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病案管理服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案管理服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案管理服务制度

第1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医院等级评审;医院管理

病历档案也就是病案,是患者在医疗机构内经历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记录临床信息的档案。目前,各阶层医疗机构均积极开展病案的信息化管理,医院开展信息化管理已经从临床科室扩展至辅助及后勤部门,如病案管理室、后勤管理处、医务处等,有助于无纸化办公的推广。病案信息管理水平与医院等级评审直接关联,这说明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病案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强化医院等级评审基础平台[1-2]。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分析在此阶段初期、末期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在此阶段参与研究的医师35名,护士56名,以及随机选择在此阶段内来我院就诊80例患者。医师35名,男22名,女13名;年龄25~56岁,平均(38.45±7.49)岁;大专及以下10名,本科21名,硕士及以上4名;工作年限0~5年8名,6~10年22名,11年以上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4~55岁,平均(37.65±5.88)岁;大专及以下20名,本科31名,硕士及以上5名;工作年限0~5年26名,6~10年24名,11年以上6名。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22~67岁,平均(36.82±7.12)岁;来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肾病科等临床科室。

1.2方法

1.2.1强化病案管理意识

由于病案管理与医院体制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现已成为医院登记评审工作的基础之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全院管理质量,因此需加强病案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从思想及行动两方面督促工作人员对病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及动力,促使其在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管理方法及水平,促进医院等级评审。

1.2.2提高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

我院成立病案管理小组,参考权威机构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涉及病案管理相关内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将合理用药指标、单病种质量指标、手术病程、ICD-10编码等诸多指标纳入院内评审指标涵盖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案中与病案及相应技术信息辅助条款超过150项,说明病案管理占据着重要作用,表明病案信息管理是代表医院医疗数据利用的管理指标之一,有助于保证数据处理质量。同时,由于我院尚未完全脱离纸质病历,因此需建立双轨制病案管理制度,尽快统一病历书写、装订、病案首页、病历追踪系统等方面,并减少非必要书写,统一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质量。而且管理小组应明确小组成员个人责任制,并由主管部门及领导负责对人力安排进行协调及管理工作,定期或非定期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纸质档案在患者出院后1d内归档,若出现特殊情况,需经由相关科室至少2名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方可适当延后,但必须在3d内归档。电子病历可适当推迟,但在归档后即被纳入信息监控程序中,注意在病案中标明档案号以及索引号,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储存。在录入病案过程中,需注意病案首页信息的录入,可最初由人工录入,到描后直接读取信息,工作人员仅需做好信息的核查以及关键信息录入工作,有助于逐步推进电子病案所占比例的提高,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水平,强化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发挥的有效性及实用性,为推进院内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可靠数据[3]。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医护患三方满意度、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1)在研究阶段与病案管理部门有过联系的院内医师35名,护士56名,选择查阅档案的就诊患者80例,分别在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填写病案管理情况满意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核查病案借阅信息,病案管理是否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流程是否合理、病案查阅是否方便等;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可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在研究阶段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对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师、护士、患者满意度均高于研究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02±3.44)分高于研究初期的(84.19±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电子病案是在纸质病案的基础上,套用电子病案模板便于规范化书写的电子工具,方便临床信息的记录与查阅,有助于提高病案书写速度,促使书写更加科学、标准、规范,降低手工书写病案差错风险,降低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病案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等级评审工作效率在不断提升,在加强病案信息管理及技术辅助水平的前提下,病案管理漏洞获得弥补,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院内病案管理及辅助信息应用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需减少病案非必要描述内容,有助于在评审医院等级过程中提供优质物质及技术利用基础,促使我院快速发展。本研究中,在研究阶段内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方案,研究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研究初期(P<0.05)。总之,加强院内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有助于缩短病案查阅时间、提高病案及医疗资源利用率,强化我院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医院等级评审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明光.基于等级评审基础下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开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189-190.

