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发展思路;保障措施;辽宁海城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随着加入WTO,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海城作为一个县级市,农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各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海城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相应调整。
1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
1.1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海城市现已初步建成了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29个镇区为龙身,各行政村为龙尾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农技推广人员300多人,其中市级占30%,乡级站70%[1]。
(2)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海城市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1.2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政府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海城市目前农技推广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政府部门推广;二是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三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而从实施规模及效果、组织力度及社会影响来看,政府占主导地位。
(2)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发挥推广队伍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是满足农业科学发展需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农民自身需要,引导农民接纳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生产管理能力,实现生活改善和收入的增加[2]。
(3)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市每年有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出现,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从整体上较快地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这几年,全市建成了农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园区、腾鳌四位一体示范园区等,都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此外,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3]。
(2)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由于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在国内市场也受冲击。
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
(1)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在大批农业新科技成果中,选择一批针对性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尤其抓好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生产与市场需求大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初步建立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框架和发展模式。
(2)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为龙头,带动和引导不同层次及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抓好国家级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3)坚持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教育等综合功能。
(4)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向纵向深入发展。协调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发展。
(5)立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兼顾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
4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指导我国农业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对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农业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的推广体系的建设并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4]。
(4)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编写当地的农业推广技术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农业技术、管理培训。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4参考文献
[1] 王铸庭,胡惠根.车坊镇农林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16-318.
[2] 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宁夏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花生干燥技术概况与发展
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研究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发展丘陵山地农机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规划的指标体系及建构研究
我国“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思考
国内外花生收获机械发展历程与发展思路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实证分析
蔬菜机械化生产的装备与技术预测分析
关于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选择的几个问题
健全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加快突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瓶颈
国内麻类作物收获机械现状及对策建议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测评研究
不同类型稻麦联合收获机经营经济性评价
立足现代都市农业依法促进武汉农机化大发展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翻番
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江苏农机政策性保险制度
关于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思考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果园植保机械现状与技术需求
国内外花盆基质装填机研发现状
农机事故的成因、损害及预防对策
农机总动力预测的灰色神经网络新方法
浅析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的途径与对策
浅析农机装备制造业物料采购管理
水体温度和大气压对测定增氧能力的影响探讨
植保机械三种质量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多功能收获机开发
重庆市微耕机用户群体浅析
农机事故关系因素的动态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遗传算法的PVC企业生产计划的模糊优化
玉米流体穴播种子物理机械特性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对策思考
基于生命周期的农机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
农机合作社是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的主力
金东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疆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标准化设计探讨
国内典型秸秆还田技术及机具的比较与分析
平阳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成效、问题和对策
绩效棱柱在新绩效预算中的应用分析
弥渡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浅析
2BJSP-2型节水精播机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 农业信息化 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22-02
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要素不断地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已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生产阶段的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还是销售阶段的农产品电销平台,抑或是职业农民网络再教育等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已成为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重大需求是个性化、专业化与低成本、可持续。以农业为应用背景、农村为实施环境、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瓶颈问题是:农业生产环境多变,信息要素难以大面积、低成本、快速准确地获取[1];农业生产过程分散,异质、异构、海量、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技术缺失;农业生产主体复杂,需求千变万化主动扑捉困难。对此我们应集中我国优势力量突破农业传感器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形成系列装置、装备与仪器仪表; 着力解决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农业设备智能化;加快建立国内农业信息化标准,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标准化。为我国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及“村村通”“信息入乡”等项目的实施,全国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各省市、各行业部门都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和组织规划,数据规格不一致,表达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相互兼容,形成无数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2]。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日趋重视,特别是近期围绕“十”精神,国家各部委开展了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部署。目前国外已经利用大数据有效地提高了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优化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大数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发展我国农业大数据集成平台势在必行。山东农业大学率先于2013年6月18日建立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打开了先河。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也陆续成立[3]。
2 发展优势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省立足人才和技术优势组建了国内一流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开发推广项目为平台,科技共建为纽带,农业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具有农业科研单位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覆盖全省14市5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5亿亩,增加效益15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农业发展和全省新农村建设[4]。
该省在高新技术引领农业方面,一直致力于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与示范工作。拥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Mail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等高配置服务器)、农业多媒体制作传输设备(包括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直播机房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农业网站建设及资源建设开发工具,能够满足农业信息资源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开展信息服务的要求。同时在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了多个农业网站,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在信息系统开发、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能够为研究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3 建设目标
农业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动态产生、不完整、不确定、多维度等特点。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预测、干预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的决策系统和专家知识库多以简单数据分析或往年经验作为依,可靠性差;且数据多以区域数据和单品数据为主,无法进行全局分析。这样情况下决策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将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OLAP)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势在必行。这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有新的突破。
开展农业大数据研究工作将填补辽宁省大数据研究的空白,依托农业大数据及相关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全面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参考,指导农业科研和生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及应用前景广阔[5]。
该研究将增强农业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农业区划、品种适宜性、灾害预警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辅助分析与决策指导作用;对实现农业精准化、农业资源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农业决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促进物联网、三维可视化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普及应用,引导和鼓励更多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该省精准化农业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对海量农业数据、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国家农业公共数据描述和表达方式的制定提供现实经验;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63-71.
