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人才项目,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引进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新的人才归国潮正在形成,年增长率达30%以上,仅去年回国的留学人员就达到10万人。
NO. 2
美林财富管理公司与凯捷顾问公司最新公布的《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富裕人士财富飙升40.4%,人数和财富位于亚太区第二。此外,2009年中国富人不动产投资同比增幅居亚太之首。报告显示,2009年亚太富人的数目同比上升25.8%,达到300万人,首次与欧洲富裕人士看齐;财富总值大涨30.9%至9.7万亿美元,超过欧洲富人;同时,可投资资产逾 3000万美元的超富裕人士增加36.7%,达到1.96万人。中国仍是区域内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富人集中地。去年中国内地富人数量增加31%,达到47.7万人。
1倍
在对国内劳动力市场进行了3个月的调研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近日今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显示,自2004年“民工荒”爆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迄今农民工工资已延续了6年的上涨态势,涨幅超过1倍,年均涨幅超过12.4%。《报告》称农民工薪资将持续上涨,而劳动力由过剩转向枯竭是工资上涨的根本原因。
50万
按照《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将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改革来华留学人员招生录取办法,采取国际通行的审核、考查、考试等相结合的灵活招生方式;在完善预科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来华留学人员进入本科专业学习的标准。据介绍,1998至2009年间,我国累计接受来华留学人员143万人次,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接收来华留学人员总数的85%。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外国人来华留学工作迅猛发展,年均增幅超过两位数。
10亿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爆出最新研究成果: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我们研究中国百万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39分钟。”牛文元算了算,按照人口来算,中国15座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据此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
1700万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国内汽车销售近12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9%。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中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700万辆。这意味着中国新车销量将达到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种不寻常的增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机动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美联储经济学家爱德华・波利斯哥特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将超过4000万辆,到2030年将达到7500万辆,一直到2040年,中国还将继续增加汽车保有量。
虽然有很多研究考察了高校的教育收益率,但专门研究扩招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及年龄—工资关系影响的文献尚不多见。何亦名(2009)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居民工资收入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的教育收益经历了1991-200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04-2006年增长势头减缓,甚至出现停止增长的迹象,高等教育的扩张对高等教育收益率产生了抑制作用。吴要武、赵泉(2010)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双差分模型评估了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对大学新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高校扩招的确给大学新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主要表现为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小时工资有下降的态势。但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收入差距,“上大学”仍然是一个获利丰厚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他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邢春冰、李实,2011)。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试图分析中国大学毕业生工资、教育收益率及长期变化趋势,并重点考察扩招的影响。同时,为了能够反映出大学教育的长期价值,分别考察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年龄—工资关系。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明瑟工资方程
2. OLS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明瑟工资方程在样本分布是随机的情况下,利用OLS方法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但如果劳动者的选择不是随机的,如在地区、行业或者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选择存在偏向性,那么OLS方法得到的结果就是非一致性的,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控制偏向性选择的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因为对某个高中生在高中毕业之后是否选择上大学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可能存在着偏向性选择,即能力比较强、比较聪明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比高中毕业生高,并不完全是由于多接受了更多的正规教育,还可能是因为上大学的人更聪明、能力更强。为了解决选择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方面,本文采用Heckman(1976)样本选择模型。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该调查在每个调查年度共调查农村住户和城镇住户4000个左右,涉及的家庭成员有13 000多个。本文所使用的工资数据包括3个部分:工资、各种补贴和奖金,本文按月将这3个部分加总形成个人的工资指标;其中小时工资是全部月收入除以每月工作时间。研究对象为19~55岁的居民,其中大学毕业生年龄为23~55岁,高中毕业生年龄为19~55岁。本文中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和大专学历;高中毕业生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吸引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因素。表1给出了1989-2009年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失业率数据。这里的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根据被调查者“是否有工作”和“你为什么没有工作?”两个项目确定其是否属于失业者。
从表1可以看出:(1)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一定影响。1997年之前,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2004年之后则明显上升。2000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为2.42%,2004年上升到3.97%,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5.11。(2)大学扩招对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影响。高中毕业生失业率迅速从1997年的3.70%上升到2000年的6.15%和2009年的7.39%。
三、大学毕业生年龄—工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一)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增长
表2给出了1989-2009年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收入和收入增长指数。从中可以看出,样本中的所有劳动者的收入都有明显的增长,但不同学历的增长幅度有明显的差异。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增长幅度为518%,大学毕业生为659%,且这种增长幅度的差异在2000年之后显著扩大。
(二)大学毕业生年龄—工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已有对教育经济回报的研究,大多为基本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在表3中给出了从1989-2009年共8个年份的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工资关系,从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特点:(1)与欧美国家广泛呈现倒“U”形的年龄—工资关系不同,中国大学毕业生年龄与工资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工资越高。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市场化,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并未完全与其能力很好地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更加重视劳动者的经验,工作时间越长,其工资水平也越高。(2)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随着年龄上升而逐渐增加,并未显示出扩招的负面影响。但高中毕业生并不完全如此。1989-1997年,高中毕业生的工资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但2000年后工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并不显著。(3)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差距在1997年之后逐渐加大,年龄—工资关系显示,即使在高校扩招后,攻读大学仍然是很好的投资,因为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差距在拉大,这个差距还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四、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及变化趋势
