练思维、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成功体验,但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会得到激发与维持,但学习进度又该如何调控呢?本节课的调整后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较好把握了师生的合作度。课堂学习速度与学生接受速度相得益彰。

总觉得本节课学生获得“必须每人每分不空闲方能最优”这一结论快了些,如果按教材设定的分组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先获得“分组打电话通知,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这一结论,再思考想要用最短时间通知到每人,必须每人每分不空闲方能最优,至少增加巧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这15分从哪来?可否将“合唱队队长佳佳要电话通知其他七名同学周一穿演出服,每分钟通知一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这一问题直接给学生回家预习,第二天再带着学生的思考展开教学,又会如何?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感受和体会了运用优化思想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估算,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45-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大量主题图出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中,尤其是低年段。从某种意义来说:主题图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学、老师教的形式,一方面主题图源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过程、心理年龄比较符合,科学利用主题图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确保教学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老师未能全面掌握和理解主题图编排的意义,缺乏指导与应用,在不科学删减主题图和过于铺展的情况下,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整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从综合使用与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的角度出发,有效提高主题图教学的效率。

一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现状和原则

1.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现状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设计来看:大部分老师认为新增的主题图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们能改善教学成果;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现在的主题图过分花哨,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他们还未能完全理解主题图的作用。在应用主题图前,老师必须整合教学要求与任务,对主题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真正理解主题图;对于不满足教学要求的部分,大部分老师选择改变主题图,从而也就出现了单纯按照主题图教学的局面,在机械处理的过程中,很难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取舍。

2.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该遵守的原则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过程来看:深化主题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遵循灵活性、情境性、社会性、数学化等原则。情境性是指日常生活中,老师需要结合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要求,打造和学生日常生活以及认知规律一致的情境。在主题图情境设计时,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还应避免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临时性情境,这样很可能让学生进入教学误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必须做好情感教学引导者和体验者的工作。灵活性是指充分理解主题图的情况下,通过灵活处理与把握,让主题图设计具有很好的现实性,这样才能让陌生材料熟悉化。数学化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为主题图教学赋予更多的趣味性,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要求,当然老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化是指主题图情境中,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情境,说明学科特征,反映社会需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领会教学意蕴,让学生感受、欣赏主题图,从而让其养成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习惯。

二 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策略

1.活用主题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小学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快速提高学习兴趣。生活是数学的根源,对于数学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字的几倍”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建立起定倍概念很难。而主题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摆放1、2、3个正方形,并且正确数出需要的倍数,这样学生就能应用已有知识,生成倍数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主题图意境,先让学生实际操作,在学习兴趣高涨时,完成知识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活趣味。

数学源于且高于生活,在小学主题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引进教学思考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感受数学趣味。如: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主题图建立了很好的情境。一个班的学生都在公园做游戏,8个男同学、6个女同学在丢手绢;预计13人捉迷藏,但是现在只有6人;预计16人踢足球,现有6人,然后再引出具体的教学问题,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趣味性,同时也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巧用主题图情境,提高综合能力

主题图意境,是指教学内涵,每幅图都是重要的学习载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整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的认识,从根本上领会主题图意蕴,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数感建立起来以后,为了提高空间感,培养空间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整合教学安排,科学发展空间理念。如在二年级的角的认识中,可利用讨论和小组交流将学生引入生活中,并要求学生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根据多媒体课件安排,形象、直观地勾勒出角的轮廓,以发展学生思维和空间理念。又如:在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习中,可以先出示主题图,呈现乐队表演与合唱,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所需数据;通过情境让学生拟出9+5=?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凑十法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 结束语

正确应用主题图,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活跃思维的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主题图应用的原则,不断优化应用方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山.试探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116

[2]马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3(8)

第3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要】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切实地优化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和师生关系等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进数学课教学效果,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想方设法优化数学教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对于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优化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首先就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指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勇于革除自己落后的、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学习吸收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数学教学发展潮流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思想。尤其是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但学到数学知识,还锻炼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起着统领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选择等等,并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首先就要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力求使之优化。首先,教学目标要实际可行,既要符合数学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还要符合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其次,教学目标要全面完整,不但要考虑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要达到的目标,还要设定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另外还要在情感和道德层面制定一定的目标。第三,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清晰,且要易于把握,并能较为轻松地检验其达成度;不能模糊不清,或难于理解而有歧义,或者难于衡量检验。

三、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有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的基础知识、必要的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学生这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都依赖于他们在教学中所学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或针对数学教材的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充实改进优化。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握好难易程度,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四、优化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氛围

