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课程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应用;案例
[引言]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通过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结构分解,每个工程都会分解为很多的重要子工程。分项工程有:溢洪道防护墙加固、主堤坝灌浆等;子工程比如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就包含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浇筑工程等等,这些子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说,施工技术的管理作用于施工的关系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管理好各分部分项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下面是关于几点我在某中型水库的做工程的事例,以及一些观点。
1、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特别是中型水库水利工程的施工都面临着原先建筑物的加固和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在工程施工特别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实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施工技术管理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也能有效的在工程项目彰显其科学实效性质。其实际应用中一般要结合GPS定位测绘技术,并根据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做好了各项参数的记录,从而更好的实施好水利工程管理。
2、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分析
该技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式的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3、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应用的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科学地施工,且如何在安全度汛中施工尤为关键。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将技术完全应用于围堰中,才能保证堤坝的安全稳固。
4、案例分析
4.1 水库堤坝迎水坡的混凝土浇筑
有一中型水库,建于60年代中后期,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原因,其迎水坡的构筑体主要是:在夯实均质土面上铺不甚平整的花刚岩。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现迎水坡浇筑混凝土,令表面光洁平整。迎水坡长度是280米,面积是1050平方米左右。以下是工作流程:①设计混凝土砼板②在坡脚砌矮墙③平铺细沙石④砌筑混凝土砼板⑤修平缝隙,并上铺防护膜⑥对混凝土坡面浇水⑦工程验收。本次工程共用C15水泥25吨,细沙石900立方米,防护膜1300平方米。混凝土砼板的设计规格是(长方体):长0.8米、宽0.6米、厚度0.04米。共需此砼板2300块。坡脚短墙是高0.9米,厚度是0.06米。铺垫细沙石厚度是0.6米。此次工程共动用20个人力,52个工作日,还有一些小型机械等。只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细致,还要制定科学、效率的施工计划,才能达标完成工程,为水利工程体发挥出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4.2 溢洪道两侧砌筑防护墙
溢洪道设计高程是:32.40米,主干道长1050米,渠道宽4.2米。此次工程是清除淤泥,渠底实现硬底化;在主干道两侧砌筑防护墙。此项工程由某水利工程建设公司投标竞得。本单位作为该工程监理公司的第三方。我作为监管员之一,记录了此次工程的从施工至竣工的概况。
1>清淤工程
此工程共动用了50吨钩机2台,分别在主干渠道口与渠道尾,逆向施工。而动用了3台大型汽车运输淤泥,来回共有126车次。该工程完成共计43个工作日。
2>防护墙与硬底化
此工程共用去方石1300立方,c15水泥660吨,细砂7200立方,以及2台大型搅浆机等。工程完成共用132个工作日。该水库属于中Ⅱ型,但由历史原因形成其在设计上有一些施工技术上的不足。以下是几点新的施工技术的要点:
①溢洪道地基渗流控制的施工措施:消除坝体溢洪道地基渗流,防止有害的浮托力产生,对设置在坝体上的泄槽的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设计要求,除采用常规的工程措施,如强化止水结构、加强趾板灌浆外,更应强调缓坡段泄槽底板下的排水及坝体的总体排水的施工措施。该水库坝体溢洪道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坝体的排水能力,在坝底部靠近河床部位填筑强排水体(粗料堆积区),厚度12m,并与坝体溢洪道相通。(2)缓坡段位于岸坡基岩之上,其泄槽底板及导水墙下设置网格排水沟,沟内回填粒径2-4cm砾石,这样形成的横向排水有利于消除泄槽地基的渗水。施工中部分区段由于地质因素出现超挖,该部位排水沟用浆砌石砌至设计高程,再回填砾石,这样超挖部分就可以一次浇筑。要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埋筑材料,才更好的控制渗流。
②泄槽底板砼浇筑:坝坡段泄槽底板坡比I=0.65,是溢洪道施工的难点之一。由于坡度陡,人工直接抹压不可能,如果采用覆盖模板的方法分仓浇筑,则不可避免的有模板缝造成的表面不平整不光洁,影响泄槽底板表面的光滑度。应要采用滑模技术浇筑。滑模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滑模缓慢提升,下部砼接近初凝,砼更容易成形;2、滑模下部设有人工抹面平台,便于砼收光收平。该水库溢洪道坝坡段在28.77和28.78高程处各有一道掺气槽和阻滑板,且阻滑板上部有高10cm的挑流坎,给模板滑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施工中采用的措施是滑模“过桥”技术,用150×150方木桁架支撑,方木上部钉钢板作为滑道,滑模通过木桁架后及拆掉该桁架,再将滑模下滑至阻滑板位置,之后重新浇筑上层泄槽底板砼。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9-1
1999年6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秸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及理论
校本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专业发展的理论,对体育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同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人类知识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变化使得教育内容大量增加、教育目标更加精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已完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完全成为专业工作者。专业化是指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专业性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资格的管理制度等。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的过程。它是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殊内涵在于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是以专业化发展为高等进行的,不同阶段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策略
1.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
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研究之所以要强调指导思想,是因为指导思想较之于课程目标更加具有宏观性,能高屋建瓴地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分析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研究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从教育课程本身出发,而是要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际进行考虑。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学者已尝试表述我国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精神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三个面向的教育一体化课程。这同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的高度上,将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改革精神,有助于促进体育的专业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13-01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切实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中小学阶段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此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对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1.体育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当前,学生、家长、教师等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认识仍存在极大误区: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自己就是好学生,体、德、美和劳就不重视了;家长对孩子培养热衷于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身体锻炼和健康;教师热衷于培养运动员,希望能在重大比赛上取得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等。可以说,培养中小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的意识几乎是空白的。