由于样本可能存在着偏向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采用OLS回归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过高估计了教育收益率,因此本文采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对明瑟工资方程进行估计,以减少样本存在的选择性偏误。同时,我们在方程中还控制了性别、所有制、地区和单位 性质变量(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逆米斯比率λ在1%水平显著,说明样本中存在选择性偏差,即对某个高中生在高中毕业之后是否选择上大学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可能存在偏向性选择。能力较强、比较聪明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更多选择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1989-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总体趋势不断上升,并未受到扩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06和2009年的教育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与过去教育收益率保持快速上升的态势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或许受到扩招的影响,但总体看,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负面影响不大。与教育收益率快速上升相比,经验回报率有下降的趋势。如1989年大学毕业生的经验回报率为2.82%,2009年下降到2.19%。因此,总体来看,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负面影响有限,在扩招背景下“上大学”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其教育回报率仍然有提高的趋势。
五、大学扩招对新老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影响
一些研究指出,大学扩招对扩招之后的新毕业生的影响更大(吴要武、赵泉,2010;邢春冰、李实,2011),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扩招对青年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本文对样本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调整。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从样本年份来看,受扩招影响的年份主要是2004、2006和2009年,此前的5个年份(1989、1991、1993、1997和2000年)均不受大学扩招的影响;从影响的人群来看,对青年人的影响应该更大。据此我们将新毕业生年龄认定为19~26岁;老毕业生为27~55岁。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新毕业生样本中,扩招前后大学教育收益率有显著差异。扩招前两个样本年份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3.18%和5.98%,教育收益率是明显上升的;扩招之后两个样本年份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10.88%和13.13%,所有样本年份的教育收益率都在1%水平显著。表明扩招并未阻碍大学教育收益率的上升。与新毕业生大学教育收益率变化趋势一样,老毕业生大学教育收益率在扩招之后的年份也是显著上升的,但上升幅度不如新毕业生。表3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1)1989-2000年,从小时工资率来看,23~26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其他更高年龄组别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有较大差距,显得更低;但2004-2009年,这个差距迅速缩小;(2)在小时工资率方面,扩招前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差距较小;但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小时工资率迅速扩大。
为什么老毕业生在不受扩招影响的年份教育回报率高于新毕业生,而扩招以后则正好相反?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包括国有部门的工资和激励机制的改革,以及非国有部门的壮大,这些改革提高了教育回报率,包括高校老毕业生和新毕业生。二是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虽然扩招扩大了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但扩招也使更多素质较佳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导致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教育回报率差距拉大。三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增加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短期内推高了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而同期中国整体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开始发生逆转,向对劳动者比较有利的局面转变,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了争夺优秀劳动力资源,企业愿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高的工资待遇,这在短期内更有利于提高新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此外,在经验回报率方面,新毕业生的经验回报率要低于老毕业生,而且老毕业生在扩招后的年份中其经验回报率上升较快。这显示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在雇佣活动中十分看重青年人的学历,这显然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进步;而工作几年之后,经验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慢慢凸显出来,并成为工作能力上升及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六、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大学扩招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一定影响,对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也有较大影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工资随着年龄上升而逐渐增加,并未显示出扩招对其的负面影响。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差距在1997年之后逐渐加大,年龄—工资关系显示即使在高校扩招之后攻读大学仍然是很好的投资。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负面影响不大。尽管大学扩招速度很快,但由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与高素质人才是互补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扩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总体来看,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负面影响有限。
影响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仅考察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从结果来看,扩招并未对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本文认为这可能更多是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改变,从单纯的要素投入规模逐渐转变为技术进步,这促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另外,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2003、2004年开始出现在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意味着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的特征开始逆转,劳动力市场的绝对供大于求状况发生改变,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工资的提高。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扩招并未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而扩招及扩招所导致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教育阶段,反而是适应了这一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此外,国有部门在工资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以及非国有部门比重的扩大都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高校扩招后,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但从教育收益率的变化来看,上大学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能盲目断言当前高校规模过大。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基本目标,从大学教育收益率这个指标来看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大学对高中生仍有足够的吸引力。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全面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入贯彻落实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推进“全民阅读”精神,引深“经典诵读写”和“五个一活动”,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书香校园创建”工作,根据县教科局乡教函【2017】x号文件精神, 结合学期工作部署安排,制定2017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举办首届校园读书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科学减负、激情课堂、活力校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从而推动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活动主题: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
阅读文化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
开展亲子阅读 加强心灵沟通
三、宣传口号
1、活力校园,轻松学习,锻炼能力,展示自我。
2、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3、大手拉小手 共享读书乐。
4、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5、以读书为乐 与智慧同行
6、与书籍为伍 与经典结伴
四、活动目的:
读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春秋时期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唐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到当代的“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一代一代的伟人用事实证明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用书籍构建文化长城,用知识激发智慧泉涌。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的交流
五、活动内容
(一)教师读书活动
1.倡导教师与好书为伴。学期初,要求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籍,不断充实自我。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教师个人自主推荐、学校学生购书赠书活动。
2.开展阅读感悟交流。要求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做、勤思、勤写。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某些印象深刻或深受启发的语段摘录下来(可以是手抄摘录也可以电子摘录),并针对有关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及时记录感受,如每月一次的阅读感悟交流:本期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题目介绍,阐述喜欢的理由(提炼式),该文给予我的教育教学启示,同时上传云空间,微信群等,相互学习、相互点评。
