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

第1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一、把握原则。明确思路

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千亿级开发区,首先要明确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为此,在集中研讨后,我们确定了在发展中必须把握好的几个原则。

1 坚持集群化发展的原则。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切实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培育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强化不同产业的关联和支撑,促进相互关联企业的快速生成和集聚,促成产业集群发展。

2 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大中小企业共生网络,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产业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集约发展提升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特点,科学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

3 坚持生态化发展的原则。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优先发展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二、发挥优势,用好政策

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主动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积极把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大产业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机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

1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经开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规模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项目。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2 紧紧抓住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优势。吉林市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间腹地和重要区位,在全省和东北亚区域占有重要位置。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框架下的吉林市发展规划》中“北拓、南优、西调、东控”的空间发展策略和长吉一体化“双核心、对进式”发展模式。吉林经开区处于吉林市未来工业化推进的主要区域,是吉林市产业布局调整和扩展城市空间的理想区域,也是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区的核心区。与长春市东北部、东南部开发建设相呼应,是向长春方向延伸、衔接、靠拢的前沿区域。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吉林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项目承载区、长吉一体化战略的产业融合区和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先导试验区,在此难得的发展契机面前。理应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担,为吉林经济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3 紧紧抓住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国务院同意吉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这标志着吉林经开区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吉林经开区可利用国家级开发区享有的政策,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提高开放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周边园区。实现空间拓展,增强总体经济实力。经开区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只要勇于先行先试。就一定能够实现经开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工业强区为目标,以发展化工产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精心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发展与工业紧密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优化、产业集聚、第三产业发达的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城。

1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大化工产业链式发展步伐,增强产品关联度和互补性。规划汽车化工专用料园区。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贴近的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化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是依托吉化原料优势,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条,以康乃尔化学公司为龙头,提高附加值,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贴近的精细化工,建立康乃尔化工园、众鑫化工园、汽车化工产业园区、化学合成药产业园区,康乃尔化学、吉林怡达、吉林奥克、众鑫化工、吉林制药、杭氧吉林公司等企业2015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二是依托吉林省玉米资源优势,以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吉林燃料乙醇及外阜公司、博大生化、博海生化等公司2015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三是以吉林化纤为龙头,大力发展化学纤维制造业,化纤集团及其外阜公司2015年计划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0亿元。力争到2015年,全区化工产业产值实现600亿元。

2 打造新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吉林经开区将以建设高附加值的特种纤维产业基地为目标,依托现有企业和项目。巩固和发展碳纤维产业的原料、技术及科研优势,以中钢吉林碳纤维公司为龙头,加快发展碳纤维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生产,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80亿元:以吉林高琦聚酰亚胺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聚酰亚胺纤维等特种纤维,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80亿元;以化纤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竹纤维、麻纤维等纺织新材料,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4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基地可望实现产值200亿元。

3 打造品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基地。精心打造品牌食品工业园,大力发展乳品、饮料、粮食、油品、饲料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数量和水平。一是以吉林娃哈哈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以牛奶为原料的饮料行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30亿元。二是以美国嘉吉饲料吉林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饲料行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10亿元。三是以吉林市博廒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植物油行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10亿元。四是以中粮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水稻综合利用产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40亿元。到2015年,品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实现100亿元。

4 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全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为汽车、化工、食品、能源、航空等产业提供零部件、压力容器、机械、电子类配套产品为目标,逐步形成区域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大族激光吉林公司、鼎新安全科技公司为龙头,力争到2015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100亿元。

四、握沙成团,创新突破

吉林经开区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以超前的思维,广阔的视角,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谋划大思路、运作大手笔、打造大平台、实现大发展,在更高层次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经开区“握沙成团”的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 在制定新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上取得新突破。抓紧组织制定与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区域发展规划,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研究解决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突出可操作性。特别是要突出推进支柱产业配套融合这一发展方向,依托吉林石化公司和区内化工产业优势,深入研究制定化工、汽车产业配套融合发展规划,有效指导汽车化工专用料园区的规划建设。“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将要在贯彻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和长吉一体化进程中,切实发挥排头兵和龙头作用,当好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产业核心集聚区、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型生态工业新区。

2 在强化招商促进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上取得新突破。要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经济运行持续提速。围绕化工、化纤纺织、碳纤维、品牌食品等主导产业,强势开展招商引资,在招大商、招群商上下功夫,采取超常措施上争外引,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全力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未来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组织好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建设。抓好组织协调,强化推进措施,全力组织好工业经济运行,突出抓好吉林化纤、燃料乙醇公司、松花江热电等20户重点企业运行。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全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要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3 在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搞好区内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提升开发区投资环境。开工建设西区三号道、杏林路、闽江路、汶水街、赣江路等17条主次干道。完善污水、蒸汽、给水、电力、天然气等管线和信息设备,加快二次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实施经开大街、昆仑街道路绿化工程。九龙路、九江大路和管委会广场等彩化工程,空港路、新康路等26条主次干道照明工程。开展区容区貌、私搭乱建、施工围挡和散流体运输专项清理。

4 在构建和谐新区、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开发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民生工程,重点做好泥草房改造、保障性住房、校舍改造、扩大就业、医疗救助等民生实事。继续推行失地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村居民的生存发展、看病就医和老有所养问题,不断提高村居民生活水平。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文化、休闲设施配套,打造新型和谐社区。不断改善村居环境,探索推行“区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创造洁净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深化“平安开发区”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群众解决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开发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本文作者为国家级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发展框架思路

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的有利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总量、产业层级和经济外向度,把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吉长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经济增长极。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群效应明显,工业服务体系完善,具备一定城市功能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吉林新城。

发展目标:

第2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大额拆迁补偿,让九华3万余拆迁农民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民房走进了社区。但一些人担心,也许他们的富裕只是一阵子。它背后反映的是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甚至被颠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重建过程中出现阵痛。因此,引导拆迁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城市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拆迁农民完成从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解决拆迁农民“富裕一阵子”的民生问题,成了九华人寻求“富而思进”的基本出发点。

升级目标:建设美丽新九华

当你从长沙沿长潭西线高速公路去九华,你就会感到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忠、孝、礼、义、廉”这5个大字触动着你的心灵。其中有一个湖,名曰九华湖,水面约600亩,拥有德门、德楼、德岛、德泉、二十四孝台、清风高节、春桃拱壁、彩绘长廊、正衣阁、烟霞桥等景点的这个项目,位于九华滨江新城的中心区,2011年11月动工建设。

这就是九华德文化公园。

这只是美丽新九华的亮点之一。7月15日,九华12个重特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九华迎来了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生产后年产值预计超300亿元的泰富重工,年产值达100亿元的威胜智能微电网项目,国内最大的单品电子商务聚集平台——中国网库入驻九华……

九华的发展不仅仅是九华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九华人民的发展。十年来,九华创业者、投资商与九华百姓一道,在这篇热土上雁叫长空、牛奋双蹄,共建美好幸福家园。

“有人问我,九华大道、银盖北路慢点修行不行?我的回答是:不行!”喻湘说,这两条路意义非凡。九华大道连通长沙坪塘大道,将实现九华与长沙的无缝对接,是九华实施对接大长沙、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的关键,而银盖北路直通沪昆高铁站。

产城融合之际,九华抓住机遇实现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新区和滨江新城建设同步推进,城区和生态保育区齐头并进,湘潭九华新城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实现融城对接。