2.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不足。主要是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严重短缺,加上管理不善,造成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上体育课时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这些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现象极为突出。当前,一些中小学内部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中小学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为了追求升学率及重点率,认为体育课无关重要,可上可不上,由学校内部随机安排;甚至有的中小学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可以说中小学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非常突出。
4.对体育课的监管、考察力度和重视程度都不够。有的中小学还没有摆正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对体育课的监管、考察力度和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导致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极度缺乏责任心和道德素养,体育课常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这些对于好奇心强、爱新鲜的中小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降低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和锻炼标准。
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中小学要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严格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来实施体育教育。可以开展余暇运动、室外休闲和探险野外生存等内容的课程,使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全面保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在整个中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设计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来选择最适当的组织形式,让每个中小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使他们都乐意上体育课。
2.加大中小学体育设施投入,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首先,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放到首位,在保证体育课时,不随意侵占的基础上,再加大投入。其次,应当购置必备的体育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的维修、保养、使用等各项管理制度,使体育设施和器材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此外,中小学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可以对中小学体育学科进行考核,使得中小学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都重视起来,培养中小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重视体育课程,认真备好体育课,上好体育课。学校应当在思想上积极引导,营造重视体育教师成长的氛围,使体育教师重教敬业、钻研业务。其次,多层次地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优秀的体育教师脱颖而出。此外,还应当不断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教育制度,使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这也要求学校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使之形成一批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4.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真正把中小学体育教学纳入学校正常轨道上来,提高体育教育监管力度。学校可以通过改善体育教师待遇等方式,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体育教师要破格晋升,并加以重用,使这些体育教师更好地为中小学体育工作做贡献,并以此促使其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为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总的来讲,中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对待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体育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密切结合中小学生爱新鲜、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提高体育教育监管力度,并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长青.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科学教育,2010(1).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乡镇、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二、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将全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和残疾学生,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低收入家庭(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标准以下的家庭)子女,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少数民族学生,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三)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小学生从人均180元/年提高到230元/年,初中生从人均240元/年提高到330元/年。
(四)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安排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该项资金与省补资金一同实行项目管理。
(五)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根据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113号)精神,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6〕66号)要求,继续做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
(二)年,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范围,将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30元/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30元/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校财县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三)年—年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到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完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扩大困难学生资助面。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财政局、教育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
(二)落实分担责任。县政府足额安排应由县财政承担的资金,从年起列入县政府预算。
(三)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中小学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小(教学点)纳入其隶属的中心学校统一代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县管”制度,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实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四)坚决制止乱收费。从年春季学期开始,一律停止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学校只能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学校收费务必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如有违反,将追究学校校长、有关部门的责任。
(五)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切实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课程改革,严格控制中小学教科书种类、数量和价格,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一、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缺失。集中表现为:开课严重不足,缺乏专职教师,缺少教学设备。其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不作为”现象。“不作为”现象,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质量不高,有效性不强。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未能达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其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落后。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丧失自主感受以及体验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美育人,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人格,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包括四点。一是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例如,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节拍、旋律、音色、调式、速度和力度等,熟知音乐的风格流派、体裁形式和常见结构等。二是掌握演唱、演奏和创作的初步技能,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识读乐谱。三是初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四是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三、如何深化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1.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小学音乐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小学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务必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具体有两点。其一,小学音乐学科具有相对完整的内容,既属于智育的范畴,具有独立性,又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其二,尊重小学音乐学科的学习规律。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具备音乐能力;另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学应保证充足的学时,其他课程不能占用小学音乐课程的课时。
