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功能定位

国务院于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中央编制办、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对危急重病、疑难病症治疗等,应交由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机构编制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整体规划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

地方政府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建设形式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度,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也可由综合性医院举办。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可按照本意见的标准,直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二级医院,可按本意见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

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也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没有上述医疗单位的,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引进卫生资源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标准,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建设标准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标准,例如: 床位应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设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过50张。

至少设有以下科室:临床科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预防保健科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医技及其他科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

关于建筑面积,该标准要求:

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m2,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设病床的,每设一床位至少增加30m2建筑面积。

标准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部分指标,作为地方标准,报卫生部核准备案后施行。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原医院规模等情况,给予一定过渡期,逐步调整功能和规模,达到本标准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建设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卫生中心(站)基本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需要,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用于指导经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列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

该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设备配置、建筑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

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床位规模应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设置0.3~0.6 张床位,且原则上不超过50张。相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设置。

不设置护理康复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确定建设规模。按人口规模可分为三档,具体为1400m2/3~5万人、1700m2/5~7万人、2000m2/7~10万人。设置护理康复床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按每床不超过25增加建筑面积。

配置X线机的,按每台不超过60m2增加建筑面积。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平面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应设置独立出入口。污物运送出口宜单独设置。

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时应设电梯。

宜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0m;两侧候诊,净宽应不小于2.70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0m。

一般医疗用房室内净高宜为2.7~3.3m。医技科室用房应根据需要确定。

有条件的可根据使用特点和需求设置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建设现状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速度很快。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社区卫生中心的建设便存在差异。以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为例,有些地区的社区卫生中心还未大范围使用,而有些地区则已经全面推广。例如,10月中旬,宁波市卫生局召开了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对全市的该项工作做了深入部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投入1100余万元,年底前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

我国社区卫生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建设形式多样。

以株洲市正在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例,在涉及五个区的二十多个项目中,有新建、改造、回购后改造、回购后改扩建等多种形式。

再以崂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院建设时是按照二级医院的标准设计的,但考虑到青医附院东院区、第409医院和第401医院北院区落户崂山,辖区内大医院基本趋于饱和,考虑到居民就诊需求,崂山区决定不再办综合性医院,而是降二级崂山医院为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多设计单位在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以《综合医院设计规范》、当地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一些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作为设计依据。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19年9月20日开业以来,至今已营业近三个月,现将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船形山社区,始建于2011年,辖区面积4.06平方公里,目前共有住宅22栋,常住人口2560人。辖区内有北津学院、金奥湘江公馆、和达滨江花园等高校、小区。其中北津学院已经开学,今年下半年在校教职工近6000多人,远期规划教职工17000人。

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落于船形山社区,建筑面积208.77平方米,使用面积180余平方米,于2019年09月20揭牌,《医疗机构卫生许可证》已办理。现已正式营业,目前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2名,二人为正式在编人员,人事关系均挂靠在和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二、设备配备情况

根据党工委、管委会对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整体布局,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按照全国规范化卫生服务站设计建设。区教育文卫局希望以本站的建设带动一批规范化卫生服务站的设立,同时积极促成九华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秉承这一目标,根据《湖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规范化城市卫生服务站的配置要求,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具备:

(一)基本功能。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应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是一般疾病的诊疗和配合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工作。

(二)证件要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已办理。部分执业医生、护士、药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已办理。

(三)科室设置。设有全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预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

(四)人员配备。1名全科医生、1名中医医生、1名注册护士。

(五)床位设置。不设病床。设日间观察床2张。

(六)基本药物。常用抢救药品(20种),基本药物(55种)实行零差价销售。

(七)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身高体重计、出诊箱、急救箱、供氧设备、电冰箱、脉诊枕头、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药品柜、档案柜、电脑及打印设备、等通讯设备、健康教育影像设备。

三、业务情况

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我站开展了基本医疗、慢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教育四项基本服务。其中:

