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集团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5年初始,华东地区的最大平价连锁药店“天天好大药房”杀入北京。 1月8日,“天天好大药房”在北不市宣武区开张营业,店铺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1月10日是这家平价药房开业的第三天,虽然不是双休日,但前来购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在随意领取的宣传单上,“向虚高药价宣战”成了最打动人心的宣传语。
药卖得便宜,生意自然也就好。在三楼的售药大厅,很多品种的货架上都是空的。据店里的人介绍,本来库存量足够一个月的销售,但没想到有的品种开业半天就卖光了,几乎是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到10日中午为止,店里已经有150多个品种断货。那么,这些药是不是真的都被普通老百姓买走了呢?然而,这还只是天天好大药房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很快店里的人就发现,在他们专门针对普通老百姓开展的公益性“过期药品”置换活动中,也有同行在混水摸鱼。为此,店里不得不打出了“请同行自重”的声明。
点评
与百姓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经有20多个药品生产厂家停止续货,30多个厂家和供货商要求上调药价,而这可能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家平价药房都不得不去面对的难题。
从4年前,第一家平价药房出现的那一天起,“抢购”和“断货”似乎就成了平价药房挥之不去的噩梦。2002年8月,南昌开心人大药房在撕开了当地药价虚高的黑幕之后,就只能面临300多家供货商要求撤货,几千个品种的药品“断货”的尴尬结局。2003年年初,老百姓大药房在西安开业不到一个月就遭到供货商的联合抵制,先后有3000多种药品断货;而南宁的老百姓大药房甚至公然被贴上了这样的警告:限一周把价格调上来,否则后果自负。同年9月,广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平价药店一祝福你大药房开业几个小时内,部分畅销药品和保健品就被其他商家“抢购”一空。除了厂家和同行的“抢购”以及“断货”的威胁,平价药房要面对的似乎还有很多,比如,在北京,德威治大药房的一个分店还没开业玻璃就被砸坏;在杭州,因为药价低廉,一位商跪在老百姓大药房有关负责人的面前,不是恳求买他的药,而是恳求不要卖他的药;在南昌,不久前开心人大药房被4卡车生活垃圾封住了药店大门,长时间不能正常营业。虽然打着让利于民的大旗,但平价药房的日子显然过得举步维艰。
目前,零售业已经不存在高毛利了,普遍利润率在0.9%左右。那么,平价药店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盈利呢?
《药物研究与监督管理办法》
即将出台
2004年11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安全监管司药品研究监督处处长宫岩华在第1 6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会上透露:2005年,我国将推出《药物研究与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分步施行,逐步完善,首先确定在创新药、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等产品类别强制实施GLP。目前,《办法》处于即将定稿阶段。
5大原因导致看病难
卫生部将改革以药养医机制
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群众看病难问题,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今年我国卫生工的重点之一就是:改革“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卫生部将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具体操作方案。高强说,目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行业反应最突出的问题是乱收费、拿回扣、收红包、开单提成和药品价格过高,群众不堪负担。他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技术提高和医疗设备更新等客观因素,也有长期以来“以药养医”这种医疗补偿机制的诱导和管理上的缺陷。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分类管理推进速度将加快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处方药凭医师处方销售的推进速度,2005年将分批公布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处方药品种;2006年1月1日起基本实现处方药凭处方销售,同时还将对一些长期依靠药物维持治疗的慢性病病人的用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方便群众就医用药。2005年底之前,符合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可以继续销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达不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只能销售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或只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
医疗产业发展峰会在京举行
2005年1月16日~1 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现代医院报》协办,中国医师协会事业发展部承办的中国医疗机构投融资论坛暨医疗产业发展峰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雄先军,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教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中国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磊,北京怡德医院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为等领导和专家,分别就当前中国稀缺的医师资源配置、医疗机构投资体制分析、医疗保险的行业规划和发展、医疗产业的定位和战略思考、医疗机构存在的弊端和改革的方向、现阶段医疗机构的融资方法及评估、医院托管方式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成果
广药集团
重拳推行中药现代化
广州医药集团积极推行中药现代化战略,突出抓好中药标准规范化、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工艺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4项系统工程,促进中药产业迅速发展。
广药集团旗下有8家著名中药企业。自1999年起,广药集团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据统计,近年来,该集团共获得中药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中药保护品种45项,商业秘密保护2项,商标保护8项。
华北制药
首家通过SA8000管理认证
华药股份(600812)收到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l)颁发的证书,从而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第一家通过国际SA8000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SA8000也称社会责任标准,是继IS09000和IS014000之后的最新管理体系标准,内容涉及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保护、工资待遇、环保等方面,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华药股份公司2004年3月启动该认证,成立了认证推进组,以网络化方式快速推进,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文件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法国BVQI(北京)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对华药股份公司进行了为期5天的现场审核,审核组成员对华药SA8000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给予较高评价,认为运行状况良好,华药一次通过现场审核。华北制药股份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跨越“蓝色壁垒”,对提升华北制
药的品牌形象,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太极:销售额突破70亿元
2004年太极集团销售额达71亿元,跟2003年相比,销售增长达到30%。其中曲美、散列通、番茄胶囊等,销售额都有大幅增长。据太极集团介绍,2004年医药行业日子都不好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强制认证,医药企业运行成本至少增加了20%,而药价大幅下调,压缩了医药企业利润空间,使行业利润下滑。
由于太极集团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巩固了西部医药商业老大的位置。2005年,太极集团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增长20%,力争达到90亿元。
外企
拜耳:完成罗氏大众药品收购
德国拜耳公司已经完成了对罗氏大众药品业务的收购。从今年1月份开始,罗氏大众药品业务将成为拜耳医药保健公司保健消费品业务部门的一部分,拜耳公司也将因此成为非处方药业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之一。此次收购包括了全球罗氏大众药品业务,另外还包括罗氏大众药品在全球的5大生产基地。并购之后,拜耳公司目前已跻身于非处方药品业务领域的全球前三大之列。
拜耳保健消费品业务部门总裁Balkema表示:“两家企业的结合将缔造出一个完备的业务实体,其成效将远远超过各个分散部门的相加。”
并购
复星集团:
收购重庆凯林,扩展海外市场
复星医药集团扩展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布局又有新动向。不久前,复星宣布,以7300余万收购重庆凯林制药有限公司70%的股权,而凯林制药其余30%股权的所有者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也是复星的子公司。重庆凯林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获得国家批准的自营进出口企业。
复星总经理助理程阳锋说,国际化和进入规范市场对于国内医药企业意义重大,而凯林的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到欧美规范市场,这与公司目前国际化战略所需平台十分吻合。程表示,近两年来,复星一直在探寻医药产业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如果以凯林为平台,可以充分嫁接复星医药集团的研发、管理和资金优势,进一步扩展公司的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业务,加快公司国际化战略。
河南省医药行业
改革重组进程加快
经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拟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分步实施,将组建成羚锐医药集团、天方医药集团、辅仁药业集团、众生中医药集团4个较大型医药企业集团,2005年完成全省整个行业的改革重组任务。羚锐医药等4家大型医药集团组建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玉新介绍,年内有望通过对现有部分医药企业的整合,组建起一家较大型的医药企业集团。
据悉,正在酝酿的河南省医药企业改组,将主要强调以资本为纽带,以组建较大型的医药集团为切入点,带动河南省整个医药行业改革。羚锐医药集团的组建也将在同原则下,依托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在现有的河南羚锐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羚锐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羚锐卫生材料有限公司、郑州羚锐药业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商城制药有限公司、河南羚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南羚锐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基础上组建集生产、研发、销售、投资、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努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通过论证科技部专家组经认真讨论、论证,建议科技部在陕西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批准组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陕西)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进行能力建设、探索机制模式等,通过建设使基地发挥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产业水平的示范作用、行业发展的服务作用和对外展示的窗口作用。
华南最大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基
地在广州落成投产
由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管理最规范的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已于近日在广州落成投产。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厂区总投资额为7000万元,年生产疫苗可达100亿头(羽)份,其中禽流感灭火疫苗15亿(羽)份以上,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动物疫苗生产研发基地,为华南乃至全国动物防疫提供保障。新厂区已通过农业部验收,获得企业整体GMP认证,涵盖了广东省畜禽养殖业常用的28种疫苗产品。
北京市开始中药饮片
GMP认证工作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完成中药饮片GMP认证程序、检查标准和方案以及组织对检查员进行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市级中药饮片GMP认证工作。1月1日正式受理了北京市有关单位的中药饮片GMP认证申请,并于2005年1月4日实施了现场认证检查。中药饮片GMP认证对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药包材质量将成为
监控管理重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表示,药品包装虽然只是配套行业,但其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因此,下一阶段,药品包装材料的质量问题将成为药监部门管理的重点。
西安部分医院出现新医疗方式
“单病种限价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病贵、就医难成了许多市民的负担。西安市一些医院近日出现了一种新的医疗方式:单病种限价制,也叫单病种费用打包制。就是说病人得了一种病后,按照医院制定价格交钱,医院负责把病人治愈出院,其间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看一种病会花多少钱?这让许多病人心里没底。因为每个医院价格都不同,每个病人花的钱也不相同,也许病看到一半就没有钱了,这样反而害了病人。可有了单病种限价制后就很明了,只要你按规定交了钱,并符合单病种条件,不论花多少钱,都由医院包干,价格透明可比。在医院询问一些患者,他们认为打包制是医院收费更加透明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医院在价格的竞争中必然会给患者带来不少实惠,医疗费用的下降必须靠市场的竞争来调节。
广东全面提高
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
为使全省医疗机构制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开展了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提高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对医疗机构自拟质量标准及按照85版《广东省医院制剂规范》生产的制剂品种进行整理、再评价。该局有关领导认为,医疗机构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制剂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制剂质量,还可以通过优胜劣汰,提高医疗机构制剂的整体水平,促进全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
河南焦作“四大怀药”
统一商标闯市场
为了维护“四大怀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河南省焦作市“四大怀药”生产经营者在营销过程中将采用统一商标。焦作市“四大怀药”资源奉富,是该市值得向国内外宣传和推介的特有城市品牌之一。截至目前,焦作市“四大怀药”产业已拥有40多个企业、50多个产品和上亿元产值,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群体。
九州通集团建设
一、继续推动与济南高新区的全面合作
围绕着济南市IT业人才培养培训的需求,继续加强与济南市高新区合作共建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完善学院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以“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工程化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并创造条件,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山东乃至华东地区IT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打造一流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品牌。
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方针,加快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要加强学校与济南高新区的协调与沟通,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继续从政策环境、发展模式、支持措施、配套服务等方面,搭建大学科技园发展平台。
积极推进山东省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为全市电子信息行业、气象服务部门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一流的高性能计算数据处理服务。
积极落实山东大学与济南市高新区签署的“科研基础设施与公共实验平台开发使用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山东大学与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领域,发挥大学科研基础设施与公共实验平台的资源优势,协助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展孵化服务内容,以提高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区科技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推动校企合作
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四大高新技术为重点,发挥山东大学科技人才优势,重点加强与重汽、济钢、机床二厂、裕兴化工、齐鲁制药、力诺集团、山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加快产学研进程。
