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第1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一般在春季或者秋季进行,管理及日常维护,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人工湿地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首先是要保证它有较高的存活率,湿地植物栽种的最佳时节是春季,这种季节,温度合适,水源充足,植物容易成活。如冬季种植则应做好防冻措施,如在夏季应做好遮阳防晒。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确保栽种的植物能成活。

1.2控水为了让人工湿地的植物根茎更好地向下生长,要对湿地的水位做好随时的调控工作,促使植物根茎向下生长。

1.3及时收割植物人工湿地的植物生长时间比较快,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在其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及时收割,同时对收割下来的进行合理处理和利用,避免造成其他污染或是避免落下的植物枝叶对湿地产生负荷。

1.4做好日常护理湿地内的杂草应及时做好清除工作,避免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防止腐烂等污染,如果遇见暴雨产生积水的情况,要注意对湿地进行水疏通,避免植物死亡。

1.5冬季对植物的处理对于不耐寒的植物,要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寒冬降临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降低或是丧失去污能力。人工湿地的栽种,要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合理地选择搭配,要让植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增长最大化,覆盖面积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去污效果。人工湿地的管理工作还包括维护湿地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只有这样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才是最理想的。

1.6湿地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在湿地对于净化水中污染物有很重要的作用,科学表明微生物在BOD5、COD以及氮等降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其中,细菌在湿地微生物中数量最多,占基质微生物总数量的70%~90%。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类型

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按照工程设计和水体状况进行分类,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3种。第一是表面流湿地,这种湿地是不需要砂砾等物质来作为填料的。因此它的成本十分的低,但是这种湿地由于没有填料所以不能够承受住很大的负荷。第二是水平潜流湿地,这种湿地可以有效的去除水质中的污染物,对净化水体来说是最好的湿地,这种湿地受周围环境影响也是比较小的,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进行使用。第三是垂直流湿地,这种湿地的效果是最好的,几乎将前面两种湿地的优点都结合进来,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成本太高,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使用。

2.1人工湿地的优缺点优点:投资成本少,处理效果好,对污染物的缓冲容量大,操作简单,组合多样性、针对性,独特的绿化环境功能等。缺点: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占地面积大,容易出现饱和现象

2.2人工湿地构造与工程设计

2.2.1人工湿地的构造经过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人工湿地底床的长度选在20~50m之间,同时要满足长宽比例在3∶1以下,如果湿地底床的长度不够,那么形成的湿地处理面积不大,达不到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如果长度过大,较大面积的底床会导致水停滞情况,会让污染物在时间的推移下,沉降到底部,底床如果面积太大的话,植物生产中所需要的水分会更多,有时会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在设计中人工湿地的底床构造要科学合理,要结合污水处理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计算。

2.2.2人工湿地对给水的要求人工湿地的处理污水效果与水力停留时间有着直接性关系,如果时间设定不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将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污水中氮和磷的处理,但是设定时间过长将会导致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人工湿地中的滞留,这样就会让处理效果产生逆反。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到污水的量,浓度,污水中的污染物和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能力。

2.2.3防渗漏的设计人工湿地处理的污水如果渗漏到地下,将会对周围的土壤和底下水资源产生污染影响,因此在人工湿地的技术工艺上要注重防渗漏的技术要求,通过人们的不断研究和时间,得出了较多的防渗漏的技术措施。例如塑料薄膜防渗,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渗,黏土防渗等。

3结语

第2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概念 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第3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天然的素材。把人文素养的理念渗透在生物学科中,是新课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新课改要求生物教学必须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涉及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态学知识和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价值观的教育。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环境与稳态》第六章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第1节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习这两节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课堂讨论来真切感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科学看待DNA技术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此后这项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的生殖”这一章后,就可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难题。(二)科学看待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是当前人们争议较多的话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对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课外调查,课堂上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并不是全部,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播下人类文明的种子。

三、培养信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等意志品质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有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在该实验教学中,课前先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探究。探究的第一步是设计实验,让学生满怀信心。有的学生会设计出优于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可以把他(她)的方案拿出来和其他学生分享,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意外,比如,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出现在有氧的条件下,在反应后的培养液中滴加浓硫酸和重铬酸,溶液会变成灰绿色。这与实验的臆想结果是截然相反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酒精并不是只在无氧呼吸中才能产生,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不足的条件下也会产生酒精。通过这个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学到酵母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信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等意志品质。

四、感悟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生物课从某些角度来说是一门生命的美育课。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审美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章节培养学生感性化的、直观化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在高中教学中,可以通过“种群和群落”等章节培养学生理性化、艺术化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伟大。

五、培养生命感,增强生命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短暂与无穷,从而培养学生珍爱、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黄沙滚滚的沙漠上生长着茂盛的仙人掌,不起眼的小种子也能破土而出,飞蛾为繁殖后代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充满力量的画面,使我们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生物美的同时,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考———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对待生命?这样学生自然也就增强了生命意识。总之,生物科学是温情的、关注生命价值的学科。中学生物教学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润泽学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植育人文沃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大众,2008(7):38-39.

