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加入 WT O以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需要知识面比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这种大背景和环境下,高职类院校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外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商务英语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大体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各项基础课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专业课程。目前我院该专业所开设的理论环节的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其模式主要是英语专业与经贸商务管理类相结合。理论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薄弱,甚至是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没有规范课程名称,没有实训手册,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课时少等问题。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
1.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有关国际商务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知识,能运用外语独立从事国际贸易业务,面向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各类对外贸易企业和公司的国际贸易应用性英语人才。
2.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我们综合分析了同类院系同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实地调查了该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调查研究,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做了以下的调整:
1、课程设置要突出“英语+商务”的复合型特点,既要加强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实际商务环境中的使用能力。
2、随着国际贸易日趋增多,商务理论也日趋完善,这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扩充商务知识,掌握商务谈判和实务,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相关的商务法律知识等具体的商务理论知识。
3、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实践,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商务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基地。
3.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内容
根据我院的商务英语教学计划的调整,我们对07、08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调整,我们把商务英语课程分为四大板块:英语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技能课、商务英语选修课和商务英语实践课。在一年级侧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适当增加商务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二年级侧重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着重发展其商务实践能力,在三年级侧重学生的实习,加强学生英语文化的修养和商务英语的翻译等实践能力。
4.商务英语板块课程简述
1、专业基础板块
(1)英语精读
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1至4学期开设,周课时6节。
(2)基础会计
培育学生对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了解会计实践中的现状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国贸理论与实务
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掌握操作过程中的英语语言知识。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4)国际金融
了解国际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5)商务英语
学习商务交流礼节和技巧,起草规范得体、条理清晰的商务文书,学习身处国际性商业环境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和掌握规范的商务写作技巧。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6)国际商贸法
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商务法律知识,通过案例掌握国际商务活动基本规则。第三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7)电子商务
掌握电子商务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身处国际性商业环境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和掌握规范的商务写作技巧。开设学期为第四学期,周课时4节。
2、专业技能板块
(1)英语口语
训练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传递信息,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1-2学期开设,周课时2节. (2)英语听力 通过专门系统的听力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听力发展,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 ?1-4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外贸英语函电 培养学生阅读、翻译及撰写各种规范的外
贸英语信函,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第三学期开设,周课时6节。
(4)外贸英语会话
掌握一定的外贸知识,外贸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会话交谈。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5)外贸单证
巩固外贸单证的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环节,提高处理外贸单证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6)国际营销学
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技巧。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7)英语翻译
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和技巧,大量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掌握各种体裁的商务英语的翻译。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8)商务谈判
熟悉商务谈判的内容与特点,掌握谈判技巧与手段,学习运用所学商务英语知识。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实践环节
(1)外贸单证软件实训
实践操练外贸单证。第三学期开设,为期2周。
(2)国际贸易实训
实践国际贸易流程。第四学期开设】,为期2周。
(3)岗位实习
通过实习,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商务英语实践实习活动。第六学期进行,为期16周。
4、专业选修板块
(1)海关报关实务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报关业务和制单业务的能力。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2)英美概括
介绍英国和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英语泛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扩展词汇知识, 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学期开设,周课时2节。
(4)英语报刊阅读
掌握阅读和理解西方报刊经贸文章的方法和技巧,熟悉大量当今经贸领域惯用的词语和句式。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2节。
