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1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组建不久的综合性高职学院。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就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发展、优化教学方案、建立高质量的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走产学合作道路、加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系统等工作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于2005年3月组建而成的全El制高职院校。按照广州市政府的规定,学院的定位是:“……建设成为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主动开展各种类型继续教育和证书培训,与普通本科院校衔接,融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学院。通过努力,使学院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广州市,服务广东省,面向海内外,办出一流教育,培养适应广州、广东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并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是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学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到2009年,争取办学水平达到教育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等级标准。显然,学院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佳绩,当务之急就要借鉴国内外成功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根据广州、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和重点发展急需专业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纽带。学院的专业发展要根据广州、广东的市场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

“十一五”期间,广州的软件、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和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群将做大做强,钢铁工业、船舶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造纸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工业将得到改造提升,物流、会展、金融、中介和设计、商贸、旅游、房地产、外购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并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而广东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壮大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有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业等生活服务业,全面推进产业信息化和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目前,广州的紧缺技能型人才主要集中在护理、汽车应用与维修、现代汽车检测与修理、物流、信息、数控加工、交通、电脑应用、机械数控加工、医卫等行业。

当前,学院开设的专业有4O个,但经济管理类专业过多,与广州、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的专业偏少,而且专业特色均不明显。因此,适应广州、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结合自身条件,学院今后几年应争取开设数控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动漫制作、商务管理、保险实务、投资理财、涉外旅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家具设计、公共关系、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前艺术教育、城市管理与服务等急需的新专业。此外,围绕广州四大支柱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应确定与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生物以及现代服务业相关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从中培育在国内、省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专业、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教学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主要反映在专业教学方案上。

1.课程开发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主体多元化

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由“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理论、以实用为目标的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三要素构成,决定了学院的课程开发要以广州、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和“双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建立职业岗位群能力模块,确立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此外,为使课程贴近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课程开发要由学校为主体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结合转变,让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2.课程内容上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其中,基础课教学要体现“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当。实践教学方面,要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将体现当前社会职业岗位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新的生产工艺和发展趋势充实到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和操作技能。

3.加强精品课程、高质量专业教材和教学课件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是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设想,“十一五”期间将力争建成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示范专业或特色建设专业、省级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市级示范专业。相应地,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也应达到一定的数量。因此,学院应明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制订建设计划,确定负责人,创造一定的条件,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学院除要选用国家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和省级规划教材外,还应鼓励、组织教师自编和出版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和实训教材等。依照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优秀等级标准,学院在“十一五”期间要争取lO本以上的自编特色教材公开出版。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优秀等级标准中同样明确,所有专业课程都能应用多媒体教学。因此,学院要加大多媒体课室建设的投人力度,加快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设,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

此外,教育信息化同样为高职教育带来一场革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院要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尽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处理好师生关系,课程实施与评价要具有开放性

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性地学习。与此相适应,课程实施过程与评价应具有开放性。要继续推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的主题。学院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系统。为此,学院要以教育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方案”为基础,制定“专业剖析”和“毕业生能力剖析”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各种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院外实训基地等,要让学生学会探索和思考,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同时,要不拘泥于书面试卷的评价方式,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不限于学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职业岗位一线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高质量的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支撑条件。目前,学院有院内实验室87个,院外实训基地81个。但院内实验室多属公共型实验室,且大多数设备陈旧,专业实验室严重不足。而院外实训基地要与学院的“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因此,学院要加强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1.建设仿真的院内实践教学基地。一要营造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真实的或仿真的院内实训基地,并借鉴现代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二要使技术教育的先进性与适用性得到充分体现,注重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推广与应用;三要基于合理使用有限资金、整合资源、提高投资效益等需要,让各专业共享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各种管理和服务;四要使实训基地在时间、空间上向学生、社会开放,不成为学院、某系部或专业的专用场所。

院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大笔经费,而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不多,学院自身的财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应参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其他成功高职院校的做法,在争取广州市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打开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办学渠道,以自筹方式解决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不足问题。

2.建设全方位的院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要不拘一格地寻找合作伙伴。要采取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结合、专业对口与不对口相结合的方式寻找合作伙伴。二要寻找联系产学双方合作的纽带。如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现状、需求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包括在校和已毕业的学生)搭建学院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三要寻找校企双方合作的切人点,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即学院要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等方面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要为学生提供与学院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帮助学院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向学院提供师资支持。四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即要确保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动互进的合作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建立人员精简、办事效率高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及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珍惜、延续、加深校企双方领导之间、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的友谊;定期对企业员工和学院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激励。

四、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合作道路

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吸收成功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条件,学院适宜采取“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的产学合作模式。即根据广州、广东的市场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和以专业为主体,在互惠互利、互相信任和谅解的基础上,与各行业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的、全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合作中的最高形式。2006年3月,学院与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9月8日起合办珠江钢琴学院,对开设的国内首个“钢琴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要在具备条件的其他专业中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利于产学合作的深层次发展,学院还应依托企业集团、大型企业等,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探索人才培养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并争取在实践教学、产学结合等方面起到地区性的示范作用。

学院除搞好高职教育外,还要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和证书培训,融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因此,学院应努力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一要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依托,积极办好广州社区教育,为广州社区提供各种技术开发与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业促进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服务;二要继续办好成人教育,发挥办学的历史优势;三要积极开展与其它地区间、城乡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

第2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伴随欧债危机的蔓延以及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加大,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均出现回落,欧洲一些国家债务风险增大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大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的总额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升值态势。

在短短30年之内,中国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并且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9年,中国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其中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制造业更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劣势展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一些附加值很高的复杂产品,差距更是明显。

经济学专家郎咸平多次表示目前国内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目前制造业领域中,产品研发,渠道物流、关键零配件等掌握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手中,这也使得国内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定价权,这是相当可怕的。”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在全球经济困境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必将会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有关产品质量、安全性、能源成本以及环境可行性等方面的重大考验将接踵而至。

1 堪忧的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一度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出了iPod等高质量的产品,也曾把载人航天飞船送上了太空。但是,现实中的中国市场,几乎处处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专家认为,质量问题不过只是一个加速发展的经济体所经受的“成长的烦恼”。中国制造在努力甩掉劣质产品的恶名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制定并有效执行质量标准。

2 恶化的生态环境与高昂的能源成本

数量庞大的制造企业在不停地向天空和江海湖泊中倾吐着大量的垃圾,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着生态环境。这迫使政府从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无需付出高昂环境代价的增长逐渐转移。然而,资源价格动荡下的中国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将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机会?