[2] 光峰,姚程宽,王维进.农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8):75-77.
[3] 宋长青,高明秀,周虎.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大数据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4(5):16-20.
关键词 食用菌;发展现状;对策;甘肃民乐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3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用菌由于具有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生产食用菌能够将农、林副产品利用起来,并且食用菌的生产具有生产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民乐县气候冷凉,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降水量少且集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2 ℃,无霜期短,耕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病虫害发生轻微,祁连山雪水灌溉。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年产秸秆42万t以上,牛、羊、猪饲养量达到90万头(只)以上,年产粪肥56万t以上,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原料保障,国道227线及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纵贯全境,加之张掖军民合用机场的靠建,是甘蒙青交界地区重要的运输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绿色通道”,为农作物外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1 发展现状
2002年,民乐县职教中心建成了食用菌实验室和栽培基地,引进双孢蘑菇、黑木耳、白灵菇、平菇、鸡腿菇、杏鲍菇、香菇、猴头菇、金针菇、茶树菇、滑菇等食用菌进行试种,均成功出菇;双孢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品种在栽培基地进行大面积栽培。2005年以后食用菌栽培只有少数农户栽培平菇、双孢蘑菇,食用菌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民乐县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特点,将海拔高、气候冷凉等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劣势转化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大力引导沿山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用菌产业,使其成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继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的又一战略性主导产业。2011年顺化乡土城村结合该村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利用山旱地建成双孢蘑菇半地下示范大棚14座,每棚收入达1.7万元以上。2012年全县双孢蘑菇种植大棚500多座,每棚收入达1.5万元以上。2013年全县双孢蘑菇种植大棚1 500多座,产值达1.5万元以上;并引进推广双孢蘑菇层架式栽培技术进行推广。2014年全县双孢蘑菇种植大棚2 027座,推广双孢蘑菇层架式生产技术和二次发酵生产技术,全县改建和新建层架式大棚达300多座。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沿山冷凉区地下式型、半地下式层架式型食用菌生产大棚3100多座;工厂化生产基地7处;占地133.3 hm2的食用菌产业园1处;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沿山贫困村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新途径。
2 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品种单一,菌种质量不稳定
全县栽培食用菌以双孢蘑菇和姬菇为主,少量种植平菇、金针菇等,市场竞争力不强[1],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偏低。由于食用菌生产是民乐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菌种来源于山东、福建等地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菌种较贵,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并经常因栽培种质量问题影响食用菌生产。民乐县尚未建立菌种的繁育、检测中心,菌种的品种更新换代和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广等受到限制,缺乏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2]。
2.2 食用菌产量低,栽培技术水平低
近年来福建、浙江一带的双孢蘑菇产量已达到12~15 kg/m2,利用工厂化栽培的也已达到20 kg/m2以上,国外的达到35 kg/m2,而民乐县双孢蘑菇产量为5~7 kg/m2,仅仅为南方产量的1/2。菇农对食用菌栽培技术掌握不全,常因基质质量不高和处理不当、消毒杀菌不彻底、温湿度调整不当等原因导致产量低或绝收,主要问题是发酵不彻底、投料量不足、氮元素不足,每潮菇采收结束后未及时清除残根,也没有覆土。
2.3 双孢蘑菇生产安排不合理,导致产量低
民乐县双孢菇的出菇时间为秋季和春季,主要原因是夏季生产时间推迟造成的,秋季降温前(10月上旬),生产仍然继续,出菇时间延后至次年春季。养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春季,温度上升较慢,不利于养菌。后期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出菇期正好赶在6―7月的高温季节,菇棚温度难以控制,菇体易开伞,不能保证品质,也容易造成死菇[3]。
2.4 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指导不到位
虽然民乐县的食用菌研究栽培起步早,但没有专门从事食用菌研究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指导力量薄弱;食用菌生产人员只能边种边学,靠引进外地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但外地技术员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存在技术指导不到位现象[4]。
2.5 销售渠道不畅,生产加工企业少
由于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小,食用菌销售依然各卖各的,自己联系客商,销售价格只能由外地客商定价,导致价格较低,挫伤了菇农的积极性。食用菌加工仅仅进行简单的初加工烘干,没有进行深加工,仅仅靠销售鲜菇,不能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
3 对策
3.1 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民乐县将按照“政府引领、科研支撑、公司带动、农民参与、全球销售”的发展思路,采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出菇管理家庭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推广户户种草种药养畜,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原料发展食用菌,再用废菌料生产有机肥还田,实现绿色循环高效,推进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模式,走“种―养―菌―肥”一体化的现代循环农业路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户收益。积极引进适合民乐县发展,又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地推广新品种。建立食用菌菌种繁育和检测中心,实现菌种本地化生产,为全县食用菌生产提供菌种,降低生产成本[5]。
3.2 培育食用菌专业人才,加强技术培训力度
