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一、考核内容:

1、强化村(社区)“两委”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意识,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村议事日程,写入村年度和半年度计划,并有相应的年度总结和整改措施,镇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村(社区)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落实经费保障,对村(社区)“两委”考核标准见另文。

2、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和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基本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向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并指导村(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标准见附件一)

3、建立社区责任医生负责制度,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工作指导内容,使农村更多的居民获得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见附件二)

4、强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合理布局,统一筹划,村(社区)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做到执证上岗,服从镇一体化管理,服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参与组建社区责任医生队伍,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调查与报告,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等工作为村(社区)的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职责。(考核标准见附件三)

5、加强对村(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员及联络员的管理,有计划地对他们组织培训,学习有关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做好公共卫生宣教工作,干预农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农民的健康保护意识,了解村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服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和工作安排,并承担相应的任务。(考核标准见附件四)

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保障和分配

1、结合我镇实际,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市财政按规定投入,镇适当配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责任医生、村级管理员和联络员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要求专款专用,不能以任何形式抵充和挪用。

2、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按比例分别拨付,具体标准如下:

(1)20%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站)基础建设和设施添置。

(2)15%用于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及管理费用。

(3)65%用于社区责任医生、乡村医生、村管理员及联络员工作经费。

3、经费的发放,按考核标准要求进行考核后按结果得分比例年终发放。(具体办法见附件五)

三、考核办法

1、由公共卫生检查指导小组负责对全镇的公共卫生工作进行考核指导,考核采取年终考核和平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年终考核在12月底前实施,通过自查、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基层群众等方式对各级组织进行全面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未达到公共卫生考核标准的要切实进行整改。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West NWFP cities "1+1+1" classifi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attern; Understand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rom interview,network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method is to extract randomly three provinces' 18 hospitals, 18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600 community residents to develop survey in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 so that we can learn of their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 about the relevant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attern. Results: Most of hospital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welcomed to "1+1+1" classifi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attern, but they believe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Conclusions: Suggesting improving the levels of medical service, building mechanism of power and prestige image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mplement flexibly step by step. Recommending the system for monitoring exposure and improve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as well as family doctors group dynamics mechanism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关键词: 西部边疆省城市;“1+1+1”分级诊疗模式;实施状况

Key words: West NWFP cities;"1+1+1" classifi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中D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28-03

0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如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及实施,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的具体考评指标。旨在由此促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2016年《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意见》进一步把城市“分级诊疗制度”明确细化到“1+1+1”的分级诊疗模式(后面一律简称“三个一”模式),即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家二级医院、1家三级医院共建相互配合协作的分级诊疗医联体,进而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与二、三级医院专家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与社区居民签约。签约市民一旦患病,先至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若病情较重,再通过家庭医生转诊至签约的二、三级医院进行治疗。该模式是医疗卫生领域在长期探索基层医疗卫生薄弱环节问题中总结出来,并在一些地区充分发挥了实效而颇受医患双方推崇的理想创新模式[1-3]。该模式的优势在:一是“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为签约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二是为提出预约的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区康复与护理等优先就诊服务;三是对签约居民通过绿色转诊通道优先预约和优先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四是利用健康咨询热线、网络资讯平台等多种途径向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可见,“三个一”模式是一个真正彻底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格局的理想目标模式。因此,国务院把该模式直接作为必须推广的经验模式,要求全国各地主动创新落实。为了了解该项措施在西部城市实施情况,笔者团队专门就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城市”三个一”模式实施状况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初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分析陈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ο

2016年11月随机抽取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18家二、三级医院(12家二级医院、6家三级医院,共发放600份问卷)、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省随机抽取6个,共发放600份问卷)、600位社区居民(每个省随机抽取200个)。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734份,有效率为96.3%。

1.2 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调查和座谈获取信息。问卷内容主要调研“三个一”各个层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实施该模式涉及首诊、双转、家庭签约等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认识及态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调查数据录人Epidata3.0软件并核对,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自从国家颁布该项措施以来,西部各省都积极响应落实,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即处于刚把框架结构搭建起来着手实施的状态,且该状态还主要集中在省城,省城以下绝大多数基本上连框架都还未完全搭建起来。因此,目前尚无法完全预估该项措施实施的具体实效。当下仅能根据“三个一”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所需条件,对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相互关系的现有基础条件及以往相关实践的体验感受从理论上对该模式的认识、态度及其建议展开调研,以便从中发现实施该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2.1 社区居民对“三个一”模式的认识及其态度

①认识不足。调查发现,92%社区居民对”三个一”模式缺乏了解,20.1%的社区居民至今仍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基本职能。该结果与崔华欠等许多学者有关情况的[4]调查结果呈一致性。

②认可度不高。从长远看,96%社区居民在了解“三个一”模式后虽然都予以认同,但就眼前利益讲,43.9%居民不认同:一是部分居民认为该模式的三大层次太复杂,认为最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两个层次一步到位;二是西部省的卫生资源总体不如东部、且还不平衡,由此按医疗资源构建的该模式水平有差异,各层次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每个社区居民的要求,特别是担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水平不高导致误诊而耽误治疗。