3 产业逐渐集中

眼下,较为普通的纺织和玩具制造等行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衰退,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一个个巨人企业或者生产基地,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面貌,另外,生化技术一类的高科技行业已经在开始上升。

行业、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就国内市场而言,2011年至少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不容忽视,一是高铁建设减速,二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力度。

专家预计,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达6000亿元时,能产生2000万吨钢材、1.2亿吨水泥的实际需求,能够提供600万个就业岗位,产生1000亿元机车购置及更新改造投资,还可以拉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一条万亿元产业链的发展。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将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300公里开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200公里开行,既有线提速到200公里的线路按时速160公里开行;票价则做适当下浮。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宣布系列“限速令”,包括已通车及新线路将降速、降低密度,对在建项目安全检查,重新评估已批未建项目及暂停新批项目等。

而房地产行业更是影响到上下游近70个行业的发展。从2011年3月起在全国重点城市范围内,采取的调控措施,使得商品住宅成交量迅速下滑,目前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无可幸免地遭遇寒潮。房地产行业开发速度全面放缓及交易量的大规模萎缩,已经逐渐波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的运行恶化。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国内钢铁企业钢材出口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建筑,机械、造船,汽车等行业由快速增长进入平稳发展期,钢铁下游行业需求转弱,板带材产能过剩和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将更加激烈,长材虽然由于下半年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开工建设和大规模水力工程建设的陆续开展,需求相对较旺,但商品房投资的下降等因素使长材的需求强度将下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地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民间资本开始不安和躁动,并且频频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以温州地区不断传出民营企业家失踪、自杀成为典型代表。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也摆到了政府面前。

生存:转型与创新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中国制造”必须狠练“内功”,提高质量,舍此别无他途。

也许我们应该讨论一下中国制造在创新上的发展潜力这个话题了。

的确,中国拥有众多适应能力强、善于随机应变的开拓创新的人才,运营成本也比较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等因素,都对我国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上述微薄的优势也正在缩小。

可以说,中国制造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但是,中国制造的出路在何方?

1 转型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避免兴盛一时的工厂纷纷转移至其他国家地区,而出现产业空壳化危机呢?在成本优势后期,如何转型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呢?

鸿海集团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制造商,在面临大量劳动力工资上涨压力的时候,该公司在中国的内陆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将鸿海的核心制造业从其传统基地深圳的沿海经济特区转移到其他地区,期待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再维持数十年。其具体应对方式是两个层面上的转移:一个是地理上的,另一个是理念上的。这两种转移都已经开始。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相信,由于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他国家的工厂无法取代中国工厂的地位。郭台铭表示,将继续在中国大陆进行大规模投资。他表示:“作为世界的主

要制造业中心,中国在未来20年内不会有对手。”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两年前也曾说过,中国制造业将会因为“网货时代”的来临而发生巨大变化,那些传统渠道越强、卖得越好的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型,可能将麻烦就越多。他呼吁企业家们多关注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你的货是迅速可以走出去的,必须进行改革。”

另外,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制约了中国参与服务全球化和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中国工业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和产品为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主要依赖成本和价格优势。只有依托制造业产业链的基础,研发、金融,物流、咨询,会计、审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才会有所依存。同样,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将会很困难。

2 创新

在自主创新的国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企业产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对产品研发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产品研发信息化市场容量和服务提供者数量都保持较快增长,其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同时随着相关行业促进政策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产品研发信息化市场发展必将迎来更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制造业向信息化转型,也给产品研发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经过多年的推广,国内产品研发信息化已在众多行业得到了应用,特别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核工业、汽车等重点应用行业,目前占我国产品研发信息化市场65%以上。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任务重、要求高,能否短周期、高质量完成产品研发任务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种挑战正在对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具备“客户需求复杂、工作原理复杂、技术基础复杂,结构组成复杂”特点,往往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依据多年实践总结的业务流程、运用专业研发工具、遵循专业研发规范、参考计算,试验历史数据,进行包括总体方案设计、部件/子系统原理设计、详细设计和虚拟样机分析仿真等一系列跨越多个专业的复杂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设计、仿真、试制、试验,定型、生产,维护等过程,急迫需要普及应用产品研发信息化。

3 政策扶持

国内第一部装备制造业法规――《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于2011年12月20日在辽宁实施,这标志着辽宁省政府把装备制造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对加快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促进作用。该《规定》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套装备,节能、环保与资源开发利用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交通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关键基础件、精密仪器仪表和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专用装备,发展符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满足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的装备制造业。

4 加快龙头产业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是引领中国制造方向的龙头产业,“十二五”期间该行业仍将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成长,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产业格局正发生重大变革。这既为我国带来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们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统筹内外需市场,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具体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建设三方面推动价值链提升。同时,推动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抓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开拓和增值服务,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运营平台,内容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

