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化学工艺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艺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艺发展史

第1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 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 视角和战略

从国情看,作为改革开放30年最积极的成果,中国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史上惊人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和深刻变革。从世情看,低碳经济时代来临,中国因势利导,确定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困难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主要技术手段等方面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压力,政府如何制定更明确的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激励转型能够最快在最大规模上真正的实现。为此,转型既要一种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也需要受到政府的极力推崇和社会的普遍支持。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靠谁科学发展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发展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期,随着国家的节能减排运动如火如荼,一股强烈的创业热潮在国内各个省市和地区轩然而起。保护环境,匹夫有责。《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即是我们积极响应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和“限塑令”,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一项利国、利民、利行业、利己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和民族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一、以科学发展的视角看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的意义

(一)限塑令的颁布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大多呈白色,国际社会将废弃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农用薄膜对环境造成的侵害统称“白色污染”。

在我国,每年都要生产、销售和使用大量塑料购物袋。目前我国每生产1吨塑料,需消耗3吨石油,每年塑料使用量约为3000万吨,其中10%不可回收,而3%左右成为白色垃圾。据测算,目前我国每年随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废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 5%,其中大部分是废塑料购物袋,特别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废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在地底下保持200年而不分解。易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一旦被动物当作食物吞人,易致动物死亡;混有废弃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难以再次利用;发泡塑料容器被称之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可导致人中毒,并引起皮肤痤疮、头痛、失聪、忧郁、失眠等症状,长期使用i可引起癌、畸形等顽疾。总之,“白色污染”造成长期的、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引发人口、疾病、粮食、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基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开始对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和使用采取禁止和限制政策。我国也一直在多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2007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07]72号,以下简称为“限塑令”)。“限塑令”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一规定无疑将会对遏制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保护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无纺多功能组合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创新计划。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团队秉乘绿色环保和便民利民的宗旨,固守食品卫生和环境安全的公共职责。通过大胆革新,设计制造了无纺多功能组合袋,期望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限塑令的推广实施。

无纺多功能组合袋,品牌为We afe natural(WAN),产品规格(33*28*12cm)。材质上采用了当今最新科技成果――无纺布,无毒无害,90天内就可以彻底分解,而且它制造工艺流程短,节省能源,且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及废料。可重复清洗、多次使用,破损后还可回收制成塑胶制品。相比传统的塑料袋,安全、轻便、防水、耐用、易回收是无纺布购物袋的产品品质。此外,在市场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传统塑料袋,还是当前上市的无纺布袋的功能都简单划一,各种产品混装交叉,产生污染,留下饮食安全的隐患。无纺多功能组合袋开创了物品分装新理念,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内部空间,通过防水袋,保温袋,易碎袋等专用内胆,成功实现对超市主要供应物品的分类装载,将带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既成功替代传统塑料袋,又能弥补市面上无纺布袋的不足。

无纺多功能组合袋在环保材料上的使用和对物品分装理念的开拓,是对限塑令和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对塑料袋替代物研制的探索突破,是以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困难和民生问题的正确运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创新计划。

二、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的实施与推广

(一)限塑令屡禁不止的几点原因。

自限塑令推行至今一年有余,根据国家权威调查显示,“限塑令”的实施后将现行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二。但是有专家表示,我国实行“限塑”,是利用经济手段治疗人们的“白色污染”“依赖症”,最终实现由“限塑”到“禁塑”。所以在一些宣传薄弱的乡镇地区和执法不严的监管漏洞,塑料袋的使用仍然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我们团队经过市场调查和对结果分析后,总结有如下几点:

其一,宣传力度不够。限塑令的宣传一直以来都是以通知为主,缺少对政策原因的解析,而且集中在城区和主流媒体上宣传,对城乡结合部和一些低文化阶层的宣传较少,导致消费者对限塑令的认可程度有分歧。

其二。配套政策不完善。限塑令颁布后,一直缺少相关的政策配套解释法规,所以产生了管理上的漏洞,比如自“限塑令”推行以来塑料袋的零售价格实际上把“隐形收费”变为“显性收费”,然而,并未见各超市、商场物品价格有所下降,消费者得为塑料袋重复两次买单;无纺布袋市场缺少统一的产品规范和行业准则,可谓鱼龙混杂,低劣粗糙的无纺布袋扰乱市场;限塑令实施中相应奖惩制度等等,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政策进一步说明,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其三,替代产品的缺乏。无纺布袋的推广中逐渐暴露出它的缺

