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

第1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期末将至,社联本学期的工作也已渐近尾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也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做了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我认真参加了社团联合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与会议.

九月份的社团招新,让我对社联的工作有了最初的认识;十月份召开的社联全体成员会议则让我对社团联合会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让我在明确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怀着一颗景仰的心迫切地渴望融入社联这个光荣的集体.三站金秋社团巡礼,让我有幸一睹各社团的才华与风采,社扬千帆,蓬城万里的豪情更深化了我一切为了社团,服务学生社团的工作理念.十一月十二日在主校区召开的部门会议更是让我深感社联的工作之重要.

(二)参加工作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

评议部的工作包括社团日常,特色活动的评议,并填写好评议报告;审核社团申请表,更新社团信息表;完成社团的财务抽查审核和会费审计;还要负责社团巡演晚会的考评......

评议部是社团联合会的一个重要部门,这也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评议部的干事不仅需要细心,耐心,专心等良好的工作态度,还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

然而,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我,仿佛初生牛犊般涉世未深,很多时候并不懂得因人而异的为人处事之道.例如在写评议报告时,如何与社团的负责人打交道;如何能够即时发现社团的不合理之处,获得社团最真实的情况;如何以最有力的方式向负责人提出意见而又不会有滥用评议部职权之嫌.由于缺乏经验,在工作时往往容易夹带一些个人情感,易冲动,好奇心重,还无法完全做到公正.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够,对有关大学社团申请成立的流程和规定,社团章程等的熟知程度不够.工作时多一接受命令为主,缺乏主动性,不善察言观色.

此外,在遇到班级事务与社团工作发生冲突时,处理方式也欠佳.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在新学期的工作中,我一定该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加塌实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杜绝散漫,提高积极性.主动了解部门工作,并以最高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争取为社团联合会尽可能多的多出力,不辜负社联当初录用我的期望.

社团活动总结模板(二)

又是岁末,这个“又” 字到底迎来又送走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啊 ! 淮海园里社团活动蓬勃日上 , 真的有点势不可挡的架势 ; 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作为大学生社团里的一分子 , 在这个即将告别 XX年 迎来 2010 的年际交替的日子 , 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日子做一个总 结: 一方面总结过去的经验 , 另一方面我们要展望未来 .

XX年的这段日子里创业者协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就业趋势,给社团内的广大会员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的实践方案,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本社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各部分做了详细的规划,主要设有会长组、秘书组、财务组、外联组、实践组和市场信息调查组.各个组在实践过程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在活动中很好的锻炼了大家,很好的为大家树立了人生价值观,为未来的工作做了很好的准备.本社团组织会员展开向成功者学习;开展登山活动,参加了淮海工学院XX年年大学生社团文化巡礼,与淮海工学院齐云苍星动漫社一起举办了“炫彩动感cosplay真人秀”等活动.在诸多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中,我们会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不管是在舞台布景还是在后台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一系列的理论学习都本着为广大会员着想.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广大会员创造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使他们不再惧怕未来,能够拥有一个很好的择业心里素质.

我们总结过去社团的发展得出经验

一.在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的工作经历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与定位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 难 ” ,首先 “ 难 ” 在对自我的判断与定位上。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子,在踏入社会之前,很难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愿意从事的职业、擅长的职位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还没有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有全面的认识。而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所开展的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的性质是集实践性、理论学术性为一体,并引导社团成员立志成才为主要任务的社团。通过加入大学生创业者协会,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协会虽然属于学生自发组织,但是同样具有相当完备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社团活动的开展也需要有组织、宣传、外联、社会调查实践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在社团的活动组织中,不同的尝试可以使社团成员更好地为自己定位:到底是适合做组织策划,还是更加适合做文案宣传?是擅长做外联,还是更擅长做后勤?

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的活动也为广大会员提供了释放自我能量,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参加或管理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有了直接的体验。俗话说: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既可以避免盲目自信导致自负,也可以防止自信心不足而带来的自卑心理。这些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择业之前最好的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的工作经历使大学生求职更具有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因此越来越严峻。《南方日报》曾经报道用人单位最不受欢迎的五种大学毕业生中,包括 “ 缺乏个性特点的人 ” 和 “ 只专不适的人 ” 两种。这说明了大学生应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不能培养书呆子。同时也要求在校学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条件,把自己锻炼成为个性鲜明、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与此相对应,在各类单位招聘的过程中,学生会工作、学生社团等工作经历逐渐成为人事部门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实践类跟学术类相结合的社团工作经历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为何偏爱有实践类社团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呢?详细分析,在实践类性质的社团中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竞争优势: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所开展的活动,都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听成功人士的讲座,拉外联跟商家的谈判合作,在社会岗位上的锻炼等等,都可以使社团成员得到锻炼,增加对自己的自信度,增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更加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

对于每一个有创业激情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来说,都有立志成才的愿望。用人单位很看重有成就渴望的人才,一个有成功欲望的人,首先要学会与组织的沟通和协调,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社会所要求的。在大学生创业者协会,都会给每一个社团成员提供这样的发展空间。

3、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

社团成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通过与政、工、商等各部门的沟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定位。

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本着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营造一种 “ 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 ” 的社会氛围,带领广大会员共同成长 。 我们将来也许会拥抱成功,也许会牵手失败。但是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坚持的勇气,同时,我们会员在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的工作和锻炼中,更要有学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理性思维的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等等,这些缺一不可。在此,必须记住我们的口号: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只要你决定去赢,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社团活动总结模板(三)

在院团委、社团联合会的指导和全体协会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我们环保协会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工作圆满结束。现将我协会第一阶段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在院团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协会的宗旨和以“团结、务实、高效、创新”为主的社团精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前一个阶段的工作。

1、 积极宣传为社团增添新的血液。在全体11级会员的努力之下经过一周时间的紧张与忙碌,截止十月纳新工作结束我协会共招纳新会员68人,这对于一个社团来说不应该算是一个好的成绩。但我们所注重的不是招纳多少人,而是最终能留下多少人,注重的是新成员在我们这个年轻的集体中能收获多少。

2、 加强社团内部管理,提高社团整体形象。在社团纳新工作结束后,我们便将社团内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上了工作议程。为此我们在社团章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会长、副会长、秘书处、组织部、环境教育部、环境调查部、宣传部、外联部组成的环保协会组织机构,以及包括《环保协会会议制度》、《环保协会奖惩制度》等社团管理制度。在制度和组织机构上保障了社团的内部管理。此外我们还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提出在保障社团工作有秩序、社团成员有纪律的前提下,加强社团成员的个性发展是社团整体充满激情、活力,让每位会员都体会到社团的人文关怀,以提高社团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3、 加强会员的交流与沟通。纳新工作结束后,我们随即召开了第一次会员大会,让12级新会员对协会的组织机构和各负责人有了更清楚地了解,并通过大会中12级新会员的发言等使会员之间有了初步的印象。此后我们还利用签到时间以及各部门的例会来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我们还在周末等课余时间以学姐、学长的身份邀请大家参加一块外出活动。为了迎接“第七届十月社团文化艺术节”我们举办了“第二届环保知识挑战赛”。我们协会上下高度重视,11级各位负责人积极组织各种节目和活动流程,12级的新会员则积极参与,为活动的成功举办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5、在举办本次活动的同时,为了将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观念普及到小学生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特地与商洛市伟才国际幼儿园联合举行了“环保绘画我参与”的活动,受到校方以及小朋友的一致欢迎和全力支持

