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学旅游市场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学旅游市场需求

第1篇: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研学旅行;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65-05

引言

研学旅行又称修学旅行、修学旅游,它是旅游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目的而形成的旅游活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正式提出定名为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我国孔子就曾带弟子周游列国,丰富知识阅历,考察政风民情,抗日时期又有陶行知支持倡导的“新安旅行团”全国修学游活动。欧洲地区从17世纪起就有大游学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英国、德国、丹麦等学生乃至国民的传统活动。日本至明治维新开始鼓励修学旅行,至今已有完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规范。国务院2014年的31号文件和2015年的62号文件分别明确指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研学旅行这一历史悠久却长期被忽视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热点。

我国传统教育普遍偏重书本、轻于实践,大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亟待保护和传承,大学生更应加深认识和了解。而研学旅行具有的短期、有针对性、“游”“学”相长的特性可以更好地补充这些缺失,在大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前体验社会,利于未来职业或学业生涯规划,利于发扬我国优秀文化和保护世界遗产。另一方面,我国学生群体庞大,旅游需求强烈,其基于年龄、心理等因素,加之生活费和兼职费用节余、个人可支配时间充裕等条件的支持,较中小学生有更强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在此情形下,积极开发研学旅游市场,重点关注大学生研学旅行,不仅有助于我国大学生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开辟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我国旅游投资和消费。

我国学者自20世纪末就开始进行研学旅行的研究,陈建南(1998)最早提出,研学旅行是旅游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目的而形成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类,陈非(2009)等人沿用此定义,并补充了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目前,研学旅行的开展模式有旅行社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依托旅游资源建设基地模式等。但当下针对大学生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较少,以重庆市为例,对大学生研学旅行需求的研究,可为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设计出切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体现省情国情的研学旅行线路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选择题和李克特5点量表两种题型,共21题,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人口与社会学特征、研学旅行认知与参与情况、研学旅行a品需求特征、制约研学旅行产品需求的因素四个方面。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范围为重庆市大学生,样本学校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既有“985”院校、“211”院校,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专科学校。2015年3―4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问卷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率92.2%。

二、结果分析

(一)研学旅行认知情况

研学旅行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研学旅游指主要参与者为学生的修学旅游,是学生以一个专题为目标,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门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形式多样的一种旅游行为、教育旅游产品,重点即在于“学”;广义的修学旅游则指非学生身份的修学旅游,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旨,以一定的修学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旅游产品为载体,以个人的知识研修为目标,以旅游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的专项旅游项目。

调查结果表明,了解研学旅行含义的大学生只占28.85%,而不了解其含义的比例高达71.15%,说明大多数受访者并不了解研学旅行的专业定义。

大学生关于研学旅行对自身影响的主观认识(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对他们最大的影响是放松身心,影响最小为实践课程,这是建立在大学生认识到研学旅行是一种休闲旅行活动的基础上的。同时,大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友谊。大学是学生们步入社会的过渡期,他们认为研学旅行可以更好地拓展朋友圈,发展人际关系,所以这一项的影响程度也很高。最后,大学生认为借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帮助自己开拓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这基本符合研学旅行“研学”的特殊性。

(二)研学旅行活动参与情况

参与过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仅占14.62%,未参与过的占85.38%;月生活费高于2 000元的人中,参与过的人占58.33%;985院校和211院校的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比重分别为16.98%和23.81%,明显高于普通本科(3.9%)和大专院校(4%)。这说明,生活条件和学校条件与大学生是否参与过研学旅行活动有一定关系。

(三)研学旅行产品基本构成上的大学生需求

1.时间需求。关于愿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长调查结果显示,选择“2―7天”的最多,占49.23%;其次是“7―15天”,占20.77%;再次是“15天以上”,占16.54%;最少为“2天以内”,占13.46%。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研学旅行应为短期旅行时间,不宜过长。将专业类别和愿为研学旅行花费的时间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各专业愿意花费的时间有一定差异,其中艺术类选择7天以上的比例高达60%。通过调查时对被访者的进一步访谈,选择“7―15天”“15天以上”的艺术类学生中有由于写生等外出时间较长课程训练的要求,从而产生对7―15天甚至15天以上研学旅行的需求。