陷――成本上升、携带和清洁麻烦。无纺布袋不适合混装所有东西,用多个无纺布袋装东西成本又高很多。加之材质较硬,不易折叠,表面凹凸不平,易沾油污,清洗起来比塑料袋麻烦很多。

由此可见,实施“限塑令”的推广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加强环保意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加快相关法规的完善,而更加重要的是尽快找到传统塑料袋的替代品。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探索出的无纺多功能组合袋的一站式服务推广计划。

“中国过去的20年,产品是稀缺资源,产品制造是整个经济价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数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过剩,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权利正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经济的价值核心。”

为此,本团队对长沙市的步步高、新一佳、家润多、沃尔玛、华银旺和五家大超市的购物者进行了名为“响应绿色奥运,推广环保布袋”的市场调研。本次市场调研以大范围投放调查问卷为主,以对一些参与度高的顾客提问交流为辅,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购物群体的年龄,性别,购物频率,收入与消费关系,超市提供免费塑料袋情况,消费者对传统塑料袋的看法,以及对无纺多功能组合袋产品设计的建议和市场定价等相关信息。调查表明,当前消费群体逐渐向中年白领阶级女性发展,能接受价格9-10元购物袋,对购物工具的食品分装功能要求强烈,而且在她们的心目中,最理想的购物工具应该能带来方便、环保和经济,这是消费者的三杆秤。

最终。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一站式的服务系统理念,从单一的无纺多功能组合袋的生产扩大到包括生产,运输,清洁,回收的综合系统,誉之“树根”营销新模式。通过建立社区和超市的双向服务终端网络,构建无妨多功能组合袋的专属销售渠道,顾客在超市领取干净的袋子,完成购物过程后,将袋子交给分布在各个社区的回收站,回收站在统一回收袋子后统一清洗,再发放到各个超市,由此无纺多功能组合袋从产品零售转变到依托于产品的清洁服务。

(三)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看计划的实施与推广的社会效益。

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期望从根源上淘汰塑料袋,从政策强制限塑达到科技实现禁塑,最终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解决人民生活的实际困难,构建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深信,计划的实施与推广的社会效益值得期待。具体而言如下:

其一,利国――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将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走一条新型的低碳经济之路,在环境领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是,传统的“先建设,后治理”方式,以资源消耗为动力、以严重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自杀式发展模式,是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有助于企业整改和技术转型,有助于和谐中国的国际形象建设和塑造。

其二、利民――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将营建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全,有利于民众精致生活,重塑态度,净化心灵。

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无纺布袋,创新之处在于二点,其一,无纺多功能组合袋是一种“会呼吸的布袋”,分类购物,经济、安全又精致。其二,无纺多功能组合袋计划在营销手段上,采用独特的超市与社区间双向服务终端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树根计划”。具体方式为在市区各大社区与居委会和物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购物袋回收部门,即服务终端,再在各大超市建立购物袋发放部门,而本公司则负责在当天内回收各个终端的购物袋,进行集中清理,再在第二天超市开业前送到各个超市发放部门。虽然中国完全禁用塑料袋可能尚须几年时间,但我们相信这份计划能象盘龙交错的树根~样,长出参天大树,为“限塑令”颁布后的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绿意,通过精致购物袋,提供舒适快捷的购物体验,达到重塑生活态度,精致生活,绿化心灵家园。

其三,利行业――计划的实施与推广,有利于就业和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将刺激消费的增长。

塑料袋消费早已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链条:消费者――商家――生产厂家。免费塑料袋被取缔,国家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下,现有的生产企业必须依靠企业整改和技术转型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因此,随着无纺多功能组合袋投入生产和市场推广,创业第二阶段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使无纺多功能组合袋产品多元化,逐步形成包括无纺多功能包装袋、无纺多功能储存袋、礼品袋等系列产品,不仅有利于就业和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将拉动需求,刺激消费的增长。

第2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一、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转变规划观念。要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重视解决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虽然不是一个五年规划能解决的,但要有这种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要从重经济、轻社会,转向经济与社会并重,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从城乡分割、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城乡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逐步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从地区分割的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经济,以区域规划统领全局,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从重国内、轻国际,转向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积极扩大开放,也要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不顾及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树立国家规划的概念,转变部门规划的思想。过去一些专项规划的部门色彩较浓,规划内容往往重点放在本部门或本系统问题的解决上;规划的编制过程,大都局限在部门内部,封闭起来,自成一体。各部门编制的规划,都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代表着中央政府指导某一领域发展的政策意图,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后,各部门都应当切实贯彻实施。