6、参观商洛市垃圾处理场。为了提高协会成员的环保意识,了解城市生活垃圾生产量之大及危害之重,我们特组织12级会员参观了商洛市垃圾处理场。在厂区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就垃圾处理场的库区进行了参观,同时,该负责人还为我们介绍了市垃圾处理场的日处理垃圾量和垃圾处理场的其他基本情况,相比去年,我们今年争取了参观医疗垃圾处理车间,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当前垃圾的严重性。

7、11月28日全国减塑日宣传。在全国减塑日到来之际我协会积极筹备制作了海报,并在当天举行了有关塑料袋使用及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调查

(二)工作中的不足

虽然本学期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对社团的工作缺乏经验,因此本学期地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将工作中得问题总结如下:

1、协会内部管理

⑴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各部职责自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 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且不明确、在工作中也没得到贯彻落实,各部门对各自的职能不是特别清楚,随着协会各项活动和工作的展开造成有些是没人干,有些人没事做。

社团内部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协调会员的积极性与纪律性的问题,我们一直就想建立一种既有纪律、秩序活力与创新的社团文化氛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很难把握,管理的太严会使协会内部失去活力,而放得太松却又会造成纪律性太差。

(2)各成员之间缺乏交流

各部的12级成员仍然有许多都不太熟悉,大家你工作和活动中没有注意到怎样去交流沟通,同时这也反映出协会在组织活动和会员交流沟通中存在着不足。

(3)没有重视环保知识的探讨与交流,作为关注环保的组织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环保课题的探讨和环保活动的组织,但这学期我们在这快做的不是太好没又让更多的会员和学院同学参与到环保中来。

2、在组织活动中

(1) 缺乏组织活动的经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紧急问题处理较差,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

(2) 活动准备不够充分,对于活动的流程,比赛细则等注意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对于活动没有进行很好的彩排。

(3) 活动组织分工不明,对于人员安排等没有将每个人所负责的工作分清,致使有些人很忙有些人则无事可干,更严重的是有些关键环节出现问题。

(三)对以后工作的启示

1、提高组织内部管理能力

针对本学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的工作中应更加注意协调协会内部的纪律性与活力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简化协会规章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工作中和活动中注重纪律性,在决策中注重创造性,在平时注重加强与会员之间的联系,为协会会员提供一个有活力的社团文化,同时将社团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以适当的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协会的实际情况,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落实,形成一种组织管理机制。

2、创新活动形式与组织方式

将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在只局限现在注重形式上,应当结合协会自身特点,举办与环保有关的各种实质性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与内涵,举办一些精品活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每次活动,提前准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确保活动有意义有亮点。

第2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策划了五大文化体系,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特色文化、行为文化等五大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渭城中学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体现了咸阳渭城中学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

一、物质文化

通过墙体文化、楼宇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实现教育功能。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校园文化长廊、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以及文化专版300多块,将学校发展60年历史,中外历史名人、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世界文化遗产、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精典古文等作为内容,达到校园隐性育人的效果。利用学生板报、墙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楼前两侧设立电子宣传栏,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设立阅报栏,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展的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走廊展示学生书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制度文化

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引导师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坚持以制度立校,用制度管人。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依据相关法律,以修订《咸阳渭城中学规章制度汇编》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制,对校长、书记、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和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做了明确要求,并打印装裱制作镜框,悬挂在各自的办公室里以经常对照检查,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第二部分是管理规章,包括《校长办公会制度》《行政会议事制度》《全干会制度》《党总支学习会制度》《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师德学习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研究管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第三部分为执行细则及实施方案,包括《班级德育量化管理考核细则》《教职工综合考核细则》《师德标兵评选标准及办法》《教职工聘任方案》等,这些制度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可操作性很强,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三、精神文化

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墙体文化、媒介文化为载体,弘扬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鲜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魂魄的学校,人的精神彰显才是最高境界。学校提出了“办精品化学校,育双优型人才,全面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使每个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使每个老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高度;使学校成为师生和谐的乐园。提出了“崇德、严谨、博学、求真”的校训,培育了“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民主和谐”的学校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师精神;“健康高雅、聪慧大气”的学生精神;形成了“诚善友爱、文明守纪、博学严谨、求知健体”的校风和“求真创新、乐教笃行”的教风,大力倡导“三心”(爱心、良心、诚心)、“三气”(正气、大气、雅气)、“三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的管理理念;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快乐;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氛围,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学校开发了以“修师德提师能铸师魂”为主题的校本系列教材――《烛光闪耀》,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能感动自己,感动教育的感悟心得,使教师真正用心灵对话教育。以此活动,努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赢得职业自尊,培养职业自律。出版了德育系列读本――《感恩》,感恩敬爱的老师。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渭城朝雨》,通过以上系列丛书,宣传和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声誉和形象,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校特别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和教师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忧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四、特色文化

创新载体,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风、班风,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

新颖的升国旗仪式。每周一的男子国旗班、女子国旗班的升国旗仪式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举行的“行为习惯养成”主题教育升旗仪式、“读书活动”主题升旗仪式、“幸福与安全同行”主题升旗仪式等,为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彰显“一班一品”。每班有班级口号、班训、班风,有班级文化墙,让思想来统领班级,汇编了《渭城中学班级文化集锦》,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独树一帜。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两位专职教师授课,两周一节,每学期授课达15节以上。全市首创,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关心、帮助。学校现有4名教师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二级咨询师3名,三级咨询师1名。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周一和周四的中午对学生开放,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师生矛盾、同学矛盾,已帮助了20多名学生,这支队伍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关注各类学生的发展,分层教育,分类推进。针对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实际,在高一、高二年级设立宏志班,按照“三不”方针――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探索不同学生的发展途径和教育方法。两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赞誉,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这一探索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规划课题。

另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娱乐、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通过座谈、报告会、电影周、读书活动、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艺术比赛等活动进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献策。“我的校园我做主”,多次发出包括征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园改造方案、校旗、校歌、校徽、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等校园文化建设倡议书。在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二百多条,并已精选制牌上墙;确定了学校的校徽、校旗图案,并统一设计印制在学校各种用品上。用品上的校徽图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渭中的文化特色;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精神主题,尤其在对校旗、校歌、校徽的阐释中,更加深了对渭中精神的理解,对渭中这个大家庭的热爱。

五、行为文化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校风、班风、教风的规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师生和谐,教学和谐,德学共进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规范师生行为,达到自觉践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所学校,师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师生的行为塑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学者型教师为目标,因校制宜,组织教师参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的培训,通过课题研究、专家讲座、“学科示范观摩课”、交流学习等形式,为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益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活动,并形成制度,要求学校领导对全校所有教师进行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深入教学一线听课、研究、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实行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评价方案和激励机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实施高效课堂,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师常规教学的考核。加强“五环”教学细节管理。积极实施“抓中促优扶困”的教学方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提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目标达成度。

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学校明确提出“先成人,后成材”的育人宗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精神风貌。

首先是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养成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中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由校政教处、团委牵头,在全校开展了“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的“三礼”活动,开展了“三感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开展捐资助学、读书征文,“珍爱生命,远离”、诚信考试等签名活动,“崇尚科学,反对”演讲活动,“爱我咸阳,美化咸阳”环保宣传,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举办大型“感恩我要行动”专题现场活动,使德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落到实处。其次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活跃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吉他社、音乐社、轮滑社、文学社、动漫社、魔术社、街舞社、摄影社、读书社、足球社、主持人社、乒乓球社、社会实践社、B-BOX社团、英语俱乐部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共27个社团组织。积极支持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定期举办班际、教研组,年级组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举办校园音乐大赛、演讲赛、书法绘画作文大赛。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过几年探索,学校找到了一条以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为支撑的“文化养校”之路,形成了“为师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追求最适宜学生教育”的校园文化。如今,这所现代化、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学校正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开始办学至今共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名,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名牌学校输送优秀学生59人,在历次咸阳市教研室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统一检测中,学校的平均成绩和优等生人数,在咸阳都居于首位。近三年来,学校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就达268人。学校连年被咸阳市教育局、渭城区教育局评为目标任务考核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咸阳市文明单位”“咸阳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咸阳市先进学校”“咸阳市绿色环保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嘉奖。

