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契约式
资料与方法
对象:调查对象653名,其中灯塔村集体签约居民308人,个体签约居民153人,非签约对象192人。男324人,女329人。
方法:采用调查表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居民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人群一般社会特征、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 果
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可以看出,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了解,选择“了解”和“基本了解”两项的分别为28.9%、21.0%;这与确定调查对象与密切关系,样本中有两组对象已经接受了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从总体来看,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还是相当陌生,了解有限。
居民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接受和信任:在对居民进行个别访谈时了解到,居民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健康服务合同”就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服务项目,普遍是欢迎的,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653位居民进行的“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和信任”调查结果:82.3%愿意接受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其中68%的居民愿意接受需付费的契约式服务,25.6%的居民考虑尽快签订合同;可见,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是欢迎的,但也有许多疑虑。17.7%的居民不愿意接受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32%的居民不愿意接受需付费的契约式服务,74.4%不会马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同。多数居民还是持观望态度。
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的意见:对已经签订了“健康服务合同”的居民进行的“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的个别访谈结果:①个体签约的居民组,认为服务满意的有33人,占35.5%,认为不满意的有13人,占14.0%,认为一般的有47人,占50.5%。②灯塔村集体签约对象中,认为满意的只有22人,占13.3%,认为服务不满意的有71人,占43.0%。可见,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上质量不高,使得居民的满意程度也普遍偏低。也反映出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在质量控制上存在缺陷和漏洞,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服务的全部优势。
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在对已经利用了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灯塔村村民和个体签约对象进行的个别访谈,问及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时,服务对象均诚恳地提出他们的看法。
可以看出83.3%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没有按照合同提供全部服务,44.2%居民认为服务不到位。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不能提供所有规定的服务。如:家庭访视、家庭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有特色的服务不能正常开展。这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开展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
签约服务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调查中,谈及与医生的关系等医患关系时,签约服务对象表示出更多的是肯定,认为签约服务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结果表明,在与医生关系上,签约服务对象与非签约服务对象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签约病人大多认为医患关系一般,占55.7%。而签约服务对象中,灯塔村集体签约对象与个体签约对象又表现出区别,个体签约对象更多地认为医患关系是好的。这显示出,签约方式的服务可以改善医患关系,而又以个体签约方式最佳,这可能与他们自愿签约有关。
讨 论
把契约方式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是我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一种尝试。实践证明,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受到多数居民认同与欢迎,从长远看它有较高的研究与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显示,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认识还很有限,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不高、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不高。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按照服务合同规定提供服务,或者是服务不到位所造成。当然,也存在居民本身对利用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不习惯、不适应的问题。进一步推广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就必须首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认识、接受程度。其次重点提高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严格按照服务合同规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士雪,郝晓宁,张伟燕.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分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8
2杨,赵亚利,刘向红,王竞波. 社区合同式健康管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 2006, 19
3张新平,巫云辉,周指明,王贤初. 社区卫生服务契约筹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卫生经济 , 2004, 3
4黄会坚,张新平,周指明,李艳霞,梁冠帮. 社区卫生服务契约筹资的意愿分析.中国卫生经济 , 2004, 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满意情况 调查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经过20余年的发展,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基本完成转型,社区卫生站点经营规范,医疗设施水平得到提升。本调查以南开区为例,了解天津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
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南开区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及满意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现场自填法,发出问卷300份,最终收回274份,回收率91.33%;其中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87%。
通过了解天津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以及其在就医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完成后,通过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及医疗费用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等多种因素,从而使选取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利于真实全面地了解天津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见表1)。
(二) 满意情况分析
1.居民对社区就医方便的满意情况
南开区总面积40.64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86.66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务中心(站)84个,达到平均每1平方公里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317人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成了社区医院就在家门口的“一刻钟就医圈”。调查的261名居民中,200名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远近程度满意,占总人数76.63%,仅低于居民对候诊时间的满意度(见表2)。
居民反映在大医院等待看病的时间长,尤其是在上午,看个感冒发烧至少也要2个小时以上,而在社区医院看病不到5分钟就进诊室,在南开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拿药用不了10分钟。调查中,202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候诊时间满意,占总人数77.39%,在所有调查项目中的满意度最高(见表2)。
目前,大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标识不清,就诊流程复杂等问题,让就诊病人在医院内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地方。在社区医院看病的老年人居多,大多数都是些老病号,还有的就是些病情较轻的患者,一方面他们熟悉信任社区医生;另一方面社区医生不仅清楚他们的病情近况,还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能够很精准地为老百姓提供治疗服务。71.64%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程序满意,社区医院以其灵活的就诊程序、便捷的就诊途径已成为老百姓“小病小灾”的首选(见表2)。
2. 居民对社区医院转诊程序的满意情况
2002年,天津市开始探索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之间双向互动转诊合作新机制。表3显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满意的居民有140人,占总人数53.64%,标志着天津市这几年双向转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2010年12月南开医院就与以南开区为主的12个社区医疗站点建立了双向转诊服务,各医疗站点的病人来南开医院住院治疗均可享受绿色通道的待遇。但是在实际转诊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医院转诊,而由大型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机构的却屈指可数。
