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优能中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能中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能中学教育

第1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一、教师用师生双方“互动”的沟通方式,去实现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精辟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古人对“德”的重视。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德育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直在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校的各项制度、评比活动一直在告诫学生“这样做才是一个好学生”。然而,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学生明知故犯,“日常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自己的行为却背道而驰;还有的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我们辛辛苦苦的教育,收获的不是学生的诚实与正直,而是他们的“虚伪”和“狡猾”。是什么导致学生在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脱节呢?

很简单,我们的教师还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相互了解的桥梁――有效的沟通。即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素养熏陶。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上下工夫,才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将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互动”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融洽的相互接纳的环境,这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善于理解别人,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愉悦的沟通。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书本知识变为易于学生接受的人生知识,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德育功效。

二、教师用言传身教的沟通方式,抓住细节去实现德育教育时效性

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理解、尊重为基础。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味的训斥、责备,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可以说,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教师自己。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利用日常班级出现的小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一个班级地面有纸,班主任马上拾起来;黑板没擦,老师就自己擦;抹布脏了,老师亲自洗……有一次,班级的值日生迟到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值日生,相反拿起拖把和他一起拖地,班级的劳动委员见此情况也过来帮忙,聪明的班主任,就这件小事确立了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班级出现了问题,是谁的责任?”讨论的结果是:“地上有纸是我的责任”,“黑板没擦是我的责任”,讨论中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后来,同学们越来越有责任心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班级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主动维护班级形象。细小的行动让学生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从小事抓起。

三、教师用情感沟通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教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才能加深师生的感情,教师只有把整个身心用到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怀上,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才能为你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学记》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四、教师用宽容与平等的沟通方式,去适应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智特点

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老师们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西方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孩子一时的过失, 连上会原谅的 。”作为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为什么不善待学生一时犯下的错误,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呢?为什么不能倾听一下学生的看法呢。

老师宽容了学生,也许就拥有了奇迹。当然,这里的“宽容”不是“纵容”。

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善待学生的缺点或者是错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完美无瑕的钻石。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当众点名指责,可以说事不说人,有时表扬好的可以兼收批评的效果,例如,对准时上学的学生表扬,实际上也是对迟到者批评。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是给学生立下几条规矩:“不许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但是效果并不好,甚至不如从前。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后,我们发现,学生有很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让我怎样,我偏不这样做。让学生讨论制定校规、班规的过程,也是学生明确认识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比老师指定出校规、班规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效果要好得多者就是德育教育中的民主意识。

第2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教育的场所;他非常重视德育,教育方法就是被人们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而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强调学科教学的载体功能。所谓“载体”,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教学活动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内容、所要达成的目标很多,德育教育即是其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学科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关键在“有机”,方法是“渗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渗透”,教师要善于在无为处有为,在细微处见功夫,落雪无痕,润物无声。

某教师进行小学数学“六的乘法口诀”教学,PPT展示教学1只苍蝇6条腿、2只……6只苍蝇多少条腿,再通过练习完成“六的乘法口诀”教学任务后,结合生活进行课外延伸:出示由该教师到市区某超市拍摄的出售糖果图片,图片上标示“1元钱6颗糖”。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购物者等不同角色,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运用“六的乘法口诀”。在此活动过程中,一学生购得糖果后,剥去糖衣随手扔在地上。教师迅即抓住这一细节,让学生帮助纠正不良行为,对学生进行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需要预设,教育更需要随机。教师要敏锐观察,善于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有机渗透,“润物细无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有的教师剥离学科教学和德育渗透,不论形式、不管内容、不看对象,一味的生搬硬套、生拉活扯、生硬说教,不会 “见缝插针”、不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内容和形式剥离开来,两者非鱼水一般而如油水一般,“渗透”不进去,融不到一块,让人有一种如鲠在喉般的难受感觉。

一次,笔者参加某校举行的语文优质课活动,某位教师导学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课文“保护小树苗”,她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结合表演进课堂形式,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良好的互动,完成对课文导学。为了对课文导学进行拓展延伸,该教师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生命教育,从校园到校外,甚至还引用了环境保护法条文,耗时3分钟之多。课后很长时间,不免时时想起这堂语文课,总有一种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是正享用完美餐时发现碗底横陈着一只死苍蝇的感觉。

第3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4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

2010年1月24日,长江日报报道了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中,有四所高校要求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与英语,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并被许多人称为“学科歧视”,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作出解释,并指出不考语文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学校将它视为考生所必需的素质基础,而且高考可以把关,所以才不考语文的。众所周知,我国的语文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而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何现象或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背景条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我国的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语文教育时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而语文独立设科以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便是“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此阶段语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口语与书面语长期分离,在劳动与生活中只是有语文教育的因素,并且处于萌芽阶段。