九华邀请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13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将九华示范区划分为三个组团,即产业新区40平方公里,滨江新城6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区38平方公里;确定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为三大主导产业;规划功能区,即工业新区、国际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区、高档商居区、现代物流及保税区、历史文化区、生态保育区。至2050年,将建设一个138平方公里,容纳80万人,魅力独特、经济强盛、社会文明、适宜人居的新城区。

发展红利:“免费大餐”接踵而至

“九华财政的一半都用在了征地拆迁、改善拆迁群众生活上,真正做到了拆迁一方富裕一方,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湘潭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浪表示,要为九华人民提供领先周边地区半步到一步的民生产品,提高九华人的幸福指数。

九华征拆政策在不断地完善,从一开始到现在,每个政策、每种补偿方式,百姓从中都获得了切切实实的实惠,这种实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九华的征拆成为了惠民之始。

农民进入城市,告别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有了双休日、节假日,闲暇时间骤然增多,如何引导他们度过这些闲暇时光,是实施城市化战略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九华通过开展高雅的文化休闲教育,引导农民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如街舞、腰鼓、龙灯狮子、社区晚会、武术、摄影比赛等,使农民在审美情趣、文体技巧、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普遍的、多样化的提高。

为了确保拆迁群众老有所养,开发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全面扩大覆盖率。在九华,“免费大餐”将接踵而至:九华常住人口不用交钱就可看有线电视;12年义务教育,所有适龄青年儿童都可免费就读区内公立学校;园区环线公交全免费……

在九华,你能看到锦上添花,也能看到雪中送炭。投入1.2亿元,社区变公园。社区居民告别了煤炉,用上了天然气;专业的物业公司服务社区,政府买单。资助困难群众建房,解决群众危房问题,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吃饭、住宿、医疗不要钱,还有零花钱领;九华为民办实事工程为群众送温暖,仅2012年就花了1.42亿元。

发展引路,幸福相随,美丽常在。“三个发展”、“两个转变”最终的目标指向就是“美丽新九华”,就是让全体九华人享受到发展的实惠,并通过发展让九华人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正如喻湘所说:“‘美丽新九华’更应该是大家实实在在的一种幸福感受:在这里,生活舒适,心情愉快,人人有信心创造财富,都感觉有奔头,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实实在在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富而思进:走向幸福一辈子

以大力提升拆迁农民幸福指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文明素质为目标,以“灌输理念、培养习惯、倡导正气”为原则,对拆迁农民开展“富而思进”免费培训,湘潭经开区可以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开发区的前列。

自2011年3月创办九华素质培训学校主抓“富而思进”教育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深受广大拆迁农民的喜爱,并初步形成了极具九华特色的“富而思进”教育体系。至2013年5月止,共举办“富而思进”培训班15期,培训上课210余课时,培训课程涉及14个门类,累计培训学员3200余人次。

“富而思进”培训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教育。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激励大家发挥自己的所长创造一番新的事业;开设教育和卫生课程,倡导安全、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指导家庭理财和就业创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提升城市生活和文明素养。

第3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常德经开区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开展现状

享有“世界第一运动”美誉的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我国古代蹴鞠,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足球运动竞技水平不断下降,大有逐步淡出大众视野的趋势。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给我国足球事业描绘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无论政府层面还是市场方面都采取相应措施给予积极的回应,在学校方面主要以打造校园足球为响应举措。笔者以《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主要衡量依据,对经开区崇德中学、莲花池小学、苏家渡小学与乾明路小学四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获批以来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总结建设亮点,查找不足,为特色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建设与指导中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让校园足球更快、更好地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常德经开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主要利用中国知网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1.2.2现场调查法

利用同城工作的便利,对四所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学训练、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并对相关领导、老师与学生访谈,为本研究提供材料与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组织领导现状。

国家大力推行校园足球,从教育发展战略层面看,是以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遏制住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趋势,为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四所学校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均为校长(书记)担任,健全和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基本按照《标准》开展各项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苏家渡小学执行情况最好,投入最多,效果最明显。同时也发现个别学校工作走过场,批前批后校园足球活动变化不明显,有套取政府专项经费的嫌疑。

2.2条件保障现状。

2.2.1体育师资现状

由表1可以看出,四所学校大部分教师平均每周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量,除了苏家渡小学无足球专项教师外,其他均有。四所学校均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师。

2.2.2落实体育教师待遇情况

在访谈中发现除了崇德中学对参与组织指导学生课外足球训练与开展足球活动的教师给予10元每次的不足外,其他三所学校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均暂未考虑,这显然对教师参与课外足球活动的积极性有影响。

2.2.3场地器材与体育经费保障现状

四所学校对校园足球活动均增加投入,因办学条件存在起步差异,投入大小差别较大见表2。调查中得知四所学校的目前办学条件能满足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活动等工作的开展。四所学校均有体育工作专项经费,是否年生均体育教育经费不低于学校年度经费预算10%,就不得而知。调查发现四所学校均没为学生新增购买运动意外伤害险,这为足球活动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2.3教育教学现状。

走访发现四所学校均按照要求把足球列为体育必修内容,每班每周至少上一节足球课,均把足球作为校园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但在开展足球活动时,内容安排存在针对性不强、区别不明显的不足,给人一种高低年级一锅烩的感觉,并且在足球活动中因学生多教师少导致部分学生随性“玩足球活动时间”四所学校都有必要加强基于网络的校园足球信息平台建设。

2.4训练竞赛现状。

四所学校都成立足球俱乐部或兴趣小组,成立男女足球代表队,但训练不是常态化,或多或少都存在为了应付某个赛事或活动而临阵突击训练现象。四所学校都开展校内足球比赛,但开展次数远不够《标准》要求,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仅崇德中学承办过本地足球比赛。

3.促进四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建议

3.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国家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旨在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校长(书记)为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只要真正认识到足球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性真抓实干,没有办不好的。

3.2加强监督,奖惩分明。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特色学校日常教学训练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办事拖沓推诿的学校给予相应处罚,让这项惠国惠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3.3增加投入,全面提高。

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办学条件无论软硬件在当地均属于较好的,加大投入力度不仅仅用于场地器材,还应该对参与课外足球活动的教师给予合理的报酬,对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加大足球人才引进(聘请)与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使校园足球运动水平迅速上一个新台阶,并以此带动全校足球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

4.结语

四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都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工作机制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在执行上都存在选择性;场地器材设备均能满足足球教学训练、开展足球活动的需要,教师参与足球课外训练、组织开展足球活动的报酬有待落实;学生运动意外伤害险尽快购买;足球教学有时间保证,课外足球活动有安排,但课外训练因该经常化。

参考文献:

[1]臧家利.我国足球价值的解构与建构[J].体育与科学,2015(3):20-24.

