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第1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3-02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展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将是高技术、高智慧、高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人们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开拓领先的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意识活动来促成社会多种因素发生变化。创新正是这样一种意识活动,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能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开拓精神、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总之,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创新意识上,培养不安于现状的奋发向上的意识,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随着独生子女在中国的比例直线上升,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象越加严重。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由于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渴望。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智力型的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思维模式和思想的创新。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很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选择好就业收入高的专业,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的是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在学术上和现实中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学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努力从条件上保障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老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基础,首先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在当今社会已被认为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没有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努力建设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充满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建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树立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权威,学会对传统习俗与陋规的限制与约束进行反抗,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我们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通过积极的理性去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事物,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2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创新意识;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53-03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体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主力军,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意识已成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要坚持以大学生主体性为导向,突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的相关原则,并且建立和完善以大学生主体性为导向的创新意识培养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强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认为主体性是人本身的能动性规定,反映出人从自我出发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创新意识是一种精益求精、不安于现状的意识,是一种勇于尝试的开拓精神。主体性和创新意识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确立主体性地位是形成创新意识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主体性意识。创新教育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历史重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对于未来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激发主体性,培养高度的创新意识,为国家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奋斗,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

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新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实现教学相长,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3.加强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会创造一种积极的学风氛围,引导其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多出科研成果,从而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以后大学生就业增添了砝码。

二、加强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虽然大众已经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学校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求知精神;忽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重视创新实践活动。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机制、寻求正确的路径已成为当前教育者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机制则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创新意识培养原则。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原则对于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者必须要遵循和灵活掌握这些原则内容。

(一)主体与激励相结合

主体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用各种激励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正强化的信息反馈,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对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行刺激,促使其产生满足需要的欲望和冲动,这样就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的动力,让大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受教育者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新的想法、观点不会自发地产生,一方面源自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更有赖于社会实践。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多次反复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在实践中既激发了创新的兴趣,获取了新的认识,又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得观点和认识的正确性,进而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和成熟。

(三)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对大学生创新过程与成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定,使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同时教育者要积极参与整个创新过程,并把评价的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认识,从而给大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新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对大学生的创新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并且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指导性建议,才能使大学生了解其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才能更有效激发其动力,并且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同时,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主动了解并且指导其创新实践活动过程。

三、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机制

形成持续发展的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的长效培养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国家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施行新的政策,而且高校要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实行创新教育。这个机制要求国家和高校共同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自主精神,并以此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严重的思维标准化的现象,这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起到阻碍作用。因此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国家要积极进行改革,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创新意识的社会文化环境。

1.转变社会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的教育理念亟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高校进行有效地改革,树立起既要注重传统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创新教育的大学生成才模式的新观念。

2.将创新教育融入国民教育

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基本不包含正式的创新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有效整合高校现有的各种创新教育资源,将创新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当中,从体制上保证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高校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高校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自主地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寻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1.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周广礼教授指出:“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以教学管理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首先要实施民主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学生质疑争辩、自由互动讨论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思维的发散、自主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可以引发“头脑风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知识创新实践活动。对此,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的专业实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改革课程结构,转变学习方式

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优化课程体系,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各种课程交叉学习,相互渗透,这种课程打破传了统领域局限,其内容都是新颖的、综合性、交叉性的,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开设逻辑学等思维训练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的训练,教授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大学生学会逆向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等,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思维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型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理论培训,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并且高校要认真执行聘任制度,积极引进创新教育方面高素质的教师,使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只有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教育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完善高校评价机制,鼓励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教育者和教育机构惯用整齐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轨道上来,而很少给学生留出创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评价的重心向创新意识倾斜,都应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目标,使评价体系体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导向和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要从考查学生对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方向转移到考查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强弱、道德素质高低的轨道上来。