适应济南市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依托山东大学软件工程、模具工程、机械加工、控制工程、热能工程、物流技术等省级工程技术平台,以现有的面向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的快速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开放式软件数控系统平台及其应用、安全可靠供电技术、基于ASP的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技术等为重点,推动济南市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凝炼一批对济南市制造业强市建设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同时以研究开发、工程支持、技术转移、接受委托科技服务、转让技术成果和出让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的技术公司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
积极推动新材料及其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点推进“有机显示与白光照明工程”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现代药物制剂及医用生物材料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以济南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的推广实施为重点,积极承担市区县环保、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等项目,重点加强“煤洁净燃烧与烟气净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清洁生产与污染治理”“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关键技术项目的推广,为济南生态市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整合和发挥学校多学科、人才优势,以推动“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研发”和“现代物流技术研究与推广”等重大项目为重点,为济南市尽快实现城市现代化管理和建设全省的交通物流中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强化高层次教育服务,提高人才素质
按照济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每年按照订单式培养模式,面向济南市区各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法学、管理、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电气工程、制药工程、护理等专业的本、专科成人教育和高职教育。
利用学校现有的MBA、MPA、工程硕士、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教育平台,积极为济南市企事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公务员培养与培训开展高层次研究生学历教育。
积极为济南市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教育。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开展以外语、计算机、法律、管理等为特色的专业证书、资格认证等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
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构建社区公共卫生体系,也是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课题。要发挥山东大学多学科的人才优势,组建若干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专家组,深入济南市各社区,进行社会诊断,提出社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山东大学与济南市有关部门定期进行交流和学习,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加强大学生社区服务。根据山东大学各校区在济南市区分布广泛、学生人数众多、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利用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完整的组织系统,整合各基层团组织在长年的学生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中拥有的资源,与共青团济南市委联合启动“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计划”,通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从事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结队帮扶弱势群体、配合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活动方式,提升济南市各街道社区的文化生活品位,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日常化、规范化、长期化建设,构建山大学生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形成山东大学学生与济南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良性互动,通过实实在在的社区服务行动,切实提高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真正担负起大学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责任。
五、努力为济南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学校与济南市各部门建立定期会晤制度,面向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双方组建若干个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做出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提供高质量、高层次决策咨询服务。
以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和信息工程学科为基础,集合优势资源,加强济南市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研究。重点开展行政许可、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党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调适、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城市社区发展与制度创新、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社会动荡的预警系统等研究。
整合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民俗、宗教学、旅游管理、考古等学科的研究力量,推进济南市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与开发,为济南市整理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作好规划与咨询服务,以推动全市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优势,整合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农村问题研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管理或技术层面的决策咨询方案。
组织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城市建设等领域专家,积极参与济南市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的决策与规划。
六、积极服务于泉城济南的文化强市建设
重点加强研究济南的文化资源、特征、历史与现状,比较研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思路和经验,为济南市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咨询服务。
依托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的优势,加强与济南市文化局等单位的密切合作,推动济南市出土文物以及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做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
依托学校的教育优势,加强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优秀创作、生产和文化经营人才。
以山大知名学者为主,利用大众传媒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针对济南市民定期举办系列文化讲坛、社科普及活动,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根据济南市城市文化特色,积极与济南市有关部门合作,筹划举办高品位的国际、国内文化论坛,形成有泉城特色的文化品牌,造就有特色的文化环境、举办有影响的文化会展,推出有感召力的文化名人等,借此构造具有泉城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创造优秀的文化品牌。
七、建立高效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计划落实
学校成立以展涛校长为组长,王琪珑副校长、娄红祥校长助理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山东大学服务济南工作计划协调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服务地方工作办公室。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意味着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必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通过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纵观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从业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旅游人才所占比例低,高级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和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紧缺,旅游人才结构不优。以一线导游为例,有统计数据表明,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从语种结构来看,中文类导游人员占83.9%,外语类导游人员占16.l%。要发展现代旅游业,旅游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比例都急需提高完善,当前特别是要发挥各旅游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
加快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需要创新和转变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对国内旅游职业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加强校企合作是创新和转变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稿)中也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 加强校企合作对于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保证学生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校企合作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旅游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制定专业发展方向,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旅游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为当地旅游企业提供更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其次,旅游职业院校科研力量相对集中,可以为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做出前瞻性探讨,引领旅游企业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自觉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企业、贡献社会。对于企业来说,加强校企合作还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
1.2 校企合作有利于旅游企业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
旅游业具有人才流动性大的特点,而高学历人才流失率更高,有统计数据表明,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五年后的流失率高达90%。各地为了引进和留住人才,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但由于“水土不服”,最后扎根留下的并不多。相比之下,旅游职业院校更多来自本地生源,更多面向本土旅游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在校生较早接触企业,较快适应企业管理,进而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方专门人才。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在岗员工轮训制度,合作院校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提供平台,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实施这一培训计划的重要保障。
1.3 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旅游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之处,在于技能的高低是人才的核心评价标准。现代职业教育把学生技能的培养视作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学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更趋快捷,企业为学生提供对口实习岗位,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旅游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便于学生及早规划个体职业生涯,并有效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职业教育根据旅游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吻合。学校根据市场分析及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合理制定招生、培训及就业计划,有利于保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4 校企合作能促进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共享企业的信息和资源,根据市场发展及时掌握旅游产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使学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校企合作甚至可以让旅游企业参与课程计划、教学评估等各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克服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弊端,有利于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通过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强化,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获得与岗位对接的实用技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还可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参与实践,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使教师不仅在校内教书育人,在企业中也能懂经营、会管理。同时,学校也可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老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校企双方的参与程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传统模式。例如学校选择设施优良、管理科学的旅游饭店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实际制订实训计划,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可兼职实习教师。实训基地的建立,能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提供保证。学校教师也可参与到企业实践,成为专家型经理人,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含量。顶岗实习实际上是把就业初级阶段提前到了教学的后期阶段,是学生毕业前的就业预备期。又如旅游专业学生到景区景点顶岗实习,既能锻炼其讲解及带团操作技能,又能在实习中熟悉企业管理和运营状况,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训实习,可以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实习生,降低了员工招聘成本。校企间还可以探索顶岗实习的新形式,如在旅游淡季,实行“互换式”顶岗实习,即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安排被顶替岗位的企业职工接受学校培训。学校只要找准企业利益点,就能提高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的积极性。
2.2 订单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向文化、体育、农业、医疗健康等相关产业的延伸,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旅游市场不断涌现新热点,职业院校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需要更紧密结合产业需求,适时填补新空白,开发新业态,特别是加强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相切合的专业建设。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用人计划来培养学生,学校为企业量身定置设立订单班,如根据新型旅游业态或订单企业要求设置“美好乡村”旅游班、“中青国旅”班、“高尔夫酒店”班等冠名订单班。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相对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按照旅游企业的培养要求,由双方共同设计制定,教学过程由校企双方所组成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同承担。这种合作办班的培养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企业文化融入校内文化,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班,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畅通。
