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第1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问题】节能环保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使得其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与国外产业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环保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截至2009年,全球最大环保企业威立雅集团营业收入为320亿欧元(约合2800亿元人民币),第二大环保企业苏伊士集团营业收入为123亿欧元(约合108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大型环保企业年营业收入大多在20亿元-30亿元人民币。

其次,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着一堵墙,这堵墙就是技术创新型公司很难进入政府或者国企的采购体系,而政府恰恰是这个产业主要消费者。尽管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出台很密集,但政策更多的是浮在了上面,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能享受到,下面的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可能享受不到。节能环保公司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这种企业很脆弱,如果政府不采取切实的鼓励措施,这种企业很难生存下去,更别提发展壮大了。

其次,我国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的“对接”仍然存在障碍,制约着资本密集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例,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需要预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过去,金融业对于传统产业的支持,往往通过“大贷款、大项目”来实现。而节能环保产业不同,需要的贷款方式更灵活、周期更长,这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作难度和风险,因此要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范围。

最后,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最近10年来,中国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逐渐增加,然而相对于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投入还非常有限。在我国污水、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尚未健全情况下,节能环保企业运营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节能服务公司以自有资金为主,占全部投资的65.2%,其次是银行信贷,占全部投资的28.1%。

【对策】在即将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报告所拟定的24个重点支持方向中,环保产业共涉及其中3个,即:污水处理、固废无害化处理和大气污染物防治,各方向均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的路线图。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分报告更明确了环保三大方向重点工程的规模目标,其中仅新增污水处理日处理规模一项就达近亿吨。与此同时,为配合规划的落实,环保部还将集中出台一系列涉及各行业共计百项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由此,万亿级环保产业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雏形正日渐清晰。

总报告中勾勒出的环保产业发展路线图中既包括了水、气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也包括土壤修复,既包括烟气脱硝问题,也包括一些危险化学品处理问题,既包括产品、材料的发展,也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政策的意图是从治理水、固、气三层面立体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是“十二五”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的具体规模目标,其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达9000万吨,比“十一五”目标高出一倍。其他诸如全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规模、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能力等,也都提出了具体目标。环保产业路线图中还提出要制定包括税收、绿色信贷、金融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确定了产业鼓励和限制的技术、产品,同时强调要以经济杠杆来撬动市场。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超3万亿元。

第2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为实现我市“*”规划目标,按国家要求建设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我委决定组织实施2009年*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重大市场前景的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相关创新平台建设。本专项支持的重点领域为:

(一)生物医药。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支持现代中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支持中药标准化相关重大技术支撑条件建设。

(二)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重点支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育种、林业新品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重点支持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生物基材料,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和新型酶制剂等微生物制造;重点支持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三)公共服务条件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对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物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提高研发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专项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加快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培育品牌名牌产品;促进产学研联合、培育大企业;提升生物技术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地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我市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我市中医药的全国领先地位和优势。

三、专项实施原则

为确保*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实施目标的实现,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符合规划原则。专项应与《*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突出重点原则。产业化项目应符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重点针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推进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并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和生产能力储备;创新平台要重点支持整合生物技术研发资源、提升生物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完善生物产业链的公共平台建设。

(三)自主创新原则。项目应着重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市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

(四)提高国际竞争力原则。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各类生物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专项项目按照《*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投资管理办法》、《*市生物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组织和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必须是在我市行政辖区内依照我国法律登记、注册的事业或企业法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需提供*市级以上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文件。医药类产品还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药品生产许可文件且是近3年取得新药证书的新药。

(四)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第3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第4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一、研读产业政策,调整产业布局

1.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07年本)》投资办松香加工厂属鼓励类,要求用蒸汽法,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按2007年5月吨松香5000元计,产值500万元,按投入产出比1:3.5计,固定资产投入约143万元。而投资木材加工厂胶合板起点为单线年1万立方米以上,按2007年每立方米板材700元计,产值700万元,按广西区林业局桂林用发[2006]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申办木材经营(加工)行政许可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合法的木材来源,新建人造板、木片、旋(刨)切单板厂等木材资源消耗企业,建厂所在地必须有与建厂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自己营造的相当规模工业原料林基地及其他可供的木材资源;新建消耗1万立方米木材资源的企业,要相应建设1万亩以上工业原料林基地,依此类推。通过对比,可见办木材加工厂的投资高于办松香厂的投资,因办松香厂投资小,回收快,我市各县大力招商引资,形成小型松香加工厂遍地开花,产能扩张,2007年底已投产和在建炼脂产能达18万吨,超过了松脂供应能力,而深加工能力不足3万吨,松香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税收贡献少,影响了全市林化产业发展。

