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

第1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1.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依法执业。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医疗质量,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核准登记的执业地址和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超范围执业;所有从业人员具备相关的执业资格,并按规定及时注册,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保证本医疗机构的科室设置、人员、设备以及医疗用房等条件符合法定许可条件。

3.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疫情报告,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突况时,自觉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调遣。

4.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建立和落实医院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

制度,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做好院内的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转、暂存、交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等工作。

5.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建立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绝不使用无证或证件不齐全的消毒产品。

6.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按规定储存血液,建立临床输血申报、审批制度,与病人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7.严格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做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在批准范围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工作。

8.严格执行《品和管理条例》,保证品和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

9.杜绝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0.严格执行医疗广告审查制度,并按照《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批准内容医疗广告。

11.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12.积极配合、服从卫生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

第2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处方管理办法》 药品 品种控制 一品

根据我国《处方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口服剂型不得超过二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的其他剂型、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为贯彻落实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一品制度的规定,我院采取通过召开专题药物治疗与药事委员会,在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监督下,确保公开公正、透明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兼顾特需、集体决策、公开遴选”原则,从《自治区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目录》中遴选适合本单位使用的质优价廉同一通用名称不同品规的药品,即“一品”。严格控制在院药品的种类和品规。现将我院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药品品种遴选和控制的必要性

加强药品品规管理,是关系人民生命群众健康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药品品种的控制和遴选既是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及落实的规定,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要手段。药品品种繁多,临床用药范围宽、可变性大,合理用药管理难度增加。而且各厂家药品质量和可信度参差不齐,若不限制品种,实行一品,不利于药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行药品品种控制和遴选,能有力解决药品种类繁多的问题,遏制药品供应商在医院学术推广时存在不规范行为,有力促进提高医院药品质量管理水平。

二、具体遴选的原则和程序

总体上,按国家《处方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既能满足临床需要、又能减少对临床用药的影响。又要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在遴选药品上本着优先考虑具备质量优价廉、且用量大、层次好的药品。遴选到本院基本用药目录中,凡属《目录》内的药品都通过新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网实行网上采购。

遵循“合理用药、兼顾特需、集体决策、公开遴选”原则,在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下,通过医院临床、药学专家的集中评议,采取民主、公开的程序从挂网《目录》中遴选适合本单位使用的药品品种即“一品”。以提高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合理用药的内部管理,做好处方开具和药品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纠正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药物的问题。在遴选中注重,合理增补广大群众习惯使用的中药、民族药品种进入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合理确定民族药中药品种用药比例。建立基本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一些基本用药不缺货、不断档。确保临床用药品种遴选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完善新药和临床必需特殊药品增补制度,对新进药品品种严格控制,对同类药品新增一个、淘汰一个,不得随意增加药品的品规和剂型。其目的是要让患者真正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为老百姓减轻医药负担。实现“阳光采购”,“阳光用药”。 落实国家《处方管理办法》,积极研究解决药品采购和使用的办法,实现药品集中采购造福为民的目的。强化监督检查,推行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处方点评等制度,坚决查处大处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形成药品采购和使用全过程的良好规范。凡属挂网《目录》内的药品必须全部通过“新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网”实行网上采购,对未在自治区网上招标药品,不得遴选进入医院一品目录。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擅自采购网外药品。对临床治疗必需且挂网《目录》以外的特殊用药、医疗急救药品必须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批准,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临时采购,进入医院基本用药目录。

三、讨论

医院药品品种、品规较多,要达到药品品种遴选、控制的要求,就必须淘汰大量药品品种。如何在挂网《目录》内遴选药品品规、论证淘汰方案,并贯彻执行是药品品种控制遴选的工作难点和关键。医院对药品品种控制、遴选实施方案,经多次论证。一是会前准备充分,收集药品信息全面、准确,确保为专家科学评议、为遴选提供最详实的参考信息。二是建立多科专家药事委员评议机制。14名药事会委员专家参会覆盖14个临床用药科室,同时,对个别专科性较强的药品,还特别安排了专科用药咨询专家及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列席会议。并陈述专科用药临床需求和意见。集中大量专家联席评议药品形式,有效避免了凭主观片面评药的情况。三是科学制定评药规则。统筹药品质量、服务、价格和临床用药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有序推进药品品种遴选、控制和实施。能有力解决药品品种繁多的问题。《处方管理办法》是针对我国医疗系统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所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制定的。对于《处方管理办法》限制同一通用名称药品数量规定,可有效规范医院药品招标采购行为,避免引进过多药品品种、遏制“一院多药”“一品多规”的异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保证患者的经济利益。再则,从多种通用名称中遴选出2种不同规格药品在医院使用,淘汰一些疗效不好、靠高价促销的药品,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不良行为。有利于促进医院药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个品种多个品规,是现医院存在的共性,由于药品要满足不同经济层次及病情患者使用需求,特别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药品的剂型、剂量都有不同的要求,故在综合性医院,品种规格多样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存在合理性。为此:对特殊人群用药我院采用医院药事会讨论、备案形式在医院用药目录中确立下来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周军.《处方管理办法》的新规定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药房2005,16(4)247.