第3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人力需求 开发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弥补了河南省不沿海、不延边的不利因素,在带动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40亿元,增长42.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河南省的70.2%,真正起到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任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各个行业的人才,人才是引领和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建设到将来的运营管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实现实验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对实验区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加快实验区人才开发与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区,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是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构建“航空港区、北部城市综合服务区、南部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沿南水北调干渠生态防护走廊和沿新107国道生态走廊”的“三区两廊”空间发展格局。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实验区可以带动至少20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年)》,实验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万,2030年达到190万人,2040年达到260万人,由此可见,实验区的建设在数量上对各级各类人才是迫切需求。因此,随着实验区建设的推进及资金投入的大量增长,相匹配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必然随着大量增加。

实验区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前所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紧紧围绕高端制造业、航空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招商引资,这必然决定了实验区发展对相关产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其中高端制造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航空物流业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运输速度快,空间跨度大,运输质量高,能够实现精益供应链运作;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航空运输业的辅助产业,支撑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高速运转,这三大产业都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具有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而这三类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高人才质量。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是急迫的,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开发与供应现状

为了更好地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方案》,每年将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举办两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并在2013年5月5日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河南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了招聘会,招聘会上,有1.6万人进场求职,4000多人达成了就业意向。2013年12月15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河南省教育厅、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联合主办了“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行动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就业双选会”,在双选会上,来自河南省各高校近4000名毕业生到场求职,为河南省高校与实验区企业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河南省人才交流的服务机构,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也根据规划精神,提早开始调研和谋划,派出专职人员,组成实验区服务小组,深入实验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人才需求状况,编制港区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并在企业建立人才信息联络员,全面开展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3年12月出台《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人才保障政策。这些措施对满足实验区发展的人才需求,建设实验区人才高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虽然实验区对人才需求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但目前人才供应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会影响实验区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实验区人才的引进、开发与培养。

1、政府要提供一系列相关便利措施和政策,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

从整个河南省的情况来看,河南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制造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属于技术层次不高的传统产业或者资源型产业;在航空物流业,河南省航空物流是随着近几年中原经济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住宿、餐饮等比重较高,而航空金融、法律、保险、信息运输、科研、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产业投入不足,发展较慢,这都说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本身缺乏相关人才。因此,政府首先要合理规划和制定实验区人才发展战略,根据实验区发展的要求对人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系列相关便利措施和政策,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如增加人才投入力度,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使用、激励机制,面向海外和东部地区,着力引进实验区发展急需的紧缺的高端人才。

2、实验区、企业与高校结合,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

单纯依靠引进人才的政策是满足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人才需求量的,因此,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实现实验区、企业与高校相结合,大力培养本地高技能人才,提高实验区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区可以与河南省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航空装备、飞机维修、空港管理等专业,调整物流、电子信息等专业,协调培养方向,满足实验区急需急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验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与高校签订协议,开展对口培养和订单培养,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利用高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实验区优秀的环境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准人才。实际上,省内的一些大学已经先行一步,就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启动了相应的项目。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新开设交通运输(航空物流)专业,并根据实验区的建设,对相关课程进行了专项定制。2014年3月31日在郑州签约的由中原工学院、俄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和河南裕鸿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中原彼得堡航空大学,也将落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满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要求。

3、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聚集

人才聚集与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才会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渐聚集,反过来人才的高度集中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在实验区发展过程中,要想促使人才聚集,就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引导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同时根据产业布局,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丰富的社会资本、共享的资源要素吸引人才聚集,使各行各业的人才能够各有发展而又相互流通借用。同时,应将实验区产业布局与周边市县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实验区集聚人才与资本的腹地效应,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人才优势扩散到周边市县。

4、企业要加大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力度

企业是实验区发展的中流砥柱,只有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充满活力,实验区才能够生机勃勃、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方面,企业应不遗余力。在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实践中,企业不能只盲目的进行人才数量的扩张,而要注意实现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质量优化,培育良好的“育才”环境,对人才进行再教育和不断的培训,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储备人才和知识技能。

总之,在实验区建设的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实验区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的发展。

(注:本文属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32400410845),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N-561),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N-556)。)

【参考文献】

[1] 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 王升、关艳:西咸新区产业结构与人才供需结构分析[J].人力资源,2012(5).

第4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二季度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139.7亿元,增幅8.4%,占GDP比重66.5%;1-6月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7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占比全市三分之一,增长11%,综合排名三区第二;上半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5%,总量全市第四,综合排名三区第一。现将2020年二季度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促进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二季度,全区服务业项目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点:全区项目建设主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续建项目稳步推进。秀山初级中学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室内外装饰装修及附属工程正在施工;七中体育馆项目进入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东方城五星级酒店、城市之光、安粮城市综合体、信达城等项目主体施工;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完成95%入驻率,二期项目正进行道路、管网及湖东路沿江商铺建设。二是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科研开发中心项目主体施工。三是谋划项目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的网营物联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土地报批中。

抓老项目带新项目。鉴于华拓一期已有的成绩,积极推动二期建设,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快速进展。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借助安工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现有成果,谋划新的合作。继续关注恒天易开新能源项目,积极促成项目广布点,多使用,带动一批新项目落地。快速推进二期项目,重点加强督促东华二期项目建设,目前正进行基础土方开挖,规划许可证已办理完成,施工许可证正在办理中。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已与管委会签订二期4000平米办公场地合作协议,目前已入驻18家企业。地理信息产业园二期已装修完毕,江苏智途已前期签订8家企业入驻,预计近期运营管理团队及部分企业入驻办公。

大力盘活存量。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灵活处理长江泛太、中意之旅、银江等烂尾项目,为新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积极盘活分园区存量,引进专业运营机构,推进闽商大厦10000平方(5-18层)招商入驻。有序推动爱普智能酒店(2-10楼)落成。

(二)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加速推进文旅产业。濮塘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路灯、监控、WIFI、闸机系统、停车场、综合管网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已全部验收投入使用;景区游玩项目不断丰富。已建成活动场地有沙滩片区、森林野孩子片区、张拉膜舞台草坪片区。丰富景区二消产品内容,新增设卡丁车、射箭、沙滩摩托、水上游船等项目;景区“景+酒”模式健康发展。景区配套酒店和住宿:铁皮巨人酒店(前九栋)和金林小院已开始对外展开运营。经过几个月的运营,“景+酒”模式健康发展。