3.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情况
由于中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加,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更重视健康问题,对卫生服务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然而表4显示,83名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满意,仅占总人数31.80%,85名居民对其的服务态度满意,仅占总人数32.57%。居民反映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态度欠佳,接待病人有时漫不经心,语言生硬。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尚浅的情况,未经过系统化培训与良好的继续教育就上岗,工作内容局限,责任心不强,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医德,很难取得社区群众的信任。社区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使受过良好教育的医学人才更愿意去大中型的医院,尤其是从专科医生转型而来的全科医生,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普遍收入偏低,使其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态度冷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一支人员稳定、梯次合理的高素质队伍。
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药品设备及就诊环境的满意情况
表5显示,169名居民对医护收费满意,占总人数64.76%;其中59名感到非常满意,占总人数22.61%。对药品收费满意165名,占总人数63.21%;其中46名感到非常满意,占总人数17.62%。医护收费和药品收费这两个调查项目的满意人数相当,但对药品收费非常满意的居民人数少于对医护收费非常满意的人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报销起步门槛低于二、三级医院,报销比例高于二、三级医院,按理说患者对社区医院药品收费满意度也应比较高,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调查中,42名居民对社区医院的药品供应很不满意,占到总人数的16.09%。居民反映有些即使是社区基本用药目录内的药,社区医院也存在“缺药”的状况,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用药需求。
表1显示,调查中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6人,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1人,共183人,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的满意度高于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的满意度。因为很多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医疗保险福利都规定在了某些定点的大中型医院,使得企业对员工在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的费用不予报销,从而导致了城镇职工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满意度偏低,很多员工宁可排队去拥挤的三级医院也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表5显示,天津市南开区居民只有80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设施满意,仅占总人数30.65%,在所有调查项目中满意度最低;82名居民对就诊环境满意,占总人数31.42%。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有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除了桌椅等常见设施,基本看不到其它高端的医疗设备,常见的输液椅和护理床等也很破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源相对短缺和落后,使人们更愿意到大医院看病,而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使有相应的医疗设备,也存在利用不足的现象,难以形成社区服务的规模优势。
三、讨论与建议
(一) 立法保护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
由于当前天津市尚未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标准和程序,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不易顺利进行。实现双向转诊制的基础是完善社区首诊制,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非急诊患者必须先到社区医院接受首诊,才能转入大型医院治疗,经过急性期后必须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否则不能享有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制定合理规范的制度保证社区医院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分工合作,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社区人群的健康管理、常见病的首级管理和康复管理,三级医院负责复杂的专科诊断治疗和高危人群的病情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弥补首诊制和转诊制的缺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同时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卫生服务质量,简化现行双向转诊流程和手续,进一步推进和保证转诊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居民真真正正享受到转诊制带来的便捷度和满意感。
(二)加强社区医护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要从学校抓起,例如在大学中设置专门的全科医学方向专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修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全方位的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和理念。对于已经上岗的医生进行在岗培训或继续教育,以理论授课为主,配合平日工作为实践,通过严格的督导和评估,建立起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当前在天津市以至于全国,由于坐诊行医的传统思想深入人心,很少有医疗工作人员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患关系与大型医院不同,更需将医务人员放在主动的地位上。医护人员在职期间,应加强对其社区护理专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的认识,培养护理人员对自己岗位职责的认知。护士的职责不只是协助医生完成其医疗工作,还要促进和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像每周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访视,对病人的生理、心理进行评估,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照顾病人的指导等。医护的工作方式要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使社区医院走出“路很近,心很远”的尴尬境地。
社区卫生服务是天津市乃至全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政府不仅要建立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而且应有严格的全科医生准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能真正起到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三)合理规划卫生资源
首先应调整和配置现有的卫生资源,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设备的配置标准,满足居民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率和使用率。其次是不断改进社区医院的诊疗环境和医疗条件,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舒适性,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同时还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强监督管理,避免资源的缺乏或浪费。卫生资源配置重心应向基层、社区转移,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
对于药品不齐全问题,政府应定期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对流动性小的药品应向其他药店转移保证其流通性,流动性大的药品应及时供给保证其不断货,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齐全,填补目前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社区医院在尴尬的“空地”。同时扩大和稳定医保药品目录,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供给等外部政策的支持,从而使居民在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不必担心医疗费用,能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全方位管理
为确保社区居民能享有优质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实施以健康维持为主的管理化保健措施,其运作从卫生筹资、资源使用、服务内容等方面执行,强调管理的一体化,使生理和心理服务,医院服务与社区康复,急诊与长期护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社区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客户,想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就要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医务人员可通过入户调查、义务体检等方式与居民建立感情,赢得信任,在了解人口数量、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情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史、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看法等。在得到数据的同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保证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服务,也为社区将来开展的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国家统计局,2006,(8).
