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趣味汉字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篆刻 校本课程 价值取向 学生发展 学校特色 教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国学、戏曲、传统工艺等等不断升温。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趋势,篆刻和书法一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和高校在实施新课程中开展了“篆刻”模块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努力挖掘“篆刻”艺术的育人资源。近几年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篆刻教育开始进入小学课堂,一些学校开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发与篆刻有关的校本课程。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校园里掀起了一阵全民参加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潮,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加入到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行列中来。许多学校依据社会资源打造传统文化学校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使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渐渐成了学生的主流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却偏离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充满了浓浓的功利性。
小学怎样在校本特色活动中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怎样让艺术节活动回归到教育本质上,这是目前小学素质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教育本质看,文化学习和艺术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其自身的充分发展。其中如篆刻教育不仅是学生对篆刻的认识,还应包含许多内容,诸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等,而这一切教育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
泰勒原理提出“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会过多的考虑当代社会的资源,把目标仅仅指向学校的特色,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这样从价值定位上已经偏离了校本课程的原意。一切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突出强调了必须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前提,为保证这一目标,校本课程将需求评估作为开发的首要环节及课程开设的依据,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及学生需求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的弊端,使课程的开发真正体现学生的需要,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篆刻教育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学习,能否得到学生、家长及教师的认同,能否有充分的师资与资源确保篆刻教育的实施呢?因此,在篆刻校本课程制定前,要对学生、家长及教师就这些方面展开需求评估,了解篆刻校本课程的价值认识。
1.学生对篆刻校本课程的价值认识
1.1学生对篆刻校本课程的喜好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喜欢程度有很大的减弱。
1.2学生对篆刻校本课程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于篆刻校本课程还是有很大期待的,想了解篆刻历史方面的知识,知道篆刻名家故事,希望能欣赏更多的篆刻作品,想学习篆刻的技法。
1.3学生对篆刻校本课程的价值认识,认为篆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学到新的技能,能参加比赛,并且表示篆刻锻炼了自己的耐心。
2.教师对篆刻校本课程的价值认识
2.1教师对篆刻校本课程的认同程度
教师的对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认同有利于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对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认同感更有利于教师在参与其中并得到专业发展。
2.2.教师对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认识
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学校自身来说,篆刻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完善学校课程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能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还能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最后,校本课程利于学生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与需求,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篆刻校本课程的实施,能让学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技能,塑造坚韧、专注、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发了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篆刻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的原因分析
1.学校对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迷失
学校把篆刻作为学校的一个艺术活动来开发,而不是用课程开发的角度对待。开发过程中,没有成立篆刻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认为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仅是兼职篆刻老师和负责社团的大队部的事情,对课程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轻视,以至于篆刻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对于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篆刻课程的实践似乎是为了艺术节的篆刻比赛服务的,这就违背了篆刻校本课程原有的价值。
2.教师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偏误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认为篆刻学习可有可无,没有认识到篆刻课程本身的价值所在。或者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篆刻课程对学生发展有帮助,但是由于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或时间存在着问题,所以不愿意为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量来开发校本课程,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而且没有真正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职责的一部分,不是额外的负担。
3.家长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功利性
在调查中,62.20%的家长表示支持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有31%的家长是持无所谓的态度,有6.8%家长反对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持的家长中大部分认为孩子可以多学一门技能对自身发展有好处,一部分认为可以增加孩子参加比赛的机会,而持无所谓和反对意见的家长则更看中孩子的学科成绩,认为篆刻既不能作为谋生技能,以后的中高考都没有涉及此项内容,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三、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实现
1.篆刻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发展
1.1树立学校精神,科学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发挥学校能动作用的体现,学校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精心开发课程,而不是作为可有可无的权宜之计。学校要有健全的制度和计划来管理校本课程开发,要把办学理念纳入课程管理中,在实践中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
海滨一小创建于1929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海滨一小秉承着“悦读人生,智润童蒙”的校训,在学校文化积淀的过程中,通过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来提升学校经典文化品质,让其闪耀出理性的、时代的光芒。篆刻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多年来开展篆刻兴趣小组,篆刻社团的基础上继承、规范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和学校文化特色。