③参与度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三个一”模式的具体实施存有质疑而抱观望态度,认为既难完全名副其实、更难彻底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是否真正参与签约,85%以上居民都回答走着瞧。在现有社区卫生门诊进行诊疗的90%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效果满意,但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和小孩,其中85%社区就医者的选择主要是出于价格便宜、方便,并且都是已确认的慢性病或只是打针之类的简单小病等问题。

④发展空间大。调查发现,如果“三个一”模式能够名副其实地符合居民需求的落实,那么社区居民中90%的老年人、85%的中年人、59%以上年轻人都愿意参与签约。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针对实际有创新地确保该项措施有效实施,让居民切实看到其优势价值。

⑤社区居民对“三个一”模式的建议:一是构建“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级模式,认为分三级就医过程太过复杂。二是除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外,必须有大医院专家名副其实的作后盾。第二个建议值得重视,第一个建议显然是居民担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水平提出的非理想医疗专业建议。之所以如此,正如杨俊等学者[5]所分析:没有专业权威信息的,难免造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担忧和不信任。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三个一”模式的认识及其态度

调查显示,76.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欢迎“三个一”模式,但认为真正建构起来较困难。

①全科医生不足。实施“三个一”模式必然需要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许多医务人员至今仍然不满意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特别是不愿意当全科医生,认为全科医生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甚至荒废专业,因而即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更偏向专科。总之,全科医生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专业发展和待遇不满意,认为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社会的理解及认可不对称,导致人才留不住、优秀人才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够。

②“三个一”模式与居民的希望难完全吻合。西部省如今实际建构的“三个一”模式不仅形式结构上难以完全兼顾社区居民的要求、而且内涵本质上也难达到他们的要求,社区居民希望模式中的各个医疗层次都是最好的,实际上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正因为如此,社区居民希望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两级模式。

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三个一”模式的动力不足、且有质疑。这在于过去的双向转诊等事实上就是倡导分级诊疗,并且还有要求医院支援的措施,但这些内容一直都存有走形式应付、实际上并没有全方位合理的充分实施[6]。因此,如今若无强力措施彻底解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深层问题,那么即便实施“三个一”模式也很难有真正的实效。不过,调查中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真心愿意实施健康档案和家庭签约服务,但因社区居民难以认同而实施的实效都不理想,以致总体实际发挥作用存在困窘。

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三个一”模式的实施建议:需要建构提高全科医生专业和社会地位的保障措施。15%以下建议者认为应该加大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和社会地位及其社会认同,在专业、职称和经济待遇方面应该比专科有优先和倾斜政策措施。唯有这样,认为才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实施该模式的积极主动创造性。

2.3 二、三级医院对“三个一”模式的认识及其态度

二、三级医院中,69.8%认可“三个一”模式,但在具体的态度和认识上却存在错位问题。

①实施难题多。认为“三个一”模式是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的创新模式,但难以全方位实施。原因之一仍然是前面所述的该模式与社区居民的意愿难完全吻合;原因之二是医院参与实施“三个一”模式需要付出大量的额外心血劳动,由此如何在精神和经济方面补偿得充分合理而又确保获得的额外服务不敷衍应付,认为这是客观难题。

②参与“三个一”模式的积极性不高。虽然都认同该模式,但10%不完全愿意直接参与,15%以上根本不关心,认为思考也没有用。原因是,一方面认为自己问题都难解决,没有余力参与分级诊疗;另一方面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问题-即直接参与付出的额外劳动如何获得充分合理的补偿是难题,包括实施分级治疗后向上转诊必然增多,如何优先处理也是难题。

③医院对“三个一”模式实施的建议:20%建议者提出激励补偿措施;绩效考核;水平评估。既然只20%提出建议,显然关心和参与动力不足。因此,如果不解决医院及其医生额外劳动合理补偿的实际问题,那么医院参与实施该模式很难有理想实效。

3 讨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省城市的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三大层面总体欢迎“三个一”模式,但都认为实施存有诸多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及其有关解决建议,结合东部省实施的基本经验,笔者团队特别提出西部实施的综合建议:

①切实实施“二、三级医院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纵向联合体团队。这是东部试行卓有成效的好经验,值得西部借鉴。只是在西部实施需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二、三级医院专家有限且繁忙,如何名副其实建构?这涉及专家的补偿和效率质量。二是如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整体素养能力和培养正确认识态度。

②加强“三个一”模式中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及其形象建设。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二者的实际医疗水平及其形象信誉宣传,创立良好品牌形象。如借鉴东部经验,以品牌三级医院统领命名该模式中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便增强社区居民对该模式的主动了解和信任度。

