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可是校园欺凌和暴力就像是美丽校园中的病毒,时时刻刻威胁着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反校园欺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1星期三的品德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视频,这部视频的题目就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主讲是"宗爸",他用朴实、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看完之后,我总结了三个词,就是自卫、预防和勇敢。
关于自卫,我想说的是:相信很多人以为是我打你一拳,你就还我一脚,其实并不是这样,自卫是指保护自己,而不是去伤害别人。比如有人追着你,你要丢下他要的东西快速逃跑,但如果他故意要欺负或者伤害你,你要抱着旁边的路人的大腿向其求救,若无效,你就要找到一个角落,争取躲进去,把自己身体重要部分保护起来,不受攻击。
而预防是指不让校园欺凌发生,那么如何预防呢?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多交朋友。因为朋友多了,人家刚想欺负你,就看见你正与一群人玩得很嗨,哪里还敢欺负你呀?直接就跑了。所以广交良友,多多益善。
勇敢就是说要在受到欺负后说出来,勇于发泄,不要闷声不响地收欺凌。因为只要你说出来了,大家都会帮助你,不然他欺负了你一次,就肯定会有第二次,甚至还有第三次,这样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让他一直来欺负你。而你却一直都忍,这样做不但对自己不好,而且对其他人也不好,还会让他更加大胆,肆无忌惮地去欺负更多的人。
总之,我们要与同学们和平共处,既不要欺负别人,也不要收别人欺负,一定要做一个正直、乐观,敢于表达的人,而且我们还要团结起来,让校园欺凌绝迹!我想这才是这个视频最大的目的吧!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2提起校园,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幕幕纯真又美好的画面。但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成为了校园金色阳光里一抹令人忧虑的阴影。这就是老师让我们看的『预防校园欺凌宣传片的主题。
宣传片首先介绍了一个典型的校园暴力的案例:2013年12月1日,山东一名14岁少年扈强,和同学产生了矛盾,最后竟持刀捅死了那位同学。被捕时他说:“我想弄死他,反正我才14岁,法律又不会拿我怎样。”,扈强因为没有法律意识,认为自己未成年,法律不会判他的刑,而捅死了自己的同学。虽然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严惩违法者,社会才会公平。因此,扈强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罚。
随后,宣传片又介绍了很多防止关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知识,如: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分类、主要引起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等等。
在我们的校园里,虽然没有『预防校园欺凌影片讲述的案例那样典型,但类似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如:有的同学要其他同学给他作业进行抄袭,不同意就打人家;有的一言不和就动手打人……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大家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我感到: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欺凌和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我们应当多措并举,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我向大家呼吁:预防校园斯凌,从我做起,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和谐、美丽的大家庭。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3又看到一条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六名未成年女生围殴一名女生,并逼其喝不明液体,这样的新闻看的让人触目惊心。
都是同学,还都是未成年,本应该一起课间玩耍,跳绳什么的,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校园暴力,什么愁什么怨,谁都是父母的宝贝,不知道是现在时代变了,还是我老了。
我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只知道读书,课间也会一起玩耍,生气也就是吵几句,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同学,不过现在的小孩已经变了,不像当年的我们,每个小孩都有智能手机,还总会发些矫情和找男女朋友的帖子,在他们眼里,十四岁都是老了的。
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发生的时候都会有人录下视频发到网络上,看着视频里的小孩围着一群,有打人的,有哈哈大笑的,还有抽烟的,男女生都有,真的不理解录这视频是在炫耀吗,不过也应该谢谢这些录视频的人,让我们都看到她们做了些什么,那些根本就不是什么祖国的花朵,就是一些恶势力。
发生校园暴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的,这样的事对当事人是很大的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终身心理阴影。
虽然我没经历过校园暴力,不过我身边发生过很多,高中的食堂很挤,特价是中午放学,有的人可能碰到了挤到了,便拿起餐盘就砸另一个人的头,可笑的是,身边那些男生没有阻拦的,反而还在看热闹,这都不是未成年了,却依旧这样。
很多明星也都参加了校园反暴力,校园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改革,但这件事还是应该从孩子本身进行教育,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还学校一片净土。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4“校园欺凌”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学校的禁词,国家也非常重视校园安全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各行各业都采取某种方式来说明其危害性,而影视界则是用电影的形式向人们讲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悲伤逆流成河》进述的是一位女学生因用过不干净的毛巾而患上了性病,被其同学无意间知晓从而传遍学校。全校的同学都认为她之所以会患上这种病,是因为她做了不干净的事,因此她备受他们的欺凌、歧视。最后,她忍无可忍了,她在跳海之前对曾经欺凌过她的人谩骂、指责,然后崩溃、跳海!这部电影就是要呼吁家长们要关心自家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领导们要重视这个问题,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其实我能明白电影中那位女学生被欺凌时的痛苦,内心中的崩溃,因为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经历。我那时上五年级,我的上铺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有一次她返校时偷偷地将一瓶饮料带到了宿舍,这是我们学校不允许的事,可是她在寝室老师查寝室时将饮料放在了我的床头柜上,结果被老师查出来,没收了。她就非常地生气,认为这是我的责任,是我没有保管好她的饮料才导致饮料被老师没收的,并让我下回带瓶饮料还给她。我当时很怕她,与她讲理她也不听,寝室的其他同学也不敢讲她。于是我只能与爸妈讲这件事,爸妈与班主任联系,提起这件事,他们以为班主任会管,结果班主任并没有管,甚至提都没有提起过。那同学也不知怎么就知道了这件事,就变本加厉地欺负我,不仅骂过还打过,所以整个五年级我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因此我特别能明白电影中那位女学生的感受。
校园欺凌除了会对学校信誉等有一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地伤害,这种伤害是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弥补的。所以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个美好充实且又快乐的学习生活,“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也能彻底解决。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5学校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让我们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精彩,可是究竟学校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变了样。
这些年有关校园的暴力行为的信息鸡犬不宁,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又是“养育”我们成人的地方,可为什变了样?