第3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医疗纠纷

处方是市由注册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人员审核、调配核对。是门诊医嘱的直接表达形式,具有法律、经济、技术意义。因此门诊处方质量对临床诊疗、避免医疗纠纷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随机抽取2012年门诊处方2500张,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门诊处方质量,提高我院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门诊处方2500张。以《处方管理办法》、《临床合理用药指南》、药品说明书等为依据,从合理用药和处方书写两方面对处方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2 结果

在调查分析中发现,不合格处方1213(48.52%),其中处方书写不合格812(32.48%),用药不合理处方165(6.6%)。

处方是市由注册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人员审核、调配核对。是门诊医嘱的直接表达形式,具有法律、经济、技术意义。因此门诊处方质量对临床诊疗、避免医疗纠纷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随机抽取2012年门诊处方2500张,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门诊处方质量,提高我院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门诊处方2500张。以《处方管理办法》、《临床合理用药指南》、药品说明书等为依据,从合理用药和处方书写两方面对处方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第4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1],加强处方管理,是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提高处方质量,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的根本措施。本文就加强医院处方管理的有关措施作一简述,提请医疗机构重视处方管理。

1 卫生行政管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就医用药问题,狠抓处方管理。卫生部在2004年制定了《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卫医发[2004]269号)。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于2007年制定了《处方管理办法》,以部长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3号令),使处方管理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2007年,四川省卫生厅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制定了《四川省处方笺标准格式》,对四川省医疗机构处方笺实行统一的格式。为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在2010年,卫生部又制定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它是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标准文件。

2 处方印制

2.1 处方内容 内容分为3部分,前记、正文、后记。

2.2 处方颜色

2.2.1 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

2.2.2 急诊处方印刷用纸为淡黄色,右上角标注“急诊”。

2.2.3 儿科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绿色,右上角标注 “儿科”。

2.2.4 品和第一类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注“麻、精一”。

2.2.5 第二类处方印刷用纸为白色,右上角标注“精二”。

3 处方书写

3.1 处方前记 患者年龄必须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或体重。临床主要诊断应写全,以便药师对处方用药适宜性审核。各项书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需要修改时,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3.2 处方正文 应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药名,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药品用法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排列,以“剂”为单位[2],用量用法,如每日一剂,水煎400 ml,分早中晚空腹温服。

3.3 处方后记 医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医师、药师对处方负责,并承担相应职责。

4 处方调剂

4.1 处方调剂资格 必须是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才能从事处方调剂工作。

4.2 处方审核 药师必须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发现有存在用药不适宜时,立即告诉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4.3 处方查对 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5 处方时效

5.1 处方调剂时效 开具的处方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 d。

5.2 处方药品用量时效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5.3 处方保存 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品和第一类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期满后按规定销毁。

6 处方干预

6.1 处方评价表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可分别对医疗机构、医师、临床某一个科室的处方进行点评,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管理,发现不合理处方及时干预处理。

6.2 处方点评工作表 处方点评工作表是由卫生部统一制定,处方点评时填写该表。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规范医师处方行为,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的重要措施。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啊[1], 病区用药医嘱点评,可干预患者用药品种数量,精简用药品种数是减少药物不良相互反应的重要措施[4]。

7 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贯彻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建立处方点评制度,我院医疗质量、临床用药水平、处方质量显著提高[5]。主要体现在:药品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处方药品费增长幅度较小;处方合理率逐渐增高;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不断增高;患者对就医的满意度逐渐提升;看病难、吃药贵的矛盾得到了进一步缓解。笔者认为:加强处方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处方点评制度,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处方管理办法.第53号,2007,02,1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2010,1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2010,02,10.

第5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一)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突出的问题,结合新形势下医疗服务需求变化,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等措施,着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构造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快发展优质社会资本办医。贯彻落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省十部门《社会办医促进工程实施意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重点支持优质社会资本举办康复、老年病、护理院等专科特色医疗机构,提高老年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三)科学编纂“十三五”卫生规划。巩固“十二五”卫生规划发展成果,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统筹做好区卫生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施卫生强区战略。

(四)扎实推进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分级诊疗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市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区卫生局关于规范分级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强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进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严控大型公立医院发展规模、限量提质,健全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分级诊疗服务,全面推行门诊患者基层首诊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与县(区)和市、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通过强化监督考评,开展重点监测评估,将病人就医流向、医院收治病种构成、双向转诊率等内容与医院等级评审复查有机结合,一并纳入目标考核及各类专项考核中,确保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

(五)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待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重点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优质资源在本区域内合理流动。实施医师执业信息化管理。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等规定,提升院感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院内感染防控长效机制。各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消毒供应室、治疗室、换药室、手术室、口腔科室等关键部位的感染预防和控制。

(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推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控制指标,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激素类药物的管理。

(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服务内涵建设,加强护理管理及专科护理培训,推进护士岗位管理,稳定护士队伍,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

(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开展医务人员“三基”训练考核,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能力。

(五)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核报核销管理办法,按照省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支付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六)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并配合市中心血站组织好无偿献血工作,组织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督导检查,保证临床用血100%来自专业供血机构供应,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三、强化医疗服务要素监管

(一)加强医疗机构准入。落实行政审批许可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变更登记管理。

(二)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增强依法执业意识,规范执业行为。联合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范围、人员资质、医疗广告等进行日常监督。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建立医疗机构长效管理机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三)加强医师、护士准入管理。做好医师、护士的注册管理工作。开展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四)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严肃查处未经批准开展技术项目的违规行为。

