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怎样增强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增强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样增强创新意识

第1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74-02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物理学的起始――初中物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倍受束缚。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或知识库,学生几乎不需要创新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全面认识创新的含义

中学生的创新与专家的创新是有很大差异的,专家的创新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显著的创新。因此,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使学生扬起创新理想的风帆。

2.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创新意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激发其对物理学的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激发创新意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对物理学史有所了解,对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在人类认识史上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冲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引起的重大技术变革有所了解,激发其创新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1.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升华,其灵魂是想象力,其表象特征是独创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

2.留机会给学生,显现创新能力。

中学时期是理性思维和身体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学生们敏感好学,朝气蓬勃,憧憬成功的美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让学生显现初步的创新能力。

首先,利用习题激发创新能力。选择一些已知条件不确定或答案不唯一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其次,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要形成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创新性活动。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与开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并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形成良性循环。

3.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的,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要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创新能力。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想象力丰富,易于接受新信息,其新思路、新想法缺乏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的机会,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增设一些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外实验,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其次,要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活跃创新思维。探索性实验是一种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因此,可把课本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编为探索性实验,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课外合理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要以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学校要在物质上组织上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注意扩大课外活动的影响,给学生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此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有机联系,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挥学生的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只要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俞学明.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第2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发的创造动机、意向或愿望,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前提。小学生往往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及求异思维,已经萌发出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且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创设良好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推断和思考,那么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2.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比赛、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3.把鼓励带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功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行“鼓励式评价”,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见解,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质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在如下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机会:(1)揭题质疑,即提出课题后便可以问学生:“关于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自学质疑,即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提出:“直线、线段和射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讨论质疑,即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后,学生再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4)总结质疑,即在全课结束时,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并在课内解决。

三、诱导猜想,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这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前奏,推断则是产生“创新产品”的工具。诱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和推断,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进行猜想推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两次猜想,第一次猜想,安排在复习引入阶段,在复习用数方格求长方形面积的前提下,出示一长方形,请学生们互相讨论猜想一下怎样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猜想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次猜想安排在新授阶段,首先让学生完成苏教版第六册第96页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此时,诱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随后引导学生按97页的内容,再一次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想。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猜想――推断――总结,这样不仅可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诸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填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怎样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学生很快完成下面的折法(如图1)。

我马上予以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看看谁能找出其他的折法,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尝试后,又提出了下面的折法(如图2)。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而当一名学生给出另一种折法后(见图3),全体学生都体验了不断超越的兴奋,热情高涨。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训练了其发散思维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若过早止步于第一种方法,则将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猜想推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火花定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余伟编写.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

第3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一、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丰富想象,激活创新思维,突破现有的圈子,打破常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和交流,这样做可以使学习好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可以先让学生动手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出铅笔、橡皮的长度,他们都会用厘米做单位;再量课桌的高,有些学生发现用厘米作单位很麻烦,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往往能自己解决,如两人合作完成,量完一部分作记号,制作一分米的纸条等;最后让学生量教室的长,这下学生可犯难了,操作中遇到大麻烦了,但他们的思维此时却最活跃。怎样解决呢?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可能有比分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教师再让学生猜想:这个长度单位和分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其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本身存在着许多诱人的奥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了解,既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1.鼓励质疑。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要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学生只要有一点创新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赞许,科学地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并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2.大胆尝试。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学、问、答、算与分析后,教师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或对新学例题提出不同的解法,这是发展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好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新的空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第4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江苏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的化学试题加大了能力方面的考查力度,确定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考查方向,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分析、综合、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实

践、积极创新的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些交流也是课堂中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简单的对答,课堂提问某个学生时,学生往往处于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老师所提的问题是一种应付式的回答,有的甚至不太愿意作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不能积极地思考,当然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发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讨论中得到展现,并在讨论中不断校对自己的想法,增强对自己思维的批判。

二、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可以更多地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讲清楚氢氧化亚铁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结果学生未能准确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为何要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久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悟到是氧气作怪时,换一瓶已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做实验,先得到了白色絮状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以后逐渐就转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从而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选用在新制的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试管伸入液面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终于制得了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并保持了校长的时间。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过程,既使学生更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

三、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是对个人来说也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甲烷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时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气体的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氯气的性质时联想到自来水的消毒问题和我们身边自然环境被污染的问题;二是激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氮气的结构时,不妨假设氮气如果不存在氮氮参键,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键能,氮气将变得怎样?世界将变成怎样?对学生意想不到的想象教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千万不能扼杀,因为爱因斯坦曾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在展示教师启发、诱导的艺术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建立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使课堂效率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河南教育出版社,2002(7).