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从专业技术人员中筛选出一批人,到专业院校和食用菌发展较好的地方进行培训,由他们专门从事食用菌技术指导,提高全县食用菌种植水平;邀请食用菌专家常驻示范点对种植户进行集中指导和现场培训,分期分批轮训菌种生产人员、市场销售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从外地聘请技术员对全县的食用菌进行技术指导,在各村带动一批种植户成为技术示范户,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对全村的食用菌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3.3 合理安排双孢蘑菇生产,提高产量水平
民乐县适宜发展双孢菇的时间为夏季和秋季,最好在越冬前结束生产,避免春季出菇。采取适当的措施升高温度,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进行原料的堆制发酵,采用二次发酵技术,5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菇。生产实际中,考虑到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出菇后期,如果气温较适宜,可以加强管理,继续生产。如果气温较低不出菇,可以直接拆料抖棚,为来年的生产做准备工作。
3.4 加大生产投入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
继续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生产。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吸纳资金进入食用菌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6]。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在栽培环境控制、栽培原料、菌种以及采摘保鲜、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都实现变准化。在防治杂菌和病虫害中少用或不用化学制剂,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生产出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
3.5 完善销售渠道,大力扶持加工企业
鼓励食用菌加工企业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引导民众增加消费,创新电子商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成立食用菌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市场变化、贸易变化等信息,加大交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抱团闯市场,防止价格无序竞争。引进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生产食用菌系列加工食品,如盐渍品、干品、休闲食品、药用食品、美容食品、保健食品等,满足市民多元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产品就地加工增值。
6 参考文献
[1] 张俊飚,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21.
[2] 兰良程.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5):205-208.
[3] 郑焕春,张文艳,张春凤,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北方园艺,2009(11):233-236.
[4] 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4):446-450.
关键词 黄花;产业化;现状;对策;山西大同
中图分类号 S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79-02
Industrializ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in Datong County
WANG Xue-jun
(Datong Branch,Shanxi Province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Datong Shanxi 037004)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in Datong Count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which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Hemerocallis citrina.
Key words Hemerocallis citrina;industrialization;present situation;counter measures;Datong Shanxi
大同县处于大同盆地,为较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 500.8 km2,其中山区面积为226.2 km2,占15.1%;丘陵面积为382.7 km2,占25.5%;平川面积为891.9 km2,占59.4%。区内最高海拔2 167.2 m,平均海拔1 050 m,境内地貌特征为“两山一川”之地。全县耕地面积为48 757.7 hm2,土壤属于褐土向栗褐土过渡类型。大同县年平均气温6.4 ℃,1月最低,平均气温-12.7 ℃,极端最低气温为-29.1 ℃,7月最高,平均气温21.9 ℃,极端最高气温为37.7 ℃。年积温为2 807~3 110 ℃。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初霜期为10月下旬,无霜期115~135 d,年平均降水量为386.8 mm。“十年九旱”和气温偏低是该县气候的两大显著特点。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政策的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黄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呈现出较强的地域优势。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黄花菜又名萱菜、金针菜、忘忧草、安神菜,是席上珍品和观赏名花,是山西省大同市的特色农产品。而大同县是闻名全国的黄花主产地。该县生产的黄花色泽金黄、角长肉厚、蕊多,久煮不烂、脆嫩可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大同县的黄花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
1 大同县黄花产业现状
黄花种植在大同县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由内蒙传入,从清朝开始大同县就享有“黄花之乡”的盛名,历史上一直是进贡皇家御用的滋补贡品。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县把黄花菜种植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
2011年,县委、县政府又把黄花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陆续出台了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按每户500元的标准对黄花种植农户进行补贴,同时对连片种植13 hm2以上的,由政府部门免费打井取水,引进节水技术,配套节水管道等进行扶持。此外,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黄花产业办公室,设专人受理黄花种植加工疑难,接受销售价格咨询,义务为种植户、合作社、公司产品供求信息,初步形成县、乡、村3级技术服务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黄花的积极性。
1.1 种植规模
目前,全县黄花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倍加造、西坪、许堡、杜庄4个乡镇,并有一定的连片种植,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截至2015年底,全县黄花种植面积7 337 hm2,总产量3.08万t(干制),总产值5.7亿元,黄花菜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15%以上。
1.2 加工销售