数学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捉迷藏、踢健子、跳大绳、跑皮筋,搞社会调查……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与学生谈心时,要以坦率真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消除其防御心理,表扬他们好的一面,使他们感到心情舒展,消除压力,开导、鼓励、信任他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只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身份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监控者,学生则根据各自的兴趣、需要成为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这样,就能创建一个平等、民主而又轻松的学习气氛。

五、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内容,有点老师能把教学搞得有声有色,而有的教师却教学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维得到发展,既使学生学会,又使学生会学、愿意、爱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同时也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新颖的教学信息的刺激,对儿童心理健康,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也要注意改进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能吸引小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要注意利用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集画、图片、声音等功能于一身,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如果在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动画进行生动展示,可以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第4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事情都有正反两个面,情境教学法也不例外。一方面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去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继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此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可以使数学教学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但是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不当就会出现情境过于牵强、情境教学过于表面化、滥用多媒体教学等问题,所以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化运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治能力差,爱玩,思维能力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则是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由此矛盾所产生的现象是: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是死气沉沉的,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较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改变原来的老师从头到尾一直讲,学生从始至终一直听,学习效率却不高的局面;采用情境教学法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情境教学法。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对具有故事情节的事物,各种小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简单的增加一些小故事亦或是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问题法”来进行设计,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里面就曾提到:“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情境模式的时候可以多采用问题法。例如在《认识时间》这堂课中,我们就可以在进行简单的知识教学之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组内成员之间彼此提问来巩固知识,然后老师利用最后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去提问学生,在这过程中,我们即可以通过提问这种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在这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多媒体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有想表现的欲望,在小学生阶段尤为重要,所以老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小学数学的课时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更好地精心备课,针对教学的难点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使学生尽可能能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第5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数量的练习,对学生形成迅速、准确、牢固的熟练技巧和启迪他们的智慧具有一定作用,探讨优化练习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联系;科学性;多样性

学生练习是教学的重要手段,练习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重要教学环节。可是,在教学中,却出现有的学校、班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羁绊着教师。通过对小学数学练习粗浅的调查和研究,我认为对练习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就要注意练习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一、练习的科学性

一定数量的练习,对学生形成迅速、准确、牢固的熟练技巧和启迪他们的智慧有重要的意义。

一要让正确的知识能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注意练习题间的转换,引导学生的助长性迁移。二要注意再现性练习与创造性练习的搭配。三要调节好练习题的笔、口、听、操并重的关系,把动笔、动口、动耳、动手的练习合理安排,交错进行,使语言、思维和操作相互促进,避免单一、呆板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四要做到适时新授之后要及时进行练习,使学生新学到的知识在遗忘开始前就得以巩固。就教学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单元来说,则根据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适时组织练习,尽早形成知识体系,防止“零散”和“脱节”。

长期以来,国内外教学界对练习的趋向问题,存在着两种倾向。其一,早年国外曾有人提出“练习律”,指出人类学习一个动作和低级动物相仿,只要把这个动作重复足够的次数,就会变得熟练。教师为了学生考高分,得到一个好评,绩效奖励多一分,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前途发展,不考虑内容的难易,盲目超量的“机械重复”练习,“题海战术”、“高压式练习”、“争分抢秒”教学式等等,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其二,过份强调概念性知识而忽视了练习的成分,以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幅度减弱,反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1.练习要加强知识的有机联系。

我们应知道小学数学不只是让学生认识单一事物,而是要让学生获取掌握一门学科的工具;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不断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数学这门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任何一个概念、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可以按不同的关系归类形成联系和系统,在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去寻求和挖掘这些基本知识的联系和系统,这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课堂讲授以后的尾巴。所以,要完成教学任务,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常地、反复地练习才能完成。

2.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积极地、乐意地去完成。

(1)教师布置练习,应该使学生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怎么去做,使他们获得练习的信心,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练习的目的性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针对所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确定练习的必要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是,不能理解为越多越好。较为科学的方法是当学生课内初步学懂新知识后,就要当堂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巩固知识和联系系统知识的练习。抓重点,就是抓住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概念、性质、定律或公式,然后纵横沟通,使它成为概念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提高练习效率,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2)练习形式要适宜,难易要适度。

练习题的布置设计,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大纲为准则。大纲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要作重点练习,不能打折扣。大纲要求了解或初步认识的内容,练习时应掌握分寸,不能任意拔高。属于渗透或孕伏的内容,不能提早揭示其内涵。在练习形式上要适宜,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对每次练习都要讲求“质量”,不能只求“多”而不讲“质”,不能单靠数量取胜,既要把握住练习时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又要在内容上达到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的目的,以真正发挥每次练习的效用。

