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业务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业务发展规划

第1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制定了迈向新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全面的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商业(含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利用水平的高低,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即将加入WTO,大量国际跨国商业集团的进入,将使北京商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信息化、建设“数字商业”已成为北京商业进入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首要任务。

二、国内外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商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及趋势

国外商业信息化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兴起与推广应用。70至80年代,PC机和连锁经营的大发展,促使商业信息化出现;在这期间,条形码识别系统、电子收款机(ECR)、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银行信用卡及电子转帐系统(EFT)等日渐普及,商业增值网(VAN)开始建设。90年代,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商业信息化得到空前大发展。美、日、欧盟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商业流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在大搞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商业MIS由简单模拟型的第一代,发展到具有动态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第三代。商业MIS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挂接“外脑”和“思想库”成为新的趋势。1995年,基于Intrnel的电子商务在美国迅速兴起,亚马逊网上书店向人们展示了虚拟商业的魅力;思科、戴尔公司的网上直销创造了骄人的经营业绩;电子港湾的网上拍卖公司创造了“集体议价”(CtoC)的电子商务模式。90年代后期,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很快波及到欧洲、日本乃至世界各地。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网上商店1997年7月开始营业,标志着网上虚拟商店和传统的实体商店的有机结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电子商务还存在诸如法律、安全、税收、认证及网上结算等一系列问题,网络商店经营的商品还很有限,在整个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还很小;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高科技股市波动的影响,网络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但是发展地看,电子商务代表着一种趋势,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迫使传统商业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改变经营模式,并将引发一些新兴业态的兴起。

(二)北京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北京商业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早。在国家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单位的支持下,“六五”期间开始探索微型计算机辅助管理;“七五”时期引入了MIS概念;“八五”期间在大型企业中广泛推行了POS管理;“九五”期间,在全面推进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适应超级市场、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广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多种银行卡互通互联技术,探索了决策支持、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网上购物等技术的应用;各级商业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多年来,随着商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系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使北京的商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北京商业信息化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在信息共享方面还没有根本突破;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还缺少系统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尤其是多数商业服务业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信息获取的较低水平,在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小型企业,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制约了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前10年,商业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将是商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影响,传统的流通业将面临一系列流通资源的重组和流通结构的变化,全球信息化的更将使一些新兴流通企业伴随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基于Internet的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将代表着现代商业的发展方向。

三、北京商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科学、稳步地推进北京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政务信息化带动领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扩大内需、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和新兴流通产业的中心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流通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加大商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规划原则

1.要强调已有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强调基础信息规范和数据挖掘,强调系统集成并重在业务实现,坚持行业技术的可持续进步的原则。

2.要坚持与流通领域行业改造相结合,与建立第三方信息服务业相结合,与“数字商业”暨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相结合。

3.从行业特点出发,突出有限目标,按照战略规划研究、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营销及服务方式创新、提升企业与行业信息化水平、商业信息标准建设等几个层次组织实施,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

4.坚持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对象、环境、人才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商业信息化在今后五年内有重大进展,基本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显著提高;促进商业管理的变革,创新商品交易与服务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推进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十五”期间是打基础阶段,要基本实现信息采集标准化和行业信息资源共享,要建成“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十五”末的具体目标:

大型商业企业、连锁集团、超级市场、专卖店等MIS普及率要达到10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80%;中型商业企业MIS普及率要达到6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50%以上;小型企业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比例总体上要达到40%,其中城区要达到60%,近郊区要达到 40%,远郊区、县要达到25%。中型以上商业企业、连锁公司、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商业企业,要实现能够顺畅接受各种银行卡的消费用户,并全部实现多种银行卡的互通互联,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的用卡环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普及率:大型企业要达到80%,中型企业要达到50%。

大中型商业企业科研与开发经费要达到本企业年商业增加值的1.5%以上。2006-2010年,推广应用及高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使我市商业信息化水平完全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发达国家城市水平,重点项目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同步发展。

四、商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十五”期间,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围绕“一库、三网、四区、六项重点工程”实施推进。

(一)一库:即,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北京商情中心数据库):利用最新的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基于企业POS(MIS)系统的单品商品信息采集系统;利用数据仓库翻译系统,将不同商场的不同单品商品编码转换成基础数据库的标准编码;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完善的商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经过整合、加工、分析、挖掘商品信息资源,实现面向全市的商业经济预测、商业经济走势判断、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分析、景气状况描述以及重点工农业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状况分析等功能,实现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商业企业和国内外生产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式交换提供服务。

(二)三网:即,电子政务网、北京商业服务网和政府重要商品储备网。

1.电子政务网: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商业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在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之间,市、区(县)政府商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各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市级商业企业的上网力度;实现各类政府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

2.北京商业服务网:建立北京商业门户网站,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网络的方式整合、开发与提高商业服务水平、面向社区、面向公众服务相关的新型商业企业及服务项目等信息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

3.政府重点商品储备网:建立政府重要商品储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政府储备商品的管理现代化,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承储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储备商品情况,做好对储备商品的动态的数据采集、分析、市场预测及动态调整工作;通过对本市及全国储备商品的产、供、销情况分析,逐步建立重要商品市场预警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第2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一、适用对象

本细则使用的企业须是在商务部网站注册登记的服务外包企业,企业的外包业务合同须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统计系统完成登记,并经区或区级以上认定且在区注册、纳税的服务外包企业。

二、专项扶持资金用途

(一)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

(二)服务外包企业的引进;

(三)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资质认证;

(四)服务外包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开拓;

(五)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扶持;

(六)对贡献突出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奖励。

三、扶持奖励政策

(一)新设企业奖励。对新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离岸和在岸业务的,营业额在3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按商务部系统认定的数据),经区服务外包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每家奖励1万元。

(二)离岸外包业务奖励。对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根据其开展的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按商务部系统认定的数据)进行奖励。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50-100万美元的奖励不高于2万元,离岸外包执行额100-200万美元的奖励不高于4万元,离岸外包执行额200-500万美元的奖励不高于6万元,离岸外包执行额500-1000万美元的奖励不高于8万元,离岸外包执行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奖励不高于10万元。全区离岸外包业务奖励总金额不超过30万元。