最近,有许多学校出现暴力,有许多人想,这没那么严重吧?这是大部分强势的同学欺凌小部分弱小的学生,这可以让这个被欺凌者致死,难道这还不严重?如果继续这样,会死多少学生?我们才十几岁就要承受这么大的伤痛?十几岁本是我们尚好的花样年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网上有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一个个暴力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记得让我最深刻的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一个女孩没有任何特长,平时不善于与人沟通,无论什么都一般般。
开学第一天,女孩胆小怕事,同班同学都看出她很好欺负,于是几个看她不顺眼,放学后,把她逼在墙角进行殴打,女孩久久没回家,躲在教室里,不敢回家。
傍晚,女孩一回家,对学校发生的事只字不提,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女孩又被欺凌,旁边看热闹的同学在一边嘲笑。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女孩身上的伤日积月累,女孩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女孩死在教室里。
我认为这样的校园暴力是人性的冷漠,这么多的同学冷眼旁观。
诡异的是:中关村二小事件是在国家九部门颁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之后仅一个月就出现了。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我国此前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教育部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是法律可界定未成年人与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但能否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关村二小事件热衷于过错追究,权责的厘定,昭示的正是以法治校的困境。学校作为社会事业的组织,其对内及对外的关系权责并不复杂,内部更多的是伦理关系,外部更多的是法人治理关系,诉诸法律往往会把事件引向更复杂。
法律有局限,借助媒体可行吗?媒体是公众平台,但本身并不能进行专业判断及专业干预,于是乎媒体也就只好借助专家。专家基于各自专业背景,各说各话,似乎都有道理,但经媒体立场过滤,话语被选择性引用,除了增加新闻效应之外,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中小学校园出现欺凌现象,确实是不好的。一是会对当事学生身心发展带来影响;二是对学生家长带来困扰,谁的孩子受到欺凌,心情都是一样的,会给家长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三是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也可能打乱,带来潜在的教育隐患,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存在问题不可怕,正确的态度是要认真对待。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实际情况。对当事学生该批评要批评,该处分就该处分,批评及处分都是正常的正当的教育手段;同时,要加强班集体制度建设与管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如有失责应予追责。若动不动就诉诸法律,动不动就借助媒w力量,动不动就搬出专家,那反映的就是社会的集体失智。
中关村二小事件如何认定、如何解决,也莫衷一是。到底是欺凌还是霸凌?有人说应依据“被欺凌者”的感受判断,有人说也要参考他人判断。到底如何解决?有人说要让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有人说要制订好的规则,有人说要防患于未然。笔者以为:学校基于楼道监控录像,认定该事件不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应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学校的判断。真的要“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玩笑是很过分,当事家长确实也有理由气愤,难道把垃圾筐扣回才能泄愤?毕竟不是不计后果的抢劫、身体伤害、性暴力、团伙犯罪之类恶性事件。定性为过分的玩笑,也许是最有智慧的判定,大家退让一步淡化处理,让处理更艺术一点,这样当事诸方都能全身而退。激化矛盾,让各方身陷舆论中心,承担更大压力,投放更多精力,最终导致各方共输。事件的持续发酵中,我们看到了法律、媒体、专家,还有“吃瓜群众”,我们没有看到人身上应有的良知,没有看到以德立人、以礼待人的传承,没有看到德与礼的教化作用。失礼者道歉,得理者饶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意见》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必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留守儿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校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凸显,恶性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调查显示,由于体制不完善、政策缺失和资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不容乐观,不良状况亟待改善。本研究选择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石柱县作为样本,主要考虑到重庆市近年来高速发展,大城市大农村的特征不断凸显。而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三峡库区为一体的石柱县是一个特殊县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巨大。研究者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县99所中小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重点对58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和访谈,客观上指出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暴露的不足,从完善制度、出台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形势下对重庆市其他区域产生积极影响。
一、相关基础数据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数据及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到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处渝东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逐年减少,总体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年前后,石柱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2013年渝利铁路全县贯通并设有石柱县站,交通的快捷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资金进入石柱开办劳动密集型工厂,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选择在家门口务工;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不断缩短外出时间,使留守儿童不至于常年留守。据2016年春季学期数据统计,该县农村留守儿童总计16856人,其中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7%,超过一半;留守女童81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08%;隔代教养留守儿童12841人,占比76.18%,隔代教养为最主要的养护形式。从表2可以看出,寄宿制留守儿童、留守女童以及寄养状态下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加强关爱保护措施。其次,家庭贫困留守儿童361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47%,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此外,虽然石柱县有较为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1+4+X”模式,县域内各个部门、学校、社会爱心企业等形成了合力,但是以家长、知心姐姐、“红樱桃”妈妈等为主要群体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队伍仍显不足,对口率仅为65.57%,缺口很大。从表3可以看出,在99所中小学校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配备差距较大,整体来看,初中学校明显优于小学;部分项目成为中小学共同的弱项。建设较好的是食堂(餐厅),但也存在着食堂相关设备缺少的情况。