2.3 全真模拟实训模式
这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建立的校内实训模式。在校内创办如旅行社服务网点、餐饮酒店的连锁店、茶馆的茶艺表演厅、酒吧咖啡间、娱乐场所包间展示厅、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法庭等实体单位窗口,设置与实体单位尽可能一致的岗位。学校提供校内场地给学生模拟创业经营场所,企业或学校配置设施设备,在校生充当模拟实体单位岗位员工,企业派出专职管理人员协助校内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和理论指导。实体企业窗口甚至以领取营业执照来突出仿真性原则。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训窗口实行市场化经营运作模式,使高年级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熟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实体环境里接受全真模拟训练,并通过轮岗的方式熟悉不同的岗位,以工作实绩考核获得升迁,提高对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加快人才培养的过程。
2.4 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骨干旅游职业院校为核心,联合职教学校群和旅游企业群,吸引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建形成的区域性综合组织。是由地方政府教育及旅游主管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政府根据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搭建的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交流平台。集团除了保证人才培养和学生实习就业,还要担负教研培训、咨询管理等任务,校企间展开全方位合作。集团内学校在课程设置、办学质量等各方面相互交流,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优势互补。集团建立用人单位信息网络,方便学校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集团统一调配各校师资来完成企业员工培训,学校也可招收企业职工开办半工半读的学历班。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通过订单、委托培养的形式与学校建立用人供需关系,学生到对口企业实习,就业时按学业水平高低进入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岗位。集团担负着统筹、协调、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工作,校企双方通过集团理事会等形式共同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校企合作指导等职责。对外以集团名义和各地职业院校、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本地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储备作用。
一、主要发展指标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达到2400亿元左右(按2005年价格计算,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约束性指标)。
??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全面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贯彻落实《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建立和完善服务行业准入制度,推动房地产为主的生活业和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0%。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四)构筑“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农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10条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重点扶持茶叶、水产、畜禽、香榧、蔬菜、花卉、笋竹、优质稻米、干鲜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重点培育50家农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和30家外向型骨干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自营出口达到7.5亿美元,外建基地面积700万亩左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年生产粮食85万吨以上;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左右,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五)以杭州湾*产业带为重点,以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十大产业工程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集聚平台,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基本建成“一大中心、二大基地、十大主产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打造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三大成长性产业。着力实施“培大育强”工程,加快企业结构转变,推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家集中,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至少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25家企业销售收入50?100亿元。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品牌培育和经营,变仿制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重点培育50只左右的优势名牌产品,新增20个左右的品牌和产品进入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行列。“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
??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六)打造鲁迅故里、柯岩、大佛寺、五泄、会稽山等一批核心景区,开发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新扩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越王城、兰亭、东湖、大香林、西施故里、祝家庄、王羲之故居、新昌地质公园等旅游项目,加快形成“一心两带七区”的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打响“江南风情看*、江南古城看*、江南文化看*”品牌,重点培育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水乡观光游、商务游、修学游等特色旅游,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市。到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
??市旅游局、市文旅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七)全面实施《*大城市商贸业发展规划纲要》,构筑“一主两副两圈”的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布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培育区域性现代商贸集团,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加大中国轻纺城改造升级力度,努力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完善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茶叶等专业市场现代功能,提高档次品位。加快迪荡商贸商务区、上虞时代广场、诸暨城西工业新城商务区、嵊州商会大厦、新昌七星新区中心商贸区等项目建设,推进全市商贸业快速发展。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实现村村有放心店。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
??市商贸办、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八)发展高速信息网,加快“数字*”建设。建设完善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宽带主干网,统筹推进城乡宽带接入网,实现“村村通宽带”;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促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成包括数字广播电视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等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新体系,市区及县(市)城区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用户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积极推进通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
??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九)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巩固扩大美日欧等传统市场,开拓拉美、非洲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到2010年,自营进出口总额200亿美元。坚持“巩固港台、主攻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方针,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的龙头作用和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或窗口,支持资源消耗大、市场又在外的企业转移到境外投资发展。
??市外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障
(十)加快对外高速公路和三大组群间快速通道建设,建成嘉绍高速公路重大标志性工程,完成诸永高速、绍诸高速、杭绍甬高速(杭甬高速复线)建设,改扩建杭金衢高速*段、杭甬高速*段、329国道上虞过境段、104国道嵊州段等,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80余公里,国道公路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公路90%以上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数达到60.6公里。完成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和*铁路东站搬迁,加快杭绍甬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强航道和港口建设,重点建设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跨区域航道,建设*港,启动上虞新港建设。
??市交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一)新建舜江、绍北、苍岩50万伏变电所3座、22万伏12座、11万伏变电所40座,基本形成以五座50万伏变电所为中心、22万伏跨区环网为骨干、11万伏区域电网为补充的主体网架。加快天然气工程建设步伐,完成*环杭州湾天然气主干管网和市区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嵊州丰潭水库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蓄能电站。建设滨海4台30万组等热电项目。
??*电力局、燃气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二)加快曹娥江大闸枢纽、钦寸水库、浙东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水资源分类循环供用网络建设,重点建设小舜江供水二期、*市第二水厂等,全市新增年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以上。完善防洪抗灾体系建设,实施重要江河堤岸加固工程。完成*中心城市、各县(市、区)中心城市防洪和千库保安工程,建设曹娥江、浦阳江、澄潭江、新昌江河道整治及标准堤岸工程、积极开展治江围涂和杭州湾标准海塘建设,围垦滩涂5万亩左右。
??市水利局、市水务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三)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地质环境和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完成省下达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加快用地规划调整,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执法,执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推进农村居民点向城镇与中心村集中,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市国土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四、环境保护
(十四)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十大生态示范工程;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推进垃圾发电、印染中水回用、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节电技改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每年重点抓好50家循环示范企业,推广普及30项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业污染整治和城镇污染整治等四大整治行动;加强曹娥江、浦阳江、鉴湖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探索建立曹娥江流域开发和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重点保护汤浦水库等城乡生活饮用水源地;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厂三期、嵊新污水处理厂、上虞新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市污泥及垃圾处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到2010年,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以上,万元GDP水耗达到70立方米以下(约束性指标)。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防治酸雨污染。规划保护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创建生态镇、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环境质量数字化监控网络,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水务集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五)推进生态公益林和绿色林带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市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五、城乡和区域发展
(十六)制定和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基本覆盖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文化阵地、队伍建设。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民饮用水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等建设;全面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信息、燃气、现代流通、健康保障、社会保障、文化教育、金融和平安网等。到2010年,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农村人口的90%以上,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以上。
??市农办、市规划局、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七)全面贯彻*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修编和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大城市统一规划,完善大城市行政区划,全面推进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组团建设,稳步推进镜湖新区建设,加快迪荡新城建设。加强组团间城市路桥、供排水、居住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对接。到2010年形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格局。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十一五”中心城市城建基础设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建设独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支持各县(市)争先创优,力争在全国、全省的位次前移。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市规划局、市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八)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战略,推进空间接轨、市场接轨、产业接轨和要素接轨;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推动浙东经济合作,努力在规划、交通、旅游、信息、物流、科技、人才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推进专题合作;扩大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做好与四川广元、重庆涪陵、浙江衢州等对口地区的结对帮扶和山海协作。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十九)做好“十一五”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协调,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出台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差别化开发政策。