(三)在岸外包业务奖励。对开展在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根据其开展的年在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的增量部分(按商务部系统认定的数据)进行奖励。其中:在岸服务外包执行额500—1000万元的企业,以上一年业务额为基数,每超过100万元,奖励1万元;在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以上一年业务额为基数,每超过100万元,奖励2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

(四)龙头企业引进奖励。鼓励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对于引进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五十强”企业,且该企业的年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达到100万美元或服务外包执行总额达到600万元以上的,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五十强”企业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6万元。

(五)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基地奖励。对经过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通过当年分别一次性给予总额为10万元、8万元、5万元的奖励。每年对考核合格的市级以上(含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各奖励3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六)服务外包国际认证奖励。对当年通过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ISO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AAALAC)、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认证(ITIL)、客户服务中心认证(COPC)、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业务持续性管理标准(BS25999)等相关认证及认证的系列维护、升级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认证费用补助,每个企业当年最多可申报3个认证项目,每个项目最高补贴5万元。

(七)展会补助。对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市统一组织的重点国内外服务外包交易会,给予参会费用50%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

(八)网上申报奖励。鼓励企业在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中申报数据,对全年上报服务外包执行额和数据入库率前8名的企业,给予每家1万元的奖励。

(九)人才培训补助。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及引进按商务部、市相关政策就高原则执行。

四、申报程序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申请单位应提供如下材料:

1.项目资助、奖励申请表;

2.服务外包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有关证照复印件;

3.申报在岸和离岸外包业务奖励需提供企业年度服务外包业务及离岸外包清单,与企业签订的服务外包合同以及公司的年度报税报表等材料。其中离岸外包业务需提供银行结汇或外汇收入核销单等外汇收入证明;

4.申报服务外包国际认证奖励需提供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认证或升级证书、与认证评估顾问公司签订的合同协议复印件及企业缴纳认证费用凭证的复印件(包括认证费用发票和相对应的银行出具的支付凭证);

5.申报展会补助需提供参会通知、组织单位证明、参会费发票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二)申报程序

政策每年兑现一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单位),在每年二月底前申报,申报资料经区经合局和区财政局初审后报区政府审批。

五、附则

(一)除本细则第(二)、(八)条款外,其余条款须与税收贡献挂钩,企业当年所享受的各项补助资金总额不超过企业当年对区财政收入的实际贡献。

第3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为加快推进我省体育健身器材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体育健身器材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按新统计口径,全省体育健身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11家增加到2015年的139家,年均增长7.79%;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21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5.18亿元,年均增长20.18%;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4.26亿元,年均增长24.74%;利税总额由2012年的2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61亿元,年均增长22.62%。2015年底,全省体育健身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一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2.76%、13.04%、10.38%和17.44%。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新常态下,体育健身器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累计增速仍然保持两位数,主营业务收入一直居全国第一位。

全行业拥有泰山、英克莱、英派斯、汇祥4个中国驰名商标。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德州、青岛、烟台、淄博、济宁、泰安等地。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体育竞技器材生产企业,山东汇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跑步机健身器材生产企业,英派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为我国最大室内健身器材生产企业。行业内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有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泰山体育产业集团3个。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体育健身器材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多数为杠、架、圈结构,电子技术产品较少;二是家庭作坊式企业较多,单体规模较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供给短缺等问题,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较大,招工难、留人难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产品创新不足,多数企业在低价位低技术产品上竞争,缺乏产品技术研发,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四是生产经营领域缺乏组织协调,竞争秩序混乱,流通领域品牌众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企业盈利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低,企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一)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将体育产业作为新兴重点战略产业给予扶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要求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占GDP的3-5%,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体育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为全国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体育健身器材行业将迎来发展史上最好的时代。

(二)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汇的重要节点,是深化改革开放、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是体育健身器材业进行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建立万物互联的“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等新生态的出现,也为体育健身器材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三)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形势比较强劲

世界体育健身器材市场增长较快,前景广阔。据不完全统计,欧洲约占40%、美洲约占30%、亚洲约占20%,仅美国健身器材市场销售规模每年近100亿美元。目前,美国厂商大幅度增加进口,尤其是对于价格低、品质好、功能全的产品需求旺盛,这就为我国健身器材增加出口创造了市场条件。

(四)新的消费观念增加国内市场需求

国内富裕起来的老百姓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由此衍生出的健康经济为体育健身器材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用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约占总收入的48%,而中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只占总收入的8%左右。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真正健康的人约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换言之,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数已超过7亿人,这个庞大的人群将为体育健身器材提供广阔的市场。《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健身器材。”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总体要求,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区域经济、体育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加强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生产管理运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山东省体育健身器材产品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引进和培育配套服务业体系,推进产品创新;融入“互联网+”战略,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培育新业态,推进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创新。

2.坚持质量为先、安全为本。坚持把质量作为产业升级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优秀质量文化,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产品安全是产品质量的具体体现,实现企业产品的安全责任可追溯。

3.坚持绿色制造、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继续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提质增效,重视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继续节能降耗,走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体育健身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3%,利润年均增长不低于15%,利税年均增长不低于17%,出口年均增长不低于10%。

2.产品结构和品牌优势明显提升。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差异化定位更加清晰,产品质量及档次明显提高。到2020年,新增山东名牌产品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0个。

3. 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规划更加合理,业态布局更加完整,产业链配套更加完善,集群内公共技术、人才、贸易、电子商务等平台更加成熟。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产业集群2个、省级产业集群3个。

四、发展重点

(一)重点支持各类研发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山东省体育器材制造行业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后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

1.支持泰山集团重点研发新型体育竞技器材,使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现代体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产品与国际标准、竞技要求接轨,实现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艺术化。

2.支持淄博汇祥、青岛英派斯研发中心研发室内体育健身综合器材,开发组合健身器、保龄球设备、跑步机、训练机、各种健骑机等,使电子技术与科学训练相结合,实现科学训练和健身。

3.支持济宁英克莱研发中心研发室外健身器材,包括各种云梯、漫步机、各种双杠、单杠、平衡滚筒、各种空中转轮、脚转轮、大、小转盘、腰背按摩器、关节运动机等,使全民健身器材在公园、在小区、在湖边、在青山因地制宜扎根,造福于人民。