2.资金需求。大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资金需求(见图2)。

从上页图2可知,有52.69%的人选择愿意为研学旅行付出1 500元以内的金额,有35.38%的人愿意付出1 500~5 000元的金额,而选择付出金额为5 000~10 000元以及10 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8.46%和3.46%。将愿意付出的资金额度与生活费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61**,仅为正弱相关。这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不愿为研学旅行花费较多的资金,并且愿意支付的资金额度并不会随生活费的增加而有上升。这可能是因为研学旅行作为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和传统旅游的替代品,大学生对其的需求是首先建立在低价条件上的。

3.目的地范围需求。调查显示,54.62%的学生对研学旅行开展的区域没有特别要求,其他选项的比例均在10%~15%范围内。从学校类型看,985院校的学生对开展区域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有26.42%的学生选择了省外,其次选择省内的学生占18.87%,选择市县区周边的占15.09%,选择国外的占11.32%,而选择“都可以”的仅有28.3%,相较于其他院校及总体比例很低。从生活费方面看,生活费在2 000元以上的学生有91.67%对范围没有明显的指向,生活费越高则对开展区域的指向性越低,可以认为生活条件较好的学生不会担忧因开展距离远而需负担更高费用,相反,生活条件越差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有更多考虑。

4.大学生对研学旅行主题的需求。大学生对研学旅行主题喜爱程度(见下表)。

研学旅行的内容不仅限于传统观光旅游的“游”,还应兼顾“游”与“学”。从上表可知,奇特自然风光平均分最高,为4;其次为地方美食、地方历史文化、民族风俗风情,均在3.5以上,而青年创业者历程和大学课程实践这种实践性强的主题打分却较低。

在专业类别上,各专业的主题兴趣取向有明显差异。差异最大的民族民俗风情这一主题,体育类学生打分最低,社科类学生的打分最高,其平均数相差1.62。体育类学生对于所列主题喜爱程度的打分均低于总体平均数,表明体育类学生对现有研学旅行主题的喜爱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体育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多地倾向于运动或竞技活动,对研学旅行的需求强度不高。

5.大学生对组织方式和组织形式需求。从组织方式上,56.92%的大学生选择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朋友一起结伴出行,选择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社会机构的研学旅行的占19.23%,一个人计划出行的占10.77%,没有特殊要求的占9.62%,报名参与旅行团的占3.46%。从大一到大四,选择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社会机构的研学旅行项目的比例逐渐上升,分别为8.7%、18.25%、37.93%、32%。可以认为,大一新生对学校或组织机构的项目兴趣尚未建立,了解不多。大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形式选择(如图3所示)。

从组织形式上看,49.23%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学校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机构,25.38%选择了非营利性社会机构,11.54%的大学生愿意由亲友或朋友组织,只有10%的大学生选择了旅行社,而选择由政府组织的仅有3.85%。学校和非营利性机构的研学旅行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提供补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旅行中得到素质的提升、知识的扩展。对比于旅行社,学校与非营利性机构的研学旅行拥有更加明确目的性、专业性、经济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正好契合大W生的需求特点,因此学校或非营利性机构成为大学生研学旅行的首选。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上的产品乱象也使得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旅行社。但当前,学校是学生主要接触、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的组织机构,因此学生对学校的偏好占绝大多数,而非营利性社会机构虽然也有好的产品,占比却仅有选择学校的一半。总的来说,选择学校和选择非营利性社会机构的人数比例为1.94∶1,但“985”院校中,该比例为3.2∶1。“985”院校拥有较其他类院校丰富且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资源,因而该院校学生明显倾向选择学校作为开展机构。

6.其他方面需求。认为非常需要在研学旅行途中得到教师引导的大学生占48.46%,希望教师只在参观时陪同的占32.31%,不希望教师陪同的只占19.23%。可以认为,大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专业性要求较高,符合研学旅行活动的基本特点。从年级差异看,从大一到大四,大学生对教师的参与要求越来越低,可以认为低年级学生因自身素养达不到要求,相对更需求专业指导,而高年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素养,且已经到达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所以较少需求教师的指导。

有87.69%的大学生认为,参与体验性的研学旅行活动更符合研学旅行“游学兼备”的特质,而观摩性、课程性等占比极低,可以认为大学生普遍较为接受直接体验的活动形式而非传统的观摩或课程性质。参与体验性活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如尝试剪纸、纺织等传统手工艺,远比在书本上阅读或观看他人演示更富有冲击性。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旅行地生活条件的要求较高,仅有16.15%的大学生认为旅行地生活条件不重要或有点重要,35.7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重要,27.31%的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而认为很重要的占20.77%。

