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气污染的污染物分为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包括粉尘、烟、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态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化合物、含碳氧化合物、氨化合物以及卤素化合物等,其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尘土、森林火灾、生活燃煤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1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1 臭氧层的破坏
在距离地面20~30km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其能够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由于工业的生产中释放出了大量的氯氟烃气体破坏了臭氧层,使得臭氧层吸收和遮挡紫外线的功能减弱,大量的紫外线经过大气层直射到地面,对地面的生物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
1.2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表释放出的长波辐射,不能向外扩大热度,导致表面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全球变乱,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增多,南极和北极以及部分雪山融化。大气混浊度的增加,太阳光的辐射减弱,地球长波辐射受到影响,灾害性和异常性天气将更加频繁。
1.3 造成酸雨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环保措施的不当,致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和氮氧化物气体增多,这些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相遇容易形成酸雨,其酸性通过pH值的测量一般在4左右,甚至达到3。酸雨成为严重的污染灾害,严重者致使植物生长受阻,林木枝叶枯萎,建筑物腐蚀锈损,土壤成分受到破坏,造成土壤贫瘠,使农林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饮用水,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人类健康。
2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2.1 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其中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当粒径小于5μm的悬浮颗粒物进入人体的呼吸道系统时会对肺部造成影响,致使肺泡损伤,产生炎症。直径小的悬浮颗粒物可以进入到皮肤和眼睛的细孔之内,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等。
2.2 氮氧化物
大气中的NOx主要来自煤气燃烧的废气以及汽车的尾气。NOx对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对肺的损害比较明显,进入呼吸道深部,会引起支气管哮喘。NO对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NOx在紫外线光化学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刺激眼、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胸痛、肺水肿等。
2.3 二氧化硫
SO2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粘液吸附引起炎症。当SO2与空气中的Fe2O3氧化生成硫酸雾,它的刺激作用比SO2高出10倍。SO2还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2.4 一氧化碳
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可在大气中停留很少时间。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使血液输送氧的机能大大降低。因此,当空气中的CO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3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3.1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对已有污染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3.2 改进燃料结构,合理利用能源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在燃煤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SO2,NOx,CO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要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首先要推广工业型煤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烟尘和SO2的排放量。
3.3 集中供热,节能减排
居民居住区分散在家家户户的生活炉灶数量极多,烟气污染比较严重。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是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防治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中压、中型锅炉取代大量、分散的低热效率的锅炉,提高锅炉效率,节约燃料。另外,采取高烟囱集中排放,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4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机动车燃料完全燃烧后排出的气体含有CO2、CXHY,NOx,SO2等有害污染物。机动车排放的废气污染面广,是城市大气污染的又一重要源头。要减少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要改变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同时,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对机动车实行监督检测,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3.5 采用高效除尘设备
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煤等固体燃料因燃烧产生的。 要去除这种污染物,可用干法、湿法、过滤及静电法。干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湿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泡沫除尘器、喷雾塔等;过滤法去除常用的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静电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一般情况下,较大颗粒宜于采用干法去除,而细小颗粒则以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去除。
3.6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茂密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使空气得到净化。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从而减轻污染危害,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4 结语
总之,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我们必须完善大气监测系统,提高监控水平,建立有效的大气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把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杨齐星.探讨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56-57.
[2]高瑞华.关注大气污染防治中淘汰和压减产能问题[J].前进论坛,2014(1):88-89.