在浴室建设上,小学较差,配备率不足40%,按照小学寄宿制学校34所来计算,配备率也没有达到90%,而中小学浴室锅炉供应不足、燃料缺乏、洗浴房间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无法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要求。在调查统计的四个项目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配备,全县中小学校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仅为4人,超过95%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由于缺乏专业教师而导致闲置。值得肯定的是,全县各学校均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对外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2.寄宿制学校基础数据截止到2016年春季学期,石柱县共有寄宿制学校58所,其中中学23所(高完中4所、单设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民办中学3所),小学3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58所寄宿制学校中,共有教学班级1001个,其中有寄宿制学生的班级868个,占比86.7%;58所学校共有在校生46034人,其中寄宿制学生27420人,占比59.57%,上文提到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8%,在这里占寄宿学生总数的32.07%。依据有关规定,58所寄宿制学校共有46034名学生,应配备教职工人数为3683人,实际配备3342人,差配教师341人,少配备教职工接近10%。直接参与学生早晚自习辅导的教师数为2308人,共计承担570600节自习课数,平均每人每学期承担248节早晚自习课,以每节课最少40分钟计算,共计增加165个小时的工作量,以每学期100天正常上课计算,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天增加1.65个小时工作量。在承担寄宿制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中,其中临聘人员114人,其他192人;在编人员1618人,学校领导岗位人员115人,其他21人(参见表4)
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不足或不达标,无法满足寄宿生基本需求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学生寝室不标准,仍旧存在着“教室型寝室”“大通铺”现象,三十甚至四十几个人一个寝室,空间狭小、空气污浊、无单独的厕所或者离厕所距离较远;在食堂问题上,部分学校食堂十分简陋,不能够遮风挡雨,没有餐桌椅或餐桌椅少,师生吃饭或站或蹲,十分不便;在配套浴室的问题上,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洗浴,主要受到洗浴场地不足、供水设备缺乏、燃料缺乏等问题影响。2.教职工编制紧缺,寄宿生管理工作繁杂,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县编办在核定学校编制时,对有寄宿生的学校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核定编制用于寄宿生管理,但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任务重,规模较小的学校几乎没有专人用于寄宿生管理,规模大的学校安排有1~2名教师兼职参与寄宿生管理。部分学校存在有留守儿童因家中无人,在双休日、节假日不愿意回家,仍旧留宿学校且缺乏有效养护的情况。在编教职工兼职管理学校寄宿生,工作量非常繁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无相关经费支持,由于没有相关津补贴,时间较长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变差。在调研访谈中,许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对工作抱有很大成见,怨气很大。3.临聘人员素质不高,学校额外负担重寄宿制学校一般都要聘请食堂及宿舍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大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寄宿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法处理,管理工作较为粗放,寄宿生活枯燥乏味。另外,学校无任何经营性收入,所有支出全在办公经费中,寄宿制学校临聘人员多,其工资支出也多,学校普遍难以承受。而临聘人员不在学校编制内,但又参与学校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不能与老师们相提并论,这一尴尬的处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4.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学生心理问题无处咨询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学校,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纠葛,特别是强势学生针对部分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及孤儿的打骂侮辱行为时常发生。由于石柱县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心理弱势群体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问题无处缓解,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解决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1)出台增配寄宿生管理人员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按照每150人配备2名生活管理人员(150人以下按2名配备,考虑男女宿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其经费由财政按照本地最低工资水平划拨;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下发收费文件允许学校部分收费。(2)出台允许发放寄宿生管理津贴政策在职教师承担寄宿生管理工作后,拨专款专用给承担相关额外工作的教师发放相关津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寄宿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平均增加工作量数据测算结果每天1.65个小时计算(大约两个课时),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以超过基本课时补助为基准,可以考虑每天补贴5至15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津贴从绩效中单列,标准上浮,允许寄宿制学校在班主任额外工作量上给予适当补贴。在财务报销制度上,从政策纪律层面将寄宿生管理、服务而产生的各种津补贴纳入财务专项审计项目。(3)出台校园欺凌事件相关政策法规农村留守儿童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常常成为受欺负的对象。由于和他人朝夕相处,难免发生矛盾,寄宿制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更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校园欺凌出台专用政策法规,加大对寄宿制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措施,加大对欺凌者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2.政府应不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政府应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经费的专项统筹管理,防止部分学校过度重复建设,将资金合理分配到宿舍建设及改造、食堂建设及桌椅购置、浴室建设等基础项目上来,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下,合理规划布局学校,逐步按需求完善相关设施的配备,增加留守儿童在校生活的舒适度。3.教育部门应完善工作措施,提升管理育人效果(1)严格把关,聘请高素质宿管人员。学校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严格把关,尽量聘请素质较高人员担任宿舍管理人员,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寄宿制学生时刻感受到学校大集体的温馨快乐。(2)责任明确,加强对寄宿制学生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允许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寄宿制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使寄宿制学生享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2016年2月4日.
[2]陈景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石柱模式[J].基础教育,2012(2).
