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2010年3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征求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通知,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生物科学类专业在原有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生物工程类专业在原有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医药专业,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我国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出,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林、牧、渔、环保、园林、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还有实验课和必要的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和建设的共识

回顾我国生物技术教育短暂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生物技术教育发展规律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共识与启迪。生物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努力,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吸引了一批海外尖端人才,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创新能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呈现良好局面。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支撑我国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我国发展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需要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度超前,以确保人才源头供给,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切忌供过于求。充分认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并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应接受严格的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完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规范的生产实习基地、完善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生物技术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开设、生产实习的指导关键在教师。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产经验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积淀较少,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消费”办学专业,因此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是适应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提高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当前的发展速度与招生规模以及许多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对该专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致有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在该基础上,又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甚至生物工程专业。在这3个专业中,特别是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专业之间,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课程差异不足10%),专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或质量难以保证,真正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教师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毕业于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理科专业,毕业于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工科专业的教师很少,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以及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均缺乏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师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规模快速膨胀给原本紧张的教学资源带来很大压力生物技术专业从设置之初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尤其明显。特别是新办该专业的学校办学积淀少,经费不足,设备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明显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多是在原有的生物科学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又是非师范专业,在高师院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师范专业,因此以上3个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课程体系千校一面,缺乏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所以,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培育已刻不容缓。专业特色培育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因此,专业特色培育必须立足学校所在的区域,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2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物;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Study on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biological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Du Qingping, Li Yanxu, Xu Yanbin, Tang B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reasons that influenced the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talents train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Then two substantial ways were proposed to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B interdiscipline subjec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he distinctive teaching plan and teaching programme; developing diversity experiments practicing teaching focused on strong actual effec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经贸合作的一个极为重要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生物高新技术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历年的创纪录高温、低温、干旱、冰雹等恶劣气候环境,使得人们对环保治理的质量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化学、计算机、地理等学科领域都在参与生物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甚至连传统学科中的数学、物理都悄然开始生物数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3]。环境生物教育的国际化、学科交叉的复杂化和科技知识更新的频繁化,对工科院校环境生物交叉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环境生物交叉学科毕业生面临的困境

1.1 环境生物交叉学科毕业生五花八门,学科背景相差很大

目前,全国理、工、农、林、医和师范等各类高校基本上都设置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生物工程专业。各高校设置环境生物交叉学科的背景不同,专业基础相差较大,对环境生物类人才培养所使用的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和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学生基础课或者公共课程任务繁重

为了培养具有基础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创新意识突出的优秀人才,国家教育部将原有的环境生物专业合并到环境科学专业中,使其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方向[4]。而各学校都要求交叉学科学生必须完成学校公共基础课以及学院或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以我校为例,生物工程专业(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不但要完成所有的基础课程,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高等数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和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工程基础课程学时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大。

1.1.2 专业课程门类多,培养的人才“博”而“不专”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课程,而这些知识又必须建立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上;如果要培养环境生物技术人才,学生还必须掌握环境检测和分析、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等基础知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交叉学科学生“博览”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是真正掌握的专业技术并不过关。要培养有特色的环境生物类技术人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对现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完善。

1.2 环境生物交叉学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欠缺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要求各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11种能力要求:包括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等[5]。原因主要是:(1)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高端技术轻基础实践能力的问题。尽管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满足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从实验教学分析,高校扩招,但教学设备没有大规模增加,以前20人/批次的实验资源,现在要满足50人/批次的需要,学生不能独立操作或者整体完成实验教学要求。(2)实验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技术发展进行更新。学生上实验课时,只是按照教师编写的非常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在实验课上不能达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3)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专业没有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综合实践经验几乎为零,而且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学生急于找工作,不能独立、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失去了最后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因此对环境生物类交叉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建立稳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环境生物类交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2.1 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完善和优化

为了培养有特色的环境生物类技术人才,不同院校必须有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环境生物交叉的知识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6]。以我校生物工程(环境生物技术方向)专业为例。教学中一方面强调学生有扎实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很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自成一体,缺少系统的适合工科学生所用的教材[7]。因此教学中首先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本地人才培养需求,将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所教授的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把一门课程放到满足整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上考虑,提炼知识内容,重新设置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再根据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将知识领域整合、聚类成环境生物技术板块。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目标,将知识板块构成不同的层次或者技术培养方向,使知识体系结构和教学目标明确。