第5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现代数学不仅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应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数学课不是“科学数学”的重演,而是“学科数学”的再构。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地研究、探索方法,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考。其次是用新观念看待学生,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对那些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想敢干、不盲从、爱钻牛角尖的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对那些解题时爱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即使他们结论荒谬,也不要斥为“异端”而打入“冷宫”,教师应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只蜗牛,掉进10米深的井里。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这样,小蜗牛几天才能爬出这口井?学生听到主人公是“小蜗牛”,顿时来了劲,都出神地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许多学生说:“需要10天。小蜗牛白天爬3米,晚上掉2米,其实每天只爬1米。井有10米深,就需要10天。”“有没有道理?”我问。“有!”学生异口同声地答。我故意说:“我也同意你们的想法,谁还有不同意见吗?”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小蜗牛不需要爬10天!”这下,其他学生都怔住了。接着,他说:“小蜗牛先爬7天,爬了7米,第8天又爬了3米,刚好10米,天黑时,它就爬出了井口,不会再掉下来了,所以最多只要爬8天。”“啊!太聪明了!”我兴奋地表扬他。这个学生能这样去思考,至少说明他不肯拘泥于别人,敢于怀疑同学,怀疑老师,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只要学生有@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敢探究的精神,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发展了。

二、改变问题条件,促进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依靠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创造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此时的思维才真正启动。只有具备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和敢于改造没有实际知识价值的问题,注重问题的探索性,致力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可以通过电脑等手段,使学生在屏幕上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会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沙土堆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测量它的高?接着教师做用圆锥形容器向与它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内倒三次沙土正好装满的实验后,问:看了这个实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否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体积来计算?这样,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性的问题,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既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又对学生的意识培养大有裨益。

三、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应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实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的和谐统一。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教学结构是促进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因此,在三种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学结构决定了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转化效率,设计和优化教学结构是协调三种结构的关键和重要机制,也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1.顺应认知的同化规律。(1)口算、板演,回顾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2)变化处理复习题。“每盒彩笔24支,______?”补充问题。(3)增加准备题:A.6+6+6+6改写成乘法算式是_______;B.56可以看作是______个十加_______个一;C.60个23加4个23是_______个23。这样有目的地提取原有认知结构,就为同化铺平了道路。

2.顺应儿童的好胜心理。揭示例题之后,提出激励性的问题:谁有办法求24×13的积?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当他们提议还原成24+24+……+24+24时,教师适时点拨:这是一个办法。当学生想到24×10+24×3时,教师及时鼓励: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当学生答出10个24与3个24合起来就是13个24时,教师立即肯定。这样学生就在好胜心理得以满足的过程中,感悟了算理,锻炼了思维。

3.顺应思维的概括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时应做到:思什么要有选择,为什么思要有目的,怎样思要有依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核心问题是:A.求24×13的积要分哪几步计算?B.每一步分别算什么?C.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尾为什么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教师引导学生“思”的过程中,要以应用题的变问和分步解答的算式为材料,以乘法分配律为指导,结合插图,配合板书,展示思维的概括过程。

4.顺应教材的逻辑顺序。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目。A.强化口算训练。B.做从半独立过渡到独立的题目。C.做题前,先说计算步骤。D.给出竖式,说明每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E.交换乘数和被乘数的位置计算。

第6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氛围

初中,是青春活泼的学生学习的基础时期,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初中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够去面对以后高中、大学艰难的学习任务;初中,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尤其重要的。而对于初中历史来说,这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输历史知识,完成思想教育,更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其实,创新意识也是一个抽象的定义,就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讨论。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意识打基础

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一堂课上最主要的就是气氛,假设气氛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热情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一整堂课的质量。反之,如果一堂课的氛围是严肃的,面无表情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这一堂课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上,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多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面对,从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第一个条件。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老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了传统的手写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教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创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的课题上,这个课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上课的进度就会很慢,可能商的灭亡老师的板书还没写完,整节课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而这个“夏、商、西周的灭亡”课题如果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老师只需要动动手里的红外线笔,整个板书或者是关于“夏、商、西周的灭亡”的有关视频就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让同学感受到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去提高它,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初中历史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时下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历史课,一味地去讲解书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枯燥无味的。一节课下来,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一堂课的质量降低。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不但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还要在讲课时与时下热点相结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要是能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会使一堂课妙趣横生,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师可播放有关于“”的时下报道给学生看,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

