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丰富的民俗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现阶段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在高度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的潮流中,艺术设计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现代艺术设计中表现浮夸、内容没有营养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情况下,将民俗元素充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找回艺术设计的初衷,并通过与民俗元素的结合,给现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

艺术设计;民俗元素;应用

民俗艺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生活文化,包括了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俗习惯等文化,民俗文化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民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不断地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民俗元素就是适合应用于艺术设计中能用图案、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化,现如今民俗元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艺术设计当中,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艺术设计节奏快、忽略传统文化的现状。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艺术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文化,民俗则是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去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进程。笔者在下文分析了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并就其应用提出几点看法。

一、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民俗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设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人设计工具到现阶段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设计,而在设计过程中,民俗文化则是影响人们设计活动最深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实体物质上的绘画中,大多都是涉及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民俗服装、民间建筑等,而一些剪纸、年画等民俗画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已经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南北方的建筑设计因为民俗文化的不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构建出了诸如北京四合院、南方吊脚楼、云南一颗星等设计形式多样的建筑,这些民族文化演变出来的艺术设计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这种寄予人们精神愿望的艺术加工方法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十分相符。

2.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像民俗文化中的民俗观念和民俗行为等,我们在艺术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就像在川菜馆中我们不能一股脑的将一些其他地区风格的设计融入其中,让人感觉驴唇不对马嘴,从而不被人接受。民俗观念和民俗行为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信仰、观念,增加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作品。就拿民俗信仰来讲,我国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崇拜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相应的仪式制度等,其信仰对象有对祖先的、有对神的,由此产生了很多民俗活动,由此产生的门神、十二生肖等物化形象,都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是信仰的方式,通过营造情境产生心理暗示的方式也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民俗元素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涉及到了服装、建筑、工艺品等各个行业,笔者就其应用展开论述:

1.民俗文化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很注重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在高楼林立的建筑中融入民俗元素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各地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经过时代传播演化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很多古代建筑中门口一般雕塑门神、石狮子;还有一些古代建筑的飞檐式外形、房梁上雕刻的龙凤、悬鱼、蝙蝠等;一些因为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而演化出来的竹楼、福建的土楼、甘肃河南等地黄土地区的横洞等,这些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元素,并通过这些民俗元素的融入,让整个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

2.在服装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我们以传统民族文化服装艺术为基础,将民俗文化延伸到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当中,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服装艺术设计中,民俗文化很容易给艺术设计带来灵感,而服装的形式有很能体现出各个时代的民俗特点,像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八九十年代的牛仔裤、21世纪的西服等,这种服装设计都蕴含着这个时代的民俗文化,民俗服饰既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到现如今的服装设计中,我们往往会讲一些民俗吉祥物添加到服装之上,像龙、凤、福禄寿等文字,还有一些过年过节的服装,也非常受人们的欢迎,这些都是民俗文化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的很好例子。

3.工艺品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工艺品的设计在很多程度上收到民俗元素的影响,像陶塑、剪纸、木雕等,这些工艺品的设计总很多都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基本,蕴含了当地的信仰、生活习惯,蕴含着对平安、幸福等美好的向往,在现代工艺品的艺术设计当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让工艺品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加之现阶段我国不断地融入世界的舞台,一些蕴含中国当地民俗文化的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像山西的刺绣、陕西的剪纸等,都是供不应求,现如今一些旅游纪念品、民俗商品等大卖也体现出了将民俗元素融入现代工艺品艺术设计中的可行性,也反映了现代人们渴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讲,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将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做出有效的结合,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传统的民族文化重视不断加深,民俗元素会更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

作者:孟维康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若君.浅谈民俗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研究,2013,00:79-81.

[2]陶明珠.谈中国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34.

[3]王玮,凌继尧.中国民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5,02:60-65.

第2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二)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升华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底蕴的最好方式,也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东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23-124.