(一)基本医疗,以北津学院和吉利职院的学生为主,三个月以来,诊疗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运动外伤)患者90例,并对患者的病情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了电话跟踪回访,均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慢病管理83例,以社区居民为主。配合北津学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次,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次,协助江麓医院妇科专家为社区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市医保局沟通联系开通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事宜。

四、困难和建议

(一)人员不达标,存在明显法律风险。

目前社区卫生站实有人员2人。根据标准至少缺1名中级职称执业医生(全科医生)、1名执业护士。同时还缺少药学工作人员、收费工作人员、保安人员。

现有2人中,一名执业中医,注册范围针灸推拿专业,一名执业药师兼执业护士。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注册的医师、超过法定允许的地点执业、超越法定执业类别或范围执业,均属违法。即根据法律规定,现有人员都是超范围执业,是违法行为,一旦产生医疗事故,风险不可估量。

建议:通过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抽调和外聘方式解决。

(二)北津学院缺少专门医务室室,我站无法代替履行学校医务室职能。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条: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据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报告,自杀占第一位,猝死占第二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发生频率在不断提高,根据“黄金抢救四分钟”原则,患者发生危急情况时,在四分钟内做出专业判断,能为患者争取最大的存活机会。而北津学院占地达500亩,从我站到北津学院最近的入口最少需要12分钟,到宿舍、教室时间更长,从理论上丧失了急救的黄金时间。

建议:请领导高位协调,建议北津学院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一定数量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减缓我站压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三、现有消防设施不合格,有灭火设备,无应急灯,安全通道。

建议:尽快安排专业队伍进行消防改造,并申请消防验收。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关键词】社区;院前急救;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08-01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急救医疗水平的标志。我国的城市改造和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建设中,社区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结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自救互救的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社区急救服务,是指伤病人因各种危重急症或遭遇到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引起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在当时、当地获得及时有效的基础医疗救护。

众所周知,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导致的突发濒死病人,大多发生在医院外的环境中。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北京2000年1月~2004年5月急救的猝死病例中,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87.80%,复苏成功率仅为5.58%,多因现场急救不够及时而致死亡。所以在发病现场的如家庭、马路、工作场所及其他医院外的种种环境,几分钟、十几分钟,是抢救危重病人最重要的时刻,医学上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间”。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正确,生命有可能被挽救;反之,则生命丧失或病情加重。现场及时正确急救,为医院救治创造条件,就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减轻伤残,这是现代的急救观念。

我中心在完成为全市人民提供急救医疗保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利用自身急救医疗人才、技术、设备的优势,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社区医疗救助中心――“社区120”,公布和广为宣传120救助热线电话一年来,已成功抢救了社区患有心肌梗死、中暑、摔伤、跌伤、食物中毒、高热、老年性高血压等患者30多人次。以快速得力的抢救措施、热情认真地服务态度、低偿便民的服务质量,在社区群众中树立了“社区120”快捷、有效、优质、方便的良好形象。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在当前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融急诊医学和社区医疗服务为一体的院前急救模式值得探索。

1“社区120”的院前急救模式

现代急救观念是基于急救社会化,急救决不能单靠专业急救机构(急救中心、急救站)或医院、诊所来完成,它还必须依靠社会各部门、民众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社区的出现,社区内结构功能的完善,对此具有重要意义。而使这一观念得以在社区中体现,普及培训是最主要的形式与内容。所以,自20世纪后20年来,国内外市政管理机关、红十字会、医疗部门十分重视在社区开展急救培训,并为此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本社区范围内居民在任何时间发病或遇意外情况,拨打“120”救助中心电话,我社区“120”医护人员在5分钟左右时间,携带急救设备和药品出发,迅速到达救治现场,对需要救助的急诊病人,老弱患者提供现场抢救和救护车接送转诊前的院前急救服务,合理的搬运、护送及救治大大缩短了院前急救的时间,为院内抢救创造了条件。缩短急救半径,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这种急诊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把院前急救网络、急诊学科、社会急救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医院资源和社区居民组织的网络化管理优势,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大城市急救网络多功能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使院前急救真正体现城市经济发展、医疗水平和组织管理的一个窗口。

