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区域建设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建设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建设发展规划

第1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如今,在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的克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题,选择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逐步提升全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1、城市规划概念及内容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尤其是在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时期,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规划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日本则更强调城市规划的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2、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整合原则。城市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是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要同步发展。②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③安全原则。城市规划要注意城市防灾,注意交通安全,注意人民防空等一系列关乎市民安全的问题。④美学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历史气息与现在气息并存。⑤社会原则。城市规划中要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需要。

3、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3.1、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各级管理部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鱼龙混杂,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身兼数职,这样如何能够将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又如何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2、城市规划的随意性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广义上讲,城市规划的概念极其的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的建设,社区街道的布置,城市绿化景观的位置、面积,市政基础设施。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被改变,随意性很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领导的更换可能使得原来领导的规划方案流产。其次,某些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发展寻求财力支持选择出让土地,土地的出让势必会对城市的原本规划造成影响。第三,城市规划管理者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者,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诱导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为自己谋求私利。上诉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随意性极强。

3.3、规划缺乏前瞻性

拥挤的交通如今已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但缺乏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建设亦难辞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设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数量和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机会看到不宽的街道上充斥着数量庞大的汽车这样一幅画面。行路难没有出现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却常见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中。如此拥挤的交通环境将会给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量的拆迁现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

3.4、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一座城市发展到现在都是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的结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胜古迹。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设中竟然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大量历史遗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让人感到惋惜。

3.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是否人性化的标准。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也给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冲击。国内针对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早已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比如说: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但是企业对此不够重视,相关的责任部门对此监督也不到位使得这些法律变成一纸空文,落实不到实处。

4、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新趋势

4.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4.2、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手,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真正做到主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规划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4.3、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昧的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面,政府各个部分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面: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面: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分间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比如:发展计划局要做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的工作;各个环保部门则要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

结束语

改革的春风沐浴着整个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使得中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从改革开放到如今这短短三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城市的发展不管是速度还是规模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步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市场化、依法化、生态化等趋势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形成新型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大力宣扬自然环境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突出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使得人性化元素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凸显。同时,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需要,清楚认识目前国家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吸取自身城市建设规划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要学习其他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开创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06:71-75.

第2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首都机场航空运输能力的日渐饱和,北京新机场的建设迫在眉睫。2011年11月北京市政府、民航总局和军方签订三方协议,解决了制约新机场建设的重大问题,新机场的选址及建设方案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国家相关部委、民航部门及北京市政府等纷纷组织开展了新航城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北京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对新机场建设前期的主要工作进行部署,统筹协调各部门,确保新机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按照规划,未来北京新机场将承担1亿人次以上的客流量,机场占地面积超过40km2。如何围绕新机场更好地发展临空经济,进而建设北京新航城将是规划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综观荷兰史基辅、韩国仁川、迪拜国际中心等全球知名航空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统一完整的综合性发展规划是推动航空城发展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依据我国临空经济区(航空城)的规划体系要求,结合新机场及区域的特点,以综合性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对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和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展开研究。

战略定位是北京新航城本质特点的体现,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发展规划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北京新航城的定位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世界航空城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新航城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担当的角色,总结出新航城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世界交通枢纽,更是以拥有科学有序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及中西结合的时尚氛围为特色的,世界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物流的枢纽,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为此,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新航城的定位为“世界枢纽、中国门户、区域引擎、生态新城”。这种宏大的战略定位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意图。新航城的建设发展将对“首都经济圈”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城镇化、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新航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发展什么”重点解决产业体系、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须充分依托枢纽机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并结合国家战略及区域自身特点,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导入的特色产业,从而构建既能体现国际化、高端化特点,又有鲜明的临空指向性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新航城产业发展主要在四个产业领域展开,分别是枢纽机场自生产业、典型临空经济产业、世界城市战略产业和都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表1)。“怎么发展”重点解决新航城产业提升和产业发展时序的问题。通过实施高端化的国际产业发展、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产业与文化驱动发展等措施来提升新航城产业的竞争力。新航城产业发展时序结合新机场的建设进程及北京世界城市整体战略部署,从初期的临空典型产业、衍生临空产业到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集群,进而发展壮大新航城,从而使得新航城临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注重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新航城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协调与区域特别是北京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形成良好互动。积极发挥新航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新航城产业、人才及经济向区域实现“正外溢”,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与其他区域实现产业联系与协作,营造新航城与区域双赢的发展环境。