大力夯实文旅项目。今年,我区共三个文旅项目入选市重点文旅项目,分别是濮塘景区提升建设项目、凤凰湖森林养生度假区建设项目、创客加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积极推进旅游创建。2020年1月份,经我局推荐申报,市文旅局审核评定,濮塘镇濮塘村、濮塘镇黄里村黄庄组、濮塘镇凤山村横塘、濮塘镇濮塘村南池村民组获评市文化旅游名村,我区保芳农家乐,柒里涧农家乐,耕读南池农家乐被评定为省三星级农家乐。全市游“不得不”系列评选活动区11个品牌上榜,“不得不购”剪纸、石生手指反画、神唐塑、横江丝画,“不得不品”白果,“不得不住”三棵树庄园民宿,“不得不耍”慈湖河景观徒步绿道,“不得不探秘”凌鹰CS基地。4月,濮塘镇秀山生态园被评为3A景区。

(三)软件园保持高速增长

1-6月份实现税收1.15亿,同比增长89.7%。园区龙头企业统运物流科技、华拓、医统天下实现税收超1000万元。实现产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87.33%。按照实际使用土地(约240亩)计算,亩均效益达到47.9万元,全年预计在60万元每亩。

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做增量。今年以来,软件园继续以主园区为引领,地理信息产业园为特色,同时推进各分园区招商工作,目前经市招商局认定新签约项目4家,新开工项目3家,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亿元,产业涉及大数据、互联网、地理信息、软件研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与往年相比,今年招商工作实现了三点重要变化:①签约的大项目实现产业突破,如与杭州签订的网营物联(宁马)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使园区新增智慧物流特色产业,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②分园区招商动能显现,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入驻率100%,地理信息产业园一期已实现全部入驻。③主园区优质企业实现提档升级,百助增加办公面积1000余平方米,钢回家扩充办公场地至338平方米。1-5月份新入驻企业41家,累计入园企业814家。此外,在谈的项目有奇虎360、中关村、腾讯等,力求以品牌效应提升园区在周边城市中的竞争力,招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正能量。①依托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结合目前开展的经济普查工作,深入对入园企业进行全覆盖走访,全程跟踪服务。推进“长三角研究院”一对一、点对点合作,聚焦企业痛点、堵点、盲点,定制企业发展良策,精准扶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②借鉴外地园区公司化运作经验,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助力抓好园区定位,抓好专业管理,抓好公司运作,完善园区行政服务体系。借助创软公司店小二式服务构建全新的公司运营模式,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具体载体上。创软公司通过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③建立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创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方式。加强与南京软件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对接,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园区企业百助等提供股权托管、股权流转交易、融资交易、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金融服务。园区优质企业钢回家牵线合肥国元证券,提供金融支持。

(四)加强宁马对接服务

贯彻落实宁马两市党政主要领导会商对接会会议精神,加强宁马对接服务合作,我区制定了《区融入对接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区融入对接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对融入对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加强园谷深度合作,加快创软公司与南京软件谷发展公司对接,构建全新的公司运营模式。积极开展赴南京软件谷挂职交流活动,探索与南京软件谷合作办园。紧盯南京优势企业、优势产业溢出项目,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密集式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高税收的“四高”项目,提高南京项目在区落地比例。

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市内结合自身产业需求,深度挖掘孵化器载体,以安工大信息研究院、众创空间为领头雁,通过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合作,实现技术转化,为实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发展储备源动力。市外抢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机遇,对接中科院等大院大所,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引入北京观化科技,依托其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指导运营园区众创空间,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初创型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进一步营造园区双创氛围。目前,园区赛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千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上市。

(五)持续发力楼宇经济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升级现有的楼宇宣传软件、丰富“楼宇”微信公众号,制作“楼宇经济”招商宣传片。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推广紫源大厦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典型作法,持续推进四大楼宇产业集群效用,全力推动金鹰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区楼宇整体去化速度,力争全年楼宇入驻率同比提高10%,重点楼宇的单栋税收贡献率同比提高10%。三是做好“楼宇生态”文章,加快楼宇服务平台建设,区楼宇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楼宇公众号推送信息十余条,点击转发近千余次;强化楼宇综合协调能力,建立楼宇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政府部门-楼宇方-企业-配套服务方”的良性循环系统,全市首家楼宇综合服务中心—紫源大厦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建成运营,效果显著。

二、服务业发展下步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围绕市里下达的各项服务业发展考核指标,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基础工作,发展服务产业

一是抓好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工作。抓紧做好全区服务业企业的排摸工作,确保一批符合标准的企业按时申报规模以上服务业。二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加强服务业重点工作部署督查和重大问题的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发展蓝图

按照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深入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抓紧摸排拟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填写市希望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重大工程项目表。将软件园和周边的秀山新区、高铁新区、濮塘风景区一体化考虑,融合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全方位、多点位、多片区的产业布局,发展互联网经济。

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和民生工作。结合濮塘自身资源特点,谋划10-20个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党建、为民办实事等小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加速推动“互联网+”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依托仓储中心等产业基础,全力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

积极发展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特色服务业,不断培育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商务咨询、品牌建设等生产业,加快发展健康、教育、养老、旅游等生活业,进一步建成有活力、有效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大力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第5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厂房、仓库为主,并滋生大量违建……分布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的工业大院正相继被拆除腾退,有的变成了绿地,有的建起创业大街,不少高科技企业已经落户。

“以前是‘脏乱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是‘高大上’,我们家附近已经变成5个大公园了。”32岁的王磊从小在西红门镇长大,谈起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在北京,一场源于“减量发展”理念的变革,正悄然改变这座特大城市的面貌。

