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案例教学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背景

第1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我从多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将课改前后勾股定理的教学进行了对比与研究,以求从中明晰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加靠近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改革前对勾股定理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

2.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由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长求出第三条边长.

(二)教学内容

1. 关于勾股定理的数学史:《周髀算经》中出现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2. 给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 + b2 = c2.

3. 用拼图法推证勾股定理.

4. 勾股定理的应用:解决几何计算、作图及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后对勾股定理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通过数格子及割补等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做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在经历定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二)教学内容

1. 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或设计其他的探索情境).

2. 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确认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 勾股世界:介绍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重大意义及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4. 探讨利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5.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三、两种课堂教学的对比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课改前传统的勾股定理的教学,重在掌握定理和应用定理.这种教学过分突出了勾股定理这一现成几何知识结论的传递和接受,忽略了定理的发现过程、发现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异化为被动接受和单纯的记忆定理、被动认知和机械训练变形及运算技能的过程.这种教学思想的弊病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厚知识运用而薄思想方法”.

课改后勾股定理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般规律.

2. 拼图验证定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支持定理的认识.

3. 构建数学模型——学生体验由特例归纳猜想、由特例检验猜想.

4. 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定理,并形成运用定理的技能.

5. 勾股定理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点燃热爱数学的热情.

站在理论的角度,在这种设计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对知识的直观感知以及学生对收集、整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得以加强.这充分反映了以未来社会对公民所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并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过,通过实际教学,要想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在短短的两课时内既要重点突出,又能不留死角地圆满完成以上五个层面的学习,也确属不易.

(二)教师备课内容的不同

教改前对勾股定理的备课,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可在勾股定理的数学史和定理应用两方面加以调整.例如,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的大禹就是用勾股定理来确定两地的地势差,以治理洪水;激发学习兴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400多种,给出这些证明方法的不但有数学家、物理学家,还不乏政界要人,像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印度国王帕斯卡拉二世,都通过构造图形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别致证法.

定理应用这一课时,教材从纯几何问题、生活问题、生产问题等几方面均有涉及,从提高学生兴趣方面可灵活补充一道11世纪阿拉伯数学家给出的一道趣味题:小溪边长着两棵树,隔岸相望.一棵树高30肘尺(古代长度单位),另一棵高20肘尺,两树的树干间的距离是50肘尺.每棵树的树顶上都停着一只鸟,两只鸟同时看见树间水面上游出的一条鱼,它们立刻飞去抓鱼,并且同时到到目标.问:这条鱼出现的地方离较高的树的树根有多远?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及实际水平,在训练的形式、数量上与教材也有所区分:增加了一个随堂检测,以巩固所学. 由于当时所教班级为数学班,学生整体接受能力较强,就设计了一个请学生自编有关勾股定理应用的题目,效果不错.

教改后的备课,除了在上述两方面有所选择之外,重点放在了探索情境的设置上:利用下面图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都可从3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中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不同的班级可由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来设计认识层次.

为了保证教学重点,把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主要探讨放在专门的课题学习中进行.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

对于课改前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沿袭着“接受定理——强化训练——回味体会”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定理的熟悉程度,并在定理应用上感到运用自如.但这种熟练仅仅是一种强化训练后的暂时现象,知识的本身及其迁移只保持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会给学习者留下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印象.

很明显,课改后勾股定理的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回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学生眼中的勾股定理来源于熟悉的背景——正方形面积,又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经常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生才会逐步具有“数学建模”的能力,才能逐步感悟生活的数学性.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定理的探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现及验证过程无时不表现着其学习的主动性,定理的归纳、结论的自我认同又包含着合作与自由发展的和谐共鸣.利用课堂教学、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便塑造了其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和谐、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效果的不同(见下表)

四、两种教学对比研究的结论

(一)新课程前后的教学各有优势与不足(见下表)

(二)新课程中几何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明确去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新教材中的很大一部分可采用勾股定理的探究方式:向学生提供探索情境,提出能提供必需信息的问题——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取信息——整理、归纳结论——设法验证或解释.

2.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要在教师指导督促中形成,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意志、兴趣.例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制订分段式的小目标来增强其成就感,强化其参与意识.

3. 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1)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以保证人人有所发展.(2)教师要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要求明确各自在完成共同的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3)及时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关系,有效解决组内出现的不利问题.(4)正确评价组内成员的成绩,寻求个人和小集体共同提高的途径.

4. 要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整体实现.新课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升,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但对一些基本的训练有些淡化,导致整体教学目标不够均衡.为此,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不但要重过程、方法、能力,还要重视相关的计算和推理,并在计算和推理中学会数学思考,这样才能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多方面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达到整体实现教学目标.

5. 不能忽视双基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不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还是落实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目标的载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6. 重视合情推理及演绎推理的教学和训练.推理教学要转变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想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对于几何的教学要加强演绎推理的教学训练,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演绎推理的证明.当然,不同年级可提出不同的要求,但要慢慢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要求,最后形成较高的演绎推理能力.

第2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案例教学法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基于课程改革要求而出现的。

2.案例教学法本身的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通过不断地接触案例,甚至搜集案例,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再次,案例教学能够深化和活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被记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中政治教学的难度。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以多种形式呈现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总结。

1.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遵循适合性原则,选择最贴近教学内容的案例,使案例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如此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了解教学内容。

例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内容,教师选择了一个符合本框内容的案例来使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丁某在国有企业工作,每月工资4000元、奖金1000元(按劳分配)。他还持有某上市公司的一些股票,年底可以获得一些股息收入(多种分配方式之按生产要素资本要素分配)。丁某的太太开了一家饰品店,每月收入约5000元(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丁某与太太有一套房子出租,每月有2000元的房租收入(多种分配方式之按生产要素土地要素分配)。丁某的儿子是外资企业高管,每月收入15000元(多种分配方式的按生产要素之管理要素分配)。