2.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有两点。其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依靠灵活、有趣的教学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体悟音乐的内涵,从而喜爱音乐。例如,有的教师用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给学生示范音乐,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热爱音乐,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又如,有的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将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决定表现音乐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其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首先,教师可根据歌曲的律动,编排舞蹈,以使学生通过舞蹈感知音乐的律动。其次,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或开展游戏等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以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3.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资源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新模式探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33-02
我国当下的小学教学仍处于课程改革的阶段,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入手,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主动性的课堂引导与交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本文着手于小学教学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旨在为我国今后的小学教学管理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情况
1.1教学管理缺乏交流与互动。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诸多教学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致使学生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难以适应,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受到严重影响,极大的削弱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明显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致使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不明确,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难以跟上课堂教学的进度,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逐步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1]。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教育更加重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因此,往往会致使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在实践环节存在的极大地漏洞与偏差,逐渐使学生偏离既定的学习目标,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极大影响。
1.2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定位仍存在较大的误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未能明确,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常常会忽略掉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教学管理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手段的一种形式,严重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与科学特性[2]。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学生因为课堂的参与程度过低,往往会逐渐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与教学活动当中,这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获得提升[3]。
2."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针对我国现阶段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情况,为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校管理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在陈旧的教学管理知识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完善,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进行拓展与延伸,对各种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创新,加大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我校在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的实验教学中,针对小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与价值观念教育,并且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学工作者对新课标下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将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与学生价值观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充分贴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制定出阶段性的教学管理目标,即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结合自身问题情况积极分析问题原因、与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学习交流、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等,使学生在阶段性的管理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环境当中,使教师在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时能够更好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习与兴趣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2 创建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更好地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时采取激励与表彰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管理工作,并且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全面性的发展与提升,为学生今后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校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教学管理优化创新的过程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工作在实践环节的应用效果。
2.3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在参与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的疑惑与问题,面对课程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常常会出现很多矛盾与不解。教师应当积极关注这一问题,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时,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充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思维与意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知识学习与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自主、独立的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总结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应用效果显著,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教育人员加以重视,并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积极传播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孝亮.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小学,2013,12(09):23-24.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与培养”,作为校本课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选修课程,是达成这一改革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校本选修课程的有效管理则是校本选修课程实施重要的保证,决定校本选修课程实施的成败。