2.2 开展多样化实效强的实践教学

培养环境生物类交叉技术人才可以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以及科研团队和自主创业等活动。

(1)实验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8]。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内容模块化,将一些技能培训的基础实验融入综合性实验,学生按照参与客体的不同分为不同小组;各组学生参与的实验内容相互支撑,却各不相同,自成一体,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课题[9]。

(2)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实力,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带着学生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校内外的合作研究,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双赢”。

(3)建立本科生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研团队。除了加强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特色的课外科研创新课题,努力申报针对本科生而设立的科研项目。鼓励参加前期科研团队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期间继续参与自己的项目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该措施在我校环境生物系取得良好的效

果,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反馈信息良好。

3 结束语

随着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环境生物学知识的高等教育,很可能延伸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普及教育[10]。从一个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环境生物交叉技术人才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强化技术储备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从完善、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做起,采取不同的途径加强实验和实践能力训练,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纵性科研小组等措施,在教学中实施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整体教学改革,力求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Bruce E R, Martina H, Frank L, et al. A Vista for Microb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6,40:1096-1103.

[2] Abuja SK, Ferreira GM, Moravia, AR. Utilization of Enzymes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J].Crit Rev Biotechnol.2004,24(2/3):125-154.

[3] 刘国忠,王秀华.一个关于害虫管理的时滞脉冲生态传染病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9,24(2):222-230.

[4] 程树培,孔志明,尹大强.环境生物学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4(2):69-71.

[5] 毕家驹.美国ABET的工程专业鉴定新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5):44-50.

[6] 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9,7:67-69.

[7] 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0,1:43-45.

[8] 孙连鹏,曾令初,张再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建设教育,2008,10(10):43-46.

第3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Practice of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p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ZHAO Jinfang[1], FU Zhanpeng[1], ZHAO Xiao[1], GAO Wa[1], LONG Congping[2], WANG Jinhua[1]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2] Hubei Jiayu Yuyue No.2 Primary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000)

Abstract How to train professionals Biotechnology top creative talents, is a major challenge Hubei University of biological disciplines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faces. Based on my undergraduate school of biotechnology nature, status, combined with the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rgeted training measures put forward my school-related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p-notch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p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raining program

随着生物科技发展的需要,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已由简单日用产品及工业原料产品的发酵拓展到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以获得高附加值产品,这就需要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2010年3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开展生物学等五个学科率先试点,力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①生物技术专业侧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一些高校都在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沈阳师范大学马纯艳教授②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国防科学科技大学刘志明等对该校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全方面改革与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培养措施。③西南交通大学韩旭东等对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目标和特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④

此外,湖北大学等地方重点高校也在探讨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者普遍认为精英教育对地方重点高校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985和211院校以外的本科院校在某些方面同样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多个学科门类的省属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梯级多元、分类培养、协同创新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培养出一批适应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型人才。

1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具有带动作用,能够引领本专业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整理质量。同时也可提高专业竞争能力和吸引优秀生源。(2)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彰显湖北工业大学轻工特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学科优势,进而提高优势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形成良性循环。(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本科教育具有辐射效应,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推进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及培养目标

2.1 人才培养思路

在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行业型人才;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采取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训练的分段培养方式,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倡导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和交叉学科上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冒尖。

2.2 培养目标

针对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办学特色,强化学科交叉知识和前言知识的储备,以科研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依托,强化生产实践,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兴趣浓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推动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

3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建立“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设置按生物内涵或应用领域进行模块化组装;倡导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加大研讨和报告,代替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模式;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大自主实验量,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将科技前沿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坚持“强实践、善科研、求创新、特色化”的思路,制定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同时开设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注重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更新,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联系性、交叉性、综合性,体现我校生物学科特色,体现生物技术专业的时代特征。

(3)建立专业导师制,指导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培养科研能力。采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湖北省绿色轻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发展原则,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4)建立教学、科研、实践 “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通过高校、行业和企业的紧密协作,依托我校发酵工程学科的专业优势,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工程能力及实践技能,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预期。

(5)加快创新教师团队的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前提是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师资队伍。本专业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以名教授授课为主,青年教师为辅,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改革,保障教师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进行深度的科研研究,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批号:校2012022);地方多科性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批号:校2007014);“适应武汉生物谷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生物类课程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批号:省2010225)

通讯作者:王金华

注释

① 刘齐军,柳珑.《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 75-77.

