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城镇化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发展规划

第1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发展;规划;措施;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town 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pl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of town planning.

Keywords new; town; development; planning; measures;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任务之一。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个黄金五年,赣州如何再创新业?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1、概述

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形成1个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6个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本文以赣州为例介绍其城镇的发展规划。

2、“一核”

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充分发挥这4个县(市、区)地域毗邻、城市发育相对成熟的特点,依托现有相对发达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设施条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积极做好增设市辖区工作,把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和配置公共资源。通过五年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3、“二廊”

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以及沿赣粤、赣闽两廊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增长龙头作用和经济外溢作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内引外联,二、三产并举,促进东向对接海西经济区的赣闽基础设施走廊和南向对接珠三角的赣粤基础设施走廊的高等级化、信息化,实现产业、人口等生产要素沿轴线集聚,不断培育壮大交通轴沿线的县(市)等增长节点,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形成1个城区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6个城区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人口的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

4、“三圈”

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节点、瑞金和龙南两个次中心节点为核心的3个“半小时城市圈”。中心城区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兴国、于都、信丰、大余、上犹、崇义等10县(市、区);瑞金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宁都、会昌、石城等4县(市);龙南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定南、全南、寻乌、安远等5县。充分利用瑞金和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在承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桥头堡地位,发挥其在赣州全域中的区域性增长极作用,提高以其为核心的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着力提升其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以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并依托赣闽、赣粤两条交通走廊,以轴带圈,与中心城区一起,分工负责,形成全市功能互补的3个“半小时城市圈”。

5、建设目标

以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在章贡区、赣县、南康、瑞金、龙南等县(市、区)分别建设市级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其他县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结合县城城市建设、工业园建设,建设1个至2个县级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用5年左右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民生和谐幸福的示范区,构造成为既有城市现代气息,又有乡村优美风光,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体。

6、城市综合体

在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内建设商业办公、会议展览、高端住宅、总部经济、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各类城市功能区,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综合体系,使之成为城市扩张的新引擎和城市新区。同时,围绕示范区核心区域,在周边配套发展现代农业板块,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生态涵养板块,建设森林公园、花卉苗木基地和绿色景观带;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板块,建设郊野旅游、农业观光、运动休闲、特色文化等旅游景点景区,着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综合体。

7、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政策支撑体系,着力在土地流转、户籍管理、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方面,消除农民进城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8、发展路径

依靠项目带动和产业支撑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1) 规划先行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引导,按照“全域赣州”理念,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趋势和需求,科学编制覆盖市域的城乡统筹规划,突出规划协调性和综合性,推动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要素配置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特别是要加强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强化编制质量和可操作性,依法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有效控制,提升村镇建设品位和水平。

(2)项目带动。

大力实施交通、生态、市政、公共、民生等“五大项目工程”,以大项目带动城市大发展。实施大交通项目工程,重点建设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瑞金至寻乌高速公路、赣州至崇义高速公路、赣州港水西综合(货运)码头工程、赣州新黄金机场改扩建等一批铁路、公路、航港、机场交通工程,努力实现主城区、赣州全域腹地、与周边兄弟城市“三个畅通”。实施生态环境项目工程,加强公园、休闲小广场等园林绿化建设,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各县(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近100座污水处理厂和100余个污水管网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5%和80%以上。实施市政项目工程,加快改造和新建城市重要出入口、桥梁和快速干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实施城市路网加密和主干道建设工程,提升城市交通通达度。实施公共项目工程,建设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提高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实施民生项目工程,大力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推进棚户区改造,切实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内涵。

(3)产业支撑

坚定不移推进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壮大城市经济整体实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着力形成“三个三”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发展钨材料、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规划布局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建设,实行差别定位、错位发展。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打造以赣州开发区为核心,以赣粤、赣闽产业承接走廊为两翼,各县(市、区)特色经济板块护卫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结束语

后危机时代下,中小型城镇如何保持原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其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就在充分思考论证后,就在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中,要结合特有的区域环境,做好现代生态工业园、生态旅游、生态宜居、生态农业这篇大文章。

参考文献

[1]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十堰市规划设计院.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镇区总体规划(修规)2005~2020[z].

[3] 长江水利委员会.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移民迁建详细规划[z].

