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本课程;内涵;表征;条件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念。本文着力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表征,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进行解析,以期对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尽微薄之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以学校为本,通过结合学校的性质、条件及可以利用并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
校本课程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现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以及补充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创造,使新的课程能够真正的符合自身学校以及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行设计并开发新的课程,换言之,学校基于本校学生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特点,以学校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校本位
校本课程开发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校为本,开创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一方面,学校作为将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要阵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不断结合本地区特色,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课程实践总会受到课程观念的支配和指导,同时课程观念对课程开发工作的方向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资源重组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所具有局限性这一缺陷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滞后性和机械性,既创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课程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具有课程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提高了教学质量,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个体差异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就是寻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正在于此,它充分尊重并满足了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也考虑到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开发并实施本校的课程特色。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校形成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开放型组织系统,有利于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一)学校自身条件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经费充足与否直接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校本课程开发强而有力的经济后盾。师资力量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不同地区的学校在教师方面的差异主要有:首先,数量上的差异。有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倾向,有些地区不得不使用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其次,学历结构的差异。城乡教师学历层次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最后,教师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课程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教师视野狭窄,将考上大学、脱离贫穷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根本不会有时间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具有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和选择权,[3]因而,校长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校长在学校中扮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是“教育者”这个角色。校长作为教育者要使学校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教育哲学。校长的主要是通过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从而实现学校集体在教育理念上的统一。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效的调动教师的开发热情,促使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校长具有长远、果断的政策和目标。这些政策和目标超越现实情况,他们对实施良好的教育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且致力于实践这些理论。
(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编制者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五个发展阶段:不愿合作、不愿参与、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主动积极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每名教师都会遇到困难,比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等。但是在许多教师心中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他们只是习惯于扮演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这会造成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而教师缺乏理论指导也很难使实践深化,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是由教师来实现的,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就避免了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分离。[4]因而,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善于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四)家长: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一些学校活动而产生的。由于家长的兴趣、动机不同,在家校合作中希望参与的活动形式也处于不同层次。当前,我国的家长未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监督、评价,也很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5]处于形式上的参与。首先,形式上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通常由学校主宰这类活动,家长扮演支持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其次,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参与,家长与教师在比较亲切的氛围中相互交流信息、意见。最后,管理式的参与。这是最高层次的家长参与形式,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全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决策监督。从校本课程开发来看,家长只有参与到开发方案的制定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才会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一方面,家长最了解孩子的个人状况,能提供孩子详实的资料,另一方面,责任感的驱使,会使这样的开发过程更具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2000(7):1.
[2]李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J].2002,(5):33.
[3]张万波.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因素.现代中小学教育[J].2005(8):24.
关键词:课程改革 开发 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89-01
经历了第一轮的探索,我省新课程改革带着成功的甜蜜和失误的苦涩进入了第二轮。作为基层学校新课程实施的亲历者,三年来,笔者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就我校和周边学校的情况来看,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较高的热情,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下面仅作简要分析。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校的认知水平制约课程开发
由于以前单一集中的课程体制的长期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习惯于僵硬的执行国家课程的指令性的要求和规定,工作被动服从依赖性强。在思想意识上,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缺少课程开发意识,缺乏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这种情况下即使参与了课程开发,也是用开发的课程材料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而不是去实现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的培养目标。这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最大障碍。
2.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偏差影响了课程开发
经过三年的实验,一些教师和学校在理论上已经对校本课程有所认识,但在操作层面却混淆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区别,所谓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囿于编写教材而已。其实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学校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能够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三是课程内容(学科教材)。但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着一提校本课程建设就是简单地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的现象。许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课程开发,其实只是在编写学生阅读文本而已。许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十多本教材,而从教材的要求来说,它又不一定完全符合作为校本课程的要求,只能说是一种人文读本和科技读本。可见,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的偏差影响了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凸现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现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以学生需求为根本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需经历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动态调整等程序,其核心应该是需求调查。但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不注重学生需求,也不进行需求评估,代之以一些行政指挥式的操作。一些学校不顾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注重教师力量的整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力量散点分布,力量分散,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还有一些学校,不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学校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助于学校与学生的高层次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教师正确的课程观和对校本研究的自觉性是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前提。但目前大批的教师素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师资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纠正偏差提高水平的前提。通过培训,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更加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让学生、教师进一步理解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树立崭新的校本课程开发观,从而产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动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体,包括学校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等。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宣传发动家长和社会周边人群,发挥校外资源的优势。也可以学校之间横向联合,或者与其他科研机构联合,以减轻学校的开发压力,提高开发效率。