2融入社区,建立新型医患关系

在社区急救医疗服务的实践中,我们在医院管理中常碰到的医德医风存在的种种弊端得到了纠正。医护人员入门串户,不仅拉近了医患距离,而且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更理解了医务工作的艰辛和复杂。医生为病人所下的每一个医嘱,都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意愿有充分的尊重,更加注意病人的自利,这是赢得信任的基础。参加社区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说:当你走出院门,走进社区家门,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目光时,你就不忍心去冷、横、硬,你就会多一些嘱咐和交待,自觉的多给患者一些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使急救医疗增加了活力。

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使医护人员学会了如何从生物―心理―社会和流行病学的角度去理解健康与疾病,逐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即将到来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使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了医师们对健康与疾病深层次的认识,获得了社区在保护健康与防治疾病中作用的知识,也开拓了医院在临床科研方面课题选择的思路,如:社会经济状况对Ⅱ型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影响、社区人群心理状况卫生调查、高血压的社区防治等。

3社区医疗服务的基本功能与急诊医疗基本原则的融合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城市卫生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认为它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结为: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城市基础综合服务,是社区主要公共事务之一。它与我国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是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综合的基层卫生服务。我中心对所服务的社区患者打来救助电话, 5分钟即可出动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并达到现场,对急危重症、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服务对象上门服务。我们感到,方便群众,照顾重点服务对象是社区医疗服务的生命所在。

在发达国家,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疗服务出现了深刻的变革,表现在非集中化、非住院化运动及发展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工作。我们通过实践体会到作为医护人员的工作目标,不单是治疗和康复,还应研究如何提高病人以及家属和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在许多常见病的治疗中,社会干预和心理治疗逐渐占了主导地位。这些都是社区医疗和急诊医学应探索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只有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才能落实城市初级卫生保健的各项任务,因此它应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我们在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社区救助工作中,得到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将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统一组织,利用下属居民委员会挨家挨户发放“社区120”的简介,召开新闻会广为宣传,协调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把社区卫生服务看作是政府工作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结合点,这是“社区120”顺利发展的关键。在“社区120”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应在社区普及急救知识,如对高热、中暑病人,应先降温、散热,在自缢、触电现场应先做心肺复苏等,否则,当医护人员到达时,增加了抢救的难度或失去救治的机会。

4加强“社区120”服务队伍的建设

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是提高社区急救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这一院前急救模式长期发展的保证。我们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经过规范院前急救培训。如包括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术,在培训中我们体会,应特别注意加强急诊医疗、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知识的学习。应重视社区人群心理卫生状况,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人员的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专业培训是我们的又一体会。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个人危险行为史(吸烟、饮酒、药物依赖、自杀、赌博、宗教迷信等)、躯体状况、性问题、人际关系不良等诸多影响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的因素增加,使提高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对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参加“社区120”的医务人员的素质培训是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那种将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人翻牌为社区医师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社区医务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感和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技术和人际交往能力,当然,高超的急救医疗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陆一鸣.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教材急症与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3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1 卫生机构的现状

近年来,龙井市卫生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等体系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预防、保健、医学教学等机构105个,遍布城乡,已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和监督检测体系。其中市级综合医院1所,市级中医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所,市妇幼保健院1所,结核病防治所1所,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所。全市有7所乡镇卫生院、2所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所(室)43所,个体医疗机构40所,厂矿诊所7所。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人数为675人,专业技术人员550人,高级职称124名,中级职称367名,初级职称59名,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人,拥有床位365张。