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不能只重视学业成绩,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应作为评价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科学严谨地对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评价。同时,要将指导与评价有机结合,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在学生评价的模式上,不仅需要教师的评价,还需要学生积极自主的自我评价。只有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善于分析自己的活动,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四)建立健全创新意识培养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应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创新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设立专项大学生创新基金,同时也可以寻求社会资金的投入与赞助;另一方面也要多方面培育创新实践基地。学校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扩展学生的创新实践的空间,企业、公益机构、基层社区、政府部门等,都是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实践基地。通过高校的保障措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还需要由相应的激励制度来保障,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创新意识培养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上,对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进行奖励的制度。高校可以将创新意识培养的激励机制与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等进行挂钩;对具有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这些措施都有益于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因此构建学校对学生的全面激励创新机制,是高校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彭远威.主体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162-164.

[2]刘述进,郭延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3):82.

[3]赵欣.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探索[J].教书育人,2000(4):4-6.

[4]谢志远,刘元禄.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第3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 教学 创新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未来国家的发展要靠他们,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是我们这代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这个民族才有发展,这个国家才会有未来,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学校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发现的能力,而创新意识是科研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一定让其具备何种专业的能力,主要是对学生文化底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综合来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而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来源都是不断创新而来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是生理和心理都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对人生和社会上的事物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去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可塑性很强,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分层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针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开放式教学就是一种针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打破常规,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重视学生个性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只做相关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了传统把受教育者作为工具来培养的观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所在。

构建一个平等的课堂和良好的气氛,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前提。传统课堂都是教师在讲,忽视学生的接受理解情况。开放式课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全平等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因此,对于市场营销课堂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将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有了基本的理解,然后通过一些例子和习题,和学生一起探讨,是探讨,而不是泛泛的讲授,要走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坐在一起探讨问题,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再是那么陌生,不再那么“畏惧”教师。例如,教师在布置完课后任务,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了解每个人是否对本堂知识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再进行单独讲解,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解答,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再创造问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如能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结果会更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些现代技术早已经进入到了教育领域,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教育课堂的一大发展。多媒体是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可以对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的一种教育手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例如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销售成功的案例和一些名家大师的讲座,让学生学习市场营销中的各种技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分层合作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材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课外辅导,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等分层,从而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师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是针对个体差异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由于成长环境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造成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分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如果还是采取以前应试教育“一刀切”的模式,就会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不利于其成长和知识的学习,如能合理的分层对待,就会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被重视的感觉,增强其对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

1. 教学对象分层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学习态度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层。例如,将求知欲强,性格开朗,对销售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编为A组;将学习态度较好,但基础知识不牢固,需要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的学生分为B组;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培养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了,既方便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2. 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个体,就行适合个体不同的分层。上文提到可以将学生分为AB两组,对于A组学生可以要求较高,在掌握了教材上基础知识后,可以要求其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等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提高;而对于B组学生来讲,教师注意督促其掌握教材要求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一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其基础知识较差,教师主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3. 分层评价学生

分层教育模式在评价学生方面也要求教师进行分层评价。根据AB两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分层评价。一张一百分的试卷,B组学生得八十分以上,教师就要给予鼓励,给予肯定的评价,相对于B组学生,教师对A组学生的要求就要高一些,甚至要求其满分。

另外,分层评价的另外一层含义教师也要重视,即不单单重视试卷分数,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让试卷分数成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不仅避免了考试中抄袭的现象,也增强了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

(三)情景教学

每个学科都存在一些比较枯燥无味,对于学生来讲只能死记硬背的知识,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没有积极性。

教师针对这些部分的知识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以表演的形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学生在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当学生再遇到这个问题时就能够回想起当时课堂上的情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市场营销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出一件商品,让一个学生扮演顾客,另一个学生根据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对商品进行销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将此部分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记忆,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蕙兰.关于提高高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2009

[2]李高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J].2010

[3]刘小慧.开放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J].成才之路,2008

[4]王大军.分层教学模式是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必经之路[J].陕西教育,2008