3.展现学校自身特点,发掘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是以学校的教学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及社区的独有资源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尽管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定会使校本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金乐.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构建“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的小背景下,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校本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使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1 校本课程小解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50年代和60年代专家集中编写课程教材,却把学校教师几乎完全排斥在圈子外的奇特现象的反思。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校本课程的含义应该有以下三层: 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全体教师,辅之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遵照国家指定的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 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全新开发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呈现“三位一体”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集中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理念,是我国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
从校本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师毫无疑问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和技能要求较高,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缺乏课程观念,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新教师由于教学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也不能真正把握学生真正的需求,缺乏将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转换成学生实际需要的经验体会的能力,因而难以达成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而有经验的老教师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具备自己的一套固定的教学方式,甚少对国家课程提出过质疑,按照国家的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极少从本校实际,学生需求来制定和修改课程,课程观念,课程开发能力也就慢慢消失了。
2.2 精力有限,缺乏积极性。 一部分教师会拥有这种错误的看法,开发校本课程会对他们的既定的传统教师方式,教学内容等等方面造成影响,甚至会让他们去学习新的教学材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确定、资料的选择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的测量,这就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课程评价的知识提出新的挑战,因而缺乏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2.3 专业素质较低,实践性知识缺失。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研究遭遇了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困境,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所蕴藏的巨大价值被忽视。而当研究者意识到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之时,却将其归咎于理论本身的不完善与不准确,而未真正考虑到问题的产生,主要缘于未能切实关注教师这一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关键媒介,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也就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完善迫在眉睫,不仅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在其他教学过程、教学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就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角度,谈谈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3.1 改善师范生的教育内容,增加实践性知识。 师范生作为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如今师范生的教育内容只注重专业性知识的汲取,很少甚至没有实践性知识的传授,这是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因为如此,在师范生的教育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注重实践性知识的教授,让师范生找到自己适合的并且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唤醒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以及师范生教学经验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实践性知识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启了新视窗,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开始转向教师个体,重视教师个人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为培养师范生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3.2 改变教师角色,化被动变主动。 通常教师只是被动接受国家课程的安排,实施国家课程大纲的要求,校本课程却要求他们在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这就使教师变成了课程的实施者,编制者以及评价者。因此教师们要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明确的教育哲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掌握教学自,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翁地位。
3.3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程的价值和学生知识的增进和人格的完善。发展型教师评价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注重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开展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通过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升,增加教学效能感,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而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3.4 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课程理论专家之间的合作。 往往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合作,具有明显的“独立户”性质,他们通常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使他们不仅缺少合作的意愿,不愿意将自己的实践知识与别人分享,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实践表现指指点点。这就造成教师缺乏课程理论指导,因而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质量,使得教师与专家的互动机制难以建立。相对应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大力加强这几大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加强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赵必华、查啸虎.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 [美]Jon Wiles,Joseph Bondi.课程开发:实践指南[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3-03
19世纪60年代末,美英等发达国家推动了校本课程开潮。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有关教育法规也做出了一些规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但是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进展缓慢,直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仍处于初步阶段。
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导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初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了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王嘉烨指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开发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经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校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学都十分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例如牛津大学的“复合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麻省理工大学的“跨学科选修课程计划”;筑波大学的“学科综合课程实施方案”等,这些都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这些著名大学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就是通过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形成大学自身的学科特色。我国许多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主要有:
第一,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兰州大学地处西北,充分利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优势,于2005年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了“锅庄舞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湖南吉首大学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称赞“吉首大学是湘西人的骄傲”;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重点建设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民族医学与方剂学、民族医学与内科、儿科、妇科等,为右江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基层医疗卫生专门人才……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炼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总体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数量极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以及民办高等学校。第三,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多是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缺乏集体的合作与科学调整,质量低下,难以保证需求。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不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
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随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也就致使理论体系的构建还需较长一段时期,这无疑会给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系统性,且各阶段都存在不足之处
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跟开发过程缺乏系统性有着直接关系。目前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缺少计划性,缺乏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开发过程中,主要针对教材开发,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应是多方位多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价。
(三)高等学校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开发知识以及相关的培训,而高等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正是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
三、相关建议及对策研究
在高校扩招之后,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大量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高等学校应该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开的质量,以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加强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国家需加强对课程专家的重视与培养,鼓励课程专家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但不能急功近利,理论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况且就我国目前而言,有关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明显的建树。