针对这种德育“缺位”的状况,早在2007年,日本政府就认为必须推进德育学科化改革,不过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道德属于抽象的内心活动,不适合使用教科书教授并进行成绩评定,因此被搁置。2011年10月,大津市一位初二男生因为不堪同学暴力虐待而跳楼自杀的事件引发舆论轰动,进而促使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3年发表名为《关于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提案,认为“必须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道德教育学科化”。2014年3月,文部科学省设置“道德教育专业分会”,并于当年10月公布了《关于道德课程的改善》的报告。2015年3月,文部科学省修改《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正式宣布将“道德时间”升格为与国语、数学并列的正式学科,规定小学和初中分别于2018年、2019年正式开设道德科,从而开启了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此次道德教育学科化改革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出“在理解道德诸价值条目的基础上,审视自身,加深对自身生存方式的思考,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实践热情”;在内容方面,从自我、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等四个方面详细列举了各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在教科书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国家审定的道德教科书进行教学;在评价方面,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作文、笔记、发言、行为等进行记述式评价;在教学方式方面,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问题解决型和体验式学习方式,形成多样且更加有效的道德指导方法。可以说,通过此次改革,日本政府一方面希望确定更为明确而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形式,强化道德教育的学科功能;另一方面也期待改变以往德育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学从“阅读型、灌输型”向“思考型、体验型”转变,更加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尽管升格的道德科在日本中小学全面展开尚有时日,实际效果如何也很难估算,但是此次道德教育改革仍然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其一,如何强化和规范道德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学界以及中小学对德育学科的研究和关注,是改善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此次学科化改革引发日本民众关于学校德育的大讨论,文部科学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反复研究和探讨,明确规定了道德科的目标、内容、指导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做法。例如,在思考、讨论道德问题的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平等交流,促使学生情感的内化;教师对学生的记述式评价既要客观公正,有效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又要避免进行学生间的横向对比;道德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主体性活动,教师应该更多地站在“支援者”的立场,在方法上给予学生价值选择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自律精神的塑造等。尽管这些做法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但是体现出日本在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步重视道德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在道德教育中努力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追求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念。
其二,如何处理道德教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决定道德教育成败的重要课题。之所以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饱受质疑,原因之一便在于很多学校将两者认定为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必须择其一,或是两者有其一即可。其实,在正规的课程中传授品德规范的知识观念与校外活动中参与道德实践体验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关系,只有它们共同发挥优势,才能够达到优化德育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日本政府在此次改革中仍然强调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实施方式,要求各学科及课外活动必须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但是道德课要对其进行补充和深化,从而使道德教育既保持多元性,又兼具深度和广度。
其三,日本的此次改革并非面面俱到,在操作过程中会牵涉很多实际问题,这也说明了道德教育改革的复杂程度。例如,文部科学省认为缺乏专门的教科书是道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求必须使用国家审定的教科书,可是道德并不像其他科目的知识那样直观和具体,而是包含了许多实际经验和主观感受,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伦理等许多普遍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单凭公布一个审定标准就可以保证准确性和公正性的。又如,道德科采用记述式评价方法,学生的思想、意见、行为等全部成为评价对象,极易造成学生为了取得良好评价,做出违背内心的行为,加之记述式评价的内容很多都与个人人格和人权相关,资料的收集及其应用都必须特别慎重,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另外,任课教师既要避免灌输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保证教学活动规划合理、运行顺畅,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很高的素养,而此次改革并未充分讨论道德教育的师资培养与资质认定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对此次改革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其四,道德教育改革应该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在此次改革中,日本政府强调通过改善学校教育来解决学生的道德危机,其出发点毋庸置疑。不过,道德危机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制度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当今日本的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弱化,是造成校园暴力等“教育荒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合作开展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资源促进儿童健全人格和丰富人性的培养,才是改善道德教育的P键。可见,道德教育改革并不是简单地把道德课改改名字、添加一些先进的理念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仍然需要在逐步推行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道德科到底效果如何,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否能够因此走出困顿的境况,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谭建川,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对于高素质人才聚集的高校,校园管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更新,但是中毒、电器火灾、自杀等所造成的各类突发事件屡禁不止,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陷于窘境,也给高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