开拓创新求发展,拼搏进取铸辉煌。咸阳渭城中学全体师生将更加豪情满怀,意气风发,迈步走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向着新的更加高远的目标奋进。■

第3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公益社团;公益自行车社;西北大学

一、大学生公益社团与公益自行车社

大学生公益社团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共同的目标下,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为追求共同兴趣爱好成立的学生公益性组织。目前大学生公益社团种类繁多,主要有: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大学生义工协会、大学生书法协会、爱心家教以及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等。大学生公益社团开展公益活动的目的是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对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服务性质,国内学者有着广泛的共识,认为其在保护环境、爱心救助、公益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务。

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作为大学生公益性社团,在为学生提供自行车这一准公共产品的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它带动大学生的公益创业之路。公益创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指的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公益自行车社创业作为一种校园组织的公益创业形式其经营模式是,学生经过校领导批准成立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在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一定数量的车子后,再以很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出租给学生,由于租车收入与购车成本之间存在价差,创业者获得一定的收入,当然中间的部分维修费以及丢失车子的赔偿费由学生个人承担,这也构成了社团的一部分经济来源。因为较购买一辆自行车成本,租车行为不但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用车需求,而且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成本,故目前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发展迅速。自行车来源主要是毕业学生遗留下的旧车,企业以及个人捐赠以及向自行车厂家购买等。购车所需经费可来源于主要有三种方式,向社会出卖冠名权、自行车厂家赞助、依托学校财政支持。

1、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和特征

由公共物品的概念出发,公益性学生社团指的是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学生社团。基本上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性质存在广泛共识,认为他们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法律咨询、爱心救助、留守儿童教育、普法宣传、环境保护、消费维权、交通安全等为社会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显然,这些新兴的高校公益社团已经不同于校园中的传统社团,前者不仅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总结归纳具备以下特征。

成员行为的自发性。所谓大学生社团主要指的是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制定规程,并依据法律程序依法构建的大学生群众组织。而作为公益的学生团体,他们所从事或者参加的工作,都是来自于体现自我价值的志愿精神,和其他以获取报酬或者获得学校综合测评加分,以及其他收入等, 与其他学生团体有着本质区别。公益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志愿且利他的一种行为,因此不符合传统社团的硬性规定和服从的管理模式。

管理组织的民主性。公益社团的成员都是自愿加入,因此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社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个平等的个体,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民主意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学生团体也会根据民主需求构建民主组织结构,让学生成员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与普通学生社团不同的是,公益性的学生社团往往会涉及爱心基金的管理,特别是爱心基金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同时还具有完备的监督体系。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按时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提供财务收支情况分析报告。

资金来源多样性。由于公益性社团本身很少甚至没有收入,可是维持社团的正常运转需要费用,而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如:学校财政的补助;私人的捐赠;企业的捐赠;外界的赞助等。多样性的来源保证了社团的安全平稳运行以及管理的实施,同时使得社团的管理机构以及决策组织进行决策以及做决定时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多样性的资金来源降低了其风险系数,即使一方的资金不到位,不会对社团的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2、公益自行车社与学生的公益创业相结合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分析。由于有了租金收入,校园内的自行车管理不再是纯投入性的,实现了可持续运作。而且租金除了可以部分抵消车款外,还应有盈余部分,用来支付方案所增加的人力物力成本,这样可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连续性。对学校来说,这种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丢车是小概率事件,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丢车的期望很小,即便出现了丢车的小概率事情,其损失可以在租金和押金中得以弥补。此外租金数额可与学校为社团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挂钩,如果校方支持力度较大,那么公益自行车社可减少学生租金费用,降低租车押金,故可以实现学校对学生的经济支持。

其次从学生角度来分析。一方面基于租车学生立场,由于只需交纳一定的押金就可获得自行车的使用权,经济上比较划算;另一方面基于公益自行车社立场,公益自行车社创业者和社团参与者可以获得应有的利益以及管理团队的经验,提升了自身的素质。

最后从自行车厂家和冠名赞助商角度的分析。行车的频繁使用,将给厂家和商家带来较好的广告效应,塑造其品牌形象,凸显其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了学生们的好感,最终扩大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二、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公益自行车社发展现状――以西北大学为例

为了客观了解现状,作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公益自行车社团部分成员以及学校内经常会租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面向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94.5%。论文设计调查表围绕西北大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社团成员个体的思想认识与实际感受,以及需要租车的学生的回答情况,反映了西北大学公益自行车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公益自行车社成员男生所占比例为54%,女生所占比例为46%,两性参与规模大体相同,这反映了在参与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积极态度上,并无性别差异。

表1 学校对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建设关心程度

你认为学校对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建设关心吗 关心 一般 不知道 不关心

人数 301 35 22 20

比例 80% 9% 6% 5%

如表1所示,80%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公益自行车社团是关心的,这也反映了西北大学长期以来以学生为主,大力发展对学生有利的公益性强的社团。9%的同学认为学校给与社团的关心一般,6%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对社团的发展是否存在关心,还有5%的同学甚至认为高校并没有关心这一公益自行车社团。从这个调查来看,也说明了高校在该社团的管理与支持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完善制度,落实相应工作,保护学生从事公益性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并为其他租车子的学生提供便利与服务。

表2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办公与活动场地提供方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办公和活动场地 学校提供 主要是学校提供 主要是赞助单位提供 学校不提供

人数 287 69 22 0

比例 76% 18% 6% 0%

如表2所示,西北大学基本上能够为公益自行车社团提供必要的办公和活动场所,为该公益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由赞助单位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的仅占6%,这也说明该公益社团的活动从社会得到的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仍有继续拓展的空间。

表3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经费来源

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经费来源 学校拨款 社员团费 社会赞助

人数 80 128 170

比例 21% 34% 45%

如表3所示,公益自行车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团费和社会赞助,其中社会赞助所占比例最高,社员团费次之,说明该社团内社员力量强大,自身具有贡献精神,且筹集资金的能力也很强,但是这对于社团的长远发展不利,也可以看出,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给予该公益社团财力上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表4 公益自行车社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公益自行车社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经费不足 场地有限 社员公益意识不高 社团干部工作不努力

人数 145 98 76 59

比例 38% 26% 20% 16%

如表4所示,问及公益自行车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经费不足成为首要问题,其次是场地有限,再次是社员公益意识不高,最后是社团干部工作不努力。因此可以看出,经费的缺乏已经成为该社团追求长远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其需求的最大障碍,而此障碍如果不得以解决,社团的进一步生存以及管理模式将受到挑战。

表5 对公益自行车社的财务了解情况

对公益自行车社团的财务了解情况 了解 不了解,希望公开 无所谓

人数 180 128 70

比例 48% 34% 18%

如表5所示,问及对公益自行车社的财务了解情况时,48%的学生表示对其处于了解的状态,34%的学生表示对其财务情况不了解,并希望公开其财务情况。18%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解其财务情况的学生不超过一半,这反映出该社团的财务管理缺少透明性和公开性,应当及时公开社团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出社团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