② 马纯艳,卜宁,李学军,李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8(4):561-564.

第4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3-03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6年,2010年刚申请了该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的授予权,它有别于传统的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生物技术专业是建立在动物科学基础上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动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通俗地说,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就是培养服务于动物科学领域的生物技术人才。目前,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尚不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严重重叠交叉现象,所以,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规范建设和创新研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我们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的建设策略如下:

一、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一)组建教学团队

加大力度将其他核心课程组成课程群,如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学》等核心课程组群,同时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每年各教学团队均提交详细的中期汇报和年度总结。如:《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为珠江学者艳教授,该团队由4位青年教师(副教授和讲师)和一名高级实验师组成,该团队已建设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负责人制

随着学科发展和教师开设课程积极性的提高,本院开设了一批动物科学类的相关课程,出现了课程内容部分交叉重复,同时由于学院以系为管理单位,传统教研室取消,造成课程管理一度困难。为此,学院组建专业课教学团队,每门课程由1~5位老师组成,其中推选一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的任务是组织该课程授课任务分配、修订教学大纲、组织期末命题、考试和阅卷、负责教改研讨等工作。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课程管理一度混乱的现象,搭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的平台,授课老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建立《课程负责人更换制度》,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定,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

在教师培养方面,制定了完备的“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跟踪培养制度,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由学院安排资深教师结对指导,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听课、授课和参加教研室工作等,使青年教师在团队带领下迅速成长。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其他优秀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优化年龄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在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下,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师资梯队,同时提高引进人才和外聘人员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以保证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

课程建设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借鉴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成果,制定该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必须完善并达到的标准: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趋势修订课程教学大纲;②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中英文教材和参考书;③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案和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⑤建立严格的课程考核评定体系。

(二)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三部分并重的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是从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职业导向进行考虑,从而进行合理组合。如包括核心课程群中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知识的深入合理设置;包括课程群内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避免不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包括教学实践环节的统一安排;包括课程群整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心理的树立、创造技能的掌握等。构建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等3部分并重的创新课程体系。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核心,以分级建设、注重实效为支撑,遵循“合理选择(整合)、梯度深化、有机组合”的原则,实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专业课平台三阶段的创新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

提倡选用近三年的优秀教材,或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或国外高水平原版英文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设立“教材建设项目”,支持教师编写教材和出版等工作。鼓励购买原版英文教材,购买教材费用由教学经费支出。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精品课程培育方案》,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网”的建设,及时更新精品课程内容。

(四)加强选修课建设,促进专业拓展教育

一是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把一些前沿性强、体现文理交叉渗透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选修;二是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国内外大型竞赛开设一些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选修课;三是着力从相近专业(兽医专业)主干课和重点课程中选择开设出一批选修课。通过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一)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网络资源库内容缺乏吸引力,缺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等。针对网络资源的不足进行改革,扩大利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和老师进行实时沟通,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网上运行并及时更新网络平台的内容,使课程的网络平台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

(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为本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构筑四大实验平台,包括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心、各学科教师科学研究实验室、生产实验场和教学实习基地。四大平台分别从基础理论、专业实践技能、学科研究前沿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基础课主要依托学校开放的公共实验课程平台,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1~4年级本科生可利用假期到生产实验场和教学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这些措施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动物科学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开拓校外优势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

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校企联合、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吸纳优良的国内外教学网络资源和书籍等,加强协同开发,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拓宽教学视野。

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场所来培养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才,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可以将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每年11月份举办一次校企合作论坛,积极与企业探讨校企产学研合作、本科人才培养等问题,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

利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如2+2培养)培养学生,可以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开拓教学视野,培养优秀的学术型人才。如本专业2010年与西澳大利亚大学签订了“2+2”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本专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本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购买优秀的国内外教材、参考书籍及一些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

四、加强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在现代畜牧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物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为了培养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学以致用,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理论教学方面,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教学内容。①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与科学前沿的系统成果的辩证统一;②将教师科研内容引入理论教学,把自己科研课题的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讲授给学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更了解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③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宏观内容的教学,讲授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着重介绍动态的、发展的内容和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

第5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学生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49-02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ncreasingly fierce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reality,through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ake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core skills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as the main goal,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lan and constructing new basic and professional combined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integration,multi-level and open,to meet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the biolog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our university.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偏重理论[1,2],在时间方面却有很多不足,无法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综合型人才。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相关学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并不占优势,生物技术缺乏交叉型应用型人才[3]。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4]。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及理论,培养出交叉型应用型人才。

