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兰州市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抽取了兰州市区和市区周边的两所中学,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和榆中县和平中学,西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在市区学校当中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相对一般,而和平中学在市区外中学中的情况相对较好。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调查两校艺术教育的开课情况、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的配置,以及对艺术教育进行的管理,对比反映出农村中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见表1,表2,表3。通过以上走访所了解到的情况,两所中学在所处地域的地位,可以看到两所学校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兰州市城乡中学艺术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1.艺术教育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观念和地位不同。城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艺术专长的学生有很多机会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学校也提供很多平台让每个学校展示自己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学生和家长已经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于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农村中小学把应试作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目前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仅将文化课列入考试范围,未涉及艺术类课程,难免会引导广大师生及家长只看重对文化课的教学。艺术教育被应试教育排挤在一边。农村学校的学校缺少相关的管理和监督,致使艺术类课程备受忽视。
2.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悬殊。在城市学校艺术类课程的专职教师供应充足,基本是本科学历。很多经过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对于投身农村教育望而却步。这些人才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才学有所成,认为农村很难为自己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不愿意走进农村。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匮乏的主观原因。农村中小学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经过专业学习的极少,大部分艺术课程教师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专业技能、艺术素养、知识沉淀都有很大局限,很难顺利进行艺术课程教学。
3.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配置不均。在城市学校每年会购置相应的教学器材,在经费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学校有精力为学生提供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同时学校也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农村经济相对滞后,艺术教育资金匮乏。教学场地也严重不足;教学大纲上一些内容无法教授给学生;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有条件的学校由于认识不足,忽视了这方面投资。种种原因使得中小学艺术教育缺乏了应有的物质基础。4.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同。目前政府没有较高规格的立法规范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监管也因地而异。城市多数学校专门设有艺术类课程的分管领导,每年会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而在农村学校仍然没有专门的艺术类课程的分管领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对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监督、管理和考评机制。由于缺乏监管,艺术教育流于形式,课程效果不佳、并且受文化课挤占现象严重,甚至取消了艺术课程的开设。
二、发展农村初级中学艺术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学校仍旧观念落后,所以乡村应该加大力度,真正从出发点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学校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向广大师生、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观念上转变对以往艺术教育的片面认识,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
2.建立、扩大专业师资队伍。①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地位。正确引导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的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农村艺术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放低眼光,真正投身到艺术教育的领域中来。不断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制定并认真执行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艺术教师的工作,组织辅导课外艺术活动应按比例折算课时,计入工作量,以调动和发挥农村艺术教师的积极性。②健全艺术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要建立稳定和长效的教师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艺术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切实建立农村艺术教师轮流进修制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执行课程标准的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应把艺术教师培训工作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常规工作计划,确保培训经费,限期完成培训任务。③建立艺术教师流动制度。鼓励城镇艺术教师定期到农村进行巡环教学;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艺术教师流动机制,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要合理配置艺术教师资源,促进艺术师资的均衡分布。④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民间艺术人才。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可以利用本地资源,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讲座和担任学校艺术教育教师工作,开展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学。也可以开展一些艺术大赛发掘更多的艺术类人才。
3.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备条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经费紧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学器材和教学场地是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为改善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设备紧缺的状况,建议各地教育部门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依托国家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部署,落实艺术教育专项经费,以保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关键词] 苏州 中学体育教师 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以其专业知识技能、道德与行为规范,在课程内容选定、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不受外人干预的行为特性。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作为中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专业自主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苏州大市范围内选取30 所中学100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中,大专学历的22.0%;本科学历的73%;硕士(或在读)学历的5%。教师的职称中,中学二级教师有38%,一级教师有44.0%,高级教师有16%。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教师专业自主”的相关理论并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1.2.2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100 份,回收100 份,其中无效问卷6份,问卷有效率为94.0%。