3.“读书,让人生更美好”读书征文活动
(1)参加对象: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写
(2)作品上交时间:即日起至4月30日止
(3)作品形式:可以是散文、随笔、评论、对话、访谈、聊天、随感录、读书故事、小品文等,具有可读性思想性和启示性,倡导经典阅读。
(4)评奖方式:请参加征文活动的老师将自己的文章发至个人云空间及中心校邮箱(xx)内,此次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并有精美纪念品送上。
(二)班级学生读书活动
1.班级开展"阅读"活动。从教师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学生一起读书,每天一个温馨小故事。并通过每周两次的"小喇叭"广播展示阅读活动开展情况,每学期评选“故事大王”。
2.完善班级"图书角",同时在学校公共区域创设"快乐书吧",多形式、多渠道实现图书分享的快乐,扩大阅读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的图书大家读"活动,由学校发出倡议, 以班为单位,开展献一本书看百本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至少为班级捐献一本自己看过的书,带到班级以组建或完善班级图书角。
3.各校要发挥班级值日生作用,做好图书角的管理工作。将损坏的图书进行整理,各班要定期更换图书,保持图书整齐干净。
4. 师生读书签名活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师生读书签名”等形式的活动。向大家展示读书的魅力!
(三)亲子共读活动
各班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向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家长积极投身到"大手拉小手,牵手共阅读"的活动中来。印发《**小学读书节给家长的温馨提示》和《亲子阅读经典故事推荐(10个)》,进行宣传发动。
1.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到书店、网上购书,以拓宽读书渠道,努力丰富自己的家庭藏书柜。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过年时以书为礼。
2.建议家长开展每天30分钟"亲子共读",促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共同成长,撰写亲子共读日记,开展"亲子读本讲读"比赛。
3.利用云空间平台、家长qq群及家长学校,分享交流亲子阅读体会,并进行好书推荐。
(四).“走进书里”读书征文活动:
(1)作品上交时间:即日起至4月23日止。
(2)作品形式:读书体会、好书介绍、切合主题的散文和诗歌、读书故事、读书随笔等。
(4)评奖方式:请各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帮助有意参加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美文 以电子稿形式上传云平台同时a4纸打印,上交给图书室。最后评出读书之星、文学之星若干。
七、其他事项:
1.做好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一、办事处学前学前教育概况
办事处处共有36个社区,人口30512人,学前三年幼儿11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子女190人。现有幼儿园20所,已审批幼儿园15所,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12所。公办性质幼儿园现有民幼师49人,现在岗45人(其中有4人已到退休年龄,因没有办理养老保险而无法办理相关手续,现离岗),平均年龄42.5岁。公办园在园幼儿近600人。社会力量办园3处,教职工18人,在园幼儿332人;另有非法园5处,教职工10人,在园幼儿近200人。
华夏免费
二、学前学前教育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提升学前学前教育发展地位
办事处始终高度重视学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把学前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学前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办事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学前学前教育发展和幼儿园建设纳入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完善“四个机制”,夯实了工作基础。
1.建立定期议教制度与学前教育责任制。我们规定每年专门研究布署学前学前教育工作的专题会议不少于四次;分管负责人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到幼儿园现场办公、调查研究;人大工作室每年两次对学前学前教育部门进行视察,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学前学前教育责任制,把重视学前学前教育、做好学前学前教育工作与街道、村(居)两级干部的考核成绩挂钩,由人大、政协组织考评,定期监督检查。
2.制定保障学前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机制。依据《学前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学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中长期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高标准实施学前学前教育的意见》、《办事处学前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年)》等政策规定,为学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政策保证。每年教师节,街道专门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拨专款对优秀幼儿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走访慰问老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完善对学前学前教育投入的评估机制。在加大对中小学学前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注重了幼儿园的建设,通过制定学前教育投入评估机制,激发各村(居)办园的积极性。
4完善教师工资分配机制。根据开发区关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有关要求,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自5月份起,民幼师的工资上调至1360元。另外,在教师工资分配机制上,幼儿园也借鉴了义务学前教育教师工资改革的一些好的做法,力争做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这谢做法激发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前学前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
近几年,我街道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学前教育投入做到了“资金到位,逐年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我们加强校舍建设,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年,街道投资50万元,对河西、大殷两所幼儿园惊醒改扩建;投资15余万元,改造了中心幼儿园的取暖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的取暖问题。2011年在街道不断努力与协调下,我们又筹集资金,将在成子埠建一所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并改扩建河东幼儿园,对中心园的两栋教学楼的漏雨情况及前楼楼顶的报文进行维修加设,还将争取资金对中心园的伙房进行改建。雨季过后将全面开工建设,至2011年底完工。
二是提高幼儿园内配标准,加强规范化幼儿园创建。在内配方面,我们本着高标准原则,07年一次性投资20余万元为中心园配备了完备了户外大型玩具记忆而写必要的教学设施。2011年下半年我处,将投资49万元对十所村办园的户外大、中型玩具及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进行集体采购,目前正在招标筹备当中。相信,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将促进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提高素质,加强幼教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学前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师德高、业务精”的要求狠抓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德方面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养,夯实教师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另外,我们以办事处庆祝教师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广泛宣传教师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广泛开展“立高尚师德、树学前教育新风”主题学前教育活动,进行教师“教育20年20人”系列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幼儿教师争做“德能双馨”、人民满意的幼儿教师。
在业务方面,以教育系统的大量并未切入点,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建立健全教师个人档案,完善教师考核制度,细化对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及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各园把园本研究及教师继续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当中,形成全园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中心园定期举办教师大比武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业务骨干,在近几年全区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中,我办事处教师获奖较好的成绩,有多名教师在市省级比赛中获奖。年中心园还被评为市学前教育先进单位。良好的教师队伍为素质学前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管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保教常规,实施优势带动。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抓好保教常规的管理是提半圆水平的关键。为保证保教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中心园认真落实保教工作评估方案,坚持月查月报制度和学期初、学期末检查评估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反馈,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把打分结果作为单位评优依据,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二是是保教常规抓细抓实。中心园积极落实学前教育局的常规教学要求,定期到各个村半园观摩活动,指导教学工作。其中山王东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别具特色,为全区学前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2.强化安全工作,创设和谐环境。
街道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了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机制,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每学期初,街道专门召开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街道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对全街道的幼儿园舍进行全面检查,对园所周边的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排查;另外,我们积极联系公安、交警、工商、卫生等部门对周边环境的网吧、游戏厅,饮食摊点、接送幼儿的车辆进行了集中检查治理,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车辆,按照交警部门的管理要求统一进行了整改。街道投资给中心、所有村办园配备了专职保安人员,加强了安全巡逻,配备警用设施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统一。各园还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重点开展了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防震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知识讲座和自救演练,提高了师幼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救护能力。各个幼儿园结合园所实际认真组织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组织严密,整个办事处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五)协调各方力量,提高学前教育实施水平