第4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高:汽车产业挑大梁

冬日的暖阳,照耀着一辆辆从各大整车厂开出的物流大车,满载着“龙泉造”新车,陆续驶向全国各地。

这是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画面。在沃尔沃成都基地,豪华越野车XC60正在批量生产:一块块冲压成型的零部件运送至整车焊接车间,90多台机器人以1小时焊接30辆新车的速度作业。一汽-大众基地,生产节拍以“秒”为单位:5秒钟,一块厚重的钢板在冲压车间自动成型;51秒,总装车间内搭建起一辆汽车的整体骨架;60秒,生产线上开出一辆崭新的汽车……

作为天府新区现代制造业的重点布局之一,龙泉汽车制造产业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等众多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4年9月底,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就突破千亿大关,比2013年提前了三个月。”成都经开区负责人介绍,2014年一汽大众、沃尔沃等整车企业放量发展,1-10月,整车整机产量75.4万台,同比增长32.7%,产值846.9亿元,同比增长29.5%,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360亿元,同比增长20.6%。

龙泉在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同时,还紧盯着“智造”,按照“成都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创造“制造―研发―服务”的全产业链。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汽车产业的加速度:2012年,龙泉驿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2013年,纯汽车制造业迈过千亿元门槛;2014年,整车制造业有望跃上千亿元台阶。

龙泉驿汽车制造产业投入产能、释放产能、扩大产能,在产业倍增战略中,挑起了四川工业经济腾飞的大梁。

精:电子信息扛大旗

2014年,我国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旨在进一步培育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升级。这为天府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另一个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2014年11月6日,全球最大半导体公司之一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以下简称TI)高级副总裁、全球技术与制造部总经理凯文・里奇来蓉,宣布在成都高新区设立12英寸晶圆凸点加工厂,同时,TI的第七个封装、测试厂也开业投产。

作为致力于提供创新的半导体技术,帮助客户创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公司,此举无疑为天府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循着TI“成都布局”轨迹,从在成都高新区(西区)设立中国内地首个晶圆制造基地,到“两大手笔”同期落地成都,至此,TI成都制造基地已成为TI全球唯一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世界级制造基地。

“当然,这并非是全部。” 凯文・里奇说德州仪器在未来15年里,将在成都布局总投资最高可达16.9亿美元(约合100亿人民币)的战略投入,“TI一直稳扎稳打地推进,成都将成为TI全球布局中最核心的城市。” 以此为契机,电子信息产业必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的新引擎。

除此之外,成都高新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1―9月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在加工贸易企业实现的14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之中,戴尔进出口同比增幅最高,拉动园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宇芯、索尔思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30%、27%,莫仕、高龙等企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

尖:新材料做大产业

天府新区新津片区内,以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中蓝晨光为龙头的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百亿级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加速。

2014年6月,新筑股份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现代有轨电车车辆制造和电气系统集成技术合作协议,实现了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新突破;2014年10月西博会上,中国北车55亿元轨道交通项目落户新津,成为天府新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走进新津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记者看到,各大厂房的建设如火如荼,车辆动态调试线上的工人在紧张工作,已经调试完成1.2公里,初步形成具备年产1500模块的整车制造、300列整车维修和主要部件的制造能力。“建设完成后,新津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将成为集现代有轨电车、地铁、城际动车、养护装备制造为一体的西部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园区负责人说。

第5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在合肥经开区风光旖旎的南艳湖畔,有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是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该基地将在2016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一个2000人的研发团队将落子合肥。该研发中心不仅给合肥带来电子信息产业链,更将实现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联想带来的创新基因,将使合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质的飞跃。

同样在南艳湖畔,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与联想研发基地毗邻耸立。2016年1月建成并正式启动的公共安全研究院,是国内起步最早、成果最大的公共安全研究机构;安徽也是第一个将公共安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份。

还是在合肥经开区,立顿茶叶从皖南山区采购原料,在经开区加工生产,再物流到全球的超市货柜上。经过这样一二三产业的链条融合,一片神奇的茶叶把安徽嵌入到全球产业体系中。

从一个开发区到安徽全省,转型升级已成为安徽的最强音。发展效果同样引人注目,十二五期间,安徽生产总值从1.24万亿增加到2.2万亿,增长1.77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2.8倍。正如视察安徽时指出的,安徽迈出了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坚实步伐,现在的基础确实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那么,安徽有哪些支撑闯出新路、弯道超车的条件?安徽又能否实现“撑杆跳”式的纵身一跃呢?

区位新格局

6月20日,上海市政府审议通过《上海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聚焦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确立世界一流商务区的框架,成为上海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对上海而言,“大虹桥”不仅是未来驱动自身经济、建成全球城市的引擎,更是辐射长三角的需要。

上海虹桥的新动向,也在第一时间引起安徽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400公里外的安徽,为何要在此时关注上海虹桥?透过长三角的最新变化,会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战略深意。

根据规划定位,虹桥将会成为上海的下一个超级CBD,其战略地位可与25年前的浦东陆家嘴开发相提并论。不管是长三角规划,还是长江经济带,都要求上海向西辐射,向内陆辐射,虹桥是桥头堡。从地理位置上看,浦东新区在黄浦江以东,距离安徽更远;而虹桥在上海的西部,与安徽的联系更便捷。相对于浦东是外资企业的总部基地,虹桥地区将是面向内资企业的总部基地,安徽能够从中发掘更多与上海对接的机会。

安徽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宋宏新近完成了合肥―上海战略合作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地共同感到,如果安徽更紧密地纳入到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对安徽、上海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宋宏告诉《决策》,“上海研究者还发现,上海向中西部辐射需要一个战略支点,而这个支点放在合肥最合适。”

具体来看,原因有三:首先是合肥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二是合肥有比较强的制造能力,有利于上海新兴产业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第三是合肥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在科技创新上,合肥与上海的交集非常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已经开展合作。在宋宏看来,上海与合肥的合作一定是互惠共赢的,必将上演一部“新双城记”。

但对安徽来说,从经济地理到发展地利的转变,走过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从1984年上海经济区首次纳入安徽算起,到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安徽属于长三角范畴,正好走过了30年。30年来,安徽坚定地东向发展,坚持总有收获。6月3日,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安徽8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与杭州、南京“比肩”,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这不仅是对安徽战略定位的一次大提升,更是赋予安徽直接参与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建设的国家使命。回顾30年历程深深感到,长怀向海之心的安徽翘首起浪,终于等来一支点睛之笔的圈点挥就。

4月26日,在视察安徽时评价安徽的区位优势说:“安徽是左右逢源,长三角有你们,中部崛起有你们,长江经济带有你们,‘一带一路’也有你们。”

对安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从区域大格局来看,安徽无疑是“战略节点”。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分析认为:“安徽处在沿海向中西部梯次推进的关键节点,是长三角辐射内陆的前沿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地区东向发展的必经要道。长三角和中西部腹地互动,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安徽在这种区位新格局中的战略取向,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安徽省经济总量上台阶的战略重点”专题研究中认为,安徽要淡化中部色彩、强化东部定位,坚定不移推动东向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

如果深究改变安徽区位的各种力量会发现,十二五以来的高铁建设,成为最大的推动力,是第一贡献。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八纵八横”高铁主干通道中,有5条通过安徽,以合肥“米”字形综合交通枢纽为圆心,安徽在全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区位格局的改变,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支撑平台相互叠加

4月18日,在合肥市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技术研讨会上,安徽大学教授、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理事长陈军宁提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合肥的目标是全国第四位,前三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计划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家以上。下一步,合肥将加快建设全国性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集成电路集聚的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13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7位。在这里,还有蜚声省内外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是安徽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方面的重大创新。