根据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及设定的新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我们对我院07、08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做了全新的调整,突出“英语+商务”的复合型特点,注重英语与商务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商务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出优化了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埃里斯·约翰逊.商务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目前,国内多数理工院校设有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但在具体方向上分工不明确。与专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不完善,理论教学课程明显多于实践教学课程。学生方面,由于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加之电气工程自动化涉及大量的实践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导致专业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普遍较差。课程内容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沿用了传统的教材,虽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但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与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融合,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多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动化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但由于教师素质等问题导致新的科技手段应用效率并不高,学生的课堂理解和消化能力差。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缺陷,工科类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考核,但却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在相关实验和实践内容上设计较少。且理论课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此种教育制度影响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在企业顶岗实习中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针对高等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并分析如下:
(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无论是对于理科院校还是文科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都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应加大对专业建设投资,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设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做好补充。为减少学校压力,可实施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减小企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为企业提供和培养实践人才。
(二)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合,创办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
上文我们提到,在高校电气工程自动化教学中可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应根据其自身发展特点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同时,建立高效的、完善的信息网,确保其应急保障设施。目前,我国电气工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设通用飞机、教练机甚至无人机都在各个领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要加快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应进一步促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建立高科技的数据网、云计算中心以及大数据产业链等都是电气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在高校教学中,自动化实践教学还应扎实稳定,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教学生产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重点,当然也是目前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应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其责任心、使教师能够善于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电气自动化的专业性、多向性特点,应组织教学进行多向性培训,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打好基础。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快的调整自己。针对这种现象,应树立正确的目标,在高校内部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生产型”的队伍。另外,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培训,使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实训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新的电气工程发展信息,促进其发展。当然,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还要注重以完善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体系作为后盾。要确保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和学生实践积极性的提高。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制度影响,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态度散漫,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及时处理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高校内部建立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制度和组织纪律,针对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增加实践环节,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光电信息材料专业;高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02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受到企业界更多的关注。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实践教学”?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专业训练、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在CDIO教育背景下,这种观念有一定局限性,CDIO 现代实践教学包括的内容更多,培养目标更明确,特别强调课程学习要与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相联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某些生理和心理特征。
二、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积弊
(一)企业对高校实践教学支持不力,是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关键。近年来,社会各界反复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界自身也这样认为,但却很少反思企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我国各种国企或私企的大、中、小型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主要表现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不力。如高校教学活动最基础的生产实习环节,不少企业认为是高校“求”自已,是否接受往往看私人“关系”。而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接受高校的学生实习,对不接受高校学生的企业也没有处罚措施,即便那些接收学生实习,真正能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企业也不多。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不少企业视为走过场,做形式,没有进行认真投入和建设。
(二)高校教师实践水平过低。高校现任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各高校招收教师时,只注意教师毕业的学校是不是“211”或“985”、是否有博士学位、是“海归”否,虽然他们具有很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先天的工程背景薄弱和对工程本质后天追求的懈怠,导致与企业界沟通及共同语言的缺失,工程教育越来越向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偏移,另外,实践教师水平也不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时底气不足;同时,由于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被归为教辅系列,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也往往打折扣,需要乘一个小于1的系数,如毕业设计学时:每个学生16周,学时计算:16.5=8,0.5学时/周,而教师的投入是要指导他的资料查阅,设计方案制定,开题报告撰写,实验操作技能示范,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实验数据的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等,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因此很多高水平教师不愿上实践课,不愿当实践教学的教师,实践教学的教师人数紧张,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