一是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申报、验收工作。截止目前,我街道15处幼儿园中,有中心园1处,示范园1处;一类园5处,三类园8处。
二是建立特困幼儿救助机制,实行贫困生救助制度。对于残疾儿童和智障儿童,幼儿园的大门从来都是向他们敞开;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如园,在取得相关证明之后,各园所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收费标准。
三是与各村两委积极协调,鼓励社会办园,办园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目前已开办三处规民办幼儿园,还有一所在积极地筹建当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办学氛围的形成。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2.7%,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
关键词: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 学术人力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3-02
高校学术人力资源是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系列功能的活动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末专任教师数量比2006年末增加20.38%,具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由10.09%上升至13.6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由38.45%上升至38.51%。但在数量增长的背后,却出现了人才使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等现象,逐渐成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负担,高校有必要对教师资源不断地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的价值。
一、教师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在构成高校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和能动的地位,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同志曾指出:“学校的关键在教员”。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安排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时特别强调:“提高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些都强调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所一流的大学,只有拥有一批有名望、有实力的教授、学者,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创造出学术成果,充分实现大学的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0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等都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加以重视,都从不同侧面重点强调了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与引进一批一流的大师、学者成为高校竞相努力的方向与重点。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人才引进现状。随着我国高校在人才竞争领域的日趋激烈,人才引进出现了两种非正常发展现象。一是重引进、忽遴选。诸如院士、长江学者、归国人才、教授、博士等成为近年来高校争相竞聘的对象,待遇之高令人叹服,却忽视了对引进人才的遴选,缺乏需求分析,也很少思考引进的人才是否与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团队建设等相适应。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如今,“迅速敛才”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必经程序。在“敛才”过程中片面地追求数量,却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才引进计划,缺乏经过分析和论证的评价标准,导致引进的人才良莠不齐,最终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负担。
2.结构配置现状。一方面由于重学历成为人才引进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加上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已有教师进修更高的学位,使得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重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职称结构由以前的“正金字塔型”向“哑铃型”转变,教授的比例偏低,副教授的比例则较高,职称结构待于进一步优化。“倒金字塔型”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结构的典型特征,教授比例最高,副教授其次,讲师比例较低。三是知识结构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学科团队建设中专业背景较为单一,不利于团队的持续发展。
3.教师流动现状。“安全岛”现象是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现状的一种形象描述,教师“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职业终身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已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障碍。2003年北京大学对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引入了“非升即走制”、“淘汰制”,虽然这一旨在促进教师流动的“试水”至今未取得很大的成效,却对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结构失衡,流动受限。人才引进追求高层次、流动中的“安全岛”等现象导致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统计数据测算,2009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仅占10.67%,中级及以下职称者占56.1%,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仅占3.0%,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者仅占13.6%,本科学历者占51.0%,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上者仅占36.5%。受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制约,加上专业背景的因素,使得高校内部教师与管理人员以及跨校、跨区域之间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学术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配置离散,效率低下。只有当团队中人员的数量、专业背景等结构达到最优配置时方可达到“1+1>2”的效应。一方面,高校学科之间自立门户、划地为牢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科之间不能合作开展研究攻关,教师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配置过程中过分强调学术人力资源的数量,却忽视了年龄、专业背景、学历等方面的优化配置,致使人才重复集聚,无法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从而降低了团队的知识产出率,无益于知识的创新,也不利于科研、教研成果的产出。
3.闲置浪费,效益不高。一方面,部分高校为追求评估达标而过分强调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而不考虑实际用人的需要,产生了“大材小用”的现象,违背了人力资源中“适才适用”的原则,致使其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原有人才的开发与使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1.应有明确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师资队伍建设也必须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依据,它既为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人才引进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高校中,学科建设是人才建设的龙头,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人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以学科使命为基点,坚持“紧密结合学科建设、服务高校事业发展”的原则。
2.应着力加强学科的组织化建设。学科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者与学校联系与沟通的主体,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教师必须通过学科组织的平台来发挥自身的作用。学科组织化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学科的使命,凝练学科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学科队伍,形成学术梯队。教师可以在高度组织化的学科中找到归属感,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完成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发挥学术潜能,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3.应建立合理的人才选用与流动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是教师沿着健康道路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基于学科使命的人才选用机制。在“敛才”的过程中,应从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实际需要出发,考虑人才的数量、专业背景、素质标准等,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具有一定压力的评价机制,构建以学术价值为主导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增强教师的竞争性和紧迫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实力。二是建立一定的淘汰、分流机制,保证队伍的流动性,增强学校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彻底根除“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搞不能低”等系列弊病。