2、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认识不够,对其具体内容和流程不了解。对公益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其理解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夸大其自愿性以及感性的一面。同时缺乏社会的认同与支持,社会对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认识不足,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都不够,当前社会对利益回报的追求大大超过对公益活动的投入。在这种普遍的精神追求的迷失中,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缺乏精神支柱与精神基础,最终导致当前该社团经费匮乏,财力不足成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团动力机制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对其呼声高,但是真正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度低。

其次,保障机制建设存在问题。宏观层面各省市的党政《意见》、《决议》等成为公益社团获得支持的依据,但是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微观层面,符合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管理办法仍然空白,缺乏详细的操作细则。且当前经费支持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从国家大环境上讲,我国公益事业来源本身就存在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而从高校公益社团本身讲,经费来源靠高校拨款以及外界捐助,而其受益方对该社团的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同时对于其长久发展的制度建设也有很多漏洞。

再次,服务内容供求不对称。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供给对象就是自行车,而高校里需要自行车的几乎是每一个每天要上课下课的同学,但是其供给并不能有效的满足需求,同时供给方与需求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信任机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于是出现很多高校自行车市场的“搭便车”现象,学生租车或者骑车之后没有付手续费或者租金,甚至车子受到损坏供给方却不能及时发现。在供需市场之间缺乏中间平台,中间平台的缺失造成了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服务的不及时,服务者积极性受打击等一系列问题。

三、大学生公益自行车社的制度培育与管理改进

第一,完善高校社团相关政策制度。首先政策制度的完善是高校学生公益社团得以开展以及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也让社团内部成员在具体的活动中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用来参考。同时,制度的出台有助于提升社团的公信力,消除外界人员以及学校内对此社团不熟悉的学生的疑虑。中央政府的文件主要是为了完善高校社团整体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就具体的某个社团的完善以及更好的发展提出任何建议与规划。所以针对这种问题,高校要从制度的层面上确认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公益团体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其次是探索有效的支持模式,目前政府层面对高校公益社团的支持力度不够大,甚至很低,因此政府应该对大学生有切实效果与好处的公益社团提供支持与财力保障。

第二,增加社团的资金扶持。要实现社团的稳定发展,资金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社团得以继续运营下去的根本所在。目前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经费来源途径还十分单一,大多数通过社团收费和学校补贴等途径。而收取一定的社费是必须的,这是保障社团存在的基础,但是同时,学校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校加大拨款力度的同时,监管机制也应该随之建立起来,防止有人私自挪用公款,影响社团的正常运行。所以学校的监管制度必须完善,保证资金用途透明,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而在社会资金方面,社团要尽可能地寻求社会资助,同时要做到利益与公益的平衡,公益社团不能做到纯利益化,而寻求资助的同时也要对社会上的企业有一定的好处,这就需要社团的经营管理人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供需平衡,既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又能得到所需资金。

第三,完善社团的组织管理。目前的社团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一个新的社团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构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模式,比如,需要学校、社团成员、以及社会募集资金企业的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多方参与者互相牵制互相监督,一方出现任何问题其他各方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机制。社团内部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由选举产生,只有公平的产生管理人员,社团内部的成员才能心理平衡且更好的为社团服务。公益社团不同于社会上的企业,但是其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模式又与企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为社团内部也应该有所谓的人力资源、营销人员、公关人员等,人力的作用在于做好行政工作,做好社团的每一个小事,而营销人员的作用就在于将社团很好的营销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扩大其影响力,而公关人员的意义在于当多个社团进行联合或者社团与社团之间出现问题时要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社团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是很重要的。而社团的创始人更应该有全局观念且有个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乃强,荣茜.浅谈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社团活动[J].中国西部科技,2015.01.119-120.

[2] 汪凯丽.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团融入的实证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6.50-51.

[3] 钱晓蓉,陈婷,赵乐,徐黎元.大学生社团有效自我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2.171.

[4] 龙希利,李新瑾,樊立三,任祥华.基于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社团管理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2.39-41.

[5] 马华伟.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均衡发展[J].林区教学,2015.03.122-123.

[6] 王宁.探析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的课程化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202+49.

[7] 隽敏,刘佳园.关于大学生社团发展困境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51-52.

第4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一)高校在行使管理职权时,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管理中对学生的侵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法定权利,是当代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在宪法第46条和《教育法》第9条中作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由于学校侵犯学生受教育权而双方对簿公堂的案件近年来日趋增多,因被学校开除学籍、不予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等的“学子状告母校”案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是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学生名誉权是学生依法享有的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学生名誉关系到其在学校的地位、人格尊严以及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赖程度,法律保护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要求,是尊重人格尊严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公民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得以维系的保证。但高校在为录取新生邮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附带将为学生办理的银行卡(折)等一并寄于学生,这种将考生的个人信息诸如姓名、身份证号等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透露给银行而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的现象颇为严重。

三是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与其他公民一样,学生依法享有财产权,但一些高校以各种借口侵犯学生财产权。如有些学校没有经过权威部门的同意而向学生“乱收费”,还有些学校强迫入校新生购买公寓用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财产权,作为管理者不仅应给予保护,而且不能侵犯,否则就构成侵权,应负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四是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享有是每个公民的最高人身利益。这两项权利是其他所有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仍不乏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高校在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侵权原因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管理程序存在瑕疵、高校内部管理秩序不规范、法规和学校规章存在缺陷、教育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

二、实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

(一)管理者法治观念的转变。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变管理为引导,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大学作为传承历史,创造未来,使人类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圣地,理应成为尊重和保障学生人权的典范。大学生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平等权、人格尊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高校学生管理首先要保障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还具有“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享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因此,在高校管理中,逐步树立尊重学生权利、保障学生权利、依法管理的法治观念,有利于学生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培育。

(二)根据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保证高校校规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根据《教育法》及《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有权制定自己的内部规则。校规是“学校所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其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虽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作为内部管理规范和自治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可被认为是对法律规范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高校在管理和处分学生时,往往把校规作为直接依据。因此,必须依法建制。

(三)建立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和法治监督系统。我们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校内学生管理听证制度,以及完善学生维权的救济制度。

1、建立健全校内听证制度。校内听证制度对于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管理的性质决定必须引入听证制度。高校正在行使着范围极其广泛的管理权限,其间不断出现的工作失误给广大师生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屡屡发生,高校被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案件也开始被法院受理和判决。因此,在任何一项政策或措施出台之前,给广大学生以发表意见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为该政策或措施的顺利实施铺路搭桥,同时也就等于给广大学生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所以,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也需要引入听证制度。近年来,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已成为许多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话题,但何谓“科学化”,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证程序本身正是这样一种“疏导阀”,它的利益导向并不仅仅偏向被管理者一方,给他一种权利,一个说话的机会,相对应的管理者一方也同样获得了一种机会,即宣传自己的管理主张,满足被管理者了解自己的欲望,使自己与被管理者由于沟通而变得相互理解。应该说,听证制度是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从中获益的“双赢”制度。要使广大学生对所在高校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乃至于亲和力,就要跟他们坦诚相待,一切与其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开诚布公,一些重大决策及整个决策的形成过程都要为同学们所知晓。

2、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学生的权利救济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应当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规定,相关内容也应在各校的校规中得以体现。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规定的相当原则和模糊,致使学生的救济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从法治的角度对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和重构,显得十分迫切。学生在入学后,学校实际上是处于一种非平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建立健全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法》第42条第4项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规定》在第59~64条对学生申诉制度做了专门规定,学校应当按照《规定》中申述制度的原则,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组织法》等实施细则,有效地把学校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与学生的纠纷消化在内部,避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的介入,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四)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管理要以学校管理为主向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转变。一是培养学生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二是要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在学风校风建设、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兆敏.以人为本依法治校——高校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石油大学学报,2004.3.