关键词: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随着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项目的建设,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大气污染将迅猛加剧,只有制定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综合防治体系,才能应对新形式。
1 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污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1 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污染的现状
近年来,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空气主要呈现煤烟型污染。2014年开发区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2500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为2880吨,烟尘排放量为500吨[1]。究其原因,一是燃料消耗量上升,2014年全区工业企业年耗煤量为62415吨,耗燃料油为1044吨[1]。二是18家粘土砖厂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2 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污染的发展趋势
湛江开发区将构建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的同时,现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石化产业配套园,大力发展“油头化尾”产业链,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石化基地。湛江钢铁基地项目首期建设规模为年产钢1000万吨,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规模为炼油1500万吨、生产乙烯100万吨,预计2015年底建成投产。钢铁和石化两大项目将拉动投资5000亿元以上,一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湛江开发区,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内的广东鹏尊能源开发公司能源一体化项目和湛江京信发电公司东海电厂热电联产燃煤机组工程项目先后落户。在开发区有限的环境容量条件限定下,大气污染物排放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式非常严峻。
2 湛江开发区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大气污染治理没有形成综合防治系统,管理模式滞后
湛江开发区缺乏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嵌入环境管理的机制。污染控制对象相对单一,未建立多污染物综合控制体系。从控制因子来看,开发区只建立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为污染控制重点的管理体系,对氮氧化物、细颗粒物、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薄弱。从污染控制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点源,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小企业控制重视不够,城市大气管理制度不健全。
2.2 工业大气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
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不全,除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烟粉尘等常规监测,还没有开展臭氧、细颗粒物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薄弱,当前的工业大气污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未纳入环境统计管理,底数不清,无法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 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综合体系的系统建立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内容众多,监督对象纷繁复杂,执法主体不尽相同,要从开发区整体环境考虑,结合开发区的环境特征,综合运用工业大气污染的各种治理技术措施,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3.1 工业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钢铁和石化均属于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开发区要实现能量的的交换和利用,在钢铁基地、钢铁配套园、石化产业园和石化配套园四个循环经济特色园区的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建设起循环链。工厂之间互相利用废气,建立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气循环经济机制。便于污染物的扩散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群,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这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
开发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重点开发区。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规范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2]。
3.2 治理工业大气污染源
全面整治工业燃煤小锅炉。2015年年底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在化工、造纸、水产、制药等产业集聚区,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
推行清洁生产,改用电、新能源或洁净煤,力求产品在生产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所有燃煤钢铁企业的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都要安装脱硫设施,每小时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要实施脱硫[2]。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现有除尘设施要实施升级改造。
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治理。工业企业的煤场、灰场、渣场和其他产生扬尘(粉尘)的散流体原料堆放场要按规范建设“三防”设施,建设防风抑尘墙、防风抑尘网,并配备喷淋、覆盖和围挡等防风抑尘设施,有条件的建设配备有收尘设备的密闭仓库。物料输送设备要进行密闭,并在装卸处配备收尘、喷淋等防尘设施;露天装卸应采用湿式作业,严禁装卸干燥物料。
3.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质量状况,结合节能减排,分区域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淘汰18家燃煤砖厂,有序推进大气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改造,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为开发区发展腾出大气环境容量。
3.4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在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
4 结束语
总之,湛江开发区应该做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因子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实现大气治理区域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PM2.5成为大气污染主要问题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大气环境质量优劣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为推动大气污染治理,2001年7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实施办法》,并于2007年10月10日针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问题作了部分修正。法规及修正案的实施,为本市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09年以来,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传统指标API的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在世博会期间上海的蓝天白云更给中外游客留下了良好印象。
然而近年来,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复合型、区域性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今年年初,全国大范围长时间出现雾霾天气,上海也遭遇重度污染,PM2.5污染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而现行《办法》对PM2.5污染尚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面对PM2.5污染加剧的形势,对法规进行修订已刻不容缓。基于此,市人大常委会加快启动了对《办法》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重点明确,主要针对PM2.5,兼顾臭氧污染防治,从上海的实际出发,抓住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扬尘污染防治等主要方面,对现有的规定进行补充和强化。
从侧重末端治理转为强化源头控制
2000年以来,上海滚动实施数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大力推进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但由于近年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而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偏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处于历史高位,再实行工程性减排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据统计,2012年本市能源消费量为1.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5703万吨,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47.5%,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办法(修订草案)》作出规定:首先,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通过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其次,加大力度淘汰高污染设施,除煤炭等量替电项目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外,全面禁止新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同时,推行清洁能源替代,要求本市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限期改用清洁能源。通过这些措施,严格控制和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控制污染源的问题,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如煤炭全部改成天然气,既不现实,价格又自己控制不了,就会使相关行业失去竞争力,致使环境治理陷入一个怪圈,建议加强对清洁用煤的探索和研究。