??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六、社会事业
(二十)积极实施文明素质提升、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阵地扩建、群众文化繁荣、文化研究、现代传媒、文化保护、文化人才培育、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推进等文化强市建设十大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鼓励发展民办文化产业,支持发展文化市场,形成现代媒体、文化旅游、艺术培训、演艺影视等一批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群体,到201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市文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一)深入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科技进步“八个一批”工作,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争创一批县级科技强市(县);加强纺织、化工、生物医药、环保装备、信息产业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3个以上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扶持500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化与浙江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孵化器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建设,提升科技型示范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型苗子企业,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探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机制,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到201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5%以上。
??市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二)构建0至5周岁学前教育体系,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办好各类高等教育,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来绍交流合作,尽早把*文理学院办成为*大学,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民办本科学院。大力发展电大、函大、自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积极培育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争取到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5万人,成人高校在职生3万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疾病防治预警长效机制,加强霍乱、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科技兴卫工程”和“强院工程”,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惠民医院,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中医创先工程”,完善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市县综合医院、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三级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到2010年,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6人。
??市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四)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质。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建成*市公共游泳健身中心、*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上虞市体育中心等现代化体育设施。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培育皮划艇、游泳等*优势竞技项目。积极制订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多层次的体育产业体系。建成一批省级体育强县和强镇,创建一批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和市级体育特色村。
??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五)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大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五支队伍的培养力度;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重点引进和造就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的高级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健全人才引进流动、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十一五”期间人才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和培训。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9万人。
??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七、社会管理
(二十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以内(约束性指标);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管理建设,实施新型生育文化工程。
??市人口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七)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推广“八创建”、“八进社区(村)”等基层系列创安活动,确保全面达到省“平安市”创建标准。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社会治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依法规范秩序,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对机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市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八)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以上(约束性指标),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约束性指标)。巩固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加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工作,整体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约束性指标)。
??市劳动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二十九)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完善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制度,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律素质,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到2010年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1.5人。
??市法制办、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体系,健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五”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为民实事工程。推进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对各类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管理。
??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八、体制改革
(三十一)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健全社会投资监管机制,管好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增强市场机制在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二)继续加大国有、集体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机制,基本完成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探索和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市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三)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投入,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框架。
??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三十四)加快资本市场建设,鼓励和推动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做大做强证券市场“*板块”。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发展地方金融市场,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拓展债券、信托、租赁、期货和保险市场,培育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北麓东端,*盆地东南缘,扼居南*与东疆交汇地带,西距自治区首府160公里。全县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下辖5乡4镇,境内有兵团农六师2个团场。全县总人口13.2万人,其中以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29%。
*县气候独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5℃,降水量183毫米,水资源总量4.4亿立方米,现有可耕地50万亩左右,各类草场888万亩、林地53.7万亩。*县特色农产品丰富,大蒜、红花、肉丛蓉等闻名区内外,是全疆和全国名优特色农产品盛产区之一,已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大蒜之乡、黑加仑之乡、高淀粉马铃薯之乡。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种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沸石、芒硝等储量丰富,是*重要原油生产基地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150亿吨、石油1.5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县是*旅游资源优势区域,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境内自然风光壮观迷人,人文古迹众多。*县历史悠久,曾是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汉代为车师后国所在地,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境内北庭故城、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贯通*直达吐鲁番的车师古道、疏勒古城遗迹、小西沟遗址等30余处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区、*沙漠温泉度假村和狩猎场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近年来,我县在自治区及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全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现已创建成国家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民族团结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三次产业比例为46.75:23.32:29.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2元,增长12.8%,增收429元;实现财政收入6320万元,增长8.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1亿元,同比下降3.7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6亿元,增长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5亿元,同比增长12.7%。
二、20*年发展思路及近期发展重点
*县有着独具特色的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就特色资源来看,在全州甚至在全疆范围都具备良好的潜在发展优势。但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围绕特色农业及特色旅游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潜在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特色农业规模小,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农业基础设施差,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缓慢;旅游业文化底蕴挖掘不够,缺乏亮点和系统的开发;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来,*县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虽有明显的进步,但与*州发展快的兄弟县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加快发展,与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是我们面临的第一要务。县四套班子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短期内我们可能难以改变暂时落后的状态,但我们一定要在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程度、工作落实的力度上寻求突破,奋力追赶,绝不甘于落后。为尽快摆脱这种落后的现状,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尽快富裕奔小康的愿望,我县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和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路。
20*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财政收入、增强财政实力两大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和城市两大基
础设施建设,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调优一产,扩张二产,提升三产,加速产业“1132”工程建设步伐(紧紧依托特色农产品,建立十大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形成十条工业产业链,围绕城市建设、科技教育和旅游经济三大产业,加快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年我县计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现价)11.34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达到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达到2.7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达到3.53亿元,增长18%。实现财政收入7268万元,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增长30%;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亿元,增长2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2元,较上年增加420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20*年我县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调优一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多层次增效。通过整合农业资源,调整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加快形成番茄、黑加仑、高淀粉土豆、草莓、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支持*酒业、*北庭、*油脂、*飞雪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乌市有实力的企业在我县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我县水土无污染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推广服务,把山区15万亩耕地建成特色、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平原区建成无公害产品基地,千方百计地把我县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打进乌鲁木齐市场。二是突出抓好以牛、鸡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专业化饲养、科学饲料配方、体系化防疫和良种化繁育的发展路子。20*年,力争奶牛养殖量达到6000头,土鸡养殖总量达到480万羽,同时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力争使农牧民在畜牧业方面新增收入占到全部增收的51%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沙生产业,在南部山区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万亩特色林果业,在*沙漠沿线建立10万亩肉苁蓉生产基地,为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业奠定基础。四是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各乡镇的活畜交易市场,搬迁改造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发展大蒜、土鸡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吸引乌市现代物流企业对我县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分级、加工、包装和运销。五是继续做好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商标认证工作,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扩大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在今后我们将工业作为振兴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牢牢把握*一体化机遇,充分挖掘我县的特色农产品、矿产、土地等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业上规模、上水平。