[2]刘炳麟.数据挖掘技术在病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第2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 医院;病案管理;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46-02

病案是记载患者病情和医疗实践的案卷,是医院工作的具体反映和历史记录。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病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需要,如何运用新的方法、手段开展病案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所在医院于2007年运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来,对病案管理进行探索与改进,现分析如下:

1 病案管理的实践

1.1 基本情况

医院现库藏病案约18万册。随着《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院从完善制度入手,强化病案管理意识,规范病案管理流程,使病案管理效率和效用得到逐步提高,现已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1.2 病案管理

1.2.1 医院从2007年起启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病历”模式书写病历,病历首页信息在医生做出院操作后自动转入病案管理子系统。从病案编号、接收、核查、归档到疾病分类编码;从病案质控、流通到信息统计逐步纳入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2.2 病案检索除传统的姓名和疾病索引外,还设有综合查询、住院号查询、危重患者查询、分科查询、费用结算及分布查询等,通过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便利。

1.2.3 由于法律效力的制约,医院采用电子病历系统书写病历,打印纸质病历签名,以保障病历合法性。因此,医院仍保存纸质病案,形成电子病历与纸质病案共存的格局。

1.3 病案利用

随着人们健康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病案利用也发生变化,病情参考、医保报销、商业保险、司法、伤残鉴定、医疗纠纷、办理病退等均要提供病案资料,病案复印量与日俱增。2010年住院患者复印病历数占总住院患者数的11%;此外,医保、物价、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等检查、考评均要提供病案,社会利用价值大大增加。

2 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素质不高

由于病案管理人员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培训,加上病案工作繁忙等原因,培训机会少,病案人员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要,影响了病案管理的发展。

2.2人员不足

随着医院业务发展,病案管理工作与日俱增,首先表现在量的增加,随着服务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这些年,住院患者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二是表现在质的增加,随着医疗服务的规范,病案增加知情告知、护理记录等内容;三是病案利用率高,过去只是医疗、科研使用为主,而当前为患者复印病案已成为病案服务的日常工作之一。但由于岗位设置所限,目前医院设专职病案管理员3人,仅能完成病案收集、装订、疾病分类编码、上架和提供病案复印及查阅,病案质控只能采取抽检。由于病案管理人员缺乏将数据“深加工”转化为信息的精力和能力,病案信息处于“数据收集多、信息利用少”的局面。

2.3设备落后

由于病案管理新技术如计算机光盘存贮、缩微技术、条形识别码等所需的设备较昂贵,目前医院由于场地限制,仍采取敞开式贮存架存放病案,不利于病案保护。

2.4 少数医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少数医务人员对病案书写不重视,一味强调诊疗任务重,治好患者的病最重要,认为病历书写不重要,在采用电子文档模板书写病历时没有认真核对和修改,常待病案终末质量检查发现后才返修。

3 病案管理的思考

3.1 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病案管理

随着医疗管理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原有的病案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改变传统的病案管理体制,加强对病案的综合利用。

3.2 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素质

病案管理涉及学科多,病案管理人员应学习掌握档案学、管理学、统计学的知识[1];其次要学习医学知识,病案专业性强,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才能做好病案质控、疾病编码及统计分析等工作。再次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学习,现代化病案管理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病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在病案信息的接收、处理、利用中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3.3 依法管理病案

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面对严峻的医疗环境,病案对医患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病案的书写、保管和利用,以及病案的复印、复制有明确规定,依法管理病案成为医院病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因此,依法规范病案管理是法律所赋予的重任。首先要从病案质量的源头抓起,加强全员法制教育,落实奖罚制度,促使医护人员重视医疗文件的书写,客观、及时、规范地完成医疗文件书写,做到依法形成病案;其次从病案管理环节入手,建立病案示踪系统,严格执行病案借阅和复印制度,严把病案流通环节;妥善保管病案,做好病案库房六防工作,确保病案的安全。

3.4病案管理内容的变革

当今,传统的手工病案管理模式逐渐减少,大多数医院已采用计算机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内容上,将从传统的收集和保管转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无纸化的电子病案将逐步替代现有的纸质病案。因此,病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病案管理发展方向,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

3.5增强病案利用价值

病案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保管,而是为了利用。传统的病案管理存在“重管轻用”,导致病案工作只停留在病案的收集、整理、编码、保管、借阅等,运用计算机手段对病案信息加工、统计只停留于表面。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医改深入,医院对信息数据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病案管理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对病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分析病案信息传递给管理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此外,病案利用已由传统的为医疗、科教、统计及管理服务扩展到为公检法、保险、计生等部门及个人等提供案件处理、理赔、残疾评审、纠纷处理及出生证明等服务,病案的作用日益广泛,病案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总之,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病案是医院病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3-4]。因此,医院管理层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病案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现代化病案管理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努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病案管理人员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掌握病案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能[5],科学管理病案,充分利用病案信息,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邢,周晓玲. 病案管理规范化之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6):11,6.