1.2.3访谈法。拟定了具体的访谈问题,对被调查的教师随机进行个别访谈,在问卷调查中取得的某些信息做进一步的深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苏州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自主现状
2.1.1专业自主意识较强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关系密切。因此,通过了解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情况,可以反映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意识。调研结果显示,60.6%的教师表示能够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35.1%的教师不常进行教学反思,只有4.3%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教学反思,这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2.1.2专业自主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自主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等。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不强,44.7%的教师表示不能坚持撰写论文,甚至有6人表示从没写过论文,这个比例达到6.4%。可见,教师的科研能力比较欠缺,较少地自主进行科研。仅有37.2%的教师表示能自编体育教材,50%的教师表示没有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12.8%的教师表示没有考虑过自编教材的问题,这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比较欠缺,专业自主能力有待提高。
2.1.3专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
教师职业存在状态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只有发展型的教师,才能被看成是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调查发现,苏州市中学体育教师大多处在“生存型”状态,他们把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调研结果显示,仅40.4%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职业满意,42.6%的教师表示满意程度“一般”,有17%的教师明确表示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可见,苏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另外,有26.6%的体育教师表示他们参加进修活动的原因是“学校要求”或“形势所迫”,有40.4%的教师表示参加进修是为了“获得学历”。他们缺少当教师的光荣感和成就感,把教师工作看成是无奈的选择。因而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自主专业发展的动力。
2.1.4体育教师期望的专业自主发展途径比较现实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体育教师不太愿意接受专家的纯理论指导,但还有41.5%的教师希望得到贴近体育教学实际的“专业实践指导”;28.7%的教师期望通过“学历提高培训”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但是,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和培训的认可度不高,尤其是继续教育,在“体育教师期望的专业自主发展途径”中仅10 人次选择“继续教育”,占调查人数的10.6%,排在最末位。访谈时,教师反映,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并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作用。
2.2影响苏州市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
2.2.1排在前十位的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因素按频数统计依次为:(1)主动性;(2)领导关注;(3)同伴合作;(4)完善的学校激励机制;(5)反思能力;(6) 学校环境;(7)外出培训;(8)职业动机;(9)专家影响;(10)教育改革需要;(11)学习能力。
2.2.2 排在前十位的阻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因素按频数统计依次为:(1)课务负担重,杂事多,没有时间;(2)惰性思想;(3)学校缺乏激励机制;(4) 缺少外出培训;(5)学校环境不良;(6)工作不被认同;(7)缺名师指导;(8)领导观念落后;(9)缺乏反思能力;(10)人格特征。
以上统计结果实际从内、外因两大方面揭示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主动性”、“反思能力”、“课务负担”、“专家影响”“同伴合作”以及“外出培训”等因素,主要表现的是教师个人发展层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归结为“教师的发展条件”;“领导关注”、“领导观念”、“学校激励机制”、“学校环境”等表现学校领导办学理念层面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不被认同”表现社会对体育教师重视程度的因素可以归结为“社会的认同感”。
3 建议
3.1完善优化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学校在传统的评学评教、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基础上,实施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并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制定体育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在制度上注重从教育观念、基本素质、教学能力、业务学习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激发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需求,形成不断超越的动力。
3.2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学校应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工作量计算上,切实做到与其他文化课教师同工同酬,使体育教师的工作报酬以及工作被认可的程度不低于其他文化课教师。
3.3建立系统的分层培训策略,满足不同体育教师发展的需要。在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中,应构建多层次的培训目标体系,既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又根据培训对象,如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不同结合来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重点性。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1)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体育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2)与大学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定期研讨、课题指导、合作研究等形式实现理论研究者与学校一线教师的合作,为体育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教研信息和理念。(3)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通过观摩学习,开阔视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学校还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等,引导体育教师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红英.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状况调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徐国庆.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摘 要 论文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了解太原五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现状(模式、特点)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征。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 男女分班教学 现状调研
一、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对太原五中高中部三个年级共六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285份。剔除无效量表9份,有效回收276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14人。