③针对西部实际,灵活地分步实施“三个一”模式。第一步,一是社区居民自愿选择二、三级医院;二是当现实无法满足第一个条件时,请社区居民再选择医疗系统根据总体资源按居民居住地平衡划分而规定的二、三级医院。第二步,在实施第一步的同时,不断加大提升该模式中各个层面的服务水平和社^居民信赖度,使社区居民逐步由被动选择自然过渡到主动选择医疗系统根据实际资源建构的该模式。如此架构,既符合医疗资源区域平衡、同时又兼顾了社区居民的意愿。

④实施问题监督暴光问责追究制。一方面突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突出媒体和社会在“三个一”模式中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即无论是分级诊疗模式主体、还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媒体和整个社会都应介入暴光,由此必然全方位督促该模式的有效实施。

⑤建构西部“三个一”模式资源共享网络信息系统。建构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诊疗等网络信息系统,是快捷省时而现代化地科学实施该模式最强有力的支持平台。

⑥建构“三个一”模式补偿制及其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只有建构起充分合理的经济补偿和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增强该模式各个层面的主动创造性。

⑦实施“三个一”模式运行机制专业水平评估。根据该模式体系各个层面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制定一些水平等级评估指标,然后通过一定期限的实施,最后作专业评估,以便督促其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袁加俊,赵列宾,陆璇,等.分级诊疗与慢性病优化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2015,19(09):36-39.

[2]王虎峰,王鸿蕴.关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01):28-30.

[3]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06):1-3.

[4]崔华欠,方国瑜,杨阳,等.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知晓和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4):4123-4126.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尊敬的各位、各位同事:

我代表全科,全年:2011年,严格执行会计法、基层医疗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完成会计基本职能,依法履行职责,保障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无违规违纪。

总括全年:

1 ,将会计业务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特色两大部分以响应基药补偿制度;

2 、制订物价管理规定,价格维护制度,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3 、积极配合审计稽查一次,物价检查一次,从中使相关制度和业务更加规范;

4 ,贯彻基层医疗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改革,7月份新旧帐套准确衔接。

5 ,及时完成填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报表,做好统计工作;

6 、及时准确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力争职工满意。

7 、前盐社区和医院的资产清查一次,做到账实相符。

8 、窗口收费结算,账目全部及时收归财务,保障杜绝私自收费的发生。

预计明年:

第一, 细致划分社区业务和特色业务,积极争取财政基药补偿拨款;

第二, 争取房间,加强财务档案归档工作;

第三, 加强业务学习,力争管理端口不断前移。

恳请院委会、职代会的各位和同事对我财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使财务公开、透明、严谨。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进行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城镇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虽然改革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目前看仍有相当差距。

一、城镇医疗保险取得的成效

1998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此外,通过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进行新医改试点,安徽、云南、江苏等地有望成为首批新医改方案试点地。

各地医疗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果有:

1.各地市响应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限制兴建豪华医疗场所”的号召,选择了一部分综合公立医院建立平价医院或济困病房,实行预算式全额管理,收入上缴,支出由政府核拨。自2005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就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平价医院”。2005年12月21日,北京首家“平价”医院——上地医院在海淀区树村西街正式开诊;新疆乌鲁木齐市推出济困医院,乌市计划在现有12家济困医院的基础上,再增加12家,全疆县以上医院设10%的扶贫病房;长沙市第六医院决定在其分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推出平价病房。

2.在城镇医疗改革中,以城镇医疗卫生结构与功能转变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改造现有医疗机构,使其为社区卫生服务。以肃州为例,肃州每年由区财政划拨资金1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增强了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该区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在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所和边远地区卫生院所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方便农村群众就医的同时,积极引导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向预防保健、村组及城市社区卫生薄弱环节转移,使医疗资源得到优化组合。肃州先后制定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配套文件和社区卫生基本职责、基本工作制度17项,推行了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健康档案、统一微机管理的“四统一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该区已建成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民检查费用较以前降低了30%,药价降低了10%。

3.各地市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收费机制。以镇江为例,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4月起在全省推出外科系统单病种限价收费,到目前为止限价病种已扩展到外科系统70个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多来已有582名患者受益,共为病人节省费用36万元。单病种限价受惠的不仅仅是患者,医院也从中受益。与去年同期相比,50个单病种的工作同比增长12%,均费同比降低19%,其中一些常见病种的工作量增幅和均费降幅尤其明显,基本实现社会满意、患者实惠、医院得益的三赢局面。

二、城镇医疗保险改革仍存在的不足

1.改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后,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更多地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

2.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这就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也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此外,政府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3.自费比例太大。中国人看病的费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看个感冒要花几百元,动个手术要一次性拿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看病,不但穷人叫贵,连生活较为富裕的人也叫贵的主要原因。自费比重太大时,使得医院有条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收取高额费用。