这样一来,将此案例一提出,学生就能快速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了。

2.多种形式呈现案例。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呈现案例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最普通的文字形式的呈现,还有图画形式的呈现,以及视频形式的呈现,当然,还可以以表演来呈现案例,不一而足。教师使案例呈现得更加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市场秩序”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小品《卖拐》中的片段,以此作为案例,让学生对市场活动中的一些行为进行思考,并询问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后面的教学内容。

3.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研究。

案例提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所体现的知识点。为此,在为学生呈现案例之后,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研究,切不可将案例抛给学生便进行下一个环节。仍以人教版高一政治《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市场秩序”一节教学内容来说,教师呈现了下面这个案例。

百年老店同仁堂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发展为拥有两个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南京某老字号“陈馅做新饼”,几代人创下的百年品牌毁于一旦。

思考: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案例呈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这两个案例进行思考。在小组合作中,有的W生提出,诚信是任何企业生存的根本;有的学生提出,市场会淘汰不诚信的商家;还有的学生提出,口碑对商品和商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口碑好,才能继续做下去,口碑不好,早晚都会被市场淘汰。学生各抒己见,说得都十分有道理,但是不免有些零散,所以需要加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最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出下面几条结论:

① 遵循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

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诚信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4.对案例进行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中涉及的案例会比较多、比较杂,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案例层出不穷,有时候学生接受起来甚至会感觉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在呈现案例之前对案例进行简化,还需要在呈现案例之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内心感觉到自己是有条不紊的,案例是有规可循的。比如,在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将本节课呈现的几个案例进行梳理,一一告诉学生本节课呈现了哪几个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哪些知识点、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能够对案例有一个更为系统、更为完整的认知,这样就不会感觉案例多如牛毛、难以接受了。

第3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论文摘要】扩招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的教学档案工作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要使其更具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就必须从档案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硬件设备等方面进行提高。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本文将试做阐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去年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作了详尽的规划,对我们解决当前普通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规模上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教学档案管理问题也是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纲要》指出我国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时强调:“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这也正是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中某些部门甚至是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置,再到经济投入,硬件建设上,难以满足高校档案工作发展所需条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范围扩招,国家的投入增加又相当有限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只把资源用在与办学直接相关的项目上,而对教学档案管理难以做到按需足额投入。

(2)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部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不能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未能严格按法规管理档案,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导致部分档案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或者临时收集的材料类别混杂,需要时难以发挥档案服务作用。

(3)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人员结构亟待调整。多数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意识较薄弱,队伍结构亟待调整。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中,真正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员十分缺乏,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其他专业的老师,部分人员甚至是兼职管理档案。 他们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 对档案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变化而进行改革缺乏思考。

二、普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不断发展,教学档案作用的发挥显得更加突出, 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如何解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的这些问题,《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既是记录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凭证,又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档案有利于规范教学秩序,帮助完善教学过程,使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2)教学档案客观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包含教师对每学期所任课程的教课记录 指导学生学习的情况记录 学生成绩的评定记录等,为学校教学评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高校档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3)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需要考察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教学成绩如何,主要看教学档案收集得是否齐全,教学档案的文字资料、电子文档是否合乎规范。

(二)强调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流程性

1.明确档案收集的范围和收集主体

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面对高校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档案材料,有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档案分类和用途,明确各类档案收集的范围,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制定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登记、保管、利用的流程

高校教学档案是由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登记、保管、利用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哪个环节的缺位都会给工作带来不便。要保证教学档案产生过程的连续性,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统一格式,规范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1)加强高校电子教学档案的管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成为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高校档案部门应该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制订适合高校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对电子文件采取集中统一管理,根据电子档案的特性,从维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等各方面统筹考虑,制订电子文件的接收、检验、保管、利用、鉴定、销毁制度,加强监督和指导工作,把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完成。

(2)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建设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需要解决2个问题: 一是制定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二是做好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标准化。建设高校档案信息网络的目的是保证用户能高效、快捷、简易地获取网络中任何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

三、结束语

《纲要》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积极配合学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使其能更好的为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其他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对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白雯,甘肃教育201107

[3]高校档案管理时代化对策浅析,李玲,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第4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选手的课堂案例进行质化研究,利用NVIVO软件对课程逐字稿以及课后访谈稿进行分析,萃取出教学演示PPT背后所使用的软件对整个课堂教学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对其按照图表制作软件、音频制作软件以及视频制作软件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及所适用的课程进行了举例分析。

视觉传播学者保罗·M·莱斯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今天的现实是,我们周遭的世界以视觉为主要媒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是通过文字,而更多的是通过视觉信息。”在对视觉传达原理进行研究的文献中,基本的视觉理论的数量是相当繁多的,但大致都可分为7个基本方面:完整形态、符号语言、结构主义、生态学理论、认知理论、赫青黎一莱斯特模式以及全方位模式。纽约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布鲁纳通过实验得出,人们可以记住大约10%听到的东西,大约30%读到的东西,但是却可以记住大约80%看到的东西仁3,。在演示中,不管你采取的是何种手段,其实质目的都只有一个:可记忆(memorable )。而之所以演示被广泛地采用,正是由于可视信号是最直观最易被人感知的信号,人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的速度要比处理声音和文字信号时快得多,而且视觉信号中的图像也更加容易记忆,不像声音和文字信号那样容易忘记。与此同时,虽然国内外关于研究多媒体教学的文献数量不少,但并没有具体对高校课堂不同课程中教师们所使用的PPT演示技术背后所包含的制作软件进行过统计和分类分析,教师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究竟使用过哪些软件,这些软件都有什么用途,它们所适用的课程基本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通过对参加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理工类、文史类、英语类课程中教师们所使用的教学演示PPT背后支撑其完成知识传递的软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研究,并对其适用的课程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了举例分析,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演示软件的选择上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一研究方法