一、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即使所处的阶段不同,在学校内也有意外状况的发生,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态度也会不同。最近,越来越多的学校内的意外状况的发生引起了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怎样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以及所采取的办法是大多数专家重点分析的对象,相应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是学校,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也不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失衡;只重视解决的办法却没有重视防患〔1〕。
只要存在学校就会有校园突发事件的存在,只是时代不同,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会不同。近年来,随着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如何建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机制成为许多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而且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但总体来说,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差;学校及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较弱;信息沟通机制不畅,以及预防理念滞后等问题。
二、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在校园内发生突发状况具有的特征是无明显的征兆、无确定的规律、影响性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园内发生的突发状况也可以称作没有任何征兆的危机事件。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学生思想行为失衡
学校的主要群体是学生,社会环境对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群体心理失衡。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差异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相应的家庭的贫穷和富有状况在学生的衣食住行上可以得到证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相互间更易相互攀比。其次,学生群体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蛊惑,如赌博、以及其他暴力事件往往也会发生在学生身上。再次,网络媒体也成为了学生极易受到引诱的一种媒介。很多大学生沉溺于一些惊险、刺激的暴力游戏中,为了宣泄压力或者寻求刺激往往会学习网络上的持枪杀人、赛车比赛、对他人进行亵渎等。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道德层面越来越低,认不清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虚幻的生活。
(二)学校管理上的不足
当前,高校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就业、心理等方面。首先,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不够。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与发展,加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学校缺乏正确的职业引导,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对未来的就业感到很茫然。其次,尽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该中心存在很多误区,仅仅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了才会需要该中心,其实不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意义及特点
不同与东方,西方国家把突发状况叫作危机。某一学者指出所谓的危机指的是不能认为控制的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极其恶劣的天气、持枪杀人、各种杀人事件的发生、战争〔2〕。在我国,有一位知名的教授指出,所谓的学校危机指的是没有任何征兆的、难以想象的状况,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造成人员的离世。这样的危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也不足为怪,学校要采取解决的办法。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剖析,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突发状况,指的是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身体以及各种安全产生了损害,对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学校的突发状况指的是不论是学生或者老师单独的个体,还是一些人组成的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同时并不符合社会的有序发展,采用一些方式,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既危害了老师或者学生的利益与安全,同时对学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我国高等学校的突发事件整体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
(一)高校突发事件原因繁多
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环境复杂,首先,学校外部租房市场杂乱,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部,漫天都是租房广告,广告的文字不正规,办理入住不用登记,且手续不规范,处处是安全隐患。其次,学校附近的饭店、餐厅林立,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群复杂。并且,学校周围遍布KTV、网咖、电玩厅等娱乐场所,环境杂乱,再者,学校附近的设施多为违法越章建造,车辆停放无秩序,极易引发事故;最后,不少校外人事嫁接销售、收?U品为理由,在校园内部从事不文明活动,加大了工作人员的治理难度。以上描述的现象,都极易引发突发事件,危害校园安全〔3〕。
(二)活动隐蔽性较高
如今科技迅速发展,数据信息传输日益快捷,交流通讯方式多元发展,校内人员同社会人群可以通过方便的移动互联网设备隐蔽的传播信息,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者更加难以判断、抓获造事人员,很有可能失去对最新数据信息的掌控。
(三)影响力持久
校内学生接触新鲜事物较快,新兴技术很快在校内传开,这也导致学校突发事件越发严重,影响的持久性也逐渐增强。有些事件对校园甚至社会造成了消极作用,并且影响时间很长。尤其是对于学生和校内老师的影响更加深远。一部分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学生们,久久不能缓解当时被欺凌感受到的痛苦,这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
(四)突发事件危害巨大
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打扰了学校的授课秩序,打扰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以及师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好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影响极其恶劣的事件。2016年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在宿舍楼自习室遭室友杀害,引发社会广泛发关注〔4〕。老师和家长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校园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此件事对该学校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生纷纷表示近期都不愿意继续再学校住宿,甚至对该校以后的生源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治理具有复杂性
大部分发生在高等学校的安全事件,并非全在于市校园的外部问题,可是有
部分校内学生和老师倡导合理解决,这样的行为与看似合理的违法性行为杂乱叠加在一起,令问题解决起来更加不易。
另外,必须注意到,法律和政策仍有漏洞,这些漏洞更加令处理此类事件不易。其他还包括过去留下的矛盾和新的矛盾融合一体,让事件看起来更为混乱。尤其当校内的学生意外去世之后,学生父母在校内闹事,要求甚至威胁式的恐吓学校做出天价赔偿。加大了学校工作人员的解决难度。实际上,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有许多人参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所谓的“法不责众”的心态是正确的,并大胆的做他们想做的,以为社会会包容,同时,一部分校内师生并没有正确认识法律,对自己行为是否合法并不能准确判断,这大大的增加了处理此类事件的不易。