(三)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们日常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从而分析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下,学生们的性格、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施男女分班教学的中学及所占比例
迎泽区开展的中学有:太原五中、成成中W、师院附中、太原市第一实验中学、太原十五中学。
太原市迎泽区实施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中学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学校还采用的是行政班上体育课,少部分采用的是按兴趣分班上体育课。
(二)赞成“男女分班教学”的比例(图1)
图1 赞成男女分班教学比例图
据调查计算太原五中赞成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66%,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三年级赞成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比例比高二年级赞成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比例高,高二年级又比高一年级的高。说明学生们在体验过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认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体育课内容间的差异
1.上课内容的差异
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基本上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体操、跨栏、武术、健美操、跳远。男生班和女生班的上课内容在项目选择上基本一样,不一样的是同一项目不同的技术结构和动作要求。比如,男女生都上篮球课,男生班篮球课的内容是跳投,而女生班篮球课的内容是垫投。
2.学生对各个项目的喜欢程度
针对每个年级两个班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男生对篮球、跨栏、跳远这三个项目有比较高的兴趣,而女生对篮球、跨栏、健美操这三个项目喜欢程度更高。男女生都比较喜欢像篮球、跨栏这些具有挑战性、刺激性、表现性强和比较热门的体育项目。不同的是,男生更倾向于对抗性、竞技性强的项目,而女生更倾向于表演性强的体育项目。
3.学生期望的体育课内容间的差异
据调查男生们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展团队协作、竞技性强、有一定强度、同时也能彰显自己特长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橄榄球、棒球之类的体育课程。女生们则爱好韵律性强、节奏明快、动作优美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健美操之类的体育课程。
(四)学生上体育课的状态和运动能力的的差异
在体育课上男生一般表现的比较活跃,积极,学习动作的速度快,完成动作的质量高,敢于做高难度动作。但是纪律性差,爱接头交耳,队形站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听老师的话。女生一般纪律性较好,但上体育课时,懒懒散散,积极性不高,学习动作速度慢,完成质量较差。
(五)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班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致一样,基本上就是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和分解法。存在差异的是,上男生班的课时,针对男生活泼的性格和活跃的上课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更灵活,上女生班的课时,针对女生学习动作慢、积极性差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更细腻、更具有引导性和激发性。
(六)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的差异
针对上体育课时男生班纪律性差,爱接头交耳,队形站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听老师的话;女生班懒懒散散,积极性不高,学习动作速度慢,完成质量较差的情况。对于男生班,体育课组织与管理更倾向于严格和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女生班体育课组织与管理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待值,调动其积极性。
三、结论
男女性格、思维、行为和肢体运动能力等的差异是由于他们血液中不同的化学物质,身体分泌的不同的激素,大脑的结构差异导致的,另外人类历史遗传也对男女不同的性格、思维、行为和肢体运动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教学能适应并注意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能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的模式,因材施教,既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又能有针对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现状;调研
一、问题提出
为进一步做好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为自治区统筹规划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而作本调研。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于2016年10月16日至10月25日对全市47所中小学(中学18所,小学29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
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87%的中学配备了1-2名专职心理教师,100%的中小学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组织区内外的培训,目前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有203人。其中二级心理咨询师38人,三级心理咨询师165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为校编,少数学校使用北师大及其它版本教材。课程开设情况中学开课情况好于小学,初中开课情况好于高中。2014年以后随克拉玛依新一中模式的推广,近一半转型学校(4-5所)改为选修课或讲座。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我市所有中小学均建有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学使用情况良好,小学使用情况一般。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领导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年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一名心理健康专业高级教师职称人员专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领导市教育工会主席专项抓心理健康工作。这些举措使得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在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养,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基层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幅度提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1],市教育局工作要求是思政科,教师培训是市教育工会和继续教育中心、心理专项督导是督导室,日常具体工作是由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多头管理,实际各部门都只负责这项工作的一个方面,且大家都各做各的,没有信息互通和联席制度,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大大削弱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基层心理健康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各部门可能就都没注意到因此没管或想管管不了。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自治区建设平安新疆,实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及克拉玛依打造平安、高品质城市和校园、克拉玛依能否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能否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幸福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的。即我市各区、直属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使用情况、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等。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设置