(四)信息渠道特征

调查发现,大学生大多以网页(65.38%)、社交网络(55.38%)、自媒体(51.15%)和学校(50%)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通过报纸、电视和旅行社等传统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很低,也有部分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如杂志和传单)获取相关消息。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校内一般难以收看到电视节目,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报纸一类传统媒体衰落,而前往旅行社咨询相关信息则更少。当前,网络已经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超过传统媒体;学生长期在学校环境内生活,学校对信息的传播也十分有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识不足,参与率低;(2)大学生愿意为研学旅行付出的时间偏少,愿意为研学旅行支付的资金额度低,且生活费高的大学生同样不愿支付较高的费用;(3)大学生对于研学旅行的需求在于满足其兴趣爱好,而大学生对研学旅行主题的喜好则倾向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不同专业类别对主题的需求呈现一定差异;(4)大学生普遍不愿意选择旅行社作为研学旅行开展机构,而更倾向于选择学校、非营利性社会机构;(5)当前研学旅行产品宣传方式不能与学生常用信息渠道对接,宣传有效率低;(6)大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专业性要求较高;(7)大学生普遍较为接受直接体验的活动形式,而非传统的观摩或课程性质;(8)大学生对旅行地生活条件的要求较高。

(二)建议

1.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补贴等形式降低大学生研学旅行所需的费用,将会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社会融资成立基金会或协会,为大学生研学旅行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推广“校企银合作”模式,将学校教育、企业经营和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旅游费用的支付采取银行分期每天从学生拥有的银行卡上扣1~2元钱的形式,三者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费用问题。

2.把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考核。调查结果显示,研学旅行和学分挂钩,即通过参与研学旅行获得学分,可以促使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

3.研学旅行信息投放更多选择网络如网页、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当前,网络已经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选超过传统媒体。另外,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内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布置宣传展板、开展讲座也是较好的广告方式。

4.注重研学旅行产品内容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学校的大学生对各主题的需求程度不同,因而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时,应注意主题类型的丰富性。基于目前研学旅行市场的各种乱象,建议产品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内容的深度和有效,尽量提高产品质量以吸引大学生消费者。

5.旅行社要转变职能,更多作为中介机构参与研学旅行产品的和运行。旅行社在研学旅行这一活动中并不受大学生青睐,以盈利为目的的旅行社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低价优质产品的需求。旅行社在近代旅游业发展中,与产业上下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形成规模经济。旅行社以中介角色,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能够为学生个体和学校争取更低廉的交通费和其他旅游花销。在大学生对旅行社的研学旅行产品需求不大的情况下,旅行社角色的转变,成为中介或与学校合作将会更有利于旅行社进入研学旅行市场,会为其带来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陈建南.开发修学旅游浅议――以厦门集美区为例[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9):45-46.

[2] 董红梅,程伟华,姚红,等.海外修学旅行对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2010,(1):30-32.

[3] 朱尖.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7):35-39.

[4] 宋娟,秦升阳,董锋.“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6):71-73.

[5] 百宏太,田征,朱文潇.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

[6] 周艳春,汤敢峰.企校银合作构建大学生修学旅游市场开发的全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24-26.

[7] 周坤.研学旅行基地的规划与运营――以湖南紫鹊界为例[N].中国旅游报,2015-06-29.

[8] 郑勇.“探寻水乡古韵 传承江南文化”――昆山实践基地研学旅行课程初探[J].课堂经纬,2014,(5):59.

[9] 董南.浅析修学旅游市场的特点及开发战略[J].辽宁经济,2002,(1):57.

[10] 邓明艳,汪明林.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0-123.

[11] 白四座.修学旅游:如何“游”“学”相长?[J].中国经济周刊,2008,(25):30-31.

[12] 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8-91.