2.为避免松香初加工企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梧州市经委在2007年下半年进行林化生产企业调查,摸各县松香生产能力、生产品种、销售与税收情况,汇同林业局调查松林面积、松脂产量、主要产区乡镇的包山方式和价格等,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反映松香初加工能力过剩,需予以调节,大力发展深加工和规模化建造原料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批示,并采用会议纪要方式发文,要求各县不再对松香初加工招商引资,要求制订松香产业管理办法,使松香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2008年上半年,梧州市经委牵头制订《梧州市松香生产管理暂行办法》,由市政府组织法制办、发改、林业、国土、规划、务、工商、环保、安监、技监、供电等部门审议、修改,发文公布执行,明确规范松脂经营秩序,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松香加工项目,重点扩大现有生产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奖励企业营造原料林,确保松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半年整改,关停不符合用地政策、城市规划、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松香厂3家,压缩产能3万吨,引导梧州松脂股份、日成林化、荒川化工、嘉盈树胶、飞卓林产等企业通过技改,扩大歧化、氢化松香、乳液、树脂、施胶剂、酯胶等深加工,整合通轩林化、水源林化等企业为深加工企业配套,使松脂就地加工、增值,加大加工深度,提高行业整体效益。消除以前争抢脂源引发的打斗、杀价、抬价、白条、欠税现象,树立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形象。

2007年至2010年,国家多次调整松香等产品出囗退税政策,2010年广西区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耗能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桂政发[2010]48号),把1000吨/年以下的松香生产项目,松香初加工项目列为限制投资项目。在产业投资政策进一步明确保护资源,鼓励深加工生产。

二、修订林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技改升级

1.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松香市场放开后,投资主体多样化,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企业各有发展计划,各县也有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发改、林业等部门也制订不同的规划,但由于缺乏统筹平台,这些规划互不对接,有的互相冲突,因此,梧州市经委2005年编制了《林产林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制订《科学发展三年规划》,2010年编制《林产林化产业+二五发展规划》,主动联系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提出项目用地指标要求,解决企业发展用地难题。协助林业部门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松脂、速丰林、香料等料林基地建设和林产工业发展规划,召开林产林化企业座谈会,通报产业发展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加强与重点企业联系,指导企业编制发展规划,做好与林业、经委等部门的发展规划对接,使企业市场行为与政府部门规划统筹协调,良性互动,解决企业盲目投资,政府行政强硬干预的矛盾,促进产业聚集,健康发展。

2.根据市场发展和《林产林化产业发展规划》《梧州市松香生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梧州市林化企业从2007年下半年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深加工,开拓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梧州松脂股份公司、荒川化工公司、嘉盈树胶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市政府组织开展的“退城进园”搬迁工程中,实施“酯胶、食用松香及造纸施胶剂生产项目”、“松脂扩产易地技术改造”、“酯胶扩产易地技术改造”、“松脂深加工生产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改造”等项目,使炼脂能力大于后续加工能力的初加工模式转变,加大了深度加工能力,增加了-系列深加工产品,降低了各种消耗,整体效益逐年提高。日成林化、飞卓林产、通轩林化、金原树脂等企业通过开展“松香酯乳液和松香酯等松香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生产扩建”、“12000吨年浅色松香树脂扩产工程”、“食品级酯胶生产线”、“松香树脂乳液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消化、平衡当地炼脂生产能力,延长松香产链,丰了松香系列产品。