要站在全局立场上考虑规划内容。比如,扩大就业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都应在各自的规划中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又如“三农"问题,不仅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也要考虑如何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管理部门要考虑如何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工业主管部门要考虑解决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劳动和城市管理部门要考虑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再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只是环保、国土、人口等少数部门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要体现在各部门制定的专项规划之中。总之,要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

二、切实加强规划前期工作,增强规划内容的深度。规划是统领各项工作的龙头,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各部门重要的行政工作。要按照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从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发,尽早制定工作方案。不仅要有一个总体的时间安排和进度要求,而且要将时间安排具体落实到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专项规划的编制领域、编制主体、编制任务等,都要早做研究。

要重视开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重视规划内容,做深做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并切实能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资金提供参考。本届政府决策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规划先行,通过编制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审核重大项目。这是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的体现,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向,有利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大家比较重视规划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为批项目而“凑"规划,规划编制随意性较大,规划的质量堪忧。编制规划,不是简单地“写”一个规划,更重要的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深刻了解国情。编制规划是全面和深入了解国情的过程,是研究思路、反复思考的过程,是明确发展方向、坚定信心的过程。所以,要深入研究规划编制的必要性、作用,以及规划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对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要深入论证,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三、重视规划过程,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划编制过程是协调各市场主体利益,统一认识的过程。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既是加强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编制以人为本的规划,必须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改委对重大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就是利用社会力量、开门编规划的一个途径。规划最终要靠人来实施,如果编制规划的人与实施规划的人缺乏沟通和交流,规划实施主体对规划毫不知情,规划也就失去了实施意义。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除的规划外,各部门要采取适当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

要切实发挥专家、中介机构的作用。在规划编制方案中,要为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机构,参与规划的编制留有时间和空间。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的方法,参与评估论证的专家,不应仅是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要注意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促进相关领域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这方面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如:煤炭与铁路、港口、电站,铁路与综合运输体系等都要协调起来。如果不重视规划编制中的衔接协调,各个部门的规划都自成体系,专项规划之间、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专项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互不衔接,目标相互矛盾,发展重点相互错位,支撑条件互不配套,规划就难以形成合力,也会影响协调发展。因此,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要切实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首先,在确定专项规划编制领域时就要衔接协调,看看规划涉及哪些部门,别的部门是否已经编制类似的规划,避免同一领域多部门重复编制;如果必须编制,一定要与相关部门充分协商沟通,减少重复劳动。在这个阶段.尽可能把规划关系理清楚,不要大家都干重复的工作。这里不涉及权力的问题,而是更有效地工作。要尽早确定哪些规划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做。要把责权联系在一起,分清职责。其次,衔接的重点是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投资安排、土地供应、城市建设等方面。第三,衔接协调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自行确定。可以通过及时交流信息,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成立跨部门的规划编制小组,请相关部门参与规划编制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多部门共同组织规划论证和审批的形式。我委将进一步做好服务,为统筹协调好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履行好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准备在各部门提出的拟编制的专项规划目录基础上进行充分协调,提出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分工和进度安排的意见,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方式进行协调,还将采用简报、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有关信息,供各部门参考。

第3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近年来。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重视不够。因而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二是有些学生虽可把书本上的概念和规律背得滚瓜烂熟,但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何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每年只有少数的佼佼者能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深造。大多数学生从中学毕业后。都要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同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跨时代的一代新人。这是摆在每个化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学要联系我国的化学发展史和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在化学领域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有关内容。及时穿插和引入一些必要的化学发展史料。充分展示我国古代在冶炼、造纸、火药、陶瓷等化学工艺的辉煌历史。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公园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造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公元700~800年,唐代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即硝酸钾,硫磺,木炭。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公元前6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世界上第一位发明氧气的人是公元800年唐朝的茅华,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和瑞典的舍勒(1773)约早1000年。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利用天然的燃料开始染色。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经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成熟的酿造酒的技术,比欧洲“淀粉发酵法”早2000年。3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发现了石油,古书记载“泽中有火”,即石油流到水面后还在燃烧。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了“联合制碱法”,并完成了第一部纯碱专著《制减》。