绘制北京未来15年发展蓝图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制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提出“北京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增减挂钩、减量发展。” 2017年3月28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相关内容

促进城市功能提升,治理“大城市病”已经刻不容缓。北京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0年提高到75%;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在目前292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减量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北京当前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把这一系列的重点任务统筹了起来。

数据显示,2017年1至4月,北京市拆除违法建设1640.9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的41%,拆除量是2016年同期的3.8倍;整治“开墙打洞”12255处,完成全年计划的76.1%;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83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02家,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56.6%和70.1%……

“我们最终目的是通过疏解整治的‘减法’,实现留白增绿、腾龙换鸟、功能提升的‘加法’,补齐治理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李素芳说。

包括西城、东城在鹊氖锥己诵那,是首都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未来3年内,首都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将得到全面整治,重点治理开墙打洞、私搭乱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等城市顽疾。

“减量发展,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过去招商引资首先得盖楼,现在得通过功能和结构调整,实现非首都功能的减量、核心功能的增量和优化。”北京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说。

如今,“减法”正在有序开展,“加法”已经初露端倪。

“前门又添新风景,三里河旁好去处,水系景观穿街巷,古老河道展新颜。”伴随部分居民搬迁,古河道三里河重修,环境变美,地处中国首都核心区的前门草场一带发生巨大变化,在这里住了30多年的居民丁淑凤为此吟诗一首。

“应该更广义地理解北京市的减量发展。”首都经贸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系主任赵秀池说,疏解、整治的最终落点还是提升,减量发展将促进北京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的整体提升。

2017年年初公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首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季度,北京市交出了一份GDP增长6.9%的“成绩单”,在实现“开门红”的同时,体现出“平稳、提质、改善”的新特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8%,高于2016年同期7.7个百分点,金融、科技、信息服务业分别增长7.5%、8.6%、7.6%,贡献率合计达到44.4%。

减量发展,正成为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共同方向。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工作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针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多处提到,要严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上海则要实现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化。

“减掉不该有的,增加品质高的,减量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这是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信号:要更加注重质量、更加宜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6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蓝区规划》,青岛市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和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示范引领蓝色经济区的跨越发展。据初步统计,2014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现价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20.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保持了逐季提升的良好态势。其中,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015.1亿元,同比增长14.6%;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6大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在整体经济增长压力大的情况下,有力地助推了全市经济发展。

(二)海洋产业结构

近年来,青岛市从实际出发,重点发挥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及海洋科技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青岛市经济总量逐年攀升,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新兴海洋产业的主要聚集区。青岛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的10∶35.6∶54.4演化为2014年的5.4∶45.6∶49.1。据统计,2014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94.1亿元,同比下降0.4%;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798.1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8.9亿元,同比增长12.3%。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带动青岛市临海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三)海洋产业布局概况

青岛市海洋产业布局以现有临海产业为依托,向东西两翼展开,构筑起以胶州湾为中心,以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以及红岛高新区为重点,“核心带动、两翼展开”的格局。南部地区港口迅速发展,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依托青岛市南部建设青岛到前湾保税港区,集成港口配套服务区、保税物流园和保税区,形成临港产业带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董家口港务,推进石化区规划调整;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依托青岛市中部地区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重点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和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北部地区科研资源雄厚,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着眼于滨海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二、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机理

(一)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的特点在于,大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同时,获得外部经济性。以美国硅谷为例,大量的科技类中小企业围绕在一个核心“企业”周边,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链条。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青岛市海洋经济的集群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大部分新兴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通过技术扩散、技术外溢,以及企业间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区域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此外,通过不同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和盈利模式,为新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提供了土壤。

(二)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会逐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断为自身积累竞争优势,对资源和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地理上的极化。极化中心可以将仓储、运输、初级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企业安置在周边地区,以实现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扩散和外溢。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极化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速,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具有较强活力的企业向具有较快增长速度的部门集中,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蓝色硅谷”品牌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并营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使区域内的企业获益。

(三)支撑效应

目前,青岛市海洋经济正处在从快速成长阶段到成熟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海洋产业经过前期的培育,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借助支撑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已有的集成创新优势,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降低投入成本。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支撑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通过深化企业间的联系,可以使外部的、空间上的集聚转变为内部的、业务上的整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网络联系,增强企业的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在由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转变过程中,将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从而避免经济过快进入衰退阶段。

三、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战略地位优势,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2011年1月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2014年下半年,国家五部委又批准在青岛设立蓝色硅谷,在“一路一带”战略当中,青岛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多项政策规划的密集出台,使得青岛市的战略地位日期凸显。新的战略使命为青岛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行,将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广泛探索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发现并尝试不同海洋产业领域创新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新的投资热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了青岛市新的发展定位,城市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升,广泛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突破,也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战略地位的优势将全面推动新生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而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依托科研教育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青岛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着全国69%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和海洋领域院士,约30%的涉海科研力量,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多年来,国家在青岛投入的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原值超过20亿元,雄厚的人才、设施和成果的积累,让青岛市具备了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为青岛市海洋产业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洋科技人才的集聚将有效增强海洋产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在联合攻关、瓶颈突破、前沿创新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蓝色硅谷核心区孵化器等大型载体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也为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研教育上的优势将大幅提振海洋科技创新增量,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进而带动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全面对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高质量就业。

(三)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港口旅游城市的开放性和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使青岛市在兼具动感活力的同时,也不失文化上的厚重,形成了一座具有特殊东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借助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开展,青岛市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海洋文化上的优势为青岛市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是具有较强活力和增长速度的新兴产业,通过文化资源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将新创意、新思想注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新兴业态的出现和成长、广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市文化贸易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围绕青岛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使命,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岛与周边国家和城市的互联互通,加速文化产品的出口与贸易往来,在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开放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强化体系建设优势,有效化解管控风险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环境愈加复杂,由高杠杆、泡沫化引发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随着各种政策利好的密集出台,青岛市海洋特色园区、新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园区发展态势的掌控,确保园区海洋特色的主导地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监测服务和体系工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索建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考核办法,实现对涉海企业的分类管理,有助于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动向,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化解管控风险,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