第2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规划;城镇化进程;规划建设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our country town changes the face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but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remain to be solved, the determinant is the city overall planning,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construction basic problems, from the angle of planning to avoid all sorts of problems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city planning play a better guiding role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中国现代化步伐。城镇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的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待解决,城镇规划和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成败与否。自80 年代的后期到 90 年代初,因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并快速发展,城镇的建设也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90 年代的中期至今,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 但是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缺乏城镇的特色,环境污染等问题。 从中国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来看, 它的过程与许多的发达国家发展的极为相似,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只不过才一二十年,尚未能从西方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过快的城市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因素,使得中国城镇在十几年内出现了许多诸如工业污染、结构松散、城市用地发展无序等各种发展中的问题。如何使我国的城镇建设在本世纪走上健康且持续的发展之路,将是我们每个规划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开始比较晚,任务重时间紧,且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海报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有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城市建设的资金缺口大,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着城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土面积大,而区域地貌非常丰富,建设的难度比较大。近些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在城市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但老城区的改造,是普遍采取的 “以路带房,以房补路,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等方法来筹措资金,但是从总体上看,筹资的渠道是不合理的。第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加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差,各项的服务设施并不全面。因为城市的土地宝贵,银次惜土如金,舍不得拿出一点点土地来搞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该种情况在城市的中心区黄金地带的表现尤为明显。城市的绿地太少,并缺乏现代的气息;加之公用设施太少,和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素。 第三,城市的建筑形式单一,从而缺乏现代气息和文化品味,历史是的文化名城特色并没有在城市的建设中体现出来。而在城市建设中,怎样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并做到历史风貌和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将是摆在城市建设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城市的道路建设存在着规划和设计并不合理的情况在,有些地方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些地方却夸大城市发展对道路体系的要求,而盲目修建,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四,城市规划、城市运行与城市建设三个阶段间的管理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考虑运行服务的盲目规划和开发,将会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成果没有被更好地保护起来。第五,城市规划的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又没有及时地制订出控制性的规划,这便使乱占乱建现象比较多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对外整体形象。

三.镇建设基本方案

城镇建设和管理将是一个高度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从政府的机构、管理的体制、城镇居民和设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的投资等多个方位考虑:第一,要建立好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并适应现代的城镇建设和发展需求。因为政府的换届而被一次次地修改,城镇的政府组成城镇建设的管理专家委员会,并由委员负责对于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做出科学且合理的规划。不能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它做出规划应该体现出政府的意图。而政府应该是城市规划的强有力的执行者而且是组织和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城市的经营者,这样一来可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与盲目建设。 第二、更新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观念、以促进城镇空间和环境的健康发展。 1、要加强对城镇的环境研究:要对地区的社区、不同的地位和地段作出综合且明确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要做出区位的特点差异的特色评价,并作为城镇建设的创作依据。 研究地区建筑的文化特征,研究地段、地区的更新符号,使它在原有的建筑风格基础上做出的新的表现形式。而且要注重不同层次的空间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从大的行为特点,人的活动规律,而作出符合地区特点的设计,在城市空间表现形式越有特点,就越具有城市的整体意义。 要注重特殊地段的特殊设计,并强化出这些地段的特征。要抓住地区和地段的设计特征并对城市整体景观和特征景观加以确认,这便结构城市的属性。 2、要提高设计管理者的水平。要知道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在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基础,从而,有指导性的城镇发展规划对城镇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城镇建设有四个重要的环节 1、城镇的中心是城市的设计重点 城镇中心为城市结构体的核心应具有组织的城市生活,统率运动系统的整合机制。而在城市镇中心建立一种城镇空间,将为人们提供出能进行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从而,城镇中心的实体环境和空间的结构必须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社会需求建造。 首先,是我们要更新城市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观念,舍弃建筑中单一方向的城市道路布局,并确立外向沿街与内向街区的广场相结合的空间设计理念,同时要改变行政中心封闭和单位圈地,而与市民隔绝的现状,使它成为属于大众的开放的城市空间,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了城市中心的空间开拓前景。 其次,城镇中心的设计必须继承和完善原有中心结构,并强化中心主体的职能和空间的逻辑,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加之,市中心的综合改建必须与中心的交通有组织的相结合,使市中心的设计具有足够的弹性,并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和交通的组织方式改变。 2、交通方案的选择将影响城镇空间和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现代化城镇中心设计应消除城市的交通与中心的冲突。 而步行街区是在现代城镇中心通常设计的基本的要素和方法之一,和步行街的基本思想结合,形成了步行城市轴线的设计,这种方法可增强城市的性质和空间结构并渲染出主题。 3、居住空间的环境从总体形象上将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面貌,而在我国城市中,有的住宅及其形成的建筑体的环境是居住区的最总体的形象,它是对城市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上述理论所知,我国城镇的建设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就业和经济信息化、市场化、城镇的管理民主化等因素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是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将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条件, 每个城镇的建设管理者应认清形势,并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城镇政府需要通过科技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来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在城镇的建设中应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分清主次,要根据轻重,统筹规划,把有限的技术和资金用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上,以此保证城镇走上健康且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 参考文献