包括合肥高新区在内,安徽有19个国家级开发区,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江苏、山东和浙江。“从安徽的经济体量来讲,这十分难得。”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对《决策》分析说,“正是依托这些重点开发园区,安徽才能推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也说明安徽开发区的发展基础和整体制造水平比较扎实。如果没有这些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就没有依托。”

除了总量多,布局集中是安徽开发区的第二个特点。在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有11个经开区、3个高新区集中在皖江示范区内。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皖江示范区展期到2020年,将乘势长江经济带进入发展新阶段。

从皖江示范区向南,另一个国家级战略平台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徐振宇分析认为,皖南示范区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堪称全国一流,而且紧靠发达地区,随着交通改善,皖南示范区将会是安徽第三产业的一个“爆发点”。

第三个特点是,安徽发展的平台载体已经突破有形空间的限制,升级到无限的网络空间,跃升到2.0版,凸显发展平台的虚实结合叠加效应。

在合肥蜀山国际电商产业园,由传统工业园区向都市化产业园区转型,第二、三产业比例由8:2转变为3:7。在引进的1028家企业中,电商、跨境电商、呼叫中心产业等企业230家,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22%,但电子商务、呼叫中心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却占开发区总值的76%,吸引了中国邮政、中国人寿等世界500强入驻。

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合肥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电子贸易的融合发展。但比推动电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量。在这方面,“互联网+”让中小城市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6月16日,2016中国“互联网+”指数正式公布,安徽总体排名第16位。在最新的“数字化GDP”全景图中,铜陵、安庆、黄山、阜阳上榜黑马城市。铜陵是全国的最大黑马,新经济发展大幅超前于传统经济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里子”很厚实

位于中科大先研院的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果展,自4月26日前来视察后,一直门庭若市,不少合肥市民甚至外地游客循着参观的路线,把展示在这里的创新成果看了个够。这个创新成果展,被称为“安徽科技企业扎堆秀创新”。

6月24日,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按照该方案,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是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安徽将通过全方位改革,实现更强大的科研能力、更高效的产业比、更突出的科研合作。在进入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发挥出顶梁柱的作用。

从安徽经济发展本身来看,十一五以来的10年间,安徽经济增长相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安徽经济之所以能走出这样的态势,安徽省科技厅和经信委的相关分析报告认为:“工业经济发挥了支柱作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增长点。”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变化曲线呈现一路上扬的走势,增加值总量、年均增速、经济比重都在持续扩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为536.9亿元,到2015年增大为3680.8亿元,10年间增长了6.26倍。更为可贵的是年均增速,在整体经济走势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安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率,没有一年低于2位数。

再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来看,同样是一条向上的阳线。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4年后的2011年,突破30%,此后连续5年保持在30%以上,并逐年提升,到2015年达到37.49%,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金融作为“血液”,在经济要素支撑力上,安徽也已发生根本改变。宋宏告诉《决策》:“安徽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都获得大幅度提升,相比过去更加强大。”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时,安徽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6366.1亿元,2015年增长为34482.9亿元,增加了2.1倍。到2015年末,安徽上市公司88家,总市值突破11000亿元;相比2010年的65家,增加了23家,总市值增加了1.96倍。

战略“组合拳”

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以及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覆盖了皖江、皖南、皖西和皖北等经济板块。徐振宇分析说:“这种全覆盖一方面是安徽区位优势在国家战略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区位优势将在十三五进入发力期,推动安徽经济上台阶。”国家战略全覆盖是“搭好舞台”,有了舞台才能有更大作为,发挥“战略+政策”的组合拳效应,这是安徽的后发优势。

从更深层次来说,国家战略全覆盖后,安徽闯新路将是区域协调发展,安徽经济的协同性和平衡性在增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板块之间的协调,二是城乡之间的协调,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便是安徽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平台,特别是对安徽的“短板”皖北地区将更加明显。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周加来对皖北振兴有着深入思考,他对《决策》分析说:“战略全覆盖、新型城镇化试点对皖北振兴具有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皖北的人均GDP提高、城镇体系建设,一个核心命题是人的问题,而这些改革平台恰好提供了最大机遇。”

在新的平台上,作为“江淮粮仓”的皖北地区,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可以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全产业链、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向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跃升,这本身也是在闯新路。宋宏告诉《决策》:“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概念,本质和内涵都不一样,特别是对安徽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来说,现代农业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打好“生态牌”,是安徽的另一大显性优势。徐振宇认为:“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指挥棒”下,安徽闯新路一定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而且,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打造生态文明的“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应有之义。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三五时期安徽经济总量上台阶取得新突破研究”中认为,安徽独特的生态优势有利于集聚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承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对环境要求更高的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

第6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授课人:刘云

“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审时度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富民强市的重大举措。本讲我们结合SWTO分析法,共同交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实意义,二是利弊分析,三是发展走向,四是基本策略。

SWTO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TO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o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一、怀化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的现实意义

1、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重要基础。商贸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实施流通带动战略,高度重视商贸物流业发展,将商贸物流业作为怀化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怀化目前已成为西南五省商贸流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商贸物流业已成为怀化市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大的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怀化市的商贸额还不到1亿元,但到90年代初,就达到10亿元,2002年突破100亿元,20年增长了100倍; 2006年,全市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9.8亿元,占全市GDP的44.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1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排全省第6位;初步估算,商贸物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18.4%以上。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贸物流发展体系,各大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能力已达5省(市、区)周边的40多个县(市)。新型商贸业态快速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连锁超市等发展迅速,现代化商贸物流业起步良好,形成了“买全国,卖西南”的运行格局。2006年,全市商品成交额153亿元,列全省第5位。高速公路的贯通和芷江机场的扩容,缩短了怀化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时空差距,怀化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进一步凸现,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使得怀化成为国内外许多商家的战略布局重地,构成了怀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重要基础。

2、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发展商贸物流业有助于面广量大的工业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体系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循环节奏快慢等方面,经济循环越快,运行效率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而经济运行节奏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从GDP角度看,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的支出约为20%,而美国则不足GDP的10%。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商贸物流依托庞大的流通网络,可以为农产品提供更加快速高效便捷的运输配送,使区域间农产品的不平衡性通过市场得到调节。在某种意义上讲能刺激区域农业水平的提高。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率。河西新区依靠商贸物流业发展,走先“市”后“城”的路子,短短10年时间,由一片不毛之地发展成为面积9平方公里,财政总收入过亿的省级开发区,有力的支持了怀化城市化发展。

3、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实现“富民强市”的迫切需求。我市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必不可少。2006年,全市商品批发零售实现税收3.8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0.3%,若同时考虑交通运输等物流因素,商贸物流对财政的贡献达30%以上。现代商贸物流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市商贸物流业吸纳就业31.9万人,占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49.7%。同时,现代商贸物流有利于解决农民“买卖”难的问题。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平台,建立了不卖假货的销售服务网络,利用现有网络带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实现双向顺畅流通,既有利保障了农民生活和生产安全,又促进农民增收。

二、怀化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利弊分析

推进怀化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既有优势,又有基础,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从利弊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

优势之一: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有较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怀化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中心,是东南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属华东、华中、华南经济区到西南经济区的过渡地带,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二传手”。怀化作为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从建市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座以交通为平台,着力发展商贸物流的城市,就是一座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市场要素聚集辐射的城市。同周边地区相比,怀化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渝怀铁路开通,邵怀、怀新高速公路通车和常吉高速即将建成通车,使怀化与贵州、重庆等地经贸流通更加密切,包茂高速的动工和芷江机场航班的不断拓展,使我市“桥头堡”、“二传手”的地位更加提升,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突现。