三、多渠道筹资、降低资产负债率

由于历史原因,梧州林化企业在技改新建过程中,只注重固定资产投入,在项目贷款不到位时,挤占流动资金,形成资金流动性不足,资产负债率高,资产负债率高反过来又影响借贷融资,使企业新项目不能发挥如期效益。梧州市经委在项目论证阶段和实施建设阶段,反复向项目业主灌输“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理念,注重资金利用效果,防止资金链断裂,确保项目投产运转,发挥效益。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引导企业采用“向上争取、向银行争取、向担保争取”的措施,多途径引资融资,取得成效,引进担保公司18家,组建再担保公司1家,获得金融单位新增贷款约20亿元。

“向上争取”就是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机遇,积极组织项目上报,争取上级补贴。2009年1月获自治区经委流动资金贷款贴息X万元、2009年第一批8家企业的8个项目获得自治区经委、财政厅技改项目资金补贴X万元。向市政府汇报银行“收回再贷”情况,争取设立财政周转金2000万,帮助企业维持原有贷款规模,避免资金被银行收贷压缩。

“向银行争取”就是通过项目推介、政银企沟通平台、银企对接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增贷。市经委和人民银行梧州支行联合组成调研小组,从2009年2月起,对我市(含各县、市、区)的工业企业进行融资情况调研。调研内容为工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企业在经营和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企业需要政府及金融机构帮助解决的问题、企业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建议。调研分三种方式进行,即发放调查表、召开银企座谈会、到相关企业实地调研。3月中旬,银企对接情况形成两日一报制度,由经委收集各金融机构最新放贷信息,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业企业的融资情况。政银企融资沟通平台,从2010年8月份起,把原来一季度召开一次的对接会议改为一月召开二次,每次由一个商业银行与企业对接,明确对接会议地点和日期,明确由市工信委负责组织市、县两级企业参加,由市金融办负责联系和协调各金融机构,银企对接由“集市赶圩转向会所联谊”,实现银企融资对接常态化。

“向担保公司争取”就是引进、组建担保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引进自治区金融投资集团公司合作在梧州成立办事处,为企业开展担保。市经委、国资委、财政局联合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成立“梧州市财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机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与自治区金融投资公司、市农信社到企业调研,发放需要担保调查表了解企业需求,促担保公司开展正常业务,解决一批企业的担保困难,增加资金供应。梧州市各级政府出台注资、减免税、补偿风险金、扩展业务规模奖励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投资担保企业,2010年1至10月,全市新增小额贷款公司6家、投资担保公司9家,进一步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拓宽金融融资平台,解决融资困难,促进经济发展。

四、招商引资,壮大产业集群

在培育本土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的同时,梧州市统一由市政府按陶瓷、化工、林产林化等产业组成招商团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招商,通过企业、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梧考察、投资,做大产业集群。

广西荒川化工公司是通过梧州松脂股份公司吸引来梧的,梧州市政府在土地、资源供应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日本方面投资1500万美元,于2006年建成炼脂、歧化、聚合松香生产线,2008年,在《退城进郊搬迁补偿办法》、《梧州市松香生产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日方管理人员认真研究,并请市经委帮助解读,在理解市政府发展松香深加工、打造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后,决定再投资1500万美元,建设多条松香树脂、食用松香、施胶剂生产线,完善在梧投资产业链,形成一个梧州市“三个荒川公司”的投资热潮。

松脂深加工项目是在梧州荒川化工公司目前的生产规模上,通过“退城进郊”再增加三条树胶酯生产线,一条食用松香生产线,一条造纸施胶松香剂生产线,项目推进遇到第一个问题是财政税收划分问题,原梧州荒川化工公司是贺州企业,但搬迁补贴需梧州财政负担。为解决这个问题,市经委一方面多次与荒川公司的代表磋商,另一方面加强与市财政和工业园区沟通,制订发展规划,建议荒川公司在梧注册一个新公司,便于项目建设和获得梧州市政府方面支持。注册一个新公司使梧州市同时存在三个荒川公司(广西荒川、梧州荒川、广西梧州荒川),日本人不理解,市工商局办企业登记的同志也不理解,市经委向他们解析发展规划,整合松香加工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松脂就地深加工生产,既符合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日方和工商方面的支持,建立了项目公司。