[2]吴雪融. 病案管理与法律责任[J].中国病案,2010,11(1):51-52.

[3]何梅. 病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 中国病案,2010,11(5):5-7.

[4]杨杰,杨社湘. 浅议我院病案质量管理[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 15(11):1757-1758.

第3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病案质量控制医疗保险需求影响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56-01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全面开展,医疗保险给病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医疗保险的医疗记录审计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完整的医疗记录规范,要求其必须准确掌握医疗保险的基本规范,重点把握病历书写质量的几个控制点。通过对医疗记录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质量控制标准,保证奖励和惩罚制度的实施。因此,加强医疗保险和病历书写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其他活动的进行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病案书写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1病案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正常程序运行

当前我国实施的医疗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强制性的法律保障,直接由政府的医疗保险管理组织来协调管理;另一个是由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保险,由保险营利机构负责接收和赔付医疗保险的保险险种。科学合理的病案管理与医疗保险机构保存要求能为医疗保险的正常程序运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医疗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仅体现医疗保健的质量是不严谨的,也给理性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高的难度,而且令教学和科研工作使用不可靠的数据。

病案也可以为卫生医疗成本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患者和医疗医院医疗行为检查部门的监督,也能提供医疗保险的支付和结算管理的客观依据,使社会保障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开支,杜绝浪费,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医疗保险的正常程序运行。

2病案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纠纷处理

医疗记录的保管也会影响保险索赔中的纠纷处理。如没有完善病案管理科学,不能提供记录数据将直接影响患者得到合理的补偿。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院的发展与完善,病床周转率普遍提高,也减轻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然而,有一些疾病的检查和实验室报告的结果,患者还未完成。这就需要医生来获得各种检验报告来进行病人的医疗记录,使完整的医疗记录得以保证。比如,手术及麻醉记录必须详细记录操作的全过程,包括麻醉深度,术后和术中输血,输液和其他药物的使用条件。在记录过程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记录正确,及时和完整,二是人工材料植入必须填写“医疗材料植入使用登记表”,还有详细的书面的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生产单位和其他信息,因为人工植入材料在不同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不同。有时医生不相关的病史采集或笔误,又或者患者故意隐瞒最终导致保险索赔失败。还有治疗项目取消部分应及时用红笔填写具体时间,签上大名,以免造成重复计费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医院实施医疗记录,是监督机构检查的重要内容,是与医疗机构支付的住院患者的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相关的依据,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

随着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中有着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医疗记录,住院病案管理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伴随着医疗记录使用次数的增加,当前医疗纠纷频繁发生,迫切需要提高病案质量。

3病案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支付和结算

入院记录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计划。现在的疾病,过去的疾病历史描述对保险索赔是很重要的。现病史的患者和家属的主诉多种多样,缺乏逻辑的疾病记录成为医疗保险纠纷的焦点。疾病既往史是病人的一般状态之前的健康记录,比如有急性,慢性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手术或严重的外伤史及其他重要的疾病历史。根据发病时间序列记录,还有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相关疾病在鉴别诊断中也应详细地记录,确保无误。

医疗记录和医疗档案是病人的医疗活动和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它关系到医疗机构的支付费用,与住院患者和医院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同时,医疗保险的支付和结算医疗费用还是以此病案质量为依据的。很多情况下,医疗价值是通过病历质量反映出来的,所以加强病案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4小结

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质量控制将直接影响医疗记录,因此病案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病案管理涉及范围广,需要引入多元化的知识型员工,以适应病案管理现代化的新需求。第三,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提升病案质量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素质的一种反映。因此,提高病案质量需要全院医疗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医院领导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不断推进病案质量管理的发展,以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有效、客观地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黄江红,赵豫,李群.加强病案环节质量管理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J].中国医院统计.2007(04)