优势之二: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有较坚实的现实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怀化商贸物流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市场建设与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怀化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80个,营业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其中城区58个,营业面积94万平方米,已形成建材、百货、家电、粮油、生资、汽车、摩托车等12大类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70多亿,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市场18个。市场群体形成了“买全国,卖西南”的经营格局,全国各地生产的日用百货、服装、家电、汽车、粮食、糖酒副食、医药、IT数码、建材等几乎都在怀化设有商和销售点。怀化批发零售额为铜仁总额的5倍。怀南日处理车皮量达1.2万个,超过设计能力一倍。这些货品中50%销往铜仁、吉首、凯里等周边地区。二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百货商场、供销合作社、代销店、车队、仓库等传统商贸物流业态逐步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所取代,以佳惠、步步高、飞达、怀仁为主体的零售企业和以湖南西部商贸物流中心为标志的物流企业引入了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发展较快。如佳惠成立9年来,已开办连锁店33家,业态覆盖有超市、百货店、餐饮、批发、加工等,公司在贵州每个市州都开有连锁超市,年销售额12亿元,位居全国连锁业百强。步步高、苏宁、加润多、华天等国内知名企业及肯德基、沃尔玛等世界知名外资企业入驻怀化,在深刻改变着商贸物流业态格局。三是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近些年来,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在40%以上。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湘西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的2.6倍、6.3倍、3.7倍,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虽然我市第三产业GDP排全省第10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全省11位,但是第三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总量的比例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可以说,目前,怀化商贸流通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城市建设的新亮点,财政收入的增长源,对促进我市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不利之一: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有较严峻的内在制约因素。怀化商贸物流产业目前仍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初始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无序开发,过渡竞争。家电、汽配、副食、陶瓷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如建材市场形成河西建材市场、武陵城建材市场、西南陶瓷城、闽南建材城、金都建材城等处于“群雄割据”状态。同质市场竞争,往往新开一个市场,就会从原有市场拉走一批客户,造成市场不同程度“空巢”。近年来,购物中心卖场无差异化建设情况比较突出,导致零售市场竞争烽烟四起,造成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二是市场业态水平不高。商住一体现象严重,仓储设施不配套。市场规模开发经营脱节,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经营的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比如城区的环城路、湖天路等主干道尚未拉通,公路货运站(场)尚未修建,尤其是怀化火车东站3公里进站连接线未修通导致该站建成5年一直未能启用,制约着怀化铁路货运进一步扩容;又比如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等级不高,汽车货运企业规模较小,难以适应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还比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四是发展环境不优。主要是怀化在发展商贸流业上历来缺乏完备的政策支撑。2006年市人民政府虽然出台《关于促进我市商贸物流发展的意见》,规定对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实行倾斜,对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及现代化物流项目建设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实行相关税费优惠,但文件下发后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据了解,主要是文件对现代物流项目、商贸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大型商贸物流企业界定与认定不十分明确,部门推诿、执行不力。同时,流通环境不优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一些县(市、区)设关立卡,随意乱查车乱罚款,导致物流成本上升。

不利之二: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有很强烈的周边竞争压力。近几年来,周边地区商贸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桂林市2006年实现商业增加值77.13亿元,占全市GDP的10.95%,全市商贸业税收12.1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2%,是怀化的2.8倍。桂林的微笑堂、柳州的五星商厦等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联华、国美、国药等国内知名连锁企业进驻柳州、桂林后发展势头强劲。柳州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桂中海迅、国联物流、中铁快运正在向规模化方向迈进。柳州的广西糖网批发市场,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善后,在全国设立多个交收仓、辅助仓、异地配送仓,年现货交易额达28亿元,使柳州的食糖价格成为全国“指导价”。铜仁响亮提出了“建设商贸中心,不从怀化进货”的口号,以打造中国第一个地州MALL(顶级)商务中心为目标,正在抓紧建设“万货城“。周边地区商贸物流业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柳州市于2002年颁发”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重点,从用地、财税扶持等多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扶持政策。桂林市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编制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投入经费200万元,引导商贸物流业从自发、自由发展向全面规范、有序发展转变。铜仁、凯里等周边城市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每年都有国家投入的商贸物流专项扶持资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8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渝东南片区6区县专题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在渝东南地区投资1200亿元,平均每个区县200亿元,分配到5年平均每年40亿元。黔江区据此明确提出要建成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代表重庆参与武陵山区的竞争。目前,该区正抢抓城乡商贸统筹试点机遇,加快建设以成品油、农资、建材、粮食等配送为主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辐射武陵山、影响渝东南的大流通格局。

三、怀化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走向

1、以规划中的五大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覆盖大西南的高标准现代物流园。一是建立城市中心商务区。依托现有基础,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层次,增强功能,在舞水路、人民路、迎丰西路、鹤洲路区域形成集高品位商业步行街、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高档酒店、写字楼、特色商业街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形成一批领跑周边区域的特色专业市场。二是建立中国西南物流中心。依托经开区被列为全国物流实验基地的良好契机,在河西新区至鸭嘴岩池回上瑞高速连接线区域,选定3000亩地,形成以专业市场为基础,集仓储、批发、运输、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且辐射大西南的多功能物流中心。三是建立仙人桥第三方物流园。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充分整合仙人桥7条铁路专用线资源,完善仓储设施,增强物流配送功能,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四是建立城市社区商贸服务网络。按照便民便利的要求,建设一批以中、小型连锁超市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形成完善的社区商贸服务网络。五是坚持“以贸促工、贸工联动”,大力发展工业物流园。加快流通加工园建设进程,鼓励引导流通企业和各类加工企业入园,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工业,优先发展服装、塑料制品、小五金、饰品、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商品加工业,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强后劲力。依托市工业园,大力发展工业物流,特别是要重点抓好泰格林纸、汇源果汁、金大地、海联食品等重大工业项目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2、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依托,发展加工贸易业,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据调查,沿海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型和高耗能产业,预计未来三年内,仅东莞就有近5000家企业将向外转移。我市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电力比较充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正当其时。确立主攻方向。在怀化工业园建立服装、鞋帽加工园和食品加工园,在经开区建立印刷和小商品加工园;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引进资源开发加工型项目;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引进新型制造业、科技型和生产服务型项目。注重抓龙头引产业,依靠战略投资者带动相关配套项目的引进,实现由引进企业向引进产业的转变。转变招商方式。在努力承办好国家和省级招商活动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项招商。根据工业园、经开区和各县(市、区)的特点和优势,分门别类确定招商重点,充分做好前期工作,每年组织3-4次专项对接招商;建立与东莞等产业转移地城市商会、协会的战略合作关系,委派招商专干常驻,在商会、协会的帮助下实行“点对点”招商;依靠部门、企业开发、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和完善各个行业的项目库以及市级重点招商项目库。切实搞好服务。研究、拟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商的政策措施,牵头会商具体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各职能部门衔接协调,共同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力争中方县和工业园区进入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和示范区;认真落实“绿色通道”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协调好海关、外汇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力争长沙海关在怀设立办事处;发挥怀化高职院、怀化商校、万昌中专等劳务培训基地作用,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为产业转移搞好人力服务。