[2]贾秀萍,周燕.邯郸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 2012,28(2).
[3]何华明,王小合,周银.杭嘉湖地区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知晓情况调查[J].卫生软科学,2008,22(1).
[4]谢娟,马亚楠,何钦成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与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7(25).
关键词 感染 社区卫生中心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25-03
Analysis of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YUAN Wei, WANG Jin, CHEN Jie, XU Xiaolin
(Si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this center to provide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ommunity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Methods: The relevant data of 108 cases treated with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discharged from the center from Jan. to Dec. 2012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use rate of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as low in the center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use was 2.05DDDs/100 persons/day. The top three antimicrobial agents were cephalosporins, quinolones and penicillins. Conclusion: The usage of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is reasonable in general in this center, but the use frequency of the individual drug is high.
KEY WORDS infec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ntimicrobial agents; rational use of drugs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病房收治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多种疾病共存是老年疾病特点,主要涉及心、脑及呼吸系统疾病[1]。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组织器官退化,带菌者多,成为医院感染的易患人群。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抗菌药物,但其中20%~50%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存在问题[2]。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尤其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分析本中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本中心出院患者108例,男55例,女53例;80岁57例(其中>90岁8例)。详细登记与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出院诊断等情况。
方法
记录应用抗菌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次数、疗程及有无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实验等。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种类、频率、联合应用及样本送检率。
用药合理性以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为基础行药物应用的评价分析,是医院用药合理性的主要方法[3]。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4],DDD指达到药物治疗目的的成人平均日剂量。该药用药频度(DDDs)=年总用药量(g)/DDD(g)。DDDs可反映实际使用频率,以及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总用药量(累计DDD数)×100/(累计出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用以测算住院人群暴露于抗菌药物的广度、强度。2012年本中心共计出院483人次,平均住院天数为52.2 d。计算头孢替安注射剂AUD为例,223.25(累计DDD数)×100/(483×52.2)=0.89。采用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 DUI)评价合理用药指标[4],DUI=DDDs/用药天数,为临床用药合理的评估标准。DUI大于1.0,说明医生实际用药日剂量大于DDD,为用药不合理。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排序。P
结果
用药原因
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依次为呼吸道感染(62.0%)、泌尿道感染(20.4%)、胃肠道感染(13.0%)和皮肤软组织感染(4.6%)。单用抗菌药72例,占66.7%,联合用药(≥2种)36例,占33.3%。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强度及DUI评估
从使用抗菌药物类型而言,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喹诺酮类占第2位,青霉素及甲硝唑为第3位(表1)。
表1 不同感染部位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n)
药物 呼吸道
感染 泌尿道
感染 胃肠道
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合计
(%)
头孢菌
素类 68 3 10 6 87(80.6)
左氧氟
沙星 15 20 4 - 39(36.1)
青霉素类 - - 4 2 6(5.6)
克拉霉素 - - - 3 3(2.8)
复方
新诺明 1 - - - 1(0.9)
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共6大类10个品种,总DDDs为516.806,计算AUD为2.05 DDDs/100人天。其中,头孢菌素类AUD为1.09 DDDs/100人天,占本年度全部抗菌药物的53.17%,其中排名第1位的为头孢替安,占43%(表2)。
DUI评估见表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本中心2012年出院483人次中,使用抗菌药物108例,应用率为22.36%,与相关老年病科患者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近似[5],低于综合性医院报道的抗菌药物使用率[6],也低于国际平均使用率30%[7]。
应用抗菌药物住院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为49.32 d,与全年所有住院病历的平均住院天数52.2 d接近。使用单一抗菌药物者72例,占66.7%,联合应用2种抗菌药物者31例,占28.7%,联合应用3种抗菌药物者5例,占4.6%。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7.23 d,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8]评估,较为合理。
AUD是目前卫生部推荐的用以检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可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9],且数据处理方便[10]。2012年本中心住院AUD为2.05 DDDs/100人天,远远低于2010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测网公布的均值(80.1 DDDs/100人天),也低于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所要求的AUD控制在40 DDDs/100人天以下,说明本中心抗菌药物用量总体情况控制较好。这可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收治的为老年病、慢性病,抗菌药物使用主要是用于院内感染有关。从使用类型来看,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喹诺酮类占第2位,说明头孢菌素类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占主导地位,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首选[11-12],因此其AUD值居前。但应用药物较为单一,涉及头孢类抗菌药物仅4类,分别为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曲松钠。其中头孢替安占全院总AUD的43%,提示在药物使用上缺少选择性,这可能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抗菌药物的选择面受限有关。AUD排名第2位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占27%,表明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也日趋广泛,但具体药品选择上较为集中在左氧氟沙星。
DUI是以DDDs除以实际用药天数,作为判别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若DUI大于1.0为用药不合理。本组数据列举的11种药物中,仅3种药物DUI超过1.0,表明本中心大多数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采用最大日剂量,同时也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总之,本中心抗菌药物的总体使用合理规范,但存在个别药物选用频度过高和滥用等不合理现象。应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并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陈秋雯, 周建新, 赵炜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 209-210, 242.
Kardas P, Devine S, Golembesky A,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isuse of antibiotic therapies in the community[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5, 26(2): 106-113.
甘永江. 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强度分析[J]. 药物利用与药物经济学, 2011, 20(6): 310-31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5-105
李冬咏, 左改珍, 谢少清, 等. 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4): 424-425.
周霓, 罗婵清, 郭丽娜. 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的横断面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21): 4073-4074, 4076.
冯文利, 苏晔, 孔繁翠, 等.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 9(4): 229-231.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卫医发[2004]285号.
杜德才, 周书明, 沈爱宗, 等.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6): 848-851.
刘卓, 盖兰萍. 2006-2007年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 安徽医药, 2009, 13(4): 441-443.
郝影霞.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的研究[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2): 187-189.
调查对象 安徽省市辖区、县级市的城区所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调查方法 对全省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的城区所辖82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汇总,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举办主体、服务人口、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业务用房来源以及设备设施等基本情况。