第4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绩效考核;病案管理;效果;分析

绩效考核是医院管理层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一种管理沟通,其主要目的是要提升员工和医院之间的沟通,对医务人员的组织行为进行改善作用,将医务人员潜在的能力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能够实现最佳的医院管理目标,不断发掘更优秀的医务人才[1]。除了在医院管理中绩效考核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之外,在病案管理工作中同样显得极为重要。本次研究将分析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实施绩效考核前收治于我院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实施绩效考核后的患者为观察组。从2012年4月实施绩效考核,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6.3±3.5)岁;观察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8.3±2.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实施绩效考核,采用常规的病案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绩效考核,主要方式如下:首先对患者的病案进行分析和探讨,视医务人员的岗位、风险系数和工作性质等多种因素为患者实施绩效考核标准,同时反复修改和探讨,确保绩效考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针对于绩效考核的分配需要采用统一考核方式,以医务人员的完成情况以及工作数量等情况计分。同时需要对绩效考核人员合理分组,包括装订组、病案复印组、归档供应组以及医疗统计组等,同时合理建立奖惩制度。

除上述外,需要对医务人员的劳动纪律、医德医风以及出勤情况等多种指标采取考核,根据评分标准严格打分,在对医务人员加分或减分时要备注其原因。月末需要对绩效考核情况进行总结和讨论,护士长可对考核评分情况良好或优秀的医务人员进行奖励,对减分原因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不同的管理模式后,对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病案质量完善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满意为:病案管理服务充分达到患者的期望值;一般为:服务可较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不满意为:患者的各项需求均未得到满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验证,P值如果

2 结果

2.1病案质量管理以及投诉率 观察组患者病案管理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28例满意、18例一般、未不满意患者;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16例满意、19例一般、1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76.1%(35/4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医务人员与医院管理层的一向沟通活动。在对患者进行绩效考核时需要严格遵循客观、公开以及公正的评价原则,同时还应当注重分层次考核原则以及绩效分类别考核原则[2]。在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其首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医院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对医务人员的组织行为进行充分改善,将医务人员潜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从而实现最佳的医院管理目标,从中选出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3]。

将绩效考核充分应用于病案管理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病案管理的完善率,从根本上满足了所有患者的期望值,在降低患者投诉率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在医院管理中病案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维持医院正常发展和运营,提升医院管理质量的前提条件,此外,患者若是在治疗期间发生医疗纠纷,病案管理也可作为重要证据[4]。

通过绩效考核使得医务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相对应的工作,这也降低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使得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使医务人员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5]。

绩效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见一定困难,如绩效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无直接创收等诸多因素导致成本控制以及工作量的考核比较难以量化,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摸索;其次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还需改进。最后考核方法较为繁琐,同时考核流程也不够科学,需做出改善[6]。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病案管理中采用绩效考核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医务人员的自身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病案管理工作有所重视,从而提升了病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可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英,魏秋丽.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4):4-6.

[2]丁玉梅.探讨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4):96-97.

[3]赵卉生,谭礼萍,吴晓云,等.医疗科室绩效考核指标的应用与研究[C]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64-165.

[4]张波.绩效考核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5,(7):558-560.

第5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目前,医疗市场日趋激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管理越发显得重要。医院的管理,离不开医疗信息的提供。医疗信息包括各种医疗动态、医疗服务质量、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以及患者欠费问题等。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及现代医院管理的不断拓宽与走向市场,医院管理信息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信息的基础与关键。医院管理者的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他们掌握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医院的管理者通过对诸多统计信息的分析,来确定和调整医院的发展方向,可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使医院在现代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处于新形势下的医院要强化经营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使其在医疗管理行为中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

1医院统计信息是科学管理医疗工作的依据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必须掌握:

(1)本院在国内、省内、市内所处的地位、所辖区域人群的健康状态和疾病分类结构及变化趋势;高效、经济、适宜的预防、诊断和保健措施,以确定重点学科和重点科室的建设,增强对高危人群、高发、疑难疾病的投入,适应就诊病人需要,这样既可以创造社会效益,也可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了解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掌握本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就医人员结构,这是医院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医院编制单位业务建设规划,并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等问题的依据。而只有通过对医院统计信息的分析才能得到这些相关信息。因此,把医院统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