2 存在的问题

龙井市卫生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立健全了医疗急救、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卫生人才匮乏 一是农村卫生机构人员总量不足。农村卫生机构编制200名,实有专业技术人员108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断层现象严重。二是高学历、高职称比例不够大。高学历、高技术、高水平卫生人才急缺,尤其是从事临床工作和分布在县以下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级职称较少,文化基础薄弱,现代医学知识更新缓慢。缺少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据统计,农村卫生机构高级职称5人,中级54人,初级49人,分别占4.62%、 50.00%、45.3%;大学学历12人,大专36人,中专60人,分别占11.11%、33.33%、55.56%。三是中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市属医疗卫生机构中,部分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疗技术人员,面对一些外县市和上级医院给出的丰厚待遇和工作条件,工作不安心,通过应聘远走高飞,有的则干脆辞职开办个体诊所,使得一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中青年人才大量流失,学科带头人出现断档,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后继乏人问题更显突出。四是学术水平不高。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缺少资金,购置力下降,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及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滞后,卫生技术人员钻研学术的氛围不浓,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较少,从事科研的条件和手段更是落伍,导致学术水平进展缓慢,科研成果档次不高,技术发展举步维艰。五是创新意识不强。在医疗卫生队伍中,为数不少的人不敢拼、不敢闯,只求医疗安全,怕出事故砸了自己的饭碗;有的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持等待观望、不改革图新,怕担风险有闪失,影响前途;有的得过且过,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思想上不求进步,工作上不求创新,平平庸庸过日子。

2.2 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医疗仪器落后陈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缺少基本的医疗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大量病人到外地就医,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入不敷出。如此恶性循环,势必进一步加重农村卫生机构日益衰退的劣势,缺少吸引人才的优势,处境维艰。二是农村卫生机构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不良。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机构医疗仪器设备陈旧老化,不能开展相关的医疗服务;乡镇卫生医务人员执业质量和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开展外科诊疗业务方面更显不足,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到市区条件好的医疗机构诊治,农村卫生机构接诊能力和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小病不出乡镇”治疗的要求。三是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占据地理区位、资源配置、人口数量等优势,无论在人员、设备的调配,还是在政策、财政的倾斜,都远远高于农村卫生机构。由于农村医疗条件远不如县城,导致农民医疗服务需求部分向县城转移,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加大了农民治病的成本。

农村卫生机构所存在的困难和面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医疗工作的质量,而且已影响到一些边远山区基本医疗的可及性,一些群众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一些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2.3 公共卫生服务形势严峻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的健康需求,对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缺乏系统、协调、快速的反应。专业技术人员调查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落后、应急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工作运转经费、仪器设备购置更新经费、专项调查经费等都没有得到保障。二是医疗急救应急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医疗急救设备设施老化,缺少先进的医疗急救设备设施,医疗急救队伍力量薄弱,应急急救的机制体制不清,绿色通道不通畅,资金补助渠道不明确等。三市妇幼保健事业发展底劲不足,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2.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 一是部分市属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困境。市属医疗卫生机构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中医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60%以上,如果实行药品零差价制度,势必影响医院效益,如果政府不能建立健全合理的投入补偿机制,市属医疗机构将会陷入困境。二是社区卫生工作举步维艰。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财政差额补助单位,一旦实施药品零差价制度,医院效益将大幅下降,职工工资及其他经费将难以保障,势必影响和削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三是乡镇卫生院正常经营面临挑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70%以上,如果实施新的医药改革政策,加之人才流失等问题,乡镇卫生院能否坚持正常运营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一是市政府应加大对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尽量落实项目配套经费,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增加或者提高国债项目补助资金的比例,或者由国家和省全额划拨项目建设资金,让国家扶持贫困县充分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对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力度,借鉴和尝试其他省份的先进做法,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力度,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发展建设支出予以全额补助,充分体现国家“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