根据临空经济不同单元与机场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不同产业在机场周边空间中表现为不同的区位选择,使得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圈层结构特点,通常包括四个圈层区域,即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区与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区、辐射区。但该结构图2北京新航城空间布局结构图3北京新航城功能分区会随着机场周边交通干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和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从而形成圆形模式、偏侧模式、线形模式和星形模式等不同的空间分布形式(图1)。新航城的空间布局规划遵循航空港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发展临空经济为基本要务,结合产城融合、建设生态宜居新航城的理念,合理地将临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一核、一轴、环状组团”的“中”字形新航城空间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形成了“点轴布局、星状模式、圈层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图2)。“一核”,指新航城中心城区,包括新机场以及新机场北侧的临空产业区、保税加工区、航空物流区、国门商务区、国际居住城、榆垡镇和礼贤镇。“一轴”,指北京南中轴,通过新航城的建设,加强北京南中轴的世界城市职能—国际交往职能、文化与传媒职能、国际性金融职能、国际性商贸职能和洲际交通枢纽职能。“环状组团”,指围绕新机场,按照职能分工合作建设的多个组团,包括庞各庄镇、安定镇、魏善庄镇、广阳区、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和涿州市等。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既要立足产业理想布局,又要坚持区域统筹,强化北京与河北区域的联动与协调发展。根据各产业对机场的需求程度以及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在整个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图3)。

当前,全球低碳生态发展渐成趋势,机场作为一个高碳排放的区域,应在保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前提下,提高区域的生态容量和碳汇能力,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从机场运营安全及新航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新航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不仅包括机场噪声、电磁环境保护和鸟害防治等诸多方面,还包括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和湿地所构成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新航城的建设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维护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此,本研究在新航城区域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航城发展的资源环境禀赋,并依据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图4)。首先,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提炼生态敏感要素,进行生态敏感区划分,对生态网络进行连接修复,尽量拉长生态网络长度,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保证现状廊道和斑块连通的基础上,将新航城划分为禁建区和功能区。其次,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新航城功能区的生态格局,建设生态新航城。通过类比目前国内较具示范意义的生态新航城,以及根据国家对于生态城市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新航城建设用地与生态城市用地比例的关系,在满足生态资源承载力的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新航城建设用地的选择。最后,在新航城建设用地内,采用生态、低碳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创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宜居城市,如基于TOD创建紧凑的城市形态,建设步行优先、多功能混合的邻里社区,优先发展自行车网络等慢行交通等。

第3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一、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旨在区域、国家或更大层面上建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代谢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宏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循环经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实施和构建需要强有力的规划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规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试点示范单位几乎都制定了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贵阳制定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三大体系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制定了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分解成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4个组成部分。其后,辽宁省、义马市、日照市先后开展了循环经济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明确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尽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明确要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2005年,国务院“国发22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后,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处于重要位置,并成为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定位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确立,需要考虑循环经济规划的定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循环经济规划与已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的层面范围。

(一)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类型政府需要制定规划来应对循环经济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项目管理逐渐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渐转向宏观管理。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环经济规划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范体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设定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重点和措施等。在实践中,通过出台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目标分解等手段强化实施;第二种形式是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一些专项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增设部分章节和内容以及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上述两者形式各有所长。第一种形式内容明确,易于落实,但要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与其它已有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要更加依赖于各规划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况。在规划实践的内容中,作为第一种形式的专门性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出现了过大过小,定位不清的现象。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等同于为各种废物寻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废物循环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另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泛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人口发展、生态建设甚至社会公平等强加到循环经济规划中,试图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这两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应率先在省级以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规定要求:“在国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区域上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而对于县级规划则不做法律上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性。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规划本身的成熟与规范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其与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第二,是源于循环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例如,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数量上看规划不少,但内容上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区域规划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规划期的界定比较机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状态下,急于要求开展县级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与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须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强调在跨省行政区域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是这个很重要,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发展什么产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比较多。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旨在根据该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区域生产要素条件,对区域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设定或提出总体思路、方向、目标、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等,以达到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规划内容一般需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发展水平(主要是指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废物循环处置和利用的定额指标和标准)等。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实施,强制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义务与责任公平分担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规划发展目标不仅要设定节水、节能、推进计划和制度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等方面的工作目标,还要根据区域情况设定资源节约、消耗、废物排放、循环利用和环境状况等量化约束性目标。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生产率等特征指标。对于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应在充分考虑产业布局、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发展形势和区域特点在流通、生产和消费领域有侧重地选择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循环经济规划保障措施方面,要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思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方案,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以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减量、节约、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综合规划,同时针对重点或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区域规划(工业带、农业区、矿区等)、重要专业规划(节能、节水、废物循环等)和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尤其重视城乡规划和园区建设。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实施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发展再生水回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根据资源条件、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对新建、扩建和已建的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进行建设、规划、改造和运营。