第3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民俗文化 发展价值

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我国民族的根源和文化的精髓所在,推动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学前教育界对于民俗文化的教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当时不健全的教育结构,没有完善的民俗文化课程体系,这些都导致了民俗文化课程的教育没有取得其应有的效果,甚至对儿童真善美三方面的追求也逐渐发生误导,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现阶段学前教育中民俗文化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 学前教育中民俗文化课程教育的含义

对于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中的民俗文化课程来说,就是为了将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悠久的民俗文化以简单的形式传递给儿童,为其以后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其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为主进行重点介绍,同时也要兼顾好其他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

针对于当下学前教育界的民俗文化课程来说,将传统的普适性知识和境遇性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其满足于当下儿童对于民俗文化知识的需要,并在教学方式中实行体验式的情景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故事、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接受民俗文化知识,并将知识进行深刻记忆,以至于在未来的生活中充分运用和传承,同时还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对于现阶段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内容来说,本文经过相关的总结分析,将其总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一) 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类

这类民俗文化课程主要是指以家庭、社会组织和宗教等集体形式存在于组织类型中的文化。它是以个人为主体,通过逐步的向外延伸,不断的发展到家庭、社会、宗教等其他组织之中去,主要包括传统的节日风俗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内容,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民俗文化类型。

(二) 物质民俗文化资源类

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辛苦劳作中积淀下来了丰富的物质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传统的农业、渔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算是一种常见的民俗文化类型。

(三) 口头语言民俗文化类

自从人类进化开始,身体语言就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身体语言也作为一种经典的民俗文化类型存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下许多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文明和发展。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其不健全的语言组织结构,有很多语言是用他们各自的身体来进行传达,因此,口头语言民俗文化的类型能够引起他们高度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

三、 民俗文化课程对于现阶段学前教育时期儿童的重要影响

学前教育时期的儿童,由于其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处于十分不健全的时期,同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儿童进行民俗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他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其对儿童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增强文化认同感

所谓的文化认同感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产生的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肯定心理和情感支持。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对于本民族人们的强烈文化形式影响,是最主要的引起人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形式。在学前教育时期就对儿童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正是增强这种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方式,值得广泛推广。

(二) 有助于培养文化包容的意识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说,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没有集体意识、不懂得包容他人。因此,对于其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他们对于他人的包容意识,同时也能很好的提升其对于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充分了解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时期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授工作,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大力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教师要不要教学:一个原本无需讨论的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八[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09)

第4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浅析;新时期;油画创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将文化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也为我国的油画创作和发展开启了崭新的时代,我国油画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和全速发展的跨越期。在这样的新时期和大背景下,我国的油画创作必须要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要不断地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方式,让中国的油画创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油画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油画虽然发源于西方,但是,油画传入中国后就产生了本土的气息。因此,中国的油画事业要不断发展壮大,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吸收借鉴优秀的民族文化,走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发展道路。要不断尝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相融合,促进油画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特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油画作品的自身竞争力。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油画创作,更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不断吸取养分,促进自身发展。油画创作要尽量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在继承传统中吸取营养,注入活力,将神秘的东方文化和华夏精神内涵,融入到崭新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之中,用油画的艺术语言表达东方的神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中国独有文化内涵的油画作品。道教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老子的清静无为和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解脱境界,都为中国油画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依据。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宗教,绘画等各种元素吸收进去,为我所用的话,将会促进中国的油画艺术自身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将为中国油画的创造提供重要的精神基础和价值理念。所以说,油画从走进中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生根发芽,与中国五千年文化息息相关,与华夏儿女的生产生活一脉相承,与中国文化血脉相通,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油画创作才能深入人民大众,才能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油画艺术创作必须要借助民族文化的发展平台,不断讴歌主旋律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才能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的茁壮成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必须吸收中国民俗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扎根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后,产生与广大人民群众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这种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是民风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民俗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完整而真实地再现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伦理理念等民族特点。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为中国的油画创作创造了重要条件。

油画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它的发展壮大就一直离不开中国文化,尤其是与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中国民族中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伦理文化、祭祀文化、节日文化等等,丰富的民族元素,为中国油画创作提供了众多的素材。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幸福、欢乐、美好、顺利、健康、吉祥、财富、平安等等精神追求和现实愿望,也给了中国的油画创作更多的灵感来源。要想将民俗文化完美地融入到油画创作中,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民俗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油画艺术家要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去,真实感受民俗文化气氛特点,从中深刻领悟民俗文化的深层含义、精神意义、社会价值、人文关怀等因素,在这些民俗文化和活动过程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和源头,并用油画创作真实而完美的展现出来。其次,要保持对异地风俗的高度的好奇心和探秘感。油画作家不能紧紧局限于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还要随时关注自己熟悉地区以外的地区,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民俗习惯,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掘,去探索,去追寻,不断地深入异地边疆地区,进行采风活动,为油画创作注入活力。再次,要积极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喜好之情。创作灵感大多处于喜爱。中国丰富民间艺术和作品,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影响深远,贡献巨大,而且与中国民族的发展成长息息相关,要开启创新思维,用油画作品展现美好的民族文化。要怀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强烈热爱之情,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民族化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 丰富油画创作的文化内涵