结果 ①概况:安徽省辖17个市、56个县、5个县级市和44个市辖区,2005年底总人口为6515.5万,其中市辖区和县级市的非农业人口为854万。截至2007年3月,该省市辖区和县级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24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个,站672个,覆盖城区人口498.9万。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私营所占比例约为62.8%。而同期卫生部妇社司调查资料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主体政府及所属医院、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17.87%、9.97%;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政府及所属医院、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42.15%、19.73%、38.12%。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私营/个体举办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情况:本次调查的82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有400个,平均纳入率48.5%,其中1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被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有125个,纳入率82.2%,6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纳入医保定点的275个,纳入率40.5%。从调查结果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率明显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地区上看,该省17个地级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纳入医保率差别很大,合肥、马鞍山和巢湖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率较高,分别为89.4%、84.6%、100%;毫州、蚌埠、芜湖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率较低,分别为4.7%、9.6%、4.3%。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情况: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435 657m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建筑面积1834m2,站平均建筑面积234m2,分别超出国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m2,站150m2)83.4%、56.0%。但从业务用房来源情况看,71.2%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系租赁业务用房,其中自筹全部租金的占95.2%。社区卫生服务站租赁业务用房的比例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分别为78.57%、38.81%。2003年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中部地区调查数据显示:业务用房来源无偿使用、自购、租用、其他分别占24.18%、34.07%、34.07%、7.68%,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来源无偿使用、自购、租用、其他分别占14.55%、10.80%、71.83%、2.82%。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来源情况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租赁用房比例略高于平均水平。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配置情况:对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本次调查选择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8种设备,其中10种基本医疗设备包括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妇科检查床、显微镜、B超、离心机、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简易手术设备、恒温箱,8种社区常用设备包括血糖仪、针灸器具、可调式输液椅、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康复器材、健康教育影像设备、计算机及打印设备、出诊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0种常用设备,包括心电图机、血糖仪、出诊箱、急救箱、供氧设备、针灸器具、消毒灭菌设施、电脑及打印设施、健康教育影像设备和康复器材。调查数据显示完全拥有上述18种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个,占25.0%。在基本医疗设备拥有方面,全部拥有、拥有6~9种、拥有1~5种的中心分别占48.68%、38.82%、12.5%:在社区常用设备拥有方面,全部拥有、拥有5~7种、拥有1~4种的中心分别占30.92%、42.76%、26.32%。表明相对于基本医疗设备来说,适合社区卫生需要的设备如电脑、出诊箱、健康教育影像设备等尤为缺乏。调查还发现完全拥有上述10种设备、拥有7~9种、拥有4~6种、拥有1~3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占32.89%、32.44%、26.93%、7.74%,社区卫生服务站常用基本设备缺乏现象仍然严重。
讨论
通过对本次全面普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该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下一步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较差 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租赁现象严重,这直接引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营成本增加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不稳定性,并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足发展必须要妥善解决其业务用房问题。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如用于健康教育的相关器材、用于上门服务的出诊箱等的严重缺乏,也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的开展。借鉴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条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添置必备的基础设备;二是采取卫生部门参与新建小区审批的办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和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解决新建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三是全面推开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项目,政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数量、质量等进行补助,以此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1.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设备更新经费不足;②健康教育经费缺乏;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经费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实行药品零差率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过多地依赖于药品收入转为追求治疗收入,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未能由政府统一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卫生部等十一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在城市新建或扩建居民小区时,须按规划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鼓励优惠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2006年我区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标准化达标建设,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给予一定的补助,但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由于需要支付社区卫生的房屋租金,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药品、治疗收入,缓解因租房带来的经济压力,消弱了公益性。
3.缺乏持续稳定的财政补偿机制
在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要为自身的生存获取收人,使社区卫生服务难以为继。导致这一不合理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经济补偿机制,限制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补偿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资金还相对不足,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以复合式补偿为主,一是通过财政补偿、二是通过医疗收入2个渠道。社区医疗经费不足,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追逐于经济效益,将医疗收入作为经费主要来源,从而造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难以彰显。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程度较差,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国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英国卫生经费使用分布:国家卫生系统(nationnalhealth-gygtem,NHS)的经费75%是用在雇用医师、护士及其他人员的工资上,医生的待遇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10%用于药品;6%用于房屋建造及添置大型设备;管理费用较低,占5%左右。如果按投资范围来分,40%NHS开支用于医院服务,20%用于全科医业服务,12%为老年人及残疾者社会服务,7%用于精神病及精神卫生工作,6%经费且于儿童保健服务。尽管部分指标是一级和二级卫生服务合计,但仍可以看出,英国对社区保健及基层卫生服务投入的比例相当大,至少有40%的卫生经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补偿机制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分析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偿存在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社区医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1.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财政补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公办为主,同时也鼓励集体、个人参与,政府应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投入或财政补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是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因此,政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中必须承担他应尽的职责,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6-7]。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部分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学者普遍观点是应该由政府投入,同时认为政府以合适的比例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投入,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管是那种方式,都需要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作保障,否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会走上“以药养医”的老路,导致服务费用的增长。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大医院的投入,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