(三)实践教学理念落伍,措施不到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病。且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四)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高校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设备陈旧、落伍,完好率低,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需要。没有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实践教学管理难度大,学生不参加实习实训或不遵守实习实训纪律的情况严重,导致实习实训效果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养成。
(五)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实践教学仍以验证实验为主,设计与创新实验占少数,而所谓的现场教学或案例教学方式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紧张,生源不断扩大,学校无法挪出资金改善学校的教学硬件,不能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重要位置。
(六)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实践教学监控也流于形式,无专有监控制度和监控队伍,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监督,偶尔发现一些问题也无法有效解决。
三、CDIO工程模式下,光电信息材料专业方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一)生产实习
由于我校光电信息材料方向涵盖专业面广,涉及知识点多,在选择实习企业时,涵盖所有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是选择实习基地的基本原则。主要的生产实习厂有: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绝缘厂、抚顺电瓷厂,哈尔滨水泥厂、安达利达电缆料公司、鹤岗华耀玻璃厂,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规划,明确实习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合理的安排各厂的实习时间,对实习报告要求进行新的设计,内容更详尽细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编制新的生产实习管理与评价教学标准等文件。对相关企业、学校、教师、工程师、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和规定,充分发挥各方面与人员的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求实习企业必须安排合理的实习线路、实习车间,必须配备专职工程师陪同,同时在每个生产车间每个工位必须只少配备一名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全程陪同,方式必须科学合理,有专人进行理论讲解,对每个工位进行亲手亲眼观察,有条件工位亲自动手操作,车间工程技术人员与相关工位的工人必须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时保证学生安全。要求带队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协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讲解,回答学生的疑问,并组织好学生。要求学生自觉地参加生产实习,要勤学多问,积极思考,认真,虚心,遵守纪律,尊重工厂选派的人员,对工厂的生产现状和技术,结合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多提创新性建议。
(二)课程实验
为配合光电信息材料方向专业课的教学,《光纤光缆制造技术与材料制造》、《光纤测试技术》、《线缆材料配方设计》三门课程都设置相应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8,8,8,占总学时3/16,要求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可行,实验条件具备,并根据教学要求编写新的实验讲义。同时,对课程实验项目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演示实验,如:光纤衰减测试实验,改为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并在不增加学时数的情况下,又新增了1个实验内容:光纤端头接续训练,充实了实验内容,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对实验报告内容要求进行了更新。
(三)课程设计
光纤光缆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以创新素质为本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创新理念和“行动导向”的CDIO教学原则,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实践能力为逻辑主线,以“德、技、力”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原则,根据光纤光缆产品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不断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光纤光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初步具备从事光纤光缆结构与工艺设计等工作所必须的核心职业能力,确定面向产品和岗位、立足学生、培养综合职业技能的创新教学思路。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受到光纤光缆结构与工艺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初步训练、逐步形成正确的光纤光缆产品设计观念,为后续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具体的操作:将真实产品设计(例如:GYFSY33-288B光缆结构与工艺设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模块,对每一个子任务模块安照设计要求的提出、理论准备、任务实施、检查评估等四个流程实施。
1、设计要求提出:学生应当明确设计的目的、要求及最终的效果;2、理论准备:学生首先进行课程的回顾,加深对光缆产品的认识;教师以“讲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参与到产品设计中,为学生讲解完成产品设计的方法及途径,解决“如何做”才能完成设计任务的问题;3、设计任务实施:以学生“做”教师“导”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工作。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任务需求、完成任务途径的合理性、总结基本规律;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自觉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各教学网站、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文献检索,扩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4、检查评估:根据学生提供的课程设计报告(5000-8000字),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安排每个学生5-10分钟进行对任务完成的答辩说明,促进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注重学生技术文件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既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检验。是学生在校四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一环。将原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设计延长至一学年,从而保证学生下实验室或企业锻炼的时间。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必须符合光纤光缆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题目与教师科研方向相结合,增强实用性,使学生切实找到从事科学研究的那种感觉,培养学生科研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储存能量。
在企业作毕业设计的主要题目有:产品与工艺设计类。针对行业目前生产的产品和制造工艺设置的题目,如:G.652光纤涂覆层厚度与工艺对光纤直径的影响,G.652光纤拉丝工艺提速与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等。在校内作毕业设计主要的题目有:实验和综述性两类题目,如:SG法制备SiO2光纤预制棒机理研究,医用光纤制备技术水平研究等。
(五)技能训练
在第七学期设置了相关的光纤光缆技能训练教学,主要进行光缆或电缆护套料配方的设计与制造训练,在校内专业实验室完成,时间4周,经实践发现效果非常理想,学生不仅学会了护套料的配方设计,而且熟悉了制造环境,为学生进入光纤企业作了技术准备。
(六)创新和开放实验及科研能力训练
对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为使他们尽快接触专业,设置了光电信息材料创新和开放式实验,采用不同研究方式,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对学生实际设计、生产组织、制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切实的煅炼,夯实基础,培养工程类人才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鉴于参与创新或开放实验训练的对象是从未从事过创新科学研究的学生,训练的范畴主要包括了这样几个过程:调研、立项、研究性学习方法训练、科研能力与方法训练、实践能力训练、成果总结并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等系统完整的训练。
四、结束语