(3)要科学地分配练习时间。

学生练习需要时间,时间的分配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集中练习时间需要长一些,分散练习更为有效。长时间的练习会带来疲劳和厌烦使学生注意力降低,分散练习掌握好了则能加快学习进程,分散练习是指在练习中间插入休息和其他活动,或在以后教学中不断以新带旧,从各个不同角度,在不同的联系中应用这个间歇,以直屋消除错误反应的作用。练习分散不能平均使力,最初需要给以充足的时间,往后分量则可以逐步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所以,课堂上教师应珍惜时间,做到分秒必争,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缓冲学生遗忘的速度,布置课外数学练习时间不宜过长,有效练习时间低、中、高年级以不超过15、30、45分钟为宜。

二、练习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练习一般有四种:即口头练习、板演练习、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练习。

1.口头练习。口头练习是在课堂上以指名提问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让学生当众公开进行的练习。口头练习效果反映比较及时,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品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逻辑表达能力。在口头练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的难易和对象的智力、能力程度要合理地选择,因人而易,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语言的准确与完整。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可让练习者或别的学生补充修改。

2.板演练习。板演练习也是一种让学生当从公开的练习,一般以计算为主。好板演可以对全班起到示范,教育的作用。老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板演的对象和内容,板演要强调演算步骤的清晰与书写的正规和整洁。板演中具有共同性的错误,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和纠正,师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可由板演者自己订正。这样就使个人的智慧变成了集体的经验。

3.书面练习。书面练习是学生练习的基本形式、有半独立和独立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巩固和加深理解概念、法则、公式的练习,有形成运算技能的练习。书面练习应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不能本末倒置。课堂上教师除了回答学生的的提问外,应当面向全班,特别注意后进学生,指导应有针对性,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不要影响其他学和独立思考。要经常教育学生保持练习的整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课外练习的安排要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发挥一定的创造性,而又难度不大。否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视练习为畏途。书面练习,教师既要指导又要放手。那种题目就叫学生做或逢题都提示的做法,使练习失去了真实意义。

4.实际操作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是培养学生在做中学能力的练习,主要用于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多数在课外进行。一般有纸工折叠或按教师给的条件用纸板做接拼角训练、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以及它们的表面展开图形等。这样的练习,既加深学生对形体概念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6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优化;导入;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小学是学生接触知识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做好小学生的启蒙工作,以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带给小学生美的教学感受哦,实现小学生的健康学习心态,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以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进入课程的学习,以期使教学春意盎然。如何精心的创设一堂堂好的数学课,更好的优化数学教学呢?

一、重视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是重视孩子好奇心的阶段,利用这一优势,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使他们在一开始就用有无限的渴望来进行知识的求知。运用在教学中,一堂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

立足于教学阶段的特殊性,故事这一因素的应用,贴合小学生心理习惯,从他们的兴趣点——故事,入手,势必会得到孩子的喜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间寻找一些童话故事,将数学知识穿去,来讲述给学生听,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形下进入课堂。如,我将数学概念:质数和合数作为故事主人翁的名字,讲述,质数与合数比赛的故事,故事里拿数字设计裁判、质数队、合数队等角色,并设置问题——谁输谁赢,给学生们讲他们比赛的故事,让小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故事,无形中小学生就会被故事所吸引,对于故事中的主人翁的结局会怀有满心的期待,就这样,带领他们以强烈的想看结局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教学,轻松,效率。

2.以生活实例的形式导入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优势,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带着生活情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生活化,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亲近感,消除对新知识的隔阂,以便于对新知识更好的理解、消化。如,讲解“终点”和“中点”的概念时,学生经常会混淆应用题中的这两个概念,我就点名让两名同学走上讲台,规定为学生甲、学生乙。在大家面前表演放学回家的情景,我事先设置学生甲家与学生乙家的位置。学生甲家在中点,学生乙家在终点。让两位同学分别站在自己家跟前,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两家的所在,分辨中点和终点的距离概念。

3.设置疑问问题导入

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合适的调味剂,能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求疑意识,以便更好的去接受、理解新知识。教师应注重疑问的设置,要做到疑问的有趣性,始终围绕这小学生年龄段的实际性。如:学习单位概念时,设问题:自己身高是多少?是厘米还是米,如果换成米会是怎样的情况,换成厘米呢?让学生区分概念,以更牢固的掌握。