尤其是解放后。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化学工业更是突飞猛进。例如。结合“石油”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高速度、高质量地开发并建成了世界上较大的油田大庆油田。标志着中国“贫油”历史的结束。并相继建成胜利、大港油田。一下子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通过“蛋白质”课堂教学。联系1965年中国成功地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在探索生命的科学奥秘中。中国人民又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种种史料和科学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因而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本领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当然,也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某些化工原料及产品。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性能上。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历史的重任就要落在年轻一代人身上。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造福于社会。才能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民族。

二、教学与环境保护相联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世界物质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依生存的地球环境却在恶化。严重危害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正如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的看法。“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可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主题。

在化学教学中。要把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章节讲清楚,使学生懂得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努力改进的方向。例如,在“二氧化碳”的课堂教学中可联系“温室效应”现象。现代工业和交通业通过煤和燃料(石油)的燃烧。以及动物的呼吸作用。把大量的CO2排放到空气中。同时。人类又无限度地滥砍滥伐森林。过度开垦。频繁耕作,地球上绿色植被严重破坏和减少。使其吸收CO2作用降低。大气层中CO2浓度增大。而CO2能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叫¨即所谓的温室效应。其灾害不仅使全球气温变暖。引起降雨带变化。从而出现涝灾和旱灾的自然现象;同时。由于气温的改变。具备了某些害虫生存条件。加快了其繁殖速度。从而导致农作物病虫害泛滥成灾。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的严重危害。

那么。消除“温室效应”的措施,一方面要寻求新的能源。减少各种含炭燃料的燃烧。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大绿色植被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化学教学中,一方面在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目的。

如结合“电解、电镀”课堂教学。领学生就近到校教学仪器厂电镀车问。请工人师傅传授镀铜、镀铬的工艺原理和过程,把原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在我们周围。各种农药、煤气中毒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许多小型乡镇企业缺少必要处理措施。滚滚浓烟和滚滚臭水。严重污染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加强化学知识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刻不容缓。鼓励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学起。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应用于实践。造福于人类。

第4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我在从事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科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十分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通过化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部分内容即《绪言》部分,介绍了我国化学发展史。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逐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足迹。例如,我国是世界上建造陶窑最早的国家,烧制陶器过程中从无窑到有窑是一大进步。穴窑在我国至少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现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烧陶的穴窑,距今6000余年。公元前使十一世纪就懂得用高岭土制造原始陶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至迟在三国时代就完成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瓷器自8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埃及人亲切叫瓷器为绥尼(sini)意思是中国的,至今欧洲将瓷器又叫China。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懂得用生铁炼钢;商代就能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7世纪,我国炼丹家从硫酸铜制得硫酸。8世纪时阿拉伯术士贾比尔才用硝石和绿矾为原料得到硫酸。8世纪,我国出现蒸馏酒。10世纪,我国出现黑火药武器。13世纪,我国已炼出焦炭,用于冶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化学家侯德磅联合制碱法被国际上正式命名。我国是最早使用煤炭做燃料的国家,至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其带回和介绍给欧洲。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勤劳智慧的人们就发现了石油。在化学绪言教学中引用这些史实,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化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根据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在工业生产和科技成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许多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例如,石油在解放前称为“洋油”解放后我国建立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并且产量居世界前列。钢、煤等原料工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物质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在世界上首次用有机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天然转移核糖核酸相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酵田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比黄金贵百倍的氧-18气体在我国问世;用氮化硅陶瓷制柴油机,不仅可以提高柴油机质量,节省燃料,而且能够提高热效率等等。在尖端科技方面,两弹的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与回收、神洲五号、神洲六号、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都标志我国在尖端科技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这些成就结合于教学中,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业在我国建设和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而骄傲和自豪。

3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学工业之父侯德磅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博士学位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馅。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磅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 玻尔诺贝尔奖章又从溶液中提取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第5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关键字】油气集输;分离器;原油;分类;趋势

一、 概述

把发散的油井所生产的石油、伴生天然气和其他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的处理、初加工,合格的油和天然气分别外输到炼油厂和天然气用户的工艺全过程称为油气集输。在整个集输过程中,集输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建国初期我国石油工业的一片空白到现今其发展的逐渐完善,石油人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前进,生产出了适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满足各方面要求的一系列油气田专用设备,其中,油气处理设备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文结合油气集输专用设备的发展史具体阐述了重要油气处理设备―油气分离器的研况,举工程实际为例介绍了其最新的设计方法、实用技术及其相关内容和一些关于发展趋势的说明。