【1】尹杰钦对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小城镇建设》 2000年05期

第3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土地 资源利用 发展规划 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城镇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协调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城镇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是城镇人口社会活动最直接的载体,并且是城镇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城镇土地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依据其发展的自然规律,选择和设计出与城镇发展相和谐的城镇土地利用发展规划。

我国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概况。通过调查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可以发现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第一,我国的土地总面积虽然大,但是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从国土面积上说,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但人均仅占世界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耕地总面积是世界第四,但是人均面积仅是世界人均的40%,林地面积是世界第七,且人均仅是世界的七分之一。以上的情况都可以说明,虽然我国的土地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数,仍属于土地较贫乏的国家。

第二,我国的地貌山地较多,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较大,耕地资源紧缺。我国的平原、盆地等可开发的后备资源仅有7600万公顷,可开垦面积只有1388万公顷。耕地多分布在东南部。而由于我国的耕地土地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开发历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东南部的土地已经开发完善,生产水平很高。但是我国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较多,用地矛盾十分突出。

第三,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各种用地均不能满足需求,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减。尤其是目前我国的耕地主要是以中低产为主,许多地方的农作物种植不合理,生产潜力发挥较低;从建设用地上来说,农村人均居住占地面积是城市的两倍;而工厂、矿场造成的废弃用地占到了200万顷,用地资源十分浪费。

我国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我国城镇土地资源指的是在城镇建设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土地。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土地资源即指已经用于建设的土地,同样也包括了已经列入到城镇规划范围之内但尚未开发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镇的发展走向了稳定持续的道路。目前全国拥有5万多城镇,而随着人口增长,城镇的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大。在城镇建设的过程当中,土地主要用于居民居住和工业用地;而绿化、广场、道路、公共设施等用地却比较少,用地结构非常不合理,尤其是在中小城镇,格外突出。

我国城镇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第一,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目前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就是发展小城镇。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无论是新城镇的出现还是原有城镇的用地扩张,都意味着城镇的建设需要大量土地来开发建设。由于被占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耕地,意味着农村的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对于我国实现小康目标以及提高农民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适当的控制城镇在用地方面的扩张,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保护好耕地。

第二,由于小城镇建设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地位与作用。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仍然以粗放型发展为主,这种发展方式和我国人多而地少的国情不相符。在许多发展较好的地区,城镇之间距离小,仅有少量耕地可耕种,尤其是耕地的质量更是受到了城镇发展的影响而不断下降。人均耕地的减少,则导致了土地产值下降。因此可以得出城镇的发展导致了耕地减少,自然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而小城镇在其发展过程当中集约利用功能发挥不完善,导致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

第三,目前由于我国的城镇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的管理失去控制,土地利用率较低,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现象。小城镇建设的膨胀式发展,导致了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镇为了追求规模而对一些土地在使用面积上失去了控制,集中体现在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进而导致建设用地闲置等浪费现象频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忽视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企图利用土地的供给加快来推动城镇化进程,在对于建设用地的划分上忽视了城镇的发展水平,盲目供地,导致了供给过快;另一方面,政府为了财政收入不断卖地。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受限,土地大量闲置,容易滋生投机现象。

第四,城镇的集约效应过低。基于目前我国城镇自身特点,土地的使用强度比较低,效益也较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迅猛而城镇缺乏微观市场调控,导致了城镇发展过程当中用地规模超标的问题较严重:有些城镇过度扩大规模,盲目征用耕地;加上一些单位圈地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地的大量闲置;这些城镇的建设摊子过大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协调,导致其财政紧缺,管理缺失;一些基础建设落后的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土地开发的需求无法满足,导致了土地使用效率低并恶性循环。

第五,管理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城镇发展的脚步和城镇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相协调,导致了城镇建设往往疏于对环境建设的投入。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不经处理肆意排放,导致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土地的质量也不断降低。而对城镇土地的污染,最直接的体现是城镇周边的农业、养殖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