第4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计划

作者简介:龙激波(1971-),男,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阮芳(1981-),女,湖北咸宁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湖南湘潭4111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尤其近十年以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科研创新活动的选题与培养途径、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通过科研活动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大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这必然促使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能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也资助一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地方高校中开展的时间不长,从实验计划的实施方法与实施过程等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时间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由所处的学习阶段决定,由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本科四年学习中,第一学年主要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任务重,而且缺乏承担创新性实验项目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第四学年学生除了课程学习外,一类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另一类学生则寻找就业机会。第二、三学年学生处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的阶段。2008年湘潭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立项资助创新性实验的高校之后,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实践。从各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在第二、三学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最佳时间段,项目实施时间以两年较为合适。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

目前项目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指导老师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确定题目时既要考虑项目是否适合本科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又要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步骤的可行性,还要考虑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合适。

指导老师选题一般受老师科研水平和科研方向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与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不是以得到具体的科研成果为目的,选题时应把自主性、可行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脱离本科生实际能力的尖端和前沿性课题。有的指导教师不是从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甚至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和视野的局限,当老师给出一些这样的创新题目时,学生往往对这些项目没有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虽然结题时成果累累,甚至获得大学生创新大奖,但大学生对研究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自己所做的创新研究工作。这类项目选题过难或者偏离本专业知识,超出了本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即便最终完成项目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成功,影响了创新项目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学生自主选题时,由于其自身知识的积累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很难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很难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自己所学专业理论水平的联系,不但使选题的创新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也降低了立项的几率。即使项目立项,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指导老师可以把握项目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可以从学生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综合运用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实施中,选题时以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建筑节能技术中的一些问题,如解决夏热冬冷地区节能通风墙体的结构设计问题、热湿传递作用下竹材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室内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都容易理解,而且可利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利用本科阶段实验技术与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项目与实际工程联系可充分调动学生在项目创新研究整个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方式

近期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组成员大多是在项目申报时临时组织起来的,部分学生申报科技课题是凭当时的热情,把科技项目当做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没有当做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申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搞创新活动很耽误时间,挂了科不值,申报后也缺乏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耐心,不能完整和系统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应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以及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参与创新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训练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因此,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包括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指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自学方法、坚持锲而不舍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自学策略和能力等。在项目研究开展之前必须要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效地收集有关科研成果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在别人的起点上开展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根据项目研究进度和内容提出大学生创新项目各阶段的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较强意识;熟练掌握互联网网络及各种计算机检索系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图书资料的分类系统、国际专利分类法、一些重要的检索刊物和工具书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方法;准确地识别信息的意义和重要程度,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富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见解、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进程中建立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重视发现疑问的教育环境。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找不到问题”也往往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缺乏毅力的常见原因。及时对学生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特别是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浪费宝贵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真正有所思考,科研创新能力真正有所提高。

四、项目指导老师的有效性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一般从项目选题开始到完成给予全程指导,以求通过创新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没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将很难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老师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表现为三种状况:首先,教师大多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而且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原本已经十分繁重,因此,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其次,指导老师虽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经历,有些老师是从高校学习直接进入高校教书,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很难把知识转化成科研创新能力。再次,有的指导老师不是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水平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使学生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感到茫然无措,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兴趣和毅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作用也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老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老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为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作用,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重要地位,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中。同时,改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单一老师指导的现状,根据专业特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现状等因素,建立指导老师团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2]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3]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105.

[4]曾兴雯,赵树凯,赵韩强,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第5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一、氛围营造,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等待老师提出问题,跟着老师的问题一步步走下去,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便有些想法,也不敢向老师提出来。究其缘由,还是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所谓的“师道尊严”放不下,怕学生任意的提问影响自己的形象,扰乱正常的预设的教学程序。因此,教师总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领着学生在自己预先铺设的平坦的教学道路上前行,顺顺当当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学生就变成一个个机械的群众演员,按照教师预先编写好的剧本戏路按部就班地演下去,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即使个别原本有个性的孩子有疑问也不想问、不敢问了。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问题意识的种子――好奇心。他们遇到新奇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萌发的优良环境――自由发问的氛围。