本文对参加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120位教师的授课现场情况进行文本逐字登录,并对其相关的教学演示类技能点进行了萃取。在萃取过程中,对这12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演示PPT背后的制作性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每位教师的访谈文字进行了分析,访谈中关于教学演示主要提出了以下问题:

1被访者用什么软件来制作和处理PPT

2.被访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演示技巧

3.被访者在制作PPT的过程之中用到了哪些新的技能

4.被访者的PPT从色彩到动画方面的制作有什么心得

5.结合被访者学科的特点,被访者在演示方面有什么特色

这几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教师在教学演示中关于PPT制作的相关问题,因此比较全面。部分样本见表to

本研究第一步为课堂行为的质化研究。即将研究对象的讲课录音、课后结构化访谈录音进行文本登录,并结合现场的教师、学生同步双向视频对逐字稿进行演示技能萃取,这部分使用了NVIVO软件。第二步是形成课堂行动清单。将萃取结构修订成为技能编码薄和学生反应编码薄,项目包括编码(nodes)、命名(name )、描述(description )。在描述中使用举例的方式描述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得到兼顾,此部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在对教师上课的视频、文字登录以及访谈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之后,归纳出高校教学演示中主要用到的制作软件的种类、适用的课程种类及其产生的效果,下面将分别对这些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论

1图表制作软件

图表是PPT演示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它具有简洁易懂、传递信息清晰明确的特点。有一位教师在课后接受访谈时说:"PPT中文不如图,图不如表。”而现在用于制作图表的软件非常多,Office系列本身制作图表的功能就十分强大,可选图表种类很多,生成的图表也更易编辑。

在比赛中出现过的关于图表制作的软件有很多,其中有适用于理工类学科中建筑、机械、设计等学科当中,用于制做二维或三维图形的软件;也有用于图片处理的软件;还有用于统计分析的软件。例如讲授工程制图的李红教师,她在讲解零件三视图的画法时,除了用Powerpoint自带工具绘制的零件三视图之外,在右下角还插入了一个用3DMAX软件制作的零件立体图样,并且让这一3D图样进行360度旋转,让学生对零件的每一面的结构都看得十分清晰,从而对其三视图的画法有了更感官的认识。

讲授“安乐死的刑法分析”的方鹏老师在介绍我国关于安乐死案件的审理结果时,对案件中被告人,刑罚等相关特征采取了列表的方式加以演示。在访谈中他告诉我们:“法律需要以实证研究,需要进行一些案件的统计分析,然后需要结合一些社会学的知识,你比如说这种数据统计包,SPSS这样的一种统计包来进行一些很复杂的分析。那么法律不仅是法条的问题,它也是社会现象和案件的一种归纳和整理。”

讲授“女装结构”的邵新艳老师在讲解连身袖的绘制方法时,就向学生们演示了AutoCAD软件制作的连身袖图样,她也谈到:“不管是我用动画也好或者是课堂的其他演示也好都会有所辅助,但是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很多教师在访谈中都表示自己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会根据情况使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制作图表来支持教学演示的完成,图表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他们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并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很有意义。表2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教师们所使用的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所讲课程名称进行了介绍。

2音频制作软件

音频制作软件是对声音及音效进行处理的一类软件。很多教师在PPT中添加了Powerpoint自带或自定义的一些音效来配合讲课的内容,起到了渲染气氛和聚焦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演示中使用了一些较为专业的软件来制作所讲的内容。

讲授“音响工程设计”的张福贵老师在他的课堂演示中运用了好几款音频分析软件,图1是他在讲授声场效果时在演示用PPT中粘贴的用EASE软件得到的声场仿真效果图,他在接受访谈时说:“我把现在最先进的一个软件,引用到课堂里头,这个软件是去年刚推出来的,在目前国内应用范围还是非常窄的,但是它属于一种发展趋势。”

一些用于对声音语调等进行分析的音频分析软件也被广泛地用于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当中,以便对学生的发音及语调等指标进行分析,也起到很好的教学演示效果。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教师们所使用的音频软件的基本介绍见表30

3视频制作软件

现有的视频类软件极其丰富多彩,而这些软件运用到教学当中,能起到很好的聚焦学生眼球和与学生互动的作用,因此这类软件在课堂上也可称为教学互动软件。在比赛中,不同课程的教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频软件素材,其中有Flash. Maya、全能格式转换大师、Premiere, Moviemaker,Moviemaker、屏幕录像专家、Multisim. Mathematica等软件。

讲授“相对时空观”的梁颖老师将带有可输入变量的Flash界面嵌入到PPT中,这一技能的运用起到了有效而生动的传递知识的效果。她所播放的这个包含有操作键并且可以根据随机输入的变量而有不同效果的Flash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对不同变量下发生的情况进行演示,这一技能点的运用是她演示中最大的亮点(见图2)0

梁颖老师课后也谈到:“用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比较苍白,我们给出这个Flash,可能是很新鲜的,这样一种教学工具,会非常管用。直观的演示,学生们很快地就能懂了,而且加上这种直观的演示之后,学生也会觉得课堂很生动,那么对它的抵触就会低得多。所以教学效果真的很好。”

讲授“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王红梅老师在讲解一个领导决策失败的案例时,就在其PPT中嵌入了一段用Premiere剪辑而成的合新闻、图片、音乐于一体的视频案例,并配合了声情并茂的解说。她的这一教学演示手段无疑使学生都怀着浓厚的兴趣聚焦于她所讲授的知识上。

讲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李江的老师在其教学PPT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不少于其课程相关的软件,其中他为了讲解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现象先用Multisim软件模拟了带有晶体管的电路图,然后用屏幕录像专家将仿真电路图中开关闭合时电流变化的整个情况录了下来,嵌入到其PPT中,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观看(见图3)。他在访谈中讲到:“我把它仿真的过程给录下来,一个视频。这多省事儿,我也不用控制电脑,因为上课时间很重要,耽误同学们的时间,就是浪费上百人的生命。”