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
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是影响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本市重工业占比高达70%左右,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造成大气污染。为减少工业污染排放,《办法(修订草案)》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其一,加强产业准入控制,禁止、限制大气污染排放量大的产业进入;其二,制定高污染行业、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对纳入名录的企业要求其自行调整或者予以关闭、停产;其三,对未完成环境保护任务的区域、企业集团实行环评限批,以此促进原有项目的污染治理。这些管理措施有助于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促使企业加快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
加强对机动车船污染治理
本市现有300多万辆机动车,每年进出港近300万艘次船舶,这是本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重要污染源。为防治机动车船等移动源污染,《办法(修订草案)》要求本市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车、船燃料地方质量标准,并针对不同对象分别作出规定。对机动车,实行环保合格标志管理,规定无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不得上路行驶,对标识为高污染的机动车实施区域限行。2006年以来,本市实施高污染机动车限行措施,淘汰了33.4万辆高污染机动车。对港区船舶,新增了船舶靠泊码头后使用岸基供电或低硫油等污染物排放量低的燃料的要求,但考虑到目前低硫油生产储备和岸基设施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只作出较原则的规定。本市城市建设中还大量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如挖掘机、起重机等,这些机械大部分燃用重油等高污染燃料,污染物排放量大,但国家尚无相关排放标准,对此,草案专门规定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信息申报制度等。
由于在PM2.5生成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是重要条件,由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产生的PM2.5超过生产生活中直接排放的PM2.5,因此,加强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国家层面尚无相关法律规定,为给本市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工作提供法制支持,《办法(修订草案)》作出规定,要求生产高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的企业标注其含量,方便使用者识别和选择。
在审议过程中,禁烧秸秆也成为热议的话题。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应全面禁烧秸秆,体现从严的要求,而目前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政府应该拿出对策。
对违法行为实施严格监管
关键词:雾霾 大气污染 法律制度 防治
一.问题的引入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武汉市雾霾现象频频发生,整座城市烟雾缭绕,灰蒙蒙一片,已经到了“不戴口罩不敢出门”的地步,人们调侃称其为“人间的天堂”。这种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人们常说的PM2.5监测指标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这种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1]。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阴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沙尘暴更甚,PM2.5由于能够直接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因此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由武汉市雾霾天气可见,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日渐加剧,当前城市大气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并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是政府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人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诸措施中法律规制则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是规范人行为最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法律制度为防治大气污染构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希望能为解决大气污染提供一些帮助。
二.我国“雾霾天气”的现实状况分析
2013年年初,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现今我国的雾霾天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2013年2月28日,北京出现雾霾沙尘天气,并伴有大风,空气质量下降,污染严重。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沙尘暴已全面影响北京,首要污染物为PM10。2013年11月6日,介于杭州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散,杭州市气象局、杭州市环保局共同举办了媒体见面会,了两组数据:今年1-10月,共有304天,但是雾霾天数占到了209天,雾霾天数数值超过了总天数的三分之二;根据新的空气质量标准,1-10月,杭州空气达到合格线的,只有198天,超过三分之一的天数不合格。2013年12月5日,上海黄浦江两岸大雾弥漫,当日上海市气象台今年入冬以来首个大雾橙色预警。此时针对这场波及几乎整个中东部地区,覆盖了我国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大雾霾,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着7天了雾和霾的双预警了。包括最近几天武汉市出现的连续雾霾天气,已经引发了各种咳喘类疾病。可见雾霾天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并给人体带来极大伤害,如今中国半壁江山罩雾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雾霾天气频发呢?
三.“雾霾”的产生原因分析
首先,气象原因。秋冬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最近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常出现雾霾天气,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2]。其次,人为原因。环境空气中总量相对稳定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决定性内在因素。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及其前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工业企业能源的消耗和燃料燃烧的废气排放。比如煤和石油燃烧后,形成的最主要成分为水汽和二氧化碳,使得城市上空空气不易扩散,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而燃烧不充分的煤和石油等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并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浓度加重,形成雾霾的主体[3]。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重度污染气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因得不到很好的扩散而长期滞留在大气中,使得雾霾加重。
第二,城市交通汽车尾气废气排放。一个城市的汽车密度越高,因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越严重,尤其是汽车尾气含量构成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烟尘微粒如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甲醛等均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体。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由此看来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废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大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口密集必然导致城市生活污染的加重。尤其是严寒的冬季,人们大多需要使用采暖锅炉和生活锅炉燃烧大量的煤炭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然而煤的燃烧必然导致二氧化硫和其他烟尘、粉尘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尤其是采暖期的冬季大量燃料燃烧更是加重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
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现状分析
由此看来,不利的自然天气条件和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雾霾天气持续出现。然而人类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却是“罪魁祸首”,它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推动力,为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根本条件和保证。因此大气污染是人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大气污染,我国不仅采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防治,同时也重视采用法律手段来防治。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现行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它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共同构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法律视角对防治大气污染进行了相关规定:
(一)“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规定分析