基于CDIO教育模式,光电信息材料专业方实践教学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尝试全新教学方法,铺设崭新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光纤光缆产品、工艺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同时可使学生掌握工程科技知识,在构想、设计、实施、运行四种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与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
[2]Edw ard F.Craw l ey,Johan M alm qvi st,S oren Os t lund,Doris R.Brodeu r著.顾佩华等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M].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动物学 实验教学 创新体系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作用。动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实验设计、提升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传统的动物学实验课以验证性的解剖实验和形态观察实验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动物学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动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动物学实验教学经验,对高等院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提高动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1.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长期以来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1)学生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单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对实验的思路、目的、设计缺乏全局的思考;(2)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把“形态观察实验和验证动物学解剖实验”作为主要实验教学内容,涉及动物学其他相关领域的实验内容较少;(3)实验教学方法死板、手段落后,实验课缺乏趣味性;(4)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效果;(5)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连续开展实验的需要,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
2.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措施
2.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首先应针对原先实验内容、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类。对实验大纲进行修改,优化整合基本实验,整合后的内容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动物形态的构建,即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再到动物整体的思路设置实验;二是从动物进化过程,即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设置实验。
2.2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动物学实验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培养、显微镜的使用、动物标本的制作、生物绘图、动物的解剖、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有些学生不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不是拿着解剖器具无从下手,就是随意乱剖,实验效果非常差,有的学生甚至连显微镜的基本操作都不会。因此,实验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熟悉实验内容。在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前,教师应该先进行演示实验,并对操作的注意事项加以强调,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纠正。
2.3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工作的最主要两个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论是对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是对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具有探究性特点,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是突出的特征。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引入教学课堂,根据实验教学的条件设计出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堂上具有学术气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开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我校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河北省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生物习性和人工扩繁技术研究”的有关内容引入教学课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生活习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消化器官的解剖实验,还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人工饲料饲喂效果实验。学生们观察其形态特征、运动和摄食,并进行解剖实验,实验结束后归纳褐马鸡的消化器官结构特点及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样实验课不仅巩固和扩充了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了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协助教师完成了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将网络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于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积极拓展实验课教学的有限空间,改变传统的“嘴巴+黑板+粉笔”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坚决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2.5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预定的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是有益的。但反过来讲,把实验内容的选择、实施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所需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学生无法在预定的学时内和固定的空间完成实验,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的实验室来完成,这就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统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理念来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资源。
2.6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实验考核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还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此外还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的重点要定位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上,我们建议把传统的依据实验报告考核成绩的方法进行改革,把考核成绩分解为4部分:实验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主要指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各成绩所占权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最终使实验考核成绩公平、公正,客观体现“高分高能”的原则,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语
动物学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动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丰富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理论,以提升学科水平,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贵友,张荣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26):5-8.
[2]杨毅,杨艳燕.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构想[J].生物学杂志,2004,21(1):46-48.
[3]刘艳平,刘静,郑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109-101.
[4]李予霞,高剑峰,李鑫,陈副龙.生物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2009,13(2):163-164.