2.近、现代语文教育时期

近、现代语文教育时期是指到这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此阶段的教育处于极其复杂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所以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语文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新思潮教育与传统的封建旧教育的矛盾中缓慢发展。

3.当代语文教育时期

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是指1949年以来的语文教育。此阶段的教育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不断创新。

二、我国农村语文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与社会的关注限制了语文的隐性作用

强烈的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使农村学生从小就了解到,只有考高分,上高中,进大学才能走出农村,拥有美好的未来。在农村,人们对语文的关注很少,语文教师得不到校长的重视、家长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支持。校长认为语文是我们的国语,所以都能说中文用中文,在考试中不会拖后腿,学起来较数学、英语容易得多;家长认为语文谁都能教,所以不重视;而学生认为语文课除了读写就没啥了,枯燥乏味。

2.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本土特色逐渐淡化

农村的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学设施调配不均衡,师资水平落后,这些硬件也许短时间可以配备,但是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出现了所谓的“软件”问题,即宗旨与任务发生了变化。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出现了问题,那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才底蕴流失的表现。在这种现状下,学生不得不迎合老师,老师不得不迎合高考,而高考又迎合了某种社会需求,这种一环扣一环的迎合,势必会使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受到限制。

三、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提升策略

1.不断地完善教育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表明国家要办好教育的决心,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所以一定要落到实处,避免说空话,具体到为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大事。

2.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要宽泛先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农村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领域要宽泛,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学习,同时贴近他们的生活。解放学生的双眼与时间,让他们自由地畅游在文学世界之中。

开辟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常用换位思考,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3.社会要关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给语文教师应有的地位

对于农村的学生,当他们走向社会,面对眼花缭乱的大城市的时候,农村的贫苦与封闭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卑感,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育提前打开他们看世界的双眼,不要让他们觉得在生活中一无是处,要让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富有来弥补物质世界的残缺。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绝不止这几个问题,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望有志之士、有权之士以及有谋之士团结协作起来,深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不同层次的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以使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能够早日自由飞翔,让我们从中获得“飞翔”后的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

第5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幼儿兴趣;经验;教学形式;提问

中图分类号:H193.1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它始终伴随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当中,那么教师对培养、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的能力呢?本人在这里摸索、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调动幼儿的兴趣入手

语言是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平时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那些优秀的故事类语言作品特别感兴趣。所以,在上语言课的时候我们不妨多选择一些故事类的语言教学,还可以给幼儿多欣赏、阅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故事类语言教学等,让他们感知语言的丰富与优美,慢慢地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故事作品

起先,我认为只要有了优秀的故事作品就万事具备了,但是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进行“我们身边的动物”这个主题时,老师为了让幼儿理解作品,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但由于幼儿对于马等一些动物了解地不多,所以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以至于课堂效果完成得很不理想。

出现这一状况后,我们展开了集体备课的研讨。后来,我们重新调整了教材,更多地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我们先后选择了一些故事语言丰富、人物情感刻画细腻的《竹篱笆和牵牛花》、《爱心小屋》等。事实证明,选择幼儿有原有经验的故事作品能在更多程度上丰富、发展幼儿的词汇和句式,促进幼儿的“开口”说话。

三、从好的教学形式出发,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

在组织语言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课堂气氛会很沉闷,幼儿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对语言表达显得十分被动。因此,我就采用了各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下面就本人在教育实施中略有成效的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1、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故事内容

在故事教学中,角色扮演是语言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让幼儿进行故事表演,通过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幼儿说的愿望,也使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多采用小组形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把幼儿分成六个小组坐下来,采用小组形势来进行,这样既避免了等待,也营造了一个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气氛。而且还考虑到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练习讲话。

3、在班内开辟区角,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

活动区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在这里幼儿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而且幼儿在玩中是最喜欢说话的,是教师直接接触幼儿最好机会。在这里教师是游戏的伙伴,在和幼儿一起交谈,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以往的故事教学之后,我们都会要求幼儿一字不落地将故事背诵出来,虽然幼儿学会讲述了其中丰富的词汇和句子,但是却学得非常呆板。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愿表述的幼儿,我会在班内开设“温馨小屋”,这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在小屋内,他们可以尽情讲述故事和悄悄话,连平时话少的幼儿也能说得很好。我还会不断地提供、更新一些有趣的手偶和头饰供幼儿故事、诗歌的讲述、表演,在活动中,幼儿的思路不仅得到了开阔,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4、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故事大王比赛

