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

第1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内容即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单证、合同、影像、票据、书籍等。在沈阳这个东北老工业基地,IBM ECM巡展沈阳站进一步解读了ECM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多个行业,展示了ECM行业解决方案的成效。

ECM新变化

“我进入IBM 15年,负责ECM产品线两年半,最近的新动态和新变化很值得分享。”顾世山这个老IBM人正在为ECM领域的发展形势欢欣鼓舞,“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的理念已经广为接受了。”

不可否认,国际咨询机构是对业内动态最为敏感的那一群人,而大型企业是业内新趋势最愿意影响的受众。顾世山说,“越来越多的国际咨询机构主动与IBM探讨合作实施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企业运营中应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此同时,ECM行业用户也在向政府机构、文化市场(如博物馆、印刷出版、动漫)等行业渗透,而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制造等数据密集型行业。

云计算、BPO(业务流程优化)、大数据等最热词汇通过运营中心的模式将ECM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处理与非结构化数据相关的流程,挖掘价值,并通过细分化和专业化精准地解决客户所碰到的具体问题。

顾世山说:“胡子眉毛一把抓已是过去时了,交易领域里的信贷款申请、法规遵从、互联网和企业网内海量信息管理等都要求我们不断将非结构化数据市场细分。”

要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社交商务,已经离不开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顾世山强调道:“智慧城市中政府、公安、消防、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同运营,智慧商务中的销售、市场推广、服务、市场分析四个环节都与非结构化数据密切相关,如产品信息管理、合同生命周期管理。”

为行业提供应用模板

IT架构从下至上依次为架构层、平台层、应用层。考虑到平台层会提供企业级的公共服务,而不会单独服务于某个应用,IBM在这一层上下足了功夫——在平台和应用之间把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文档管理抽取出来,形成行业模板,为应用开发提供加速器。针对资产密集型企业,IBM中国实验室开发出DMCC(Document 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 Compliance)文档管理工具,其中“Collaboration(协同)指的是文档在企业内部流转起来,Compliance(合规)指的是一个文档该什么人看、该保存多久、该什么时候毁掉等规范必须遵从”。

第2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1.智慧图书馆的提出 

智慧图书馆率先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提出。2005 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从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深入到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如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台北市立图书馆则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建成了无人服务的图书馆[2]。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着用户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图书馆正使用智慧化技术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智慧化服务。当然,到目前为止,智慧图书馆还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图书馆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设备智能化 

智慧图书馆的馆舍以及日常管理运作所需的设备必须按物联网技术实施的要求进行装修和配置,智能的硬件设备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物质基础。 

(2)技术尖端化 

从智能计算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当今世界前沿的高端技术,均为智慧图书馆保驾护航。 

(3)资源共享化 

智慧图书馆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使资源从分散趋于集中、由异构趋于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的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4)服务智慧化 

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核心要素,使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地点、时间和方式,图书馆的服务呈现新形态,智慧服务,以人为本。 

二、中小学图书馆运用“智慧”技术的思考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借鉴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模式,运用“智慧”技术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快捷、更高效。 

1.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藏书管理效率 

物联网,简单地说是互联网与无线射频识别、传感等技术结合的产物,具体地说是通过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一次跃进。物联网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其初级应用阶段是以RFID为标志的电子标签阶段。RFID,是一种能够让图书“开口说话”的技术,只要在每本书上贴上电子标签,借助RFID阅读器,就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该书的存放位置和读写相关的书目信息,这为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管理藏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中小学生是学校图书馆主要的用户群体,这一用户群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馆藏图书归位意识弱,常常随手拿,随手放,有些调皮的学生还专门跑进书库捣乱。虽然入馆教育已经重点强调图书在哪拿就应放回哪里,书库内也贴有不少“请把书放回原位”的温馨提示,但藏书乱架现象仍然避免不了。对此,图书管理员要么自己勤加收拾,要么多安排学生义工进行理架,只能从人力上尽量安排,减少乱架,仍然不时出现找不到书的情况。 

运用物联网技术,图书管理员手持阅读器在每个书架上横扫一遍,就能轻而易举地清点图书数量,不再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库存盘点。在阅读器上输入电子标签检索字段,在书架上依次扫描,当查到匹配的图书,阅读器会声光报警,不会出现图书在库却找不到的情况。利用阅读器扫描书架,阅读器会对乱架、错架的图书自动报警提示,图书管理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图书归位,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进行乱架图书的整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藏书管理效率,这是当前使用的条形码技术不可比拟的。 

2.运用云计算技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智慧图书馆的另一核心技术是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智慧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和资源服务系统都由“云”来提供,不需要由图书馆集成系统开发商提供。馆藏资源放在“云端”,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最大范围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3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在“十”报告全篇中,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其中有两处表述较为重要,一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其实,“十”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近年的城镇化探索中,“家家小洋房,户户大宅院;门前水泥路,屋后大花园;水电气光纤,直通家里边”已经是众多农民家庭的理想生活。城镇化是什么?应该是人们来到一个地方追逐梦想。他们用智慧、用力气创造出财富,这财富能留下来,在法律上形成清晰的产权。年复一年,这些人努力营建着自己的家,努力营建着自己生活的城镇。于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城镇将会星罗棋布,人口分布合理,而不会是只向着几个大城市汇集,致种种大城市病根本无法解决。

可见,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如果说之前的中国对于城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现在,一场席卷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浩大工程正全面展开。这场工程,以绿色和智慧为特点,将为中国诸多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绿色环保

近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的主要目标:对新建建筑,“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这是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一个标志。

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的: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

而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其趋势,这必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城镇化与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双行线。健康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是相互匹配、均衡发展的过程。如果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就会导致很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形象、面貌、环境质量较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涌彬对《商业价值》说。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绿色建筑的具体任务,包括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37个项目取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建筑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但是与每年约20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较长,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而且,据记者获悉,绿色建筑将获得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全面政策支持,目前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政策的配套细则,并有可能陆续出台。 美国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是城镇化。 智慧高效

让更多城市、城镇、城区纳入到智慧城市的范畴内,正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是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城镇的一大积极信号。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并未局限于城市范畴,而是将区、镇也纳入其中。根据规划,首批智慧城镇试点将在2013年初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在目前中国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队伍中,将出现首批“小兄弟”。

“智慧城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建设智慧城镇的过程中,运营商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智慧城镇是一个受统一智慧大脑指挥的巨型系统,从最初的布局到实际建设,再到后期运营服务,环环相扣,而 “明确的解决方案”加“适合的数字系统”则是其核心。

与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智慧城镇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规模大小、资源支持上与智慧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相较城市而言,城镇、区县政府的管理还会更弱,这会导致许多执行、实施上的问题。正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指出的,“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那么作为国家试点的城镇在建设的时候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而自身又有独立的发展思路,不能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建设。”

于是,有人认为城镇、城区因其固有的硬件限制,在起跑线上便远远落后与大城市,对于企业而言,吸引力明显不够,对于人才也缺乏诱惑力,自然而然对其前景并不看好。

然而,虽然目前来看,智慧城镇由于小,吸引力暂时比较弱,但由于中国城镇的基数庞大,后续发展的空间更大,鉴于其巨大的需求量,智慧城镇战略带来的产业裂变机会将呈现几何级增长。而且,城镇虽然小、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却比城市有更好的自然环境,更少的交通问题,只有这样的“白纸”,才能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画”,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在综合权衡之下,目前行业形成的共识是,在智慧城镇应用中,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中,与城镇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市这3个方面最具发展潜力。仅以智能交通为例,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分为产品供应商、子系统集成商、综合系统集成商都将从中获益。