如果油画的表现力比做一棵树的话,那么丰富的内涵就好比是土壤中的养分,虽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油画作品的风格特点,感知油画作品的内涵。美术本身是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业的一种,它运用现代的视觉艺术来表达文化的吸引力。所以,美术要具有广阔的时空内涵,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那么,油画作为美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繁荣、兴盛。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油画创作也必须要有丰富的内涵和自己的独有特色,这种特色往往来自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拓展力度和方式运用和表达于油画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油画创作的鲜明特点的本土化、民族化作品。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格局,强调了文化兴国战略的主要意义和地位作用。油画作为美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载体,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定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油画创作的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中国的油画创作只有顽强地根植于我国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之中,才能不断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不断汲取中国民俗文化的养分,积极吸收借鉴现代艺术的成熟观念与先进画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顽强努力,中国油画艺术才能真正滴的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魅力,才能在世界油画发展史上,书写中国油画发展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确定中国油画在世界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油画创作一定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以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根为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不断提高中国油画的发展动力和独特魅力,最终不断提高中国油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筱,顾静洁.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9).

[2]孟刚.浅谈新时期油画创作[J].大舞台,2012(03).

第5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民俗文化独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在全国各地大力倡导文化旅游的契机下获得了蓬勃发展,为增强地区旅游竞争力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提供了新的动力。近年来以少数民族聚集区尤为突出,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随着民俗村、民俗镇的不断兴起,陕西出现了一些知名民俗村,如党家村的古建筑群、凤翔六营民俗村的泥塑、袁家村的民俗、富平陶艺村的陶艺、平利龙头村的乡村美景。这些民俗村或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或发展农耕文化通过民俗民风的实体展示凸显出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独有文化,吸引了周边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宝鸡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加之“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不胜枚举,民俗文化更是众多,但是宝鸡虽然农家乐发展很早,却没有对民俗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滞后尚未形成知名的民俗村镇。因此,宝鸡应在借鉴周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后发制人,兼容并蓄为宝鸡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点。

一、宝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括

宝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从静态的民俗工艺品到动态的社火表演,无不彰显西府风情,据粗略统计宝鸡市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78个,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宝鸡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宝库。笔者根据陕西省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将宝鸡市的省级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成册见表一。通过此表就可看出宝鸡的民俗资源主要集中于隶属宝鸡的关中平原一带,且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之地,同时宝鸡的民俗文化除竞技类外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足见其的种类繁多。其中以传统手工技艺数量最为丰富,而且涉及范围最广,动静皆有是值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二、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当前文化旅游的主打项目不仅具有文化旅游的文化历史传承性,而且还将文化旅游中存在的物态化表现力缺失通过民俗中的相关实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由于其独有的地域特征使得旅游者在参与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获得了更好的体验。因此在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契机下,民俗文化首当其冲是旅游开发的重点。

(一)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从宝鸡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来看,最早开发的当属岐山周公庙民俗村,随后在宝鸡各个县市得到了响应,但是主要是以单一的“农家乐”形式通过单调的起居饮食习俗来进行旅游活动,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2012年底市区建成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并积极申请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2013年2月在陇县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的活动使得宝鸡民俗文化家喻户晓。虽然初具规模,但是依然属于旅游开发的初期,在深入学习袁家村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确定了千阳县黄里古镇、眉县庵岭古城和凤县凤州古城等16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目前眉县庵岭古城和凤县凤州古城已开业运营,通过典型的民居建筑和饮食习俗为游客营造和体验出具有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

(二)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从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总体开况来看,静态展示多于动态的生动表演,仅仅是通过民俗工艺品陈列,蜡像泥人的场景再现对民俗风情进行简单的表现。而对于动态的社火、西府曲子等除了民间特定时间地点的表演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体验场所,更无从说将民俗文化动静结合的整体呈献给游人。民俗文化是对当地社会生活、精神态度的高度凝练形成的具有当地民众特色的涉及日常各个方面的信仰、社会、生活、经济的民俗。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谋而合,即对旅游地的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但是要生动再现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摆几个场景,放几件工艺品就能够完全做到的,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让民俗文化能够活起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锣鼓、戏曲,还包括对传统手工艺的过程的展示和参与。这样才能将民俗文化的精髓通过体验和传承获得不断的发展融合。