[5]谢志浩动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31-32.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生命学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YZD2010004)。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体化;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50-01
如今,旅游业在我国可谓是井喷式增长,在这种局面下,旅游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呈现市场空缺现象,供不应求。许多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旅游管理教学中依然存在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时效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不论是对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是实践动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一体化概述
(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相扣,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还要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详细制订,将教学目标培养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使得各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整体的一部分,各个教学部分不能孤立存在,要具有整体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高校常规的专业,地位在管理系中十分重要。而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中,教学工作者通常没有意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缺乏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这种情况下,对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极为不利。加强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就必须正确认识到旅游管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改进,充分利用高校既有实践资源,对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运用
(1)优化实践课程。在以往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实践性课程当中,教师并没有真正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得实践性课程流于形式,不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阻碍。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下,首先要不断对实践课程进行优化,以社会需求为背景,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目标,重新修订实践教学指导纲领,并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实践性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而言,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在课程优化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对实践训练充分重视。如今高校内基本都有实训基地,虽然基地在空间范围上较小,但是通常具有十分完备的功能和设施。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外界需求相适应。再者,我国旅游业状况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时效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用。在旅游管理方面,实训课程可以建设导游模拟实验室,用来培养优秀的专业导游,并且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旅游信息的实时管理。
(3)实现校企合作。在旅游管理体系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包括与企业签订相关用人合同,使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理论专业知识,还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在旅游专业工作岗位中参与工作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性结合,并真实感受这个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管理人才,进而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
(4)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当中,需要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发展还不尽完善。加强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专业化水准高、理论水平高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高校要时刻关注到这一点,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队伍,以保障旅游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5)加强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保障需要拥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往在教学中的评价体系总体上过于追求形式,注重对考试结果的考核,评价标准不科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下,需要拥有更为科学的新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过程表现的评价。在评价体系构建之中,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要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专业型人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背景,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实践课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培养优秀教师资源,加强新型视角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全面构建一体化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姚伟.G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体育 基本技术 游戏化教学
1 研究的缘起
体育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连锁条件反射,其形成需要通过不断反复地练习,逐步在大脑皮层形成动力定型,一般分为泛化、分化、巩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体育基本技术类教材难度比较大,需要大量的简单模仿和重复练习,使体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兴趣较高,对于枯燥的运动技术类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样就造成了体育基本技术练习本身具有的枯燥性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产生了冲突,需要我们教师寻找一个既能实现技术学习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中间地带。体育游戏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多样性为一体,生动、具体、有趣。皮亚杰的游戏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游戏的认知功能主要是儿童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儿童游戏与认知发展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协调关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游戏是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游戏对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游戏中,儿童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2 研究的愿景
2.1 体育游戏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游戏因具有娱乐的特性,故能吸引学生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把那些既重要又需要反复练习,且又比较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如:常规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采用音乐伴奏的体育游戏,可减轻疲惫和消除疲惫引起的不愉,还可改善心理环境,调节运动器官的生理机能,使学生愉快而轻松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既达到放松、恢复的目的,又可增强体育课自身的吸引力。
2.2 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技能会因其特殊性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得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害怕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反感心理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利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因为体育游戏具有均衡性和易行性,可以减少学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由于体育游戏有很强的娱乐性,可以让学生在很放松的心态下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
2.3 体育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无论什么游戏,都必须具备参与者、场地、器材和规则等因素,其规则可由教师规定,学生执行,或学生自行商定。无论哪种方式,都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因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一个人既不愿因自己的失误而破坏全队的成绩和名次,又不愿违反规则使全队受罚或被取消比赛资格。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集体性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行为,使平时纪律较差的学生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体育游戏提倡协调配合和个人的成功在集体的成功之中,不计较个人功过,这有利于团结,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媒介,可以使人走向集体,形成和谐的群体关系。
3 小学体育基本技术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3.1 游戏化教学的组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来选择体育游戏、合理组织游戏教学。