四、新常态下发挥青岛市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接纳新常态、融入新常态,而不是抵触或回避新常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发展减速,更不需要人为降速,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变更、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总量的增加而自然呈现的一种稳定的增长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于新常态来说,降速既不是目的也不是表现,稳定才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只有在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对方法,理清思路。海洋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引擎”,在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仍需要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青岛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制定完善产业支持政策

加快编制新常态下青岛市海洋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按照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高新区三大海洋产业战略区域,制定实施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对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推动重点产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通过制定实施适当的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企业的发展,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产业

当前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仍以滨海旅游为主,且以观光游为主,季节性较强,旅游层次较低,缺乏高端度假游及商务游。设计推广蓝色旅游路线,深挖海洋旅游文化,利用现有啤酒节、海洋节等节日,做好旅游推广。推出高端商务度假旅游,发展会展旅游,提升滨海旅游附加值。做好滨海旅游承载力研究,根据青岛市滨海旅游承载力控制观光游人数,防止因旅游压力过大导致沙滩、海岸线及环境受损。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业,尤其是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洋金融、现代物流、国际航运、文化创意、会展商贸、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降低海洋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准入门槛及退出成本,设立海洋服务业发展基金,从税收等方面支持涉海服务业。发展海洋会展、海洋创业培训、科技成果孵化项目指导、涉海企业总部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借助东亚海洋中心等项目,设立“一带一路”相关服务中介结构,初期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海洋产学研联盟及海洋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等,深入开展海洋服务业。鼓励支持信息产业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支持建立保护海洋技术、海洋人才、海洋会展、涉海服务等方面的海洋信息数据库。

(三)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第7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构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52-02

现代服务业是指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用新的现代化的业态、技术和服务方式对于传统的服务业加以改造,根据消费者需求,向社会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

一、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居民生活业层次较低

目前四川的酒店餐饮、美容美发、按摩保健、茶楼水吧、家政服务等居民生活业模式较为单一,水平相对也比较低,还停留在以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上面,没有较好地适应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服务需求层次的提高,并且这些行业好多还存在着分布散乱,规模较小等特点,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造成居民消费不安全、不放心。

(二)现代服务业种类相对不均衡

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其他的部分服务业发展则较为迅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还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功能结构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合理,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四川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不均衡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城乡结构不合理

由于四川地缘特征的特殊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四川现代服务业城乡结构和发展不合理,不平衡。

(四)现代服务业缺乏较好的发展环境

由于四川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这些地方的某些部门观念还比较落后,仍然坚持发展工业,没有意识到现代服务业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面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人为设置障碍,削弱其在信息化、广泛化等上面的投资,影响整个四川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完善。

(五)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

目前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还较小,服务内容以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旅游会展等传统项目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较少。

(六)现代服务行业服务水平较低

由于四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人员数量较多,这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她们却是目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她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服务水平较低。另外,最近几年由于受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吸引,四川具有专业技术的现代服务人员流失率比较严重,造成了高技术、高水平服务人才的缺失,这已经成为影响四川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提高的首要因素。

二、构建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

现代服务业是四川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希望。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四川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范围,调整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水平,对于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降低资源能耗指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

(一)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发展生产业

1.加强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协调城镇与乡村之间,省会与地州之间物流体系的构建;加快物流总部,物流工业园地的规划与实施,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地进行物流资源配置。改善和降低物流环节增加物流费用的因素,提高现代物流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2.强化金融投资业的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业。进行金融体制的变革,优化金融行业的竞争环境,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能力。通过与先进地区和国家的金融合作,引进金融人才和资源,推广多种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

3.提高信息技术业的水平

完善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科技为主的观念,加强讯息基本设施的构建,提高信息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信息科技产业化水平。

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跟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鼓励推广创新型、专业型、科技型的产业构造、管理服务、教育发展、技术更迭、绿色环保等现代服务业。

(二)立足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旅游业

1.合理发展,大力开发符合四川特色的旅游项目

一是休闲性度假旅游。以特色鲜明的休闲形式和休闲内容,围绕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挖掘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针对以休闲体验性旅游为目的的度假,实现旅游与生活的完全融合。二是观光性精品旅游。组织不同景点的联合,进行合理建设,深度开发,增加创新,以生态自然类为基础,并逐渐衍生到历史文化类的观光性的精品旅游,形成小而精的模式。三是专题性综合旅游。进一步发掘地方特色、结合四川特有的人文风土和少数民族各种节日的庆典旅游,结合四川白酒文化和餐饮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文化旅游和四川三星堆,古金沙等史前科普旅游。

2.开拓延展,深度挖掘四川旅游的相关产业

加快旅游餐饮相关配套构建。扶持景区周边城市和景区内部等中高端餐饮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餐饮行业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建设,提供吃,住,玩为一体的综合性餐饮设施。

扩大旅游住宿设施规模。根据不同档次和不同需求,一方面大力支持兴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星级宾馆,另一方面,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旅店、青年旅馆、汽车酒店和露营宿地等设施的建设和推广,形成消费层级构成完备、经营方式各具优势、综合竞争力较好的旅游住宿网路。

3.引导扶助,全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整合各方资源,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四川不同地区结合当地乡村优势,全面普及和提升乡村旅游,形成具有地方特点,地方风情的乡村旅游。

(三)保障民生生活,大力发展生活业

1.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

以成都为中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体制创新,着力提高现代服务功能,使成都成为联络川内其他城市的重要现代服务平台。大力拓展商务信息、科技文化、金融投资、地产基建、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增大就业岗位供应量,扩展就业服务范围。