2、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对于民俗文化正是在宝鸡这块优越特定生态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民俗文化的产生与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只有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宝鸡民俗文化旅游目前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人文环境的展示,缺乏对文化大环境的重视和烘托,这也造成了民俗文化旅游商业化气息严重,产品类型单调,体验和参与性几乎没有的状况。

3、缺乏相关市场营销手段

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下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风格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其中凤翔木版年画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古朴自然的风格、夸张饱满的造型、强烈鲜艳的色彩闻名全国;凤翔泥塑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胆夸张的造型在全国泥塑艺术中独树一帜;宝鸡民间社火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宏大气势而久负盛名。它们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炎帝陵祭典、西凤酒酿造技艺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民俗却由于开发手段和宣传力度不够几乎并不为旅游者所知。

笔者通过对宝鸡各县区旅游网站的查阅发现明确将民俗单独罗列提出的仅有眉县和扶风两县,但仅对其工艺品做了图片展示。旅游产品中基本将民俗文化的工艺品做为旅游商品售卖,没有将其作为旅游相关项目参与产品设计,因此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根本无从谈起,很多具有民间浓郁乡土气息,旅游吸引力极强的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推销。

三、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人类长期生活延续下来的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巫术以及婚丧嫁娶等相关活动。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脱离了自然环境下的民俗就失去了其真正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千丝万缕的关系。宝鸡的众多民俗就是依托自然景观共同形成的,比如信仰民俗,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现象不能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类民俗在西府地区流传甚广,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虽有些已经消亡或发生了变异,但有些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甚至有些地方还产生了新的信仰民俗。社火表演和龙门洞、灵山庙会以及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盛行的敬神祭祖都是民俗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宝鸡市重修了炎帝祠、炎帝陵,在每年一度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两处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民众祭祀典礼活动。平时,海内外炎黄子孙亦来此寻根祭祖、观光旅游。此外,在渭滨区的峪泉村、天台山,凤翔县的槐原村和陈仓区的桥镇白荆山,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一、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祭祀炎帝及炎帝之母女登活动。祭祀炎帝已成为西府地区的民俗活动。

除传统的节目外,近年来新设立的有“清明祭祀炎帝典礼”、“炎帝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法门寺国际佛教文化节”等。这些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为宝鸡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也为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府文化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视觉盛宴。

(二)引入品牌化营销理念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俗文化旅游火热发展的同时,品牌化是其在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唯有建立属于自身特色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因此宝鸡民俗文化旅游要重点开发,推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村,民俗镇,并且利用智慧旅游和互联网+的助力创新营销方式将其展示给游客。

金台区的古陈仓印象,凤翔县的六营民俗文化村,岐山县的食为天公社,太白县的黄柏塬生态休闲古镇,凤县的凤州古城等16个乡村旅游计划项目无不各具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后期重点在于对其的营销。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进行网络营销、病毒营销等手段让众多游客了解宝鸡民俗,产生对宝鸡民俗的参与和体验需求,从而吸引其前来。同时加强智慧景区建设,让游人能够实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景区互动交流,达到高效高质服务的效果。

(三)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卫星城镇

由于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不可移动和模仿性,因此在百里不同俗的宝鸡地区,有重点、有计划、有特色的开发民俗村镇形成以围绕宝鸡市区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特色卫星城镇,进而带动宝鸡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建立卫星城镇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宝鸡周边的乡镇,而是在全面的城乡规划中,通过调研寻找具有典型民俗文化资源,交通及基础设施利于发展旅游业的村镇。唯有此才能在既便于外地游客前往,又具有强烈旅游吸引力的前提下达到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为地方经济提供新的起飞点。

(四)形成政府保护引导,企业经营,本地居民参与共赢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稀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的手工工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行,后工业时代的碾压正面临消亡的局面。如何保护和传承将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这些民间文化找到了维系的纽带,也通过旅游的方式为现代人展示了古老民间智慧的精髓,从精神层面给世人以新的推动力。