第一,联系学生身心特点,组织相关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多数好动、爱玩,并喜欢自由,不愿被约束,因而欠缺纪律性。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单一教学,那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若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将课本内容以游戏形式来呈现,抑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则可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围绕教学内容,组织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游戏是服务于体育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把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而盲目或随意运用游戏,喧宾夺主。
第三,结合教学实际,组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侧重玩乐。因此,在选择与设计游戏时,教师不但需要考虑班级特点,也需要分析体育游戏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符合,以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快跑教学中,若学生没有范围的乱跑,教师则难以发号施令,那么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难以体现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相关的体育游戏时,教师需要在有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注意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束部分一般是放松学生肌体,使其恢复到良好状态。而体育游戏有助于放松学生机体,舒缓学生心理,特别是集以愉快轻松、舒缓协调、趣味健康为一体的体育游戏活动,可让学生各个运动器官获得逐步恢复与放松,从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所以,在体育整理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游戏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创新游戏形式与内容,以营造幽默生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同时,教师在运用体育游戏时,还需依照学生性别与年龄等特征来设计与选用一些以放松性的智力竞赛游戏或舞蹈性体育游戏,抑或巧用教学器材来展开游戏化动作。如:“摆图案”游戏、“组字”游戏、“快速归位器材”游戏等。这样,既让学生得到放松,也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游戏化教学的设计。
第一,用于技术学习铺垫。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的准备不但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防止运动伤害,还能提高学生心理的兴奋度,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在常规的体育课堂中,我们的准备活动一般以热身为主,常常以慢跑和几节准备操的活动形式进行。这样的准备活动比较枯燥单一,往往只能让学生在身体上做好准备,而缺乏心理层面的准备。在研究中,我们将选择一些符合技术教材特点的游戏来作为准备活动,提高准备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身心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准备活动中安排了“放鞭炮”游戏。要求大家一起喊123的口令,完成原地预摆双脚向上跳起动作,并提示学生只有向上蹬摆有力,才能跳得高,帮助学生在起跳后展开身体,形成正确的空中姿态。同时结合看谁落地声音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落地缓冲的技术。可见,这样的准备活动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准备游戏与主教材紧密结合,不但让学生做好了身心上的准备,而且为后续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用于突破技术教学重点、难点。每项技术都有重点和难点,作为重点,必定是该技术的关键所在;作为难点,必定是技术环节中要求高、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如果学生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学习一项技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研究中,我们将对技术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地分析,尽可能的将其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小游戏,这样,在学生不断体验游戏的过程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学得开心又有实效。
例如:在四年级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教学中,我把投掷技术分解成甩纸炮、打地鼠、掷纸飞机、看谁投得远等几个小游戏,通过甩纸炮看谁发出的声音响亮,我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挥臂的快速;通过打地鼠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了协调用力的重要性;通过掷纸飞机的游戏,借助手腕发力的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快速挥臂动作;最后通过看谁投得远的竞技性游戏,让学生进行投远比赛,既巩固了学生学习的动作,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三,用于巩固提高技术。在一般的技术教学中,模仿和重复是最常用的办法,教师在完成示范后,往往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来巩固动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研究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杜绝简单重复,根据不同类别的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游戏来巩固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
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级《仰卧推起成桥》一课中,以童话“小马过河”为背景组织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充当一匹小马的角色,从小马练本领(生活小游戏),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分组找位置),小马想方法过河(用搭桥等各种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放松舞蹈)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特别是在练习仰卧推起成桥这个技术动作时,有许多男生挺髋不到位,在情景的熏陶下,有学生想出了钻桥洞的创举,一举解决了推手、顶肩、挺髋、蹬腿的技术动作,一节课下来,有90%左右的学生能单独完成仰卧推起成桥的动作。
第四,用于克服学习技术时的心理障碍。当面对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项目时,特别是一些器械体操项目如跳山羊、手倒立等,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不敢做动作,使课堂达不成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游戏,适当改变技术的表现形式,或者适当降低难度来降低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敢于完成动作。
3.3 游戏化教学的原则。在运用体育游戏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在体育游戏的组织过程中,一些身体对抗性的游戏或者投掷类游戏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好安全问题。教师在对游戏进行讲解时应该做到正确、规范,对于一些违反安全原则的做法要及时制止。教师既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而有序。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要做到能兼顾到全场情况和每一学生的位置,确保游戏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二,公正裁判。由于很多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所以教师需要承担起裁判的责任,帮助游戏顺利进行。游戏的裁判应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教师不仅应熟悉游戏的名稼、办法、规则要求,还应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处理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临时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第三,及时总结。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对游戏应进行总结,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学生应表扬,对失败者应给予鼓励,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争取下次取得胜利。并对整个游戏的目的和要求再次重申,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摘要:在当前中专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状态下,提出要以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切入口,以此来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全面推进实践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中专 有机化学 实践 教学
审视当前的中专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创造性严重缺乏;同时权威教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虽然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可实际的化学教学中,仍然没有彻底跳出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的研究将填补中专有机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空白,完善中专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学实践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实中专有机化学教学中实践学习的培养方法。
一、中专有机化学的实践教学价值