2013年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部对全市47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提出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议。市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部每学年、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016年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纳入十三五教育规划。目前各中学基本成立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咨询中心。克拉玛依区各小学成立了以德育主任为组长,以心理教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师为工作小组的机构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保障,搭建了平台。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2015年市教育局联合新疆教育学院、克拉玛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培训民汉心理咨询师共158名,获证书者124名。考试通过率达78.5%。目前各中小学参加区内外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总人数达到587人。
我市各中学大多数配备有1-2名专职心理教师,各小学配备1名兼职心理教师,学校还配备若干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体情况如下图表:
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心理咨师队伍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培训总人数的绝对值创近年最高。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者,中学优于小学,三级证书获得者优于二级证书获得者;小学心理辅导员比例高于中学,小学心理辅导员多取得资格证书,中学心理辅导员多无证书,只是口头称号而已;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人数及其匮乏,中学专职教师占总培训人数的2.21%,小学为0.85%,中学情况稍好于小学;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优于中学,但多数中小学兼职教师身负多职,实际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屈指可数,工作一忙,事情一多,心理工作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导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从取证情况来看,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已经具有较专业的资格。
(三)心理课程开设及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使用情况
我市中学共18所,其中完中9所,初中6所,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1所。有初中部的学校16所,开课学校有14所,未开课学校2所;有高中部的学校11所,开课学校4所,未开课学校7所。初中部学校开课情况好于高中部学校。8所学校使用校编教材,1所学校使用地区编教材,其余为北师大、华师大、人教版、乌鲁木齐地方课程各1所学校。开课年级1-3个年级不等。
我市小学共29所。开课学校有18所,未开课学校11所,白碱滩区4所均开课,准东中心2所小学利用每周班会、主题教育、报告、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情况比较好。13所学校有校编教材,2所学校使用北师大版、3所学校使用大百科全书版,1所学校使用开明出版社版本等。开课年级1-6个年级不等。
中学校编教材质量高于小学校编教材质量。
(四)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情况
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学各功能室发展快,功能室种类较多,使用率高,但校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中学只有一个简陋的咨询室。中小学各类功能室总计126个。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的功能室多于小学;中小学各功能室中接待室、个体心理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占比例较高;中学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室明显优于小学。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
1.管理工作实现三级网络制度
2012年以来,我市教育局创造性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以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为核心,各区教育局、直属单位为二级单位,各区中小学为三级单位的市、区(直属)、校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市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部负责国家和自治区文件的上传下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具体落实。
2.以培训为抓手,以教研为突破口
近三年,市教育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6次,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师取证培训4次,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培训12次。定期组织每月1-2次的中学专兼职心理教师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北师大心理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进步很快。2013年举办了克拉玛依市“首届心理健康教坛新秀大赛”。1名教师获市级教坛新秀称号,1名教师获教学比赛一等奖。2016年又成功举办克拉玛依市“首届心理健康教学能手大赛”。1名教师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教师获优质课一等奖荣誉。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市教育局组织沙盘游戏治疗师成长系列沙盘制作活动,面向广大中小学师生的“5.25硬笔书法比赛”及“5.25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比赛”活动,中高考期间组织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中高考心理辅导巡讲活动,每学年开学初及结束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宣讲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生物教师、校医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提升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极大提高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横向服务
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服务学生为主体,兼顾教师心理健康。通过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通过学科渗透及讲座、活动体验服务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专兼职心理教师、取得资格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参加资格证培训但尚未取证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等。我市南湖中学还成立了中学生健康人格讲师团,充分服务于校园师生。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办心理小报和板报、心理健康班会、心理情境剧比赛、心理漫画赛、沙盘游戏、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师生的心理健康理念。
5.重视家校、社区合作,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市教育局还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课堂,走进社区巡讲,与社会办学机构协作,与市文化馆、市卫计局、市妇联联合开展社区居民、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收到良好效果。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一)问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心理健康工作指导与督导脱节。
1.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培训完成后,部分中小学校没有把培训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培训完了心理工作就完成了。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与前相比,没有改观。
2.由于年度预算资金缺乏或不到位,且没有专项资金,多数中小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室不达标。
3.由于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岗位编制问题,各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没有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待遇(班主任津贴),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激励机制跟不上,导致专兼职心理教师没有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