4.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来自2010年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61.0%的公众认为我国高校存在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53.2%的公众认为学术评价标准有问题,评价制度的功利性广泛存在。学术造假、学术评价标准的导向偏颇在很大程度上对师资队伍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自身应不断完善学术评价、职称评定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激励导向,彻底改变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力求从制度层面摈除学术上的一些弊端,引导教师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5.应营造学术本位的文化氛围。当前,高校制度的功利导向、行政泛化是导致高校教师“以学术为生”并使其异化的诱因。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文化渗透,使教师提高自身觉悟,自觉提升个人的学术抱负和追求的;另一方面,必须逐步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术领域内,行政部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在学术决策中应给予教师应有的学术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宣勇,陈蓓蓓.从“教师”走向“学者”―论大学转型中的教师发展[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1)
2.龚春芬,李志峰.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教育与现代化,2008(4)
3.张卫兵.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OL],陕西日报,2010.11.21.第6版
引言
国家出台的《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勾勒出教育发展蓝图,明确教育改革思路。为保证这一纲要目标的实现,必须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而教师素质的培养则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非是资源和技术,而应是教师的心理素质。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现状及其内容进行加以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培养模式对策,以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能力。
一、当前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暗含竞争的时代,人们将要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诸多挑战。从人类自身角度来说,其最严峻的挑战即为心理危机。就像联合国(United Nations,简称UN)专家曾经说过,“从现在开始截止到本世纪中叶,不可能出现一种比心理冲突而令人更痛苦的灾难”。高校教师作为重要的主体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运行,该主体面临着快速顺应新体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挑战,很多教师都感到力不从心,加之缺乏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而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总体而言,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据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五分之一左右的教师患有焦虑症、精神紧张和心理疾病等;各大高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问题,比如感到疲劳、伴有失眠、人际交往紧张、工作懈怠;中年教师往往要比青年教师承担更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也远远超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群。此外,具备过硬心理素质的人不仅可以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促进自我调节,而且还可以快速释放心理压力。由此可见,培养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增强其心理健康程度的必要措施。
二、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内容
1.心理健康辅导
就高校教师而言,心理健康辅导是指针对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缓解、职业规划、婚姻经营以及亲子关系等产生的诸多困惑,采取培训或对辅导的方法,并帮助教师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的特殊形式,以此实现幸福生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师的生涯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并且在不同时期都体现不同的特性,但却面临相似的心理困惑。
2.心理健康咨询
心理健康咨询是指心理专家协助高校教师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形式,其面向所有存在心理困惑、障碍甚至疾病的高校教师,通过运用鉴别、诊断以及干预等不同的咨询技术,根除他们的心理不适和烦恼,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不仅有利于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潜能,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对策
1.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与敬业精神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可以调节人际交往关系,其包括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同事关系和领导关系等,而且也有助于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及准则,充分彰显出这一群体独有的职业态度、作风情操和理想操守。当然,这对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促?M作用。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秉持的职业道德,而高校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又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学术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观念,以自身崇高的思想道德来影响教学主体(即学生)。此外,还要拥有敬业精神。所谓“敬业”,就是指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现出极强的热爱。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现有的教育规律,尊重并热情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之间的交流合作,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倘若高校教师缺乏一颗敬业之心,那么就不可能获得精业之道。这就无形之中要求教师应以较强的进取心来对待各项工作,潜心探索并研究业务,避免内心浮躁、急功近利。
2.营造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氛围
积极的培养氛围是增强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其主要涵盖了政策制定、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而使得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据可依。对此,我国各大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全体教师踊跃参与,将心理素质培养贯彻落实至日常工作中;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咨询部门,壮大心理教育队伍,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积极开展以心理素质为主题的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创造舒适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环境育人作用。另外,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要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等内容,而且还要凸显教师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强调培养氛围的重要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全面地、科学地推动该模式的运行和发展。
3.树立正确的“三观”,及时调试情绪
外部环境对高校教师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其自身因素才是最关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三观”。由于人的价值观念可用作辨别优劣的标准,所以具有指导行为的思想倾向性,而“三观”是一切价值观念的主轴,作为核心成分处于思想倾向的最高层次,与人们的社会地位、人生意义、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摆正好自己的生态,客观认识自我价值,努力协调得失关系,科学看待社会现象以及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二,及时调试情绪。高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认知意识,善于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评价,适时调节心理情绪,对存在的缺点不加以任何演示,维持心理平衡;深层次了解教师这一职业,不仅能看到它神圣而光荣的面貌,而且还能指出不尽如人意之处,保证积极的工作状态;运用情感转移、自我控制和他人安慰等方式,调节内心的情绪,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关键词:高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3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必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院植保专业对以行业发展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特征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一)国家对植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植物保护是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保障农、林等栽培作物免受或减轻有害生物危害的一项社会性事业。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油料、棉花无不与植物保护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农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植保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做好植保工作,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植保工作具有公益性、专业性、时效性、社会性、强制性等鲜明特点,应逐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植保网络、植保机构、植保队伍。国家的高度重视对植保工作的开展和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二)高职植保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2000年以前,植保专业一直以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培养输送农技人员为主,我院植保专业学生遍布江苏省各县、市植保站。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各农业院校的扩招以及乡镇合并、机构精简等乡镇机构改革措施的落实,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基本饱和。对我院近5年植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表明,61.8%在农药化工及农资企业就业,22.4%在农业科技园区就业,10.3%在农技推广部门就业。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正由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的单一型向以农药农资生产与推广、无公害作物生产等企业为主转变。其中,在农药化工企业从事农药推广工作已成为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