第4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检测;食品检验;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B9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410.55 DOI:10.15988/j.cnki.1004-6941.2016.01.018

21世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逐渐提高,食品质量的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从而保障人们的生活健康。其中生物技术由于其较之传统的检测技术更为的简单快捷,且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综述了几种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以期对国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其变化下的生命现象进行研究,其常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是DNA探针和PCR等技术。

1.1DNA探针法

DNA探针法的原理是:若两条不同来源的核酸链之间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它们就能够特异性的结合而成为一条分子杂交链。在已知其序列的DNA或RN断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如用同位素标记),就可制成DNA或RNA探针,用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与其互补的序列。目前使用的DNA探针杂交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2类:一类液相杂交技术,二是固相杂交技术。近年来DNA探针杂交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相当活跃,目前已可以用DNA探针检测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DNA探针杂交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比较高,且又没有放射性,不需要检测者再进行复杂的培养来扩增菌,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减少了毒力丧失的机会,并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但其所选的探针必须是已知且特异的,所以目前难以普遍应用推广。

1.2PCR技术

PCR技术是以核苷酸的变性和复性为理论基础,然后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可以使模板实现百万倍的扩增,从而实现对目的DNA进行选择性放大,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强,所以在致病性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于那些样品量较少的检测,更是优先选择的检测方法。但该检测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合理设计引物并准确选择靶序列,否则会使扩增结果弱化,降低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从而导致结果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由此发展而来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时定量检测,即通过对PCR期间变化的荧光信号进行直接测定,然后再通过专用软件动态监测并自动定量扩增产物,以此获得检测结果。目前利用PCR方法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肉毒梭菌、沙门氏菌、弧菌、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微生物。另外PCR技术还被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目前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核酸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法、酶活性检测法。这三个方法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而PCR却仍然是最常用以及最适用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这是由于PCR法不同于蛋白质法和酶法,它可以应用于加工后产品的检测,即使蛋白质已变性,而后两者却不能。PCR技术虽然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及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简便快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PCR反应极为灵敏,所以一旦样品被污染就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引物的合成和选择也是PCR技术的应用的一大障碍,且其结果受实用条件和靶序列的选择的影响而会导致稳定性降低。虽然实时荧光定量PCR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的缺点,但由于定量PCR仪价格昂贵,暂时也难以普遍推广。

2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在食品检测中常用的技术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它的原理主要是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联结,形成固相抗体。然后加入待测样品。样品中的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这时再加入酶标抗体则形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加底物显色,即可通过比色,测知标本中抗原的量。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用于食品中残余农药和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是食品检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食品检测中的主要的优势是灵敏性强和准确性高。并且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检测蔬菜和水果当中的难以检测的菌剂噻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美国化学会也已将其作为分析农药残留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国该检测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实际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3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食品贸易的进出口不端增多,从而对高通量、高质量的监控体系和食品检测的需求日趋凸显,而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的应用,为食品检测当中检疫和检测方面最实用、最快速的高新技术。生物芯片的原理是将待测样品加在芯片的表面,由于生物分子特异性亲和反应(如核酸杂交、抗原抗体反应等),检测样品中的待测成分分别和芯片上固定化的生物识别分子结合反应,从而实现对样品的分析和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食品所处的安全状态进行科学的了解,并且对于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中的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情景广。

4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从而使人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多种信息的检测技术,检测效率比传统检测手段有极大的提高。生物传感器分为两个部分,换能器和生物敏感膜。当被分析物扩散进入固定化的生物敏感膜层,然后经分子识别,其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化学换能器或物理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以及可处理的电信号,然后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这样就可以知道被测物的浓度。生物传感器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多样性,因为生物反应的是特异且多样,所以理论上可以制成适应于测定所有生物物质的酶传感器;无需添加试剂分析,除了缓冲液外,大多数酶传感器不用再添加其他分析试剂;操作简便,且可以重复、连续使用,也可以二次性使用。虽然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其它检测技术不能比拟的优点,且正进入大规模产业研究开发与应用时期,可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有:生物传感器所需费用较高,技术性较高且复杂,杂交特异性及自动化程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结果的扫描、背景扣除、后期数据处理等技术目前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生物传感器技术由于其平行性、大规模以及高通量的特点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中一项先进的基础技术。将将生物芯片与传统检测方法结合的将会极大的拓展和发掘传统检测方法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进而推动检测技术发展。

5结语

随着我国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投入也相应的大幅提高。食品检验技术逐渐趋向于简便、快捷、灵敏和微量化,而生物检测因其独特的优势,势必在食品检验领域方兴未艾,应用前景广阔。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必将对生物检测方法不断补充和完善,相信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梅兰,叶云,梁超香.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22(2):95~97.

[2]陈清华.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14,23(2):23~27.

[3]袁雪婵,余旭亚,孟庆雄.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10:89~90.

[4]许芳,李鑫,罗欣,等.玉米中转基因成分的定性PCR检测[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27(1):5~7.

[5]李欣.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1(2):126.