(五)开展医疗机构校验工作。按期保质完成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由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对达不到标准的医疗机构给予暂缓校验,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依法立案查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单位进行通报和记分管理。

四、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保持依法惩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医闹、伤医、杀医事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加大多部门联合处置重大医疗纠纷力度,推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分担机制。各医疗机构要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建立统一投诉渠道,避免多头管理,提高效率。强化医疗缺陷管理,夯实医疗安全工作基础。重视关键环节医疗质量,从严要求,把医疗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五、深入推进医疗行风建设

持续抓好行业纠风工作,开展整治卫生计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专项行动。推进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继续强化院务公开执行力度,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对服务效率、服务价格、医药费用、便民惠民等信息进行公示。进一步完善社会评价制度,加强对行风工作的舆情监测。

六、做好其它医政工作

(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

第6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现实:医院制剂大幅萎缩

我国医院制剂是为临床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源于我国制药工业的落后,过去,我国药品生产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了保证医疗工作的开展,医院药学技术人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制剂室,研发了一批疗效好价格低用途广的医院制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疗机构制剂对保证医疗和科研的需要,研究新剂型、新制剂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医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品可以由专业化的企业生产,由发达的医药商业供给。医院制剂室受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的限制,逐步萎缩或改变功能。

积水潭医院的刘礼斌说:“医院制剂这几年明显呈现萎缩的趋势,这是不可否认的,表现其一是品种的减少,比如我们医院原来1990年左右200来种,到2000年时剩下七八十种,现在用的也就四五十种。其二是制剂室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全国25个省市,在2000年换证之前是6744个,换证之后就是4020个,减少了1/3多;其三是制剂室的标准太陈旧,北京市的标准1984年的,它收载的中西药制剂是468种,卫生部的标准是1994年的,收载西药制剂是240多种。

从我们医院看,制剂室的规模以前是1200多平方米,到后来萎缩到400平方米左右,到2003年,我们就果断地取消了。取消后,我们主要通过委托加工和调拨,维持着医院制剂的使用。”

据同仁医院赵环宇介绍,同仁医院今年四月份统一装修,医院整体布局要调整,以前制剂室在旧楼,旧楼要装修,所以就把制剂室取消了。原来的一些制剂主要通过委托加工和调拨维持医院制剂的使用。

据广东省的统计,经过《换发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以下简称《验收标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质量规范》)的几年实施,广东省新建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大型制剂室6个,改造资金超过100万元的19个,截止到2003年底为止全省取得制剂许可证的制剂室近400个,比换证之前减少了122家;取得大容量注射剂生产范围的制剂室由原来的321家减少到近80家。

政府:法规陆续出台规范制剂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机构制剂法规建设的力度加强,一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8月的《验收标准》,对《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验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标准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较以前的验收标准有很大的提高。

在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颁布的同时,2000年12月,SFDA又颁布了《质量规范》(GPP),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医院制剂制定的质量管理法规,同时也为规范医院制剂的管理和保证制剂质量提供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此外,今年6月实施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督办法》),据SFDA药品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医疗机构制剂室的换证验收和对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督检查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规范。如医疗机构新建制剂室如何申报,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如何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制剂委托配制如何管理等等,都需要通过制定《监督办法》来解决。

该《监督办法》主要规定医疗机构制剂委托配制仅限于具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且取得制剂批准文号,并属于“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并且委托配制的条件是受托方必须是本辖区内取得相应剂型的《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取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

8月1日,SFDA颁布的《注册办法》正式实施,针对该办法出台背景,药品注册司负责人介绍说,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制剂实行的是备案管理,没有实行严格的注册审批制度。这制度过于宽松,使得各医疗就够竞相配制一些水平低、短平快的品种,造成制剂品种的泛滥。

上世纪90年代末,虽然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了制剂品种的申报和审批办法,但是各省(区市)对制剂品种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一部分省(区市)只对医院制剂规范收载的标准制剂进行审批和备案,而且审批和备案大部分由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致使对制剂品种的审批、管理要求宽严不一。主要原因是对医疗机构制剂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没有严格限制。个体门诊部、诊所都可以申请制剂,由此产生了诸如违法配制制剂、制剂质量低劣、“专科”或“门诊”泛滥,夸大宣传、刊播广告、变相销售、非法盈利、欺骗群众等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

另外,医疗机构制剂还存在在申报资料的技术要求偏低,质量标准要求偏低,质量难以有效控制,对制剂室的环境、设备、人员、配制过程、检验设备等要求不明确,管理制度不严格等问题。

注册管理办法主要规定医疗机构制剂一般不得调剂,医疗机构制剂,应当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且在7种情形下不得申报。对医疗机构申请人资格及委托配制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

专家:法规不符合实际

作为《注册办法》起草人之一,北医三院张小乐介绍:“注册管理办法大概在三四年前就开始起草,现在这个文本和之前起草的已经大相径庭,也可以说面目全非,当时召集几位医院制剂负责人和地方药监局注册处的负责人,大家拟定注册管理办法草稿。当时我们想要尽量符合医院工作的实际,另外也要有前瞻性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制剂严格管理的精神相吻合。