目前,大同县黄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主要有大同县黄花总公司、三利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宏达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和富康农贸有限责任公司4家。在市场上销售的大同县成品包装黄花大部分出自上述企业。据调查,上述4家龙头企业年收购加工黄花逾1 500 t,产值逾3 000万元。其中:大同县黄花总公司年收购加工黄花逾500 t,产值逾1 000万元;三利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年收购加工黄花逾500 t,产值逾1 000万元;宏达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年收购加工黄花逾300 t,产值逾600万元;富康农贸有限责任公司年收购加工黄花逾200 t,产值逾400万元。大同黄花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9个国家和地区。
1.3 打造品牌
近年来,全县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生产逐步走上制度化、正规化,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让“大同黄花”占领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已注册了“昊天牌”等商标,产品多次参加了省、国家、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多次荣获金奖,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3年,大同县黄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05年大同县黄花合作协会所注册的“大同黄花”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认证。2007年,县黄花公司的“昊天牌”黄花被中国名优产品会评为优质品牌产品。2008年,大同黄花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2009年,“大同黄花”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0年,大同黄花在郑州举办的国际农产品展销会获得金奖,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获金奖。2014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
2 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粗放、产量不高
多数农民对黄花种植疏于管理,一些基本的栽培措施如合理施肥、花期保蕾、夏季抗旱保墒、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应用很少。致使平均产量为3 000 kg/hm2(干制),与标准化栽培相差750 kg/hm2以上。
2.2 种植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在黄花主产区由于多数农户种植随意,导致布局分散,呈现块状分布,管理不统一,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尚未形成。
2.3 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较短
大同县虽然有4家黄花加工企业,但年加工黄花仅逾1 500余t(干制),只占到总产量的4.87%,绝大多数种植户沿袭蒸制加工方法,若是连绵阴雨天气,损失很大。而且目前加工仅仅停留在简单晒制、包装阶段,产品的深加工很少,不能实现进一步增值[1-4]。
3 发展对策
3.1 更新观念,树立黄花产业发展战略思想
大同县黄花产业发展有相当潜力,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现在需要着力解决的是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树立黄花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想。
首先,县委、政府要把黄花作为“十三五”期间农业重点扶持项目和推进“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的主导产业,多措并举,全力扶持引导,如在土地集中流转、申请贷款等方面对黄花种植大户给予倾斜;其次,政府要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引导农民连片种植,促进黄花的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使黄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3.2 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指导
一是要以科技人员为骨干,以农民技术员为主体,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要组建技术推广和服务团队。从县、乡2级选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熟知黄花栽培管理技术的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根据黄花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着力推广黄花无公害、稳产高产栽培技术,解决农民在黄花种植特别是田间管理方面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使他们在黄花种植管理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黄花种植户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5]。
3.3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围绕黄花产业的发展,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探索多种创办形式:一是引导农民合伙举办。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生产加工技术、资金实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带领群众闯市场。二是依托企业举办。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推动黄花产业化进程。三是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发挥党支部、村委会、农口各服务部门等各组织的作用,建立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合作社。四是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实行“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黄花合作经济组织发展[6-8]。
3.4 大力培育黄花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推进黄花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引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黄花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龙头企业以产权、品牌为纽带,实行跨区域、跨所有联合,在更广阔的关于整合资源,组建企业集团,做大黄花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鲜黄花保鲜加工、富硒加工商进行研究攻关,并积极推进黄花采摘、烘干技术,还要对黄花的“根、茎、叶”进行立体研发,研制药用、食用产品。在国内外建立营销网点,扩大黄花产品出口。引导企业按照国际、国内有关产品质量标准,加强黄花品牌注册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工作,不断提高黄花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发展精深农产品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9-10]。
4 结语
大同县发展黄花产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流通销售为关键,以龙头企业的壮大为出路,以品牌塑造为引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示范引路,规模种植,系列开发;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大做强黄花产业,为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11-13]。
5 参考文献
[1] 赵国霞,丁国亮.黄花三七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岐.怎样栽培黄花菜[J].农村科学实验,1994(8):17.