一、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内涵
1、关于“校本”
“校本”就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郑金洲教授把它表达为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学校自身的问题,要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其基本特征是针对性、适应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即针对本校实际问题,适应本校特质,立足时代和知识前沿,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2、关于“校本选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相对必修课而言的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相对于必修课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拓展性的特点。
3、关于“校本选修课程管理”
“校本选修课程管理”属于学校课程管理范畴,是对校本选修课程的“编订、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从而有效地实现校本选修课程预期目标的控制活动。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及教师;管理的客体是校本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特别是对校本选修课程实施的管理;管理的层级是从属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管理体系之下,是对国家管理和地方管理的重要补充;管理的依托是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二、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认为课程应围绕四个基本问题来展开,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校本选修课程管理内容的确立也就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即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和结果的评价,据此我们认为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校本选修课程目标的管理
课程的生成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的课程总目标,二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三是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状况。校本选修课程的管理首先是保证教学目标与国家课程目标保持一致,所开设的选修课程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符合公共的社会道德和伦理,对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思想和道德的评估是管理的第一步;其次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管理,尽管选修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课程,但绝对不能单因兴趣而开设,不能陷入纯兴趣化的学习,而是在兴趣爱好下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四个维度平衡兼顾,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面、培养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管理,校三选修课程既依赖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中要相应确立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并进行动态化的监控,在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校本选修课程的质量。
2、对校本选修课程资源的管理
校本选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隐性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校园文化,二是指显性资源,主要指学校的设施设备,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实验器材等,三是素材资源,主要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学活动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这些资源是选修课程的必要载体,没有选修课程的资源,选修课程的开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对校本选修课的管理程很重要一点就是对选修课程资料的管理,对这些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选修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率。
3、对校本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校本选修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也是选修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校本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应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当中,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选修课课堂教学规范,建立师生共同遵守的选修课程教学制度,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教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二是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进行选修课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建立选修课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三是建立选修课教学研究机制,在尊重教师个体特长的条件下,倡导集体教研,为教师学习和提高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学校组织文化来影响教师,共同探讨选修课教学方法,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
4、对校本选修课程评价的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不仅是对中小学课程评价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校本选修课程评价目的管理要求。在评价目标管理上,一是要重视选修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对评价结果的正确归因,使学生为了自己的发展继续努力;二是学校要利用选修课程评价,激发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愿望,而不是依据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三是学校应该通过选修课程评价,发现校本选修课程中的问题,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建议,从而促进学校选修课程的发展。在评价方法的管理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学校选修课程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用适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实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同时强化评价结果的管理,将教师的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的教学考核,与教师的评职评选及职务晋升相联系,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联系,记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是其基本要求。在选修设置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而,课程内容力求多元化和层次化,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在学生的选课上,提倡学生自己选择课题,鼓励独立探索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设计上要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差异性原则:选修课程更多地体现一种差异性课程,内容不同,学生的组成、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场所等均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也必须具备差异性,不同的选修模块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选修课的管理才具备针对性和适应性,管理才能发挥就有的实效。
3、广泛性原则: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改变了原来行政分班管理的模式,“走班制”是目前采用的普遍形式,除了学校的统一管理之外,更依赖于教学组织者的管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教师,他们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更是课程的管理者,因此选修课比必修课的管理更具普遍的参与性,有时还会拓宽到校外的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如一些校外活动性选修课程的实施,就需要家长及相关部门参与到教学的管理之中,这就要求充分调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到选修课程的管理之中。