我们要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平等自由的对话,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不怕说错话,敢于讲真话,说出心里话。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有些孩子生性胆小,在家长面前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在老师面前更加拘谨,怕说错话,怕被老师批评,因此,教师对这些孩子更要有耐心、有信心,让他们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并不断给予鼓励,给他们以时机,逐渐培养他们说话的胆量和提问的信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平等对话的氛围一旦形成,孩子们的提问会源源不断,问题意识定能不断增强。

二、情境创设,使学生想要提问

学生想不想问,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趣且有效的情境设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有问题要问。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小明和小军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的家都和学校在同一直路上,小明家到学校有500米,小军家到学校800米。根据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谁的家离学校近,近多少米?”有的学生提出:“小军家和小明家相隔多远?”其实这是我故意设计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小明家和小军家可能各在学校的两边,也可能都在学校的同一边,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有问题要问,都想要提问。这样,他们不但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也很快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由此,他们自己提问的意识、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情境中自发形成。

三、诱导启发,使学生懂得提问

学生一旦把你当朋友看待,就什么也不怕了,就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敢问。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敢于提问,这是好事,但是此时我们要把握好分寸,因势利导。我们对学生要正确地诱导启发,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使他们学会提问的方法,懂得如何有效地发问。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带来月历,上课时观察各自带来的月历,说说有什么发现,有调皮的学生说:“为什么我的月历只有一张?”“为什么我的月历比他的张数多?”我发现有学生不着边际的发问,浪费学习时间,于是就提醒学生观察自己月历中的数据,并向其他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别人来回答。“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一年总共有多少天?”……学生在明确的导向下陆陆续续提出了一连串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我们在启发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从图形上、文字中通过观察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我们应要求学生提问时要围绕话题中心,紧扣主题,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提问,不着边际。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提问向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评价激励,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评价,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置可否,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当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提问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一些勇于提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每堂课中提问的次数进行记录,比一比谁提问的次数多,评一评谁提出的问题好,有价值。

我们还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记录每堂课提问题的次数,并记录下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每周一次集中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出“每周之星”“提问专家”等荣誉称号,以此激励学生们的提问意识,使得他们乐于提问,不断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第6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一、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缺少创新的教学观念

当今,有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然落后,一味的向学生能够灌输理论知识,缺少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未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意识不强,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就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任课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缺少创新的教学观念,导致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意识不强,缺少手动能力。

2、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缺少学习热情和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比较复杂、繁琐,很多学生一旦接接触到复杂的知识,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一旦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请教老师,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不愿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就退缩。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失去了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学生缺少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很多学校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另外再加上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播,导致学生缺少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实际上,计算机教学就是一门实践课程,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外,还要多安排一些上机实践课程。

4、任课教师素质不高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所以,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这样对于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才会给出完善的回答。但是,从目前的计算机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他们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对于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含糊不清,未能给出准确的回答,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水平一定会阻碍计算机教学整体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策略

1、从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传授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掌握,督促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流程之后,利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来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办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可以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师生互动中,许多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幻灯片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形式来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最后评选出冠军小组,这样学生从以前的老师要我学改成了我要自己学的观念,在完成任务中不仅增加了团队意识,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2、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勇敢发表自己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把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结束语

第7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1992年的会计改革。在2006年会计改革之前的会计教学中,基本上是与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适应的,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施行后,结束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甚至“两张皮”的历史,与之相适应会计教学也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与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