第6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一、发掘民俗文化资源,让作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作文教学难一直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高中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多样化的人生体验,可供使用的写作素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事例选择上生搬硬套、苦涩单调。各地区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将其有效发掘出来,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听,为作文写作提供生动素材,帮助学生走出“无米下锅”的作文写作窘境。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系统分析并搜集整理了本地区民俗文化方面的资料,将其制作成视频短片,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播放,以此为素材开展写作训练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实际成效。如孤山庙会是本地区较为出名的活动,也是民俗文化中价值较高的一项活动,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学生对这个活动具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这就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播放了介绍孤山庙会热闹场景的视频短片,为枯燥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学生兴趣盎然,在认真观看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相关内容的相互研究,选取写作切入点进行自主命题写作,效果非常明显,改变了以往作文指导空洞无物的状况,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效果较好。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上网搜集、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打莲湘、腰鼓、秧歌舞等民间文艺节目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也成为了学生描写家乡、刻画人物以及反映生活等题材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让课外实践活动充满快乐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虽然语文教学节奏快、时间紧,但是教师不能以时间战术和题海战术束缚学生,应当注重劳逸结合的教学调解,以发掘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拓展活动,既要让学生学到东西、积累素材,同时也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放松。靖江的讲经被形象地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元末明初传入靖江,经过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深受海内外专家的重视。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文化馆以及民间艺人集中的会馆,详细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现在的实际状况,指导学生撰写了《讲经艺术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建议》专项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方面遇到的问题,表达了对发扬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的热情,受到了充分肯定。另外,笔者还邀请社区腰鼓队的老同志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这一运动的发展状况,学生们得知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了中老年强身健体的重要载体,非常感兴趣,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调查分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再比如本地区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具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甜嘴”、“接灶神”、“挂天灯”等,这些传统习俗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研究的对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立足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并进行深度发掘,有效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以及拓展教学活动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钱亚军

第7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区域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色,那些流传在民间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文化内容被称为民俗文化。由于我国民族的多样性,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愈加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许多民俗文化甚至被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昆曲、京剧、剪纸、皮影戏等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然而有些民俗文化由于年代久远,运用的人数较少,正逐步走向灭亡。为此,我国加大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除了一些戏曲和风俗习惯之外,民俗文化还包括各地的民俗建筑、民俗景观等等。这类民俗文化由于旅游业的逐步发展而遭到了影响和破坏。部分地区由于对外开放的程度过大,导致当地的风俗习惯逐渐受到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还有一些是由于各地游客的不重视和游客素质的高低差异,导致建筑和景观被破坏。例如,2015年9月11日,有网友在网上发出情侣在故宫铜缸上刻字的图片。这种行为严重的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流传,也触犯了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但由于多数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够强,个人素质不够高,导致他们认识不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程度。出现对民俗文化肆意破坏的现象,致使民民俗文化的衰败和消失。

二、新时期的油画创作

油画的传入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将油画带入了中国,并且使其成为了一种专属于宫廷的绘画艺术。后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创新之后,油画开始逐渐走入民间。战争时期,中国油画主要分为三个派别,分别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派、以刘海粟为代表的新画派以及以庞薰琹为代表的现代派。在战争年代,油画家们颠沛流离,尽管如此,面临国难当头,油画家们虽不能上场杀敌,但他们以自己的油画作品作为武器,大力弘扬抗日精神,创作了诸多警世之作。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油画从原有的抗战和革命的内容变为了对祖国的赞美和歌颂。但是由于建国后一段时期油画受到了政策上的限制,虽然后来政策有所改变,油画仍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快速发展。到了新时期,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国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对油画也更为关注起来。新时期的油画更加重视作品的写实和情感的表达。油画家对油画也有了新的认识,在油画的创作上不断借鉴和吸取西方油画的精髓,并且加以改进和创新,使中国油画更具有特色。

三、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

(一)对油画家创作情感的影响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油画作家也不例外。在民俗风情的影响下,油画家笔下的油画也多少带有了一些民俗色彩。例如,红色在中国一直代表着喜庆和吉利,鲤鱼代表着成功和好运,喜鹊代表着幸福和吉祥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油画家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感情会受到这类十分普遍的民俗文化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顾黎明的《吉祥如意》就在画中利用了牡丹来表达吉祥高贵的创作情感。