有机化学以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像,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生活和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农业生产、能源和材料等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专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应以物质结构为主线,将“有机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与材料”和“有机化学与生命”等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纯化学”式的教育模式,让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学习的氛围中,在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得到方法、技能的锻炼,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有机化学由于其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感悟与体验,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内化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有机化学是基于实验的一门科学,有机化学的研究更是具有明显的实验特征。因此,在中专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学习研究是一个契机。通过实践学习,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中专有机化学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中专有机化学教与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目前中专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现状进行了摸底,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占有的资料和实际的走访调查,设计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1.5%的学生对中专有机化学学习无兴趣,45.2%的学生认为学习化学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59.6%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68.5%的学生喜欢实践学习模式。由此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的现象,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厌学,使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空间,使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便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实践学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等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得以发展。
三、中专有机化学实践教学创新的措施
1、水蒸气先验证还是后验证,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想到若先验证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必须通入水溶液中,带出水蒸气,影响产物水蒸气的验证,所以水蒸气必须先验证。即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硬质玻璃管。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哪个先验证,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必须在检验二氧化碳之前,先将二氧化硫除去并除尽。而除去二氧化硫之前应先验证二氧化硫,所以应用三个洗气瓶,分别是品红溶液,溴水,品红溶液,第一个品红溶液为验证有二氧化硫,溴水为除去二氧化硫,第二个品红溶液为检验二氧化硫已除尽,这样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为二氧化碳。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同学认识到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到每个细节的设置,才能使最终的结果正确。但要使学生对设计实验方案感兴趣,并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在化学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回忆、深化、提高,将所有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3、培养学生多动手实验并注意学会观察
当前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验现象琳琅满目,学生情绪亢奋,实验做完后学生只记住他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对其他现象说不清楚,因此,在初次进行实验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比如我们在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试验中,在演示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时由于注意点较多,可边实验边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1)苯与液溴混合后有没有明显现象,加入铁屑后有没有明显现象?
(2)跟反应器连接的长导管起什么作用?
(3)导管口为什么不插入液面下?
(4)怎样除去无色溴苯中溶解的溴?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刘立群(1969-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数学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12DB270)和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建立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2-ZD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64-02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实践课占64学时。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操作类知识占到全部教学内容的56%,见右图。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这里的“实践”不是 “实验”,即不是要将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进而能够应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最终形成一种计算思维的习惯,而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人受益终身。
二、现状分析
随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及,以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现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情况:
1.通识课学时逐年减少。当前各高校都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的压力下,纷纷减少通识课程的教学时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学时由开设之初的160学时逐年减少至现在的128学时。
2.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不一,起点不同。对于教育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城市,由于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力度较大,因此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初步能力,其中少数学生操作相当熟练;而对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山区的学校而言,由于缺乏计算机和师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首次接触电脑,信息技术的能力基本处于零起点。
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学生,教学涉及学生面非常广、专业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在学生的后续专业课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差别很大。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逐步探索实现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实现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4.教学手段趋于多样。随着网络教学被广泛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网络教学资源形式多样,音频视频网络等媒体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5.缺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教学形式趋于多元化,这就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如何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从而建立一种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如何开展多元化和过程性的学习评价活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需要相关学者给予关注并深入研究。
三、建立立体化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三层递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教学中比较突出的薄弱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实践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研究建立一套开放式、递进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专业培养的要求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层级递进式、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建立一个三层递进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递进式实验教学平台分别是:基础实验平台,操作性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内容主要为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拓展实验平台,综合性技能训练,面向有关专业的学生,内容以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专业软件应用等。竞赛实训平台,应用技能提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多元化,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层级递进式实验教学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持。
2.具体实施策略。一是研究如何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的设计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实施的是传统的“照方抓药”教学模式,其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都是已知的和现成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讲授或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二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将学生的“实验”改变为“试验”。现阶段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比较单一,实验教学的进度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只是实验的被动完成者。这样虽然能加强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性。三是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一套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材,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实验课教材更新慢,无法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变化。这样的教学内容必然陈旧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解决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开展分层次教学,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兴趣、基础、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实践过程的多样化,同时不同专业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五是建立立体化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教学需要的、关注学习过程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及评价方法,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及时分析过程性评价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系统化地收集关于学习的信息,作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决策。六是建立网络监控和管理。现阶段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不够,无法进行学习监控和管理。在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班级人数能够达到100~120人。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一套有效的教学管理和组织的方法和措施。