整个比赛中还有很多教师使用了种类繁多的视频软件来支撑他们的PPT教学演示,而且不少教师在访谈中都谈到了视频演示的重要性,程文浩老师就说:“多媒体教学现在己经非常成熟,实际上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不是文字,不是图片,而是视频。所以说,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视频,能够立体地展示教授的原理,大家看了之后就能马_L形成深刻的印象,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另外,视频演示作为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演示手段也被很多老师所认可,讲授“体育心理学”的关梅林老师在讲解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时,就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身带测试设备,亲自感受了她的心理分析软件,并通过相关的视频图像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模拟。在表4中罗列出了基本功比赛中教师所使用的视频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它们的课程名称。

第5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2012年考试大纲后,通过对考纲的研读和组内教研学习研讨,可以说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备考参考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明确考纲有较小的调整,与近几年来的考纲比较,稳中有变,变中创新,日趋科学、合理与完善,但较之2011年而言变化不大。

这些变化,对语文学科的命题及评卷有直接影响,我们一线教师和考生应引起重视。同时,在考纲的导向下,我们发现考试中越发注重学生的语言书写习惯——学生的个人文学素养基本功,诸如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标点使用和字体的准确书写也有了分值限制。说明考试已不再是已往的为考试而考试的模式,更注重学生学习素养和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改革背景下的能力培养导向。

2.关注对高考语文五种能力解读,指导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重点的设置。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等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又高出一级的能力等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等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等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价,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又发展了的能力等级。

可见,能力考查有难易之分,而学习本身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的体现;而试题的难度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说的,由于考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道题,也可能有着不同的难易看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来设置教学,而不能单一地结合题型的难易或分值高低安排教学任务。

3.明确考纲范围和要求对教学备课的指导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明确考纲考试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将备课与备考进行有效地结合,将备考备于平日教学中,将对考生的考查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体现于教学文本教授过程中——将平日教学能力习得应用于考试,考试考查的能力又能体现于平日教学中。注重学生文本学习中“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梳理、整合能力的训练和“读写练”相结合的课堂一体化训练环节的设置。

平日里,注重对不同题型练习的积累。诸如,面对古诗歌阅读鉴赏题型,在日常关注几个环节:①科学规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步骤:学会“会读诗词”——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景or情),借助哪些意象来书写,怎么写的(表达技巧)”;②平日学习中,引导学生加大诗词阅读的积累,借助“量”的积累以弥补自己对生活情感的相关体验的缺失,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体验;③命制适量的题型,可按题型分类,也可题材分类考查,进行针对性强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案。

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更要关注这一关键学生能力体现的分水岭,在平日教学学习中既要借助词性、字义、搭配等抓好多音多义字的辨析积累,还要格外注意表达的准确,用语的简约和修辞的生动这一新的评价规则,时刻注意语言运用的实践创新,并能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接触新题型,诸如跟帖类的题型引导学生按照题干要求答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生活的习惯养成,又能训练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4.明确考纲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身为教师的我们,结合社会对“社会人”的能力需求,更应紧扣考纲关注教学授课中对学生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质疑反思”思维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及时将思维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加强组内、班内的交流和彼此间的启发。同时,关注“教材”作为“考试样本”的教的过程,诸如文本教学不仅要局限于“以教代教”,更关注“以教养思”的思维养成。

诸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以考纲作为学习备考利器,提升阅读探究能力要求,以“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为尺度,做到观点鲜明、见解独特、言之有据、鞭辟入里。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平日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置文本问题,启发学生关注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以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整合,并通过班内交流,相互启发,我们教师统一引导,统一思想,这样,既起到“穿针引线”及时点评的作用,又培养学生个体研读和合作探究习惯。

5.学习考纲后明确教师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对考纲的解读,我们还会发现高考越发重视对考生的自主探究、阅读鉴赏、个性化解读等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学生学习文本后产生的社会功能和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大研讨、探究。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以理解为基础。当考生解说自己的认识时,必然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考纲中所考查的各项综合能力在作文模块训练上最易体现。作文选材既体现了考查的灵活性,审题也注意时代性,行文上更注意情感的丰富性和文学性,表达注意情感化和哲理性,立意更注意针对性和导向性。

第6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关键词:“1+X”证书;案例教学设计;ADDIE模型

“1+X”证书制度自2019年开展实施以来,全国各类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学院专业特色开展研究和提升工作。重点是围绕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打造新的专兼教学团队,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拓展新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1]。案例教学是还原真实的工作情景,设定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让学生站在主事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境的解决方案[2]。准确恰当的案例,可以蕴含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实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X证书涵盖工作岗位和任务要求,案例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可以体现X证书制度的一系列要求,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是推行“1+X”证书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磨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案例资源、锻炼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1+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的新内涵

总体来看,案例教学在内涵上包括“教学案例”“学生主体”“思辨方式”“方法教学”等要素,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思考=知识+应用”。[3]

(一)案例遴选体现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一方面是服务性,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是价值性,通过工作获取报酬。“1+X”证书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岗位性更加明显,技能要求更为突出。区别于传统的案例阐述过多、启发不足、案例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强等情况,“1+X”证书背景下,课程案例更多地融入了基于X证书所涉及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情境还原,体现出案例在岗位认知、课程思政、理论学习、技能锻炼、能力拓展等方面的因素,核心是能够体现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职业性特点。将课程案例与学历证书的理论知识、技能等级的技能素养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现案例推演的职业性。

(二)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

一方面,工作任务具有复杂性。真实职业环境下,工作任务随着工作岗位层级的提升而越发体现出综合性。基层的工作往往只需要职业角色独立完成,而越往高层进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对象的多样性,都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X证书中所描述的岗位任务与胜任能力,案例教学设计需充分体现学生本体的主体性。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在案例带入、案情研判、寻找冲突、逻辑解析、方案解决、复盘终结等流程中,做好引导者、旁观者、操盘者的角色,体现学生在案例中的主人翁角色。