我省农药企业众多,为植保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就业空间。江苏农药业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200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分行业(农药制造)百强企业中,江苏省就有35家。2004年,江苏农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在年度农药原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占有37席。南通市是我国农药生产的重要基地,无论是农药品种、生产能力、产销量,还是企业规模及经济效益,在全省乃至全国农药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全市有农药生产企业33家,农药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1/4。
我国的农药营销和管理相对落后。近年来,各农药生产企业十分重视市场的变化,在主要市场均有派驻机构,聘用熟悉本地情况、具有化工知识和植保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推广,并到农村作田间试验和指导用药,召开现场推广会,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农药剂型、使用方法及施药器械的改进。要解决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相互脱节的问题,需要大批高职植保专业人才。面对就业形势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围绕“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在总结多年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两轮循环、三大模块”高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两轮循环,以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及两次顶岗实习有序实施专业人才培养。一年级实施基础能力课程教学,二年级以核心课程教学为主,在二年级结束后,利用7~9月份进行为期3个月的第一次顶岗实习,将学生统一安排到各实习基地实习,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第一轮循环。实习结束返校后,第五学期学习专业拓展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植保职业素质,扩大专业视野,拓宽就业面。然后,第六学期安排进行第二次顶岗实习,即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第二轮循环。
第一次实习是在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后进行的,既是对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一次检验,又是一次“工”与“学”的无缝融合。本次实习单位经过精心挑选,按照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安排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去向,这既是一次顶岗实训,又是一次就业演练。第二次实习是在学完了所有课程之后进行的,不是第一轮循环的简单重复,而是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是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职业能力的再一次提升。学生有了第一次实习经历后,培养了就业意识,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就业定位。所以,第二次顶岗实多比较顺利,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以应用型人才定位高职培养目标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人才劳动组成中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动作技能,其智力成分不断增加,因此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日趋接近。所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应该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所以,高职植保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农业、农药、园艺园林等行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植物病虫害的检疫、测报、防治、农业生产与管理、农药农资生产与营销、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检验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证
人们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几乎已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的高职师资的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应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具体定义如下:“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江苏省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稍有不同,具备上述第(2)条,或同时具备第(1)、(3)条,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良好的教师,可被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保证。我院以植物保护和农作物生产技术两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制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目标、思路、措施;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导向,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实用技能熟练的优秀人才,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制定明确的在业务考核、职称晋升方面向教师倾斜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对获得科研立项、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作为年度考核、评选先进的标准之一;四是利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积极推荐教师入选各级各类人才库,接受高层次人才培养,如访问学者、带课题研修、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各级“青蓝”工程、专业带头人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省“333”及市“226”人才培养工程等;五是激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服务,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和农村,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活动,积极实施“八个一”工程,即“一名高级职称教师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培养一批学生、主持一个科技项目、举办一次科技讲座、推广一项技术、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联系一个村组、致富一方农民”,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六是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库,选聘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实行校内、校外双负责人制,共同负责专业与课程建设。
(三)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要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构建适合就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对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对植保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凝练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对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机整合,按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表1、表2所示。
课程体系改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服务于就业岗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设置课程体系。二是针对性,针对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区别于本科教育,以技术应用为重点,淡化复杂深奥的学科性原理。三是综合性,对相关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四是实践性,通过课程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五是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基础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三大模式分阶段组织教学。
(四)根据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必须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因此,应由政府、学院、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组建南通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如图3所示。明确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加快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创新,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基地,在南通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工作站,即在江山农化、南通久发等公司建设教师工作站,在院内借助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由相关企业专家组成的企业专家工作站;试办“江山农化班”等订单培养冠名班,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学、合作培训、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管理、合作评价的制度体系,探索专业及课程共同开发机制、专兼职教师长效培养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学生实训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机制,实现“员工互聘共管、设备互通共享、技术互学共研,人才互培共育”,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要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8(1):64-67.