一是立足特色农产品优势,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重点扶持*酒业集团黑加仑制品、*北庭番茄制品、*飞雪土豆淀粉等企业扩大特色产品加工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强力带动,促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以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重点的重化工工业。重点支持哈煤集团、新矿集团建设大型煤矿,支持特变电工加快五彩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步伐,力争煤炭产量突破100万吨。在此基础上,支持正德焦化、派畴新材、哈煤集团进一步扩大焦炭、电石生产规模,依托区内外大企业集团,在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业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全力支持本地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依托区内外名优企业,以资产、项目和产品为纽带,引导推进企业间的融合兼并、重组改造,扶持*酒业、庄子实业、小金牛农牧机械、银河化工等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同乌鲁木齐的交流和对接,依托特色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两大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吸引分工互补型、协作配套型的中小企业在我县投资发展。同时,要认真研究工业园区建设问题,进一步明确园区功能和发展定位,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为
引进投资项目,加快工业发展搭建平台。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重点开发*自然景观、沙漠奇特景观、平原人文景观,逐步形成南部山区自然风景区、*沙漠奇特景观区和中部平原人文景观区。20*年重点抓好北庭故城、西大寺保护开发项目工作;加快对千佛寺、东大龙口水库、野马繁殖中心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争取车师古道综合开发项目立项,使穿越*、连接吐鲁番与*县的公路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立项投资;进一步完善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培育旅游品牌,力争使我县成为新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加强项目引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政府服务效能,创新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全力以赴抓好优势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充分发挥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五)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机关服务职能。建立完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切实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不断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坚持以人为本,全力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文化工作,推进和实施好帮扶救助城乡社会弱势群体工程,积极解决破产改制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和贫困居民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抢抓机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成立*联合党委和推进*经济一体化是自治区为实现*两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我县带来了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乌鲁木齐是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密集,人才和科技优势突出,具有内在的扩张力和巨大的辐射带动力。*县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但也有不少加快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基础,同时*党委又做出由乌市新市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区两区帮扶我县发展的决策,我们相信借助*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县积极与乌市两区进行对接,认真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找准与乌市两区实现优势互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一)解放思想,坚定发展信心。在认真贯彻区州*经济一体化战略决策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到融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积极把*县经济社会发展置于一体化经济范畴之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部署,打破局部发展的小框框,用长远的眼光来谋划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定信心,统一思想,通过*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和经济实力增强。
(二)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访,积极建立双方认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研究制定双方合作方案,在发挥乌市两区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加快*县的特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使*县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矿产开发、旅游业等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并且在合作方式、政策利用、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努力利用乌市两区畅通的信息渠道、多元的投资商机为*县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寻求发展的机会。
(三)组建乌市两区与
我县共同发展的领导机构。在两区与我县相互交流和接洽的基础上,我县已经在经济技术合作和项目支持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且初步形成了乌市两区对口帮扶我县发展的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与乌市两区在对接和合作方面的工作,两区和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对接和支援工作,协调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关系,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迅速展开,并且能够有实质性进展。
(四)牢固树立发展的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面对乌市两区对口帮扶我县发展的大好机遇,我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寻求经济融合发展。一方面将不断挖掘内部发展潜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努力破除过去在扶持当中一味的要项目、要资金,“输血”式的帮扶方式,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适当“输血”,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如通过包装、打造和宣传,建立环乌市、天池、沙漠温泉度假、北庭文化遗址、*南部风光、车师古道、吐鲁番等连线的旅游线路,促使我县旅游业尽快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又如通过挂靠、联合等方式创造*县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的新型模式,利用*县的矿产资源优势及土地可利用率高的优势,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园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求得在经济上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五)明确目标,同促发展。为确保对口支援工作不流于形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县与两区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共促发展的计划,将在深层次对接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确定奋斗目标,分步实施,力争在三至五年内使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起色。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以上。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二五”末要达到37%,其中,年达到33%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特色优势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畜牧业及经济作物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畜牧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1.25%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节约型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单位GDP能耗下降3.5%,COD排放量削减3.3%,SO2排放量削减5.3%。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40亿元,增长18.3%以上;实现利润总额239亿元,增长26.4%以上;利税率达到10%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二、经济转型攻坚战的重点工作
7.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以项目建设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量调整带动经济转型。全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项目400个,总投资1637亿元,完成投资60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服务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政府
(一)重点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8.以提高加工度、提高集中度、提高技术含量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年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261个,总投资1182亿元,完成投资35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9.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结合我市自身优势,谋划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帮助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和引进,尽快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力争在国内形成领先优势。重点抓好60个,总投资478亿元的重大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12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提高技术创新、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壮大整机装备制造,加快“动力谷”建设,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中信重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机重工产业园、725双瑞科技特种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一拖集团年产10万辆重卡、恩梯恩LYC公司年产5000万套汽车轴承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1.新材料产业。依托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重点发展钼、钨、钛等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纳米材料,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万基年产20万吨氯化钛白粉、麦达斯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合金型材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铜一公司年产15万吨双金属复合板带等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2.新能源产业。依托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优势,风电轴承和叶片骨干企业优势,及中信重工核电锻件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核心部件、核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核电、余热余压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中航光电公司光电技术产业基地、四季沐歌太阳能热利用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开工中硅高科年产120MW电池片及组件、上海超日年产200兆瓦电池片扩建、阿特斯公司年产600兆瓦太阳能级晶硅长晶切片扩能等项目;积极推进中硅光伏园、超日光伏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3.新能源汽车产业。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依托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核心的电动车及新型混合动力车产业。加快推动锂电池基地建设,成立电池研究所,建立电池检测中心,着力打造“中国锂电池之都”。利用我市已有的汽车生产资质,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中航锂电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中集凌宇新能源汽车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14.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中信水泥余热成套设备、垃圾发电设备、河柴重工煤层气发电机等节能环保设备,争取在能耗减量、资源化再利用、系统优化、工业环保和建筑节能等领域有所突破。加快推进中信重工垃圾焚烧设备研发,争取尽快形成产业化。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环保局、住建委,各县(市、区)政府
15.信息产业。依托空导院、613所、中航光电、凯迈测控等企业优势,重点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光电器件及新光源四大领域,积极发展自动控制、物联网、通信、视听、软件开发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尽快开工建设恒生科技园、微软技术中心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服务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政府
16.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鸿安生化、惠中兽药、普莱柯生物等骨干企业,促进医药中间体和现代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抗生素类和抗流感特效药的医药中间体、动物药物、现代中药、天然药物单体提取、疫苗等,推进医疗设备技术攻关和规模化生产。重点实施普莱柯生物公司新型猪用疫苗、禽用疫苗、诊断试剂及试剂盒车间建设、民生制药改造扩能项目。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县(市、区)政府
17.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用增量创新带动存量调整,通过突破关键瓶颈技术、拉长产品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兼并重组,努力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工建设精密轴承产业园、石化45万吨PX、煤化集团90万吨PTA、伊川龙泉金亨2×6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加快石化新建1000万吨炼油、新电2×6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LYC轴承公司老厂区全面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年全面完工;加快洛玻、白马集团整体搬迁改造工作。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18.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坚决淘汰电力、水泥、钢铁、化工、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其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水泥50万吨、铁合金4000吨、小火电20万千瓦以上。对占我市用电量60%以上的电解铝、多晶硅等行业进行改造,降低能源消耗。争取年内完成300KA以下电解槽淘汰任务,多晶硅每吨电耗降到18万度以下。重点推进中硅公司副产物综合利用高技术产业化、中硅公司48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研发及产业化、昇扬硅业年产5000吨化学物理法多晶硅、万基铝业500KA电解铝槽技术改造、一拖集团煤气系统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在新电集团、骏马化工、石化总厂等企业推进洁净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继续限制“两高一资”型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区内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准入,实现低碳发展。