3、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商贸物流项目建设步伐。通过资本运作和企业合作,着力引进有实力、有资源的品牌企业,培植能代表怀化形象的龙头企业,推进怀化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除建设好火车站前广场、市政府休闲广场等兼具市政和商贸功能的项目外,重点抓好中国西南商贸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商业步行街、步步高对面大型商厦、嫩溪垅国际商厦、金商大厦、汽车4S店与工程机械市场、再生资源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从当前来看,督促在建的20余个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竣工投入运营,形成以佳惠、怀仁、步步高、德天、华天等连锁企业为龙头,辐射周边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

4、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城乡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速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的步伐,在2007年300家的基础上,到2010年完成1500家,形成一个流通有序、覆盖全市农村的日用生活品与农资网络。一方面,抓好现有市场的改造、提质扩容。结合新市场的建设开业,划行归市,引导各类经营业态向专业市场集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的建材、粮油、汽车摩托车、酒类等12大类专业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对现有市场和其他商业设施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改造升级;加大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整治力度,今年内完成迎丰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和重新启用太平桥市场1号楼3、4层;建立城区农贸市场和社区商业网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和指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积极支持佳惠百货有限公司建设农村87个建制镇日用品超市,开工建设连锁店。

四、怀化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基本策略

第一、要确立目标体系。前面,我们说过,我市商贸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建成各类市场380个,2007年销售额175.8亿元,其中怀化城区市场58个,销售额101亿元;一批实力雄厚、诚信度高的民营商贸流通企业成为商贸物流业的龙头,佳惠、海联、飞达、德天、步步高等企业带动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新兴业态不断增加,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委托经营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开始起步;对GDP增长和财政的贡献明显,消费拉动了GDP增长在4个百分点以上,财政收入的20%来自商贸物流业;促进了新型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商贸物流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优。集中表现在建设无序,“散小差”现象突出,缺乏大规模、远辐射、多功能的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业态发育不全,等等。构筑商贸物流中心,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框架,科学地确立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是把我市建设成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全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湖南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以怀化城区为核心,以溆浦、沅陵、靖州、新晃四县城为节点,建设市场平台、信息平台和政策平台,形成功能完整、业态齐全、设施配套、秩序规范的商贸物流网络,使怀化真正成为五省周边区域性的商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务信息中心。到2020年,全市商贸物流业GDP达到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0亿元,年均增长16%;怀化城区商贸营业面积450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291万平方米;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3%下降到13%左右,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业务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年销售收入50亿元、20亿元、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分别达到1家、5家和10家以上,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保持在4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要突出发展重点。构筑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任重道远,必须胸有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1、突出市场培育,完善业态布局。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设和培育健全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按照“建设、整合、改造、提升”的要求,逐步形成以怀化城区为中心,以周边节点县城为依托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网络。抓好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创造条件新上项目。目前,仅怀化城区的在建项目就有25个,总投资54亿元,竣工后可新增营业面积89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建成后,对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市场辐射能力作用巨大。同时,抓紧做好前期工作,促成中国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再生资源市场、高标准商业步行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尽快开工,争取在3-5年内形成一批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商业服务设施。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办连锁超市,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5年内在全市87个建制镇建立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实现物流配送,建设标准农家店1500家,“十二五”期间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整合市场资源。通过规划引导和划行归市,促使各类经营业态向专业市场集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的建材、粮油、汽车、摩托车等12大类专业市场。尽快对火车南站7条铁路专用线及周边仓储经营设施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聚集辐射作用。加大市场改造力度。对农贸市场、商居一体市场和临街门面进行改造。今年内基本完成迎丰市场的标准化改造,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区农贸市场和社区商业网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实施传统市场和临街门面的改造,提升市场水平的档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建立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商贸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和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实现商贸物流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同时,创造“环境优良、管理规范、经营便利”的条件繁荣市场。通过完善法制建设,加强诚信建设和培育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商贸物流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则,规范商业经营行为;通过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坑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2、突出园区建设,实现大进大出。园区是提高产业集约度和集群度,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功能、特点和发展要求,市政府规划了中央商务区、河西商贸区、工业物流园、狮子岩物流园和鸭嘴岩物流园五大专业园区,形成了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和基本框架。依托园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实现大进大出,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创新管理体系。参照工业园、经开区和其它市州的做法,明确商贸物流园区的管理体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建立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二是突出项目支撑。从各自的功能定位出发,引进和建设一大批商贸物流项目。中央商务区以高档次的休闲、零售、金融、餐饮、宾馆、电子商务等项目为主,集中体现现代商贸业发展水平;河西商贸区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加工项目为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工业物流园以工业物流为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鸭嘴岩物流园和狮子岩物流园以仓储、配送为主,充分发挥铁路专用线和高速公路的优势。几大园区的项目相互依托,相互补充,从而极大地提升商贸物流业的功能。三是培育企业集团。企业是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主体,在现有德天、佳惠、海联、飞达等骨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企业集团,如香港铜锣湾集团、沃尔玛集团、深圳华广集团等,并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知名商贸物流企业在我市的合作空间,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经营活、诚信度高的商贸物流企业。

3、突出设施配套,促进长远发展。基础设施是保证商贸物流业长期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怀化区位独特,但路网不全,交通不畅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完善配套设施的重点:一是加快交通运输建设。围绕“大西南交通枢纽”和“市域两小时经济圈”,抓好常吉、包茂和娄怀高速公路以及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国省道改造,拓展省际公路大动脉,打通经济主干线,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争取渝怀铁路东延和加快怀化铁路编组东站的建设,拓展航空运输,发展水上运输,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为主体,航空、水路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多式联运现代化。二是加快怀化市区主干道、环城路、绕城线和桥梁建设,完善路网、电网、水网、通信网等综合基础设施,发挥中心城市的承载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商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信息高度共享的平台,保证商贸物流零售、批发、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环节中的设施和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满足各类多样化、多层次的商贸物流业对信息的需求。

第7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西江经济带”; 金融政策; 合作共赢

一、构建“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的背景概述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西江经济带”概念,确立了江海互动的发展思路,把打造“西江经济带”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提而论,规划把南宁建设成“国际区域通运输枢纽”,把柳州、梧州建设成“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酝酿编制《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港澳和广深等地珠三角的龙头作用,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把“西江经济带”争取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建设重点,争取更多更好的财税金融政策,带动整个西江流域的开发。因此,“西江经济带”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区域金融政策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杠杆。金融支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财税支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是根本,财税支持政策是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的条件,而金融支持政策则是拟落户的重大产业项目的重要决定因素和已落户的重大产业项目良性运行的保障。通过高效融通的区域金融政策,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安全自由流动和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与金融市场共赢发展,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北部湾经济区、泛珠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区域金融政策的支持。同样,区域金融政策对“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目前,“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酝酿编制《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研究的课题。

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现状:与北部湾经济区优惠金融政策比较研究

(一)北部湾经济区优惠金融政策

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综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家或自治区对北部湾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包括产业、财税、金融、土地、外经贸以及人力资源和科技开发政策和优化投资环境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支持。其中,北部湾经济区享受国家或自治区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有:一是支持金融主体建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比如设立北部湾发展银行,支持经济区内金融企业分支机构实施升格或增加设置;鼓励和促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到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区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经济组织和产业的发展。三是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对从事中小企业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免征三年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四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等。