第4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参考文献:

第5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规划 房地产影响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转自省略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二、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房地产业在经济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包含自身所承载的基本作用,同时还包括在经济链中带动相关产业、联结生产与生活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影响公共投资和个人消费倾向的作用,以及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作用。

1、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1997年之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先呈攀升趋势,03年达到27.7%,随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几大行业相继进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时期,迅速占领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空间,而房地产在宏观政策的控制下,快速增长的势头相对放缓,贡献率随之回落,但是05年仍达到了22%以上。所以从近几年来的贡献指标分析,房地产对我区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房地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价值的提高

各种房屋建筑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条件,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现。房地产业可以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行各业和居民的用地用房,从而对城市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也是房地产业在旁侧效应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北京朝阳区CBD、燕莎、朝外、亚运村等多个经济热点区域都是以率先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壮大的。随着这些区域的集聚效益不断发挥,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聚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脱离贫困,并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宏观经济是房地产投资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直接决定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房地产投资行为,区域经济的性质、功能。特点和发展水平都会对房地产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产生影响。当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时,对于房地产投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需要不同比重的房地产投资构成,在同一城市定位下,发展阶段不同也会产生房地产投资需求比例的不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房地产投资结构,才能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协调。

4、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社会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其中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主体的核心因素,也是系统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投资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鲜为人知和有所考虑。许多极富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忽视了对人文环境的建设,盲目上马一批不中不西的房地产投资项目,并拆毁大量具有历史意义和乡土特色的房地产建筑,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逐渐消退,房地产品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城市规划呈现短期性。在物业管理中采用封闭式管理,在注重个人隐私的同时却忽视了开放性,不利于建立正常的邻里关系和情感沟通。房地产品作为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房地产投资应充分尊重和结合社会方面的具体要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6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呈现出“V”型线,由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先后批复了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9个区域发展规划。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经济区域规划的划分始终遵循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首先,遵循“区内求同、区际求异”原则,即各个区域内部地区拥有相似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且在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问题,面临的任务与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而区际间则应存在差异,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部门经济区或经济类型区之间的差异应非常明显。例如《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两个不同的区域经济规划不仅遵循了“区内求同、区际求异”原则,还展现出“突出地区优势,同时与本地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区划原则。其次,遵循地区经济中心要与经济腹地相结合的原则。经济腹地通常指一个密集的城市区,一个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群。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主要区域包括山东省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但其主要内容是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而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主要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为核心地区,其三,遵循经济区的界线尽可能与行政区界线一致的原则。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该区域规划主要包括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个城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为区域范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则包括了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此外,各个规划同时遵守了“同级经济区之间在地域范围上没有重叠或交叉”的原则。除了继续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央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旨在推进中国西部和中部的协调发展。“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更在于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联运并进的桥梁。从沿海区域规划的“见缝插针”,到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各个突破,每一个区域经济规划的出台,都不只是单个区域的“独奏”,只有各地携手并进,方能担起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中国正抓紧改变以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强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解决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新区域经济版图”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一)从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以追求GDP增长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由此取得辉煌成绩,但贫富差距加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尖锐问题暴露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不足和劣势。作为追求和谐社会的政府而言,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情况下,应该思考追求产业增长外,把注意力向追求产品合理分配以及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方面转移。