1 生物技术专业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竞争也随之激烈。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适应发展趋势,提高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校企合作[5]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并重,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学校和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应对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实践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更多的是在企业见习、实习期间实践,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接轨。但是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各取所需方面没有达到很好契合[6]。企业需要资金快速周转,在短时间内要获得更高效益,不愿意在不成熟的技术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经验,以至于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主动。

2 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2.1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学校的教学专家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7];教师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把现实的操作实例讲解给学生;另外,学生也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8],不再是纸上谈兵,并且对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很好定位。校企合作能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2.2 校企合作可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当前很多大学生就业与所读专业并不相符,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都不清楚。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对行业因素也有较为清晰认识,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3 校企合作可共同搭建就业平台

通过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机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外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实行战略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接受学生实习,同时解决就业难和用人难的双重矛盾。

3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将生物技术基础与专业课程及见习、实习安排优化整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现“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低水平的实验操作等弊端[9],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效结合。

近年来,西华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1)

4 结语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调整办学方向,紧追时代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双赢模式,为企业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G学院校企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 娄学辉,王彪.浅析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J].赤子,2013(11):146.

[3] 姜勇,王会岩,李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9):135-136.

[4] 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55-57.

[5] 孟大伟,汪庆华,刘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75-176.

[6] 张长生.校企合作困境分析及改进探析[J].华章, 2010(4):66,68.

[7] 田娟荣,刘婷婷.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2(1):80-82.

第6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云南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专业为例,论述了云南农业大学为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以实现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质、自身特点的农学品牌专业,满足云南省农业产业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模式;创新;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60.05

收稿日期:2014.09.18修回日期:2014.10.22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农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教高〔2013〕106)。

作者简介:周平(1967—),男,云南永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

*通信作者:陈军文(1977—),男,苗族,湖南沅陵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3.html

Innovating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and Building Brand of

Agronomy Specialty: A Case Study on Agronomy

Specialt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OU Ping, TANG Tianxiang, HAI Meirong, LIU Yating, CHEN Junwe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paper, as a case study on agronomy specialty of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targeting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ng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organization of excellent teaching group, optimizing process of talents training have been made b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plateau in context of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These efforts ar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agronomy specialty, to adv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to heavily build agronomy brand specialty with local, professional, and self characteristics, and to satisf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high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de; innovation; brand specialty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专业获取国内外持续竞争力和求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保持办学优势,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农学专业是云南农业大学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设置于1938年,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农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被列为云南农业大学校级重点专业,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加以建设,已经形成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作物遗传育种)培养体系,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农业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应结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学校自身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长期坚持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民族多样性优势和毗邻东南亚诸国的区位优势,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水稻高产、小麦抗旱节水栽培、玉米坡耕地水土保持与高产栽培、薯类和甘蔗资源以及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已探索出相应的技术体系及理论,取得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作物研究方向和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开学养正、育四海英才;明理尚农、兴九州粮仓”的办学理念和“德才双馨、耕读至诚”优良教风和学风,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学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农学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品牌专业建设依托3个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学)、1个博士点(作物遗传育种)、5个硕士点(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领域(作物、种业),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不断拓展专业方向,立足云南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实际,充分发挥团队、科研、平台优势,利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采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培养既具有农作物高产栽培、良种培育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实验技能,又能运用现代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理论知识指导现代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教育和农业行政管理,又能从事企业经营、市场营销以及农产品开发的高层次、创新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适应形势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与其他部分农业院校一样,普遍存在原有培养目标偏大的问题,希望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全能型农业科技人才,毕业后几乎能胜任所有与农业生产、农业科研相关的工作、贪大求全,忽视共性与个性的培养;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针对农学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2010年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定位,在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学生、一线教师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最后完成2010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农学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不仅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在注重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及“(2+1)×2+(1+2)×2”的培养模式。“三平台”即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六模块”即公共必修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不断优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1)×2+(1+2)×2”的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的第一、二学期理论教学,第三学期实践教学;三、四年级的第一学期为理论教学,第二、三学期为实践教学。其中一年级第三学期为执行公共实践教学模块,二年级第三学期为课程实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年级第二、三学期为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试验。四年级第二、三学期为预就业实习、就业见习。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转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加强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农学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三是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和选修课学分(专业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累计学分达5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8.3%,专业选修课增加3学分,另外新增了12个课外选修学分,并将两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因此,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云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特别是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应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三年农学专业不低于90%的就业率也从侧面说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取得了成功,但和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继续调整和优化的必要。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重大任务,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1]。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3]。为此,云南农业大学为适应云南经济发展,培养适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满足科学技术研究、农业生产管理、农业行政管理、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等不同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农学专业技术人才,搭建校、企、研相结合的教育平台,构建了“2+1+1”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1+1”的教学模式(见图1),即学生2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1年多元化专业教育模块(主干核心课程群和延伸课程群),包括农业生物技术课程群、作物学课程群、农业经营管理课程群和农业行政课程群模块;1年的毕业实习和预就业实习,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取向,按照科研院所实验、企业实训、预就业实习分流培养。