(二)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应逐步完善课程开发体系
第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重视课程专家及社会同行人员的参与。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强,教师的学科知识丰富而课程建设知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单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各方人员的合作,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至少应该包括该学科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课程专家和社会同行人员等等。
第二,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师资状况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成败。为此,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除了校外培训外,应有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着重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可以启动经济杠杆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唱好重头戏。
第三,对学生的需要和学校校本课程资源、条件进行评估。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的需求就成为开发过程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发展的需求及将来的就业需求等。同时,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不对学校自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时间和条件等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话,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王舒.草原文化与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内蒙古教育,2011,(1).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课程素养
语文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是制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帮助教师掌握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元素是:
1.语文校本课程目标
语文校本课程目标首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目标,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细化的、阶段性的目标。可以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
(1)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提升。充分挖掘语文教师潜在的课程资源,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在课程的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拓展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体现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看,“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可以具体确定为: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诗词素养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2.语文校本课程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后,要根据课程目标对课程材料进行筛选和组织,形成不同类型的语文校本课程。
第一类是教材性语文校本课程。如编写《各年级读写目标指导纲要》,采用纵横坐标式:横坐标有阅读目标、阅读范围、阅读数量、读写指导、读书笔记、写作(口语交际)数量等,纵坐标有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
也可以将名篇名著、时文、同龄人的习作等,分门别类编辑成小本子,作为校本课程的阅读教材,供学生课内外阅读。“名篇名著”类宜让备课组依照课标要求研制开发;“时文”类宜师生合作共同开发;“同龄人的习作”类宜让学生参与开发,习作可选自报纸杂志,也可以向全校同学征集。这类校本课程各年级都可以开发,便于形成系列校本课程。
第二类是主题性语文课程。主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如识字、写字、演讲、诵读、习作等。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将民间文学“藏头诗”引入学校课程,在欣赏与学写藏头诗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三类是活动性语文课程。如开展文学讲习班、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电视演播、电脑小报、笔会、辩论会、新闻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经典诗文诵读等。
第四类是环境性语文课程。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以熏陶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里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确定了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序列。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五年级上:学会批注;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要注意的是:选修课、活动课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不应局限于选修课、活动课。语文校本课程不是“加课”,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合理上课,科学施教。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强调的是课型、样式的灵活多样、各不相同。
3.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从功能角度来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有两类:一是条件性资源,它们决定着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二是素材性资源,它们是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
从年级看,《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内容可以作如下设计:一年级儿歌,二年级诗歌,三年级诗词,四年级《三字经》,五年级《弟子规》,六年级《千字文》。具体实施可作如下安排:(1)背一背。以《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为主,辅以背诵名言谚语、歇后语、成语、对联、诗词佳句等。(2)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3)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课本等,培养朗读能力。(4)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5)评一评。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当前应特别关注网络资料。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作了积极探索,从2012年11月启动了五年内为浙江省在校中小学生建立个人“数字书房”,每人一个登录号码,向学生提供更大、更便利的阅读平台,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4.语文校本课程流程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大致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流程:(1)成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建立组织保证。(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3)培训教师,特别要重视教研组和教师同伴间的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和启发,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4)进行资源调查,对蕴藏在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做到心中有数。(5)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建立教师之间开发校本课程的竞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建设。(6)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评价,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7)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8)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9)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研究。
二、学校为本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方面资源的条件,开发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
1.为了学校
一是要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充分考虑本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考虑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水平,考虑本校学生的语文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学生来源、发展基础以及学校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也不一样。基于学校,强调个性化,才能够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
二是要把改进本校的语文教学问题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本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语文教学理论问题,而是本校语文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会囿于语文教学的某一种理论识见,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2.在学校中
学校特别是校长,享有在课程政策范围内决定校本课程的主要权力和责任。但是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语文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校长或其他领导者个别人或少数人来做,而应该让师生,特别是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同时还是学生需要和喜欢的,学生要能够对语文校本课程进行自主选择。
语文校本课程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本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由本校的语文教师来解决,要经由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本校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真正对本校语文教学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本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对本校语文教学实际问题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学校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校园环境等是语文课程资源中直接、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本资源活起来。
3.基于学校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落实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一般说来,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
由于校本课程是指直接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校本课程的实施也不统一规定具体的课程形态,像学术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以及其他更综合、灵活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酌情处理。例如,一所小学关于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管理网络:校级管理(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定练习时间、内容,统一进度、用本;教研组负责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年级组负责兴趣小组的管理,由年级组内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班级鼓励学生“人人学书法”,做到班班有特色、项项有成果。
三、语文意识
语文校本课程要有语文意识,要进行“语文地”思考和设计,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常常出现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目前有的语文校本课程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但是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有一句话说得好: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校本课程也是如此。对此,笔者提出一种语文观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校本课程中的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校本课程的效果。