3.2 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制定城乡卫生技术人员中长期培训规划,拓展培训面,提高业务技能。二是调整城乡卫生人员结构,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坚决清退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卫生人才队伍。政府是否可从住房、就医、养老、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制定和出台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政策措施,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不足、后继乏人的现状。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解决卫生技术人员后顾之忧,稳定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三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46万人,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职工医保。推进大学生参保。促进失业人员参保。落实灵活就业人员、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等人员选择性参保的政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负责)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市卫生局负责)

2.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1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全市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确保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4积极开展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开展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负责)

5全面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资助困难人群参保,将资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门诊救助。逐步降低、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探索开展特重大疾病救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向医疗救助慈善捐款,拓宽筹资渠道。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3.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结算。

1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实行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或结报,下同)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开展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探索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即时结算。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2加强医疗保障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地方要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地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衡作用。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大力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物价局负责)

4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医疗保险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服务行为。研究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依法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处罚力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5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稳步推进经办管理资源整合。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和管理的衔接,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参保。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负责)

6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各县(市)通过补充保险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村居民大病统筹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4.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政办〔〕4号)规定时间要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销售省增补的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非基本药物,不超过药品总销售额的30%所有村卫生室也要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我省增补的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非基本药物。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食药监局、市物价局负责)

5.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重塑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物价局负责)

2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辖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工作,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辖区乡镇卫生院所需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工作。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定期汇总辖区村卫生室用药需求,统一上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按实际购进价格向村卫生室配发基本药物,不得向村卫生室收取其他附加费用。市、县级卫生局负责)

3市及所辖县(市)卫生行政部门各为一个基本药物采购用户,定期汇总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需求,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网采购药品,不得网外采购药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得自行采购药品。市、县级卫生局负责)

4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代表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签订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委托协议。实行货款统一支付,市、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向供货主体支付货款,原则上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30日。由供货企业自主选择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自行配送。市、县级卫生局负责)

6.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1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合理制定调整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并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市物价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2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具备条件的地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

3完善编制管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市编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定编定岗、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绩效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实现基层医务人员竞聘上岗。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妥善分流安置未聘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5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6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

7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落实对村医的补助和扶持政策。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7.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1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启动实施井陉县医院、元氏县中医院、正定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按时完成年中央下达的县级医院、4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12个村卫生室项目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甲水平,并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全面完成年中央安排的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实现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下达计划为边远地区、山区配置流动巡回医疗服务车,确保车辆及时交付使用。市发改委、市卫生局负责)

2根据省统一安排,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医保信息系统有效衔接,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8.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适宜人才。

1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完善和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为乡镇卫生院招收26名定向免费医学生。安排9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大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力度。为乡镇卫生院培训医疗卫生人员888人次;为村卫生室培训卫生人员5399人次;继续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培训。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3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选聘临床医学(含中西医)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含专科)应届、往届毕业生和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退休医务人员到有需求的村卫生室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9.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巡回医疗。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市卫生局负责)

2大力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运用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规范基层用药和医疗行为。市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0.全面开展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1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按国家要求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2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提高到33万人、11万人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开设网络健康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市卫生局负责)

11.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预防为主方针。

前两年基础上,再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2万人,乳腺癌检查2000人;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继续为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4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5.35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市卫生局负责)

12.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可及性。

1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启动市精神病医院、市第六医院、县精神病院建设项目。开展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按计划开工,确保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竣工投入使用。市发改委、市卫生局负责)

2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为县配置必要的救护车和指挥系统,同步建立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市发改委、市卫生局负责)

3落实传染病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3.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形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经验。

加大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医院)改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形成规范化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完善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完善医药价格机制。市卫生局、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负责)

14.深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体系整体效率。

1着力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选择部分县级医院作为试点,力争在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实行管理精细制、建立主诊医师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卫生局、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2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安排50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三级医院与对口的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引导有资质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组建医疗小分队,为边远地区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15.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医。