二、 油气分离器

1.作用

油气分离器的作用是把混入油中的气体分离出来,防止在供油中混入气体,保证供油计量的准确度。在常态下,供油系统是不能有气体存在的, 但当油罐中的底阀变形、被异物卡住封闭不严时,或安装新机第一次出油时,油管线内会存在气体,此时要求油气分离器能够把进入供油系统的气体分离出来。

2.分类

对油气分离器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按分离器的形状进行分类、按功能分类、按操作压力分类和按用途分类。

1)按分离器的形状分类

油气分离器按形状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立式分离器、卧式分离器和球形分离器。

立式分离器适用于处理含固体杂质较多的油气混合物,可在底部设置排污口以便于清除固体杂物,液面控制较容易,占用面积小。但是它的气液界面面积较小,集液部分原油中所含气泡不易析出,特别是高气油比时;它具有较重的甲板载荷,撬装比较困难。

卧式分离器中气体流向与液滴沉降方向互相垂直,液滴易于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气液界面面积较大,原油中所含气泡易于上升至气相空间,有利于处理起泡的原油;相同直径时,卧式分离器比立式分离器有较大的允许气流速度,适用于处理气油比较大的流体;易于接管、撬装、搬运和维修;甲板载荷较低。其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较大,在处理含固体杂质较多的原油时,沿长度方向需要设几个排放口。

球形分离器的特点是承压能力较好,但是防止液体水击现象的能力较差,在制造上有困难。

2)按功能分类

按功能油气分离器可分成二相分离器和三相分离器。三种外形的分离器都可实现二相分离和三相分离。在二相分离装置中,气体从液体分离出来,气体和液体分别排出。在三相分离中,油井液体分离成气、油及水并分别排出。

3)按操作压力分类

油气分离器可在高至28.123―35.154MPa的压力范围内工作,绝大多数油气分离器则在O.1406--10.5465MPa压力范围内工作,所以油气分离器可分为高压分离器、中压分离器和低压分离器。

4)按用途分类

油气分离器按用途可分为试井分离器、生产分离器、低温分离器、计量分离器、泡沫分离器、高架分离器及多级分离器等。

3.技术进展

国外油气水分离器主要也有立式、卧式和环形三种型式,每种均可设计成双相(气、液)和三相(油、气、水)操作。国外油气工程实际使用的油气分离器,直径范围约为500--4000毫米,长度(或高度)为2000--2500毫米,工作压力可达350公斤力/厘米2。

目前,国外分离器制造厂商在不断改进常规油气分离器的同时,还在研究新的油气分离机制,着眼于利用气流的内能来提高分离效率,有效地缩短了分离时间和抑制了泡沫的发生,使设备尺寸和重量大为减小。

三、小结

针对本文所涉及的油气集输专用设备,它是工艺流程的基础。它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更高效、更节能降耗、经济效益更高方向,具体以中国的西部和海域地区发展。作为油田建设的设计单位应该认真总结高效快速发展石油工业的经验,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发展新的先进技术,提高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另外,在海洋石油海上钻井方面,应该特别注意降低设备等材料的成本。总之,石油人应当通过不断地研究设计、经济对比、设备优化等措施,来设计出更高效更经济的油气集输专用设备,再创油气集输设备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黄燕京、唐悦影.油气集输主要专用设备的发展与现状.华北石油设计,2003年第2 期,第27―29页

第6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一、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在讲解纯碱的制取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20世纪4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数年艰苦奋斗,侯德榜终于在苏尔维法的基础上经改进和创新,将制氨与制碱联合起来,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

二、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C60,如在讲原子、分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STM操纵,用原子绘出了祖国地图,用原子书写了“中国”,用分子绘画分子小人,运用C60和分子组合出纳米算盘、纳米锁和纳米钥匙,运用分子材料构造分子机械;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结晶牛夷岛素,在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开始了;我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发射了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三、进行趣味渗透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玩,所以教学中要努力增强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如在讲解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时,让学生做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同学们看到了铜树一定很惊奇、欣喜,很有兴致,这个时候抓住时机向同学们讲解我们的祖先在西汉时期就发现了这个反应,到了宋初,将这一反应运用于生产.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运用,是湿法冶金的先驱.通过这样的讲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挖掘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

化学教学中涉及民族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挖掘所含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将它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用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对于文字的记录、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意义.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如宣纸、绘画、书法等少不了它,国内外闻名,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比中国整整迟了一千年.