[3] 汪发明.黄花菜的栽培与加工[J].农业科技通讯,1985(8):18.
[4] 单保重,廖解生.关于我市黄花产业化建设情况的调查[J].衡阳通讯,2005(10):20-21.
[5] 刘立峰.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2012(4):56-59.
[6] 李国清.渠县清溪场黄花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软件:教学,2015(8):308-309.
[7] 李锁记,贺爱萍.庆阳市黄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5(10):29-31.
[8] 张西露,粟建文,叶英林.祁东县黄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15):148-151.
[9] 邓放明,尹华,李精华,等.黄花菜应用研究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6):529-532
[10] 杨振华.四川渠县黄花产业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11] 吴松海,郑家祯,张少平,等.福建省黄花菜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5(12):63-65.
关键词 观光农业;现状;中长期规划;问题;对策;江苏新沂;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6-02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已广泛被农村广大农民所接受,理应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4.5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自1997年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治理丘陵岗地5 333.33 hm2,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的11.7%,对改善山区经济面貌,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夯实了基础。
新沂市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结合国家对山区的整体开发,努力打造生态牌、旅游牌。截至目前,这一规划和发展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1 新沂市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新沂市地处苏北平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京沪、连霍、宿新高速,249省道、徐连公路、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古马陵山脉贯穿南北绵延逾400 km,植被覆盖率达87%,有逾1.33万hm2的骆马湖水面,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展当地服务业,近几年来提出在做好“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山区观光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新沂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徐州市丘陵山区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原则,积极整合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加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山区规模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显著提升了丘陵山区高效、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水平。目前,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逾7 5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07万元,自筹资金4 195万元,吸引“三资”1 300万元以上。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共开挖土方263万m3,修建拦水坝30座、揭盖井10座、蓄水池8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488座,新铺砂石路45 km。栽植各类苗木逾300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逾130万株,栽植景观树170万株。同时,新沂市委、市政府又围绕马陵山4A级风景区新修了6 m宽的水泥路逾20 km,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马陵山林场、棋盘镇、马陵山镇、唐店镇、新店镇项目区和马陵山4A级风景区连成一体,相互贯通。项目区内无公害桃、梨、板粟、黑莓、特色蔬菜等果蔬品种齐全,桃花、梨花盛开时节桃园、梨园自成一景,采收季节游人进园采果。5月初,香花、槐花飘香,游客络绎不绝,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1.2 观光农业特色明显
近年来,马陵山4A级风景区,在重点做好景区景观质量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品位和内涵,先后投入逾5 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使景区景观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景区游览品位不断增强,山水风光、休闲旅游更加突出。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旅游、观光、休闲景区。据了解,随着马陵山国家级旅游区的创建成功,马陵山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观光客慕名而来。在旅游旺季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带动了新沂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马陵山风景区的优势,紧靠风景区的丘陵山区观光农业采摘园也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媒,由地方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的各类农业观光节庆活动不断涌现,如马陵山镇的梨花节、马陵山的民间特色小吃节、邵店镇的板粟节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对于本地区的农产品推介,吸引各类资金合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 特色农业大量涌现
新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多年支持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特色农业。高流镇把花木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首要产业,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的花木产业链,建成花木科技示范园5个,花圃园20个;马陵山林场依托风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鲜果采摘园,林果业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1],建成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采摘园3个;踢球山林场依托开发资金的扶持做大做强干鲜果基地逾200 hm2,建成了无公害鲜桃采摘园2个,杂果采摘园1个。
2 新沂市观光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沂市坚持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统筹规划。多次聘请专家召开论证会,实地考察科学规划。二是多方并举、齐头并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东方花厅文化城由4个园区组成,分别是“马陵山金土地生态园”“花厅风情园”“东方影视城”“东方养生园”,总投资规模150亿元人民币。目前,投资6.5亿元的金土地生态园一期已竣工并投入运营。投资55亿元的花厅风情园正在建设中。窑湾古镇的建设和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三是突出特色。已投入运营的金土地生态园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园,集生态观光、餐饮、会展、住宿为一体,日接待游客近1 000人,吸纳和拉动相关就业2 2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厅风情园依托原花厅新文化遗址进行拓展和发掘,主要是革命主题教育、大型娱乐等旅游项目建设。
3 存在的问题