第5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分析评价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不受到外部损伤因素直接导致的被动改变而属机体自身的生理活动,是由基因控制的、高度有序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即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1]。它贯穿从受精、发育、成熟、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近年来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各专业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不断涌现和深入,分析手段日趋完善和成熟。现将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归纳如下。

1 形态学检测

细胞凋亡是形态学名称,其特征性改变包括细胞浆固缩、体积缩小、细胞皱缩以及细胞核致密等。一般认为形态学变化是判断有无细胞凋亡的基础[2]。根据凋亡细胞固有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检测方法,常用的有:普通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规察。普通光学显微镜只可以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大体形态胞膜起泡现象和凋亡小体。但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大多发生在超微结构,因此用光镜观察难以令人满意。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有典型的凋亡细胞出现,其特征是细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致密,并沿核膜分布形成新月体状,细胞膜微绒毛消失,但细胞浆内的各种细胞器基本正常。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改变在透射电镜下能够得到最佳的体现,为凋亡细胞判定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的缺点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样本制作处理过程复杂,设备相对昂贵,对检查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3-4]。

2 DN段化检测

2.1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法 细胞凋亡时,DNA在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在核小体间被切割成180~200 bp整数倍的单核苷酸片段。DNA裂解是标志细胞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可逆的重要过程。正常活细胞的DNA凝胶电泳为一条区带;而当细胞凋亡时,由于DNA被裂解成单核小体和寡聚核小体,电泳时呈现特征性的"阶梯状"(1adder)条带;而坏死细胞的DNA断裂为无特征的杂乱片断,利用此特征,既可确定细胞的凋亡,又可与坏死细胞区别。因此DNA凝胶电泳一度被认为是判定细胞凋亡的金标准之一[5]。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宜行,成本低。但缺乏定位性特征,灵敏性不高,但在作群体细胞凋亡分析时具有一定意义。本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作群体细胞凋亡分析中[6]。

2.2 EILSA法分析组蛋白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由于钙-镁依赖性核酸酶进入核小体间切割DNA,产生180bp~200bp或其倍数的核小体片段。而核小体由于与组蛋白H2A、H2B、H3和H4形成紧密复合物而不被核酸内切酶切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应用小鼠抗DNA和抗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核小体片段形成夹心结构,可特异性检测细胞溶解物中的核小体片段。此法具有需要设备简单.敏感性高,所需细胞个数少等优点。其缺点是不能精确测定凋亡发生绝对量和提供细胞的组织学定位。试验过程中如果裂解细胞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细胞核中的DN段也被计算在内,进而导致结果偏高,因此不同的细胞系需要经过数次摸索才能确定最佳检测条件[7]。

2.3 DN段原位标记法

2.3.1.原位缺口转移(in situ nick-translation,ISNT)技术 细胞发生凋亡时,核酸内切酶在DNA分子中导入切口,DNA多聚酶在切口部位表达外切酶活性,使核苷酸自5'向3'方向切去;同时以切口部位末端核苷酸的3'一OH为引物,利用DNA多聚酶I的聚合活性将未标记的核苷酸用标记的核苷酸进行置换,切口沿DNA分子移动,同时水解5'末端,以修复DNA原位切口平移技术将标记的核苷酸引入凋亡细胞的DNA,据此可检测凋亡细胞。

3 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流式细胞仪(FCM)是将流体喷射技术、激光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集为一体,用于细胞定量分析和进行细胞分类研究的工具。此方法系通过荧光素如PI、hoechst 等亲DNA的特性,分析悬浮细胞中DNA 含量的直方图来判断细胞凋亡。①PI 染色法:凋亡细胞经PI 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在正常细胞G1期的峰前增加1个特异性亚二倍体峰(sub-G1峰)俗称"凋亡峰"。通过FCM测定DNA的含量还可以研究凋亡细胞的周期特异性。此方法的优点是可定量检测,灵敏度高。缺点是不能观察S期和G2期凋亡的细胞,不能区别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②Hoechst-PI法:此法可克服PI 法的不足。hoechst被活细胞摄取后与DNA结合呈蓝色荧光;PI使坏死细胞呈红色荧光。因此,在直方图上可根据红蓝两种荧光判断3种细胞:正常细胞呈弱蓝、弱红光;凋亡细胞呈强蓝、弱红光;坏死细胞呈弱蓝、强红光[9]。③Annexin V/PI法:在细胞凋亡早期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迁移至细胞膜外侧。PS发生的变化即外露早于DNA断裂,早于染色质凝集及凋亡小体的形成,外露后成为免疫系统识别的标志,能与高亲和力的钙依赖性的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V结合,将Annexin V进行荧光素(FITC、PE、ECFP)标记可以检测细胞凋亡,是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但坏死细胞Ps亦暴露于外表使Annexin V结合阳性,因此使用Annexin V这一参数不能区分坏死或凋亡,必须同时结合PI进行凋亡细胞双染后用流式细胞仪即可将凋亡细胞以及坏死细胞区分开来。结果判断正常活细胞Anmxin-V、PI均低染;凋亡细胞Anmedn-V高染、PI低染;坏死细胞Anmxin-V、PI均高染。利用Annexin V/PI法,是目前检测细胞凋亡最理想的方法。