为了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市经委加强与工业园区和国土局联系,把拟收回的广西荒川闲置地块剔出,安排给广西梧州荒川用作松脂深加工项目用地,实现产业聚集和土地充分利用。在办理土地过户审批时,由于原料、成品堆场不算建筑物,使容积率未达要求,市经委就与荒川方面协商、修改设计,适当增加建筑物,满足了审批要求。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市场萎缩,日方放慢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等待观望,市经委就向日方代表宣传国家“抓项目,促投资,保增长,保民生”的政策,宣传我市林产林化产业大上项目,技改升级、优化结构,化危为机的情况,并把自治区要求推进重大项目必须在6月底前开工的通知告知对方,要求他们倒推工期,落实开工日期。为保证如期开工,市经委多次召开协调会,请海关、发改、商务、环保、建规等部门协调解决进口设备免税备案、环评报告审批、管线、总平设计、规划方案和红线审批等等问题,各部门把促项目开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齐心协力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到2010年底,项目己投产。

广州黄埔化工公司是国内松节油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医用冰片、樟脑,企业因城市规划需搬迁,得知消息后,梧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马上实施以商招商政策,全力支持梧州松脂股份公司与黄埔化工对接,争取落户梧州。现黄埔化工项目已进入土建阶段。

五、用产业化理念促原料林基地建设

梧州市有丰富的林产资源,但分散的粗放的原始造林方式与林产工业化大生产形成原材料供求矛盾。原料供应主要靠计划经济时代飞播造林的资源,分田到户后,未有形成飞播规模,加上松脂价格多年徘徊,比较效益不及速丰林,因而,各方投资积极性不高。同时,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遭遇法规空白困扰,建原料林基地遇到林权、环评、城市规划、土地审批、水土保持、立项核准困惑。

第5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的职责

1、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重点项目建设

办公室职责。

2、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划入的职责

1、原市物价局的物价政策制定和价格政策监督实施,制定、调整市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等职责。

2、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划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包括研究提出全市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技术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执行;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或审核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将库区移民工作职责划给市水务局。

3、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职责划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加强的职责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完善价格宏观管理,做好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产业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强化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宏观管理,推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调控和综合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研究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责,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审定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价格和收费政策及管理目录,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和调整市管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全市价格与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组织开展全市价格成本调查和监审、市场价格监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和价格认证;承担全市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管理工作。

(五)承担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职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市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研究确定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审核重大建设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类项目(工业和通信业项目除外)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级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债券)等建设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指导全市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

(七)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承担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职责;组织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协调实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组织制定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市级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促进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

(十一)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草案,制定部门规章;负责协调参与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建议;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提出全市利用外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资金的使用。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三)拟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全市贫困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会议组织、机要、信息、督查等政务工作,承担电子政务、档案、保密、、接待、机关安全保卫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负责机关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学习培训以及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及目标和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需报市政府审批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并组织评估;提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研究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全市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研究提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对策建议;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总规模及投向和结构优化目标,编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境外投资年度计划;负责政府国外贷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申报、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负责审核办理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负责审核办理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协调财政金融工作,组织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负责委内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拟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党群机关、政法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汇总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申报或安排国家投资、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项目;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综合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方案。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广播影视、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负责综合分析全市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五)工业经贸科

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协调解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组织拟订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申报和审批、核准、备案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项目;负责全市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权限内服务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监测和分析市场状况;提出全市经贸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粮油、成品油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全市粮油储备宏观管理;负责全市加油(气)站、油库的规划和布局建设;核准、备案、审批、上报权限内经贸流通项目。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组织协调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研究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综合交通运输计划;编报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协调有关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水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农村经济科

研究分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政策建议;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和计划,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八)经济体制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九)地区经济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区域经济协作,协调制定国土开发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申报、下达农用地转用和基础测绘计划,协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负责编制申报、下达民族乡村专项资金计划,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申报、转型方案及接续产业政策协调;承担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拟订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城镇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治理和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拟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议,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机关人员编制37名,其中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7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5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将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更名为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市生态移民办公室),事业单位,正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市项目办公室(市重点项目稽查办公室、市铁路航空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7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保留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四)保留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五)将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更名为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物价检查科、案件复议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1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6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六)保留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核定人员编制7名(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3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七)保留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市深圳对口援建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21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八)保留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九)保留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十)保留市价格认证中心,人员编制执行陇机编办〔〕70号文件的规定,自行聘用,自负盈亏,自主管理。