新沂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不成熟,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规划起点低,定位不明
新沂市10余家休闲观光企业的旅游园,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设计,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由于对建设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建园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烧烤等上,缺少对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3.2 规模小,品位不高
全市缺少功能齐全、档次高、服务好的观光园区。因缺乏宣传,在社会上知名度小、影响小,从而导致游客数量少,经济效益有限。
3.3 特色不明显
新沂市观光园游玩项目比较单一,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风味,吸引力不强。
3.4 宏观管理无序,投入偏少
目前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存在随意投资决策、盲目开发现象。政府除少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余投入极少,对景区的发展、壮大影响力、推动力很小。
4 发展对策
4.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科学规划相结合
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结合实际,重点围绕以踢球山林场为中心,建成踢球山生态、旅游、采摘、观光旅游圈;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主,打造瓜菜精品观光农业区;以马陵山丘陵山区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力争实现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拉动消费,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积极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3],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把马陵山打造成为集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和餐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
4.2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以丘陵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为契机,有重点的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上,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4]。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景区。
4.3 突出功能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观光农业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突出文化功能,展现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乡土风情的文化积淀;突出生态功能,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突出科教功能,突出“农”味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突出载体功能,以现有的各类农事节庆、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5]。
5 结语
生态观光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在新沂市的传统农业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发展思路和正确区位定位得到专家的肯定。新沂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结合农业的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目前成效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发展势头和前景十分光明。
6 参考文献
[1] 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8-104.
[2] 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8-96.
[3]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6-79.
关键词 水稻;机械化;育苗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56-01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将农业发展重点放在机械化生产中,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上效果显著,但是在机械化育苗推广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现状
1.1 育秧方法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秧苗在培育过程中,应用机械化方式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秧苗的培育。机械化培育秧苗要做好前期准备、挑选土壤和种子及处理水稻的秧床等一系列工作,秧床修缮完成后,开始使用机械化方式培育秧苗,进行播种,播种量需适中,不可过高或过低。
1.2 机械化插秧
使用机械化插秧过程中,需要注意所有秧苗插入土壤的深度,应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在运用机械化设备操作时,田地是否平整,农田内水量是否充足,都将影响秧苗的培育。因此,在使用机械化设备前,必须要对机械化设备进行检查与调试,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1.3 农田规范性的管理
培育良好秧苗离不开肥沃的土地,通过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不同种类的秧苗也需要施不同的肥料。因此,肥料的管理必不可少,把握肥料的种类,以选择适合的秧苗肥料管理措施。在选择相应肥料时,需要按照农田的相应情况,以及秧苗的种类进行挑选。对农田水量的把控需要注意抽穗阶段水层不可高于秧苗。
2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C械化技术育插秧要求严格
运用机械化方式来育插秧,对水稻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依据插秧机效率高的特点,并且结合水稻高产的技术联系,插秧机在进行播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首先,需要按照播种的标准来操作插秧机,惠州地区90%以上都是采用6行或4行插秧机。秧苗的分布要均衡,秧苗的根系不可断开,秧块的规格要适应使用的插秧机。其次,所选的播种秧苗必须健康,没有缺水、病虫害现象,秧苗能够良好的成长是水稻高产的前提。
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育秧培育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工厂化培育、双膜培育、软盘培育。当下社会,在农民分得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农民自行使用机械化育秧的方法,与传统的培育技术比较,机械化育秧的3种方法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准备工作相对于传统技术更为复杂。这就导致广大农民中,大多数人会选择传统的技术方法,惠州地区96%以上采用大田软盘育秧,因为传统的技术方法更为简单,所以使用机械化设备育插秧的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2 水利工程的落后对机械化育插秧的影响
育秧过程中,合理的灌溉与适时的排水,可以更好地促进秧苗的成长,也能够影响秧苗的健康。因此,农田水利系统的先进性起到关键作用。春季插秧时,首先,需要浸泡农田,若是水利系统较为落后,在这一过程中,供水的量则成为主要问题,对水深掌控也只能凭借经验,达不到科学可控的管理。而插秧机对水深的要求较为苛刻,使得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推广更为雪上加霜。
2.3 农民群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与理解缓慢