4 细胞凋亡相关物质的检测

4.1 酶学检测

4.1.1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s-3)活性检测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许多蛋白酶参与并相互协调以促进凋亡的发生。在凋亡的起始和执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半胱胺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s)。大多数凋亡都涉及Caspase-3的活化,它是关键的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正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在凋亡早期阶段被激活它通过分解去除DNA酶的一个负调节亚基而问接使之活化,实现了DNA的片段化,最终发生细胞凋亡。常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活性。因活化的Caspase-3能够特异切割DIE2V3D4-X底物,水解D4-X肽键,故设计出荧光物质偶联的短肽Ac_DEVDAMC。短肽被水解后释放出的AMC能被激发发射荧光。根据释放的AMC荧光强度大小,可测定Caspase-3活性,从而反映Caspase-3的活化度,以判断细胞凋亡程度[10]。

4.1.2 乙酰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是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的一种水解酶,其经典功能是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从而终止神经冲动的传递[11]。张学军等[12 ]发现乙酰胆碱在细胞凋亡追踪起重要作用,他们以人肺成纤维细胞株、NIH/3T3小鼠、HEL、PC-3和牛肉皮细胞等为材料,用衰老凋亡或化疗药物诱导法诱导细胞凋亡,综合流式细胞术、DNA电泳、形态学及TUNEL等方法检测凋亡细胞,发现各类细胞在正常状态下无AchE活性反应。一旦发生凋亡,均具有AchE活性反应,从而建立了这一检测凋亡细胞的新方法[13]。酶学检测简单、快速、方便,适合大量培养细胞的凋亡检测,但不能定量和定位。

4.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水平的检测 在细胞凋亡时有些基因表达异常,检测这些特异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成为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常用方法。据报道,Fas蛋白结合受体后形成死亡介导信号复合体(DISC),能诱导癌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等靶细胞调亡[14]。Bcl-2和Bcl-XL作为抗凋亡的调节物,它们的表达水平比例决定细胞是凋亡还是存活[15]。现多采用Northern杂交和RT-PCR对它们进行检测,随着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发展,用定量PCR来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较前者更快更准确。

总之,目前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很多,但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应充分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根据标本综合选择几种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常可得到较准确结果。在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的时候,要几种方法进行检测,避免使用单一方法。例如:电镜观察仍是确定凋亡的最具权威的标准.因此在凋亡定量控测之前应先行电镜观察定性;PI染色流式细胞检测法漏检率及错检率均高.不适于凋亡定量观察.但其方法简便、价廉,适用于大批标本的筛选预试验;TUNEL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凋亡检测技术.为避免坏死细胞的影响,应先用荧光镜检以保证TUNEL染色细胞不存在坏死细胞,否则应另选其它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只有几种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综合检测得到的结果,才能真正的反映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进而准确的对其凋亡进行定性和定量判定。相信伴随着人类对凋亡机制更加深入的了解,操作简单、敏感性高、成本低廉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会越来越多,也将对基础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及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晓晖,姚天明,黄高异,等.细胞凋亡的最新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42-44.

[2] Bortner CD,Cidlowski JA.A Necessary Role for Cell Shrinkage in Apoptosis [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1998,56(12):1549-1559.

[3]邱红,邵淑丽.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

[4]王嘉宁,郭宁.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与方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19(6):466-467.

[5]Compton MM,Cidlowsky JA.Rapid in vivo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 on the integrity of rat lymphocyte Genomic deoxyribonucleic acid[J].Endocrinology,1 986,118:38-45

[6]姜泊.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70-183.

[7]张广智,胡长敏,陈颖钰,等.细胞凋亡的主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8):89-92.

[8]Pavlovsky Z,Vagunda V.Apoptosis2selected methods of detection of apoptosis and associated regulatory factors on tissue secions of tumors[J].Cesk Patol,2003,39(1):6.

[9]刘伍梅,汪铭书,程安春.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11):45-48

[10]郭延锋,高均伟,朱国坡,等.细胞凋亡常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2):90-92.

[11]顾琪,朱汉民,贺恒益,等.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观察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凋亡[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1,7(4):218-219.

[12]杨磊,张学军.乙酰胆碱酯酶参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5):321.

[13]孙建平,谭竹钧,韩雅莉.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2,(1):54-59.

[14]Medema JP,Scaffidi C,Peter HK et al Bcl-xl acts downstream of caspase-8 activation by the CD95 death-inducing siginaling comples[J].Biol Chem,1998,273(6):3388-3393.

第6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脂肪酶(Ec.3.1.1.3)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可催化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脂肪酶以氨基酸为基本组成单位,一般只有一条多肽链,催化活性仅决定于蛋白质结构。目前,以生物催化为核心内容的工业生物技术在支撑新世纪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已经被提到空前的战略高度[1],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脂肪酶具有一般催化剂高效性、高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等共同优点,是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对于生化、食品等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1 脂肪酶概述

脂肪酶于1834年被发现,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代谢酶,在油、水界面和有机相中起作用,具有良好的立体选择性,以长链脂肪酸酯为天然底物,能在聚合过程中能保持单体上的活性基团,1986年以来,Klibanov等人突破传统酶学思想限制,对界面酶学和非水酶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使脂肪酶在医药、食品、洗涤剂、材料合成、污水处理等方面均得到了应用,在有机相中,脂肪酶还能催化酯合成、酯交换反应、酯聚合反应、肽合成和酰胺合成等,能在常温常压下,得到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产品。此外,脂肪酶来源广泛、催化功能多,催化底物广泛、环保高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 脂肪酶的应用