第2篇: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均衡江苏“一带一路”旅游产业新布局。江苏处于我国“一带一路”交汇点上,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支点作用,要找准在“一带一路”中旅游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握先机,合理布局,精准发力。一是继续布局江苏沿海旅游带,推进江苏滨海旅游新格局建设。利用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东西双向物流、信息流传输重要战略节点的优势,继续积极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与开发,精心构建江苏沿海文化旅游带。二是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快捷、便利的沿江旅游经济带。借助高铁、高速等运输工具,提升游览便利化,开发休闲旅游、购物旅游、自驾游、房车游、自由行等旅游方式。借助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整合吴越、金陵文化中与海陆丝绸之路、大运河等有关的文化内容,设计契合“一带一路”主题的“畅游江苏”精品线路。三是积极推进江苏区域旅游的融合和提升,构建苏南、苏中、苏北互联互通的旅游网络。全面破除江苏传统旅游中依照区域划分旅游线路的状态,依据江苏旅游资源、交通状态和旅游市场的需要,从省级层面和省际之间布局江苏旅游线路,以文化为纽带,设计跨界、跨区“畅游江苏”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独特的江苏交汇点旅游业。四是重点推进江苏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布局江苏重点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全省力争新认定5家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每市至少创建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省50个旅游重大项目力争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加快江苏旅游强省步伐。

探寻区域间旅游合作发展新模式。在对外发展方面,江苏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旅游品牌、旅游标准、旅游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一是构建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的运营平台和主体;二是设立专门负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协作办公室;三是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简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到江苏的出入境手续,扩大江苏重点旅游城市的旅客落地签范围,为出入境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出入境服务,提高游客旅游效率,降低出入境费用。在对内发展方面,江苏需联动上海、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圈,建立“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相互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共促发展”的旅游市场新格局。各地共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通过资源共享的合作,在联盟内实现更加便捷和优惠的旅游系列产品,共享“一带一路”给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

创新江苏“一带一路”旅游游览新方式。江苏应针对自身旅游游览形态发展不健全,邮轮、房车、铁路旅游形态存在短板的情况,将“补短板”列入江苏旅游“十三五”期间发展重点。一是发挥东接日韩的地缘优势,优先发展海洋旅游与海上邮轮,抢占先机,建立邮轮母港基地,完善邮轮维护、后勤供给等保障体系建设;二是针对西出中亚的地域特点,勾连中国中部、西部,通过连霍高速、陇海铁路、新丝绸之路航空网络,在高铁、机场、航运、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统筹区域旅游通道建设,构建新丝绸之路旅游大通道。三是专门设计面向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航运游客对接的旅游线路,以热点旅游区为核心,科学布局交通梯度旅游节点,使江苏成为旅游客源集散地、旅游目的地、交通汇集地“三地合一”的旅游桥头堡。

发掘江苏“一带一路”旅游文化资源新效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将会极大地拉近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和距离。江苏有大运河、苏州园林等物质文化遗产11项,2015年,文化部再次让江苏牵头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江苏还有雕版印刷术、苏绣、云锦、传统造园技艺等1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近500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是开发江苏旅游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江苏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用创意、科技驱动,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鼓励推出文化旅游融合性创新产品。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鼓励旅游投资集团创投针对“一带一路”旅游市场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为发展“一带一路”的跨境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探索新的路径,创造新的价值。依托我省丰富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考古遗址公园、寺院道观、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开发高品位文化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主题研学旅行基地,拉长旅游产业链,打造江苏休闲旅游新载体。

提供适应“一带一路”旅游供给侧改革新服务。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针对性,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从供给侧角度进一步创新和改革江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适应“一带一路”旅游市场变化,完善供给主体多元化。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允许和鼓励私人部门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市场变化,推进供给信息化技术。要针对旅游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自助游客和散客数量逐年递增的旅游产业发展特点,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精心打造江苏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整合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和旅游相关的各类资讯和服务于一体,利用智能手机、电脑、触摸屏等多种服务终端,为公众、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旅游公共服务。适应市场需求,注重旅游产品供给的优化。注重拓宽现有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途径,从多维度、多层次对江苏省的城市、景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打造。如将景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与城市的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养生等结合起来,拓宽旅游产品领域,塑造江苏旅游新视点。