4.多数中小学校缺乏校园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一旦出现问题,草草了之。缺乏责任追查制度和意识。
5.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清楚,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岗位职责不清晰,学校管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长远规划。
6.自治区德育达标校评比、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验收,督导与心理专业人员没有同时参与。
7.高水平的心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各功能室建成后,如何使用,使其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培训。个别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人数偏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1.政府支持建立地州、市、h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建市、区、校三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本区域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2.充分利用内地各省市援疆机遇,争取援疆省份对口支持各地州、市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健康专业角度加强工作指导与帮助。尽可能多的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观摩和交流机会,加速新疆本土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各地州、市县通过创建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规范各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专业、科学、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4.随克拉玛依中小学教育转型后,全员心育的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强化与落实。
5.注重广大教师、家长心理知识的培训与普及。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然而,通过笔者教学中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好。于是,在实习期间,笔者在网上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希望通过学生的反馈,通过数据的分析能够了解教学现状。2014年6月笔者对高中年级的学生关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真实可靠的数据也为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些客观依据。本文主要讨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为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笔者采取的调查方法是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现状、合作学习、多媒体应用和教师话语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整个高中年级进行,网页形式,共发100份问卷,随机抽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1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课堂学习英语效率亟待提高。
1.1 学生学习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36%的学生喜欢英语,25%的学生不喜欢英语,39%的学生喜欢英语但对英语力不从心,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而且,在“你喜欢某一学科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一问题中,44%的学生认为是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感兴趣,29%的学生觉得这门学科自己的基础较好。在英语课堂上,经常有成功体验的学生只有12%,还有25%的学生是根本没有。在问及英语成绩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时,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而34%的人认为问题在于英语老师。
1.2 合作学习
调查显示,39%的学生认为与同学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效果很好,而50%的学生选择不积极参与英语老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是因为老师没有安排他,还有11%的学生害怕同学笑话所以不积极参与。在问及老师组织活动时是否留有充足时间供大家讨论思考时,31%的学生认为老师自问自答或者老是等,浪费了大量时间。当老师要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41%的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合作,也不愿意合作选择独立思考。另外,38%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学习乱哄哄,无实效,还有32%的人认为效果一般,只有30%的人认为效果好。
1.3 多媒体应用
在调查中发现,当问到“你对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时,41%的学生认为课堂容量大,激发学习兴趣,25%的人认为节奏太快,跟不上理解,同时,还有34%的人认为挺好看,但不知道老师讲的重点是什么。
1.4 教师话语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问题“英语课上,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期望老师怎样评价”,66%的人希望老师说“再想想看,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而在教师课堂提问是否过于频繁这一问题时,44%的学生认为教师问题数量太多。
2 教学反思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难发现,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准教师的我们,不能仅是看到问题所在,而更应有责任和义务去思考对策、解决问题,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调查研究的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想法:
2.1 巧妙导入和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调查数据得知,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喜欢某一学科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学习内容吸引了他们。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爱上英语呢?很明显,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2.1.1 巧妙设计导入(Lead in)
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成功的导入,会如磁铁般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很快能够进入学习的状态。(1)游戏导入。游戏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专利,也深受高中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入游戏环节,帮助学生更快接受新的知识点,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活跃整个课堂。小组竞赛、我问你答等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教学小游戏。(2)歌曲导入。听歌学英语是现在很多英语学习者乐于采用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习内容选择同样文化背景的歌曲在上课开始的一两分钟放给学生听,采取歌词挖空的办法让学生边听边填。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或休息中拉回课堂。(3)图片或视频导入图片和视频是常用的导入方式。笔者经常会在上网时有意搜集一些精美的图片作为课件背景和教学插图,或者搜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也不应该舍本逐末,大量与知识点联系不够紧密的图片的长时间导入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 问题 建议