新会计准则体系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新会计准则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上市公司则影响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利润分配的核算,并将对不同板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对税收的影响看,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确认、计量的原则及方法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业务上,有的扩大了,有的缩小了,从而对税务干部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量。因此,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会计教学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和更新,以新会计准则实施为契机,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会计业的影响,要求加快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无论是上市公司、一般企业的财会人员、审计人员、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从业人员,还是相关监管机构以及报表使用者,都应该以新会计准则为准绳进行职业判断,必然要求会计业界整体执业水平的提升。新会计准则有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不仅数量倍增,而且许多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有所变化或复杂化,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形成和财务软件的升级。财会人员必须加紧学习和“充电”才能适应,才能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否则将会被淘汰。即使你是公司的财务主管和财务独立董事,如果不能清晰理解新会计准则,也会影响他们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纳税情况的判断。新会计准则运行后,企业在招聘新的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在录用从业人员时,也会以新的标准来衡量各类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素质。可以预料,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就业迎来春天,给毕业生带来良好的机遇。这些都要求会计教学内容加快更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会计人才。

二、以新会计准则为蓝本,全面、系统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新会计准则为蓝本组织教学,但并不是对新会计准则照抄、照搬,会计教学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更新会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将新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传递创新信息

新会计准则引入的许多新观念、新思维,正在影响或改变着原有的会计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向导。一方面,会计课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准则,以新准则的要求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加快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新准则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把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作为提升会计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吸收他人对新会计准则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会计教学中全面反映基本准则的变化,从会计准则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创新性。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将新旧会计准则比较,要把新基本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变化全面反映或讲授出来。

(三)系统阐述新具体准则的新概念、新方法,通过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

新具体准则使用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并对一些经济业务重新定位,这些内容在会计专业编写的新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案中要得以充分反映。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的重大变化;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更加严格,减值损失的转回受到限制;金融资产的核算更加系统和全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注重商业实质;债务重组的定义更加严谨,会计处理更加务实;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有较多限制;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无形资产概念与会计处理的突破;生物资产准则对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统一规范;股份支付准则明确了对职工的股权激励;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财务报表列示的项目发生变化,编制要求更加明晰;公允价值的应用;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货币时间价值得到体现;对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做出专门规定等等。新具体准则蕴含的信息量之大,足以体现此次会计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教师在授课中,应透彻分析新准则改革的合理性,并根据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接受情况,把握重点、难点,有理有例,详略适度。

(四)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设计的账务处理方法贯彻到企业会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其创新热情

应用指南对每项新具体准则的诠释既简练,又突出了重点。应用指南上列示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与原企业会计科目相比,在科目名称上做了部分调整,在数量上也有增减,科目分类中增加了共同类会计科目,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要求,使人耳目一新。一张新会计科目表在手,就可以浏览各类企业的全部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克服了原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同行业会计科目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便于通晓的缺陷,有利于会计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应用指南的实用性很强,为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仿真模拟和全真模拟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教学方法更新上,应革除“满堂灌”的弊端,减轻课内、强化课外,加强实践环节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激活创新热情。

三、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将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系统化、常态化

按照新准则体系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新准则划分为确认计量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报告与披露准则等几大部分。这些内容涉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会计理论专题、金融会计、证券会计、国际会计、税法、会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如何将新准则体系的丰富内容分门别类地纳入不同课程讲授,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与重复内容,并使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不增加课堂讲授时数,甚至在原来基础上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树立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会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配置,促进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二)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改系统工程

与新会计准则相适应,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院、系的管理与培养模式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进行,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面统筹,减少重复,协调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使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教改系统工程,实现常态化。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操作性课程的分量,提高学生的创新工作能力

鉴于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依据新准则,及时更新财务软件,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的实用账、证、表、卡及其它实用资料,加大各项实验的投入,积极拓展实习的种类和实验的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单位会计制度设计实验,并保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把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起来,顺利实现由仿真模拟向全真模拟的转化。

(四)正确处理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适时修订的动态性的关系

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源于企业经济业务和创新活动的日新月异。会计作为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项管理活动,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改革。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内容的修改和增添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在会计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处理好相对稳定性与适时修订的关系,形成动态的系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五)新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前瞻性,既考虑会计的国际趋同化需要又不失中国特色

新会计准则在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又结合我国实际,保留了一定的差异,显出中国特色的成分。新课程体系设置也应具有前瞻性,既要反映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有特色课程,能够引领会计实务。