(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现状及研究设计“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的紧迫性

回头看“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现状,尽管国家或自治区已把打造“西江经济带”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提而论,但经济带的金融优惠政策乃至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政策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西江流域,被称为联通大西南的“黄金水道”,贯穿云、贵、桂、粤四个省会城市,沿岸五十多个地级市,直达港澳,涉及GDP上万亿,西江流域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西江经济带”建设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前所未有。就“西江经济带”广西沿岸五市金融机构而言,除了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遍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四大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梧州市、柳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四城市基本上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而且整个资金存放量小,远远无法满足“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态势的资金需求量,“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资金需求矛盾日趋彰显。而“西江经济带”金融合作由于缺乏区域金融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各地利益博弈,无法吸纳珠三角及国内外资本进驻。资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融资渠道的畅通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目前,“西江经济带”建设投融资规模小,并且投资存在短期化,不利于经济区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不利于企业做优做强,直接影响“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加速“西江经济带”港区、保税区、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产业一体化进程,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带,促进沿江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经济带协调发展步伐,必须得到多层次、梯度性、合作共赢的“西江经济带”建设金融政策体系的支持。因此,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或争取“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研究时不我待。

三、构建“西江经济带”建设金融政策体系的前期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分工合作和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

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区域产业的集群或转移,促进区域行业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和不断循环分工合作,从而引发区域经济利益的博弈:增加或外溢。这种周而复始的分工合作与利益博弈,推动了区域分工合作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造就了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让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中更好地发挥配置导向和市场调控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样、便利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前景才更广阔。这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给“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了辐射效应。

(二)投资多元化,激活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开放开发

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世界性能源短缺,促使全球性经济板块的循环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异常活跃,经济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出现投资多元化和融资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催生区域经济多样化和区域金融供求之间的矛盾。区域金融政策是实现区域经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实体互动的政策工具与价值杠杆,因为多元化资金是区域产业政策、产业开发与升级、人才资源与智力的支持、科研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财力支撑和保障。因此,投资多元化趋势给“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三)利益均等化,促进区域金融政策体系利益目标趋向一致性

目前存在的城乡与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和经济发展失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与非均衡性等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欠发达西部地区由来严重。“西江经济带”(广西)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一个联边、联江、联海的多少数民族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按照十六大四中全会的部署,我国将于2020年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融资是财政的一大功能,通过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手段,为缩小城乡与地区间贫富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目标一致性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资源差异化,导致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与之相随的另一面则是地区差距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正因为资源差异化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对金融需求的非均衡性,从而出现了区域之间资金供求的不平衡,为研究制定区域金融政策和实施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济基础与实践需求。

四、构建多层次、梯度性、合作共赢的“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根据“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引导的原则,充分凸显“西江经济带”后发展的区域政策优势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突出“西江经济带”与其他经济区域的政策重点差异,研究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手段多样、科学有效、现实可行的多层次、梯度性、合作共赢的金融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一)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合作,努力构筑融资平台

1.科学制定《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以保持政策的持续性。通盘制定“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总体框架、原则、内容、配套措施等,统筹协调“西江经济带”的省际、城际发展框架和产业布局、交通运输枢纽、通信信息及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实现区域内密切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西江经济带”金融利益协调和交流机制。在平等、互惠、自愿、合作、务实、双赢的原则下,定期召开“西江经济带”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和联席会议,协调好金融运作中的问题,定期签署金融战略合作备忘录,努力消除金融组织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的“区域壁垒”,引导金融资源在区域内自由高效地优化配置,推进金融政策为“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进程。

3.设立“西江经济带”财政专项启动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和调控力度。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精力投入、财税金融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要设立“西江经济带”财政专项启动资金,专门用于“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区域金融共同合作的项目启动扶持投入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财力支持。强化财政投资导向,加大对区域内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财力支持建立企业孵化器,不断培植经济带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附加值,重点支持“西江经济带”产业一体化、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带、沿江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同时,通过财政适度投入和调节资源增量,来聚集和整合经济带现有的存量资源,激发“西江经济带”的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经济带建设的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构筑融资平台,创造良好的“西江经济带”投融资环境。针对“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资金瓶颈的问题,地方政府既要注重用好政府投资、财政补助、政府采购、财政贴息、支付设备使用费、政府租赁等传统财政扶持政策,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运用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创新方式,实施以政府为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金融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建立“政府支持、多方参与、风险共担、银企合作”的信贷担保体系以及政府资助的企业信贷担保制度,提供和支持信贷担保,搭建企业与银行(包括国内、国外)融资的舞台;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充分利用“西江经济带”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对“西江经济带”现有产业实行资产重组,资源共享,资金增值;通过政府引导,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投资基金和增资扩股等方式扩大“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融资渠道。

(二)支持金融主体建设

设立“西江经济带”国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健全“西江经济带”地方商业银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依靠招商银行这个偏居蛇口的区域性银行,实现了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造血功能”,缓解了地方融资开发的困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北部湾经济区依靠北部湾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的鼎力支持而风生水起。“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离不开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在广西只有首府南宁市设立分行。因此,设立“西江经济带”国家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是经济发展之大势所趋。通过银政合作,把开行的融资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同时,采取市场准入、项目用地、环保审批、财税支持、金融服务、外贸服务、劳动力支持、安全服务等更加优惠的财税配套措施或政策,在货币结算、货币兑换和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监管协调以及融资贷款等方面,加快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鼓励和招揽海内外银行家和境内外金融机构到“西江经济带”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尤其值得尝试的是整合“西江经济带”云贵两广四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或“西江经济带”广西五市商业银行,按一定的财政资金比例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共同组建“西江银行”,为区域内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以及区域金融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内双边或多边金融业务及金融资源共享,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在整个“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资金融通,以促进“西江经济带”成为泛珠、泛北部湾经济区新兴的经济增长带。

(三)创新“西江经济带”投融资模式

坚持市场化方向,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合作。建立政府构筑投融资平台,企业自筹资金为主、政府扶持启动资金和其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辅,以优化区域资本结构与资源配置的“西江经济带”建设投融资机制的辐射性模式,按照“适扩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思路,把“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市场、产业、资源、布局、规划、资金与管理统一研究落实,确保“西江经济带”快速协调发展。此外,积极引入和发展项目融资、BT、BOT、PPP管理模式等现代融资创新工具以及银团贷款支持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模式,鼓励区域外资本对“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以合资、合作、参股以及杠杆融资、股权投资、重组并购、产业整合、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与信托投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投资参与企业改制、企业经营、产业升级或金融业务。此外,创新民间投资创业机制,利用财务、税务和财政政策杠杆,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向“西江经济带”投入,以提高民间投资在“西江经济带”投融资份额的比重。从而为“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国家政策银行金融资金、商业银行金融资金和民间投资资金协调联动的信贷模式,为“西江经济带”建设搭建高效的融资平台。

(四)加强“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投资者的开发合作

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大产业的带动。通过西部大开发、泛珠、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发展以及广西民族等优惠政策的金融杠杆,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在税费、资金和区域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等扶持政策下,鼓励如国投电力、中石油等强势企业的进入和东部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强烈投资态势和强大的辐射效应,在激活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吸纳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与资本进驻,带来数以百亿、上千亿元资金流的投资辐射强度,有利于增强“西江经济带”综合竞争力,形成“西江经济带”交通、资源、制造、加工产品带和产业集聚群及物流园区,进一步培育“西江经济带”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西江经济带”核心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发展速度,带动整个“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Abstract: If Jiaxing realizes the transfer to strong economy, it needs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hich need the support of modern services with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high human capital, and high added value. The paper makes the SWO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Jiaxing, and points ou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on the basis of SWOT analysis,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Jiaxing modern services by SWOT matrix.