第六,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并不能适应我国的城镇发展现状。多数城镇的新批用地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非法占地、先占后批等违规现象。尤其是一些土地被征之后闲置,导致了农民耕地连年减少,引发大量矛盾。在征地过程中,对于农民的补偿不足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对于集体土地,政府一方面承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却又强行征地扩建,表明了国家土地管理及使用上的不规范。

城镇土地资源利用发展的原则

城镇土地资源利用发展的原则指的是在选定土地资源利用方案、对土地资源配置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必要准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优先原则。耕地是必不可少的土地资源,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及发展是国家经济、政治以及整个社会稳定及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以耕地为生产对象,对土地的肥沃程度、形貌状态等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宜农土地应该优先作为耕地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我国目前仍处于人多地少的状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选定土地资源配置方案的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安排农业耕地,保护农业生产与发展,这也是我国长久坚持的方针政策。

整体原则。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资料具有多重用途,不同行业领域的生产者对其有各种不同的需求。因此,在任何地区就土地资源利用配置过程中结构布局,应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在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对其需求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地”尽其用,以避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如此,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及协调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建康和正常发展。给予不同行业、部门配置不同数量、不同形状、不同面积以及不同开发程度的土地资源,让其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各有特色。同时,在各下属部门中,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利用也应做到全面、均衡。由此看来,在土地资源整体利用中,应做到均衡、协调与系统。

可继承原则。土地资源利用配置与布局是人类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对城镇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应当考虑其土地利用发展时序,即现在与将来的土地资源利用配置。然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以现在的土地配置系统为基础的,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其可用部分,去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以达到某一特定时段土地利用的需求及目标。对过去配置方案的全盘接受或否决都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城镇土地资源的配置都应在尽量保持原有方案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良。

动态原则。土地资源是自然经济的集合体。作为第一产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时,与生产力的结合构成了最基本的生态经济系统;同时,作为其他产业的生产要素时,在某一特定时空中又是一特殊的社会经济系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土地资源配置系统都会形成。由于土地资源以及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旦某些因素改变,特别是社会经济要素的改变,必定将导致既定配置方案的改变。所以土地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化是具有时效性的。

可持续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出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以及原则也相继确立,城镇土地资源利用配置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质上是指在达到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同时,要保证土地生产力的持续性。在建立可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路线并保证城镇经济实体的同时,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提高生产效率、依靠科技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人口、产业以及生态环境良好协调的发展。在实践中,应依据城镇的土地适宜性进行土地配置,设立法律法规,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对我国城镇土地资源发展规划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土地规划政策,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城镇用地协调健康发展。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规划意味着不仅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的发展。换言之,不能仅仅注重效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环境、设施服务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目前根据城镇用地情况,必须在平衡土地利用的同时,做好对于城镇土地及空间延伸的规划。在合理的结合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的接受能力之上,合理地选择城镇土地利用的扩展方式,合理地布局城镇的住宅区域以及道路系统等。

首先,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按照效益最优原则,确定有级差的地价,调节土地供给,尽量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将“占地多、效益低”的工厂逐步迁出城镇中心位置。其次,在城镇中建立起分布合理、类型多样的生态绿地系统,充分满足城镇居民的审美、心理、生活要求,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再次,合理地开发城镇土地资源。城镇空间的扩展往往意味着对城镇生态系统的破坏,一部分生产者对于资源的不合理占用就意味着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所以要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土地资源。

完善城镇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促使城镇发展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城镇土地管理政策在以下两个方面亟待加强:一方面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脚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转变土地管理观念,完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对于城镇土地利用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数量指标管理方式思路,把对于数量、指标的管理改为对于用途、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其次,由于在空间上,城镇和农村是连为一体的,不能把城乡孤立地看待,要统筹兼顾,对于城乡之间的用地进行统一管理,全方位拉动城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城镇用地的效益。结合城镇土地使用私有化程度较高的特点,采取相应政策,提高城镇居民区整改积极性,推动城镇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民环境,鼓励乡镇企业逐步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合理规划城镇绿地,促进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由于城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周围生态平衡,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在满足城镇居民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品质,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持城镇生态及优美景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要保护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制定保护措施,防止过度以及不当开发;第二,完善景观结构,使得城镇绿地分布合理,建立起可以自我供给的动态城镇生态结构;第三,保护生态多样性,用多元化、多样化的景观实现生态发展;第四,采用低能战略,鼓励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节约用水、控制径流等方式节约能源,控制自然灾害;第五,重视建立城镇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生态环境与绿化系统的一体化发展。