2医院统计信息是医院制定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的动态变化指标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量化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所谓量化管理是将医院各种业务活动,用定量指标来进行控制和制约。医院应对每个科室要完成的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及德、能、勤、绩等进行量化。如果完不成所规定的经济指标和业务指标或得不到相应的分值,就会在个人所得收入中给予一定的扣除;如果各项指标均完成得较好或者得到的分值比较高,则各科室主任可得到院长的奖励,职工可以得到奖金。这样不仅能克服医院的短期行为,还能广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医院既有短期计划又有长期目标,使医院真正能沿着惯性轨道正常、持续发展。

3注意统计信息,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医院管理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医院生成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利用医院统计信息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根据医院制定的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平均病床工作日、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日等质量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分析各科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并可根据年终统计结果进行考核,与科室经济利益挂钩。通过统计信息进行终末质控和环节质控,确保医疗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通过统计信息,准确把握医疗服务市场

按常规医疗统计方法,对医院历年病人来源状况做出详细调查,根据这个调查资料可对医疗市场现有和未来的相关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按照人群健康,消费习惯和就医行为的差异,将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按其需求的项目、档次、价格等化分成若干区域和方面,进行市场分析,从而发现潜在市场,采取相应措施,锁定医院的服务半径和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推算掌握疾患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市场。

5利用医疗统计信息,促进病案书写质量提高

病案是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治疗诊断、治疗的医疗文书,是科、教、研、防等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病案书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科室各项工作指标的统计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影响ICD编码。倘如由于医务人员在病案方面的疏忽,不仅影响疾病编码的准确性,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6做好医院信息工作的几点措施

医院统计信息从数量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在医疗、医技、后勤、图书、人员、设备、建筑、财务和疾病等各方面的活动过程,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监测各项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资源,统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管理决策的成败,由此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完整、无误是统计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认真做好医院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医院信息网络。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健全信息统计管理制度。一是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出同本医院工作相适应的《医院统计工作制度》;二是健全原始数据核对制度和方法,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有效地建立信息定期反馈制度,把信息数据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决策管理上来。

(3)提高信息统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信息统计,不仅是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还需通过对统计信息的汇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工作。因此,现代化医院要求信息统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医疗卫生和专业统计两方面的知识。要有对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要在加强统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丰富、广搏、多学科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显露出的新苗头、新矛盾,捕捉时机,不局限模式、时间等外在因素,及时、准确、迅速地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明,王邹平,耿丽.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功能与管理[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3):266

[2]戴瑞珍,李实,谭礼萍,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5,3(1):60

[3]于承浩,张晓婧,张爱硪.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

[4]曾庆会.加强医院统计分析为医院管理服务[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1):70

第6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疗质量评价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60―02

医院管理是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好的医疗质量可以保证医院持续稳定的生存和发展[1]。因此,好的医疗质量评价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有效地质量评价来进行医疗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并加深医护人员对医疗质量的理解和实施的自觉性,为医院管理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和社会的需求。

医疗质量评价被认为是能有效监督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方法之一,它是指运用切实有效地医院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对医疗临床工作质量进行检验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而找其根源、制定解决方案、监测整改效果、进行制度优化,最终实现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2]。

为保障医疗质量评价的有效进行,需确定对医疗临床工作中的哪些项目指标进行评价监测。经过对医疗质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提炼出其中能准确反应医疗绩效、医疗效果及有利于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指标,并应用相关分析工具进一步对这些指标精确性、效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使其对医疗质量评价结果的偏倚达到最小,作为常规有效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3]。

截止现在,国内外已经在医疗质量评价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我们也积极地在医疗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且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1研究内容

1.1因子分析法对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的评价研究

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结合医院实际,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医院各科室医疗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基本能反映科室的工作实际。

1.1.1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评价[4]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采用人均床位数、人均出院数、人均门诊工作量、病床周转率、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三日确诊率、治愈好转率、院内感染率、抢救成功率、入院及出院诊断符合率、人均手术例数、人均无菌手术例数、无菌手术感染率、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这16项卫生系统常用的统计指标,对医院16个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1.2非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评价[5]

收集医院12个非手术科室12项统计数据(包括人均门诊工作量、人均床位数、人均出院病人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三日确诊率、入院和出院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院内感染率)作为研究资料,用因子分析法初步评价医院非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