另外,不管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城镇,作为城市居民也好,城镇(区)居民也罢,所希望的是一个便利的生活环境,尽力去简化各种步骤,建设智慧城市(区、镇)同样也有这方面诉求,方案厂商没必要把城市和城镇的建设区别。

第4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古代造纸;造纸作坊遗址;遗址保护;遗址利用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66-03

Researching on the Exhib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s in Ancient China, Jiangxi Gao’an Hualin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s as an Example

ZHAO Chao, ZHANG Xiao-n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

Abstract :Papermaking, regarded as one of China ancient “Four Great Inventions”, carries the Chinese long historical culture and profound humanistic feelings. It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whole human civilization.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s, as papermaking carriers, contain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great wisdom and creativity. This report aims to analyz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issue of existing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Jiangxi Gao’an Hualin’s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 This report combines cultural heritage exhibition and utiliza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most suitable way and reasonable method of ancient papermak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ereby realizing the true value of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 itself.

Key words :ancient paper-making; paper-making workshop sites; sites protection; sites exhibition

Internet :.cn

我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关于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约公元986年的苏易简著的《文房四谱・纸谱》,该书主要记载了宋以前各类文献中的造纸技术的描述。在众多古籍之中,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是古代造纸工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对竹纸制造和加工工艺的整个流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且以图画的方式对造纸工艺的六个关键步骤进行了说明。

一、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概述

(一)遗址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

遗址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洞悉行政村周岭自然村,东南距离高安市区70余公里,东北距离奉新县50余公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宜于毛竹的生长。华林周围被四条水溪包围环绕,水面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华林地区发展以水碓为动力,毛竹为原料的传统造纸手工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遗址的考古发掘和遗迹构成

高安华林造纸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分为三个阶段:(1)2005年,江西省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在华林周岭村发现了16座水碓遗址;(2)2009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华林遗址开展了第一期考古发掘;(3)2009年底,联合考古队又开展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

华林造纸作坊和水碓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福纸庙作坊遗址分布在一块近似鱼形的梯田上,东西长约55米,南北宽约18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全面的造纸遗址。在福纸庙作坊遗址内还发现了包括水碓遗址、抄纸房、工作台、灰坑等各类造纸遗迹共有28处,又在周岭村和西溪村各清理水碓遗址7座。

(三)遗址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

2009年“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宋元造纸作坊遗址”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评为当年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福纸庙作坊发掘区揭示了宋、元、明三个时期的造纸作坊遗迹,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同时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南宋)、延续生产时间最长(南宋、元、明)的造纸作坊遗址。

作为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手工造纸作坊的遗址,从沤竹麻糖、蒸煮竹麻等留下的灰坑、工作台、接水管、排水沟、储水坑以及抄纸房遗迹和附近的水碓遗迹,可以全面反映从砍伐竹子到制造纸浆的全面造纸工艺流程,再现了《天工开物》中所描述的“造竹纸”之“斩竹漂塘”和“煮R足火”中的情景(图1)。通过考古发掘出可以看出,造纸作坊的选址布局和堤堰、引水渠等修建的方式,尤其是福纸庙明代造纸遗迹布局、沤竹麻坑与晒料拌灰的工作台用砖石砌筑,充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巧妙方法,以及当时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图2)。

二、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大工业化的兴起导致传统手技艺的衰落,造纸作坊遗址保护力度严重不足

随着时展和现代化机器造纸技术的冲击,传统手工纸市场急剧萎缩,手工造纸技术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在对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研究中发现,高安华林已经没有相关人员传承造纸工艺,当地村民也很少能够复原出古代造纸的工艺。虽然现在政府也开始重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仍然跟不上它们消失的步伐。由于造纸工艺的没落,华林当地传统手工造纸地面遗存保存现状堪忧,大量的造纸作坊设备已经荒废或者破败,在山间随处可见倒塌的无人看管的抄纸作坊。极少有完整保留下来的旧式的抄纸遗迹。

(二)乡村不合理建设导致造纸作坊遗址的历史环境要素遭到破坏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不难得出,传统手工作坊的选址非常科学,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将生产生活很好的进行结合。良好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是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能够存在的先天物质基础和条件。然而,由于传统手工技艺越来越没落,人们已经不再重视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加之乡村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破坏了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水碓、作坊等生产设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以及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和社会生活状态,传统民居建筑、古代桥梁、古井、古树或是传统道路加速消亡;周边自然环境随着建设开发的侵占,原有的自然地形、特色地貌、自然植被、溪流走向、水体质量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总体上讲,传统手工艺造纸作坊遗址的历史环境要素已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三)造纸作坊遗址的逐渐消失,对保护传统造纸技艺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造纸作坊遗迹作为造纸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之一,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无尽创造力。自有记载起,中国传统手造纸技艺的出现至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发展,造纸技术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尤其是北宋后期高质量竹纸的出现,成为中国造纸史上的新纪元。但在工业社会的影响下,传统造纸技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随着我国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消失,其他国家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夺造纸技术的发源地。早在1883年,日本人井上陈政就受日本政府委派,到中国闽赣地区进行过一次造纸产地的秘密调查,对福建邵武、光泽和江西铅山一带的连史纸制作技艺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诸如此类的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掠夺和窃取,不仅我国传统技艺的保护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保护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文化安全守护和文化战略实施。

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作为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日本,将手工和纸制作技艺作为“无形文化财产”进行保护,并且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记录和科学研究,从法律到技术上都有一整套切实的保护制度。这都对我们国家进行传统手工造纸保护和传承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的展示利用模式

由于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大多地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山区或城郊一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遗址区域面积较大,人口分布不均匀,对政府整体拆迁安置和补偿工作的困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展示利用模式,将造纸作坊遗址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因素进行有机的统一和融合,从而能够更好的照顾到当地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护遗址的安全与稳定。

(一)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对造纸作坊遗址进行合理的展示利用

随着国家政策对传统村落保护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的密集出台,我国造纸作坊遗址需要抓住较好的时机,结合当地总体发展规划,以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生产实践为载体,建立建全古代传统手工造纸的生产、展示、研究等多部门多项目的综合应用。遗址所在地的当地的政府或组织,在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基础上,建立以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的示范基地,将中国古代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较为全面的展示给大众,并且利用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将研究成果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建立具有较强科学展示和参与互动性的相关制作工艺流程;通过相关技艺研究人员和组织机构间的合作,利用古代造纸遗址、遗迹,恢复相关古代常用纸张技艺,为古代书籍和书画作品的修复和当代书画创作的开拓提供解决方案。