(十一)将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整建制划给市水务局。

(十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1、工业行业规划的职责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工业行业规划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工业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2、工业结构调整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工业发展政策、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提出并组织协调跨县(区)、跨部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规划等推动结构调整。

3、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分工。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除工业、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4、成品油库的网络布局和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全市加油站、成品油库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成品油市场监管职责,由市商务局承担。

5、指导、监督和管理市级粮油储备、轮换和投放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市级储备粮油的宏观管理;市粮食局负责储备粮油的收储、轮换和投放。

6、与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职责的分工。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对全市铁路民航进行行业管理、以工代赈扶贫交通建设项目的立项、计划、实施管理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在全市铁路民航建设和行业管理方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市铁路民航发展专项规划,衔接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争取国家铁路民航项目支持,组织协调铁路航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市铁路航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第6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河北;第一产业;投资;机械动力;剩余劳动力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4

1 引 言

2016年2月9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要求打赢河北省脱贫攻坚战。但河北省还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相比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最低的。河北省拥有发展第一产业的绝对资源优势,“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园区建设。所以利用“十三五”规划倡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契机,探索出一条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新出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焦晓松(2010)指出河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是还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契机下,河北省的农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胡月梅(2011)指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等是农业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张海洋(2016)在对长治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发现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科技投入成正比、与务农人数成反比。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定

本论文采取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搜集到的是2007―2013年河北省11个市与第一产业发展有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使用的是Stata计量经济学软件。本论文实证研究提出的假设是:第一产业建设项目投资(单位: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万千瓦)、粮食产量(单位:万吨)与第一产业产值(单位:亿元)呈正相关的关系,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单位:万人)与第一产业产值呈负相关。我们的实证模型是公式(1),变量描述见表1。

2.3 实证结果分析

从Hausman检验结果来看,统计量χ2的值为29.13,P值为0.000。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单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的t检验、F检验全部通过,并且解释变量系数的正负以及显著性基本一致,我们选择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四个解释变量全部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第一产业投资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就增加0.095%;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389%;粮食产量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554%;非农业就业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317%。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呈正相关,主要因为随着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北省的农业发展正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转变,所以农业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减少。另外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起到巨大的乘数效应。

3 政策建议

以下是有关河北省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契机发展第一产业的几点建议:首先,利用京津冀地区高校和京津地区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的引进。河北省政府应鼓励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可以采取试点基地和绩效公开的方式推广农业产业化;其次,发展农业对于京津来说沉没成本太高,河北省应向京津地区进行农业投资招标,让河北农业进入更大的市场;再次,应该培养河北省各地区的主要的品牌农产品,达到各地区的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最后,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村剩余人口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劳动比率。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鼓励其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的整体规模的扩大。“两会”和“十三五”规划表明,河北省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政府的有利政策,从京津地区获取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农业发展推动力,利用自己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

参考文献:

[1]石冬梅,佟磊.京津冀农业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6(1):9-12.

第7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1.整车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权威部门的报告分析,国内汽车保有量2010年已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会达到13103万辆,这是一个有着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安徽省作为汽车生产大省,汽车产业一直是重点发展行业。根据《安徽省2008至2015年汽车工业发展规划》,2015年安徽省汽车整车达到280万辆年生产能力,实现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700亿元。按照国际行业执行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由此可推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安徽省汽车工业近几年呈现迅猛的上升趋势,要完成汽车产业总体目标规划,势必需要加强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2.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其中将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之一;安徽省专门编制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出台《合肥汽车产业基地规划》;安庆市编制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将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并组织申报了汽车零部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编制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将汽车及零部件作为自主创新重点支持产业。

3.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安徽仍没有一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依附于江淮、奇瑞、安凯、星马、扬子等整车生产商,以及长三角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进行OEM代工,贴牌生产,或是提供初级配件。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存在“整零”发展不协调,零部件整体规模仍较小;产品层次尚待提高,省内配套仍需加强;产业布局较分散,省内区域集聚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滞后,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工十分稀缺等诸多问题。