(三)解决方案体现多样性

晋朝葛洪“抱朴子·任命”有云:“殊途同归;其致一也。”“罗马典故”里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是多样的,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类问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就业岗位上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对象,因此,解决方案也因时、因事而异。“1+X”证书背景下,教学案例既需要考虑简单工作任务的单项案例和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案例相结合,也需要突出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案例选取到引导讨论再到操作解决,都需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严谨的逻辑,在解决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和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执行计划A,备选计划B、C的工作逻辑。

(四)兼顾学习能力的覆盖性

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生源多样。一个专业,往往会存在中职考生、分类招生考生、高考考生三类人群。这些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素养、能力结构并不统一,进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要尽量兼顾各类学生的学情。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工作小组(即模拟现实工作情景,将学生合理分组,学生按工作小组完成案例任务,获取小组积分,作为课程考核分值,小组名称在教师审核下由学生自己选定,提高学生参与度)、模拟小微企业(即模拟小微企业,由学生成立小微企业,企业名称在教师审核下由学生自己选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解决案例问题)等方式,兼顾不同类型学习能力的学生,调动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与X证书匹配不足

“1+X”证书背景下,对教学团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具体。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学团队要把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与能力相互融通;从授课实践上看,要把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通;从教学效果上看,要能践行产教的融通。当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比例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客观上存在教师的双师证书与专业和职业匹配度不高,职业岗位关联度不大,教师获取X证书比例不高的情况。

(二)教学思想与X证书融通不够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准确清晰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学情的分析和研判;从教学策略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同以及职业技能等级的科学进阶;从教学成果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阶段性检测和作业成果;从观察测量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从教学反思上看,教师应关注怎样更好地将教学与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融合。从实际来看,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较为传统与保守,课前针对X证书相关的学情分析不足,教师体现过多,学生主体体现不足,理论讲授过多,实际操作较少,学生的获得感不佳。教学中,关注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多,标准容易一刀切,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引导和帮扶不够。与本行业或跨行业交流不足,教学场景设计容易脱离X证书实际情况。

(三)案例设计与X证书关联度不高

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案例和案例之间有无知识和技能上的递进关系,是否随着理论知识的由浅入深,案例也会提升难度,也会紧随行业发展变化,紧扣X证书技能考核点的素养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教师选择使用教材案例进行解析,案例的质量可以保证,但教材与X证书关联度不高;一部分教师采用网络案例讲解,案例的新鲜度可以保证,但又显得相对碎片化,难成体系。总体来说,案例教学与X证书的关联程度不够。

(四)教学方法对尊重学生X证书主体地位不充分

职业教育中,现场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是较多使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工作来看,确实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兴趣感和参与感,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老师示范、学生演练,老师教导、学生模拟的循环模式。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讲解问题、示范操作、学生操作,而不是教师引入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教师讲解问题、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操作。教学实施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做到充分认可。这就会导致在理论课上,教师激情澎湃地讲解,学生无精打采地聆听;在实践课上,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示范操作,而真正能掌握动手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

(五)实践教学与X证书融通不强

实践教学一直都是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X证书实施之前,实践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实践任务为主。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认知,常常会高于对工作岗位的认知。X证书则不同,它以岗位来明确与之对应的具体工作任务。这就要求,X证书背景下的案例教学,要先明确工作岗位,再明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最后明确对应的教学案例,进而开展相关的案例教学。

(六)教学评价与X证书评价标准不统一

X证书的落地工作正在各个职业院校稳步推进。从目前落地的情况来看,很多院校为了实现证书落地,往往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一般来说,是先论证、引入与本专业关联度高的X证书,进而组织教师参与证书培训,随后组织学生参与考试,获取首批证书,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积极申报考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考试或者实践操作考试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与X证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统一、两张皮的情况。

三、“1+X”证书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案例设计的路径——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吸收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优点后提出的教学模式[5]。刘红梅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中指出,95.2%的学生更偏向于选择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有74.6%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效率更高。[6]

(一)“1+X”背景下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的特点

1.X证书典型任务与理论知识结合X证书的开发主体是职业教培相关组织,而职业教培组织的前身就是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有良好培训业绩且熟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规律的培训组织。职业教培组织,承担着职业技能等级的开发、培训和认证工作,而学校教育又必须以毕业证书的这个1为基础,这就要求,“1+X”背景下的案例教学,必须突出理实一体,理论知识与典型任务相结合。2.典型任务与教学案例相匹配X证书中各技能等级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个人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执行的最小单元,是考核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最小技能单元。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往往对应多个职业技能要求。从目前已经公布的X证书来看,一般1个工作任务会对应3至10个职业技能要求。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必须与典型任务相匹配,根据案例实际,涵盖部分或者全部职业技能要求。3.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X证书的开发,都是依照实际工作中的相关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的。X证书解决的是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的认知与实践。以往的案例教学设计,尽管也以任务驱动,但案例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往往割裂与独立。部分案例更是为了引导、认知、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而设计的,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去甚远。为了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相吻合,案例教学更应该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而且这种职业能力的塑造应该伴随着课程的进行,体现出案例的由简单变复杂、由此及彼、由单一能力变综合能力的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4.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工作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方面是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则是道德教育。正所谓先要成人再要成才。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只在某个案例中体现职业道德,更多的是强调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的设计要结合课程思政,一方面突出思政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突出各个工作任务中的职业道德素养。因为职业道德是伴随每一次的职业行为发生的,在职业中的人的每一个工作行为,都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的时候,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1+X”背景下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