首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目前环境管理界对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通常定义为: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求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在一定时间段,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以满足区域内环境质量或环境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这个一定的时间段,现在一般都是以一年为单位。《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总量控制制度的规定如下:“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实践中,这些规定对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称得上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较为完善的制度。
其次,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一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该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章对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设置环境质量标准、公开透明的环境监测制度和建设项目的批准制度,这些规定对大气污染的防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做了相关规定,强调更新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并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设置了相关措施和处罚。这项制度对减少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不仅提供了方法指导,也保证了执行强制力。
(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分析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从1987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到之后连续的修改,说明了其在中国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法律手段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作用,也说明在现实中人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大气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
前面本文说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定义,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则是指对特定的某个区域内,某种气体允许排放的总量控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首先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并且进一步明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污染物排放超标违法制度
该法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作出了规定,同时该法率先于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明确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法律地位,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超标排放的,应限期治理,并被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排污收费制度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作出了如下一些规定:1.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这是从法律上确立了这项制度。2.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3.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4.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四.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完善
如上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更有部分制度已具有较高效力的法律确认和准确的法律依据,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多方面原因,这些制度仍旧无法尽善尽美,从而导致实施效力不尽如人意,乃至现在雾霾天气频发。笔者就如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概括我国法律规定中的主要不足之处:
首先,无论是环境保护法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还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都是仅仅设立了总量控制指标,却没有将该指标量化、细化、标准化。看似以控制指标的方式进行逐步地、有计划地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但实际上,这个计划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法律责任不明缺乏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公众参与不足。目前,有关部门的大气污染监测活动多是对周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并公众。但实际上,公众更为关注的是对那些影响大气环境因素的监督,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排污企业、单位隐藏最深的,公众有权了解并对这些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更有甚者,某些地方部门为了维护当地的形象,安抚公众的情绪,经常对某些重大的环境事故做虚假公告误导公众,严重侵害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并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
再次,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责任不明,处罚力度不够。许可证的申请要求是“事前申报”,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事后申请同意和确认。此外,在申报过程中,排污企业为避免更多责任,隐瞒排污信息的真实情况,没有如实申报,而环保单位为避免投入相当力量进行数据审核,对企业申报的保护指标大多没有进行实质性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推诿责任,导致法律责任不明。
为了有效地预防并治理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就一定要进一步修改并完善我国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以上法律规定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立法。
首先, 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控制指标量进行细化、标准化。其次,制定《总量控制计划程序条例》,规范政府具体实施总量控制制度的行为。主要是完善政府计划的确定程序、执行程序、变更程序、救济措施等。
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公众参与。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总则第5条对公众参与作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客观地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这个规定是十分原则的,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为此,一些地方性行政规章可以进行一些具体的有益的探索:第一,明确规定有关宣传部门加大对大气污染危害严重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危害严重性的认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明确规定对公众自觉参与有益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行为予以鼓励。第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大气监测部门如实公布各项环境数据,并对虚假公布信息的部门给予处罚。
三.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完善配套的有关规定。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由国务院规定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条件和程序,因此国务院有责任尽快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就排污许可事项做出全面规定,以保证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施行。排污许可证条例应对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实施主体,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条件、时间和受理方式,排污许可证的审批与颁发,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
四.惩罚力度应更严格、更具特点。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超标排污责任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这种限期治理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应当将限期治理制度的范围扩大至流域性、行业性、产业性的污染源,以排放标准为衡量依据,凡是超标的整个行业、产业皆在限期治理的范围内,这样就避免了行业面源污染源形成。其次,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一方面,提高排污收费的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行业收费办法,扩大征收面。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强化追究环保部门违法排污收费行政责任的硬性规定,对挤占挪用者、不按标收费者、腐败收费者、造成环保资金流失者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同时强化排污收费的程序性立法,制定明了的排污收费程序或图解并将其公之于众,使执法者依法行政,排污者依法缴费,程序公开,为民便民。
结语
通过对“雾霾现象”现状和产生原因的介绍,得知严重的大气污染为其“罪魁祸首”。经过不同法律视角对大气污染的规定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我国现存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存在不足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使各项制度的实施更合法有据,提高执行力,从而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大众出版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用问题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32-433.