1.语文意识是一种滋味
从本质来看,语文校本课程姓“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姓“校本”。语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进行。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要有语言文字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根据单元主题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和习作训练。如学习了家乡的特产,就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夸夸家乡的特产,培养喜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查阅等形式,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倍感亲近。以此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这就有浓浓的“语文味”。
2.语文意识是一种向导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疗体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简称《纲要》),成为现阶段普通高校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统一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定冲击。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如何把体育教学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锻炼学生身体,又为将来所从事的医学事业服务,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这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体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中,医疗体育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在医学院校正确合理地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地融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连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起被称为“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条件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理应挖掘、继承和弘扬医疗体育中的精髓,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与以往课程不同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独立开放的体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获得独立从事医疗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充分发挥医疗体育“身心兼修”的育人功能,为振兴中华服务。医学院校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是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医疗体育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特色教学,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将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2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
2.1 社会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以培养高等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偏差,受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进入稳定的、特色的、个性化的发展阶段,仍旧参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执行。通过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等学院的调查,结合本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得知医学院校必修课设置的项目中开设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径项目上,在调查结果中都超过85%,这些项目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且在高校开展的时间较长也比较广泛。为此,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体育学科,适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
2.2 整合医学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优势特色
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应充分利用医学资源,发挥其它院校所没有的教育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突出了医学院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是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结合医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体现优势。如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健身处方教学,让学生学会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开设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增设医疗保健体育。
2.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医疗体育的宝贵遗产
医疗体育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进行医疗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导引、按摩治病的各种记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推出的“五禽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及以后发展的各种流派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成套的医疗体育方法,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西方国家的医疗体育则是利用一些器械如肋木、体操凳、滑轮、重量及徒手体操等以专门锻炼身体各部,是以功能训练为特色。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体育专家和医学界专家的合作下,我国在使用医疗体育防治高血压、慢性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颈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也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医疗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方面,医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体育应成为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疗体育是利用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体育运动和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和水等,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创伤,并使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和劳动力的一门医学科学。它对健康人来说,是一门预防医学;对病人来说,既是治疗医学,又是康复医学。发展至今,医疗体育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界,人们将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之为“体育疗法”。 医疗体育作为医学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医学专业学生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知识,身体力行地为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服务,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职业实用价值。
4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医学遗产的不断挖掘和现代医学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医疗体育的种类和方法不断丰富起来,临床上常用的体疗种类和方法多样,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下几点:
4.1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化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应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需进行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通过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
4.2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应根据医学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南》,进一步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
4.3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开发之初要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由专家、院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4.4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应综合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诊断,通过评价来发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实施结果达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课程实施中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打破现代体育教育标准单一化的模式,提倡多元文化体育教育。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学生传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加深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防病治病的体疗方法,进一步拓宽医学专业学生医疗技能的知识面,研发医疗体育校本教材,建构起具有医学特色的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在医学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教体艺[2002]13号.
[2] 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
[3] 国伟,周利.某医学院开设医疗体育课程必要性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2):63-65.
[4] 杨黎明.学校体育与医学教育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402-403.
[5]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2-544.
[6] 钱星博,严静.医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J].体育科研,2000(2):45-46.
[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6]张占成.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5-17.