(二)立足于传统手工造纸作坊遗址,建立以保护文化遗产整体性为主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博物馆的创新形式,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引入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是依据高安华林当地的特点,以立足保护造纸作坊遗址为核心,传统村落风貌为载体,传承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为依托,带动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进而以保护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更新,达到提升经济效益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分布于华林地区的周岭村和西溪村等地区,这两处村落都有较好的传统村落的风貌。因此,建立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生态博物馆,其本质是使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当中起到自身的作用,使得相关的传统文化转变为促进村落经济提升的动力。高安华林传统手工造纸包含了造纸技艺、造纸作坊遗址等,既有非物质遗产又有不可移动遗产,这些与造纸技艺相关的遗产就组成为构建生态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传统农耕形成的村落文化生态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河流水系,共同构成了华林造纸文化的整体性景观。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造纸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保护手工造纸技艺,更重要的是保护与纸有紧密关系的纸文化,能够继续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修为和人文修养。高安华林传统手工造纸作坊遗址生态博物馆的提出,通过造纸作坊遗址与传统村落相结合,形成以传统纸文化和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地,将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更好的传承,凸显区域文化特性,标识传统文化的异质性特征。为使公众更真切地了解手工纸生产的技术流程。生态博物馆应该设有手工纸生产操作表演坊,收集陈列有原始的抄纸机具,游客在作坊内可亲自参与抄捞纸工艺和生产体验,增加相关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三)依据不同造纸作坊遗迹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展示利用方式,实现对造纸文化的整体性全面阐述的目的

生态博物馆必须要以整体性为保护目标,才能够真正起到生态博物馆保护“活态”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组成造纸作坊遗址的遗迹数量较多,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因素以及考古发掘程度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展示利用方式,对不同遗迹进行合理的展示利用。由于造纸作坊遗址的遗迹分布面积较大,单个遗迹的分布面积较小,不太适合于整体的展示,所以采取对遗迹局部展示的方式,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目的。

1.对造纸遗址进行露天原状展示

露天原状展示就是将地上遗址在原范围内进行展示,不附加任何构筑物。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展示性较强,并且破坏因素发展缓慢的遗址。通过一定的保护措施,可以长时间保存。

2.建立保护性展厅进行室内展示 在已发掘的遗址部分或发掘过程中的本体上建保护性的展示厅,进行保护展示,还可以采取相关文物的辅助进行陈列展示;或是通过选择在正在发掘的考古现场搭建可移动式展厅,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现场展示。在展厅中,增加相应的辅助设施,能够增强展示的解说性,丰富遗址本身的趣味性。

3.对遗址进行标示性展示

通过相关考古发掘或勘探,遗址的布局形式和基本结构已经较为清晰,覆土保护后,在不对本体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覆土上方种植浅根系植被或铺设卵石等非植物性材料,标识遗迹的布局和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标志性展示。

4.对遗址进行模拟性展示

模拟性展示可分为模型展示和虚拟展示两种。模型展示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有原有遗址相同的模型展示遗址的整体样式与格局;虚拟展示是指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虚拟现实、交互操作等技术手段运用到遗址展示中,形成一个生动的展示平台体系,使观众多维的了解遗产的价值和传递的信息。

四、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展示与利用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一)保护传统手工造纸作坊遗址的本体和周边环境,更好的研究造纸历史与技艺的传承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

我国古代历史非常久远,不同时期的造纸技术,在加工纸的技术方面均取得过很高成就,但绝大部分技术已经失传,江西高安华林造纸技术同样也面临着以严峻的问题,对相关遗迹进行保护,并且适当的进行展示与利用,对传统手工纸的技艺研究是一种促进。

对于传统手工造纸工业而言,水碓和生产作坊等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设施,保护与展示这些生产设施本身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生产设施之间的相互空间布局关系,生产设施、生活设施与村落布局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格局和社会生活状态,以及特色生活用具、传统工艺制品和地方特色等,对传统手工造纸作坊遗址的全面阐释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对带有中国传统作坊空间的传统村落的展示利用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造纸作坊遗址的展示利用,结合传统造纸技艺,形成完整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展示利用体系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的一项发明,造纸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造纸作坊遗迹作为造纸术这一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承载体之一,蕴含着先人们的无穷智慧和无尽的创造力。作为历史遗产,造纸作坊遗址不仅能够让后人满生敬意,对先人智慧的膜拜,更能够让后人追根溯源,探求原始工艺的原尾,摸索上下千年文明社会发展的脉络与足迹。

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文化遗产消费逐渐成为文化消费当中的一种特殊产品,能够满足大众对于高情感的文化需求,通过将造纸作坊遗址的多元化的展示利用模式和传统造纸技艺“生产性的保护”的方式相结合,与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生关联,赋予新的特质,使得造纸作坊遗址及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在当今社会继续延续并且实现自己的功能和价值。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造纸技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将本体化元素贯穿于发展保护、展示利用的整体策略当中是保护民族特征和传统文化的必经途径。对于造纸作坊遗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展示与利用的文化生产空间,通过文化效应带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借助现代化的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方式和手段,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在展示与利用方面对传统造纸技艺进行深度挖掘,尤其是对工艺流程和生产设施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发挥传统工艺的创造性,从而促进手工技艺的保存与发展。

小结

对于我国现阶段造纸作坊遗址的展示利用,需要借助政府政策的正确扶持和引导,立足于自身优势,结合恰当的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子,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修养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项目支持: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北京建筑大学学科建设―培育学科点(2015年)(设计学)资助。

参考文献:

[1]余压芳;刘建浩.生态博物馆研究进展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J].建筑学报,2006(08):79-81.

[2]王意乐;刘金成;肖发标.江西高安市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0(10):53-71.[3]左美容.江西传统手工造纸调查研究――以奉新石溪村手工造纸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谢亚平.论传统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策略――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技艺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2):79-83.

[5]张昱.考古遗址展示的初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6]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第5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豫商文化;云共享;云计算

一、引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在2002年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

互联网发展进入信息自动交互和自然语义交互的Web3.0时代,传统的B/S (Browser/Server)模式正在向B/C (Brows

er/Cloud)模式发展,即所谓的“云计算”。它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软件的方式,颠覆人们生产软件、获取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模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共享也将依赖于云计算的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云计算的应用是知识创新的驱动成果。云计算平台的供应商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根据IT技术的发展,持续地对软件服务进行维护。同时云计算可以让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成员中心获得更专业、更适合文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云计算提供的规模计算能力,实现业务流程的分层重组,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IT优化。

豫商文化云共享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豫商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传播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豫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豫商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豫商文化服务门户。构建资源丰富、内容权威、基于互联网的豫商文化的服务新业态为主导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门户。建设省、市、县/区四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打造“豫商数字文化网”,满足企业和群众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信息需求。

截止2015年3月,根据网站统计结果显示:

表1 现有豫商网站调查情况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承载豫商文化传播的互联网站主要有六个网站,从权威的ALEXA的网站统计信息中显示:豫商网(.cn)独立IP的每日平均访问量为330,每日平均总访问量为1650,注册域名时间为9年,而豫商论坛(.cn)注册域名时间仅1年,但日均独立IP的访问量为300,日均总访问量为900,而新豫商(

)、中国豫商网()和大豫商(

)网站日均IP和日均PV值缺失。

(二)豫商文化数字资源的实物载体。在中国信息科技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豫商文化的传播和承载是以文字、图书、绘画、文物、音像等方式和手段记录的。而这些具体的实物或以不同的方式或途径保存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中。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文物文化统计年鉴得到以下统计数据。