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尽管政府、农业部门为农民做了大量的技能培训,但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机农艺融合认识不足,并且传统育秧技术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使很多农民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新兴的育秧技术,不能从客观上认同机械化育秧技术所带来的高产与播种效率。而且在当今农业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推广存在着普遍的认知问题。
3 水稻机械化推广对策
3.1 优化插秧机技术
插秧机插秧在其技术水平上具有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插秧机在苗高13~18 cm,秧龄在16~20 d之间较为适用。因此,在其技术水平上有待进一步优化,优化后则能够适用于不同秧苗需求,在秧苗高至13~26 cm;秧龄在16~26 d,也能够适用于机械化推广。若是在秧苗时期种植,则需要调节好档位。若是田地中水位较高,可以选择秧苗较高的水稻进行种植,档位适中,若是秧苗出现倒伏状况,则需要重新调节档位,如此一来,机械化育秧技术从根本上扩大了育秧范围,进而实现有效的技术推广[1]。
3.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种植中,需要完善的排水措施,因此各地区需要加快农田排水建设,进而能够掌控农田中水量的变化。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使田地中的排水、灌溉水等保持均衡的水量,进而更好地进行水稻种植。惠州市很多是丘陵山地,田块小,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给推进机械化插秧带来难度,2016年惠州市水稻机插率为22.5%;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插秧机技术上的要求,从而推动育秧技术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2]。
3.3 扩大宣传推广
农技培训任重道远,农业发展中离不开农技人员的辛劳付出。因此,想要加快插秧技术的应用,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农业文化知识,只有农民充分认识到机械化插秧技术的作用,才能实现广泛的应用。但是想要使农民提升科学文化知识,则需要让农民能够主动地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充分了解其优点,才能推动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3]。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进而使农民能够主动接受科学化农业播种技术,进而实现推广。
3.4 提升合作组织规模和质量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实行承包责任制推广模式,可以激发农民的种植热情。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种植方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而提高生产力,有必要将一些农户实行集中种植的方式,提高生产力,跟上时展的步伐,进而推动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4]。
3.5 加大政府惠农政策扶持
机械化插秧机在其经济支出上较大,对于农民而言负担较大,这时则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进而帮助农民实现机械化插秧技术种植[5]。
4 参考文献
[1] 杨佳鲜.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16,47(1):31.
[2] 杨正明.浅谈景讷乡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37-38.
[3] 板玲,王世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广东科技,2014,23(6):118-11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早已经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也走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之中,且普及速度很快,可以说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农机推广工作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到最好,为现代农业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1 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谈到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以政府的决策为方向,是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要大力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界资源,包括政府部门、农机相关部门、科研部门、民间农机组织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机推广工作也要注意资源的整理与利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2 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模式直接决定农机化推广工作的成效,推广模式就好比开展一项工作的大方向,开展工作的方法一样。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按照正确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推广模式非常重要。
2.1 推广机构以政府为主体
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体系的形成,亦或是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都应以政府为依托,以国家的大方向为准则。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2.2 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
这里说的农机企业大多指的是农机生产企业,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在资金来源方面,还是以企业投入为主。之所以以农机企业带动推广一是因为农机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来农机企业本身了解农机市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商机,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大户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推广组织体系,互利共赢。另外一种推广体系是在农机生产企业加上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再加上农机研发单位,这样研发单位与农机生产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状态。也存在农机生产企业加上中介服务组织加上农机户的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2.3 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
这种组织的推广模式属于一种自愿平等的联合,一般都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形式出现。形成组织后,一般有三种形式,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的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另外就是农机协会、研究会等的形式,相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协会可能会员包含的农机企业比较多,农机企业也可能是带头人。这种民间组织的形成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非常有利,对于农民朋友本身的益处也非常大,有利于信息的整合与传播,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了一定的风险,促进了农机推广事业的顺利展开,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朋友的呼声很高。
3 结语
农机化推广体系、模式等的创新发展,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体系的形成,亦或是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都应以政府为依托,以国家的大方向为准则,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晓青.如何创新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
[2] 程赛菊.古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5.