4.支持宁津县健身器材技术中心研发场馆健身器材,为体育训练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服务。

5.支持潍坊华尔康娱乐研发中心和青岛奇特乐研发中心研发幼儿园、儿童乐园、小学娱乐健身设备,开发儿童压板、儿童秋千、联合浮桥、过山梯、滑梯等,充分利用光电感应、太阳能技术,开发智力体育娱乐设备,使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在游戏中锻炼成长。

(二)重点发展网络健身

让体育走进家庭、走进网络世界。充分利用泰山集团已经研制成功的具有敏感人体识别技术的全球首家高科技i-dong在线运动平台,进行资产整合,创建以泰山集团为主的爱动网络体育产业中国网络体育平台。利用爱动体感运动机的产品优势,为人们提供健身指导、康复训练、未病治疗、膳食管理、赛事活动等专业健康的服务,着重推广爱动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六进”活动。利用这一高科技成果,使人们运动健身不再受场地、天气、时间约束,在家里、办公室等处都能与朋友一起健身娱乐。

(三)重点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

重点改进体育器材表面处理技术,包括黑色金属电镀、喷涂,不锈钢表面着色、抛光,根据室外健身器材的特殊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选取优质耐用的材料和防腐蚀表面磷化处理,使其达到坚固耐用,安全可靠。所有产品外形美观,同时具有更强的耐磨性和高强度抗紫外线能力,其防腐、防晒、耐候性大大增强,从而达到表面不易褪色、掉色等功能。

在室外体育健身器材中推广应用环保、无污染高性能材料、钛合金材料、碳纤维合金复合材料、不锈钢复合材料。重点支持以泰山集团为主建设国内最大的碳纤维体育器材加工基地,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开发碳纤维双杠杠芯、撑杆、网球拍、羽毛球拍、滑雪板、高尔夫球杆等体育比赛用品和赛车等碳纤维运动自行车。

(四)重点建设产业基地

重点支持泰山体育与国际奥委会合作,建设全国最大的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场地训练和比赛器材研发生产实验基地,更好地办好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打破冬奥项目器材被国外垄断的历史。巩固和发展宁津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和以山东汇祥为龙头的淄博体育健身器材产业基地;扩展以乐陵为中心的德州、庆云、禹城的体育健身器材产业基地和以青岛为中心的即墨、胶州、城阳的体育健身器材产业基地。

(五)重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打破传统思维,配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要求,加强现代网络技术、智能化的综合应用,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推动“云”互联技术的跑步机、组合健身器,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健康管理、健身指导运用于跑步机、组合健身器中,开启“互联网+跑步机”的锻炼新模式。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引导行业实现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全领域智能化、信息化覆盖。

(六)重点推动健身与医学相结合

重点支持在健身专家、保健专家与消费者之间打造健康管理平台,入医疗保健数据,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和干预,使人们在健身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各项身体指标,如血压、心率和血糖等数据,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有效控制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实现由体育产业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延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合作,重点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培养和发展一支以振兴我省体育产业为己任的科技人才队伍。省五金与衡器行业协会组织泰山集团、济宁英克莱、淄博汇祥、山东大学材料学院、省体委器材中心等部门进行产品研发、创新设计和宣传,为山东省城乡居民、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化、普及化的体育健身器材。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加强体育用品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督促企业依标准促研发、搞生产、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申请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采标的监督检查,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三)加强品牌建设

全面树立体育健身器材行业“精艺设计、精密制造、精细管理”的精品意识,启动行业龙头企业“树品牌、扩渠道、创百年企业”的长远战略布局;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品牌,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使企业走出价格竞争的漩涡,变价格战为质量战、技术战,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持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参与国际竞争提到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以扩大产品出口,带动企业创新提高工艺制造、生产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应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第4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环保企业商业化生态建设

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初步提出2020年及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在既有常规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污染物总量控制注重特定区域和行业;空气质量实行分区、分类管理,2020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文件和规定是中国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性政策,通过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环境咨询、环境工程与施工等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环境保护产业集团的组建。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新常态下的环保产业发展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环保行业规模总体仍旧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有待健全。从环保技术装备方面看,目前产业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中小企业众多,但专业化特色发展不突出且分布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成套装备依赖进口,生产多为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产品,核心、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不高。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低下问题较为突出,运行效果难以保证。政策环境不健全,难以有效促进市场需求和健康运行。而对于环境服务业,同样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政策环境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进一步制约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主要依靠政府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显得乏力。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在从事水、土壤等第三方治理的博天环境集团高级副总裁缪冬塬看来,第三方治理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排污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第三方治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明显,通过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能够较好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在业内专家看来,解决工业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路是推行第三方治理。

(三)排污权制度促环保市场成型

排污权交易则是指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某企业可以将少于额定的污染排放指标,通过交易所卖给缺少排放指标的排污企业,从而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上述计划将改变目前排污企业环保投入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激发排污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因为,只要排污量少于额定值,就可以获得经济回报,企业不用担心巨额环保投资“打水漂”。

排污权交易制度同样也给环保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排污企业受到激励后,普遍将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其次,这对环保企业的运营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可能大规模兴起。由专业环保企业设计、运营治污设备,同时服务多家企业,获得污染回报的模式将大受激励。此前,新闻联播曾经报道天津某工业园区推行污水集中模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国内有望分羹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的公司包括桑德环境,该公司已在多地建设环保静脉园,投资规模大,能够解决区域内的多方面污染,成为当地污染治理的综合方案提供商。中电远达具备较完善的技术咨询研发、培育产业、工程减排的全域产业链。

(四)环境治理市场向社会资本打开大门

在市政领域,未来城市环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社会资本将会有更广泛的参与空间。这些也是目前收付费机制较为完善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保证项目中长期稳定而合理的回报预期。同时,由社会资本运营管理,对效率提升、效果改善或将起到显著改善。

融资方式创新方面,在现有较为成熟的BOT模式基础上,未来合资、TOT、ROT等多种项目模式有望得到更为广泛应用,以形成新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优先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也将得到政府投资的多种形式支持。

此外,利用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进行贷款在以前个别项目上虽有过尝试但范围有限,预计未来实施案例将不断增多,而预计拥有稳定持续收费权的项目在融资方面将更加便利。

四、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模式决定产业业态,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在国家政策和投资的驱动下,环保产业也在逐步升级中,环保产业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市场主体也经历了由设备公司工程公司投资公司运营公司的转变。新的商业模式将培育出综合环境服务商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综合环境服务商,诸如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环水务等环保企业,集投融资、设备集成、工程建设、运营乃至最后环境效果的负责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综合的技术集成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及相应的规模。

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诸如北京市政院、上海市政院、中国城建院等单位等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以技术为核心,是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监理甚至运营等服务的方案提供商。与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最大的不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参与投融资,不获取融资能力带来的收益,项目运行的收益时间要远小于综合环境服务商,除此之外提供所有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珊.中国环境保护的环境产业政策.艾特贸易,2014.