2.1 脂肪酶可催化合成可生物降解高分子

目前,人们所依赖的、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依然是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材料,它们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危害,更严重的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目前研究可降解材料的方法如天然高分子改造法,原料在受热熔化前就开始分解,难以加工成型,只能通过溶液法加工,产量小,应用范围小;化学合成法一般在高温高压条件进行反应,工艺复杂,副产品多,大部分催化剂带有一定的毒性,成本高,生物相容性较差,相对于上述两种方法,生物合成法则是利用酶来合成目标产品,酶的反应条件温和,具有相对专一性,快速高效,成本较低,产品生物相容性好,能克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点和微生物法代谢产物复杂,产物分离困难的劣势,脂肪酶可以催化聚酯类可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合成.在已知的研究中,脂肪酶已经成功催化非手性羧酸衍生物、手性羧酸衍生物等方面有了成功的实例。Wang等[2]利用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CALB)高效区域选择性酰化合成6-氮尿苷的5''-O-单酯,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酰基供体对CALB的活性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以色列(Gutman)[4]研究小组以线性羟基酸甲酯做单体,用猪胰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合成了聚羟基酸甲酯,分子量提高到12KD左右,并制成了这种聚酯的薄膜制品。

2.2 脂肪酶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

手性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对映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中,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等分子都是手性分子,因此相关的许多药物,包括农药和除草剂等也都是光学活性化合物,因为手性药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其药理和生理作用多与其和体内靶分子之间的手性匹配和分子识别能力有关[3],手性新药的开发,即选择合成路线中某一个手性中间体进行不对称合成或拆分,再合成单一的手性药物,此法副产物少,容易对目标产物进行分离,常温常压下即可反应,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脂肪酶的高度立体选择性使制备的单一手性化合物光学纯度较高,脂肪酶在手性药物中的应用愈加广泛.脂肪酶可对环氧丙醇类手性药物中间体、2-取代丙酸类手性中间体的拆分等药物进行拆分.日本田边制药成功地用脂肪酶拆分了外消旋的甲基-3-(4-甲氧基苯基)环氧丙酯,制备了(-)-(2R,3S)-3-(4-甲氧基苯基)环氧丙酰胺,它是生产硫氮卓酮(一种心血管药物)的手性前体,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酮基布洛芬(keto-profen)、萘普生(naproxen)、布洛芬(ibuprofen)等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性中间体2-芳基丙酸(CH3CHArCOOH)已经实现工业化,英国的Chiroscience手性技术公司、西班牙Laboratories Menarini公司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2.3 在三甘酯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脂肪酶可根据其底物专一性来分类,例如:青霉(Penici

llium sp.)、米黑毛霉(Mucor miehei)所产脂肪酶作用于甘油1位和3位羟基,定义为1,3专一性脂肪酶;而柱状假丝酵母(Candida cylindracea)、假单胞菌(Pseudomona sp.)及染色粘性菌(Chromobacterium viscosum)所产脂肪酶为随机水解酶[4],并且白地霉(Geatrichum candium)产脂肪酶对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具有选择性,而米黑毛霉(M.miehei)的脂肪酶则同样不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如γ-亚油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用,对脂肪激素敏感的脂肪酶则可优先从三甘酯中释放PUFA[10]。所以,用某种特定的脂肪酶催化不同类型的脂肪酸酯,从其水解产物可推测三甘酯的结构。

2.4 脂肪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在焙烤食品、乳制品等食品加工产业中,脂肪酶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如,在面包生面团中加入脂肪酶可水解甘油三酯,改善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增强面团对发酵的耐受性,增大面包体积,改善面包芯的柔软性和组织结构,且有二次增白作用;脂肪酶与葡萄糖氧化酶配合使用,能够取代化学添加剂溴酸钾,提高烘焙品质、改善面包质地、延长保质期,在油脂加工方面,脂肪酶可以催化水解、酯交换、酯化等反应,脂肪酶还广泛应用于乳制品工业中,可以加强奶粉和奶酪的风味、缩短成熟期、对乳脂和奶油进行脂解改性等,其中脂肪酶作用于乳脂产生游离脂肪酸,进而形成有挥发性的异戊醛、二乙酰、3-羟基丁酮等呈味物质,改善了奶酪风味,并产生特殊香味[16]。此外,脂肪酶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除去多余的脂肪,并改善产品的风味等。

2.5 脂肪酶在制造生物柴油方面的应用

现今社会,随着人类对石油、燃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强,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的应用。还尚未成熟,以生物手段研发新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手段,生物柴油就是其中一种,是指以可产生油料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各种油脂(如动物油脂、油料作物、工程微藻、垃圾油等)为原料,以合适的生物手段将其转化成为再生性柴油燃料,而最典型的生物柴油是脂肪酸甲脂,利用合适的脂肪酶针对不同的原料进行处理,控制反应温度、pH和水的溶质含量,可达到较高的转酯率。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是一些列的水解和酯化过程,三甘酯经过两步水解,最终产物为单甘酯和脂肪酸,脂肪酸与短链醇酯化还成为脂肪酸烷基酯,此过程不断进行至反应完全,目前,南极假丝酵母、洋葱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猪胰脂肪酶等均可用于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原料,主要包括游离脂肪酶法和固定化脂肪酶法。但由于脂肪酶较多适用于长链脂肪醇的转酯化反应,对短链脂肪醇的效果不甚明显,所需酶类的成本较高,可使用时间较短,重复利用率不高等缺点,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将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进行较大规模化的工业生产。

3 前景展望

除上述以外,脂肪酶在生产生物柴油、生产日化制品、早脂肪酸化学、嗜酸耐热菌种鉴定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酶品种的开发,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应生物反应器的使用,脂肪酶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将更快捷,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智、苟小军,脂肪酶在生物化工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2003,22(1):1-7.