关键词: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战略

Key words: Jiaxing;modern service industry;SWOT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27-02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当前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作了定义,它们既有共性,也在其范围问题上存在着差异。这里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做如下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借助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出现的新兴服务业和被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2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 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 自“十一五”以来,嘉兴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2010年间实现年均增长13.5%,比同期GDP增速高出约1.1%。如表1所示,2010年全市服务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12.5%,达到833亿元。2006—2010年,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33.5%提高到36.0%。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2.2 领域迅速拓展,重点行业亮点纷呈 近年来,嘉兴市服务业在涉及领域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涵盖了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多个领域。其中,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到2009年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7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

3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

3.1 嘉兴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势 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嘉兴是一座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7个国家AAAA级景区,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非常丰富。②良好的空间区位条件。嘉兴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实现了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具备成熟的产业承接平台。嘉兴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成熟,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经济开区11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多个,为全市发展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平台。④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氛围。嘉兴对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越来越深。

3.2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劣势 ①高素质人才缺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是依靠高智力的人才。目前嘉兴无论是在人才总量还是在人才结构上和周边的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有较大差距。如表2所示,嘉兴2010年的人才结构中大学本科以上才达到7.82%,而初中及以下的人口达到了58.52%,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可见一斑。②相关要素支撑不强。总体来说,目前嘉兴对服务业的投入比重仍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服务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水平较弱。③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偏低。嘉兴服务业内部主体依然是批发零售、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其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对比上,新型服务业要远高于传统服务业。以上两者相结合,就反映出嘉兴市的服务业发展的整体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3.3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 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服务业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嘉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057元(914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0元。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普通百姓对服务业的依赖和需求日益高涨,这给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图1)②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嘉兴市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和《嘉兴市促进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③浙商回归工程,让嘉兴服务业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

3.4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①来自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从长三角地区内部看,上海和浙江都非常重视对信息产业、金融业、现代商贸等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同一经济区域内相似的发展模式使得两地的服务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周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吸盘效应,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聚集,使得嘉兴服务业临着更大的来自市场的挑战。②产业分散、聚集效应不明显。目前,嘉兴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布局还处于分散状态。除了房地产、通讯、金融业外,其他服务性企业实力较弱且布局分散,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不利于本地区服务性企业的长远发展。③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不够。部分服务行业存在多头管理,不利于企业的运营发展。

3.5 嘉兴发展现代服务业SWOT矩阵分析 针对当前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可以通过SWOT矩阵来确定未来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如表5所示,横坐标列出了优势(S)、劣势(W),纵坐标列出了机遇(O)、威胁(T),表中交叉部分表示可能采取的战略措施。

4 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4.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 针对嘉兴服务业发展布局情况,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政府的科学设计和引导,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2 完善体制机制 为了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

4.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应下大力度推进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当前嘉兴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这一现状,努力为本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服务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科学发展,2010(7).

第9篇:经开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产业化基地,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产业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建筑行业生存的根本。发展建筑产业化,对于倡导绿色安全施工,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综合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工业化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住宅建设中,己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为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建筑产业化生产方式使建造人员减少89%,建造周期缩短70%。德国通过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住宅的建造品质,使其住宅的使用寿命达一百年。

通过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德国、日本等实行工业化以后,提高劳动效率3-4倍,德国建筑业工人人均竣工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日本为110-120平方米,法国、美国在40-80平方米之间,而我国人均竣工建筑面积仅28平米左右。

2.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截止2013年12月16日,我国共批准了40个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探索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沈阳市,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把推进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3.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199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建筑产业化。合肥市自2006年设立经开区住宅产业化中心,全面开展建筑产业化工作,至2012年,合肥市的建筑产业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基地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

3.1综合试点城市型产业化基地

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国有企业海恒集团公司为实施主体,自2006年7月建设部批准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模式,形成了西伟德叠合板结构体系及鹏远住工内装体系为基础的住宅产业化核心产品体系,逐步形成从结构、围护、设备设施到内装部品的生产产业链。

3.2开发企业联盟型产业化基地

宝业集团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民营企业宝业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为企业自主开展住宅产业化示范探索的重点项目,2006年3月在合肥新站试验区启动建设,包括轻钢结构梁柱骨架、节能幕墙门窗、节能保温材料、新型墙体维护、带肋钢筋深加工和建筑机械制造六个生产体系。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均是批准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分别落户安徽合肥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3.3部品生产企业型产业化基地

鹏远住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生产节能门窗、保温材料、玻璃加工、GRC墙板、环保板材、家具橱柜、复合地板等住宅产业化部品部件集成的内装体系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装修一体化生产。

4.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潜力研究

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以及产业技术储备、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4.1经济环境

合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市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累计90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2012年未常住人口为757.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4%。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基本形成。

4.2资源环境

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肥市市政设计院等科研院校均为合肥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未来十年,合肥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居民对住宅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将成为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1)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合肥市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住宅刚性需求加大,人工成本增加,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大,建筑产业化可显著提高产业工人劳动效率,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快速建设,给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保障性安居工程具有政府主导并投资,标准化程度高,个性化需求较低的特点,更容易率先融入建筑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应用住宅工业化先进技术体系。

(3)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提升住宅品质成为住宅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人们对住宅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将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4.3行业环境

目前合肥地区已开展建筑产业化的企业多为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合肥的外地企业,而本省的地方龙头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资源及资金,在发展建筑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两种不同模式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4.3.1传统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熟悉了解建筑行业;二是有专业人员队伍;三是有较雄厚的资金储备;四是有建设经验;五是有较广的地方社会人脉资源;六是有大量的在建项目等,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较好。

(2)困难与不足。一是随着人工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龙头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现有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龙头企业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求,但是缺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技术,一般不具备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构件生产、项目建设等技术能力。三是独立发展建筑工业化需要掌握的技术等必备条件周期太长,短期内难以实现。

4.3.2建筑工业化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建筑工业化结构技术体系成熟、适应,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二是建筑工业化所需的设计技术、生产技术和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和设备均先进、齐全;三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四是有区域发展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发展规划;

(2)困难与不足。一是初期阶段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一次性投入巨大;二是项目资源不足,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政策倾斜给项目,设备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折旧率太高,成本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没能得到体现;三是当地人脉资源有限,没有较充足的项目来源和项目储备;四是虽然企业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在区域性或者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远远不够,规模化发展规划的愿景难以实现;五是建筑工业化企业与大型央企合作,处于被动状态,核心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企业和建筑工业化企业各具优势,如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传统企业可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可快速实现做大做强,区域性规模化发展。

5.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建筑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不够;引导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滞后;工业化住宅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尚待加强;建筑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住宅产业资源约束增强、规模化发展空间受限;建筑产业化宣传引导不够,社会认知度低。

6.总结

综上所述,要抓住当前合肥市城市空间拓展的巨大优势和难得机遇,抢占住宅产业转型的发展先机。

7.参考文献

[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2]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