[2]邓金娥,周荛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推行“411”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9-41.
[3]屈卫东,侯俊凤,杨建华.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6(6):63-64.
[4]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5]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新入职幼儿教师 教师流动 解决对策
近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学前教育,促使学前教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其蓬勃发展之际,影响学前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的幼儿教师却普遍存在频繁流动的社会现象,特别是新入职幼儿教师频繁流动更显著。幼儿教师流动是指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或者放弃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或者在职的幼儿园教师从这个幼儿园转入其他幼儿园或其他教育阶段的学校。[1]本研究以衡水市公私立幼儿教师为例,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的流动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提升新入职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一、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现象
新入职幼儿教师是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也是特殊群体之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后备力量,其稳定踏实地工作是保证幼教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衡水市公私立幼儿园流动的新入职幼儿教师的信息进行分析,衡水市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一)外流多于内流
在调查中发现,新入职公私立幼儿教师向外流动多于向内流动,幼儿教师的向外流动也称为幼儿教师流失,即行业外流动多于行业间流动,转向其他行业的新入职幼儿教师多于其他行业转向幼儿教师职业的。
(二)单向上位流动
通过对衡水市流动的新入职公私立幼儿教师调查发现,在行业内流动中的私立幼儿园一个突出表现为新入职幼儿教师由衡水市向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流动的较多,即由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域流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域;在衡水市内流动的新入职幼儿教师由私立幼儿园流向公立幼儿园教师居多,由条件较差的幼儿园流向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
(三)私立幼儿教师较公立幼儿教师流动显著
据调查显示,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较公立幼儿园新入职幼儿教师更频繁。在被调查的8所公私立幼儿园中,私立幼儿园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比例占私立幼儿教师总数的8.9%,公立幼儿园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比例仅占公立幼儿教师总数的1.2%。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中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毕业一年内从一家幼儿园转入另外2―3家幼儿园的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见,私立幼儿园新入职幼儿教师较公立幼儿园流动显著。
二、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的个体因素的集中体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入职幼儿教师对职业不适应,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效能低。在进入幼儿园工作后,发现自己追求的远远达不到心中的期望,个人价值观发生偏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工作满腔热情,对未来满怀憧憬,主观上很想把工作做好,想和老教师搞好关系,但客观上,幼儿园的工作比较琐碎、繁忙,压力较大,相当多的老教师存在急躁情绪,新教师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更容易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不受重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感与焦虑。[2]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发展意识缺失。专业发展意识包括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和专业发展社会意识。新入职幼儿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部分新幼师在角色转换方面不适应,不能适应职业角色要求,当情感高投入带不来高收益时,就开始对工作丧失信心和热情,失去专业发展动力。
(二)职前教育因素
如果说个人因素是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的显性因素的话,那么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因素就是影响其流动的隐性要素之一。就衡水市公私立幼儿教师队伍而言,新入职幼儿教师仍以中专、大专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主,少部分为非专业的本科生。虽然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学前教育,但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大中专院校,尤其是受幼儿园普遍欢迎的幼师中专,依然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强调培养在校学生“弹唱舞美讲”等职业技能,忽视影响其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一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信念、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过于强调应然传统的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忽视当前幼儿园实际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传统的职前教育势必会造成新入职幼儿教师的职业不适应。
(三)园所因素
公私立幼儿园园所因素也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一方面表现为园所管理制度影响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另一方面园所文化及规模等也对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产生一定影响。
幼儿园一般对新入职幼儿教师有制度层面的试用期或考核期,特别是私立幼儿园试用期长且薪酬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这使得新入职幼儿教师频繁考虑换幼儿园或者换行业。幼儿园的特色管理文化、提升式培训、不断提高的经济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的平台也是不同公私立幼儿园诱惑新入职幼儿教师流动的因素。
三、稳定新入职幼儿教师队伍的对策
(一)新入职幼儿教师自身提升职业适应性
对于新入职幼儿教师而言,面对从学生到幼儿教师角色的转换,个人应适度调整心态,降低对自身过高的职业期望与要求,即只要适度达到幼儿园园所规定的合格幼儿教师要求即可,不可与有经验的中青年骨干幼儿教师相比,而应与过去的自己比,时刻关注自身进步的点点滴滴,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中,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增强职前专业思想教育
对于职前教育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各级各类院校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在入学初通过入学教育讲座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期间学习要求,在入学的三至四年中不断通过专业课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素质拓展活动等,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识,提高职业规划能力,等等。
(三)幼儿园注重人文管理
对于幼儿园而言,管理者应通过指导和协调,激发全体教职工的智慧与热情,用宽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吸引人。[3]公私立幼儿园在重视幼儿教师自尊的基础上,在建立适当奖惩机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增强对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在凝练幼儿园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新入职幼儿教师规范承诺的水平,在实行柔性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教师的情感承诺,增进组织归属感,进而稳定新入职幼儿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潘丽芬,唐小结.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25.