1.课岗赛证例一体化设计思路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正在建设中,部分X证书的等级标准并不能完全符合当下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院校初次引进X证书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尚未与X证书进行磨合,X证书培训与课程教学尚未互联互通。因此,新形势下的案例教学设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融合入手,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就业岗位、技能素养、技能大赛、X证书融合入手,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时,再根据课程内容、技能要求来设计具体案例。2.任务驱动下案例教学设计三步骤同教学设计一致,学情分析是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和能力是激发求知兴趣、引发案例思考、触发案例讨论、开发职业技能的前提和保证。更进一步,则是对标知识点和技能点,筛选出合适案例。明确案例是筛选出来的,是来源于社会环境下的真实案例,需要教学团队或授课教师,或对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寻找案例,或在典型案例中发掘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一步,则是设计案例的引入、讨论分析、原理或技能运用、问题解决、案例复盘、案例拓展的具体环节设计。3.构建X证书下的案例教学设计模型ADDIE模型起源于美国军方,是美国军方委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于1975年设计出的一个课程开发模型。该模型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可以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及课程设计蓝图中。该模型将课程开发分为五个阶段,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即ADDIE模型。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ADDIE模型,来搭建案例教学设计模型。

四、结论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高度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竞争环境的变化莫测,客户需求的错综复杂,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引发求知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锤炼职业素养,检验教学效果。本文以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为研究视点,探索“1+X”证书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设计路径,引入ADDIE模型,构建案例的筛选、引入、退出机制。当然,探索符合X证书技能等级要求的案例教学,也只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如何更好地落地,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3]吕承文,丁远.案例教学再思考:内涵、设计及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2):85-89.

[4]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7(10):1-4.

[5]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会计教学; 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4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75- 02

会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会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掌握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会计案例教学,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解决现实会计问题,来探索问题背后隐含的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有助于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1]。本文以会计案例选取、使用、讨论及总结4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就如何提高会计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索。

1案例选取的策略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会计案例的选取是会计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会计案例的选取,应依据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维度来衡量和选择。

(1) 针对性。会计案例的选取,要充分考虑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取案例时,要看案例的主要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相吻合,是否与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相吻合,案例教学进度是否与理论教学的进度相吻合[2]。

(2) 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是案例选取的重要标准。会计案例教学内容一定来自于实际的经济活动,并根据会计环境、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如果内容与情节是虚假的,复杂的描述引不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丧失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3) 研究性。会计案例应是从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中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内含复杂、冲突的元素,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没有简单或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运用已学会计理论去研究、去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研究兴趣,挖掘创新潜能。

(4) 综合性。案例教学是促进知识转换和知识创新的过程。综合性会计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对单一会计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综合、复杂实务的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2使用设计的策略

案例的基本结构总体上包括两大部分:案例正文、案例使用说明。案例使用说明,主要供教师和课堂讨论之用,使用说明提出案例教学目的、案例问题、背景信息、分析思路、教学计划等。如果会计教学案例不配有使用说明,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精心设计会计案例使用说明,可以使会计案例教学更加完善。

(1) 教学目的。会计案例需要明确的教学目的。对于本会计案例适用于哪门专业课程的哪些章节,以使学生借此验证、练习和运用什么会计概念、理论,想让他们通过分析与讨论,掌握和提高哪些会计知识与技能,在案例使用说明中必须有清楚、具体的表述。

(2) 案例问题。会计案例一般用思考题的方式提示学生本案例的思考方向。思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和梯度,一般按概念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及整体性问题排序,以便满足班级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需求,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 分析思路。在会计案例使用说明中,要给出会计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逻辑路径,便于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脉络。在分析思路的说明中,要明确案例问题所在,基于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4) 理论依据。在会计案例分析讨论中,需要使用相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法规。需要根据会计案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对这些理论与法规进行相应的整理,使之符合案例使用者分析的要求。

(5) 背景信息。由于案例篇幅所限,案例正文不可能包含与案例中事件、背景有关的所有信息。背景信息用于阐述与会计案例相关而案例内容又无法体现出来的一些资料和信息,如会计政策、报表资料等。

(6)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对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及组织实施提出建议。教学计划一般包括:课前计划,提出案例问题,组织学生课前阅读、小组讨论;课中计划,组织学生小组发言、全班讨论,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计划,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绩评定[3]。

(7) 呈现方式。根据会计案例材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采用文字材料、多媒体、口头描述、学生表演等方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并列示案例呈现所需的一些手段和设备,如计算机、视听设备等。

3案例讨论的策略

会计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特点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通过发言讨论的方式促进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因此,分析与探讨讨论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律和互动模式将有助于提升会计案例教学的质量和价值。

3.1小组讨论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所设计的会计案例是学生分析的对象。会计案例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单个学生分析难以全面,甚至找不到解决案例问题的思路,因此,学习小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

学习小组可由教师预先安排分组,也可让学生自行决定小组成员,两者各有利弊,视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性质而定。预先安排小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加以混合;而由学生自由选择成员组成小组,可以通过改变小组的成员,提出广泛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小组作为会计案例教学的基本单位,依据教师事先准备的案例问题,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与会计案例有关的会计理论、会计法规等背景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从各自角度来分析,阐述观点,然后相互辩论,最后整理出本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并做好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巡视的方式,对学习小组讨论情况加以了解和记录,表达对学习小组的心理支持及关怀,引导学习小组成员积极发表意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4]。在无法巡视的情况下,需要特别强调各小组做好讨论记录,督促每位同学参加讨论并提出个人意见,避免有的学生“搭便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与小组联系,及时处理小组讨论中的突发问题。

3.2课堂讨论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讨论是会计案例讨论的核心。从组织形式来看,是小组讨论基础上的全班讨论,各小组根据此前讨论的结果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小组代表表述完毕后,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解决会计案例问题的方案。从讨论方式来看,案例讨论可以分为对抗式和合作式,学生可以就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进行对抗性争辩和讨论,也可以共同对某个会计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进行补充完善。教师应激发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兴趣,适时提供会计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有效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纠正讨论中出现的偏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2.1营造自由、开放的讨论氛围