[2]刘秀凤.环保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N\].中国环境报,2012(6).

[3]戴伟辉,麻彦春,葛宝山.环保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信息资源配置.情报科学,2012(3).

第5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战略新定位

广钢集团实施产业转型发展,对非钢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非钢产业要想真正撑起集团未来的半边天,必须从企业战略高度对非钢产业的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谋划。

1、从主辅业到非钢产业的战略新定位

集团公司的非钢产业,其前身即钢铁主业之外的辅业。主业是指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要求的,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辅业是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要求和专业化分工原则,与主业关联度不大的业务。

多年来,钢铁制造业是集团公司坚持发展的核心主业,而围绕钢铁主业拓展的所有服务型、经营型的产业,既包括金钧的贸易产业,也包括金骏的股权投资这类与主业关联度非常小的产业。由于各种内外因素,钢铁主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行业竞争力日益下滑,盈利能力也不如人意。在集团公司产业转型变革的大环境下,集团必须要抛开主辅业的传统意识,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重新定义集团的战略使命,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类产业在集团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新定位。非钢产业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展之初的战略定位。或者说非钢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环境背景以及其历史使命。目标远大,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2、围绕战略新定位,明确非钢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集团公司的战略使命以及非钢产业的战略定位得以确定之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各非钢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金骏为例,金骏公司作为广钢集团多元化发展的产物,是在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起起伏伏,把握机遇成长壮大起来的。经过十年的延续发展,目前已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之一。

广钢集团正处于资产重组和实行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集团内其他非钢企业业务或多或少与钢铁主业存在联系,金骏公司现有相对简单的股权投资及财务顾问业务更具互补性,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金骏公司未来五年要从目前单纯的盈利贡献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广钢集团资产重组、产业转移和产业再构的“战略顾问”,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参、控股等形式成为集团的战略性资本运营平台。以资本市场为运作核心,以多元化投资为实现手段,强化国有资本的社会控制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未来五年金骏公司发展目标包括:

(1)通过股权投资和股权经营等资本运作手段,净资产规模扩大到5个亿以上。

(2)稳定证券投资业务收益,重点发展战略性股权投资业务,充分发挥实业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相对稳定和多元化的利润来源,年度利润总额超过2个亿。

(3)通过集团内和集团外两个维度的业务拓展,继续丰富公司股权投资的内涵和深度,在金融同业企业股权投资和实业股权投资方面挖掘投资机会,业务范围有效拓展。

金骏的战略目标需要集团的认可与确认,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资源与政策支持。

3、识别竞争环境中存在的关键机会,同时对自身的组织优劣势要有清楚的认识

回顾集团公司非钢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目前形成的四大非钢产业,在完全占领集团内部市场的情况下,或多或少都开始了向外部市场的开拓。但不同程度地受集团主业和内部市场的制约,能否脱离集团而独立生存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空间的关键。

非钢产业要独立生存,首先要对外部环境有所认识,客观分析目前产业面临的形势。以金骏公司所处的金融行业为例,广州市的金融产业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相对于京、沪、深等地存在明显差距,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2009年京、沪、穗三地的金融业增加所占GDP的比重:上海市为20.5%,北京市为13.5%,而广州市仅仅为6%,远落后于上海和北京。

尽管现状差强人意,但金融产业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广州庞大的经济总量、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活跃的市场氛围,为金融产业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绝佳环境。2009年,广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12.76亿元,同比增长11.5%,总量仅次于上海的15046.45亿和北京的11865.9亿,全国排名第三,庞大的经济总量必然带来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此外,广州拥有以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为主导的三大支柱产业:以现代物流、商业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软件、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多层次的产业必然产生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而为包括金骏公司在内的多种类型金融投资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加快广州市金融产业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规划中关于广州的战略定位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明确支持广州市、深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对于广州市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允许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有利于再创体制优势;二是支持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培育股权投资机构;三是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四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规划为金骏公司新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外部空间。

内部能力方面,立足资本市场的财务投资业务是金骏公司发展至今的业务核心,该公司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市场经营运作经验、良好的企业信誉以及广泛的资本市场社会资源,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学习型企业文化,成熟的投研体系以及审慎的风险控制制度。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投资研究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6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正如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孙武所言,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对“政治、天时、地利、将领和法度”5个要素运筹帷幄,通盘考虑。兵书上讲:兵者,诡道也。所谓“诡道”,就是谋略、策略、计策、智慧。“战略”绝不是小窍门,而是大智慧。被称为我国古代兵法策略奇书宝典的《三十六计》,就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态势设计的6套36种战法—谋略,包括: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等。敌弱我强可以有胜战记,比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敌强我弱也有6套办法,比如“瞒天过海”、“美人计”、“苦肉计”、“空城计”,以至于最后弱不抗敌时的“走为上计”(保持实力,适时再战)。根据敌我双方条件的不同,都有制胜的方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Porto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要有自己的“图景”或“愿景”,即对未来境况的一种框架式设想和设计。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规划”。波特的这种景观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帮助壳牌公司在政治、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顶住了危机,渡过了难关。石油行业一些企业家把战略的具体内涵应用于企业发展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技术自主研发”,花大功夫开发形成独有技术,一旦获得成功便实行垄断,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这家公司强调“源头创新”、“挑战极限”、“技术创造卓越”,并声称要“在所有业务领域内都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技术,从而保障其业务领先地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现在“人们只知道埃克森美孚是一个成功的公司,但不知缘何成功,重要答案就是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壳牌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有选择地在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某些技术领域成为领先者”,“在技术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的价值”,“成为业界在勘探开发领域最快、最具创新的应用者”。BP公司的发展思路与其他公司不同,它“着眼于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发明权和拥有权”,“公司会从任何地方寻找最佳实践,并将其快速转化为自己的业务,新的技术开发领域仅限于那些能够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威德福公司创建时间虽短,但它依靠优厚的资金投入,实行“并购扩张战略”,迅速崛起成为拥有技术实力的大牌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谋略不尽相同,但都获得了成功。这说明,战略选择是取胜的法宝,采取什么战略、策略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但选择的正确与否,结果会大不一样。我国也有成功经验,例如大庆油田,就是技术制胜的典范。多年来一直坚持强势科技,聚集队伍、超前储备、适时开发、形成产业、十年一代,确保产量长盛不衰,始终保持大型砂岩油田开发的世界领先地位。百年老矿延长油田,不为人先、不耻最后,也找准了发展谋略,利用灵活的资金政策,采用“并购”和“应用”的拿来主义,6年时间把年产量提升到1200万吨,吨油成本全国最低,并实施了“一业主导、多元支撑,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和“稳油、增气、扩化”的战略,重组整合,强强联合,不仅走出了边区,而且已经成功走向世界舞台,在20个国家56个油气区进行了勘探开发活动,使百年老矿焕发青春,再铸辉煌。