4、专业性原则:传统管理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的干预,而选修课程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其创造力。建立选修课程专家咨询制度是提高专业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组建校本选修课程专家小组,有条件的学校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将专家组的意见作为管理的重要参考,从而提升校本课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四、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它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充满着不确定性,对校本选修课程实施合理的管理是选修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实现其价值的保证。
1、组建健全的管理机构
校本选修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校本课程管理的决策人员,智力人员,执行人员以及监督者”,构建合理面健全的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协调这四方面的管理力量,保证管理系统的和谐运行。一是组建学校课程委员会,其主要成员应由校长、各科室主任,各学科组长,各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和决策,制定《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方案》,组建校本选修课程开发队伍、师资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必要条件,并监督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组建校本选修课程资源编审小组,成员主要由学校各科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及相关专家组长,主要职责是负责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给课程管理提供咨询和建议,为校本课程管理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建立选修课程教学团队,主要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主要职责是实施教学及教学过程的管理;四是组建选修课程监督小组,主要由教学管理行政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具体督查课程实施中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管理部门除监督小组之外,组成成员既各有分工,各司所职外,但又有交叉,一个教师既可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同时也可能是具体的执行者,使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及管理的全过程,正如美国学者亨德森和霍桑提出“转化型课程领导”所倡导的管理理念,让教师“参与学校远景目标的制定、实践不同的课程理念、加强彼此的合作、阐明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建构学校课程的意义,从而发展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判断与管制的能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管理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建立健全校本选修课程管理制度,是管理好校本选修课程的重要措施保证。一是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制度》,确立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管理主体及开发主体,明确开发的职责,开发的任务目标,开发的工作规范及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内容,保证选修课程开发的系统性与适应性;二是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学生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管理的主体,落实学生管理的责任人及具体的管理职责,同时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管,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定,保证学生选修课程学习活动的具体落实;三是建立《校本选修课程教师管理制度》,明确教师选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标,规范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行为,激励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四是建立《校本选修课程评价制度》,确定校本选修课程评价主体及具体职责,制定校本选修课程评价量表,对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及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予以矫正。通过这些制度的规范及约束,能很好地协调校本选修课程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为校本选修课程的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意见的通知》(〔〕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意见》(川办发〔〕3号),结合我县实际,现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督导评估的目的意义
在我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新的管理体制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着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乡镇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县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开展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是推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认真开展好督导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领导职责
1、确立科教兴乡镇战略,把教育工作列入乡镇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研究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制定促进乡镇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的措施,切实予以保障。
2、建立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和支持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
1、研究制定本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本乡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切实做好“两基”实现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做好“两基”复查准备工作,制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定改革等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努力做到乡镇内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统筹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经济、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投入与管理
1、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2、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关爱“留守学生”,控辍保学。
3、对新建、扩建乡镇、村学校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有关政策落实。
4、继续发挥村民自治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四)办学条件
1、乡镇内中小学(含村小)布局合理,逐步消除基础薄弱的学校(含村小),缩小校际差距,努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2、建立完善校舍定期检查制度,做到校校无危房,师生不得在D级危房中上课和活动。
3、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到省定标准,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饮用水设施等符合有关规定。
(五)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对中小学班子成员的理论、政策、管理水平的学习与提高。班子成员分工合理,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坚持经常深入一线指导教学,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2、创建学习型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规范性、灵活性业务培训,加强师风教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六)教育管理
1、坚持依法执教、依法行政。乡镇内中小学(含村小)办学行为规范,无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现象发生。乡镇中小学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对中小学、幼儿园和成人学校依法实行科学管理。
3、社区、学校之间沟通与合作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得到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4、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政策领导责任制,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推进警校共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措施得力,隐患整改有效,事故处理及时,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三、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