表2 河南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统计表

图1 豫商文化载体组织机构统计图

从表2和图1中显示,豫商文化载体的组织机构从2005到20013年文化馆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图书馆数量从2011年起有所增长,增长数量较少且增长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博物馆数量2005至2010年小幅度增长,但在2011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豫商文化资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豫商文化资源分散。豫商文化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如商丘火神台、应天书院、唐宋行会、由怀庆府而来的怀帮会馆、康百万庄园等,这些文化遗迹分散在商丘、开封、焦作的沁阳、许昌、巩义、安阳,甚至怀邦文化到达武汉等城市。资源的分散性导致了豫商文化不能够规模发展,从而不能产生聚集效应和众多的衍生文化资源,因而阻碍了资源的整合与再利用。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请世界遗产成功,掀起了保护历史文化的热潮。从表2中显示2010年后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增长得益于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和保护历史文化而进行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政策措施。根据豫商文化的商城、商业建筑、主题园区、节会活动、旅游商品、文化餐饮六个方面的统计,豫商文化资源分布如表3和图2所示。

表3 豫商文化资源数量

图2 豫商文化资源分布图

(二)豫商文化数字资源匮乏。由于豫商文化的分散性,所以在现有的情况下,实物资源较多,不存在大规模的豫商文化数字资源。从调查的门户网站显示,豫商文化的数字资源多是对于2006年第一届以来的豫商大会经济文化和豫商论坛的新闻报道,对部分豫商文化民俗活动的文字记载和著名的河南商人的事迹报道,而豫商文化的图书资源、音像资源、文物资源和衍生产品的数据库资源相当匮乏。31集电视剧《河洛康家》和18集人文电视纪录片《豫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豫商文化数字资源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豫商文化面临的网络资源稀少的局面。

(三)豫商文化发展缺乏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豫商文化的发展应建立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豫商文化的产业主体应该是三次产业中的第三产业。虽然河南省的GDP总量逐年增长,但从表4和图3中可以看出,农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7.9%下降到2013年的12.6%,但作为豫商文化主要产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则不断起伏,基本维持在30%,近两年来才有小幅度的增长。

表4 河南省GDP构成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图3 河南省三次产业构成比重

从表4和图3中可以看出,豫商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文化共享工程的财政拨款主要用来重点支持省级数字资源建设、县级支中心镜像站点建设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因而豫商文化云共享工程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豫商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的晋商、徽商、潮商文化三大商文化的冲击和排挤。

综上所述,豫商文化发展处于内有外患中,所以急需进行改革。那么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豫商文化共享模式的建立将集中豫商文化分散的资源、形成海量的数字资源,增强豫商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构建

(一)豫商文化云计算平台构建的基本框架。豫商文化工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架构能够将文化的数字业务和资源存放在云中,将云应用和本地应用进行系统兼容整合,以实现资源的加工、组织、关联、整合、搜索、可视化和个性化服务等需要。服务站不需要配备庞大的机房和硬件设备,使用普通电脑连接上网能管理自身业务,其他系统更新、设备维护都交由云计算的管理员完成。

豫商文化云计算共享服务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支持有效的个性化定制,对各种资源和服务进行动态同步,并能够对用户需求做出实时响应,实现对多种终端设备的一站式服务以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信息服务需求。豫商文化工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IaaS)、资源平台供给层(PaaS)和应用服务层(SaaS)。

(二)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构建具体措施。(1)豫商文化服务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加强豫商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豫商文化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豫商文化元数据等结构化数据、网络微博微信及互动交流等半结构化数据以及豫商文化文本、图片、网络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提供维护安全保障服务,对豫商文化的服务设备及个人智能终端形成的文化服务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多维度(如人群、地域、时间、资源类型等)大数据分析。(2)豫商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研究。统筹实施豫商文化共享工程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群众基层实现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在市、县构建豫商区域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文化服务网络设施的综合智能管理,实现基本豫商数字文化资源的全域共建共享,大幅提升豫商文化信息资源传播服务效能,为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字化支撑。(3)豫商文化嵌入式服务研究。分析豫商文化电子阅览室建设布局及开展服务情况,发展豫商文化电子数据服务新形态,借助移动互联网新手段,优化布局,在文化服务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街乡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活动中心等)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如广场、车站、机场、码头等)设立豫商文化无线接入点,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和流动服务与无线多终端服务能力,实现嵌入式豫商文化服务。(4)需求导向的豫商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以及文化体验空间的构建研究。重大信息工程“智慧城市”加快推进豫商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依托共享服务网络、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传输渠道,推动豫商文化体系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开展豫商文化系统专用、软件的研发应用,增强豫商文化馆通过数字化手段豫商文化服务信息、建设数字文化资源、提供豫商数字文化互动体验的能力。以豫商文化的服务和需求为牵引,弘扬河南商业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关系豫商文化数字资源。明确数字资源建设的目标、任务、分类体系、建设重点和建设方法,提高资源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资源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建立豫商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豫商文化需求,为豫商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积极探索按需采集资源、按使用量付费建设模式,加强与豫商文化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接,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数字资源建设。开展豫商文化数字资源精准服务,面向特定人群、特定地区定制推出数字资源产品。(5)豫商文化云共享社会化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估。运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豫商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创新商业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可探索开展商业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建立豫商文化服务建设采购目录范围,运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豫商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数字文化服务专用设备与空间共建,探索与商业云平台、网络传播媒体、移动应用合作发展豫商数字文化服务的新型模式。

完善豫商文化云共享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增强豫商文化云服务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制定群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健全豫商文化云共享工程服务质量水平的监测体系,建立用户和企业评价和反馈机制。在云共享工程建成后,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线实时采集服务大数据等方式跟踪调查及数据处理,建立客观的豫商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以提升效能。

五、结语

为了研究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首先对豫商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豫商文化资源分散、豫商文化数字资源匮乏、豫商文化发展缺乏动力三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制约豫商文化云共享发展的原因,最后完成了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的构建,一是豫商文化云计算平台构建的基本框架,二是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构建具体措施。云共享可以为豫商文化的发展建立联动、长效、渐进机制,进而推动河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红红,张果果.豫商文化的网络构建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3(9):135-137

[2] 宋淑芬.豫商文化的传播策略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28-31

[3] 路向峰.历史演进、理论内涵与建构路径:豫商伦理精神的当代诠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4(6):611-615

第6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交互设计与公共教育

你只需点击Ipad屏幕上任何一件明式家具的3D模型,就能观赏到这件家具所包含的榫卯结构在瞬间拆解,每个细部结构都清晰显露。3D模型在手指滑动配合下可任意360度旋转展示各个角度的细部特征,每一个部件都可以通过点击了解其详尽的部件信息、线描形态和制作拆装的方法。除了精妙的榫卯结构,家具的材质、工具、漆艺甚至家具中纹样的含义,也都通过交互的方式得以呈现。不久前,这款由中央美术学院交互设计实验室负责人彦风主持设计的APP产品《中国古典家具》荣膺2012德国红点传播设计大奖,并永久收藏于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

彦风之所以做这件作品缘于他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喜爱,认为它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所传承的动手能力及特有的聪明智慧。中国古典家具完全是通过榫卯结构原理,不用一钉一卯就能塑造成型;同时,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制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如礼仪、生活习俗、陈设格局等都息息相关。这些都是他对中国古典家具情有独钟的原因。