关键词:节能减排;途径与对策;可持续发展;立法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22-02
1 引 言
环境污染已经危害到居民健康,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的环保工作者,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比较了解。在此对这些问题作一定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2 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2.1 垃圾污染
垃圾主要包括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我国传统的垃圾倾倒方式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大部分地区都未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和回收,不仅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而且不利于资源有效回收利用。
2.2 大气污染
空气污染源主要有三: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是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汽车排放的铅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2.3 水质污染
缺水和水污染是我国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水体有机污染严重。我国周边的水域污染与工业分布密切相关。在有钢铁、石油、化工、造纸、焦化等工业的地区,水域往往受到酚和氰化物的污染;有制药工业的地方,水中的COD量必高;砷、汞、铬、铅、镍等重金属污染物一般来源于冶炼、电镀等工业。湖泊由于生活污水的排入,普遍有富营养化趋势。许多的饮用水源常常由于附近工业废水的排入而被污染,从而失去使用价值,导致水源缺乏。
2.4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公害。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2.5 电磁污染
随着电视、电冰箱、电脑、手机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无处不在,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了电磁污染。电磁污染的主要区域有:①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②电脑0.6~1.5m的距离内;③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④各种微波塔周围。
3 造成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3.1 环境意识薄弱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充分理解和认识。
3.2 能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①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他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②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③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3.3 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4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落后面貌,提高环境质量的首要措施。因此在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开发区、居民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当将集中供热、燃气化、供排水系统、地面绿化、垃圾收集和处理等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4.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污染产生水平,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为此,对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而治理价值不大的企业,要予以关、停、并、转;对积压滞销、污染环境的产品实行限产和转产;对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审批,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大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消减污染物排放,组织清洁生产,改善环境质量。
4.3 更新观念确保正确决策
更新领导干部环保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环境保护与整治的根本前提。领导干部应树立战略观念,切实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4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从最大化地发挥整体功能出发,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保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进行,需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发展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建立污水处理厂,提高环境保护设施的水平。通过园林绿化、整治水系及旧城改造等途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以上论述分析了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防治措施。但如果要加强两源污染控制,则必须建立起法律机制。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于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定并完善我国面源污染控制的立法工作,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有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也将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面源污染控制立法的问题,并且参与其中,共同完善面源污染控制的相关法律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保护;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1-0178-02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忽略了环境保护这一个方面,施工队伍大多出现在城市内部,这就需要一个好的策略安排,从群众的出行、环境等进行考虑,做好管理措施。避免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施工造成不便。对市政工程提出可行性建议也是对社会、对施工方负责的一个表现,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市政工程是施工的特点
1.1市政工程施工的优点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必要环节,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市政工程,在与其他工程相比较下,就会凸显很多优点。市政工程具有施工规模小、投资小、材料运输快捷等特点,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建设方面运用这个优点进行城市化的改造,结合市政工程的优点,因地制地发展城市建设。由于受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小,市政施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更多的社会机构进行必要的建设。施工建设的质量保证成为市政工程的一个名片,社会对他们建设的工程也给予肯定[1]。正是因为市政工程的存在,才有了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
1.2市政工程施工的缺点
市政工程由于参与人数多,工程较为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洞,这样一个复杂又系统化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难免有缺点存在,我们就要在对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市政工程的把握上,意识到施工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且施工难度较高,就要求市政工程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开展有效的管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管理者没有很好的实施对应解决政策,市政工程施工出现的问题就会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城市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2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废弃物、噪音、大气、水源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及时可行,以下具体对各种污染进行详细的分析,为避免出现与社会群体存在不和谐的场面市政施工管理者需重视起来。
(1)固体废弃物污染:建筑物在市政工程在使用时,应对建设材料进行分类、切割、整理,如不及时处理、分类、出现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在施工地区很容易产生废物污染,便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有毒有害物质,这些处理起来更是麻烦,市政施工管理者要注意这些问题。
(2)噪音污染:市政施工单位有的分布在城市内部,市政工程施工中,施工设备的使用就会产生噪音污染,在这样的一个居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对于噪音的控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再加上施工单位加班,在晚上也影响了居民正常的休息时间,我们必须做出有效的措施以排除此类问题的发生。
(3)大气污染:市政工程施工的环节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在这些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颗粒污染物。比如在施工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车辆尾气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施工单位的各种车辆运送建材,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加盖棚子遮挡等,再比如在路面行走,由于道路的,车辆很容易带动道路尘土的上扬,这就给大气带来了颗粒物影响。在市政工程施工工程中,对在地表的施工面没有及时处理,造成了灰尘在风力作用下随意飘散,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严重的道路尘土飞扬,对过往的车辆、行人造成严重影响[2]。大气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通过吸取清洁的空气才能进行生活,如果长期吸入颗粒物,就会对人的身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就显得很重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4)水污染:市政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水也占了一大部分,由于市政施工单位人员较多,他们在施工现场居住生活,就会有生活污水的排放,一般处理的方式就是简单倾倒,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管理者也没有给予重视。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的水量也有很多,在对施工场地进行打扫的过程中,水的流动就很频繁,在对市政工程进行建设的同时,建筑物的混合以及建筑物的清洗方面都需要水资源的使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水资源的肆意排放就会有一定影响,污染过的水随着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对周围环境水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些带有化学物质、油类等的生活生产废水的流入,在水循环中就会加深河流的污染,河流就会有营养化的出现,对河流中的有机物质、生物都会有影响。如何处理好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就是一个难题。