(二)中国民俗文化和新时期油画的融合

第8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万寿宫 民俗文化 保护 开发 思考

万寿宫民俗是由江西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万寿宫民俗文化是一个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一、万寿宫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万寿宫民俗文化是以万寿宫为载体的江西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万寿宫是一个蜚声中外的道教圣地,在海内外有1300多座。万寿宫和中国其他道观一样,供奉着道教神仙,只不过万寿宫供奉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许逊。历代江西人一直把许真君作为江西地方保护神,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真君带在身边,并在当地修建万寿宫供奉真君,期盼着真君为他们带来好运。万寿宫民俗文化随着各地万寿宫的建立,也就逐渐与当地文化交融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发展。千百年以来,江西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饱含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的万寿宫民俗,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万寿宫民俗文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万寿宫民俗文化与中国其他民俗事象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万寿宫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由其产生的万寿宫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万寿宫民俗文化是江西人在祭祀许真君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活”文化。“活”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许真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一是万寿宫民俗活动的产生缘于许真君崇拜,人们都亲身参与其中。这种文化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万寿宫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万寿宫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文化,它的根基在于民间对许真君的崇拜和敬仰,应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万寿宫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民间故事、祭祀活动、民间习俗等。另一方面,万寿宫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在江西各地遗留着与万寿宫、许真君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慈母渡、君子巷、西山万寿宫等遗址,这些都是江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

三、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整理与经济开发的思考

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是江西人的根,是江西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的根本就在于增加万寿宫造血功能,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适度经济开发。

第一,把保护、整理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抓。民俗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必是一种历史的遗憾,无法恢复。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将促进江西民俗事物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挖掘。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应由当地政府牵头,广泛动员从事民俗、历史、文物研究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本着保护特色民俗文化的原则,把抢救、保护、研究、整理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抓。

第二,正确处理好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我们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不能只顾一味开发、索取,而忽视了对它的保护,应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持续开发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万寿宫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仍然残存不少万寿宫,但很多都未得到有效保护,甚至岌岌可危。万寿宫是宝贵的宗教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保护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与南昌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万寿宫在全省、全国乃至于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真君仙容和观赏、游玩,促进南昌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发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不断完善其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更加有利于保护。

第三,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思考。万寿宫不但是江西宝贵的文物资源,而且也是南昌独一无二宗教旅游资源。万寿宫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和当地旅游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将万寿宫民俗文化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式显现出来,达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目的。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经济理念经营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我们要抓住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南昌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机遇,确立经营万寿宫民俗文化的思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像经营城市一样经营好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二是深入挖掘万寿宫民俗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万寿宫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万寿宫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净明道文化、民俗文化、陶瓷文化、客家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内容。我们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把万寿宫民俗文化打造成赋有地方特色,独具魅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三是把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万寿宫民俗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文化,关于万寿宫民俗文化的人文景点非常多,完全可以打造一条万寿宫民俗文化专题精品线路;有关万寿宫、许真君的传说、故事很多,内容精彩,会吸引许多游客。四是坚持以人才为根本,加强对万寿宫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政府要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留住江西本地现有的从事万寿宫民俗研究的人才,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各方面待遇。同时,加强对万寿宫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这是实现万寿宫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光绪:逍遥山万寿宫志[M]

第9篇: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拴马桩;民俗文化传承;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55-02

引言

拴马桩石雕艺术是陕西关中地区所特有的民间石刻,在农耕文化为主的关中平原有大量的遗存。拴马桩是关中庄户人家用来栓马、驴、骡子等牲口的实用性传统器物,多以青石雕刻,由桩顶、桩颈、桩身三个部分组成。拴马桩常设置在农户大门两侧,既方便农耕出行使用,又展现出户主的富裕殷实。

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化起源地之一,对拴马桩设计元素的分析发掘及建筑装饰应用,能够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多样化,增强建筑装饰空间地域特色,将现代人对空间的精神需求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发掘与再利用。

一、拴马桩设计元素的提取

从先秦时期开始,广沃的关中平原奠定了农耕文化的基础,拴马桩的创造、运用及普及是关中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今,挖掘传统民俗传承设计元素已经成为地域建筑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拴马桩艺术元素的提取、变异、重组,运用现代艺术创作手法,结合人们对建筑装饰空间的需求,将其运用在建筑空间装饰中,形成有传承、有内涵、有特色及情感的关中风格装饰组成。在拴马桩设计元素的提取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一)造型结构