新会计准则不仅影响会计理论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会计实务处理方法,从而使原来教学中应用的许多案例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新准则的施行而废止,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投入大量精力调研、收集新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实务新案例,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会计学科的特色。

四、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促进创新型社会系统工程建设

第8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实验课 实践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15

Abstract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an essential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often affects the image of the right hemisphere of our brain control of innovative thinking, practice the lack of operational opportunities, wi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y.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s also a necessary measure for students to be specific, practical and profound in classroom knowledge. Only after the actual operation, knowledge can "live", for this, we should try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n order to help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 experiment;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new teaching

1 大学生上实验课的现状

以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医学学科为例,①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很重要,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实验课上依旧有近一半的学生未能尽全力学习,遇到不想上的实验课,只有一半的学生坚定不会逃课。在动手操作机会上,一半的同学认为不多,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没有机会。在实验课上,不少学生无法做到专心听讲。实验课后,也仅仅有少部分人愿意尝试进一步的实验操作。且学校实验课设备材料不全,也是学生反映实验课无法良好开展的原因之一。

2 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作用

2.1 实践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

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如今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具有高学历的人会逐渐增多,然而社会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就需要创新带动生产,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没有实践创新能力,单单具备书本知识,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没有实践,就无法检验真理;没有创新,就无法取得进步。

2.2 实践操作带来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创新带来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实践操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使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知道大脑左右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发现,形象思维主要由大脑右半球负责,发明创造与右半球功能密切相关。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处理数学和逻辑排列。右半球负责音乐、美术和空间辨识。然而,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左半球,因此若要提高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可通过多活动左手左脚左边身体来实现。这说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它可以提升右半球的使用灵活度。达尔文曾说“用进废退”,就是这个意思。右半球负责发明创新,通过实践操作,在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知识也因为左右大脑交替使用而更加深刻地被记忆。

3 如何发挥实验课对实践创新的作用

3.1 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掌握基础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

知识是学生可以完整进行试验操作的基础。如果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在实验过程中是无法清楚知道实验步骤的,不知道下一步需要什么药剂,常常是实验进行到一半便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知识掌握不牢固,也会导致实验进展缓慢,使一堂实验课完全满足不了一个小实验的时间要求。知识掌握不牢固,有时不单会延缓实验进程,有时往往实验中的一个操作失误,带来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要使实验课发挥作用,并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第一步便是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牢牢掌握。

3.2 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良好、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凡是基层教学组织比较健全、教研活动比较活跃、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就会接受得比较快、理解得比较深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和推广就会更深入。②例如,以高等医学院校大学实验课两种模式进行对比。第一种是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实验课上重新讲授一遍理论知识后,便直接由老师拿取标本进行讲解。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但这只是短时记忆,与单纯理论讲授差别不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学生无法直接接触标本,使之失去了实践操作的机会,此时实验课已经失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义。另一种新型改良的方法,是老师几乎不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分组学习标本知识,再交叉小组成员拿取标本讲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开展。老师在各组交换讲解完毕后,才会进行总结式标本讲解。某一堂医学解剖实验课的内容演示如下:

第一步:分组

以小班30人例。将班级同学按学号或者其他条件分为几组,每个组观察的标本不一样。如1至5号同学观察肩胛骨,6至10号同学观察肱骨,11至15号同学观察桡骨,16至20号同学观察髋骨,21至25号同学观察股骨,26至30号同学观察骶骨。一共分成6组。各组内部相互合作拿着课本对照标本,记下本小组任务骨骼的各个结构。

第二步:小组交叉进行标本讲解

各个小组交叉结合进行讲解。如1号、6号、11号、16号、21号与26进行组合,2号、7号、12号、17号、22号与27号组合,3号、8号、13号、18号、23号与28号结合等等,重新分为五个小组。这时每个小组每个人学到的知识都不同,可以进行互相教授。1号讲解肩胛骨,6号讲解肱骨,11号讲解桡骨等等。这个讲解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很了解标本结构与功能。所以经过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标本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空间设想能力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老师拿取标本总结式讲解