3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固体废弃物是施工过程中要处理的大部分垃圾,这些垃圾处理的好坏,就决定了周边的环境问题。在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分类,对还能继续循环使用的要做好登记,并为后续工作提供便利。对一些无法再实行循环利用的垃圾,要安排好车辆进行处理,并要有一定的管理措施,对于垃圾处理的方式不能草率,有些施工单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将使用过的建筑垃圾低价卖给农村作建筑,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管理层的缺失,在固体废弃物销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3.2噪音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应对噪音污染的过程中,有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在来源上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对机器的性能进行掌握,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设备更新换代,用一些声音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设备,在晚上施工时,要注意合理调配施工时间,不能在深夜进行加班,影响周围群众的休息。市政单位的技术人员有必要对施工设施的检查工作,及时调整施工设备,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机器损坏造成的噪音污染,同时也比避免施工单位的损失。
3.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要加盖车棚,覆盖建筑器材,让施工的材料不要出现扬尘,同时,在施工车辆进出的过程中要注意洒水车的使用,避免道路灰尘的扬起。车辆要使用符合环保部门规定的车辆,尾气排放要达到标准。车辆要及时检查,不要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3]。在施工的地方要注意建筑材料和土块的合理摆放。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用水及时喷洒,减少灰尘污染。
3.4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市政建设施工过程中,肯定会使用大量的水,为了能够有效避免水资源受到污染,在水资源选址的过程中要注意远离施工地,做好施工地的保护措施。在进行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好水源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水污染,对于可回收的废水要运用合理、科学的处理方法进行回收处理,在工程中出现的废水要及时检测,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避免水资源的二次污染,给广大的人民群众造成困扰。
4总结
市政工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市政工程的发展也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在对这种情况进行积极的探讨中,我们也越来越发现了科学发展城市化的重要性,环境建设也能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1198.
[2]陈鹏.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1201~1202.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技术评估;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96-02
1.引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标准等编制的技术性文件,该文件经行政审批后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Ⅲ;环境技术评估作为行政审批前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质量进行审核,评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综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更好的指导环评编制人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归纳和总结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执行的排放标准有以下几点:(1)标准适用错误,有(项目拟建地)地方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有行业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行业和地方排放标准都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2)目前行业排放标准中只给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无排放速率限值,环评报告中建议废气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遗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以及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参照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
3.1规划相符性
(1)项目所在区域或园区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定位、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容的缺失或者阐述不清,导致项目与项目拟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阐述不清。
(2)结合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如区域固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长江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要求,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3)项目与园区环评批复相符性分析缺失或不全面,从而无法体现园区规划环评对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3.2产业政策相符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应结合国家、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禁止投资项目目录、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4.1现有项目回顾性评价
现有项目环评与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数量及规模、生产时间、公辅设施、环保设施)介绍不清,导致现有项目实际的产品方案(包括产品种类与实际生产规模)、污染物“三本帐”及总量控制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模糊不清,未能结合现有项目实际建设分析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4.2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遗漏项目产品标准,主体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公附工程建设内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缺少产品与设备匹配性分析,设备变化情况介绍不清(包括本次新增设备、拟淘汰设备名称与数量);生产工艺介绍不清,产污环节分析存在遗漏,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数据前后不一致,污染源强核算缺少依据,废水征污染物源强核算缺失或不合理、废水处理方式不合理;废气产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阐述不清;固废种类及属性判定错误,固废产生量核算有误;非正常工况设置不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据,仅是处理原理的简单罗列,无处理方案的比选过程,未能提供成功运行的_[程实例;未给出废气的捕集方式、捕集率,废气产生设备与捕集装置的连接方式及结构形式,遗漏排气筒设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处理厂目前实际接管量及运行数据分析;固废处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文要求进行编制.缺少危废处置单位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覆盖所有的重点区域。
6.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分析
6.1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超标原因分析不能使人信服;大气及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设置不符合导则要求,监测因子不全;遗漏项目拟建地周同200 m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噪声临测;地下水环境现状达标性分析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区域污染源调查缺少与项目排放同类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调查。
6.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参数确定不合理,未进行异味气休的嗅阈值达标分析,遗漏周围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或者预测结果未叠加背景值,改扩建项目未给出全厂卫生防护距离范同设置;改扩建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因子设置不合理,未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要求分析固废从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术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等5个方面全面分析项目清沽生产水平,同类先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数据没有来源;改扩建及搬迁项目应通过本项目建设前后各指标的比对,体现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8.环境风险评价
未能按照《建没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物资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不足;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强核算未给出计算参数,未进行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伴生的环境风险关注不够;风险防范设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设置未给出计算依据或依据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
9.公众参与与总量控制
9.1公众参与评价