1.2以环境为契机,完善校园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课程”,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优美的校园环境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项细小的设计都能给人以美的感染,艺术的熏陶。走进我校,你便会深深感受浓浓的艺术氛围,走廊里、过道上,到处陈列着学生的篆刻等作品, “祖国昌盛”、“北京奥运”、“和谐世界”吸引了许多的篆刻爱好者,使家长、学生都会停步观赏,成为学校的一道艺术风景线。午间休息,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邀请篆刻社团的优秀成员讲述自己的成功小故事,向全校同学宣传篆刻文化。此外,学校的社团活动展板又向大家展示了学校开展的各种篆刻活动取得的成果,校内处处彰显篆刻特色,让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篆刻教育氛围。
2.篆刻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教师专业发展
篆刻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否真正有效,在最终意义上取决于篆刻校本课程目标能否真正在学生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教学是篆刻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为了创设高效的篆刻教学,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组织篆刻教研活动,及时反思、总结经验,综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完善课程设置,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1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
为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和水平,海滨一小制定了《篆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篆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2.2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研究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为研究者的角色,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取本学科中能与篆刻课程相结合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内容。如海滨一小的篆刻内容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特点挖掘内容。在“青田石的认识”这一内容,有数学老师结合数学知识探讨石头的“质量面积”和“体积”的问题,科学老师针对石头的类型和硬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样创造性地调整和改进篆刻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2.3篆刻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发展
我们在篆刻教育活动过程进行了德育渗透,加强少年儿童艺术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3.1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在学生的眼里,篆刻小社团是个“快乐的天地、自由的王国”。社团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开展创造性活动,增长创造的才干,激发创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每个社员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小舞台。
2.3.2树立精神,激发潜能
2.3.2.1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篆刻是充满挑战性的艺术,是门精细活,在每一方印章刻制前,学生就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将印石在不同型号的砂纸上磨平,备好文房四宝、刀具等工具材料;刻制过程更加需要严谨,必须全神贯注,摒弃杂念,双手配合,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决不能马虎了事。这一过程,对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起促进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2.3.2.2激发“自豪、愉悦、成就”的情感
篆刻是富有趣味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对篆体的新鲜,对章法的惊奇,对刀与石相撞产生效果的好奇,对书画作品、藏书印效果的钦佩。当学生们在一方印章上显示出自己的知识、技能、技巧时,他就会受到鼓舞,从而产生自豪感、愉悦感、成就感。
3.能力培养,提高素养
3.1提高艺术感悟和审美能力
印章是独立的造型艺术,是融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艺术。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中少了“印”的存在仿佛就像缺少了点睛之笔,没有了韵味。由此可见,在方寸之间,它蕴涵着气象万千的审美价值。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艺术体验,才能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 。
3.2提高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
篆刻选用的文字被称为篆体字,一枚古朴精美的印章反映了华夏远古文化。殷墟商周的甲骨文、石鼓文、汉瓦皆可入印。而这些文字年代久远,现在极少应用,所以学生在开始识篆体字的过程中会有“望篆生畏”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采用“猜一猜”、“写一写”等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获得成功感产生兴趣。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汉字造字的规律,象形文字的美感,并且让学生对学过的字 “写一写”,掌握篆书的书写要领,巩固学习的效果,并指导学生学会工具书的使用,解决学生认篆、识篆难点,打好篆刻学习的基础。
四、课外延伸,拓展学科
篆刻艺术文化具有多元性,其教学不仅仅只是在社团中开展,还可以跟语文、思品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篆刻小社团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中碰到的问题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得到解决。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课堂效益得到了不断地提高。通过大量的社团活动,社员的兴趣增强了,探究学习的气氛弄浓郁了,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必然会提高学科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卫东.“篆刻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校本课程开发》编委会.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郭艳波.龙南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5]付全新,王坤庆.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关键词:语文课 校本课程 语言能力 口齿清晰 声音美感 语言气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65-02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其中提到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而英语分值却由150分降到100分。从这次重大的改革,可以看到国家对语文的重视,对学生运用母语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文化底蕴、思维能力、个性发展引起了关注。而想要打好语文和母语的根基在于基础教育,又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仅仅靠语文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语言素质培养的需求。而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展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全面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而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中,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方面较多,有的开展“快乐阅读”、“经典阅读”,有的专门开设语文课的子课程“作文课”、“写作课”,这些研究和子课程的开发确实能在语文课外提高学生的母语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但这种层面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因为无论平时考试还是小升初考的最多的还是阅读题和作文题。这样学生对母语的实践运用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小学经常会出现语文成绩不错,但不敢站在台前说话,不敢大胆的展现自我,表达自己的问题,这还是死读书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李阳,但记住的是他的“疯狂英语”,却不知道他还开发过“卓越汉语”,也呼吁过母语的回归,他在宣传中提到过“口才就是力量,口才就是练胆量、练思维、练表达”,所以,我们开发语文课的子课程,开发学生语言能力的校本课程就离不开口语课程的研究,离不开小学生口才的训练,所以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也关注到这种口语训练的必要性,有的小学也开设说话课、口语交际课。