第7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工业革命;胶合板;塑料;工业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05-1

“机器生产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工业产品是现代社会消费的主要对象。”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新技术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突破与创新,带给设计师们更大的挑战,从而在工业设计上也带来了不断的变化。在技术上,新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设计的面貌,工业设计本身就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变化而产生的,工业设计与新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密切相关的,根本无法分开。在选材上,材料不但直接对造型的效果产生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工艺乃至整个设计作品。不同材料有着不同的加工方法和不同形态,也就是要根据新材料的性能进行适合的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这对工业设计的演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子技术的革命。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引起了20世纪60―70年代急速的小型化浪潮,使许多产品能以很小的尺寸来完成其先前的功能,这样设计师在产品外观上就有了更多的变化余地。由于电子线路的功能是看不见的,并没有天赋的形式,人们无法仅从外观上判断电子产品的内部功能,因此,“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在电子时代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了。这些都给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课题。

王受之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从电灯的发展来看本世纪的技术发展。从爱迪生发明电灯以来,电灯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革命化的历程:从早期的白炽灯发展到日光灯,60年代出现了氦灯,这是一种技术上完全不同的新光源,从而引发了灯具设计革命。”这一技术的出现和这一材料的发现使工业设计史上出现电灯,并且随之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节能灯、LED灯、日光灯和霓虹灯等。

从1760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蒸汽机以及纺纱机,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材料上出现了钢和钢筋混泥土。从而广泛应用于设计坚固的工业设计中。

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合成树脂、胶合板这一新型材料,以及热压成型这一新技术,产生新的椅子形态。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形成了胶合板椅工业设计产品。这种材料不仅价格低廉并且很容易达成批量的大规模生产,而且舒适度相当高,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技术革新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电视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早期设计者是把电视机作为代替传统壁炉的东西,即整个家庭的中心。而20世纪80年代微型便携式电视机的设计者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电视机的,即把它作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这预示着一种个人的而不是共享的体验。这种变化有赖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中微芯片和新型的扁平屏幕使微型化成为可能。另外,个人计算机、录像机、因特网等现代科技的结晶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个人的活动。

但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技术发展,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给家具造型带来新的生命。在20世纪中期塑料的出现及应用完全打破了传统家具造型,改变而且充实了设计师的创新思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材料和工艺上的革新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新型塑料多样化的鲜明色彩和成形工艺上的灵活性,使许多产品呈现出新颖的形式和颜色,与先前标准化的金属表面处理和工业化形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科技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在1980年傲胜公司出现了一种新型按摩椅,这种椅子不仅可以供人们坐着休息,还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带着各种高科技功能,使消费者在经过长时间压抑的工作及长时间的不运动后,来放松人们疲惫的身心和四肢。并且还采用了皮革的材料设计它的外部,使人们坐着时更加柔软舒适并且十分耐用。

结论:从历史角度来看,新材料、新技术与工业设计密切相关,每一次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都带给设计师们更大的挑战,新的技术材料往往会带来工业设计新的革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8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81-02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为了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水平,教育部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中设立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1]。《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提取,纯化。该课程包含了多种药物分离方法,并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的分离原理、影响因素、操作设备。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制药分离方法,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为将来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科研理论基础[2]。因此,探讨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本科《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校使用的是李淑芬主编的《制药分离工程》教材,共有15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工业的三大分类: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以及中药制药;后面14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14种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每一章内容着重介绍一种制药分离方法,内容丰富且详尽。尽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很多,但课时量却很少,只有32学时,这就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不能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传递信息快,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播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还能播放一些音乐和视频等,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使学生劳逸结合;但是,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弊端,例如由于播放速度快,有些学生就会漏掉一些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刻。板书是传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用粉笔把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一堂课45分钟,教师光板书花费的时间就占用了很多,那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所剩无几,这种纯板书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已被淘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量却少,因此任课教师大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与板书的结合。这样,就导致了课程进度快,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好,降低了学习效率。