四、建立高校社??治安事件的预警机制
(一)大数据下信息监测系统的构建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切偶然的突发事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并通过不唯一的途径显现出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对于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存储分类加以重视。可以按照学校内部和外部划分信息数据的监测制度。这就要求管理层设立一系列咨询指导部门来保障最快捷、通畅的收集信息,比如在教学、就业、保安、心理等多个部门建立咨询处〔5〕。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标准,并录入电子数据库形成档案,以此来提升对心理的干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判断心理危机形成的可能性进而确定预警级别,最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心理辅助方法。展开以上工作的同时,应该固定时间进行学生调查,在课堂、寝室等各个方面调查,尤其是容易出现突发事件、危险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整个过程中,应当精准的抓住被调查学生的思想、情绪,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尽早察觉事件发生的预兆,进而推倒出事件发展的态势和规律。
所谓学校之外的监测,是校内的工作人员对非本校师生、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尤其是无业的非本校人员,他们整体素质较低,缺乏法律意识,人群较为复杂,易于出现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学校的非校内人员造成的突发案件占高等院校安全治理和刑事犯罪行为的四成。
综合以上分析,学校教学部、后勤处、保卫科、学工办、医务室、心理咨询处等有关单位部门应该构建、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情报网络,定位关键部门和关键人员,获取第一时间的情报信息,为了增强可靠性,分析情报信息不应以点盖面,要多方位的全面探析。
(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制定
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要有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应变预案。该方案的提出是为了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慌乱,能够冷静、高效的进行处理,当时应对状况的办法以及后期的处理。国外知名的教授指出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防备措施,不要出现动荡、控制不了的状况发生,提前设定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事、物进行合理的安排。学校要在预先设定方案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本校园的真实状况,写出应对的策略,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事件的发生。相应的,也要进行实战演习,在演习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要对其进行校正,使得预先设定的方案和实际相符,更好地进行解决,如果该事件发生了,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加强
学生们要增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有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是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突发状况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一点。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首先,将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学分制中,并在每学期都开设相应课时来保障。特别是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违反这些法律法规所承受的后果,对自己、亲属朋友、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潜意识里对其有一些了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在安全教育中,要和在校生结合一起,要直白、细致地陈述学生的行为规范、违法乱纪的边缘以及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采用的维权措施。再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得法制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做法包括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定期的进行教育等。最后,安全教育人员的选择,聘请专业人士或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授课,提高理论性和权威性,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条款,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减少突发状况发生的概率,创建平安校园。
传统的惩戒
在西方文化中,用惩戒来纠正霸凌行为的正当理由,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旧约中的箴言:“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对负责学生道德行为的老师来说,这个传统的手段有很大的吸引力。75%的老师相信,即使是轻微的霸凌行为,也应该惩戒霸凌者。在很多关于如何制止霸凌的书中,我们都可以读到类似的忠告,“要清楚地让学生知道,霸凌在学校里不被容忍。一切霸凌行为都将按照校方所制定的方法加以惩戒。”有位“专家”甚至建议,“任何有霸凌行为的学生都应该被一位比他强壮的学生惩戒。而且惩戒的程度应该是他所霸凌的学生的三倍。”
必须注意的是,惩戒的目的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惩戒被运用来达成一些目标。如:
制止霸凌,让有霸凌倾向的学生表现出积极而有序的行为。
让其他有可能施行霸凌的学生看到霸凌的后果而住手。
给霸凌的受害者一个相对安全的学校环境。
也让施霸者受到公正的惩罚。
传统惩戒手段通常由以下一些步骤组成:
定义霸凌行为。
建立行为准则,让所有相关人士共同决定准则一旦违反的后果。
公示霸凌行为的定义和后果。
调查霸凌个案,包括取证、访谈、交叉验证,以确定霸凌行为。
施行惩戒,惩戒包括罚站、取消某些学生权益、学校劳务或是校内或校外的停课。
传统惩戒手段直截了当,简单实用,这是它在学校中广泛运用的原因。家长和其他校外人士能参与惩戒条例的制定,这让这个方法比较能够得到全社区的支持。可是批评者认为,“直截了当,简单实用”可能也正是惩戒手段的问题所在。第一,并不是所有的霸凌行为都能清楚地界定。比如如何区别言语霸凌和善意(而尖锐)的批评。更有的学校禁止学生之间任何身体的接触,而不问其动机和意图。第二,间接的霸凌,如在学生群体中刻意地孤立个别学生或传播恶意的谣言,都无法明确定义。第三,如果惩戒是以“报复”为目的而施行或是惩戒对象认为这是惩戒的目的,这一手段只是菏币种屏税粤栊形,而没有真正解决霸凌者的心理倾向问题。
加强霸凌受害者的抗霸凌能力
有些老师和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加强霸凌受害者的抗霸凌能力,就有可能降低霸凌的发生和对霸凌对象的伤害。如果霸凌能通过这样的方法解决,受伤害的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会有很大提升,因为他不用别人的帮助就解决了学校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学校也不必对霸凌者采取任何惩戒手段,从而避免了因惩戒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这一方法的另一明显好处是霸凌受害者会很愿意接受训练。和霸凌者不同,他们太希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
霸凌的对象往往有多年的受伤害历史。要让他们能为自己而挺身而出,不是一件易事。往往需要很长一个过程。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霸凌受害者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课程提高抗虐能力。
建立自信。多年的被霸凌,往往让他们失去自信,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提高自信是提高抗霸凌能力的第一步。这也包括提高他们的情商,让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有正面的、准确的体验;并相信他们能对他人的情感有正面的影响。