“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4个特点。

(1)突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将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不高、师资队伍不强的难题。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一方面,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形成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择业目标自主选择核心课程群和实习、实训方式,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多层次人才。

(3)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4)突出本、硕、博一体培养模式。加强和充实与学科硕士点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逐步实现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

三、围绕品牌专业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打造品牌专业的基本保证,是促进品牌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农学专业教学团队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省级(2008年)、国家级(2010年)教学团队基础上组建,团队成员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和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具高级职称的教师有25人,比例达75.8%,22人具有博士学位,占人员总数66.7%,6人具有硕士学位,占人员总数18.2%;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为84.8%。35岁及以下年龄教师有6人,占团队总人数的18.2%;36~45岁年龄教师有19人,占团队总人数的57.6%;46岁及以上年龄教师有8人,占团队总人数的24.2%。教学团队中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获得者1名,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名,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7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名。

围绕农学品牌专业建设形成了省级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带头人,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多学科相互融合,积极致力于不断教学改革,教学特色鲜明、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本科教学,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能掌握行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动态,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以质量树品牌,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品牌专在学校及行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突出能力培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探索考核方式等全面加强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增加云南地方特色作物及最新科研成果、先进生产技术;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广“教—学互动模式”教学法,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文献查阅、表达等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和网络课件的使用;在考试改革上探索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相结合、撰写课程论文与基本知识考查相结合。

(二)创造优良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标准,以“云南省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体系研发中心”和“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重点建设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为提高动手能力和开展科学训练奠定基础,一方面保障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真正用于本科教学实验条件的改善[4],同时辅以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出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全面开放,从而为学生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学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四年不断线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艰苦创业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及科研综合素质。

(三)注重实践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农学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要经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历,完善和稳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5]。强化农学、生物技术、食品、农业经济、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学科交叉,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平台,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不高、师资团队不强的难题。为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2011年起新增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和云南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个校外实习基地,至此校外实习基地达到9个,另外还有1个校内实习农场和7个研究所。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不仅极大地改善学生实践教学条件,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为农学专业的实习教学注入新的理念、并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

(四)开设教授讲坛,开阔学生视野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本院专家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同时为学生修读课外学分创造机会,对学生开设了《教授讲坛》。讲坛内容主要有:代谢工程、高原甘蔗育种理论与实践、云南中药材种植发展与展望、薯类作物与人类生活、云南省玉米病害研究进展、全球杂交水稻研发概况、双孢蘑菇的研究与栽培、油菜生物技术与育种、岩白菜的研究进展等农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五、结束语

农学专业一直是云南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云南农业大学在农学品牌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6],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品牌专业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要真正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一流品牌专业,实现品牌专业的带头、示范作用,还需在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性、培养方案创新性、科学性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如何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突出专业特色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7]。

参考文献]

[1]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问题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7(6):17.21.

[2]樊兴伟,阮朴生.以特色农机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13(1):49, 51.

[3]张艳诚.发展特色农机化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7(S1):89.93.

[4]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5]唐正姣,王存文,吴元欣,等.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5):145.149.