3.缺少试验操作。《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制药分离方法,分离原理,操作步骤。该课程的学习只有理论课,却没有安排试验课。学生学习这些操作方法只能从书本、多媒体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这样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二、我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意境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才能对教学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还要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式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重难点突出。《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较多,除了绪论外,其余每章都是讲授一种制药分离方法,教师要根据每章节具体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例如讲授第3章液液萃取,首先详细讲授液液萃取的概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液液萃取过程示意图,重点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简单讲授几种典型的萃取设备,例如分级接触式萃取设备,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首先简要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有个总体的认识;重点讲授超临界流体、萃取剂CO2以及超临界萃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简单讲授降压法、变温法和恒温恒压吸附法超临界萃取工艺,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7章精馏技术,首先简要介绍精馏技术的概念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点讲授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和分子蒸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工艺,并简要对比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应用在制药领域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8章膜分离,首先简要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简单对比对称膜和非对称膜的特点,详细介绍非对称膜结构优点;简单对比微滤、超滤、反渗透和纳滤这几种膜过滤过程特点,详细介绍超滤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的基本特性;重点讲授超滤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以及浓差极化造成的危害和减少浓差极化的措施;最后简单介绍膜的污染和清洗。讲授第10章离子交换,首先简要介绍离子交换的概念,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以及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介绍离子交换的机理,重点讲授道南理论;详细介绍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步骤;最后简单介绍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讲授第12章结晶过程,首先简要介绍晶体的概念,结构与特性以及晶体的粒度分布;详细介绍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和介稳区;重点介绍结晶过程的动力学以及晶体生长机理,最后简单介绍结晶过程和设备。

3.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试验结合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课程可以把一些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讲授清楚,但是无法取代试验操作的重要性;试验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理论课和试验操作要相辅相成,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进行试验操作,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试验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试验操作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一定的试验操作基础[3]。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制药厂,让学生了解工厂是如何操作这些仪器设备的,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进行见习,通过实际操作仪器设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在当今科技知识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与时俱进;教师不要固定于已有的教学模式,要经常和同行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充分备好课,这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让学生实事求是指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法;教师要经常听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亮点,完善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去图书馆或网络上下载一些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5.改革考试制度。传统的课程考试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考试可由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知识占40%,试验操作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情况。这三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从理论知识到试验操作,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本文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试验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白鹏.制药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第9篇:化学工艺发展史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学习兴趣是带有感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学习的实际动力。而新奇的特别是引起学生注意和好奇心的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类化学问题可以形成并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类问题包括源自生活的化学问题,例如燃烧和灭火的问题,生活中酸碱盐的应用问题,易燃易爆物知识等,学生往往因为解决这一类化学问题而发现化学学习内容能够提高自己生活质量、能服务于自己未来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学兴趣;涉及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问题,例如牛奶中的三聚氰胺问题,新能源氢气的开发和使用问题等等,使学生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体验,让学生通过问题和科学发展前沿接触,使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冲动和献身科学的欲望,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跨学科的问题,例如用化学知识解释于谦的《石灰吟》,用物理知识解释溶液的导电性,用生物知识解决营养素问题,学生在触类旁通的心境下克服学习困难,有效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能加强学生的自信,形成学习的兴趣。

二、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技能

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使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必需,也是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初中化学课程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化学问题在巩固和应用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解决化学问题过程,学生不但应用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能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例如,在解决物质用途的问题,学生必然要由物质的性质作为解决突破口,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强化。其次,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初步学习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零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间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已有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在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学生要将已有知识和问题情境建立有效联系,寻找所获信息与自己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已有信息,将知识进行迁移,充分提高知识获取效率。

三、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有关实验活动,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化学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化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让他们体验到的就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化学问题创设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化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缩短与化学问题的心理距离,并伴随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例如解决霍夫曼教授在屠狗洞遇到二氧化碳相关性质问题,使学生充满了对二氧化碳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迫切的想用科学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其次,活动型化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活动型化学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展开,充分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分享科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前,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化学问题可以通过直接的内容呈现,或者信息的提供和问题的背景创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利用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钢铁工业的发展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能源知识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利用物质的构成和微粒的运动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利用防火和自救、易燃易爆物知识进行安全教育等。

五、评价与促进学生的学习

化学问题不仅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化学问题由于是学生主动解决的,它促进学生发现化学学习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调整,得以进一步发展。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因为达到老师、家长的帮助而得到发展。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等真面评价,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弥补不足,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查和反思习惯,进而克服化学学习中的障碍,促进学习的进步。

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审视有效化学问题的设置,要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特征、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综合考虑。要充分体现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情境性原则,4.活动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