四、探索课外学习活动,提升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学生们不仅要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的学习也要有效地加强。发展课外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同样也很重要。有关课外学习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上举行“听老说”的班会,对“秦王扫六合”进行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一场辩论赛或者让学生们关注节庆日等特别日子,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等的形式去了解这些特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整个起因和意义,然后再让他们利用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资料以小作文或者是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老师再开展“创意演讲大赛”“学生们互相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相互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养成了主动去记录的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还让他们增长了初中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了创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历史知识要通过创新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以,在大力培养学生各项发展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应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培养;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加强化学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创新人格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发明的演化史。其中蕴藏着化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给学生讲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一些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化学家的事迹。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都具有特殊意义。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时,教师通过液体变色、镁条燃烧、魔棒点灯、喷泉实验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和化学科学的伟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和运用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蕴藏着微观奥秘的自然科学。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因此,传统的课堂讲解法在新一轮课改中的弊端日益凸显,而多媒体技术能变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易抽象为形象。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则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8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激发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需要,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我就教学中的体会与实践,做如下几方面的浅述。

一、改革课堂教学,给学生创新空间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质疑深思的习惯,教师应注意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师生的评价方式逐渐多元化。但是,一试定终身、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的现象还存在。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尽快完成授课任务,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会设计、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完善我们的评价制度,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良好、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敢想,敢说,敢问。

学生提出质疑时,无论对错,教师都要细心聆听,认真分析,及时鼓励、表扬。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全正确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对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以说:“你说得非常正确,真了不起!”这样学生才乐意探索问题,大胆质疑。某教师在讲授整十数加一位数时,问一位学生:“30+2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说:“这个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坐下。”接下来,可想而知,这位学生还有心情上课吗?以后他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与之不同的是,唐老师在讲年月日时有这样一道题:“今年暑假从7月7日开始放假,8月31日结束,今年暑假一共多少天?”第一个同学是这样做的:31-7+1+31=56。“还有没有别的做法?”唐老师问。开始全班都没人举手,但唐老师却发现了中间有位男同学很快举了一下手,又放了下去,唐老师知道,这位同学平时都很少举手的,他一定有想法,于是就对着他说:“刘X权同学你是怎样算的?”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摇头,“你算得多少?”“也是56。”“你是怎样算的?”“31-6+31=56”“为什么这样算的?”“从7月7日开始放假,也就是说1至6日还没放假,所以31-6再加8月份的31天,就是56天。”“非常正确,你真聪明!”“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31+31-6=56。”其他同学开始忍耐不住了,纷纷说自己的做法。可见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三、创设问题情境,撩动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秋节那天,羊爸爸买了三个一样大的月饼回来,先把一个平均分成四份,分给喜羊羊一份。美羊羊说要两份,羊爸爸把第二个月饼平均分成八份,给了美羊羊两份。懒羊羊更贪心,说要三份,羊爸爸就把第三个月饼平均分成十二份,分给懒羊羊三份。“同学们,你们说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他们谁分得多?羊爸爸有没有偏心呢?”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使学生兴趣盎然,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四、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报一些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去验证。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诀,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五、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时,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第9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负责者。

1 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发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心体察,耐心、真诚、热情地诱导支持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用游戏开篇: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无论你告诉老师哪个数字我都能猜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可以试试看。”结果学生出得快我答得快学生列出数据越来越大但并没有难倒我――我一一准确猜出来。这时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自然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我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这节课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准确地猜出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一堂课就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教师设计这样的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观需要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揭示问题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2 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必须建立平等和谐、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注重能力培养和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新思维,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或找到了一道数学题的新的解题途径等等,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对学生提出来的古怪的想法,教师不要完全否决,而应该赞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留些讨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利用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想象、敢于发言、敢于尝试,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真实地想法,哪怕面对的是权威的课本或威严的教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习惯把除数变成整数,但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时老师不应断然否定学生的观点,反而应肯定他的创新精神。既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看法,那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我们可以再举一例:5.47488- 1.2.让同学们这两种方法计算。

4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成分。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会性的并解决问题。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营造和假设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在的情境中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性问题的。

5 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6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分为两条:一是靠自己探索发现;二是通过别人的经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