1.2科室目标化管理医疗质量考核评价

我们按季度实施科室目标化管理医疗质量考核评价,整个评价过程依照PDCA循环的管理学方法,注重反馈、整改、提高,实现管理目标的持续改进。

在考核评价中设置了两类指标,一类是数量指标,一类是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基于医院年初根据各科室情况,分别针对每个科室制定的医疗任务指标,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次、门诊诊疗人次、药费比、手术科室还包括手术工作量等,定期按照科室实际完成的各项医疗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优于指标加分,劣于指标减分。

质量指标基于医院根据各科室医疗工作的质量(危重系数、医疗服务半径、CD型率、疑难重大类手术比率、进修医生管理、病案质量、处方质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核心制度落实等)的考核成绩,逐项给予相应的分值。

两类指标得分的总和作为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评价得分,依据科室获得的分值排序,用于评价科室医疗质量,并给予优秀科室奖励。

2 讨论

2.1国外医疗质量评价

对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最早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由美国的潘顿设计。之后,随着对医疗质量和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很多国家的相关专家(如美国的麦克依陈、日本的三腾宽氏等专家)纷纷开始致力于对医疗质量方面的研究,并最终决定将13项指标作为对能医疗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其中的一些指标现在仍在用。

为实现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成立了国家医疗质量协会(ISQ),作为国际上对医疗质量的各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的代表组织[2]。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分析总结,出台了许多关于医疗质量评价的指南,如《服务业务质量管理及质量体系要素指南》,该指南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0年的[2]。另外,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IQIP)[6]也是专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的典型指标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它的主要特征是着重于对医疗服务结果的关注,包括直接反映医疗结果和患者安全、经研究证实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和侧重反映患者利益这3类指标。

在国外[6],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监管,并强调需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评价医疗质量,该机制要涉及用于对医院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用于对医院进行评价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保障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的科学、规范的合理,有效地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另外,也设有专门的医疗评价研究机构负责对医疗质量各方面评价的研究和管理,力求建立一种能精确的、科学地、全面地反应医疗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该体系不仅体现共性,而且也有个性。从而将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

2.2国内医疗质量评价

我国第一项医疗质量评价制度是用于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工作、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效果、效率的统计和分析报表管理的一套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原苏联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经验,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套医院统计报表制度,该制度主要是进行医疗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等方面指标的统计分析。之后,我国加速了在医疗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方面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进程,不断探讨和积累经验。首先,1991年经过终极的研讨,最终确定了医疗质量评价中统计指标的一个基本框架。之后,以基本框架为基础,以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最优化为目的,结合我国临床工作中医疗质量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实际特点,国家卫生部于2005年出台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并对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该项指南被认为是最符合我国国情、最能反映我国医疗质量,其指标体系最能有效进行医疗质量评价的指南。

既往进行医疗质量评价时,进行评价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卫生部2001年修订的病案首页,包括3个方面的指标[7]: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周转次数、日门诊人次及每床出院人数等)、效益指标(人均门诊医药费用、人均住院床日费用、医院费用比率、平均手术费用等)和质量指标(诊断质量指标和治疗质量指标2类,前者包括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等;后者包括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抢救成功率、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院内感染发生率等)3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实际应用,我们发现从病案首页中提取指标数据存在一定的缺陷:指标设计与医疗服务结果缺乏相关性;部分指标未与国际接轨;“间接指标”使用过多;缺乏规范性;特异性不足。

针对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进程,经过医院管理研究所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对医疗质量效率效果的评价,与国际的比较,结合实际国情,力求做到实用性高、可操作性强,于2008年建立了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CHQIS)。该指标体系有住院死亡相关、非计划重返相关、不良事件相关三大类11个1级指标和33个2级指标。

2.3今后的研究方向:

我们既往应用的因子分析法及目标化管理医疗质量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在考核奖评、调动积极性、创先争优等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医疗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后需要学好用好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的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洪茹,朴玉台。用综合指数法对医院医疗质量评价和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1,4:58。

[2] 辛有清,聂广孟,潘习龙等。我国综合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弊端[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0):21-22。

[3] 孙娜。我国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病案,2011,12(3):25-26。

[4] 晋淑媛,郝斌,樊瑞华等。因子分析法对医院手术科室绩效评价的初步研究。中国医院统计,2008,15(4):337-341。

[5] 晋淑媛,郝斌,樊瑞华等。因子分析法初步评价医院非手术科室的综合绩效。医药与保健,2008,16(12):98-101。

[6] 梁铭会,杨婷婷,马丽平。典型国家医疗质量监管体系比较研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6):2-5。