而语文新课标中也特别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而河北省的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标教科书,和以前相比口语训练的部分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第一册针对年龄段较低的问题,口语训练部分是“了解小伙伴”、“上学好吗?”、“谈谈好看的书”、“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小的时候”等,这些口语训练都是针对幼儿的年龄段心理特征设置的,有益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老师们指导的重点和开展的范围都是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也就是小学生的语言组织和交谈沟通能力。对他们的声音标准性和语言的美感和自身的语言气势和台前表达的心理素质方面的指导还是较少。虽然口语的沟通交流、日常的交谈和说话也很重要,但台前的专项口语的能力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口齿的清晰、普通话的标准、和声音的美感、洪亮,还有台前的体态语言。而这些就应该在语文课或口语交际课外再开设口语专项训练,而这些专项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语文课的口语交际内容关联性开设。
让最初的梦想从村小起航
笔者认为,最初的思维课应在大自然中进行。学校利用农村优势,因地制宜,在环绕院墙的树林内设置了“十园一廊一村”。十园即种植园、童话园、气象园、感恩园、棋艺园、艺韵苑、民族园、游戏园、地方文化园、传统文化园,一廊即“汉字文化廊”,一村即“地球村”。
绿色、生态的校园不但是一幅幅“天人和谐”的美景,更是一个个愉悦人、陶冶人、启迪人的知识宝库。在天然而富有内涵的校园里,学校开展了“读书节”“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创办属于自己的校刊。同时,还倡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小助理团”,这个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校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实现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
农村学校虽然在好多方面的条件有限,但人与自然,文与景观和谐的校园却成了优势,这给师生们带来了一个更真实、更广阔、更新奇的发展世界――脚踏实地,放眼未来;正视现实,勇于担当,这成了中心小学最基本的追求与品质。
让学生从教材里感受幸福
孩子再小,也是人,也有感受,也有尊严,他们不是材料,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加工成客户需求的样子或某项工作的一个定型的机器甚至是配件。这是笔者一直坚信的“人本教育”和“幸福教育”。
虽然学校地处农村,只有1128名在校生和58名教职工,但是,学校在保证孩子休息时间与减轻负担的同时,“两个多元”却彰显出了学校“大教育”的风范与精髓。
第一,多元力量。学校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家校合作工程,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推行“牵手两代人,亲子共成长”计划,努力打造家校共同体;定期举办“十佳好家长”和“百名好家长”评选活动,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辅导报告会,提升家长的育人理念等。
第二,多元课程。学校以“适合”为原则,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理论和成功教育案例,依照“学贯中西,兼容并包”的行动指南,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综合农村特点,立足本校实际,建构了“综合素质校本课程、潜能启蒙校本课程、才能发展校本课程”三大板块,其中结合素质校本课程包括26项基本素质,潜能启蒙校本课程开设26个门类,40多个教学班,才能发展校本课程为特长人请特师,开小灶,真正地做到了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
多元的力量让学生家长成为办学的同盟军,让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教育中来,使家长和学校都“懂”孩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良性的互动,真正地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让“三高教育”成就师生未来
笔者认为,教育是“累”差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不必要的“熬”和认识不正确的“补”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二是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育走了太多弯路;三是没有长远的目标,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没有激情。简单地说,无精简、无趣味、无目标,是“累”的三个根本原因。为此,学校着力打造“三高教育”模式。
高质量 通过成立机构(教研组、备课组),完善制度、制定计划(《教师专业成长系列工程方案》)、开辟途经、搭建平台(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等稳健全面的研训步骤,不但使学校涌现出了张洪乐、扈秀云等校内专家型教师,科研成果也十分乐观:5名教师在省优质课中获奖,29人次在全市执教公开课或在优质课评选中获奖……
高效率 建立了以学校公共博客为主的“问题导学”交流答疑平台等活动,并践行与推广“问题导学”这一减负增效的根本措施,实现了课堂优质与高效的完美结合。“问题导学” 即从核心问题(任务、活动)出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连接”三个步骤,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 的课堂改革思路。“问题导学”中教师兼做主讲与主持双重角色,以彻底扭转教师满堂灌的局面,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回归了教与学的本质,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高目标 连续十三年,中心小学成绩都保持在全县的前三名,学校连续十三年获得利津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利津县教学(科研)先进单位。学校培养的是学生,是学生的素质,学校要看到孩子20年后的发展,而不是目前的分数和排名。这,就是笔者所追求的绿色教育质量,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生动活泼发展、可持续发展。
我校学校现有占地面积为:54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2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6.27平方米、20个教学班;体育教师3名;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活动项目少,急需开发体育锻炼项目资源;在跑、跳、投教学时,学生怕苦怕累,情感体验少,易产生厌倦感。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校及举办少数民族班的厅直属中学开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校本课程;各有关中小学校要以校为主,结合学生的愿望需求,从竹竿舞、龙舟、珍珠球、射弩、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武术、独竹漂、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绿翠小学体育老师黄德娥组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决定围绕竹竿舞开展特色项目建设,2013年对竹竿舞的分类、分布、形式等进行考察,发现竹竿舞注重上肢锻炼而轻下肢锻炼,而竹筷舞则侧重上肢锻炼轻下肢锻炼,如果两者结合并形成校本教材,既锻炼学生全身协调又提高学生兴趣;于是引导师生开展竹竿舞、竹筷舞创编;通过大课间、n余时间开展试点活动;形成竹竿舞、竹筷舞的校本教材《翠竹舞影》。全校范围开展普及化、大型化、艺术化的竹竿舞活动,并让竹竿舞走向社区、走向街头、走向舞台。2013年创出编排特色在竹竿舞中、竹筷舞,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项目,竹竿舞是我创建体育特色活动项目。
1. 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绿翠小学,学校在2013年提出“以竹文化为载体,把学校办成一所培育健康、阳光学子的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是保障学生学习的根本,学生健康体质、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一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校,就要实施特色化的课程。因此,要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根据学校翠竹特色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将竹竿舞、竹筷舞教育列为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之一。打造体育教学特色主要鉴于这样几个原因。
1) 是由于当前计算机、网络的普通,学生使用计算机交流的较多,不愿意运动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堪忧。
2)随着体育器材不断更新换代是传统体育项目的侵蚀,竹竿舞、竹筷舞这一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环境较差。