2.完善相关的补偿政策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建立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素质较高、筹资渠道畅通、政策措施配套、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以调整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改扩建和新建为辅,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符合条件的卫生院(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坚持综合改革、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考评、购买服务的分配制度。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增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完善财政补助方式,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协调发展。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医院模式发展。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二)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政府举办为主,按照3-5万居民规划设置。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的社区,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新建和改建居民区时,要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或用地不少于1000平方米,做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对未规划预留用地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在人事、业务、财务单独管理的条件下,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其业务、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统一由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社区卫生服务,镇卫生院和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序列。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的协作关系
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要选派主治(管)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落实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二级以上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探索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到基层执业,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逐步建立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取服务费为基础的新激励机制。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培养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市级卫生医疗单位,要主动承担社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任务,一方面要无偿接收社区人才进修培养,另一方面要每年分批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到社区服务3个月以上。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他们提供便利,享受相应待遇。凡到政府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聘任中级职称时可免予下乡,免于外语、计算机考试。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
要严格执行《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原则,认真落实工作目标。要结合工作实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重点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完成任务的兑现补偿和奖励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实行考核任务与绩效工资挂钩。
(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要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开展医疗服务。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
三、落实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
全面落实省财政厅、发改委、人社厅、卫生厅《关于完善对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的暂行办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1.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部分等费用由市财政全额拨付。
2.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列入财政补助范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常住居民数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以及单位(或综合)项目补助定额,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核定补助。市卫生局、财政局按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标准》要求,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与服务效果挂钩,在严格监督和考核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情况的基础上予以核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卫生局根据实际支出情况核定。
3.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所需资金按项目支出情况核定补助。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经有关部门批准和专家论证后,进入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滚动项目库,由市财政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安排。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所需经费,市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符合国家规定离退休的人员费用,由市财政根据离退休人数和国家统一规定的离退休金、补贴项目和标准核定补助。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原则上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以及个人付费等方式,由服务收费补偿。对因政策原因造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由市财政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收支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5.政府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建设程序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经市发改委综合平衡、审核批准后,列入年度投资计划,所需资金由市发改委核定安排。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纳入我市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其基本建设按规定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实施细则》(财社〔〕22号)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机制,规范会计核算,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纳入预算外管理,全额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市卫生局可实行收入统筹政策,对综合效益较好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统筹上解一定额度资金,由市卫生局统盘考虑使用,作为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基金,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及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末收支结余为正数的,可按60%提取专用基金,剩余40%部分转入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的提取和用途按《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二)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
市编办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其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按每万居民4.5-5名配备。要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要充分利用退休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毕业生资源,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同工同酬。
(三)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要及时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并逐步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适当提高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起付标准和个人负担的比例要低于二级以上医院,具体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四、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卫生服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三区、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编办、卫生局、民政局、建设局、规划局、人口委、食药局等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形成多部门协作共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部门各司其职
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区要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设施保障;指导社区居委会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入户调查,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社区调查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市发改委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按照国家和省上政策,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加强药品价格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对经费收支及社区卫生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市民政局要积极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城市医疗救助中的作用。
市编办负责按程序办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关事宜。
市建设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房屋设施建设,并依法进行监管。
市规划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在新建和改建居民区时,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