第5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保险经营与风险密不可分,保险事故的随机性、损失程度的不可知性、理赔的差异性使得保险经营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加上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保险道德风险及欺诈的存在,使得保险成了高风险行业。所以,保险业具有极强的公众性和社会性。

另外,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强,特别是保险产品的定价与一般产品不同,更需要专门知识。保险合同、保险费率等重要事项由保险公司单方面拟定,被保险人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合同。如果不加强监管,很可能被保险公司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任意提高保险费率以牟取超额利润;或因不正当竞争,保险公司人为地压低保险费率,影响自身的偿付能力。这些最终损害的都是被保险人的利益。

因此,为了保险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稳定与安定作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国际贸易与经济交往的保障作用,以及对于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意识到保险监管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

(一)竞争加剧、违规经营现象相当严重。表现在:擅自提高或降低费率、扩大承保责任,增加无赔款返还。在一些主要险种中,甚至出现一些破坏性、掠夺性的竞争行为。第二,回佣现象严重。有的保险公司收取标准保险费后,在帐外暗中给予投保人钱物或其他利益等,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争取业务采取支付高额手续费和提供超低费率的做法。此外,还有未经批准,擅自开办新险种,虚假承保、逆向保险等。

(二)内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重要单证管理和使用混乱,账户管理不严格。会计核算不真实,在会计核算中的未决赔款上做文章。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稽核监督力度不够。

(三)资金运用收益差,损害尝付能力。保监会联合证监会04日正式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我国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保险资金向股市"开闸",突破了我国原有《保险法》规定,拓宽了资金运用形式和渠道。但是从近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看,因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险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弱,亏损面积很大,资金运用收益差,损害尝付能力。偿付能力是指保险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即保险企业对所承担的风险,在发生超出正常年景的赔偿数额时应当具有的经济补偿能力。偿付能力的监管是保险业监管的核心。无法积累资金,直接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四)保险市场混乱。如政府指定劳动人事部门推出“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推出“农民养老保险”,工会社团组织推出“工伤医疗保险”等。由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行为不协调,导致市场混乱。其次,一些部门越权保险比较普遍,如交警大队“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保险”,计生办“母子安康险”,政府的劳动部门强制实行“养老保险”等。由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不平等,公众对之有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到保险企业的服务形象。保险公司不顾保险的经营原则和大数法则,使费率大幅度下降,其结果不仅使保户在受损时得不到偿付保障,危及保户的利益,也损害了保险业利益,破坏了保险公司的信誉。

(五)技术装备较差,信息系统不完备,监管手段落后

目前监管机关监管手段主要有两种,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更加集约化,同时保险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加深和扩大。这种趋势加大了保险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及其产业链的外延度。同时,保险业也将在内涵与外延上产生与经济、金融及其他产业更加深入而广泛的联系,为新经济时期的保险业赋予新的含义。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仍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银行、保险、证券监管的信息交流不畅,使得非现场监管不全面,现场监管滞后。

保险监管部门及其分支机构的技术装备普遍较差,信息系统不完备,缺少统一的监管软件,尚未建立起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目前,监管机关的手工检查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高科技发展,对于保险公司利用先进的业务系统,进行的非市场行为,监管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无能为力。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管功能的发挥。

此外,防范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措施还不够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任务艰巨。市场行为与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原则在实践中还有一定差距。除了诸多历史和客观因素之外,部分监管人员对市场行为监管的方式和手段比较习惯,而对偿付能力监管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相对陌生;对静态的、现场查处做得比较多,而对动态的持续的非现场分析做得比较少;对个别具体经营行为的定性查处比较重视,而对公司整体状况和保险体系风险程度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

(六)保险监管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中国的保险监管在物质或者有形的层面上迅速地向国际靠拢接轨。但保险监管要有效的与国际接轨。其关键问题是保险监管人员要具有驾御市场的能力。从现状看,我国保险监管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必须看到,我们从事保险监管的历史毕竟太短,对开放经济条件下保险监管技术和手段的了解、认识和掌握程度有限。在不少人的观念中还留有计划经济和封闭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模式的烙印。人的观念不转变、素质不提高,监管缺乏生命力和权威性。

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各项保险法律法规。为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与《保险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条例、细则,如《偿付能力额度管理规定》、《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保险公司破产法》、《保险违规处罚决定》等,逐步解决现有法律中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保险法体系,使我国各保险公司有法可依,也使来华办保险的外资保险公司有法可依。保险监管机构应依法采取强有力措施纠正和制止保险公司的违法经营活动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并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对这些违法行为予以制裁。

(二)提高执法能力,确保规范经营。严格按照《保险法》、《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规定执行。《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对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保险监管部门应经常对偿付能力进行检查,对违法、违规者进行严肃的处罚。保险监管部门应对各种责任准备金,各项公积金、法定公益金进行定期检查,对不按规定提取或挪作它用的要严肃处罚。建议保险监管部门成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稽查审计队伍,定期对保险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保证保险企业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三)确定费率和手续费的高低限额。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价格调控机制,出现了以低费率和高手续费竞争保险业务的现象,导致了保险市场的混乱。为保证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应制定合理、统一的费率标准,确定每个险种的基本费率和浮动费率,以及手续费的最高比例限额,公布实施,并负责监督执行。对违反规定提供过低费率和支付超过标准手续费扰乱市场秩序、践踏公平竞争的行为,应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惩罚。

(四)建立保险企业风险评级制度。保险监管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抽查方式,加强对保险公司风险状况的监督和指导,通过监测有关风险状况指标,如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变动率、赔付率、综合费用率、资金运用比率、单个险种保费收入比重、综合费用率、准备金变动率、资本及盈余变动率、资金运用效益率等,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评级,对评级情况进行通报,对保险企业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其守规守法经营,并逐步做到定期向社会公布风险评级结果,加强社会监督。

第6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一、注重民主政治,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1、圆满完成了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我县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从2月15日启动实施,4月底圆满完成,全县应换届选举544个村委会已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本届村委会换届呈现了群众参与程度高、选举成功率高、妇女参政率明显提高、开展自荐海选比例高、村两委交叉兼职比例增高、新当选比列高、村委会班子素质明显提高七个特点。

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年初以文件形式下发了20*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点,明确了目标要求。7月份开展了对全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全面督查,并根据督查情况向督查组成员、各乡镇(街道)发出了情况通报,有利的促进了全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提高。11月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办公室人员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县范围的明查暗访,既是对规范化建设的一次检验,也及时掌握最新工作情况和发现新问题,为今后加强和改进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3、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社区方面:依法完成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全县15个社区中除熟溪社区都按时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局牵头开展了对社区服务用房、工作人员及待遇问题的调研,进一步摸清了我县社区的现状和底子,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方案;10月份,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社区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到2009年解决全县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不足问题,届时服务用房基本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同时也落实了县财政按照新建社区服务用房补助40万元的政策。农村社区方面:全县开展试点建设的热情高涨,今年又完成了24个村社区试点建设工作,至此,我县已有37个农村社区基本完成了试点建设。今年我们建立了农村社区工作台帐制度、阶段性总结制度和档案制度;编制印发了统一的《农村社区实验工作台帐》和《农村社区实验工作手册》,确保农村社区实验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开展了8个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和1个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在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工作机制,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注重改善民生,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1、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日趋规范。一是三月份对20*年制定实施的《*县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本县城乡贫困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二是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城镇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实行动态调整的制度。同时根据动态调整的制度,在三月份及时完成了今年低保标准的提标工作,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50元/月提高到180元/月,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248元/月提高到280元/月,提标后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金额由原来的81元提高到现在的100.9元,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助金额由原来的153元提高到现在的176.89元。三是根据低保对象存在的不同困难,按照低保红绿卡制度,实施分类管理,重点加强对红卡低保对象的每月检查;同时,实行信息化管理,4月份我局与*思锐公司合作,开发了民政救助信息系统,开始实施网上低保申报审批,系统已经正常运作。四是认真落实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则退,今年全县累计新增低保587户,809人;注销343户,555人;调高2569户,调低94户。目前全县共有低保对象3103户,4670人。五是认真落实低保动态物价补贴制度。根据要求及时足额地将物价补贴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今年共三次对全县低保对象发放了物价补贴,累计发放物价补贴179.53万元,其中城镇低保425元/人,农村低保265元/人。