2战略的基本内涵

2.1战略的长远性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正是“远虑”的体现,从长远来谋划国家或企业的生存、发展之大计。纵观国内外近、现代科技进步的历程,既有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50年一遇技术换代的长周期,又有石油行业10年一遇的专业技术换代周期。大庆油田也正是依靠5代技术的迭代升级才确保了50年的持续高产稳产(图1)。超前做好技术储备,是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通常,从国家、企业到科技部门要按规范制定1~5年发展计划,重要的部门或领域则要适时开展或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研究制定5年以上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判定未来发展方向,指导中、短期计划规划的定位和运作。远期预测难度大,一旦预测准确,则可以“事半功倍”,作用十分重大。

2.2战略的全局性、整体性战略必须以全局发展为对象,围绕整体发展目标而制定,国家层面如此,企业层面也如此。全局性、整体性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战略行动的全局性、整体性。战略计划、分计划及实施步骤、时间节点要相互衔接,行动上形成一个整体。二是内部功能的全局性、整体性。作为企业,要根据企业业务战略目标确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根据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确定科技资源配置和体制架构;根据体制架构的需要制定关键流程;根据关键流程确定绩效考核和激励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和激励指标的落实保证关键流程运行,通过关键流程运行保证体制架构运行,通过体制架构运行保证创新技术的实现,通过创新技术的实现保证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实现保障企业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图2)。三是创新过程的全局性、整体性。技术创新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技术原理—技术原型—工业性试验—产业化(图3)。国际上把技术创新过程称为技术成熟度,分为9个级别,技术原理探索阶段为1、2、3级,技术原型研发阶段为4、5、6级,7级为中试,8级为工业性试验(初步形成产业标准),9级为产业化。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是超前15年储备、整体谋划、实现工业化接替的典型成功案例。四是方向、目标的全局性、整体性。各个战略要素都要围绕一个统一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整体部署。如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国民经济按“农、轻、重”的比例安排;70年代提出的“煤、电、油”能源战略;这些整体性的战略方向对国家和行业技术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战略是这样,企业战略也概莫能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确立的四大战略就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和持续重组的管理创新是推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图4)。

2.3战略的系统性战略是一个系统。纵向上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战略,下级的战略意图服从上级的战略要求,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国民经济产值翻两番”、“分两步走”。中国石油是下属的一个战略单元,及时跟进,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及“油气并举”的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相呼应;在横向上,各战略按系统渗透、相融,这一条也十分重要。对于企业,有三个必不可少的相关性战略,即业务(生产)发展战略、营销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业务发展是根本,营销是策略,科技是保障。企业业务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近年来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一般都遵从世界著名理特管理顾问公司推出的“第三代研发”理念,即企业科技的总体目标来自于业务发展的总体战略需求,科技的发展,以此定位。据理特公司表述,第三代研发理念使得“技术问题纳入了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日程”,“获得业务生产部门强力拉动和支撑”,“使技术转移不再成为问题”。据统计,以此理论指导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研究项目,周期缩短了30%~50%,研发效率提高了20%~50%。中国石油“八五”业务发展规划提出“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的战略指导思想,30多年来,科技战略和科技工作以此部署,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保障东部稳定、西部发展方面特别是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取得了极大成功。价值链是系统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制定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应该坚持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中国石油这样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更要从价值链上来权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比如作为以资源采掘为长效获利的企业,是否可以提出“重视资源获取、保障全局发展”,“重视工程装备、形成产业优势”等通过从“价值链”上找重点和突破点的方法,形成一些重大的战略指导思想。