我们还经常举行故事比赛、成语故事表演等,这些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

5、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往

当然,我也会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交往的机会

四、有效的提问,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

1、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

在理解故事的时候,我们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抛给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帮助他们建立表达的信心。

2、提问要有层次性

在学习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问要有层次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影响到幼儿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质量。

3、教师的提问要有开放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是老师提问,幼儿回答,这样的形式过于传统和老套,没有给予幼儿大胆发挥的空间,就好象是小鸟围着笼子转飞不出去,因此,我改变了这样枯燥的提问方式,采取了开放性的提问。

4、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发出提问以后,很少能够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发现幼儿迟疑或者说出的答案与故事的内容不一致时,教师就会急着抛出答案。有时候,教师还会无意识地重复幼儿的答案。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我们应当鼓励、支持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

5、提问要能促进幼儿原有水平的提高

在不断地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事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就象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在面对幼儿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要么没有跟进的问题,草草收场;要么不厌其烦地问一些细碎的问题,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是“是”与“不是”。

6、教师的追问要有适度性

有时候,教师总喜欢问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当然,这样做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是不采取的。但是,如果教师过分地注重追问,反而会引起幼儿的不耐烦,使得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也会变得吞吞吐吐和表述断续。

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这需要我们老师注重平时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适当引导,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我想在今后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方法让我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

参考文献

[1]《语言创造教育原理》.张景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语言》.赵寄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93-02

幼儿教育是一门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综合学科。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发展进步。幼儿园或家庭为幼儿创造的生活与学习资源越充足,幼儿学到的东西就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幼儿的发展也会更有质量。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和认知规律,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到幼儿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教育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各方面的工作,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环境,以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与质量。

1.幼儿阶段的身心特点分析

要想适应当下的幼儿教育,就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建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进行正常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如果学龄前不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0 - 6 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特别是幼儿园阶段 3 - 6 岁的幼儿,这一阶段幼儿体力在逐渐增强,身体协调性和生活独立性在逐步提高,是幼儿掌握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养成良好常规的关键之关键。

2.幼儿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课程集体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心智逐渐萌发,个性开始萌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除了要引到幼儿认知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也都需要学习。"幼儿园无小事,一点一滴都是教育",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要关注到年龄性、科学性、人文性的融合。年龄性指教学内容与不同幼儿年龄特点要一致,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避免内容过难和过浅的现象。科学性指内容要科学、准确,给幼儿的概念要引发其进一步的学习。人文性指所选内容中隐含的价值观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形式,如果可以在日常或区角的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中完成,就不必用集体教学完成,如日常的礼貌教育、区角游戏的玩法等。

2.2 区域活动中的培养策略。区域活动思想发端于西方,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其实质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将幼儿园活动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分别进行有显著特色的布置,并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这区域环境中,自由、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个性化学习。区域活动的范围不仅包括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也包括室外活动空间甚至社区活动空间;区域的名称也随着学习阶段的不同而相应地变化,例如,可命名为游戏区、学习中心、活动区等。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自主的独特魅力,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现已成为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内容。区域活动具有多元价值作用,可为幼儿提供多种学习体验,促进幼儿建立积极的社会情感、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幼儿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惯等。在参与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同伴、玩具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互动,能真切地体验到各种角色带来的身心愉悦,获得经验和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实施区域活动,应以幼儿为本位,关注差异,坚持童趣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区域活动游戏,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亚控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观察,同时,在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和成功,并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以巩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强化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促进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2.3 家园共育中的培养策略。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家园共育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如果家园之间在幼儿教育上出现冲突和分歧,那么家庭和幼儿园各自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园共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收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干预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极大地促进幼儿愉快情绪和良好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感受到安全感、信任感、幸福感、亲情和友爱。此外,家园共育还可为幼儿提供更多与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与观点的成人进行交往的机会,对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大有好处,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教育新理念,不断解放思想,以幼儿为本创新进行幼育,将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贯穿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创造力和富有个性的栋梁康苗,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第7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教学中 幼儿语言 发展能力

提起幼儿文学我们便会想起那些优美动人的童话、诗歌、散文、想起那些童话每天在我们自己和幼儿心中的小红帽木偶的形象,鉴于幼儿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我们常常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教育。

1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拓展语言能力

幼儿通过听、看、触、摸、尝、闻等感性认识,扩大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范围,加强了感知深度,有利于语言发展。在下雪天,我会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户外,我们一起去看雪景。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我会向孩子们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不知不觉中就丰富了词汇。