第3篇:研学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小镇;大阳

进入新千年以来,以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与传统文化产业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更加伟大的了。”“旅游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1]中国旅游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旅游业市场变化趋势,才能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旅游的创新,还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并应用到旅游开发之中,由此产生新的旅游业态和新型旅游产品”。[2]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是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的支撑力量。未来旅游文化小镇的建设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小镇文化旅游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3],它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更为后者发展催生了文化新业态,拓展了新的文化产业内涵。随着旅游市场由大众旅游向小众旅游的转变,旅游消费的新趋势逐渐变为以文化性和休闲性为主诉求。而旅游小镇融合了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等多重旅游功能,成为旅游的热点产品。旅游小镇的概念是在小镇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它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是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4月强调,“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在国家层面,引导扶持1000个小城镇发展为特色镇”[4]。因此,作为魅力小镇的典型代表,旅游小镇在国家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旅游小镇建设的重点在于彰显其“特色化”;旅游小镇的核心在于“泛旅游产业整合”。旅游产业的整合依托传统的思路可能会是死路一条,而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才是正途。科技创新如何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成为旅游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科技创新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问题,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郭琳、李翠军[5]认为科技进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展示的手段,它使旅游景区产品开发、设计更趋合理、规范、科学。张捷[1]强调了信息技术、交通技术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对旅游发展的多重作用。刘艳[6]详细分析了科技和旅游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科技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王玥[7]就网络技术给旅游业带来的挑战、高科技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冲击进行了研究。但学者们更多的只是阐述了科技与旅游融合的互动问题,而在推进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过程中,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小镇内涵,彰显其个性特色并没有太多涉足。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概况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地理区位

大阳旅游文化小镇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晋城市位于晋东南地区,雄踞太行,俯瞰中原。在中国版图上,晋城处于中心位置,是山西通往中原、走向全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大阳曾为全国的冶炼重地、九州针都,工商业发达,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如今,大阳镇煤炭、冶铸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泽州县名列前茅,为大阳古镇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悠久的建制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存为大阳古镇注入大笔文化财富。大阳古镇因其历史上的繁盛,被盛誉为“三晋第一镇”,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因其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镇活化石”;因其丰富活态的民俗文化,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按照车程计算,在大阳镇三小时旅游经济圈内,包括了北至长治,西至临汾、运城、三门峡,南至济源、洛阳、郑州、开封,东至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诸多大中型城市。在这一范围内,共有5A级景区13处,4A级景区82处以及众多分散的旅游资源。在大阳古镇所在的这一旅游区域内,旅游景点众多,但都属于观光型景点,缺乏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大阳古镇拥有34万㎡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体量巨大。大阳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底蕴深厚。从区位、交通、体量、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大阳古镇有条件成为“晋东南旅游集散地”,并在未来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大阳旅游文化小镇特色

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区别于其他古镇景区的特色在于其巨大的建筑体量以及鲜活的历史呈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旅游的竞争力和独特性体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大阳曾经是一个官商云集的古镇,从内阁首辅到户部尚书,从知府县官到举人秀才,大大小小的官员形成不同规制、不同体量的院落建筑,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核心阶层的“仕官文化”。同时,大阳还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冶铁工业特别是制针贸易使大阳成为富庶之地,在官家大院之外,形成了体现商业阶层文化的商家大院。不同阶层的院落形成了古镇特有的街巷机理,既体现了风水格局,又反映了人文秩序。大阳的珍贵在于容纳各阶层的庞大建筑群,全景式地展示了古代的风韵,大阳古镇是一部再现古人风貌的百科全书。2.珍藏在古宅背后的仕官商贾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阳古建筑群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岁月的久远,更多的是能提供给当代人一个了解古人故事的载体,古建背后的历史文化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大阳鲜活的大院、寺庙、祠堂、家庙、书院、牌匾、贡院等,向世人诉说着古代士人、氏族、仕官生活和商业沉浮,整个大阳古镇是一部承载文化演变的史书。3.从宫廷到民间的文艺胜地大阳的民俗与其他古镇不同之处既在于其绵延久远的传承,更在于上至宫廷、下达百姓的包容。既有并列于春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繁盛于春秋、秦汉的《阳阿》《薤露》;又有诸宫调、卖针歌、八音会等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曲艺,还出现了赵飞燕等历史名人。因此,大阳是古代中国传统歌舞音乐的都会。4.中国传统工艺匠人文化的聚集地文化的繁荣立足于经济的繁荣,大阳的繁盛在于商业的发达,大阳曾是晋城周边的商贸集散地,铁器行、布艺号、染坊、银楼、当铺、酒坊、醋坊成千上万。支撑繁华商贸的是多种传统工艺的集聚,冶铁工艺、制针工艺、传统酿酒和制醋工艺、银器工艺、竹器编制和染布工艺、制香工艺、皮革工艺等群技荟萃,形成了古代工艺文化的聚集地,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大阳旅游文化小镇资源特色