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
19.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发挥优势,培育亮点,突破瓶颈,拓展领域,努力实现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全面提速发展。年实施服务业转型升级项目82个,总投资410亿元,完成投资22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2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具有河洛文化特色、牡丹特色、文化特色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传媒、影视、动漫、演艺和工艺美术等行业。加快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筹备成立手机电视台、网络电视台。建设梦幻剧场、百戏园等文化基础设施,争取首部原创3D动画电影《牡丹》年内上映,打造《洛神》、《君山追梦》演艺品牌节目。支持平乐牡丹画专业村等十个文化产业示范村建设。
牵头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文物局、旅游局、服务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政府
21.做大做精旅游业。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施十大旅游行动计划,争创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年实现接待游客6630万人次,入境游客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8亿元的目标。提升龙门、白马寺等知名旅游景区品牌和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知名旅游节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开发唐三彩、牡丹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品牌,加快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隋唐遗址核心区天堂明堂遗址恢复项目、汉魏故城五大都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老子道教文化园区、定鼎门博物馆等35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加快龙门、交通、航空、餐饮等四大旅游集团建设,推动旅游企事业单位改革。
牵头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文物局、服务业发展局、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22.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紧紧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生产业,提升生产业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增强综合竞争力。加大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步伐,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食品冷链、医药、轴承、三车及零部件、石化、邮政、花卉、建材等8个物流行业。开工建设工业物流园区、唐都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通和农产品物流园区、豫西国药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争取宜阳福润冷链物流中心、新春都冷链物流中心竣工投用,加快三车及零部件物流园区、中邮物流快递网平台项目前期工作。
牵头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
23.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全国客服中心及客服中心、恒生科技园、863软件孵化器等项目建设,支持用友、金蝶、众智等软件企业发展。着力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好旅游体验网和旅游网手机版,将旅游网打造成为信息、咨询、搜索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服务终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积极做好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工作,争取申报成功。
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24.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整合现有资源和企业,推动养老、托幼、保洁、物业管理等服务企业发展,新培育2—3家家政龙头企业。加强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服务业发展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5.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突出做好“三篇文章”,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实施农业转型升级项目57个,总投资45亿元,完成投资3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工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各县(市、区)政府
26.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争取畜牧业及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7.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应性种植,扩大“小杂粮”面积,年新增小杂粮15万亩,建设10个高产示范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新发展蔬菜1.5万亩、牡丹及环市区花卉苗木4万亩、核桃11万亩,烟叶面积稳定在22万亩,中药材总面积达到70万亩。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现代畜牧业,争取建设5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场和养殖小区,新增奶牛1万头。发展林下规模养殖150万只,存栏规模达到300万只。肉牛、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8万头、445万头、4600万只。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8.着力推动土地流转。按照“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年实现土地流转面积35万亩。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工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国土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29.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依托南部山区和城市周边森林公园,使特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红山樱桃、缑氏葡萄等10个果蔬采摘园,陆浑、小浪底、西霞院、故县水库等4个休闲旅游区,培育建设50个特色旅游村镇。
牵头责任单位:市农工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加快推进产权结构调整
30.坚持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互促并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1.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吸纳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以洛矿集团等优势企业为平台,通过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提高资源集中度。以石化、伊川电力、万基控股、中铝洛铜、中硅高科、北方玻璃、双瑞科技等优势企业为依托,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年内完成春都集团等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和物产集团、黄河水泥、第二水泥厂等企业依法破产工作。强力推进工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建筑、粮食、旅游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通过整体改制、拍卖、兼并和吸纳民营资本入股、企业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年底实现改革工作大头落地。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2.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按照“非限即入”、“非禁即进”,放宽、放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赢利空间,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3.强力推进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进中信重工、北方玻璃、通达电缆、隆华传热、普莱柯生物等企业上市,努力实现洛钼集团、一拖集团回归A股市场,力争年内完成5家上市目标。
牵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
(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34.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35.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年,在巩固提高我市现有的112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研发能力的基础上,省重点百户转型升级企业要全部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市50户重点企业中的制造业企业要全部建立研发中心;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的比例要达到15%;力争今年建设“高速重载轴承”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36.加快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或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农用机械装备建设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家,培育一拖、轴研科技、洛玻、科技大学等建设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
37.加强发明专利转化。加大对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出台鼓励企业职工创造、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运用专利技术,加快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力争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以上,较去年增长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860件,占专利申请量的28.6%。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8.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我市50户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3%以上。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达到160亿元。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9.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强科技孵化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体系。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技术交易供需与服务资源,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解决由于信息不畅所带来的需求缺口与供给过剩并存的问题。健全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调整和改革现有科研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高校、院所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制度,规范技术转移行为,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0.加强创新型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区创新能力建设,80%以上科技扶持资金要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和产业链提升技术的研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加工度企业的集群发展。年,力争2家获得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称号。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单位与各县(市、区)及17家产业集聚区的全面合作,每个产业集聚区要与1—2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牵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五)加快优化产业布局
41.按照符合城市功能和总体规划要求、体现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与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外部环境配套能力相协调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
42.加快产业向集聚区集中。通过土地、环境容量、资金等要素配置,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逐步形成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硅光伏、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投资650亿元以上,新入驻企业400家,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新增从业人员5万人。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环保局、金融办、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
43.调整城市区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高端制造业和产业研发基地。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核心区内、高速公路沿线、伊洛河流域、主要水源地严禁布局新的三类工业项目。现有中心城区的三类工业企业和污染企业,年都要谋划启动搬迁改造,实现“退二进三”;二类及以下企业都要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实现清洁生产。今年重点实施洛玻、白马集团搬迁改造。
牵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六)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44.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率,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公用事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45.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全面提高城市土地、热、水、油、气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46.推进建筑领域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年建筑节能中心城区实施率达到100%,县(市)实施率超过82%,年竣工建筑节能面积3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党政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措施并严格监管。保持“国家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荣誉,实现年节约标准煤7万吨。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建委
相关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47.加快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三同步”要求,从年开始,我市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把入网关,全部实行分户计量;现有民用建筑逐步改造为分户计量。年中心城市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改造率力争突破30%。两年内完成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牵头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公用事业局、环保局
48.提高城市气、水利用效率。加快燃气、热力、自来水管网新建、改造。年新建燃气加气站3座,铺设管网80公里,完成投资1亿元。“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市管道燃气用户4万户。积极实施北城区5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和新建加压站5座,完成4万户城市供水分户计量改造。实施阶梯式水价。推进城市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降低城市汽车尾气排放。