这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榫卯拆解”的瞬间,因为它最能说明中国古典家具的特殊魅力。除此之外,简明扼要的界面、良好的用户体验及交互设计思维,都让用户能够在流畅的操作过程中透彻地了解中国古典家具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内涵。这款应用提出了运用数字媒体形式关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理念,在公共教育领域影响深远。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之所以决定将这件作品拿到由他策划的“凿枘工巧”古典家具设计展上展示,也是为了更好地向参观者传达古典家具的奥妙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在常规性的家具展上,家具作为展品陈列,观众只能通过家具的外形欣赏到它的美,但它背后的制作过程和结构理念观众却无法观其妙。而这款交互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通过“人机互动体验”的方式,把物件背后的故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区别于以往的常规式陈列展示。

用交互的方式讲故事

《中国古典家具》的制作历经了8个月的时间,而其中有6个月都用在了调研和分析上。彦风及其团队在著名家具专家于山老师的带领下多次走访了北京周边的各个古典家具市场,遍访了故宫的修复专家,记录专家们讲述家具修复的全部过程。做这款产品面临的困难众多,首先要对每一个单一古典家具的部件有所了解,光一把椅子他们就拆分了多遍,反复地采集信息和观摩,边看边思考怎样才能把一个实物用数字的方式呈现;其次,还必须熟悉家具在传统环境下的陈列场景,他们认识到仅设计一个单独的器物是不起作用的,而需要将器物放到相应的陈列场景中,更好地诠释出其背后的文化特性。另外,为了找准环境基调,设计团队做了很多“情绪版”的实验,即让大家各自找一个准确的词汇,或者给出一张图片,来表达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初始印象。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终端产品设备进行有效的用户体验研究,比如要考虑Ipad的触摸设备要求,要遵循人体工程学,这些都是在移动终端交互设计当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彦风将复杂的设计流程和线框逻辑图(有功能区域导向键的、具备功能性的流程图)展示在记者面前时,不禁令人感慨他们工作的细致与专业。“这是我在美国留学课程中所学习和涉及到的,包括子级与母级的多点位关系,便于工程师之后的进一步工作。要展示的功能设计很多,内容却决不能堆叠,否则很容易与所要做的核心内容的气质相悖。这就好比是一个舞台,布景、灯光、站位、转幕、演员等都囊括于其中,讲故事的方法是个挑战!”彦风总结道。

此前很多人并不看好彦风做的这件产品,觉得受众太窄。然而,《中国古典家具》在2012年3月上线后的短短一个星期内,下载量已达8万,作品的大受欢迎让他自己都有些出乎意料。6月《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的APP代表作品,被邀请于美国每年一度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进行展映。无论是受众的肯定,还是红点奖的授予,都是对彦风及其团队在交互设计这条路上的肯定,也是支持他运用交互式思维创作作品的动力。

从艺术跨入设计

交互式思维的确立,彦风走的特别偶然。1978年他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氛围熏陶,1996年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后,师从袁运甫先生学习壁画。2000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2000年并入清华)毕业,在国展的一次招聘会上,他获得了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的一个工作机会。由于专业不对口,入职之后彦风被安排做了很多轮岗的工作,从勤杂工、售票员、门口的引导员,到舞美、灯光、音响都涉及过,虽然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工资,但这段经历让彦风对舞台空间的运用有了更多的体会,对声光电结合环境的把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彦风从北京音乐厅调任至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参与策划了当年的“萨尔瓦多・达利展”,由此开始积累大型艺术文化项目的策划和执行经验。“一个特点,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摆在我面前的机会。应聘的时候别人问我懂展览么?我说‘懂’,老实说当时心里不是很有底气。但我有过制作大型壁画的经验,有过舞美设计的统筹经验,借用过来就使被动转化为主动。胆量是个好东西!”他笑着说。

2002年,彦风赴英国留学,并于2004年获得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Birmingham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硕士学位。而一直以来的“美国梦”,让他在这一年再次申请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继续深造。他原本申请的是绘画专业,去了之后发现该校造型专业水平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于是计划休学回国。就在回国前与留学生处一位老师聊天时偶然得知,这所学校最好的专业其实是数字媒体。当时连电脑都不熟悉的他抱着侥幸心理交付了全部的绘画申请资料,却出乎意料在两天之后拿到了数字媒体系的录取通知。没有数字设计的思维训练和做代码程序经验的他下决心恶补了一年多的专业,“这一年来我从未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第二天早上用三个闹钟逼着自己起床赶八点的课,甚至怀疑和后悔自己最初所做的选择。”最终,在毕业的时候他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他的毕业创作《对第28条胡同的回忆》(In Memory of Hutong No.28)围绕一个家庭,提取四代人在一条胡同中的生活变迁来讲述城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获得了美国2008 ACM SIGGRAPH大奖。

交互实验室在美院

2007年取得第二个硕士学位回国后,彦风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任,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事建立数码媒体专业下的交互设计实验室(Interaction Design Lab)。该实验室是以艺术设计学和技术应用为主的跨学科的平台性实验室,与微软亚洲工程院,腾讯CDC,奔驰中国研发中心等知名企业都有大型课题研究的合作。实验室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囊括和提供了诸如数字出版、虚拟展陈、数字美术馆信息数据等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中国美术馆“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多点触摸屏的古画修复内容设计、为众多当代艺术大家策划制作的APP艺术家数字系列、为德国奔驰研究院做的轿车S系中控信息屏导航设计,以及为故宫博物院所做的善本典藏APP设计研发等。

除了与美术馆、博物馆等文教类机构合作,跟企业合作的最大好处就是在第一时间获得全新的技术资讯,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实验室更像是一个孵化器,学生们步入社会之前,会依据课题的需要和企业合作,而毕业之后往往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企业。针对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才,人才又会带入课题来协助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从而达到一个良性的教与学的循环过程,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教学实践思维。”除了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彦风还从国外引入了一系列的教学课程和理念,比如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s)、电影片头(Film Title),还有强调思维性训练的“表演课”和“剧本课”,以及即将在明年开设的“数字媒体展陈应用”等分支课程。新型的课程教学设置和跨界创作思维成为了美院交互设计实验室的特色。

交互,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第7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三条主题线路,尽享创意之旅

“设计之旅”是集体验交流、设计消费、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北京“设计之都”品牌活动。

创意生活线路 体验时尚老街 记者首先沿创意生活线路,走访了北京大栅栏西街、杨梅竹斜街等地。一张纸质地图,一条神秘线路,游客通过漫步历史街区来发现不同的时光交叠与碰撞,感受历史与现实、新与旧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大栅栏增强现实艺术历史漫步”活动,在杨梅竹斜街上设置了若干个多媒体站点,里面配有图片放映及音响设备,有的投影装置能将巨幅的影像投射到墙壁或古老的建筑上。穿行街巷之中,你会身处一个过去与现实时空交错的真实环境中。让人们思考大栅栏在时光荏苒中的蜕变。