二、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投融资需求

在新材料、新兴电子产品等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下,汽车零部件产业日益走向分工高度专业化,技术应用深入化和技术含量上升化的发展道路。汽车零部件产业平均利润率较高。从汽车工业利润构成看,国际上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比例为,汽车零部件占汽车总利润的50%,整车厂商占30%,销售商占20%。世界大型整车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4.7%左右,世界10个超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为6.4%,明显高于前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年利税总额比整车生产企业的年利税总额高出50%左右,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整车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

1.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发展趋势作为汽车产业生产链的中上游部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对厂房,设备等的投资,具体来说,包括新建厂房和新购入设备;维护现有厂房和设备,为扩大现有生产能力,在厂内或其他地点增建主要生产车间、独立的生产线或分厂的企业;为了研发新产品种类,提高生产效率,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进行技术升级、工艺提升和管理改进等。安徽省整车产值和零部件产值比已达到全国汽车产业集群区的平均水平,2010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的产值达800亿元左右。江汽和奇瑞两大龙头公司,不仅产值占安徽省整车产业的五分之四以上,而且自主研发能力较强,属于有优势的下游整车生产企业,在汽车生产产业链上的作用可以充分得到发挥,可以有效地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产值迅速提升的前提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增加,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固定资产周转率是369.2%,2007年为380.2%。据此,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在未来五年内需要提高50%。

2.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汽车行业的服务性导向日趋明显,客户需求直接决定了市场占有率。顺应整车市场情况,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加需要转变生产意识,提升行业价值。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细分零部件包含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燃料系统、内饰系统、乘员保护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和变速系统等,而无法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的细分零部件包括车桥系统、车身和结构系统、玻璃系统、排放系统和轮毂与轮胎系统。根据以上行业发展趋势,对于技术含量低,但是有发展基础的细分行业可以在企业规模上下功夫,加大生产线扩充速度,实现规模生产,但是这不是长远的投资计划,短期内技术含量提升较快。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则应制定中长期投资发展计划,有次序有重点地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回收期延长,并给与适当的优惠,让其较为顺利地度过发展瓶颈初期阶段;技术关是发展的第一步,资金则是整个发展期的支撑和后备。近期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可结合项目和相关规划目标进行统筹安排。对于重点扶持项目,给予较多的资金支持,偏重于中长期投资;对于小项目,短期回报的,可以逐渐减少投资,但是不要一下子减掉。

三、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资金配置状况

钢铁、石化、橡胶行业等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上游产业,这些基本都属于资源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受到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会有较大的波动。在各种技术限制和能源供应的影响下,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关键。

1.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分析受历史发展因素影响,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其中,家族企业居多,规模较小,管理理念落后。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考核无法满足;二是贷款手续负责,机会成本高;三是贷款担保难;四是民营企业融资视野较狭窄。目前安徽省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除了依附于江淮,奇瑞的配套生产商之外,存在着散乱小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整合,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是目前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

2.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融资规划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投资者投入的注册资本,包括新发行的股票,债券;经营中赚取的利润;经营中占用的供货单位的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在政策性引导下,打造以安徽省政府为主导,各个地市级政府配合,各类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的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参与。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充分调动资本市场的份额,积极拓宽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采取各种政策吸引银行资金,激励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多样化的资本参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根据需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保证金,以提高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要从内部管理、产品升级、适应市场变化、改进经营等方面,提高资金营运使用效率。

生产是根本,调整产业结构是立足点,充分利用当今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资金合理周转利用率,使得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互相支撑。首先以市场为主导,行业内部进行兼并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提升行业资产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改变现有中小汽车零部件产业较多的局面,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园区规划以全省为范畴,杜绝地方重复低效率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效应,有效地利用政府专项产业扶持资金;其次,大胆采用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综合授信、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集合信托、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筹融资;再次,有针对的培养部分大中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价值,开展上市工作,真正自我走入资本市场。对于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议有选择的支持大中型企业,延长投资周期。在大型玻璃生产项目、大型汽车涂料项目、大型模具生产项目、制造装备(检测设备)项目、大型物流项目、方向机项目等给予投资扶持。