[2]张开平、惠明,微生物脂肪酶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90.

[3]王普善,加速手性技术的开发-迎接世界制药工业的手性挑战(一)[J].中国新药杂志,1998,7(5):335.

第7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 污水处理;工艺;回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工业废水大量产生。如果一些工业污水治理净化不达标,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的不断增加,也使得生活污水量增长迅速。城市污水处理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形势严峻,污水处理效果差,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在处理过程中又产生了噪声、臭味的污染。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研究,对加快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生态效益。

一.城市污水处理影响因素

1.城市污水管网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建地区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分流制,根据当地规划的实施情况和经济情况分期建设。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按照规划的要求实现雨污分流改造,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初期雨水污染,而且能有效减少由于雨水量过大造成的溢流。在降雨量较低的干旱地区,可以考虑使用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倍数较大时,会使截流干管、提升泵站以及污水厂的造价增加,同时造成进入污水厂的污水水质和水量在晴天和雨天时的差别很大,给运转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和设计参数的选择上,应对该水量、水质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校核,并对各处理单元和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出水水质的合格。

2.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数量约占处理水量的3‰~5‰左右,是水处理工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而这些污泥中含有寄生虫、病原体、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如若没有得到科学化处理,甚至是随意丢弃,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对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是整个水处理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

3.污水处理厂的臭气也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严重的气味,不仅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也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环境污染。因此,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采取合理有效的除臭措施。例如:新建污水处理厂应对污泥浓缩池、储泥池、脱水机房、污泥储运间采取封闭措施,通过补风抽气并送到除臭系统进行除臭处理,达标排放。

二.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应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有利于综合利用、能够达到城市水污染控制目标的清洁生产工艺。污水处理厂清洁生产的量化指标包括处理单位水量占地面积、处理单位水量能耗(包括电、燃煤或燃气、燃油、蒸汽、压缩空气)、自用水率、污泥产生率等。

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等。

生物膜法的优点是不产生污泥膨胀,产生的污泥量较少,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运行管理较方便。缺点是处理后的水较浑浊,有机物去除率较低,需要较多的填料和填料支承结构。

2.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沟中的微生物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为食物,并使之无机化。在氧化沟系统中,通过转刷(转盘或其他曝气设备),使泥水混合物在环状的渠内循环流动,依靠转刷推动废水混合液流动并进行曝气。其基本特征是跑道型循环混合式曝气池。氧化沟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可以不设初沉池,污泥平均停留时间较长,剩余污泥量少,且剩余污泥在沟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稳定,可不设污泥消化装置;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基建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3.污水的回用工艺

城市污水处理应考虑与污水资源化目标相结合,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可作为城市第二水资源回用于工业及市政清扫绿化,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考虑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时,宜同步规划污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在进行污水回用工程评价时,需对回用污水用途做出分析,探究污水回用的可行性,并预测在污水回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回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农业用水(包括林、牧、渔业)、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和补充水源水。目前最先进的处理工艺是采用膜技术,如MBR工艺,MBR技术是国际上新兴并迅速发展的一项水处理技术,其特点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了高效有机的结合,是用膜分离取代二沉池的沉淀分离。由于膜分离可以将全部微生物截留在反应池中,可使曝气内污泥浓度提高到8000-10000mg/l,效率高、负荷大,在达到同样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曝气池体积小,处理时间短,可节省占地面积。反应器内污泥龄长,剩余污泥少,运行管理方便。出水水质良好且稳定,可以直接回用。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最重要的两种类型

1)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该工艺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间歇式操作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也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反应机理及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基本相同,只是运行方式有所不同。SBR按照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闲置等五个工序顺序进行,运行一次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可根据水量水质的变化调整各时间段的时间,或根据需要调整或增减处理工序,以保证出水水质符合要求。一般不设初沉池,生物降解和泥水分离在一个反应器内完成,处理流程短,占地小。

2)间歇式延时循环曝气系统(ICEAS)。

该工艺是一种连续进水的改进型 SBR工艺,采用连续进水(沉淀期和排水期保持不间断进水)和间歇排水的运行方式,有机物的降解消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除磷、固液分离等均在一个反应池中进行,无污泥回流和混合液的内循环,能耗低。此外,污泥龄长,污泥沉降性能好,剩余污泥少。