第7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方面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增设生物工程专业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热点之一。由于各高校办学基础参差不齐,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差别较大,甚至差异迥然。一些缺乏工科办学条件的师范院校开办生物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过于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结构模块,对工程知识传授与工程实践培训则鲜有涉足;而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不仅生物基础理论模块十分薄弱,且受办学成本限制,对工程技能培养也相当弱化,课程能减则减,学时能缩则缩。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思路不清晰,生物工程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混淆、人才培养方案雷同,教学计划制订程序不严谨欠规范,校内校外均缺乏严格的专家认证过程,导致教学计划安排随意性明显,没有意识到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并加以落实和强化。因此,制订统一规范的生物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已经成为生物工程专业办学工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在我国,一些高校生物工程教育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大多数对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工程设计缺少理解,觉得科学比技术更重要,这也正是这些生物工程专业工科教育不重视实验教学和工程设计的误区,导致学生缺少综合实验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经历。此外,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学生依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综合性实验也由于学生人数偏多、设备台套数不足,动手操作的少,旁观的多,教学质量大受折扣。而设计性实验更是凤毛麟角。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习教学则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一般以校外为主,校外实习基地是工程训练最好的场所,是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实习经费偏少,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往往由企业单方面提供。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尽管不少高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制度约束和政策支持,对学生实习热情不高,而生物工程专业相关企业又相对偏少,导致一些新增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单位不对口,实习内容能减则减,实习过程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常常是走马观花,草草结束,难以发挥实习应有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及考核方式方面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一般都建立严格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监控措施和考核评价办法,而一些高校对实践教学却往往缺乏有效的全过程监督和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或没有认真落实和执行。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是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体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难点,由于实践教学流动性强、机动性明显,不易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给出准确评价,因此,少数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往往采取点名制方式进行过程控制,对于实践效果则依赖于最后的实践理论考试,考试内容通常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极少有学生不及格。通过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仍旧属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抹杀了学生兴趣,阻碍了个性发展,确实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强化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监控方案,并不断改进实践教学考核办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得到保证。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虽然新增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大量的具有生物专业背景的博士人才,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学位偏低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发现,这些新增专业新进教师相当数量属于学术型的,擅长科研学问研究,很少在企业工作过,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缺乏工程技术学习和研究经历。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能手,因此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况且一些高校为这些教师创造培训、进修、企业锻炼的机会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导致这些高校部分生物专业教师宁愿多上些理论课,也不肯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即使在举足轻重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选择毕业论文的多,采用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的则寥寥无几,极少数高校新增生物工程专业甚至清一色的采取毕业论文形式。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悖于专业培养目标。目前,特别是新增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双师型”教师、师资专业背景比例失衡、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等问题。(五)工程师培养体系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经审核,教育部最终批准61所高校成为首批批准的“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一批涉及工程与工艺的工科专业成为试点专业。相比而言,属于朝阳产业的生物行业尚在培育、壮大过程中,虽然许多从事生物工程教育的人士已经意识到“卓越计划”对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部分相关企业并未深度参与到一些高校生物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空间依然广阔,职业资格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尚不够健全。为了适应国家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与其相关产业的合作,使得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驱动生物行业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链条灵活运转。

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措施及途径

(一)规范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工科办学思路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时,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具备生物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产品技术研究开发、质量检测和企业管理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构筑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时,要重视生物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工程等基本知识单元的设计,以此组成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的本质、交叉与融合。高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兼顾个性差异,留有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具体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各校的特色和条件设定,特别是选修课程更要体现不同学校的基础和专业定位,如生物制药、环境生物工程、发酵工艺、能源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等,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学生来源、教育资源的差异以及培养目标的行业方向和特色。

(二)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确保工程技术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方面,逐步减少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及研究性实验。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研新成果和社会应用新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应当有体现工程技术训练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生物工艺技能,而应有所拓展。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应逐步加强实验仪器设备投入和加快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利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搭建具有生物工程技术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分层次构建完整的“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工程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利用生物工程仿真技术、校内外工程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能力。为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应着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顺利完成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必备的条件和环境。通过与企业联合投资生物产品中试生产设备、购置生物工程仿真装置等方式构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是拥有或模拟一个真实的生产系统,完成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或模拟真实的产品生产,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而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按教学要求逐个环节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生产,这个训练过程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是根本无法做到的。生物产业属于朝阳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通过引导、扶持、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创办生物工程企业。同时积极寻求一种校企共赢的产学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这是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能够顺利建设和良好运行的关键。积极推进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使校内实践和企业综合实践相辅相成,从而确保并不断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方式,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产品的学习等多种实践学习方法,采取产品带动,设备配套,工艺优化,动手操作与学习思考相结合,基本原理和现场实际相结合,现场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为主,紧密结合工程技术实际情况,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工程技术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往往是连续的多过程,基于工段分批轮换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是一种高效可控的途径,化整为零,既可减少相关企业的人员增加压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学生可以接触并了解全部生产工艺,并能掌握整套设备的调试和操作方法,同时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作为能否顺利进入下一生产环节的依据。在考核环节上,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采取现场答辩、实践总结、不同产品工程工艺设计等灵活多变的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提供的完整的考勤考核记录、企业指导工程师开出的实习个人评价等辅助考核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为实习顺利开展构筑坚实的平台与保障。