3)由于很大部分家长或部分学校领导不是太重学生体育教学,觉得学习好语文、数学、英语或艺术就可以了,所以学校的部分体育教师是兼任获是代课老师,流动性强、体育专业水平也不高,师资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有良好的体质,让竹竿舞、竹筷舞体育传统项目这一国粹能继续焕发应有的光彩,我校就构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2.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要大胆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列为学校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校本课程既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需要,
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3、切合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并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以校本课程的理念构建和完善我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我校体育老师深化体育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我校体育老师具体实施的体现。
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构建小学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学校体育教育特色。按照校本
课程的相关要求,规范学校体育教学。从教材、课堂、评价体系、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2.创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传承和延续体育艺术的精髓。通过体育教育,让
学生了解和领悟体育博大精深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毅力以及体育艺术的兴趣爱好,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有节奏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跟不上节奏;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的协调性差,掌握不了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例如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例如:打2/4拍两竿闭合打两次,分开再打两次,但学生跳入竹竿中往往只顾着看脚下的竹竿忘去了手中的竹筷敲击。 竹筷舞上下肢动作练习不协调如:A)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竹筷舞上下肢动作敲击上下肢并跟着节奏明快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换跳、单脚连跳等,学生通常记得上肢运动又把下肢运动忘了。B)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C)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练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被“咬住”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提高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体育修养决定者实施的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体育素养是重中之重。体育专职教师依托学术交流、外出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促进其专业成长与提高。各学科教师和体育兼职教师的提高则依托校本培训,名家名师辅导,体育作品展览、三笔字竞赛等途径。校本培训内容包括百家讲坛、体育培训课程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习网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继续完善体育必修课、课外社团、特长培训等校本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和每年一度的体育现场赛,开展“冬季长跑送温暖”、“庆六一趣味体育节”、“体育家进校园”等课外活动,保证我校学生人人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好的体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厚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
主要内容:
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教学作为体育教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体育老师都对此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分析与思考,纵观其他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及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如何提长时间保持学生竹竿舞方面的兴趣进行探讨研究。《翠竹舞影》作为校本特色教材。首先立足于推广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竹竿舞教学培养学生对竹竿舞的喜爱,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提高体育实效性;转变老师教学观念,提高教科研水平及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加强对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运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正常开展。每年都认真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每年度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2.研究内容
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客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在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竹竿舞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制、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其方法的主要特征。
3、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指合乎学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省市规定的教学用书之外的小学、初高中各学科配套教学用书、选修课教材及其相关资料等。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小学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规律,我们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竹筷舞”、“竹竿舞”体育课,从敲竹竿到跳竹竿舞,从竹竿舞到竹筷舞,从脚的跳法到手的舞动,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编写这套教材的宗旨是为我校的体育教育提供帮助,使学生的体质能力和实用体育锻炼能力共同提高。我们将竹竿舞技法和竹筷舞技法整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教学建议实施教学。教材的编写力求体育锻炼实践练习与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相结合,技法提高与丰富知识相结合。
教材里我们设置了如下栏目:
4、设置科学完善的教学活动。
1)必修课我校在三年级以上开设每周一节的体育必修课。体育必修课是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体育专职和兼职教师利用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实施教学。不仅是要教会竹竿舞、竹筷舞技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更是从体育行为的品德、习惯等方面入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年级 目标与要求
三年级 打竿节奏:
每2人一组竿,在垫竿上打出各种有特色的声音,给跳竿的人一定的节奏感,学会平步跳。
1.能念出拍竹竿舞的操竿口诀 2.能念出4/4拍竹竿舞的操竿口诀
3.学会3/4拍竹竿舞的基本跳法4.W会4/4拍竹竿舞的基本跳法
重点:连续做出双脚跳的动作,且在竹竿的敲击下,不让竹竿夹住碰着脚。
难点:鼓点、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
四年级 搓绳小步、磨刀步
教学目标:
做法:使学生基本掌握绿翠竹竿舞的搓绳小步、平步、磨刀步;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激发学生对绿翠竹竿舞的兴趣,培养同学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的能力。
理论教学:
做法:让学生了解绿翠小学的翠竹文化和竹竿舞的特点、作用、品德修养,练习的时候注意安全事项。
五年级 开――合套路,单人跳、双人跳:
教学目标:
做法:学生学习绿翠竹竿舞开---合套路动作,掌握基本开合套路要领,1.单人跳2.双人跳发展学生协调,减少运动损伤。
六年级 1.在绿翠三、四年级学习两年的基础上,熟练竹竿舞的各种套路。
2.在各种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难度,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度以及其他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编新的套路。