拴马桩的整体形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上圆下方”,上部采用圆雕手法对刻画内容进行夸张的艺术处理,题材多样,胡人奴狮、骑马、狮子戏球及各类瑞兽较为常见,雕刻相态饱满、生动,兽爪下镂空留作栓绳之用。下部为长方柱体,柱体石材保留凿刻痕迹,更有精细者用浮雕手法表现各类藤蔓及祥瑞图案。受益于桩顶的圆雕造型,拴马桩四面皆有不同,整体比例协调,浑然天成,桩顶主题突出,高度恰处视觉中心,桩顶曲线与桩体直线实现了刚柔的高度契合,给人带来高度的视觉享受。

(二)视觉肌理

关中地区拴马桩都采用石材制作,包括灰青石、黑青石,细砂石等。拴马桩桩体石材肌理质感粗糙、质朴,光下不同的角度看去,呈现不同的视觉体验,整体给人带来返璞归真的感受。拴马桩肌理展现出成熟的雕刻技艺,桩顶圆雕、浮雕技法娴熟,刻画人物瑞兽生动饱满,桩身保留原始刀刻痕迹或线刻纹理,呈现出自然刀斧的美感。长期使用的拴马桩栓绳部位细腻沉稳、精光内敛,暗含关中人朴实无华的劳动精神。除了石材贴近自然的属性外,还能够传递三秦大地文化传承的厚重。

(三)色彩光影

拴马桩所用色彩都为石材原色,呈灰青、黑青。在关中地区,受早期秦汉历史文化影响,色彩重黑、红,与拴马桩灰色调一样,都偏重于厚重的色彩感受。古代,拴马桩立于屋前两侧,就像侍从守卫,构成房屋区域的界限,斜阳下拴马桩与地面投影相映,美轮美奂。

(四)符号

拴马桩从顶视图来观察,“外方内圆”与印章形体保持一致,从正面观察,“上圆下方”,暗含天圆地方的意思。桩体基本一致,桩顶各有不同,是为“大同小异”,桩顶的圆雕内容,从早期的胡人驭马,祥瑞狮兽,逐步加入和合二仙、骑狮、狮子绣球等吉祥题材。拴马桩从形制到题材处处都渗透出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精髓。

(五)气质元素

拴马桩又称为“看桩”“望桩”,在关中地区还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无论是“看桩”“望桩”又或是“华表”都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对于图腾的崇拜,拴马桩上圆下方的造型同时又暗含男尊观念的隐示。由此,拴马桩体现出关中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力量的崇尚、劳动力的尊重及殷实富裕生活的向往。

二、拴马桩设计元素的应用

拴马桩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清。民国后,在关中平原农村,依旧有大量留存。拴马桩在近现代已经不再用来安置牛马,而是大量的被收集在各类博物馆中,还有一部分被运用在各类关中民俗文化主题的民俗村中,譬如袁家村、马嵬驿、崇泉古镇等地,增强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对拴马桩设计元素的挖掘及装饰空间应用可以提高关中民俗风格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影响力,提高关中地区城市的形象识别,提炼关中民俗设计元素,将关中风格融入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系统、科学地为创建关中民俗风格建筑装饰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在现代建筑空间装饰中,拴马桩需要突破传统形制及使用局限,不仅仅用来陈列,而且需要在构思、造型及情感传递进行延伸,将现代人对空间装饰舒适、情感、乡情的需求与拴马桩设计元素相结合,达到古为今用、雅俗共赏的目的。对于拴马桩设计元素在建筑装饰空间的运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平面的艺术表现

建筑装饰的平面空间包括室内各界面、隔断、地面分隔等二维平面。拴马桩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像语言可以运用在现代居室装饰中,电视背景墙、沙发背景墙甚至地面都可以运用拴马桩的图形元素进行平面填充、平面空间划分、视觉传达节点、标识及布局。胡人驭马“望”的深切、狮子绣球的顽皮等元素是关中传统拴马桩文化的重要组成,拴马桩的柱体肌理、整体的轮廓在平面空间的划分重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持。当然,在元素使用过程中,需要运用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处理,避免生硬的照搬,要与装饰空间的需求相结合,在完成主题营造的过程中,兼顾空间功能需求。平面空间的拴马桩元素导入能反映出关中民俗传统文化特色与关中人质朴的气质,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