2.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

将基础性教育和义务教育放到新的高度,深入贯彻教育公平理念,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稳定和提升教师水平,增大贫穷和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教育的比例,落实保障弱势人群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贯彻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等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构建低保信息数据库,切实保障群众所应有的基本生活条件。

强化社区服务业发展。根据居民需求,以居民服务为核心,进一步规划社区服务业的结构,设计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站,快速构造便利店、邮政、维修、育幼、养老、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多功能,完善性的社区服务网络。

3.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规划完善商品房市场,确保商品房的供给和调整。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等为核心的房屋保障系统,进一步对中等和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改善。提倡“自然建筑”,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加强建筑环保节能。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资源体系和预防报警系统,促使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四川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构建和发展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破除体制

各级政府要围绕严格按照四川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尽快出台促进和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法规,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二)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角逐力

结合四川省各地市实际情况,优先破除重难点行业的壁垒,才能尽早完成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立足四川的现实状况,发挥特色优势,坚持特色定位、错位创新、差异体现的原则,根据地区自身的资源、产业、和文化等特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面对经济发展的不断升级,必须加快以基地经济、网络技术、金融投资等为重心的多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第一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构建厚实的基础。要加快提升四川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技术能力,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扩大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影响力。

(三)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和支撑,扩大吸引现代服务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延续成长的关键是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四川现代服务业人才总体质量不高,尤其是改进型、领导型、标志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管理研究,商务零售,网络科技,物流商贸等等知识集群型的高端专业现代服务业人才极其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强化人才培养,把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摆到首要位置,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等优惠政策,大力改善人才各方面环境。全面推行现代服务业执业资格认证,强化其岗位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大力引进市场营销、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造坚实的基础支撑。

(四)扩大对外窗口,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全球市场结合

四川现代服务业一定要具有全球眼界和创新思想,通过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的放开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快速,更高效,更全方位的与世界经济接轨。更要进一步密切与国外大型先进、现代化服务企业合作,借力发展。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合作力度,集中全省优势资源,以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设定多样化的引资方案。同时鼓励川内企业扩大出口,增设世界工厂,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的区域,甚至全球服务企业。

(五)改革政府机能,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指引和扶助

目前四川现代服务业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加快改革政府机能,改进政府管理方法,提升政府运作效率。要深化规划指引,根据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省内城市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有效地将城市设计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融合。加强政务服务环境的营造,约束完善行政执法,全方位的检查和消除没有依据,胡乱设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深化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网络技术,简政放权,增加效力,提高阳光度。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行业协会的能力,让其在制订行业规范,增强行业约束,维持市场体系,交换行业资源,疏通政企纽带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中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J].天津人大,2012(5).

[2] 梁吉充.加快推进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4).

[3] 杨永生.云南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6(5):123-129.

[4] 王 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研究[J].中国集团经济,2012(15)

[5] 常宏建,吴 彬,邢蕾.山东省商业发展战略规划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1(3).

第8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春节小长假刚刚结束,请你介绍一下我省春节黄金周期间的旅游情况。

傅迎春:这个春节黄金周由于各地及早部署谋划,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省旅游接待799.73万人次,同比增长24.57%;旅游总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30.51%,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 四统一目标。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旅游市场有哪些特点?

傅迎春:第一,旅游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各地重点推出了自驾游、乡村生态游、民俗体验游、康体养身游、温泉体验游等主题旅游文化系列活动,提升了假日文化气息,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激活了假日旅游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第二,中短程自驾自助游成为主流,自助游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春节七天,全省累计有131.3万辆7座以下(含)小型客车从收费站免费通道行驶通过。第三,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多元。近年来,通过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强化设施建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我省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格局逐步形成,重点景区游人如织,乡村旅游持续火爆,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康体养生体验成“热宠”,春节黄金周呈现出冬季旅游“休闲、康体、疗养、健身”的特色。第四,省内外媒体更加关注我省假日旅游。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间多次连线直播铜仁石阡推出的旅游文化活动,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网站对我省黄金周假日旅游进行报道。省旅游局官方微博网友访问覆盖量超过162万,旅游宣传推介效应凸显。

:纵观近年来我省春节假日期间的旅游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更是出现了较大增幅,取得了“开门红”。

傅迎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当前各种机遇、发展动力和工作举措叠加催生的结果。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旅游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全省上下营造了支持旅游、参与旅游、助推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加上交通、航空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可进入条件大为改善,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提供了强力支撑。由于今年春节继续执行“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惠民措施,自驾车游客已成为来黔旅游主体,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周边省(区市)大量自驾车涌入我省,成为我省长假旅游一大“亮点”。假日前期,我们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方式,“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贵州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假日旅游协调部署上,省政府召开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传递正能量,创造舒适便捷的旅游条件,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为广大游客市民献上节日“盛宴”,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体验。

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

:2月18日,国务院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而从我省旅游市场来看,休闲游正逐渐成为主流,你怎样看待《纲要》的颁布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傅迎春:《纲要》,意味着大众旅游和休闲旅游时代的真正开启,对于旅游休闲资源禀赋绝佳的贵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为推动和加快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贵州的山地度假、乡村度假、气候度假资源优势彰显;随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贵州的后发优势充分展露,这必将促进全省保健康体、休闲养生、度假体验、娱乐购物、文化审美、运动健身等旅游新业态的迅速崛起,带动住宿、会展、特色餐饮、旅游地产、旅游装备制造等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全面繁荣。

:结合《纲要》的要求,贵州旅游发展之路将怎样走?