经过两分组交叉讲解之后,同学们对标本的认识已经很深刻了,但是学生讲解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与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系统讲解,完善同学们大脑中对标本的框架图,并且点出同学们讲解时没有提及的重要知识点,将知识点梳理一遍。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印象。

3.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适当

一些高校仍未能意识到实验课的作用,往往在教学中理论课的学时总是大于实验课。老师讲得多,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机会少。我们既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又需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授理论知识之后,就应当上实验课,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实验课中,可以直观看到“知识”的原貌,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只有在这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进行实践操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验课所占比例一定要适当,既不能太多,以免让学生失去学习基础操作知识的机会,也不能太少,以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3.4 定期举办校级或院级医学实践创新操作比赛

实践创新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入学半年后对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这样选拔的成员所组建的团队相对稳定和团结,在团队内形成“以老带新”的格局,有经验的老生带领新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形成梯队建设,是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场所。③在比赛中会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的心理建设不稳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现场创新应变能力不够,往往无法正常发挥,更不必说超常发挥。只有不断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锻炼自己,才能在将来治病救人时,在手术台上能够牢牢掌控救治现场走向。

4 结语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计划,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力举措,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④经过如此改良的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这一切都能锻炼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实践基础。

注释

① 彭睿.唐诗涵.陈诗琦.高等医学院校实验课学生上课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2059-2061.

② 张雁平.胡野.教学创新导向的高职主题教研活动体系构建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5-9.

第9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3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人才的竞争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流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围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作为培养中医人才基地和摇篮的中医院校,具有培养中医创新人才、传承中医文化和服务社会等多种特征,在中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中医院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综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提倡素质教育走进中医院校传统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各高校不断推行及实践,高等中医院校因其本身文化特征,依然沿袭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知识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调,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不善于课后的思考,参与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较低[2]。大多数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获取更高文凭和相关证书上,“灌输式”学习模式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中医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造成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动力、激情缺乏,创新思维束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注重开发大学生的身心潜能,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相契合。大学生始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体,这一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彰显自我、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舞台,将创新元素融入到传统教育模式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并把这种创新意识强化。因此,在素质教育模式下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等中医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实际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大学生提供科研平台

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向之一,以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式开展的大学生自主科学研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4]。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创新平台,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研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传统中医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对中医学科研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项目对大学生而言是大型实践性过程,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外创新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创新活动,因此,借助这一项目提供的科研平台进行科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国家对创新项目的投入上存在支助数量和资金不足,政府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扶持力度的弱小,再加上国家资金链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备欠缺,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得到延续性完成,这些限制条件就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学校需拓展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校外加强与产业的联合,充分发挥课外科研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到广阔的社会环境,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辅助作用,让大学生体验到从事科学创新工作带来的乐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内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发,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这一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全力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在相应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查阅中英文文献、阅读文献、撰写综述等等,通过基本的文献掌握,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向,并提出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创新点。教师利用科研实验机会为学生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在这一系列的培训中,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保障[5]。目前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灌输性教学方式,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大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中医院校中医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中医现代化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6]。因此,可将中医现代化这一理念运用于中医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讲授传统的书本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进展及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见解与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可尝试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课堂学习的核心,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通过采用文字或动画方式对病例进行展示,鼓励大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在分析和研究病例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更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临床思维能力。“问题式教学法”鼓励大学生提问,促进大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倡导大学生多思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发掘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结语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国粹之一,因受现代医学冲击和自身创新不足的限制,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和科研平台、教学模式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素质教育观念、创建创新科研平台、改革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将传统中医和中医药创新这一理念相结合,勇于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这对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琼.论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6):33-34.

[2]蒋西艳.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6):31-32.

[3]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7-88.

[4]吕朴,崔冉亮,戎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1-486.

[5]王惠群,杨大刚.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导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38-13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