现在看到这个注册管理办法,感到问题挺多,说到底是有些措施条文不符合我们工作的实际,如制剂的委托加工、制剂的调拨等问题,这跟我们的实际情况严重相脱离。尤其在北京,在很长时间内,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是支持医院制剂的工作的,包括委托加工和配制是支持的,如果按照SFDA的《监督办法》和《注册办法》,医院制剂将要受到很大限制。

有些措施规定的没有道理,如《注册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再具有配制制剂的资格或者条件时,其取得的相应的制剂批准文号自行废止……但允许委托配制的中药制剂批准文号除外。为什么只允许中药制剂委托加工,为什么其他化学药品不行呢?从各种角度来说,化学制剂更好控制。我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今年两会期间,中医药界的政协委员保护中医药呼吁祖国中医药遗产的挖掘,他们的意见反映到提案有反映到医药管理局,他们有了话语权。但是作为法规,不能谁的呼声高就偏向谁,中药遗产应该保护,但中西药制剂的配制和委托加工应该一视同仁。

法规出台后,首先要考虑到执行层有没有可操作性。在2001年换证时,如北大医院等一些校级医院的制剂室都下马了,实际上他们很需要一些制剂,如滴眼液等,因为学生经费少,制剂便宜。现在他们向我们北三院调拨,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后,他们就不能调拨或者说每次调拨手续繁琐,那这些需要医院制剂的医院怎么办,就等于逼着这些医院根据更高的要求重新建立制剂室。”

积水潭医院刘礼斌介绍,关于制剂调拨,在办法中规定三种情况:自然灾害、疫情、突发事件或者临床急需而市场上没有的,但关于急需没有具体定义,是临时急需还是长期急需?

此外,调拨和委托加工还有自身的一个区别,调拨用的对方医院的制剂配方,这就可能受到医保的限制,而委托加工使用的自己的,这医保可以报销。根据《注册办法》规定,你没有医院制剂室就不具备注册医院制剂的条件,那我们就丧失全部的医院制剂。

中日友好医院陆进提出,注册管理办法好是好,但有几个地方存在疑义,在注册管理办法说明的第五点说,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可免报资料13~17项。怎么来判断中医药临床5年等。

另外,中医药制剂可以委托加工规定太严了,你要办理委托加工必须到药监局办理手续根据药品的有效期,有的药品有效期,可操作性难。

北医三院张主任也指出,制剂《注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质量不稳定、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或者其他原因危害人体健康的医疗机构制剂,应责令医疗机构停止配制,并撤销其批准文号。我认为这是医院制剂的歧视,你把医院制剂看做是药品,那就应该按照药品管理办法管理,监管办法里都有了,在注册管理办法里又出规定。反过来说,不合格的你怎么能批呢?

有的专家认为,对于调剂与制剂的界定科学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质量规范》对医院制剂的定义为:“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75%的乙醇,是医院(含卫生院、站)均需常规配制、并且是固定处方的消毒剂,按照现行的规定,你要配制,不管用量多少,就算是1~2个人的卫生站,也要按照规范建立合符要求的制剂室和药检室。这显然是不可行的。按照该定义,目前如口服补液的分装、外购的液体制剂的分装这些原于属于调剂范畴的品种已列为制剂管理,造成了普通制剂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因而,科学界定调剂与制剂的界限,对于保证临床用药的需要、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尤为重要。

法规:重点打击门诊制剂

《注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申请制剂的资格: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无相应制剂剂型的“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医疗机构制剂,但必须同时提出委托配制制剂的申请。该规定中明确只有“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才可以申请。

一位在门诊工作的负责人提出:“我们现在把医疗机构分为医院类和门诊类的区分欠妥当,原则上讲医院90%的是公立医院,门诊中40%也是公立门诊,在这40%公立门诊中有些时很有规模的,很有实力的,比某些私营医院还要大。但是这些规定出台后,门诊就没有医院制剂了。

我觉得,区分一个医疗机构不应该用门诊和医院区分,我们1997年以后医疗机构没有评定级别,医疗机构是否具备制剂?应该考虑这个医疗机构医生的数量,学科带头人,科研队伍,实验室健全否,具备不具备观察制剂的能力等,而不应该根据你是不是医院级别来一刀切。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是由门诊部分散而建立的和谐社会,现在国家倡导建立和谐社区,鼓励中西医药门诊进社区,这些门诊正好弥补了国家资源的不足。门诊没有特色制剂,那这种作用自然会减小。”

业内:法规成难以逾越的龙门

在换证工作时,一位南方医院制剂科负责人就抱怨说:“规范医院制剂生产是好事,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安全用药。但是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制剂由于医院的生产车间不能达标就不能生产,而且国家规定,医院生产的制剂必须疗效确切、稳定,且市场上没有销售的。另外,医院制剂的利润率很低,只能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批零差价销售。”

因此,一些药学专家认为,这些政策实际上这是给医院制剂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龙门。医院制剂室要生产药剂,首要的条件是各种相关生产和配套的设备必须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而一个三甲医院要完全通过验收,大致要投入近千万元的资金;而按照该院药剂科每月90万元左右的产值来算,将一年的产值乘以5%,那么,一年只能赚到几十万元左右,而一时的投入这么大,此外还将有各种间断的投入,也都是难计其数的。

但是相关的物价部门的政策滞后,使制剂形成了投入大,成本大,价格低,甚至无法收回成本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制剂不可能有经济效益。