2.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

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我国国情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采取中小规模的治理方式、分散式分布,符合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污水排放情况,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污水的治理效果。总体而言,一体化污水治理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相对较低的治理成本。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对管网输送建设要求不高,在进行污水处理时对基础设施的硬性要求也比较低,处理构筑物设计简单,可很方便地进行施工,安装运输简单。

2)运用广泛,安装方式多样。一体化污水处理中设备可以有多种安装方式,可以安装于地面,也可以将设备埋于地下,多种安装方式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减少了对地表的破坏,减少了对特殊地形地貌的破坏,有助于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

3)较高的污水处理效率。

经过实践检验,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污水的排放量。而且,排放出的污水更易达到规定标准,相对于传统污水处理方法更具技术优势。

四.结语

.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要与时俱进,科学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不断翻新,不断前进。污水处理工艺是环境建设重要技术,应十分重视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切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防止项目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和带来的环境破坏,真正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行之有效的工艺技术,从而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军,谭学军.污水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孙小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

[3]李燕城,吴俊奇主编. 水处理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8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个省市陆续推行。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已经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使生物课堂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明显感到课时不够,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变化不适应,对知识体系安排的不认同,探究式教学开展难度大,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与高考的目标不一致等,最终导致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讨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1.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辛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它具有技能特性,又具有框架特点,在内容构成上具有3个层次:第1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2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性规律的认识;第3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2.1 教学的准备阶段。

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准备。

(1)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撰写教案时,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确定知识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关注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些相对隐性的目标,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二是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同时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对知识的把握上要注意“三讲”和“三不讲”。“三讲”是指:只讲容易混淆的知识,只讲容易错误的知识和只讲容易遗漏的知识;“三不讲”是指: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和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知识。三是要厘清教材中事实性材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

(2)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整体备课,就是要理清某一节内容在该模块和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依据课标把握教学尺度,特别是当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写形式不统一时,应更多关注课标对该知识的要求,而不能过分依赖原有教学经验和知识标准,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所侧重,比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演示观察——理性分析——形成概念,《生物的进化》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资料分析和自主学习。第三就是借助集体的智慧,开展集体研讨群策群力提高备课的质量。

(3)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二是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方法指导并养成习惯;三是要对预习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对有些较难的章节采取运用学案的方法进行有效预习。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阶段也不能呆板地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情景、班上学生的现场反应发挥教学机智进行适时调整。

2.2 教学的实施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出现,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比如对于《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就会对两者理解不够深入,在讲解之前,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块土地,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块土地的收成更多?”那学生会很感兴趣,很快进入这个问题并展开讨论,提出各种措施,如施肥、密植、间作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哪些措施是提高的光能利用率,哪些措施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这样学生就能清楚的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了。同时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个“问题探讨”, 我们也可以很好利用以此来引入新课。总之在实际教学中,都要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问题是学生探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的出发点,问题往往是教师提出、暗示或预先设计的,即便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也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逐步发现矛盾进而提出的,还有一部分问题来源于教材,这都是教师用于教学的重要材料。而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对问题的有效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对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对学生的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比如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学生写实验方案会出现困难,此时需以问题串的形式来提示:“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对照组怎样设置?探究PH影响,设定哪些数值?如何设定?探究温度影响,设定哪些数值?如何设定?”。第二是问题应该简要综合,让学生的思考有必要。第三是多用“为什么、有哪些、怎么样”等具有挑战性的文字创设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学习。

其实,教师提问的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且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

(3)有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但是,每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某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例如,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是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必须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善用某些案例、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有难度梯度的练习等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4)有效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利用多种演示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能够轻易地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视频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具有直观形象,动态交互,可重复等特点,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生物学过程直观明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势明显,如果单一使用或使用不当也有弊端,比如增加了备课量,操作比较机械,不能随机生成,也不便教师的临场发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阻塞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信息量过大也容易形成信息污染,影响教学效果,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对教学手段的确定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师都绝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想当然地使用某种教学手段,而不计成本不计后果,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能用传统教学手段解决的,能利用语言讲清讲透的,就不一定非用多媒体手段。搞形式主义,只会使课堂教学变成各种电教手段的演示会。真正的课堂教学,负责任的课堂教学,一切要以教学效果为准绳,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各自的优势,力避两种教学手段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只有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学生的实验也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

2.3 教学的评价阶段。

如果说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评价则是通过对前一阶段的教学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的教学效益打下了基础。而且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进行。一方面要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比如纸笔测验、实验操作技能、科学发展史的学习感悟、专题综述报告等,但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合理,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还有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进行及时有性的教学反思,总结出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对策,甚至可以进行二次备课,以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把握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好三个维度,不断改革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胡明,生物学教与学中——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 互动 食用菌生产 运用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30-0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教育之目的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仅从理论知识上得到抬升,更要在动手、动脑、收集资料、加工知识等个人综合素质上提高,使他们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看出,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提高他们能力的目的是肯定走不通的,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这就需要教师也发生改变,并不断的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并且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充分的交流,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互动,让教师教而有其法,学生学而得其道。所以,可以想象互动式教学必将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尊重和确认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适时角色的互换。使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使教学顺利的完成。