[7] 刘慧,章雄。我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医疗质量与安全,2009,16(4):361。

通讯作者:

第7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以推进全民参保为目标,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以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切入点,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医改步伐,按期完成上级下达的医改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服务制度。今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较去年又有了更大的提高。因此我们一要根据扩大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服务,二要根据调整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账补偿政策执行服务,三要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四要严格报费基金管理,五要加强对一体化村站服务行为的监管。

二是巩固实施基本药制度。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点,推进卫生院及村站用人机制改革、绩效工资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要扩大覆盖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确保各村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二要实行集中支付,上网采购率要达到100%。三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实施一般诊疗费的监督、检查力度。

三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提高村级卫生服务职能为重点。一要争取村站网络服务,进一步加强卫生院基础实施建设,加大村站标准化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村站医疗设施设备的配置,创建二、三村的等级村站。二要强化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真实施并全面规范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要建好电子档案,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档率达到上级规定标准,二要加强慢病管理,加强慢性疾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重点人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可度。三要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四要严格绩效考核,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严格实施绩效考核内容,开展绩效考核评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认真开展督查督导,继续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挂钩,严格做到任务落实、绩效挂钩,责任明确。

五是以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基础,努力挖掘祖国中医药。采取惠民便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一要在医疗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控制医疗缺陷事件发生,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质量督导,重视医患沟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重点开展各类医疗技术质量专项检查和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医院感染控制,进一步规范处方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推广使用适宜技术,全面使用基本药物,二要在惠民便民上下功夫,要推行预约诊疗、便民门诊、优质护理等惠民措施,要降低耗材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行为扭曲,全面实施“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健康关爱工程”。三要改善中医药服务条件,建立中医药科室,使中医药服务开展好,中医工作落实到人,收集、整理、上报资料等工作也细化到人。

二、强化四项工作

一是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要加强传染病防治。二要加强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工作。三要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四要加强慢病防治工作。五要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二是强化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坚持以“一法两纲”为核心,健全妇幼卫生保健体系,以提升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抓手,加强孕产妇、流动妇女儿童保健管理,努力降低各项控制指标。一要大力开展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二要全面实施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三要大力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三是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协助工作。一要加强餐饮环节的监管,二要加强公共场所卫生协管,要强化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协管检查,作好指导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三早’,要开展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减少危害。三要加强医疗市场和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协管力度,打击无证行医,加大对村站违法行为的协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进一步规范村站的执业行为,迅速落实好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确保村医队伍稳定,加强对辖区学校卫生监督协管。

四是强化中医、应急和爱卫工作。进一步巩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大力加强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活动,加强预警监测,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三、开展三个活动

全乡卫生要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和“我为医院添绿色,我为病人美环境”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升卫生行业新形象。

一是认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一要以“服务好”为基础,努力创新服务方式。要优化门急诊服务,坚持向急诊病人、特困户、五保户等人群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要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实行“便民门诊、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服务制度。二要以“质量好”为保障,严格执行关键措施。要落实核心医疗制度,建立“病案分级评分制度”、“医疗质量月查月报制度”,严格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实行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要强化医疗质量管理,认真开展“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和病案管理”、“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服务”等专项活动。要规范诊疗活动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要认真落实各项规章、规范,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对“大处方”、滥用抗生素、激素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三要以“医德好”为前提,严格规范服务行为。进一步加大医德医风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四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认不认可、高不高兴作为服务工作好与差的衡量标准,一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终极目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开展各项工作。要实行医患沟通恳谈制度,广泛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将结果按比例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进一步加强“医患、护患”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降低医患、护患纠纷和矛盾。

二是认真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以“病人至上,廉洁行医”为主题,与“破除三论、弘扬三风、践行五要”作风建设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一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要全面实行院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增加公开内容,把病人及其社会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列入公开内容。三要实行整改承诺制度。

三是认真开展“我为医院添绿色,我为病人美环境”活动。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开展此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外貌、树立医院外在形象。