即使有的医院跳过了龙门同样面临着困境,医院投入大量资金建制剂室,但是现在的规定又让委托加工和调拨操作变得困难,那么一个三甲医院投入几千万的资金建立制剂室却只能供应本医院的使用,那么必然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医院:制剂赔本

据大河报报道,2004年,河南省中医药制剂年销售额在10万以上的有11个品种,凋瘤丸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76万元,但赔本还是常有的事。2002年,河南省中医药制剂利润尚能保持在3%左右的;在2003年,不仅没有盈利,还倒赔了18万;而到了2004年,制剂室亏损将近40万元。

河南中医院制剂科科长李中心对媒体说:“以后,制剂生产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医院制剂科室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制剂科的利润将越来越大。”他们还将投入500万~600万元建设制剂楼,而用于制剂楼净化环境的费用都将达到100多万元,否则将无法达到对制剂生产条件的标准。另外医院还要进行GMP认证等,而制剂生产环境却是一个硬件标准,这都是不小的负担。

现在医院制剂的价格实行的是“坚持保本生产的原则”,由各省统一规定定额生产费用标准,并规定医院制剂的零售价格,由制剂成本加不超过5%的利润率制定。

如的卡因注射液(1%100毫升)、普鲁卡因注射液(2%100毫升)、眼用平衡盐(250毫升)医院制剂的零售价分别为6.04元,3.2元,2.78元;而药厂生产的零售价则分别为29元(1%5毫升)、16元和37元。两者相差几倍到十几倍之遥。因此,很多医院都是赔本经营。

《质量规范》对医院制剂软件和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件设施、人力的成本提高了。同时随着物价的上调,药材成本提高了。但是医院制剂执行的价格标准仍是1997年北京市医院制剂利润5%的价格标准。专家认为,医院制剂产品年销量在500万元以上时会有盈利,但有几家医院的制剂能达到或超过这一销售额呢?

专家们指出,医院制剂规定出台了,相关法规如物价部门关于医院制剂价格的规定却落后了。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物价规定,医院花巨资建立的高标准现代化医院制剂室将无法维持运转。

医院制剂室:

是建还是取消,进退两难

SFDA关于征求《质量规范》意见的通知附件二起草说明中给出医院制剂一个明确定位,指出“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日益发展,医疗机构的制剂规模和品种总的来说,是趋向于萎缩。但它又是不可取消,不可能完全为药厂所取代的,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医疗机构制剂能密切配合临床和科研的需要,制备药厂没有生产或供应不足,或由于质量不稳定不宜生产的品种,是药厂生产药品的有益补充”。

而事实上医院制剂室处于尴尬境地,既不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不像事业单位(医院里的其他业务科室),可以享受各级财政的定项(定额)补贴。

《验收标准》和《质量规范》对制剂室均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只是制剂配制的“基本要求、基本准则,是准入台阶”,而还“不是最高标准”。因而,要建设一间符合规范的制剂室,其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一两千万元人民币,但由于没有品种优势以及扭曲了的价格体系,其投入与产出却是不成比例的。

医院制剂尴尬的盈利现状让医院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可以用其他药品来代替医院制剂。但实际上证明,同时官方也认可医院制剂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监督办法》中规定,医院制剂可委托取得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配制。药检部门对医院制剂室的面积、设施、环境等都作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硬件设施动辄就要花费几百万元。但是委托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制剂,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委托生产的相关手续也是十分麻烦的。

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后,使得医院制剂委托加工配制和调剂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

据中日友好医院陆进透露,中日医院正考虑把制剂室取消,政策出台了,原本打算把西药制剂逐步取消,能调拨就调拨,能从药厂买就从药厂买,因为中日医院是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必须保证中医药制剂的临床特色,据统计1999年医院制剂占药品销售的0.9%,2004年0.55%。政策出台后,就促使想下马的就不能下马,像积水潭医院想恢复制剂室,就考虑到费用问题。

据统计,中日医院制剂是赔钱的,物价局1999年的批的定价低,如某制剂,他们的原料是进口的,但物价局给我们批的价格是0.5元/支,成本核算价格是15元/支,只能赔钱卖。从医院经营者角度来讲,就认为制剂室是赔钱的,单是为了维持医院临床用药,有的品种在市场上买不到,必须维持,《监督办法》调拨又成为难题,医院的意见就挺大。

同仁医院也是进退两难的,据同仁医院制剂室负责人介绍,同仁医院今年四月份统一要装修,医院整体布局要调整,以前制剂室在旧楼,旧楼要装修,所以就把制剂室取消了。制剂就由世纪坛医院来做了。他们医院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如果可以委托加工的话,就一直加工,但是现在规定如果没有制剂室的话,不能调拨,有的眼液需求量很大,现在的情况就是逼着医院重新建制剂室,但是如果按照药监局的标准投入至少上千万元,投入是很大的,如果价格跟不上,就是很大的矛盾,而且标准都是要提高。建还是不建,他们也正在犹豫。

相关人士谈:

医院制剂何去何从

医院制剂是我国制药业不发达时的有力补充,随着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和与国际医药认证相接轨,医院制剂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是时间的问题。有的专家指出,如果处理得好,大概在20年左右,西药制剂将退出医院制剂的范畴。有的专家认为“医院制剂”在某种意义上,是适应我国的国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已形成中国特色,“医院制剂”有别于“工厂制剂”,又各自不能替代,在药品供应当中起着互补和拾遗补缺的作用。