2.4智慧和对阵战略必须有“对阵”的部署和“智慧”的体现,要有对立双方、争斗的“形式”和制胜的法宝。对于石油技术战略来说,“敌人”或“对立面”就是国内、国外的“同行”,制胜的法宝就是拥有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力争“优先摘取挂得最低的苹果”,保障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技术竞争、争斗的形式,理想境界当然是全方位的“拥有”、“垄断”和“控制”,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减少和技术需求难度的不断加大,永远的垄断、全面的控制和拥有已不现实。除了有条件局部拥有和“垄断”之外,“合作代替对抗”、“共享代替竞争”、“双赢代替独享”这种战略联盟,已逐渐成为企业保持长效利益的最佳选择。理特公司提供的资料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20年,国际上5个大的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研发费用已由80%自主研发变为80%合作研发,这个趋势还在延续。我们也看到,建立战略联盟已成为我国近期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技术发展的“智慧”和“谋略”就是在准确科学地评估未来15年国际、国内油气及相关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可能实现的技术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分别对油气及相关能源发展的贡献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技术制胜的方案与对策。为此,必须要深入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内、国外同行业的竞争环境,包括国家层面宏观环境、石油石化行业环境、本公司环境,并对竞争者有量化表达的优劣势分析。从宏观的视野、不同层面的优势格局和战略前景,初步选取对2030年公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技术。战略性技术是指具有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含量,技术成熟度高,可与相关技术形成配套,对油气行业产生重大效益的技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生产需求的到来,作为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就会迅速推动出现一批新技术,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上发生了需要,就比十所大学更把科学推向前进”。一批新技术中必然会出现“战略性技术”,石油行业公认的20世纪后50年影响石油工业上游发展的三代“战略性”技术是“数字测井”、“二维、三维地震”和“信息×集成的I2油藏表征”。1995年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NPC)组织89家公司从11个领域250项技术中预测了21世纪初影响石油工业发展的35项战略技术,经证实已基本实现。这些技术数量很少,但占有新增长生产力的很大比例。以我们自身的需求为主,对这些技术的准确预测十分重要。二是对初选的战略性技术进行技术获取的可行性评估,包括技术的价值风险、市场风险、成本风险和时间风险,优选出可行的战略性技术。三是明确战略性技术获得的方式。凡风险小、可有效获取、他人难模仿、可获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可为公司获得重大生产成效的领先技术,实行自主研发;研发条件差、快速追赶周期短、成本风险大,或其他产业已建立领先地位和知识产权的技术,可以采用合作研究或并购等形式。这里要特别提醒在战略制定时,不要轻易把“竞争对手”或“领先技术”估计得太低,也不要把“关键技术”和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理特公司的研究报告提示,一项战略性技术从“一般”到“领先”所需的投入比从“零”到“一般”要多5倍。必须在分析战略性技术时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估,认真区别每项技术是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源流,拥有这些技术能使竞争对手受到什么损害?如丢失多少市场,增加多少投资;如何保持优势?该报告提示,“一个强大的公司总是知道谁是领先者”,“真正的领先者总是知道谁是第二,谁是第三”(我们经常在表达自己是“领先”或“领跑”时并不清楚第二、第三是谁),“试图取得领先地位不仅风险很大,而且成本高昂”。1995—2003年,壳牌公司平均年投资达7.5亿美元,试图全面领先,结果仅在20%关键领域达到了目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强大的公司都不是全部“垄断”和“拥有”,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获取最优技术资源。要在战略成效最大化的前提下,在引领、追随、低成本跟踪和并购之间找准平衡点和切入点,这才是谋略的重中之重。

3如何科学制定战略目标

技术发展战略必须有战略目标、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战略目标是战略的灵魂,是实现长期竞争优势最大化的综合体现,也是实施战略的一切手段、措施的最终归宿。战略目标既要宏观、简约,又要明确、清晰。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一是未来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战略目标制定的首要。当前,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兴起和煤制气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常规与非常规并举,向深层、深海倾斜,向煤化工转型等发展趋势,特别是今年11月主席代表我国提出了2020—2030年CO2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承诺。未来10~20年如何瞄准和调整业务战略方向凸显重要和紧迫。方向性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必须认真把握。20世纪70年代的“川气出川”重大工程国务院作为国家战略启动了9省13市同时动工,结果因“资源”的技术评估失误,“源头”出了问题,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些教训必须吸取。二是目标的预见性。现在我们考虑的“十三五”的战略目标定在2030年,既不能是2020年,也不是2040年,要根据历史、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准确分析,实现科学预见。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了大规模高层次科学家认真研究设计了3年,2008年正式立项,目标是2020年。2014年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评估,设定的目标大都偏离实际,有的定“低”了,有的定“高”了,说明预见性是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难题。三是可行性。规划的核心技术能否实现,用何种方式可以实现,必须要对15年以后的研究环境、市场前景做出相应的论证,使其切实可行。四是可考核性。战略目标要用数据说话,要有量化指标,包括能够体现主营业务领域中主体技术的技术水平、产业化水平、科技竞争力等重要的量化指标。2014年笔者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评估,就是紧紧抓住专项目标中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体现了目标的内涵。是否把战略的实质和内涵高度浓缩到目标的“方向性”、“预见性”、“可行性”和“可考核性”,是衡量科技战略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

4公司战略的框架结构

第7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企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48

1传统企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相匹配

在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微观的人力资源管理占主要成分,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要致力于从人力资源体系的角度对企业人才进行规划与建设,将建设思路和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如何更细化和量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标准化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创新培训机制、根据部门需求制定招聘策略等。但对于如何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及企业价值观等的要求,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目标等,却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管理方法,进而使得企业的人才建设停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初级层面,无法完成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支撑目标。

1.2人才评价与储备理念不够完善

传统的人才评价与人才储备理念主要集中于相应的专业素质匹配相应的岗位需求,如: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岗位,相关技术人才从事相关技术岗位,市场营销人才从事市场营销岗位等。这种固定的人才评价与人才储备理念导致人力资源从业者很少来自于企业的业务骨干,而人力资源管理者更不会对企业的竞争战略、成功关键要素和企业业务模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在企业人才建设方面很少能站在市场竞争的角度,从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等方面来建设员工队伍,完善管理体系等,从而使得人才建设很难按照企业业务竞争和职能强化要求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队伍及管理体系。

2规划企业转型发展人力资源建设的前期条件

2.1系统透彻地解读企业战略

系统透彻地解读企业战略,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理解并分析透企业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竞争定位和战略组合等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人才建设之中,而不仅仅从微观的人力资源角度制定平衡计分卡、KPI考核指标等人事相关工作。对企业经营理念、战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模式、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员工队伍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主张等做充分的了解,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工具,并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及了解企业内部运作的基础上,才能透彻地解读企业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人才梯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条件的人才队伍。

2.2深入了解员工工作行为

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能按照企业战略要求、文化要求和组织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协同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理解透彻解读企业战略的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员工行为提出了哪些转变要求,一方面要了解其对企业各级骨干员工、党员干部、管理者的行为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新生代员工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及行为适应情况等。因此,深入了解员工工作行为,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了解企业“行为战略”的能力,并据此建立行为协同的人力资源规划。

2.3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战略

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建立该战略时,大多数企业往往采取借鉴或模仿一些标杆企业的成功做法,但这种做法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常常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企业决策者的意识,并具有对该项工作流程具备清晰思路的能力。紧紧围绕企业的客观实际和资源优势、市场情况、业务模式等,进行人才的引进、培训和激励等一系列战略安排,确保人才队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的实施。