2、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月份对2004年制定实施的《*县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重点对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城乡低收入户、患重大疾病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指家庭成员月人均固定收入低于全县最低工资标准的人员)四类人员为救助对象。二是提高救助标准: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救助比例由原来的30%、40%、50%提高到50%、60%、70%;低收入户由原来的20%、25%、30%提高到20%、30%、40%。同时提高最高救助额度,即低保、五保、三无人员封顶线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4万元。三是降低救助门槛:低保、五保、三无人员实行零起点救助,低收入户救助门槛由原来的2万元降到1万元,救助自负金额由原来的1万元降到0.5万元。四是增强救助时效。低保、五保、三无人员实行即时救助,其他对象由原来1季度1次改为每月救助1次。今年已累计救助810人,支出医疗救助资金228.68万元。

3、困难群众安居工程进一步深化。出台了《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安居工程实施范围,将重点优抚对象及低收入户等其他困难群众也纳入到安居工程实施范围,同时提高了安居工程补助标准,维修由最高补助每户4000元提高到5000元,置换由最高补助每户5000元提高到6000元,新建由原来的230元/平方米提高到280元/平方米。今年累计实施安居工程160户,其中新建63户,维修71户,置换26户,总投资200多万元。

4、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县政府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通知》,为深化和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总投资120万元、建筑面积4038平方米的壶山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完成了投资18万元的白洋中心敬老院新大楼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和投资5万元的新宅敬老院改建维修工作;社会福利院二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土建部分,共投入资金197万元;白洋、新宅中心敬老院新添置了床、桌、椅等用品132套(件)。三是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内部规范化管理,修改完善了《敬老院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了敬老院院长工作例会和院民会议制度。四是认真开展"星光老年之家"试点工作,通过建设所需物资统一配送、组织检查验收、回访督查等方式,确保建设质量。全县36个试点村"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建设工作已圆满完成。五是认真做好孤儿救助工作。我县共有孤儿27人,其中农村孤儿22人,城镇5人。无监护人的孤儿由敬老院实行户院挂钩集中供养,供养标准每人每月280元;有监护人的孤儿给予全额享受低保金,同时每年给予助学、助困等临时救助不少于1000元。六是继续开展为白内障老人送"光明"活动。在省老年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年累计为73名老人免费实施了白内障摘除手术。七是认真举办各项老年人文体活动,欢庆第21个"老人节"。开展了全县第六届老年运动会,举办了老年书画展和器乐、舞蹈专场文艺晚会,并组织参加了省、市老年节文艺专场演出比赛,舞蹈《荷之恋》获省金奖,《酒巷深深》获市三等奖。

5、临时救助工作进一步强化。重点开展了解决城乡居民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救助,保障其正常的基本生活,今年共实施临时困难补助2822人次,支出补助资金192万元。实事求是做好边缘困难群众救助工作,一年来遵循谁困难救助谁的原则,认真把好关,全年累计共救助2000户,下拨资金100万元,切实保障了边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渡过难关。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紧紧围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吃、住、返乡车票等人性化救助服务,全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40人次,切实维护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注重社会稳定,优抚移民政策全面落实

1、认真落实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两年提标一次的规章要求,从今年1月开始,对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定补标准进行了提标,第四季度已发放落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费的合法权益。加强复员退伍军人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及时做好两参人员数据库的充实和调整,并充分运用数据库,加强对复退军人的管理。5月底完成了185名退伍人员的安置工作,其中152名农村兵按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全部安置回农村,15名兵和17名城镇兵及1名转业士官全部自谋职业。认真落实有关规定,提高义务兵优待金标准。义务兵从每人每年3050元提高到4300元,兵从每人每年9150元提高到9500元。及时掌握和了解退伍军人的思想动态,扎实做好优抚对象来信来访工作,确保了稳定。

2、扎实做好水库移民的扶持工作。一是完成了20*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减及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直补资金发放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核减9个乡镇(街道)52个扶持对象。二是完成了20*年新安江水库移民村项目和大中型水库(跨库村)移民项目检查验收工作。新安江水库移民项目涉及五个乡镇(街道)24个村,54个建设项目,总投资856.2万元,于20*年一月份完成,扶持项目资金已拨付到位;大中型水库(跨库村)移民项目涉及3个乡镇,7个村,9个项目,总投资154.6万元,于20*年3月底前全部通过验收。三是认真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举办了新安江水库移民茶叶加工、茶园管理、蜜梨栽培管理技术三期培训班。四是及时完成各项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了20*年度大中型水库(跨库村)移民项目、20*年度新安江水库移民村项目、2009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0*年度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结余济急处置中央补助资金移民项目、2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等各项预算编制工作。五是认真做好水库移民稳定工作。部分水库移民经常来信来访要求享受更高一级的扶持政策,我局认真对待,对不符合政策的来信来访做出详细解释,取得相关人员的理解。

四、注重防灾备灾,灾害救助工作扎实有效

1、认真开展避灾点建设。今年确定的10个避灾点建设已于8月底全面完成。目前,我县已累计完成了避灾点建设19个,总建筑面积11913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基本实现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同时根据省厅要求完成了一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救灾储备仓库建设,

2、认真开展灾害救助工作。今年年初,我县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汛期还遭受了多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全县造成了不少的经济损失。为解决灾民困难,切实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今年已累计下拨救灾款196.2万元,救助灾民4691人次。

五、注重服务质量,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1、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管理。认真做好新成立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批工作,今年新成立社团2家,分支机构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个。及时做好民间组织的年检年审,全县共有97个社团年检合格,注销1个,2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合格,停办5个。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与监察局、发改局联合开展了对行业协会和涉企协会会费收支专项检查工作。及时完成了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工作,共登记备案64家,其中社团29家,民办非企业35家。

2、认真做好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及时做好福利企业每月一次的资格认定工作,全年累计认定263次。严格做好福利企业年检年审工作。今年我县共有27家福利企业通过年检年审,新增1家,注销2家。

3、深化殡葬改革,巩固殡改成果。继续抓好生态墓区建设工作,严格把好村级公墓新建关。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及时处理一些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事件。今年共查处36起土葬、做大坟、乱葬乱埋等违法行为。在新宅镇政府开展了殡改专项整治工作,共拆除寿坟200余穴,有效地遏制了私建寿坟违法现象的漫延势头。根据近几年道路交通建设与发展情况,及时扩大火化面,将塔塘村等6个行政村和12个自然村新列入火化区,从20*年11月1日零时起对新列入火化区内的死亡人员遗体实行火化,进一步巩固殡了改成果,