防身技术。对付身体霸凌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学一些防身技术,如跆拳道或武术。但是这一训练带来的更重要的益处,是提高了霸凌受害者自信。但是有研究证明,学习防身技术的学生往往容易卷入霸凌甚至成为霸凌者。所以,有一些课程将身体的训练和“非暴力”的理念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不滥用他们学到的防身技术。
语言技巧。当遭遇语言霸凌时,如果受害者能让霸凌者知道他们在言语上占不到便宜,霸凌可能停止。根据情景的不同,人们设计了一些说话的技巧和原则,如能教授给学生并加以练习,他们在受霸凌时就能运用出来。有机会时,霸凌受害者甚至可以反问霸凌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让霸凌者反思自己的行为。
不露真情。这个技巧的英文原意是“雾(fogging)”,即云山雾罩,不露真情。霸凌的本意是受害者。如果从受害人那里得不到他所期望的屈辱、沮丧或愤怒的反应,他可能没有兴趣继续。当遭遇语言霸凌时,受害者可以说,“有可能”或“哦,你这么想。”对霸凌者所说的表现得漠不关心。
加强抗霸凌能力,以解决霸凌问题,这听起来很动人。可是这一方法耗时长久,因此在老师中不受欢迎。更有老师认为,霸凌起因于双方在体力、智力、语言能力及人际关系上的实力不对等。如果这些训练课程不足以改变这一局面,这个方法不会有效。所以,在一个跨国的大样本问卷研究中,有四分之一的老师表示他们不会鼓励他们受霸凌的学生直接面对霸凌者或自己解决霸凌冲突。余下的老师中有一半表示,他们不会让学生参加培训的课程。
调解
在解决霸凌的传统方法中,往往是一个权威人士(老师、家长或心理咨询师)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冲突的双方都要接受。调解则是让冲突的学生双方在调停下达成一个和平、妥协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个方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起后,很快就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采用。
调解者可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成年人,但更普遍的是由受过一定训练的学生充当。称为同伴调解(peer mediator)。由学生来充当调解者的好处在于他们对霸凌的场合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他们和冲突双方的关系平等,不会让受调解的学生有“强加于人”的感觉。
调解一般有以下的特点:
冲突双方对调解过程和结果有最后决定权。
冲突双方定义冲突的事件。调解者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冲突。
调解者保持不偏不袒的中立立场。
调解者不惩戒任何一方。
调解者不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冲突双方完全自愿参加调解。
如果任何一方认为调解不能解决问题,他可以终止调解。
调解不纠缠于已发生的冲突,而是关注产生一个双方能接受的、避免未来冲突的解决方案。
调停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冲突双方承诺通过调解解决冲突。
2.在双方的情绪稳定之后安排第一次调解会面。
3.制定调解过程的一些规则,如轮流发言,不打断对方的发言等。
4.调解者要求双方轮流阐述冲突过程。一方阐述之后,另一方要不加评论、不见判断地复述所听到的。
5.根据双方所述,调解者做出双方能接受的对冲突过程的总结。
6.双方轮流讲述当时对对方行为的感觉。双方分享听到对方的感受后的反思。最后由调解者总结双方的感受。
7.调解者要求双方建议可能的解决方案。
8.从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中,冲突双方找到双赢的方案。或是双方妥协,达成可接受方案。调解者不作任何建议。
9.调解者用双方的原话记下双方所同意的方案,并由双方签字。
10.会后持续观察双方的行为。如有必要,双方再次会面。
研究和实践证明,调解法最适用于霸凌者和受害人之间实力差距不悬殊的比较轻微的霸凌冲突。如果差距悬殊,霸凌者可能没有参加调解的动机。其次,他很可能不接受调解的结果。而调解者因为其中立立场而无计可施。虽然同伴调解是调解法的最好选择,但是如果对学生调解人的培训不足或质量不高的话,调解也常常效果不彰。
重塑公正(Restorative Justice)
这个反霸凌的方法和传统的惩戒手段相似,要霸凌者为自己的行为悔改,并受到惩罚。不同之处是处理霸凌者的过程是公开的,让学校或社区都能从中受到教益。为制止霸凌行为,学校可以召开一个社区会议(Community Conference),不但学校的相关人士参加,校外人士如学生家长也被邀请。在会上由霸凌者和受害人回顾冲突的过程和当时的感受,尤其是霸凌对霸凌对象造成的伤害。最后,霸凌者给出具体的措施,承诺霸凌不再发生。通过这样的会议,学校希望能重申学校的纪律和权威,并且建立学校中公平公正的校园气氛。
人们指出,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环境里,重塑公正其实是处理犯错误成员的常用手段。在印第安人的部落中,这样的部族会议至今仍然是教育部落成员的方法。如果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在团体中被孤立是非常严重的惩罚。问题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个体化的时代,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不那么生死攸关。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校园霸凌行为,只是对那些还留恋学校生活,愿意留在学校团体中的学生比较有效。
关怀小组(Support Group Method)
前述各种方法都在霸凌者身上下功夫,关怀小组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关注点放在受害人身上。他们不认为对霸凌行为的悔恨自责是霸凌者痛改前非的先决条件。所以,他们不要求霸凌者κ芎θ说狼浮0粤枵弑匦氩渭庸鼗承∽榈木刍幔可是在会上,小组成员并不指责霸凌者,他们只是表示出对受害者的支持和关怀,并让霸凌者也成为关怀和支持的一部分。他们希望这样的参与能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使霸凌者改弦另张。所以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名字,叫“无指责”方法(No Blame Approach)。
这种看似是非不分的方法,在它的发源地英国却大行其道。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英国首相Blair得知这一方法在英国学校中广为运用时,大惊失色,认为这是危险而不负责任的。当时的教育部长也认为,老师应该有更大的权力惩罚学生。批评者说,如果对霸凌者不加处罚的话,“他们会以为他们可以一辈子对别人横加侵犯而不惧后果。”
但是关怀小组支持者认为,这些批评者是被误导了。他们认为,真正严重的霸凌只是霸凌行为的一小部分,应该受到谴责并承担后果。可是对大量轻微的霸凌行为来说,关怀小组是卓有成效的。关怀小组方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霸凌者仍有同情心,只是阈限较高,不易激发。所以,关怀小组中所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而且,关怀小组并没有豁免霸凌者的责任,而是把这责任融入了对受害人的关怀中。对这一方法的评估也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有一例对55个用关怀小组治理霸凌的研究发现,“这一方法在绝大多数的案列中取得成功,霸凌完全制止了,受害人也不再需要关怀小组的支持。”
分摊责任法(The Method of Shared Concern)
前述的各种方法,都认为霸凌是一个个体行为,问题出在霸凌者的个性和心理素质。所以,解决的办法也是针对个人的。分摊责任法的实践者却认为,霸凌是一个社会行为。霸凌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滋生并发展的。所以要改变霸凌行为,必须改变霸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把制止霸凌的责任分摊到所有的相关人员身上。这是所有方法中最全面、最复杂的处理手段。
在实践上,这个方法综合了上述的调解法和关怀小组法。首先,由一位专业人士通过观察、访谈和查阅学校资料确定霸凌者或潜在霸凌者及他们的霸凌对象。这些霸凌者周围一般有一个小圈子,其成员或参与霸凌或是霸凌的旁观者。然后,这位专业人士充当调解人,与这个小圈子的成员个别会面,各个击破。之所以强调个别会面,是因为这个小圈子已经有它的历史,其成员有相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关系可能很“铁”。如果和圈子的所有成员一同会面,一旦他们在会上同声相应,反而形成了正不压邪的局面。在会面时,调解人询问圈子成员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正常?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他们愿不愿意为改善这种不正常现象做些什么?谈话的目的是让霸凌者或潜在霸凌者意识到霸凌对学校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谈话中,调解人不指责这些学生要对霸凌现象负责。责任分摊法认为,甚至霸凌对象也是霸凌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有可能要对霸凌行为负责。所以在面谈时,调解人也询问霸凌者,被欺凌的同学有没有做什么让他们觉得受到挑衅,才引发了霸凌行为。这样的会面可能要进行几次,直到霸凌者对自己的行为有歉意,并同情霸凌对象的遭遇。