关键词:校本课程;专业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118―02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与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出台,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的课程决策地位的改变――从课程决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变为课程制定与表述的积极参与者,为教师的自和专业地位提供了政策保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参与课程的研制、收集资料、编写教材,或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或重新开发新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每个人的作用与表现不同,但重在参与课程开发,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六个阶段,各个阶段教师的表现不同。个人试验:对与他人一起工作没有信心,不愿与他人分享观点;交流观点:愿意私下交流秘诀,愿意尝试同事的观点;寻求信息:非正式地拟定任务并期望成功,从事独立的搜寻工作,如查找资料等;最低责任的参与:承担只需要有限的领导技巧的角色,在参与中不愿抛头露面;主动的参与:成为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愿意组织和领导不同形式的活动;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倡导并规划活动方案,监督成果并在需要维持团队工作效率时采取措施。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和课程研究者共同实践开发。教师不能把专家看成是指导者,应把他们看成是共同的研究者。二是与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活动,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寻找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与家长一起养成参与学校事务和课程开发的习惯。三是参与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各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一门学科放在广阔的课程整体中加以考察,逐渐地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无论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确立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家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因而,应从教师专业结构来分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1.教师专业理想的确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的认识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将带给教师一系列的教育新理念。(1)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开发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课程建设之所以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因为课程是人才成长的支点。人才标准的复杂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要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把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与能力作为基点,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所必须具备的人才观念,也是确立校本课程目标的前提。(2)辩证的学生观。以杜威和蒙台梭利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强调以“儿童中心,个人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为表征。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课程开发主体从课程目标设定到课程设计,从课程组织实施到进行课程评价,无不应该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等个性特点和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3)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介人课程开发,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的挑战,思考、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个体的专业进步。首先,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将发生变化,校本课程重视的不是现成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获取有用的知识,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正如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认为的,“知识不是需要学生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学生思考的对象”。校本课程旨在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只重学习结果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变只重结果的教学为更重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不单单表现为方法与目的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使学生产生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强调学生变“学会”为“会学”,重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就必须不断地关注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逐步树立起课程制度观、价值观、类型观、开发观,认识到课程不仅是学习材料、学习科目,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过程,一种对课程的体验。
2.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做到全面深化;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必要的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本体知识构建整合性的知识结构,这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课程编制技术。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课程理论知识,提高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是通过学校的教学实践来进行的,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依赖于教师的参与,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与此相契合的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参与各级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使课程意识逐渐扎根于教师的素养中。只有逐渐具有了课程意识,教师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校本课程方案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含义,理解在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程设计中所蕴涵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境对课程进行调整,自觉地站在课程编制者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并对校本课程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做出适切性的调整。在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与课程专家、其他教师、学生、校外人士共同探讨知识,共同分享知识,以促进一些综合性问题的解决。这种协作必然导致教师知识的整合。
3.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在关于教师技能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的概念表达形式,如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才能等。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课程的传递者与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与设计者。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1)课程设计与开发技能形成。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规划者、开发者、评价者,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掌握诸如课程标准和国家审定教材的微观化及具体处理的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和将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对材料、信息的处理方式和选择、考察以及进行检验的技术;等等。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求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一定要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能。(2)逐步树立反思意识。校本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景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3)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的情况,还要研究课程理论、课程制度、课程开发方法;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反思性研究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4.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库姆斯(combs)说:“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最为有效的工具进入教学的人。”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中得到赋权,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专业自我的逐渐形成。(1)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课程目标的调整和资源的重组,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新的挑战。以教师教学行为为表征的教师角色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开发者、组织者、实施者、研究者和评价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伴奏者、促进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2)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教师对自己成功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教师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的高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体味到成功,自主设计课程,体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使得教师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同时教师对于课程实施有更为充分的准备,加之对学校办学思想和学生的充分了解,在教学中就会更为自信,增加工作的责任感、成功感和满足感。
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器乐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音省⒔谧唷⒗指械纫衾炙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它的音色优美,易于入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学习;古筝艺术也得到了可喜的普及,渗入到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古筝教学也渐渐深入和普及到中小学的课程,成为很多学校的社团学习课程。这几年,本校对古筝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充分分析学校现状,大胆探索,全面启动了古筝校本课程,对古筝教学的内容、形式与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确定古筝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古筝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一套适合本校社团学生的古筝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研究内容:选择和确定适合小学低中高年级学习的知识、作品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内容,实施校本课堂教学;古筝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古筝校本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是注意教材内容的渐进性。在古筝的教学过程,因为教材版本较多,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的进度和问题不一,所以学校要优化古筝教学教材的内容,为每个年级的社团设立不同的练习技巧和演奏曲目。
二是设计有趣的练习。通过特定的练习,能解决学生们技巧上存在的问题,比如摇指问题。但是,仅靠机械性的训练不行,还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短小练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设计出许多有趣的练习,比如哼唱旋律,学生不仅可以熟悉旋律,而且起到了练习节奏和音准的作用,还为下一步的合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三是帮扶学习,培养团队意识。由于集体课教学形成了一个教学场,与一对一的教学相比,它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相互参照、相互探讨解决问题,即便有些问题一时做不好,也可以回家再练习。为了争取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很好地表现自己,她们都会在家认真地练习。此外,教师还要抓住学生自尊心强、喜欢表现的心理特点,经常性地抽出某个学生进行单独演奏,或逐个抽出来按段落进行接龙似的演奏,这样,教师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四是制订固定的检查评价机制。为检查学生们的古筝学习进度,可以每个月对她们进行一次考核,从唱谱、技巧、乐曲演奏的完整性和表现力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当月的学习情况。
五是利用微信平台,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微信群及时监督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方便教师在第一时间进行指导;而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并把学生在家练习的视频发送给老师检查。
六是社团的文艺演出活动。演出活动是演奏者把音乐情感延伸到更高意境的一种表演形式。古筝演奏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作为和观众沟通的桥梁之一,真正做到情态、乐态、形态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够提高团体的合作意识。而群体表演的观赏性更强。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演出中找到自豪感,训练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