设计街区线路 品味高端设计 设计街区线路主要是利用特色街区展现设计产业发展的成就。该线路推出了阳光上东社区、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亮点五十五号创意产业园等创意产业聚集区,为喜欢设计的朋友、当地的居民以及游客创造了一个与设计邂逅的绝佳机会。在阳光上东社区,刚刚亮相的“D+H设计街”,因汇集了众多世界顶级高端家居设计品牌分外引人瞩目。

在“D+H”设计街,记者看到整体风格体现了超前的设计感,现已汇聚德国Rational、Poggenpohl,意大利Itlas、Selva,美国Lutron ,法

国Annibale Colomb等30多个世界顶级家居设计品牌。作为首个高端家居设计品牌的聚集地,其与世界潮流同步的时尚地标地位彰显无遗。其中,以领略大师们的杰作、为客户把握时尚趋势和脉搏为目标的德易家生活艺术体验中心和拥有上百件馆藏级别的家具陈设的聖京居,是不可错过的亮点。经过2年精雕细琢的内部装修,拥有25个甄选的欧洲经典家饰品牌、100件馆藏级别的家具陈设、数千种优雅别致的布料样式的聖京居,以其独特的理念为追求优质生活品味的客户打造了专属的空间。从家具到室内面料,从灯具到艺术品,从单品销售到量身定制,再到空间整体搭配设计规划,以及特殊项目中家具的定制服务,聖京居在空间里结合不同元素,不同风格并以不同时代特征进行混搭,创造出其设计团队共同追求的和谐与完美。

美丽乡村线路 感受文化新村 美丽乡村线路主要体现了设计如何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创意农业发展,记者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了解到,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古村落,近年来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定位,从以艺术创作、展览展示为主的高碑店文化新大街,到区域中6家特色博物馆,每一件新颖的艺术产品和收藏品,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提升生活品质

“赞竹八方”,以设计推动工艺进步 设计周期间,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清庭创办人暨创意总监石大宇,在前门商业街M餐厅推出最新力作——“赞竹八方”设计装置展,也是设计之旅的一大亮点。其作品“屏七贤”、“桌八方”、“椅刚柔”均为首次亮相。这也是继2011年一汽-大众奥迪赞助支持“竹计划”展览以来,再次与清庭携手,把“进取的艺术”透过多元的竹设计传递给大众。

此次石大宇以屏风为设计主题、应用竹编工艺创作了全竹材作品——“屏七贤”。此件作品所应用的竹编方法有:武夷揉捻编、风车编、六角编、波浪编(人字编)、自由编织法。这些编法广泛见于中国传统农、渔业生活的器物中,在民间广为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屏七贤”的风车编立面完成了将200公分竹条一气呵成不间断编织的高难度挑战,足见设计之力正推动工艺技术不断进步。

“智慧城市”,演绎数字之都 当恶劣天气突然袭来,城市该如何应对?今天的天气是不是东边有雨西边晴?走哪条道路距离目的地更近?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设计周专题展“设计之都·智慧城市”中,有我们想要的一切。

一本交互书、一台触屏电脑、三面投影、七块屏幕,模拟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动态。记者在展厅看到,交通流量、手机信号、天气等枯燥的数据表格,变成了五颜六色能看得见的信息流,在屏幕上组成变化多端的艺术品,帮助人们分析城市的变化和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地图上空的蓝色部分代表降水量,而地图中移动的小圆点则模拟出租车的穿行,下方坐标轴是时间与降水的关系。”在屏幕中,整座城市的出租车流动图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积水的区域。“如果在恶劣天气,城市规划

员或者出租车公司能有这么一个实用的系统,无论对于乘客还是出租司机来说都想必会是莫大的幸福。”解说员如是说。

而来自奥地利的神奇剪影公告板——Shawgram,更深受青年观众喜爱。这个创意装置是2012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人气作品。它就像一个快速照相台,观众只需站在展台前,对着感光板摆个随意好玩的Pose,仅需15秒就可打印出人像剪影便利贴。此外,用“可乐”充电的手机、收音机牙齿、发电阑尾、纳米冰淇淋车、人工肉食、细菌颜料、音乐植物……这些设计产品更让观众大开眼界,过足了一把瘾。

纸有生命,亦有主张 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而言,纸张不仅可以被使用,更可以被感觉。在人类生活中,它不再是只可书画的平面载体。作为可塑性很强的原材料,加入特殊的制剂或各类结构的纸材,纸就被创作成各式新颖的艺术品和装饰品。在北京歌华大厦以纸张为主题的创意设计专业展——“纸张:纸的主张”设计展,展示了纸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应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纸张设计体验。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韩国、德国、葡萄牙、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知名设计师的近百件纸张材料创意设计作品,有各式纸衣服、纸材建筑、纸材装饰、百变宣纸灯、折纸天使等。

记者看到,艺术家蒋云涛的作品《季节之河》以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为例,将时光与记忆交融在纸卷的河流中。漫卷轻舒,徐徐展开,它记载了时光的流转、季节的更替,寒暑变幻、草绿花开,雪落虫鸣,如岁月悠悠,令人神往。让人在喧嚣世界里,忘记琐事的羁绊,将心灵与自然和谐共鸣。而来自国内最专业的纸艺家柳军,在纸艺设计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创新理念。台湾著名艺术家邱雨

展示的作品《水姑娘的繁衍计划/回流》,雪白的棉纸如剪纸般,镂出无数圆洞,悬挂于展厅顶端。如从天而降的仙瀑,在光影、律动与廻纹、图样间,释放作者对天、地、人关系的认知。

“五指鞋”,体验脚下的创意 引领鞋履革新75年的意大利鞋业设计革新品牌Vibram,在北京751时尚设计广场,以最新设计的一款代表作品“五指鞋”,带观众感受了一场非同凡响的设计旅程,掀起一场始于脚下的创意革命。

国外大师的10米高空花式走扁带表演,令在场的观众发出阵阵惊叹;动感十足的房顶跑酷秀,引来观众喝彩连连。如果在你“十·一”长假期间来到这里,一定会被一场视觉与身体的极限体验所震撼。Vibram邀请现场的热爱运动和潮流的人士,穿上Vibram非凡设计的代表作品——五指鞋,参与时下最潮流的Corssfit新式功能训练:BOSU、TRX、泰拳、尊巴等赤足训练,感受这场脚下的创意革命。整场Vibram非凡设计体验营动静皆宜、精彩异常,成为实用与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

打造跨界设计平台

设计周上,由世界创意经济创始人约翰霍金斯领衔全球专家团队,专属为中国文化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跨界合作机构——创意中国文化城市设计中心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正式开始运营,这也是我国首个文化城市跨界先导平台。其宗旨是以创意和创新的方法,将更多的创意要素融入到文化城市战略、产业升级、文化集群规划、公共文化设施运营以及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之中,用国际视野和独特策略协助城市、产业辨识最具文化价值的发展机会。以此打造创意文化城市,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城市规划和策略,由此催生和创造文化城市的更新价值。

该中心作为针对城市和产业的国际化全程服务团队,拥有国内、国际上顶尖的建筑、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其中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首的国际专家组,将针对中国文化城市和产业发展以及面向发展中的国家相关产业问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相约设计,与大师面对面接触