(四)拓展师资队伍建设渠道,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生物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师资队伍。作为工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师构成上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工程背景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生物学方面背景的教师也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种背景教师所占具体比例不能一概而论,可依据各校的特点应进行适当的建设。专业教师引进或录用考核时,除考察理论研究水平和外,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优先引进和录用,在引进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要为缺少工程实践经历的在职教师创造条件,派遣其到企业单位顶岗工作,鼓励教师借助生产实习机会,接受企业生产训练。支持教师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校企互动模式,在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工艺、改造旧设备等生产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一批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聘请企业中工程技术水平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签订兼职教师协议,到校或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实践教学工作。

第8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1-02

21世纪的人才规格强调实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更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能力培养,增强技能训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独立学院既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学科体系,更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对于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介绍我院具备基本专业技能是行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生物技术研究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尤其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验性、实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实践教学因具有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围绕课堂进行体验式、验证式的实验,而综合性、应用性实验很少,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单一,缺乏对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也实际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知学院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制定本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计划与实施方案,改变生技专业宽进宽出、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更没有压力的现状,实现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具备本专业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以期实现行知学院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循序渐进,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计划

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研发和管理达到“无缝接轨”,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解决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在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分别在第一、二、三、四学期设置4个基础技能训练项目:(1)植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规范操作,临时切片制作、观察与轮廓图的绘制等,对接第一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2)动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观察;鲫鱼外形、鲤鱼骨骼系统的观察,内部解剖与观察;土壤动物的采集、保存及鉴定,等等,对接第二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物学”。(3)生物化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槽安装、点样及电泳及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等等,对接第三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4)微生物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革兰氏)染色法和油镜的使用;酵母菌大小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等,对接第四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学”。每个项目都设置有相应的考核要点,如项目Ⅰ的考核要点有:①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要点、规范化操作流程;②临时切片的熟练制作、质量好坏与规范化观察;③合适染料的挑选与染色效果;④植物轮廓图的绘制和结构标注等,项目Ⅱ的考核要点有:①观察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装片,并按照所给的装片判断出该装片是蛔虫还是蚯蚓并给出理由;②解剖鲫鱼并绘内部解剖示意图;③利用体式显微镜,根据所给检索图鉴定标本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此4个专业基础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否则不能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相应的综合实验及实训项目5项,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实训,包括生物技术综合实训(内容包括生物样品的制备、含量测定、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等)、发酵工程综合实训(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原料准备、发酵工艺控制及产品分离技术等)、生物工艺实训(内容包括抗生素生产工艺实训和啤酒生产工艺实训等)、酶工程实训(内容包括淀粉酶发酵技术,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培训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才可以参加后续的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