三、解决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必须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模式来适合不同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之路。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层次:补充医疗保险。第三层次: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监督和管理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在社会保险和政府保险模式下,政府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标准,包括保险覆盖人群、保险待遇、基金管理机构的准入、基金操作规范等。对于非强制性保险,政府可以不直接干预保险计划的运行,但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政府应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审核等手段对非强制性保险进行引导和监管。

2.建立新机制保证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不但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加快医疗领域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

3.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应该调整公立医疗机构投入政策,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保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主体,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医疗机构的收入上缴,其建设发展及运行费用由政府核定拨付,并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以及“医药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意在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变医院“以药补医”的状况,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

4.加强城镇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治理认识偏差,让广大职工从被保护的救济对象转变为积极的社会保障参与者,使“基本保障人人有责、量入为出逐步积累、效益优先维护公平、社会服务公众监督”等医保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动用社会舆论以及行政监察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长期抵制医保工作、拒缴医保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追究其责任、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才能积极稳妥地解决我国城镇职工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宇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初确定.中国新闻网,2007.

[2]汪言安.医卫改革拒搬国外模式坚持公益走中国道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

[3]王俊秀.三大“药方”治医改病症[N].中国青年报,2005-7-28.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一、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适应我县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我县农村公共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民健康和卫生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2、具体目标:以乡镇为单位,到2007年和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达标率分别达到80%和85%以上。

二、服务对象和内容

1、服务对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为我县的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和外来流动人口(指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下)。

2、服务内容:现阶段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等三大类十二项内容(详见附件一)。

三、机构职责

1、卫生局成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项目业务工作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包括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有关实施方案、细则的制定;建立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服务能力;对项目工程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组织对项目业务工作的考核评估;整理、收集和汇总、上报项目工程的资料、信息。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儿童免疫规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精神病人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质检测、除“四害”等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有关人员业务培训、项目业务工作督查指导和评估,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核实、统计、分析基层上报的有关信息,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

3、县卫生监督所负责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有效处置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准确上报相关信息。

4、县妇幼保健所负责项目工作中的孕产妇与儿童系统管理、妇女病普查、婚前医学检查等保健工作有关人员业务培训、项目业务工作督查指导和评估,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核实、统计、分析基层上报的有关信息,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

5、县级医疗机构负责本院内健康卫生知识普及、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诊疗与报告、新生儿免疫接种与疾病筛查、就诊孕产妇登记建卡与报告、高危孕产妇筛查与追踪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6、乡镇卫生院(包括中心卫生院,下同)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具体实施。确定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向辖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组织对责任区工作督查指导和考核,原则上每两个月召开辖区责任医生工作例会,听取各责任医生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帮助指导责任医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准确上报项目工作信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为农民家庭实行健康教育、体格检查、社区巡查和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并分步建立动态健康档案;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农村妇女、儿童、60岁以上老人以及困难群体分别提供系统保健、预防接种、妇女病检查和定期随访等服务,对农村结核病、爱滋病、精神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等进行检查。

7、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内的人口出生死亡、流入流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改水改厕等信息收集、登记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健康宣教,协助上级单位做好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等工作。

四、主要工作与措施

1、建立健全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制度

乡镇卫生院与乡镇防保站、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整合乡镇预防保健站、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制度。根据当地实际,推行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建立“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各乡镇卫生院要按照服务人口每1000-2000名农村居民(或1-3个村居)的标准,确定1名责任(驻村)医生,使每个农民家庭都有自己的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亲密关系。

乡镇卫生院负责各自辖区责任医生的聘任,责任医生原则以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为主,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为辅,如果单位现有卫技人员不够,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或委托社会素质好的执业(助理)医师,充实社区责任医生。责任医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

(2)具有注册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

(3)在本县注册的执业护士。

责任医生做到定期家访,平时有求必到,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每月有7-10天时间在责任区服务,按时参加卫生院召开的工作月会,及时向卫生院汇报、分析责任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要有专门的服务日记,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建立起动态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不同健康状况人群实行分类归档,重点对结核病、爱滋病、肝炎等传染病和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类管理,制定个性化治疗和健康促进措施,真正使农民的健康档案成为实施健康促进和提供服务的有效载体;协助预防保健人员做好计免、妇保、儿保工作;配合协助卫生监督员对“五大卫生”的监督管理;宣传发动组织责任区村居开展改水改厕、除“四害”、环境卫生整治等爱国卫生运动。

责任医生个人照片、通讯联络方式、免费服务内容和上门服务收费标准及基本职责向责任区居民公布,做到人人认医生,医生识人人。责任医生基本职责:

(1)掌握责任区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妇女病检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

(2)建立和管理责任区内所有家庭的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肿瘤等重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3)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及传染病等,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4)协助开展责任区内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及管理;

(5)对责任区内的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参与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

(6)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发放健康处方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7)按照规定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上门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2、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

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院长,采用多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实施“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改革用人制度,推行人员聘用制和人事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实行档案工资制度,推行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在核定的分配方案范围内,可根据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自主确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分配,并向社区责任医生和业务技术骨干倾斜,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3、加强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