对小城镇的土地投资制度进行创新,发挥投资的作用推动城镇建设。曾经,单一的政府投资政策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城镇土地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发展的格局。企业、个人等民间力量纷纷涌入到城镇土地投资中来。在投资模式创新的今天,必须要统筹投资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兼顾加强市场的规范化。若忽略了规范化,就会使城镇土地的利用陷入无序化,则不仅无法合理利用投资资金,更重要的是会严重破坏城镇的结构布局、生态发展,导致了急需建设和居民区开发不配套等等,最终会严重影响到城镇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政策:第一,合理地规划,对城镇土地进行有偿使用,发展房地产市场,将土地税作为城镇进一步发展的财力支撑;第二,改变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模式,对于以往只投入不回收的模式改造为有偿回收和资金累积,把基础设施投入向动态方式发展,或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对基础建设进行投资建设;第三,发展与城镇住宅相配套的金融体系,推动城镇土地金融政策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土地紧缺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城镇化的必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人地矛盾将会长期制约城镇的发展。因此在城镇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原则,合理规划及应用土地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的困境,使我国国民经济真正实现健康及稳步发展。

第4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参考书目:

第5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优化

一、我国城市现有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道路设施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设施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产生了影响;城市的商业服务业与市政环境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较小的比例,与此同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影响作用。此外我国数量众多的城市都存在交通不畅,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都影响到土地效益的形成。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的相关原则,增加了城市土地的合理优化配置的难度,并且给城市形象和居民居住的舒适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城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影响城市相关功能的发挥

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工业用地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数量众多的工业用地较多的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与城市高地价区,同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也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商务中心效益的形成,从而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划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多中心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会对城市相应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作用。

(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脱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按照一般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带来影响作用。同时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将会对空间结构产生优化作用。在许多城市中,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正常发展,同时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布局相对不合理,城市中心区被其他产业所覆盖,这种土地配置不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现代功能的形成。

二、我国城市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双轨制”城市化路线

这是我国许多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原因,双轨制造成大量的城市重复建设,是土地利用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双轨制”的形式展开模式一方面是基于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主题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基于乡村城镇化。这样的现象导致我国的城市发展路线从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同时进行发展。而在分析我国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状况来看,双轨制城市化的两个元素之间没有很好的进行链接,在我国的城市之间缺乏整体协调规划,大量的重复建设出现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之间,这样实质上是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土地问题,土地使用制度影响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为无偿使用国有土地,这样土地使用者往往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珍惜与合理利用,同时对于国家一方面不能利用地租的调整对土地的需求进行调节,同时也不能收取相应的土地使用费来进行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这样造成的局面使城市基础设施长期短缺,影响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将土地采用行政划拨的形式进行分配,这样就造成了居住用地、行政用地、商业用地较为混乱,功能区分不明显的局面,从而影响到后来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与优化。

(三)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我国中央与地方土地管理相应的职责分配不清晰,土地利用管理较为混乱,当土地利用出现问题时往往需要多个机构参与。因此当一些问题出现时还有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政府没有建立较为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现在地方政府在评估体系中,有着较多的经济发展指标。

三、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推广土地储备制度

在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节,应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充分结合相应的市场与政府管理机制进行,进而实现城市中心区域土地利用的优化。一些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利用征购权,采取相应的收购、收回、置换等手段,统一收购相应的划拨土地及闲置土地,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土地开发,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土地供应,对城市的每块土地进行较为合理与有效的利用,最终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对城市土地进行科学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充分结合起来,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应属于两个方面,土地利用结构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变化,城市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在整个城市整体用地过程中应占有较大的比例。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关系,在日后的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或城市的空间布局方面应作出如下调整和考虑:

首先,第一产业应走科技兴农路线,采取措施积极提高农业集约经营与综合生产能力;其次,第二产业应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对落后产业进行积极改造,进而对规模工业进行优化。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再者,第三产业的重点为有效改善交通运输,同时积极提高商业服务能力。最后,这三种产业的结构应充分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能够与地方基础发展产业进行良好的结合。

第6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病;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不断膨胀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浪费,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城市绿化用地被挤占,土地破坏,性开发使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历史的演进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在工业文明时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以至危机四伏。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在防治现代城市面临的“城市病”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一条与自然更为协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即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种无污染、无公害、能源效率高,物质循环利用,环境舒适,最适合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一、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也有与生态城市对应的规划思想出现,如“山水城市”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思考多年形成的科学设想,其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更涉及到生态保护,是结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过多次国际生态学术研讨会,分别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案例。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将生态控制论与中国城市的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全方位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生态城市强调的是,首先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对周围环境不造成危害,城市内部生存条件不能恶化;其次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内涵。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1.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二是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生产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三是强调层次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2.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二是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四是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