3企业转型发展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措施

3.1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引进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才能确保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注入合适的新鲜血液。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行情、业务模式、价值理念、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当前的队伍能力等,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对同行相关企业和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切实掌握人才引进的基础条件。进而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不拘泥于某几种人才引进渠道,比如:网络招聘、新媒体招聘、人才推荐、猎头推荐等渠道。大力开展优秀人才“绿色引进通道”,同时人力资源负责人可以不断拓展知识面、信息面,掌握优秀人才、特殊人才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吸引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加入。并不断在企业内部创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为创新引才、聚才打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3.2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除了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外,企业还需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让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充满生机。培养内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紧密联系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选拔出素质好、能力强、作风廉、德才兼备的骨干员工。根据企业转型发展要求,培养这些骨干员工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例如:积极派遣骨干员工进入工程部挂职锻炼,培养其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派遣骨干技术人员进驻工程项目组担任设计代表,培养其工程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相应的管理能力、并不断增强其规范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提高其服务水平等。为新时期的企业转型发展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储备机制

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评价机制不应局限于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应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等全方面进行人才评价、最大化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Auglaize Provico公司的CEO哈蒙德说:“如果你真的想要变得卓越,就必须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引进人才大多数并不完全了解自已存在何种优势,具备何种惊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人才开发工具和人才评价工具,帮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性格优势及业务优势,结合员工个人意愿为其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发展之路。完善人才储备制度,结合人才评价体系,提前为企业转型发展储备所需人才。

4结束语

[JP3]综上所述,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培养等是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条件之一。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才建设制度、人才引进制度以及员工的工作情况等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转变人才管理模式,从宏观层面站在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市场定位、业务模式等角度,科学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完善人才建设制度,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宏.谋划“十二五”研究制定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规划[J].安徽科技,2010,(11).

[2]史源.国有企业转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J].经营者,2016,(07):140.

[3]黄小勇,黄希红.电信企业转型中的组织与人力资源机制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08,(05):119121.

[4]李思思.论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11):48.

第8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培训激励;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激励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一、引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金钱和物质并不是员工的唯一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要想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给予符合员工特质的非物质激励。知识型员工是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价值的企业特殊群体,他们在获得合理的物质保障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追求,拥有终身的学习、求知欲望。培训激励为员工提供培训及学习的机会,很好地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非物质激励需求,被认为是企业降低知识型员工流失率、提高知识型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激励手段,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一)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知识型员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系统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个人的才能和灵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他们不愿意过多地受制于物。他们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喜欢领导对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措施都进行明确的安排和规定,渴望在具备舒适的工作场所、富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及良好的创新氛围等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工作。

(二)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知识型员工拥有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等知识资本,这些资本能够为企业带来市场和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也使得知识型员工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权和工作的自主决策权。同时,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我成就意识,看重个人事业的成功和自我发展前景,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为了自身发展,愿意不断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能力和作用的工作环境。所以,知识型员工自身的需求特征及拥有的就业优越感使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流动意愿。

(三)强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得到一定的物质保障后,他们努力工作不单纯为了获得高额的工资报酬,而是更加在意自身价值能否实现以及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工作中,他们乐于主动地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地挑战自己,喜欢从攻克工作难关中获得“自我成就激励感”,并且事事追求完美,愿意为自己既定的事业目标全身心投入、孜孜不倦地奋斗,渴望获得辉煌的成就。

(四)注重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在当今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明白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面临着快速贬值的风险,他们必须时刻注意对自身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升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对提升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强烈的愿望。所以,知识型员工很看重企业能否为他们提供不断学习、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企业员工培训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评价。企业培训需求评价一般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以及任务分析三项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在开展培训需求工作时往往仅从企业业务发展方面思考问题,导致企业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公司业务发展及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而对员工提供带有工作压力的培训,这类培训不能满足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期望,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并没有显著的作用,不能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内在学习动力,不但不能对员工起到激励效果,反而浪费企业的人力、财力,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二)员工培训的激励方式有待改进。激励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对员工的各种需求以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不同的激励手段对不同的员工产生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这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就知识型员工而言,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相对较高,并且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物质激励很难改变他们对特定培训的行为表现,企业更应该从精神层面结合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设计激励方案。很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比较笼统,针对企业所有员工采取统一的激励措施,难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

(三)缺乏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效果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激励角度而言,一方面培训效果评价能够增强员工对培训的兴趣,强化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适当的负面评价能够促进受训员工进行自我检讨,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学习效果。然而,很多企业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不够重视,缺乏对员工培训效果的全面评价。在行为上,不能对员工的培训学习加以监督管理,影响企业员工培训效率;在结果上,不能正确、全面了解企业员工培训效果,不利于企业培训工作的完善改进。这都将影响员工参与企业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员工培训效果。

(四)缺乏对员工反馈信息的处理。激励实施效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后期的反馈,只有了解激励反馈才能不断地调整激励策略和激励方式,从而增强激励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激励工具更好地为企业目标服务。培训激励反馈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公司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通道,使员工与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上下级员工能够彼此顺畅沟通、快速分享培训信息。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为员工构建畅快的沟通渠道,一方面使员工不能及时了解到企业的培训信息;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难以获得员工对培训课程的反映,不能及时针对员工的反馈信息改变企业培训激励策略,长此以往,将逐渐消退员工对企业培训的热情。

四、企业员工培训激励策略探讨

企业员工培训激励存在的问题反映了企业缺乏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及对员工培训的制度化管理。因此,笔者从企业员工培训基本程序设计角度,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企业培训过程中有效调动知识型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知识型员工培训效果的激励对策。

(一)培训内容激励。企业只有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满足受训者的成长发展需求,尤其是知识型员工,他们对追求个人成长的愿望更加强烈,看重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在为知识型员工设计培训内容时,在遵循提升员工工作能力、促进公司业务发展的原则上,需要在充分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及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向他们提供有助于其个人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培训内容。企业的培训只有在内容上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即员工对培训的期望和培训的效价,才能够真正激发员工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热情,进而保障员工的培训效率和企业培训效果。所以,企业在开展培训活动前,应从企业层面、业务层面及员工层面展开培训需求调查,尤其是在员工层面,需求调查工作比较繁琐,管理者需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特点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及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展开详细的培训需求调查,从而确定符合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培训内容。