医院制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适应性强,能及时满足临床需要,品种剂型杂、批量小,有的制剂一次只生产几十毫升,根本无法形成批量规模化生产;成品包装比较简单,使用期限短等。业界人士就抱怨说,如果用市场上的医院制剂替代品就涉及到很多问题,如剂量,一片药丸要分成三份,患者意见很大;有的药品用量小,而市场上却是大包装,因为有效期限制,我们用不完,就只能跟别的医院合着买或者只能浪费等。正是医院制剂的优点决定了医院制剂存在的必要,有需求就应该有供应。

有的专家建议,建立大容量注射剂配置中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全肠外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室〕,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制剂室的洁净间就是开展静脉液体配制的良好场地。对于部分生产严重不足的制剂室,应当考虑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成为大容量注射剂配制中心。既保证了大容量注射剂配制过程的更加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医院药学的档次,也盘活了沉淀的资产,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世纪坛医院刘礼斌认为,随着制剂室和对药品认证要求的提高,如果大家都建医院制剂室,这也是一种浪费,现在不是提倡建节约社会嘛。制剂委托加工和调拨是个不错的措施。但是提倡自然过渡,能替代的可以替代,医院制剂的30%在市场上有代替品。不能替代的但医院的确需要的制剂可归到专业的医药制作公司做。当然,这些药价肯定高。此外要延续调拨使用,适当的提高医院制剂的价格。

广州铁路中心医院杨泽民认为,对临床必需、药厂又不愿生产的医院制剂实行集中生产、政府补贴。鼓励在一定的区域范围,由医院联合兴办中心制剂室,视同药厂管理。专门生产临床必需、药厂又不愿生产,或由于质量不稳定不宜生产的品种,以保证临床的用药需要。并实行政府定价,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部分,由政府补贴;或按照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原则,根据价值规律由中心制剂室自行定价。

第7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29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3-01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病人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是客观存在的,对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身体健康都会构成极大危害,引起了各级各类医院的高度重视。医院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活动中,也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列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如何抓好此项工作,粗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建立管理组织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基础。

为了切实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体系即医院、职能科室和科室三级管理体系。一级管理体系为医院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为主任,成员由感控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后勤、供应室、手术室及临床各科室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突发医院感染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二级管理系感染管理控制科,由两名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全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医院感染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对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监督指导落实,对严重违反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三级管理系指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医师、护士组成,科室主任为医院感染控制科室第一责任人。科室感染控制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监控、检查和指导工作。在医院管理体系中,各级网络组织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同时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无缝衔接,共同抓好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

2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关键。年初要制定医院感染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和内容分期、分层次进行培训。

2.1 师资培训。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以师资的形式,派出去参加高层次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班进行培训,增长管理人员的见识,让他们掌握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新动向,学习先进地区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学习回来后再对医院各层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院整体管理水平。

2.2 全员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可采取自学、医院组织培训、科室集中学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院讲课,让医务人员了解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参与能力和自我遵守意识。另外要重点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要做好培训,让他们在没有上岗就深深打上医院感染控制的烙印,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受益非浅。

3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各项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卫生部对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也相继出台,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等。作为医院感染控制执行者医院也应依据这些规章和规范制定本院的相关制度。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项工作才能得以落实。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季度要召开例会一次,遇有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召开,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与科室人员的绩效或奖金挂钩。感染管理科每月按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对各科室进行一次考核,每周下科室检查医务人员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每季度将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汇总、分析、评分、反馈给分管业务副院长和相关科室。使医院感染工作能达到持续改进,并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4 抓好核心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4.1 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监测: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要重点对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儿科、产科、内镜室、口腔科等存在感染因素多的科室进行重点监测加强管理。对手术室重点监督医务人员的洗手规范化、室内消毒、无菌操作执行情况等;对供应室重点监督器械的清洗与消毒保存等;内镜室重点监测对器械的清洗消毒与保存等。做到抓重点,控环节,有的放矢,做好重点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4.2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如儿科是一个特殊人群,机体抵抗力比较低,属于易感人群,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空气消毒,减少陪护人员,对新入院的儿童和入院时间长病情得到控制要痊愈的儿童分开病房治疗,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的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4.3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消毒药械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建立档案,采取责任追究制,杜绝不合格一次性医疗用品流入到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认真检查产品质量和相关信息,对有问题的用品严禁使用。在使用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发生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做好登记,上报有关部门,并配合调查取证。

4.4 加强对医疗废物、污水的管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的有关规定,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污水处理制度。投入资金建立医院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与县其他医疗机构合作在城建和环保部门的参与下共建一所医疗废物处理场,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存放,并由专人负责本院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运输,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保障了医院的安全,减少了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8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一)继续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点医院要认真检查、筛选,正确诊断,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手术,并及时准确将实施复明手术的患者信息录入“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妥善保存患者病案资料和相关证明,确保2013年任务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切实减轻患者负担,使百姓受益。

(二)积极深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合相关部门做好13个政府举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5个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各单位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作为考核内容,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及时调整考核办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2013年要在原有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分级管理,建立医院、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医疗质量三级责任管理制度。医院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完善质量安全制度办法。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和预防、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各级管理组织责任明确,任务层层分解,细化到科室到个人。各级管理组织要按照规定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及时督促整改,切实提高医疗质量。