教师在会计案例讨论过程中,要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感到受尊重,教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首先,教师应放弃权威的角色,引导而不是控制班级的讨论,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接受学生偶尔答错或离题。不能对学生的发言随意加以批评,或以评定等级等方式来威胁学生。其次,会计案例问题可能涉及会计前沿领域、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感到忧虑和不安,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善于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问并相互质疑,保持课堂轻松活跃的讨论氛围。

3.2.2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和节奏

会计案例教学前后延伸的时间长,经历的环节多,并且整个讨论进程处于一种开放式的状态,教师不能像传统讲授教学那样直接控制教学的进度,这就给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课堂讨论节奏过快或过慢,或偏离主题等,都会影响会计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和节奏。

(1) 做好时间分配。由于会计案例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所需讨论、解决的问题较多,为使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应合理分配课堂讨论时间,不仅要确定各案例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还要确定案例问题讨论的顺序。

(2) 引导讨论方向。在会计案例课堂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对案例问题和信息的关注点也会不同。学生有时可能陷入对案例情节细枝末节的讨论,偏离了教学的主题,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问题上来。

(3) 沟通澄清见解。课堂讨论中学生出现错误与误解在所难免,教师以包容的心态,引导和澄清学生发言中需要展开和完善的问题,或请发言的学生进一步解释说明自己的观点,或通过教师表述其意思,然后征询学生的意见。这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还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案例总结的策略

在课堂案例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案例分析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提炼,上升到一般假说或理论,并指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整个会计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对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5]。

教师总结时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1) 总结的性质定位。会计案例讨论总结不是教师向大家介绍自己对案例问题的认识、看法、解决方案,而是要求教师就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和看法进行归纳,形成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总结,让学生从中受益。

(2) 总结的针对性。会计案例教学是学生面对真实会计情境、深度参与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学生对于同样的会计案例问题会有各自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对各种观点和主张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那些正确合理的主张,又应该补充完善不够完整的观点,同时也要指正错误的看法,让学生从总体上对该案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总之,案例教学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得到提倡和推广。要充分发挥会计案例教学的优势,教师除了做到认真选择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案例讨论中以外,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邵瑞庆. 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96.

[2] 刘婷. 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31.

[3] 傅永刚,王淑娟. 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68.

第8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1.1有助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量经济学教学亦因此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教师所讲授内容以初级为主,中级的部分仅涉及到多元线性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推导、假设检验的构建和理论结果分析。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通过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如:收入消费问题、旅游市场预测问题、定性变量引入问题,展示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教学案例的引入便利了学生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符号和公式还原到经济问题中,从具体问题的角度理解计量模型。同时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适当操作进行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目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1.2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大概是1:1,有的专业如金融理财、国际金融等文科生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和对数理模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先修知识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形下,如果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过多涉及理论推演和公式推导,学生会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学习兴趣会降低、听不懂内容的越来越多。在每一章节及时辅以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经济问题中的具体例子感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学检验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3有助于教学相长

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和相关结果分析为学生解读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而不再仅仅是扮演“观众”。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教师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稍稍突破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学生踊跃的发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横向提升和纵向拓展。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已被充分认识,计量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授课的方式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开展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案例分析进行的时间更短,在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解、开展方式、素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案例教学法还未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一些认知,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

目前案例教学仅仅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进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计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还未曾深入涉及到案例教学的实质,或者说是初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并辅以相关分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过程,而只能称为“例题分析”。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时间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做简单模仿,并形成实验报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仅能通过抽检学生实验报告而非逐份批阅来掌握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的来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教学案例分析,但是所采用的案例和数据类型都较基础和简单,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和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并未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还未被充分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2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

选用案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开展的效果。一般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是教材上所给案例,且通常设置在每章的最后部分,用以辅助学生对于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综合性不足。然而,实际案例分析特别在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常常导致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同时出现。另外教材中的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代表性和时代性、数据都较简单、描述的经济问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同一个案例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内容。另外,教材中案例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或者给出备选案例,学生对案例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这些导致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后,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会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设定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模型,更无法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检验和分析。有些教师为丰富案例库,直接借鉴和引用经典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师很难结合中国实际对于案例进行修正以适合我们的课堂,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也削弱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资源有限

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张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计量经济学课题教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实际操作,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讲解,所以在人数众多的课题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问也不可能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计量软件的实现和应用,而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与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使得学生仅能利用个人PC机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计量软件的操作和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开设专门Eviews软件课程的专业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是本班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了解学生的先期计量基础,能够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学生期末提交的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角度看,单独开设Eviews案例分析实验课程的班级好过未开设的班级。

2.4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教师素养的提升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熟悉程度,还受限与教师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奋斗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背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类专业毕业且在某专业领域应用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一类是统计学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精通计量经济学数理基础。经济类背景教师精通计量模型的应用,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特征把握有欠缺,数理背景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却存在不足;或者即使有的教师两方面兼备,但对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理解较薄弱,这都使得教师无法较好的掌握经济学各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学科发展动态,也不熟悉各专业相关指标的特征、数据处理技巧、计量经济学方法选用和计量经济学指标特征。教师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例分析开展的水平和效果。