(二)培训方法激励。企业培训除了要在内容上满足员工的需求,还需要从行为上满足员工的喜好,为员工提供能够高效接受培训内容的培训方式。培训方法对受训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同样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条件,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得到的培训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合适的培训方法能够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让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充满激情,使员工从内心乐于融入到培训活动中,自然能够收到好的培训效果。而错误的培训方法使受训者对培训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受训者不能够高效地接受培训知识和技能。

企业在展开培训活动时,需要结合培训内容在受训员工中展开调查评价,选择最适合培训内容和员工最乐意接受的培训方法,并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员工的反馈不断地改进培训方法,让员工高效地接受企业培训知识和技能。

(三)培训考核激励。培训考核激励,即基于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及培训结束后所获得的培训效果的考核结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培训考核激励中,主体是企业培训管理部门,客体是企业受训员工,二者的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对于企业培训管理部门而言,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对于接受培训的员工而言,其参加公司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企业为了达到提升员工工作能力的目的,必须对员工的培训过程进行控制、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从而根据员工的培训表现给予员工不同程度的需求满足或惩罚。这种考核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控制、管理员工的手段,也是对受训员工施予的强化激励。培训考核激励基于员工的培训效果评价结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以保障员工培训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企业在通过培训考核来激励员工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其培训考核机制:

1、完善培训考核方法。对员工培训考核要从两方面来完成:一要对员工培训的行为表现的考核;二要对员工培训获得的效果加以考核。但是,在对员工培训进行考核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选择考核方式。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培训效果的考核时,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考核结果带有主观性,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能够降低考核结果的不公平性,达到公平激励的目的。

2、制定严格的考核纪律。严格的培训考核纪律是客观公正地考评员工培训效果的保障。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考核者的工作建立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另一方面公司有必要建立培训考核结果复议机制,以处理员工对考核结果提出的异议及不满情况。

3、明确考核的评价标准。培训管理部门在对员工进行考核前,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在设置考核标准的同时,需要向员工明示公司培训考核的评价方法及各个指标对整体考核结果的影响权重,使员工参照公司的考核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施予改变或约束。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激励过程中,企业只有依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采取正确的培训激励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型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效果,让知识型员工在提升自我工作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凤英,操芳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的探讨[J].江苏商论,2007.9.

第9篇:企业业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2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资流通量迅猛增长,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渐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与国际接轨,必须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国际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1 信息化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较高的技术保证、技术支持与信息沟通的渠道。

条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化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EDI在第三方物流中的应用就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客户等在其各自的应用系统之间利用EDI技术,通过公共EDI网络,自动交换和处理商业单证的过程。将EDI技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的自动补货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订单处理系统等集成使用之后,可以实现商业单证快速交换和自动处理,减低营运资金及存货量、简化采购程序、改善现金流动情况等。也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1]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射频技术可应用于产品防伪、自动收费、物品追踪,尤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射频技术在第三方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分为商品的入库、出库、存储、运输跟踪、配送等。RFID技术可以加快供应链的运转,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效率。

2 信息化环境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

2.1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滞后 现在,我国只有少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较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和客户服务的低水平。由于我国物流软件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公司规模偏小,经验积累不够,目前国内一些物流软件厂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够完备,系统间集成能力较差,产品开发工程化的能力较弱,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适应性尚待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加快订单的处理,也很难让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调查表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中,55%的公司表示系统可以支持大型跨地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90%拥有自己的外部网站。然而,仅有14.3%的企业对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建设MIS时有一定的盲目性。[2]从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供应商就可以看出,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上对自己的需求并不了解,像对远望、亿康、招商迪辰等专业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提供商的认知率远远不如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提供商,在此基础上就更加缺乏对能够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MIS(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

已选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很多欠缺,不能符合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发展要求。调查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不仅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处理能力缺乏,而且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严重滞后。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中所需的EDI技术、条码技术、网络数据应留有接口,但是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是“信息孤岛”。虽然接近9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网站,但能提供服务的不多,70%仅限于介绍企业的业务范围、基本状况等,只有25%能提供订单、在途货物、运费支付查询等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 EDI应用明显不足,只有28%的公司实施了EDI系统,其中11%的公司的EDI系统覆盖了主要业务数据。

2.2 公共环境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公共平台。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各自为政,各自研究属于本企业的物流方案,没有统一的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导致各个第三方企业之间的物流方式的不一致性,这样就大大的加重了企业成本的付出,而且这种缺乏统一的公共平台,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如第三方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而我国在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3]第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由于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就导致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反之也影响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

3 信息化环境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

3.1 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充分应用 信息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成为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面质量管理(TQM)、管理信息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至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弹性制造系统(FMS)、公司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技术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同等重要。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蒲剧,使得物流活动范围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行业也通过信息技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应用适合本企业业务流程和客户需要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而实践证明,提升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还是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技术。

3.2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平台通过Internet可以将不同分布地区的不相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到一起,这样才能把散的订单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集中调控,这样能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物流而言,主要通过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根据平台共享的物流业内信息,拓宽自身业务范围。

为了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技术解决与物流活动有关的采集、传输和共享问题,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必要建立区域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运输和制造、商业企业以及海关、交通、港口、银行等各行各业协同工作,使物流能够真正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

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研究、规划、制定和协调与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各自所管辖范围内的物流公共平台的运行等的监管工作;具体制定国家、地区、口岸的物流发展规划,并根据各级政府的政策取向协调地区间、口岸间的物流发展规划。此外,政府应该对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一个通用性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政府还应该对物流信息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以保证物流信息传递和应用的有效性;政府还应该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作业和服务标准,这样能够带动物流现代化,为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指导,也是建立物流公共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对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中既没有技术,又缺乏人才,更缺乏经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能够组织各方力量,尽最大努力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总之,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非常重大。同时也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企业应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以适应供应链一体化对高水平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然后,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方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潮流。但是各种原因造成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受阻,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努力,从而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芝网.第三方物流企业营运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