(二)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经常组织开展医疗核心制度的教育、培训活动,使每一个岗位的医务人员都能掌握核心制度的各项程序和内涵要求,积极认真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科室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不定期、分层分级组织对医疗核心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重点关注急诊、会诊、交接班、病房值班、查对、重症和危重病人监护等医疗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加以整改,确保核心制度真正落实到位。

(三)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严格对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准入和临床应用管理。认真落实《市医院手术管理规定(试行)》,实行手术分级管理,要明确医院手术范围:二级综合医院可承担乙丙丁级手术,二级专科医院可承担相应科系的乙丙丁级手术,一级综合医院可承担丙丁级手术;要明确医师手术范围:二级医院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可承担乙丙丁级手术,主治医师可承担丙丁级手术,医师可承担丁级手术,医士不能独立进行手术;一级医院高级职称可承担丙丁级手术,主治医师可承担丁级手术,医师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承担手术。要努力实现病人安全目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手术确认制度与工作流程等,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坚决杜绝因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错误而引发医疗事故的现象发生。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科室建设与管理有关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创建活动,提高临床科室自我管理能力,积极有效带动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市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市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专业4个病种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各种方案》,借鉴先进地区医院经验,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第一人民医院要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分析,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改提高。在降低单病种诊疗费用的同时,切实保证医疗质量。

(五)落实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省即将出台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医务人员要做到全面掌握并认真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切实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各医院要建立病案管理制度,规范病案管理,设立专门的病案室或病案柜,实行专(兼)职人员管理,各种登记、记录要齐全。要成立病案管理质控组织,开展病案质量管理控制工作,做到检查有记录、制度有落实、问题有整改。市卫生局将不定期开展病历质量和处方质量等专项督导评价活动,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六)建立医疗质量安全预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严格落实,积极有效地防范、化解各种医疗事故、纠纷隐患。严格执行《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做好医疗事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临床用药安全信息报告、收集和分析工作,以重大医疗安全事件为切入点,建立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严肃查处由于核心制度不落实、责任心不强、三基三严不到位、知情同意缺陷(失)等造成的重大医疗事故责任人,并予以通报。各医院要认真汲取各种途径报道的医疗事故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切实增强医务人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努力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七)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各医院要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要求,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强化医院院长医疗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强化科室建设和规范管理。通过强化落实核心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手术分级管理等有效措施,采用不定期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和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专项检查“回头看”等督导活动,重点对急诊急救、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手术分级管理等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检查,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检查,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确保“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取得实效。

三、改进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推行预约诊疗服务。在全市二级医院推广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复诊预约和社区预约等多种方式,实现群众就医24小时预约,全市二级医院的预约诊疗方式不得少于2种,预约诊疗患者比例不低于10%。

(二)推进医患沟通和医疗工作首诉负责制。各医院要高度重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探索制定人性化的医患沟通协议书,加强医患沟通,维护患者利益。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要不断地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医患感情,赢得社会的认同和信赖。要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和流程,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

(三)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各医院要简化、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增加便民服务措施;改善住院、转科、转院、出院服务流程,确保病人得到方便、快捷、连续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缩短平均住院日及降低门诊、住院次均费用。

四、落实制度,推进药事管理工作

(一)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完善处方点评。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和监测,完善处方点评制度,重点规范以手术预防用药管理为代表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落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药品安全。

(二)落实《品和管理条例》。加强品、第一类、放射性药品和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品和第一类购用增补审批制度,进一步落实品、第一类专用病历的建立与管理及专用病历数据月报告等规定。

五、强化惠民措施,不断降低医药费用

(一)继续实行单病种质量费用控制。在已有的30个单病种诊疗费用控制的基础上,今年新增5个病种实行质量费用控制;

(二)加强临床检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提高质控水平,扩大辅助检查结果“一单通”的项目范围,认真落实检验结果互认;

(三)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二级以上的医院要加强康复科建设,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规范地康复治疗室,组织康复质量骨干积极参加省、市医疗结果康复质量加速规范化培训,加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提高康复服务能力;

(四)继续做好济困医疗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关于在全市卫生系统控制惠民医疗活动的通知》,落实惠民措施,创新惠民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便民、利民医疗服务活动,减轻特困群体医疗负担;

(五)扎实开展卫生下乡和卫生强基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医疗结果对口支援管理办法》将卫生强基工程与卫生下乡等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卫生支农工作内涵,采取对口支援、组派医疗队、举办培训班和接收人员进修相结合的形式,全市加强受援医院地医疗服务能力,减轻群众负担。

六、严格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强化行业监管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贯彻医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项规定,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和服务行为监管。

(一)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审批和日常监管。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卫医发〔2008〕35号),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校验、变更等程序,严格准入,加强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管理和校验的现场审核,探索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坚决杜绝超范围执业、命名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切实把好人员准入关。认真贯彻实施《执业医师法》,把好执业医师的执业资格报考关和医师执业注册关,严格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审批管理,杜绝挂靠执业资格报考和医师执业注册现象发生。