四、抓好一个保障

卫生事业发展如何,人才是一个关键性的保障。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重用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卫生人才。二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要发挥卫生院的枢纽传输作用,通过召开例会、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大对村站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把“龙头、枢纽、网底”建好建实。三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四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五是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临床需求举办培训班,安排2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养急需的业务人才。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支持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资格考试,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五、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美化环境为基础,创造使自己感到舒心环境。按照“清洁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落实值班清洁制度。坚决不留死角,坚持保洁制度,确保了卫生系统达标整治工作的要求。

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固定资产购置处理、开支审批等制度,确保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强化财务监督和审计,定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行为。针对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实现财务管理科学规范、公开透明。重点做好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以及耗材价格等信息的公开,杜绝乱收费现象。

七、全面推行院务公开

认真落实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药品采购、财务收支、评先评优等情况,接受职工监督。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八、全面统筹抓好其他工作

第8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档案是人群、社会总体信息的储存宝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日益增大,电子档案越来越多的被应用。档案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也极其重要。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工作,科研活动的进行。当前许多医院的档案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科学性。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问题入手,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质量为目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档案管理;电子档案;信息化;人员培养

1 档案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

1.1 档案管理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使得无纸化办公不再是个深化,档案管理也从传统的纸质信息保存,逐渐的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把档案进行保存不是目的,保存档案是为了让档案信息为我们提供服务。再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共享信息。这些目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会更加高效的得到实现。网络的信息共享速度是惊人的,存储量是巨大的。

1.2 数字化影像技术将在档案管理中发挥作用

利用数码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外设设备,比如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影机等。可以把大量的档案信息通过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再通过转化技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电子文件。这种方式及简化了信息的输入,也解决了以往信息技术出现前,档案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工作量巨大的问题。

1.3 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也涉及智能化领域,机器人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这方面的具体应用。其中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很好的为档案管理服务。以后在通过身份验证后,档案信息就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语音进行操作,节约了人力资源。

2 医院的档案管理发展情况和问题

医院的档案管理也在不断摸索中进步,电子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也逐步实现,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速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医院还存在着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

2.1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识和制度不健全

有些医院虽然建立了档案管理,但实际运行效果不够理想,不少部门人员档案意识较淡薄,一些人员经常把档案材料随意存在自己的办公室,不能及时归档,导致档案材料丢失或欠缺。平时单位组织的学习多与专业技术有关,很少组织档案管理方面的学习,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及认识均不够。同时,由于对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及范畴还不够明确,导致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对落后,跟不上档案管理的需求。

2.2 档案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部分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今天,必须要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得过且过,造成档案管理屡屡出现问题。

2.3 医院电子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医院在电子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有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系统的支持。而一些医院只有最基本的网络。连专用的局域网都缺乏,档案管理信息化支持类网络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同时没有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使得管理效率低,项目分类不科学等问题无法解决。

3 医院档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3.1 制定规范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要做好医疗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医院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建立电子档案收集和归档制度,电子档案的利用、保管制度,制订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归档范围等规定,并将这些制度和规定纳入医院的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中去,建立健全医疗电子档案的动态管理制度,使医院的电子档案管理按规范化的流程进行管理。

3.2 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培训,巩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了解医院工作流程,熟悉医院档案特点。实际操作,锻炼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能力,强化信息化操作熟练度。宣传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责任心的重要性,帮助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工作的价值。

档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利用医院内部网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实行新信息上网、电子邮件服务、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和光盘远程检索服务。同时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为用户进行定向、定题的交互式信息咨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深层次开发,提供更多二次、三次加工的信息产品,拓展医院档案的服务功能,提高档案服务质量。高质量、丰富充足的信息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是网络建设的核心。信息资源不足,网络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 结束语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有自己的特点,它对实时性、客观性的要求特别高。档案信息不允许丢失。所以要采用先进化的管理方式。目前阶段主要以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为主流。所以要做好信息化管理建设,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全面保证医院电子档案的高效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承志,朱洁,吴蔚.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病案. 2010(12)

[2]陆蓉.对做好当前医院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10(08)

[3]王芳.试论医院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航空航天医药. 2010(07)

[4]孙红方.浅谈医院档案管理[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5]邢文贤,林雅彬,邓春田.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02)

[6]吴绪康.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0(02)

[7]张秀玲.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J].档案.2009(06)

第9篇:病案管理服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