4、认真做好婚姻登记工作,不断改进方法,优化服务。认真制定奥运期间婚姻登记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确保了20*年8月8日这一特殊日期婚姻登记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26*对,离婚518对,补发婚姻证件740本,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820份。不断改进方法和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被民政部授予"20*-20*年度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称号。

5、地名信息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推进。完成了国家地名数据库录入和更新2*6条,其中单位88条,行政区域18条,非行政区域6条,群众自治组织548条,居民点1058条,交通运输139条,水力、电力140条,纪念地与旅游景点22条,建筑物57条。严格按照地名规划管理机制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编辑出版了新的县城区地图、交通旅游图、工业分布图。完成了《20*-2*0年*县地名规划》,为我县地名信息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创建平安边界工作,和周边8个县(市、区)全部签定了"平安边界"共建协议。

六、注重基础工作,民政工作取得创新发展

一是完善了村级民政联络员制度。抓住全县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的有力时机,及时调整了村级民政工作队伍,进一步明确细化村级民政联络员工作职责;建立村级民政工作台帐;并且专门编印了《*县民政主要业务政策摘要》发放到全县每一个村,加强政策宣传;为切实提高调整后的村级民政联络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我局和乡镇、街道联合对村级民政联络员开展了岗位培训教育工作;为方便工作的联系,编印了全县民政系统通讯录,将全县544个村级民政联络员联系方式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同时建立了村级民政联络员考核制度,为提高联络员工作积极性,年初按平均400元/人的标准预算安排了村级民政联络员队伍工作经费,年终时给予一次性补贴。

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政宣传工作。今年我们修订了《*民政信息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全县民政系统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省厅采用信息14条,其中《浙江民政信息》采用6条,省厅网站采用8条;被《*民政信息》普刊采用28条,其中长信息18条,短信息10条,民政信息工作考核为全市第一名。全年共刊出《*民政信息》12期,同时抓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契机,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民政政策、民政业务的宣传工作,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了民政工作。

三是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完成了《村委会换届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思考》、《加强村级联络员队伍建设夯实民政基层工作基础》、《农村养老服务业现状调查》三篇文章,其中《加强村级联络员队伍建设夯实民政基层工作基础》作为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的典型经验材料在大会上交流。

四是扎实抓好维稳工作。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切实履行好职责,扎实做好民政管理对象的来信来访及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调处,确保了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领导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全力配合的结果,是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民政干部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救助能力仍然有限,工作水平还不高,特别是保障对象动态管理不够到位,低保工作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农村救灾救济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部分乡镇、村存在挤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发放救灾资金、违规办理低保等问题;三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平衡,公开不及时、不规范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四是村级民政联络员工作积极性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还有些村存在民政对象情况不明,底子不清的现象。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抓好落实,提升民政工作整体水平。根据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经局党组研究,确定2009年我县民政工作思路是:

一、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成低保提标工作,取消乡镇低保资金配套。低保工作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促进规范管理和动态管理,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低保入户调查、审批等项工作程序,完善低保审查和监督机制,切实做到低保对象能进能出。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救助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规范救助程序,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深化五保集中供养机制,加快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敬老院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实施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完成200户住房困难群众改造工作。深入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强灾害应急反映能力建设,开展村级避灾点建设,充分发挥村级民政队伍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灾情统计水平,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二、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争取完成25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加大创建和谐社区达标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争取完成5家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达标新建任务。根据省厅要求,认真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回头看"活动,不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认真执行《浙江省村民代表会议工作规程(试行)》,提升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水平。

三、加快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同比增长达到省市要求。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养老支撑平台,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方式。争取新建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0个,开展重度残疾人抚(安)养工作,继续做好白内障复明工程,完成孤儿调查工作,不断提高养育水平和保障标准。

四、积极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贯彻《军人优待抚恤条例》,全面落实优抚各项政策,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加大对60周岁以上生活困难退伍军人临时救助力度,探索建立可持续救助制度。继续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认真做好退伍兵安置工作,关心支持驻军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走访慰问优抚对象和驻军单位活动。认真做好优抚对象的工作,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维护社会稳定。

第7篇: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关键词:小额信贷 制约因素 小额信贷组织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旨在通过小规模的贷款为贫困农户或中小企业提供寻求发展所必须的资金,促进其走向富裕和壮大。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国际方面来看,小额信贷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80年代小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是基于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面向农村低收入者发放的小额贷款。

一、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运作模式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类型

我国现阶段小额信贷组织有:1,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具有覆盖面广、业务量大、分支机构众多等特点。2,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全国覆盖农村市场最大的金融机构,银行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规模达37,000个,网络的覆盖面广,资金来源较为充裕,且成本相对较低。正是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本身的网点分布特征,这种小额信贷有可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小额信贷形式之一。3,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进行的批发性小额信贷。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批发给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及其他小额信贷机构,带有某种意义的扶贫性质。4,各种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小额信贷。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00年开始建立小额信贷机构,这些小额信贷机构一般而言都依赖于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的捐赠,其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5,私人建立的在区域内进行一定程度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6,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在工商部门注册,不吸收公众存款,只行贷款业务,所针对的业务对象也不是一般的农户,而是中小型的乡村企业,央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就属于这一类。7,农村民间的资金互助组织和村镇银行所进行的小额信贷。这类小额信贷机构现在存在于银监会的试点框架中,为数较少。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发展无疑是金融服务于“三农”建设的创新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小额贷款覆盖面已达32%,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受益面更高。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模式

为发展农村经济,我国1993年开始引入小额信贷。起初,只是国际援助机构和国内NGO针对我国政府始于1986年的农村扶贫贴息贷款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尝试。因其成效显著,1996年受到政府重视,进入以政府扶贫为导向的发展阶段,2000年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始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近几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商业化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运作机制(表1)是灵活和多变的。

按运作方式和运作主体的不同,我国小额信贷可分为4种模式:其一是非政府组织运作模式。主要的运作载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负盈亏、完全自治的社团性的扶贫经济合作社,工作人员从社会招聘,资金来源主要是国际资助。但因这种模式强调政府不得干预,信贷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且资金来源无法持续,使得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二是政府+银行运作模式。即在政府监督指导下,由农业银行直接发放贷款。具体来看,由政府规划到户,农行直贷到户。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其三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小额信贷组织模式。作为国家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受到相关政策扶持及目标针对性很强,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经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仍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占有主体地位。其四是小额贷款机构运作模式。小额信贷机构按照公司的形式运作,政府不得介入,且“只贷不存”,属于特殊的私营金融机构。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宏观方面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法律来指导小额信贷的运作。对小额信贷是否现在就要规范,如何规范及准入、退出制度和监管制度等问题,国家尚无明确的指导政策和办法。而地方政府对小额信贷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也都影响到我国小额信贷深化发展。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性问题是当前制约小额信贷长期发展的外部条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除了金融机构以外,大部分是非政府组织。这类组织没有合法开展非贷款类金融业务的法律地位,发展受限。目前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通常注册成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难以转成小额贷款公司或金融机构,难以成为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由于现行政策严禁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因此目前我国小额信贷组织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临时观念。由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不具备一般经济实体所具有的融资资格。这不仅使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吸收自愿储蓄持续地筹集相对低廉的资金,而且也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来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非政府组织专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也受到严重束缚。2007年开始,国家允许社会各种资金在农村成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并确定6个试点。银监会又陆续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提供制度保障。这些新举措表明了国家支持和规范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决心,为小额信贷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