按照规范化标准和高效便民的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努力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连续、有效、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向农民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

5、加强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服务队伍建设

严格农村卫技人员的准入与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卫技岗位上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进行逐步分流、清退。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人员比例。强化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引导有资历的医生通过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并参加全科医生职称晋升,严格执行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至少每5年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一次,时间不少于3个月,进修内容以提高常见病临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为主。使乡、村两级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处理直接面向农民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6、规范预防接种保健工作

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通过正规渠道采购疫苗,规范预防接种行为,预防接种点必须达到合格以上,其中规范接种点达到50%以上,积极创建示范接种点。

实行乡镇卫生院(防保站)预防接种点定点接种制度。偏远山区、学校可以按照程序到现场定点接种。

社区(驻村)责任医生一般负责组织工作,偏远山区可以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村卫生室或者社区(驻村)责任医生负责接种。

7、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

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就诊的孕妇资料,应当及时转到辖区卫生院,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力争提高早孕建卡率和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率,重点落实外来人员、经济贫困地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妇女、儿童系统管理技术服务应当由妇产科或者妇幼专业医生承担,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协作。

儿童体检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在预防接种的同时开展儿童健康检查,提高工作效率。

8、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等资料,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对健康体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存在的行为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扰措施,重点开展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体力活动等的干预指导。对查出的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病人,落实随访,要求每年分别达到4次以上。

9、突出重点疾病管理

结核病管理实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对公共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在羁押的吸毒、等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筛查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对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套的放置进行监督检查,在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系列工作。

10、强化卫生监督管理

卫生监督所根据“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餐饮业、食品生产加工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检查。

认真落实县政府“食品药品安放心工程实施方案”有关卫生监督职能任务;全面加强对食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广泛深入开展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相关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1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与指导卫生村镇创建活动;结合“千万农民健康饮水”,积极引导农村开展卫生安全改水;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基本做法:

(1)建立纵横向健康教育网络,各村居、单位有专(兼)职联络员;

(2)建议乡镇政府村村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刊出卫生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资料由各乡镇防保站提供;

(3)责任医生上门宣传,户户发放宣传资料;

(4)各村居每年举办一期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

(5)结合每年不同的卫生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6)督促指导每所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

12、落实农村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与公安、人口和计生、教育、人事保障等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掌握流动人口服务对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把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把来自本乡镇辖区以外本县内的流动人口纳入本乡镇常住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做好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

13、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报表工作

报表工作职责分工如下(报表内容见附件二):

(1)县疾控中心做好全县健康资料户覆盖率、计划免疫接种率、肺结核病规范管理率、精神病人综合管理覆盖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到位率、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规范报告率、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率和重点传染病监测合格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2)县妇幼保健所做好全县儿童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和妇女病检查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3)卫生监督所做好全县从业人员体检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4)乡镇卫生院做好患者在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老人、困难群体保健体检率及农民满意和基本满意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5)财务科做好全县专项资金使用的统计和上报;

(6)县爱卫办做好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的统计和上报。

局有关职能科室各自做好报表统计工作的督促、指导与核实。患者在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老人、困难群体保健体检率、农民满意和基本满意率由医政科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统计由局财务科负责;其他的由局卫生监督科(爱卫办)负责。

报表上报时间:有关单位和局职能科室在每半年度结束后4日内上报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再由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一上报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五、考核办法

建立县、乡二级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每半年组织检查、绩效评估,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1、卫生局对乡镇卫生院考核评价

卫生局制定对38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细则(见附件三)。

对乡镇卫生院考核组织形式(另定)。

2、乡镇卫生院对责任医生考核评价

农村社区责任医生考核细则由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根据局对乡镇卫生院的考核细则,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辖区责任医师的考核细则。

对社区责任医生考核的结果与年终经费补助挂钩。

六、奖惩机制

卫生局设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奖励资金。对考核分名列前若干位的乡镇卫生院极其领导给予经济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暂定小于70分)的,在全县卫生系统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单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告诫、降职、免职等处理。

七、项目经费补助

卫生局拨付乡镇卫生院项目补助经费:根据卫生局抽查考核最后确定的得分情况,结合服务人口与区域差别拨付项目工作补助资金。

各乡镇年补助经费=服务人口数×乡镇补助标准(见我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考核得分(%)。

乡镇卫生院对责任医生经费补助:每位责任医生年补助经费=每位责任医生服务人口数×责任区补助标准×责任医生考核得分(%)。

责任区补助标准由各自乡镇制定。

八、加强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是政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享有更好的卫生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重要举措,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务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取得实效。

2、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涉及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职责,本细则作了明确的要求,各单位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单位之间还要密切配合,做到相互沟通,相互协助,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 改革 公益性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社会公共财富再分配而言,涉及各个阶层、利益集团的逐利博弈和理性平衡;同时医疗卫生体制要能有效地保障民众的健康,伦理价值目标取向上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总体框架中如何解决好公立医院的核心问题―公益性来说,尚无清晰的思路,议题的论证仍将持续。在目前既定的医改政策框架下,各方利益集团博弈中如何体现公立医院真正的“公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普遍服务”意识的差别是否会对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结合当前正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程中的遵义市来探讨公益性问题。