(二)以县域为单位的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了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体,而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主体的动机和利益冲突,争相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的产业,惯常追求小而全的经济模式,从而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各地重复建设的后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分离,且地方政府自扩大,又逐渐导致区际经济关系紧张、经济秩序紊乱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区际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的争夺日益加剧;地区间贸易壁垒、市场分割进一步抬头,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正常流动,扰乱了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发育,主要表现在商品销售排外、资源强调就地加工、生产布局区内配套、资金流向流入不流出等。

(三)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促使向经济协调发展的转变区际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首先是区际之间经济差异拉大的问题,其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一般地区与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之间、乡村地区之间以及资源省区和加工省区之间,发展差距都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其中,尤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扩大令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向东部沿海过度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从而产生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际之间经济差异拉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在稳定中求发展;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区际经济关系和产业关联受到损害,不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区际分工格局,也不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老工业基地出现萎缩,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老工业基地虽然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其区位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是不错的,但与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却出现萎缩现象,增长不景气。老工业基地出现萎缩现象原因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它们正处于经济成熟期,即将走向衰退期。它们大多建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加上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转换重视不够,致使出现产业、企业和产品老化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更新、改造与重构。

三、如何防范与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各区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和摩擦。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的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虽然此前我们谈到,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当前我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我国中央政府本着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思想,逐渐把精力投向合理分配和保障民生的层面,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收入分配、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内部的目标是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得以长期发展,提高区域内工业化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区域内部人民的富裕程度;加之出台区域发展规划的地域,经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长期落后,亟待经济发展。故而,各区域主管经济发展机构仍将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解决体制上的障碍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灶”使得各县级政府的财权受到限制,但是属于县级政府的事务并没有减轻。各政府面对利益用力争抢,面对责任相互推诿的局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不利。故而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规划的实施,以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得以解决;或者设立专门机构,综合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保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理问题区域的目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以20世纪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为范例:美国为了拯救衰退的煤矿地区阿巴拉契亚地区,为了使该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特别通过了《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案》,从立法的高度来扶持该地区的发展,最终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建议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出台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以有助于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规划领域和内容,避免高层次区域规划事无巨细,无所不包,防止地方政府盲目竞争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保证中央与地方责、权、利协调统一。

(三)政策支持是关键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以腾飞就是很好的实例。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就得了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可以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国家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稳妥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此外,有专家学者提出可以设立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专款专用,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财政支持和保障,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第7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集中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有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陕、甘两省等各方面的智慧,是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重点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自己学习《规划》,深思之所以这一地区的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主要是出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国家在过去有这方面的规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跨陕、甘两省,范围涉及陕西省的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市(区)和商洛市的部分区县以及甘肃省的天水所辖行政区域。

其次,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要在城市建设、土地管理、人口及劳动力流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成渝、关中一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三是这一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将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个“有利于”对西部地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规划》中有许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五个“有利于”,即: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8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近期区域规划出台的过程

早在2004年,在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提出区域概念,一些省市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新举措。福建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自治区的“北部湾经济区”,山东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省的“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省的“合肥一芜湖都市带”,陕西省的“关中经济区”等概念频频见诸媒体与政府文件,以至于我们可以将这一年称为“区域经济年”。

虽然不能排除少数地方政府盲目“跟风趋热”的嫌疑,但绝大部分地区对区域经济的重视,是对客观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外的竞争冲击与压力明显增大,“兄弟阋于墙”则不可能“外御其侮”,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的整体实力,而全国发展的整合建立在各省级行政区内部不同地区合作的基础之上。同时,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轮区域冲突爆发,使各地区与整个国家利益都遭受损失,中央与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了克服冲突加强合作的战略意义。不难看出,新区域概念的出现,是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与克服区域冲突要求的必然产物。

在地方政府重视区域概念的同时,中央政府开始不断强化区域规划指导。在“十五”期间,中央政府提出在京津冀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进行区域规划试点。最近两年,国务院频繁批复许多区域规划。2008年国务院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并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同一年,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09年,除批准战略区域层次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外,国务院还先后或批准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不是区域规划,而是一个局部地区的发展规划。目前,还有成渝经济区等许多区域的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2009年新的区域规划层出不穷,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一年区域规划出台如此密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出台吗?