1所有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服务。优化门诊诊疗流程,实行错峰、分时段诊疗,全面推广叫号服务,合并挂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推行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市卫生局负责)

2制定并落实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追踪监管,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和价格等政策,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降低检查费用;逐步推开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加大对开“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开展按病种等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物价局负责)

3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扩大病种范围。推行电子病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负责)

4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治理商业贿赂,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健全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市卫生局负责)

16.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17.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普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市卫生局负责)

(六)推进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按照《市农村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所有县(市)开展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农村医改投入,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提高农村医疗水平,降低农民医药负担,加快建立农民群众满意的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七)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

制定《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饮食、健康信息、健康文体和健康环境六大工程,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指数和健康环境。市卫生局及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保障措施

年度医改工作的实施时间为年月到年月。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目标,强化政府投入,把握时间节点,加强督导考核,搞好宣传引导,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地医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医改任务完成情况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市医改领导小组将继续与各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牵头部门对牵头任务全市范围内的完成情况负总责。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分解任务,做出具体安排。县(市)区政府要实行包干负责制,按照“一人一院(中心)要求确定干部包干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二)强化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年医改任务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要重点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按确定的任务和进度尽早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安排挂钩。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范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86-03

一、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26%,比2000年“五普”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五普”时上升1.91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此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幸福,也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如何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就河北省保定市而言,2010年常住人口1 119.4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8万人,占8.11%,比“五普”时上升0.96个百分点,保定市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笔者以保定市为例,采取文献法和访谈法的方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探讨,访谈的对象包括社区老年居民、街道办事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养老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数量增加,“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近年来,由于单独二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会有部分家庭选择生育二胎,但也有为数不少符合政策的家庭因年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原因放弃生育二胎,因此在未来数十年“4.2.1”家庭结构还会大量涌现。当今社会流动性大,子女离开父母去外地参加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即便在同城,老年人和其子女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许多子女结婚后选择同父母分开居住,空巢家庭增多。子女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孩子,外加城市交通拥挤,不可能天天去父母家报到。他们非常想尽孝道,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空巢老人的年龄不断增长,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宏观的社会养老发展滞后

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的钢性作用下形成的,属于未富先老,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的老龄化。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机构养老需要的经济成本比较高,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就保定市而言,存在养老院数量少、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硬件设施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机构养老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又需要专人照料的高龄老年人有一定的优势,对能自理的老年人吸引力不大。此外,机构养老背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排斥。小城市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更加排斥机构养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定市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所形成的空缺,寻找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十分紧迫,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发展滞后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备受推崇。社区居家养老合乎传统的孝文化和家庭养老观念,又省去了政府兴建养老院的大量资金,经济成本低,容易启动实施,是一种最佳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可以让老年人在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普遍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就近吸进社区失业人员参与,对于解决就业有连带作用。社区居家养老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借鉴国外社区照顾模式和结合中国养老现实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城市中陆续实施。许多地区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比较成功的有宁波市“两走”居家养老模式、北京市“三结合无围墙养老院”模式、济南市“快乐老家”居家养老模式、大连市“家庭养老院”模式,这些都为保定市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取得进展,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社区配备了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大量涌现,启动“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70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年人可在社区领取高龄补贴等。但是,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做出了有效性的探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模式。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保定市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观念淡薄,知晓度低,参与度更低。被访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社区居家养老为何物,当笔者对其进行解释后,部分老年人仍然认为养老是自己家庭的事,自己家庭成员解决就行了,不想麻烦外人,社区认同感不强。被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位、理解不够准确,回答笔者的问题时含糊笼统,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各社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保定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之间,甚至是同一社区的不同小区之间老年人享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一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访谈的所有社区中,Z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环境最差的,被访老年人反映供暖不佳,自己又怕冷,在家还要穿羽绒服;居住在六楼且没有电梯,出行不便;生活环境脏乱差,且吵闹,严重影响休息;家里的电器坏了,都是由子女、亲戚、朋友帮助维修。L社区是新建的高端小区,是被访社区中老年人生活环境最好的,被访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很满意。供暖好,冬天开窗户都不冷;有电梯出行方便;小区安静,干净;物业服务到位,自己家里灯坏了,给物业打电话10分钟内就来人帮助维修;小区内有便利店,购物方便;家里有保姆或者钟点工洗衣、做饭。由此可见,保定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享受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制约其快速发展