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运作导致“城市病”加剧,归根结底都是人与自然对抗,超越环境容量与生态载力的结果。因此,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己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城市合理规模与环境容量的集聚度

如何准确地把握城市合理规模和环境集聚度,是一项理论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发展的客观因素,不可同等对待。从我国实际出发,可由三个不同侧面研究。

(1)在分析过去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预测某时期后“可能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运动是一个同时含有已知、非确知和未知信息的灰色系统,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

(2)在分析未来影响城市成长因素的基础上,预测某时期后“合理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运动又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重层次的复杂系统,要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分析。

(3)要与环境所能允许的“容量”相适应,城市环境容量主要由自然条件所决定,要从自然要素研究城市允许的承载力。在我国,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是环境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3.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4.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生长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摊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原基础上形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优势有:(1)将城市分解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和自然界的接触面;(2)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交通;(3)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5.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第7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

1、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因为“非典”原因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我们仍想尽各种方法去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尤其是年内县政府10件大事、实事中,19个乡镇政府驻地的规划编制、50个集贸市场及10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我们聘请了3个专业测绘队队伍:市水利局设计院测绘队、市规划局测绘队和河北农大测绘队,每天安排6个组工作,白天测绘,晚上出图。同时,还聘请石家庄信达规划设计院、河北工业大学及本局设计所按照测绘图纸及时做好规划编制,达到测绘完成一个,规划设计部门编制一个,争取年底全部完成任务。

目前,旧州镇规划编制全部完成,旧州镇、汪家铺乡沿沧乐公路的建设中,旧州镇商业一条街建设已完成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投资840万元,并且与采油三厂共同投资5000万元、建设面积6.2万平方米的大型休闲娱乐广场——“友谊广场”已完成拆迁任务;汪家铺商业一条街建设已完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杜生镇商业一条街拆迁工作也基本完成。另外,由于我县没有县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要在四个建制镇,全年共完成投资4380.1万元,其中用于城市供水262万元,用于集中供热22万元,道路桥梁1120.5万元,排水355.9万元,园林绿化39.1万元,环境卫生122万元,城市防洪34.7万元,其它2424.4万元。

2、抓好建设项目规划审批

全年共为40个建设项目办理了规划审批手续,其中包括为“普九”达标建设而办理的十余所中小学的规划审批手续,为十余个乡镇建设项目进行的规划选址,最大的一个项目是沧州市通用机械厂的搬迁改造项目,纸房头工业园区建设正在进行中,已入园项目十余个。

3、抓好对村镇规划工作的宣传发动

今年上半年,我局召开了全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聘请了高校教师讲授规划建设方面的知识,新闻媒体也予以宣传,加之领导高度重视,极大地扩大了按规划搞建设的影响。同时,我们又起草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目前此稿正在讨论中,这对我县今后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又将起着指导和推进作用。

二、建筑市场管理工作

1、工程招投标工作

全年完成招投标项目15个,面积9.2万平方米,投资6084万元。凡进入交易中心的建设项目,均由纪检监察部门、招标办、稽查办进行了全程监管,评定结果在交易中心公示三天无疑义后,由建设单位签发中标通知书。工程报建率、招投标率、合同履约率均为100%。同时,为8个施工企业办理了项目经理部资质,为9个施工企业换发了信用手册,并严格基建程序,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使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几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情况如下:

⑴崔尔庄小枣市场三期工程:共有9个项目,17400平方米,投资1150万元,现已交付使用的有4栋,面积7300平方米,另有4栋7300平方米主体已完成,正处在装修阶段,还有信息服务楼1栋2800平方米已完成基础。

⑵纸房头工业园区建设:成龙公司、玉明物资公司共有5个建设项目,面积19200平方米,投资1050万元。其中成龙公司4栋180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仓库局部完成主体,其他项目完成基础或正在基础开挖。

⑶为今年普九义务教育搞好服务:在我县6处乡中教学楼及多所小学的建设中,我局职能部门联合深入基层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其中张官屯乡中教学楼现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其余5处教学楼也基本完成,进度较快的正处在装修阶段。