食用菌生产是我校一门面向全校的选修课程,每学年选修的学生达400人以上。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对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摆在食用菌科研教学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多年来,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在修订教学内容的同时,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1 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食用菌生产课程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传统教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特点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感染力也较强。但笔者在食用菌生产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讲授法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传统的讲授法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实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仅仅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将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学生也将因为既无学历又无技能而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使整个教育走入误区。

其二,单一的讲授法不能切合食用菌生产课程的特点。本门课程是在农业微生物学、真菌学、蔬菜学、发酵工艺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的应用学科,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能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生产技术、主要菌类的栽培技术,为日后从事食用菌技术推广、应用及研究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不仅具备利用所学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创新的能力,还要有带领农民劳动致富的能力。该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都具有直观性和应用性,很多知识要点根本无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描述表现出来,如果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尝试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那么原本生动形象的知识,也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其三,枯燥的讲授法不能调动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兴趣。由于讲授法的信息传输方式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所以过多使用会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感觉枯燥乏味;同时由于此方法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所以无法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直接的体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互动式教学方法又称错位式教学法,是西方教学中很早就推崇的一种方式。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截然不同,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即由“老师讲,学生听”的纯讲授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师生共讲,师生同听”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主张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味接受知识的乐趣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2.1 情景演示式

情景演示式是一种直观性很强的互动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一定的食用菌生产环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进行训练。食用菌生产教学中可借助以下两种演示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表情、动作来演示食用菌的部分生产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给予直观地具体反映,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讲到灭菌、接种、栽培、采菇等环节时,教师可先讲操作注意事项,然后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操作技术的要点所在,再让学生亲自操作,进一步熟悉食用菌生产的操作过程;二是借助录像、教学光盘、挂图等直观的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将直观的知识通过直观的形式传授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加深记忆,如讲到食用菌的形态以及不同食用菌的栽培时利用此手段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案例分析式

案例分析式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通常针对与课程内容有联系的食用菌生产过程让学生判断、分析、说明。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难点和抽象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某些棘手的问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食用菌菌种质量的鉴定判断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个由于菌种生产商菌种保藏不当,购买者鉴定不及时而造成的香菇生产失败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判断分析,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再如,双孢蘑菇是一种普遍栽培的大宗食用菌,在四川省广为栽培,同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在讲到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借助双孢蘑菇在生产中出现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现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到食用菌生产中细节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的宗旨不仅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判断识别能力,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潜能。

2.3 诊断治疗式

诊断治疗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和出现错误时,采用适当的方法,判断和查明学生发生困难和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教学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食用菌生产课程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有所了解而又未必熟练规范的,如果系统地从每一个知识点讲起,不仅会造成课堂时间分配紧张,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做重复劳动,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食用菌的遗传背景时,每位学生的专业不一样,自身基础也不一样,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统一要求有比较大的难度。在这个时候适当的采用诊断治疗式教学方法。就可以像医生治病一样,先诊断出每个学生的“病情”,查明每个学生的“病因”,再对症下药,这样学生就不会自己放弃,自己抛弃,对学习失去兴趣。反而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注重细节,主动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理解,积极预防“疾病”和配合教师“治疗”疾病。

2.4 小组讨论式

如果说情景演示式、案例分析式和诊断治疗式三种互动式教学方式主要体现的是师生间的互动的话,那么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此方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看准时机抛出问题,采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者安排个别学生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然后形成PPT课件,再在课堂上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在学生讲完后给予点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食用菌生产课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由于学生专业不一样,基础不一样,往往造成他们对某些知识的迷茫。如在讲到种质资源多样性对食用菌品种选育的重要性时,学生们的认识往往不一致,这时可通过先把这个问题放下,安排个别学生去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然后做成课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下堂课给大家讲解,教师在听后进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评点的方式完成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讨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尽一样,从而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小组讨论的互动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也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可以真正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2.5 强化实践环节

现代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注重传授学生各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地。食用菌生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我们降低了授课时数,没有减少实验时数。为了确保食用菌生产的教学效果,我们努力为学生在校内外创造更多地实践机会。在校内农场建立食用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并在基地开展创业计划以及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校内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实习基地提供菌种和材料,要求学生自己编制预算,制订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和销售,最后写出生产实习报告。另外我们利用教学、科研、科技服务等形式,先后与雅安草坝香菇场、成都污水处理厂(场)和大邑县福建兰田食用菌公司等公司企业建立起长期联系,并以这些厂(场)作为实习场地,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体会

3.1 “方法为内容服务”,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互动式教学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不能无限制地推广使用。在食用菌生产教学中,当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章节时,就不宜选择情景演示或案例分析的方法,因为知识性章节涵盖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课堂讲授式更能够体现其逻辑相关性,更容易使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专业术语。相反,在讲授技能性较强的章节时,就适宜选择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或小组讨论的方法。所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也要因授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

3.2 互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对授课教师来说,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哪种互动形式在何时使用最有影响、最有效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富有十足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同时还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再一个方面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小组讨论中点评不到位、不深刻、不解渴,缺乏启发性,势必让学生失望,打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综上,在高等农业院校的食用菌生产的课程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课堂教学重心的转变,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而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导演一台精彩的演出。虽然其运用形式多样而复杂,但实践证明,该方法运用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教学中更多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紧凑有序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最终达到教师教而有其法,学生学而得其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沈思义.当代教学方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