四、金融支持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1.解决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金融支持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形成经济学博弈性质的市场关系。市场决定了哪些企业可以存活下来,同样,在面对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市场来进行选择。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采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规范实际融资行为,改变之前的单纯政策扶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作法。市场接受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融资市场的青睐。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推进企业改进生产,提高管理,金融信贷机构参与到产业投资中来,政府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企业要拿出彻底改革的心态面对挑战,各类金融信贷机构要充分投入进来,唯有此,在这个资金支持的循环中,政府部门、汽车零部件企业和金融机构才会取得三赢的结果。企业得以发展,金融机构得以回报,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8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 区域 优势产业

地方政府对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

天津滨海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1994年,天津设立滨海新区,并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设立之初,滨海遍地荒滩,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励精图治,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使滨海新区迅速成为天津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崛起之路。

在产业总体布局上,注重规划的先导性,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并制定了基础设施规划和总体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茫茫盐碱荒滩上修道路、打桩基、铺水管、建厂房、搞基建,优化出入区路桥交通,基础设施由“三通一平”逐步发展成“新九通一平”,使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一步一步走向质的飞跃;在产业发展上,变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地接受产业形成的状态,为主动地、有规划地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形成,变简单依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有步骤地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着力延伸和强化优势产业链条;在政策扶持上,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这一优势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经过十多年发展,滨海新区如今已经培育并壮大了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一大批优势产业。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102亿元,年均递增26%;工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213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7617亿元,年均递增29%。

湖北武汉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既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国的新兴产业。2001年7月,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正式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即武汉・中国光谷。

光谷成立以来,政府予以了大力引导和强力推动。截至2009年底,光谷云集了42所各类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生产力中心、51位两院院士、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建立了研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在光谷,发展核心就是转化本土高校的科技成果,形成产业优势,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过程中创造了四级跳的模式,即在校园研发科技成果,在校园周边进行孵化,在大学科技园进行产业化,然后在高新区特色产业园进行规模化发展。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光谷”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

广安邻水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广安邻水西离省会成都300多公里,南距直辖市重庆却只有90公里。邻水县委、县政府为扶持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胆跳出行政区域限制,主动接受重庆辐射,在为重庆发展搞好配合中发展自己。

邻水利用其与重庆相比,具有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消费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强化与重庆大企业的“对接”;打造全新“硬平台”,“攥指成拳”,把分散的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采取政府办园、企业办园、联合办园等多种办园模式,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工业园、回乡创业园、川渝合作园等特色园区;完善产业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以煤炭、建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以机械加工制造为主的机电产业,以毛纺织和皮具加工为主的轻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全力打造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把培育优势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形成“资金、市场在重庆,加工车间在邻水”的产业模式。

截至2009年底,邻水有数百户大大小小的企业为重庆生产上、下游产品,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到邻水观光旅游的游客中,72%来自重庆;邻水销往重庆的农产品约占其对外销售的6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幅。

以上培育实践证明:地方政府采取果断的政策措施,正确选择优势产业并加以培育和扶植,促进了本地区有限资源直接形成有效供给,大大加强了产业发展的穿透力,加速经济发展并缩短赶超进程。

地方政府对区域优势产业培育的启迪

区域规划是基础。政府在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首要作用就是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天津滨海为例:一是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结构体系规划能减轻市场经济的盲目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天津滨海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做法,通过规划和实施正确的产业结构体系,对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经济得到更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天津市发改委按照科学发展观,通过编制《滨海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规划体系》、《滨海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滨海化工区“1+3+1”规划体系》等完成了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滨海化工区等一系列优势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三是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政府认识到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推进开发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综合功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标志,因此,专门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综合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津滨高速、京津塘高速公路两侧绿化设计方案等重大问题,推动产业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培育是关键。产业培育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广安邻水为例:一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可以转换的,从某一时间点上看处于劣势的产品,从发展的眼光看却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广安邻水的机械产业基础薄弱,虽然只是幼小的产业,但是邻水借力的重庆却是西部地区机械加工业中心,因此,邻水地方政府积极对接重庆对其进行扶持培育,机械加工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二是用科学的思路选择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邻水选择本区域优势产业不是只瞄准发达地区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而是考虑包括农业、机械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筛选出适合本地方情况的产业。三是用适宜的政策培育优势产业。产业政策要符合产业实态,比如邻水为发展畜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决定》(邻府发〔2007〕68号),全方位制定了2008年至2012年5年的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平台构建是条件。园区平台既是要素聚集的载体,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打造园区集中。按照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原则,围绕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地区,规划和建设好一批工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规模。二是提供要素保障。水、电、气等要素供给已成为产业发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园区运行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结合园区长远规划,做好电力、供水、供气、通讯等通道规划工作。同时,加强能源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增强能源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三是建设物流平台。积极推动一批重大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工业物流港为基础、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为保障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第9篇: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范文