⑷国富中心建设:总投资3954万元,总建筑面积55700平方米的国富中心建设,框架浇注部分、砌筑部分均已完成,抹灰工程完成60%。计划2003年12月中旬竣工。

2、工程质量监督

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标准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全年监督在建项目27个,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投资9750万元;新开项目21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6800万元;竣工项目6个,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3600万元。其中对国富中心项目专门派一副站长负责常驻工地一线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同时,配合省市建设行业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落实行动。今年上半年我们还积极支援教育系统“普九”的项目建设,无偿地为中小学建设项目进行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同时,配合防控“非典”工作对每个施工工地进行了监督、排查,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工程施工管理

今年为配合防控“非典”工作,对县内施工现场进行了三次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四月份“安全生产月”期间,我们联合县安委会,通过悬挂标语、印发宣传材料、搞咨询服务等形式,大搞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目前,鉴于我市连续发生两起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又开始了对涉及本县区域内未完工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今年还办理了1家劳务企业资质证书,71个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和60个项目经理培训证书,并进行了取费证年检、安全资格证年检以及预算员培训等工作。

4、工程设计

全年完成设计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旧州镇一条街及5所中学建设项目设计、物华三期工程设计等,经全体设计人员共同努力,达到用户的满意。目前该设计所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

5、建筑市场稽查

在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学习培训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效率执法,全年无积案、无错案、无执法过错,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起,处罚3起,接待群众来访6批10人次。

三、建筑节能与燃气管理

紧紧抓住建筑节能备案、建筑节能稽查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三个环节,加大工作与管理力度,基本达到了市区所管辖的建设项目全部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目标,实现新建采暖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在燃气管理工作中,摸清底数,展开了燃气站点的拉网式排查造册,并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气站下达了《停业整顿通知书》,同时,把相关政策法规向全县16家燃气站发放与宣传,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好,实施好。

四、综合工作

今年,我局配合全县开放工作,积极引进外资,其中为旧州镇小城镇建设引资8万元,为李天木建桥引进30万元,为局内建设引资6万元;同时认真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效能监察活动、规范公务员行为工作等,为提高工作效率、搞好优质服务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县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的完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8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证明,规划编制好了就是最大的节约。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并在市町村等基层行政部门设立规划部门,制定中长期国土利用与开发规划,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我国台湾地区的城镇化优先发展农业,避免了像韩国和印度那样,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过量涌入而出现的“大城市病”。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积极探索山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贵州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考虑、综合布局,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目标要紧贴省情,体现脱贫致富。城镇化的本质是最终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农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就地致富,只有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到就业,才是根本出路。贵州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此,要明确树立一个观念:搞城镇化一定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定要注重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毫不动摇地把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规划理念要以人为本,体现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作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载体,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

要大力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农村人口加快转移创造条件。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城市棚户区、煤矿和其他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通过不懈努力,让农民搬得进、住得下、有活干,尽快脱贫致富。

规划编制要遵循规律。体现长远眼光。盲目建设、交通拥挤、功能不全、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提醒我们,城镇规划一定要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省只能依山就势,纵深推进,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积淀深厚、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决定了我们具备规避“千城一面”的可能性。同时,要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得到更多的实惠。

规划体系要衔接协调,体现发展需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要根据发展趋势,及时修编完善,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第9篇:城镇化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字】高铁 城镇发展

1高铁时代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1.1宏观层面

自2006年至2010年,我国新建1.7万km铁路新线,主要有京沪、京广、京哈、沈大、陇海时速超过200km以上,还有京津、沪宁、沪杭、广深、广珠等大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如此庞大的高铁与城际投资规模,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

1.2中观层面

高铁的布局与选址要协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它将会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重组。由于规划没法预见所有变化,这就要求城市抓住变化所带来的机遇,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应对规划。要平衡各种利益和协商不同人群,协调高铁等基础设施自身运行规律和价值与城市的的运行规律和价值平衡。

1.3微观层面

高铁的建设给周边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城市在空间发展方面给以具体应对。相关研究从理论方面给出了措施,像借鉴价值平衡理论和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中的空间发展理论、TOD理论和触媒理论等。通过空间发展理论建设枢纽地区为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TOD理论建设枢纽周边地区为圈层式布局方式,触媒理论,形成新型城市活力中心。[1]

2探讨高铁时代下的滕州城镇发展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开工,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2011年5月京沪高铁开始进入运行试验阶段,7月将正式开通运营。全线共设24个车站,始发站5个,中间站19个。京沪高速铁路在滕州市东南设有滕州东站,是19个中间站之一,位于枣庄新城区南部东沙河镇境内,辐射临沂、济宁南部等地区。

本文从区域层面、产业转型、交通系统及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研究来研究南沙河镇应对高铁时代采取的发展战略。