遵义市政府主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面临的挑战

区域内各县(市)经济实力差距显著。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各区县(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距。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9元,同比增长10.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4%,城镇为38.3%;遵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5∶1扩大到2010年的3.8∶1。遵义市各地居民就医环境和条件也存在差别,大多数民众医疗卫生需求实际被满足程度因收入差距而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很难享受到。经济承受能力的巨大差距给医疗财政的测算和资金筹集带来极大难度,贫困县份(正安、道真、习水和务川县)的财力捉襟见肘。

区域内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至2010年末,遵义市有医院59个,卫生院227个,医疗机构病床位17932张,其中医院11072张,执业(助理)医生7333人,护士6455人。就全面小康标准的指标来看,遵义市人口数量所应享受的医疗卫生资源偏少;其中人力、床位和固定资产的80%配置在两城区和各县市中心地,城市中又有80%配置在大型医疗机构中。患者普遍呈现出较为信任市区内大型公立医院的心态,普通基层医疗机构“日益萎缩”,区域内医疗服务产品的供需状况极度失调。1990~2007年全国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均值是农村卫生费用的4倍左右,对遵义的城乡各地卫生条件差距现状而言,虽无直接统计数据,应是持平或高于此倍数。遵义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对集中和平均分散现状导致基层公立医院和普通民众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与此同时价值层面“普遍服务”理念的缺失导致公益行为失范。

遵义市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遵义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于2010年9月制定了《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指明分三个阶段实施。当下遵义市公立医院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其自身的趋利特征、回归公益性,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受到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遵义市政府应明确投入职责,切实维护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中社会主体的公正性。目前遵义市公立医院职责、产权不明确,监管、调控运行机制欠顺畅。《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遵义市政府一方面要理顺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另一方面着重解决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顾昕先生在2006年指出政府培育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要在一元产品转变多元产品的“购买服务”模式下,依靠不同市场主体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政府发挥医疗服务购买、国有资产管理和医疗行业监管等作用,同时依据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主体医德行为和综合业务效益等指标对其进行财政补偿。

遵义市2011年首次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达到全国农民收入6倍以上。目前仍需深化构建市、区和街道社区医院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以县医院为主导、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和以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农村地区的三级医疗预防网络体系,以维护民众就医的公共利益。

其次,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医乃仁术”的医德伦理价值。建立各级别公立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是此次试点的内容之一。目前遵义市逐步建立健全市级医疗服务体系,市政府管理的三级医院主要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所有县、区(市)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主要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目前遵义市228个乡镇卫生院、2个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药品价格下降26.98%,床位月均费用下降19.96%,门急诊均次费用下降15.06%,体现“博施济众”、“仁爱孝悌”的公益性本质。

为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机构,院长作为法人代表按权责统一原则,依法履行医院管理职能,由卫生、财政、社保和药监等部门派代表组成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院长进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医德伦理价值和医疗技术水平是医务工作者践行公益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应以财政补偿和激励机制保障医疗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认可度,这是遵义市医改试点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护医疗服务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遵义市试点工作离不开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就医疗服务定价而言,涉及相关利益的医院、医保机构和生产供应商实现反复博弈后的均衡,医保机构形成医疗服务的购买者,转换医生病人直接对应关系。《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强调要创造良好试点环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与研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以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民间团体(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由社会知名人士、法律界和财经界专业人士以及普通群众代表等组成,利用正常渠道的诉求,加之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舆论对于医院违规操作费用的实时监督,增强医院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透明度”,才能整体促进公立医院更好地坚持公益性。唯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与参与度,才能为构建惠及民众的公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小结与启示

首先,改革试点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制度重构的同时,要推进医德规范体系的重构。遵义市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财政体制建立以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公立医院初级医疗服务体系;以市、区、县综合、专科医院和特殊医疗护理医院为主体的公立非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满足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600多万民众公共医疗资源的充分供给,遵义市公立医院的改革仍须在政府主导作用的推动下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改进”。此外,医德对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医院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要着重强调行为主体医德规范意识的加强,抓好医德基本理论和医改伦理政策等的教育引导工作。

其次,改革要与当地实际的经济水平和人口环境特征相协调。遵义市公立医院体现出公益性实质就是着重解决医疗卫生对服务对象的公平问题,为民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服务。只有立足于遵义市情,充分考虑到遵义市整体经济水平不甚发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各地的医疗卫生条件;结合各县(市)的人口分布的特征、民族地区人口的生态环境,实施循序渐进的措施,才能做好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公益性与地方特色的结合,体现出示范价值。