4.培养互相协助、相互配合、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2)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是由学校一批热爱体育的同学组成的,由专职体育教师组织活动和进行培训。社团的活动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周组织一次社团活动,由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临摹和创作以及各级比赛的赛前辅导。由于体育社团里的同学体育锻炼水平较好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同学爱上了体育,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体育兴趣。
3)体育特长培训
我校在每周星期三下午设置了“体育特色课程”,即由学校设置几十个课程,
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到不同的地点上课。这几学期选择体育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兴趣渐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体育教师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他们。
四、效果与反思
我们取得了如下一些成绩:
1、构建小学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体育教育特色。
2、创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传承和延续体育艺术的精髓。
一、发掘经典的文化价值,作为精神落脚点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经典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鉴赏的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中多样的人生之美,更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经典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充分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从文字学习走向文化感悟。高中必修教材有古代叙事散文、古代议论文、山水游记、史传作品、古代抒情散文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文化价值,都蕴含了丰厚的精神养分:或反映了古人的精神追求,或承载着古圣先贤的哲学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触摸先贤的思想与灵魂,例如,引导学生体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仁政”“王道”思想、《侍坐》篇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和谐”政治观、烛之武的智勇、荆轲的大义、蔺相如的肝胆相照、苏武的威武不屈……让学生在重履他们漫漫精神历程的同时,经受深刻而美好的心灵洗礼。重构文化主题单元,设计古代诗歌专题教学。古代诗歌部分不仅有昂居于诗峰之巅的诗仙、诗圣之作,更有众多诗人群体所构建的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风景。李白、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其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灿烂的文化,而大漠边关的雄心与愁心、山水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感慨、命运际遇的咏叹调、相思成疾的离别歌等也都成为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依此重构出“李白文化”“杜甫文化”“山水田园文化”“边塞文化”“离别相思文化”等七个文化专题,让学生感受诗歌光辉灿烂历史的同时,吸收更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营养。盘活文化经典,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文化及经典在今天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化论著的研读。“研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展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应当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让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活跃在今天。例如,让学生思考与感悟“春秋笔法”的以史鉴今、对历史真实性的上下求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索赵盾的忠、董狐的秉笔直书、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等等。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
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丰富课程资源,构建传统文化课程群。在用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可自主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例如,学校自主开发“诗经往事”“来自孔子的智慧”“美丽汉字”“古文观止选读”“唐宋词十八讲”“红楼梦十八讲”等6门校本课程,同时引进中华书局推荐的台湾国学课本《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能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凸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内涵提供了可能。组织文化游学,在行走中触摸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动。每学期都可组织为期一周的“文化游学”,例如,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走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引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著名书院,让学生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开展趣味学习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春节元宵灯谜会、清明端午读诗会、重阳中秋读书征文等活动,能让学生在承载着历史记忆符号的传统节日中感受文化魅力;唐风宋韵朗诵会、古诗文背诵拉力赛等活动,能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加强人文修养,提升精神品位。同时还可对《论语今译》《孟子》《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唐宋词十七讲》等系列原典作品进行解读,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不断地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就是精神气质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与精神传承。
作者:王建稳 单位:北京市八一学校
一、充分认识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义
1、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党的*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对于规范学校教学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应用规范化语言文字水平的过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是提高全体教职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贯彻政策法规。
各校要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常规管理、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建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示范校创建工作。
2、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各校要在学校设置长期性的醒目的宣传标语、标牌;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宣传栏和各班教室的板报,宣传普及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介绍规范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创设规范语言文字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学生中成立规范语言文字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坚持开展活动。①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编发宣传材料、广播、推普宣传周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宣传推广普通话、用规范字的重要性。②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对学校附近的社会用字进行检查和监督。③利用业余时间,
对校内用字(包括各种指示牌、标志牌、标语、学校公文、校刊、教案、考试试卷和其他印刷物、电子屏、自制教学软件、教师板书、作业批改、书写评语等等)进行检查监督。对不规范用字、错别字等提出修改意见。
3、落实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认真按照“三纳入一渗透”(把提高师生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本课程体系之中,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之中)的模式,将用语用字目标管理切实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坚持把语言文字达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评优和学生评优的重要条件,作为聘任教师必备的资格条件。积极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充分利用小网站,开辟专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等等。