区域发展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需要区域规划的指导

任何区域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考察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当一个地区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即人均GDP5000~6000美元前后时,会面临结构调整问题,大量传统企业会面临外迁的压力。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中国许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都达到或超过了中等发达水平,有些城市化地区正在接近这一水平。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大量企业外迁或倒闭,导致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与就业水平下降,这正是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区域也会面临此类问题,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已。

实际上,许多城市地区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规律,而且有些城市开始主动安排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传统企业转移并想方设法发展接续产业,即所谓的“腾笼换鸟”。但是,单个行政区在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时往往难以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有些地区在结构性困难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或一筹莫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全国整体空间格局优化的角度考虑,中央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指导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引导地区发展的方向,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近几年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都是针对城市化水平高,已经或即将面临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要经济中心区域。可以说,近几年区域规划的密集出台,是引领这些地区发展格局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平衡健康发展的需要。

区域规划是完善政府区域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从全局角度可分析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的体制背景。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未来进一步完善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完善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是中国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主要是按“条条”(即部门)进行的,这种调控由于难以落实到具体空间而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致命缺陷,政府想事事都管,但往往顾此失彼,而且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只不过是没有利益主体身份的“棋子”,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压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将调控重点由部门转向区域,明确政府的有限作用领域。从1953年至2005年沿用了半个世纪的1计划“一词改为1规划”,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改革政府调控理念与调控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般而言,政府区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两个,即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通过区域规划引导重点区域的调整与发展方向,以使全国空间发展最优化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几年密集出台区域规划,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安排。

但值得注意的是,区域规划这个区域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是优化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安排,而不是实施优惠的政策,区域利益再分配是区域政策的功能。因此,指望通过国务院批复而获得特殊利益安排是不切实际的,谋求特殊政策需要在区域政策方面做文章。此外,国家战略是指国家整体发展的蓝图性谋划,而区域规划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具体空间安排,其作用主要是引导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规划获得批准与国家战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规划是政府区域管理的重要工具,出台区域规划不仅与计划经济没有联系,而且会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区域规划的未来

“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明确了未来将主要运用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调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今后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出台是勿庸置疑的。

根据发达国家区域管理经验,目前中国的区域规划还不尽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区域规划制度基础不完善,缺乏区域规划规范,区域规划实施机制不明确。充分发挥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开展区域规划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的主体与客体。区域规划主体是指区域规划决策部门,目前中央政府区域规划决策权分散在众多部门。区域容体是指标准区域的划分,目前我国还不存在这种可供区域规划利用的、制度化的区域划分体系。

第二,统一区域规划本身的规范。已经出台的区域规划在基本概念,规划内容,结构等许多方面不完全一致,这会导致理解偏差,影响规划本身的操作性。因此,制定标准,统一的区域规划规范迫在眉睫。

第9篇:区域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方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所谓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部署。它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一个完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系统地分析、制定、评价与落实。

一、针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确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以及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规划布局与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和编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要从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等区域国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地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系统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协调合理,在结构层次上,在时间序列上,在空间区位上,在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其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规划的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对现实区域发展状态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准确估计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实现可能的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原则

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应把区域看作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但决不是把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系统理论的目的是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并根据这一目的去要求和规划各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某些经济增长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取得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当代和后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结构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讲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中,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明确研究对象,合理划分区域内部结构,详尽了解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表现区情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调研的资料与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满足最广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诉求,消除贫困,使整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针对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降低劣势,充分运用系统理论,分清主次,找准规律,逐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上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分析确立之后,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分解为众多具体指标组成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会子系统主要包括的状态指标:人口劳动力、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经济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资金利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控制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主要控制指标有: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事业费点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工业废物净化处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类资源再生率、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均环保经费、各类资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众多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区域经济规划的详细制定方案及实施

首先,通过上述中对收集、调研的资料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预案,预案应当是多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其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几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

其次,制定目标设计,在以各项指标的分析预测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谨慎确定。

第三,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

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主要产业部门、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子系统指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与影响因素,找出有利条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规划地区的经济特征,地区经济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归纳地区类型。

(3)剖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特征和区内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相互关系,确定主要矛盾。

(4)制定规划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区域内部四大子系统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使生产发展与诸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率。

经过上述步骤,制定出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汤兵勇张神勇杨浩等: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T].上海统计,1996

[3]李树桂: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