在访谈中,被访老年人谈到社区健身设施老化,老年活动室面积狭小等;被访社区工作人员谈到一些很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流产等,这些事情都反映了保定市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短缺。从目前来看,保定市依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例不大。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保定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的投资无法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进入瓶颈,止步不前。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稳定性差,专业素质偏低

保定市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资格,只能提供相对低层次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承担的事物杂,且没有正式的编制,致使他们服务积极性不高,稳定性差。对于志愿者而言,基本没有固定的志愿者,高校大学生曾组织到社区进行养老服务,但是流于形式,服务效率低,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而且大学生通常选择离校近的社区进行服务,离校远的社区无人问津。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回答自己接受过社区提供的哪些服务时,被访谈老年人提到免费理发、测量血压血糖、开放社区活动室和一些健身设施、上门生活照料、代买代购等。由此可见,保定市对老年人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严重缺乏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光年轻人压力大,老年人面临的压力也大,再加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必不可少,但目前精神领域的服务还是空白。总体来看,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时间短、层次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三、完善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针对保定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保定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宣传力度

保定市政府要充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比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社区公告栏、开展社区讲座、发放宣传画册等途径向老年人宣传,使老年人增进对社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养成依靠社区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另外,鉴于不同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差异,需求存在差别,要通过调查明确不同社区老人的首要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氛围。

2.健全地方性法规和细则

2008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旨在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2010年,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奖补办法(试行)》,为河北省养老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河北省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保定市还没有权威性的针对本市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规和细则。保定市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出台适合本市情况的养老保障制度、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明确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养老服务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此外,对提供养老服务的各方人员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筹资网络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存在重大区别,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老龄化,而我国是未富先老,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全部资金是不现实的,面临着养老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该在保定市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多渠道的筹资网络,助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走市场化道路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但这不意味着其排斥市场。适当的市场化产业融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中,有助于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保定市政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投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合理收费制度,自负盈亏。

2.积极争取社会捐助

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在保定市营造一个以老年人为上的氛围。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慈善机构组织一些文化演出、收藏拍卖等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

(三)打造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1.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壮大与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因此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对于现有的服务人员,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并且吸纳更多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就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赋予其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志愿者

第一,要想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除了做好宣传工作,适当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比如时间储蓄,模仿银行储蓄制度,把志愿者向社区提供的服务以小时数记录在册,以后当志愿者自己或家人遇到困难需要服务时,可以优先获得相应时数的免费服务。第二,要充分利用保定市高校云集的优势,发展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学校给大学生一些激励机制,如公开表彰、评选优秀学生时加分,鼓励大学生加入养老服务队伍。大学生志愿者具有文化水平高、年轻化、团队化、可塑性强等特征,选取有兴趣、有耐心的志愿者,聘请护理、老年心理、老年维权等方面的专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第三,还要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发掘老年群体内部潜力,解决内部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开展全方位、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护理服务、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因此对老年人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以前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现在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服务。

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很大,社区应该对老年人细分归类,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记录在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比如,老年人按照年龄可以分为高龄、中龄、低龄,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针对不同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

(五)建立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和评估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稳定持续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应该承担主要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区群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可选取一些指标作为标准进行量化直接评估,还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回访被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兵水,孙兆辉,王艺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1).

[2]耿永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以石家庄市老年人抽样调查为基础[J].现代经济探讨,2013,(5).

[3]李曼音,刘琳,张磊.河北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4]刘玉梅,徐宁,孟建锋.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