根据大阳镇旅游资源类型普查统计可知,在全国旅游资源8大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大阳镇旅游资源占6个主类、8个亚类和18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占全国的87.5%,亚类占全国的35.5%,基本类型占全国的13.5%。对于一个旅游文化小镇来说,旅游资源类型相对比较齐全,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二、大阳旅游特色文化小镇产品体系建设

大阳旅游特色文化小镇的旅游开发,应深挖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采用文化先导、旅游跟进、保护于内、发展在外的策略,打造“中国大阳,活着的古镇”品牌。立足晋东南,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围绕“活”字做足文章,紧扣“煤铁之乡”“九州针都”“仕官之乡”“飞燕故里”等主要文化脉络,深挖文化内涵,以打造古镇品牌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驱动力,整合古镇院落、传统工艺、生态农业、民间节庆和民俗演艺五大资源,以“生态、生产、生活”全景LIVE体验为模式,实施“产品破题、项目点睛、空间突围、营销出位、设施提升”五大突破路径。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发展理念

以旅游为引导发展新型旅游文化小镇必须坚持“突出亮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秉承这样一种“保护为先,科学发展;文化兴镇,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1.保护开发理念秉承“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的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指导,以再现千年古镇的繁荣风貌为目标,以保护为前提,充分研究古镇的历史价值、人文特色、建筑格局,在保证古镇“核心”特色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以景观融入、空间叙事的手法,凸显大阳的历史人文和社会风貌等,使大阳旅游文化小镇能够借助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文化兴镇理念文化是古镇延续发展的根脉,也是古镇吸引力的来源,弘扬大阳传统文化,展示大阳珍贵的文化内核是留住大阳吸引力的保证。在传承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活化文化的载体、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大阳文化,使大阳成为文化的传承区和示范区,保证古镇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3.产业惠民理念着眼于古镇的长期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强烈的产业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的本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带动特色饮食、老屋民宿、旅游商品产业,使旅游业成为支撑古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本地就业,实现旅游富民。4.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旅游全产业链带动战略,以大阳古镇为核心,联动周边乡村、景区,推进大阳镇全域旅游发展。大阳古镇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大阳古镇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大阳古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大阳的经济发展。

(二)大阳旅游文化小镇特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建立健全符合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旅游发展新需求的产品体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围绕旅游市场新需求,打造休闲化、多元化、新业态的旅游产品体系,发展古镇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民俗度假旅游、农业乡村旅游、专项旅游五大旅游产品。1.古镇观光旅游以古镇古建筑为重点,修缮古建筑群落,复活古代生活场景,通过古建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结合,开发古代生活4D展示、虚拟显示互动等产品,通过文化博览、生态观光的方式,抓住文化休闲市场需求趋势,将大阳古镇建设成为产品丰富、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建筑景观博览、园林赏析、文化欣赏等一系列休闲旅游项目。通过“裴家十八院”“茹太素故居”“张都堂院”“常翰林院”“阳阿县衙”“汤帝庙”“吴神庙”“镇史馆”等支撑项目来完成。2.文化休闲旅游以大阳古镇的千年文化为吸引核,从古建、历史、民俗、节庆等四个方面,展现“怀古、感叹、欣赏、留恋”旅游情感,开发民俗体验、演艺观赏、节庆体验等旅游产品。以创新工艺品制作体验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旅游商品为突破点,以节庆活动为吸引点,以商业贸易为经济增长点,设计互动式、参与式的多元体验方式,提升民俗文化、歌舞文化、仕官文化的感受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名镇。以“阳阿公主府”“飞燕宫”“古舞节”“祈雨节”“灯棚节”“采薇乐坊”“大阳曲艺中心”“阳阿古街”等项目支撑文化休闲旅游。3.民俗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特色和古镇空间,将民俗文化嵌入到古镇的各个角落之中,开发高端旅游度假市场,紧抓深度旅游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家庭团体游客、企业商务团体游客等细分客源市场,开发旅居度假、艺术休闲、家庭亲子、商务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古镇高端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大阳十五巷”“阳阿老街”“西集客栈”“汉乐府”“古商业街”“创意文化休闲街”“美食街”等支撑项目完成。4.专项旅游依托大阳古镇历史民俗、生态田园、文化景观等资源,打造自驾野营、美食餐饮、研学教育、商贸购物等四大专项旅游产品。以自驾旅游和美食旅游为重点,建设自驾车营地、美食广场、馔面馆等项目,通过美食业态的引导,激发研学群体和购物群体。以自驾车营地、馔面馆、三晋传统手工艺博览园、民俗展览馆等支撑项目实现。