市人社局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问题;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增加社会公平等方面拥有显著的作用,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经验被许多国家效仿和借鉴,并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基层医疗模式。目前,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具备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产品和基础诊疗服务的能力,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但由于淮安市社区卫生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完善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补偿渠道少
目前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补偿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医疗收入、药品收入3个渠道。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 300万元用于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淮安市财政累计建立了120万元的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基金,并根据淮安市的财力,确定每人每年10元(2009年)的城市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基金的投入。
由于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处于发展阶段,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购置、队伍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现有的补偿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导致淮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大量无偿和政府补贴的少量性的矛盾加大,为了生存,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以“医疗为先导”仍然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导致部分卫生服务无法开展,“六位一体”的服务无法完全实现。
(二)双向转诊制度难以实现
从理论上说,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常常听到类似“看病我一般是去大医院,小毛病自己去药店买药”;“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先进、医疗技术水平高”等言论,这说明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并未完全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的角度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薄弱导致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阻碍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实现;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的条件看,目前由于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二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转诊,制约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实现;从制度角度看,由于目前淮安市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转诊标准、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监管制度,导致目前淮安市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处于自发转诊的阶段,不利于双向转诊制度的实现。
(三)信息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
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还处于平面建设阶段,服务信息在社区,服务记录在文本,各社区信息相对孤立,大量的数据不能被医院的医疗人员及时获取、分析和利用。虽然有些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配置了电脑,但是区域网建设尚不完整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建立起来的居民健康档案不能更大程度地共享利用。信息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成为制约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
淮安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经济补偿机制比较单一,建立完善的筹资与补偿机制是推动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在稳定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社会医疗保险及社会各方等多种渠道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补偿问题。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筹资机构。首先应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数量,降低参保职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医药费自付比例,引导病人向社区分流;其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报销范围,目前医疗保险基金分配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不利,如社会统筹经费主要用于住院费用,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不提供住院服务。因此,应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报销范围,研究可纳入社保统筹基金报销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方面的项目。
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筹资渠道。淮安市目前依然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然处于“以药养医”的阶段,这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宗旨违背,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长远发展。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筹资渠道,应该逐步调整“以药养医”的补偿形式,应拓宽有偿服务范围,开发出社区居民所需的特色服务项目,如老年护理、婴幼儿照顾以及与居民签订家庭健康保健合同等服务。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实现“以医养医”,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筹资渠道。
建立社会筹资补充机制。为了进一步扩大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渠道,在条件成熟时可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由社区内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单位、居民定期交纳少量费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款专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费用的补充。还可以主动上门宜传,寻找企事业单位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接受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捐赠,寻求一些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等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渠道。
(二)健全双向转诊制度
健全双向转诊制度,首先应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和服务水平,这是解除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心理的主要方法,也是促使“下转”的主要方法。其次,应该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因利益问题导致的“应转不转”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淮安市应该组建医疗集团,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促进双向转诊的实现。第三,应该健全双向转诊制度的相关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行为,淮安市目前还处于自发转诊阶段,要实现双向转诊制度应该制定可操作的转诊标准使双向转诊有据可依,改变以往主观转诊的不规范做法。在医疗集团尚未组建前,可以考虑制定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监管制度以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三)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首先,淮安市政府应加强认识和转变观念,建立起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机构到社区卫生机构以及转诊医院、医保部门的网络布局,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业务管理评价系统,并逐步过渡到全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使各种统计数据、动态信息、突发事件、转诊情况、业务指导等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流,提高效率。对于网络运行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应由政府给予无偿投入,运行费用应由服务机构承担。其次,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培训,尽快胜任工作。但目前的困难是,信息化管理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维护网络正常运行也需要一定经费和人力投入,鉴于淮安市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社区卫生机构自身的经济状况也难以承担的情况,建议目前网络只铺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和有条件的服务站,等条件成熟再予完善。
(四)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
由于目前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然存在“大处方”、诊疗服务不规范等违规行为,促进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专门监督委员会。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下设立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委员会或交由各级卫生监督所负责,以解决淮安市目前监管权力分散、职能交叉,导致的监管混乱问题。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坚持定期、定向采集医疗服务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如互联网、新闻媒体及服务场所等其他公示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以便提高医疗服务透明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建立社区居民评议监督机制。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程度、满意度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制订更加丰富可行的社区居民评议办法,评议结果纳入项目管理考核内容,并同工作业绩挂钩,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建立行业监督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网点多,所有制形式多样,有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单靠卫生监督部门难以兼顾,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群众监督同样存在监督盲点。因此,可以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内行人”的优势,加强行业内执业监督。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饶克勤.“看病难、看病贵”与卫生改革发展的道路选择报告【R/OL】.moh.gov.cn.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双岗街道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其“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人才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