2指导鼓励,在看图说话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图画书是幼儿的主要读物,其精美的印刷,生动活泼的绘画能很好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但想发挥图书的作用,需要教师作具体的指导和鼓励,教学中教会孩子读书看画的方法,依托情景设置;逐步引导孩子们完成观察阅读,进而掌握绘画故事,能用语言表达的目的。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耐心指导,通过不断的激励、鼓励、奖励和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幼儿看书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3文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语言发展专家提出,成年人的日常语言交流及各类语言载体都能影响到孩子语言的发展,当然有意的设计语言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丰富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而且故事情节、语言表达方式,更好的为日常语言发展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见解,堪称一本活教材。

(1)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首先,从语言文学的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倾听到较之日常生活更为丰富,也更为规范的语言,从而获得模仿的范例;其次,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奉献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为幼儿学习形象化的语言提供了机会,如:“稻穗儿一摇一摇地好象在向花点头”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为小朋友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模仿的样本;再者,幼儿文学作品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阶层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在语言上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从成熟的语言样本――文学作品中,幼儿较易体会到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理解和运用能力。

(2)扩展幼儿的词汇量。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得到一种特别的机会――通过上下文的语言情景来理解和学习新词,使词汇量有可能迅速增长。如童话《小羊和狼》中,动词运用得很好,踢、咬、抓、摔等动词,幼儿在听故事时根据上下文内容,就能迅速掌握新词的大意,受到幼儿的喜爱。

(3)在学习故事童话和儿歌时,幼儿得到他人如何应用语言结构文的暗示,从而产生进行语言游戏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愉快的情绪,如《三只羊》、《三只蝴蝶》的人物和情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就反映出不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

(4)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故事,使孩子们在教学集中注意力,不分心,不走神,就能培养好孩子们的倾听能力,有助于对那些枯燥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孩子们更好的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自己的“本领”。

4语言文学教育中发展幼儿的智力

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活动,幼儿的口语得到了发展,而且发展了幼儿思维。

(1)帮助幼儿形成和掌握概念。幼儿对于概念的认识是否逐步发展的,幼儿学习了语言才能进行较复杂的思维。在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靠语言把获得的感性认识表达出来,或铭记在头脑里,加以巩固和积累形成概念。而语言文学作品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可供人们反复地听和看,幼儿可以在重复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学了语言,幼儿能间接地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才能对已认识的事物概括分类,才能通过抽象思维认识某些简单浅显的道理。所以,发展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智力,提高认识能力。

(2)帮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各种机会。例如,假设:文学作品给幼儿许多假设的示范,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假设他遇上什么事社会怎样了,这是教师经常性命题。童话等幻想色彩浓郁的作品,含有更多的假设。幼儿在尝试编构故事中也发展假设的能力;推理:文学作品表现的生活都潜藏一定的内在规律,幼儿在大量理解各种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认识尝试运用推理方法,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由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就是要求在教师启发下,幼儿不但能记忆、背诵现成的语句,而且能理解其意义;能运用推理,认识并未直接感知的事物;能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理解无具体形象的抽象道理。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会遇到矛盾,产生问题,比如《金色的房子》,《大黑马是怎样找到的》,作品本身向幼儿提供了解释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作品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模拟去尝试。

总之,在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就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第9篇:优能中学教育范文

一是提问目的片面化。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在故事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而较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关注借助作品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

二是提问的内容缺乏条理。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小班故事《小猫找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猫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讲完之后又问“猫妈妈送小猫到了幼儿园,小猫是怎么说的?接着它看到皮球是怎么做的?小猫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班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排,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正确思维带来干扰,导致幼儿不知如何进行表达。

三是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立刻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以上误区显示了在故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还模糊不清,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其实,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我们的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笔者认为,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显现不同的促进作用。

1 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心意思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孩子们再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

例如,在根据儿歌改编的故事《小狗抬花轿》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几只小狗抬花轿?(2)谁在抬轿子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并将注意力转到角色身上。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狗出了什么事情? 猜一猜它为什么会摔跤?(2)老虎怎么样对待小狗的?(3)你生不生气?通过上述问题,发散幼儿的想象力,并引发幼儿同情弱小、团结友爱的情感。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帮小狗想想办法对付老虎吗?(2)小狗想了什么办法?好不好?(3)你觉得老虎以后应该怎么做?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幼儿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能欺负弱小,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心情,达到情感共鸣。

2 假想式提问,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我问幼儿:“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做呢?你面对结满枣子的小枣树时心里会怎么想?”这种角色体验,让幼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3 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答案单一的选择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往往限制了幼儿探索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只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

如学习《三只蝴蝶》这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时。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我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4 互动式提问,让孩子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孩子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