[3] 潘玉.论信息建设对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4] 刘玉华.浅谈对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认识.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5] 赵晓俊,肖学祥.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 林梅,林顺道.对延安农机化发展历史、现状及新趋势探讨.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7] 梁立文.关于柳江县农机推广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8(03).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产业;阳高县
一、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山西省阳高县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耕地面积92万亩,农业自然条件比较好,其中水浇地38万亩,占总面积的41.3%。山西省阳高县作为农业大县,蔬菜大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新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为一体的综合型新兴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建成标准化的蔬菜示范区13个,重点建设龙泉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栋日光温室区、千栋移动大棚区、罗文皂的农业观光园、北徐屯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和鳌石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注册“绿丰”、“云门山”、“绿源”等自有蔬菜商标,并逐步探索符合高效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体系。
阳高县日光温室又分为砖墙温室和土墙温室,建筑成本大约从4.7万元―6.3万元,加上温室房屋,总共需要6万元―12万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阳高县龙泉日光温室,大白登日光温室,种植品种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茄子,每个日光温室的纯收入大约为2―4万元。
二、制约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品种单一,主要以番茄黄瓜蔬菜为主
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主要种植番茄和黄瓜,这类蔬菜在冬季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品种选择上就主要选择黄瓜和番茄,还有少量种植户选择种植了辣椒和芹菜类品种,经济效益相比比较低。近年来,大量的外地蔬菜产品不断涌进县城,挤占了当地的市场,外来的蔬菜产品品种比较丰富,制约了当地蔬菜品种的发展。
(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
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本都是“一家一户”的模式进行生产,劳动力多数为农村的老人和妇女比较多,劳动力和生产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知识储备也比较少,大批的农民生产比较粗放,各自种植,各自经营,信息比较分散,种植效益也不高。
阳高县日光温室生产中,基本都是大众蔬菜生产,以常规品种为主,名优新品种应用较少,品种单一,以番茄、黄瓜为主,在温室蔬菜种植中,新技术的应用也较差,大家习惯于旧的,简单粗放的生产,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较少,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生产品牌建设发展滞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影响了其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龙头企业比较少
阳高县为全县13 个乡镇的农产品形成“农户+ 示范区+ 标准化技术”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区域性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但是基本都是一些小型的蔬菜加工企业,年产量比较小,也未能打开销路,难以拉动全县的蔬菜产业加工发展。
(四)销售渠道不畅通
生鲜蔬菜流通设施建设缓慢,全县蔬菜生产比较集中的龙泉镇、北徐屯、罗文皂、狮了屯、大白登、王官屯这6 个乡镇缺乏统一的物流流通体系,蔬菜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目前阳高县黄瓜、番茄、甘蓝等8 个农产品品种已经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丰牌”青椒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但是在规模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影响了蔬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
三、提高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经济效益水平的有力措施
(一)实行标准化管理,生产优质蔬菜品种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对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无公害绿色蔬菜,阳高县日光温室基本采用传统的育苗方式,工厂化的育苗技术比较少,工厂化的育苗技术可以缩短育苗周期,减少病虫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种植成本,通过科学施肥,培养良好的土壤特性,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健康。还要科学地调控温室生产的温度,也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得发生,促进蔬菜生长,利用日光温室通风换气,创造适宜的环境,有利于蔬菜成长,控制病虫的发生。
(二)积极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阳高县日光温室新建的温室都配备了自动卷帘机,大大地提高了温室的生产效率,龙泉镇旧的日光温室在未自动化设备前,每天揭开温室帘子要半天时间,但是安装了自动化卷帘机器后,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采用新的种植模式,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提高品质,增加生产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的需求越来越高,绿色蔬菜成为市场的主流,阳高县蔬菜生产以此为机遇,从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抓起,加快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认证,创建自己的独立品牌,提高阳高县蔬菜生产的质量,促进蔬菜品牌效应。
(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以绿色、有机产品为核心,实施品牌战略,可提高蔬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本地产业的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农民的服务。加大投资对蔬菜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外地企业和客商来阳高县建工厂,促进蔬菜加工业向深加工、精细加工方向发展,提高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日光温室产品的附加值。
(四)加强蔬菜产品流通建设建设
蔬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改进蔬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引进、推广现代蔬菜交易方式和运作管理模式,发展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构建蔬菜产品流通网络,拓宽蔬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蔬菜现代物流体系,巩固发展现有的13个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重点建设蔬菜储运集散中心,在全县建立连接各个乡镇完善物流渠道,从生产,加工,销售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集中全部的资源提高自己的核心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县城建立现代化的配送中心,负责全县蔬菜的销售工作。
(五)推进“一村一品”信息化建设
加快阳高县蔬菜产品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县、乡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注册绿色蔬菜产品品牌,树立“一村一品”精品新形象,扩大蔬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在13个乡镇科学规划日光温室设施的发展战略,确立建设现代的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重点建设龙泉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栋日光温室区、千栋移动大棚区、罗文皂的农业观光园、北徐屯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和鳌石乡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
四、结论
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产业是推进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阳高县蔬菜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变。找准阳高县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优势,从低级生鲜蔬菜产品提供者向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绿色蔬菜产品迈进,继续提升阳高县农业发展水平,实现阳高县温室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彩云,常涛,曲亚英.甘肃省凉州区日光温室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9(10):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