3.3案例选取是否恰当

第9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步入普惠时代,这给金融学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改革金融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纳入教学;任课教师应多参与金融实践,充实教学案例库;引入金融APP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具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学生推开专业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范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以及货币的供需与调控。纵观该课程,理论强,实践弱,重宏观缺微观。故在该课程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兴趣不高。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产品大规模兴起,一些传统金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不符合当前实情。同时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如何通过金融产品来阐述金融理论,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金融学课程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许多一线教师均认为,将金融产品引入金融学课程教学是必要的。袁凯认为教学内容应紧贴时代前沿,应从加强学生实践等方面入手[1]。余秀英则认为可借鉴“商学院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扮演导演角色,教学内容以现实金融生活问题为对象,以讨论式教学为主[2]。丁杰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将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加入教学[3]。汪连新提出教学方式上应更注重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4]。杨秋海认为教学手段应网络化[5]。纵观各位一线教师观点,金融学课程内容应紧跟时代前沿且要微观化,教学方法应案例化并采用体验式,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动性,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根据本专业学生需求,将理论教学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都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将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3级金融工程专业16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教师个人2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和7年的实盘交易经历为基础来探究以上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加速,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新型产品加速推出,先后出现了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等新型金融产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不仅是网络购物的重要支付方式,也是居民理财生活的重要组成。P2P网络借贷则是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蹊径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为产品研发提供支持的新型大众融资方式。纵观这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普惠性、小微化是其典型特征。以银行、保险和证券为典型代表的传统金融,其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大型客户,小微客户的融资十分困难。故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服务性质和服务特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目前金融学教课书仍是以传统金融为基础,阐述其理论、性质和特征,与当代金融已有差距。根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3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35%的学生认为,教材与现实差距太远是其上课无精打采的最主要原因。较多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教材内容的滞后,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有待拓展与更新

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学生能接触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这对教学便有了新的要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99%的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案例的关注重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55%的学生希望案例是真实的;二是案例的时效性,20%的学生希望案例是时下案例;三是案例的典型性,16%的学生希望案例代表性强。从学生需求来看,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教学案例库中不仅要有经典案例,还要有丰富的教师自身实战交易案例,更要有当下最新案例。教学案例库必须及时更新与拓展。(3)体验式教学平台有待拓展体验式教学平台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还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模拟交易是一个重要的体验式教学平台,可让学生了解金融基本要素,但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根据深圳某证券公司金融创新业务部的调研结果可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通过模拟交易来实现,只能通过实盘交易。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风险较小、门槛较低、学生可参与的金融实盘交易产品。例如第三方支付、余额宝为首的各种宝宝类产品、P2P及众筹产品。通过这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让学生切实理解信用、利息、收益与风险的互动关系。

二、教学改革方向

从当前学生和金融企业的需求来看,金融学教学内容应倾向于微观化、产品化。在互联网金融兴起背景下,如何将金融产品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笔者课程教学实践与个人的交易体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更新教材内容,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列入教学

从学生需求来看,他们希望能学到贴近时代的金融产品知识,88%的学生认为有趣的金融学课堂必须有现实的金融产品。而目前教材内容主要以宏观金融理论为主,金融产品介绍匮乏,故教师在教学中须加以补充。补充的内容可包括传统金融产品(股票、期货、证券投资基金、期权和信托)和互联网金融产品(“宝宝产品”、众筹和P2P网络借贷),其中要以互联网金融产品为重点,并根据教师交易经历进行选择。2014年余额宝萌芽且快速兴起,受到大众欢迎。笔者本人也参与了该产品的交易,故在教学中以余额宝为例,介绍了什么是余额宝,余额宝的收益和风险,如何进行余额宝的交易,最后总结了余额宝的优势(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及其所体现的金融关系。在此次课堂上,学生精神抖擞,教学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本次课后约有30%的学生参与了余额宝交易,且常与教师探讨收益变化的原因。

(二)丰富案例教学库,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偏好案例教学,关注案例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关于案例真实性的调查,90%的学生希望案例是教师自身交易经历,10%的学生(均是男生)希望是自身交易经历。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任课教师须多参与金融实践,充实案例库。教师可实盘交易的产品有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第三方支付和宝宝类产品,且要以时下流行的低风险、低门槛的金融产品为主。二是教师须浏览每日金融市场信息,建立金融市场信息库,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政策动态、金融大事件等。这些及时的市场信息将为学生学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本概念、政府监管、市场问题与趋势提供现实依据。三是案例库中也要有学生交易案例,具体获得方式如建立专业学习群,教师要常与学生分享教师个人的交易经历,引导学生参与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

(三)运用金融APP,进行金融产品教学

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APP大规模涌现,让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感受信息对于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可运用东方财富通、大智慧、天天基金等金融APP。运用金融APP,一是为学生了解金融产品提供工具。金融APP操作比较复杂,教师通过课堂在线演示,介绍其基本操作方法。教师通过一个学期在线操作东方财富APP教学后,约有90%的学生基本能自行熟练操作该软件查看金融产品。二是通过金融APP,学生可直观感受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的变化以及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例如要全面体现利率及其价格变化,可通过东方财富APP展示银行间拆借利率及其变化、国家利率调整及其时间和TF1406价格走势与原因。通过金融APP,不仅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及其变化,也可让学生掌握查询利率及其变化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

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也希望能参与金融实践。我们建议学生参与一些低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其理解信用、利息等基本金融要素,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了解国家货币调控的机制与原理。综合学生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学生参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余额宝、众筹、证券投资基金,不赞成学生参与股票、P2P网络借贷。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金融的基本要素和货币宏观调控,引起学生对金融产品的关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P2P贷款平台和股票风险较大,是学生无法承受的。学生可能因一次失利,引起其对金融的反感;同时也会让学生过分关注投资收益,而导致其学习精力分散。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步入普惠时代。服务小微、服务大众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现代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性质已发生明显改变,这给金融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具体金融产品以及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方法;教师参与金融实践,现身说法;引入金融APP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具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提高实践能力。历经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到课率大幅提高;上机实践中学生能很好地运用东方财富APP查找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信息与和金融数据;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优良率大幅提高,由约20%提高到约60%;作业中约有20%的学生能写出专业的金融分析报告,且学生操作金融软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要开展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实盘交易能力。所以如何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与能力成为教改的重点和难点,值得更进一步去探究。

作者:李文辉 孙红果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数学与计量经济系

参考文献:

[1]袁凯.反思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30-431.

[2]余秀英.“国外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4):116-120.

[3]丁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的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2015(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