一、概况
庐阳区双岗街道位于合肥市核心区北部,辖区面积2.67平方公里,设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5月,总人口数为85914人。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4800余平方米,分为基本医疗区和公共卫生区,一体化管理辖区内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代管安庆路街道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管理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本文主要以合肥市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的和非在编的各类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以及中心管理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相关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调查77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其中男性22人,女性55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结构、薪酬状况、培训情况等内容。
(一)人员情况
1.职称结构
目前,中心有职工37人,其中临床全科医师为1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9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4人;护士1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9人;其他相关人员13人(如药剂、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等)。辖区内实行一体化管理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34人。代管的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16人,见下表。
2.岗位结构
本次调查的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9人、31人,比例为1:1.63,略低于规定的医护比例要求。
3.学历构成
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人数为43人,占调查总数的55.8%。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有14人,占调查总数的18.2%;高中或中专学历有17人,占调查总数的22.1%;初中学历2人。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大多数;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最高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分别占到52.6%和67.7%。
(二)人力培训现状
1.培训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在近三年的时期内,中心(站)卫生人员接受过岗位培训的为51人,只占调查总数的66.2%。
2.知识和技能水平
根据调查统计,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完全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人,占调查总数的6.5%;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5人,所占比例为71.4%;不一定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11人,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6人,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太能满足工作需求的比例达到了22.1%。
三、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相关配套政策
相应的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使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不高,不管大、小病,多数社区居民仍然习惯到大医院就诊,群众的认识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鼓励社区居民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及优惠的政策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运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条件
安徽省在经济上属于中部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也只接近中等水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在基层开展,条件较差、待遇较低,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和全科型人才,使得合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目前,相较于国内浙江、重庆等省市制定的标准,安徽省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标准仍然偏低。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主要是全科医生的数量少,不能很好地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要求,无法让社区居民满意,从而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
(四)卫生机构资源短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机构数量少、机构资金短缺及机构卫生人才短缺。从卫生统计数据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比例增长不大,且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绝大部分财政补贴还是流向了医院。目前,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主要由财政拨补专项资金提供,相比其他发达地区,合肥市的地方财力比较薄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也比较有限。
四、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1.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职称评定部门要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办法,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政、人事、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协同配合,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聘用、岗位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鼓励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大中型医院在职及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配套政策,在各个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起持续稳定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补充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医疗设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环境及就诊患者的就医环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项目的专项资金费用补贴,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提升职称水平
为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人员的培训、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以提升现阶段的职称结构水平,通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完备知识水平的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对年轻的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指导,提升整个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职称水平,增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学历层次
为了引导和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可以把学历与待遇、职称的晋升进行挂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部门应加强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合作,制订相应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的规划方案,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社区卫生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和地方医学院校的在职教育来提高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从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水平。
3.优化专业结构
在培养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要从各大医院、院校中引进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地方政府和上级卫生机构应增强对临床诊断、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的岗位设置,引进相应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优化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等功能。
(三)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及业务能力
1.全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
通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培养,制订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建立起不同种类的培训模式,培养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全科医生,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和一些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引进,提高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且具有临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生均要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的医生也应参加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社区护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参加市级认可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对社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转岗培训,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展培训内容,同时也应对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分流冗余人员,调整医护比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竞聘上岗的办法,分流冗余人员,留出编制给没有编制的社区卫生人员和新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双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应根据卫生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和所需的业务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配置医护人员。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人员,对他们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继续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学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逐步优化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医护比例。