一、研究背景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or Task-Based Instruction,TBLT or TBI)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Ellis,2003;Nunan,1989;Willis,1996)。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状况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我国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运用相对滞后,因此关于西部地区任务型教学实施情况的研究著述也很少。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都明确提出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始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推广实行。从2003年秋季开始,甘肃初级中学已全部使用了依照新英语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编写出版的新英语教材。新教材的启用,意味着新的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初中阶段使用任务型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既然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那么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况如何呢?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式,对西部城市天水的三位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证性研究。
二、研究设计
对天水市初级中学的三位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踪研究,对三位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获取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研究方法和步骤:
1.先期课堂观察,每位教师各一节课;
2.正式课堂观察,包括宏观观察(每位教师一节课)和微观观察(每位教师两节课);
3.课后即时采访;
4.对教师的集体访谈。
三、研究结果
1.问卷调查的结果
通过对教师的集体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教材的编写理念很好,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便于任务型教学的操作。然而,与此同时,超过80%的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学生都能掌握词汇和语法。多数教师认为:运用任务型教学,虽然使课堂比以前活跃,课堂互动增强了,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降低了。另外约有15%的教师认为,现在的教材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帮助不大。他们认为,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每次布置学习、讨论等任务,学生都难完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往往很难贯穿始终,最终很可能还得走上应试之路。更有大约25%的教师认为,新教材不及以前的教材好用,以前的教材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语法集中,更配有足够的课后练习,教学更易出成绩。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任务,达到掌握目标语言的目的,任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理查兹认为:“一项任务是为处理或理解语言而进行的一个活动或行动。”(理查兹、普拉特、韦伯:1985)因此,任务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语言点、语法和文本的解释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任务型语言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当前的评估制度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评价,仅依据其笔试成绩来评价他们的语言水平。
2.课堂观察的结果
课堂观察分为两部分:研读教师教案和听课。共研读教师教案15份,听课9节。通过教案研读,发现教师在备课时能够主动地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任务活动,但对于任务的理解存在偏差和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分不清练习和任务。宏观观察的结果表明,教师在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时,能够遵循任务前任务环节语言聚焦的程序进行,不过无论是从时间的分配,还是从教师重视的程度都能看得出,他们通常都会将重点放在语言聚焦这一环节,使得任务仅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样学生并未完全进入任务型语言所提供的英语情景中,就好比脚才迈进门槛,又被生生地拉了出来。教师虽然极具热情和耐心,然而学生却是被动和机械的,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访谈的结果
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对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了解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态度,以及阻碍他们顺利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困难和障碍。访谈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知道些任务型教学,但很少有人完全理解。有些老师误以为倡导任务型教学就是每堂课或整堂课都必须用所谓的“任务”来教学,否则就不是任务型教学。这是对任务型教学片面的、机械的理解。其实,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虽然优点很多,但和其他教学法、教学途径一样,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排除其他语言教学法的运用,如:翻译法、听说法等,也不排除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大部分人坦承自己在教学中没有完全运用任务型教学。例如,任务型教学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任务前的活动,任务活动和任务后的活动;而访谈的结果却表明近半数的教师依然在采用3P教学过程。同时,他们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当前评估系统本身高度专注于测试学生语言知识而不是语言表达能力。
四、分析与建议
天水市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大部分老师不清楚任务型语言教学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对任务型教学存在误解,甚至抵触,这表明他们对于语言教学理论的欠缺。因此,要深入学习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来源、内涵、实施方式等,认识到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它绝不排斥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
第二,单一的教科书的限制不利于任务型的顺利实施。单一的教科书足以满足传统语言教学的需求。然而,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交际目标,利用所有可用资源提前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不必局限于教科书。
第三,当前评估系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的致命因素。评价制度不改革,任务型实施将不会真正充分地进行。
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研究。不清楚任务型教学到底是什么,不可能把任务型教学真正付诸实施。因此,有必要让教师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任务型教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国家课程标准等教学方面的理论。首先,教师转变他们的结构主义语言观。此外,教师应加强建构主义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少数教师甚至错误地把灌输知识当做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观念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新标准,老方法,教学效果令人担忧,不能满足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培训中得以转变,培训内容应侧重实践指导,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样的课堂符合新标准,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补充,等等。目前,一些职前新课标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拿着新课标讲解新课标,新课标培训者应以实际课堂教学为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老师们形成新的思路,构建新的教学观念。