通过专业技能达标训练,保证学生掌握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实践技能,显著增强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行业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产品研发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用,将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算入学分,进入学生的生物技术能力评价的标准,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改变教育观念,在教与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形式的改进。要改进过去单纯传授知识、演绎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实关于能力培养,我们还必须对生物教学中的存在的大量技能、技巧性的知识加以挖掘与开发。上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研究人类知识的形式,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类型的知识是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知识是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实际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隐形知识,生物技术是多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基因工程),它所涉及的多种技术(如荧光定量PCR、蛋白双向电泳和分子杂交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步骤,有的操作只需30秒、几分钟不等,几十个步骤下来有的要耗时一周左右,而且整个过程的操作对象都不是肉眼所能分辨的,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或者通过染色、或者借助仪器(凝胶成像仪、放射自显影等)才能得出结果。即使是同样的操作流程,不一样的操作者完全有可能得到不一样的试验结果甚至大相径庭。从此方面来看,除了依靠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以外,还需要更多的重复性、个体性的操作演练,这是我们长期教学实践所忽视的一面。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多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在高考指挥棒下,高校的教学评价也沿袭了用分数评价学生一切学习状况的惯性与惰性,目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分数标注的学业成绩,其他评价机制只能沦为辅助作用。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对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评价教学质量,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此,在专业素质能力等少数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中采用百分制的积分方式,而其他的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则尽量采用其他的计分方式,如用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如营养师考核证书、食品检验师考核证书等技能证书)代替课程成绩,顶替学分,用研究成果(如、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等)取代实验课成绩,尽量不用量化的分数评价学生的生物技能。即使在普通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评价,也尽量注重对学生学习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引导,采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验才能完成且无统一答案的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考试方法多样化,如采取开卷或半开卷、文献综述、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形式,评分标准则侧重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有独立见解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重视科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生物学科的特点,借助仪器进行分析与验证是生物科研的一个特点,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强化专业素质能力,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食品工艺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养成学生动手科研的习惯,培养基本的科研操作能力。科研训练与当地生物资源、身边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可获得一定学分,如,每年一度的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13年度就是以“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主题,让学生从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土生物资源的角度,开展自主性实验或野外调查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关注日常所见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与当地的行业企业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服务社会,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中,始终将科研的焦点聚集在日常的生物资源与身边的生活现象,寻常所见的生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橘皮、桑叶、乌饭叶、蓝莓等日常并不起眼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的生物资源,同时关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入课堂,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与钻研科学的激情,学生们通过生动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既能够扎实掌握课堂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专业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杨,陈美珍,陈洁辉,刘柱,熊继先,魏炽炬,刘文华.章跃陵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标准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1):65-66.

[2]荚荣,尹若春.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3,30(1):103-105.

[3]马超,蒋一婷,徐桂娟,郑彩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8-32.

[4]郑明顺,柴军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52-153.

[5]王芳.基于能力导向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1,(43):22.

[6]赵凯,唐艳,孙晓丹,马春权,李海英.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16-19.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第9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分制

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以往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因而较学年制有较大进步。为此,临沂大学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课程的小型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一、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组成及课程开设简介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是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及《生物技术大实验》等。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生物技术各项技术和成果在发酵菌种选育改良、细胞培养、酶制剂研发、蛋白质改造等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培育、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重大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学习及毕业后走向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04年,《生物技术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壮大以及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技术导论》扩展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四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实验,充分体现生物技术及其下游应用特性。而生物科学专业继续以《生物技术导论》的综合形式开课,作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

二、学分制下生物技术导论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授课学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实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学分制下,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学大纲前,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集体拟定教学大纲,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定位,结合培养方案,既能体现学科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又避免内容重复。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分别制定,为了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行1∶1的学时设置,各32个学时(共3学分)。生物科学专业制定《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实行模块化教学,实验方面开设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在学期安排上,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必修课《基因工程》及其实验,第五学期开设《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分情况进行选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和《生物技术大实验》,既能与前面学科衔接,又能为后面的考研、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必须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建设需走在前列。本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优先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这些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讲义,实现立体化授课,同时指定几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书,并利用专业网站进行课外学习资源。

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①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学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听课。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知识采用讲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筛选等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繁杂内容简明化、同类问题规律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讲基因治疗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问题,运用引趣、设疑、类比、联想等方法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讲基因治疗的作用时,先举一个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关键性,提出怎么办,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积极独立地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生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期间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互信。对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前提较好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看教材,总结笔记,针对普遍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讲解,然后归纳总结,使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掌握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而使用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载体、重组DNA构建、PCR的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讲授的基础上配以动画演示,把这些要素的应用展示给大家,生动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如科学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实验指导方法、改革试验考查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着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安排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规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培养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多实验方法手段综合、多途径信息获取,以及科学分析推理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设计,按自定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结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实验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如综合型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筛选”中,将以前单一分散的三个实验,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LB培养基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与筛选等3种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基本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发酵工程实验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发酵罐生产酸奶、米酒等产品,既掌握了发酵罐的结构,还体验了生产产品的乐趣。细胞工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取材,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是如何从一个愈伤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会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学分制指导下,通过对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酸奶发酵和米酒发酵实验中,学生体会到生物技术并不是深不可测,在蛋白质改造和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中,在显微注射和动物克隆原理和技术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验课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设计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并顺利完成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酿制,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实验报告的结尾都写出了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所撰写的课程论文,通过此环节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及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先后申请了如“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盐胁迫下纳离子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离子毒害效应”、“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个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叶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间体细胞杂交体的RAPD鉴定”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目前生物技术导论申报校级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2]戴小珍,王兰,李红《.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