连线北京:

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

要点: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

完善财税、融资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是北京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的一个重要抓手。

北京市发改委在“两会”上表示,2012年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并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不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全方位的资本对接。对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提出金融业关于进一步支持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严晓燕建议,应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持续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而北京市政协委员权忠光代表市工商联发言,建议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参与首都文化建设。

截至2011年11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为406.2亿元,同比增长77.3%;贷款企业1259户,同比增长58%;前11个月累计发放贷款332亿元,同比增长67.7%。

连线辽宁:

建设文化强省

要点: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

辽宁文化产业的基础曾经非常薄弱,增加值仅占全省 GDP的0.5%。如今,辽宁的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辽宁正在全力冲击文化强省。目标已经锁定:“十二五”时期,夯实基础;2020年,辽宁文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2046年,辽宁将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强省。

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辽宁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将越来越完善。据介绍,正在打造中的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和省档案馆将于明年交付使用,每个场馆都拥有10万平方米的面积。仅这4个文化场馆便投入50亿元。

对于打造文化强省,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软件实力建设上。周连科委员说,要建设文化强省,首先要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而且这些文化精品,一定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叫得响。因此,辽宁要让这些文化精品走出省门,走出国门,真正体现辽宁文化的实力。

连线湖北:

文化是中部崛起的精神动力

要点: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

湖北省文化资源深厚,文化人才富集,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近年来湖北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文化产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北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年湖北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印刷复制、会展博览、动漫游戏、杂技、广告等文化产业,重点支持省广电网络、知音传媒等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其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

新年伊始,长江传媒成功借壳上市,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第一股”,标志着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湖北省“两会”期间,代表们就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建设应在哪些领域做大做强,如何推动湖北向文化强省跨越展开深入交流。

湖北省人大代表刘永泽建议建立完善的文化发展基金制度,加大省级财政对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吸引和整合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魏文魁表示,文化项目一般投资大、收益慢、风险大,在政府指导之下,让企业们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不但要做得好,还要盈利。他建议湖北省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但可以为动漫等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吸纳银行、企业或社会闲散人员的资金,为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

在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看来,建设文化强省要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他表示,读书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人的素质不提高,即使文化产业的GDP上去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强省,因此全民阅读活动可以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抓手。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园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文化企业达2.5万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50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文化企业达到6-8家,培育1000家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

连线浙江:

呼吁“文化立法”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

今年浙江“两会”中,文化产品知识产权被侵犯、演出市场与展览市场难以自律约束、艺术拍卖市场的知假售假、公共媒体节目的造假、信息网络产业中的虚假信息泛滥助推社会不诚信等现象被代表委员们屡次提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毛亚敏认为,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在文化立法方面依然严重滞后。文化立法与经济、社会立法相比,属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很落后。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表示,浙江在30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天下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也应该有“前列”意识,尤其是在“文化立法”这个时代急需而又缺少积累的领域,率先试水,集中一批文化专家和法律专家,共同研究,尝试出台一部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系列文化法规,在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建立相关法规。

陈振濂建议,浙江文化立法不应该仅仅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立场着手研究政策,还应该从文化改革的受众一方或社会接受面一方进行评估,从而出台相对成熟政策以适应市场良性发展。

2011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呈现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签约项目近50个,涉及金额106亿元;义乌文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总成交额达40.62亿元;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1800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参观人数42万人次。此外,“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网吧软件第一股”顺网科技、“首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浙报传媒等等文化产业诸多的第一股皆出自浙江,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浙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另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创意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正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今年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十大计划”,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