2.提高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
要提高薪酬水平、改善薪酬结构、增强薪酬的公平性,才能提升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因为收入的不满意而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上级卫生机构部门应调整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中心的绩效考核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对中心人员的考核制度并调整绩效工资的核定额度,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来逐步调整工资发放标准,做到合理分配收入,保证薪酬体系的公平合理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创建和谐文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方式,但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却没有跟上。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卫生机构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人员的经济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整个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营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氛围,重点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人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心内创建出一种员工与机构、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
五、结语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是:树立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各级卫生机构及中心要高度重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发展在职继续教育,持续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卫生人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注重薪酬体系建设,不断激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促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有效保证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运用战略管理工具,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提出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丽蔚.我国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
[2]熊万军.重庆市万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现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沈敏祥,王珩,李念念,.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6).
在我国现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及居民卫生需求的增长,社区卫生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的朝阳事业,但社区卫生服务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也是必须想办法解决的。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期待能找出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模式,并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2802
1引言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在我国现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及居民卫生需求的增长,社区卫生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的朝阳事业,但社区卫生服务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也是必须想办法要解决的。寻找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综合卫生改革的关键。
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是健康的,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植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朝阳事业。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2.1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经费不足
虽然国家卫生部已经颁发了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但还是没有具体的制度及实施安排,目前公费医疗大多数是面向医院服务的,社区服务还较少,如果这样,居民是不愿自付社区服务费的。这些情况必定阻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发展。
2.2居民保健意识不强
大多数居民对防病及保健意识很淡漠,卫生习惯也差,在社区,许多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等患者,不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
2.3社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效率不高、资金浪费和低效率使用的情况,很多因素造成社区卫生资源的相对不足,但社区卫生资源配置是按照人数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却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老龄化造成的慢性病发病率增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扩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2.4人才的缺乏影响了社区卫生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顺利进行是离不开专业的医务专业人员的,但由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和社会地位等原因,造成专业的医务人员不能适应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卫生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是培养和引进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2.5社区卫生服务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我国现在还缺乏一些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服务过程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他们缺乏对相应工作的绩效考核,缺乏对工作数量和质量有效和精确的统计、评价手段,因此,应该建立一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科学、简便、可行的考核评估体系。
3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
一是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离不开社区卫生服务;二是要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的特色,引导社区卫生人员转变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技能;三是提高公共卫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改善卫生人员的待遇,并给卫生工作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3.2重点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
要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力度,必须要壮大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同时需补充医务工作人员的新生力量,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人力机构,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适当配备一些专业的医务工作人员。
3.3适当地推进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
为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整合社区现有的医务人员,组建以资深全科医师为主体的家庭医生工作室,由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工作室的服务团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和家庭开展卫生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家庭医生延伸到家庭,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承担起居民健康“第一人”和“守门人”的职责。
3.4基于信息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是社区卫生改革的关键,可以通过开发利用社区医生工作站,整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功能及模块,与上级业务单位的信息系统交互数据,实时生成相关数据,这样就可以为绩效考核所使用了。
3.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融入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药治疗和服务
由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对慢性病控制的效用很明显,它是很适宜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时采用的手段很多,如有药物/非药物治疗、食疗、按摩和推拿等治疗方式,在社区卫生治疗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向病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其服务成本也较低,也较适合社区的卫生服务。
4结论
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将不断的完善,这也为在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环境;因此需积极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逐渐增多,同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适应社区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加以构建和创新,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高玲.卫生服务需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05):886887.
[2]赵秀玲,赵军.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1):3739.
[3]倪建华.上海市松江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2):2122.
[4]金国军.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模式研究与绩效评价[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5]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8123.
[6]李云鹏,倪建华,张颖.基于信息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9):1113.
[7]朱月伟.社区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践与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