在北京751时尚设计广场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品交易会,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核心活动之一,也是一场国际设计品的盛会。这一盛会是继2011年在罗马和都灵成功举办后,在中国进行巡回展的第一站。展览分为“相约设计”、“相约媒体大师”和“相约设计师”3个主题系列活动。

在相约设计主题活动的300多家参展商中,主要以意大利家居生活类设计品牌为主,通过与人们展开对话,讨论设计,展现意大利标志性设计产品,以此建立公司、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约媒体大师活动,则呈现了一场北京、米兰两地的别开生面的互动活动。活动不仅在现场展开,还在网上直播,无论是在米兰、北京现场或在网上远程观看的观众,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连线方式,同步看到米兰3年展设计博物馆的现场表演,并能够参与其中,畅谈感受,发表评论。相约媒体大师活动创造了一个模拟现实环境,在虚拟和现实空间不断转换,从而以特别的方式讨论了创意的话题。参观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演讲和讨论,与世界知名的设计师面对面接触,帮助参与者拓宽设计的视界与知识,丰富对未来环境的想象。它象参观者诠释了一个生机蓬勃且富有想象空间的未来。

第8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在亚洲地区,日本也提到这样的智慧城市战略,它特别提到了U Japan和I Japan这两个不同的概念,U代表的是一个无处不在,并且普适皆准的一个概念。韩国也同样提出U Korea,也就是U韩国的整体战略,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无处不在的智慧城市。他们大量借助了像三星等等其他信息技术公司的支持。

在国内,一直到2012年才有154个城市宣称他们要打造智慧城市,总投资金额已经到了1630亿美金。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是比较全面的推进,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这其中包含了基础设施、建筑、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和美国或欧洲的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相比,它们都只是在一个区域来推动和发展,我们是站在国家层面来做整个推动。我们希望进一步优化城镇环境,以及公共安康。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以及透明度。这将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

通过传感器提升效能

在第二轮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它从最早的数字城市发展到智能城市,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骨干,其实还是数字城市,因为它其中涉及到许多传感器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感器,因为这些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当中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它们可以支持的服务包含了导航、交通、监控、健康照护以及建筑等等。

一谈到传感器,我们都知道像GPS定位,无线射频的身份识别,行动传感器等。另一方面,还有可戴式的行动传感器,头戴式的摄像头等等。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感器的建设。另外,还有智慧交通的传感器,在交通工具中,可以使用这些传感器清楚地定位我们的位置。另外,它也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应用,例如汽车自动驾驶等等,也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做全景拍摄。

最重要的是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可以告诉我们通往何方,这些都跟城市相关。如果一些室内的导航技术在移动建筑物当中,这一种室内导航技术还是可以通过WiFi的方式在建筑物内给我们定位,我们也可以使用RFID,也就是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现在身处在建筑物当中的哪里。另外,我们在建筑物内,也可以设置这些摄像头。这些都是用户友善的一些方式。甚至我们也可以使用像在博物馆当中会使用到的这样所谓的一个磁场的技术应用。这个所谓的室内导航系统,其实当我们碰到紧急事件需要疏散的时候,这也是非常智慧的一个技术应用手段。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所谓的智慧监控的传感器方面,还有智慧的医疗照护,这对于我们高龄化的一些人群也是特别适用的,它可以及时地传递信息,可以及时地派出救护车以及医疗人员等等。所以,像是体温或者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面来进一步把我们的建筑物做得更为聪明、更为智慧。

还有我们在整个环境当中也可以有这些不同的传感器,来确定我们的能源消耗是否更为智慧、更为有效。

也可以通过分析停车位的定价,也就是可以更智能地发现在我们附近有哪些空置的车位,可以让驾驶人用更符合成本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空车位来停放他的汽车。

建立可重复利用的数据库

在之前做过的一个案例当中,我们已经设计出这样一个程序,可以建立起一个能重复利用的数据库。如果你们到微软问一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经由后台数据库分析然后导出答案的,因为这些都是以案例为核心的一个数据库。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些应用的阶段也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库,看看之前是否已经有过同样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手上的这些数据库,进一步协助我们作出决策。

这样的一个系统,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可以自学成长的一个系统。因为它会知道我们在改变过程当中必须要使用到不同的指标,因为我们使用的频率也不同,所以它可以告诉我们在哪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际网络的空间,我们使用了互联网,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线上的商店来采购,线下的物流会将这些产品交付给我们。这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虚拟的世界以及实体的空间,其实它彼此之间有一个互动关联的。但是,如果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话,我们还是会实地到这么一个城市考察参观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将线上线下的虚拟与实体做一个结合呢?像是我们在线上淘宝买一些东西,但是线下可以享受直接收到这些产品和服务。那么,在一个智慧城市里头,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来说,如果你到一个购物中心,你可能会发现你不会迷路,因为在这个购物中心中有很清楚的配置图或者路线图,但是在城市当中,有这么多的不同单位建筑物或者购物中心等等,如果我们在城市当中也可以有这么一个清楚明确的路线图,那么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找到这些路标指示。所以,这些是我们在现实城市当中可能会见到的,它上面可能会告诉我们说,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久。

我们还可以看到触碰式的屏幕,它也可以提供这些路标指引的功能。像是在这样的路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告诉我们应该是左转还是右转。

在智慧城市当中,应该有一个很清楚的计划或者这样一个地图,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当中并没有这么清楚明确的一个路线图。如果经过合理的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其实我们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设计的。

如果我们接下来使用这样一个建筑位置的定位方式,像是谷歌地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所定位的一个建筑物是在哪,就需要一个更聪明、更智慧的配对或者是所谓地理编码的系统。因为我们看到现有的技术其实当中存在很多的错误。

每个建筑物都应有独特的编码

我们看到如果需要制定这样一套系统,其实有些设计原则应该在里头,其中设计原则,我们看到有三点。第一是每一个建筑物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编码。第二个设计原则,也就是它应该让使用者更便于记忆;第三个原则是在设计的时候要更容易生成这些建筑物编码。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其实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个邮政编码,像是我们在国内或者在英国等等,都有这些邮政编码。再加上我们所谓的一个简单的图形法制作,因为简单的用XY轴坐标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位,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我们的邮政编码以及XY轴的一个对应找到相应的窗户。

它还可以进一步再细分,所以我们可以细分到最后两位号码。为了便于记忆或者方便生成这样的编码,我们应该考虑只是使用五位数的编码方式。

其实我们也需要政府、单位有相应的一个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都是集中管理,如此一来,如果人们已经知道他们自己的位置,他们可以简单地就通过一些标准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栋建筑物的编码,这样一来,也可以让使用者很快地找到它们。

像这些名片,可能会长成这个样子,里面有IC芯片,也有它的一个编码的扫描,就可以直接定位到它们的区位。甚至在建筑物内部,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一个编码。所以,如此一来,不管是送货人员或者是参访者,他们都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扫描或者定位的方式就找到应该到哪去。所以,用这样的二维码扫描,也可以放在网站上头,也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的宣传。

我们可以看到,可以通过邮政编码或者XY轴的一个定位,再进行分区。

第9篇: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范文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为遗产日撰写了“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长文,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本报今日摘发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一部分,使读者先睹为快。全文将于近期《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刊发。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吴良镛教授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living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1、工业遗产的普查与认识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业遗产应列为重要普查对象。面对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建立起我国的工业遗产清单。同时普查与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业遗产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过程,是发动企业和相关人员投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下塔吉尔》突出强调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国必须对其需要为后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予以认定、记录和保护”。“对地带和不同工业形态的调查必须确定工业遗产的范围。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为所有得到认定的遗址创建编目”。同时,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和支持。