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的范围包括全县各级镇人民政府和辖区内各初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从2007年开始进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制订督导评估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县各级镇人民政府在任期内原则上都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制订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组织开展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四、督导评估的工作原则和程序
督导评估坚持实事求是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在落实责任,促进改革与发展。督导评估的程序是:
(一)乡镇自查自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任期内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的督导评估细则,每年进行自我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二)县上督导评估。根据乡镇人民政府的自我评估报告,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县政府督查室等单位,按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分期分批对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三)结果反馈。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结果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县上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被督导的乡镇人民政府反馈,并将其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和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抽查评估一律评为不合格:
1、挪用教育经费或违规向学校乱收费的;
2、乡镇内学校、幼儿园仍在使用D级危房的;
3、义务教育有关指标严格下滑的;
4、发生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师生违法、违纪,情节严重且造成恶劣后果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创新;完善管理模式
中国分类号:G4
一、现今小学教育管理上出现的普遍问题
1.1 依然采取陈旧的教育管理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大部分小学都倡导素质教育,多数小学都按照国家的规定积极实施改革,但是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陈旧教育管理手段,改变的仅仅是学习内容。大部分社会和学校的评价机制依然认为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和老师最重要的依据,只要教师出现与众不同的教学措施,必将受到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压力和谴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只能随波逐流,限制了他们发挥个人能力和创造性,以至于教师进行独白式讲课,采取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2 管理制度局限于规定,教育观念墨守成规
管理和教育理念的好坏对管理工作的进行具有巨大的影响,好的理念可以引领学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国家虽然提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小学并未拥有有利于自己学校发展的管理理念,依然把陈旧的理念作为办学的目的。学校的领导者对于学校管理局限于单一的规章制度,并未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和老师的切身需要出发,只是进行规范化管理。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来引领学校的管理事业,不能够全面性、多方位、创新性的改变教育及管理模式,阻碍了学生、学校、老师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观念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1.3 管理及教育团队不强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科技都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同样需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地完善和变革,这就要求目前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和高素质。当今,我国的多数小学聘请的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但在管理和教育上缺乏人才,管理及教育团队综合实力不行,导致管理机制不合理,惩罚机制不人性,出现岗位和人才不对称的现状。多数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通常将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相混淆,造成基层管理人员不上进、不尽责的情况[1]。
二、有关改进小学管理教育问题的方法
2.1 摒弃老式教育观,建立新的理念
有效的改进小学管理和教育,最重要的是改变在人们心里起主导作用的管理观念。丢弃以往教育模式中糟粕的部分,把自主化、民主化的新理念引入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来。这是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调动和激发被管理人员对管理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发挥个人和团体的力量,创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凸显被管理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有机统一。但是有价值的管理及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他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实践的沉淀,不断的修改和研究,管理团队才会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和新型社会相映衬。
2.2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改善竞争和教育激励机制
伴随新课改的步伐,以往的评价机制已经不能够真实、完全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情况及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往的评价机制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注重学生背诵知识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健全的评价机制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纳入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意识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以全面且真实的显示出教师职业能力和教学效果。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既充当被管理者同时也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许多学校采取合同制,给教师造成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文化修养。用择优聘任和公开招聘的方法,为学校选拔优秀的教师。并且工资的多少由教学成绩来决定,建立奖励机制,让工资和业绩连为一体。用这样的方式激励教师在教育改革上做出大的贡献或新的突破。只有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创新机制和动力机制,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创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要求管理者对学生进行连续、全面的考察,而不是单一的考察。目前我国大部分国立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师激励制度。而良好的教师激励制度可以充分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2]。
2.3 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增强教育团队力量
小学教育实现现代化、科学化,高素质、高能力的教育及管理团队才是关键。学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地方。每个学校都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从客观的、长远的、发展的视角来进行教育的展开。教师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对他们的训练,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也能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进步和发展。伴随新课改的步伐,我们需要与时代一起前进,指导老师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是目前学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既要以人为本,也要重视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对以往经验的吸取。只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可以让现代小学的教育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才可以推进小学管理全面的进步和完善。
2.4 创建科学的新型课程管理系统
学生所学的知识由课程内容来决定。小学是学生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小学课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首要前提。现代教育要求发展具有创造性和多元化。这就意味着目前的小学生除了要学量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的潜在才能。如今大部分小学的课程安排都不能够顺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更新目前的课程安排,从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依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创建科学的新型课程管理系统[3]。
参考文献
[1]杨鹏.校园科技馆对区域人群科普教育的应用模式浅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