(二)建筑空间元素应用

建筑室内空间,装饰元素应用集中在门窗、玄关、各类洞孔、空间陈列及箱柜家具等部位。o论是拴马桩顶部祥瑞元素的二次运用,还是整体柱型在空间内柱体的拟态使用都有用武之地。拴马桩整体轮廓线条四面皆有看点,通过轮廓抽象化、柱体壳化作加减法等处理手法加强设计元素的延伸,能够运用在各类小品摆设件的设计中,如花盆、笔筒、斗柜、矮凳等。建筑室外空间除了运用相应元素进行建筑外墙界面装饰外,还可以利用其阵列的空间气场营造庭院空间的景观布局,隔墙立柱的点现结合进行空间划分。

(三)精神元素的传递

拴马桩体现了关中地区劳动人民的才智与情感,传递着关中地区农耕牧马文化的民俗传统及审美。拴马桩尽管已经没有了实用功能,但其作为关中民俗传统文化遗产,是民间传统造型艺术的延续,在精神层面上展现了关中劳动人民对劳动趣味及生活富裕的美好诉求。在进行拴马桩元素与建筑装饰的融合过程中,元素所携带的精气神也会融入在装饰空间中。通过拴马桩元素及承载器物的排列组合、空间构建,形成风格统一、气息相容的作品,达到协调舒适的空间装饰效果。

在拴马桩设计元素设计应用中,需要充分研究不同形制拴马桩的造型特点、装饰纹理及寓意,合理地将其转化为符合装饰空间需求的设计元素,逐步调整完善,形成具有关中传统民俗文化特征的装饰主题。

三、拴马桩设计元素带来的经济效应

和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一样,陕西关中拴马桩以其突出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进入到建筑设计装饰当中,以设计元素的形式丰富了建筑装饰的元素类型,提升了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内涵,在合理利用之后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具体来看,拴马桩设计元素在建筑装饰应用带来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民俗文化主题旅游景点增加旅游创收

拴马桩设计元素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装饰当中,对于陕西当地民俗文化立体展示而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关中平原当地的地理优势不足、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能够借助于传统民俗文化实现文化带动经济的效果。就拴马桩设计元素而言,充分挖掘、整理并实现与现代建筑装饰理念的强强结合,能够使得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光彩,为打造当地的民俗文化主题旅游景点提供丰富的元素和理念基础。极具当地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能够吸引更多的其他地区游客涌入,通过景点的票务和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实现经济创收,进而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建筑建设品质提升促进建筑装饰行业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瑰宝,拴马桩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在建筑装饰当中,不仅可在当地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中发挥作用,还能经由专业设计师的提炼,将其应用在其他设计领域当中,对于建筑装饰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也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装饰元素应用集中在门窗、玄关、各类洞孔、空间陈列及箱柜家具等部位,或者实现拴马桩顶部祥瑞元素的二次运用,使得现代城市建设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提升建筑装饰品质,让业主和客户更加满意,实现建筑装饰行业在经济效益提升上的不断进步。

(三)文化设计理念输出实现带来更多对外收入

文化设计理念作为一种软实力,能够为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应用,也能够在本土发酵创新之后实现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进而辐射到国外乃至全球,成为建筑装饰甚至其他设计领域的理念源泉。经由我国建筑装饰设计师的提炼运用,既具有传统民俗文化魅力又符合现代人们审美取向的设计理念逐渐成熟,会让其他国家在全球化大浪潮下感受到该设计理念的设计魅力,从而进行资本引入,把我国的拴马桩设计元素引进到当地。文化过渡到经济,是文化本身的经济价值的最终实现,对于关中地区而言不仅是文化魅力的传播,也是同步获得经济效益的自然完成。文化设计理念的成功输出,所获得的对外收入也是拴马桩设计元素在建筑装饰应用后获得的二次经济效应。

结语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不是单一的照搬、复制,在拴马桩的设计元素应用中,要充分分析拴马桩的造型、肌理、符号、气质,发掘其内涵气息,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空间装饰相融合。拴马桩只关中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关中平原千年农耕文化孕育的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更有这群人所特有的精气神。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仅仅是器物的传承,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对拴马桩的设计应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在空间装饰中,可以展现关中地区人文与历史的传承,获取应有的经济效益,充实关中地区建筑装饰风格的研究与应用。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关中民俗文化设计元素分析及‘关中风格’建筑装饰设计研究”(16JK1167)”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