牵头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49.严格土地管理。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在用地指标上对标准化厂房项目给予优先保障。积极盘活使用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和批而未用土地,逐宗定出盘活利用的方案,确保“地尽其用”。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建筑容积率,增强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能力。严格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新上工业项目建筑容积率不低于0.8、建筑系数不低于30%、绿化率不超过20%、配套生活设施用地比例不超过5%、投资强度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争取土地整理资金9000万元,完成整理土地面积4000公顷。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
50.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矿山企业“三率”考核,运用经济手段支持和激励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导新老矿山建设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基地。
牵头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发展改革委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1.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积极推动碧水蓝天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牵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2.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继续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对国(省)道、高铁、高速和旅游沿线两侧1公里内及机场周边区域的废弃烟囱和水塔,飞机场周边500米内的燃煤手烧炉、冲天炉和大气污染严重企业,城市区内的所有餐饮业服务业单位等进行综合整治。着手实施地表水体净化综合整治行动。在—2013年三年间开展城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及升级改造、城市区河渠及排污口整治等市区水环境整治,县城和沿河主要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或人工湿地建设等县(市)地表水环境整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市涉水企业环保整治等共计四大项9项具体整治工作。通过实施大气、水环境净化工程,到2013年实现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地表水环境彻底稳定消灭劣Ⅴ类水质,实现洛河、伊河水质进入市区前稳定达到Ⅲ类,流出市区后稳定达到Ⅳ类。市地表水出境水质达到Ⅳ类,达标率90%以上。
牵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相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服务业发展局、发展改革委、公用事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53.加快城郊森林绿地建设步伐,构建城市绿色屏障。进一步巩固城市、县城周边森林公园、防护林带绿化成果,扩大规模,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完善服务设施、逐步提高休闲观光功能。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建设好城郊森林,打造绿色屏障。
牵头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54.努力构建环境安全大市。强化机制,从严追究,坚决打好安全环境创优攻坚战,有效减少一般事故、努力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2012年月底前在全市所有井采非煤矿山、2013年底前在全市有所煤矿建成井下人员定位、矿井监测监控、压风自救、矿井供水施救、井下紧急避险、矿井通风联络六大系统;年主汛期到来前完成108座尾矿库加固整治工作,安装完成首批尾矿库在线监控设施并投入使用,变汛期防控为全年防控;年底前在全市432处重大危险源安装适时监控设施,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安全运行。
[关键词]:土地轮转;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人口转移
一.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如何建立农村土地资源的轮转制度
近来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多,多数意见认为土地所有权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明确土地所有权并容许土地轮转并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是多数农民不知道该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的问题。一旦土地私有化,可以自由买卖,大量手头缺少现金、生活贫困的农民会立即以很低的价格出卖土地,而在出卖土地一段时期之后并不能保障自身生活条件的长久改善,这样农村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我们说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中国国情对农村土地和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
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中农村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农业群体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没能得到社会的恰当评价。这牵涉到依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而形成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问题解释能力的问题,涉及到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对相同行业在国家中地位的价值判定是否应该依据相同标准的问题,它的解决涉及到是否要依据自身情况而突破传统理论的问题。
我国农业成本的低廉不是开放的国际环境下的成本低廉,而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的二元化结构基础上的农村和城市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过大造成的相对的低廉。这种低廉是与我们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相违背的,也是诸多农业问题的根源,急需改变。
参照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集中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根本途径,在我国这样的农业人口大国土地的集中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措施不得力就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如前所述土地所有权的确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土地集中以及农民与土地分离之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承认农民对于土地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就可以作为土地轮转的基础,依此以农民现实承包土地为基础在乡镇范围内进行具体的土地使用权确认,颁发法律凭证。容许农村现有资金以及城市资金注入成立大型的农业公司,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公司依据法律程序向自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征收土地,采取每年或者每月给与一定现金补助的形式把土地征用款发放给农民,在农民进城时作为基本生活保障。
农民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转让和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对于种植业这样有一定周期性的行业,随时交换土地使用权时不现实的,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如每年可以在一个特定时间段进行轮转,或者采用农业公司留取一定机动土地进行轮转的方式即可。公司在一定时期后对于已经在城镇安居的农民可以采用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得到土地长期使用权,政府和农会共同对此行为进行督管。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公司进行扶持或者补助,以及针对其主体部分对于城镇化的具体措施采取微调以配合整体战略的实施。
采取这种方式的优势是:⑴实现了土地集中,为现代化农业的实施打下了基础,给中国农业生产力成本的真正降低创造了条件。⑵避免了土地所有权的争论,土地仍然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不参与对其产业利益的分配,产业利益的分配只在原有使用者和现有使用者之间进行,操作层面仅仅存在土地使用权的转换。⑶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交易可能带来的农民抛售土地后失去长期保障的现象。土地使用费阶段性发放无论是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还是继续在农村的农民都相当于一种社会保障。当然这种保障是比较低的,仍然需要农民在进入城镇后谋求新的职业。⑷给农业人口城镇化在农村方面的进行打下了基础,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为农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
二. 教育改革问题
我们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是从社会角度来说的,它需要我们首先能够认清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在我国现阶段需要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要求可以从直接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层次两方面入手。前者在某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增加企业数量,后者在某个层面可以理解为构建新的就业形式。我们在对人才成长的研究中发现这些能力的产生需要以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为基础。针对于此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调整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在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更迅速更清楚的看清所处环境的结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中达到知行统一。那么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应该是,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体系,增加教育层次,增加教育和社会就业的联系程度。
现有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不是说高学历的人太多了,更多的是大学生本身和家长没有从以往人才培养的意识下走出来并忽略了社会发展现状,从而对大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过高。本科多了读硕士,硕士多了读博士,似乎高学历成了保障,事实上这种考试和评价制度下很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改变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
⑴ 在社会舆论方面引导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把大众从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的意识下唤回,而真正认识到教育仅仅是社会成员自身丰富并获得一定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而在人才选拔上丰富各方面人才的选拔评价方法,甚至设立专门的人才评价机构。
⑵ 在学校和教育部门方面增加教学科目设置,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加教育的深度,特别是把教学科目和现在的科学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的前沿相结合。这就为就业层面的丰富打下了基础。同时以学校带动图书馆,带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接纳和承载更丰富层面的供给打下需求的基础。
⑶ 增加教育和社会就业的联系程度,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建立高效创业实验园区,由城镇与高校相结合,社会各方出资构建一个产业链的龙头,采取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方式架构这个产业链条。实验园采取实验组,孵化器,保障机构以及评审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计划创业项目,报送评审机构审核,通过审核则启动孵化器进行创业,实验园的保障机构给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辅助,多方共同获利。
这些措施让学生所学是自己所向往的方向,并且能在学校直接和社会相接触,避免了教育同社会、同就业的脱节,并且为社会生产多元化奠定了基础。高校创业实验园与城镇的合作避免了科研对大城市偏重的现象,更大程度调动了资源。也由于研究成果当地实施的原因,对当地经济发展,就业问题解决,整体人群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等问题的解决都有利。
三. 资本的启动和转移问题
在中小城市和城镇集团建设过程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我们看到,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个人并不是没有资金,而是我们没有对这些资金的投资加以很好的引导。我们看到部分省市已经开放民间资本对大型项目的投资,这是一种引导,但是我们说对于城镇化这样需要大范围、全方位投资的建设来说这是不够的。
我们说一方面进行农村和小城镇的金融改革,一方面增加城市金融机构的投资范围,规范投资方式,引导资本向农村和小城镇方向流动是很必要的。除了金融机构还可以放开和鼓励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并给与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农业相关产业减免税收和其它费用,利用金融机构开办针对优质农业项目投资的基金,深入研究信贷基础,在增加监管力度的基础上加大放贷力度。政府拨款筹建大型工、农业项目,发展战略性投资项目,发展军工项目,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让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地区,这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同时增加融资手段,建立民间融资机构,使企业闲置资金可以进行自主的投资项目选择,得到更高的增值空间。
四. 农村,小城镇金融改革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它的操作都不是十分规范,这就带来了很多争论。我们看到多数争论的焦点都在在我国是不是要走合作化道路上。有意见认为应该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另有意见认为应该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双方都是以现有的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为依据。在我国一直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就是用某种理论来规范行为,而没有意识到理论的存在仅仅是对现象在某个时空条件下的解释,拿出一种理论,哪怕是一种在发达国家百试不爽的理论对于我们来说也可能是根本没有借鉴价值的。所以我说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不在于“合作制”要不要存在,因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解释、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本身就是有待研究的,所以我们说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在于用如何现有的理论来指导,而在于用什么具体方式解决农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走中国特色道路思想的根本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金融领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那就是金融总量的扩大,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体制的市场化。但是我们看到,这种金融总量的扩大在很多农村地区并不是建立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的,而是为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服务的,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对于多数农村地区还是显得很遥远的,而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意识,是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而不是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根据用户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的向市场化方向靠拢。因此我们说在城镇化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对自身利益的定位进行一些调整,要把长远利益的眼前利益相协调,把胆子放大,工作做细,从具体的运作方法上回避风险,这就要求在市场化的同时更多的为城镇长远发展建设服务,使服务种类和数量与当地的实际经济需求相适应,在一定时期内淡化某些指标的概念,把城镇化的金融保障工作做的深入、切实。还可以一方面对信用社进行改革,一方面引入新的大型金融机构,这就从内在改变原有金融机构的结构,又从外部引入了竞争。让它在新的思路下运作,又在新环境下学会服务的规则,自然而然的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这样既改变结构又构造环境的方法正好是针对旧有金融机构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刀,所以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各地自身情况,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把信用联社改造成为服务性农业银行的方式,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可以采用组织较高级别的农村信用联社的方式,便于更好的控制风险,以及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动资源。总之是以为农民、为将要构建的大型农业企业、为城镇化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和保障为前提,有利于这个前提怎么样行式的改革都可以。这就是解决方法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的转变,这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仅仅要容许组织形式上的多元化,也要容许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容许城市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注入,在各地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为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带来了更多的资金,一方面也是构建环境利用市场手段对于闲置资源的有效调动,是为金融领域的市场化转变营造了大的环境。形成一系列的农村合作联社,一系列的城镇商业银行,让他们更多的针对个体服务,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以后可以把这种针对个体服务的金融机构组织起来形成一两家新的农业银行。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期要对这些改革后的金融机构加以保护,对其在市场环境下的不利因素加以控制,在某些方面减少大型银行对它的竞争威胁;金融机构的自身定位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更偏重于服务性,让它能够在农村城镇扎根并长期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城镇化服务,在一定时期以后,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政府逐渐与其脱离;尽量做好基层工作,对于大项目最好移交大型银行运作,避免资金上的紧张。