第二,对教材的认识应该有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教材发挥中心作用,教学目标和课堂活动都是为了服务教材。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任务型教学强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该根据交际的具体目标选择组织教学材料,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任务型教学材料服从交际任务。另外,初中英语教材体系与小学脱节也是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相关话题范围内的600―700单词的积累,本次调查显示这一点难以实现。调查还表明:教师们均积极地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新的方法,但教材目的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操作性在中国的大班环境下大打折扣,新教材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学校、社会和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卷面成绩。有新的课程标准,有体现新标准的教材,可没有与新课标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即使有,也难以实施),就很难创造新的合适的环境。
第三,当前评估制度的改革。教育评价形式是新课程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以“书面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挥棒”不利于新课程的健康成长。新课标强调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要多元化。课程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并强调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从而打破过去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评价的内容也不是单方面的读写能力,还应加强口语交际的评价。评价方式应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发展倾向,既能反映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又能强调形成性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研究和思考,寻求课程评估的多元化途径,并切实行动认真落实。当前的评估更加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评价,显然,这只能把我们的教学引向应试教育。不改革评估制度,就不能满足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新要求。因此,应合理调整当前的评价体系。此外,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和评估,将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样性的评价。
五、结语
根据最新相关的研究结果,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不过,调查显示初中任务型教学实施工作似乎做得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语言教学理论不了解,使用单一的教科书和当前评估系统的局限性是阻碍任务型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同时,应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教师的观念转变过快: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课程改革就是教材的更新,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于是就想方设法地设计活动,让课堂活动起来,结果让学生的能力成了无源之水,逐渐枯竭。我们应该认识到,任务型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感受现实、发现问题、发觉思想和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实现目标。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对语言的需求,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在课中设计任务型语言活动或整体设计任务型的语言活动课,还可以兼容其他语言教学法的优势,灵活多变地开展语言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Ellis R.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0,4,(3):193-220.
[2]Richards J,Rodgers 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5]施丽华.从PPP到TBL:中学英语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英语运用能力的主阵地。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材料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组织学生思考、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小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运用英语进行理解、交际。这一过程的良好实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思维互动的欲望。
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主要策略是: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每个班级都会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进行分组组合,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成败。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同组内的学生间的成绩可以差异很大,但组与组间的总体水平差异应该相当,这样既可避免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保证小组之间横向比较的公正性,又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小组合作一般以4至6人为宜。分组时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如果是6人合作小组,一般以两个优等生、两个学困生和两个中等生为主要构成原则。这样,一个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强弱,学习成绩有高低,学习方法有异同,学习交流时可以做到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学生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
首先,教师要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习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成果。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要对小组中的角色进行及时的调整,尽可能让组内的角色经常调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效果。
其次,教师要调控积极的合作学习过程。为此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1)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结合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应该以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为标准。同时问题的设计也应该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2)教师要积极参与、适时管理
在我们的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似乎这是课堂中得以放松、休息的机会,只要给学生做一个纪律维持者就可以了。这就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从而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合作中去,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确保各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3)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成果
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合作成员间意见的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小组间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聪明人并不一定能成功,只有能吸取别人意见、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
3.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即要使学习小组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追求基于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体进步。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能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