二、合理安排练习题

练习是对知识的一个再认识,是对课程的巩固,是对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发现途径和解决途径。无论课程怎样改革优化,都少不了练习题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练习题的把握,使练习题的设置恰到好处,对学生起到必要的作用。

1.练习题应难易有度。首先教师应该对班级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以便在选择练习题时可以对症下药,既不疏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不偏袒学习占优势的学生。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2.练习题应富有趣味性。这一点是完全针对小学阶段的实际状况。学生年龄小,总是要选择一些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用游戏的方式带领他们面对练习题,避免了学生厌烦心理的产生。

3.适当安排开放性教强的练习题。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也是往往被大家所忽视的。开放性的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教师利用这些开放性的练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避免思维的单一、刻板,摒弃传统教学产生的弊病。

三、加强课堂互动

教师走进学生,学生走进学生。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现象,使教学的过程由过去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互动性,将教学上活。有了课堂的互动,学生们能更全面的去接触问题,思考问题,对知识的理解能真正透彻,使教室里呈现一片学术交流的盛况。

1.师生互动。教师走下讲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改善与学生的关系。多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阐述观点,激发他们的勇气,实现师生互动,消除沟通的隔阂,教学起来便会得心应手。师生关系改善了,学生也就愿意开口向老师提问题了,从而使隐藏的不可行性变成了可行性。

2.生生互动。启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学会本身就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观点讨论,看谁对问题看的更透彻。就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吸收了他人的精华,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他们的关系,让他们在关心学习的同时,能关心人本身,使教室成为一个大社会,真正的成为一个大集体。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要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能“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地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8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44-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贴近生活,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手的空间和程度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反复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匆匆的拼、摆、剪后仍然推导不出。其实,教师不能因为看到小部分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该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能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和意义,从感性到理性,才能达到最佳教学境界。

二、鼓励学生学生参与活动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课外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店购物后,再把其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去商店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之后提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三、训练有梯度有层次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动手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四、适时设计开放性练习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作为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如此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问题设置循序渐进,切合学生实际

第9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摘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效果,离不开对相应提问策略的选择与优化。具体说来,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主要有找准问题的设置、优化问法和使问题评价具有激励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作为有效促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实现师生课堂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课堂提问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之一。课堂提问在形式上是一项提出问题然后回答该问题的简单的问答行为,其实,它是一种与学生、教师、课堂情境等紧密相关且具有丰富意义的复杂的教学行为。笔者结合近年来课堂提问的具体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课堂提问教学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规定动作”。适度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能使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顺畅,促进学生根据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究与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锻炼,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教学具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效能,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师生问题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数学教师提问较为随意或简单,缺乏问前的充分思考和精心准备,致使问题设置不科学、质量不高和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向数学教师提出问题。

其次,问题反馈效果较差。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没有创设好课堂提问的情境,没能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无论是成绩好的或成绩差的学生都不愿意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来,造成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理想,教学反馈情况不佳,影响了师生双方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

最后,小学生数学意识不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公式等现成的知识,而对这些概念和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却很少关心,这种倾向严重钳制他们数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而且往往采取照抄照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问题稍微灵活点或难度大些,就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二、课堂提问优化的基本要求

一是具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能不能发挥效益,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与学业水平,设置最能贯串教材知识体系、最能简单形象生动、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并整合适应的教学方法、媒介和教学组织形式,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二是分层性。由于学生的心智水平、个性特点和学业情况等不同,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对课堂提问的感受和认知也不尽相同,在进行课堂提问式教学时,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设置不同水平与层次的问题,以实现提问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适度的拓展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提问的一项重要功能。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课堂参与热情,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要突破因固守教材和传统提问模式带来的问题单一、答案死板等局限性,切实创设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实现问题设置的适度拓展,以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课堂提问优化的主要策略

首先,找准问题的设置点。一是紧紧契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确保提问的规范性。二是在易模糊的知识点上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弄清楚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三是在易忽视的地方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在平时不容易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找到和解决他们易出现盲点的地方与问题。四是以发散点为依托设置问题,激发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能从正面与反面思考、纵横联系知识和沟通不同部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从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优化问法。一是采用迁移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采用分合法,将问题分化组合,各个击破。三是采用比较法,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四是捕捉发问时机,保证提问的适时、恰当和有效。

最后,注重问题评价的激励性。尽管问题的回答具有多有裕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问题回答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先不要急于进行判断性评价,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尽可能地进行鼓励性评价,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明贵.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