合同及委托书中未注明时间,无法核实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项目的公示网站无法打开;缺少在项目拟建地或居民点进行现状公示的照片;公示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存在出入,调查对象未覆盖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敏感目标,遗漏公众参与“四性”分析内容。
9.2总量控制方面
技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削减量与本项目排放量混为一谈,未给出技改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废水术同时给出接管量、污水厂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量、技改扩建前后变化量、需重新申请的总量。
10.附件及附图
10.1附件
未能附具所有附件,经常遗漏的附件主要为环评合同、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危废处置合同、污水接管合同、园区环评批复等,环评文件修改清单未能逐条说明修改情况。
关键词:雾霾;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03-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秋冬季节的常见现象。以北京为例, 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分别为175d、172d和186d,分别占全年天数的48%、47%和51%[1]。持续的雾霾天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减少雾霾污染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所谓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我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大规模的雾霾污染天气被证明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传染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接触PM2.5这类细小颗粒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的风险[2],因雾霾天气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被称为“北京咳”,其知名度也在与日俱增。
目前,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对造成城市雾霾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直接原因是不利气象条件,根本原因主要是汽车尾气、能源利用、工业污染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当前的经济水平、交通状况、能源结构能因素决定了雾霾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1 雾霾产生的原因
首先,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中PM2.5的重要来源,所占的排放比例已超过50%,且仍在继续增加。据权威部门报道,我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2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22382.8万辆,2013年达到23163.0万辆,2014年达到24577.2万辆,2015年26002.5万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机动车污染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其污染防治的紧迫性已日益凸显。
其次,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能源消费严重依赖煤炭,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占71%左右,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目前,我国76%的发电燃料、75%的工业动力燃料、80%的居民生活燃料和60%的化工原料都来自煤炭,在煤炭带给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能量之外,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等。尤其是在北方冬季取暖季节,燃煤所带来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这也是引发秋冬季节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S着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水、电、核能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我国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尽管能源利用率在逐年提升,但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层次,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但单位产品的能耗却要高出50%-100%,能源结构不合理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使我国的雾霾治理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再次,工业污染的“高强度排放”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表示,工业是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工业排放的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70%和85%,在京津冀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容量的一倍以上[3]。工业生产中的火电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最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拆迁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导致市区内建筑工地日益增多,而施工扬尘也是雾霾产生的重要来源。加之,施工企业往往环保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如遇大风等不利天气,对环境空气将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雾霾天气的产生还与不利气象条件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秋冬季节,逆温现象与高湿度导致大气稳定度升高,这些不利气象条件阻碍烟雾在大气中的扩散,使污染物累积的概率增加,大气环境质量更为恶化。
2 治理雾霾的对策措施
第一,就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要建立综合防治对策,加快完善道路车辆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机动车生产、使用、淘汰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从新车环境准入、在用车环保管理、“黄标车”和“老旧车”加速淘汰,车用燃料改善及车用尿素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此外,各地还要积极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同时会同有关部门,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着手,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发展,多管齐下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影响。
第二,能源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要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必须加快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高度重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用更少的能源消费支撑更多的产出。减少燃料燃烧后排放的废气污染物,重点控制燃煤过程中的脱硫、脱硝和除尘。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设备处理效率,此外,国家健全相关产业减排标准,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具有一定规模的燃煤电厂要尽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第三,减少工业污染的“高强度排放”也是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当遇到不利气象条件,发生雾霾突况,环境空气迅速达到重度污染且短期内不能消除时,很多地方政府就会对工业企业采取进行停产、限产等被动措施,取得短期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求政府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方案,并且要不断提高环境准入的相关标准,在制定工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高门槛准入或高新科技产业嫁接,或者实施无污染产业置换,不断调整相关的产业结构,及时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范围。尤其是针对一些石化以及铜铁冶炼、火电等耗能较大、污染物产生较多的行业来说,要合理科学的制定相关的污染排放限定值,避免因为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雾霾天气的治理,避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以谋求经济的发展。
第四,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严格落实施工扬尘的污染管理。制定有效的扬尘防治管理办法,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明确各部门应履行的职责义务,施工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明确环保责任人,确保施工场地场容、场貌干净卫生,多管齐下,真正从源头上控制。
第五,要完善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议在原有环境空气监测网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并要求所有国控点位全面依据新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监测并对公众实时信息。完善环境数据、监测、预警功能,可以大大促进我国雾霾天气的治理。
第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应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应对雾霾,公众应当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念,践行绿色出行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氛围。
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想要彻底根治非常困难,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对于雾霾治理同样如此,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不可推卸,普通百姓也不应袖手旁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记得央视记者柴静在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染。的确,治理雾霾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普通人都切实行动起来,守护我们穹顶这片蓝天。
参 考 文 献
[1] 李慧琴.浅谈雾霾与PM2.5[J].环保知识,2016,29(2):73-76.