规范档案管理。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文件、资料、计划、总结以及相关的教案、作业、检查记录等等,要全部及时入档,并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加强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考核,面向全体教师继续开设“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知识讲座,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
4、强化培训,提高普及程度。
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和汉字书写教学。学校所有课程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学语言。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强化口语教学和写字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分辨其识字范围内的规范字和不规范字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书写汉字,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确保毕业前98%以上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新课程标准对说、读的要求。
凡是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以后出生的教职工,必须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其中,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非语文教师和职员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不达标或未参加培训测试的教职工,首先参加培训,然后再进行测试。学校鼓励教职工参加更高等级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年6月底以前,确保我区学校适龄教师100%参加培训和测试且达标。
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学校的所有集体活动、各种集会、公务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交流沟通,全部使用普通话。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向社会、家庭辐射渗透,带动影响社会、家庭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普通话口语实践活动,活动组织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活泼生动,以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和兴趣。积极开展推普周宣传活动。
5、净化环境,规范校园用字。
全面检查学校的公文材料、校刊、印章、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标语、电子屏幕、橱窗等用字是否规范并建立健全长期检查机制。
全面检查各班教室(墙报等)、教师课上(板书)、课下(批改作业、评语)、学生试卷及其他印刷物、自制教学软件、网络等用字是否规范并建立健全长期检查机制。
确保校园内用语用字规范化。
三、总体要求
1、落实任务明确职责
各校都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工作,大力提高校园语言文明程度。创建工作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行动、通力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全面工作由校长负总责,各相关人员负责各部门的具体工作。
传承经典 以书载道 尊重为本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存,蕴涵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华夏儿女必须传承的历史财富之一。为此。教育部曾先后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书法教育的文件,反复强调在中小学开展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同时,昌盛园小学紧紧围绕“以尊重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这一规划课题,通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落实四个尊重;在校本教材建设中围绕四个尊重;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四个尊重:在主体实践活动中感悟四个尊重”,精心培育尊重合作的学校文化,全力打造尊重教育的品牌特色。
为此,昌盛园小学自2007年暑期新一年级开始,大胆进行了软硬笔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5年的探索,我们切身地感受到:开展书法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而且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修养学生心性、磨炼学生意志、培养高尚人格,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真正实现尊重人的发展、对中国传统书法经典的传承,并以书法而承载为人做学之道。
研究实践 助力教师 营造氛围
昌盛园小学在“尊重教育”办学特色基础上,以书法教育为载体,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特色项目的选择孕育到组织发展一系列的阶段。整体提高了学生的书法兴趣和水平,提高了整体教师的书法技能。经过5年实践。学校书法教育已具有独特的、较稳定的、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校本特色。主要做法是:
借助外力,培训师资。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写字教学的整体水平”的建议,学校积极进行校内外资源的整合。2007年校外一画工作室“书法兴趣班”在学校开设,上课教师均是“专业书法教师”。每班每周2课时,每课时40分钟。校外专业书法班的开设,补充了校内师资匮乏的现实状况,为学校、老师、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向“书法教育”的便捷通道。作为学校“写字课程”开发最大的困难就是专业书法教师师资的缺乏,每天专业教师的书法课不就是对老师很好的培训吗?所以学校决定让语文教师进入“书法兴趣班”听课——练字——学法。“专业的师资培训”使语文教师不仅学到专业技巧,更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练字兴趣和书写水平。
通力共研,抓好整合。随着语文教师专业书法技能的提高,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写字教学”课上开始进行实验。这样“校内外”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强有力的合力,通过多项整合,极大促进了学生书写能力的提升。集中表现在:一是授课内容整合。为了让“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每个年级的语文实验教师根据语文课本一类生字内容与“书法兴趣班”授课教师进行协商,罗列出语文课本上的“重点笔画”、“重点部首”、“难写生字”。语文写字教学与书法兴趣班根据进度同步授课,使教学内容互补:二是教学方法整合。“书法兴趣班”教师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手好字令人心仪向往,能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怎样把字写漂亮。但是怎样组织教学、评价学生却是弱项。而语文教师是专职教师,在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等课堂教学方法上最擅长。因此书法兴趣班上出现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可以进行再指导,语义“写字教学”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教书法教师进行再指导。这样,语文老师与书法教师及时沟通交流,互相传授方法,达到了互促共进的目的,不仅提高了书法教师的课堂效果,更增强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书写水平;三是指导方法整合:语文教师与书法教师经过不断地研究磨合,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写好汉字的六字跟随法。即看、想、写、比、改、记;四是学习交流整合。学校不仅关注平时的及时教研,更关注阶段性的总结交流,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召开“识字与写字”实验交流会:听课互评,即由校外书法教师评价校内实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校内实验教师评价校外书法教师的授课情况:互动交流,即由实验教师谈参与实验的收获与困惑,请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经验介绍”,资深专业书法教师进行深度培训;评比展示,即学校每学期对评选出的获奖作品进行表彰奖励,在学校展板中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和老师参观各个实验年级的作业展览。各实验班还在本班教室展示栏内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展示。这些常规措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五年多来。校内外多样有效的整合。达到了多赢实验效果。