[2]陈勇等.从教学管理到教学领导: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选择.学前教育研究,2008,(6).
同得兴选择苏州科技城作为二次创业的基地,不但可以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而且建设“江苏同得兴面业有限公司”这一平台与科技城的发展理念完全吻合。江苏同得兴可以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扩大品牌影响,弘扬面业文化,建立以中国面业文化挖掘、中国面业技能培训、同得兴面点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等为基本内容的架构,带动科技城的餐饮文化发展,在未来更是可以建设组建“江苏同得兴面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多元化的经营,形成以同得兴面业连锁管理、同得兴面业文化传播、同得兴面业技术学校和中国面点名小吃文化博览中心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为高新区科技城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长江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长三角一体化”的学术概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三角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长江三角一体化全面提速。世博会期间,苏州馆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亮相,同得兴面业也作为苏州餐饮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浓郁的吴文化特色而令人回味。上海轨交11号线北段规划延伸至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地区,对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成为全国首条跨省轨道交通后,上海与江苏省的联系愈发紧密。同得兴面业以上海为突破,面向长江三角地区进行业务的纵深拓展,正得其所。
中国餐饮市场历史性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餐饮市场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餐饮市场竞争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餐饮需求层面的变化,随着餐饮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餐饮消费变得日益成熟。在饮食活动中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越来越追求多样化、讲究个性化。而面对大多数中国餐饮企业严重同质化的现实,餐饮消费者对餐饮产品、服务及文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其次是餐饮供给层面的变化,由于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投资餐饮业具有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低、投资回报率高等优势,使得中国巨大的餐饮市场吸引着众多资本形态的进入,尤其是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经济趋势下,中国餐饮业成为发达国家对外进行资本和品牌输出的载体。
世界500强的餐饮集团中有不少已在中国形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美国百胜、麦当劳、汉堡王、温迪、达美尔、星期五、甜甜圈、赛百味,法国福楼集团、德国兰特伯爵、韩国BBQ、日本吉野家、菲律宾快乐蜂等外资、以及我国香港大家乐和大快活等餐饮品牌通过兼并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在中国开疆拓土,渐成气候。伴随着餐饮产业并购的频频上演,中国日益成为国际餐饮巨头的角斗场。外资对中国餐饮产业的影响也更加深入,对国内餐饮品牌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形势的变化,中国餐饮企业已经面临背水一战的局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不断进行体系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中国餐饮产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餐饮业新的竞争格局为: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与流通能力的竞争;由产品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由行业存在形式的竞争转向商业存在模式的竞争;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争夺销售终端的竞争。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严重关注。最近,随着一批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引起了全国人民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严重关注。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广大中国普通消费者纠结不堪的大事,安全饮食成为大家每天都不可避开的一个问题。“瘦肉精”、“防腐剂”、“催熟剂”等添加剂的滥用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引起了社会极大的信任危机。在面业领域,味千拉面的“骨汤门”事件也激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味千拉面一直以来号称用猪骨熬制的拉面汤底,其实是用专门的汤粉、汤料调制出来的,每碗汤的成本不过几毛钱。味千拉面“骨汤门”事件也激起了社会对味千拉面营养汤料的质疑,使味千拉面遭遇了信任危机。作为健康营养面的代表,同得兴面一贯追求的目标,正是当今社会消费者关注以及纠结的,而此时利用这个市场机遇切入将获得超出预期的效果。
因此,同得兴面临着一次发展的绝好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可以使企业以及品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国内餐饮竞争的活力;反之,企业不但很难获得有利的发展机会,甚至在强大的外来餐饮竞争的冲击下丧失立足根本。
(2)威胁分析
国内通货膨胀持续走高。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美国已经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将继续走弱;二是工业部门的资源和能源成本未来将逐步提高;三是中国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上涨;四是低技能年轻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推高整个经济的劳动力成本,尤其是服务业;五是前期超发的货币大量流向资本品,导致了土地和地产价格急剧上涨,使得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不断上升。因此,通胀将成为近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作为通胀指标的CPI走势,也成为关注的对象。2011年以来,中国的CPI指数屡创新高,通胀压力持续,加息预期一直存在,居民消费欲望严重受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容乐观的压力。
外来面业竞争力度加大。目前苏州面业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本地老字号、新开店,大量的外来面业新军参与竞争,在争夺市场份额方面增添了很多变数。外来面业竞争者主要是近年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外资企业,其中以日本风味的拉面和台湾牛肉面为主。日本餐饮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已经由来已久,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其中日本拉面独树一帜,尤其以味千拉面为代表,通过连锁加盟模式,以国际化经营理念为号召,在市场开拓方面来势凶猛,对本土面业经营带来的冲击已经凸现。而随之而来的其他中小日式拉面品牌也纷纷抢滩,再加上台湾著名的牛肉面的紧逼,大有形成烽火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