最后,未来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完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必须惠及遵义市包括占人口大多数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以回归公益性为前提的遵义市各级别公立医院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将是医改试点最重要的探索,具有示范价值。目前工作之重点是解决政府对各级别公立医院的投入问题,强化政府在筹资等环节的主导作用,就规范医疗主客体服务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遵义市公立医院职能定位和资源布局的评估,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和规模效应的探索,未来构建的总体医疗卫生制度模式框架设计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地试点、评估和完善。但问题的实质是:真正的医疗“公益”体现必须惠及遵义市包括占人口大多数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这才是未来医改试点之路是否成功的关键。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一、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完成职能划转,加快角色转化

按照市机构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市发改委的医药价费管理职能和市卫健委的药品采购职能划转到我局。职能划转到科里后,科里严格对市发改委掌管的医药价费文件资料进行了接收,对划转的职能认真地学习研究,明确审批权限和管辖范围,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下一步科学管理医药价费和做好药品采购工作及指导各县区及医院的业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太治和周丽敏这两名同志到科里工作后,积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快熟悉自身职责和科里工作职能,在工作中始终做到价费及药品采购工作与医保基金支付及参保人员承受能力通盘考虑,兼顾“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四医联动因素,较快地完成了角色转换。

(二)理顺垂直管理体系,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

省市县医保局相继成立后,我科就价费管理、药品采购、异地就医等医药服务相关职能与省价采处和医药服务管理处及各县医保、本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对接和沟通,对相关职责进行了明确,指定了负责人,建立了微信业务群,明确上下联系方式,促进了科学有效地管理。

(三)履行自身职责,高效办理本职业务

本级职能重要,自身职责重大,与医疗机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认真履行职责,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一是下发了《关于各医疗机构报送相关信息数据的通知》,对各医疗机构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报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和细化,整理归档一批系统完善的医疗信息数据,为价费、药采、医保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按省局要求申请上报了我市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是跟踪我市跟进国家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运行后25种药品价格的管理工作,确保价格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人民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四是及时答复市长热线及群众的价费咨询事宜,为群众答疑释惑。上半年以来,共答复市长热线政策咨询6起,群众价费咨询10人次,均给予满意的解答。五是按照《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数据调查通知》,组织各医院填报医药服务收费数据,向省局上报了各医院2018年和2019年收入情况、耗材收入情况,为年底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做准备。

(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合”原则,大力推行以总额控制为基础,按病种、按人均基金支出定额、按人头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了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办法、与总额控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超定额风险预警制度,全面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二是确定总额控制指标。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等情况,结合人次均医保基金支出、转院率等指标,合理核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总额指标,并按月进行月度分解定额结算。三是制定年度医保支付管控标准。严格按照“年终决算、超支分担、结余结转”原则,对各医院2018年总额控制情况进行决算,研究制定2019年医保支付管控标准,设定统筹内住院率、转诊转院率、百元医疗收入耗材占比等考核评价指标,并在定点协议中进行了明确;单独确定考核指标,防止医院年终推诿、拒收病人。四是协同推进医联(共)体建设。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城市医联体建设、实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支付的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医保基金“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根据参保人筹资金额,预留调剂金、风险金、大病保险基金、意外伤害保险基金等补充医保基金后,按月按人头打包支付给医联体单位,积极推动市中医院、双滦区人民医院、营子区第六人民医院、滦平县医院、隆化县中医院、隆化县医院及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联体建设。

(五)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推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是夯实参保扩面工作基础。在经办机构开设税务缴费窗口,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征管体制改革期间征缴工作不受影响。通过优化参保缴费服务流程,延长参保缴费期延长等举措,引导城乡居民稳定参保。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参保292.74万人,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二是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措施的通知》,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由60元提高至75元,起付线标准下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50%,报销比例提高至60%,进一步减轻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全面做好医疗救助对象的参保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一般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及时便利享受基本医疗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医保结算系统,实现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出院即时结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为6.59万人次落实大病保险待遇1.63亿元;全市享受意外伤害待遇1.6万人次,支出基金0.81亿元。三是有序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在完善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相关数据标准,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为纳入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接口数据。截止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省内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达到60家(新增9家),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家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区域就医结算“一卡通”;通过异地就医平台,全市累计为1.04万人次落实医疗保障待遇0.88亿元。

(六)加强民心工程建设,把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

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列为新局成立后首要抓好的重点民心工程,成立了推进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督导检查工作。制定下发了《推进落实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及完成时限,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出台了抗癌药特殊门诊管控办法,完成了系信息系统改造,组织召开了定点医疗机构工作部署会议。4月1日,已正式将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患者门诊就医,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可按比例报销医药费用,并实现门诊特殊病费用报销系统即时结算。截至到目前,已确定10家特药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办理特药审批439人,为4689人次报销医保基金2535.6万元。

二、明年工作谋划

(一)密切关注取消耗材加成医药价格调整后价格机制运行情况,加强跟踪管理,确保价格秩序稳定。

(二)加强对各县区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强化医药价费动态管理。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职能范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内涵