3.具体步骤及方法。第一,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进行跟踪与采集,采用挖掘技术对Web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取不同学习活动模式下学生学习行为特征,便于针对不同学习习惯开展教学设计。第二,加强教学监控管理,建立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实时了解、追踪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学习者据此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第三,通过对过程性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一种过程评价机制,并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分别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方法,详细的量化指标体系。
4.实施范围及受益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两门通识必修课,每个学期的选课学生人数达到4000余人,覆盖全校非计算专业的全体学生,涉及专业包括文史理工艺体各专业,课程两个学期共128学时。具有学生面广、专业多样、课时量大的特点。以此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多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本课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用于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受益学生数将达到8000余人。
四、结束语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变实验教学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理念,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新体系。适当调整论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放式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递进式立体化的实验环境,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认知与兴趣―素质与能力―思维创新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
[2]王移芝,裘正定,陈连坤,等.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建设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9(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会计行业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这对会计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高职会计学生就业率,就必须建立市场需求决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及时搜集市场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改革会计实践课程设置,形成以职业能力(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会计职业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在当前教育新形势中找准定位,培养真正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从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来看,涌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如教学中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案例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模块化等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概念上还属于泛化层次,真正经过系统理论研究的极少;从教学模式研究的着眼点来看,还局限于教学模式的一般研究,缺乏结合具体实践课程教学特点、教学规律的研究;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元研究领域更是空白。目前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至于在微观层面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策略方面研究力度仍不足,因此,构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多层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多层次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形成
(一)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化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并非独立于理论教学以外,而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三元一体。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各阶段学习中的相互渗透、前后贯通,最终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专科人才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构建:
第一层次:对低年级学生首先通过理论教学建立学科的系统概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过程认知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使学生对会计学科有初步的感知、掌握基本会计要素识别及使用,训练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减少实验教学体系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一方面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逐步接触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教学基地去见习,让学生熟悉专业学科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及整个会计核算流程。
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这类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主要教学目标为在基本实验技能、方法的基础上,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当中可以适当穿插跨课程甚至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大实验,促使不同课程间的知识融合;同时进一步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层次:此时学生进入实习阶段,通过校内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此阶段,学校各级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资源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将是工作的重点。通过该层次的训练,学生不但能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而且完成了学以致用的过渡,也了解了学科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科研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等。
以上四个层次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树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带教意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必须坚持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二)推进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各组成模块的逐步完善,保证各层次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有六个重要的模块: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教学、现场实践。六大模块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机地构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①课堂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②实验教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评价系统,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注重过程管理,多种实验考核方式并行,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试点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大实验,逐步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增开实验项目,建立实验教学的综合平台,逐步推出精品实验项目、课程。③实习教学:多种实习模式结合,增强实习教学效果,多种实习方式灵活结合,规范分散实习的管理,提倡校内与实习基地双导师合作培养的模式,试点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④毕业论文: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适当应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积极推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试点实施自选题目,配备基础导师。⑤课外实践教学:规范课外实践教学管理,健全相关制度以及评价机制,创建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基地,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平台;课外实践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教学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⑥现场实践:试点建立“模拟车间、模拟商场”等实践教学现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践中学习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