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信用问题,特别是针对农民个人的贷款,经常是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敢放贷,很多地方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总的来说是现有的信用基础有问题。片面的强调自由和法律的作用并不能解决信用基础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既然承认劳动的价值,既然在农村和小城镇又有那么多需要做却没有人做的事情,可不可以采用金融机构投资做劳动密集型公益事业的形式来解决?就是说容许金融机构运作一些有长远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这样由于项目本身的盈利性能保障金融机构的收益,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可以对无力还贷的贷款者优先雇佣,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以其劳动余额偿还贷款。这样就达到了建立放贷信用基础的效果,缓解了个人贷款中出现坏账的压力,并且给小型金融机构以稳定的收益,而且还能建设一部分公益事业,这是四全其美的事情。 在这样的金融改革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基层银行和信用社的内控机制的监管。一方面是保证对于农业和城镇化的投资方向,一方面是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一方面是抵制新的腐败滋长。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日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驱除障碍、构造环境。
五. 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过程,一方面是大城市人口的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前者的转移在数量上是主要的,这个过程对于接纳城镇来说是总的需求增加的过程,是我们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后者在数量上并不是主体,他主要给城镇带来技术,思路,方法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以扶持就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于接纳城镇来说是一个总供给能力增强的过程。对于人员流动的具体的环境构建可以从以下一些层面进行运做:
⑴ 大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转移。
大中城市低收入群体及老年群体转移问题主要针对人群大致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离退休职工,他们有一定财产,有一些技术经验,能吃苦对生活要求不高;一部分是初高中毕业闲散人员,没有什么财产或者家庭可以提供一些小额投资,有一些知识或技术和再学习能力,向往好的生活,不适合大城市激烈竞争;一部分是有一定能力不喜欢大城市紧张生活的人员,有技术可以独立创业,有一定经济基础,喜欢平淡的生活。这三种人在大城市中基本属于活力相对不足的人群,但是只要给他们适当的环境就可以开发出他们的潜力,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并为社会建设出力。
大中城市人员向小城镇移动的益处是可以解放大中城市中无活力人群对城市资源的占用,降低其生活成本,比如住房交通等,由于他们的让出使城市能够更大程度接纳农村能吃苦的年轻劳动力,和一部分高学历就业,提高城市活力,进而加大城市用工需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同时带动乡镇发展,相当于一部分知识技术资金投资,为农村人口城镇化增加接收能力,同时也能相对提高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城乡交流。
相应措施在城市方面要多方式启动移民工程,拿出多种针对不同情况人群的具体的操作方式,从生活环境改善和就业机会增加上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转移人口给予优惠政策,养老保险等按期拨付;开辟固定财产主要是房产转让市场,甚至可以政府接管一些,促进其流动;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组织考察团等形式的组织让有移动意向的群体真正知道好处;开放户籍制度。在乡镇方面提供足够的房屋,良好的置业政策;提供小额创业贴息贷款;按照自身发展需要引导就业;尽量稳定其工资待遇,解决子女教育等问题。构建良好的交通设施,便于往来。
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人民群众的城乡差别观念——可以通过宣传和引导将移动人口实地考察来改变;传统的赡养关系观念——可以通过制度保障,说服来改变;故土难离的观念——可以用实际的生活水平提高作为主要引发点,并采取就近安置,提供便利交通来引导;与政府现有经济政策有抵触——可以做战略上调整;资金困难——可以启动一部分民间资本,改造城镇级金融服务项目,政府做贴息贷款等来实现。
⑵ 建立高校创业实验园区。
在高校教育改革方案实施的基础上,采取高校与小城镇合作创办创业实验园的方式,把地方硬件和资金,市场资源直接提供给高校使用,把高校的学术和研究资源直接通过这种形式引入到城镇建设中。让就业和社会直接联系起来。一方面对于学生相当于在就业前直接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就将有很大一部分人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大大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对于城镇总将有一部分学生留在城镇居住工作,这相当于为城镇留下了人才,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高校创业实验园区的建立还将附带很多相关的科技文化研究成果,这些将有利于产业多元化和就业层次多元化的实施,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为进入后工业时代打下基础。
⑶ 招商引资及建设老教授再创业机制。
招商引资就是继续依靠自身自然资源和构建的资源等条件吸引外来商业投资的过程,这里城镇的引资主要是在前期以自身自然资源引资,在中期依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时规划而得来的资源优势,以及本地高校实验园研究成果等来吸引投资者。这主要是一个自身经济环境改良的问题。发动大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小城镇的建设不仅仅是当地政府的问题,不仅仅是移民的问题,而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是中华民族能不能持久维系的问题,是党的战略规划能不能实施的问题,是共同富裕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企业投资与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对口支援与扩大西部市场相结合,把企业投资和解决城镇就业相结合,这才是解决农村问题和企业长久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经常在城市的公园,茶舍看到很多离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赋闲在家并不觉得舒适,反而喜欢去思考,喜欢融入社会,并且他们往往有独特的视角,更高的认知能力,以及丰富的社会经验,如果能够在大城市人口移动的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城镇养老,并且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无疑是给城镇增加了很大的社会资源。当然对于这一部分老人有身体上和精力上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组建适当的组织结构的形式来弥补这些,并给与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特别是致力于城镇社会保障方面的项目要给与扶持。本着自愿的原则,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基础上更大的开发社会资源,为城镇建设服务。
⑷ 创办政府或金融机构督管下的创业投资咨询公司以及资金上的保障。
很多民间项目无法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对市场清醒的认识,这样也就没有办法做投资前景分析,甚至很多小本生意都让投资者由于彷徨。而民间的投资咨询公司很少针对中小投资者,能够疏导的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这也是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一个原因。
建立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督管下的针对小型投资者的咨询公司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从业人员的眼界和专业分析能力能够对小型投资者的投资给与保障,又能够适时掌握城市各行业的整体情况,甚至可以指导性的调整,这对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的督管下才能保证真正的为中小投资者服务而不是谋求自身利益,并且可以和金融机构在城镇化过程中为投资者提供的其他服务相协调,能够更好的保障贷款的安全性。
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在加大监管和建立指导性投资咨询公司的基础上放宽放贷条件,对有前景和有战略性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给与政府保障或贴息的贷款。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开展相似的高监管力度下的投资性贷款。
⑸ 构建商务信息平台。
小城镇经济生活的不活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不能够给居民提供很好的信息渠道,不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息。如果各城市能基于自身情况构建一个电子化商务信息平台,并在一定区域内达到对各城市信息平台的连接,那么他就将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同时使城市的整体商业环境的建设得到一个提升,也为本地企业走出去做好了基础工作,为日后创业园的产业化打下伏笔。
⑹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联盟制度,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打造区域性品牌。
在建设城镇集团的指导思想下,依靠区域联网的商业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并在此过程中打造区域性品牌,以优质优价以及地域性优势占领市场。地区各行业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让本地区供求尽量在本地区解决,加快产品流通速度和数量,达到资本的本地积累本地化。从城镇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向地区大而全的结构转变。一方面合理保护了本地产业,一方面达到资本积累,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⑺居住和文化方面。
在城镇建设问题上要重视本土文化的延续,各地域要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不要都按照大城市的建设方法拉建设。重视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为进一步吸引城市和农村人口创造条件,做到“引其来、使之安”。并且加大城乡道路建设,便于城乡交流。
对于个人购房贷款进一步放开,采取多种形式为城市和农村移民在城镇的定居提供便利。对于农村移民可以由政府和企业来投资进行一部分移民的房屋建设,可以借鉴三峡移民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于移民和原住民的融合问题,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项政治工作来作,细致到街道、居委会。加大对各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宣传教育工作,在教育学习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各地于自身的新的文化特质。重视对这种新型文化积累的记录、分析、整理工作。以居住的小区域为基础使之成为文化交流的基层载体。
六.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我们看到农民主要是靠土地、靠子女或者靠自我积累为自己提供保障。这种保障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在历史上对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保障体系在保障能力上就显得捉襟见肘。诚然它为我们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时间,减小了压力,但是这是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违背的。所以在当前这个条件已经具备了的时候就需要着手对它进行改变。
社会保障的作用是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维持社会的稳定并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我们看到我国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是很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不要把社会保障在这样的过渡时期模式化。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考虑到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长远发展因素,照顾到社会承载能力等问题来实施社会保障。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坚持采取城市和乡镇分制的原则,对于城市和部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镇应该尽量把社会保障的相关事务交给市场来运作;对于农村部分根据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将一部分保障资金以农业公司土地租赁款的形式发放,对于进城的农民再由当地政府扶持就业,这就有了生活保障,当经济条件逐渐转好的时候可以把这一部分人的保障交给市场来运作。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一部分将进入农业公司工作,社会保障由公司承担,国家可以给与一定补贴和政策上的优惠;一部分将仍然作为个体农户存在,但是将由于整体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使收入增加,这一部分人可以采用联保的形式,再由国家补贴一部分作为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灾害与事故保险四个方面。对于养老部分在这个时期应该依然采用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不会给社会造成过大压力,也由于对亲情的提倡利于整体社会的整合。医疗保险可以采用国家补贴,群体联保的形式来作为过渡。对于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由于经济能力原因可以暂时搁置,只对于个别无劳动能力的进行救济,在整体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时候再进行规划。灾害与事故保险要以保险公司为主,大面积铺开,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参与和支持。我们看到上海周边地区的农业投保率是比较高的,其中不乏经济情况好的因素,但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与事故保险事务中借鉴。
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的退出
我们说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更多的利用政府的指导、调配作用,能够更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营造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忽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意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经济行为主体独立化的过程,给生产者,消费者更多的自主性,让经济行为主体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制度改善的参与。要求政府的经济决策分散化,从微观决策领域退出,只在宏观领域起作用。要求政府引导所有制形式向多元化转变,要求政府逐渐退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定价过程,要求在政府的监管下使经济行为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秩序化、信用化。
我们看到很多社会问题的研究者都对城镇化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很多看法都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对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城镇化进程的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实施者对问题的认识不足或者顾虑太多而带来的实施力度不够造成的,这就需要进行一次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的思想梳理,使实施者通过这个学习、交流和再认识的过程了解到城镇化问题的实质和具体运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