从理论上说,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公民生存权,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二是保障公民起码的日常生活和自由,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三是保障公民发展权,满足基本尊严(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正如公共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义,基本公共服务也缺乏明晰的边界。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可以运用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来衡量:基础性是指对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广泛性是指影响到全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迫切性是指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需要;可行性是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适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列为基本公共服务。

我国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前加了“基本”两字,至少有三层政策含义:一是在公共财政的基本承受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前的公共财政能够负担得起,而且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公共服务内容上,只能是保重点、保底线,也就是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三是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只能是基本程度,也就是说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一方面,我国公共财政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现阶段只能实事求是地提供较低水平的公共服务。

“均等化”,就政策内涵而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均等,如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如城乡居民享受的医疗救助在数量和质量上应大体相当。三是在提供大体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如有钱人可以让子女进民办学校就读,而不必非得进公办学校。相比机会均等而言,结果均等更为重要。但结果均等并非平均主义,而是相对均等,其差距是在一个可普遍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何衡量均等化的程度,有三种理解: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又称之为“底线生存”。二是平均标准,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平均水平。三是相等标准,即结果均等。这三个标准实际上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只能从低水平的保底开始,然后逐步提高,最后实现高标准均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前首先应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问题。

由于差距是永恒存在的,缩小差距、逼近均等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是一种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而不是现实依归。这种追求的基点是,在全社会弘扬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使他们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跳出“最不利者”队伍的机会和可能。

国内外的做法与经验

(一)国外的实践与经验

基础教育方面。加拿大和美国采用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不收学费,课本文具等也由国家供给,上学由校车免费接送。在芬兰,学龄儿童都可以获得“全免”的义务教育机会,包括学杂费、餐费、保险费、交通费等。在法国,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学、交通、餐费补贴等,支持学龄儿童上学。德国的公立中小学不收学费,并免费提供课本、文具,对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还有特殊照顾。

医疗卫生方面。英国的社区医院和专门医院组成了为全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双管”体系,无论在哪类医院看病,个人均不需付费,患者获得了“一视同仁”的看病机会和诊疗服务。在加拿大,联邦政府建立全国性医疗保障标准,并强制省区的医疗保险和医院服务按照该标准执行。美国针对贫困者和老年人分别设立了医疗保险项目和医疗补贴项目,保障他们最基本的免费医疗服务。墨西哥自1997年开始实施教育、健康、营养“机会均等计划”,为参加项目的家庭所有成员提供保健,并为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和妇女提供食品增补剂等。

社会保障方面。瑞典是第一个对全体公民实行强制性退休体系的国家,1999年建立了名义账户制度,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名义账户金额的多少。英国的社会保障由国民保险、国民医疗保险、家庭津贴和国民救助构成,主要经费由财政负担。法国的社会保障主要通过发放家庭补助金实现,有8大类21种。日本在1961年就实现了“国民皆年金”的目标。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农村工业化道路”、韩国的“新村运动”、印度的“反贫困和农村发展计划”,都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共同做法是,从缩小城乡硬件设施的差距入手,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上述做法的共同特点:一是通过政策法规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通过组织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三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通过财政均等化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通过改革管理方式,拓展公共服务提供渠道,形成多元供给体系。

(二)国内的实践与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8年,浙江省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提出通过5年努力,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海南省制定了《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提出每年新增财力55%,5年筹措452亿元,重点加强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同年,成都市制定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提出以村(社区)为重点,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关键,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广东省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推动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0年,广东省还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提出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10个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城乡统一、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

总结近年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大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例如,浙江省

把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分为3大类14项,广东省分为2大类8项,成都市分为7大类59小类,通过分类,配置相应财力并加以落实。二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例如,成都由市、县两级政府安排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年每个行政村20万元。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方式。例如,上海浦东新区除政府作为供方直接投入外,还通过支持申办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购买学位”和委托管理等方式,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建议我省以财税体制改革为重点,抓紧制定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规划,明确我省在法定基本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范围和领域,加快建成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江苏的“两个率先”不仅体现为发展进程率先,而且体现为发展水平率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需予以重视: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应以公平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效率。只有做大经济蛋糕,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只能上,不能下”,在服务内容、保障能力方面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初始阶段,标准不可定得太高,既要尽力而为“广覆盖”,又要量力而行“保基本”。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强,不断扩大服务范围,逐步提高均享程度。(3)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关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大包大揽”。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也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二)把握好三个重点。基本公共服务的领域很广。近期内,只能集中财力解决最紧迫的民生问题。(1)基础教育方面,着重解决“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强化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着重解决公共卫生安全和“看病难”问题。加大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将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完善基本药物政府投入和补偿机制,保证群众基本用药。(3)社会保障方面,着重解决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问题。重点推进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推进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及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落实“先保后征”的刚性进保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无缝对接。同时,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及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租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