关键词:雾霾 形成原因 危害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30-01
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012年以来雾霾现象在我国大城市与东部大城市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引发了公众关注。
1 霾的概念
雾霾,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是一种空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的自然天气现象;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硝酸、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物形成的造成视觉障碍的气溶胶系统,即灰霾,它是由大气污染导致的;霾在水汽凝结、空气湿度变大的情况下就转化成了雾,通常从空气湿度上对两者判断。雾霾主要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组成[1]。
2 雾霾形成的原因
2.1 自然环境原因
入冬后,我国的气溶胶浓度较高,空气气压低,近地面空气湿度相对较大,且大多数地区都以静风、微风为主,天气状况处于静态,从而使得空气中的小颗粒物聚集,悬浮在空气中[2]。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风在流经高楼大厦时,受到高楼的阻挡和摩擦作用,也会使得风的流速明显减慢,静风现象增多。静风现象的出现不能促进悬浮颗粒的分解和消失,最后只能长期积累在城市中或者郊区附近[3]。
2.2 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大公交、单位班车、私家车的数量增多,汽车尾气排放量急剧上升,而汽车尾气成分中的CO、碳氢化合物(HC)、固体悬浮颗粒物、含铅化合物和NOx这些均是雾霾环境的主体污染物[4]。形成雾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冬季大量燃烧煤炭。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通过燃烧煤炭来取暖,而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的污染物,且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污染物会在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较大的粒子,促使雾霾的形成。
2.3 追求经济发展
从改革开放起,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致力于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了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污染气体,这些气体不能扩散和稀释,从而形成雾霾。而我国对于这些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以至于这些企业对减少环境污染意识还不够。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催生了雾霾的形成。
3 雾霾的危害
3.1 易于诱发传染疾病
雾霾天气时,会导致近地层的紫外线辐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增多传染病的可能性。雾霾的出现使我们的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带有更多的细菌和病毒,这些状况的出现更易于传染病扩散和疾病发生。众所周知,中国每年都会有大范围、危害性强的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环境恶化造成的,其中雾霾就是诱发传染病的原因之一。
3.2 引发大量疾病
雾霾成分中含有许多的有毒气体及直径很小的生物气溶胶粒子,它们能直接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泡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对人们的呼吸系统有很大的危害。同时长期生活在雾霾严重的城市,使得人体的汗腺堵塞,汗水不易排除,致使人们胸闷、血压升高,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3年10月17日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3.3 对交通的影响
当出现雾霾时,整个天空都会灰蒙蒙的,我们的视线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堵塞,发生交通事故。
4 雾霾的防治措施
4.1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现阶段,在发展经济时,我国应更多的关注环境问题,不能在一味的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应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观念,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应着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改进,减少的污染排放,尽可能的推行鼓励使用可再生、可清洁能源。逐步的改造和搬迁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4.2 倡导清洁能源
尽可能的减少使用不可再生、不可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行环保新标,构建低碳生态社会。提倡企业、工厂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国家应大力研究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可清洁能源,并加大对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鼓励中国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及经费,优化我国的设备装置。对于雾霾天气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大对工厂排放废气污染的监督及管理力度,取缔传统的燃煤锅炉,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4.3 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我国近年来车的数量飞速增长,汽车尾气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我们应控制机动车数量及尾气,减少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更多的选择使用自行车、轻轨、公交车、电动汽车及地铁等交通工具,国家地区应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环境整治,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4.4 合理布局绿化建设
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对树木乱砍乱伐,使得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及植被数量大大减少,且我国大多数都市区绿地分布不均,面积严重不足,而绿色植物可以为我们人类带来许多的好处。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净化空气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大力的提倡植树造林,合理的布局绿化建设。
5 结语
长期生活在雾霾天气下会给我们的生活、身体、心理等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而雾霾现象的产生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过我们的行动来治理改善雾霾状况,还我们自己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44.
[2] 杨晓芳,白金芳,丁享.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