环境渲染,文化滋养。校园的一切设施都是为校园的主体——学生服务的。典雅、优美的学校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同时也展示着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因此,为了凸现学校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彰显书法育人特色,学校的楼梯间、走廊内、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书法创作的成果。独具创意的书法教室、常换常新的书法长廊,是孩子们留恋驻足的场所。浓浓的墨香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古老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生命花开 以书焕彩 硕果秋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5年的实验,学校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行走的“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相结合的书法教育之道,形成了系统的书法教学课程,构建了《昌盛园小学书写汉字六字诀模式》,学生参加市级书法大赛屡获佳绩,学校被授予市级“最佳组织奖”等光荣称号。
物化的成果可观可览,但我们觉得,通过五年书法教育,我们更丰硕的成果是:在书法教育中,深化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强化了尊重教育的办学特色:在书法实践中,磨炼了孩子们的心志,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起航 期冀未来 墨香校园
【关键词】书法教学情感兴趣个性意志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书法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特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设置了听障学生书法校本课程,对聋校的书法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在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品质教育,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德、启智、修心等功能,着力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营造书香氛围,培养学生热爱书法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学习就会主动而有效。在书法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书法产生热爱的情感。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行为问题是由于他们得不到周围人们的交流、沟通与关爱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师生沟通无阻。心理学研究认为:聋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学中应摈弃陈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挖掘聋生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书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在学书过程中不断感受学书的快乐。
1. 故事激趣。图文结合,听老师讲故事是聋生最感兴趣的。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结合在一起,能起到很好地激趣作用。
2. 游戏激趣。游戏是聋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它能使无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 媒体激趣。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加拉赫说:“多媒体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它在特殊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聋生不能通过听觉接受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只能靠视觉观察对象,长时间的视觉注视易产生心理疲劳,对事物失去兴趣。而多媒体能将图形、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感性材料综合处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增强视觉效果,增加学习趣味性。如在笔画教学中,颜体“横”的变化比较丰富,有“左尖横、右尖横、长横、短横”的不同运笔方法,学生难以把握。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横”的不同运笔轨迹动态展示出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学生能很快学会多种“横”法,学得轻松自然。
二、 尊重个别差异,发展学生学书的独特个性
聋生由于性格、爱好、认知水平、生活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其个体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后进生,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采取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把学生置于能力最近发展区,使每位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1. 自主选帖。个体差异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书法欣赏具有个性倾向:有的人喜欢飘逸秀美;有的人喜欢端庄朴实;有的人喜欢丰满厚重;有的人喜欢瘦削挺拔……教学时,可出示多种经典法帖,让学生先观摩再试写,体验自己喜欢哪种碑帖,再作选择。
2. 个性临摹。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由于聋生书法课每周仅有一课时,在掌握基本笔画之后,学生的临摹重点应转向范字的结构和神韵上,不应把时间放在点画的精雕细琢。临摹字帖关键在于把握原帖的风格特征,不要压抑学生在临帖过程中流露的个性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临摹,以利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顺利过渡。
三、月体验适应环境,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
聋生因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自尊心屡受打击,易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因此,聋生更渴望在各方面取得成功,获得自信。在书法教学中要赏识每位学生,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1. 赏识激励,克服自卑。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般。”赏识是提高学生自信力的动力,是使孩子获得成功的秘方。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写字很漂亮而自己进步不大时,心里产生了自卑感。教师要细心辅导,耐心教育,给予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一、和合文化:铸就校魂
拥军一小地处大庆市萨尔图区北部,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所在地。采油三厂于1966年5月成立后,为了解决油田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建起了拥军一小。随着大量职工家属搬入三厂矿区,三厂地区新学校不断成立,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到1985年,包括拥军一小、拥军二小在内,三厂地区所属小学发展到8所,班级93个,小学生3398名,教职工257名。从1988年开始,随着大庆油田及三厂矿区建设的变化,学校开始合并重组的进程。2008年,拥军一小和拥军二小两所小学整合为一所学校,沿用拥军一小的校名。三厂地区9所小学合并而成现在的拥军一小,来自9所小学的教职工之所以能凝聚成一个整体,形成“九校合一齐聚力”的良好局面。和合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神引领:以精神文化引导人。学校多次召开专题校务会议研究学校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思想内涵,总结学校发展历史的文化积淀,通过梳理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挖掘故事里蕴涵的文化基因,开展学校精神大讨论,凝聚价值共识,提炼核心价值观,广泛征求每一位教师和家长代表的意见,最终形成拥军一小特色鲜明的和合文化体系,用文化凝心聚力,用文化积淀品质,用文化铸就校魂。
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指团结、协作、同心、凝聚。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和合是“和而不同”文化的精要,指不同要素所构成和谐、合作的状态,就是要上下团结一致、合心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情感上同喜同乐,从而实现“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功效。
拥军一小以和合文化为统领构建学校文化。确立“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教师精彩人生助力,为民族伟大复兴尽责”的办学宗旨、把拥军一小办成“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师生幸福”的优质小学的办学目标,以及把学生培养成有魂有根的仁爱中国人、知能相彰的智慧中国人、身心两健的快乐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形成“以爱育爱,以智启智”的办学理念、“明德厚学。敬业乐群”的校训、“合心合力,和谐和乐”的校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风,以及“好学善思,明礼笃行”的学风。