三、以科技创新打造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智慧景区”

在文化旅游盛行的年代,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仅是满足“看”,更多的是追求过程“三性”、目标“三感”和动机“三求”[8]。过程“三性”即可感知性、可理解性以及可参与性,这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所在。目标“三感”即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这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即求补偿、求解脱和求刺激,这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8]。特色小镇旅游发展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关注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塑造上来。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9]。集文化、休闲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小镇的旅游模式成为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10]。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将推动全域旅游的大发展。科技创新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将更有助于小镇文化内涵的“活化”,有助于挖掘特色文化,以及有助于完善特色小镇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和塑造特色化的旅游体验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活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镇特色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科技创新构建旅游文化小镇支撑体系

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手段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信息化、智慧化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必须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小镇”。1.建设大阳旅游小镇数据中心建设大阳古镇景区多网互联数据中心,既包括了IT基础设施,即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安全设备的部署,还包括为这些设施配套的机房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以泛在的、宽带的、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载体,通过构建光纤数据网络、无线WIFI网络、移动通讯网络、无线对讲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在景区形成多层次的、全覆盖的通讯网络体系。2.建设大阳旅游小镇软件支撑系统和监控调度中心构成小镇数据中心的基础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监控调度中心主要包括集中设置视频、GPS监控指挥、接处警等系统,并可利用大屏幕设备结合GIS地图,放大和定位重要位置的视频和监控电子地图等。

(二)以科技创新构建旅游文化小镇应用系统

旅游小镇应用系统包括网络协同办公系统、视频监控与分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售检票系统、导游管理与自助导览系统、信息与互动查询系统、移动应用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以及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等九大方面。网络协同办公系统能够实现景区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协同办公,提供一个简单、高效、快速的办公平台,完成工作人员的网上协同工作,实现网络智能化办公,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视频监控系统是“通过摄像头采集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等地的实时场景视频数据”[11],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供工作人员实时监视各类现场”[11],从而有效保障游客疏导、灾害预防、应急预案等工作。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景区值守、智能处置、决策会商、远程指挥、应急联动等功能,协助景区指挥人员有效部署和调度景区队伍、景区物资、景区装备等资源,可实时或及时将相关任务指令、事件发展情况和景区处置状况传递给相关人员,结合监控画面和GIS地图,实现可视化协调指挥、有序调度、有效监督。售检票系统(电子门票、门禁)由售票、检票、中心管理与结算系统、门闸机等构成。该系统配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电子票的购买支持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金融支付等方式”[12]。导游管理与自助导览系统是与售检票系统匹配的管理系统。通过导游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导游级别、导游信息管理、导游评级、导游预约、导游排班、导游评价等功能,通过游客对导游的评价及管理,可实现对导游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大阳古镇景区自助导览系统以旅游数据中心为支撑,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库,打造数字旅游地图和自助语音导游。自助导游硬件设备“能显示景区导游图,支持无线上网,支持全球定位系统,完成自助导游讲解”;“能提供手机自助导游软件下载,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完成景区地图查询搜索、游览线路选择、景点自助讲解等功能”[12]。信息与互动查询系统是与售检票系统与导游服务系统紧密联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游客互动及投诉联动服务平台、呼叫服务中心、建设多媒体展示系统,在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主要景点及游览线路等位置放置可提供信息查询、预订终端(多媒体触摸屏)服务。景区电子商务系统(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是大阳古镇“旅游官网”。游客通过该网站可查询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各要素信息,查看景区旅游动态,购买、预订门票、旅游商品、线路、酒店,进行在线咨询问题等。景区管理单位可通过网站景区的信息,如旅游线路、折扣信息、新闻、门票、旅游商品网上销售预订、促销信息、招商项目等。通过该四大系统能够迅速实现旅游者入园、导览与信息收集的目标。小镇旅游移动应用系统。通过构建手机支付系统,联合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终端,推出大阳古镇“旅游钱包”应用。通过大阳古镇旅游数据中心,设计大阳古镇“旅游通”智能手机app。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运用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13],完成旅游文化小镇的数字虚拟景区,实现文化小镇的虚拟旅游。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平台能在互联网、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触摸屏导览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应用。

(三)以科技创新构筑旅游文化小镇旅游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