和圈子里的成员都谈过话后,调解人可以和霸凌受害人见面了。他要告诉受害人他和霸凌者的会面,以及他们愿意为改善关系作出努力。要求霸凌对象留意在他周围发生的善意的变化,并相应地做出反应。
当双方的关系缓和到可以坐在一起时,调解人安排他们会面。如果霸凌对象觉得不安全,他的家长也可以参加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让双方肯定对方为改善关系所做的努力,并把这种努力协议化,让已经开始的关系改善持续下去。调解人将不定期地和双方会面,以监督协议的执行。
虽然耗时长久,许多学校采用了这一方法。评估发现,责任分摊法的成功率非常高。在英国的成功率达到75%以上。苏格兰38个案例中有34个成功。澳大利亚运用这一方法的学校中,有85%成功地降低了霸凌行为。
以上的霸凌处理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就要求运用者根据霸凌行为的严重性、霸凌者和霸凌对象的年龄层次和霸凌形式作出选择,方能有效地制止霸凌。
特别支援班不受歧视
在日本新宿区黑山小学校,我们走进了特别支援班。一间大教室被分隔成三个区域,六位老师正给四位学生上课。其中有两位老师正在教两位学生认识图形,男孩情绪极为烦躁,不停地往地上摔学具,老师在边上很耐心地捡着;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引导下,女孩终于能分出三角形和圆形,这时,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女孩也笑了。
特别支援班是《支援拒绝上学儿童学生返校等的措施》中的一个方面。2007年,日本小学、初中拒绝上学人数为12.9255万人,2008年度为12.680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000多人。为让拒绝上学的儿童学生返校而进行指导支援,教育委员会设置了教育支援中心(适应指导教室)1209所,学生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民间设施接受指导。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教程,在接受指定的特定学校,可以不遵从教程标准来编写特别的教程。
特别支援班的学生,学习弹性极大,在学校并不受歧视。只要学生个人情况允许,许多课程是和大家一起上的,如语言课、体育课、音乐课等。其目的就是实现日本今后10年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前,培养所有的孩子自立的精神,打好在社会上生存的基础。
为了打好孩子在社会上生存的基础,努力做到能够令所有人都放心地让孩子去上学,能够使其跟随优秀的教师接受教育,日本每一个县(区)、市都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培养孩子。在庆应义塾幼稚社参观上课,我们在二年级的算术课上看到了两位教师,一位中年教师在前面讲课,一位头发花白的教师站在教室一边观察学生,在学生讨论或交流时,那位老教师轻轻地走到刚才没有好好听讲的学生面前,进行一对一地指导。做作业的时候,上课教师来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而那位老教师更多地关注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耐心地讲解和评价。经校长介绍,那位老教师是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聘请的退休教师,下派到各校的助教,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的采取分班上课的方式:32个人的班级,上数学课时,你会发现教室里有几个座位是空着的,这是孩子选择到基础班上课去了。每学期开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家长指导下,选择数学学科的提高班或基础班。在每一节数学课新授内容时,孩子到自己选择的班级上课;通过两三节课的练习,学生可以重新选择班级听课。下课时,看到孩子们忙忙碌碌地在走廊里穿梭的身影,感觉他们真的像鱼儿一样快乐自由。
想想在我们许多学校,50甚至60多人一个班,或多或少的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或学业上的不尽如人意,或是心理上的自闭、抑郁、狂躁等,当他们与大多数学生在一起学习时,总有跟不上的时候、不适应的地方,老师的批评,被同学瞧不起的尴尬,跟不上趟的挣扎,都会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绝大多数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因为教育教学任务的繁重,无法改变孩子的命运。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什么时候为弱势群体孩子开辟一小块属于他们的天地,给予他们特别的支援,让所有孩子在这里尽情释放心灵,享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丰富的体验生活
我们途经东京、冈山、大阪、新都等地,都能遇到修学旅行的学生。学生到了小学、初中毕业那一年,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修学旅行。由老师领着,或坐飞机,或沿着新干线乘火车,参观国内名胜,领略大自然风光。
为了培养孩子规范意识,培养其充实的内心、丰富的人格以及社会性等,日本正在努力充实道德教育、开展体验自然活动、集体住宿体验活动等。2008年起,日本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总务省三大部门(还有环境省协助)联合发起了“关于儿童山乡渔村交流项目”。拟预算360多亿日元,在40个地区,推进山乡渔村体验活动。旨在通过一周“丰富的体验活动”,学生自带帐篷,到野外住宿、野炊,推进所有的小学儿童学生在大自然长期住宿体验活动,培养儿童学生的生存能力,集体意识、耐挫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为了丰富儿童学生的心灵,日本各学校都注重开展公益体验活动和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我们还看到很多学校的图书就放在走廊里,学生课间、课后随时都可以翻阅,我们看到那些摆放有序的图书,学生站在书架边或坐在矮凳上阅读,非常方便,没人担心图书被毁坏或丢失。手工课上,木工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模板,然后到机器上切割;家政课上,学生学习利用缝纫机做成各种手袋,放在学校展示,或自己使用;种植园里,种植各种农作物,不到20平方米的花池里,一年四季种植番茄、西兰花、芸豆、土豆等十几种蔬菜,有学校还种植了水稻;屋顶的动物角,孩子们跑来跑去,给鸽子、鸡、鸭、鹅、各种各样的鱼喂食。孩子们在学校是那么阳光,那么自由。
今天,我看到了无锡惠山区七房小学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种植园,感到很庆幸。我们的学生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实践天地,他们在这里流汗,体会劳动的乐趣;他们在田间流连,陪伴庄稼的成熟。当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有那2.5亩的空地可以开发种庄稼,也不是所有校长都能舍得拿出5万多元资金来开垦买种,同时,教育这片净土还得经得住社会舆论功利化的监督。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地区都建立了教育实践基地。孩子们满怀期待地来到这里,体验自由快乐的集体住宿和进行各种各样生存考验活动。但愿在今后的校园中,我们的学生都能和土壤亲密接触,我们的教育实践基地不再是城里孩子的“奢侈品”。
珍惜生命教育
在文部省儿童学生科课长的讲稿中,有一份2009年3月文部省颁发的《教师应当了解的孩子自杀的预防》小册子。目录包括:一、孩子自杀的实际情况。二、被逼到自杀的孩子心理。三、哪种孩子有自杀的危险。四、自杀前的征兆。五、对应的原则。六、对应的注意点。
自1998年以来,日本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超过3万人,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此数字已攀升至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5倍以上。18岁以下的自杀者人数每年有300人左右。源于欺凌问题、网络问题的自杀等,日本各级学生指导人员把孩子自杀问题作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孩子的自杀预防》中指出:自杀,又称“孤立病”,只有注意到孩子发出的求救呼救,恢复其与周围人的情感交流,才能预防自杀。自杀实际发生之前,孩子一定会拼命喊“救命”的。因此,在学校每天都和孩子们接触的教师们也正是最先接受到孩子求救声音的守门员。请不要一个人承担此问题,可以与周围的同事、孩子的家长、医务工作者等合作共同来面对这个危机。
为了应对学生所面临的烦恼,日本开展了充实教育咨询体制的措施。一、进行体制整备,保证需要进行教育咨询的所有中小学生都能接受咨询。二、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员,将拥有临床心理士、学校心理士等资格的学校心理咨询员作为非常勤职员配置于小学、初中,对教职员工进行指导方面的建议,对有问题的儿童学生或家长进行心灵上的关怀。三、配置社会福利员,将拥有教育、社会福利等专业知识人士配置于学校、教育委员会,在儿童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中发挥作用,给出与儿童咨询所等关联机构合作相关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