2.1高铁时代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形成

滕州市是山东省的经济强县,是鲁南城市带的重要城市,它与枣庄市,薛城组成一个“三角区”,力求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心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而南沙河镇位于金三角之间,并位于城市发展主轴线上,受到枣庄、滕州、薛城三个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南沙河镇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具有区位、交通优势,应尽快实现与滕州中心城区的对接,一体化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做到布局科学合理,形成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好态势。同时与经济开发区实现产业对接,建设滕州市南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

因此南沙河镇从高铁交通支撑和区域专业化分工角度,应重新确定其区域定位:作为滕州市区南部新兴生态综合区,滕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特色的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区。

2.2高铁时代促使城镇产业转型

交通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铁建设不仅直接拉动了从重工业到高科技等一系列集成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做出贡献。并且因高铁大幅度拉近山东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都市圈之间的经济距离,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由此引发地方产业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变革。

高铁的建设优化了运输结构,人便其行的同时货也畅其流,促使城市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快速转型,第二产业也迎接产业承接、调整、优化的重要机遇,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物流优势,为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创造条件。

南沙河镇属于滕州市经济开发区B区,滕州总体规划将南沙河镇划入全市重点开发区域,与经济开发区对接,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同时山东省于2011年5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上述发展背景下高铁的建设进一步催化了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南沙河镇应在自身产业雄厚的基础上,可提出面向未来城市产业专业化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南沙河镇在镇区北部发展工业园区,用以承接滕州和枣庄的产业扩散,并在承接的基础上打造化工、医药、农牧特产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平台,继续加强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家具、建材等主导产业建设,从而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最终发展为新型产业园区;并且挖掘城镇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利用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成生态的历史的城镇。

2.3高铁影响下的城镇交通系统

高铁作为铁路建设的龙头不仅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投资拉动内需,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区域发展上具有独特价值,重要的还可以消除当前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其中京沪高铁使北京到上海5个小时成为现实,“N小时经济圈”则成为最为突出的特征。

南沙河镇驻地距离滕州高铁客运站12公里,区域内交通优势突出,素来有“滕州南大门”之称。南北向主要依托京沪铁路、京福高速、104国道,东西则主要借助枣木高速公路以及日东高速,联系鲁南城市群,通向全国。与济南,临沂,济宁三市机场分别相距200公里和100公里。驻地距离京杭大运河滕州港30公里。

高铁的建设促进该地区交通一体化,应从系统上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实现空铁、水铁、公铁联运体系。有力支撑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和多方式协调的综合交通客运体系。镇区内形成快速交通进分区中心,便捷交通进市中心以及休闲慢行交通一体化的交通网络系统。并且在镇区内可以规划一条道路直接通滕州东站,加强南沙河镇与高铁的联系,衔接城镇对外交通,完善城镇交通网络。

3探讨初步的研究框架

国外高铁案例研究显示,高铁要素对于城市区域的发展更像是“催化剂”,对于有实力的城市,集聚效应将占主导;而有些吸引力不足的沿线城市,可能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还会由于资源加速流失而衰退。因此高铁时代下,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应对的适当,城市发展受到高铁的带动作用,应对的不适当,城市发展会受到阻力。

前面通过研究滕州东站的建设对周边城镇的影响,从区域层面的城市发展定位到产业转型、交通系统以及城镇空间结构方面总结出城镇发展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从宏观层面要重新解读城镇和城镇所在的区域发展态势,比如研究城镇和周边城镇的对比后可得出优劣势,从而明确所在区域的定位;以及高铁的建设对区域内城镇的影响的分析和对比,可以为城镇制定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产业升级提供依据。

其次从中观层面具体研究城镇发展的重要方面,像产业转型、交通系统和空间布局。具体来说高铁对这几个方面都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需要充分挖掘高铁带来的经济价值和交通价值,并且结合城镇自身基础条件,制定适合城镇发展的规划,突出城镇发展的优势。

最后微观层面的城市发展规划研究,需要围绕高铁进行空间设计和采取开发措施。比如要加强内外交通网络的衔接,可以借鉴低碳交通理念以及其他城市空间发展理念。

4小结

随着京沪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高铁时代全面来临,不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高铁因素的激发,城市区域价值、空间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也在高铁的带动下成为城市增强竞争力和完成转型的触媒因素。在城市和城镇发展研究中,高铁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需要规划应对其作出适当的空间应对,把握高铁建设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贺小飞,沈政. 层级划分:“高铁”时代的城市空间规划对策――以南京为例[A].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