傅迎春: 对接国发2号文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定位,去年我省组织编制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8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结合大众休闲旅游的产业发展趋势,“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目标,贵州旅游市场供给将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多姿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原生态的整体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进一步凸显贵州旅游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真正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家公园省·国民休闲地”。

:除了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要求外,贵州省委省政府还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

傅迎春:目前,省旅游局牵头制定的《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2013年推进工作方案》已报省政府审定,相关工作正抓紧推进落实。

100个旅游景区总体要求是,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做新做实现代服务业”要求,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加快建设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努力把旅游业做特、做优、做强,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深度体验。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将10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其中进入全国一流旅游景区达到20%,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80%,力求打造出一批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遗产性项目。

力争旅游发展势头如虹

第9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部署和“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重抓重点,集约提升”的思路,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突出和完善三产服务体系,做强做大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和经济发展活力。按照“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原则,加快房地产业、市场建设、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三产领域,着力改善街道商贸和市场质态,使三产服务业在增加村(居)委会集体收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街道财政收入后劲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街道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二、目标任务

全年引进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三产项目1个,新注册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或实现税收10万元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10个,帮扶三产企业业主20个。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做好基础性工作。

由街道经贸办公室牵头,各社区(村)组织人员于今年7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的闲置资源(土地、厂房、店面、写字楼等)的调查摸底,建立起资料台帐,全面掌握闲置资源的基本情况,提高产业用地、产业用房租赁效率。要挖掘闲置资源和楼宇资源,注重入住企业业态指导,鼓励和引导社区服务业和生活型三产企业向楼院和商务楼宇集聚,努力培育百万元以上税收楼宇。

(二)强化项目包装,围绕重点,着力推介,做好三产招商工作。

各社区(村)在调查研究、建立台帐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加强与业主联系;要结合三产发展重点和市场分析,加强趋势分析和产业研究,增强“走在前列”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快三产和服务业“从传统到现代、从有形到无形、从生活到生产”的战略性转变,着力包装好项目,特别是精心包装和推介一批有一定基础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网络服务等生产业项目及具有特色生活业项目,广泛吸引区内外资金投入到三产和服务业领域发展。同时,着力推介项目,提高服务水平,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列为单位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着力规划引导,突出行业,重点重抓,努力打造三产及现代服务业集群。

一是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完善现代服务业规划编制。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市、区直有关部门搞好中心城区三产服务业及商贸网点规划,促进三产及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与东门城市建设扩张同步发展,力争东门商贸服务业成为中心城市商贸区发展格局的一种不可忽缺部分;二是结合市、区规划,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东门商圈发展规划,有计划、按步骤提升商业业态级能。要扶持壮大现有专业市场,如贸易广场、龙都商城、金钻广场、摩托车市场等,加快发展新兴特色批发市场和规模的机电、轻纺等产品交流市场,扩大区域辐射力和覆盖面,重点扶持和发展专业性市场;三是规划好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商贸商务中心和生产性物流、商务、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企业集团,扩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业。依托区位优势,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构建物流基础平台,完善物流流通网络,加快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重点引进和发展汽车物流和服务业,搭建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四是着力规划楼宇经济和社区服务业网络。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发展和规范物业管理、托幼养老、安装维修等大众服务项目,积极发展社区休闲业、娱乐健身业、礼仪服务业和医疗保健卫生服务业等社区服务项目,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新兴产业。依托中心城区和东门商圈区位优势、宋城文化客家文化资源、产业特色和商贸传统,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会展经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产业、地方特色的餐饮食业等新兴服务业和包括工程咨询、技术咨询、评估拍卖、法律服务、职业介绍等各类咨询中介服务业。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重点引进和发展城区房地产业、商务住宿业、大型超市、总部经济等相关产业入驻街道,注重营造良好人居、购物、休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今年重点要抓好桃子园农贸市场改造项目的建设,落实好村综合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物流仓储项目和农民街建设项目,完成村板纸厂置换地块及赣南大道刁子坑生产生活预留地块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开发和利用工作。

(四)提升三产服务,加强跟踪,注重协调,加速三产及现代服务业的扩量提质。

一是要注重三产招商、协作招商,围绕三产招商和项目建设重点,加强跟踪问效,提升服务水平,全力做好三产招商工作;二是要加强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协作,进一步拓展招商空间,加强沟通协调,实现同招共赢;三是要用足用好发展三产政策规定及优惠办法,鼓励和扶持好三产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要结合市、区两级政府制定的市场准入、财税优惠、就业再就业、资金扶持投入、价格优惠、规费减免、财政奖励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针对街道三产和服务业企业,协助和指导企业争取充分享受到市区政策所规定的扶持优惠和奖励的实惠,切实为三产企业发展服务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注重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创优环境,全力推进街道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要对在区域内落户的生产性和生活业企业的经营者,按法规政策规定给予流动人口、户籍、计划生育、居民生活、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小额信贷和治安安全等方面给予最大照顾及优待,对服务业经营者提供良好的企业经营、居家生活的社区服务环境。对新引进和发展的三产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街道、社区干部“一对一”帮扶和跟踪服务措施,街道、社区干部具体负责联系点的帮扶,协助业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要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要引导下岗职工和再就业人员树立新的择业观,投入到三产和服务业的就业,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主动就业、自主就业、流动就业的新观念。要完善优惠政策,对自谋职业和从事三产服务业的就业人员,要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切实维护好在三产和服务业就业的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强三产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更多的三产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满意的服务。严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不准向企业摊派,一经发现,严肃处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部门、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是发展街道经济、抢抓城市拓展重要机遇的重要举措,是街道作出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街道将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成立由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工商分局、南外地税分局、驻街道金融机构及驻街道相关单位和办事处机关部门负责人、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街道三产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简称为三产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贸办,负责对市区制定的三产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宣传教育、执行落实、综合协调等工作;制定促进三产和服务业发展工作的考核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实施企业统计服务、联络、信息跟踪情况汇总报送工作,做好街道三产和服务业企业情况调查、监测、预测等工作。各社区(村)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全力推进街道第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