七、加大力度,巩固无偿献血成果

(一)继续加强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比例,保障临床血液供应。

(二)严格临床用血管理。大力推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计划用血,强化输血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和人员培训考核,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严格用血指征管理和输血风险控制,促进医院科学、合理、节约和有计划用血,确保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

八、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

认真总结2009年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医疗救治经验,着力解决前期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儿科、重症医学科建设相对薄弱、人才队伍不足等突出问题。建立对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全员培训、演练制度,做好应对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的各项准备,提高重大传染病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落实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病例筛查、病人隔离、危重病人会诊和转诊等各项制度,切实做到对重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九、加强中医工作,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按省卫生厅要求在全卫生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大讨论活动,发现问题、研究措施、加强整改,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创建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促进中医药特色进农村、进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需求。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建设,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和必备诊疗器具,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知识的推广应用工作,提高中医药应用率。

十、常抓不懈,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第9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中药; 保守灌肠治疗; 盆腔炎

doi:10.14033/ki.cfmr.2017.16.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30-02

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传统女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本项研究选用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符合国家卫计委对抗生素的管理要求,有效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了分析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的效果,选择近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女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性治疗和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200例女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100例患者,年龄24~40岁,平均(29.2±5.2)岁;乙组100例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28.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常规性资料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应用常规性措施治疗,采用头孢西林钠加上替硝唑进行治疗,1个星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1]。

乙组应用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方式治疗,康复炎胶囊6颗融入200 ml温开水,叮嘱患者排空膀胱、直肠,取左侧卧位,采用一次性肛管管涂上少量的石蜡油,缓慢插入到,深度控制在15~20 cm,将药液导入到容器内大约10 min,灌完后抬高臀部约10 cm平卧1 h,1次/d。

1.3 临床判定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医院自拟的评价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显效,患者不良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得到改善;有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减少;无效,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存在其他不良炎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中治疗显效55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乙组患者中治疗显效7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9%,乙组治疗效果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盆腔炎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临床治疗的具体要求,需要从具体情况入手,结合临床治疗要求确定有效的治疗方式,缓解不良反应。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用药方式的不断增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比较高,是一种安全和经济效果突出的治疗方式[1]。

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包括治疗急性女性盆腔炎、慢性女性盆腔炎。本病以湿热阻滞者为多,治疗原则为利湿、清热、解毒,佐以活血止痛。康妇炎胶囊的主要成分有蒲公英、败酱草、赤芍、苍术、当归、川芎、香附、泽泻、白花蛇舌草、延胡素等,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化瘀行滞、除湿止带[2]。盆腔与直肠相毗邻,仅一壁之隔,盆腔与直肠的动脉丛和静脉网互相连接,药物通过直肠黏膜毛细血管吸收后可直接传递到盆腔各组织器官,因此作用迅速,见效快[3]。通过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拓展新的微创、操作简便、重复性强的治疗技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方法。关键技术包括相关药物的选择,输液式小量保留灌肠技术的操作等。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具体操作流程,按照要求进行,详细如下。

3.1 流程要求

(1)药物配制:一次性输液式灌肠袋,康妇炎胶囊6颗,温开水200 ml。(2)术式应用:患者取左侧卧位,盛有康妇炎胶囊药液的输液式灌肠袋,肛管插入15~20 cm,缓慢注入药液,拔出肛管,擦净[4]。(3)术后操作:操作后嘱患者平卧,抬高臀部约10 cm,嘱患者尽量忍耐,保留药液1 h以上。

中药灌肠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肠的吸收,利用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使其最大化吸收,直肠给药的方式,不需要进行循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渗透,达到盆腔组织,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5]。目的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生素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传统女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本项研究选用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符合国家卫计委对抗生素的管理要求,有效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治疗阶段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掌握盆腔炎疾病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采取有效方式治疗。

3.2 女性盆腔炎诊疗要求

(1)根据临床指南《2014年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诊断。(2)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技术路线。(3)药物配制:一次性输液式灌肠袋,康妇炎胶囊6颗,温开水200 ml。(4)小量保留灌肠技术:患者取左侧卧位,盛有康妇炎胶囊药液的输液式灌肠袋,肛管插入15~20 cm,缓慢注入药液,拔出肛管,擦净。(5)操作后嘱患者平卧,抬高臀部约10 cm,嘱患者尽量忍耐,保留药液1 h以上。

3.3 抗生素合理应用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药物直接被直肠吸收,直接作用到盆腔中,能改善血液循环,让粘连组织软化,进而起到消除局部水肿的现象,能有效促进药物的吸收[6]。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本项目的开展,能有效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拓展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创伤,减轻患者的痛苦,疗效显著,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相关医护人员自身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熟练掌握输液式治疗方法及灌肠治疗的属性要求,结合盆腔炎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治疗,达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7]。

甲组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55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乙组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7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9%,乙组治疗效果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方式能缓解盆腔炎患者的不良症状,患者对该治疗方式满意率比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冯兰兰,韩春霞.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10(1):90-93.

[2]娄跃林.中药保留灌肠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1(1):15-16.

[3]吕霞,孙玉勤.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2,6(12):89-91.

[4]许丽华,唐晓玲.中药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4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14):10-11.

[5]方成华,甘明艳,赖桂凤.输液式保留灌肠药物灌注速度与在体内保留时间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6(3):79-80.

[6]王咏梅.针灸理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0(12):1184-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