2,政府行为的不利因素

目前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并不是真正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而是实质上从属于或受制于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和地区级的政府部门,如政府办公室、农业局、扶贫办、妇联等。另外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人员大多也是当地政府及其部门委派的,政府官员一般不具备从事小额信贷的专业素质和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在目前这些政府的小额信贷管理组织都具有临时性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要求他们对小额信贷有很大的积极性了。此外,强大的政治组织力量容易导致强迫命令,甚至利用小额信贷。政府行为的

另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对债务豁免的直接干预。贷款减免极大破坏了农村信用,使贫困目标群体对信贷产成了豁免预期,严重影响小额信贷款项的到期回收率。

3,小额信贷管理机制的缺失

作为临时性的制度安排,目前小额信贷公司要在工商局注册,而且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投资人又多为非金融专业人才,其试点的整个过程及试点方案的制定由央行和当地政府进行审批和把关。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对未来的有效监管形成了一些障碍。

(二)微观方面分析

1,资金的有效持续性不能保障

我国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其数量有限,且品种单一。目前国际上现有小额信贷组织常见的四种储蓄形式是公开吸收储蓄、基金储蓄、代扣罚金和吸收入股,而我国只有吸收储蓄,并且我国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易受政府的左右,受金融政策的制约。同时一些小额信贷项目的资金是国外机构捐助的,一旦项目到期,小额信贷项目往往无法持续。项目所服务的农户一方面担心无法持续地通过小额信贷筹集资金,从一开始就降低了农户参与小额借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旦农户认为项目无法持续,可能出现不归还贷款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非政府组织运行的小额信贷机构也存在资金来源无法保证的困难,小额信贷初始运营资本规模一般不大,加上中国的政策规定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提供贷款所需资金。

2,利率较低贷款期限较短

目前农业小额信贷95%的贷款期限为1年,其余短于1年,最长不超过三年,通常采用“整贷零还”的方式,即客户每隔固定的时间如一个月就要分期还贷。由于农业生产的生产周期往往较长,如果向这些农户投放的贷款期限较短,就意味着农户不能以贷款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偿还贷款,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本身就隐藏着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因素,因此小额信贷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及投资项目、不同生产周期确定不同贷款期限,使小额信贷真正发挥促进农村发展的作用。同时,由于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使银行在较大风险的前提下利润回报极低,导致银行不愿意大量发放小额信贷。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富裕的人银行欢迎他去贷款,而那些贫穷的人却不那么容易获得贷款,想要贷款往往需要很多的手续和环节。

3,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

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人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的弱质产业,加上小额农贷的借款主体――农民,大多还属于经济劣势群体,抗风险能力脆弱,如果用每天生息的贷款从事高风险产业,一旦出现风险,无疑给本来拮据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缺乏相应保障机制,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每遇到类似风险,往往亦束手无策。具体而言:(1)基于农户的风险。有些农户总是试图将还款的期限拖长,甚至不愿还贷,久而久之,贷款就无法追回。(2)基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市场风险成因是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上获得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大多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供求信息缺乏,单个农户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在生产决策时缺乏理性,同一地区农户获取贷款后往往集中投资同一项目,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贷款回收自然也因此面临巨大风险。(3)基于信息机制的风险。由于搬迁、外出等原因,不能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致使诸多小额信贷因债务人外迁,无法收贷。(4)基于信贷机构的风险。由于管理原因,小额信贷组织员工有可能不当地占用信贷资金。

三、拓展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政策和法律制度,一来使得许多小额信贷机构在执行扶贫任务时身份暧昧,处于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二来也增大了金融风险,所以完善对小额信贷的法律规范迫在眉睫。如加快修改《人民银行法》,补充有关小额信贷的法律条文,规范小额信贷组织性质和审批条件,在法律上赋予小额信贷组织独立的主体地位。又如,扩大小额信贷组织按其资金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的利率浮动权,能以近似市场利率的水平开展信贷服务,推动其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

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尤其是促进小额信贷发展政策。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开展需要国家扶助。应提倡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试点,鼓励适度竞争,切实适时奖优罚劣的措施。各地方政府应依据各自不同情况对小额信贷加以扶助,把专项扶贫资金落到实处。由于我国有8亿多的农民,因此建议设立专门的类似美国“兰德”的智囊机构和能收集小额信贷使用者意见的信息机构,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献言献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三)提升小额信贷组织管理效率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要按照国际惯例,参照业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强化整章建制。二是培训组织成员,不断提高组织内金融人才处理业务的能力,避免操作。三是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要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通过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升小额信贷组织管理效率风险。

(四)创新多种融资渠道

1,争取国际援助资金保持政府投入。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村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拨付的财政与扶贫资金也逐渐加大,但是由于覆盖性的问题,我们仍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资金,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健康发展。

2,农信社应多元化地筹集资金。作为农村金融的生力军,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多元化地筹集资金,满足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1)积极吸收农民自愿八股,充实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金;(2)大力组织存款,扩大自筹资金来源;(3)尽快收回逾期农户小额信贷本息;(4)争取人民银行继续增加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以壮大其支农实力。

3,鼓励商业银行投入资金。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通过税收、贴息等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向农村投入资金,提供金融服务。除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外,邮政储蓄银行也经获准成立,它覆盖面较广,尤其在农村有庞大网络机构,经济实力强且具有网络科技优势。要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多的优势,按照商业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增强其在农村的储蓄、教育、养老保险、小额信贷方面的作用,促进其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4,重视民营资本力量。让民营企业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组织中去,以提供更多资金来源,

同时允许民营银行进入农村,支持其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五)推动小额信贷组织的金融创新

1,创新贷款品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应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进行差异化设计,形成多元化的贷款产品种类。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应根据对市场发展状况、资金需求、客户的资金周转及贷款意向等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制订适应不同市场情况的多样贷款品种,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用途需要。在信贷目标群体上,主要针对城乡地区有劳动能力、从事增收活动的低收入群体和下岗职工等;在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上则应层次化,根据项目产生效益的期限及贫困户脱贫的时间划分长期和短期贷款。

2,创新贷款管理技术。区域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网点分布广泛、信息获取相对容易的优势,开发适合小额信贷业务的特殊信贷管理技术,以客户“社会资产”取代“经济资产”,进行适时金融创新,将金融资金与社区信息结合起来,开展“道义担保”、“道义抵押”等形式。国际小额信贷模式的风险管理机制,如团体贷款、动态激励机制、分期还款制度和担保替代制度同样非常值得借鉴。

3,创新贷款定价机制。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和较高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显著特征,也是维护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的关键。但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与外国(如孟加拉)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操作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孟加拉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贷盛行,利率高达150%以上,甚至达240%,而孟加拉小额贷款利率一般在20%~35%之间,同期商业银行利率则在10%-13%之间,这使得小额信贷既具有市场空间,又具有财务持续性。但我国法律规定利率超过法定利率4倍不受法律保护。按目前贷款年基准利率5.31%计,我国小额信贷机构贷款最高年利率为6.37%。根据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情况,其利润率在15%左右。小额贷款公司要赢得利润,意味着不能走单纯的“提高利率、获取存贷差”思路经营,而更应创新贷款定价机制,提高竞争力以控制成本。

4,创新贷款程序。小额信贷机构应简化贷款手续和形式。由于小额信贷服务客户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额信贷机构使用的文件、表格和程序均应简洁明了。同时,贷款的办理时间也应尽量缩短。

(六)强化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金融机构应积极投身到诚信的宣传中去,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上营造出“诚信至上”的氛围。其次,工作人员要使农户明确小额信贷的性质和法律责任,使农户在思想上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再次,大力宣传关法律知识,增强农户的法律意识,使之形成讲信用的自我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