科学认定是准确记录的前提。首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应注意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差异。工业遗产应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准确记录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工业遗产地的各类不可移动现状遗存应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对各类可移动实体档案应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不同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多重价值,是工业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一旦失传不可替代,应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记录还应包括收集口述历史在内的信息,当事人的记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应尽可能加以记录。同时应注意在昔日就业者中广泛征集可移动的工业历史文物,并纳入记录档案。综合上述记录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并将数字化及网上查询方式作为重要目标,以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工业遗产完整的外观特征和遗址保存状况应在受到任何破坏以前载入记录档案,因为如果在生产活动停止或者工业场所关闭之前做好记录,将可以获得并保留更为真实的信息。

深入研究是科学认定的保证。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调查,判别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有必要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是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就有外资工业、民办工业和洋务工业等,建国以后,不少企业又先后经历过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丰富历程,通过分析上述演变过程,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认定和不同阶段的遗存和信息的保护。保护工业遗产还需要对其曾有过的用途有透彻的认识,它们往往随岁月的流逝发生过变化,因此需要对每次变更都给予关注和评价,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保证。对工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是对工业遗产开展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必须按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相同的高标准来开展考古研究,包括工业废料区所具有的潜在考古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应得到重视。工业遗产研究需要从事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同时,由于众多工业活动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性,需要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协调行动实现工业遗产的综合研究。

2、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同时,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应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国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西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A.麦格斯(AlisonMaggs)先生认为:“为了找寻恰当的用途,人们必须首先通过制订包括管理政策在内的保护规划确定场所的重要意义。保护规划将有助于界定场所的文化意义,并将它与未来的有关问题相联系。政策也能为某一场所的恰当用途提供建议,这些用途必须考虑诸如法规控制和经济可行性等其他因素”。编制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应注意与保护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工业遗产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针对其未来适应性改动制定修复与合理利用导则。

鉴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的公益事业性质,保护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激励来实现。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基本保护资金的落实。除国家拨款支持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同时出台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应出台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美国“1976年制定的《税收改革法》,激励了人们改建历史建筑的意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公众对于老工业建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有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经济、建筑功用和历史特色所持的慎重态度”。

3、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保护。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因此,由各级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确认。工业遗产也应根据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明确不同保护级别,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则选择价值特别重大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最高级别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以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骨干的各个时期和各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状保护必须始终得到优先考虑。特别是在考虑适应性改动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工业建筑或机械设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保护规划过程中应解决如下问题:预期的用途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变化是否达到最小或可逆?”必须认识到,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实施的任何拆改,或对某些附属成分或辅助设施的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整体风格和质量,使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在一般情况下干预行为应具备可逆性,产生的影响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必须实施的任何更改都应得到记录,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得到妥善保存。

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必须注意到近现代工业遗产所用材料相对于历经风雨的古代文化遗产,往往性能寿命更短,老化的速度更快。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体现工业遗产重要价值的一些因素就得不到妥善的保护。目前,在发现问题和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在一些领域至今还没有研究出能够实现长期保护目标的维护或修复技术。如在工业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钢铁、混凝土、马赛克,以及化学材料等,在工业档案文献中广泛使用的纸质材料、感光材料、电磁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多种物质载体的保护问题方面,还缺乏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这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我们同时需要应对实践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分类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办法。

4、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只有把它当作文化资源,人们才能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城市中所谓''''衰败地区''''(blightedarea),由于地区物质环境的衰败等导致地方税收之减少与市政补贴之增加,作好城市更新,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复苏经济,增加城市的繁荣”。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通常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手段,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和理解。在制定保护性再利用方案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和每栋建筑都应经过仔细甄别和单独评估,并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当保护性再利用方案中的利用功能与工业建筑和用地的遗产价值明显不相适应时,应重新进行调整。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如利用纺织厂房建设成为展示古代服饰,民族服装和国际时装的专题类服装博物馆等。但是A.麦格斯先生提醒我们:“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保持活力的博物馆数量都是有限的,愿意参观博物馆的旅游者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设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只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之一。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像空间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首要目标是在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过程中,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营造一个开放、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旅游氛围。通过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在工业遗产分布密集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益。在旅游者为工业遗产地带来利润的同时,工业遗产管理部门也必须平衡每年大量游客给工业遗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要对工业遗址公园及其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努力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工业遗址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可以向公众开放,通过引导式通道、视听同步装置、位置图、出版物和光盘逐步进行讲解和说明。由于在南方传统工业区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地区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资源,以穿城而过的河道为轴线,修复沿岸厂房、仓库、商铺和其他历史遗存,再现河道两岸传统风貌,形成工业景观与河岸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

5、工业遗产的宣传与教育

公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如果没有全社会对于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意义的广泛共识,说服公众认可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很困难的,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显示,要想获得所期望的公众支持,就要使人们分享对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兴趣,因此,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所有业经认定的工业遗产清单,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对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积极地介绍,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工业企业的在职或离退人员在工业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对企业和职业的忠诚与眷念将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鲜活,他们的现身解说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处于妥善保护和开放状态下的工业遗产地都是宣传工业遗产价值和保护事业的重要场所。要保证社区居民和参观者方便地接近工业遗产,利用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和丰富的工业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使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展示工业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可以用自身的独特方式向观众述说历史,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起到更好地教育展示作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遗产宣传展示的途径和手段获得极大的丰富。要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采取多渠道的形式来展示、宣传工业发明创造,使不同年龄、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群都能通过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方式获得工业遗产的知识。

要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教育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从小学、中学开始传播关于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针对中小学校教育为学生编写具体教材。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凝聚为一种尚德守信、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应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后纳入教材。学校应组织工业遗产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工业遗产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等教育则应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中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如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建有工业考古学专业,设置了工业考古学硕士和博士课程,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工业企业应该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和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增强工业遗产保有者和使用者对这类特殊遗产的保护意识。

6、“为了明天保护今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实现前所未有的业绩,尤其在一些大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其建设规模、施工难度、发电量和防洪效益等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兼有调水、防洪和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如我国目前线路最长、管径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途经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输气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克服了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严峻挑战。这些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都堪称为人类的奇迹,应当与阿斯旺水库、苏伊士运河、塞默灵铁路等一样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的工业遗产。

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建树都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些事物也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传之后世,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充分考虑创造和保护未来的工业遗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更要充分认识到其现实和潜在的文化价值。在注重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益的同时,注重收集和保存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实物,提高工程的文化含量,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使它们成为未来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目前正在生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原因,也即将搬离原址,其中首钢和江南造船厂的搬迁和原址规划格外引人注目。首钢前身为石景山炼铁厂,始建于1919年,经历了几十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首都钢铁公司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进行企业承包试点、创造了10年共为国家贡献96亿元,相当于10年增值了9个首钢的奇迹,轰动了国内外”。“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由此首钢搬迁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当这座钢铁之城成为历史,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熔炉的烈焰慢慢熄灭,如何面对天空下的大片工业遗迹,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