活动体悟:以行为文化培养人。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营造尊重、理解、关心的“人和”氛围,建立和谐互信的干群关系、和谐互补的教师关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谐互助的生生关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人、教育人,促使师生在活动中体悟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
学校在教师中开展“我最敬佩的一位同事”、“心有大爱,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秉承责任,做幸福的点灯人”、“践行弟子规,幸福育新人”演讲比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学故事”演讲活动、“齐读共谈一本书”活动、“周三相约读《论语》”活动,分享学习心得,解决教育问题,丰富人文内涵,提升教育智慧。在每年四月份的读书月活动,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思想碰撞、智慧增长,其乐融融。教师读书之风日盛,教师的人文素养、内在气质、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焕发出职业成长的活力。享受职业生活的独得之乐,收获职业生命的幸福,树立“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助人是享受”的价值观和苦乐观,在貌似寂寞、实则风光无限的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尽到责任的同时享受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与尊严感。
学校在学生中开展“重细节、塑品行”行为养成教育月活动、“知礼明礼,笃行有恒”文明礼仪教育月活动、经典诵读成果汇报会、读书节系列活动,以及假日读好书、系列学科竞赛、书法段位比赛、体育艺术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感悟学校文化的内涵,提升文明素养。
2013年底,由孙成江、周焕鲁作词,周庆东、王波谱曲,集体创作完成的拥军一小校歌:“梦飞翔”,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校训校风、办学特色等精神文化内涵。在2014年首届体育艺术节上,全校师生同唱校歌:“梦飞翔”,提升全体师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之后每逢大型集会,全体师生都要唱校歌:“梦飞翔”,每一次唱校歌,全体师生对学校教育理念、校训校风、办学特色等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环境熏陶:以环境文化熏陶人。拥军一小的环境文化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品牌特色,从而让师生步入校园,就能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学校办学特色品牌,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学校正门雨搭展示办学宗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教师精彩人生助力,为民族伟大复兴尽责”;四个楼门分别用校风命名为“合心门”、“合力门”、“和谐门”、“和乐门”;一楼大厅两侧展示孔子浮雕、书法作品《中华颂》,大厅廊柱展示“一训三风”;走廊展示两幅木刻对联:“彰明师德以爱育爱,厚积学养以智启智,横批:立德树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横批:教书育人”;走廊顶棚饰以中国结,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走廊中部为学校特色版块:一楼是德育特色版块:“力行《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文明礼仪版块:“明礼笃行,做谦谦君子”,以及东侧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版块:二楼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版块,诠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勇、仁、和等中华传统美德;三楼是“悦读”润心。“慧读”益智读书版块,以及“翰墨飘香。立字立人”汉字书法版块,突出书法书香特色。各层走廊墙裙设计书法长廊:“翰墨飘香,立字立人”,突出书法教育特色。
教师办公区走廊为教育家版块:一楼是孔子教育思想及教育故事,二楼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及教育故事,三楼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教育故事。两个楼梯展示6大传统节日和12生肖的故事。教室黑板上方布置“好学善思,明礼笃行”的学风。为庆祝50年校庆,学校建成校史室,通过展板、奖牌、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展示学校50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缅怀先贤,激励后生。
二、特色品牌:彰显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大庆油田及城市建设的变化,三厂作为老区,常住人口锐减,学生数量减少。拥军一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逐年增加,生源素质不断下降。教师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学校领导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疏导、促使转变,与教师畅谈教育,从教育家思想中找对策,引导教师转变应试教育思想。从自身成长经历引导教师换位思考。提升民族素质,就是提升每个人的素质,要靠每个教师实实在在的努力工作,才能得以实现。全体教师不因学校位置偏而抱怨,不因生源差而懈怠,“不言学生差。积极想办法”,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抓实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实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测等教学环节,开展学科竞赛,举办体育艺术节,夯实学生核心素质。同时,学校发挥和合文化的内力驱动作用,努力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仁礼”德育,立德树人。以“中华美德,代代相传”、“力行《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明礼知礼,笃行有恒”等德育特色项目为载体,通过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力行《弟子规》实践作业、开设“礼仪课程”等途径,达到学生“人人学做仁爱君子、人人孝亲尊师友善、人人敬人彬彬有礼”的培养目标,培养有“魂”(中华魂)有“根”(民族根)的仁爱中国人。
“情智”教学,智慧飞扬。以“翰墨飘香,立字立人”、“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悦读’润心,‘慧读’益智”等教学特色项目为载体,通过硬笔书法段位比赛、每天午诵经典、经典诵读成果汇报会、构建阅读课程体系、开展读书月系列活动、开展“假日读好书”活动等途径,达到学生“人人能写一手好字、人人诵读中华经典、人人阅读中外名著”的特色目标,培养知能相彰的智慧中国人。
“和美”艺体,艺韵添香。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开展校园足球训练,抓好两操,打造“动感课间”,举办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体育比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举办体育艺术节,落实“体育艺术科技2+1+1”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艺术素质,达到学生“体魄强健、审美赏美、立美创美”的目标,培养“身”“心”两健的快乐中国人。如今,学校组织的特色品牌活动已成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最爱。
三、继往开来:再谱新篇
2016年是拥军一小建校50周年华诞,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期间,拥军一小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五个三”发展思路为统领。以提升学校品质、深化特色创建为发展主题。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抓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合心合力谋发展、和谐和乐谱新篇。
夯实基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在常规化的德育实践中塑造学生的主体素养:在系列化的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行为素养;在社会化的德育环境中提升学生的互助奉献意识。坚持质量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教学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抓实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测等教学环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全面发展。创新艺体教学形式,提高艺体教学质量;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创设“特长秀场”。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
激活内力: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终身学习态度。开展师德提升系列教育活动,完善“活力・高效・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研究、课题带动、读书增智等研修活动。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创新。建立教师自主研修、激励考核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使教师成为“心有大爱师德高,课堂高效教艺精,读书研究底蕴厚”的优秀教师。发挥名师专业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